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精选6篇)
陈寿宇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灾难是无时不在的。从远古到现时,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遭受灾难冲击而又不断战胜灾难、走向成熟完善的发展史。饱经沧桑的中华文明也是遵循着如此的轨迹一路走来,正向世人展示着辉煌的现在。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几千年来,我们国家都是灾难和文明进步伴随在一起的。”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规模、频率和影响持续增强,无论政府还是民众的危机认识都在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不断研究、总结和把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般规律,积极应对和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与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一、贵阳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
(一)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
我市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较为频繁,总量较大,每年都在数百起以上。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的发生的、与我国南方地区共同遭受的特大凝冻灾害,其影响与应对处置最为典型。面对持续时间之长、凝冻范围之广、受灾面积之大的特大凝冻灾害。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应对失策、处置不当,必将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后果及损失。随着国家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逐步重视和加强,贵阳市的突发事件管理工作也不断得到强化和改进,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公开和处置透明度不断增强。
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贵阳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面对突发事件没有冷眼旁观,尤其对于影响较大、涉及范围广、损失严重的突发事件,都把它作为当时本行政区域的大事和人大工作的重点来对待和处理,按照中央、省的要求以及市委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和应对,做好相关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在立法权、监督权的行使以及信访工作等方面关注和解决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问题。1998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决定》,将“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列为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事项加以规范;2005年又制定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规定》,把“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处理情况”规定为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重大事项,由此为重大突发事件处理情况的规范定性与纳入人大工作职责范畴提供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所制定的消防、城市供水、大气污染防治、防雷减灾、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管理、公共餐饮具卫生管理、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等地方性法规,涉及了突发事件预防、处置等相关内容,为各类相关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保障。2004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市人大常委会成立检查组深入开展了为期半个多月的执法检查,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依法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和执法检查组的报告。2008年凝冻灾害发生后,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市委部署要求,坚持“把争取时间放在首位”,迅速成立应急指挥组织,常委会领导率先垂范,带领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按照市委及人大党组分工深入区县、乡镇、机关、企业、居民、农户,了解受灾情况和救灾工作,了解水、电、煤、气、路、通讯保障情况,农贸市场、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情况,以及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等情况,督促检查,调研指导,慰问安抚,广泛动员市人大代表积极参与救灾抢险、捐赠助困,积极承担起“抗凝冻、保民生”任务,并以“人大代表关注灾后重建”为题推出首期“人大网议日”活动,邀请市长与市人大代表、网民共话灾后重建,取得良好效果。各区、县(市)人大常委会立足本地实际,根据党委分工,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恢复等各个环节,从检查督促到指挥救援,分片负责到慰问指导,现场视察到救灾捐赠,动员代表到发动群众,政策法律宣传到稳定群众化解矛盾等各个方面和不同角度,发挥了作为国家机关尤其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为其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做了大量的监督、支持和服务工作。在抗击雪凝灾害工作中,我市各级人大涌现出一大批工作突出、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人大代表、人大工作者。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突发事件应对后,市、区(县、市)人大常委会的依法突发事件应对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受社会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工作滞后的影响,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虽有较强的突发事件预防、处置意识和较高的参与积极性,但对突发事件的依法应对缺乏应有的重视、研究和思考,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尤其是人大常委会的职责权限不甚了解,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人大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与目标尚未确立,群体的力量整合、智慧凝聚和积极性调动不够,整体上对突发事件反应的及时性、主动性较差,所蕴藏的“能量”未能很好释放,所具有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具体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分工不规范,且规范化水平从上到下呈现层层递减趋势,存在国家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领导人员同样“受命”接受分配突发事件应对任务,代行行政机关突发事件应对职权,直接指挥处置突发事件等现象。
2、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常态化程度低,未纳入常规性工作来安排和实施。由于群体危机意识的参差不齐,加之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较少,反映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突发事件应对的预防工作关注不够,在年复一年的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以及代表视察活动等工作中,未在系统思考基础上把突发事件应对执法检查、专项报告等作为常规性工作列入计划安排实施,无专门的突发事件应对立法活动,现有法规的相关条款内容零散,对突发事件应对的规范化推动工作也做得不够,贯彻预防为主的突发事件应对原则和增强同级政府的依法应急管理能力的工作尚有差距。
3、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及时性差,内容不全面。除了原有信息公开的规范化和透明度的历史原因,以及体制上的缘由外,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也未对政府的突发事件应对信息报送作出规定、明确要求,政府在此方面的自觉性约束也较薄弱,致使人大及其常委会获得突发事件应对信息的渠道、效率、质量等都受到影响,也制约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突发事件全貌的把握、应对的判断和工作的效果。
