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异开题报告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美差异开题报告

中美差异开题报告 篇1

姓名:闫姗姗

班级:1003班

学号:20103952 专业:英语

一、课题研究目的

1.正确认识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原因

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分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是我们正确借鉴美国的先进育人理念的前提。

2.寻找,借鉴美国一种更加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

中美在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很多差异,在这个差异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借鉴美国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使中国的家庭教育趋于完善。3.完善中国整个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作为教育中一个重要细胞,对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差异的对比研究能够有效的完善整个教育体系。4.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

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其日后的良好习性的养成和智力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研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包含了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也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是出于起点位置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现今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课题,家庭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而这种观念导致中美在教育方式上产生巨大差异。正确认识两国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家庭教育的定义和特征,接着,对中美家庭教育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总结出从中美家庭教育对比分析中得到的启示。通过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使人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促进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 A.家庭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B.对中美家庭教育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C.找出造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 D.从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中得到的启示

四、参考文献

[1]赵洪程: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长的摇篮[J];山西教育(教学);2011年05期

[2]张威: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J];《科技信息》;2008年31期 [3]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3年23期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19558年

[5]素·金,珍妮·金:《亚裔学生为何出色-家庭教育的17个诀窍》;2006年

[6]彭立荣:《家庭教育学》;1993年

“中美教育”之差异 篇2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陈耀华

我有幸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部学术厅听了美国校长肯尼迪的《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主要方式》专题交流,又现场观摩了中美教师上的六节“同课异构”的课。通过老师们在工作坊里的思维碰撞和现场与专家的对话,对中国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差异。由于中国和美国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差异也非常大。

一、透视美国的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目标

美国的小学教育发展到今天,一直也处于变革之中。美国的小学教育十分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学科知识应用,强调技术的运用,注重学科教学中的交流,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素养的提高,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力。特别重视学生参与、体验、感悟、探究、发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有所忽视,教学目标比较单一。

2.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已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思维,追求教育公平,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追求人文精神,讲究独立思考,教育要保证宽松、安全的环境。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平常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动手能力很强。提倡让学生经历获得学科知识的过程,强调理解的学习,学少悟多。

3.教学效果

美国的学生虽然在学科上的成绩不如中国的学生好,但是公认的是,美国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远在中国学生之上。

二、透视中国的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目标

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征的传统教育,在这些传统中,积极的作用与消极的作用影响并存。中国小学教育教学的特 点与方式,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传承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自己生长的文化“土壤”和民族“根基”。中国的小学教育,突出知识性的具体目标,大纲、课标对知识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学过程中对目标细化具有可操作性,每章每节每单元都有细致的目标,但是,往往忽视育人的大目标;重在由“旧知”引出“新知”,绝大多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入的,基本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这里容易衍生两种形态:一是使学生由旧知识中产生困惑或新的情境,形成和激发认识新知、发现新知、获取新知的欲望和行动,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是应该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形态。另一种是淡化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甚至会由旧知识直接把新知识告诉学生,只要所谓会用就行了。这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成为事实上的灌输知识的容器。注重新知识内部的深入理解,从对知识内在意义的联系中获得的认识。以中美两节数学课为例,我们重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解题必须以概念和定理为依据,是对概念和定理的再学习。强调解题有利于对解题的基本方法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夯实基础。注重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重视训练记忆和巩固。2.教育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我国传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给人做人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概念的重要性,将学科概念、定理翻过来讲过去,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变换形式下的知识点的精髓,美其名曰“万变不离其宗”。我国注重应试,国际数学竞赛上,我国的学生一向都是骄子,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的学科教育侧重于应试教育,即为考试而准备。对于解题的过程,要求严谨规范,只要解题过程出现了所谓的跳步子,就可能被扣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迫模仿固定的方法,思路,缺乏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3.教育效果

在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学生的学科基本功很扎实,记忆能力很强,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国的学生往往不及别人,特别在动手能力方面,远远落后。

三、中美课堂闪光点

正如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松林副院长在总结中指出:

1、中美教学中,都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2、中美教学中,都强调学科学习方法的引导;

3、中美教学中,都重视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4、中美教学中,都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差异分析

从两天的“中美教育”课堂实景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的学科教育在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主要有:教学方式上,中国的教学班级通常人数较多,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难于兼顾,小组研讨活动也难于展开。教师为预设的目标而上,学生按教师预设的目标而学,师生感到紧张。美国小班上课,“规则意识”强,易于“1对1”地讨论学习,师生交流互动,气氛较活跃,教师也追求变化轻松。从个体学习来看,中国学生虽不博闻,但以强记著称。美国提倡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理解的学习。在教育理念上,中国的小学教育是重视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

