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总结(精选8篇)
(一)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1)训练内容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1.1 制定合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刚入学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都是憧憬和懵懂的, 在他们眼中读大学就意味着向一份好的工作迈进了一步, 而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 指导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充实自己, 毕业的时候成为社会要的人才。我国已经进入了自主择业的阶段,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竞争的激烈, 必须在大学中打造竞争优势, 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在大学中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对如何提高质量、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依据。都要通过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来实现。
1.2 制定合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自身强大发展的需要
自1999 年全国大规模扩招以来, 学生的质量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入学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文化素质等有了相当大的差别。这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 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稀有资源, 那种只要在大学混几年就能找到理想工作、不讲教育质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可以预料, 哪所高校坚持了人才培养的精英意识, 为社会输送了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时代精英, 那所高校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哪所高校忽视了人才培养工作, 没有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培养的人才知识贫乏、能力欠缺、素质不高, 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哪所高校长此以往必将关门歇业。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实质上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这就迫使各高校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 狠抓人才培养工作, 竭尽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关键, 抓好内涵建设就是构筑人才高地, 就是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 以服务求支持。
2 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不完善, 需要深化改革
我国已经进人大众化教育的行列, 高校本科教育不是培养现成的高级专门人才, 而是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毛坯, 高校如何在课程结构上进行调整,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 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所以,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大学能否高质量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目前, 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 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课程, 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的交叉学科, 其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在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 教学内容重复, 学时设置不合理, 各学科之间教学衔接不上, 课程重点和难点不明确等等。
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过程中, 要正确处理灯以下几种关系: (1) 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要用现代观点来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内容, 使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2) 传授知识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突出素质的培养, 着重传授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获取知识。 (3) 教与学的关系。既要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4)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要充分认识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某门课与其先行课、后续课之间的关系。因此, 一定要遵循“统筹规划, 试点先行, 全而推进, 投入倾斜, 注重实效”的思路。
2.2 教学组织形式不合理, 实践实训课程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对于很多高校的学生来讲, 实践也许被考试、课堂的理论教学所掩盖, 实践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复。对于上实践课来说, 现在的学生仅仅满足于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而没有考虑如何才能更加进一步地完善。而教师也仅仅满足于如何使学生按照课堂上教师讲解过的方式进行实验, 如果出现别的方法, 即使没有错误, 也认为是错误的。实践是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这种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答案。由于个人的理解、生活经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 解决方式肯定不同。现在学校一般都要求有教案, 包括实验课。这样, 教师在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 不得不按照自己的解决方式来评判, 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实训就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 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 从而达到让无业者有业, 让有业者乐业的一种培训手段。”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离的问题, 如何缩小课堂知识及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目前能采取的解决方式之一就是借助建立实训基地, 帮助大学生们完成通向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路程。据了解教育部已在全国认定了6个实训实习基地, 而能接受到实训的大学生依然很有限。
2.3 学科设置不合理, 缺乏特色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过分专业化和学时分配不恰当的弊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历史经验加人际情感的实用理性。近几年, 一些高校片面理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急功近利地增设短专业和实用学科, 致使基础学科与社会、人文学科教育进一步削弱, 造成一部分学生文化功底薄弱, 基本文化素养与伦理修养低下, 在就业市场与工作岗位上缺乏竞争力与发展后劲。此外, 我国高校的课程内容过于陈旧, 与现代科技发展的高水平相差甚远。
每所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定位与思路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不同类型的高校, 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 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 也是学校吸引生源、提高社会地位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表现。实际上, 在高校的学科设置上存在很大的重复, 像会计、计算机、英语、物流等专业,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 不大顾及学校自身的特色, 使得所有学校课程设置相近, 浪费了资源, 也失去了本校应有的特色。
3 解决的对策分析
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就是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 有强大竞争力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谈起竞争力, 很多的同学都会把竞争力和职业能力混淆, 实际上, 你的就业竞争力要比你的职业能力的范围广很多:掌握信息的多少、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的广泛程度等等都能够提高或者制约你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的培养问题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在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就业引导、提供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大家提供有利条件之外, 高校一定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制定和优化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指导学生能够成为综合素质很高的优秀毕业生。
3.1 贯彻科学的发展观, 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金融危机下, 大学毕业生遭遇了比以往更严峻的就业寒流, 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总理几天前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大学生不仅要懂知识, 还要掌握技能, 更要学会生存。”
高等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即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为社会服务, 这三个功能主要是通过高等学校来实现的, 就高校来说,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形势下, 如果不适时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调整优化培养计划、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就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适应社会需求, 优化调整专业设置, 也是高校着眼大局发展和谐大学的基本思路。任何高校的发展只有在全局中定位, 才能发挥优势, 拓展思路。和谐大学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 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和”指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顺应教育发展规律, “不同”指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 要认真研究一些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要注重优化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着重培养大学生实用职业才能
2008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07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
这说明在高等教育中, 高职教育的培养方案适合了当代企业对毕业生的实用职业才能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和生存, 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也有越来越强的要求。现代企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并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 将自己的知识科学地组合以形成合理的结构。
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能体现出大学生的实用职业才能的培养。更多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课程, 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在校期间, 既应从课堂学习书本知识, 也应重视读无字之书, 加强实践锻炼。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大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 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 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是国家前进发展的生力军。优秀大学生对国家的发展, 有重大的历史推动作用。主要从制定合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 分析目前高校培养方案中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和策略, 以期对高校合理制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杜立文, 杨中强, 宋士清.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2]路海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理论界, 2007, (5) .
