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自己熟悉的场景”教学设计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自己熟悉的场景”教学设计(精选5篇)

“写自己熟悉的场景”教学设计 篇1

2、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对生活的热爱,表达真情实感;激活思维,动脑筋思考。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说出场景特点,交流补充,把设想说清楚说具体。准确描摹,提炼语言。

三、教学难点:

指导选取观察角度,写出景物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要报道一些精彩的场面,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要招聘外景记者,谁愿意积极报名?这节习作要求描写一些有意思的场景,老师会满足同学们的心愿。请同学们提前上岗先来露一手。谁先来说说,你认为怎样才能当好这名外景记者呢?

2、各抒已见后,引导学生审题,读懂习作提示:选择一个熟悉的外景写下来,要能反映场景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3、指名生说,检查审题情况。

(二)小组交流,引出画面。

1、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场景,先静思,再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准备选择什么场景?为什么选择这个场景?哪些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教师巡视尽可能启发,发现学生的新思路,新题材,并根据学生的发言予以恰当评价: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肯定学生探索后的发现,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路。

2、交流评议,整理思路。师:运动声上的龙腾虎跃,夜晚街头的霓虹闪烁,游乐场里的欢声笑语,以及集市里的讨价还价,这些都是同学们熟悉的场景。还有哪些场景呢?

3、同桌练说,向同学汇报自己觉得最精彩的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当小评委评价:身为《焦点访谈》节目的外景记者,他说得怎样?好在哪里?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三)自主习作,描摹画面。

1、学生审题、选材立意到品评别人的发言之后,鼓励他们自主地进行片段练习,分块习作。用我口说我心,用我手写我心。

2、教师对班级的习作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了解之后,因材施教,适时地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点拔与指导。对在25分钟内能完成习作初稿的学生给予表扬,有针对性的选择典型习作,(如场面选择定位不清楚,观察场面不细致,没有抓住景物特点,内容不具体,语句不通顺)引导评价,相机指导、提高。

(四)佳作欣赏,评议修改。

1、评选最佳创意奖、最美语言奖,选出优秀习作三至五篇,获奖同学朗读自己的佳作。

2、小组内自评自赏,互评互赏,力求从是否把内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了,语句通顺连贯、谴词造句是否贴切、准确,是否表达清楚了场景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 口头修改补充。

“写自己熟悉的场景”教学设计 篇2

学生对于写自己的故事是喜欢的,普遍反映有内容可写。有的说,读过高尔基的《我的童年》后,很感动,想想自己的童年也有千言万语可写。高尔基有三部曲,于是他们也给自己的童年故事取了生动的名字。有的同学说:为了写作,我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回忆,许多过去的事又浮现在脑海里,我从记忆的长河里捡回了不少险些被遗忘的趣事,写作给我脑海里留下了过去的足迹。也有的同学说,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评判过去的事情,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同时也感到自己确实长大了。

从命题角度而言,教师对作文的命题,常常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只有有的放矢,学生才乐意动笔,也只有有了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情感,也才能写出好文章。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才能写起来得心应手,消除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同时写自己经历的事、熟悉的事,情真意切,即使写作技巧还不够高,写出来也是感人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写自己的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起到开阔思路,为以后写作积累素材的作用。

要写好文章,必须有一定的积累。积累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和各种写作技巧的积累。没有这些积累,要写出一定水平的文章是非常困难的。学生写自己的故事,正是从丰富的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写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写过去,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看看那路上一个个深浅不一的脚印,就会感慨万千,把自己成长过程亲笔记录在自己的文章中,并坚持写下去,写现在、写未来,写一切值得写的事情。这样不仅仅是练笔,而是在积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种写作中,学生明白:为了下一步写作的成功,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情,记录下周围发生的值得回忆的事。这样,能使学生边实践边丰富自己的写作储备。教师在批改和评讲时,要有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阅读作文,这样学生都有机会读到同龄人的作品,又能听到不少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联想,成为自己以后写作的好素材。

