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木瓜赏析》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经·木瓜赏析》(精选6篇)

《诗经·木瓜赏析》 篇1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我们不妨说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诗经·木瓜赏析》 篇2

生:老师好。

师:今天陈老师要带大家学一首诗歌。这首诗你们已经预习过了, 对吧?

生:对。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举手的人太棒了。

生:木瓜。

师:木瓜, 整个题目有几个字啊?看到了吗?

生:诗经·卫风·木瓜。

师:你的普通话真标准, 比我好, 读得好。你再读一下。

生:诗经·卫风·木瓜。

师: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诗经———预备, 起。

生:诗经·卫风·木瓜。

师:平时有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题目的诗歌或者是文章?你们是三年级学生了, 在你们的课本里面有没有出现过这么怪的题目?

生:没有。

师:两个字点一个点, 两个字点一个点, 然后再加一个词, 没有, 是吧?那么预习的时候, 有谁理解过这六个字吗?有没有?没有。没有读过这六个字, 我们一个词一个词地来看一下。有谁知道关于《诗经》的任何信息?有没有?以前有没有读过《诗经》里面的诗?

生:读过。

师:哪些?

生:第一首。

师:你能读第一首, 太了不起了。第一首是什么?《诗经》里面的诗, 第一首是所有老师都会的, 你的爸爸妈妈肯定也会, 叫做《关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生:君子好逑。

师:那看来是读过, 所以呢, 关于《诗经》里的一点点信息, 你肯定说得出来, 对不对?我想问一下, 《诗经》为什么要加一个“经”啊, 直接是“诗”不就行了吗?有没有想过?看看这个“经”, 是什么部首?

生:绞丝旁。

师:对, 常跟“经”搭配的一个字叫“纬”, 纬线的“纬”, 是一个绞丝旁加一个“伟大”的“伟”去掉单人旁, 知道这个字吧?经和纬, 在古代是跟我们穿的衣服有关系。我们用织布机织布的时候, 一条纵的线, 要统筹整匹布, 那条线叫作经, 如果那条线断掉的话, 一整匹布都织不了了。纬是什么, 我们现在在地球仪上面也能看到, 地球仪上面有什么?竖的线就是经线, 横的线就是什么?

生:纬线。

师:如果在一匹布上面, 经线和纬线出现问题的话, 这匹布是不能织下去的, 也就是说, “经”可以把一匹布串起来, 而且是最重要的, 其位置不可替代。那么可见这本《诗经》在所有的诗歌里面, 它的位置怎么样?

生:不可替代。

师:对了, 是不可替代的!你说得太好了。因为这本书从古到今都被列为四书五经之一, 后来围绕这九本书, 又发展到十三经。以前, 刚刚学说话的孩子就要学《诗经》, 学生更要熟读《诗经》。有的人皓首穷经一辈子在研究《诗经》, 都没有研究透。如果我们用一点点时间来讲完整本《诗经》的含义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 有些常识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比如, 你们看刚才这六个字里面, 中间那个词是什么?卫风, 对吧?有没有同学对它有疑问, 什么叫作“卫风”, 知道不知道?也不知道。那么陈老师给大家看个资料, 《诗经》分为三大部分, 风、雅、颂三部分。这三部分谁找到了?卫风在第几部分?

生:第一部分。

师:对, 第一部分就是这个“卫”字, 它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有很多人喜欢去民间收集一些民歌, 把它们记录下来, 然后呈给天子看。尤其是在周朝, 每一个地方的人都会有这种民歌收集官员, 专门去收集民歌。你唱一首歌, 有可能就会被民歌收集官员带回去给周天子听。“卫风”就是指卫国这个地方的一些风俗习惯, 总共有十五国风。“风”就是指国风, 整个国民的风气, 都在诗歌里面反映出来, 你说多有意思!我们今天就专门学卫风里的一首诗。你们之前有没有读过?

生:读熟了。

师:陈老师想问一下, 如果平时你要学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 你一般分几个环节来学?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啊!有没有总结过自己的方法?很简单, 陈老师告诉你, 你只要掌握三个环节, 第一, 预习。第二, 上正课的时候专心, 跟老师交流。第三个呢?

生:复习。

师:你看这就叫举一反三了, 我一说你们就知道了, 预习、听课、复习, 这三个环节是所有学习优秀的人都离不开的学习方法。那谁来展示一下预习情况, 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木瓜。投我以木瓜。

师:把整个题目读出来。“诗经·卫风·木瓜”。

生: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我觉得他读得很流畅, 而且声音好, 尤其是普通话比我标准, 太感谢你啦!还有没有同学想读?举手的同学全部读, 来, 诗经———预备, 起。

生: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非常好, 看来你们已经读得很熟练了, 如果按照一般的情况, 陈老师已经可以不教了, 只是今天我有一个新的内容要教给大家。你们看我板书的题目下面的副标题是“吟诵教学”, 对不对?你有没有在脑子里面打个问号, 什么是吟诵啊?哦, 也没有!好, 那么我们今天往下学的内容, 就不仅仅是这么读了, 而要把每一个字读饱满。我们先来看, 刚才大家读这个字读什么? (板书:匪)

生:匪。

师:匪, 对, 读慢一点, “匪———报———也”, 读。

生:匪报也。

师:匪的意思就是———看注解, 是什么意思?

生:非。

师:就是“不是”, 记住这个字的意思了, 那么整首诗, 看起来它的节奏都是———你看, 有没有发现, 总共有几节?

生:三节。

师:格式几乎都是怎么样的?

生:一样的。

师:好, 现在陈老师让大家看一下, 这一组词, 读出来。

生:琼琚, 琼瑶, 琼玖。

师:有没有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这三个词中第一个字都是“琼”。

师:都是“琼”, 对, 你的眼睛是火眼金睛, 好眼力。

生:这六个字都是王字旁的字。

师:都是王字旁的字, 对吧?来看一下, 你看它们都有一个“琼”字, “琼”能组个词吗, 以前学过这个字没有?

生:没有。

师:“王京琼”, 现在我们这样说, 对不对?“琼”是什么意思呢?“琼”就是美玉的意思, 非常美的玉就叫“琼”。那么陈老师给大家看, 这个王字旁, 现在我们都称它为王字旁, 六个字都是王字旁, 然而,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错了, 它真正的部首不是王字旁, 是什么?

