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精选8篇)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1

2010年09月15日21:51中公教育我要评论(0)

字号:T|T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夺取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

目前我国已明确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把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夺取未来产业发展的新优势。这是我国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趋势,着眼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乃至科技革命,一些传统产业难以为继,一些新兴产业应运而生,特别是具有广泛影响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以萌生和发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世界将希望寄托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去年9月,奥巴马政府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驱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方案,仅开发新能源美国计划10年投资150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2006年欧盟推出《创建创新型欧洲》报告,仅发展绿色经济就拟投资1050亿欧元。日本政府发布了《日本创新战略2025》报告和“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纲要。全世界已加快了新科技革命到来的步伐!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为了夺取竞争新优势,我国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使我国的经济和产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更加认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大规模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办法是:加快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新能源产业,它将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向的战略性能源。据统计,中国人均化石能源可采储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也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加大财政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扶持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水电、生物质能、核电等产业的发展,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是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是材料生产大国,但在新材料领域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专利成果少,某些高技术、高品质、高性能材料尚依赖进口,新材料成果转化率和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我们要成为材料生产的强国,必须抓好重点领域:超级结构材料,如高性能金属件化合物材料和智能材料与结构;新一代功能材料,如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战略能源材料和特别功能材料等;环境友好材料,如生态建筑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如器官的修复与替代材料;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光电子材料等等,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我国能效比发达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因而节能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大力研制先进设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要扩大节约新技术和发展新能源汽车;要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在环保设备的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噪声与震动控制设备等方面取得新的战略性的突破,大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预计2011年全球生物制药市场将达980多亿美元,欧美公司约占销售额的90%以上。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整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国际合作,争取在医药生物、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美国在诸多至关重要信息领域引领发展潮流,2009年又提出发展“智慧地球”,把发展信息产业提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我们要加速构建无所不在、人人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三网融合、推进“感知中国”建设,研发后IP时代技术,抢占信息网络的制高点,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产业。这个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总体水平处在世界制造产业链低端,缺少关键技术和自主品牌,重大装备和核心部件依靠进口。我们要在发展光电一体化技术、大飞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大型清洁火电、核电设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技术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基础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

我们只有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尽快抢占制高点,提高国家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着力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创新队伍,使我国经济的发展走上内生创新增长的道路。

公考联考申论热点之行政干预司法

2010年09月15日21:52中公教育

字号:T|T

【背景链接】

2010年7月17,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发生了群体性械斗,根源是矿权纠纷,导火索是一起久拖不决的“民告官”案。并不复杂的矿权纠纷案,经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至今仍得不到执行,致使价值数亿元的集体财产归于个人名下。

2010年7月20日,针对陕西省国土厅的抗法事件,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对于法院的生效判决,行政部门不能够干扰生效判决的正常履行。

2010年8月1日,在陕西省横山县,在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过程中,一份来自陕西省政府办公厅的密函称,“如果维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将会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对陕西的稳定和发展大局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这份密函被指与陕西国土厅亦有关联。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向最高法院发出“公函”,要求对省高级法院的一审判决进行改判。法院独立、公正审判遭遇“行政门”。

【政策背景】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也将“依法审判案件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列为法官的权利。很明显,国土部门主持的协调会,根本无法使国家审判机关的判决失效,而政府部门给人民法院发函干预,则是公然地违反宪法和法律。

【标准表述】

重要性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所谓法治,首先是对政府权力进行规范,驯服权力,使它受到人民意志的约束。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法律的权威高于行政权力,如果有人提出请求,政府行政行为必须接受法院的严格审查。政府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法院之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是逆政治文明潮流而动。

深度剖析

一方面,行政权力抗拒司法,不是依法律知识而行,而是依现实而行,司法在现实中的处境与作用决定了行政权力选择何种方式。

另一方面,陕西国土厅抗拒司法判决,是民告官“执行难”这一层面问题的升级版。“民告官”可以难在执行环节上,也可以难在起诉、受理、能否胜诉等各个环节上。在这起事件中,法院体现了一定的积极功能,明确作出了审判意见,然而在一些案件中,法院不仅不愿受理一些行政诉讼案件,甚至偏袒被告、动员原告撤诉、甚至擅自变更被告,这不仅导致目前行政诉讼中“民”一方胜诉率低,而且也导致了胜诉了也难获执行的尴尬处境。因此,不论是省一级的行政干预司法,还是市、县级别的,本质都是一样,法条与司法的实际作用并不完全对应,行政与司法都处在让人尴尬的位置。

对策措施

首先,对政府权力进行规范,驯服权力,使它受到人民意志的约束。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法律的权威高于行政权力,政府行政行为必须接受法院的严格审查。政府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法院之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是逆政治文明潮流而动。

