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春江花月夜(精选10篇)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是诗人面对“皎皎空中孤月轮”所发的感慨和疑问。明月在古诗词中是个神秘的存在,它盈亏有时,升落有定,千百年来始终如一,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发问。张若虚也在质疑:江边是谁最初看见月亮的?江山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人间的?对于这个涉及宇宙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后世的李白、苏轼等都有过类似的疑问,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于是,诗人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沉思,这两句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出一辙,但张若虚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更翻出新的高度: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长久的,因而“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这里“月”、“人”、“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
扩展阅读:张若虚的诗歌
在唐代,似乎没有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
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
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扩展阅读:张若虚的人物轶事
故事始于唐中宗神龙二年,横跨唐朝由盛及衰的半个世纪,穿越人、鬼、仙三界,讲述诗人张若虚上元节明月桥边邂逅名门闺秀辛夷,一见钟情,未及倾诉衷肠,却被鬼卒错拘而亡。张若虚成为阎罗殿上的“钉子户”,不肯投胎,坚决要见辛夷一面。得道成仙的曹娥帮他遂了心愿,27岁的张若虚死而复生,与66岁的老妇辛夷在明月桥下相见,吟出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将古老的昆曲艺术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相结合,推动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这是张军从5年前独创“水磨新调”新昆曲——将正宗昆曲水磨腔与时尚摇滚乐、说唱乐“无缝对接”。因而,在这出被标签为“当代昆曲”的新编原创剧目中,电音伴奏、大头傀儡的民俗节庆感、判官鬼卒的插科打诨与现代幽默......无不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张若虚邂逅辛夷的明月桥在舞台上实景呈现,薄纱红灯笼凸显上元节的喜庆,漫天花雨、空中垂下的鲜丽布幔令舞台流光溢彩,尽显“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情境。虽弃传统的一桌二椅式舞台,为昆曲注入现代的表现形式,但《春江花月夜》并未失守昆曲本体美学,而是遵循曲体模式填词布牌,保留昆腔的原汁原味和古老剧种的神韵。
那么, 面对《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的诗篇的教学时, 是否也可以采用这样将悦耳的乐曲与优美的诗歌相结合的方式, 以再现诗歌的意境, 加大诗歌的内涵深度, 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品位, 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呢?
我在教学过程中走出的第一步, 是让学生听曲。
名曲《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 原名《夕阳箫鼓》。按音乐标题理解, 可能是描写夕阳西下时, 江面船上演奏箫鼓的情景。动人的乐曲在琵琶的独奏中拉开了序幕, 使人仿佛看到了漫天的晚霞映照着碧波万顷的江面, 映红了金色的沙滩;一叶渔舟静静地漂流江中, 渔人轻抚船桨, 神情怡然。接着, 悠扬的琵琶声如轻柔的微波弥散开去, 使他们仿佛看见独立江畔的一座江楼, 聆听江楼的阵阵钟鼓。月出东山之上, 溶溶月色, 皎皎清辉, 江上银波闪闪, 江流曲折, 江畔花影重叠, 水际浩渺。观一叶渔舟漂流江上, 渔歌唱晚, 婉转悠扬, 江水回澜拍岸, 银浪堆雪, 桡击月影, 波及远濑, 此时无尽的情思揉进夜月江波之上。接着, 有伊人伫立沙滩, 江风拂面, 柔发共柳絮飘飞, 企盼之神情尽在曲中。尾声的琵琶声是那样的飘、悠、长, 如同一叶轻舟在远处的江面上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如此的幽静与安谧, 使人沉醉于这春江水波、江天夜月。一切都沉浸在梦魂牵绕的琵琶声中, 一曲《春江花月夜》牵动了多少衷肠。
音乐是用声音塑造形象的。在听曲的同时要求学生体会《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如何用声音塑造形象, 从优美的曲子中去感悟、品味、想象春、江、花、月、夜这些意象, 去想象在月下发生的美丽的传说、故事, 去感受曲作者营造的美好、安静、闲适的氛围, 去领略大千世界赐予人类的美景。当我们沉浸其中时, 会理解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想到夜月之柳絮、夜月之花丛, 会感到热血汹涌, 衷肠畅抒, 仿佛朦胧的夜月、清朗的春风、沉重的春花、皎洁的明月、伊人的企盼伴随着你, 如一幅真挚祥和的人生生活画卷铺展在你的面前, 真可谓“三月不知肉味”。是什么原因使名曲《春江花月夜》达到如此美好的地步?产生这般无穷的魅力?这与它借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分不开的。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而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欣赏诗亦是如此。通过诵读, 可以把诗中的意象部分找出来进行诵读, 体味每个意象的意蕴。通过反复的诵读, 普遍感觉意象、非意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意依象而生, 象依意而显。没有象, 意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意, 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于是, 第二步便让学生吟诗。
