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博览》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教师博览》(精选12篇)

读《教师博览》 篇1

今天是星期六。随手拿了一本教育类的书,坐下读了几篇文章,其中一篇《乡

村寻找诗意的教育》给我留下许思考的东西。

《乡村寻找诗意的教育》大意是这样的:

【我经常问自己:作为一个工作在偏僻乡镇的老师,如何在应试教育下安放自己的教育?当我们麻木地应付我们的职业时,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曾老师用教育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育艺术,曾老师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上的教师和课后学生的朋友两种角色之间转换,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让家长放心、让学生骄傲的教师。曾老师把教育教学和生活和谐地融于一体,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用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向学生诠释了教育的定义。这种教育的有心和无痕的统一正是杜威倡导的“教育即生活”,正是教育的诗

意境界。】

没想到自己一毕业就在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了,偶然间看完这篇文章,我问我自己,我读懂了教育了吗?我找到了诗意的教育了吗?

很多人把教师看作是养家糊口的职业,我不是圣人,我也要这份工资来养家糊口,看到身边的教师一个个飞向了城市学校,我羡慕过;看到农村学校师资流失的严重,我迷茫过;看到有些教师素质低下,误人子弟,我痛心过;看到教学设施的缺失,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感到教育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实让我无

语。

我始终对自己说,你拿了这份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教师是良心活,如果是混日子,说老实话,好混得很,无非就是备课、上课、批作业,即使你教的学生考得太差了,也影响不了你什么,大不了别人背后说几句而已,你还是你,书还是照教,日子还是照混不误。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自己不好好干,还打击干得好的人,说些风凉话,等到拿绩效时,看到别人比自己多,又觉着心理不平衡,吵吵闹闹,发泄不满。

像曾老师那样去主动寻找诗意的教育,也不是难事,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乡村有乡村的特色,乡村的孩子淳朴,你给他一份爱心,他就回报你两份爱心。记得教六年级时,下半学期,学生学得很幸苦,突然有一天,我说,老师今天不上数学课了,带大家上一堂体育课,怎么样?全班像炸开了锅,高兴得不得了,有个学生说了一句话,让我深思了很久,他说,老师,我们自从上了六年级,就没上过体育课了,多么可怜的孩子啊。那节课,我带他们在大操场上玩了一节课,学生开心的不行,下课时,有不少学生追问我,老师,你什么时候再带我们上体育课就好了,我说,会的,一定会的。就这样上体育课?这就是学生最想上的体

育课?这是不是诗意的教育,能天天进行这样的教育吗?

我校的夏老师,每天吃过饭,都带他们班的学生到操场上活动,有时组织全班学生不分男女的踢足球,有时玩些小游戏,学生们非常喜欢和他在一起,和他

无话不谈,和他亲如父子(女),这是不是诗意的教育?

前几天,遇到一位老班主任,他告诉我,今天带学生去春游了,我问怎么春游了?他说,就是带他们到校外踏踏青,学生高兴得很呢!生活即教育。我也想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无忧无虑地学习,可是,一到课堂,就做不到了,为什么?你想把今天的教学任务完成,有学生不听,有学生开小差,你要组织纪律,有时,你要发个小火,你脸色多云,学生的脸色能不多云吗?

我也想带学生去踏青,可是太多的作业,要做,要批,要订正,要讲解,没

时间啊?

我也想和学生一起玩一节课,可是一天就一节课,哪有多余的课来玩?

我也想?我也想?

寻找身边的诗意教育。下课了,我主动问王朝同学家庭情况,批作业时,我随便问问陶海伦同学,今天听懂了吗?她点点头。走在上厕所的路上,我看到我班的同学,上去拍拍他的肩膀,他回你一个微笑。

读《教师博览》 篇2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来说都是最直观的教育。只要教师在, 教育就时刻存在。

敬畏职业, 有益学生一生成长。吴非老师认为, 教师是一种危险的职业, 因为教师“工作中的任何不慎将会在未来某个时刻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认真地对待这门职业, 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用自己内心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吴非老师的学生认为, 是高中的人文教育让她理智地看待社会。而教师对学生的恶意折磨是违背教育规律、有失师德的行为, 会荼毒学生心灵。有敬畏感的教师必会兢兢业业地工作, 慎重地做出某一个教育决定, 为学生在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做有益的事。

尊重学生, 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十多年前的学生感慨吴非老师“不以成绩评论学生”。对此, 吴非老师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的关系, 有了这种认识, 才会尊重学生。如在“怎样和学生谈话”一节中, 令人叫绝的是这样的谈话:“我叫王栋生 (吴非老师原名) , 你叫什么?”在问学生姓名之前, 先向学生介绍自己, 我想, 这也是极少教师能做到的。试想, 一个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在第一次面对新生时, 这样谈话给学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平等!其实, 尊重学生的教师必会自觉地“改造教育语言”, 在交谈中必会自觉地蹲下身子, “表现对学生的尊重”, 所以才有对需要教育的学生做出“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样的邀请。在教学方面, 吴非老师认为, “随意地干预学生写作, 随意地讲评学生作文, 有可能对学生心灵和他的写作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他建议教师评讲作文时应先问学生:“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他认为, 尊重学生也是暗示学生重视自己的权利;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 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诸如此类的细节, 会给学生以做人的尊严, 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尊重他人。