由此差异带来的教学效果上,也是各有春秋。美国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富有创新能力,中国的学生在解题方面无与伦比,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五、几点启示

基于以上情况,美国教育有它的必然优势,对其比较、分析和总结,启示如下:

1、扬长避短,取其精华;

2、强调规则,训练倾听;

3、目标适度,“三维”不丢;

4、重视过程,强化理解;

5、体验感悟,探究发现;

6、结对交流,全员参与;

7、尊重保护,培养创新。

中美小学教育差异 篇3

10级小语2班

罗洋

20100516283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在一个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生涯中,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教育理念,中国和美国由于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教育发展水平也有着根本的不同,尤其是在作为初等教育阶段的小学来看,最为明显。

教师、学生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影响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和桥梁。对于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差异所在,首先,从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的教师来进行探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教师作为教育的承担者,其根本人物是教书育人。广义上而言,教师和教育者是等同的,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而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

两个国家教育的社会背景不同,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但是就专业知识而言,中美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还是有一致之处,都是需要取得大学学士学位及其以上的学位,进行严格的教师资格测试,得到教师资格证书进而入校执教。在中国,一张教师资格证书可以保障你的教书生涯,但是美国大部分州有两类教师证书,即临时或初级证和永久或专业证书。在美国,做教师的前提是至少获得临时证书,如果想要永久的做一名教师,除了任教的经验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硕士学位。高学位意味着一种保障,相信学位较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也有所长处。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教师整体的专业知识水平是逊于美国的。

在中美小学老师对于《灰姑娘》这一课的讲解上,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差距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我们在佩服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反思本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同一个故事,美国老师是在不干扰学生的是非观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不同的人物立场来看待和判断故事中每一位人物的行为的正确性。而中国的小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判断故事中人物行为正确与否,常常将自己主观的思维方式或传统的对错观加注在学生的身上,更直接的便是直接指出某个人的行为是错误或者正确。就像灰姑娘这个教案中,灰姑娘受到后母的不公正对待,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第一时间来判断后妈是坏人,也许中国的小学教师点到这里即可,而美国的小学教师虽然赞同,可是这并不是他们认同的唯一看法,他们想让学生理解的是更深层次的一面:“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这样的想法是在中国同样学习《灰姑娘》这一课的学生无法自主体会到的,当然教师也不会让自己的学生企及到这样深奥的道理。在这些方面,中国小学教师交给学生们的是比较肤浅的思想和知识,而美国的教师便是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更深的一面,这种区别是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的。

教师的专业情感即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真情实感,这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专业情感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也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教师职业情感由对职业的认识、热爱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业贡献的情感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教师是对于专业情感差异还是不明显的,教师之于学生亦师亦友,但是从《灰姑娘》教案来看,对于学生而言,美国的教师更像是一个朋友,上课气氛轻松活跃,就像是朋友之间的寻常交流。但是在中国,教师是为学生所尊重的,教学课堂是严谨的,少有这样轻松对话式的课堂交流,甚至有些学生会对教师的语言行为盲从,这种现象在中国小学里最为常见。除此外,在美国的学校中,同一个班的学生中学习差距很大。但是,所见到得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样尊重,没有给人三六九等的感觉。当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老师在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后,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为了规范在校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出了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六项超越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道德标准。可是中国便不是,教师们常常将成绩作为一种衡量尺度,对学生的喜爱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常常存在一种优生差生的不公正待遇。

再说说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

对比中美两国的教学过程,差异巨大,为什么同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会给人完全不同的层次感。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套固定的模式,一篇文章的教学,往往会根据年段的不同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一片阅读的教学,固定的模式:标自然段—分段—归纳段意,然后针对一些重要的句子进行提问解答,点明中心思想和情感体会。教师照本宣科的引导学生做完这些步骤,那么就算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然而,在美国的灰姑娘教案中,教师根本不会让学生分段落,写段意,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诙谐幽默的谈话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其中,一些看似偏离了课文主题的话语都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那一个关于午夜十二点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的后果的假设,教师这个问题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告诫同学们守时的重要性,这么轻描淡写的一个问题却会在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比起在中国那种一字一句劝告学生守时的重要性真是事半功倍。此外,美国教师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走进课文体会中心思想,又联系实际从课文引入学生的自身,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观察两个教案,其实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从三个维度来制定的,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由这个灰姑娘的教案,可以看出中国的小学教师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以书本为先,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能偏离课本。所以,中国小学教师在总结一堂阅读教学时,启发学生所用的提问都有一个前缀:“根据这篇课文„”或者“由这篇文章得到了„”即使学生有所心得体会,也缺乏自主性和新意。然而,美国教师借课文中的内容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诱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到启示,教师再加以复述总结,可以说这些体会是属于学生自己的。

