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生物学(精选8篇)

环境生物学 篇1

1、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与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交叉的新型学科,是研究环境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人为逆境:是一门研究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状态。

2、生物系统:生物各结构水平的总称。

3、生物多样性: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物种类、种类的遗传变异与生存环境。

4、生物修复:利用生物的代谢活动或其代谢产物降解、富聚有毒有害污染物,从而恢复被污染环境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生物学过程。

5、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6、逆境(胁迫):生物生长和生殖降到基因型潜能一下的任何一个因素。

7、超积累植物:指一些重金属具有超强吸收和积累的植物。

8、生物系统:生物各结构水平的总称。

9、生物监测: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

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作用的反应或反馈效应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为环境质量的评估、调控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0、指示生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生物,通过其所做的反应可了解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11、活性污泥:是由微生物、微生物所分

泌的粘性物质以及吸附的污水中杂质所构成絮凝团。

12、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某些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和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未经利用而被丢弃的固体或半固体形式存在的物质。

14、共代谢:某些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单

独存在不能被降解,但若有另一可做碳源或能源的辅助基质存在,这些合成的有机物可能被降解

15、生物富集(生物浓缩性):化学污染

物通过食物链的各营养级生物成员逐步富集,提高了污染物浓度的过程。

16、异生素:存在于外界环境,可能与机

体接触,并且以某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化学物质,可以以各种方式被吸收,并在体内发生生物转换。

17、半致死量:规定时间内杀死一半实验动物所需的化学物质的浓度。

18、半致死时间:规定浓度下杀死一半实验动物所需的时间。

19、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各水平上的毒性效应,以及产

生这些效应的过程和机制。20、污泥龄:指污泥在反应器中的平均停留时间,21、慢性毒理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低浓度长时间的中毒试验观察毒物与生物反应之间的关系,已确定对生物无影响的浓度。

22、生物防治:令有害生物的天敌对有害生物进行调节控制及至消灭,使农业生物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种方法。

23、持续农业:人类能更多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并同环境保持平衡从而既有利于人类又有利于其他大多数生物种的农业。

24、矿化: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和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25、吸收:异生物通过各种途径经透过生物机体的生物膜进入体液的过程。

26、急性毒理试验:在较短的时间内,通常为96小时,或更短的时间,能引起试验动物死

亡或剧烈损伤的一种实验方法。

5、自然逆境: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不利于生物生长的环境状况和因素。

6、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的科学。

9、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各水平上的毒性效应,以及产生这些效应的过程和机制。

7、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物灭绝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的科学。

8、毒理学:一门研究化学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效应的科学。

9、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各水平上的毒性效应,以及产生这些效应的过程和机制。

10、生物圈:生态系统在全球尺度上的组织结构水平。包括各种层次的生命过程规律及系统特征的总和。

12、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代谢活动或其代谢产物降解或富集有毒、有害污染物,从而恢复被污染环境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生物学过程。

13、植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的土壤或水体中种植具有耐受、吸附和超积累重金属的植物,借助植物的生长吸附、积累重金属,通过植物的收获带走重金属从而消除污染的技术。

14、水体富营养化:指大量的含N、P等营养元素的物质进入水体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繁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使水体失去正常功能的现象。

18.生物学富集:生物体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浓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物质的现象。

19.生物富集:化学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各营养级生物成员逐步富集,提高了污染物浓度的过程。

29、天敌:弄构调节和控制乃至消灭有害生物的有益的昆虫鸟类和菌类。30、有害生物:对农作物进行或产生危害的病毒,细菌,真菌,线虫,害虫,害鸟,害兽,杂草,微生物等。

31、简单扩散:物质从浓的较高一侧透过生物膜向浓度较低一侧扩散。

32、堆肥化:在有控制条件下,使有机废弃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降解矿化,并同时使有机物发生生物稳定作用的过程。

33、气溶胶态污染物:是浮在大气中的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34、TSP(总悬浮颗粒):大气中粒径中的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

35、气态污染物:包括CHx,CO2,NOx,含硫化合物,卤素等造成污染的气态物质。

36、电离辐射污染:无论哪一类射线,凡具有足够的能量能引起物质电离的称为电离辐射,由电离辐射造成的污染称为电离辐射污染。

37、电波辐射污染(非电离辐射):当电磁波的辐射强度超过一定水平时对环境的电磁辐射污染。

38、噪声污染:环境中不协调的使人厌烦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

39、热污染:大量的废热(含热废水、废气及热辐射)不断进入环境,使其环境升高,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生活与生存。40、病原体传播:指环境中来自于生物体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在空气,水体,土壤中的传播。

41、自然资源:自然界中人类可直接获得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42、过度开发:人类对资源的开发量大大超过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资源量。

44、生态农业: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营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极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

45、生化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指单位时间内底物浓度的减少或细胞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

简答

第一章

1、当今全球和我国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①温室效应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④生物多样性减少⑤土壤荒漠化⑥淡水资源危机⑦海洋环境污染⑧固体废弃物污染⑨有毒难降解化学品污染;我国当今所面临的环境问题:①水资源紧缺并污染严重②农业环境形势严峻③生态环境状况恶化④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2、环境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如何?答:①生态毒理学研究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③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④保护生态学

3、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的相互关系。即①人为胁迫因子对生物关系的效应②生物系统对人类的影响。

41、环境生物学分支学科有哪些及意义?

答:分支学科有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保护生态学和环境生物技术等。意义?

第二章

1、水体的化学性污染类型及污染源是什么?答:㈠水体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包括耗氧有机物:BOD5,CODmn,CODcr和有毒有机物:有机农药;无机污染物包括有毒无机物:重金属和无毒无机物:水中的酸碱化合物。㈡污染源主要是人为活动产生的工业废水、生物污水、农业废水、此外工业废气中污染物由大气沉降进入水体,固废物中可溶性物质经,直接倾倒入水体的固体废弃物。

2、土壤的化学性污染类型和污染源有哪

些?各有何特点?

答:㈠污染类型:①有机物污染②重金属污染③污染及化学废料的污染㈡来源:工矿来源、农业来源㈢特点:①主要有杀虫剂、除草剂及工业“三废”中的有机物。②主要有Hg、Cd、Pb、As、Ni、Cu、Zn等以农药及工业“三废”的途径进入土壤残留期长。③包括各种类型的N肥、P肥,当过量施用时,造成土壤中N、P过多,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第三章

1、何为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划分为多少层次类型?

生物多样性型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类、种类遗传变异和他们所生存环境的总称

可划分为: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和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2、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答:生物多样性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与世界各国的,而主要分布于具有热带森林 的国家。

3、我国生物多样性有何特点?其价值和作用是什么?