[3]蒋菲.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 2006, (5) .
[4]陈文.合理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职业与成人教育, 2008, (12) .
西安外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自2011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之后,再次被确定为2012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这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标志性成果的获得虽然已充分体现出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多要素上还凸显不够,仍需进一步优化、完善。下面,我们将从以下要素列析目前西安外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旧版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现状。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
西安外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界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上基本体现出,培养学生具备工商管理、经济、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能方向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与市场营销实际业务和管理相关的工作。
从中不难发现,对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意识,于专业之外,强调过少,忽略目前市场对市场营销乃至其它专业人才需求的新目标设置诉求。
二、课程设置及衔接
在课程设置上,本专业学生主要开设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方面的相关主干课程,同时开设了营销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
设置的一些主干课程为:微积分(上)、(下)、线性代数、政治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 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概论、物流、企业形象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广告学、市场调研与预测、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网络营销、汽车营销模拟实验、市场营销模拟实验、网络营销模拟实验等。
从公共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独立实践课,专业选修、校级选修及四年不断线课程,通过梯次衔接,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等基本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英语),达到四级水平及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对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具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从课程衔接的程度看,应用型和创新意识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凸显,厚了基础,却薄了能力培养及社会无缝衔接的能力过程培养。
三、实验和实践环节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结合现有专业定位,根据经济发展对市场营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不够,比例过小。在市场营销模拟实验课程上,配合实验软件,开展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营销环节的模拟演练不足;在网络营销模拟实验课程上,针对帮助学生掌握网上店铺、博客营销、搜索引擎等新型营销模式引入过少,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业动力;在课内实践环节上,虽然设置了一些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小组讨论法等多种互动教学模式,但专业案例太少,角色扮演、小组分工、课堂游戏等方式缺乏,教学方法还显单调,成效不明显;在社会实践环节上,虽然建立了多家校外实习基地,但过程即专业知识与企业情况相结合度欠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专业能力培养缺乏创新意识的蕴含和灌输。
四、师资和教材
1.师资
市场营销专业专任教师队伍中以年青教师居多,职称水平多为讲师,而高职称教师多为其他院校返聘教师,因此今后还要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职称水平。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共有14位专职老师,其他均为兼职,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建设,在本科院校就应当与学科梯队建设统筹考虑。特别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不仅要考虑教师的学识,还要考虑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构建强效的“双师”队伍,同时还要注重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多种形式培养及立体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中克服“不均衡,没有合理的梯次化”影响很重要,关系到专业建设的进展及学科群的良性支撑发展乃至办学实力的增强。与学科梯队建设结合起来考虑,教学团队建设就可以有突出应用型本科发展方向的引导,就会成为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厚实基础。虽然多为硕士以上高学历,但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梯次,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比如:35岁以下的10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1.4 %;36-45岁的2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4.3%;46-55岁的2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4.3%。在职称构成上,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比例过低,不到7.1%,专职教师即形成师生比过低。
2.教材
市场营销专业已经编写了两本主干课程教材:《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学教程》。教材选用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基本相符,但教学内容在能力培养和突出应用型及案例素材的选取上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在任务驱动方面还有欠缺,在专业架构上缺少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的素材选取。
五、人才培养基地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市场营销专业也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实践和社会实践。课内实践主要包括以课程报告的形式总结该门课程主要内容。社会实践环节上,通过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环节。目前本专业先后与陕西省小斑点汽车服务管理有限公司、陕西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长安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西安铁路局西安西站西安东站、西安瑞沣资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陕西银佳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西安恒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西安市达远机焊厂、西安“E都市”数据生产中心、陕西雅森体验教育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建立起校外实习基地,涉及工业、商业、事业等诸多单位。同时配备少数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多年从事一线工作的营销人员指导学生实习,为专业学生实习基本创造了条件,也基本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但从目前实习效果看,不够显著,究其原因,校企合作机制衔接不够,双方共同培养的默契缺乏,学生不能通过实践环节、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应有的专业水准和提高。即学生在基地的深入程度过浅。
六、教学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要解决一个基于现代商流信息量处理和量化分析、市场预测的问题。假如一节课就是解释了几个名词,宣读一个案例,毫无遗漏和变更地讲授了教材中的几个问题,信息量很少,按照陈旧的程式教学,这就不能突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诉求。应用型本科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指引获取信息的途径、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要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能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要求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灵活多了。要讲获取信息的途径,你就要接触当下千变万化的商业实战环境及关注科学研究前沿发生的事情,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中得益,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考评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精减课内理论学时情况下,加强各类实践环节的教学,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的学习时间,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进行角色转换。每类课程简化讲授时间和内容,可结合到诸如作业、讨论、开放实验、学科竞赛等课外要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练习、实践,更好地自主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转化。主动加强与社会应用的联系、衔接,把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活动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科竞赛、开放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引进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进行科技创新能力乃至创业锻炼的实施意见。在教学方式上倡导研究式、项目式多元教学,其特点是问题在前,研究探索、动态思维、实践为主线。以问题为先导,以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试验为途径,从实验结果一步步地推出结论,以实战衔接社会企业需求,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人才体现了大学的自身价值、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及世界观使命。