张若虚一生仅留下包括《春江花月夜》在内的两首诗, 此诗“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 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此诗构画了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 诗中有绚丽如画的写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有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有在月夜之中, 思妇与游人两地相思的深沉的刻画: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有一尊残月中的落花与流水的烘托: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水波荡漾, 江花落红无声, 残月清辉难留, 静夜思情依依。无论是浓墨重彩的写景, 还是深沉迷离的抒情, 无不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清幽意境之美。
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从节奏上看诗, 从语言上看诗, 从情境上看诗, 从构思上看诗。此诗如同白话, 语言通俗, 意境深远, 反复吟诵, 进入境界。以《春江花月夜》之诗看《春江花月夜》之曲, 有吻合珠联之妙而又各有千秋, 各得其所。听曲吟诗, 会景揆情, 相得益彰。
一首诗, 一曲曲, 使我懂得了生活在教学中的意义所在:没有生活便没有语文教学。在这新课改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岁月里, 不妨听听琵琶声, 诵诵古诗词, 做一个古诗词的教学者和享受者。
摘要:如何将古代诗歌的欣赏进行到底?适当地调动有效资源进行诗词曲共赏, 听吟诵同行。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它以优美的旋律,恬静的意境和流畅的节奏闻名于世。
全曲共分十段。由静而动,由动而静;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以景抒情,情寄于景。全曲高潮迭起,既富有很强的整体感,又富有鲜明的层次感。
第一段:江楼钟鼓。一开始由琵琶、笛子的独奏和其他乐器的合奏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恬静动人的画面。江楼上的钟鼓已经敲响,与缓缓下落的夕阳相呼应。平静的水面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光。江边,树影婆婆,好像也在等待远航归来的船只。
第二段:月上东山,夜幕渐渐降临,整个江面笼罩在蓦色中。这时,乐曲提高了四度,好像是皎洁的月亮在冉冉升起,给人以徐徐上升的动感,仿佛窥见江心月白的美丽夜色。(小学生作文网)
第三段:风回曲水。江面在月光的抚摸下又别有一番景色。江水在微风吹动下泛起凌凌微波。乐曲的演奏采用了上滑继而又下滑的音乐处理,使人感到流水间荡,轻风拂面。
第四段:花影层叠。江岸上的花树层层叠叠,互相掩映。偶尔有几朵花瓣飘人汉中,便随江水慢慢漂去。这时,琵琶的轮指演奏法,表现出了花树的层层叠叠,仿佛使人置身于花的海洋,嗅到花的芳香。这一段轻松明快的旋律和前一段的徐缓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第五段:水云深际。泛音和颇音描绘出了江上幽美的环境。淡淡的云给深蓝的天幕穿,上一件薄薄的轻纱,江水是一面大自然赐予的明净的镜子,映照着璀璨的天空。低四度和高八度的跳跃描绘出了水天一色、水天交融的景色。
第六段:渔歌唱晚。乐段一开始,洞箫吹出动人的音色,摹拟了渔歌悠扬的`拖音,在苍茫的夜色中,人们仿佛听见了远处传来的隐约的渔歌声。
第七段:徊澜拍岸。这段以快速而热烈的节奏,绘出了微微细浪轻轻拍着两岸的意境。Www.t262.com
第八段:挠鸣远獭。第九段:效乃归舟。这二段是全曲的高潮。夜幕下的江上一片寂静,一切都好像成了静物。忽然,乐队一起合奏,奏出了远航归来的船队的壮观情景。渔民们满脸-弃悦,凯旋而归,人们仿佛看到了渔船上活蹦乱跳的大鱼和桅杆上扬起的风帆。一天的辛劳被丰硕的收获一扫而光。在渔港等候的人们也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第十段:尾声。渔民们卸下鱼,收好船,都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去了。江面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乐曲在优美的洞箫声中结束。
春江月色,深沉而厚重,花细碎,月微醉,飘渺夜空中,江流一弯,一丛繁荣的花林呈现在眼前,柔和的月光倾泻在花瓣上,多了几分灵动,让人犹生怜爱之心。
花朵随风摇拽轻揉浮动,时而柔,时而直,时而明暗交替。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还能赏几回?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剪不断,理还乱,落在心头。分不清是月映还是江照月,那江畔中散落的,是白沙还是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慨人生之渺小,人生不过几十年,一弹指间挥去罢了。正所谓,天地无极限,生命若朝霜。
岁月悠悠,游子们徜徉于此。
无尽的江流,花的林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难遣心头那幽幽的思念之情。多少的青舟吟风,多少的默默叹息,世间何人不想做闲人,怎奈何不能尽脱红尘,终有所累之事。
但这已有这泛舟,己有这恬静和春江花月,己是人生难得啊!春江仍缓缓东流,清风徐来。舟头调转,明月当空照,长叹水月随波,潦乱不宁的别绪离情,都随着那残月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里了。
知识与能力: (1) 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进入诗歌意境; (2) 赏析本诗的景、情、理, 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 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 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诗歌文本的深入解读, 对本单元要求“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 (2)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进入诗歌境界。 (3) 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多种感情和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青春年华的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浮想诗歌的境界; (2) 解读诗中的意象。