特点:①物种丰富 ②特有属、种繁多 ③区系起源古老 ④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物质资源非常丰富 ⑤生态系统丰富多彩

价值:①直接价值:生物资源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工业原料等体现出的价值

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的价值 ③潜在价值:目前尚未表现且又有潜在功能的价值

作用:①是人类的食物来源 ②是人类药物的主要原材料 ③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工业和日用品原料 ④在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简述环境微生物多样性有机种类型?

它们各有何作用?

答:㈠①土壤中的微生物②水体中的微生物③空气中的微生物④极端生态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a嗜热微生物b嗜冷微生物c嗜酸味生物d嗜碱味生物e嗜盐为生物f嗜压微生物㈡作用:①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②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③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作用④是生态系统中的初始生产者⑤是物质和能量的储存者。

5、简述植物多样性有几种类型?各有何

特点和作用?

答:类型: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a藻类b苔藓c蕨类d种子植物②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③植物遗传的多样性;作用:①是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生产者②为其它生物创造和维持生态环境③植物也是有机物质和能量的储存者④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⑤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之一。

第四章

1、异生素的主要吸收途径(哺乳动物)有哪些?

答:①消化道(最主要)简单扩散,极少数为主动转运②呼吸道:大气中得以胜诉,肺泡上及细胞,非脂溶性,水溶性,颗粒物均可透过,其吸收速率仅次于静脉注射③皮肤:表皮细胞(多数),皮脂腺细胞,汗腺细胞。

2、影响外来物质在消化道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胃肠运动的变化②胃酸、肠消化液,肠细菌丛复合物③胃肠道中的食物④血流量增加,促进吸收⑤外来物质的物理性状。

3影响根部吸收矿物质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一定范围内,土温升高,吸收升高②根系通气状况,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升高,吸收升高③钙升高,吸收升高(一定范围)④Ph值下降,溶解度升高,吸收升高⑤离子拮抗P促As。

4、外来物质在动物体内运输途径是什么?

答:①消化道吸收---肝门静脉---肝脏②呼吸道吸收---肺---循环系统③口腔直肠---血液循环④皮肤---毛细管网/淋巴网。

5、影响外来物质在不同器官组织中分布的因素?

答:①通透性②脂溶性③亲和性

6、简述动物界外来物及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①肾脏排泄:肾小球滤过(被动转运)、肾小管主动转运(主动排泄)②随胆汁排泄 ③有呼吸道排出

④其他排泄途径:胃肠道排泄、乳汁排泄、随汗液和唾液排出、经毛发和指甲排出

7、生物转化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答:第一阶段(I相反应):外来物质的分子引入极性基团,氧化,还原反应或水解;第二阶段(II相反应)经水解,氧化还原的外来物质与内源性物质合成,生成易溶于水的代谢生物排除体外。

第五章

1、平衡生态环境的破坏力主要来源于?①自然因素 ②人为因素

2、环境污染对平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有哪些?

答:①污染生态系统中出现结构性失衡②污染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往往减少③生物链成员减少,甚至中断④信息网络系统遭受缺损和破坏。

3、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基因和活性大分子物质的影响?

答:①引发生物体的基因突变②改变生物体的生化反应,甚至代谢途径。

4、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答:①对动植物的形态、生理、生长和繁殖的影响②导致动物的行为改变③直接导致动植物大量死亡。

5、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效应有那些? 答:①明显改变水域生物结构组成②引发鱼类、贝类窒息或中毒死亡。

7、土壤污染后的生物效应有哪些?答:① 对微生物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②对农药、除草剂污染的生物效应 ③对重金属的生物效应。

8、简述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①都市热岛效应 ②城市化对水资源的超量使用和严重污染:a、城市地下水抽用多,补充少

b、城市对地面水域的污染日趋严重 ③城市成为了固体垃圾废物的集中产生地 ④城市大气污染远比农村严重

9、城市化对环境生物有何影响?

答:①城市中生物失去多样性:城市中动物和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很小,甚至相当单一,而且无论是动物生态结构还是植物生态结构,都比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生态结构更为简单,脆弱,是一个失衡的生态②城市成为人类疾病传播集散中心,许多疾病,其初病原并不是来自城市或本市,但往往在城市中得以大规模爆发③居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④其他污染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城市噪声白天使人相互交谈不易,长期生活于高分贝噪声中,听力减退,声音变调,夜晚难以良好入睡,噩梦不断,心里疲乏⑤城市固体污染的主要生物效应:破坏卫生 噪声污染 传播疾病 第六章

1、生物监测的优点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优点:①综合效应性:能较好的综合反应环境质量状况 ②连续监测性:能反映出某地区受污染或生态破坏后累积结果的历史状况 ③多功能性: 通过指示生物的不同反应症状,分别检测多种干扰效应 ④高灵敏性: 能真实而全面地反应外干扰的生态效应所引起的环境变化

局限性:①反应相对迟钝: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测量结果、做出判断

②很难定性和定量化:只反映环

境中各污染物所反映出来的总体生物毒性水平

③影响因素多:外界各种因子容

易影响生物监测结果和生物监测技能

2、指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具有灵敏性 ②具有代表性 ③具有小的差异性 ④具有多功能性

3、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①一般指示性②相对敏感性③生物特异性④化学特异性⑤反应的时间效应⑥固有的变化性⑦预告及生物学水平上效应的关系⑧野外应用价值。

4、大气指标生物应具备何种条件?

答:①对污染物反应敏感,受污染后的反应症状明显,且干扰症状少②生长七长,能不断萌发新芽③栽培管理和繁殖容易④尽可能具有一定的观赏或经济价值,以起到美化环境与监测环境质量的双重作用。

5、土壤污染的类型有哪些?

答:①重金属的污染②农药的污染③放射性污染④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6、如何进行土壤微生物监测?

答: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采样时所采用的工具、塑料袋或其它的土壤取样器皿必须事先灭菌处理,再根据取样保持通气的要求,决定采用透气或密闭的容器②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方法:常采用的无菌培养方法是:充氮厌氧培养法、焦性没食子酸吸收氧气法、专性厌氧菌分离法等。

第七章

1、有机物水的可生化性如何测定与判别?

答:①直接检测污染物降解率:降解率越高,说明污水的可生化性越好②测定BOD/COD比值:比值越大,污水可生化性越好,反之,比值越低,可生化性越低③测呼吸率:以时间为横坐标,耗氧量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成为可生化呼吸线。耗氧量与培养时间呈直线关系,这条曲线称内源呼吸性。A: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之上,可生化性越好B: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之下,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上移到内源呼吸线之上,说明该污水对微生物有一定毒性C: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基本重合,说明污水对微生物无毒,且污水中有机污染物不可降解D: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下方,说明污水对污泥中微生物有不可适应的毒性,两线之间距离越大说明污水毒性越大。

2、简述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

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污水经物化预处理后与二沉池回流淤泥同时进入曝气池,通过曝气搅拌作用,使污泥呈现悬浮态并和污水完全混合。污水重的悬浮固体和可溶性有机物被活性污泥吸附并降解或同化。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剩余污泥,污水因而得到净化。净化后的污水和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分离后,上清液溢流排放,活性污泥一部风自流到曝气池以保持曝气池中一定的污泥浓度,另一部分则作为剩余污泥排放。

3、构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能依靠污水中的有机物或其它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作为营养物质生长繁殖②能适应曝气池环境条件③能耐受污水中有毒物质毒性而生存④能与活性污泥中存在的其它微生物共存。

4、活性污泥如何驯化与形成?

