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

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呢?也许很多人会回答: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可是如果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痛苦呢,该怎么办?要知道,追寻幸福和快乐,逃避痛苦和不幸,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过,仅仅是依靠天性和本能生活,那我们和动物有什么差别?“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显然要超越人生,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些痛苦和不幸,解决问题并承担责任,或许这是人生成长的过程的一种考验。由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所以,如何面对痛苦和不幸,解决问题承担责任,这就是自律,它是我们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也是《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的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痛苦如此强烈,我们才把它们称为问题,正是因为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我们才觉得人生苦难重重,悲喜参半。但是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我们的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惟有痛苦才能带来教益”。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痛苦的重要手段。”在文中,作者提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念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次序:先面对问题感受痛苦再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先吃苦,后享受”,这个简单的习惯,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回想一下,童年时,我们都喜欢玩耍,看电视,都讨厌做作业,可是我们又不得不做,不然会被老师或家长惩罚。如果先强制自己完成作业再去玩呢,也许潜意识中,我们会把玩耍当成做作业的奖励。因为我们心中想反正作业是必须做的,先完成了就可以放心玩了。长期以往,自然而然成为习惯,就会成为一个自律原则了。推迟满足感,这个道理很多人不一定懂,可能也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但多数人都做的到,并把它当成一个习惯和常态。

不能推迟满足感的人,表现为我们常说的自制力不够。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一般和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有关。父母对子女关爱不够,不愿付出时间照顾,表现专制或者冷漠,使得孩子充满对未来的恐惧感。即使到了成年,他们也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更愿意选择透支和满足。比如现在媒体报道的“青少年网瘾”,他们的沉迷网络就和缺乏自制力有关。注意观察这些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教育都存在问题:父母不愿意管孩子放任自流,对子女缺乏耐心,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孩子在于父母。

我们来看看缺乏自制力的人会怎么做?仔细想想,如果为了更快速地享乐,而草率完成前面吃苦的步骤呢;抑或是直接跳过吃苦阶段,将其无视掉,安于享乐呢?这就是没有正常自律习惯的人容易犯下的两种错误,更深层次是来源于面对问题时的病理态度:前者态度草率,后者态度消极。态度草率的人,往往缺乏耐心,急于应付问题,脑袋里想着的其实是快点享乐,而不是认真解决问题。比如大多数人在工作中就这样,把上班当坐牢,急于应付工作,只想着快点完成快点休息,结果呢,错误不断,事后为了弥补错误反而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工作的痛苦刚走,另外的痛苦又随之而来。而态度消极的人往往造成的后果更可怕(很容易积郁为心理疾病),他们安于享乐,面对问题,选择忽视,抱头逃避,学着鸵鸟把头埋进沙堆里,以为这样就天下太平。“我不知道„我以为„”往往是他们的口头禅。结果呢,问题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自行消失,他们仍然存在,而且积重难返,麻烦不断...所以马虎和拖延都是不愿推迟满足感,对问题的错误处理态度所致,方法就是改正态度,养成好习惯,付出时间的精力用在解决问题上。(很多心理学家和成功学家都对拖延行为有严厉的批评,原因可能在于这种行为后果确实很可怕。有一本专门讲解和应对拖延行为的书——《拖延心理学》,或许对这类人有点用。)

承担责任,作为自律第二原则,它是指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相比推迟满足感在处理问题中的态度原则,承担责任是指是否承认问题应由自己处理。“动机影响思考,习惯影响行为。”成年的我们为了个人的行为承担责任,也意味着可以自主选择行为,并决定自身命运的能力,同时这也意味着自由。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为了达成目标采取行动,为了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因此我们心灵都到成长,这也是责任感强的人为什么比一般人显得更成熟的原因。

而趋利避害逃避责任的人往往爱怨天尤人,把责任推给配偶,子女,朋友,父母,上司,或者一些抽象事物,组织机构:学校,政府,工作单位,性别歧视,社会制度„他们习惯把错误归咎于旁人,牢骚不断,嘴里总是喜欢嚷嚷,喋喋不休:“与我无关„这不是我的错„都怪这该死的„”不愿承担责任的人,一般很难成熟——连问题都不愿面对,何来处理呢,不解决问题,有何来人生的心灵成长呢?推脱责任等于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交给命运,社会,组织或其他人。为了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有的人不愿对本该属于自己的事自己做主,选择放弃自由,认为自身不能改变现状,表现为深深地无助感。当痛苦来临,推脱责任严重者,就会表现为“人格失调(人格障碍)”,总是想方设法把自身痛苦转移给他们,成为让人讨厌的“麻烦制造者”。

要做到有责任感,就要首先知道自己的命运应该自己去把握,自己的职责自己来承担,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人生自己决定。由此再想清楚什么事情应该是自己必须去做的,结果不一定重要,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重在过程,只有参与进去,人才会进步,心灵才会成长。

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不愿遵守此原则者,在观念上往往会与现实脱节,这可能来源于心理上的欺骗和自我欺骗,对大脑发出了错误的心理暗示,制造“幻觉,错觉”。目的在于制造的假象可以消解事实带来的痛苦,通过迷惑自身带来“虚拟的快乐”;也有可能来源于过去一些重要经历——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将其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对其本人有特殊意义,且当时验证后适用的观念,甚至在当时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然而若是一直坚守观念,抱残守缺,不愿承认它与现实脱节,——通常心理学家称其为“移情”。相比前面两个原则,不尊重事实者往往看不到问题,认清不了现实。这类人在性格表象会存在两种明显的缺点:固执或者不诚实。

