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兴趣课教案(精选8篇)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活中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例子。2.活动用具:学具。写有记分统计表的小黑板、铅笔、彩纸、剪刀、五种颜色的牌子。3.以分组形式摆好桌椅。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人
玩具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玩的了,现在拿出你们做好的教科书上第129页的玩具,我们跟老师一起玩,大家在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纸片上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变成白色的了!你们知道吗,这是图形旋转形成的奇妙现象。数学就是这样神奇,今天的活动课,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图形变换的奇妙吧。
二、分队发牌并介绍活动规则
1.按班级人数分5队,发五种颜色的牌并由牌的颜色给每队命名。2.活动规则:在记分统计表上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队的成绩。没进行答题的学生都可做裁判,老师是主裁。
三、活动内容
活动1:感知平移和旋转---举例比赛
1.各队以开火车形式进行比赛,每人各举一个生活中平移、旋转现象的例子。要求不能重复,语言叙述要严密、准确,说对一个得1分。
2.各队选一名代表,做出一个平移和一个旋转的动作。要求只能利用现场的实物,边做边说介绍。(如:我把窗户向左推是平移)做对一个得1分。活动2:体会平移和旋转---玩学具回答问题 1.拿出作好的教科书上第133页、第135页的学具,队内合作,拉一拉,转一转。并思考共有几种搭配方案。把答案写在纸上。限时一起亮答案,按接近准确数的程度给5~1分。
2.各队选一名代表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组合?是怎样得到的?喜欢的理由是什么?根据说的情况评5~1分。活动3:实践平移和旋转---剪纸
下面我们进入剪纸活动,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但一定要注意安全呦。
1.上学期我们剪过对称图形,剪一个小人怎样剪又对又快呢?抢答并能演示剪出者得2分。2.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2个或更多的并排排列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6页示意图剪。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说出方法者得3分。
3.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剪出围成一圈的小人呢?队内合作,参照教材第47页示意图剪。成功的展示给大家并得3分。
4.设计比赛:请每位同学充分发挥想象,剪出一幅最漂亮的带有平移和旋转特征的图案。我们来评选今天的“小小设计家”。1)队内交流,各队先自评出本队最有创意的最佳设计图案。2)各队轮流上台展示,由设计者介绍创作思路,队代表说推荐的理由。
3)学生评论它好在哪儿,并共同欣赏。
4)评出最佳者获“小小设计家”称号同时其所在的队得2分,其余队各得1分。
四、为优胜队发奖
五、活动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体验了图形变换的奇妙,领略了数学的美。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显露出了你们的智慧和才华。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数学的魅力所在。
《乘法口诀大比拼》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乘法口诀多形式的训练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算素养。
2、通过表内乘、除法口算展示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多方法对全班人数的计算和问答活动,进一步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
活动重点 提高学生对表内乘法、除法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活动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把乘法口诀学完了,今天就让我们来比比,赛赛,进行一次乘法口诀大比拼,(板书课题)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小组比拼
(一)介绍比赛总规则
师:同学们,我们要通过今天的比赛,选出表现最棒的明星组和速算小能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阅读一下今天的比赛总要求。(课件出示:比赛总要求„„)
(二)比赛活动
第一轮:我会读算式说得数
1、(课件出示:比赛小规则:请读算式、说得数,并直接说出对应的乘法口诀,小组内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进行答题,每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不得分。)教师指名学生阅读本轮小规则。
2、教师示意活动开始,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进行答题比赛。
3、教师记录每轮得分,小结。第二轮:按照乘法口诀说乘法算式
1、(课件出示:“比赛小规则:请根据乘法口诀说出对应的乘法算式,小组内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进行答题,每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不得分。”)
2、教师指名学生阅读本轮小规则。
3、教师示意活动开始,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进行答题比赛。