4、按照法律规定听取审议同级人民政府专项报告情况差,地方性法规有待修改完善,法律规定本身也存在一定不可操作性。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
项工作报告,但对于诸如2008年初凝冻灾害的应对处置,只有少数区、县政府依法作了报告,未作报告的人大常委会也未责成政府作出报告,部分县级人大常委会认为其已经参与其中而觉得无需报告。而且,《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规定》第六条第四项将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处理情况作为应当备案的重大事项,虽然提升了规范的层次与效力,但由“报告”事项变为了“备案”事项,降低了讨论决定的“规格”,并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不一致,亟待研究修改,以维护法制统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六条规定的专项工作报告未作区分限定,有待细化,否则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据此陷于大量的具体审议事务当中,既不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也不利于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有序开展工作。
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基于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和公共秩序维护者的地位,对各类突发事件实施应急管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尽可能地减轻和避免突发事件可能形成的危害与损失,即当然成为现代社会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和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年制定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考虑了权力集中行使可能存在的滥用权力问题,在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条对政府行使处置权利作出了必要的限制和规范,并对行政机关如何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受到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制约的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不仅是新时期我党面临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所应当担负的执政使命,而且是各级政府的一项战略任务和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检验着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依法行政水平和公共治理效率,也是对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内的国家机关施政水平的全面考察和综合衡量。而且,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及社会法治观念的增强,势必涉及检讨地方立法和问责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立法权、任免权等具体问题。因此,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适应突发事件应对客观形势的变化与发展,根据自身地位、作用与职责,重视和研究突发事件对经济
社会发展的影响,依法、有效地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好作用,不断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改进、完善和加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是依法履行职责、担负历史使命的当然之举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使具体的突发事件出现后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内容变得明确实在;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更是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职责。因此,依法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不仅是各级政府的工作责任,同样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尽职责。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等,无论是常规状态下按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推进工作,还是非常规状态下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及管理,都可能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由人大及常委会接受备案、听取审议或者讨论决定,都应当成为国家权力机关及其每一个人大代表关心、注意的事情。强化人大职能作用,推进人大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从源头上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促进政府构建开放规范、有机合理、协同运作的应急管理系统,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把非常规状态的突发事件预防、控制、处置好,把事后恢复重建抓紧抓落实,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一个方面。
(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是保证法律实施、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即使是非常规状态的突发事件的应对行为也不例外。突发事件应对过程,既是对负责应对工作的相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行为合法性的具体检验和衡量,也是对行政机关常规状态下依法行政能力与水平的全面考察和综合鉴定,因为较强的依法行政自觉性和较高的依法行政水平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发生的根本保障。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是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首要职责。从确保法律的全面贯彻执行和依法行政全面实施的角度审视,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不能成为其应对工作
随意性的任何借口,合法性恰恰是其基本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社会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也才能使处置结果更加有效。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积极重视和依法应对突发事件,可以有效地推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不断促进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防止执法“死角”的出现。
(三)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是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具体行动
在各类突发事件中,无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都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核心、任务要求、方法原则等涉及的内容密切相关。有效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正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衡量发展是否科学、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因素。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使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处置,实现良好的恢复重建,是坚持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投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具体体现。