让学生写自己的故事,本身就在实践中提高了写作水平,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学生对自己的事情有兴趣,写出来又有众多的读者,于是便产生了写作的积极性,写作水平也相应提高了。他们认为,写自己的故事不像命题作文那样受束缚,可以尽情发挥。为了把自己的故事写好,他们采用多种形式,有的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有的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有的采用章节加小标题的形式。经过一个阶段的写作,不少同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含蓄幽默,有的细腻深沉,有的擅长人物描写,有的擅长心理刻画。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写作才能,增强了写好文章的信心。

写自己熟悉的人作文500字 篇3

——题记

在我身边也有这样一个人,我闹的时候会跟我一起闹,我笑的时候他也会一起笑,唯独我难过的时候,他却不会安慰我,他不笑,也不闹,等待着它静静的待在一旁看着我,看着我哭。

只有在除夕的晚上,我可以看到三个人的影子,以前只有两个那个男孩儿和妈妈。爸爸是名军人,然后每天在抱怨爸爸,男孩儿每天看着别的同学,有爸爸接回家打闹着,而他却只有妈妈,妈妈是一名医生,不会去接她的男孩儿为此很是伤心。妈妈时不时也不在家中。

除夕了,妈妈回来了。男孩儿虽是抱怨,可是他却想爸爸。爸爸回来了。男孩儿眼眶中布满了泪水,爸爸和男孩儿拥抱了,这时我笑了,窗子里有三个影子,清楚地印在眼帘。男孩儿说那年的除夕夜,他非常开心,年夜饭也是最好吃的。第二年除夕夜,男孩儿依旧满心欢喜的等着,望着,盼着。

他失望了,那天除夕夜,窗子上只有两个影子,妈妈告诉男孩,爸爸是军人,要保卫祖国,爸爸是祖国的我们不能自私。爸爸不会回来的。说到这里。妈妈的眼睛出了泪花,泪珠却没有留下来。男孩儿跑了出去,他坐在路灯下的长椅上,抱头痛哭,他对着影子说爸爸会回来的,对吗?这时影子没有回答。

后来那扇窗户上影子只有两个,再后来窗户上只有一个了。

“写自己熟悉的场景”教学设计 篇4

课标解读

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以上是课标接近本课题的表述,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应该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至于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如陈望道、叶圣陶,认为应该并重。梁启超则认为,在所有作文能力培养的环节之中,整理思想、组织构造文章、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要写好说明事物的说明文,应该以细致的观察为基础,抓住事物的特征。教材分析

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交给学生写好简单的说明文,说明一种熟悉的事物,这个事物是学生熟悉的东西应该有东西可写。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清楚有条理的介绍熟悉的事物。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简单的说明文,有了一定的说明文知识积累,各科的知识也有一定的积累,这为他们学习写作说明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说明文是他们初次尝试写作的文体,往往不知该从何入手,他们还不会多角度的观察事物,不懂得如何抓住实物的特点,说明方法的运用也不够熟练。说明物品类的说明文是相对简单的一类,从这个入手教会学生写作说明文的方法可以为以后写作其他说明文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准确的介绍某种物品。

2.指导学生学会恰当的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按一定顺序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按一定顺序有条理的恰当的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加以说明。教学难点:

抓住事物的特点说明。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身边的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一支笔、一间教室、一个水杯、我们离不开的文具盒„„ 这些我们熟悉的事物中究竟有多少我们还没发现的特点、功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找一个你最熟悉,或最感兴趣的事物,向大家介绍你的发现吧。

二、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 1.抓住物品的特点准确的介绍某种物品。

2.学会恰当的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按一定顺序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三、学习借鉴写法

(一)细观察、抓特点。1.方法指导

(1)教师提出思考问题: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你认识到的水是什么样子的。(见学案)

水是什么样的物体呢?