其实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学会”自我反省”,因为只有认清自身,才能更好地认清世界和人生。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用自身努力去淡化暂时的不适之感,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幻象,并愿意承受所有的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永远尊重事实,乃至献身真理。学会接受朋友和家人的劝告和忠告,接受别人的质疑,敢于挑战自身,都是不错的解决方式。“不管个人还是组织,声称敢于接受质疑和挑战,他们的地图就要严格的审视,因此尊重事实,献身真理的人,必然心胸坦落,以诚待人,我们必须不断自我反省,在言语和行动上,确保我们与别人自如沟通,诚实地反映认知的事实。”这就是对于固守观念的人最好的问题处理方法——自我反省,自我审视,接受挑战和质疑。而对于欺骗和自我欺骗者,解决方法就在于——诚实,开放内心。“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努力,不断修订人生地图,方能使心灵获得成长。与过于封闭内心者相比,开放的人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更美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开诚布公,不必文过饰非,因此少了很多忧愁和烦恼。”因为一个谎言往往需要更多谎言来掩盖。“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间,也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保持平衡,作为自律的第四原则,它可是最难做到的,也容易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它需要拥有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实和真相。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为使人生规范,高效,务实,必须学会推迟满足感,要把眼光放远。还要尽可能过好当下的生活,要通过适当的努力,让人生的快乐多过痛苦。对自律的自我约束,以弹性的约束机制作为自律准则,称之为“保持平衡”。

“情商”,即情绪的控制和表达,以及对他人情绪的察觉能力。它也是衡量保持平衡的一种标准,能够合理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平衡,要知道,控制的抑制,也不是强迫,而是一种平衡。

我们的大脑对事物情境都有判断力,(在大脑皮层中,负责行为判断的面积要大于情绪表达的面积),所以理智必须适当约束情绪。很多时候,我们和他人相处互动时,就必须合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例如,当别人严重冒犯到我们的利益,而且还毫不知情时,这时候忍让,心平气和比不上愤怒的反击更有效,更有威慑力,这样才能让对方认识的犯错并且触犯到我们的底线。当然,这得在能容许我们做出生气情绪表达的环境下,并且情感表达也得合理适度,不然会引发对方的情绪对抗。在商业投资等高风险活动中,情商就更重要了。若是让情绪干扰到判断力的话,比如对赔钱的恐惧感或是对赚钱的贪婪感,情感高于理智,思维可能就会混乱,在行为上就会过于谨慎或者过于冲动。出于情感的驱动,表现为“我觉得,大概,我敢肯定,应该吧,就这样了.....”这类模糊的情感出发点,而不是基于数据,可靠的信息,理论方法和逻辑推断,势必会失去应有的判断力。

“要使心智成熟,就必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平衡,这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在取舍之间保持平衡。而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如同蛇的蜕皮,我们的心灵也一样,每当心智快达到超越时,就意味着我们要蜕掉原来的一部分心智(自我),这更像是一种升华,一种超越。放弃的目的是为了重新拥有,即“新生”。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是这个道理。

放弃的也许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工作,爱好,更可能是欲望,固有人格,行为模式,观念甚至是一部分自我,最极端的有可能是生命。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无疑会产生痛苦,但是如果因放弃而获得的幸福或快乐要远大于因放弃而产生的痛苦呢。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

少有人走的路 篇2

“首先,人们对我持何种看法从未困扰过我,”在一次训练结束后,威廉姆斯说,“我的队友们知道我在意什么,这就足够了。”

我曾在自家车道上无数次模仿过他的动作,在他身边待了三周时间后,我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依然是那么的特立独行。在某一场表演赛开打前,酬劳没有及时到位,他向所有队友表示了歉意,之后告诉教练,在他得到自己应得报酬之前,他不会穿上球衣上场比赛。在“环球之旅”上,漫长的一天通常被商业宣传和青少年篮球训练营占据,而每天早上,威廉姆斯总是第一个出现在酒店大堂,现年38岁的他为队内诸如阿奎尔·卡尔这样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向他们展示了,自从年少时踏上西弗吉尼亚州贝尔市的野球场,篮球给他带来的变化。

“我父亲从来不会督促我,我自己督促自己,”在成都的早上,在吃完早饭后威廉姆斯说,“在我1 1岁那年,我爱上了这项运动,我比联盟中半数以上的家伙都爱得深切。”

“我在体育馆里磨练自己的技术,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威廉姆斯说,他后来入读了杜邦高中,和传奇外接手兰迪·莫斯一起打球,后者的篮球技术也很出色。“我向来不喜欢投篮,我也没有自视为出色的射手。打小我就一直打野球,我能得到上场机会的唯一办法就是传球,因为我比其他人都要矮,所以我没法出手投篮。”

上文说到的辛勤努力让威廉姆斯得到了一些大学的邀请,但在前互联网时代(也是前视频集锦时代)的大学招募生态下,他无从得到关注度。在先是答应加入普罗维登斯学院,后来又考虑福克联合军校后,他的去向扑朔迷离。

“我并没有被很多球队争先招募——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普罗维登斯学院,圣约翰大学,就这些,”威廉姆斯如此谈及自己的大学招募的经历,“我真的想去圣约翰大学,我和父亲开车去普罗维登斯学院时,路过了纽约。父亲说,‘呐,你不能居住在纽约,不能。’”

一位肯塔基大学的年轻助理教练曾经招募过他,但肯塔基并没有给他足够的重视,没能给他提供奖学金。然后,等到那位助教成为西弗吉尼亚大学的主教练后,威廉姆斯的去向早已经确定了。

“我决定就读马绍尔大学的唯一原因就是比利·多诺万,”威廉姆斯说,“我在马绍尔大学得到了大量的锻炼机会。我此前一直跟所有的朋友讲,我不可能去西弗吉尼亚大学或者马绍尔大学。但一切皆有天意,我也不能违抗。”

当多诺万离开马绍尔,到佛罗里达大学执教时,威廉姆斯也追随他而去。能够立刻得到上场机会的优势不仅让他的表现更加自信,也足以让他吸引NBA球探们的目光。

“我跟孩子们讲,为什么你非要去肯塔基,然后四年里枯坐板凳席?去佛罗里达中心大学和马绍尔大学这样的学校吧,这样你可以得到上场机会,”威廉姆斯说,“如果你足够优秀,球探们会找到你的。”

威廉姆斯的确足够优秀,他也把自己的个性和天赋带到了NBA的选秀试训中。不过,他在场上和场下的问题都不少。他在佛罗里达大学的短暂生涯只持续了20场比赛,而后便因吸食大麻被驱逐出队。在那后,他所有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NBA生涯之上。