生:是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

师:太棒了, 你们老师太厉害了, 我在全国好多地方上课, 都没有多少老师告诉过学生, 王字旁在古代很多时候就是斜玉旁。那说明你们都明白了, 我们来看一下“王”“玉”二字之间的渊源, (课件出示“王”“玉”字形的变化过程) 你能分清“王”和“玉”吗, 看一下我们的汉字由甲骨文发展到金文, 再到篆书, 大篆、小篆, 然后再到什么书, 这个字认识吗?隶书。接着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楷书。那么看一下这个字它是怎么变化来的, 上面这一行字, 看看, 有没有发现这两行字很相像?哪个是“玉”, 哪个是“王”?能猜出来吗?

生:第一个是“王”, 第二个是“玉”。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是根据最后一行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下面都有很光滑的圆。

师:噢, 你是这样猜的呀!你觉得它像“王”了, 是吧?这位同学猜对了没有呢?好, 看一下, 这个甲骨文字形, 一二三, 都是三横, 这一竖把它串起来。这在古代是一把大斧头, 大斧头上面横了一横, 然后它发展到后来, 中间这一横就变短了, 再往上发展, 这一横和这一横往上提, 这一横放在中间, 对不对?看, 恰恰相反, 第一个是“玉”, 第二个才是“王”。

师:这就是我们汉字的变化, 每一个汉字穿越千年来跟我们相见, 都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每个同学都要对我们的汉字有一点点研究的兴趣。而且你这样子再去看, 它用在这首诗歌里面是有特殊含义的。我们现在来看, 从斜玉旁的字一般都是这些, 这两个字认识吧? (课件出示)

生:玫瑰。

师:然后呢? (生:琳琅。) 还有呢? (生:珠玑。) 从王字旁的字是———这个字认识吗? (生:闰。) 这个呢? (生:皇。)

师:对, 你看上面这一行字都是色彩非常鲜明的, 所以是跟玉字旁有关的字, 色彩都是很鲜亮的, 而且基本上都是褒义词, 一千多个跟玉字旁相关的字, 现在很多在《新华字典》里面都被当作了王字旁, 以后不要再误会它们的含义了。

师: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金银有价玉无价”。理解它的意思吗?你来说。

生:就是金银可以用钱来买, 玉用钱也买不到。

师:对了, 用钱也买不到的就叫———

生:无价之宝。

师:是的, 无价之宝, 所以是买不到的。汉朝有一个最令陈老师敬佩的文字学家, 叫许慎。他写了一本书叫《说文解字》。在这本书里, 许慎这样解释玉———玉是石头里面最美的东西, 它有五种品德:可以把它比作有仁德的人, 可以把它比作有义德的人, 可以把它比作有智德的人, 可以把它比作有勇德的人, 还可以把它比作有廉德的人。所以在《诗经》里面有很多篇章, 只要是“君子”一出场就会有玉出场。在《诗经》里面就经常出现类似这样的一些词语, 叫作君子如玉。《诗经》是孔子在3000多首诗里甄选出来305首, 还有6首是只有题目没有内容, 总共是311首诗歌。在311首诗歌里面, 陈老师发现, 有193首都跟玉有关。所以你看, 《诗经》里面对玉的赞扬有多么重, 是不是?我们来看一下, 既然琼琚、琼瑶、琼玖都跟玉有关, 可见这六个字实际上都是指什么东西?

生:美玉。

师:琼琚是什么呢?就是你手腕上戴的玉, 我们现在把它叫作什么?对, “玉镯”。琼瑶是什么呢?就是你戴在脖子上的玉, 我们现在把它叫作“玉佩”。琼玖是什么呢?古代的人喜欢在腰间坠一块大大的玉环, 这个叫什么, “琼玖”。所以三样玉都是戴在身上的。好, 再来看右边这一组词, 读。

生:木瓜, 木桃, 木李。

师:都跟什么有关, 都有什么?

生:木。

师:都有一个“木”字, “木”字一般都是跟瓜果花草有关系, 对不对?好, 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 这两组词语, 你觉得哪一组词里面包含的东西更值钱?

生:琼琚、琼瑶、琼玖。

师:因为它们是什么?

生:玉。

师:玉, 是无价之宝!可是我给你一个木瓜, 你就回报一个琼琚给我;我给你一个木桃, 你就回赠一块琼瑶给我;我给你一个木李, 你就回报一个琼玖给我。你想想这样子的交换、这样子的回报, 投和报之间相等吗?

生:不相等。

师:那是不是这个回报的人很傻呀?那么贵的东西他都回报给别人。不是的, 所以现在陈老师告诉你们, 我为什么要让一年级的同学在第一个学期第一个月就读这首诗, 我们中国有一句话, 我给你一个这么小的木桃子或这么大的一个木瓜, 但是你回报给我的竟然是价值连城的玉, 用一句成语来说这叫作滴水之恩———

生:涌泉相报。

师:太聪明了。好, 我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其他同学来读诗的原文。她读一句译文———这是我翻译的白话文, 你们就读一句诗的原文。明白吗?原文和译文对照读, 开始。

生:您赠送我木瓜, 我以玉佩回赠您。

师:我以玉佩回赠您, 读。

生: (齐读)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师:往下读。

生:不是为了回报您啊。

生: (齐读) 匪报也。

师:聪明, 太好了, 紧跟上, 再往下读。

生:是希望您铭记这真情义, 我们能永远相好。

生: (齐读) 永以为好也。

师:往下读。

生:您赠送我木桃, 我以玉佩回赠您。

生: (齐读)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生:不是为了回报您啊。

生: (齐读) 匪报也。

生:是希望您铭记这真情义, 我们能永远相好。

生: (齐读) 永以为好也。

生:您赠送我木李子, 我以玉佩回赠您。

生: (齐读)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生:不是为了回报您啊。

生: (齐读) 匪报也。

生:是希望您铭记这真情义, 我们能永远相好。

生: (齐读) 永以为好也。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 他读得好感动, 把他的真情义带进去了。读着读着, 你就会发现, 这里面含的情义实在是太重太重了, 现在理解了吗?所以读懂一首诗的意思是很简单的, 对照译文你就可以把它读懂了。再难的诗歌, 现在都有人帮你读懂他, 而且都已经被翻译了, 所以你对照它就可以把字面意思理解了, 非常简单。