(四)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应对突发事件,是创新人大工作、树立自身形象的实际表现
本课的授课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本框题主要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 与下一框题紧密联系,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标要求】
要求学生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了解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知道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一府两院”各司其职。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现象, 有一定的了解, 但不够深入,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从而在生活中能正确分析政治现象, 树立公民意识, 培养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人民、人民代表与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培养语言表达、沟通、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事例, 角色体验, 模拟人大代表撰写提案,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通过模拟撰写人大代表提案, 关注社会生活, 唤醒公民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的的职权、人民代表如何履职
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区分、人民代表的权利区分
【教学方法】
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法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相结合, 恰当使用多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展示一组图片, 问: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 说说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场景?对, 是全国“两会”召开的场景。全国“两会”是中国的年度政治盛会, 每年3 月在北京召开, 透过这个窗口, 人们既可以观察中国当下的热点问题———从经济增长、深化改革到生态保护、简政放权, 也可以看到“中国式民主”的特色。今天, 我们共同走进人民代表大会, 来聊一聊人大那些事。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
课前, 老师给大家布置了学习任务, 了解人代会的产生过程, 并预习本课的学习内容, 在此基础上每人提出两个问题。老师把你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 请看PPT。 (PPT中展示高婕、苏琪、杨宇杰、卢珊珊等同学提的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 首先走进人大。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这句话中, 可以看出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它们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
活动一
(学生发言略)
同学们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从性质、地位、职权进行了对比, 还有一种关系在表格中没有呈现, 那就是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关系, 它们在法律上是监督关系, 在工作上是指导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大四种职权的划分, 请同学们看教材56 页的“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示意图, 找出各项职权的关键词。 (教师分别对这四项职权进行解读, 比如法律的立改废属于立法权, 从两个层面来说;决定权决定的是国家和本行政区域内的事项;任免权指的是选举、任命、罢免、撤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和其他组成人员;监督权监督的是“一府两院”, 强调乡镇一级不设“两院”。
活动二
以2015 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例, 出示图片和信息, 请同学们判断分别属于哪种职权。 (学生发言略)
PPT出示杨梦岐同学的问题: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哪些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具体职责有哪些?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代为履行部分职责。
(PPT出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教师讲解。)
请同学们思考:每年都是谁来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PPT展示张羽婧、任子健、韩伟、赵阳等同学提出的关于人大代表的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朝阳区的一位人大代表, 看看她是如何履行职责, 为百姓代言的。
播放视频《人大代表苏煜:我是老百姓选出来的》
活动三
小组讨论。1.人大代表苏煜是如何帮助居民解决问题的?2.体现出的代表的职责有哪些? (学生发言略)
PPT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法》中人大代表的权力和义务的相关规定, 并标注关键词。追问:旁观整个事件的解决过程, 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苏煜为什么会不厌其烦的奔波于居民和相关部门之间来解决问题?人大代表的权力来源于什么? (学生回答略)
PPT出示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示意图, 回顾第一单元第二课民主选举的相关知识。人大代表人民选, 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所以“你若不称职, 就意味着67 万人的缺席..........。 (PPT出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永新的一段话) 强调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性。
三、本课知识回顾
活动四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述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画出结构图。
(教师PPT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
活动五
模拟体验。假如你是人大代表, 请你为在2016 年召开的北京市朝阳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提议案。格式要求:提案名称;案由;解决办法措施。
(ppt展示学生在课前完成的提案, 由提案人到讲台前陈述)
活动六
小组讨论
1.作为人大代表, 如何履职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提案, 并被采纳和实施?
2.作为老百姓, 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联系到身边的人大代表?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作为人大代表, 是人民选出来的, 代表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履职很重要, 要密切联系群众, 走访调查, 倾听民意, 反映民众呼声, 提案的落脚点一定要与百姓的需求相一致。作为老百姓, 也要支持理解人大代表的工作, 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村委会、居委会、人大代表工作室等途径找到身边的人大代表, 反映自己的诉求。
四、课堂小结
用摘自人民日报的一段社论来结束本课。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人大代表履行职责, 就是要尽心履职, 集睿智之言, 纳务实之策, 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 智往一处谋, 劲往一处使,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五、课堂作业
六、确定正式候选人
主席团提名的候选人和代表联合提名的候选人,在见面活动、充分介绍的基础上,经大会主席团讨论决定,全部列入候选人名单并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即进人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各职正式候选人的确定阶段。