遵守常规, 让学生学会规范。吴非老师认为, 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要尊重常识, 遵守常识。在师道尊严日渐式微的今天, 吴非老师仍要提醒人们遵守教育伦理。教师拖堂, 会影响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对教师的课间纠缠不休, 会影响教师下一堂的上课;迟到的学生随手把雨衣交给教师, 是极端自私的表现……他“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 事实上是在规矩上以身示范, 因为尊重学生不等于迁就学生, 不能对学生的不端行为熟视无睹。遵守常规, 是教师的“身教”。教师是要正气凛然的, 是要让心灵麻木的学生向他们学习的。

常说“故事”, 激活学生的思想。吴非老师引导学生想校园当年的种树人, 让学生“所有的眼睛都在闪亮”;他会把山区来信的往事说给后来的学生听, 因为他认为教师的工作“是面对那一双双睁大了的眼睛”;他会在教学中插说孙叔骜埋两头蛇的故事, 因为他认为当时是“信手可得”的“教育机会”。教师有意识地随机说“故事”, 对学生是最自然的、最好的教育。这些教育素材, 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做个有心人, 平时注意积累, 会发现校园里到处都有故事。常说故事的教师会被学生认为有“料”, 往往会启发学生思考人生, 也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教师, 就是应该时刻记住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 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发挥教育功能。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悦”读 篇3

读书是一件终身受益的事儿。语文教育的真正追求,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有效地表达和交流,是希望通过学校的学习,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爱看报、善思考、乐于与人交流的习惯。只有学会读书,才能学会理解;才能丰富心灵,启迪智慧,让学生学会思考;有了思考,再去表达、交流,进而再加深思考、增进理解;才能使学生丰富涵养、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因此大力倡导课外“悦”读,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入手,总结了一些引导学生“悦”读的经验:

一、使学生趣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的第一动力。教师要做到:

(1)减少阅读的功利性。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定不要以试卷上的分数为目的,要为学生的长足发展着想。一开始的阅读应该是一种“素读”——教师不提任何要求的读。别让你的孩子带着你的任务去读,那样他不会喜欢上读书的。“素读”是一种很单纯的读、是不带任何功利的读,当孩子真正喜欢上读书后再去布置一些读书笔记之类的读书任务,这时候他也就乐意去做了。

(2)减少强制性。教师要营造宽松氛围,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因人而异,因材施读,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为学生找书,适时推荐,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感兴趣的书目。再有,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书,就尽情去读,形成自己的读书偏好,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写作中也形成一种风格,以至引导学生将来在此方面有所建树。教师不要强迫学生去读自己不喜欢的类型,导致对读书产生厌恶感。

(3)读书激励要到位。所谓的奖励,就是教师要开展一些活动,使真正读书的孩子有一个展示的舞台。笔者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我自己的孩子初一的暑假的时候一口气把三国演义读了三遍,于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她都会把话题引到这本书,还经常叹息,我要是能找到一个“大家”跟他面对面探讨就好了。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表现欲,而给他表现的空间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做为语文老师可以定期举行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收获;也可以举办读书大赛,让学生在胜负中懂得超越书读的多的同学;还可以让学生把读过的书接着往下编故事,或者表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读书中得到快乐,得到他人的肯定,从而增强自己自信心。

二、让家长配读

阅读的环境很重要,教师必须寻求家长的配合。请家长加入读书行动,家校合力,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家庭对于读书的重视程度及做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古人尚知择邻而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何况今人?环境对孩子的习惯的养成很重要,阅读能力好的孩子大多出自那些喜欢书籍的家庭,试想一下父母爱看电视剧胜过读书,孩子们怎么会喜欢上读书呢?家长看着电视剧却要求孩子去卧室静静读书,孩子怎么会喜欢上读书。如果一个家庭中哪怕有一个家庭成员每天陪孩子读十五分钟书,并使之成为一种传统一种习惯,我想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想不喜欢上读书都难。试想,荧荧灯光下,一家三口读书的剪影,何尝不是一幅融洽温馨的幸福场面呢。

周末的时候,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常去图书馆,买书或者陪孩子一直在那里把书看完,孩子的生日或者一些节日送健康有益的书给孩子当礼物。这些精神的食粮远远比你送他一个蛋糕或者玩具要有益的多。

三、教师陪读

老师必须以身示范,用自己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与学生一起读书。阅读时老师的热情与欢乐,能感染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们至今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对自己的恩师寿镜吾读书样子的描写: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段描写,让人感觉原来读书是可以让人沉醉的。

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阅读,给学生选择推荐好的阅读书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虽然从教于远离都市的偏僻乡村帕夫雷什学校,但他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他认真阅读了各年级各学科的教科书,经过多年探索,他终于拟出帕夫雷什学校学生课外阅读书目。读书真的要求,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另外,语文老师要舍得把自己的课时拿出来,开设阅读课,很多老师急功近利,觉得自己的课不如用来做卷子应付考试来的实惠,但我们的教育必须是可持续开发资源,不能叫孩子在中学时代因为教师把语文课也上成题海课,而扼杀了学生阅读的天性。