难点:理解诗人对景、情、理的有机融合。
〖教学设备、课时〗
采用PPT多媒体,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首先, 导入 (《春江花月夜》音乐营造氛围) , 介绍作者及作品, 初读诗歌 (教师不做朗读指导, 等每一部分的文本意思和赏析结束后进行朗读指导与细读) 。
二、分析诗歌层次结构
请学生回答诗歌的层次, 并说明每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最后教师统一)
三层观点 (课堂采用观点) : (1) 月下之景 (1~8句) :月夜美景、画意美; (2) 月下之思 (9~16句) :人生哲理、哲理深; (3) 月下之情 (17~36句) :相思之情、诗情浓。
两层次观点: (1) 1~16句:月下之景, 以及引发的思考; (2) 17~36句:月下相思之情。
三、赏析诗歌
1.探究一:“置身诗境”, 赏析诗歌画意美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层次)
赏析指导:鉴赏诗歌, 不能简单地翻译诗句, 应通过对诗句意象的理解, 借助联想和想象, 进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第一,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在前几句诗中, 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明确:分别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 (具体分析每个意象所在的语句)
第二, 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还原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色。 (比较两位学生改写的散文)
生一:月亮出来了, 从潮水中央, 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 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 月照林梢, 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 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生二:春江的潮水涌动, 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 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 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 波光粼粼, 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 花林闪着银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第三,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这些景物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朦胧气息, 优美、恬静、空明的意境。
小结本层次。 (略)
第四, 朗读指导: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呢?
明确: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 (高亢)
(听示范朗读, 学生齐读)
2.探究二:缘景明理, 感悟诗歌哲理美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层次)
赏析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诗人对所见之景和境, 引发对大自然、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运用哲学中的观点来赏析。
第一, 诗人面对如此良辰美景, 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叹?
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 睹月思情, 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的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 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明确:诗人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
“江畔何人初见月?”——人生有限 (最早见到月亮的那个人早已不在) ;“江月何年初照人?”——宇宙永恒 (最早照到人间的那个月亮却还存在, 仍然年年照到人间来) 。这与刘希夷所写的《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的道理是一致的, 变的是人, 不变的却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月亮、江水。在这里诗人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首先, 揭示了宇宙无穷的规律——人生有限, 宇宙无穷。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是中国古代文学从古到今一个永恒的主题。如:苏轼:“寄蜉蚴于天地, 渺沧海于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等。再次, 指出了奋进的人生态度。在感慨宇宙的无穷时, 古代文人们选择了怎么样的态度呢?是及时行乐还是惜时奋进呢?在不同时代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 但是对于当前的青少年来说, 趁青春年少之时, 发奋努力,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如曹操诗中说的:“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最后, 揭示了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曾经的红颜终究会老去成为白头, 人生总有生老病死, 这都是不可避免的。生活中, 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 就是自欺欺人, 就会对人生作出许多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第二, 作者对生命短暂的咏叹与前人是否有区别?