(一)正式候选人确定的原则
1.体现党的领导。
2.坚持任人惟贤。
3.坚持群众公认。
(二)确定候选人的程序和方法
地方各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产生,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应选人数在选举办法中规定具体差额数,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候选人人数符合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人数超过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预选,根据在预选中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进行选举。”
根据这一法律规定,县、乡两级国家机关各职领导人员候选人按照下述程序和方法确定:
1.直接确定法。如果主席团和代表联名提出的候选人相加多于应选人数,但少于或者等于选举办法规定的最高差额数,主席团应将全部候选人名单交代表酝酿、讨论且无重大异议后,即把他们都列入正式候选人名单,再交代表酝酿、讨论后,直接提交大会进行差额选举。
2.预选确定法。如果主席团和代表联名提出的候选人相加超过选举办法规定的最高差额数,则应由主席团将全部候选人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预选,按照在预选中得票多少的顺序和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
预选作为确定候选人的一种方法,目前没有统一模式。但作为通过票决方式进行的选择,其程序和方式基本同正式选举一样,时间可以缩短一些,但程序不可缺少,必须要严格按程序进行。
(1)预选的时间和组织。预选应在大会主席团将全部候选人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并由大会主席团具体组织。
(2)预选方式和主持。预选可采取大会或分团的形式进行。通过大会形式进行预选的,由大会主席团主持;通过分团形式进行预选的,由大会主席团委托各代表团负责人或派人主持。委托或外派主持人的职责是“监督”预选的程序性过程,而不应是“包办”。
(3)预选程序。无论是大会预选,还是分团预选,其会议的程序安排与正式选举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进行预选动员(大会主席团委托讲话)。②通过正式候选人预选办法草案。③介绍候选人的情况。④候选人做个人陈述。⑤表决预选的工作人员。⑥写票和投票。预选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预选选票由大会主席团统一印制,其名单排列顺序一般以姓名笔划或者与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的候选人名单相一致。预选不实行委托投票。预选不追求高“参选率”,但应实际反映在场代表的意愿。预选投票方式可以简化。预选仅是为了确定正式候选人而进行的一种票决方式,所以预选时可以只投赞成票,但对某职务候选人赞成的总和应当等于或者少于应选人数加上大会选举办法规定的具体差额或符合大会选举办法规定的具体差额比例。否则,预选选票作废。⑦宣布计票结果。⑧确定正式候选人。经过有效预选,在大会主席团确定的正式候选人人数内,按候选人的得票多少排序,以得票高的为正式候选人;如遇候选人得票数相等无法确定谁为正式候选人时,应就得票相等者再次进行预选投票,以得票高的为正式候选人。
(三)正式候选人名单的公布
县、乡两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各职正式候选人确定后,主席团应立即印发各代表团。各职正式候选人名单,应按县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县(市、区)长、副县(市、区)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乡(镇)长、副乡(镇)长分类,各按得票多少的顺序排列,票数相等的,按姓名笔划排列。
七、投票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员
投票选举一般安排在县、乡两级人代会会议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进行。
(一)投票选举的原则
人代会投票选举的原则,类同于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投票原则。主要是:
1.无记名投票原则,即秘密投票的原则。
2.一人一票的原则。每一代表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3.填写选票自由的原则。代表对于确定的候选人,可以赞成,可以反对,可以另选其他任何代表或者选民,也可以弃权。
4.实行差额选举的原则。各职领导人员正式候选人数必须符合大会通过的选举办法规定的具体差额数。
5.推选和被推选为监票人和计票人的原则。代表有推选监票人和计票人的权利,也有被推选为监票人和计票人的权利。
6.各职候选人回避的原则。代表被提名推荐成为某职领导人员候选人的,不得担任监票人和计票人。
7.按照选票张数、投票人数依法确定选举有效的原则。根据选举法第40条的规定,确定选举是否有效。
8.以选举结果确定当选的原则。根据地方组织法第20条、第24条的规定,确定候选人是否依法当选。
如果正式候选人名单以外的某一个人,在选举投票中,其得票数多于正式候选人的票数,达到了当选票的数额,而且也符合选举办法规定的任职条件的,则应确定其当选有效。
(二)投票选举的准备
投票选举准备工作是完成投票选举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其主要工作内容是:
1.做好大会选举的程序安排。
2.准备好会场、投票箱、计票室。
3.组织培训监票人、计票人。
4.印制选票。
5.印制选举征件与报告单。
6.准备有关物品。
(三)投票选举的程序与方法
投票在选举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既是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集中体现,也是选举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投票选举的一般为:
1.清点到会代表人数。大会执行主席报告到会代表人数,并就选举国家机关各职领导人员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2.通过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通常设总监票人一名;监票人依所设票箱而定,每个票箱应设监票人二名。
3.总监票人、监票人佩带标志,上岗工作,执行任
务。主要是:(1)查封票箱。在全体代表的监督下,检查票箱并加封上锁。(2)核实参加选举的代表人数,填写清点代表人数报告单。(3)监督投票。按照大会议程和选举办法的规定,在票箱一侧执行投票选举监督任务。
4.发放选票。大会选举工作人员按照各自的分工,在指定的区域向代表分发选票。选票分发完毕后,由大会执行主席询问一下代表是否都领到了选票,有没有没拿到选票的,或少拿、多拿了选票的,有没有印刷不清的等事项。
5.填写选票。在填写选票前,总监票人做填写选票注意事项的说明。重点提醒代表注意以下几点:(1)填写选票时,要先分清选票的式样类别,仔细阅读选票上的说明,并按要求填写符号,做到字迹清楚,符号准确。(2)代表对各项职务候选人赞成的人数,不能超过“选举办法”中规定的应选人数。
6.投票。投票的顺序是:先总监票人、监票人在各自的投票区的票箱投完票后,回到指定的票箱处实施监票。接着,主席团成员投票,然后代表按划定的投票区依序投票。投票作为选举的关键环节,实践中一般分为两种方法进行:
(1)将县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县(市、区)长、副县(市、区)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乡(镇)长、副乡(镇)长的选票一次分发,一次投票,一次计票。
(2)将选票按投二次分发,二次投票,二次计票,即县级的先进行人大常委会主任,县(市、区)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的选举,然后再进行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副县(市、区)长的选举。乡级的先进行乡(镇)人大主席、乡(镇)长的选举,然后再进行乡(镇)人大副主席、副乡(镇)长的选举。
前者适用于代表人数较少的选举,后者适用于代表人数较多的选举。由于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数量较少,计票时间不可能用得很长,故县、乡两级人代会的选举都采用第一种方法,即一次分发选票,一次投票,一次计票的方式。
7.清点选票。在监票人的监督下,计票人打开票箱清点统计收回选票的张数,填写选票发出、收回清点报告单,由总监票人签字后交大会执行主席。
8.确定选举是否有效。大会执行主席根据总监票人的报告,宣布本次选举发出和收回票数的情况,如果收回的票数等于或少于发出票数的,则宣布本次选举有效;如果收回的票数多于发出票数的,则宣布本次选举无效,应重新进行投票选举。
9.投票选举应注意的事项。为了确保投票选举成功,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不搞委托投票。这是与代表直接选举所不同的,一定要作为重点问题加以强调说明。(2)准确核实参加选举的代表人数。(3)分发选票要认真细致。(4)对选票的问题要及时报告。(5)要划分和确定好投票路线,并要在正式投票时有专人引领,从而使代表投票快捷、有序地进行。
八、计票程序与方法
大会执行主席宣布本次选举有效后,在总监票人、监票人的监督下,计票人员开始计票。计票,可以在选举大会会场当场唱票、计票(如在写字板上划正字等),也可以到指定的计票室进行唱票、计票。一般人代会的选举与其他议程穿插进行,投票议程进行后还有其他议程需要继续进行,为了节省时间,一般都采用第二种方式,即到指定的计票室计票。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各职领导人员选举的计票方法,基本类似于代表选举的计票方法。其程序和方法是:第一步:分检选票。第二步:唱票计票。第三步:计算各职人员的得票情况。第四步:填写“选举结果计票报告单”。第五步:封存选票。第六步:报告计票结果。