4、教师记录每轮得分,小结。第三轮:按照乘法口诀说除法算式
1、(课件出示:比赛小规则:请根据乘法口诀说出对应的除法算式,小组内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进行答题,每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不得分)
2、教师指名学生阅读本轮小规则。
3、教师示意活动开始,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进行答题比赛。
4、教师记录每轮得分,小结。第四轮:拍倍数游戏
1、(课件出示:“游戏玩法:游戏时,从本组第一位同学依次报数,遇到指定数的倍数时拍手而过(或口头报“过”)。游戏比赛规则:由本组内任意一个学
生抽签,抽到几就拍几的倍数,小组内用开小火车的形式进行拍倍数游戏,报的数最多的组得10分,其他组依次递减”。)
2、小组代表抽签,小组内进行拍倍数练习。(作为机动时间)
3、拍倍数游戏比赛正式开始„„
4、教师记录每轮得分,小结。第五轮:我会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请根据教室里现在同学们坐的位置,计算出:我们班共有多少名同学?(回答出相对简便方法的,给小组加2分。)
2、教师记录得分。
3、课件出示:“你能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学问题吗?请提出来。” 小规则:每组只有一次提问的机会。每提出一个问题给小组加1分,每答对一题给小组加1分。提出的问题要优先选其他组的学生来回答。
4、比赛开始,教师记录分数。
5、算出每组总得分,评出明星组,教师小结。
三、个人比拼活动
1、抢答。(要求: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2、当堂检测(1)比赛小规则: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算得又对又快!答题全部正确的同学被评为速算小能手。(2)温馨提示
①学生答完题后,同桌互换互评答题卡。②学生代表大声读答案,同桌内互判,得出成绩。③判好后交回同桌,有出错的同学进行纠错。(3)评出速算小能手,教师小结。
四、总结本课,结束教学。板书设计:
乘 法 口 诀 大 比 拼 一大组 二大组 三大组 四大组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第四轮 第五轮 总 计
活动课《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抽奖、举旗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准备:
1、装有各色小球的双层袋十个、各色小旗若干。
2、学生分成6人小组。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提问:“这是什么?用它可以干什么?” 生1:一元硬币。可以用它买东西。生2:还可以用它玩猜正反的游戏。师:你会玩吗?能介绍游戏的玩法吗?
生2:把硬币往上抛,落下后用手遮住,让别人猜正反。师:想不想现在玩? 生(齐):想!
师(抛出硬币后盖住):谁来猜? 生有的猜正面,有的猜反面。师:能确定吗? 生(摇头):不能。师:那该怎样说?
生3: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可能性”。(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摸球比赛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球,请两组小朋友进行摸球比赛,摸到黄球多的小组取胜。
两小组开始摸球。其中一组全摸的是黄球,另一组一个黄球也没有摸到。学生渐渐觉察到什么,纷纷说:“不公平,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4:一只袋里全装的黄球,当然摸到的都是黄球。
师:真的吗?抽出来看看,果真全是。在这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5: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师;板书“一定”。另一只袋子里呢? 生6:一个黄球也没有。
师(边抽出里面的网袋边提问):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7: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黄球。
师:板书“不可能”。如果我想在这只袋中,可能摸到黄球,你有办法吗? 生8:放一个黄球进去。师:照你说的,放一个黄球,现在在袋中任意摸一个会有什么结果?
生9:可能是红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师:板书“可能”。活动二:小组摸球
师:小朋友们都觉得刚才的比赛不公平、不合理,下面我们就举行一次公平合理的小组摸球比赛,比一比,哪一小组摸得最有秩序、收获最多?小组成员轮流摸球组长在表格内作好记录。附表格 红球 黄球 白球
小组摸球,组长记录。五分钟后。
师:谁愿意把你们这组的摸球情况向大家汇报。
生10(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摸球情况记录表):我们小组摸了10次白球,6次红球。
师:猜一猜他们小组的袋中装了什么颜色的球? 生11:白球和红球。
师:抽出你的网袋,看他猜对了吗?(猜对了)在这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12: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白球。生13:不可能是黄球。师:根据你们组记录的情况,猜猜你们的袋中会有什么颜色的球。再抽出网袋验证一下。生猜测验证。
师:你们猜对了吗?在你们组的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小组成员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从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出现的结果。师任选两组网袋,让全班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交流摸球结果。活动三:摸奖活动
师:一个月前我们金坛举行了一次摸奖活动你参加了吗?手气怎么样? 生(齐):不好!师:今天想不想碰碰运气? 生(兴奋地叫了起来):想!