当前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通过考试、论文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即较为呆板的“平时作业+考勤+期末”的累积。毕业考评则仅关注学分量、相关证书的获得如CET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不仅容易使考评流于形式,不能切实测量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临阵磨枪”,得不到大学知识的精髓,使过程流于形式;对各类证书的追求更使学生“拾级”而上,忽略了大学生活的真正意义,第二课堂贫乏,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得不到挖掘和拓展。这最终导致部分大学生尚不具备服务社会的基本素质就流入就业市场,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占用了有限的就业空间,给社会带来危机,就会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社会责任的些许旁落和定位不精确。
综上,基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构建的市场营销教学体系,应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不同需求,突出培养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继兵,王绍峰.从人才培养方案透视高校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出路[J].江苏高教,2013, (1).
[2]何火娇,王映龙.地方性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 33(z1).
[3]陈解放.模式支撑——求解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整体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作者简介:胡一波(1978.1—),男,陕西咸阳人,工程硕士,讲师,高级动漫设计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低就业背景下民办高校‘专业+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H12538.
“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自2010年4月份启动以来,结合导师和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推进,现就阶段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2010年4月,经集团党委批准,“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启动。第一批“导师制”成员由集团14名主要领导为导师,56名来自集团内各企业的优秀青年代表为学员组成,每位导师与4名学员组成“导师制”学习小组,负责学员的教育培养工作。集团所属企业同时开展了二级导师团队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团委在学习活动中力争为导师和学员做好协调和保障工作。启动之初,向学员发放了通用学习教材。在5月15日之前大部分导师均完成了与学员的第一次沟通交流,并布置了学习课题。8月份,团委召开各学习小组组长座谈会,分析前一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题和难点,并及时向张东升主席作了专项汇报。对推进中存在的题进行了积极解决,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一级导师团队青年导师制学习情况
第一导师团队的各位领导对此次“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都特别重视,分别制定了虚实结合、以学员共同研讨完成论为主的培养规划,为学员们推荐了有助于职业发展的书籍,同时灵活安排时间、不定期见面解答学员难题;各位参与“导师制”人才培养计划的领导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关心青年成长,让青年学员们拓展了视野,更增强了主动学习、追求进步的动力,在广大北汽青年中反响非常好。另外,北京汽车青年导师制工作得到了市国资委、团市委的高度重视,集团团委向北京团市委做了专项汇报,团市委王少峰书记要求团市委企业部把此项工作作为基层青年人才培养的新做法定期进行跟进和研究。
二、二级导师团队青年导师制进展情况
徐和谊董事长在党委常委会上对青年导师制工作提出“要重点做好各二级企业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重点要将二级企业的青年导师制工作开展起来”。在集团第一批“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开展的同时,各二级企业的第二批“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的“导师制”计划有创新,有发展。
北京现代公司经党委会研究后,确定了将公司后备干部纳入学员队伍,接受公司领导的全面培养,同时明确要求,要站在为北京现代三工厂筹建和发展培养中坚骨干的高度开展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北汽福田在其所属环保动力公司和欧V客车开展试点,将“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纳入公司总体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完善制度和建立体系,更将“导师制”青年人才的出口考虑到计划设计中。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将“导师制”人才培养计划归纳为综合、专业“两条线”,设立由公司领导组成的“综合”导师和技术专组成的“专业”导师,每名青年都有“综合”和“专业”两名导师,确保青年科技人才的全面发展。
“北京奔驰青年成长团队”青年根据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根据对北京奔驰发展战略的认识及了解,形成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共同完成课题论,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领导小组对培养计划定期进行考核,对于确实取得实际效果,并在工作中表现出优异成绩的学员,团委将进行备案,向组织推荐,并把学员的进步作为共青团各项评先、考核的依据之一。
鹏龙公司建立了“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北汽鹏龙公司“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实施计划》,确定了导师团队和学员。明确了导师的指导方式、围和课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把考核结果与人才培养更好的挂钩。
其他单位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三、工作要求
“导师制”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至今,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在下一步工作中,集团团委将严格按照集团党委批准的培养方案,做好协调支持工作,做好各学习小组的课题调研工作、论撰写工作、各小组学习成果汇报会的准备工作。
从导师制培养工作阶段效果看,符合北京汽车青年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符合北京汽车人才培养工作总体布局,得到了一级导师团队(集团领导层)、二级导师团队(直属企业领导层)的高度认可。2010年第一批集团导师制青年学员要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完成学业,团委将在2011年年中召开导师制计划成果汇报会,向集团党委和各级领导汇报导师制取得的成果。
文件
辽 宁 省 财 政 厅
——————————————
—————
辽教发[2008]108号
省属普通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和我省“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推进高等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鼓励高等学校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高等学校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省教育厅决定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高等学校人才工作奖励计划。现将《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才工作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校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高校要认真总结近三年来(2005年11月1日至2008年10月
31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本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围绕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结合《高等学校人才工作总体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全面系统地总结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成果和经验,并填报《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才工作总结》。
二、各高校要认真填写《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流动情况统计
表》、《高等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名册》和《高等学校在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名册》,并附三年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政策文件。填报材料要做到实事求是,文字简练,数据准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三、请各高校于2008年12月15日前将上述材料(一式三份),及
电子版文档一并报送至省教育厅人事处。
联系人:于宏国
联系电话:024-86896516
附件:附件下载.rar