过程与方法的不同直接会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教育总是按部就班,有着严格的教学方案,因此形成了了一套学习课文的模式,而美国则是相对活跃许多,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创新,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向上发展,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美国教师便予以尊重,争取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而中国的小学生常常将思想局限在书本上,高度的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少有遇上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即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脱离教师原本的教学秩序也常常被驳回。

如果说中国的小学教师注重的是对书本的知识和情感的认识活动,那么美国的小学教师就是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审美和情感的认识活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孩子缺少自主创新的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美教育差异与礼仪习惯 篇4

——美国海外研修报告

高一九班 wjq 美国,一个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更是让无数人向往前去一探究竟。很幸运的是,这个假期我参加了嘉峪关市酒钢三中举办的第十一届海外研修学习团中的美国团。在学校老师的陪同与照顾下,我体验到了中美生活方式的差异,以及美国本土文化、国外认知与礼仪习惯等等珍贵的感受。

家庭篇

国际航班上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时差的神奇变化,抵达洛杉矶机场后乘坐大巴车的一个多小时辗转,从当时间中午两点半起踏入美国国土,再到指定地点集合时已经是下午六点左右。可真是“艰辛”啊!但是美国妈妈的热情招待冲淡了旅途的疲倦。她热情的介绍给我们家庭中的成员,带领我们参观她家中的照片墙,游泳池等等,随后的日子里我们一起送她的女儿上幼儿园,一起看电影和她家的猫玩耍,相处的很好。

在我印象里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同美国妈妈说起另一个中国地区来美国和我们在一所学校里研学的女生,她告诉我她的住家对她和她的同学非常的冷漠,甚至有时以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为由,拒绝给她们做晚餐。她听完后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和愤怒,她说:“我认为这种人是没有资格去接待外国来的孩子的,这让我为她感到羞耻!”,然而当她发表完她自己的看法时,她严肃且认真的问我,“那么,当时 的你是怎么做的呢?”我告诉她我当时的想法和如何帮助那位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她很高兴我是用合理的方式帮助别人。在这件很平常的对话中,我却感受到了美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关注她们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从小培养对事情的应变能力。所以使得美国的孩子大多很有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胜于我们。学校篇

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我更多的是紧张而不是激动。在没有翻译器的情况下对口语不好的我来说,独立的一天学校生活以及全英文式教学,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

早上来到学校和学伴打过招呼后便来到了教室,美国学校与中国学校的差距更显现出来。这所高中里学生们上课是根据自己所喜爱的科目来自行选择的,并没有固定的班级与固定老师办公室,每一个老师都在自己相应的教室里。我上的第一节课是科学课一节课是两个小时,来到教室里桌椅并不是有序成行排列的但也不杂乱,上课的人数也并不多大约30个左右的学生。上课前一小时进行了小的测验,他们并不是写试卷什么的而是人手一本笔记本电脑,在其中登录自己的账号来完成测验的。科学测验中包括了生物、地理、物理、天文等一系列学科的题目,可见其课程涉及的广泛程度。在完成测验后,系统会给每位学生整理出错误的题目已经所用的时间,更让学生注重出错的知识点上。我感觉非常的惊讶,惊讶他们教学设备的先进与其教育方式的独特。第二个小时我们在课堂上看了一部有关生物的科幻电影,电影中超凡技术让大家不经赞叹,我认为这更是让学生在基础知 识上开发与创造新的东西开阔眼界,让学生更富有创造力。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并没有上课不准站起来在教室走动、吃东西、说话等等的规则,但大家都很自觉没有老师过多的提醒。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课铃响的那一瞬间,原本说话聊天的同学听到早晨第一节课的铃声后全体起立,转身面相教室后方悬挂的美国国旗行注目礼并且宣誓一直到铃声结束。我的学伴告诉我,不论什么时候他们总会这样做的。那时候的我心中充满的是赞赏,这种全靠自觉并没有强制要求要做的事情却体现了每一位美国公民对祖国的热爱。

现在是西班牙语课时间!今天我们进行了西班牙语考试,然而正是这考试让我又是吃了一惊。每一位同学发到一张特质卡片上画着黑色方块组成的不同几何体,每一个几何体的一边有小的A、B、C、D标识。投影机上投影出题目,学生得出答案后举起手中的牌子,所选选项朝上。老师拿手机用相应软件如同微信中扫一扫一样的,扫一圈每个人的答案,投影仪上显示出全班选项中的所占比例和正确的答案。印象中严肃紧张的考试,在这里充满了乐趣。我也积极参与了进去尝试做题,我想这会是我未来一直能铭记的事情。