水是液体。石块和木块有一定的形状,无论放在桌子上或者盒子里,它们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形状,都是固体。水就不同,放在圆杯子里就成为圆形,放在方盒子里就成了方形,它没有一定的形状。

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说水是白色的,这话错了。拿水同牛奶比较一下就会明白,牛奶才是白色的,水是什么颜色也没有的。如果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里,我们就看不见它。再把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们能够透过清水看见插入的筷子。水是无嗅、无味的。怎样来区分无色透明的烧酒和水呢?光凭肉眼是毫无办法的。只要闻一闻,尝一尝就能正确无误地区分了。烧酒有酒的气味和味道,而水却什么气味,什么味道也没有。

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2)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交流明确: 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

(3)思考:为什么我们读了这段文字很快就明白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学生交流后明确:因为作者抓住了水的特征: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所以要

说明一种事物让读者对它有清楚的认识,首先要抓住它的特征。板书:抓特征

(4)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呢?这就需要借助细致的观察。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水?怎样突出了水的特征?

学生交流明确:从颜色、形态、气味等方面观察。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水的特征。2.牛刀小试

我们来选择你身边的熟悉的事物仔细观察,从不同角度抓住特点用一段文字介绍给大家。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阅读一个小片段来思考为什么读了之后就明白水是什么,进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要想说明一个事物一定要抓住它的特点,而抓住特点又要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事物,紧接着进行写作练习形成技能。)

(二)清结构、按顺序。1.方法指导:

(1)读下面的文字和上面写水的短文做一下比较,想一想那段文字好,不好的那段存在什么问题。

在地球上,水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可以说,地球上到处都是水的寓所。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有人粗略地估计,认为整个地球的水量,包括空中、地上、地下的水,总共将近14亿立方公里。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为什么大海是蓝的,而湖水是碧绿的呢?原来这是阳光给它们染上的。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黄光这些较长的光波被不同深度的水吸收了,蓝光、紫光和一部分绿光的波长较短,一遇到水面便四面散开或反射回来。所以湖水蓝中透绿。海水更深,散射、反射的蓝、紫光更多,就泛碧蓝色了。

比较纯净的水加热到100℃就会沸腾,降低到0℃以下就要结冰。在高山上,只要加热到80℃以上水就会沸腾;海平面上,只要72℃左右水就沸腾;矿井里,水到100℃以上才沸腾。

在大自然中,水无时无刻不在动,不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基本存在三个地方:空气里、地下、地表;它的基本形态是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2)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读第二段文字后能不能了解水是什么,然后思考为什么

第二段文字没有第一段清晰明了。(3)集体交流明确:

第一段文字抓住了“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这一特征为文章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按照形态——颜色——气味、味道这样的顺序来写,让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解过程,最终充分认识事物的特征。第二段文字主要毛病是没有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只是东抓一点,西抓一点,一个方面才说了几句,又急急忙忙去说另一方面。结果是哪一方面都没有说明白。

(4)方法总结:说明要按一定的顺序(5)知识回顾:说明文的顺序有哪几种? 明确: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牛刀小试:

从以下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选择最适当的的顺序进行说明。a.我们的教室 b.我最喜欢的一种花 c.文具盒的变迁

(这个环节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说明事物要按照顺序写,否则就会混乱无条理,然后进行片段练习巩固。)

(三)炼语言、用方法。

1.方法指导:读下面的文字,想想这两段文字分别都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筷子

先请你猜个谜语:“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吗?它就是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筷子。

筷子的结构简单、原始。它就是由两根小棍组成的,通常是用木、竹、塑料、象牙等材料做成。筷子的长度一般是25厘米左右,夹菜的下端为圆形,手执的上端呈方形。圆形的下端直径通常在2毫米左右,从下到上略有增加。筷子主要用于人们吃饭。吃饭时,人们常用右手执筷,将两支筷子团在一起,通过手指控制两支筷子的聚合与分开,从而将食物准确地送入操作者的口内。筷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通过对筷子的色彩、图案、造型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又赋予了筷子艺术品的角色。