师(拿起一只装有6只黄球的网袋和一只装有4只白球、2只红球的网袋,把球合并到一只袋中。):在这只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会有什么结果?
生14:可能摸到黄球、可能摸到白球、还可能摸到红球。师:现在规定摸到红球为中奖。
师生合作进行摸奖活动。大约摸了10次还没有人中奖。师(故作疑惑):刚才明明小朋友说可能摸到红球的,怎么现在一个也没中奖?
生15(急切地):因为红球少不容易摸到。
师:如果让你再摸一次,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球中奖? 生16:黄色,因为黄球个数多,容意摸到。
师:分析得真好。但真正的摸奖活动的组织者才不会向你这么大方,他们总把大奖放得很少,这样中奖的人才会很少,他们才能赚到钱。不过如果是为社会
作贡献的摸奖活动,老师还是希望你们献上一份爱心。
三、联系生活,学以治用
师:摸球比赛、抽奖活动中有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看图你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吗?先说给好朋友听一听。
实物投影展示:母鸡下蛋图、太阳落山图、球员射门图。全班交流。
师:说说你身边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师:这节课玩得开心吗?(开心)想不想下课?(不想)还想干什么? 生(异口同声):玩游戏。
师:满足你们,我们就来玩举旗游戏。让大家一定只能看到红旗。生:举红旗。
师:让大家可能看到红旗。生:举红旗、黄旗、蓝旗。
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通过有余数的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周期变化问题。
2.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初步的推理能力。3.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活动重、难点
周期概念的理解,以及有余数除法的简单应用。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合作、交流,感知周期现象的存在,发现余数的作用。教学用具:实物、课件。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期”。
1、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西游记吗?你们看,谁来了? 课件(猪八戒)录音:今天是俺师傅的生日,俺带领猪宝宝们来给师傅祝寿,孩子们,跳起来吧!(看课件)
猪宝宝们的表演好看吗?看完表演,你们发现了什么?(猪宝宝们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什么样的规律?(黑、粉、粉、黑、粉、粉、„)按照这样的规律,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的小猪?(黑、粉、粉„)依次不断的重复。点击课件听录音。
二、观察现象,解析“周期”
1、什么叫做周期现象
录音: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周期现象。而重复出现的一节的个数叫做周期。
什么叫做周期呢?我们来看小猪的排列。在猪宝宝的队伍中不断重复的是几只?(3只),展示板书:每一节都有3只小猪,我们就说它的周期是3,这是第1个周期,这是第2个周期„如果每一节都有4只小猪,它的周期就是4。
2、说说芭蕾舞的周期特点。
仔细观察每个周期都有什么特点?(每个周期都是一头黑猪两头白猪,每个周期都有3头猪„„)
每个周期的第一个都是谁?第二个呢?第三个呢?
3、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
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象这样,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周期现象?(学生举例:一年四季、白天黑夜、一年12个月、一星期7天、一天24小时„„)
三、尝试运用,探究“周期”
1、猪宝宝们除了舞蹈,还准备了一个“有奖竟猜”的游戏,想猜吗?听录音:我站在第16位,猜猜我是黑色猪还是粉色猪?(学生自由猜)师:认为是黑色猪的举手, 认为是粉色猪的举手,究竟谁猜得对呢? 这样吧,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想办法来证明你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用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道具摆一摆,也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又好又快!同意我的提议吗? ① 小组合作 ② 学生汇报。
××小组用摆一摆的方法证明了第16只是黑色猪,和它们一样的小组请举手。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③ 重点讲解算一算的方法:16÷3=5„„1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算式里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16是什么数表示什么?3是什么数表示什么?5是什么数表示什么?(学生说教师摆学具)16里面有几个这样完整的周期?最后多出来的这个1是什么数?(余数)这个余数应该是排在第几个周期?(6)排在第6个周期的第几个?(1)我们知道每个周期的第一只都是黑色猪,由此证明第16位是黑色猪。你们猜对了没有呢?