下午三点二十分全校学生便结束了一天的学习生活,放学后学生们可以回家也可以留校参加社团活动,比如男孩子大多参加运动,女生则排练舞蹈。

转眼到了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天,早上第一节课我将带来的礼物送给我的学伴,我的学伴很惊讶但喜悦却在脸上显现无法掩饰。整节 课她都非常激动的与我谈论关于中国的十二生肖的故事。我告诉她许多关于中国十二生肖的神话故事,她非常的感兴趣并且在网上查找了自己的生肖。下课后我找的我的科学课老师并且给了她一份礼物,她很激动的给了我一个拥抱并且祝愿我未来每一天都很幸运。我深刻感受到这里老师与同学的热情,不舍之情再次涌上心头。

放学后我们进行了结业典礼,我的学伴用中文给我写了一张祝福语当做惊喜送给我,我们一起听了校长的讲话和学校老师代表的讲话后我们在学伴和老师前用英文做了一个简单的演讲。随后颁发了结业证书和校长学伴合影,许多学伴都偷偷的抹眼泪。我们也被这个气氛感染了纷纷热泪盈眶。

游览篇

离开学校的我们却并没有离开美国,我们开启了新的体验方式。我们参观了星光大道、柯达剧院、格里菲斯天文台、盖蒂博物馆、美国最顶尖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游玩了圣塔莫妮卡海滩、好莱坞环球影城、迪士尼世界等景点,深入其中感受其科技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便捷与轻松,自然景观和影视的发达。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提升了我们的目标!在城市中的游览让我不得不佩服的是美国公民对交通规则的重视,红路灯并不像我国一样遍布每个路口,但只要到路口,人们都会自觉减速礼让行人,同样行人也没有闯红灯的现象。六个车道的单行道即使在上班上学的高峰期也不会出现严重堵车的情况,更是听不到一个汽车喇叭的声音,只有车呼啸而过的声音。人们极力把噪音降到最低。在景区中,人们更是有秩序的排 队不拥挤不喧哗,有顺序的进入景区。景区中每一个体验项目,工作人员都会询问团队人数来保证尽量一个团队共同体验游乐项目,可以说是将服务近到极致。

完结篇

《喜宴》反映中美国家文化差异 篇5

《喜宴》是1993年让李安扬名国际的第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移民美国的台湾男子――高伟同和希望通过与美国人结婚得到绿卡的上海女孩――顾威威,联合他的同性恋爱人――赛门一起策划了一场婚礼,而目的则是为了安抚伟同父母希望儿子成家的心愿,传统的中国婚宴在大洋彼岸一一展现。李安用一场喜宴,将中西方在爱情,婚姻上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中国人推崇注重孝道的家庭伦理观,西方人推崇尊重个人选择的家庭伦理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注重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始终盼望着高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伟同努力尽孝与上海女孩郭威威结婚。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选择。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正因为如此,片中的塞门才能够毫无顾虑和伟同呆在一起。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也在本片中表现的很明显。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中,每个人必须考虑他人利益,组织成员对组织具有精神上的义务和忠诚。而在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中,每个人只顾及自身的利益,每个人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导向国家,片中伟同匆忙赶路时碰到了自己一个中国熟人,虽然他急于赶路却仍耐着性子听那人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最近的遭遇。如此长的寒暄如此好的耐心,恐怕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出来。西方国家则是典型的个人导向国家。人与人之间近乎冷淡,在大街上碰面也仅仅是寒暄一两句吧,中国人这样长的寒暄,恐怕他们是怎么也做不出来的。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在这部影片中也表露地很明显。中国文化有强烈的长期导向,留恋传统文化。美国文化则侧重短期导向,为了眼前利益可以抛弃传统文化。影片中,当伟同知道父母要来纽约时立马把父母邮寄来的中国山水画以及父亲的字画挂起来,显示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当他们五人在一家中餐厅用餐时,意外发现这家餐厅的老板曾今是自己家的司机。老板认出自己的老上司时没有顾及自己现在的大老板身份,仍一口一个“师长”一口一个“少爷”的叫个不停,这显示出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长期导向的坚持。然而影片中塞门却几乎没有和亲人联系过,这和伟同、威威与其父母的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权力距离也在本片中体现的很明显。中国文化的权力距离比较大,一般认为社会等级是自然存在的,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客观实在。所以中国的孩子对父亲就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在母亲面前可以说可以做的事,在父亲面前就做不出来了。然而美国文化的权力距离小,其文化中的组织结构就相对扁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像是朋友。这就与中国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浅谈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 篇6

浅谈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

本文着重从表现和原因两方面探讨了中关思维方式的差异,指出,了解中关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两国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本着理解尊重的.态度,两国的跨文化交际可以顺利进行.