读《教师博览》 篇4

——读《中国教师》有感

赵霞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神奇的职业,要做好这个职业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育人方法,更要有无穷的教育智慧和不尽的耐心细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小状况:顶撞老师、经常迟到、沉迷游戏、叛逆暴力等各种问题不一而足,教育这些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用心和智慧,而《中国教师》就是一本为我们提供各种教育智慧的书籍。

第一次读到《中国教师》心中有着一种隆重的仪式感,更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里面的一篇篇文章行文流畅、语言简洁却又说理清晰,阐释得当。不论是专业的模式探讨,还是动情的教育故事,读来都是那么朗朗上口、欲罢不能。读别人的文章,更要思考自己的工作,回顾读到的近十期《中国教师》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收获。

中国教师

一本属于教师的杂志

丨思考要细丨

细致是教师工作的一大特点,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学生,是心理脆弱、易受伤害的青少年学生。有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工作却是比这还要复杂,不但问题学生各有各表现,同样的问题表现还各有各的原因,只有像书中那些老师老师一样,细致的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才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一种表面的平和,而这平和之下可能酝酿着下一次更大规模和程度的爆发。

丨行动要缓丨

雷厉风行并不适合解决学生问题——这是我读《中国教师》的第二个感触。教师解决学生问题越快越容易犯错误,解决得越快,效果也往往越差。给学生一段反思的时间,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沉淀的机会,避免我们因一时冲动而做出过激的处理。学生毕竟是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再坏的学生内心深处也是害怕的,表面的强硬与顶撞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为了掩饰自身胆怯的一种表现,这时,我们可以先不急着批评或处理他,让他的多忐忑一会儿,教师利用这个时间调查一下事情的全过程,或像书中提到的那样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想想怎么开口说第一句话,这些对有效地解决问题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丨语言要活丨

说话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言不得体的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切不可说得过于绝对,一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诸如:“你要是下次再犯,就不要再进教室了。”以我的经验,需要老师这么“威胁”的学生他肯定做不到下次不犯,下次他犯了,我们还真没有权利总不让他进教室;而他一旦再次犯了同样的错误,()最后又进了教室,那对他的教育就算失败了,以后他会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二是要给学生留下空间。一次去市场,正好赶上幼儿园放学,家长都接了孩子回家,突然一个小男孩指着前边一个小女孩对他奶奶说:“奶奶,她考试得0分,我们老师说她是个大笨蛋。”小男孩很天真,他说这句话可能没有太多的嘲讽意味,可是老师的一句话却给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贴上了“笨”的标签,并且让别的孩子对她形成了同样的认识,这个小女孩将来的发展空间很可能让老师的一句话就给堵死了。可见,老师的语言一定不能绝对化,要说的灵活、可变通,这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丨方法要多丨

读了书中好多文章之后受到的启发是:方法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分析学生问题的成因形成的。要想做到方法多,就要事先勤思考,即使处理同一种问题,原因不一样,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切忌千篇一律、方法单一。

读《致教师》有感 篇5

龙川县培英学校 李雪萍

暑假有幸看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心中满是收获。作为一个一不小心就当了二十多年老师的普通人,对于书中的观点非常赞同和认可。

本书一开篇就提出“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为什么要做一名教师?这个问题也许很多教师都有过回答,相信大多是归结于平凡吧。朱老师的回答是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而且这种生活是幸福而完整的; 是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为寻找教师生活的美丽和魅力而不懈追求的完美生活。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不苛求能完全达到朱老师提出的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个人认为要是能真正做到最基础的境界——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并让自己心安的老师就非常了不起。

首先,让自己的学生瞧得起,其实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那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估计我们大部分的同行最初选择当老师的时候并没有多么多崇高的志向,无非就是想把课上好一点,让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不虚度年华吧,可就算是这样看似普通平凡的心愿也并非人人都能轻易实现呢。真正意义上的一堂好课,教学理念要新,目标要明确,设计要精简,流程要顺畅,而且教学方法要得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足够用心才有可能上这一堂好课了;而且新时代教育理念越来越明确如今的好课堂最根本的就是上完课以后学生确定是真心喜欢这节课的,而不是被动喜欢。往更深一层来说,是课后能否为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一些变化,学到的东西不能只是高大上的认知理论,而是能时不时想起或者会影响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东西,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好课。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学会专业化的教学设计,让全体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我们的学习当中去,不只是针对所谓的“优等生”,是面向全体的学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会了”,教师只有把全体学生的成人、成才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去考量,为所有的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教导,尽可能为他们的(就算是微小的)心愿或目标指明方向,都是功德满满的。这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教书育人”了吧?这样的老师也一定会让学生瞧得起。

是的,正如朱老师所说:仅仅让学生瞧得起是不够的,还要努力做一个让自己心安的教师。让自己心安,就意味着不论他人或外界如何评价你,自己内心仍然是立场坚定不受良心谴责的,是心安理得的。

从教授给学生文化知识与技能到关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或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等方面,都确实做到将心比心,平等对待,并且尽自己所能的去尊重和理解他们,急他们所急,忧他们所忧,乐他们所乐,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遇事能多一份耐心和热心去换位思考,多一点理解和宽容,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收获满满的爱的阳光,也一定会在某一个特殊的节日里,收到来自不同方向的思念和牵挂。每到这个

时候,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怎能不感到无比幸福和心安呢?