1998年的选秀大会上,国王在第7顺位选中了威廉姆斯。“我真的没想到自己会在那么高的顺位被选中,”他说,“我参加了很多球队的试训,拿出了这辈子的最佳状态。不管他们让我和谁对抗,我都把对手打垮了。”

在那个因停摆而缩水的新秀赛季里,威廉姆斯代表国王出场,用自己独特的打球方式俘获了球迷和教练的青睐。“白巧克力”应运而生,他身穿的国王55号球衣迅速成为联盟里最畅销的球衣之一。他的远距离三分,令人目眩的胯下运球,以及无穷无尽的不看人传球令所有的篮球迷兴奋不已。成功随之而来,在他效力国王的三个赛季,球队未曾缺席季后赛。对于队内这位年轻主力控卫,里克·阿德尔曼教练给予他的自由度足以让他将自己的表现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这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幸运的事,”谈及在萨克拉门托被赋予自由度,威廉姆斯说,“里克在第一场比赛里就告诉我,如果你上场送出一记背后传球,结果球飞出界了,不要担心,下次用另外一只手试试。我告诉他,这就是我需要听到的话。”

威廉姆斯的自信和自由度使得我们看到了NBA此前未曾有过的表演。全明星新秀挑战赛上的手肘传球,气得加里·佩顿想在他杀向篮下时将他绊倒的双重变向,令你怀疑眼前一幕只是幻象的假背传接跳起运球戏耍迈克·毕比。他在场上的表现灵动十足,以至于裁判们都不知道该在何时响哨。

“很多人认为那球翻腕了,但在1998年,那球不是翻腕,”对于自己戏耍毕比的经典一球,威廉姆斯说,“那球源于体育馆里的长期苦练。那并不是我第一次做出那个动作,但也许是其他人第一次见到。我一直在练习,大概练了上万次。你看到我做的那些动作,除了手肘传球,我都练了成千上万次。”

“威廉姆斯有独特的能力,他持球在手就可以做出大多数人仅能幻想的动作,之后他会在比赛里表演那些动作,”威廉姆斯的前队友迈克·米勒说,“他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持球人。”

在国王效力三年后,威廉姆斯被球队交易到灰熊换来毕比,他在那里接受了完全不同的角色。转换进攻时9米开外的超远三分不常见了,不看人传球和背后传球还有,但也只是偶尔出现。在他效力灰熊时,他提升了自己的场上决策能力,在助攻失误比方面跻身联盟前五。

“当我在国王打球时,我的队友很出色,于是我们就形成了那样的风格,华丽如水银泻地。当我到灰熊时,我没有了韦伯和迪瓦茨,”威廉姆斯说,“新队友们是很不错的球员——在我效力的第三年,我们赢下了50场比赛——但是你知道的,你必须改变比赛风格。我的角色变了,我必须让队友在他们能得分的位置接到我的传球,我没法做我在国王时做的那些动作了。”

2005年夏天,作为当时联盟史上最大的一笔涉及5队13名球员交易的一部分,威廉姆斯被交易到了热火。在沙克·奥尼尔和德维恩·韦德身边打球,威廉姆斯不得不再次改变。成功再一次随之而来,他的队内地位居于前面说到的二人组之后,他改善了自己的投篮选择,热火此后赢得了2006年的总冠军。

“赢球大于一切。只要你在赢球,那些负面的东西全部都会销声匿迹,”威廉姆斯说,“哥们儿,我在和名人堂球员一起打球。于是我退居次席,接受我的角色,我们赢得了总冠军戒指。没人能从我手里把这枚戒指夺去。”

在魔术的短暂停留和回归灰熊给威廉姆斯在NBA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在12个赛季里,他场均得到10.5分5.9助攻1.2抢断。现在,“白巧克力”凭借每年一个月的海外表演赛可以赚到七位数的财富。现在的他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拥有几家Five Guys餐馆的富有商人。

当被问及在联盟里度过的最自豪时刻时,威廉姆斯并没有提到2006年的夺冠时分——也没有提到其他发生在场上的事。“就是在选秀大会上被选中,这让我有能力照顾祖母了,就是这个,真的。”他面带微笑地答道,“我每个月给祖母400美元,她觉得那是400万美元,那是我最自豪的时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王晶 “如果你是一个渴望成熟的人、一个正在成熟的人、一个因拒绝成熟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人,那么,请你勇敢地翻开这本书吧!只要你有勇气翻开这本书,你就一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只要你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是我向大家推荐的书中的一句话。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M〃斯科特〃派克所写的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此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已连续上榜近20年。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人们面临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很多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从富士康的十几起连跳事件到成年男性入校袭击小学生,你可以说这些都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个人悲剧,但我想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智变得更成熟,活得更乐观,不怨天尤人,尽可能地帮助他人,让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变得更美好一点点。

在思考如何让心智变得更成熟之前,我们要明白一个伟大的真理——人生苦难重重。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人生是艰难的”这一观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就会带来新的痛苦。但是,唯有痛苦才能带来教益,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渴望迎接成功而不是遭受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尽可能将所有问题解决。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能让我们得到最好的学习。因此,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甚至将其战胜为止。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就会因此失去以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导致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而长期的、慢性的心理疾病,就会使人的心灵难以成长。不及时治疗,心灵就会萎缩和退化,心智就永远难以成熟。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人生的问题呢?工具就是自律。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自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1.推迟满足感。这是指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臵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也就是“先吃苦,后享受”。如在上班的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就会变得相对轻松。再如学生应该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直面问题可能会使人感觉痛苦,但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

其实,要想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孩提时代就做起。让孩子学会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这样随着成长,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就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或常态。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自身自律、自制和自尊的处事方法起到的榜样作用和父母对孩子的爱心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

2.承担责任。它意味着在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时,要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应该由我自己来解决。”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而在我们身旁,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尽量忘记它们的存在;有的人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之外,换得片刻解脱。避之惟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指望别人解决,也不是聪明的做法。唯一的做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应该由我来解决!”