其次,呼吁最高人民法院“抵制非法函件干预司法”仅仅是抵制干预是不够的,法院可以抵制,而某些地方政府也可以继续干预。防止行政干预司法,必须在政治的高度作出安排,使之成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一个政治禁忌。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市,培育,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一个时髦话题,也是一个热门话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强调两点,一是“战略性”,二是“新兴性”。陈柳钦(2010)认为,“战略性”是针对产业结构而言的,指的是这些产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极强的拉动效应[1]。就北京市而言,“战略性”产业是指能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引领未来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产业。“新兴性”是指目前发展并未成熟、产业链条并未完整的产业。波特(1996)认为,新兴产业是新建立或重新塑形的产业,它的出现原因包括科技创新、新的顾客需求、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或是因为社会与经济上的改变使得某项新产品或服务具有开创新事业的机会[2]。其实“新兴性”并不完全都是指新兴产业,也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而这些产业主要强调新技术的使用,是发展潜力巨大并有广阔市场空间的产业。北京市拥有着区位、资金、人力、科技等众多优势,在国家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方向下,把握时机,抓住重点,引领全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北京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北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从其培育机制入手,也就是说通过政府机制、企业机制、金融支持机制、人才战略机制这四个机制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进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政府机制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加速器

政府机制是指政府作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从宏观层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一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宏观导向机制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提

宏观导向机制是指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科学引导的一种机制。政府宏观层面的综合调控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先进技术的创新方向,也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政府应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从总体发展方向上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北京市的优势,科学引导,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其次,北京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应成立专门机构,与国家层面的整体战略、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等方面相协调,发挥协同效应,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战略机制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展战略机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发展战略等手段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种机制。发展战略机制的目标是结合国家未来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制定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其涵盖范围,给予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战略机制应重点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智能经济战略,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智能经济战略主要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以“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为主,降低产业的资源消耗,提高产业知识含量,依靠知识和技术来带动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走资源节约之路,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但要强调的是,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监管,既要给予大力支持,也必须把握市场化原则,尤其要加强监管专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动向。

(三)政策扶持机制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

政府扶持机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持的一种机制,特别强调其可操作性。在财政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健全财政政策体系,创新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投入应实行逐年增长的机制,支持重点项目、示范工程,加快技术的成果化、市场化。在税收方面,可以在原来基础上适当缩小税基,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减税的范围,鼓励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和创新,使更多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税收优惠。在政府采购方面,可以扩大采购范围,增加采购目录中的项目,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产品。在行政审批方面,可以逐步完善市级行政服务大厅的建设,集合各部门的审批职能,简政放权,形成绿色审批通道,提高办事效率、节省时间。在市场准入方面,可以适当放宽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降低进入门槛,扶植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土地审批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土地使用应给予扶持和方便,重点解决产业基地、科技园区的建筑用地问题。

二、企业机制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企业机制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从微观层面促进企业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一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各个方面。

(一)技术机制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技术机制是指企业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攻克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首先,通过咨询公司等机构对本企业所需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关键技术,不否定引进技术,但重在吸收再创新。其次,继续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整合北京科技优势资源,支持北京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组织研究开发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开展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强与政府的合作,由政府牵头组建以“官产学研”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机构,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牵头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成立[3],集中力量共同研发新技术,共同分担风险。

(二)产业集群和联盟机制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产业集群和联盟机制是指通过形成产业集群、组建产业联盟,节约交易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种机制。产业集群和联盟能有效集中部分企业的优势力量,在某一领域形成较大的合力和影响力,扩展发展空间,达到规模经济,同时可以节省成本,扩大垄断利润,提高产业竞争力。北京市是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具有绝对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区位、资金、人力、科技等相对优势,我们应以京津冀经济圈为契机,在区域经济中发挥聚集、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重点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先导和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社会资源及市场中心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联盟,建立一批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高经济效益等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园区,吸引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入园,重点扶植大型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中小型企业,鼓励园区内的企业加强合作,形成合理分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业关系,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三、金融支持机制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助推器

金融支持机制是指通过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必要资金支持的一种机制。资金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动力,任何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4]。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时代发展前沿,其发展过程必然是曲折又充满艰辛的。目前,北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多数不太成熟,风险大、投入高、回报周期长,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同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体系并未全面建立,尚缺乏有效支持手段。因此,我们应该创新金融支持机制,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体系,政府、银行、保险、风险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支持。首先,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积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其技术研发,尤其是要确保关键、核心技术的资金支持,加快重点领域、企业和项目的优先发展。其次,可以安排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上市,支持极具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发行新股直接融资,还可以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第三,鼓励北京市各个金融机构要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加大配套金融服务和支持,建立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和保险业务。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所需资金可以提供低息贷款,并与保险公司联合,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等手段创新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凡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的企业可以获得低息贷款,同时缴纳少量保险费,如果技术开发成功,除归还本金外,只需缴纳少量利息,如果研发失败,只需归还本金,无需支付利息,并可根据保险金额适当降低本金偿还额度或延长偿还时间。第四,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参与产业建设,加快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等,鼓励有条件的大公司实施海外并购,进一步发挥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作用。

四、人才战略机制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支柱

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大多强调政策、资金的扶持作用,忽略了最具主观能动性的人的作用,人力资源才是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决定性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需要高新技术,这些高新技术必须依靠人才来完成研发与创新,因此,人力资源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条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仅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更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强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其不仅精通专业知识、熟悉世界前沿技术的发展,还必须提高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应具备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其次,要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人才的成长。应该制定完善政策措施,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不仅要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更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鼓励,健全人才表彰制度,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要完善人才考核机制,支持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发展,对有贡献、有创新的人才应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奖励方式,对于表现优异的人员可以提供培训、出国研修等机会,支持技术人员参与国际、国内的科学研讨会、项目交流等。第四,对人才的引进应具有前瞻性,重点关注国外优秀人才或有国外重点高校留学经验的人才,可以通过他们带来国外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成为本国进行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触底反弹期,我们更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束缚和经济增长的压力。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北京乃至全国的重大战略选择,其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更是关键一环。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健康发展,必须从以上“四个机制”入手,通过这四个机制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促进北京市早日迈入世界城市之列。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0,(46):11-18.