师:读诗有两种境界, 第一种要把它的韵味读出来。韵味是什么呢?等一下我会讲到, 讲到哪里会有韵味。第二, 要读出金石相撞的声音, 这不是我说的话, 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曾国藩说的, 他说读书要读到金石相撞丁丁当当, 像琴声一样这么美妙的声音, 才叫真正的会读诗。所以你看孔子, 他把三百多首诗歌都教给他的学生, 他是怎么带学生读的呢?司马迁对他的教学方法这样概括:“诗三百, 孔子皆弦而歌之。”谁理解这句话?《诗经》里面有。

生:像歌一样……

师:你大胆地说。

生:像歌一样读了出来。

师:像歌一样读了出来。还有一个“弦”呢, “弦”是指什么?

生:琴弦。

师:对了, 弦就是琴弦的意思。这个琴不是现在的二胡或者钢琴, 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古琴。孔子把三百首诗都用古琴弹奏出来, 还唱出来。怎么唱呢?现在大家拿起笔, 把“投我以木瓜”里面的声调给标出来。不是注音, 是把一二三四声标出来, 第一声就在那个字的前面画一条横线———还记得汉语拼音的声调吗?你们三年级了, 可能一年级学习的内容好多都忘了, 还记得吗?“投”是几声?

生:二声。

师:“我”。

生:三声。

师:很好。“以”。

生:三声。

师:“木”。

生:四声。

师:“瓜”。

生:一声。

师:你们的反应特别灵敏!标好了没有?古代, 我们的汉语是没有四声标示的, 四声是现代汉语拼音说的。我们古代的人怎么给汉字分声调呢?叫平仄声———平声和仄声:一二声为平声, 三四声为仄声, 把“平仄”这两个字写在旁边。“仄”是一个“厂”字加一个“人”字, “人”在里面不能出来就是“仄”。好, 把这两个字读一遍, “平”“仄”。陈老师现在讲了一个概念, 现在普通话的一二声在古代归在什么声里?

生:平声。

师:现在普通话的三四声归在古汉语的什么声里?

生:仄声。

师:古代汉语还有一个声调叫入声, 是属于仄声调里的。入声在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字群都有, 只不过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没有, 所以陈老师今天不讲入声, 就讲平仄声, 那么现在怎么读它呢?

生:投我以木瓜。

师:你想这样子读, 是吗?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拼音……

师:你就感觉到应该往上走的, 对不对?很聪明!来, 看到这些符号没有?你看我给它们标的线, 有没有发现, 红色的线怎么样?

生:长。

师:黑色的线———

生:短。

师:长线标在什么声调上?

生:平声。

师:短的线呢?

生:仄声。

师:好眼力!那怎么读呢, 每一个字你都读得很饱满!我给你一个规则, 平声读长, 仄声读短;短, 我们通常用“—”来表示, 用一个短横来表示, 平声我们把它读长, 用“———”来表示。但每一个字都要读得很饱满, 什么叫饱满, 不能“投我以木瓜”这样就滚过去, 《弟子规》教我们“凡道字, 重且舒。勿疾急, 勿模糊”。把每个字都读完整。我们来试一下, 平声读长, 可以举起手——— (对一生) 你现在脚可以放开了, 把脚打开了, 不要紧紧缩着, 放开来。好, 举起右手来, 我们试一下, 凡是平声我们打“———”, 凡是仄声我们打“—”, 当然你也可以按照声调来读, 平声的一声平平走, 二声往上走, 仄声的三声转个弯, 四声打下来。来, 试一下。

师“:投———”还不够长, 这样就不够长, 再长一点, “投———”你既然要长, 就要气沉丹田, 要把气压多一点在这里“, 投我以木瓜”, 声音打开来, 来———预备起“, 投我以木瓜”。“瓜”, 读出来。

生:瓜。

师:把它拉长。

生:瓜———

师:再拉长一点。

生:瓜———

师:瓜———

生:瓜———

师:好, 我们一起来, 预备, 起。“投我以木瓜”, 会了吗?你练一下。第二声尤其这个手要上去, 把手举上去, 预备, 起。

生:投我以木瓜。

师:好, 气不断掉, 行不行?连起气来。

生:投我以木瓜。

师:看, 老师们都表扬你了, 太棒了。那我们现在这一节主要记住平仄声, 下面“报之以琼琚”, 会区分平仄吗?“报”, 平还是仄?“之”, 平。

“以”, 仄。“琼琚”———

生:平平。

师:两个都是平,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声在一起, 那怎么办呢, 每一个都要读长吗?不行, 注意逻辑重音要读长, 什么叫逻辑重音?比如, 我说“开门”, 两个都是平声。如果我说“开门”, 哪一个是重音?“门”。“写字”, 哪个是重音?

生:字。

师:对。“读书”?

生:书。

师:我们汉字里面的双音词, 第二个字是逻辑重音。一个词两个字都是平声的话, 第二个字要读得长一点。比如说矿泉水, 要读成“矿泉———水”, 就这样读, 如果是“矿泉水”就变调了, 一定要读完整。“报之以琼琚”, 你读一下。

生:报之以琼琚。

师:很好, 就是这个调式。

生:报之以琼琚。

师:好, 两句连起来你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投我以木瓜”, 听一下,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跟你平时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像是唱的。

师:像是唱的, 弦而歌之, 本身就是唱的, 只不过这个唱是有规则的, 跟一般的唱歌不一样。一般的唱歌呢, 不讲究平仄, 不讲究平长仄短, 也不讲究每一个字要读它的原音, 叫依字行腔。我们的吟诵就不是这样, 吟诵就是要把每一个字读它的原音, 如果你唱歌的话, 我们会唱的一首歌叫“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如果读的时候就不应该这样读, 因为古代的人写完诗以后, 他要读给别人听, 如果你把字读倒了, 人家都听不懂, 不像现在我要看着你的字我才知道。古人写下诗来后, 他没有这么多印刷品, 那怎么办?读给别人听, 所以白居易读给他的邻居听, 邻居说这个字我都不懂你用的什么字, 他回去要改, 要读懂, 如果把“春眠不觉晓”读成“春miān bū juē晓”, “处处闻啼鸟”就变成了“出出问题鸟”———出了不少有问题的鸟。是不是?如果读应该怎么读呢,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对了, 你都跟住了, 就是这个意思, 要按照每一个字读它本来的音。

师:“读”是入声字, 要读得很急促, 你们今天没有学到入声字。文具盒怎么读?