④ 点击课件,录音: 哈哈,我是黑色猪,你们猜对了吗? 恭喜你,得到了第一份奖品。
2、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想出了那么多种方法,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一种,说说理由。
3、咱们继续进行“有奖竟猜”游戏
录音:我站在第20位,我是什么猪呢? 20÷3=6„„2 7表示什么?为什么是粉色猪?录音: 哈哈,我是粉色猪,你们猜对了吗?。录音:我站在第24位,我是什么猪呢? 24÷3=8 没有余数怎么办?表示什么?为什么?
4、学生自由猜。
还想猜吗?同桌小朋友互相合作,一个人报数,另一个人猜颜色,猜完后,再互相交换,可以吗?
5、小结:
① 指导学生观察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被除数都不一样,为什么?除数都一样,为什么?商都不一样,为什么?余数都不一样,为什么?表示什么?下一个周期的第几位。)
② 要判断猪宝宝是什么颜色,只要把总数除以周期就可以了,关键是看余数,余数是1,就表示是一个周期的第1个,余数是2,表示是一个周期的第2个,„„没有余数则表示是一个周期里的最后一个。
③ 掌握了这样的方法,无论猪宝宝站哪一位,我们都可以判断出它是什么颜色。余数的作用可真大!
6、现在你们能给我们今天的课题取个名字吗?揭题:有趣的余数
四、巩固内化,应用“周期”。
1、根据周期找位置和颜色。(变脸魔术)
你们说猪八戒的礼物师傅会喜欢吗?看,谁又来了? 课件(孙悟空)录音:八戒师弟的芭蕾舞还真是好看,现在让我来给师傅表演一个“变脸”魔术吧!看课件。(看完之后向学生介绍“变脸”艺术)
变脸的顺序是怎样的?(红色、兰色、白色、黑色)一共变了几次脸?(4)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不停的变下去,下一次变的是什么颜色呢?不停重复的是几次变脸?(4)也就是说变脸的周期是几?(4)
按照这样的顺序,猜一猜:
第27次变的是(白色)。27÷4=6„„3为什么要除以4? 第32次变的是(黑色)。32÷4=8 要想使变出来的脸谱是兰色的,余数应该是几?(2)
小结:要想准确判断某一脸谱的位置和颜色,首先要弄清变化的周期是几,然后通过计算,知道它在第几周期第几位后,再确定它的颜色。
2、根据周期规律找个数。(生日礼物)
孙悟空的变脸魔术好看吗?就差沙僧还没来给师傅祝寿了? 课件(沙僧)录音:两个师兄的节目都很精彩,我没有带节目来,只带了几份礼物送给师傅,祝师傅生日快乐。看课件。
仔细看,礼物的顺序是怎样的?(金元宝、蛋糕、鲜花、寿桃、汽车),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不停的变下去,下一份是什么礼物呢?接下来是„(播放课件)不断重复的是几份礼物?(5)也就是说礼物的周期是几?(5)按照这样的顺序想一想,并说说理由: 第36份礼物是什么?(金元宝)36÷5=7„„1 哪种礼物最多?(金元宝)金元宝有几个?(8个)其他礼物有(7)份。
小结:根据周期规律找个数,关键还是要找出它们变化的周期数。
有多重活动课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质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3.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体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4.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在认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质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健康秤、一张体重情况统计表、三组物品(两个书包、两袋球、两袋药)、弹簧秤、天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多重。(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一):赛一赛,玩一玩。师:小朋友们喜欢赛跑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这样的比赛,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每组推选一名跑得最快的同学上来比赛。今天的比赛要增加一个难度,让他们每个人背一个同学比赛,(选出两名同学)咱们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决定谁先来挑选。(学生选出同伴,开始比赛。)师宣布获胜组为一组。师:二组为什么失败了? 生1:他们背的方法不合适。生2:范××很轻,房××太重了。
师:请你们俩交换过来再背一背,感受一下对方合作伙伴的体重。(学生活动并说一说自己的实践感受。)师:要知道他们俩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3:最好的办法是用秤称一称。活动(二):称一称,理一理。认识健康秤。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看谁猜得准,称得快。