但这首诗最深刻的却在接下来的两句:“人生代代无穷已”——个体的人是有限生命, 但是人类繁衍的无穷——这就是“有限”中的“无限”。
诗人在有限中看到了无限的客观存在, 虽对人生短暂有一定的感伤, 但在我们看来并不是颓废与绝望, 因为在下文我们从游子和思妇的深切相思中发现了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可以明显感到是“哀而不伤”, 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所表达的: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小结本层次。 (略)
第三, 朗读指导: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
明确:月光下的遐思冥想。 (平缓)
(听示范朗读, 学生齐读)
3.探究三:缘景明情, 体验诗歌情感美 (全班同学齐读第三层次)
赏析指导:品味意象, 推敲炼字。
第一, 思考:这一个层次是缘景明情, 作者由己及人, 由慨叹宇宙无穷无尽到人生的代代相传, 由慨叹江月有恨到流水的无情, 一腔愁绪, 洒满诗篇。第三层主要写了什么情?
明确: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离愁别绪之情。
分为两个层次来解读:一是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 写思妇怀人;二是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 写游子思家。
第二, 诗人是如何写思妇怀人的?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通过“月”来写:相思在明月楼, 楼上月徘徊, 月光卷不去, 拂还来, 愿逐月华流照君。那无边的月光, 笼罩着一切, 鸿雁不停地长飞, 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 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 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重点:从徘徊、卷、拂与月光的联系和其他意象来分析。
如:“徘徊”, 写浮云的游动导致光影明灭不定而晃动;拟人手法表现了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 徘徊不忍去。写出了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痴情和缠绵。
第三, 诗人是如何写游子思归的呢?
明确: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在潺潺流逝的江水中, 逝去的不仅仅是流水, 更是在外游子一生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广阔的江潭中, 一轮孤残的落月, 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 洒落在江树上, 也洒落在读者心上, 情韵袅袅, 摇曳生姿, 令人心动神迷。
小结本层次 (学生先小结)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 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 显示人生的短暂, 而在短暂的人生里, 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里面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 但总的来看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青春年华的珍惜, 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境界开阔。
第四, 朗读指导。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呢?
明确:楼上思妇的愁情 (低回) ——游子的梦回故乡 (哀怨) ——梦醒后的更加孤寂 (悠长) 。
(听示范朗读, 学生齐读)
〖课堂小结〗
作者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述, 尽情赞颂着大自然的奇丽景色, 并由此引发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进而对人间思妇游子离情别绪进行了形象的描写, 讴歌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作者将自然的景, 宇宙的理, 人间的情, 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完整优美的诗歌意境。 (景、情、理有机融合在一起)
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朦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纤纱,笼住静静的春江、春花、春夜。还有在月楼上盼君归来的多情思妇。迷蒙的情怀,隐约的物象。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浑然一体不可拆分。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于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飘于流水之间。含蓄婉转而不拘泥;轻润细腻如思妇之心,心欲静而思不止。富于清幽恬雅,隽永和谐的意境。
全诗以月光为神魂。月色赋予春夜灵气,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成为诗中诗,画中画,顶峰上的顶峰,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月光与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月色恬谧。月光浮于春江之上,滟滟粼粼,闪耀不已,如思妇跳动的心。孤月皎皎悬空,流光似飞霜,心底积蓄了一丝凉意,思更甚,愁更浓,一声叹息,一抹惆怅。人生苦短,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重复。君呀!胡不归?如白云远去的游子哟!可曾知妇在月楼上徘徊。桃花依旧,可人面在何处?
