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性原则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谨慎性原则(共7篇)

谨慎性原则 篇1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指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和风险或是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 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定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

谨慎性原则的历史可追溯到到中世纪, 它最早是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一种策略, 那时的谨慎性原则就是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进入19世纪, 股份公司应运而生, 受托责任盛行, 此时的谨慎性原则是为了抵制高估资产价值和低估负债, 而预计一切损失。进入20世纪, 尤其是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 谨慎性原则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 继而得以重用。就我国而言,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始于1992年, 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 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1998~2000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 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运用。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更大发展, 更多体现这一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如资产减值的八项准备等被引进, 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日渐凸显。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最新会计准则被称为是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且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其中第18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谨慎性作为指导思想在基本准则中被强调, 贯穿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全过程, 对提供真实公允的财务信息, 为经营者和投资者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决策有效性和正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新准则的要求,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加速折旧法的运用, 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 收入的确认方法, 债务重组及非货币交易损益的确定, 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或有事项的确认与计量等。

谨慎性原则从诞生至今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它的优越性为它的存在提供了理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谨慎性原则要求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或收益且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这将会对会计人员的利润操纵行为形成一定的遏制作用, 避免企业虚计资产浮夸利润粉饰业绩。在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 能督促企业提供更为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 为信息使用人的决策提供依据。其二, 经济的全球化要求国内企业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以提供在国际范围内可比的会计信息, 而谨慎性原则源于国外且运用至今, 仍旧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 谨慎性原则在国内企业会计领域的成功应用势必会提高我国会计界在国际上的良好声誉, 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 谨慎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起到了保护作用, 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有效地规避风险和损失, 在时间上将资产尽快转化为费用, 从收益中得到补偿, 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谨慎性原则的发展过程也是个争议贯穿始终的过程, 原因就在于它的产生源于一种不确定性, 而迄今为止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界定仍旧模糊, 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体现其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一定的局限性困扰。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与其它会计原则存在一定冲突。比如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以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主体, 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而谨慎性原则则着眼于不确定的尚未实际发生的损失与费用, 二者明显存在矛盾;又如配比原则要求一定期间的收入与其相关成本要在同期确认并计量, 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和费用而根据收入实现的原则滞后确认收入, 且不确认可能的收益等等, 比如研发费用。其次, 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因而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以及对不确定性事项判断时体现出的态度决定了该原则运用效果千差万别, 导致财务信息体现出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其结果是信息使用人的决策出现偏差。比如资产减值计提前首先要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 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并估计可收回金额以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等, 这就需要进行职业判断。在主观因素的作用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直接影响企业利润, 造成报表使用人得出不同的结论继而做出决策。同时也为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创造了条件, 使其有可能人为调节利润使信息失真。还有,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而市场价格又影响着公允价值的确定, 所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中市场价格是个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目前价格机制尚不健全, 不能定期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价格, 因而对市价的运用会出现迥异的结果, 致使谨慎性原则难以得到真正落实。

针对谨慎性原则的优势及局限, 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地加以应用, 使其真正起到“谨慎”的效果, 提高信息质量。因此, 我们一要尽可能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之间的矛盾, 在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为财务信息使用人提供企业的更为真实有效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二要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 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类商品价格, 使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投资等各项资产的计价有合理依据, 为谨慎性原则的贯彻执行创造必要条件。三要加强审计监督, 通过无关联的第三方的监管来防止和惩治滥用谨慎性原则的行为。四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加强责任意识, 在执行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这个“度”, 既要防止谨慎过度如设置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又要防止谨慎不足如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而未计提减值准备等现象的发生, 使谨慎性原则真正得以落实。五要充分披露企业面临的不确定事项, 即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信息, 使财务信息使用人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决策。

谨慎性原则从产生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今天它作为衡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一被写入企业会计准则且贯穿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 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会计人员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职业水平, 深刻领悟谨慎性原则的内涵, 并将其真正贯彻落实, 为财务信息使用人提供尽可能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 使谨慎性原则的意义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企业会计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3].何卫.论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2006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及其改进.育龙网校, 2009