先来猜猜范××的体重,猜3次,看谁猜得最准、最接近。生4:20千克。生5:25千克。生6:27千克。实际的称一称,让学生学会看健康称。
师:×××猜得最接近,范××的体重是24千克,再来猜猜房××的体重。学生猜体重,并称一称,看一看。
师:通过刚才的猜一猜、称一称,我们确实发现了房××的体重重,范××的体重轻,其他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重? 生:想。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猜一猜小朋友的体重,再称一称,小组长把称得的结果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所有小朋友都称完后,小组的成员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体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好。(小组活动)汇报交流。
一组:我们是用同学们的号码记录的,26~30千克的同学是1号、2号„„。二组:我们是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的。(交流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三组:我们是画“”的方法记录的。(交流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
师:老师根据各个小组的汇报把我们全班小朋友的体重也记录了下来。(出示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表),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表。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7:我知道了26~30千克的人数最多。生8:我知道了20~25千克的人数和31~35千克的人数差不多一样多。生9:50千克以上的人数最少。生10:我知道了全班一共有36人。
生11:我知道了每个小朋友的体重有的是一样的,有的是不一样的。生12:我知道了二年级同学的体重大多数都是在26~30千克的范围中。„„
师: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 生13:我想说我们快快长大吧。
生14:我想说50千克以上的同学,你们应该减减肥了,胖了对自己的身体没有好处。
生15:我想说胖了并不代表健康,要想减肥,少吃肉,多吃些蔬菜,还要多做一些运动,多多锻炼。„„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可真好,通过刚才的猜一猜、称一称、背一背的活动,我们已经对小朋友的体重有了很深的体验了,那么对于轻的物体、其他的物品你能很快地判断出谁轻谁重吗? 活动(三):比一比,说一说。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三组物品(两个书包、两袋球、两袋药),每组物品都有1号袋和2号袋,请你用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分出每组物品中谁轻谁重。(小组活动)汇报交流每个组比较的结果。
生16:我们组比较的结果都是1号物品重、2号物品轻。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吗? 生16:药品我们是用天平比较的,1号我们称了称是4克,2号重2克。书包和球我们用弹簧秤来称,称出1号重,2号轻。生17:我们组和他们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称药品时,我们把1号和2号袋分别放在两个托盘中,1号托盘压了下来说明1号比2号重。生18:老师:我不同意×××(生16)的说法,小球用弹簧秤称,指针根本显示不出来,因为它们太轻了,不能用弹簧秤,应该用天平。生19:比较两袋小球根本不用称,用手掂一掂就能掂出来谁重谁轻。师:说一说你们组比较的方法。
生19:我们组用天平比较两袋药,用手掂出两袋球,书包用天平称,1号重1千克,2号不到1千克。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了这三组物品的质量。在比较物品的时候,能用手掂出来的用手直接掂一掂就行了,比如比较两袋小球的质量;不能用手掂出来的,我们再选用合适的秤来称一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你感觉怎样? 师:你能评价一下你自己学得怎么样,评价一下你们小组学得怎么样吗 板书设计 有多重
多种角度想问题
一、揭题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出示《小狐狸的故事》:从前,山上住着一只粗心的小狐狸。这一天,妈妈让它背着8块马铃薯到外婆家去。一接到这个任务,小狐狸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马上背起马铃薯出发了。一路上,它哼着歌往前走。可是,走着走着,小狐狸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越背越轻了。它赶紧停下脚步,打开袋子一看,怎么只剩下3块马铃薯了?原来,小狐狸背的袋子破了一个洞,马铃薯就从这个破洞掉下去的。后来,小狐狸到了外婆家。小朋友,你能猜猜看,小狐狸可能背了几块马铃薯到外婆家呢?