推托责任其实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的举动。例如,小孩子跟人打架,当大人追究起来,他们会忙不迭的推卸责任。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常见一些人,他们口中常有对生活的抱怨,认为命运不公,自身工作生活不顺利,可在抱怨的同时却从来不想自己应担负的责任。好逸恶劳是人类的天性,但是我们必须在生活的磨练中让心智不断成熟,争取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3.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它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保守残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自己的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人认为大学毕业后就没有读书、学习的必要了。年纪轻轻就开始吃老本,想找份稳定的工作混日子,开始享受人生,拒绝成长。但是,混日子又能混多久呢?看看缺乏一技之长的人员在被社会淘汰后的悲惨生活,难道不值得深思么?

表面看来,自我封闭显然容易得多,殊不知尊重真理和事实,其收获将远远超过代价。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努力,不断修订人生地图,方能使心灵获得成长。与过于封闭者相比,开放的人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更美好的人际关系。4.保持平衡。它是指确立富有弹性的自我约束机制,我们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如与人争执时放弃发怒,和孩子下棋时,为了哄孩子开心放弃取胜的欲望。放弃固有的人格、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或意识形态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但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或早或晚,都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放弃自我,是耗时长久、逐步适应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我们需要学会“兼容并包”。这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诚如“舍得”一词,有舍才有得,人生路上,学会放弃与学会追求一样重要。

谈到心智的成熟,显然要涉及同一件事的反面: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如胖人因为懒得减肥而苦恼;年轻人抱怨薪水太低却又懒得进修。懒惰是我们身上的一种原罪,本质上,所有人都是懒惰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心灵进化的过程中,它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与懒惰对抗是永恒的战争,需要永远不要放弃,要与懒惰斗争到底,从而推动心智不断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4

《少有人走的路》是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没有之一)。此书出版于1978年,作者M Scott Peck是一位心理医生。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体现了作者对于“心智成熟”这条艰辛但却(对于一些人来说)必经的道路的思考。

该书分为四部分,分别是:

一、自律;

二、爱;

三、成长与宗教;

四、神奇的力量。

从全书的结构来看,各部分之间的大致关系如下:

1、人们想要心智成熟,就需要自律,那么什么是自律?“第一部分 自律”对此进行阐述,包括自律的四项基本原则——延迟满足、尊重事实、承担责任、保持平衡,及其具体的含义。

2、自律的原动力来源于爱。“第二部分 爱”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进行了定义,列举了一些对于爱的误解,并且进一步对于真正的爱进行了阐述。

3、人们沿着心智成熟的道路前行,不同阶段对待宗教会有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 成长与宗教”阐述了心智成熟与宗教的关系。

4、到底什么是心智成熟?推动心智成熟最本质的力量又是什么?“第四部分 神奇的力量”是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第一部分 自律

全书开篇,作者就指出“人生苦难重重”(“Life is difficult”,这是这本书在一开始就很震撼我的地方)。

进而作者又说:“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它,你是哭哭啼啼,还是勇敢奋起?你是束手无策地哀叹,还是积极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慷慨地将方法传给后人呢?”

这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之后,作者给出了一个药方“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而缺少自律、无法面对或处理人生的苦难,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

关于自律,作者下了一个定义,“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具体来讲:

1、推迟满足感,即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2、承担责任,即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不指望别人解决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否则属于人格失调),但是也不要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否则易患神经官能症)

3、尊重事实,意味着要如实看待事实,杜绝虚假,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人生地图(人生地图即我们内心形成的对现实的观念),避免移情(即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且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想法,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杜绝黑色谎言、尽量避免白色谎言

4、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不断自我调整,甚至放弃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呃。。我想。。练葵花宝典或许不属于保持平衡的一种。。)第二部分 爱

作者认为,人的心灵成长,必须要有自律,而自律的原动力就是爱。

“爱”到底是什么? 爱是人类最古老和最神秘的主题之一,对于爱的定义也是数不胜数。借助自己多年进行心理咨询的经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作者给出了如下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这个关于"爱"的定义我个人认为相当有价值,并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很多疑问)

爱的定义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爱是长期和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

2、真正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亦成为他人力量的来源;爱自己和爱他人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两者之间越来越近,最后界限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3、爱是一种意愿(“will”),需要转化成行动,而非仅仅是一种无行动的欲望

为了说明爱是什么,作者首先通过解释爱“不是”什么,来让读

者逐步了解爱的本质。以下简单列举了不是爱却经常被人们认为是爱的几种情况:

1、陷入情网,陷入情网实质上是人自我界限的崩溃(真正的爱由于可以让人突破自我界限而感到快乐,陷入情网的人自我界限崩溃,和这种感觉很类似,因此会混淆),然而陷入情网不能让人心智成熟,也无需通过努力得来,因此不是爱

2、依赖性,依赖并非真正的爱,因为如果仅仅有过分的依赖而不存在自由和独立的状态,就无法让人心智成熟

3、精神贯注(“精神贯注”是一个中文翻译过来很怪异的词,原文是cathexis,是一个精神分析领域的词汇,用来形容一种对于某人/物体/想法等投入精神或感情能量的过程),如果精神灌注的对象是物而非人、或者精神贯注的目的不是心智成长,则这种精神灌注不是爱

4、自我牺牲不等同于爱,爱需要自我牺牲,但是如果自我牺牲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需求(例如追求道德优越感)、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作为自我牺牲的目的,或者在自我牺牲的过程中在潜意识里蕴藏着怨恨、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则这样的自我牺牲不是爱

5、仅仅有爱的感觉,而没有爱的行动,这种“感觉”不是爱 在审视了被误解为爱的诸多方面以后,作者进一步体察了爱的本质。提出如下观点:

1、坚持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基本前提

2、爱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需要倾听者把个人的想法和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感受

3、真正的爱需要勇气,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4、真正的爱需要承担各种风险,包括死亡的风险、独立的风险、承诺的风险、冲突的风险

5、自律的力量来源于爱,而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6、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都是独立的个体