[5].忻卓俊.试论谨慎性原则的利弊及其正确运用.2009

谨慎性原则的冲突和化解 篇2

关键词:谨慎性;冲突;化解

一、关于谨慎性的全面理解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性,不应高估资产、低估负债和费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面临着众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账款是否可以收回、售出存货的退货、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时刻面临着风险与竞争压力。由于企业经济业务存在不确定因素,为了防范风险以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维护所有者、债权人的经济利益,企业对于可能发生的资产、负债、收入以及费用,应持有保守审慎性态度,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会计处理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出于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将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确认并入账,但不确认可能发生的资产或收入。在会计核算中,企业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均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核算遵循谨慎性原则,能够使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建立在更加合理稳妥的基础上。

但是谨慎性原则并不允许企业自行设置隐秘准备,如果企业故意高估负债或费用,或者低估资产或收益,将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这会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可靠性产生偏移,从而误导使用者做出相关的决策。

二、谨慎性原则的冲突理解

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的倾向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随意性,在会计实务应用过程中会与其他会计原则产生冲突。而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使得会计实务中出现利用謹慎性调节企业利润,或是利用谨慎性粉饰财务报表的问题。这与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当根据谨慎性原则做出应有的职业判断,充分估计到各种损失和风险。

近年来,有关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备受上市公司的青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计提减值准备的数额和比例有可能直接扭转企业的盈利趋势趋势,使其呈现出反态发展现象。一般情况下,部分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存在可以后续转回的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递延所得税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所以一部分上市公司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本年度一次性亏足,为随后年度的巨额冲回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达到保牌、摘帽和实现盈利的目的。据资料统计,截至2014年2月22日,沪深两市共有43家ST、*ST公司披露了2013年年报,其中包括个别已经摘帽的公司和目前已经暂停上市的公司。在这43家公司当中,有29家公司在2013年实现了扭亏为盈,10家公司继续盈利,4家公司出现了亏损。年报显示,尽管多数此类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出盈利的态势,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现根本好转的为数不多,大多数公司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操纵利润,利用谨慎性原则“粉饰”财务报表以实现报表上经营状况的好转,这就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冲突的化解

化解谨慎性原则的冲突,要着手于加强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减少其主观随意性。具体方面来讲,化解谨慎性造成的冲突,应细化会计原则,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应用过程中与其他会计原则发生的冲突应采用先后顺序逐一化解。对于政府的税收政策和会计应用中所产生的差异,应逐步缩小。对于可能发生谨慎性冲突的项目,应该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注明,对冲突情况充分披露。此外,还应增加政府的审计监督力度,强化内在约束力。

1.完善会计准则,增强可操作性。企业对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要建立必要的机制约束,要尽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内部机制应制定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指南。在综合兼顾各方财务报表使用者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乃至唯一的标准,以便缩小信息供应者对谨慎性原则的利用程度,对其在实务中的应用进行有效约束。

2.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在日常活动中主要负责对相关交易及事项的分析判断,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恰当的应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帮助企业准确及时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有利于实现资金周转和资本保全,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和发展方向。在这里,笔者认为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水平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应加强会计专业水平教育,会计人员应系统全面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夯实自己的基本功。②企业应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加强后续教育。③结合实务操作,广泛了解与会计相关的其他专业(法律)知识。

3.统一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口径。笔者认为缓解谨慎性原则的冲突,一种解决方案是合理的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顺序,一种方案是实现各项会计原则的趋同。在实务操作中,企业可以更多的关注信息的及时性和谨慎性,在两者之间做好信息的披露工作。当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相冲突时,应按照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来处理,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应用顺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来分析。同时,企业应当制定相关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时间和步骤做出充分说明,揭示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能够准确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4.企业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应进一步健全企业相关价格、信息等市场机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定期公布与企业有关的各类相关资产的价格以及信息资料,为计提各类资产跌价准备的可行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

四、总结

化解谨慎性原则的冲突本质上就是让企业自主正确的运用谨慎性原则,这最终会体现在财务报告上,而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的受托履行状况,以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正确的经济决策。所以企业在面对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进行职业判断时,要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又不会低估负债和费用,避免在其交易和事项的处理过程中利用谨慎性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的盲点,人为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保证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从而方便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相关的决策。(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3-14页.