读一线教师有感 篇6

------------读《一线教师》有感

祥发小学 孙丽维

寒假在悠悠闲闲,浪漫美好的情境中即将过去了,这些美好的日子,我曾试图抓住她,但是她却像从我我汲着水的手中慢慢溜走了一样,手里只剩下她带来的那分舒适、清凉。我只能慢慢回味......人的心灵是需要净化,需要陶冶的。抛去生活中的繁杂扰闹,静静地读几本好书,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这实在是一种享受了。当你读到一本好书或者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时,那就仿佛找到了知音,体验到了他乡遇故知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无以言说的了。感谢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让我在这个假期里感受到了这种快乐。

《一线教师》这本书,又把我拉回了教学生活中,但是这次感受到的,却不是整天的焦头烂额,愤懑不平了,而是时时处处充满的教育智慧以及从中收获到的教育幸福。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每天从事的是跟管老师一样的工作,为什么他的工作那么从容淡定,得心应手,能获得每个学生的爱,而自己却整天郁郁寡欢,疲于应付呢?答案是:心态。管老师有句话是“打你投入地去工作的时候,你就会觉出这份工作的意义和兴趣,正像你投入地恋爱时,觉得恋人是那么可爱,连那些缺点,也一并为你所疼,为你所爱。请投入地教育吧。”这是这句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生活。我问自己:“你爱你的工作吗?”“爱”“那为什么没有获得幸福呢?”我自己大清早急匆匆地来到学校,看到学生卫生没有打扫完,早读也不认真,这儿也不好,那也不好,于是大发雷霆,一天的好心情有没有了,学生是老实了,但是学生感到快乐了吗,自己有感到幸福了吗?都没有,这样恶性循环,日复一日了。

再看看管老师的做法,抓住问题的关键,是卫生组长出问题了还是有其他特殊原因;晨读不好的原因在哪里?学生忙着交作业,小组长忙着收作业,于是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没有人认真晨读,找到的原因是自己制定的收作业的时间不对,然后及时地制定新的收作业的时间与制度,解决了问题。不会随便利用老师的威严惩罚批评学生。所以老师的工作只要细致一点,周全一点,多观察多思考,就能有更多的管理班级的办法。这就需要我们对待工作投入些。

从《一线教师》中获得快乐更多是学生对老师的爱。看到管老师的学生对他不但佩服而且是发自心底的爱,除了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以外,还为自己感到惭愧,不免问自己“我的学生有几人是发自心底爱我的?”真不敢回答。

管老师真正把学生看做是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在他书中,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对学生的爱与尊重,这点让我非常敬佩。当一个英语考四十几分,数学考三十几分的学生问他:“管老师,我是不是大笨蛋时”管老师差了很多资料,亲自给学生写信来安慰他,鼓励他,并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不断的引导他,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这个孩子的自信与尊严,因此得到了学生尊敬与爱戴。我想这样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终生铭记于心的,因为他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对待学生请投入些。

“教育的幸福即人的幸福,教育的幸福是双向的。当学生感到幸福时,你将感到幸福;当学生感到幸福的时候,你的幸福讲师几十个学生的幸福总和,一辈子书教下来,一辈子有那么多学生幸福叠加,那种教育的幸福,将随着人生走向生命的尽头而愈显灿烂辉煌。”

读《教师博览》 篇7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书中真心真意爱别人的孩子的老师有很多很多,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他们的故事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他们的壮举影响着每位老师的一生。

当我走进《嵌在心灵深处的一课》时,起初我内心是那么的忐忑,那么的害怕,我害怕看到文中的“我”会因残疾而遭受到老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我是那么小心翼翼且又迫不及待地读着那些平凡的文字,在字里行间中我读到了孩子的坚强,读到了孩子内心的自卑与沮丧。

读着读着,我心潮澎湃;读着读着,我热泪盈眶。多么有智慧的老师!这位王老师用悄然无声的方式呵护了一个孩子的心。你看,在那关键时刻,他让“我”去办公室拿备课本,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教会其他孩子懂得呵护一个孩子自卑的心,那么轻微的一个动作就让“我”不再因“瘸骆驼”这个词而害怕。这位善良的老师用爱心和智慧呵护和帮助了一个不幸的孩子,他的关爱让文中的“我”迎着阳光骄傲地成长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股温暖的风吹进了“我”的心田,感动了我的心。

我在大爱的影子下追寻自己从教的足迹,在这条长长的足迹里,是否也有这股暖风呢?