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一、前言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指导文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培养模式等几方面的内容,它集中体现了高校的育人思想、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也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总体设计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报告首先通过对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我国高等教育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上与国外高校的差距与异同,其次调研国内八所著名高校对于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情况,以期为我校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比较 通过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比较,关注本科教育,品评国外人才培养之优劣,并以资借鉴。
(一)国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英国的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基本特色就是既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模的大发展又在
总体上确保了高质量、高水平。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也与大学本身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法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体系与英国相近,在为数众多的法国大学和工程师学校中,有约十四所大学校,其实行的教育可以说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业务能力、较强组织和管理能力、并熟悉企业项目运作模式的工程项目组织者和管理者。
法国大学校学生是三年制(之前在预备班已学习两年),进入大学校后的三年,对学生的培养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年,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二年,课程内容则偏重工程应用知识,同时还要到企业实习;第三年,学生需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具体项目。第二年的学习可在本校完成,也可在企业或国外的学校完成。实际上,多数学生第三年的学习是在学校之外完成的。大学校还特别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特别强调,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只是业务扎实,更应该是面向全世界的工程师。
法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性。大学必须通过多科性综合培养,使本科人才不仅能够适应企业对技术和经济的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依据市场的变化,顺利地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巴黎理工学校校长让•诺瓦克在“世界名校校长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学校应以培养胸怀开阔的、可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应付复杂世界的人才为自豪。因
此,希望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广阔的科学文化视野,以便他们能进行对比。我们非常强调这些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只懂专一门,而不敢尝试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是很危险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教学大纲中除密集的综合科学课程外,还要保持人文科学和体育的原因。”
德国的高等教育应对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变化,出现了基础化、综合化、国际化和实践性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基础学习阶段不分专业,设置共同的基础学习阶段来避免过早出现专门化,在主体学习阶段通过限制专业设置数和引入核心课程对专门化加以限制。实践环节体现为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主要途径为:企业实习,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双元制”专业等。
其中“双元制”人才培养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产学合作模式。“双元制”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双元制”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其特点为: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课程编制上以基础面宽为基点;考试考核以客观要求为标准。
美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养成综合适应能力的人”,作为实用主义的发源地,其高等教育也一直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首要目标。教育政策也一直是这一导向,提出本科教
育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使学生适合大学、研究生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培养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欣赏能力”。这表明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推崇。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教育战略计划委员会”对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生提出的标准包含十二项内容: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谓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日本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最大特点就是对于创造性和个性的培养,重视个性成为教育改革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课题探索能力。如早稻田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形成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进取精神,学问活用的模范公民”、“培养探索与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各个大学根据本校的理念和条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澳大利亚的本科教育实行的是一元化的体制,其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大学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广泛而合理的课程,发展
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国外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比较(1)共同的趋势
课程设置中基础科学是全部所有知识中是最稳定持久的部分。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在短短的求学期间要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雄厚的基础科学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因此,各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强调基础理论教育。
英国各高校的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为30%~40%左右,法国的高等学校其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可达40%~60%左右,此外,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其基础课比例分别为:53.57%、32.94%和31.72%。由此可见强化基础性课程已成为近年来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特征。
l、基础课程设置综合化
一方面是基础科学与技术、工程科学相结合,以提高基本文化素养和改善理论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突出课程的应用性。这是因为现代社会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环境、人口、能源等都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需要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作为补充。
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多科综合。如美国的麻省理工
学院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要求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个领域内至少修完72学分的课程,占教学计划的20%;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占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课程。另如德国的柏林科技大学不同程度地开设了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课程,呈现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趋向。
2、课程设置的实践化
德国的高等教育保持了理工科重实习、重实践的传统,课程设置的选修上,各国大学的各院系均在积极压缩必修课程的比重,普遍开设了灵活、广泛的选修课程。事实证明,通才教育比专才教育思维更开阔,适应能力更强,也更容易出成果,大量开设的选修课程恰恰为培养和造就通才创造了必要的先决条件。如法国高校选修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0%~60%,日本大学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30%~50%。美国和英国的选修课程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德国的选修课程虽然总量较少,但每年均呈递增趋势。澳大利亚则和英国的情况类似。
(2)不同的特色
美国高等教育课程种类繁多,但始终贯彻着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原则,各类课程配置比较均衡、全面。在实践上,既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又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法国的高等学校的课程比较注重职业教育,学校不仅要对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实施以职业为目标的各种灵活多样的培训。为此,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课、指导课和实践课三种,从而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德国的综合大学积极发展新学科,把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