答:在反应器中加入一部分待处理污水,同时加入适量的过滤后粪便水,曝气一段时间后,混合液会变浑浊,镜检混合液可以看到大量的游离性细菌和原生动物等,表明这时混合液中微生物生长代谢旺盛,活动强,能量高,运动频繁,相互间不易凝聚。继续曝气,使反应器中BOD5下降到很低,混合液中营养开始缺乏,这是微生物便由增长期进入稳定期或内源呼吸期,其活性降低,运动性减缓,微生物相互接触后就会因缺乏足够的能量以排斥相互间的引力而不再分离,而是相互结合在一起,污泥絮凝体开始形成。将污泥絮凝体沉降,排去上清液,再加污水闷曝,如此循环5~6次,反应器中污泥浓度可以逐渐增加到5%(体积比)左右,而且在驯化过程中,污泥絮凝体不断增大,混合液中游离微生物数量随着原生动物特别是固着性原生动物如钟虫,盖纤虫的出现不断减少,出水变清,以后则低负荷进水连续运行,并视污泥驯化情况逐步增加负荷,直到达到反应器设计负荷后开始稳定运行。

5、试述造成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如何控制污泥膨胀? 影响因素: ⑴污水水质:

①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污水容易发生,含蛋白质或氨基酸等有机物的污水不易发生

②含大量可溶盐有机物的污水易发生,以不溶性有机物为住的污水不易发生

③活性污泥法处理陈腐污水易产生膨胀,而处理新鲜污水不易发生 ④厌氧处理后,将处理后上清液直接用活性污泥法处理,而导致污泥膨胀

⑵有机负荷:在低负荷或高负荷条件下,都易发生污泥膨胀 ⑶营养配方:微生物正常生长需要一定的c:n:P 的比例,当c:n或c:p的比过高时,n,p相对含量不足时,易导致污泥膨胀。⑷溶解氧:生化池中供氧不足时易发生污泥膨胀,一般单DO小于1.0mg/L时易引起污泥膨胀,当DO在8-9mg/L时,若有机负荷极高也易发生 ⑸温度:夏季温度高,易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冬天温度低,易发生非丝状菌膨胀

⑹PH: 活性污泥是以的PH为6-8,低于6-8时易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 ⑺冲击负荷:指流入曝气池内的河水量或污水水质发生突然,易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

⑻地型和流态:完全混合式曝气池易导致污泥膨胀,推流式曝气池在正常条件下不易发生

控制方法:

①投加适量的凝聚剂,增加活性污泥的比重②投加化学药剂,杀灭丝状菌 ③改变工艺条件 ④调整水质条件

6、何谓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有何特点?

答:微生物附着在特定的载体表面上形成独特的微生物群体结构并以固着方式生长时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处理污水的方法叫生物膜法。特点:①生物膜抗水质变化,冲击能力较强②生物相多样化③可以承受较高的有机负荷

7、如何形成生物膜?

答:当污水流经填料时有部分微生物会附着在填料上,并在填料表面大量繁殖逐渐形成一层滑腻的粘液状膜,这层膜不断曾参加厚,产生分层现象,表层中的微生物主要为好氧微生物,内层处于厌氧状态,其微生物组成主要为厌氧微生物,这就是成熟的微生物膜。

8、厌氧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是什么?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在厌氧条件下,兼氧和厌氧微生物群体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因素:①接种物②污泥浓度③温度④Ph⑤抑制物质⑥原料的C:N比值和其它营养物质⑦氧还电位⑧搅拌⑨压力

9、氮素污染的危害及生物脱氮的原理是什么?

答:危害:①氨氮浓度高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危害鱼类和家畜安全②氨氮在硝化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③氨氮会与自来水中用于消毒的余氧反应生成氯胺,消耗水体余氯,使自来水水质得不到保证④氮化合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原理:在生物处理过程中使污水中含氮有机物经氨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氮,再由硝化细菌将氨氮氧化为硝酸根离子,最后硝酸根离子被反硝化细菌还原为氮气而从液相中释放到空气中。

10、生物除磷的生物学机理及影响生物除磷的因素是什么?

答:生物除磷的生理基础是污泥中存在一类聚磷菌,聚磷菌有在好氧条件下其细胞内积累磷和在厌氧条件下释放磷的能力。目前对聚磷菌积累磷机理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过度积累和贪婪吸收。①过度积累是指微生物暂时处于磷缺乏状态后,转移到含有丰富的磷素和合适营养条件下能大量快速吸收磷并以多聚磷酸的形式积累在细胞内②贪婪吸收指系统中必需营养元素的等受限制,而磷不受限制条件下,如果细菌还有足够的能量时则从外界吸收磷并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积累于细胞内,作为能源储存物质。影响因素:①溶解氧DO②PH③温度④有机物

11、什么是稳定塘及其原理是什么?

答:稳定塘是通过自然的理化和生物过程来处理有机污水的池塘,又叫氧化塘。原理是:污水在塘内经长时间的停留,通过理化反应和各种微生物、动物、植物的代谢与分解活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最后达到稳定化的目的。影响氧化塘处理技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温度、养料及有毒物质含量。

12、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这一陆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控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来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及一些工业污水,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来实现污水资源化和无害化。

13、有机污水生物资源化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是利用污水中营养物质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或菌体蛋白。

第八章

1、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①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②污染土壤③污染水体④污染空气

2、城市垃圾的危害有哪些?

答:①破坏环境景观②干扰破坏环境功能③污染环境④生物性污染⑤易引起火灾和爆炸等事故

5、影响堆肥质量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有机质的含量②通风量和通风频率③水分④CN比⑤Ph

评价体现在:①去除率%=原-现-现

3、垃圾填埋发电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

/A*100%②次生增加率%=现-原/原*100%答:优点:①简单易行,可以利用垃③毒性下降率%=原毒水平-现毒水平/原圾沼气发电②投资少,成本低③管理方毒水平

便,技术成熟;缺点:①占地多,存在渗4.2、水体富营养化如何控制?常见的有滤液污染水体问题,防渗层难做好②垃圾效修复方法有几种?

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主要是CH4,CO2,污染答:消除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问题还大气,阻碍植被生长破坏臭氧层,CH4为在于削减湖泊水体的氮磷以及底泥有机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发碳和氮磷的负荷,消除水体中藻类疯长的生爆炸。

基础,达到降低水体中藻类生物量,提高

4、如何利用蚯蚓处理垃圾?

