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置管及护理(精选9篇)
一、方法材料 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组1副(国产舒贝康牌);导管16G×20cm带侧孔、穿刺针18G×70mm J型金属导丝0.89mm×60cm,Raulson注射器(中央有一带瓣膜的管道与穿刺针相通)、扩张皮肤套管,一次性使用输液器1条,500ml滴流瓶1个。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系统 在总结了国内外报道的关于胸腔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用中心静脉导管、一次性输液器、1个500ml滴流瓶。将一次性输液器的针头去掉,输液器滤头内的滤纸用大针头捅开,以便引流通畅,去掉输液器一端的排气小管。输液器滤头一端与中心静脉导管的三通管连接(三通管先处于关闭状态),另一端插入滴流瓶胶盖内,同时用输液管在滴流瓶的侧面做成U字型并用胶布固定。由此组成具有负压的引流系统,对胸腔积液加以持续负压引流。操作步骤 根据B超定位选择穿刺部位,病人坐位,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2%利多卡因局部侵润麻醉;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Raulson注射器的穿刺针沿穿刺点肋骨上缘垂直刺入,当阻力突然减轻回抽注射器中有积液或气体即证明进入胸膜腔;右手用导丝推进器把导丝从注射器尾部向前推进25~28cm(进入胸腔内约5~8cm);固定好导丝,退出穿刺针和注射器;从导丝尾端套上扩皮套管,扩张导丝入皮处的针孔;用留置导管替换扩皮套管,旋转推进导管,通过皮肤和胸壁组织进入胸腔,将导管送进(进入胸腔内约3~5cm),再用注射器回抽,确定导管在胸腔内;左手固定导管,右手拔出导丝并接上三通管;在穿刺孔处碘酊消毒后敷上一小块无菌纱布,再用医用胶贴将导管粘贴于胸壁固定;将一次性输液器的针头去掉,并将输液器滤头内的滤纸用大针头捅开,以便引流通畅,用输液器滤头一段与三通管连接,输液器另一端(带有排气管的一端)插入500ml滴流瓶的橡皮盖内,同时在滴流瓶侧壁用滴流管做成U字形,并胶布固定,形成负压,即起到负压引流器的作用;连接完后打开三通管,即见胸液顺利进入滴流瓶;可随时留取新鲜胸液送检;引流速度控制在100~120滴/min,每天引流8~10h,记录引流量,如引流不畅可用注射器试抽,并注入适量尿激酶,期间通过改变体位使胸腔积液得以充分引流,当引流的液体<50ml/日时即可拔管,在拔管前可经三通管往胸腔内注入高聚生、顺铂等药物治疗,一般引流时间不宜超过1周。
二、护理
1.术前护理
(1)患者的准备: 恶性胸水患者因胸闷、呼吸困难,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低落, 对治疗失去信心 , 针对患者的思想问题, 护士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同情心 ,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 使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于胸腔引流 , 治疗胸腔积液有如下优点: ①只需 1 次穿刺 , 减轻了痛苦, 减少多次穿刺引起的脏器损伤及胸膜休克的机会;②可采用多种体位, 更快更彻底的引流胸液, 并有利于胸腔内给药;③导管细而软, 对胸膜组织刺激小 , 并可随意转动体位不引起疼痛;引流袋体积小 , 携带方便, 不影响活动和睡眠 , 有利于患者的自我护理。同时解释引流术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 操作时配合要点 , 如穿刺时固定体位, 不说话、咳嗽等, 稳定情绪 , 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 以更好的配合治疗, 必要时给予镇静药, 术前测定凝血功能。
2.术中配合: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 , 协助患者取半坐位或坐位, 暴露术野时冬天注意保暖。置管成功后 , 将引流管与引流袋相连, 固定好引流管及引流袋, 引流袋可固定于床边, 如患者一般情况好, 能走动 , 可将引流袋固定于患者的腰部。在整个过程中 ,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进针后的反应情况 , 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胸闷等应立即停止操作 , 并协助留取送检标本。
3.术后护理(1)安置体位: 取半卧位, 休息 0.5 h后根据病情可作适当的活动 , 一般情况好的可带袋行走,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及引流速度 , 早期大量胸腔积液引流时不宜过快, 通过调节胸液的引流量, 控制引流速度 , 避免由于过多、过快引流 , 引起复张性肺水肿。应分次引流 , 每天引流量应 < 1000ml, 以免引起纵隔摆动;(2)病情观察: 在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 , 如出现心慌、出汗等, 应及时夹管 , 停止引流 , 待病情好转后继续引流。本组无 1 例出现上述症状;(3)保持引流管通畅: 如果出现引流不通畅 ,用配套的导引钢丝疏通可解决了管腔堵塞问题, 由于导引钢丝的特殊结构 , 一般不会引起肺损伤 , 也可用少量肝素稀释液保留于管中来预防引流管堵塞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0年9月我科住院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共452例, 其中男性276例, 女性176例, 年龄20~72岁, 平均年龄 (54.6±6.4) 岁。行置管者448例, 有4例因为患者不配合, 未在清醒状态下穿刺, 其余均成功穿刺置管。
1.2 方法
1.2.1 用物一次性使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
1.2.2 置管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肩下垫一小枕, 头稍偏向对侧, 常规消毒铺无菌治疗巾后, 取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与锁骨围成的三角顶点为穿刺点, 或取胸锁乳突肌内缘与喉结水平线交点作穿刺点, 0.5%利多卡因局麻见效后, 扪及动脉搏动, 取其外侧约0.5cm处, 以5ml空针针尖指向外下方约35°~45°进针, 抽得静脉血后退出, 穿刺针沿相同路径及深度穿刺进入, 嘱患者屏气, 沿穿刺针放入导丝, 拔出穿刺针, 沿导丝放入扩张器, 抽出扩张器, 再沿导丝放入留置导管, 连接注射器, 抽吸确认静脉血, 注入肝素盐水封管待用, 导管与皮肤用丝线缝合固定。