[2]Bouldeville J.R.Problem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Edinburgh U.P.,1996.

[3]杜丹,李奎.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2011,(2):26-27.

北京八大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 篇3

“战略”一同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敏锐洞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一个深度结合,从而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最终形成战略性产业。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市,我国计划用20年时间,使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1年底,科技部等10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新兴产业国际化推进的重点。

2011年7月,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意见》旨在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北京市初步选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8个领域作为北京市当前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确定了首批16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名单,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并确定通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对其中70个项目进行支持,共安排资金24.5亿元;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环保、高技术服务业6只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获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复,基金总规模将达到15亿元;北京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也开始绘制……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北京市在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为八大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北京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展,本刊编辑部特推出这组专题,以飨读者。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领域目录 篇4

一、新能源(A)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一半,目前消耗已占到世界第二位,能源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也日益凸显能源短缺的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及其传统工艺技术,使环境不堪重负。因此,要重点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革命,大力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加强节能监管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要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

A1.太阳能

A1.1.高效、低能耗、低成本晶体硅太阳光伏电池制备新工艺、组件技术及相关产品;

A1.2.高效、低成本、高稳定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及相关产品;

A1.3.并网光伏技术及相关产品;

A1.4.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相关产品;

A1.5.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A1.6.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A1.7.高效、低成本光伏、光热与建筑相结合的集成一体化实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A2.风能

A2.1.适应中国气候、环境条件和制造水平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技术与产品;

A2.2.风电场监控、电网接入系统、发电量预测及调度匹配软件等配套技术与装置;

A2.3.提高风能发电质量、风电能的高效储存与转换的新技术与装备;

A2.4.大、中型风力发电机组产品的产业化。

A3.生物质能

A3.1.生物质气化和液化技术与装置;

A3.2.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技术与装置;

A3.3.生物质固体燃料高效燃烧及供热技术与装置;

A3.4.生物质型煤加工成型技术与装置;

A3.5.非粮生物液体燃料生产技术与装置。

A4.核能

A4.1.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关键技术及设备;

A4.2.铀浓缩技术及关键设备;

A4.3.高性能燃料零件技术;

A4.4.铀钚混合氧化物燃料技术;

A4.5.先进乏燃料后处理技术;

A4.6.核辐射安全与监测技术;

A4.7.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技术;

A4.8.辐射防护材料、仪器及装置;

A4.9.快中子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技术。

二、节能环保(B)

节约能源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措施。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指出,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十一五”期间,平均年节能率为4.4%;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研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或将已研发的节能技术集成应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约能源和优化用能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低水平消耗资源和对环境的高污染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制约因素,资源与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我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根据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社会化需求,清洁化需求,循环化需求,以及科技创新机制导引下的市场化需求,必须倡导循环经济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B1.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

B1.1.生产过程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技术及相关产品

B1.2.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及相关产品

B1.3.建筑储能技术及相关产品

B1.4.智能电网技术及相关产品

B2.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控制技术

B2.1.城市室内、室外空气污染控制技术

B2.2.城市基础环境保护设施二次污染防治关键技术

B2.3.城市社会源有害固体废物处置与二次污染防治和资源化技术

B2.4.城市其它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B3.乡镇现代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控制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B3.1.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

B3.2.集约化养殖业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

B3.3.有机废弃物和生物产品加工废水(物)处理技术和设备

B3.4.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设备

B4.污染行业的环境问题与技术

B4.1.重污染行业水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B4.2.重污染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B5.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

B5.1.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和“零排放”关键技术

B5.2.水回用工艺技术和设备

B5.3.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回收处理技术

B5.4.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B6.环境监测、应急和预警技术

B6.1.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B6.2.环境应急与常规监测仪器设备

B6.3.环境应急处理处置技术与设备

B7.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

B7.1.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的采矿、选矿技术

B7.2.共、伴生矿产的分选提取技术

B7.3.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B7.4.极低品位资源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

B8.资源、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业

B8.1.工业污染治理专业环保设施运营服务

B8.2.市场化环境监测(包括室内空气)服务

B8.3.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处理设施的专业化运营服务

B9.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服务产业

B9.1.可再生能源与高效节能工艺技术、产品检测及系统管理服务

B9.2.推广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技术服务机制

三、电动汽车(C)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相关行业的关联度较强,带动度较大;汽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综合体现。需加快建立起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重,以多能源动力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以及燃料电池关键部件为重点的研发和产业化布局,掌握电动汽车整车开发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各类电动汽车的开发能力,实现了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和商品化。

C1.汽车零部件前端研发项目

C1.1.混合动力技术,纯电动技术的研发

C1.2.电动车专用的各种传感器和电子元件的研发等。

C2.新型动力电池(组)、高性能电池(组)及其相关产品

C2.1.镍氢电池(组)与相关产品;