水体透明度的目的。修复方法有:①除磷答:先要对垃圾进行分选,去除石块,脱氮削减有机碳②破坏分层现象③化学砖瓦和玻璃等无机成分,然后接种蚯蚓。除藻④生物法除藻⑤源头控制 蚯蚓以有机垃圾为食料,把其转变为蚓类-----一种优质的腐殖酸类肥料(除含养分

39、环境与逆境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哪些方外还含有植物生长刺激物质)和蚓体蛋面?

白。答:包括三个方面:大气、水体、土

6、固体废弃物生物能源化-----酒精发酵的壤方面的污染。

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水解:由于参与酒精发酵的主要微生物----酵母,只能转化糖为酒精,而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和纤维素原料转化成酒精。因此,含纤维素类有机废弃物制备第一步,是必须把不能被酵母直接利用的淀粉和纤维素等非糖原料通过各种方法如酸水解和酶水解的方法转化成糖,第二步是由酵母菌发酵成酒精对糖质原料则可以不经转换而直接利用。

7、如何利用生物去除固体废弃物的重金属?

答:微生物淋滤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嗜酸性硫杆菌的生物氧化作用以及其产生的低Ph环境,使难溶性形态存在的重金属进入液相,再通过固液分离而去除。生物淋滤法:共分五步

①污泥预酸化至PH4左右 ② 添加能量物,如元素硫等 ③回流污泥以添加接种物搅拌并在好气的条件下培养数天至数周 ④污泥压滤脱水 ⑤脱水污泥的石灰中和。滤液重的重金属通过石灰沉淀去除。

第九章

1、简述生物修复的基本内容及类型?

答:㈠生物扩增-----接种或种植具有降解或富集功能的植物或微生物;㈡生物刺激-----添加生物活性基质,刺激土著微生物的作用。类型有:①农田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②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

2、简述生物修复的技术和方法有哪些?

答:㈠原位生物修复技术:①投加活菌法②培养法③生物通气法④生物翻耕法⑤植物修改法㈡异位生物修复技术:①生物反应器法②预制床法③堆制法④生物堆层修复技术㈢原位----异位联合修复技术:①冲洗----生物反应器法②土壤通气----堆制法

7、简述农业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①成本低、见效快、易推广。②美化环境③可回收再利用④多次收割,地表长期稳定

缺点:

①针对性太强②对环境条件要求高③植株小,生物量低 ④残枝落叶重返土壤生成污染。

7、简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的技术主要有几种?各有何特征?

答:①植物萃取(吸收)技术②植物固化

技术。

①的特征:a:即使在污染物浓度较低时也有较高的积累速率b:能在体内积累高浓度的污染物c:能同时积累及重金属d:植物在野外条件下生长速率快,生长周期短,生物量高,个体高大,向上垂直生长以利于机械化作业等e:植物对农业措施如施肥等能产生积极的反应。

②的特征:a:植物修复的成本低b:有较高的环境美学价值c:植物修复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d:植物固化技术能使地表长期稳定e:能回收一定量的重金属f:可用作制成微肥的原材料g:能永久性解决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h:植物修复有两个特点:⑴是植物既可以从污染较严重的土壤中萃取重金属,也可以从轻度污染的土壤中吸取重金属;⑵是植物吸收具有选择性,它能够直接针对目标污染物进行吸收i:植物修复技术通过萃取和浓集作用可极大地减少污染物的体积j:适用植物修复的污染物范围很广。

4.1、修复技术的设计和效果评价体现在哪些方面?

环境生物学 篇2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是环境科学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 其研究范围不断外延、扩大, 并与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融合。因此, 在环境生物学教学中, 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国内知名院校通用的几本教材进行比较, 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系列孔繁翔主编的《环境生物学》作为授课教材, 同时以王建龙的《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和岳莉然的《环境生物学教程》作为参考教材。《环境生物学》教材包括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和生物净化两大部分, 较好地体现了环境生物学的基本内涵, 知识性强, 概念严谨, 结构紧凑, 适合作为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使用。然而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该教材内容与环境专业其他课程的授课内容出现了重叠现象, 如与环境毒理学中“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及其评价”, 与环境化学中“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与环境微生物学中的“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等, 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为了避免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 同其他课程的老师一起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制定和分配, 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基础上, 对于一些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淡化, 一些难度不大的内容可做复习或自学, 从而使教学内容能尽可能突出重点, 主次分明。

环境生物学知识更新速度很快, 一批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孕育和形成, 再好的教材也无法跟上科技的发展速度。因此, 在注重对学生传授环境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把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引入课堂, 从而做到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比如, 讲解生物修复内容时, 介绍陈同斌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湖南、广西建立植物修复基地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 讲解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时, 介绍“让能吃油的细菌变成海洋环保卫士”的报道; 在讲解细胞工程时, 引入欧洲科学家开发基于抗体的污水处理技术的案例; 讲解生态工程内容时, 引入成都、深圳等地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成功案例; 讲解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时, 引入日本311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等等。通过结合科技前沿, 并将其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贯穿到基础知识的教学中,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 而且关系到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多年来的传统教学习惯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 在环境生物学的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 进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造问题情境, 巧妙设疑, 并及时地引导学生质疑、设疑、释疑,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观点, 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启发式教学中关键在于如何给学生创设思考的契机, 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例如, 在介绍了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后, 提出问题: 基因工程技术是否可应用于农业和环境领域? 如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进行环境监测?转基因植物在植物修复中的大规模应用会产生哪些问题? 如何解决? 问题的提出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迅速地投入到答案的思考当中。此时教师抓住学生情绪高涨的时机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印象深刻。

2. 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交流探讨过程中, 达到双方不同观点碰撞交融, 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拓展创造性思维,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也各有特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各章节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安排课堂讨论是一种最基本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也是师生间思维碰撞、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每节课结束时, 给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 再上课时进行针对性提问, 让学生自主回答, 其他同学可以加以补充或纠正, 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课后也会主动进行复习。作业反馈法也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形式。教师适当布置作业、批阅作业, 是对原有的师生互动效果最有效的检验办法。教师在批改作业时, 不是简单地给个分数, 而是要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 对学生实施适度的鼓励化评价。如用欣赏性的话语指出优点, 用鼓励化的语言提出作业中的不足, 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发放作业时, 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帮助学生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此外, 教学过程中, 还应注重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如每次课后和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交流, 建立公共邮箱, 利用网络身份平等性消除潜在的交流障碍, 解答学生的疑问, 听取学生的意见, 架设起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互动的桥梁。通过在校园教务网络平台学生对教师教学各方面情况的评价, 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当前教学模式的反映情况, 了解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随时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 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