随后,作者坦陈,单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于爱的诸多问题有很多难以解答,进而全书转入了接下去的宗教部分。第三部分 成长与宗教

本书所说的宗教,不仅仅是对于佛陀、基督、安拉等具象的“神”的信仰,而是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只要是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宗教范畴(例如无神论者,坚信这个世界没有神,这种信念就是TA的宗教),这种宗教的概念基本上是人生观/宇宙观的概念。

作者认为,人生观/宇宙观各有不同,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一个人是否有一种科学的宗教观念。所谓科学,就是从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世界观,不断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阔的领域,修正自己的人生地图。人有了自己的宗教,才能有成熟的心灵,避免盲目的“宗教”所引起的心理问题。

在这一部分作者用了相当长的篇幅介绍了三个心理咨询的案例,其中一个案例的事主摆脱了自己对于天主教的盲目信仰,而另外两个案例的事主从无神论者变成信仰上帝的人。三个案例的事主都是经过痛苦的挣扎,摆脱了自己内心原来过时的、“迷信”的信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宗教”,治愈了心理疾病。作者指出,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再脱离不可知论,真正认识神灵的存在。第四部分 神奇的力量

这部分我看得有点糊涂。由于涉及到了一些哲学层面的问题,这部分内容闪光点非常多,但是逻辑关系不如前几部分那么清晰。以我余额已经严重不足的IQ,我认为作者在这部分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

1、到底什么是心智成熟?

2、推动心智成熟最本质的力量又是什么?(或者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阻止心智成熟的最邪恶的力量是什么?)

作者认为,所谓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要聆听心灵,让意识的自我接近真实。

我要承认,什么叫做“真实”,我不确切地知道(其实作者自己在十年后的另一本书中也说,《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对于"

成熟"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

但是从作者的论述中,我能感觉出来,“真实”就是人心中的神性(鉴于作者所处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作者使用了“心中的上帝”这样的词汇,我认为用“神性”可以更容易让东方人接受)。这种神性,我认为可能是普遍存在于各种信仰中的一些好的、善的东西,比如勇敢,比如谦逊,比如感恩,比如宽容,比如积极向上,比如坚韧,等等等等。

神性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BTW,作者在书中对潜意识的描述和佛洛依德所主张的潜意识不是特别一致,而是与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师荣格所说的潜意识更一致,即无所谓好和无所谓坏的文化/集体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中的神性,推动了人类整体的思想的进化,也是推动每个人心智成熟的最本质的力量。心智成熟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自己的意识与这种潜意识中的神性全面融合,并且知行合一。

同时,潜意识里面还有一种负面的“熵的力量”,熵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在人类心灵成熟的进程中,熵的力量一直在阻止人的心智成熟。

说白了,人类心灵进化中的熵就是懒惰,我们总是逃避必要的痛苦,惯于选择平坦舒适的活法,这是惰性使然。懒惰,是一种阻止心智成熟的可怕的负面力量,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原罪”。神性和惰性同时最在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里,一方面鞭策人类的心智成熟,一方面又不断往下拽。人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病

态的,一个是健康的;一个走向生存,一个走向死亡。再渣的人,心里也会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领域,推动人的心智成熟;再健康和成熟的人,心里也多多少少存在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人不愿意付出辛苦和努力,引诱人坚守熟悉、陈旧的过去,害怕任何改变和努力,不惜代价地享受舒适,逃避痛苦,宁愿为此付出“无效”、“停滞”乃至“退化”的代价。

基本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上面写的这些。

说到底,人在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岔路口,就如同电影《闻香识女人》里面艾尔帕西诺扮演的Lieutenant Colonel Frank Slade所说的,“Now I have come to the crossroads in my life.I always knew what the right path was.Without exception, I knew.But I never took it, you know why? It was too damn hard.”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5

一、谎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每个人都会撒谎,有些谎言无伤大雅,而有一些却在一步步摧毁我们的内心,为什么这么说,谎言是我们并不想或并不敢去正视我们的错误和痛苦的时候选择逃避问题的一种表现。我们把那些真正令我们痛苦的事压制在潜意识层面,从而展现出轻松的一面而形成我们的意识。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不过是我们的潜意识为我们承受一切。就比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或承受不了的事,我总是不断问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一定是在做梦,忘记吧。不敢正视自己的痛苦,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直面内心,在做正确的事与轻松的事面前永远选择后者,让自己看起来轻松,实则在压抑痛苦,这些痛苦一件件的积累,迟早会找上门来,把自己压垮,让内心崩溃。因为意识好控制,潜意识并不好控制,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只有勇敢的拆穿谎言,我们才能活在真实的自我当中,迈向心智成熟的第一步。

二、如何识别伪善,远离邪恶。

邪恶是由颠倒是非的谎言产生的。这就像单词“生命”(live),如果颠倒过来,就变成了“邪恶”(evil)。邪恶定义为:“运用一切手段,拒绝心灵成长而恶性扩张自我的行为。”也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恶,恶人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嫁祸他人。“邪恶用谎言和欺骗来维护病态的自我。恶人,做了邪恶的事,却往往没什么罪恶感,用谎言和欺骗来保护“完美”的自我形象,而处心积虑维护道德完美假象的那类人。这类人往往是伪善的,对别人的伤害极大却从来不把错误归咎于自己,往往所有的责任都在别人。这类人自私,自恋,喜欢控制别人。识别一个人是不是伪善的恶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听从自己的直觉,具体来说就是“反感”,“反感”往往是心理健康的人遇到伪善和邪恶之人时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我想面对这样的人是,只能避之唯恐不及大概是最明智的选择了。