回忆就像一条长河,我在潺潺的流水里寻找那枚美丽的贝壳……

我想起了,想起了那个女孩。1999年我刚调入一所农村小学接一个新班级。班里有个女孩总是很邋遢,穿着脏衣服,长长的鼻涕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成绩当然也是糟糕的,之前的老师几乎都放弃了对她的教育,每天早上她都不愿意踏入校门。是什么如此伤害了她?对于刚接班的我来说,这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学生。成绩不好,头发总是乱蓬蓬的,还散发出一股异味。看着她,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她,先不管她的学习成绩了,先教她做好个人卫生。于是从开学的第二周开始,每天早上我看到她进来后,便把她叫到身边为她梳理头发,为她擦鼻涕、整理衣服,告诉她女孩子要干干净净的才惹人喜欢,才漂亮可爱。慢慢地我发现,她的衣服不再那么脏了,她的头发不再散发出异味了,她的鼻涕也没有了,围在她身边的同学越来越多了,她的微笑也越来越甜美了,她正在变化中快乐地成长着。

后来我工作调动,很久没有见到她。再遇见,她大概已初中毕业,没有继续升学,在一家超市上班。她喊我,我在记忆的人群里寻找她的影子,直到她告诉我她的名字时,我讶然了,不敢相信原来那个邋遢的女孩如今是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漂亮。她激动地说:“老师,谢谢您!您为我扎头发的那段日子是我最幸福、最甜美的回忆,那时每次我回家,我的邻居都夸我漂亮,小伙伴们都非常羡慕我,谢谢您!”说完向我深深地鞠了个躬。看着她,我开心地笑了。“种下爱的种子,才会结出爱的果实。”这句话顿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内心幸福满满。

引领教师进入“我要读”的境界 篇8

手不释卷是形容一个人爱读书的情形或境界,有人提出读书是教师最重要的事,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的手不释卷真正源于自身发展与专业成长的需要,而不是因为某种外在的规定呢?

教师的自身发展与专业成长离不开引领,谁引领?怎么引领?自然落到了学校领导的身上。学校里的工作千头万绪,也都需要人去做。作为学校领导,适当安排教师完成一些是正常的,但这往往容易与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形成冲突,时间一久,容易让教师产生琐事缠身的感觉。其实,学校领导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处理这些问题,把这些事适当分类,再与教学相联系,分配这些事时从学校发展角度出发,要求承担相应工作的教师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阅读和研究,使教学工作能够借助这个更大的活动平台,得到新的发展。例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事情多、风险大,还难以见成效,许多教师不愿投入精力,学校领导就要引导教师把它当成一个课题,让不同的教师去做其中与自己教学密切相关的子课题。面对这一新的领域,学校领导可适时推荐与此有关的书目供教师学习,并经常与教师探讨书中的问题,既促读书又促研究。教师因为一有任务在身,书读得自然不敢懈怠,二来领导会追问,书必然要往深处读。二者合力,教师读书渐渐就成了一种需要;当教师自我感觉需要读书时,离手不释卷的境界就近了一步。当然这中间还需要学校领导适时用成功和发展来支撑、激励,使之坚持下去,最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可见,激发教师读书的积极性,要从激发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入手,因人而异,由个体向群体延伸,形成读书的气氛。要让教师深切地感受到,读书是工作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专业成长的需要。这样,教师的读书就真正与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教师读书能够真正做到手不释卷、有空闲的时候手上没有书就会若有所失而无心他恋,潜意识里就会去寻找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文字载体以获得一种安慰,这就是进入“我要读”的境界了。这样的教师,读书已经成了他生活乃至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达到这种读书境界的时候,教师的专业发展自然不在话下。

读《教师兵法》有感 篇9

---南阳二十二中 张旭珂

上学期,我自己研读了三十六计,深感古人的智慧和机智。放暑假前,学校给我们发了《教师兵法》一书,读了以后更是五体投地,刘坚新教授居然将古人的孙子兵法和当代教师的教学实践如此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我们耳目一新,记忆深刻。这本书写的非常有特色,又非常实在,读了以后我受益匪浅,感悟很多。

感悟一:时代要求我们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呼唤自主化教育管理。在本书的第九计,隔岸观火中,刘坚新老师深入讲解了这一点,我非常认同。诗人乾康有诗云: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用之于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中适当放手,从学生生活的时空适当的撤退,从简单机械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信任学生,依靠学生,把学生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教育。领导说过: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走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开悟。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严厉批评或谆谆教导只有在学生自己想通以后才有功效,否则都是对牛弹琴。打破教育外在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让教师做一个幸福的旁观者,还学生以自我成长的广阔空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书中列举的例子也非常贴切,数九寒天开校门,全校轮流去打铃,插秧田里快乐多,老校长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开门,打铃,劳动,锻炼学生自己感悟生活和动手能力,起到了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令人肃然起敬。

放手,需要老师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要学生能干的,教师就不去做。(魏书生语)无论课堂还是课外,教师都应该学会适时的懒惰,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的成功,不只是看你教的学生是否取得令你满意的成绩,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