3.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环境生物学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抽象概念较多, 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将环境生物学专业知识直观地表达给学生, 学生难以理解, 导致学习兴趣不高。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直观, 可将教学内容以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表达, 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和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专业知识。同时, 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教学内容, 扩大信息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及视频等资源, 深深吸引了学生, 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授课效果。如在讲解大气污染植物监测内容时, 结合十几种植物叶片受害图片介绍不同指示植物的受害特征; 介绍水污染的浮游生物检测法时, 将几十种浮游动物及藻类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废水的生物处理流程等内容用语言不易描述时, 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滤池处理的Flash动态示意图使学生一目了然;而“水俣病”受害者的视频资料的播放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和思维上的震撼, 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环境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严重危害性。

三、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巩固和拓展知识与技能,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 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由于实验条件及场所等的限制, 尚未开设环境生物学实验课, 这势必会对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争取早日完善实验条件, 开展实验教学是专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科研活动具有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科研思想、方法、技术及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发展方向。例如, 在讲解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一节时, 辅以笔者主持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白腐真菌对氯代环戊二烯类杀虫剂的降解性能”为例, 介绍微生物对有机氯农药的降解转化机理、实验过程及获得的成果; 在讲解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时, 以笔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阴 -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强化白腐真菌修复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的研究”为例, 介绍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取得的成果。课堂授课中将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贴近实际, 通俗易懂, 巩固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对于一些求知欲强的学生, 可继续诱发其继续钻研的精神, 通过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在课堂之外提供实验条件, 支持学生进行科研立项。比如, 鼓励和引导大二、大三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的内容, 积极申报、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科研训练项目,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课题组, 在教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工作, 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和撰写科研论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 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可充分利用强大的本科生人力资源优势, 将教学转化为科研的一部分, 凸现实践教学的成果, 完善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衔接与融合。

2. 教学和校外实习相结合

让学生参加校外实习也是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东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非常重视与当地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源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已经先后同市内外多个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第二教学课堂, 依托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 增强学生实地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 校外实习主要集中在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堆肥化及湿地生态环境考察等几个方面。学生学习完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原理后, 到文昌污水处理厂、磨盘山净水厂及双琦环保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等参观实习, 通过教师及工程师的专业讲解, 结合回忆课堂讲授的内容, 对所学理论及工程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次实习结束后要求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进一步加深对实习内容的认知程度, 为今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评价教学效果、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手段。以往环境生物学考试采用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方式, 以教材内容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导致学生往往通过考前突击硬背书本知识就可以及格甚至取得高分, 不利于考察学生对科技前沿知识的掌握, 限制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 必须对这种一次考试定全局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

在考试改革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课堂成绩占25%, 阶段性考试成绩占25% , 期末考试占50% 的考核方式, 加强对平时学习效果的考核力度, 降低了期末总结性考试所占的比重。课堂成绩主要根据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及作业完成情况而定。比如, 要求学生结合授课内容, 就环境生物学的某一前沿热点为主题, 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并按照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格式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作业, 并将作业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讲座或交流汇报。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带动部分缺少自主性学习的学生, 要求学生以3 ~5人为一组完成作业, 作业成绩按照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综合评定。为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于论文作业能在学术期刊发表的学生, 给予一定的额外加分鼓励。此外, 在授课中期安排1 ~2次阶段性考试, 出题量不应太大, 主要考核已授课程的关键知识点, 使学生更加重视日常学习的点滴积累, 改变学生平时“松”期末“紧”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期末考试试卷设计上也要针对实际教学进行改革, 注重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同时, 加大考试题目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增加主观性和分析型试题, 减少纯记忆性的客观试题的比重, 培养学生利用平时学习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结语

经过对2010和2011级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实践证明, 我们对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达到了预期效果。调查显示, 大多数同学学习本课程后, 对环境生物学的认识不再盲目, 真正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所在;激发了学生在该领域的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实践创新性、团队协作性明显得到提高。另外, 教师通过不断发现、解决教改过程中的新问题, 促进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今后相信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和改革, 能够进一步提高环境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环境科学类专业人才。

摘要:《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本文针对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及考核方法等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马芸, 杨菁, 田海宁, 何桂芳.《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5) :98-100.

[2]魏素珍.环境生物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21) :76-77, 89.

环境生物学 篇3

进入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随着人类改造、影响自然能力的空前提高,环境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也从最初的敬畏演变成征服,即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心,环境只具有工具价值,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水、土壤污染,环境灾难频发。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在世界各发达国家相继到来,环境伦理道德经过了自然保存主义、生物中心论等过渡阶段,最终形成了生态中心论,把环境道德客体的范畴扩展至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及其他自然存在物。

生态中心论更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它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而非个人主义的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产生,并且发展形成代际公平这一时间上的整体观念。正因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使之成为世界各国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中国环境伦理道德和环境法的发展同样遵循上述规律。特别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虽然起步较晚,发展却是无比迅速的,这样的高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长期以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各项工业的发展不仅伴随着单位GDP的高能耗,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严重的环境污染。紫金矿业污染、中石油大连污染、中石化松花江污染等环境灾难频繁。经由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发展经济得不偿失。中国的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它每年侵蚀5%到8%的GDP,基本上相当于中国每年GDP的增长速度。高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已经被环境问题的负面影响抵消,不能再任由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道德发展下去。

在发达国家已有的生态中心论等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十七大对生态文明做了具体的说明: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质上就是一种环境伦理价值观。它的要求与生态中心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还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之上,综合了代际公平的理念,因此在理论上可以说是更加完善和全面的。在此基础上,与生态文明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中国所希望的是通过环境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和环境法规的约束双管齐下,彻底扭转当前的环境状况。当然,在实际情况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环境道德在中国的失效和面临的挑战

环境伦理道德在中国经历的失效可以以基诺山为例:基诺山地区位于云南省,长期沿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对环境开发有着严格的限制,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上个世纪50年代。但此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毁林开荒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基诺山的环境严重恶化。

基诺山50年代以后传统的生态道德规范突然失效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环境问题涌现的原理是一致的。新中國成立后的50年代,在国家的帮助下基诺族的生产力有了迅速提高,粮食产出增加,在短时期内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50年代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道德还没有出现,在粮食产量的提高面前,基诺族人民片面地认为这是摆脱自然束缚的体现。基诺山的例子可以说是环境道德在中国的第一次失效。这次失效是由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环境伦理道德的重要作用。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环境道德的重要意义。自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被提出,中国就第一时间引进了这一概念,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在一系列立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出中国自己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环境道德观。然而,从中国的环境现状中不难看出,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代表的新时代环境伦理道德在中国仍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从根源上讲这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达到需要的高度。发达国家先进的环境伦理道德是建立在后工业化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目前仍然处在重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仍然是重中之重。然而,从长远考虑,我国每年为经济发展付出的环境代价不容忽视,而环境问题同样也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还制约着环境立法和司法的实践。即便先进的环境伦理道德在立法中能够体现,但如果在司法中得不到贯彻,那么仍然起不到实质作用。所以,新时代环境伦理道德的应用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四、小结

从总体上看,环境伦理道德对中国环境和环境法的影响是持续的和深远的。过去的环境道德加速了环境的破坏,那么新的环境道德应该摆脱经济发展的制约,在中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帮助中国恢复和重建环境。环境问题的紧迫现实要求中国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期待经济水平发展到后工业化的高度之后,环境道德自动提升,而应该主动克服经济发展水平的阻碍,把先进的环境道德应用到保护环境的实践中,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环境生物学 篇4

水体生物监测与环境生物学关联性研究

水体生物监测对提高水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至关重要.本文从学科角度探讨生物监测与环境生学的理性联内涵,破解它们协同发展的基因,旨在提升生物监测水平,更好地保护水体安全.