生:0块,小狐狸很粗心继续往前走,马铃薯都丢光了。生:3块,小狐狸绑好破洞,带着剩下的马铃薯到了外婆家。
生:8块,小狐狸绑好了破洞,又回去捡丢掉的5块马铃薯。生:6块,小狐狸捡回3块,还有2块被小兔捡走了。
生:5块,小狐狸在路上碰到一只饿了的小狗,就送给它3块。师:刚才几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其实如果从不同角度去想,用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还可以说出更多、更精彩的原因。同学们,你们认为像这样从多种角度来想问题,有趣吗?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都来开动脑筋,从多种角度去想问题(板书课题),表现好的同学都可以得到一朵漂亮的彩花。
二、群体想象--说(出示图:半圆)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幅图像什么东西呀? 生1:像半个苹果。
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我们奖他一颗智多星。生2:像一瓣桔子。生3:像快下山的太阳。生4:像我们的眼睛。生5:像我们的嘴巴。
生6:像刺猬。很像一只蹲着的刺猬。
生7:我倒觉得像是一把完全打开的扇子。
生8:像猪八戒的肚皮。(老师给予肯定表扬)
三、个体发挥--画(出示图:○)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圆,请你简单地添画几笔,使它变成一个新的东西,比一比,看谁在一分钟内,画得最多。(生拿出纸和笔快速动手画)生:可以画硬币,古币。生:我画了大头儿子的头。生:我画了金牌。
„„
四、团体配合--写
(出示:二年级三班有36名同学参加体操比赛。)聪明的小朋友,请你设计一下,应该怎么安排队形?
师:请组长上来汇报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我们组写了七个队形。设计成:分成6排,每排6人;还可以分成:前面一位领操,后面分成7排,每排5人„„ „„
五、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我认为平时就要多开动脑筋想问题。
生:我知道想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角度,有的问题不止是一种答案。师:谁能把它们填完整,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①:第①条应填上12、6、0,它们的规律是依次减6。
生②:第②条应填上3、15、3,它们的规律是隔一个数,加一次5。生③:第③条应填上9、25,它们的规律是三角形左下角、右下角两个数的乘积是顶尖角上的数。
4、我们告别了小象,又遇见了长颈鹿(出示长颈鹿彩图),它出了两道题向我们挑战,小熊猫齐声讲:“请聪明的小朋友应战吧!”(出示投影片③)
① 已知:a:☆+△+△=8 b:☆+△+△+△=11 求: ☆=()△=()
②下面左图是一个由九枚硬币组成的三角形,你能不能只移动三枚硬币,使它变成右图? 学生同位之间讨论,然后提问。
① ☆=2,△=3。因b比a多一个△,也就是11比8多3,△就是3个,再把△=3放进a题里,计得☆=2。
师:第②条你应该在哪儿找到突破口来解决问题呢? 生②:突破口是使角尖从向下变为向上。
生③:先把最底的一个硬币移到顶尖去,作为新三角形的顶尖。再把左上角、右上角的两个硬币移到下面并排两个硬币的左、右两侧,使底排变成四枚硬币。
5、祝贺小朋友顺利通过应战。下面我们进故事屋听听斑马爷爷讲故事。(放录音:著名数学家华卫芳小时候刻苦学习数学的故事。)听完故事后,斑马爷爷提出了三个问题:(出示斑马爷爷的彩图)①故事讲述的科学家叫什么名字? ②父亲怎样教育他? ③他是怎样成为一个数学家的?
老师听完同学们回答后,也高兴地讲了一个故事:高明市沛明实验小学是一所崭新而美丽的现代化学校,它占地27亩,基建投资1400万元。有电脑室,语言实验室等专业功能室10个,有标准的足球场,游泳池等,是1994年9月1日正式开办的。走进学校,呈现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宫殿般的教学大楼,几乎与天然草地一样的人工草坪,朗朗的读书声、优美动听的歌唱声,混合成一支现代交向曲。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啊!同学们要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宝贵的时光,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你们有谁知道是谁捐款兴建这间学校的吗?