九、宣布选举结果
计票工作结束后,选举结果要先经大会主席团确认后,再向全体会议报告,并及时向社会公告。
(一)选举结果的内容
1.选举结果包括计票结果和当选情况两部分:计票结果应包括八项内容:①应到代表人数;②实到代表人数;③发出各类选票数;④收回各类选票数;⑤各类有效票数;⑥各类无效票数;⑦各职候选人的得票情况;⑧另选他人及得票情况等。
候选人及另选他人的得票情况包括:赞成票、反对票、弃权票、废票,各有多少。
2.当选情况是指某职候选人依得票多少的顺序排列名次,依法确定出的当选的候选人人数及名单。
(二)主席团会议确认选举结果
计票工作结束后,大会全体会议暂时休会,主席团召开会议,听取总监票人关于各职候选人和另选人计票结果的情况汇报。然后,确认选举结果是否有效。
(三)宣布各项职务的选举结果
主席团会议结束后,继续召开大会全体会议。会上,总监票人宣读各职候选人和另选人的计票结果。候选人及另选人的得票情况,一般只在大会上口头宣布,不对外公开。然后,大会执行主席根据主席团确认本次选举结果有效的决定,宣布本级国家机关各职候选人的当选情况。
(四)公告当选结果
大会选举工作全面结束后,大会主席团应就当选的本级国家机关各职领导人员,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
选举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处理
一、关于重新选举、另行选举和补选
重新选举、另行选举和补选是县、乡两级人代会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其程序与选举代表时的重新选举、另行选举和补选基本相同。
(一)关于重新选举问题
重新选举分为两种情况:
1.全部重选。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如果在选举中出现了所投票数多于投票人数,或者参加投票的代表未过全体代表半数的情况,那么这次选举是无效的,应重新投票选举,即全部重选。
2.部分重选。在选举中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名额超过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果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重新投票,这叫部分重选,也称为再次投票选举。部分重选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由于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超过了应选名额,无法确定由谁当选,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就得票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再次投票得票较多的候选人当选。这是因为候选人在第一次投票中已经获得了过半数的选票,取得了当选资格,再次投票只是确定由谁当选,而不是确定当选资格,所以再次投票后不必获得过半数的选票就能当选。
(2)再次投票不是全部的重新选举,而是部分重新选举,按道理不应当另选他人。但如果出现候选人之外的人在再次投票中获得票数多于候选人的情况,且超过全体代表的半数,则应当确定其当选。如果候选人之外的人在再次投票中的得票数多于候选人,但没有过半数,则不能当选;若超过半数,则确定其当选。
(二)关于另行选举问题
另行选举候选人的确定,有两种办法:
1.按照第一次投票时没有当选的候选人(包括正
式候选人以外的另选人)的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得票较多的候选人为另行选举时的候选人。
2.重新提名确定候选人,即由主席团或者代表依法联合提名,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如果提名的候选人符合选举办法的规定,则直接进行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超过选举办法规定的候选人人数,则进行预选,然后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进行差额选举。
采用哪种办法确定候选人,一般应在选举办法中作出具体规定。如果选举办法中事先没有作出规定,另行选举又是在当次会议上进行时,一般应采用第一种办法比较简便。如果要采用重新提名确定候选人的办法,则应当由大会决定。在同一次大会上进行第二次另行选举时,一般应采取第二种办法。不在同一次大会上进行另行选举时,就必须采用重新提名确定候选人的办法。
另行选举时,副职领导人员必须实行差额选举,不能实行等额选举。正职领导人是否实行差额选举,必须按照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办。另行选举的差额数,应根据另行选举时的人数,由选举办法具体规定。
另行选举在什么时间进行,可以在本次会议上进行,也可以在下次会议上进行。一般来说,另行选举应当在本次会议上进行,特别是正职领导人员在每次选举中未选出的,应当在本次会议上进行另行选举。在本次会议进行了一次另行选举后仍未选足应选名额的,第二次另行选举经大会决定可以在本次会议上进行,也可以在下次会议上进行。另行选举的程序和选举方式,都应当遵循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不能简化。
(三)关于补选问题
补选是指选举产生的人员因死亡、被罢免、辞职等原因出缺而进行的补充选举。由于补选只是个别情况,为了简化手续,实现补选的目的,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补选县、乡两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可以等额选举,也可以差额选举,选举的程序和方式也可以适当简化。比如补选时,代表是否可以联名提名候选人,如果提出的候选人过多是否要进行预选,等等,都可以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补选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补选时,候选人必须获得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选票时才能当选,不能以得票多的当选。
设区的市级人民代表大会出缺的代表,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县级人大常委会补选。换届选举时,没有选够的应选代表人数,不属于补选对象,属于另行选举的范围,应当按照地方组织法关于另行选举的规定进行选举。
二、关于对“全体代表”概念的理解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和通过决议,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在目前,这里的“全体代表”是指实有代表数,代表名额没有选足的、代表被罢免的、代表辞职被接受的、代表因迁出或者调离本行政区域而自行终止代表资格的、代表死亡的,都不计人全体代表数。代表被依法暂停执行代表职务的,仍然是代表,应当计入实有代表数。因此,全体代表的过半数不是到会代表的过半数。
三、关于代表一人对同一职务候选人的联名推荐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代表一人对同一职务参加联合提名,不管提几次,只要每次所提候选人总数不超过这个职务的应选人数都是可以的。
四、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缺席代表的投票
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未到会的代表能否委托别的代表代为投标,法律没有规定。考虑到代表没有到会,不了解投票表决的内容,以不委托别的代表代为投票为宜。实际上,多年来各级人大代表也没有委托别的代表代为投票的情况。
五、关于上一级人大代表的选举
1.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有时为了保证上一级新一届一次人代会的依法召开,县级人大代表又未能选出时,就要以增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来弥补。虽然于法无据,但毕竟是一项补救措施,故目前已被许多县级人大所普遍采用。
2.关于提名的主体与差额问题。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提名上一级人大代表候选人的主体为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单独提名推荐和代表10人以上联名推荐。县级人大选举上一级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1/5至1/2,如果所提候选人的人数符合选举法第30条规定的差额比例则直接进行选举,如果所提候选人超过选举法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则进行预选,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办法确定的具体差额比例,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进行投票选举。
3.关于提名代表候选人程序问题。提名上一级人大代表候选人的程序和方法,类同于提名国家机关各职领导候选人的程序和方法。主要是:
(1)代表候选人的提出。一是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对上一级人大代表候选人的推荐,一般是先由县级党委的组织部、统战部共同商量,提出初步人选,在考察的基础上,征求县级人大常委会的意见,然后提交党委讨论。在党委讨论通过的基础上,召集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负责人协商,形成一致意见,然后以党委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负责人协商,形成一致意见,然后以党委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联合推荐的名义,向大会主席团提名推荐,并介绍候选人的情况。二是代表10人以上联名推荐上一级人大代表候选人,其方法与要求详见上期“代表联合提名候选人应注意的问题”。同时也要向大会主席团介绍候选人的情况。全部名单经大会主席团讨论后,提交全体代表酝酿讨论。由于选举上一级人大代表的候选人是由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单独推荐和代表10人以上联名推荐的,因此,大会主席团向全体大会提交的推荐名单,是汇总各方面的意见而提出的一个建议名单。故上一级人大代表候选人名单不需要经主席团表决通过。
(2)对提出候选人的要求。提名为上一级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可以是本届人大代表,也可以不是本届人大代表,但必须是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选。法律对间接选举上一级人大代表是等额提名还是差额提名,没有作明确的规定,多数做法是按差额比例的低限提名推荐。
(3)正式候选人的确定。经过代表讨论、酝酿后,符合规定的,由主席团将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单独提名推荐的候选人和代表联名推荐的候选人直接确定为正式候选人名单。如果超过差额比例的则通过预选方式确定。
(4)选举结果的上报。大会选举结束后,县级人大常委会应及时将大会选举结果向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以便上一级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对当选代表的代表资格适时作出审查、确认。
一、教学设计理念
1.注重课堂教学生活化 以生活主题统筹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是高中政治新课标新课程特色和亮点之一,也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在关于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本课程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因此,本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实际需要,突破教材局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出发,让学生感到知识贴近他们的生活,让课堂具有亲切感和亲和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依据教师要体现“目标——策略——评价”的教学主导过程,即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并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的要求,我设计了“以情景为载体,以问题提出与解决为主线”的情景问题交互式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设定特定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活动平台,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力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人大和人大代表两大主题展开。具体论述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人大的性质、地位、职权、常设机关;人大代表的职权、义务及其产生和任期。
2、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框题在政治生活教学内容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强教材知识体系化作用。是对学生关于选举权等内容的巩固、提升,也是对公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化。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权体系的基石,前后两框题内容联系紧密,层层递进,是学习整个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切入点,学好本框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所以,本框在整个教材和本单元教学内容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高一学生在初中就已学过一些粗浅的内容,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地在电视、新闻中看过有关人大的报道,这就为学习本课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高一学生心理特点来说,由于每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备受全国上下关注,青年学生由于其对新事物的敏感、好奇、热情等心理特点,对于本课所涉及的热点问题,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及我国权力机关体系。(2)了解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我国的国情,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依据教材的内容和课标要求,确定人民代表大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政权体系。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是明确人名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及职权。难点:人民代表的职权。
由于高一学生受年龄和阅历所限,他们与人大代表很少接触,对其职责了解更少,特别是人大代表职权中的质询权,专业性和理论性都较强,从字面上理解起来很困难。此外,人大代表的职权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易混淆。因此,这是本框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当地人大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人民代表行使的职权及人大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2、搜集当地人大代表的事迹,访问人大代表,了解人大代表肩负的重托。【教师准备】
1、搜集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录像,进行剪辑,制作课件。
2、搜集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有关图片,制作课件。
3、搜集人大代表的典型事迹,制作课件。
七、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合作与探究、实践参与法等。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人民大会堂会场图片)北京的三月,乍暖还寒。人民大会堂内却是春意盎然,两会的召开把全国人民如期带入了中国政治的春天。3月5日至1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近2821名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些重大决议,对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这堂课我们将共同走进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到课堂知识贴近他们的生活,让课堂具有亲切感,为后面的问题设置创设情境,作好铺垫;同时自然点题。)
(二)新课推进
【教学互动,合作探究】:
材料一:2009年3月13日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2821名代表表决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十三日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共修改十七处。材料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获大会表决通过,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七)》获大会表决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正式施行。分组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然而仅有2821名人大代表就能表决通过关系13亿人民的大事,这矛盾吗?这表明了我国人民是怎样当家作主的?
从材料看,很多重大问题都由全国人大决定,为什么不由其它国家机关决定?