作 者:刘巍 LIU Wei 作者单位: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吉林,长春,130021刊 名:东北水利水电英文刊名: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OF NORTHEAST CHINA年,卷(期):“”(9)分类号:X832关键词:水体 生物监测 环境生物学 关联性研究

环境生物学 篇5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注意装修材料的选择。要选择经过国家权威部门或名牌及正规厂家生产无毒和少毒的装饰材料;

二、最好请正规的家装公司施工,在签订装修合同时要提出附加有关室内环境标准的条款,交工时要求提供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

三、要做好装修房间的通风和http://空气净化。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量多通风,如没有条件可选用室内通风装置和对降低室内有害气体有效的空气净化装置。

四、注意做好工人和入住人员的劳动保护工作,特别对于油漆工,在施工中应尽可能佩戴防毒器具,尽量不要在油漆现场过夜,若出现头疼、恶心、气喘、喉咙痛等症状千万不要大意,要及早请医生诊治;

五、做好装修房间http://室内环境的建筑、设计和装饰中,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生存和审美需求,还要满足消费者的安全、健康需求。最近社会各界对绿色家装的关注程度普遍提高。究竟什么是绿色家装?室内污染又究竟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室内污染可以彻底消除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有关专家。

专家普遍认为,任何装修都会造成http://室内污染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许多家具和建材在检测时并不超标,但是一装修却造成室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就是因为室内通风不畅引起的。

二是在建材和家具的选择上,要严格选用环保安全型材料,如选用不含甲醛的粘胶剂,不含甲醛的大芯板和饰面板等都可以提高装修后的室内空气质量水平。一般来说,人造板材是最容易造成室内污染的,消费者在购买用人造板材制作的建材时一定要注意。家具特别是胶合板制作的木质家具也很具危险性,需要审慎选择。

环境生物学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天天都是环境日》。

21世纪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同在,希望与困难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好憧憬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难题,其中首要的就是环境问题。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极为密切,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很久以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1972年6月5日,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开幕,会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同年10月,世界文学大师雨果说:“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近年来,人类由于对环境不够珍惜,随心所欲,滥伐林木,滥建厂房,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各种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森林退化,沙尘暴扬,水土流失,洪水肆虐,火灾频发,噪音刺耳,臭气熏天,酸雨赤潮,臭氧空洞……空中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河中死鱼漂荡,污水滔滔;地上垃圾遍布,废渣成堆……人为地破坏环境,无异于自掘坟墓,早在1996年联合国环境署就曾发出警告:南极臭氧空洞正逐步增大,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皮肤癌发病率上升;1.2亿人口生活在混浊的空气里;12亿人口生活缺水;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年地表土壤流失200亿吨;森林以每年45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惊人的数字,令人毛骨悚然,这其实已向我们发出了严正的警告:如果只顾盲目地吮吸自然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保护环境、拯救家园的战斗,最终毁灭的将是我们人类。

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自己,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家园吧!让我们生命的每一天,天天都是环境日!环境保护演讲稿范文:环境的呼吁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是xx,今天我演讲的主要题目是《环境的呼吁》。

环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我们因为一时的私利,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和大量动物惨遭灭绝。

环境对人类来说既是天堂,又是地狱,人们睁大那贪梦的双眼,恨不得将所有的财富占为己有。人类破坏环境,就是在破坏自己,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应该用眼睛证实一下,这奇特现象存在的事实,进而能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环境向我们呼吁,必须尽快采取一切措施,拯救日趋频危的野生动物,拯救我们的生存环境。生物学家发出了震撼全球的警告:“全世界将有5000种动物在不长的时期灭绝”。但同时几乎发出同一声音:“本世纪上半期,每隔5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本世纪下半期,已加速到每隔两年就在灭绝一种。”

警告就在空中回荡,悲剧仍在脚下发展。

进入高文明社会的人类,正在野蛮愚昧的破坏生态环境。

地球上指可数的野生动物资源大国,在想方设法保护他们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惨遭扑杀,践踏,掠夺……人类在破坏环境时,也在破坏国家的保护动物,大熊猫。素有“国宝”之称等等命运同样不佳,如果再破坏生态环境,这些世代赖以繁衍的家园也遭到疯狂的扫荡,株连九族的下场并不鲜见,是我们人类残酷无情的破坏他们。

我国的长江,黄河目前也遭到同样的破坏,导致水污染严重,人们将垃圾扔到里面。使黄河,长江的水,不再是以前那样的清澈见底了。导致长江,黄河被污染的诸多因素中,人为因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只要这个因素不彻底消除,那么“天敌”的罪名依然是人类难逃的梦魇!·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保护环境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的主要 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不仅要从小事做起,更要从自己做起,积极的和破坏环境的人做斗争。让环境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污染,一种天然的灵性告诉我们:只有和平相处才能继续生存。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美好明天。

还我们绿色空间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07计3的曹静,今天我演讲 的题目是《还我们绿色空间》。

我们知道,在千百年前,人类以征服自然,运用自然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千百年后的今天,人类又是否以尊重自然,释放自然,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把延续生存作为现代觉悟的象征呢!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人戏谑这样的意境只存在于都市人的梦中了。看着我们的周围,摩天大楼高耸入云,遮掩了本应辽阔的天空,股票厅里,模竖交织的荧屏上,鲜活的数字跳跃着工厂繁忙的机械声和路人匆匆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都市节奏”吗

在这畅欲横流的年代里,许多人为着眼前的利益忙碌着,甚至因此不惜牺牲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家园被污浊的河流包围了,树木成片倒下,鸟兽也被捕杀……,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惊人的改善,可我不禁要问:这就是人类千百年来夸父般追逐的那个梦想吗

我又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在淮河流域某村,50多岁的村民由于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河水,死于食道癌。在他的新坟上,一瓶雪碧是人们给水污染受害者的唯一祭品。也许你跟我一样,也难以置信,但它的的确确发生在我们周围,在中国,是啊,就在中国!心里又不禁涌起一阵心酸。在这个发展中国家里,经济固然重要,但环保更是关系国际民生子孙后代的大事啊!