作 者:李岩 LI Yan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H315关键词:思维方式 差异 文化 形象 逻辑 统一 对立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参考文献 篇7

Bibliography [1] Chang, K.C.,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USA: The Vail-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Y., 1997.[2] Feng xueyang.Differences on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Beihua University.2012 [3] Hall.E.T, Beyond Culture.New York: Anchor Books, 1989.[4] Margaret Visor.Evolution, Eccentricities, and Meaning of Table manners.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1.[5] Samovar, 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Hall, E.(1959).The Silent Language.New York: Doubleday.[6] 杜莉,孙俊秀,高海薇.中西饮食文化比较[C].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7]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8] 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p.8.[9] 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p.87.[10] 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差异的一次比较[J].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p.105.

中美差异开题报告 篇8

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以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为蓝本,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木兰的奋斗。本文主要从两者在文化符号方面比较,揭示了两者对比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中,有一些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符号,比如皇帝、家族、祖宗、龙、长城等。这些符号在影片中的运用,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代表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在中国文化中,皇帝是九五至尊,是上天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居住在深宫,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可闻不可见,朝廷大臣也不可能随时与皇帝接触,就算是皇帝的子女,在大庭广众之时也要对皇帝行君臣之礼。而在美国影片中,木兰只因为击败敌君,就能在朝廷大堂与皇帝面对面谈话,甚至在情绪激动之时与皇帝拥抱。这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就算是想,也都算犯了滔天大罪,触犯了龙颜。皇帝这个符号,美国影片平民化的处理,完全违背了中国礼数中的形象。这个平民化的形象背后,是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思想,每个人都是法律意义上的独立人,每个人拥有和其他人同等的地位。个人的奋斗可以使人摆脱出身的影响,与一些有社会地位的人一样拥有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中国符号是祖宗、祠堂。中国的祠堂,是一个极其严肃和庄重的地方。它代表了一个家族的根基和历史,是与家族命运,个人生存,和精神需求相联系的地方,具有无比的权威。而美国电影对木兰祖宗的描写,则与中国文化心目中的祖宗描写相去甚远。影片中,祖先完全没有身份和尊贵的仪态,为了木兰从军的事情吵作一团。“我就知道,我就知道,木兰一定会给我们添麻烦”。旁边一男祖宗,“别看我,她可是你家那边的人,”一个拿算盘的祖宗“如果她被发现,她一辈子都会抬不起头来,花家祠堂会声望全无,千百年传统沦丧” 另一个人马上补充,“财产也回全部没收。”凡人的情绪,抱怨,推脱,这些美国祖宗全都有。这些描写很难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化的移植。它们实质上是美国式的文化观念附着在中国化的符号上。这些观念,即是刚才讨论的平等的思想。祖先和现世的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私心,他们不比世人高尚许多,也不需要顶礼膜拜。

另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就是“龙”。龙,在中国是天子的象征,只有龙

中美可转换债券融资差异浅议 篇9

中美可转换债券融资差异浅议

论文关键词:可转换债券 融资上市公司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发展极为迅速,本文通过对中关可转换债券融资差异的分析,发现我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希望拟采取可转换债券方式进行融资的企业能引以为鉴,以期提高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融资的效率。

自1843年美国纽约Erie Railway公司发行世界上第一只可转换债券,到12月31日,已有38个国家的公司在全球性的市场上发行了可转换债券,尚未清偿的债券多达2300余种,合计金额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了大约43%.近年来美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发展迅速,融资额达到278亿美元,20融资额高达1045亿美元。而我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股票市场的建立开始出现。我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达到人民币185.5亿元,占到当年资本市场筹资总量的22.86%,首次超越了新股增发和配股,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

从严格意义上讲,可转换债券是资本市场高度发展的产物。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近两年发展极为迅速,但实践中,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结合美国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中美可转换债券融资在发行目的、发行主体行业分布范围、发行契约的设计、对可转换债券风险的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下面进行详尽的论述。

一、可转换债券发行目的存在的差异

可转换债券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工具,它是债券向股票转化的桥梁,是资本结构调整的杠杆。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相当于是一种推迟的股票融资,在发行转债时就获得了资金,但仅在可转换债券持有者实施转换时才增加公司股票,转换价格往往要比同时发行新股的价格要高,这使得企业间接地获得了溢价发行股票的好处。同时转股是一个渐进过程,对股权的稀释不会像发行新股那样快。