C2.2.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与相关产品;

C2.3.新型大容量、高功率电池与相关产品;

C2.4.电池(组)管理系统;

C2.5.动力电池与超级电容器高性价比关键材料;

C2.6.动力电池新型生产与测试技术装备。

C3.燃料电池、氢能、热电转换及其相关产品

C3.1.小型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及相关产品;

C3.2.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关键部件及产品;

C3.3.新型制氢技术与储存装置;

C3.4.实现热电转换技术的关键部件及其相关产品。

四、新材料(D)

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新材料是高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信息、生命、能源并称为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加强新材料的开发,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许多基础原材料以及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严重依赖于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无论是推进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重点工程,还是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问题。必须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D1.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

D1.1.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

D1.2.高性能功能陶瓷

D1.3.半导体材料

D1.4.人工晶体

D1.5.功能玻璃

D1.6.电子化学品

D2.新型功能材料

D2.1.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料及应用制品

D2.2.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

D2.3.超导材料

D2.4.新型催化剂

D2.5.专用精细化学品

D2.6.生物医用材料

D3.高性能结构材料

D3.1.高性能金属材料

D3.2.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

D3.3.新型高强度玻璃;

D3.4.特殊性能合金及粉末冶金新材料

D3.5.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

D3.6.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

D3.7.高性能结构陶瓷

D4.超细、纳米粉体制备、成型及加工

D4.1.高质量的结构陶瓷与功能陶瓷用陶瓷原料;

D4.2.低成本、节能和无污染制备高纯超细粉、纳米粉体和多功能复合粉体;

D4.3.组织均

一、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或梯度化的先进粉体成型;

D4.4.粉末材料的节能快速致密烧结及低温烧结。

D4.5.分子组装制备超细功能材料

D4.6.结构、形态及尺寸可控和表面性质可控超细无机功能材料应用

D5.新材料技术服务业

D5.1.新材料产品研发技术服务

D5.2.拓展产品产业链技术服务

D5.3.产品技术的集成创新服务

五、生物医药(E)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生物技术已从一个广泛应用的基本实验技术演化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渗透到科研、农业、医药卫生、轻化工业、环境改良、制药工业等技术和经济领域。生物技术在现代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环境、能源和人口四个基本物质要素中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干细胞研究促进了再生医学的发展,是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又一场医疗革命。要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要高度重视、切实防范干细胞研究引发的伦理问题。

E1.生物育种

E1.1.高产、优质、多抗、高效、专用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产业化

E1.2.优质、大宗畜禽、水产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

E1.3.抗虫、抗旱、强抗逆能力林木新品种

E2.医药生物技术

E2.1.新型疫苗

E2.2.基因工程药物

E2.3.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

E2.4.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

E2.5.核酸类药物

E2.6.生物芯片技术及产品

E2.7.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

E2.8.生物分离、装置、试剂及相关检测试剂

E2.9.干细胞技术、RNAi技术、纳米技术、模拟多肽、多肽修饰技术及其产品

E3.创新药物

E3.1.化药创新药物

E3.2.中药创新药物

E3.3.重大工艺创新的药物及药物中间体

E4.新剂型、制剂技术及产品

E4.1.缓、控释制剂——固体、液体及复方

E4.2.靶向给药系统

E4.3.新制剂技术

E4.4.其它新制剂(新型复方制剂、固体分散制剂、口腔速溶制剂以及新型吸入给药制剂等)

E4.5.制剂新辅料

E5.医疗仪器技术、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

E5.1.医学影像技术产品

E5.2.治疗、急救及康复技术产品

E5.3.电生理检测、监护设备与传感器

E5.4.医学检验技术设备

E5.5.专用手术器械

E5.6.医学专用网络环境下软件产品

E5.7.面向社区医疗健康的数字化诊疗集成系统

E6.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业

E6.1.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和测试

E6.2.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评价服务

E6.3.研究开发新型制剂的技术服务

E6.4.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

六、信息产业(F)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先进文化传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传感网和物联网方兴未艾。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F1.软件产品

F1.1.系统软件

F1.2.支撑软件

F1.3.商品化的应用软件

F2.微电子技术

F2.1.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

F2.2.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开发

F2.3.集成电路封装技术

F2.4.集成电路测试

F2.5.集成光电子器件

F3.计算机和终端产品

F3.1.手持和移动计算机(HPC、PPC、PDA);

F3.2.具有特定功能的行业应用终端,如金融、公安、税务、教育、交通、民政等行业的应用中,集信息采集(如条形码、RFID、视频等)、认证支付和无线连接等功能的便携式智能终端等;

F3.3.基于电信网络或/和计算机网络的智能终端;

F3.4.基于GPS、GIS和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车载、船载定位与管理终端等;

F3.5.适合某种网络环境的机顶盒,如IPTV机顶盒等。

F4.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关键部件

F4.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外围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等产品的开发、生产;

F4.2.计算机外围设备的关键部件,如消耗类部件的产业化;

F4.3.计算机等产品使用的安全存储设备,包括海量存储、移动存储等设备;

F4.4.基于USB技术、蓝牙技术、闪联技术标准的各类产品和外设;