2 结果
穿刺成功率高, 约90%~99%;保持时间长, 最长留置了67天, 最短留置了3天, 平均时间10天。保证了静脉输液的速度和药物能按时运用, 保证了治疗与抢救的良好效果。
3 护理及体会
3.1 心理护理
置管前了解患者的基础资料, 无禁忌症者。首先使患者情绪安定, 消除顾虑, 了解病情, 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多数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好, 能密切与医护人员配合, 希望更多地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帮助。让患者掌握应有的知识, 使患者认识到颈内静脉置管对疾病治疗的优点和重要性, 耐心疏导病人的心理障碍, 消除恐惧心理, 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置管后穿刺部位护理
每日用吉尔碘消毒注射部位, 更换无菌透明敷贴1次, 并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是否有红肿、渗血、渗液及病人有无不适感, 如遇敷贴不粘或污染, 应及时更换。
3.3 保证正确的封管技术
采取正压封管, 即将输液针头留入肝素帽内, 用注射器抽出肝素盐水稀释液 (10~100U/ml) 5~10ml, 或对于凝血功能差者则用生理盐水5~10ml连接输液针头, 缓慢均匀推入药液, 待稀释液剩1ml时, 边推药液边夹闭颈内静脉置管末端卡子, 然后迅速拔出输液针头。这样使导管腔内充满稀释液, 不易造成堵管。用生理盐水封管时, 可6h后再采取封管一次以确保封管技术的成功。每次输液前, 应先回抽见血后再接上输液器, 切忌冲管有阻力时强行冲管, 以免导致栓塞。
3.4 加强巡视, 防止病人躁动时拔管, 或输液时间过长、病人翻身等
造成针头的脱落, 能及时发现, 避免药液的损失以及减少输液的故障。擦浴时避开注射部位, 防止感染。
3.5 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5.1 静脉炎
因为颈内静脉相对较粗, 距离心脏较近, 药液运行路径短, 血流量大, 药液迅速被稀释、吸收, 对血管刺激相对小, 并且穿刺成功率高, 因而留管时间较长, 且静脉炎的发生率低。
3.5.2 液体渗漏
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等因素有关。另外, 进针角度过小、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留置针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导致颈部过度活动等原因亦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可出现局部红肿、胀痛, 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 甚至压迫气管, 影响呼吸。为避免液体渗漏, 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 应妥善固定导管, 嘱病人避免颈部过度活动, 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3.5.3 皮下血肿
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 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把握好进针角度, 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避免或减少血肿形成。
3.5.4 导管堵塞
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 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封管方法, 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 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 应彻底冲洗管道, 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 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
3.6 拔管的护理
当治疗结束或出现并发症时, 应及时拔管。操作前向患者讲述拔管过程, 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患者去仰卧位或坐位, 嘱患者做深呼气动作, 揭去固定敷贴, 消毒穿刺区静脉置管, 拆开缝线, 边拔管边按压穿刺点, 按压时间约10~15min, 并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24h, 嘱患者拔管后24h内颈部勿做剧烈活动, 防止出血。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其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置管后护理不当,不但影响置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如何预防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疑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由于危重患者无行为能力,家屬对深静脉置管术缺乏了解,较难取得配合。因此,护士必须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消除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同时说明在穿刺过程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及家属做出选择。
1.2在患者或家属同意做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础上,请他们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协议书》上签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为深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1.3用物准备。深静脉穿刺包1个、1%利多卡因5ml、肝素稀释液(浓度为25u/ml),无菌手套2副,无菌纱布,消毒用碘伏、棉签等,3M透明敷贴、肝素帽、5ml注射器。