三、恶,总是出现在需要爱的地方。

这是书中第四章的标题,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章。书中写到:夫妻之间真正的爱,不是树缠藤,也不是藤缠树,而是彼此独立、心心相印。这样的爱能不断拓展双方的自我界限,让彼此的心灵都获得成长。相反,如果一方把自己的自我依附于另一方,或者一方极力要控制另一方,这就不是爱,而很可能产生恶。所以我认为,情侣或者夫妻或者其他亲密的关系,要敞开心灵,但不要把心灵交给对方管理,把心灵交给对方管理,意味着失去自由和自我,意味着奴役和被奴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心甘情愿成为别人的累赘,成为别人累赘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抑郁,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让别人成为自己的累赘,他们想法设法让别人依赖自己,在被人的依赖中,他们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内心没有安全感,就像控制外面的一切。这些心理和行为很像爱,但却不是爱,而是恶。从本质上来看,它是通过加强别人的依赖感来控制别人,不仅阻碍了别人的心灵的成长,而且也阻碍了自己心灵的成长。我想爱,是为了成长,成长需要足够的空间;而邪恶的本质是压制,它压制别人的自我,压缩别人的空间。但偏偏有些人把这种压制当成了爱。这种关系中,对方体会不到爱的关心与呵护,感受到的只有窒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6

人一生的必修课是什么?是挫折亦或苦难?是隐忍亦或坚持?是人情世事?是享受孤独?还是找到真正重要的人和事?

其实,最终的必修课只有一门,放弃。

放弃从我们降生开始便如影随行;放弃无需对外界要求作出回应的婴儿状态;放弃世界与我一体、无所不能的幻觉;放弃完全占有母亲父亲的欲望;放弃童年的依赖感;放弃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放弃青春期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放弃无拘无束的自由;放弃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放弃青春的性吸引力;放弃长生不老的空想;放弃对子女的权威;放弃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放弃身体永远健康;最后,放弃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好似我们一路上丢盔弃甲,最终丢掉了我们本身。听起来过于残酷,但人生的规律便是如此。在人生转变的时间点上,如果我们还执着于曾经拥有的东西不肯放手,只会给苦难重重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苦难。

有位师者谈天时说到,人不能贪,不是只有贪图名利才叫贪。彼时不能明白他所指,是追求自我实现不能平衡家庭为贪,还是许下自我能力之外的愿望为贪,还是把责任都大包大揽扛在自己肩上为贪。

直到今天,20××年元旦,才忽然明白这话的含义。在接纳新事物的同时,仍执着于过去所拥有的,并且还想一直拥有,把自己的心塞得满满当当的,为贪。人们常常认为“除旧布新”里重要的是“布新”,其实是“除旧”。

放弃,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需要学习。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免痛苦,因为这样的.学习不断冲击着我们原来的认知和观念,旧的世界坍塌了,而新的世界还未成型。像FridaKahlo的画作《我的诞生》,蒙上白布的“我”把另一个“我”生了出来,旧我已经消亡,新我仍在破茧。死亡的痛苦与诞生的痛苦是同一回事。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少有人走的路》的开篇第一句。正因为如此,身为心理医生的MScottPeck才会写下这本书吧。如同我的朋友所说,她选择做心理治疗师的原因,是这世间人实在太苦了。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经受沮丧、悲哀、痛苦、寂寞、内疚、懊丧、恼怒、恐惧、焦虑和绝望的打击,不知道自由和幸福为何物。

自由?来源于自律。

幸福?来源于爱。

答案只是看起来简单而已。就像那条心智成熟之路,人人明白走下去好在哪里,却只有少数人才能坚持走下去。

The Road Less Traveled.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 篇7

读完此书后,我并不试图转述此书的资料,只是提议每个人都去认认真真读它一遍,相信你必须会有所收获。

人生苦难重重。

在必须意义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我们就要去勇敢的应对和解决,而不能逃避,因为越逃避,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就会越大。

心理疾病实际上比身体的疾患更严重,它不但影响自我的生活质量,还严重的侵扰自我周围世界,让自我的亲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我的命运,但每个人都要有改变自我命运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实现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爱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是获得自身解放和成长的方法论。爱则让我重新认识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动力。

人生就是不断地寻找平衡的过程,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寻找认识真我的可能,我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在发展自我。不要轻易地向命运妥协,应当是在不断地抗争中去寻求心灵的解放。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作者给出爱一个与众不一样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爱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这让爱不再是狭隘的和自私的,这让爱不再以占有为目的,这让爱能够全然的去理解。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8

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他们也可能在面临痛苦抉择时,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当然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陪着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篇9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开篇所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经历磨难吗,并且,什么叫做成熟呢?每当我们长大一岁,这是身体上的变化,父母都说长大了一岁要更懂事啊,身体上的成熟就是成熟吗,现在我们已经满十八岁了,但很多人仅仅是年龄达到了这个岁数,身高和体重都有所增长,可是心智也许仍然停留在十几岁的时候,我们能亲眼看见身边心智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用奶瓶喝水,这是时髦、反叛,还是在逃避成熟?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他们是害怕毕业,还是在拒绝成熟?无数大龄青年不愿结婚,他们真的是没选择好伴侣,还是害怕承担婚后的责任?数不清的成年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本书或许确实很出名,但就像作者所说,“很抱歉,我们奉献给你的不是一本时髦的书,它甚至还会让你感觉到一点点的不舒服。不过,请不要回避,你也无法回避,因为回避这一问题的结果是:你不得不承受更多的不舒服、甚至是痛苦。”实话说这本书在我手边放了很长的时间,但我现在也没有把它看完,它确实不像故事书有吸引人的情节,或者悬疑恐怖勾着你的好奇心,书中的内容都很直白,直接指出了当下大多数人的心理通病,有些很难以面对,但看过了却会受益匪浅。不能及时解决人生的难题,它们就会像山一样横亘在我们眼前,就像责任一样,人们大多数都回去推卸责任,讲责任想皮球一样踢来踢去,不愿承担,但是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很多人忽略了其中的道理,你在怎样的位上就要有承担责任的觉悟,而现在许多人民父母官的言行却完全不相一致,对自己的问题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指望别人解决,也不是聪明的办法。唯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的说,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他们宁愿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个问题,不是我而是别人的原因,是别人拖累了我,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应该有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这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趋利避害本是人和物种的天性使然,但逃避责任这种心理却是不好的。