生:沛明公司关恒芳先生。
师:你发现前面讲的数学家与企业家有什么巧合和共同之处吗? 生①:数学家华卫芳与企业家关恒芳先生姓不同而名同读音。生②:他们都用智慧和勤奋对人类社会作出很大贡献。
6、大家一边走一边看,看见两只公鸡正为分虫子的问题而争论不休。(出示公鸡争虫图)
小公鸡有10条虫子,大鸡有16条虫子,大公鸡要给小公鸡多少条虫子,它们的虫子的数量才是同样多? 学生先小组讨论,师然后提问。
生:大公鸡从16条虫子拿出6条,剩下10条与小公鸡一样,再把6条平均分成2份,每份3条,所以大公鸡给小公鸡3条虫子后,剩下13条,小公鸡就有13条了。
7、师:刚才你们帮助两只公鸡解决了分虫子的问题。请大家联系自己在实际平常生活中,和别人分食物时,有没有做到公平合理呢? 生:有
师:那我考一考你们,看看你们有没有撒谎。(出示投影片④)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份,但月饼上只可以切三刀,你可以吗?(分组讨论,然后拿一个月饼让学生来切。)
生①把月饼拦腰切一刀,再在月饼面上切一个“十”字。师把八份月饼分给八个后进但积极参与的学生。活动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参观森林公园”愉快吗? 徨:愉快!师:我们不但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还和谁交上了朋友? 生:国宝大熊猫和很多动物朋友。
师:我们运用了自己的智慧帮助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希望大家在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做知识的巨人。也要多动脑筋,学好数学,为社会服务。
一、把握课改理念, 诱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深下工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教学有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 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 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呢?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数字?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 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向往着教师, 向往着本学科。
二、创设良好氛围, 激发创新意识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 它以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情趣,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 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请他们做我的助手, 一道准备实验器材, 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 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习惯, 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 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加强“活”性教育, 激发求知欲望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地学习中,轻松、高效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學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学二年级学习长度单位之间的转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生活中的物品,比如桌子、椅子等,然后再转换成不同的单位。通过联系生活可以告诉学生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实用性,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或辅导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木棒摆出不同种类的角,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三、设置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材有它自己的特点,蕴含着可激发学习兴趣的很多因素,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新课题的引言对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竞赛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好胜心强、不甘落后的心理,在竞赛的过程中,这种心理因素能激发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并且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进步。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的推动力。如果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感兴趣,那么就会自觉地、热心地、专心致志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反之,丧失了这种兴趣,求知味同嚼蜡,是不会出好成绩的。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数学广角——推理”这一课简单介绍了简单的逻辑推理方法,本节课学习通过尝试、推理等活动解决简单的逻辑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及推进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准确把握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第一,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第二,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第三,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第四,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精心组织教学素材,严谨课堂结构
(一)激趣引入
良好的教学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引擎,就像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开场的前几分钟,就得抓入观众的心。有人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节课开始通过猜一猜,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由此导入新课有趣自然而合理。
(二)新知探究
本节课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通过呈现问题、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连线、画表格两种方法解答问题。让学生通过体会、经历、分析推理的这一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推理时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由这个条件往往能直接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推理,直到得出最后的结论,以此让学生体会:推理首先抓住关键的信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最终推导出结论,设计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培养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运用提升
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首先通过闯三关中做一做、猜一猜、连一连的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再接着设计“神探出击”和“神秘暗号”这两道题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体会推理的含义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回归生活,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通过读儿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关键所在,让学生更加深刻牢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效果会再次提升。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二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人数30人,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踊跃发言,但还存在一定问题,就是班级学生发展不平衡,有些基础太差跟不上步伐,今后还得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三、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排列组合的基本原理。
2、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分析:
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操作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之前,老师想来考考小朋友们,大家愿意吗?谁能用1、2、3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生:12、21、31、23……
师:太棒了,能说出这么多的2位数呀。
2、揭题: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去“数学广角乐园”玩一玩吧!(出示课题:数学广角)
(二)、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用数字1、2能摆成几个两位数?
.①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②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③教师板书:
12、21(2)用1、2、3能排成几个两位数?
小组合作摆一摆卡片:1、2、3.引导学生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多而不重复。
3、小组汇报。师生总结。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抽奖游戏。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来我们一起做个做个抽奖游戏吧,大家想参加吗?每个小朋友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①、教师出示4张卡片:这里有四个号码:7、5、2、8。
②、什么样的号码能中奖呢?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4个数中选出的两个
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
③、写好了吗?大家推举一个人来摸奖吧。学生先摸出一张卡片。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位数出
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25、27、28。再摸一张卡片。中奖号码是?
④、你中奖了吗?把你写出的这个数圈出来。同桌互相看看。
⑤出示所有结果:你刚才一共写出了多少个两位数?用2、5、7、8能组成的两位数究竟有
多少个呢?咱们用刚才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的办法把这些数排出来吧!老师写你们说好吗?