F4.5.基于标识管理和强认证技术的外设产品;

F4.6.基于视频、射频等识别技术和功能的各类产品和外设。

F5.网络产品

F5.1.应用于企业网和行业专网的网络管理软件产品;

F5.2.ISP、ICP的增值业务软件和应用平台等;

F5.3.用于企业和家庭的中、低端无线网络产品,如无线接入点、无线网关、无线网桥、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等产品;以及近距离(几米到十几米)无线产品,如蓝牙产品、UWB产品等;

F5.4.家庭用的网络类产品如家用路由器、数字家庭网关等,以及其中自主产权的芯片、模块、软件等;

F5.5.支持IPv4向IPv6过渡的中、低端网络设备和终端;

F5.6.支持可信计算的网络产品。

F5.7.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F5.8.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和系统

F5.9.物联网核心芯片、传感器及系统集成开发应用

F6.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

F6.1.空间数据获取系统,如低空遥感系统、基于导航定位的精密测量与检测系统、与PDA及移动通信部件一体化的数据获取设备等产品;

F6.2.导航定位综合应用集成系统,如基于“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主动/被动的导航、定位设备及公众服务等产品;

F6.3.支持基于位置服务(LBS)功能的应用系统平台和便携终端产品。

F6.4.时空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应用,例如国土行业的地籍库和历史库的构建及其应用。

F7.通信产品

F7.1.光传输产品

F7.2.小型接入设备

F7.3.无线接入产品

F7.4.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产品

F7.5.软交换和VoIP系统

F7.6.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

F7.7.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

F7.8.3F通信系统的配套产品

F8.新型电子元器件

F8.1.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F8.2.片式元件和集成无源元件

F8.3.片式半导体器件

F8.4.大功率半导体器件

F8.5.中高档机电组件

F9.信息安全产品

F9.1.安全测评类产品

F9.2.安全管理类产品

F9.3.安全应用类产品

F9.4.安全基础类产品

F9.5.网络安全类产品

F9.6.专用安全类产品

F10.智能交通产品

F10.1.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

F10.2.交通基础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和软件系统

F10.3.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

F10.4.车载电子设备和系统

F11.信息技术服务业

F11.1.现代物流服务

F11.2.软件研发及开发服务

F11.3.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服务

F11.4.业务流程外包(BPO)服务

F11.5.信息安全服务

F11.6.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

F11.7.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数字内容服务

七、高端制造业(G)

1、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当前,世界上涌现出了一些工业强国,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企业、技术、市场、产业等方面具有“全面强势”型的一流工业强国,如美国、日本和德国;二是整体处于优势但局部强势明显的工业强国,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三是局部强势突出型的工业强国,如瑞士、韩国等。

从这些工业强国来看,都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高端制造产业群,具备以下特征:企业国际竞争力强,技术创新能力一流,产业集群国际领先,工业体系绿色环保,文化、教育、生产性服务业等软实力突出。

由此可见,工业大国主要靠规模取胜,工业强国必须要在技术、品牌、管理、创新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中国要实现由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一定要大力发展全球领先的高端制造产业。

2、高端制造产业是现代制造产业的高端部分。

高端制造产业一般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我国发展高端制造产业的目标是通过产业升级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高端产品国产化、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发展高端制造产业,一方面要瞄准全球生产体系的高端,大力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立足我国制造业基础,着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汽车、纺织等传统制造业由加工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汇报 篇5

情况汇报

管委会领导:

近期省政府对科技创新领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对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带来重要的影响。根据领导批示,我部认真学习研究了这些文件精神,对园区下一步如何为企业做好服务,鼓励和吸引企业、高层次人才来园区创新、创业,促进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初步的举措,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政策

(一)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抢占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着眼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着力完善发展环境,着力壮大骨干企业,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地,将广东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

发展目标:到2015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三大产业率先突破,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初具规模,全省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5万亿元,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在主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3-5个产业链较完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两番,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6%左右,广东成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领域:

1、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

2、新能源汽车产业;

3、LED产业;

4、生物产业;

5、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6、节能环保产业;

7、新能源产业;

8、新材料产业。

特别是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产业将是我省近期突破的三大重点。

(二)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措施

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投入220亿元,专项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了解,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支持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产业三大领域重点突破专项资金每年12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每年6亿元; 政企合作资金(贷款贴息)共50亿元; 创业投资引导资金10亿元; 风险投资资金10亿元;

高端人才引进5亿元。

这些资金主要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负责具体实施,同时各专项资金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

二、为促进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拟采取的措施

(一)收集相关信息,向入园企业做好信息传达工作

1、收集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组织企业进行学习了解; 2、2012年度各部门项目申报即将开始,我部将积极做好跟踪了解,及时发动企业申报,并做好与各部门沟通工作。

(二)了解好入园企业在研项目情况,适时向各级部门进行推荐

我部正在对入园企业开展有关创新项目的调查统计,特别是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点企业,我们将调查了解其科技创新需求和在研项目有关情况,帮助他们获得各类政策支持。

(三)大力培育骨干企业

1、帮扶这些企业做好与高校、研究所等外部资源的对接工作,大力开展对外合作;

2、协助这些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招引科技人才;

3、集中资源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四)加强园区公共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做好服务保障