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边闺楼中思妇凭阑瘦。鸳鸯成纹已作枕,泪湿烛边春衫袖。月光入帘,卷不开,拂不去。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春光随水渐东去。君之归途呀!茫茫千万里。盼眼望断流云,君,胡不归?“不知乘月几人回”,君呀!乘月归来吧!妇已望尽天涯路。残月、冷辉满江树;江风移,枝依依,堤上影离离。银河浩瀚,牛郎织女能相望,可我与你相隔千里,飞鸿难连。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泪。
本诗没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统领幽思。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多变,可谓神来之笔。
月下流着憧憬与悲伤,一种少年初识愁滋味的憧憬与悲伤,“独上高楼,楼上有人愁”而非为赋新词强愁。
尽管忧思通篇,但全诗仍旧轻盈如山涧之流水;虽有叹息,但总淡淡如江边之月色。意境漠漠如花林薄霭,隐现轮廓尽是朦胧之美。哀而不伤,更有无声胜有声之功效。半遮半掩,轻云蔽日,蕴味无穷,给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心灵驰骋的天地。然后方知,饰娇容,看影碎,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江月澹无情,落落不想人,花意亦孤行,水光为之吸。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 “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引人注目,闻一多先生曾将此诗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评论家说张若虚这一首诗可以“孤篇盖全唐”。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经典诗作。
二、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
三、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五、作业布置
题目《春江花月夜》由春, 江, 花, 月, 夜五个中国诗词史常用意象构成:
“春”的意象, 最早出现在《诗经·七月》“春风迟迟, 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这里给春天的中国文化意象定了一个基调“伤春”。陈继儒《小窗幽记》“送春而血泪满腮, 悲秋而红颜惨目”引出“伤春”“悲秋”中国诗歌的常见的两大主题。
“江”的意象, 在古诗词中通常专指长江。“为君能有几多愁, 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用长江作比喻, 突出其空间概念。“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更多的时候在古诗词中长江是喻指历史长河, 突出人生的空漠之感, 是个时间概念。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纷纷“落花”是是古典诗歌的核心意象, 写花开的少, 写花落的多。落花对应的主题是伤春。以落花为媒介, 表达对年华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的的感慨。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突出月的空间意象。“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突出月的时间概念。“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突出月的情感意象。月是古人感慨最多的, 给予古人最多幻想和安慰的意象, 伤时, 惜时, 叹时, 相思之作千古流传。
古诗词中的“夜“多是时间, 空间概念。如“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那么张若虚如何将这五个历代古诗词中常用意象纵横交错构建出不凡气质的“盛唐第一诗”?
首先整体来看:
第一句“平”第二句“生”第四句“明”统一押韵 (ng) 。推而广之可见, 全诗每四句一韵, 一共九次转韵 (ng;an;en;i;ou;ai;en;a;u) 共三十六句, 完成月亮升起, 花朵开放, 春天来临, 再到春天逝去, 花朵凋零, 月亮落下, 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结构, 有着完美的整体形式美。
其次逐句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潮水”是实景描摹, “连海平”用了夸张和想象出平面的空间感, 扩大了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海上明月共潮生”画面在平面的基础上做了立体展开, 寻求更大的空间追求。“滟”日光或月光在水波上的反光, 属实景描摹, “千万里”用夸张和想象使得生命体验又扩大了。紧接着“何处春江无月明”用了问句, 一个俯视镜头, 对于双脚从未离开大地的唐朝人来说, 这句诗却从人的角度抽离, 到了宇宙的高度, 这正是初唐诗歌的高度。