美国企业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是有其特定背景的。在股市周期性低迷或上市公司因行业、产品等原因效益暂时不佳时,股价相对较低,而同时又有未来效益较佳的新项目需要融资,如当时就配股或发行新股,无疑发行价格很低,公司的融资成本过高。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而且转股价格高于当时股价,这样一方面可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未来收益;而且只要经营成功,有关负债可转为权益,将大大增强公司实力。通过对融资金额、转股价格、转股期限等事项进行细致客观的财务分析,尽量做到当投资项目取得良好收益、股票价格大幅上扬时,转股期限正好开始,以保证顺利实施转股。而我国新一轮以可转换债券为主的“融资潮”,并不能摆脱“融资圈钱”的影子。上市公司热衷于发行可转换债券,无非是因为现阶段配股和增发都遭到投资者唾弃,难以大量圈钱。加之发行可转换债券可以逃避其他融资渠道募集资金上交社会保障资金理事会的义务。那些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大都具有强烈的“圈钱愿望”,有的公司干脆放弃配股或增发,选择发行可转换债券,如新钢钒宣布放弃配股,决定发行1 6亿元规模的可转换债券;有的则是刚刚上市或进行了配股增发的公司,手头有的是资金,却不愿失去利用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圈钱”的大好机会,如月发生的招商银行可转换债券**。在刚刚上市筹得107亿资金的招商银行,仅时隔一年,又推出百亿元可转换债券融资方案,而且可转换债券发行额中只有6%左右向流通股股东配售。招商银行的这一方案遭到了以基金为代表的中小投资者的坚决反对,最终招商银行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做出了让步,将可转换债券融资金额降为60万元。这一事件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严重地影响了招商银行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形象。纵观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目的,大多不是从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出发,而是为了逃避资本市场的法律管制和严格的融资规定,视可转换债券融资为“圈钱的工具”.

二、可转换债券发行主体行业分布的差异

Brennan和Schwartz(1981)认为,由于可转换债券所内涵的转换条款,使得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公司风险的变化――当公司从事高风险投资时,可转换债券的债券价值下降了,但股权的价值可能上升,而且考虑到公司股价波动程度的扩大,转债所内含的期权价值也增加了;可转换债券所特有的低息条款,使得公司通过减少利息的支付,降低了其遭受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进而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处于财务困境公司所容易发生的“投资不足”现象,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可转换债券的“风险中性”特征决定了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主体主要是各类成长型、高风险的公司。

美国可转换债券发行主体遍及各个行业,各行业在整个可转换债券市场的份额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高波动的行业通常在市场整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末,美国科技和电信行业可转换债券占整个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比例曾一度达到50%之多,而伴随着科技与电信类股价的下跌,传统行业可转换债券发行量上升,可转换债券市场行业分布恢复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即使如此,到20底,美国科技类可转换债券市场份额也达到了21.1%,虽然较19下降了11.6%,仍是目前可转换债券市场上所占比重最大的行业。同时,生物医药行业可转换债券以其高波动的特性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我国证监会的指导思想是“扶优”即扶持业绩优良、成长性强、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对发行人历史业绩要求较高,因此从已发行或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电力、纺织、钢铁、纸业、公用事业等一些历史收益较好的行业,而高波动、高风险的公司被排除在可转换债券发行的门槛之外。由于可转换债券具有债券和股票两种特性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转化,其实这些公司(高波动、高风险)更适宜进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与投资。此外,IT、生物技术等行业,前景广阔、风险较大、资金投入大,很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在开始时这些企业只需偿付利息,不会稀释股权、摊薄利润、引发新老股东利益之争,等公司成长起来后,可转换债券转换成股票,企业又无须偿还本金。

三、可转换债券发行契约设计的差异

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意思表示是通过可转换债券发行契约条款的设计来实现的。一份典型的可转换债券发行契约应该包括发行规模、发行种类和方式、转股价格、发行期限和转股期、票面利率等几个必备要素,还有回售条款、赎回条款、向下修正条款、强制性条款等几个选择性要素。通过可转换债券发行契约的设计,界定清楚了发行人与持有人的权利,明确了可转换债券的债性与股性特征。