[2] 牛津儒.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冲突与化解.中国会计报.2009.6

[3] 高金平.新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篇3

李英爱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四平分校,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广泛,但谨慎性原则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趋利弊害,使会计信息更具客观性。〔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局限性;会计制度;改进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应当考虑到企业风险,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的预计并入账,而对可能取得的收益,则不予预计或入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企业实施谨慎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的责任。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竟争力。然而谨慎性原则从产生之初就带有明显的两面性,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一)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

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下,存货、短期投资等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与历史成本原则相背离;另外,应用谨慎性还与配比原则、客观性原则发生冲突。

(二)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容易造成计提滥用

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对于不确定性的约束因素,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首先,它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对于其具体应用范围、方法、计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它本身也由此而具有不确定的特性,这样就容易造成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局面。

(三)企业财务制度中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在会计制度中,许多会计处理要求应用谨慎性原则,但却没有规定具体的操作方法,给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如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等。

(四)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仍然以利润为主。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也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五)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领域的不确定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尤其企业财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如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等都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而这一要求与会计人员的现实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更何况还存在部分会计人员滥用会计政策等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问题。

三、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一)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在13条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优先考虑前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除此之外,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地确定。

(二)通过法律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用谨慎性原则,必须服从于其价值目标和利益关系,因此国家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加以科学的必要的限制,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如企业财务制度对谨慎性原则作了相应规定。如允许企业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3%--5%计提坏帐准备金;允许部分技术更新快的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等,这些规定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建立完善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使其条款尽量有可操作性。如就“可变现净值”的确定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另外还要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方法的选择,当然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规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四)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

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因此,设计各个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应指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作指南,推行时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的进行。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为了使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力求客观和公正,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诚信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第二,加强会计专业知识教育;第三,加强后续教育。

总之虽然谨慎性原则有其理论及实务上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就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晓慧.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其完善探微[J].经济问题,2006(5)

2.卫东.谨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体现、问题和建议[J].广西会计,2002(11)

3.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编.2001企业会计准则及指南·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

谨慎性原则 篇4

所谓谨慎性原则,它又称稳健性原则,体现的是一种保守思想,它要求人们在不确定的经济活动中对会计处理要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收益,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加强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电子设备的折旧采用平均年限法,这其实是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现有的资产状况,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电子产品的价格会越来越便宜,如电子计算机、彩电等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功能更先进,价格也将会更便宜,

现代企业外部不确定因素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加强风险意识,在会计活动中正确、灵活运用谨慎性原则。假如不能正确、及时反映企业现有的资产,造成报表数据的不真实,一旦决策者接受不实的信息,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在会计上,适当采用谨慎性原则,会使会计数据能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企业的风险,使企业具有抗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试着比较一下,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折旧方法,来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看哪种方法更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

假设一电子设备去年12月份购回,原值6万元,净残值3000元,两年后该产品的替代产品问世,该产品退出市场。为更有效反映企业资产状况,我们将折旧年限缩短为3年,以减少风险,我们只计算第一年折旧额,那么在会计账面上反映的是:

1.第一种方法,平均年限法:(60000-3000)/3=19000元

2.第二种方法,双倍余额递减法:60000×2/3=40000元

3.第三种方法,年数总和法:(60000-3000)×[3/(3×4/2)]=28500元

谨慎性原则 篇5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第2号中,将谨慎性表述为:“谨慎性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个审慎反应,以确保商业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被充分考虑。因此,在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之间有同等的可能性时,谨慎性要求使用比较不乐观的估计数。”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性,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实际上,谨慎性原则亦称审慎原则、稳健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运用谨慎性原则的事例有:预提应收账款中的长损失,建立坏账准备;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以“后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固定资产按“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等。虽然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已经被有效应用,但仍就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的模糊规定易造成应用中的主观臆断性

企业常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模糊性规定而不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滥用该原则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2.税法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现行税法对税前列支的费用规定有别于会计制度,导致企业当期账面利润因准备金的提取而减少时,还需补交所得税,并直接增大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这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3.市场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目前除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及少数商品在市场上颁布信息外,绝大多数商品及股权缺乏相关信息的参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即难以确定资产可变现值,市场价格机制和信息披露状况使谨慎性原则难以落实。

4.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

谨慎性原则强调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利得,将会违背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显然违反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削减企业的正常利润,又与配比原则相冲突等等。

5.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制约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目前,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方法和计提比例、对或有事项的判断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多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则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二、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完善

1.增强谨慎性原则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要达到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目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保障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就应把谨慎性原则的`具体要求规定详细,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指南,尽量在照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能被广泛接受的、有一定灵活性的标准。

2.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在国家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制度的差异,以便各企业在会计制度范围内自行选定准备的提取方法及比例,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应允许在税前列支。

3.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证券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等各类市场也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有关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应完善各种价格信息及信息报价系统,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类商品的价格,使各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投资等资产的计价具有合理依据。