3、材料体现了全国人大行使了哪些职权?怎么体现的?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性质、地位和职权一样吗?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尽快养成自己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这种方式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应充分考虑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可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柳暗花明”。)
1、第一组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作点评、补充。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并就第1题做出归纳:
(1)我国是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所以不可能十三亿人口一起到北京集中开会。
(2)人民当家作主是否意味着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在我国,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那就是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第二组学生代表发言:谈第二个问题,其他学生点评和补充。
教师:首先评价学生的观点,然后打出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系统图。让学生明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温馨提示: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权,人大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但这种领导不是上下级关系的领导,而是政治、思想、组织上的领导,共产党不属于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
3、第三组学生代表发言:谈第三个问题,其他学生点评和补充。
教师对学生作评价,然后做点拨:这次全国人大行使了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等,最高任免权没体现,教师让学生看54页上的图2,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胡锦涛担任国家主席。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的比较:(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分析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省、直辖市)决定权:决定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
监督权:监督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
任免权:对本地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3)地位:讨论决定并监督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 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
提示: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关是不准确的,人大的权力不仅仅是立法,它还拥有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所以不能片面的说人大是立法机关;另外,我国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其他拥有立法权的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大属于授权立法,不是立法机关。全国人大没有起草制定宪法的权力.世界各国的成文宪法一般都规定设立宪法特别起草和修改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修改宪法的权力.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教师总结归纳:通过以上三组问题的探讨,我们知道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大发挥的作用怎么样,还与人民代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再走近人大代表。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三: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十三日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共修改十七处。这些修改是国务院根据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委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反复推敲后修改的。
材料四:到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规定的议案截止时间,代表共提出议案518件,其中由30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的议案509件,由代表团提出的议案9件。思考:(1)这次会议上人大代表行使了哪些权利?(2)你知道我国的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吗?(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当选人大代表?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难点,紧密结合刚刚召开的全国十一届人大,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难点突破,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教师和学生点评,最好教师归纳要点:
(1)这次人大会议上人大代表行使了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教师举例讲解质询权,2005年3月,广州市人大代表与市财政局面对面“过招”,人大代表对财政局的预算开支提出了许多质疑的声音,代表们提出了一连串尖锐的问题:“部门预算中一台电脑要2.5万元?”、“部门编制中177人,配有122辆车,为何每辆车每年还要4万多的维修费?”等。(2)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和任期
产生方式:县乡以及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省、市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五年。
(3)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行使国家权利,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人。过渡:我们在上面学习了许多有关人大的基本知识,现在来整理一下。投影:理一理:人民、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一府两院”的关系(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融会贯通。)学生回答后,教师打出幻灯片,通过图表的方式把知识串连起来。
过渡:人民代表从人民中来,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这些内容都反映了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是国家权利机关的组成人员。我们每个同学一起来体验一下人大代表的生活吧。
投影:实践尝试活动:“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假如学校周边环境不良,空气污泥严重,卫生条件不尽人意;治安混乱,常发生社会闲散人员向学生敲竹杠;如果你作为人大代表,你怎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使学生展开互动,打开思维,深化认识。)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来看,大家的社会责任意识都很强,相信将来大家不管是否能当选为人大代表,都能够关注国家的命运,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做一个尽责任的公民。
教师作评价后,和同学们一起在国歌声中一起朗诵 你一个普通的人大代表 来自百姓,根植于人民 你似一座金桥
驾通着民意信息的高速路 你是一块金砖
构建着和谐社会的细胞和基础 你是一支金笔
抒写着正义、正气、民主之歌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1、你认为人大代表是一种荣誉,还是一种职责? 十一:课后反思: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了解法制国家的特点,树立法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国
四、教学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学;问题教学法、讲授法
五、教学简案:
首先,请同学们看书然后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
1人民怎样行使权力?