中美可转换债券发行契约必备要素存在的差异如下:(1)品种差异。虽然传统的带息转债一直是美国可转换债券发行的主要品种,占整个可转换债券市场容量的40%左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零息转债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年零息转债占美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比重仅为10.4%,但该比例迅速上升为22.6%,年和年该比例均超过了30%,成为美国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一个主要品种。而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品种全部为附息转债,近年来在全球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的零息转债在我国难以实现。(2)发行规模。美国可转换债券的总体发行规模大,主要表现为发行家数多,平均每家的发行数量小。根据摩根斯坦利的统计,美国共发行可转换债券210只,融资额达到1045亿美元,平均每家的发行数量约为5亿美元。而我国可转换债券的总体发行规模大,主要表现为发行家数少,平均每家的发行数量大。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统计,年共有16家中国公司发行了人民币185.5亿元的可转换债券,平均每家的发行数量约为11.6亿元。(3)利率差异。美国可转换债券票面利率差异较大,低到2%以下,高到10%――2上,其中以4%-5%这一区间最为集中的,而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年利率都较低,多为1%-2%左右。(4)发行期限。美国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期限是发行公司根据自身的基本素质确定的。过去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期限较长,多为期,甚至30年期的也有;近年来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期限主要集中在5年期。我国《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的融资期限是3-5年,立法用意似乎并不主张各公司按照自身的基本素质确定发行期间。(5)初始溢价率(发行时转股价格相对基准定价的上浮比率)差异。美国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初始溢价率变化幅度大,有10%――A下的,在10%-20%、20%-30%、30%-40%之间都有分布,在40%以上的也有。虽然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的初始转股价格的确定方法与国际上通行的一致即以发行前一个月或一周的股票收盘价的平均值为基础,再上浮一定比例作为转股价格。但为了吸引投资者,保证发行的成功,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初始溢价率都很低。2003年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的初始溢价率又有所下降,如雅戈尔转债仅为0.1%,创下了国内可转换债券初始溢价率最低纪录。

在可转换债券的契约设计中,对发行人和投资人权利的界定,主要通过回售条款、赎回条款、向下修正条款、强制性条款等选择性要素来实现的,以达到收益与风险的均衡和激励相容的目的。发行人的权利包括募集资金的使用权、赎回权,投资人的权利包括未来收益的请求权(债券利息和转股后的分红)和回售权。美国可转换债券发行契约包含如下的选择性期权的规定:(1)当股票市价低于转换价格时,公司可以调低转换价格,即向下修正条款。(2)当市场股价飙升,可转换债券持有人获利空间扩大,原始股东利益受损,伴随债券的转换,导致股权稀释、每股收益下降。于是,赎回条款要求,当股价超过转换价格130%-150%,投资人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将可转换债券换成股票,否则,可转换债券将被赎回。此举可防止日后股价下跌、转股失败,公司无力偿债。(3)为增加投资者信心,很多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时还含有回售条款。当股价居低不上,可转换债券利率偏低而无法靠转股获利时,投资人可将可转换债券“还”给公司。通过以上选择性要素的设计,使发行人和投资人各得其所、互利互惠,这正是可转换债券融资的魅力所在。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虽然也有转换价格向下修正条款的设计、赎回条款、回售条款等规定,但不能达到对投融资双方利益的平等保护。现行回售条款的设计规定在到期前半年或一年才允许投资者回售,对投资者可能的回售行为进行了限制;虽然也有赎回条款的设计,但上市公司一般不会行使提前赎回的选择权,因为其出发点并非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是为圈钱;而转换价格向下修正条款的设计就是尽量保证转股成功,把利用可转换债券实现股权融资的目的演绎得淋漓尽致。从回售、赎回和转换价格向下修正条款的设计本意看,主动权均在上市公司之手,主要保护了发行人的利益,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很不够。

总的来说,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人都公告了一个十分雷同的发行契约,这相应地增加了发行人的风险。由于发行人所处的行业及所处行业生命周期不同,对资金需求的大小与时间各异,其股价变动趋势与振荡幅度有很大区别,如果这些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契约条款大同小异,在发行阶段,势必吸引相同的投资人来投资,因为发行人的契约条款是筛选不同偏好投资人的过滤器,这样就会引起发行上的问题。在转股阶段,一些投资人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以后,可能会失去投资兴趣,这样转股又成了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按照发行公司资金投入项目产出状况并结合行业生命周期设定相应的契约条款,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人,是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关键。我国现行可转换债券发行的体制和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发展与完善产生制约作用。

四、对可转换债券融资风险的认识存在差异

虽然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成本相对其他方式要低,短期内不会迅速摊薄原有股东的收益,也不会有股本扩张的压力。但实际上,可转换债券融资并非最佳方式,不能盲目跟风,还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发行可转换债券也有很大风险,搞不好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也十分巨大。对发行人来说,在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过程中,会遭受市场利率下降的利率风险、投资人将可转换债券“还”给公司的回售风险以及股价低迷、公司业绩下滑导致转股失败的风险。这些风险均会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美国公司对可转换债券融资的风险认识比较深刻,在大量发行的同时根据资本市场股价的变化即时进行赎回,如2001年赎回规模达711亿美元,2003年1至7月,可转换债债的赎回量达到30.4亿美元,约等于当期发行量的50%.通过赎回期权的运用,发行人将可转换债券的现实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公司拥有较强的财务弹性,实现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目的,并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了转券的回报率,使投资者在遇到股票基准价格大幅上扬时只能获取有限的增长利润。