4.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谨慎性原则是在客观性原则的条件不存在时的补充原则,并和一致性原则相违背。它容易导致低估资产、收入、高估负债、费用,从而影响到净利润计算的正确性。因此,应用谨慎性原则要谨慎。防止滥用或歪曲使用谨慎性原则来设秘密准备、过分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在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些约束条件的限制,使得稳健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主要依据客观前提而定,可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

5.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谨慎性原则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报告等诸方面。它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会计计量不得高估资产、权利和利润;会计报告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应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应用专业知识对确定和不确定的会计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避免主观随意性,以便对会计交易或事项做出谨慎的处理。

6.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随意性,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应用。

7.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谨慎性原则与会计职业判断 篇6

一、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在多个会计准则中都有相关规定,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规定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 应该计提减值准备。此外, 其他一些资产准则中也都涉及到了减值准备的计提, 如存货准则、建造合同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等。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

其次, 折旧方法选择。固定资产准则规定了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 (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 。如果企业选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就可使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前几年多提折旧, 从而减少利润, 少交所得税, 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还可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体现谨慎性原则。

再次, 资产的计价。如《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第十一条规定, 在租赁期开始日, 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里资产计价选择“较低”者体现的是谨慎性原则。

最后, 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 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必须满足五个条件才能确认, 提供劳务收入则要满足四个条件才能确认。另外, 无形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等准则的一些规定也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如此广泛, 其影响不言而喻, 正确运用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务中, 谨慎性原则却由于其局限性带来了一些困扰, 主要是人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的空间增大, 谨慎性原则往往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 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 其会计提供的信息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 如何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 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涉及到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 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 运用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理且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国家发布的新会计准则, 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 会计标准愈加准确、简练, 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加大, 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 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 这是因为谨慎性原则要求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以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里的“高估”和“低估”, 主观性很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 第八号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第五条规定了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一些“迹象”。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 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 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 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 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 (或者亏损) 远远低于 (或者高于) 预计金额等。

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这里第一条的“预计”, 第二条的“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 第三条的“预计折现率”, 第四条的“证据”, 第五条的“将被闲置”, 第六条的“预计金额”, 第七条的“可能”等字眼都决定了减值准备的确认需要职业判断。另外, 本主则第六条规定, 资产存在减值迹象, 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这里的“处置费用”和“未来现金流量”都需要估计。

其次, 存货准则的第十五条规定, 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可变现净值, 是指在日常活动中, 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个准则出现了三个估计数据, 任何一个估计数据脱离实际较大, 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 存货的期末计价就会出现偏差。

最后, 租赁准则中所说的最低租赁付款额, 是指在租赁期内, 承租人应支付或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 (不包括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 , 加上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这里的“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款项”需要进行职业判断。另外, 该准则还规定, 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选择权, 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 购买价款应当计入最低租赁付款额。这一条的“预计”“合理确定”仍然离不开职业判断。

综上可以看出, 谨慎性原则应用时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 如何进行合理的职业判断, 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都是至关重要。因此, 有必要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恰当的运用谨慎性原则, 以便如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 实现资本保全, 不让谨慎性原则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三、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

企业要想选择适合自己的谨慎性的会计政策, 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 关键的环节是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力求实事求是、诚信为本, 避免造成主观随意性。

首先,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一会计业务, 由于技术和能力的不同, 会导致不同的实务操作, 其原因是职业判断水平不同, 对经济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估计、推测、判断的结果往往也不同。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丰富的业务知识, 熟悉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财政、金融、贸易、外汇等相关知识, 又要积极投身会计工作实践, 以客观实际为依据, 更新思维方式, 提高创新能力, 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 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水平。因此, 会计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 认真学习、贯彻《会计法》和有关财经法规, 掌握会计实务、税收法规、企业管理等知识, 为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公司也应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机制, 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指导和业余教育的支持力度,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其次,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正确进行职业判断的保证。会计人员应坚持真实、公允的原则, 客观、公正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这是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条件。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 应自觉抵制利益的诱惑和外界的干扰, 排除个人主观意念及偏好, 客观、公正的进行职业判断, 作出会计处理, 真实的反映经济业务事项,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作为继续教育和会计执业资格考核评聘的重要内容, 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学习, 培养会计人员的自律品质。