日本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灵活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倾向。各高校及时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动态,经常调整、压缩旧有学科,增设新型专业,注重培养创新型和急需型人才。
澳大利亚大学的课程设置考虑为社会服务,也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设置和改变一门课程既考虑主管部门的要求,也考虑学生是否认可,是否选学这门课程。学校每两年对已有课程要进行回顾与审核;新设课程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由学院提出足够的证据,包括国内外同类课程开设情况,成本核算,设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学校学术委员会严格审批新设或调整的课程。
(三)国外与我国本科教育的比较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国家对于人才的目标、质量、规格的反映。每个国家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有别,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点也有差别。从本质上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绝对的高下优劣之分,评判的标准是能否适合一个国家的社会
发展水平,能否适应并推动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能否为受教育者提供个人发展的机遇和幸福生活的保障。
1.教育观念
国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多样并存。从50年代我国就开始学习苏联的经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既学习了“舍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创造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又借鉴了“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并鼓励学生跨院系、跨校修读课程,培养复合型、个性化人才。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教育。
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虽然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一时半时还未被人们很好地接受,加之办学条件有限。因此,虽然也在着手实施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但真正实施起来则举步维艰。
2.教学方法
日本的本科教育实行的是“突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公开化。而美国更重视的是鼓励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参与。对“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参与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里,敢想、敢说、敢问是国外学生的一大特色。澳大利亚大学鼓励学生参与科
研活动,开阔思路,提倡“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是掌握如何应付一个新的空间”。以悉尼大学为例,学校非常注重研究教学,把科研融入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培养水平。学校采取奖励的方式,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学校设立教学学院,研究教学及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开展向学生了解教学质量的调研,以此对学校课程作出调整。在教学上提倡和实施探讨式教学,澳大利亚大学的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外,还很注重与学生讨论,这是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论据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意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我国的教学方法则比较呆板,基本上还是以书本和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谈不上什么探究式教学。据调查表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知识是最好的。但这是不够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高等教育面对的是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变被动的“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与沟通,按照培养能力、启迪悟性、挖掘潜力的原则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国内著名高校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选择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
大学等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加以列出,其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是综合型大学的典型代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则是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这八所高校本科教育在本国都堪称翘楚,同时也都是本国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综合改革的先锋。
1.北京大学
通过实施元培计划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基础和实践环节,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已形成了元培学院、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和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辅修与双学位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元培学院教育组织模式和北大学科的综合优势,培养跨学科人才。
大多数院系都开设了双学位或辅修课程,全校选修双学位课程的学生保持在30%左右,双学位和辅修教育已经成为北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在试验项目中建设高质量的核心课程体系。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为项目组学生开设课程,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逐步缩减本科生毕业学分要求,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与选择空间。与此同时加强课程质量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形成了高质量的主干基础课,通选课和大类平台课为代表的课程系列。
重视通过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鼓励把学术科技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组织同学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支持学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与科研实践。着力推进学生海外学习和合作研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校的整体国际化水平。
2.南京大学
以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后劲足”的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数年来以教研项目的形式先后立项建设了94门通识课程、167门新生研讨课程。在所建成的94门全校通识课程中,文学艺术与美感类课程30门,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类课程14门,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类课程13门,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类课程11门,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类课程11门,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类课程10门,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类课程5门。目前,南大新型课程体系已初见规模,并开始向结构优化和内容精炼方向发展。
力争在不突破专业建制的情况下,尽可能淡化专业的浓厚色彩,并通过降低专业学分数等手段大力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以数学系为例,该系除为全校学生开设公选数学课之外,将其专业课程最大比例对外系学生开放,同时降低5个专业课程学分,聘请商学院、电子学院、计算机系的老师开设了“微观经济学”、“精算数学”、“计算机图形学”、“数据通信与网络”、“软件工程概论”、“数字图像处理”
等一系列选修课,这些开课老师也参与指导数学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3.中山大学
深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各类课程的科学分布,实现通识教育、大类课程教学与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交叉学科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模块与课程梯度,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为低年级学生尽早接触专业领域的知识和高年级学生的分类培养创造条件。
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拓展理工科和医科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增进教学与科研及产业实际的融合,加大实习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多学科思维的培养,继续加强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板块的质量内涵建设。具体措施有:(1)建设适应专业发展需求的分类通识核心课板块;(2)拓展工具类和方法论领域的课程,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鼓励有条件的院(系)设置专业导读类学术讲座课程或新生研讨课(以1学分为宜)等。明确公共选修课程学分修读总体要求和核心通识课程各模块的学分要求,形成有利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