2、完成99页做一做第1题;握手
3、完成99页做一做第2题:买作业本。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学习了简单的排列组合方面的知识,大家发现了没有,其实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积极动脑,你一定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哦!
八、课堂练习:让学生能个排列123、456等数字组合。
九、作业安排:教科书99页练习二十三第一题.第二题。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教师教学用书.教案书。
十一、自我问答:本节课我运用情境导入的方法,首先提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更多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用厘米量。
①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
1认识几厘米
(2)用厘米量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的例
6、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方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
①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
②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③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④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2)完成“做一做”
(3)找线段
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
(4)连线段、数线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小组讨论汇报。
(5)量线段长。
二、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课题:画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
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②演示,直观感知。
③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③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二、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画线段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课题: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的例8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操作比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课堂导语:
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
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1)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①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
②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③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④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
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
(2)使用交流。
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
小组讨论,汇报。
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二、新知拓展
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四、总结提升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
五、课外延伸
教材练习一第9题。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那么, 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探索和实践, 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数学课本后,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深下功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 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 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 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向往着教师, 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在课堂引入中, 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 同时,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 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 从而产生兴趣, 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 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四、开辟第二课堂, 展示闪光点,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 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感觉路就在脚下。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记忆生活中不同种类的吊饰,能利用不同的媒材通过点、线、面、色彩、装饰等艺术形式,折、剪、貼等手法,小组合作设计制作小吊饰。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地设计并制作一个平面或立体的吊饰,造型新颖美观。
教学资源:⑴教师:电脑设备、课件、彩色纸、剪刀、胶水、绳子、中国结、民间吊饰实物。⑵学生:自己搜集来的小吊饰、彩色纸、剪刀、胶水或双面胶带、橡皮泥、绳子、水彩笔、树叶等材料。
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我在黑板上挂出各种吊饰,组织学生观察吊饰作品。并提出问题: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们?我们为什么要挂它们?这样使学生了解吊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吊饰与生活的关系。然后我又以猜谜语的形式来问大家:“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我们来猜猜它们叫什么?”最后我揭示谜底,出示课题。这样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我问:“它们为什么叫做吊饰,而不叫坐饰、摆饰呢?”这样一问,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吊饰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什么叫做吊饰。
二、分步讲授新课
1.吊饰的结构。欣赏课题(教师所做的吊饰)。分析吊饰的结构。
老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吊饰的主要部分称之为主体部分。然后又根据吊饰的概念引出悬挂部分和装饰部分。
2.吊饰的制作步骤。⑴看吊饰问:如果让你做,你先做哪部分?学生能够知道应先做主体部分。⑵和学生共同探究主体部分的制作。①学生思考并回答吊饰的主体部分可以是什么形状。平面形:三角形、正方形、心形、动物外形等;立体形:圆柱、圆锥等(师板书);②主体部分可以采用什么方式制作?师引导并板书,学生思考并回答;③探究装饰部分和悬挂部分的制作。师生共同探讨在什么部位装饰及怎样装饰。悬挂部分可以有几种悬挂方式。
3.欣赏联想。欣赏课件学生的作品,启发联想。
三、小组合作,愉快表现
两人或四人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吊饰。讨论一下制作的材料和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制定方案落实悬挂、主体、装饰部分的具体设计,进行分工合作)。教师提出要求:①安全方面;②卫生方面。教师提出建议:师生合作开店——吊饰坊,学生的作品送到店里。师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播放音乐:喜洋洋)。
四、交流展示,教学评价
学生作为顾客选出自己最想买的吊饰,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提出改进意见。作者说明创作意图。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课堂延伸
欣赏课件。感受其他材料制作的吊饰。要求学生回家找一找身边的材料,试着用其他材料做吊饰,做好后可以送到店里来。
六、板书设计(略)
【二年级数学兴趣课教案】推荐阅读:
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06-15
二年级数学角教案06-18
二年级数学秋游教案11-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2
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10-27
四年级数学二单元教案11-01
二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06-13
小学二年级数学加法估算教案06-17
《连加(一)》二年级数学教案06-28
二年级数学统一测量单位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