最后, 建立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与监督体系。由于谨慎性原则经常被滥用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企业可在会计机构中增设专门的财务分析部门或岗位, 对已做出的职业判断进行验证分析、评估并修正职业判断, 同时会计岗位也能相互制约, 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另外, 应建立对重大的不确定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对于需要预测的不确定事项, 应由特定的团队集体进行研究分析, 作出评估或者判断, 防止因个体的局限性而造成的失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 还应披露会计职业判断的有关信息, 包括资产减值依据、可收金额的确定方法、未来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等等, 让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理解掌握会计信息。此外, 还要重视案例剖析。通过案例剖析的实践性学习, 提高会计人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职业判断能力。

谨慎性原则是一把双刃剑, 会计核算中运用恰当, 可以收到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客观性的积极效果;否则企业就会以谨慎性为借口故意压低资产和收益, 从而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必须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才能让谨慎性原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健性原则, 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 新准则中谨慎性原则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应用过程中很多业务的处理需要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 这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会计准则,谨慎性原则,会计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2006.

[2]魏明海等:盈利管理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3]郭志凌:浅论谨慎性原则在我国新会计制度中的应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

谨慎性原则 篇7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要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应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截至2006年底,国家财政部相继共颁布了三十九项《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谨慎性原则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体现,从而为企业采取适当的会计方法来防范各种经济风险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

一、计提风险资产减值准备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的财产物资往往会因各种风险的存在发生贬值或减少,例如企业的应收款项有时会遇到债务人的破产、死亡或长期拖欠而无法收回或极小可能收回;企业的存货会由于毁损、过时等原因造成其可变现净值下跌到原账面成本以下;企业的对外投资在不断变化的证券市场中,也会随时跌价或减值。另外,企业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同样也会因为资产的长期闲置、损坏以及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其将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而减值等。为了防范上述各种风险对正常经营形成的威胁和不良影响,企业就应事先计提各种相关的“准备金”,比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会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XXX

贷:坏账准备等 XXX

在编制会计报表时,还要用计提的相关准备金对相关资产的历史成本进行修正。只有把经过准备金备抵调整后的资产净额对外进行报告,才能使用户获得企业真实、公允的资产信息。

二、加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科技进步导致的提前报废而形成的无形损耗,有时比机械磨损和自然侵蚀等有形损耗还要严重,从而使固定资产的自然寿命与经济寿命常常不一致。因此,为了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收回固定资产投资,尽量减少资产在报废和淘汰时不能再补提的折旧额,就需要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加速”转移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成本或提供的劳务成本中,或者构成企业的其他费用,这样才能使企业固定资产的成本得到加快补偿。为此,新《企业会计准则》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单纯采用平均折旧法(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的规定,允许固定资产在一定范围内加速折旧,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加速折旧法是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例如:某项固定资产的原值为100 000元,预计使用5年,净残值为零,按“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如表1。

可见,加速折旧的实质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的前期多提折旧,在使用的后期逐步少提折旧。总的来看,它并没有改变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也不改变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额,只是调整了固定资产折旧额在各年度的分布情况。

三、谨慎核算存货实际成本

对于生产规模较小、存货品种简单、收发业务不多的企业,适宜采用“实际成本”对材料进行日常核算。在实际成本法下,发出存货的计价核算主要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共五种方法。在市场“物价上涨”的趋势下,对本期同一存货的发出业务,用上述五种方法计算出的存货发出成本的大小依次为: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例如:甲材料某年3月份的收发存资料如表2:

对3月份发出的1400件甲材料的总成本,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计算的结果如下:

后进先出法:15800.00元 | 依

加权平均法:15711.11元 | 次

移动平均法:15512.00元 | 减

先进先出法:15400.00元 ↓ 少

从上述比较的结果来看,后进先出法计算确定的发出存货成本相对较大,但它最能接近和反映市场情况。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把存货成本通过产品销售收入及早得到补偿,而且会因确定的报告期利润相对较低,税赋减少而改善企业的现金流动状况。

四、谨慎确认无形资产价值

企业在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往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但最终能否成功以及成功后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财务方面来讲,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用虽然与其获得的收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不能匹配核算。为了谨慎起见,新《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项目只有其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时才能被确认为无形资产。因此,企业应把无形资产发生的各种研究开发费用先在“研发支出”科目中归集,例如: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研究费) 60万

——资本化支出(开发费)50万

贷:原材料70万

应付职工薪酬 25万

银行存款等15万

一旦研发成功,仅将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作为“自创”无形资产的初始价值来入账,而把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作为“管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例如:

借:管理费用 60万

无形资产50万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研究费) 60万

——资本化支出(开发费) 50万

五、谨慎处理债权债务重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有时会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此时,债权人要想最大限度地收回债权,其明智之举就是与其债务人进行充分协商,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帮助债务人暂时度过难关。如果双方债务重组时附带或有条件,根据谨慎性原则,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协议所涉及的“或有支出”确认为预计负债,对于随后没有发生的或有支出,再作为营业外收入来处理。即:

在债务重组日:

借:长期借款 (应付债务金额)

贷:长期借款——债务重组 (重组债务金额)

预计负债(或有支出)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差额)

债务重组以后:

借:预计负债(未发生的或有支出)

贷: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未发生的或有支出)

对于债权人来说,在重组协议中所涉及的“或有收益”属于或有资产而不能确认,即不能计入“未来应收金额”之中,只有或有收益实际发生时,才能将它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即:

借:银行存款 (已实现的或有收益)

贷: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已实现的或有收益)

六、谨慎处理融资租赁业务

在融资租赁业务中,出租人将租赁资产的使用权变成了收取承租人租金的债权。新《企业会计准则》分别对承租人和出租人的会计核算进行了谨慎性处理。对承租人规定:应将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中“孰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再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入账,并将二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并在融租期内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即: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孰低者)

未确认融资费用 (差额)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 (最低租赁付款额)

对出租人要求:将确定的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未实现的融资收益”在租赁期内分期递延处理,即:

(1)租赁开始日:

借:应收融资租赁款(最低租赁收款额)

未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

贷:融资租赁资产 (租赁资产账面原值)

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差额)

(2)分配未实现的融资收益(收到租金的期间):

借: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 XXX

贷:主营业务收入——融资收入 XXX

如果超过了一个租金支付期出租人还未收到租金时,应停止确认租金中所含的融资收入,并对其已经确认但还未收到的融资收入予以冲回。同时允许出租人对“应收融资租赁款”减去“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差额部分计提坏账准备金。

七、谨慎处理暂时性差异

由于财务会计和税收服务的对象不同,企业和税务部门双方就可能因对企业的一些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期不同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来处理暂时性差异时,为了谨慎起见,对于本期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例如:在会计上采用直线法折旧,计税时是按年数总和法折旧),在未来转回的时期内预计能够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时,在当期就应确认为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即:

借:所得税费用 XXX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XXX

对于本期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例如:对各项风险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金,而税法却不允许在税前抵扣),如果预计能够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则在当期就应确认为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即: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XXX

贷:所得税费用XXX

这样一来,转回期间的所得税费用就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组成。

八、谨慎处理和披露或有事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或有事项(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这一特定经济现象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为了防止和减少或有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对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如:债务担保、未决诉讼和亏损合同),在其同时满足规定的三个条件(即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才能确认为预计负债,即:

借:管理费用XXX

营业外支出等 XXX

贷:预计负债XXX

除了极小可能(0-5%)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外,其他的或有负债应全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公开披露。例如:

但是,或有资产只能作为一种潜在资产而不得确认为预计资产,并且只有在它很可能(50-95%)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才能予以披露。

九、谨慎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主要是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作为交易对象,并且在交易过程中,不涉及或者只涉及少量货币资产(即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为了防止企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人为地高估资产来包装企业利润或提升自身业绩,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当其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当期损益。

例如:甲公司以使用中的一台设备(原价100000元、累计折旧15000元、未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90000元)换入乙公司一批圆钢(账面价值100000元)作为原材料。甲乙公司的增值税税率均为17%,之间不存在关联方关系。经分析后,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85000

累计折旧 15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

借:原材料 9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 17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5000

营业外收入22000

但对于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或换出)资产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其换入资产的成本要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付的相关税费来确定,而不能确认损益。

十、谨慎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为了防止一些企业集团利用内部的控股关系来人为地操纵自身利润,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不仅要抵销母与子、子与子公司之间的投资、交易和债权债务等内部重复性因素,而且必须将内部交易中形成的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中包括的未实现的销售利润视为集团内部的调拨物资活动予以抵销,但是对于集团内部未实现的销售损失,则不能进行抵销。

例如:某母公司本期向子公司销售商品收入10000元,其销售成本为8000元;子公司购进的该商品当期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而形成期末存货。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进行如下抵销处理:

(1)抵销内部交易

借:主营业务收入1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10000

(2)抵销未实现的销售利润

借:主营业务成本2000

贷:存货 2000

上一篇:公路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讨下一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