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同类专业课程改革成果,进一步加强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凝练和更新教学内容,夯实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教学,形成逐级递进、体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必修课体系,使学生建立宽厚的学科与专业知识基础。
建设面向学术研究、行业应用等不同发展路径的个性化课程模块;从专业特点与专业知识构成等出发,开设高质量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
引入专业教学质量的国家与国际标准,结合相关专业认证与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与行业领域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4.山东大学
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综合、开放、研究环境下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优势特色专业的国际化,按照世界一流大学课程标准和国际认证标准要求设立课程,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内外学时和学分比例。在学校统一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各学科大类搭建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凸显专业优势与培养特色。
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分级教学和分类指导的思想;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强培养计划的弹性,力求
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努力营造好通识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通识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安排和整体设计,分类规划和重点建设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平台,构建富有山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加速推进创新教育,构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理念,在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规划和建设,强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强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以及自主学习型课程建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的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推进实验和实践教学改革,要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推进创新方法课程、开放实验、创新训练项目的建设,课内课外相结合,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训练和竞赛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构课程体系框架,推进学科大类培养。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拓宽专业口径,着眼于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科学重组和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
减少课内必修学分,增加学生选择空间。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的交叉复合培养乃至综合型发展,减少学生的修习总学分,适当压缩课内学时。贯彻整体优化、少而精的原则,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方法及考试方式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协调好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
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打破跨院选课壁垒,丰富选修课程资源,增加学生选择空间。
5.清华大学
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本科教育总学分由200分减少到170分。如果按照一门课2至3学分来算,这就意味着学生至少可少上10门课。此举是为了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自己量身定做“个人学习计划”。所“削减”的课程一方面是某些适应性窄的专业课,这主要是由于新教学计划调整后,学生实行“通识”教育,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基础素质;还有些课程由课内必修变成了课外学生实践,另外也有些课程在课时方面有所压缩。据介绍,新培养方案强调必
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学生可在教学计划之外、培养方案框架之内选课。
在全国首开了实验室科研探究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组织学生轮流到相关教学单元实验室感受科研,学生每学期可以选修8个不同院系的教学单元。
6.浙江大学
深入实施前期通识课程与大类课程培养、后期宽口径专业培养和跨学科学习。
加大通识课程建设力度和广度。注重通识课程内涵提升和类别整合,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增加“通识教育实践”环节,贯彻“全人教育”理念。
按培养大类进一步整合大类必修课程模块;注重拓宽学生专业基础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满足工学、法学、医学等执业资格要求的大类课程模块;各专业可根据对基础课程的不同要求,从大类课程平台中选择适当课程组合,以更好衔接后期专业教育。
建立研究型大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整合与优化,逐步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专业课程注重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和缺失。
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凝炼了一批精品课程和荣誉课程,精心打造量大面广的核心基础课程;鼓励院士、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为本科生开课,要求教授每学年领
衔为本科生开课不少于2门;较大幅度增加课程门数,尤其鼓励多开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改进选课系统,进一步扩大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
加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推进研究性教学,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小班化教学等;逐步实现课程的网络化教学,要求所有课程教学资源上网开放。
突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整合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推进各级各类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拓展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项目空间;建立多维学习与成长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
各学科专业设计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供学生跨学科修读,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各专业第一学年通识必修和大类必修课程中确定并公布不超过5门的专业前置课程,以方便学生跨大类修读。修读专业前置课程是学生确认主修专业超容量时的重要考察指标。
保证通识课程平台和大类课程平台有充足的课源。加强“导论类”通识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工作,改革开课机制和考核方式,确保课源充足,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进行新生英语分级考试工作,合理确定学生“大学英语”课程修读的起点;增设“通识教育实践”必修环节,前期安排专业指导性
教学计划解读和选课导航等内容,后期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职业道德素养训练等内容。
7.华中科技大学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领导意识和公民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将近几年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
坚持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树立高水平的教学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坚持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增强和改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把因材施教落在实处,为学生选专业、选课,辅修及攻读第二主修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素质的提升;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推进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大类平台课程。
各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导论和研究方法类的课程,由学科带头人主讲;工科各专业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设置课程设计环节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在专业教育阶段,设置综合课程,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度整合,构建和充实实践教学的体系与模式,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数量,在控制总学时的前提下,适度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增加实践学时,缩减理论学时。
8.大连理工大学
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定位,注重通识教育,确立适合理工科学生和人文经管类学生选修的两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注重大类培养,构建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注重个性发展,灵活设置特色专业方向和各类选修课程。以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与创新教育,加强创新性实践环节;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设置学科前沿课程、学科体验实验等。以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注重本研贯通,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递进的课程和通选互认课程,科学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通过整合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管理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高水平的教育与教学。