生:文———具盒。

师:对了。喝水怎么读啊?

生:喝———水。

师:聪明!你看平声就出来了, 仄声也出来了, 把平声读得长, 仄声读得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 押韵的字要拖音, 就是把气吐完, 这就是韵字的味道, 形成跌宕感、回环感。我们常讲诗歌要有韵味, 其实就是押韵的那个字的味道。知道什么叫押韵吗?

生:就是两句话里, 每句话里面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

师:诗歌里面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平仄声也相同的字就叫作押韵的字。平仄不同, 韵母相同也不叫押韵, 知道吧?我们读:“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哪些字是押韵的?

生:晓。

师:还有呢?

生:鸟。

师:还有呢?

生:声。

师:声是押韵的吗?

生:少。

师:少, 对了。那么, 看看《木瓜》这首诗里: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有韵字吗?“也”。对, 这里是同韵字。这种同韵字在《诗经》里面很多, 同一个字押韵, 它不变字, 不仅仅是韵母相同, 整个字都相同。

师:好, 那为什么要把韵字的音拖长呢?在古诗文的吟诵中, 所有的叹词, 比如说“啊、呃”这些叹词, 还有“之乎者也”, 以及押韵的字全都要拖音。拖音是为了强调, 为了增强它的感情色彩, 有时是为了换气, 把上一句的气读完, 下一句再来读。这种读书法一直到一百年前才慢慢少了。我们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 看他写自己的老师是这样读书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 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了, 静下去了,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 指挥倜傥, 一座皆惊呢耀耀’”后面跟着一个如此奇怪的符号, 看到没有?你们平时写作文有没有用过这种符号?

生: (笑) 没有。

师: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符号。后面的“金叵罗, 颠倒淋漓噫, 千杯未醉嗬耀耀”中也有。我的中学老师告诉我, 这是个省略号。结果呢, 我们都理解错了。因为实际上不是, 那是什么呢?实际上, 鲁迅先生的老师在这里拖音了, 他强调“嗬, 呢”这些字, 就拖长音读, 鲁迅不知道怎么表达他的那个拖腔的音, 就用这么一个符号来表示, 实际上这就是拖音的符号。现在看来, 这个“也”字也是一个押韵的字, 我们怎么样来把它读好呢?“匪”实际上是几声?

生:三声。

师:所以它是什么声?

生:仄声。

师:“报”是什么声?

生:仄声。

师:“也”是什么声?

生:仄声。

师:“也”是仄声, 可这个仄声不能读短, 要读长。为什么?因为它是押韵的字, 韵字要拖音。“永以为”的“为”是什么声? (生:平声。) “好”呢? (生:仄声。) 两个“也”字, 形成一个韵, 最后一个字怎么读?你看在韵字下面多了一条波浪线吧?就是要把韵字读出“余音绕梁”的感觉。听陈老师怎么读这一句, 两个仄声, 三个仄声在一起还加一个韵字, 听:“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气吐完了吧?你的气吐完了没有?好不好玩?好玩就再来。把手举起来, 我们一起来, 预备, 起。“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如果你读到“永以为好也”时把气突然闭合, 断掉了, 你的气就还在肚子里面, 是不是?你要对人家表达深刻的感情, 一定要把你的气息舒展出来。现在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一次, 就最后这一句, 预备, 起。“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永以为好也”跟你的读音是一样的, 不能读成“庸衣危耗也”, 那就变成倒字了。唱歌可以倒字, 但读书不行, 要字正腔圆, 依字行腔。好, 整句连起来试一下。“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谁来试一下?

生: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太棒了, 对, 你不用按照陈老师的调, 可以按照你的调。我们一起来一次, 像他一样, 把手举起来, 按照声调读, 第二声往上走, 第三声拐着读, 第四声打下读, 第一声平着读, 来, 预备, 起———

生: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真好!下一段试一下。你怎么读呢, 举起手来试一下。

生:投我以木桃。

师:太聪明了, 桃是什么声啊?

生:平声。

师:对了, 要拉长。“报之以琼瑶”怎么读?

生:报之以琼瑶。

师:很好。“匪报也”。

生: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好, 我们掌声鼓励他, 太棒了, 请坐下。第三段, 有第三声啊, 看看, “木李, 琼玖”, 来了个第三声, 前面都是第二声, 怎么突然来了个第三声?你读读就会知道了。来, 我们试一下, “投我以木李”, 拖音吗?“李”字要拖音吗? (生:不拖。) 为什么?因为它是什么声? (生:仄声。)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对, 聪明。“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最后一句再来一次。 (生读) 你们的气还吊在上面, 要把它滑下来, 因为要收音了呀!我现在想问一下, 为什么第一句“投我以木瓜”是平声, 第二句“投我以木桃”是平声, 突然第三句“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来了个仄声呢?仄声是要短的啊, 为什么呢?你看你读短的时候, 你的心会怎么样?会很紧张, 不能舒缓, 就是你一而再, 再而三用这么厚重的回报回赠给我, 我心里怎么样啊?心里会很忐忑, 很不安。所以, 有推辞的感觉, 是不是?我们一起来, 两段连起来好不好, 能不能从第一段连起来?