这四句以江月起笔, 江连海, 海生月, 月照春江, 虚实结合, 呈现了万里阔大的时空, 可谓开篇“横绝”壮景。同时眼界之广, 胸襟之大, 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日本学者宫琦市说:“唐诗发现了无限。”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江流婉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芳甸”是花草丛生的原野, “霰”是雪珠, “汀”是水边的平地。这里月色不但同化了江, 而且同化了花, 花因月照而变得像雪珠一样透明。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 以月光的透明将其同化, 使之失去区别, 用江之绕, 花之林, 汀之沙来衬托月光似霰之美, 形成意境的整体美。同时这里出现了一个哲学意味的概念“空”就被推演出来了, 可以是视觉空间上的空 (看不见) , 也可能是心理本质上的空 (不觉飞) , 此刻似乎所有的存在都变成了不存在“空”。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此处月下之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特别的澄明纯洁 (无纤尘) , 巨大的“空”当中, 只有一轮孤月, 这也是诗人此刻心境宁静澄澈的外在映射。生命处于空静之中的时候, 生命的本质就会显现。所以此情此景下诗人对着这一轮孤月发问:谁是这江边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这其实就是一句终极的追问, 是哲学上的追问, 从人与月的现象中剥离, 直接面对人与月的本质即有限的个体生命在这永恒的时间面前究竟是怎样一番场景呢?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 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这里的逻辑用很通俗, 因为通俗, 所以简单, 所以可以无所不包, 所以哲学命题的思考最终都要回归通俗生活的解答。
“待”将月亮拟人化了, 表面写江月有待似乎在等什么人, 但话语中有很大的自我暗示, 正如《登幽州台歌》中不见古人来者都怆然涕下的陈子昂一般, 苍茫的时空中, 寥廓的视野里, 诗人讲得是一种生命状态, 透露出唐诗与唐人的自负。“但”是只的意思, 自古以来流水被用来象征时间, 诗人在刹那间个体生命与流水与时间有了短暂的一次对话, 在这场跨越千年的等待中, 从宇宙天地间顿悟了有限与无限的平衡。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是隐逸和离别的象征。“清风浦”是伤心的离别地。江郎才尽的江淹《别赋》就写道“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扁舟”最早出自孔子“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李白也写过“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所以“扁舟“成了漂泊在外不得志的代名词。“明月楼”是思妇住处, 借代的手法写出对月怀人。
“白云”与“青枫浦”可以理解为眼前景的描摹, 但“谁家”与“何处”可以看出诗人的情随景迁, 以自己的生命经验在联想普天之下的芸芸游子思妇。同时“何处相思明月楼”在呼应了上文的“何处春江无月明”, 前文扩大了宇宙体验, 后文扩大了情感体验。让我们感受到月下永恒的时空里, 情永恒, 爱永恒。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离人”在此指思妇。“玉户”就是闺中。“应”再次强调此处非客观实景描摹, 而是诗人的生命感悟。“徘徊, 卷不去, 拂还来”拟人手法的运用, 化虚为实, 表面写月光的清辉遍洒, 实际写出月下思妇剪不断, 理还乱的愁绪。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相望”说双方各自望月, “相闻”指互相听闻消息音讯。“月华”即月光, “流照君”就是希望随月光一起到你那里。“光不度”写同在月光下, 善长飞翔的鸿雁也不能随着月光到达爱人的身边。“水成文”水边上泛起细细波纹, 就是说能传递书信的鱼雁也无能为力。月亮照得到你, 也照得到我, 但我们之间不能互通音讯, 所以杜甫讲“家书抵万金”“亲朋无一字”。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人无法体会, 所以农业时代有它自身的魅力。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落花”暗含伤春, “春半”直接点出伤春。花落幽潭, 春光将老, 人还远隔天涯, 情何以堪!