因材施教是影响我们教师队伍几千年的教育思想之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才干,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多元人才。李希贵先生曾说过:牛同马赛跑,输的当然是牛了。但牛的失败并不能证明牛的无能,恰恰证明让牛和马去赛跑的人的无知。这句话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很有启迪意义。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实践对学生的培养几乎都是不让学生成为自己:或者是成为某一个他人,或者是成为模式化群体中的一个。教育中,形式化的东西越多,学生越学会隐藏和虚伪。学校应该是一片净土,事实上,在中小学教育中,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多么杰出的人才,成功的中国人,我们能做的只是培养出杰出的人才苗子,给他们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他们幸福的人生打下靓丽的底色。“教育,应该从高空中回到地面,回归到孩子伸手可及的现实世界。” 感悟二:在第四计以逸待劳中,作者讲到老师应该任劳任怨,尽力去耕耘,但教育不鼓励机械式的,扼杀精神的琐碎。素质教育提出,教师要解放思想,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正所谓以静制动,以简驭繁,沉着应对,静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伺机出手,克敌制胜。郑学志老师曾提出: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发展,从而达到班主任专业而轻松,学生独立而自主的双赢境界。班主任从一开始接手一个班级开始,就应该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班规的制定。把自己定位成为国父华盛顿那样的制度先驱,用制度管理人,而不是做国王朱元璋。班级琐事让班干部依照班规惯例自行处理,班主任做好监督工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解放了自己,真正做到以逸待劳。

俗话说:勤娘懒闺女,懒娘巧闺女。孩子成长的过程无法替代,我们完全可以抛开诸多的教育条条框框的束缚,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一步步接近自己的学习目标,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创新力。也许,很多时候,在我们事无巨细的指点和帮助下,学生会取得显著的进步,但在这样一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氛围中,你也很快会发现,学生正在一步步丧失自我,学生的能力将日趋低下,学生的思维将日渐封锁,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日渐冷淡。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

感悟三:第十计,笑里藏刀—左手欢笑,右手深思。笑指教育者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友善的笑。刀指教育者温柔的解剖刀,手术刀。教育中,严厉的训斥,指责,惩罚有时也能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易刺伤学生的尊严,甚至让学生形成逆反情绪;我们应该寓教育于微微一笑,爽朗一笑,开心一笑,宽容一笑。

老是想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自己必须言而有信,恩威并用,但如果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威信动摇,那么这时就应以良好的师德和修养去感染学生,宽厚的笑一笑,以求得师生感情上的共鸣,心灵上的沟通。使用权威时,不强加于人,笑一笑,效果更佳。教育的过程瞬息万变,但只要记住:遇事冷静些,以静制动;处事谨慎些,以理服人;做适和顺些,以笑动情,定能挥洒自如。

读有效教师有感 篇10

林园长的讲座一开始就解释了什么是“园本教研”,她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园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一“在本园的”――园本教研必须强调从幼儿园实际出发,围绕幼儿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幼儿园的教育发展服务。二“是本园的”――园本教研必须立足本园,确立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在智慧碰撞和互动对话中,最终解决教师实践中的问题,建构属于教师的实践思想。三“是为了本园的”――园本教研必须以幼儿发展为本,研究本园幼儿,尤其要解决本园幼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林园长的这些信息中,我强烈地感悟到了我们的园本教研要追求“适合”这两个字。

一.园本教研要适合自己的园所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的园所有深层次的了解,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盲目随从。虽然我们非常明白园本教研要“立足本园”,然而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会一不小心就会偏离跑道。特别多的时候是,看到别的幼儿园有什么新的做法,就会觉得人家有创新了,我们就要向她们学习,对本园的适合性考虑甚少。另外,我们常常为办不出自己幼儿园的特色而苦恼,听了林园长的讲座以后,突然明白,只要结合自己幼儿园的实际,客观地寻找自己园所的真正问题,结合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努力解决问题,才能走出属于自己园所的特色之路。

二.园本教研要适合本园的教师

首先,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水平。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知道,给予孩子的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水平,那么教师也一样,我们的园本教研也只能定位在教师跳一跳能够得着的位子,不能超越她们的能力水平太多,否则,只能让教师们丧失信心。第二,要考虑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教师对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是最有话说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我们选择的教研内容要与教师当前教育实践的需要紧密结合;第三,要考虑教师的层次性。教师之间有能力的差异、有年龄的差异、有兴趣爱好特长的差异,所以在园本教研的形式上我们可以更多样化点,可以让有特长的老师来主持她擅长方面的问题研讨;第四,要考虑教师的主体积极性。教师是园本教研的主体,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教研活动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园本教研要适合本园的孩子

园本教研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的发展。 因此在开展园本教研的时候,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我们的研讨是否是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发展而服务的,我们所作的研究是否是孩子发展所需要的。就拿我们幼儿园来说吧,我园地处城乡结合处,我们的孩子有一半是外来民工的子女,受各地习俗的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天差地别,所以,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成了我园最突出的问题。于是,我园的园本教研就定位在孩子的集会、用餐、卫生、礼貌问好等这些行为习惯问题的研讨上。