1、加快理顺体制机制,在我部内部设好机构、配齐人员,明确管理职能和责任,做好服务;

2、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建设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信息化建设、企业孵化、技术成果推广等服务;

3、做好与各级政府部门对接工作,争取相关部门来我园调研,了解园区发展和企业发展情况,争取更大支持。

(五)资金保障

制订重点产业项目资金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重点产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财政扶持办法及以银行贷款贴息为主的扶持政策,充分利用金融服务平台,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六)加快项目审批进度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项目批准、用地预审、用地报批、环评批复、规划选址等审批事项的办理进度。

请指示。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6

2013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http://

高技术服务业专项工程项目申报指南

一、支持范围

重点支持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项目。

(一)研发设计及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为市经信委)

1、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试验、研发服务等能力建设项目。

2、依托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协同等高科技手段,面向高端产品、关键零部件和整体解决方案等的设计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3、人机工程设计、仿真测试系统、设计软件平台等研发设计工具开发和应用服务项目。

4、面向大数据分析、复杂信息系统运维、工业软件、高性能计算、移动互联等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二)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为市质监局)

1、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设备和产品的测试、检测认证、计量溯源、节能监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生物安全检疫等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2、检验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仪器设备和耗材开发研究、标准一致性测试检验等支撑项目。

3、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标准信息分析能力建设项目。

(三)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市级主管部门为市知识产权局)

1、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交易、布局研究、风险预警等业务数据库、分析工具与应用系统建设项目。

2、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信息加工、专利技术分析等信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为市科委)

1、技术交易、技术转移、成果推广及相关中介服务企业的数据库与应用系统等能力建设项目。

2、科技评估、科技担保、知识产权投融资、非上市股权托管交易等服务机构的业务数据库、分析工具与应用系统建设项目。

(五)平台、示范及园区服务条件建设类项目(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和重点培育园区市级主管部门为市发展改革委,其他项目为相应领域市级行业主管部门)

面向上述领域,针对产业环境优化和关键瓶颈突破的公共服务平台类项目、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应用示范类项目、以及本市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和重点培育园区服务条件建设项目。

二、申报条件

1.项目申报单位必须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012年1月1日前在本市进行工商登记并按规定通过工商年检,主营业务与申报领域一致或高度相关,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新增投资不低于总投资的80%,资本金不低于总投资的30%。

2.申报项目建设内容必须在本指南范围内,具有技术先进性、模式新颖性、行业领先性和带动示范性,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以软硬件设备购置为主,且不少于新增总投资的50%。

3.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已完成项目立项程序(审批、核准或备案),建设期一般不超过两年,且已落实房地、规划、环保、资金等实施条件。

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职工总数的50%以上。

5.服务收入占当年总收入50%以上(第五类项目除外)。

6.落户在本市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和重点培育园区,具有申报领域相关国际、国内权威机构资质认证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优先支持。

7.已获得其他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本专项不予支持。

三、申报材料

1、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及附件,参见附件2《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高技术服务业专项工程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及相关附件格式》。

2、说明项目获得资质认证和知识产权情况的相关文件复印件(如资质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专利证书等)。

3、与其他单位有效服务合同或意向复印件。

4、其他证明材料,如所在区县政府配套资金支持的承诺函、国家及上海市创投基金支持的证明文件等。

所有书面申报材料请采用A4纸双面打印,按大纲要求顺序排列,并于左侧装订成册(采用普通胶粘装订方式),一式三份,加盖单位公章。

四、申报方式

(一)受理方式

1、区(县)发展改革委按照指南要求,会同区(县)财政局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受理和初审,并向市发展改革委正式行文汇总转报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2、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市政府派出的管理机构、市级以上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市属企业集团、高技术服务产业园区和重点培育园区管理机构、经本市主管部门备案的创业投资机构,可直接向市发展改革委正式行文推荐并转报项目申请。

(二)受理时间

经初审合格后的书面项目申报材料由上述相关部门和机构统一于2013年3月22日早9:00-晚17:00报送,过期不予受理。

(三)受理地址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篇7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情况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5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均超过10%。其中工业部分收入增长是同期工业总体收入增速的5倍以上, 工业部分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5%, 而2015年上半年工业总体利润负增长0.7%。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填补传统产业下滑“空缺”、实现稳增长的中流砥柱。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投资消费热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我国当前投资和消费的热点。2015年上半年九大类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为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1.5倍。其中,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投资增长超过50%, 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投资增速也超过20%。健康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成为拉动消费的主要增长点。2015年上半年限额以上企业医药产品零售额累计达3679.7亿元, 同比增长14.5%, 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4.1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4G手机出货量达1.95亿部, 同比增长3.8倍;新能源汽车销售7.27万辆, 同比增长2.4倍。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步发展后劲较足

2015年第二季度对1000余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调查显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和行业景气指数均维持在较高区间。调查中47.2%的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持乐观态度, 较第一季度提升5.1个百分点;53.5%的企业对所在行业景气状况持乐观态度, 较第一季度提升5.8个百分点。37.5%的企业表示当季投资状况较第一季度上升, 47.2%的企业表示当季研发投入状况较第一季度上升, 分别较第一季度提升10个百分点和12.3个百分点。