现在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将可转换债券发行规模定得很大,主观上希望投资人按期转股的意思表示很明显,没有还本付息的打算,几乎所有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都把可转换债券看作是股权融资的替代品。如果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未来的项目收益不好、股价下跌、转股失败,5年以后上市公司连本都可能还不了。当年深宝安转股失败后,到期虽然偿还了债券本息,但宝安一下子进入一个低潮,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恢复元气。此外,可转换债券一旦转换成股票,一样会增加股票的流通盘,虽然目前还没有严重到像增发一样引起市场股价下跌,但随着转股数量的增多,这种负面影响也会逐渐增强。若管理层不能有效控制这种趋势,发行可转换债券一旦泛滥,投资者又要饱受可转换债券所带来的风险。

中美差异开题报告 篇10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国产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奥斯丁《爱玛》中的爱玛形象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及美国梦的幻灭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约翰济慈的女性化倾向分析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

Hardy’s View of feminism from Sue Bridehead in Jude the Obscure 中学英语写作中的中介语错误分析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论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外贸函电翻译中的适用性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文化差异

论《最蓝的眼睛》里黑人女性身份的迷失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的堕落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王熙凤与斯嘉丽的对比研究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创意中的影射

On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Love in The Thorn Birds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其民主政治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从世纪后服饰发展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白鲸》的象征意义和悲剧内涵分析 评《简爱》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Perception of the Beat Generation through John Lennon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论幽默元素在《老友记》字幕中的翻译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浅析《格列佛游记》讽刺手法的运用

女性人格的双重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凯瑟琳和简爱 法律术语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浅析英语外加状语的语用功能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与对策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 电影《功夫熊猫》中美文化融合现象分析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存在与消融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初探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主义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技巧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72 从接受理论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赏析 77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78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80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8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83 从文化视角下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84 冯内古特《五号屠场》的主题分析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和婚姻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 中学生英语阅读语义障碍和其教学应对策略 比较中西方礼仪差别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NICE V.S.P&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Segmentation 95 试析译者主体性在《到灯塔去》两个汉译本中的体现 96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97 论《红字》中的自助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动物意象研究 100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01 《红字》中珠儿与《雷雨》中周萍之比较 102 广告语及标语动词的翻译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 10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5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奶妈与《西厢记》中红娘的人物形象对比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 108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 109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112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与翻译研究 113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114 母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5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16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118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 120 论《蝴蝶梦》哥特效果的整体性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22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123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124 《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宗教思想探讨

The Study of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ome Requirements to the Translators 126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127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128 论《达芬奇密码》中的基督教元素

认知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 130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131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

[毕业论文](法语系毕业论文)杜拉斯《情人》的艺术成就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及其制约因素——以《别对我说谎》为例 134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135 浅析爱伦坡《怪异故事集》中的哥特美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37 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极权主义下人性的扭曲——用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乔治·奥威尔的《》 139 Analysis on Humors in Short Stories by Mark Twain 140 身势语在初中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不同应用 141 怎样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 142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Cultur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44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45 Character is Fate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nchard 146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147 《可爱的骨头》的电影改编分析

从中药化妆品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150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信用证英语的翻译

151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152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153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54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55 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156 浅论美国文化霸权的确立

157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158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59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60 困境下的回归--从生态角度看乞力马扎罗的雪 161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162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 163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164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

165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 166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167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策略中的研究

168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 169 浅析好莱坞类型电影文化

170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 171 英汉网络缩略语对比研究 172 《傲慢与偏见》基本婚姻观背后的世纪英国社会历史因素 173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174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175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

176 关联理论视角下唐诗的翻译

177 索尔贝娄的《银碟》中父子关系的分析 178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179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JEFC Teaching under Multi-level Modes 180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

181 他者形象:最逆来顺受与最狂野的—中国女性在西方电影中的形象 182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语言特色 183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

184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185 野性的回归--试析《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生存斗争 186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187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Aesthetic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Tian Jing ShaQiu Si”

188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189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190 英汉致使事件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191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192 初中生英语口语常见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

193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194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 195 论林语堂对《浮生六记》中比喻的翻译

196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197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上一篇:从此我不再被遗忘初二作文下一篇:202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作文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