“江水流春”“落月西斜”均暗示时间流逝, 人生短暂。这四句将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 用月夜将尽、落花春去将不能还家的离别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碣石”在山东, “潇湘”在湖南, 泛指天南海北天各一方。“乘月”趁着月色, 此刻月落人归, “不还家”者思念加重, “摇情”就是牵动情思之意。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明月, 明月照穿了我们很多离愁别恨, 但还是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多情, 无关风月, 岁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仇、我们的离恨, 给了我们一份安顿, 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正如王尧衢《唐诗合解》所评“此将春江花月夜一齐抹到, 而单总结出一个情字, 可见月可落, 春可尽, 花可无, 但情不可没也……千端万绪, 总在此情内。”
纵览《春江花月夜》全篇, 从“月出”到“月落”, 这是个周而复始的无限时间。从“碣石”到“潇湘”, 这又是一个地北天南的无限空间。个体生命在春、江、花、月、夜的瞬间体验中, 以生命体验为翅膀, 不断把自己的过去投向未来, 超时空, 跨生死, 化瞬间为永恒……这便是强烈的宇宙意识和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情感, 这样个体自我遂与永恒化二为一。此刻再回首“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 竟为大家”“诗中的诗, 顶峰的顶峰”这诸多盛誉似乎也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蒋勋.《蒋勋说唐诗》, 中信出版社
[2]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当代评论》杂志
[3]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一枚绿叶,氤氲着春天的新奇
归来的燕子,轻轻掠过水面
留下了一串串的水纹
婉约着当年的痕迹
墙角的草儿,枯了又绿
迎春花儿,盈着雨滴的晶莹
蜜蜂在花丛中,嬉戏
低声呢喃,耳畔私语
诉说着爱的缠绵
采撷一份悠然诗意
岁月的风,吹绿了经年
田野里,弥漫着泥土的清香
给美妙的大自然
平添了几许惬意与舒爽
一串串纯白如雪
在蓊蓊郁郁的叶子中隐藏
透过俗世的屏障
沁出一阵阵暖心的芬芳
安暖那一季又一季的怀想
在和煦阳光的折射下
闪闪发亮,发出耀眼的光芒
游曳的思绪,回归花香满怀的景象
魂牵梦萦,阡陌小径
尘世喧嚣,有故土的地方
就是梦的天堂
故乡的春天,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激荡着心底的那一方情天
这情里面
有着我对故乡的思念
秀色满园,我爱故乡的春天
2.江
陶醉于这样静谧的时光
坐在江边,坠入夕阳
眺远,拥抱粼粼波光
一壶冰心,将光阴惊艳
江心一片,孤帆远影
礁石上,有望穿秋水的期盼
红尘里,天涯尽头
看流光逝去
百舸千帆,何处有卿意
欲将心事付瑶琴,谁与同听
情深处,素笺红袖
折字为酒,谁与聊叙
江南烟雨,雨水轻漾江不平
淡墨里,谁又在深情描摩一笔
乌蓬船里,浅墨难书情重
天青色烟雨
我在江边等你
盈盈子期,石像依然伫立
面朝归来的港口
相思引,泛滥于眸
等你,和我一起走
3.花
推开心中那扇窗
在季节转角,轻触时光
花开成海,绽放成葱茏模样
情思深种,悄然回望
在花的世界里
我看见了属于我们的白月光
那个你,温婉女子
如一朵花,在我的心海
悄然绽放,以一种独特的姿态
流动的空气中,洋溢着深情期待
打量着窗外的这朵花
欲放含羞
有着江南女子般的无限温柔
在红尘中行走
美丽身影,心动笑颜
我想把每一刻精彩瞬间
痴心挽留,暗香盈袖
在一朵花开的光阴里
时光真的开始倒流
4.月
皓月星光,跌落一地的怀想
悠悠月华,融入我生命
那日不落的篇章
研情思入墨,写到宣纸泛黄
弥留中
我看见了月儿
在向我痴痴回望
那醉心的回眸,在时光里绵长
月光那么亮,回忆那么长
一轮明月,抬头即是思念
想念你手心的柔软
想念你娇羞的模样
清浅的时光
你送我的那一束风铃
悬挂在窗前
摇曳记忆最深处的回响
于是,我沉迷于一杯琉璃月光
在月光里,我仿佛
看见了熟悉的脸庞
牢牢占据着我的心房
因为你,我忘记了如何去淡忘
只记得,有你的故事
每一个情节,都不同寻常
5.夜
夜凉如水,华灯初上
思绪被拽向远方
在这别致的夜间
我亲手把对你的思念
折成千纸鹤的模样
飞向远方
安暖在你身旁
让它捎去我的念念不忘
静谧的夜里
覆盖着轮回的幽香
相思情愫,穿越无数个音符
在云水之巅
轻吟,浅唱
和你一起去过的地方
还是当初的模样
那棵树下,我们的名字
依然很倔强
用手触摸,还有当年的温度
夜里,这醉心的记忆
在时光的缝隙里
悄然酝酿
在某个特定的时候
沾染月光的往事被一遍遍翻唱
倾覆本是平静的时光
终究难眠于流沙的海洋
夜深了,城市安静了
-你脚踏俩只船,你划得真漂亮。- 每个说不想恋爱的人 心里都装着一个不可能的人。我心疼每一个不快乐却依然在笑的孩子。(有没有那么一个人,看透我在隐身,知道我在等人。古筝《春江花月夜》赏析