生:能。

师:可以, 太好了, 喜欢你们。“投我以木瓜”, 预备, 起。

生: (吟诵)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最后一句, 跟我来一次。“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好, 孩子们, 你们表现得太棒了。现在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读?根据是什么?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这样读书的呢?我们在故宫博物院里面找不到一张像现在这样朗读的图画, 全是某某行吟图、某某吟诗图——— (课件出示“吟诵的历史”图谱) 看, 屈原写《离骚》的时候是一边走一边吟的, 他不是拿个本子一边走一边写, 他是把全部吟诵出来的诗句记在脑子里面, 回家后再来写的, 所以《红楼梦》在写到贾宝玉跟林黛玉等人一起作诗的时候写道:“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 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 谁还敢作呢?’说着, 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看, 是先吟后写呐!屈原也是这样的, 他写《离骚》的时候, 也是全部把它们吟诵出来, 然后回去写的, 所以叫“行吟”呀。看《诸葛亮行吟图》《贾岛行吟图》《李清照行吟图》……你看这一张, 李清照在写诗, 我们现在以为她铺开纸就在那里写, 不是的, 她是先吟诵好了, 然后再写下来, 所有的诗歌、所有的诗人都是这样的, 一直到柳亚子, 也是用吟诵的方式读书的。你有没有听过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说话的时候, 他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一字一顿地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是怎么读的, 知道吗?“中华———人民———共和国”, 你看后面三个字很快收回来, 就是用了他的私塾先生教给他的调, 他一辈子都改不了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我们下课吧。

生:啊?这么快!

师:还快呀?大家应该累了, 下课吧。

生:不累!

师:那还上什么呢?再把这首《木瓜》吟诵一遍吧。

生: (配动作吟诵) 投我以木瓜……

师:来, 面向全体老师, “匪报也———”

生: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青木瓜之味》赏析 篇3

《青木瓜之味》论情节并不算复杂。从情节的艺术性角度来评价,作品除了悬念的设置外没有太过张扬的渲染,甚至和某些作品有着相似的营构。如果从这个角度说,此文算不得好作品,但作品的高妙之处恰恰在于平中见奇、常处见新,在于作者借这件通俗的事来表达他对这个道德缺失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一点儿思考和消弭这种危机的祈望。

我们这个时代是体制转型、经济飙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也是一个道德缺失相对严重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底线——信任——一天天被欲念吞噬,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许多本来应有的东西,剩下的只是猜忌、隔阂和不相容。《青木瓜之味》让我们再次聆听了一位有着强烈道德忧患意识的作家心灵深处的声音。

我们且看肖复兴是如何描绘我们这个道德缺失的年代的:

回到家后,我就把这件意外相逢的事情当作喜帖子,向家里的人讲了,不想立刻遭到全家一盆冷水浇头,纷纷说我:“你以为你遇到了知己呢?别是个骗子吧?”“可不是,现在骗子可多着呢,你可别忘了狐狸说几句赞扬的话,是为了骗乌鸦嘴里的肉。”“什么?你还把咱家的地址告诉了人家?你傻不傻呀?你就等着人家上门找到你头上来骗你吧!”言语里潜藏的信息是:现在的人善于伪装,不能轻易信任一个人,人与人之间应该高筑起心灵的防护墙。这是道德缺失、信任危机的文字注脚。当然,作者的忧患意识表现得比较平和,但并不表示就不深刻,相反这种平和倒使人感到了思考的深度。信任已然走近危崖,能够不虚美、不隐恶,用文学家的良心、道义和不瘟不火的作派来抚慰那个被咬噬得遍体鳞伤的道德躯体,这需要怎样的修养啊!是啊,不是一朝被蛇咬的惨痛教训,作者的家人何来这些经验之谈,作者怎能产生“谁也不会把骗子两字写在脑门上,高明的骗子现在越来越多,防不胜防”的想法,并为此提心吊胆呢?

道德缺失、信任危机的病症拿捏准确了,下一步就该谈到如何疗救了。这个问题,对于作者而言,该是多么棘手啊!作者的影响力有限,不过,文学家自有他们的道德担当,自有他们的道德理想,所以作者为作品写了个理想的结尾。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年轻而真诚的女子,不会忘记这件事情,不会忘记这两个木瓜。总记得切开木瓜时的样子,别看皮那样青,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

这是作者的理想,作者用了象征手法,不惜溢美之词,把纯朴的打工妹比喻成虽其貌不扬,“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的木瓜。作者是识得木瓜的好处的,但这不是作者创作的目的,作者嗅出的是木瓜的香味,更嗅出了人与人之间仍旧存在的信任。作者有着自己的憧憬,在作者心目中,打工妹的行止成了道德危崖上绽放的一朵美丽之花。

诗经《木瓜》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吟诵,读准字音

2、通过吟诵,走进理解诗歌意义,感悟诗人情感;能简单赏读《木瓜》,懂得朋友之间“投木报琼”的方式来表达永结友好的意愿。

3、复习吟诵规则:平长仄短、韵字拖长。了解诗歌的押韵表达着诗人情绪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温故篇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已学习了一些经典诗篇,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温习。

二、知新篇

(一)我会诵

1、引入:同学们,如果朋友送了一份你特别喜欢的礼物给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讨论一首古诗《诗经·卫风·木瓜》,它出自于《诗经》

2、关于《诗经》的一些知识。

谁来分享下你所知道的诗经的一些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叫《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共305首;风就是指国风,总共15国风。是指这15个地方的一些风俗和习惯。整个国民的风气都在诗歌里反应出来。你说多么了不起。《诗经· 魏风· 硕鼠》硕鼠就是魏地这个地方的的一首歌,称为魏风;《诗经· 秦风· 无衣》无衣就是秦地这个地方的一首歌,称为秦风。)

今天我们学的这一首《诗经· 卫风· 木瓜》就是卫国这个地方的一首歌,它描述的是好朋友之间为表达情意而互相投桃报李的情景

3、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二)我会悟

1、释义:琼琚 琼瑶 琼玖 匪等 请看这一组词,齐读,(点名说)发现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确实从可视的角度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它们都有“琼”。琼是什么意思呢?是美玉的意思,非常美的玉就叫琼。这6个字大家都认为是王字旁,事实上我们这样认为得都错了,它实际上真正的部首不是“王”,而是“玉”。“王字旁在古代很多时候是斜玉旁。”

师:我们来看一下王、玉二字的渊源吧(出示图片)