当前经济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持续引领发展

目前, 中国经济正步入发展新常态, 经济增速处于下行周期, 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业绩实现逆势上涨, 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长点, 支撑了经济实现平稳增长。从A股上市公司来看,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并成为支撑上市公司总体业绩发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84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2015年第一季度新增19家, 达863家, 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2.4%, 比2014年年底提升0.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创业板、中小板、主板分别有278家、246家、339家, 占比分别达64.8%、33.1%、22.8%。2015年第一季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增速达16.0%, 大幅高于上市公司总体。同时, 大量利好政策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重点领域高速增长, 呈现全面发展格局。此外,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持续提升, 领军企业不断涌现, 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后劲, 将在未来发展中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发展快、效益好

2015年第一季度, 中国经济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速降至7.0%。受经济下滑拖累, 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表现不佳, 第一季度营收增速为-0.01%, 较上年同期下滑了7.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作为经济发展新力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业绩表现良好, 成为支撑总体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第一季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实现营收达4449.6亿元, 同比增长16%, 较上年同期提升5.1个百分点, 且连续10个季度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 而上市公司总体持续下滑, 仅维持个位数增长, 两者增速差逐年加大。2015年第一季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实现利润总额达366.7亿元, 同比增长26%, 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10.4个百分点, 且上升趋势明显, 增速达上市公司总体利润增速的5倍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呈现全面发展格局。自2014年以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均实现逆势增长, 重点产业业绩表现良好, 呈现全面发展格局。具体来看, 节能环保产业在利好政策带动下迎来快速增长, 营收增速持续扩大, 2015年第一季度达27.7%, 较2013年增速翻番, 居于七大产业首位;信息消费爆发式增长支撑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持续快速增长, 2015年第一季度其营收增速达18.6%, 与2014年基本持平, 较2013年提升6.7个百分点;在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带动下, 2015年第一季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营收增长17.5%, 较2014年略微下滑, 但增速仍列第三位;新能源产业实现较快增长, 2015年第一季度营收增速为12.1%, 但受风电产业业绩下滑的影响, 增速较2014年下滑8.4个百分点;生物及新材料产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2015年第一季度营收增速分别为10.6%和10.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发展后劲足

领军企业不断涌现, 产业带动作用明显。近年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领军企业不断涌现, 形成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领军企业。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当年营收超过50亿元 (全部上市公司营收前25%) 的公司数达13家, 比2013年增加15家。部分企业已成为行业内世界顶级企业。例如, 金风科技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独立风电设备供应商, 建有亚洲最大的风电场;中集集团打造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达到了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先进水平;华为、中兴等公司智能手机出货量跻身世界前列, 在全球通信产业界树立起中国品牌。

研发投入大幅提升, 积蓄产业发展后劲。2014年以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 强化创新驱动,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发展后劲。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投入达到了1.39亿元, 较2013年提高了25.2%, 平均研发强度 (占公司营收的比重) 达到了4.24%, 明显高于上市公司总体平均1.03%的水平。具体来看, 共有34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超过了5%, 这些企业的数量超过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数的40%。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发展将步入提速期

投资规模加速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丰厚, 发展前景很好, 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也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2015年第一季度末,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净值达9730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20.6%, 增速明显高于上市公司总体10.7%的增长水平。2011年以来, 固定资产净值逐年攀升, 平均增长率达到20.9%。

增发募资加速扩张。近年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相关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募集资金实现加速扩张。2014年共有13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增发, 占同期实施增发上市公司总数的36.1%。2015年第一季度共有5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增发募集资金, 占同期实施增发上市公司总数的45.0%, 提升了8.9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管理创新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活跃, 现有管理方式不适应的情况还大量存在。在生物领域, 企业密集反映新药和医疗服务准入问题突出。一是目前有上万种药品排队候审。二是我国在基因检测等新型医疗手段方面具备较强技术实力, 但目前还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三是在一些省级招标中, 医疗器械国内和进口分组招标, 导致自主创新产品受到不公平待遇。在新能源领域, 光伏市场转好, 但光伏生产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 企业难以融资。同时, 企业反映光伏补贴拖欠情况增多。风电弃风现象长期存在, 2015年1~6月全国弃风电量17亿千瓦时, 同比增加101亿千瓦时, 平均弃风率达15.2%, 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

融资难题亟待解决。直接融资比重小, 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间接融资是新兴产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从2015年年初到6月底, 21家主要银行机构新增贷款余额为1304亿元, 远远不能满足同时间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万亿元投资需求, 且增速低于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2015年第二季度对1000家左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典型企业的调查中, 企业反映融资难是当下最为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 2015年第二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运行景气指数低于2014年年底水平, 并且融资景气指数较第一季度有所下滑。

市场环境仍需完善。从海外市场看, 中国新兴产业全球化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例如, 2014年年末, 美国公布第二起对华光伏双反案裁决, 根据美方裁决, 中国企业需交税率大幅上升, 这将对中国光伏出口造成较大打击。从国内看,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深圳迈瑞等企业反映创新型医疗器械等产品经常被抄袭, 同时维权成本高, 影响企业创新积极性。此外, 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来弥补自身技术短板, 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急需加大相关工作力度, 加速国际化创新体系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政策措施