2、全国人大同中央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什么?
3、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什么?
4、教材P74该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未获该市 人代会通过,我们可以说:。。。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什么
6、教材P75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7、依法治国的要求是什么,含义是什么?
8、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板书)
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板书)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那么人民是怎样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呢
( 1)人民怎样行使权力?
人民 — 选举代表 —— (组成)人民代表大会 —— (产生)其他国家机关( 行政、 审判、检察等机关 —— 管理国家、 维护社会秩序( 从左至右)
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其地位,权力
讨论:该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未获该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我们可以说:
(学生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对“一府两院”具有监督作用;人大代表有人民选出,人大代表不满意,就是人民群众不满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从中可以得出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并受他监督,向它报告工作。
全国人大同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的关系:
全国人大,地位,权力。其它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他监督。国务院、人民法院、 人民高检察院都要向它报告工作,全国人大有权对过务院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
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2.生活在法治国家里( 板书)
讨论:从P75图示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这说明我国法律制度在逐步完善;社会生活中得很多问题都通过法律来解决;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治的轨道。也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依法治国的含义: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
违法必究: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各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适用法律上平等。
④任何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
P76相关链接告诉我们:国家行政机关是重要得法律实施机关。我国绝大部分法律包括涉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有关的法律都要由行政机关去落实。
因此,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看法,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也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⑤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P77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怎样当家作主,认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识记和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识记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权力机关的认识;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能够辨别区分人大的职权。
3.提高自己对国家权力机关的认识,自觉热爱国家权力机关;增强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崇敬。
教学重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地位。教学难点
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家机关情景幻灯片或其他与此情景相关幻灯片。学生准备:
1.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及其职权,感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预习新课。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入,场景激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方还设有省(自治区)、地级市、县、乡人大。
人大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有什么样的职权?要想了解这些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国家权力机关。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6页的情景图片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请同学思考。
问题:(1)哪些国家领导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具有哪些职权?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可视情况组织同学展开讨论。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根据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都是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国务院总理以及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是由全国人大决定任命的。(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过渡语】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怎样产生的? 1.国家权力机关产生
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重大事务。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7页“探究与分享”,思考并回答问题: 以上同学的说法正确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出示以下幻灯片,加强学生对中央国家机构的认识。
2.全国人大的地位
【过渡语】从幻灯片中可以看出全国人大的地位是怎样的呢?
教师总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教师提出问题:对照中央,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机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在本行政区域内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教师总结:(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在本行政区域内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知识拓展】中央国家机构产生及相互关系
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国务院总理以及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是由全国人大决定任命的。同时全国人大有权罢免上述人员。国家主席在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事务作出决定后予以宣布或执行。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它监督。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它监督。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它监督。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它监督。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教师提出问题: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什么或有哪些? 【知识拓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一)修改宪法;(二)监督宪法的实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六)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七)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八)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九)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十)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十一)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十二)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十三)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十四)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十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归纳起来,人大的职权表现在四个方面: 1.立法权
简而言之就是法律的“立、改、废”。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根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地方立法权。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第一条 为了维护国歌的尊严,规范国歌的奏唱、播放和使用,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
第四条 在下列场合,应当奏唱国歌: ……
第五条 国家倡导公民和组织在适宜的场合奏唱国歌,表达爱国情感。……
第十六条 本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2.决定权
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
【知识拓展】人大的决定权,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决定权的具体方式规范。实践中,通常运用的方式,就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审议和通过决定式决议。其中,决定包括:法规性决定、制度性决定、批准性决定等。
3.任免权
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决定、罢免的权力。
【知识拓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下列人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二)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三)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四)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4.监督权
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县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本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
【知识拓展】监督内容分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包括立法监督和执法监督。工作监督分为:听取工作报告和汇报、质询、视察调查等。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和了解国家权力机关相关知识,重点把握全国人大的地位、职权。板书设计 国家权力机关
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国家权力机关产生 2.全国人大的地位
立法权3.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
决定权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任免权
三、全国人大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监督权
【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推荐阅读: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0-30
地方行政机关有哪些09-11
各级安全承诺书06-20
中国全体党员和各级09-20
各级护理人员资质要求10-30
各级人员岗位职责12-05
企业各级安全生产职责06-15
各级消防安全责任书07-25
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职责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