作者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逃避问题的人比比皆是。面临问题时,你是在积极主动解决,还是在消极回避……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并且我们不能总是选择逃避,所以与其让问题和困难越来越严重,不如直视它,尽早的解决它。这本书在一开始时确实让我觉得索然无味,但越往后我开始了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像某些小说故事你一直在被动地接受它接下来的情节,我始终觉得这种感觉听别人描述总是难以察觉或觉肤浅,而是得自己想明白。就像有人说的,思考是使我们成为人的理由。

我曾一度有过这样的想法,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所有人都曾想过,答案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就我自己来讲,我是个没有什么野心的人,我很容易满足现状。当把我投放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我的警惕感会迅速提升,有动力去做很多事情以求自保,但是一旦走到了某个点后,就是维持现状了。我愿意享受宁静的生活,通常习惯了后便会变得安逸,淡泊的人生,偶尔出现点惊喜,是不是就是我所追求的呢?赚很多钱,享受生活,那又怎么样?很快你就会老去,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不是你的。既然现在就能够随心而动,率性而为,享受人生,为何违背心的本意,约束自己?活着,有些东西是强求不来的,不是为了别人眼里的羡慕,而是为了自己本身的责任和满足感,感知自己的需要,感知自己的梦想,感知自己的能量,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的东西去做充实心灵,探索人生,丰富人生的事情。既然生命的长度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下,那为何不去拓宽它的宽度呢,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我们这些有点思想,有点追求,有点理想的,偶尔有点迷茫需要坚定下来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从中受益。这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吧,这才是活着的目的吧。

少有人走的路范文 篇10

工商管理学院11级旅游管理李梦萍2011064400

1可能是随着自己对自我认识的不断成长,读起这本书来觉得写得很好,于是第一次我从头到尾把这本书看完了。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一样,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心智成熟的旅程,我也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你也能够不断成熟起来。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莫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止不前。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

【自律】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问题。生活中遇到问题,解决它们,就会带来新的问题。各种问题结队而来,不断经受沮丧、悲哀、难过、寂寞、内疚、懊丧、恼怒、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不知道自由和舒适为何物。对许多人来说,自律是一个讨厌的词儿,因为它意味着没有自由。实际上,反过来才是正确 的,自律就是自由。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逃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里健 1

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及坚毅、果断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

快乐的人,不是没有痛苦,而是不被痛苦所左右。人生就是一种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越大。在某种意义上,心智的成熟(也即爱的实质)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斯科特从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四个方面具体展开如何达到自律。

只要持之以恒的实践,任何人都能够使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心智成熟的旅途是漫长的,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自律,使自己具备更强的能力。

【爱】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而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接触到其本质。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这恰恰证明了爱的神秘。爱分为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本书作者给爱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把真正的爱与爱的感觉混为一谈,只能自欺欺人。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单凭爱的感觉行事。真正的人,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真正的爱,是自我决定和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

要实现真正的爱,必须付出切实的努力,坚持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基本前提。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

【爱的自律】

自律的力量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对方心智的成熟。

恣意、放纵、漫无节制的情感,绝不会比自我约束的情感更为深刻。真正掌

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仅不会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为深刻和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到快乐的极致。你爱的越深,自我完善的程度也就越大。真正的爱,在促进对方心智成熟的同时,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成长,你会体验到莫大的喜悦,幸福感会越发真实和持久。

【成长和宗教】

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虽然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但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事实上,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与信念,只是未必说出来而已。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或世界观,只有局部属于意识思维层面,很多人都无法体验到自己的潜意识思维,以及对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体的观念。

【神奇的力量】

要使心灵获得成长,必须认清自己的偏见和局限。我们经过爱、包容和关怀,就会逐渐了解自己,了解所爱的人和整个世界。自律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的能力,我们将这一部分心智成为“意识”。我们的意识具有一种罕见的强大力量,它掌管生命的一切行动,负责做出决定,并把决定付诸实施。假如只有潜意识而没有意识,我们的生命就像新生的婴儿,即使心灵可以实现“人神合一”,我们仍无法采取任何行动。

我们凭借足够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沿着心智成熟之路前进,点滴的认知和经验,就会慢慢汇集起来。渐渐地,人生之路就将清晰的传出现在眼前。

真正的自知自觉,总是缓慢而渐进的进程。我们踏出任何一步,都须有足够的耐心,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自省。我们更应该态度谦虚,脚踏实地。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我们的心智成熟到一定阶段,就会更加谦逊而快乐。

心智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当不满足于自己的心智成熟状况的时候,不要灰心,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路在前方,迈步前行、心莫停。