为了我们的后代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了人类能够在这个蔚蓝的星球上繁衍生息下去,我们中学生不能只顾在书海中沉浮。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我们的家园恢复到原有的面貌,让我们尽情享受那份失落已久的鸟语花香,那份清新与宁谧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弯弯腰,撒一粒绿色的种子,让绿色覆盖在每一片土地上,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挑一担绿色的希望,置放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空间。

我爱,我承诺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07计3的贺莉,今天我演讲 的题目是《我爱,我承诺》。

无意中,我读到这样一句话:“以生命的名义,我承诺,爱惜天空,大地和生灵。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杜绝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心里深深地感动,我对自己说:“我爱,我承诺!”

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小时侯乘火车,过黄河,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向前,茫茫的黄土平原一望无际。整个天空只剩下黄浊一片,我被这样铺天盖地的黄震撼着,列车上响起高亢激越的歌声:“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哎,在牧马汉子的酒壶里……”那一刻,年幼的我感到热血奔腾,心跳的音律同黄河水一起奔涌澎湃。啊,黄河,我孕育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经历了五千年沧桑的母亲河!

我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感受过黄河……我的母亲河。倘若有人告诉我您需要我,我会毫不犹豫地为您献身。

可是,我们的母亲河受伤了。从各媒体得知:黄河两岸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黄河断流了。不久又得知黄河再次断流了,最长的断流期竟长达10个月。两岸的百姓骑着自行车在河道上来来往往。

我的心在流泪了。每每回忆起初见黄河时的景象,想起当时滚滚黄河水义无返顾地奔向大海的壮士情怀,想起千百年来黄河水哺育的无数儿女,我都会加倍痛心于今日的惨况。有什么能让一条大河比失去水更伤心哭泣的呢?

我们的母亲河断流了,欲哭无泪。

我好象面对自己辛劳一生的老母亲病危的情景,无为求助而潸然泪下。

可令我潸然泪下的不仅仅是黄河……茫茫苍穹下,我听到这样一段泣告:

黄河:“长江,长江,我是黄河,我是黄河,请回话!”

长江:“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我也是黄河!”

一直以来,喝着长江水的我把长江想象得如水晶宫一般。她应该是明亮的,璀璨的。可是残酷的现实将美好的幻想击得粉碎。1998年夏,长江爆发百年不遇的洪水。面对沧海桑田,大禹为之胆颤心惊。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洪水的咆哮中显得那样无助和渺小,在凄厉的哭喊声中骨肉离散。

我是那样深刻地爱着我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可我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断流,发洪水……我是那样深刻地爱着人类善良的母亲……地球。她用那甘甜的乳汁哺育着大地生灵。可是人类却永不满足,肆意追求,用他们特有的本领剥削着地球的肉体,狂妄的统治着地球。从此,地球原本光滑的皮肤变得粗糙了;地球原本青春的容颜变得苍老了;地球原本华丽的衣裳变得黯然失色了。没有什么别的原因,这全都是人类伟大的杰作。

聪明的人类啊,醒悟吧!

难道你还没感觉到污水的洪流正侵蚀着人类的生命之源——水;难道你还没感觉到工厂的大烟囱里整日整夜的浓烟滚滚正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难道你还没感觉到天空不再蓝,小草不再绿,空气也不再清新了吗

聪明的人类啊,悔过吧!

你流连于山光水色,绿意葱茏的大自然中时,你是否想过有一天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远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只是光秃一片。朋友,相信我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看:非洲大沙漠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良田,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南极洲的冰层开始融化,若干年后洪水滔天不再是神话,人类正把自己推向灭亡的深渊!

同学们,看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吧!不要小看地上的一片废纸,不要轻视那未拧紧的水龙头。今天,你的随心所欲将可能要以血的代价偿还。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吧,努力去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破坏植被……我将用一颗真诚的心呼唤:珍爱绿色,就是珍爱我们的生命;保卫绿色不被污染,就是保卫我们的心灵不被污染。让我们共同喊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口号。不为别的,就为了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就为了我们的祖国将是一片绿色,让我们承诺:爱惜天空,大地和生灵,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让生命的绿色永远蓬勃,蓬勃永远!"

环境生物学 篇7

一、大学混合班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自然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属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此外随着工业农业的加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明显加快,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增大。再加上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大部分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没有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环境“透支”现象仍普遍存在。资源的有限性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要打破这个“瓶颈”,就必须节约使用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矛盾,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2]。

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机构,与社会政治、经济机构一样,对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是社会文明行为的楷模。目前,各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浪费主要指在高校教育内部出现的教育浪费现象,在高等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未产生相应的效益,这使得本就相对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浪费问题。建设“节约型”高校不仅对弘扬健康文明的校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具有现实意义,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必然选择。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大学混合班是针对高校教育资源浪费的现状,为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而提出的一种节约资源、合理设置教学方式的具体途径,是资源(人力和物力)共享,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和受益面的有效方法。大学内部各学院、各部门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对于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节约型高校的建设,开设大学混合班。例如,在温州医学院高校中,生命科学院的生命科学专业和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着许多相同的学科知识———微生物学、普通生物学、有机化学和环境生物学等。环境生物学属于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而对于生命科学专业来说,它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环境生物学这门课不仅涵盖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包括了生物学在环境处理方面的应用,包括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物净化方法和生物修复等。所以,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专业的学生整合为一个混合班进行环境生物学的授课,在人力、物力等资源共享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打破了各学院间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的资源分割局面,变分散为整合,通过提高资源开放性和共享度,降低资源的折旧消耗和平均单次使用消耗,从而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面对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管理、创新机制,着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必然选择。混合班的设置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教学科研的领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办学效益。

二、大学混合班的特征

本文中的大学混合班是以节约高校办学资源为目标的,在不影响办学效率的前提下,不同专业的学生整合为一个大班进行同一门学科的授课。它与浙江大学开设的混合班在概念上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一定要区分开来。浙江大学根据自身的有利条件于1984年创建了混合班,实施英才教育。浙江大学混合班的教育模式是集全校工科新生中的优等生,单独编班,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探索。[3]而本文中的混合班仅仅是为了同一门课程的学习而暂时在一个教室上课学习,其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例如环境生物学混合班就是由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两个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有着不同的学科设置和知识背景。(2)学生数量众多。混合班都是大班,一般由2—3个小班组成,比起普通班来说,学生在数量上明显地增多。(3)课堂授课形式有所改变。基于前面两个特征,混合班授课会在具体方式上进行调整,以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混合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 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会引起一系列的教学问题。