四、结语
综上,一个科学、合理、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不仅凝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而且也体现了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其实践效果直接影响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我校先后制定2008版和2O12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目前已启动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工作,鼓励各专业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方面打造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强化专业教育,根据行业企业要求改善课程结构,优化和梳理专业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与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行业的要求。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先进课程开发理念和课程模式,推动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1.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需求,选择合适的公共基础课模块,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相应的学时、学分要求。
2.减少理论课总学时,尤其减少教师课堂讲授学时。推行研讨式教学,将课程学时设置分为教师课堂讲授学时、教
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研讨学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减少课程总门数。整合、优化、精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解决课程之间内容简单重复、错位和交叉等问题。
4.更新教材内容,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学科前沿引入课堂、教材。
5.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制定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负责教授制。
一培养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依托现有资源,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氛围, 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我校定位于培养“基础理论适度、口径适中、重视应用、强化工程”的“理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卓越计划班的教学, 结合了学校的特色与传统, 树立新的培养理念, 实行“3+1”的教学体系, 即在学校学习三年, 在企业学习一年。
二培养方案制订原则
第一, 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 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作为高等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 更是高等教育服务的首要目标,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统筹整个计划培养过程, 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上, 充分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第二, 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对实验课、实习实际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 形成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职业岗位素质、创业与就业素质、职业迁徙和职业发展素质的培养, 注重工程人才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把素质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迁徙能力。
第三, 以行业实际需求与工程技术发展为导向, 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卓越计划”的主旨就是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 因此对人才的培养不再只局限于校园, 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的制订, 必须联合企业资深人员, 全程参与, 以行业需求为基础, 结合工程技术发展前沿, 依托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基础, 制订全新的富有工程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就是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 更新教学内容。我校为此聘请了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我校的兼职教师, 为学生带来了生动的课程以及一些实践经验,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第四, 强化实践教学, 突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为指南, 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成功地实施了“十百千万”计划, 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兴趣小组, 科学安排第一课堂的实验训练、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教学环节,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五, 课程设置应当体现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进一步推进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通过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形式, 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 训练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 对此可从四个方面予以规定和要求, 确保各专业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第一, 学院应进一步完善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培养方案, 由教学委员会对方案进行论证。专业方案要符合通用标准要求, 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 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将培养标准导入课程体系, 依据培养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 促进学科融合和课程体系整合, 创建一批综合性、方法性和实践性课程, 确保卓越计划教育目标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的实现。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学位评估的要求, 开出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我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这一块, 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的做法, 通过以学校党委书记的带队调研, 第一次在我校成功地实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的改革, 大大地压缩了理论课时, 增加了实践课时, 不仅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 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实践学分, 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不少于2个创新学分, 创新学分是学生综合考评的重要指标。创新学分可通过下列途径获得: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等等。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及湖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此, 在做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强调, 学生获奖的项目可以计算相应课程的学分。
第三, 建立循序渐进的“三层次 (基础实践层、实践教学提高层、综合创新层) 、三结合 (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 ”、实现“全程贯穿、分层实现”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我校的董事会、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示范性实践教学中心,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充分地考虑到这些优势, 要求各专业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 使卓越班的实践教学学分达到40%以上。
第四, 毕业环节结合生产实际进行, 内容可以是工厂设计、车间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改造方案、实验报告、研发报告等。试点专业依据自身专业特点结合企业工程实际要求, 制订相关专业考核指标与考核办法。
四结束语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本科教育
一 .环境设计专业概况
(一)环境设计专业历史
环境设计专业是教育部在2012年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后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是在原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的一个专业。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自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以来,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方面成果斐然。