我们的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到隶书,到现在我们常见的楷书。看看这两个字的变化过程。(出示图片)请你仔细看看,你有没有发现这两行字很相像,哪个是玉?哪个是王?你能猜出来吗?(点名说)说说你怎么猜出来的?认为他说的对的请举手 请看一下。两个字都是三横。。。第一个是玉,第二个是王。师:有没有想过老师为什么要给你看着一组字呢?这首诗6字都是斜玉旁,如果我们都把它当作王子旁,我们汉字的渊源如果不去探究,我们将会错失很多理解。每个汉字穿越千年来跟我们相见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对我们的汉字有一点研究的兴趣。你们看这样子看,它用在这首诗歌里是有特殊含义。现在大家一起来看看,从斜玉旁的字一般都有(出示图),从王子旁的字:()。从斜玉旁的这一行字都是色彩非常鲜明的,同学们会说“现”怎么是色彩鲜明呢?是玉被你看见了,玉出现了,玉石摆在你面前,特别美,所以“现”了,出现、出现都是色彩鲜明的,而且是褒义词。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玉。中国古代有一句话流传到今天“金银有价玉无价。理解它的意思吗?

汉朝的许慎先生有一本书《说文解字》,他这样解释玉的:(出示图片)有五种品德:仁 义 智 勇 廉。所以在诗经里面关于君子一出现,就会有玉出场,出现类似“君子如玉“的词语。诗经305首,据研究193首都与玉有关,可见对玉的赞美有多重。

2、理解诗意(诗意与诗句的对应)

师:既然“琼“都与玉有关,那就是说它们都是美玉。琼琚—玉镯 琼瑶—玉佩 琼玖—腰间的玉环。三样都是戴在身上的。再看右边这一组词,齐读,它们都与“木”有关,也就与瓜果有关。

师: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两组词语,哪一组词包含的东西更值钱?(玉),可是我给你一个木瓜,你就回报我一个琼琚;给你一个木桃,你就回报一个琼瑶;给你一个木李,你就回报一个琼玖。这样的“投”“报”之间相等吗?(不相等)师:那是不是回报的人很傻?

(引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举例来理解)

3、点名读意思,其他读诗文。(白话文与原文相对读)

师:你们看这么长的一句话实际上用几个字就可以回答了。读懂诗文不难,对照读就可以了。

(三)我会吟

师:这首诗像我们现在这样读的话,我们就可以了,但这样没把诗的韵味读出来。读诗有两种境界:

1、韵味

2、金石相撞的声音(中国的大学者曾国藩说的)

孔子是怎样教他的学生呢?汉代的司马迁这样记载的:诗三百,孔子皆弦而歌之。

1、按声调标吟诵符号。

师:请大家拿起笔,根据声调来标记吟诵符号(平— 仄|)

2、依据平长仄短、韵字拖长的吟诵规则,师生共吟

师:还记得吟诵规则中的平声拖,仄声短吗?那么来试试吧。每个字要读的饱满,(示范)不能这样一开口就滚过去了。可以用手指划线,要气沉丹田(点名 个别指导)

师:(下一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声在一起,怎么办呢?每个都要读长吗?不行,要注意逻辑重音。什么是逻辑重音?比如:开~门,开门哪个是重音?门。读~书(书)我们汉字里的双音节词,大多数第二个字是逻辑重音。(点读、指导读)

师:两句连起来,你看有什么变化。(师示范读)跟你平时读的有什么不一样?像是唱歌,弦而歌之,本来就是唱的,不过,唱是有规则的。它和一般的唱歌不一样。一般唱歌不讲究平仄(平长仄短)不讲究每个字读它的原音(依字行腔)。吟诵就是要每个字读原音。唱歌出现倒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古时候的人是写诗,他们没有这么多印刷品,看不到,那就只能读给你听,若果把字读倒了,那别人是听不懂的。所以要按原音读出来。

3、逐句学习吟诵(强调相关注意的规则)

师:平仄声出来了。还有个很重要的押韵的字要拖长,也就是把气读完,这就是韵字的味道。我们一直在讲诗歌的韵味韵味,就是押韵哪个字的味道。知道什么叫“押韵”吗? 就是诗歌最后一个字韵母和声调都是一样的。(春晓:晓 鸟 少)

师:这两句你们哪个字是韵字,“也”同韵字而且是同字韵(同一个字押韵)。为什么要把韵字拖长呢?因为在古诗文的吟诵中(出示图片)增强感情色彩,更是为了换气。怎样把它读好呢?“也”仄声但是韵字,也要拖长。两个仄声加韵,听老师读,“气”吐完了,舒服了,表达清楚了,(不是为了回报您啊~~~是希望您能铭记这份情义啊)。你要对人表达你深厚的感情一定要舒展你的气息,最后一句再来一次。(点名试读 齐读)

师:下一节(依字行腔 气息匀)第二节点名试。

第三节 “木李”“琼玖”来了个第三声,前面都是第二声,为什么呢?我们来试试?“李”“玖”拖音吗?不,是仄声。(师示范读)最后一句,回一下。(重复,收回来)师:仄声短读,读短的时候,你的心会怎样?会有点紧张对不对,不能抒发,就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用这么厚重的回报,回赠给我,我心里会很忐忑,会不安。岁投我以木李,为什么不把它放在第三节呢,是有原因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情意,多么深重啊,是不是。

两节连起来,齐读。

4、自由吟诵,达到熟练成诵

(四)我会演

1、师生一齐吟诵

2、师边示范边讲解动作(小组内自由练习或随老师一起表演)

师:这首诗是有礼仪的,它是一首献礼词。有一位剧作家把它编了手语。“投我以木瓜”木瓜这么大。报之以琼琚,琼琚放在手心里,那么小。然后“匪报也”男孩子左手在前,右手在里,女孩子右手在前,左手在右手心里,第一次30度鞠躬,第二次60度鞠躬,第三次90度鞠躬。表示礼特别的珍贵。全班起立,师生一起吟)

4、以吟诵《木瓜》答谢老师,结束课程。

师:最后一句对在坐的每一位拉屎说一次,不是为了回报您啊,是为了让您铭记这份情意,永相和好。

今天的课上到这里,阳光四班的孩子们和老师们分享这8个字。我们的人生还很遥远,希望大家能做一个有心的人也是个有梦的人,并且是一个快乐的人,还能一起往前走。我们一起来读。