首先,在教授一个知识点时,学生需要一些背景知识,而这些知识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可能从未听说过。这样就会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知识点传授时的一个衔接问题。例如,本文提到的环境生物学混合班,在其授课过程中,如果授课教师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那么势必会淡漠一些环境科学方向的基础知识的温习,这不会影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的听课效果,但是生命科学方向的学生可能就会因为一个小问题而在课堂上产生困惑,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他们的听课效率可想而知。例如,在课堂中提到的一个用来表示浓度的单位ppm,这对高年级环境科学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理解。ppm作为浓度单位不是专属于环境科学专业,但是在许多环境方向的专业课中都会提到。但生命科学方向的学生却不懂,可能是平时用得不多。另外,背景知识的差异引起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新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上。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生物学”,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有侧重点,这也使得他们对课堂上的内容理解方面有快慢之分。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一定要注意每个专业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避免一边倒,而使另外一个专业的学生产生不满的情绪,从而降低他们的听课效率,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课堂上容易放任自流。另外,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积极提出来大家一同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醒教师在某个知识点的传授上要进行一些调整,同时也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多举一些最新的例子来对知识点进行更加形象的阐述,一方面可以让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点,另外一方面也不会引起接受能力快的学生的厌烦情绪,不会让他们觉得教师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2. 学生数量比较多不仅会让课堂纪律难以把握,课堂授课效果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对于混合班来说,小班授课的教师可以集中精力更好地帮助学生攻克难点、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知识获取的能力。而混合班的教师不仅要顾全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还要顾全数量众多的学生,比起小班的教师,他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针对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就是使课堂教学变得非常吸引学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用激情点亮你的语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想让你的学生对你的课堂倍感兴趣,那就要用你的语言“粘”住学生。教师自身仍需加强语言应用技能的训练,应当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策划者、组织者、评价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加以必要的讲解与点拨,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次,广博的知识是教师最大的魅力。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精辟讲授深深地吸引了评委。有人问他备这节课用了多长的时间?他说自己一生都在备这节课。我觉得这个教师说得并不夸张。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课堂积累素材,一生都在充实自己。厚积才能薄发,上课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才能魅力无限。例如,环境生物学授课中,可以多提一些互联网上的最新消息。环境生物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属于应用学科。互联网上最新的环境生物技术可以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会抓住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自然会很集中地听讲。

3. 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面对人数颇多、专业基础知识不一的混合班学生,其主动性的调动是对教师能力的一大挑战。所谓众口难调,混合班学生上课缺乏主动性一部分的根源是因为学生数量多,专业背景不一。在课堂上,任你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有些教师会大声怒喝、批评责骂,有时干脆让学生在教室后面罚站。这不但对课堂教学没有益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

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努力。而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策划者,更应该抓住这一特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应把学生学习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例如,在环境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角色互换,让学生来当教师。由环境专业的学生讲述一些与当堂课程有关的知识,这不仅会调动环境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会让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学起来更加有亲和力。毕竟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比师生间的交流更加融洽。反过来也一样,当碰到有关生命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可以让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述。另外教师要努力改变“填鸭式”的落后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4]。比如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几个思考题。课堂上将大家分成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组,在面授基础知识的时候把几个思考题贯穿起来,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参与讨论。不同专业的学生很有可能在此过程中迸发出自己的思想火花,可能给教师一定的启迪,教学过程也就会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师生互动过程。

最后,手段多变才美丽。多变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很难想象,你上课一分钟后学生就能猜出你四十分钟内要干什么,这样的课堂怎么去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应从课堂的导入、提问、内容的呈现方式、结束等各个环节常变常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学生被吸引住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很想知道这堂课教师将给他们带来什么。

四、结语

专业设置应该服从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同或相近专业应该加以整合,集中教师和实验条件,防止在专业设置上出于部门利益搞“小而全”,这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有效手段。大学混合班不仅要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还必须保证混合班的教学质量。对于混合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仍需不断进行改善,以期提高混合班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摘要:本文认为大学中混合班的教学应具有专业特色, 并以环境生物学为例, 讨论了混合班设置的必要性、特征 (原则) , 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以期使读者对大学混合班的教学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关键词:大学混合班,环境生物学,必要性,特征,问题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童大焕.节约型社会遭遇制度性瓶颈.新民周刊, 2005, (36) .

[2]吴建军.节约型校园: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5) :109-111.

[3]李水英, 周金其.关于“英才教育”十六年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1, (2) :31-34.

试论我国环境问题与环境法制 篇8

[关键词]环境问题;经济;可持续;环境法制

一、我国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自身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环境质量的退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概括来讲就,环境问题就是之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超过其承载能力,情况不容乐观。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的城市就占七个,且其发生源种类繁多,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以及水土破坏、矿产破坏、森林破坏、草原破坏、湿地破坏、风景名胜区破坏等等。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环境法治显得尤为迫切,环境法制建设的完善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环境立法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之前就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应的立法。但是我国现代环境法的产生却比西方工业发展国家至少完了一个世纪,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导致的。自1978年以来,我国环境法制建设有很大变化,环境立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建立了由综合法、污染防治法、资源和生态保护法、防灾减灾法等法律组成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然而还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覆盖领域不全,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基本上覆盖了整个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和污染防治领域,但是仍有些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污染控制存在无法可依的状况。如缺少土壤污染、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核安全等。

其次,环境法律原则性规定多,而配套滞后,因而操作性不强,在立法内容上也还缺少一些基本原则和制度,有的制度不够完善。例如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中并没有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最后,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力度弱,缺乏强制手段,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如《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江苏罚款的数额极其有限,最低的仅在1万元以下,而江苏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最高只可决定20万元以下的罚款,超过20万元的,必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如此处罚力度,对于大的项目犹如隔鞋搔痒,客观上甚至有鼓励违法之嫌。

二、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

社会快速发展与污染加剧、自然资源减少相伴随,现有法律没有很好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

第一,完善现有法律体系。修改现行法律,,增加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自然资源的内容,将其上升为宪法意义上的基本法律,从而在环境法体系内建构资源保护基础;加快立法步伐,制定各种单项环境法律法规;随时根据国内国际需要,修订原有环境法律法规;增添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效率原则等被国内外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各项基本法律原则。

第二,严格环境执法。严格的环境执法是改善中国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要完善立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环保工作提到政治高度;明确各监督管理部门职责,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等。

第三,健全环境行政管理体制。198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环境资源保护法》,由此奠定了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国务院各个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和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编制和执行包括环境资源保护内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国家预算。由此可见环境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只有建立健全该体制,才能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工作,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法的基础是人的利益需求的多样性和环境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能力,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在追求和实现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利益要求时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生态利益所导致的。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环境事件,表明公众基本生存权、健康权日益普遍受到侵害,突出了中国环境法制度体系的缺失和弊端,迫切需要修改现行法律体系,完善法制建设。唯有如此,才可确保每个人享有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定慧.健全环境法制 实行可持续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02).

[2]黄国宝.环境法制三个机制的建立和运作[J].环境教育,1997,(4).

[3]黄锡生,黄福辉.健全环境法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4]张梓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智秋,中国矿业大学。

上一篇:德国双元制培训总结下一篇:在党委常委议学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