读《教师博览》 篇11

一、沟通应注意场合

现在的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孩子,5、6个成人围着一个宝宝转,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幼儿在家是中心人物,所有的家长也是以宝宝为中心的。在外面,家长即使将自家宝宝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也始终会认为自己家的孩子是最棒的。所以,在幼儿园,如果有的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大碍。当我们与这类家长沟通时,应该考虑到家长的自尊心,给家长一个体面的台阶,这样家长工作就会好做很多。

记得我刚工作那年,有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特别多,总是打小朋友,有一次我忘记晚上离园时与家长沟通,结果在第二天的晨间接待时,当着几位家长的面开玩笑似地提醒了宝宝几句,没想到宝宝的妈妈脸立马就拉长了。后来想想,应该是我的提醒让家长挂不住面子。这样,我和家长之间就产生了隔阂,后来因为我对待宝宝的态度慢慢感动了家长,家长也理解了我的工作,我们之间的关系才算缓和下来。其实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家长,我的孩子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被老师点名提醒,我也会很有情绪。所以,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应该注意沟通的时间、地点等因素。

二、沟通应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若是想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或是准备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情况,都要准备好沟通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新入园的幼儿,家长最为关心的是宝宝在园的饮食饮水及大小便的情况,教师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家长反映宝宝在园的相关信息,让家长对宝宝在园的一日生活情况有个基本了解。

我班有一因父母离异由祖父母照顾的幼儿,由于安全感的缺乏,她中班时还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每次来园都是哭哭啼啼,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活动时注意力也不集中。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与家长沟通时首先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解读,希望家长能从心理上给予孩子安全感。孩子有进步时,我们便肯定孩子的进步,感谢家长的辛苦配合,同时提出孩子同伴交往能力缺乏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告诉家长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改善。经过一学年的努力,这个孩子各个方面与班里其他幼儿的发展水平相当,孩子的家长对我们也是深表感激。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告诉孩子的真实表现,孩子有不良表现时,教师可以委婉地提出,然后要求家长配合,共同寻找原因,帮助孩子纠正错误,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三、沟通应以孩子的利益优先

老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有时会单方地摆出一些标准或是规定,这样容易造成多数家长不理解老师的做法,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事情更为重要,让他们配合你的工作就难上加难。但是你如果在与家长谈话时能以幼儿的利益为先,家长的不理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比如,我在带中班时,我们总是强调接送卡的重要性,但这个重要性主要是从我们班级的利益出发,比如家长不带会扣掉班级的分等等,这样的理由有好多个家长都不“买账”。后来,我们听从园里的建议,将解释的重点放在幼儿的人身安全上,家长的配合度明显提高。

小班幼儿刚入园,我班幼儿家长拿来的褥子尺寸宽于床的尺寸,铺上既不美观,幼儿也不方便。本来我想解释这个尺寸不符合标准,家长可能量错了。但是想想这个理由会让家长觉得我们很烦,我很快灵机一动,告诉家长:“宝宝的褥子大出很多,这样睡觉的时候很容易掉下来,在幼儿园还得睡3年的时间,不如现在费点事儿,也让宝宝睡个好觉,所以麻烦你回去再修改一下。”家长听到这个理由处处考虑她的宝宝,一切以宝宝为先,她表现得非常合作,并感谢老师的建议。

四、孩子是沟通教师与家长关系的纽带

家长了解老师一般是从孩子那里得到信息,所以在家长心里,他们评判标准是老师是不是对自己的孩子好,孩子是否喜欢这个老师。只要孩子和家长交流时说老师好,喜欢哪个老师的话,那么家长也会喜欢这个老师。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能感觉出哪个老师是真心对他好,真心喜欢他。比如中午孩子睡觉时,拍他睡觉的老师和不拍他睡觉的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不一样的。因为拍他睡觉的老师像妈妈一样哄他入睡,不拍他睡觉的老师则不管其睡眠情况,还会大声呵斥不让其调皮,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就会在孩子心目中形成。家长在与孩子交流中午午睡情况时,他们对教师也有了不同的评判。

我还记得上学期的暑假,已经毕业的一个小朋友想念我,并为了感谢这两年来我对她的照顾,特意拿出自己的零花钱请我吃饭。当家长咨询她的意见用不用请别的老师时,孩子总是摇头,家长也听从了孩子的意见。虽然当时没有吃上这顿饭,但是她的家长在电话里所表达的对我的感激之情是非常浓厚的。当时我听了这些也特别激动,感觉自己这两年对孩子的付出没有白费。

五、教师要有更高的理论水平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家长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与教师的交流也会越来越专业化,这在无形中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专业素养功底不够的话,是很难让家长信服的。虽然说家长不太理解专业术语的含义,教师要对家长讲得通俗易懂一些,可是我认为偶尔让家长听不懂,家长的信服程度会更高。记得上学期有一个幼儿家长问我:“王老师,我家儿子现在认识拼音还是用英语代替,我是不是还得给他报个班补补课?”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立马反映出这是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决定的。因为我园的孩子从小班开始便学习英语,虽然他们不接触单个的英文字母,但是当英语老师用有趣的游戏带他们认识一些单词时,他们会接触到这些英文字母符号。到大班才开始学习拼音,拼音符号与英文字母在书面写作上是相同的,但是初学拼音的幼儿分不出两者在读音上的区别,并且大班幼儿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萌芽的一个阶段,所以他们用已学会的英文字母的读音来代替拼音字母的读音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家长听了我的解释,并没有被我的专业术语所“吓倒”,而是露出了钦佩的表情,表示不再担心。我想,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若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不仅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家长把孩子交到你的手里也会更放心。