微波炉

微波炉颜色是白的,它的外形和14吋的电视机差不多,只不过“屏幕”可以打开,里面有一个透明的圆形转盘,它是用来放食物的。“屏幕”右边有两个扭转开关,也跟旧式电视机的调频开关差不多。

微波炉的外形并不出众,可功能却妙不可言。它可以用来热冷的食物,还可以烧菜、烤肉、熏鱼、蒸蛋……总之,微波炉是一位烧、烤、蒸、焖、炖、熏、煨及解冻的全能的好厨师。

微波炉的操作也十分方便。只要把生食或冷食放进去。再按比例调好火的大小,加热的时间,再关上门,一切就就绪了。

瞧,微波炉的好处这么多,难怪爸爸妈妈常说:“以前没有这台微波炉,又忙又累,烧出来的菜还是不合口味;现在有了这台微波炉,又方便又简单,烧出来的菜也真是可口美味。” 2.小组合作交流。3.全班交流后明确:

第一段文字用一句谜语引出说明对象,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从筷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了筷子。在介绍结构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对筷子有了准确的认识。

第二段文字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微波炉的外形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了很直观的认识,非常生动形象。

4.方法总结:说明事物要用多种说明方法让语言生动活泼。

(这个环节通过阅读几个片段体会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几种说明方法在学课文时候已经学过,在这里不一一回顾。)

四、欣赏优秀习作,整合所学方法。

1.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从以下角度思考这篇文章的好处。a.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b.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c.有哪些值得欣赏的语言?值得借鉴的说明方法?

我家的自来水表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几乎家家吃上了自来水,我家也不例外。随之,测量水方的自来水表也在我家“安家落户”了。

我家的水表身披暗绿色外套,头戴黄铜“鸭舌帽”,全身呈圆柱形,直径是八厘米,体积比一个成年人的拳头略大。它那圆溜溜的肚皮上刻着一个表示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箭头和制造厂家的名称。一眼看去,挺像一个矮墩墩的滑稽小丑。

别看它那样子不起眼,可用途真不少。只要打开塑料盖,就可以看见有机玻璃制成的刻度盘和八个指针。如果打开水龙头,自来水一向外流,刻度盘中间那个红色的小三角就飞快地旋转起来。同时,各个指针也在以不同的速度向前移动。看一看各个指针所指的刻度,就可以准确地知道用水量了。它时刻提醒人们注意节约用水。

水表为什么能准确显示用水量呢?让我们看一看它的内部构造吧。拧下表盘上的两个螺丝钉,掀开刻度盘,就可以发现水表主要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上部是一个烟盒大小的齿轮盒,里面密密麻麻地安装着大小三十四个齿轮。它们好像一堆蘑菇,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按照一定顺序,互相啮合成一个整体。下部是一个叶轮盒,盒上有四个很小的圆孔,上面两个是出水口,下面两个是进水口。顺着小孔往里看,可以看见一个薄塑料片制成的“工”字形叶轮,叶轮的中轴伸入上部齿轮盒,与最下面的一个齿轮连接在一起。

打开水龙头,水流顺着管道流入水表,从进水口涌入叶轮盒,推动叶轮转动,然后又从出水口流入水表另一侧的水管。叶轮转动,通过中轴带动齿轮盒中最下面的齿轮,又从小到大,依次推动各个齿轮,经过各齿轮逐层减速,使计量大小不同的指针向相应刻度转动。所以,只要看一看各个指针所指的数字,就可以知道用水量了。

水龙头开得越大,水流越急,叶轮就转得越快,刻度盘上的指针也就走得快,反之,水龙头开得越小,叶轮转动慢,刻度盘上的指针也就走的慢了。

别看我家的水表外观粗糙,可它的内部结构却很精细,最大的齿轮只有一厘米的直径。它虽然没有一般工艺品那种华丽的外表,却有一般工艺品不能媲美的功用:它像哨兵一样,日日夜夜坚守岗位,随时提醒我们家人节约用水。五:作业:

运用所学的方法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学习用品如笔、书包、课本等。

六、板书设计:

说明熟悉的事物

细观察、抓特点。

清结构、按顺序

熟悉而陌生的自己-高三随笔 篇5

不知怎的,今天很想写下自己相关的文,记录下这个题目,有很多的思绪涌上心头。

身为女子,外形上看起来非常的女性化,可是自己知道,内心思维未必如此。

这源自于日常所接触的书籍,信息或是其它。

小时候的我,生活在一个镇里,家就在镇中心,那里有个戏楼,有很多的风景,步行5分钟就能到,在那里最多的记忆都停留在儿童时期,很多回忆也都留存在那里,戏台上,剧目常变,内容上有婉约的爱情,也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题材,也有各朝代的历史故事,那个小小的舞台,像是万花筒,给留给了太多的遐思在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是魏晋时期的故事 ,时至今日印象深刻的仍是曹操,还有山涛。

对曹操的认识在先是在戏台上,后来在《三国演义》,在《三国志》中,越来越详细,越来越精彩,罗贯中的笔下,尽管是一贯的贬曹,但曹操的光华仍然很耀眼,他的识人,用人,早在他的言行中,在他的诗作中,处处都显现一个大家的风范,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独树一帜。

很多年前,在报纸上看到曹操的塑像在许昌落成,那个表情印象深刻,像是他性格的很多面都蕴含在那个表情里,无法言说,只想现场感受,虽然至今没有实现,但这个想法从来都没有停息过。

山涛则是个温厚的男子,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传统中优秀男子的典范,对他的认识来自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时日不长,却是后来居上,给人的印象深刻,因他举荐嵇康,得到的是嵇康的绝交书,嵇康也知道,不管他怎样随性而为,山涛都是不会离他远去,他也知道,就算他此身不存在,有山涛在,他没有后顾之忧,而山涛也没有让他失望。

精彩的人物故事,在脑海中活跃着,天马行空,很少停留在实际的生活中。

有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在尘埃中。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偏爱体味人物内涵,通过一些外在显露的世相,看事物的本质。

很早就对山水,对人文地貌有种偏爱,总希望在旅行的路上,尽管晕车,让旅途的心情大打折扣,仍然阻挡不了想看看的向往。

更多的时候,是在书籍音乐中旅行,一日千里,瞬间万年,身体不用舟车劳顿,全可以感受更多。

越来越觉的思想,内涵的重要,无论对书籍的选择,还是对人物的认识均是如此。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的说法,听了很多,在诸多纷繁的世相中,个个不同,即便有些相似也只是表层,外形或是习惯之类,就算是思维的相似也是极其有限,可能只是在某人或者是某事的认识上。

忽然有一天,觉得看到了妖精,像是自己把复制了,三观,思维,甚至是性情,在一些不相关的细微末节中,感受到了高度的相似性,像是上帝造人时的疏漏,有时见到了,感觉是自己来了,可分明自己就在这里了,很多时候,怕看到这份相似,因为里面可能会蕴含着更多的相似。

如果让你在脑海中描绘熟悉人的模样,很容易,相关的内容多的.数不清。让想起自己的样子,却是模糊不清,像是熟悉的陌生人,从外貌,到思想都是很朦胧,看不真切,但是看到和自己有些相似的人,原来自己的这个方面是这样子的,这种相似,在这个人身上有一点,那个人身上有一点,他们渐渐的会成为朋友,也会因为种种原因,相似度原来越少,无话可谈,逐渐淡出人的视线。

还有一种无话可谈,来自于高度的认同,不讲也尽知,这是一种愉悦,放松。

当你想看清身边人,需要看他日常接触的人或者物,要看清自己需要一面镜子,离镜面五步,十步或者更远,看到的自己都是不尽相同的,最好是有适当的距离,让人视觉,心觉都有种舒适感最好。

很多时候,愿意让自己保持独立,和所有的一切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自己也让对方都保持自由活动的空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都是如此。

上一篇:我的大学观 演讲稿下一篇:精彩感动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