一是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上,全体教师高质量地完成了多项项省级科研课题(其中陕西省1项,西安市2项——为副省级。成果中有的建议受到省、市领导批示而被采纳,有的得到省级有关部门好评);在研5项陕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完成课题的成果出版专著《关中文脉》上下册2本共80万字。这在同类院校中并不多见。此外,本专业教师的1项教学研究成果《融“教、学、做”于一体,提高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获陕西省政府“教改优秀成果二等奖”;另1项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法”在室内设计课程中的运用》成果获学院教学成果1等奖。其中2007年,《室内设计》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师编写的研究性专著《当代室内设计流派》,突出强调绿色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作用,鲜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具有前瞻性,课题成果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并获评为“优秀”课题。
二是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使教学形式与行业工作流程一致化,近几年来共建立室内设计工作室、建筑景观设计工作室、材料与工艺工作室等,除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外,还不定期的举办各类Workshop教学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各工作室还不定期组织学生举办各类展览,提升分院的品牌。
(二)教学团队
该专业由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应用能力,以校内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团队主体,同时有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多方位参与的一流教学队伍。教学团队成员有来自室内设计、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不同亲缘学科和专业,在教学中具有相当明显的专业知识互补优势。团队教师与地区行业(设计界、各类学会)关系良好,能及时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将行业最新思想和新技术纳入教学内容。同时,团队注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研究。
(三)教学资源状况
本专业现有画室2个,各类工作室(实验室)11个,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材料与工艺等工作室长期供学生开展各类实验和项目制作。
同时,分院积极拓展校外实习(训)基地,目前已与多家校外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可不定期派学生外出开展见习、实习、实训等。
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无论专业人才怎样培养,都离不开专业属性的规定和社会行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重用程度才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
环境设计专业借此确定培养目标:本专业与艺术、工程、建筑设计等相关、相近专业均有交叉,故旨在培养具备景观-室内设计能力、工程知识基础与基本技能及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够填补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空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并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团队协作;对自我具有较为清晰与客观的认知与评价,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专业操守,具备初步的自我培养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能。
三、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路径
(一)培养规格
1.学制:四年
2.学位:艺术学学士
3.毕业与学位授予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通过考核且成绩合格,取得要求的178学分,政治表现合格,身体健康者,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路径
1.第一阶段:通识教育培养阶段
通识教育培养阶段分为分层次通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其中分层次通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人文素质和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第二阶段:专业核心培养阶段
本阶段主要包括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类。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分基础表达和基础技能教学两大板块。基础表达教学在传统绘画教学基础之上开拓学生学科专业性绘画思路,依据环境设计专业特色加强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并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艺术学科的教学特色,同时为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教学实验与改革创新,基础教学工作收效颇丰,学生反映积极,教学成果得到多方认可。
该类型课程有:素描、色彩、设计史、艺术史、设计基础、数字影像。
学生结束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后,可自愿选择景观设计或室内设计专业方向,作为后续专业学习及发展方向。
专业核心课程培养阶段是按照“大课程,小专题”的思路,按需求分阶段授课,开发学生作为环境设计学科所必备的环境观察力、细节洞察力、情感感受力、空间想象力以及学科所独具的科学理性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设计素材选择原创性强,题材立意丰富,表达方法多样,艺术感受能力、空间识别力与逻辑分析能力与表达都得到了有效地提升与深化。
专业核心培养阶段的课程主要以拓宽专业口径,分解、优化、贯彻环境设计专业在建筑空间形态、艺术与设计、技术与职业实践知识、设计表达技能、经济等方面为主要教学任务;体现空间艺术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建筑、空间设计为主轴,采取“大课程,小专题 ”三线共进课程互为补充穿插模式:
专业基础课:美术基础(素描、色彩)→造型基础→表达基础(效果图技法、快速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基础(建筑设计、建筑结构与构造、材料与工艺)→理论基础(园林艺术、景观设计等)→贯穿至毕业设计;
辅助专业课:衔接造型基础←→设计初步→人体工程学→空间搭建→展示设计→直至毕业设计;
专业核心课:衔接建筑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居住空间设计)→景观配套设施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直至毕业设计。
三线并进,穿插互补,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可靠保障。
3.第三阶段:多元培养阶段。
该阶段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强调创新,努力创造良好的开放型教育环境,鼓励多学科交叉渗透,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条件,推动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逐步实现人才培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单一型向多元型、知识型向人才型的多方面转变。
环境设计人才的知识技能与高素质,必须从建筑空间技术与视觉形态艺术的双重教育上展开:美学与科学、艺术与技术、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单一与综合、理论与实践的多维复合的建筑与艺术教育是我们尝试探索的方向;同时,培养学生在了解城市发展过程以及城市内外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来理解设计任务,使其设计方案更具有可实施性及应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适应性,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融入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增加设计的多种可能性。
本阶段主要课程有:城市经济学、营销与策划、家具设计、生态与可持续概论。
四、环境设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就业方向和岗位群
五、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结
西安欧亚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高校,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和要求方面始终追求着向应用型人才方向进行转变,避免了传统高校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学生毕业后不能够立马适应工作岗位投入工作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所以在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就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强调了实践课程的设置,并同专业实习、学期会刊、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进行衔接。总体来说,在不断地摸索和调研中逐步完善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也为促进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提升提供了依据,使学生们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毕业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很快投入到自己的工作领域。
作者单位: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总结】推荐阅读: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06-20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2-03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07-16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11-27
浅谈高校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07-09
公司人才培养方案总结09-17
高校教师培养培训现状09-10
团中央《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