以上几点是我从《教师怎样与家长有效沟通》一书上学习总结的一些有用的家园沟通的方法。当然,书上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例如利用网络平台与家长沟通,以及怎样从感情、技巧上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都使我受益匪浅。通过本次学习,我更领会到了家园沟通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只要家长感到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愿意主动与教师接近并了解孩子的情况,相信我们与家长之间就会沟通得更有效。

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范读质量 篇12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范读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但是,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范读往往依靠录音磁带、课件来完成,教师范读课文越来越少,有针对性、人文性的范读更是凤毛麟角。课堂上,很难见到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加强教师的范读,以便因人而异地指导学生个性化感悟后的个性化朗读,真正以情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范读的质量呢?

一、深入研究教材,分类型建立范读语言

现行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文章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诗歌有儿童诗、现代诗、古诗。这么多体裁的文章,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建立不同的范读语言,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从教师的范读中,让学生领略到口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文章折射的真善美的感悟。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范读儿童诗时,抓住儿童化的特点,选择天真活泼的语言,发音时多采用一点鼻音,让学生感觉你就是说儿童话的大孩子;范读戏剧《负荆请罪》时,教师通过不同角色的转换,快速借助语言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读韩勃时急促、气愤,读廉颇时借助肢体语言读出真诚,读蔺相如时语速慢而沉着;范读《最后的姿势》时,语调深沉,心怀崇敬;范读古诗时,语调渐缓,古韵古香。丰富而多类型的范读语言,不同频率地撞击学生的鼓膜,刺激学生的听神经,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注意课堂的变化,把握范读的时机

范读一定要针对教材、课堂、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时机。范读的最好时机是在师生针对文本的对话后,教师的“范读”如果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之前,弊端会很多。在学生还没有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时空中去时,教师范读很可能会让学生简单复制、机械模仿,因为范读只是教师的个性化地解读,不是唯一解读。一般情况下,应将教师范读移到学生充分阅读分析课文之后,这时的范读能够引起学生个性化感悟与教师感悟的撞击,收到朗读训练较好的效果。当课文生词、长句较多,比较难读准,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有障碍时,教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建构、提高学习效率。

三、范读时注重细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的确,教师采取所有的教学手段最终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范读中的以下细节也是值得关注的。

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字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把这些字词的音读得重一点,长一些,加以暗示、强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强化记忆。

对文中明白浅显的句段,范读速度可以稍为快些;而对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句段,尤其是对表达思想感情起重要作用的词、句、段时,范读速度则放慢些,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跟得上。必要时,某些关键句、段还可以重读一遍,让学生能够从容地理解、体味其内涵。

范读中,用明显清晰的语气读清楚,能够体现文章思路的词句,使学生在倾听中对全文的层次结构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能够理清文章的主线。同时,对一些长句子中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运用各种不同读法,力求读得清晰流畅,使语言表达的形式与内容达到有机的统一。

当范读到生字新词及难以理解的词、句、段后,教师可以用“平、低”的语调注入适当的提示,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帮助学生恰当地把握朗读的基调,为准确理解文章中心,潜心体味语言文字创设一个适宜的氛围。

四、尽量避免以机读代替教师范读

很多教师认为机读是最标准的,应该无可厚非。其实在阅读的境界里,我们应该提倡一句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个性化范读,同时具有声音、表情、肢体语言等,往往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即使教师不如机读得标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的活力也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影响力比机读更真实、更真切、更有立体感,喜爱足球的人都喜欢到现场去看比赛而不愿意看电视转播就是这个道理。

五、范读的次数不能过多、过频

教师范读的次数应该加以控制,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和展示才华。教师的范读起到引领的作用,实践的天地应该还给学生。学段不同对范读的要求也不同,小学低年级可以相对多一点,高年级阶段可以相对少一点。

六、教师要加强范读基本功的训练

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你本人真的被语文‘感动’了,‘震憾’了,那就有了感动、震憾的基础,剩下的只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了,诸如时机的选择、节奏的把握、教学语言的锤炼,等等。如果你本人没有这种感动、震憾,那么也就没有了感动、震憾学生的可能。”教师要为学生做出高水平示范,需在加强范读上花一番功夫,需仔细认真钻研文本,查找资料,在充分把握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停顿、重音、快慢、语气、语势等。然后也像学生一样,放开喉咙尽情体验朗读的无限乐趣。另外,练习朗读应成为教师每日必做的功课。就像舞蹈家每天要劈叉,歌唱家每天要练声,武术家每天要蹲马步,相声演员每天要练绕口令一样。“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上一篇:生日晚会领导发言稿下一篇:物流毕业论文--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