板书:

诗经·卫风·木瓜

木瓜

琼琚

木桃

琼瑶

木李

琼玖

教学反思:

今天鄙人第二次以吟诵教学作为公开课展示。总的感觉是这一次比上一次,在经验方面有所积累,教学效果比第一次要好。长处有,但是缺点更多。在此,作深刻的个人反思。

首先,这节课没能完全达成目标。虽然全班都已能背诵(已抽查),但是,在吟诵的时候,未能完全落实,因而最后的“我爱演”未能完全展示出应有的风采,同学们没有完全把握吟诵及动作要领。

其次,这节课教师讲得太多,尤其是在句意这一环节,过于拖沓,乃至最后时间不够而拖堂。

第三,学生虽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并非完全算是乐学的一堂课,就这点,已足够我惭愧至极。

第四,教学内容太少,一节课只教了一首《木瓜》,且最后不够熟练。

第五,未能协助学生找出《木瓜》内容的规律,加速背诵记忆。因而,学生唱的时候出现了犹豫、生疏与自我怀疑。

凭着一腔热情,希望能陪着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但若不得其法,则身心俱疲。如何在工作中协调好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如何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同时,乐于其中,是我今后将不断追寻的目标,最后,在此诚挚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我能得到区教研员刘江明老师的亲自指点。更感谢语文科组的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指导、支持我这个顽童,让我能更从容地站在公开课的台上。也谢谢自己,自从朱畅思老师激发了对吟诵的热爱,追随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一起尽己所能不断学习,成就自己能大胆吟诵公开课的坚强后盾。

诗经二首赏析 篇5

关雎内容介绍: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内容: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诗歌层次:第一层(1小节)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二层(2—3小节)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三层(4—5小节)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三、深入理解课文

1、诗歌开头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用“窈窕”“淑”来形容这个女子,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这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君子好逑”显示了这个男子的坦率自然,毫无顾忌,也显示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4、“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5、第三小节:写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极其生动、逼真、形象。

6、“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一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热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7、四、五小节写求之既得的喜悦。(这并非事实,而是男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出的幻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写出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的表现出来。这一结婚热闹场面的描写,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8、A:诗的表现手法:兴(使全诗产生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B:采用的形式:一咏三叹、重章叠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加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C:流传不衰、优秀民歌的原因:真切地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中心思想:诗歌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内容介绍:这首爱情诗,叙写了一位热恋着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欲见不能惆怅之心情。

诗意: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中意的女子可望而不可即,他内心充满了怅惘。

理解课文: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1、每章开头两句写景,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不但是起兴,以引起正文,而且是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景物描写,不仅点明了季节,又烘托了环境气氛,还流露了主人公凄婉的感情。

2、诗的三、四句指出心上人在水的一方,离自己很远,可望而不可即,其惆怅之情可知,并引出了所思念者和所在地。这两句不仅与开头两句融合无间,而且又为后四句抒发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的艰难之情作铺垫。从诗的艺术结构上来看,这两句是联上贯下的关键句(承上启下)。

3、每章的后四句在叙写道路的险阻中抒情。

“溯洄”两句: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道路的迂曲回盘、坎坷难行。同时表现主人公的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溯游”两句: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从另一侧面写出了意中人所在的水一方,夜更深刻表现了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以及不能和心上人倾诉衷情的怅惘情怀。

4、文中“伊人”的特点:若隐若现、影影绰绰、可望而不可即。

5、诗歌渲染的境界气氛是渺远迷茫的,感情基调是执著缠绵而又略带伤感。

五、《诗经》的重章叠句

所谓的重章,就是之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而各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重章叠句的使用可以使主题突出,情感的表达层层递进,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并使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还显示主人公情感的逐步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六、“比兴” 这种手法的好处

含蓄委婉又生动形象,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请你找出下列各句理解错误的立方:

1、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C.这几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君子和淑女在河边约会的情景。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3、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4、《蒹葭》选自《诗经 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5、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诗经·硕人》赏析 篇6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①。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②。(一章) 手如柔荑③,肤如凝脂④,领如蝤蛴⑤,齿如瓠犀⑥,螓首蛾眉⑦。巧笑倩兮,美目盼兮⑧。(二章)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⑨。四牡有骄,朱幩镳镳⑩。翟茀以朝11。大夫夙退,无使君劳。(三章)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12。葭芘揭揭13,庶姜孽孽,庶士有朅14。(四章)

①毛传:“颀,长貌。锦,文衣也。夫人德盛而尊,嫁则锦衣加褧襜。”按锦即以彩丝织成的有花纹的织品,故《秦风·终南》“锦衣狐裘”,毛传曰“锦衣,采衣也”。《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毛传:“嫁者之服。” 褧亦作顈或絅,即絅麻。《礼记·玉藻》“襌为絅”,郑注:“絅有衣裳而无里。”是褧衣即絅絅麻织成的单衣,罩在锦衣之外,郑笺所谓“在涂之所服也”。又絅麻较葛、苎皆为粗,织作单衣罩于外,是在路御风尘也,而又微见内服,曰“褧衣”者,褧原有明义。

②朱熹曰:“东宫,太子所居之宫,齐太子,得臣也。系太子言之者,明与同母,言所生之贵也。女子后生曰妹。妻之姊妹曰姨,姊妹之夫曰私。邢侯、谭公,皆庄姜姊妹之夫,互言之也。诸侯之女嫁于诸侯则尊同,故历言之。”牛运震曰:“首二句一幅小像,后五句一篇小传。五句有次序,有转换。”

③朱熹曰:“茅之始生曰荑,言柔而白也。”多隆阿曰:“茅之始生不惟柔白,而又尖秀,俗呼茅之始生者曰茅针。”

④朱熹曰:“脂寒而凝者,亦言白也。”

⑤蝤蛴,即天牛之幼虫,乳白色,生存于树干中,穿木如钻。孔疏:“以在木中,白而长,故以比颈。”

⑥朱熹曰:“瓠犀,瓠中之子方正洁白而比次整齐也。”