原创:《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篇11

一、自律 1.自律。以前我理解就是对自我的控制,偏贬义,因为过于自律的人很可怕,不够释然和真性情。我奉行简单粗暴,及时行乐,表情写在脸上。但这种思考过于二元对立了。自律是个中性词。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获得成长,体验生命的圆满。自律四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2.问题。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坦然接受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从而体会自由和幸福的滋味。我自己的问题是,常常不觉得是个问题,没有足够的关照,长久以来就会使心灵越来越不灵。混沌而过,得过且过,久矣。只有解决了“忽视问题”这一问题,其他问题才能解决。3.推迟满足感。吃蛋糕的时候,你是先吃蛋糕呢还是奶油?工作时你是先做最难的,还是把简单搞定,留下最难的?以小见大,吃个蛋糕是小事,但是在处理问题时却意义重大。不管是感情还是工作,瞬时的热情并不可持续,还是需要理性来保持。缺乏耐心,想要问题马上解决,就是缺乏自律,想获得及时满足的表现。4.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和对安全感的信任。是自律的基础,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错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自我评价越高,就越觉得自己时间宝贵,就能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5.承担责任。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懒,贪,逃避等为自己找借口的100种姿势。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不开心?哪些事让你开心?真正喜欢的是为什么不去做呢?没有时间?还是不是真的喜欢? 6.神经官能症患者和人格失调症患者。前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不管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不够资格,缺乏个性和勇气。后者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缺乏自主判断。前者比后者好治疗。也有两者兼有的,比较负责。我是典型的第一种,不要放弃治疗啊。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正确评估自己,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自怨自艾。7.忠于事实。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一张不断绘制和迭代的地图。很多人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故步自封。其实是认知的问题,是范式革命,是操作系统的升级换代。“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与其花费大量时间与经历去捍卫陈腐的观念,不如勇敢迭代,革自己的命,让自己重生。超越自然本性,发展新的天性。使用有效的工具,比如心理治疗,会更有效率,没有哪个木匠因为不得不依赖锤子和钉子而对自己异常失望的。足够的坦诚和开放,敢于把自己的地图呈现给他人,会获得自由。8.保持平衡。学会生气,也要学会不生气,让自己的心灵处于灵活调试的阶段。判断力和情绪,能适当的调配。学会放弃一时的快感,放弃周全,放弃固有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密集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心灵密集成长的过程。爆发式的成长顺利完成,需要在短时间内放弃相当数量的“过去的自我”。放弃过去,经历死亡,方能重生。看完第一章,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了。以前不觉得需要关照,现在发现一旦去面对,就可以有意识的去解决。书本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不断的与现实碰撞,思考,在事件中成长,方能进步。目测这是一生的功课。其实内心底里不大喜欢这种,用所谓专业的方法,去解决心灵问题,因为不够真性情。但是工具用一用,多花点时间,总是好的,在这个急需成长的时期。想起李叫兽和小马宋的文案,前者一套套的科学方法,后者野蛮生长,各有特色。在恰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王道。嗯,慢慢来。

二、爱 这本书上说,爱是自律的原动力。上一章讲了自律是什么,怎么自律。这一章讲讲为什么自律——因为爱。爱,很难定义。我理解的爱很愚笨很简单,就是一旦认定了,就无限的对ta好,掏心掏肺,死心塌地。不计较,不戒备。爱,圣经上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永不止息。爱,这本书上说,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想想自己的理解,还是太孩子气。身边的故事告诉我,爱,需要练习,需要磨合,需要技巧,也需要经营的智慧,爱,也是一辈子的功课,没有一劳永逸。1.爱与非爱。强加的爱,占有道德优越感的爱,并不是真爱。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一致,爱是共同成长进步,爱他人也是爱自己,爱需要持续地努力,爱是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主动去选择的结果。2.爱与激情。坠入情网,令人头晕目眩的恋情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但我觉得这是心动的前提,是爱的起点,是催化剂。它和真正的爱还不能相等,但是是要素之一。3.精神贯注与自我拓展。精神贯注好比园丁对花草的爱,车主对爱车的爱,猫主人对喵星人的爱。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我们的心智获得成熟。自我界限的消失带来幻想中神秘的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个诱因,引发我们去追求真爱。4.爱的误解:依赖。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情感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需要依赖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需要区分病态的依赖,对依赖的正常渴望,以及过分独立带来的不会依赖人。有些人是因为空虚而爱,甚至来者不拒。他并不在乎对象是谁,但必须有一个人让他依赖就会感到舒适和安全感。我觉得这种人像吸血鬼,挺可怕的。爱的依赖会带来安全感,为了安全放弃自由和独立,也是不健全的。5.精神贯注。不能给心灵带来任何滋养的精神贯注并不是真正的爱。自我滋养的手段很多,可以爱惜身体,喂养食物,休息运动,张驰有度。病态的溺爱,对宠物的爱,对唯命是从的伴侣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它可以是契机,但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6.爱的滥用。爱不仅要用心,还要用脑。坚决避免成为某类人而转向极端的为爱付出一切的行为。使人丧失爱的弹性。越俎代庖,一味给予,有求必应,不是仁慈,而是伤害,在剥夺对方独立自主的机会。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和期望,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而不是无原则的爱。不要有道德优越感,不要有报复的喜悦。爱的本质是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7.爱,不是感觉,是行动。必要的努力,投入,付出足够的勇气和智慧,让爱的对象得以成长,也让自己得到滋养。知行合一,爱要行动起来。8.爱与勇气。拓展自我界限。意味着摆脱惰性,直面内心的恐惧。而爱则可以给我们勇气,使我们敢于迈向未知的领域,敢于拓展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界限。发自内心的对对方关注,不仅能促进对方心智的成熟。还可以对抗自己内心的懒惰,让我们付出努力。倾听是表达关注的具体表现。爱,是懂得。倾听需要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看一本好书是倾听,采访也是倾听。共感力很重要。这一过程是彼此自我界限的拓展,倾听者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话语上,完全接纳了对方,说话者会在接纳的气氛下变得更加坦诚和开放,更愿意敞开心扉。9.独立的风险。“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要勇于选择自己的路。成长的过程极为缓慢,除了大步跳跃以外,还包括进入未知天地的无数次小规模跨越。第一次一个人逛超市,第一次约会,第一次发射原子弹,都需要等量的勇气。迟疑和胆怯,每一个人都会有。10.爱的神秘性。为什么有的人始终缺乏爱?为什么有的人成长在缺少爱的环境里,经常遭受别人的忽视和虐待,却健康的度过了童年和青春期?为什么有些人的病情并不比其他人更严重,还得到过最睿智,最有爱心的医生的治疗,病情却始终没有起色?为什么有人第一次面对自己爱人的胴体时,内心会燃起敬畏?为什么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怀着无比深厚的爱„„很多神秘,无法用书本来解答。这只是探索。PS:读这本书能帮助我认识到,噢,倾听是多么宝贵,我居然拥有,噢,不自信的根源来自对自我认知的缺乏,噢,爱是需要用脑子的,噢,童年的点滴浇灌成现在的你,是可以追本溯源的,噢,爱不仅仅是动心一下下,持久的爱需要坦诚,开放,沟通等等„„读书的过程不断的对照自己,和身边熟悉的人,置入具体的场景中去琢磨,去体会。写出书摘看起来会比较单调,只有融入具体的人和故事,才会更易读。当然,最好的是去体验,丰富的体验才会带来丰富的感知。

上一篇:心理教学下一篇:挽留爱情的留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