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皆可宣之于乐,以传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乐诗画,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广阔胸襟和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筲鼓》.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独奏曲《夕阳筲鼓》为依据,先从曲调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则下集中发展。
古曲《春江花月夜》气韵优雅,刻画入微,既有继承,又有出新,于悠扬秀美中见气势,于优美抒情中见豪放,音乐丰满,起伏有致,富于形象,耐人寻味,不愧为万世流芳之本。
夜色中,江水静静的,呜咽着向天尽头淌去,渐渐的融入了无边的黑暗中。刹那间,月伴潮生,世界瞬间明朗起来了。明朗的月,明朗的水,却自是美的朦胧,美的让人心疼。置身其中,一丝忧郁便不知不觉的渗遍周身,无法自拔,也不愿自拔。
月轻柔的为江披上银纱,江便高兴了,孩子似的,炫耀着跃向前去。水和月,永远是各自的宠儿。有了月,水更活泼;有了水,月更清丽。江天一色,格外的明净。
婉转的江绕过水中小汀。银色的月光下,一片静谧而又生机勃勃。花草似乎都睡去了,但你听啊,空气中充满了她们的.窃窃私语和低声笑谈。
看啊,那一片似雪的锦绣,是花海吧,因为空气中漫是馥郁。没法看出是什么花,月给了她们一袭面纱。不过也好,花都是美的,朦胧的花更是美的。流水载起落花,凄美之外别有一番柔情。雪样的花林,温柔的流水,恋人般的般配。
月使得世界变的精致,也使世界变的朦胧。河畔上那片洁白柔软的沙滩清梦般的虚无,却又难以置信的真实。这月,这花 ,这水,构成了这春夜。
天和地都沉默,寂静中别有一番威严,慈父般的宠着这月,这江,这花,这夜。
有多久了?我在这儿看夜?几千年?亦或几万年?想不起了,太久了。这亘古未变的夜!人生匆匆,几番沉浮,早已物是人非。可还记得是谁第一次望月兴叹?是谁第一次赞叹这江天一色的景致?又是谁第一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都不记得了,太久啦
人生代代,几经更迭。我以为一直是自己在这儿陪着夜呢,却听见心中的声音说:不,早不是你了!我争辩到:不,我一直在这,夜没变,我也没变。夜微笑着,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博大的黑袍轻轻笼住我。我猛醒,曾几何时,也有过这么熟悉的感觉?大概是前世吧。我无语,是啊,夜已经经历过我的无数次人生了。她洞悉一切。眼前的江,月是永恒赠给我的礼物吧。我明白了,我的生命亦会是短暂而永恒的,恰如那逝去的江水一般。
摆摆头,想从思绪中挣脱,却又陷入更深的忧郁中。
那是谁家的一叶小舟孤零零的漂在月色中?舟中的人儿是否正在牵挂徘徊在月光下同样无眠的她?月将似水的光挥洒在楼台上,更添了些许的离愁,些许的无奈,些许的落寞。愁绪如同偷偷溜进窗棱的月光般挥之不去。门上垂下的珠帘遮住了屋里垂泪的人儿,却遮盖不了弥漫四周的相思。放眼看去,似乎到处都有曾经的回忆,曾经的甜蜜。转眼间,却已是时过境迁,天涯海角。人生便是如此的美好而又无奈。苏东坡说:“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沐浴在共同的月光下,心中彼此挂念着,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情感。鸿雁传书的故事毕竟只是传说,鸟儿怎能传递这神圣的相思之情呢?
舟中的游子啊,你是否也想到了久已未曾归去的故乡呢?梦里回乡千百次,蓦然惊起,依旧身在关山外。问那默默流去的江水,是否能为人们传递相思之情呢?脉脉江水默默无言。
江水亘古不变的坚决逝去,带走了许多,也留下了许多。春将尽,落花纷纷,赴诸流水。斜月向西沉去,仿佛要回归般坚决。有些伤感,这江,这花,这月,都要逝去了。这夜,也会消逝的。“不,不会的!”有个坚决的声音说:“他们是永恒的,你忘了吗?”是啊,永恒的。我默念到。
前面是一条无尽的路,甚至不知道它会通向哪里。我义无反顾的踏上去,带着满腔的感动和希望。我相信,路的尽头,会有我的情感的归属。
【诗词春江花月夜】推荐阅读:
春江,春江王安石,春江的意思,春江赏析06-08
《春江花月夜》 教学设计11-10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上交10-12
音乐欣赏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06-09
富春江上教案06-01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赏析07-26
富春江美景作文11-06
《惠崇春江晚景》诗歌赏析10-20
(春江乡中心校)自查报告07-21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意思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