⑦毛传:“螓首,颡广而方。”朱熹曰:“螓,如蝉而小,其额广而方正。蛾,蚕蛾也,其眉细而长曲。”按朱曰“其眉细而长曲”,不确。蛾指蚕蛾,眉指蚕蛾之触角。蚕蛾触角宽短弧曲,古之眉式以此为尚。唐人咏眉仍比喻为“桂叶”,亦蛾眉之遗意也。

⑧毛传:“倩,好口辅。盼,白黑分。”陈奂曰:“口辅即靥腼也。”按即笑含酒窝之貌。

⑨毛传:“敖敖,长貌。农郊,近郊。”郑笺曰“说”当作襚,“衣服曰襚,今俗语然。此言庄姜始来,更正衣服于卫近郊”。“说”,又或解作舍,释文:“说,本或作税,舍也。”按即休息。两义皆通。

⑩毛传:“骄,壮貌。幩,饰也。人君以朱缠镳扇汗,且以为饰。镳镳,盛貌。”按《说文·巾部》“幩,马缠镳扇汗也”,段注:“以朱(巾祭)缕缠马衔之上而垂之,可以因风扇汗,故谓之扇汗,亦名排沫。”按(巾祭)缕即裁剪为缕之帛,所谓“缠马衔之上”,即缠在马衔穿过镳之后的环上。马狂奔之际,口角处或汗沫交濡,悬帧则可遮之。《续汉书。舆服志》称皇太子诸侯王公列侯用“绛扇汗”,卿以下用“缇扇汗”,皆下人君之“朱扇汗”一等。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之车,于马之镳外绘出红色飘带状物,殆即帧也。王先谦曰:“重言‘镳镳’者,四牡皆有镳,连翩齐骋,故传云‘盛貌’,此实字虚诂之例,会意为训也。”

11毛传:“翟,翟车也,夫人以翟羽饰车。茀,蔽也。”孔疏:“妇人乘车不露见,车之前后设障以自隐蔽,谓之茀。”钱澄之曰:“此覃言庄姜始至国门,进止有礼,足以觇大国之威仪及夫人之庄重也。”

12毛传:“洋洋,盛大也。活活,流也。罛,鱼罟。濊,施之水中。”按罛、罟均为鱼网,然仍有分别。《淮南子·说山训》“好鱼者先具罟与罛”,高诱注: “罟,细网。”“罛,大网。诗曰‘施罛濊濊,鳣鲔泼泼’是也。”马瑞辰曰:“濊濊,盖施罛水中有碍水流之貌。”鳣、鲔,《淮南子·氾论训》高诱注:“鳣,大鱼,长丈余,细鳞,黄首白身,短头,口在腹下。鲔,大鱼,亦长丈余。”按鳣鲔似即鲟科之鲟鱼和鳇鱼。发发,释文引马融说:“鱼著网,尾发发然。”按即鱼在网中掉尾,俗云“拨刺”也。

13葭,芦。菼,荻。揭揭,毛传:“长也。”

14朱熹曰:“庶姜,谓侄娣。孽孽,盛饰也。庶士,谓媵臣。竭,武貌。”“言齐地广饶,而夫人之来,士女佼好,礼仪盛备如此,亦首章之意也。”

诗的作意,序称:“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此说虽然不是全无根据,究竟离诗意太远。王先谦曰:“《左·隐三年传》:‘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此序义所本。但‘卫人’云云,谓当日曾为庄姜赋诗,非谓咏其无子。”“诗但言庄姜族戚之贵,容仪之美,车服之备,媵从之盛,其为初嫁时甚明。”此论与诗意大抵相合,可以信从。

《硕人》是《诗》中写女子写得最美的一篇,却又是最无情思的一篇_有情思者,诗在心里,无情思者,诗在身外也。《鄘风·君子偕老》虽然同样是局外人之眼,但彼诗之作,原存深惜之意,著意仍在于“人”,故依然有情。《硕人》多用赋笔,而所赋为“事”,不为“人”。“硕人”,实非诗题也,正题当作“喜见庄姜自齐来归卫”。此外别无深心。若说这“事”中之“人”却写得分外的.好,则伊也是在“事”中具见光彩,而非同《关雎》《月出》《泽陂》,以可感而不可见之美熠惧于情思中。

兴、比、赋,赋为难。而《硕人》之赋,在在切于事情,处处见得赋之巧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最是传神生色之笔。《周南·桃夭》“桃之天天”,夭,三家诗作(女芺)。《说文·女部》:“(女芺),巧也。一曰女子笑貌。诗曰:‘桃之(女芺)(女芺)’。”桂馥《义证》:“‘巧’也者,俗作妖,《上林赋》‘妖冶娴都’,李善引《字书》‘妖,巧也’。”“一曰‘女子笑貌’者,本书无笑字,此即笑之本字。”王先谦曰:“《玉篇》‘娱,媚也’,与《说文》训(女芺)为‘女子笑貌’合。” 如此,则巧意为嫫,为妖,为媚,是女笑如花也。《周南·桃夭》著一“夭”字,好像花也含笑,《硕人》则著一“巧”字,把花的冶艳与媚嵌在笑里。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原是由“本事”中生发出来,而一片礼赞中忽然插入一句谐语,乃格外觉得风致嫣然。朱熹《诗集传》:“此言庄姜自齐来嫁,舍止近郊,乘是车马之盛,以人君之朝,国人乐得以为庄公之配,故谓诸大夫朝于君者宜早退,无使君劳于政事,不得与夫人相亲,而叹今之不然也。”末句仍是胶于序说,不必从,却难得诗意阐述得明白。焦琳曰:“心有绸缪燕婉之慕,而一时不得,故谓之劳,《集传》所谓‘不得与夫人相亲’,乃‘劳’字正解。”《管锥编》特拈出唐诗为说,曰此与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李商隐《富平少侯》“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貌异心同。新婚而退朝早,与新婚而视朝晚,如狙公朝暮赋芋,至竟无异也”。不过白、李真的是“刺”,卫人则纯是本着世间人情作推量语和体贴语,是“谑而不虐”也,二者乃貌似而心不同。

上一篇:现代质量管理学作业下一篇:孝心少年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