当前,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加快调整, 加快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型任务迫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 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 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稳增长、稳投资、稳就业的发展重点, 进一步采取措施, 加快发展。

加快启动实施一批重大行动举措。加快论证, 启动实施新型医疗惠民、新能源、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大行动举措, 培育一批新增长点, 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强化金融支持。一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债权融资,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二是通过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进一步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三是推进股票市场注册制改革, 设立战略新兴板。四是拓宽企业间接融资渠道, 探索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等行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政策性银行加快业务创新, 促进投保贷联动。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张家口新能源综合应用试点等工作, 使新兴产业集聚区成为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先行军。建立便捷高效的新药和医疗器械审批监管方式。加快低空空域开放试点, 解决新能源领域弃风弃光问题, 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 实行更开放更合理的准入政策。加快制定出台信用体系、众筹等领域相关法规和制度。

强化需求侧政策引导。一是在国际规则允许范围内,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二是加强充电设施、宽带网络、基因测序服务体系等的建设。三是通过融资租赁、保险补偿等方式促进首台套、首批次产品与服务的推广应用。

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解读 篇8

这里的“战略性”是针对经济结构调整而言的,“新兴”主要表现为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背景和初衷来分析,不仅是为了培育接替性的主导产业,更为关键的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给中国新的启发和竞争压力。因此,“战略性”实际上就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性产业,是着眼长远布局、能够占领全球制高点和对经济社会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仅具有战略性、成长性、创新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等5大特征,还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技术瓶颈(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二是市场障碍(基本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进行市场培育),三是制度制约(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对产业发展制度制约因素太多等),四是人才问题(原有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新的产业发展要求)。

一般来说,根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政府应积极通过引导、激励、服务和规范等方面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快地健康稳定发展。针对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通过规划和一定量的引导资金来体现。建议各地根据实际,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基金。但要避免“投资驱动”的传统思维,一定要走创新驱动的新道路。另外,在市场培育方面,政府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支持和加强示范应用上来。政府可以以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以大规模的示范应用为牵引,促进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探索出能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商业模式。

比如,上海市就设立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5只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投资基金,专门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国家出资2.5亿元、上海市创业引导基金出资2.5亿元,共吸引各类社会资金17亿元。

其次,要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政策的激励作用就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这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所在。主要内容包括:实行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和关键装备首台(套)补贴政策。比如,上海市推出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总额8%的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同时,上海市也制定了关键装备首台(套)补贴政策。对经认首台(套)风力发电、核电、IGCC、薄膜太阳能电智能电网等关键装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再次,要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政府的服务职能包括:支持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技术依托型的产业,只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才能催生新产业的发展。当前,首先,要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其次,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集中攻关行业的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再次,就是在推进原始创新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尤其要注重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通过示范应用和市场培育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发挥政府的规范职能。这里包括: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既要约束企业行为,更要约束政府行为,避免过多地影响和干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和措施;推动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技术质量、能耗、物耗、环保等方面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强化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此外,也要更加注重改善市场环境。政府通过引导、激励、服务和规范等举措的目的是要理清和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完善的市场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导入期,都面临着市场化瓶颈。这是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是产品成本高,像风电和太阳能的发电成本是火电的2~3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相当于同类型内燃机汽车的2~5倍;二是对服务设施要求高,比如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相应的充电设施,有了车也跑不起来;三是市场信任瓶颈,即国产的新东西出来后,消费者往往不信任。因此,在产业化初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往往很高,也没有成熟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商业模式,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支撑,努力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扩大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同时,要积极完善企业并购重组和服务外包等制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板的融资功能。

我们还要要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创新源。美国有一个统计,70%左右的技术创新来自中小微企业,大企业多采取“拥抱战略”,整体收购那些有创新技术、产品的小企业,或者将业务外包给这些小企业。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以“控”为主的准入机制,十分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也不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要求。建议各地根据实际推出专门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

另外,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与培训体系,提供创新所需人才也非常重要。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要素,世界各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都应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通过设立各种制度和措施争夺各种创新人才。例如,为培养具备新的知识和技能的新一代人才,建设世界一流的劳动力大军,美国政府设立了40亿美元的基金,鼓励学生学习科技、工程和数学(STEM),并从事相关职业。我国的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成绩斐然,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尚无法满足当前和今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难以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最后,要支持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我国一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建立产业创新联盟是实现产学研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关键。1978年,日本由5个半导体公司组成大规模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结果1985年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后来美国人急了,就学日本,在1987年成立了一个由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和国家实验室、大学组成的半导体技术制造公司(产业创新联盟的一种形式),几年之后就夺回了霸主地位。相比之下,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产业创新联盟就更有必要。目前国内涌现出许多技术创新联盟,但总体效果不如人意,主要原因还是由高校和科研机构来主导,以致企业的主体作用远未体现。产业创新联盟与技术创新联盟不同,它所要解决的是突破产业共性技术,目标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总之,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原来的主要依靠学习、模仿和追赶的发展战略必须加以调整。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希望在未来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抢占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制高点。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已站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完全有理由有能力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过程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找回民族自觉和发展自信的过程。让世人共同见证和经历这一历史进程。

上一篇:大暑的养生妙招及注意事项下一篇:面试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