1.4协助患者按穿刺要求取正确卧位,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2术中护理
2.1熟悉穿刺置管部位静脉的解剖和走行方向,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中尽量给予关心、体贴及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对个别躁动不安的要约束四肢,必要时可适当地应用小剂量镇静剂。
2.3置管成功后见回血,证实部位正确后接上肝素帽,方可按输液导管输液,导管固定稳妥后,并要标上置管刻度,一般为14~18cm。
3术后护理
3.1固定与消毒。用无菌透明贴膜或用BD无菌贴膜外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位,扭曲、受压及脱出,使患者活动感到便利,同时要避免因患者翻身或不自主动作导致管道接头脱落。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血及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穿刺点定时消毒,无菌敷料隔日更换一次,夏季或高热多汗患者需每日更换,若被污染立即更换,同时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要注意局部保护。
3.2预防气栓。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静脉压较低、输液时液体输完或导管接头脱落时。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个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其不漏气、不易脱落[3]。在更换输液导管时应先关闭静脉留置管,确保导管各连接完善并无漏气现象后,再打开导管的阻断阀。
3.3导管的护理。对静脉输液管道,24h要更换,观察液体滴注是否通畅,导管有否扭曲、受压,连接有无漏液现象,进针部有无皮下水肿、疼痛。对接头处使用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发现松动或脱落,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后更换新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对接头处的各项操作如进行输液、给药及输液泵衔接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对输注静脉高营养液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或重新更换新的输液管后,再输入其他液体。
3.4监测中心静脉压。利用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时,特别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增强心理的安全感。较长时间监测CVP时,应每24h用生理盐水配置的稀肝素液5ml(30u)冲洗导管,以保持测压系统通畅和减少感染发生率。
3.5深静脉置管的重要性。深静脉置管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应该专管专用,透析期间不要用导管输液、采血,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及血行感染,延长使用时间,血透结束后,先将双腔导管内血液用生理盐水每侧10ml快速冲净,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下次在透前将保留的肝素盐水抽出。
3.6治疗结束决定拔除导管时,先消毒局部皮肤,拔出导管,再消毒局部,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约5min,防止发生血肿,并覆盖无菌敷料,以保护局部,防止感染,必要时剪下导管末端送检。
4小结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杨玲玲
摘要: 深静脉置管术是测量中心静脉压和快速补液的手段,同时也可用作输血、输液、肿瘤化疗及肠外营养的通道.建立一条有效的深静脉通道,不仅可减少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也可避免血管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完全胃肠外营养等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更重要的是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我院ICU的病人几乎都留置深静脉,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ICU留置深静脉导管453例,治疗期间导管脱出15例,分析意外脱管的原因,改进护理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例。导管脱出与留置部位、敷贴类别、患者状态、护士的因素有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5~92岁,平均年龄48岁,同期我科颈内留置深静脉202例,锁骨下深静脉置管28例,股静脉置管223例,发生颈内深静脉脱管5例,占2%;锁骨下深静脉脱管0例;股静脉9例,占4%。敷贴类别:敷洁无纺布质312例,脱管13例,占4%;3M透明敷贴141例,脱管2例,占1%。清醒病人脱管3例,占2%;不清醒的脱管12例,占8%。2.意外脱管原因分析
2.1置管部位 资料显示颈内静脉和股静脉导管易托出,这是由于这些部位不易固定,易出汗,患者躁动时摇头晃脑,大腿乱**踢;而锁骨下深静脉易于固定,患者活动时影响很小。
2.2敷贴类别:由于无纺布敷料面积小、粘性不够,特别在敷贴潮湿后易脱落,从而使导管易脱出。
2.3患者状态 ICU患者病情重,大多意识不清,心理状态比较复杂。意识不清、躁动不安,动作粗暴,摇头晃脑,扭动脖子,大腿乱**踢的患者对插管引起的不适耐受性差,这些是托管的主要原因;不想治疗的清醒患者,拒绝治疗或者故意拔管,活动时不注意管道,也是脱管的原因之一
2.3护士因素 没有充分评估意外拔管的危险因素,护理措施上有缺陷,如对躁动者约束不到位,不定敷料不合适或已松脱没有及时更换固定,协助翻身时牵拉导而管脱出,没有重点交班,对使用镇静药患者镇静的不合适,对管道的管路不够重视。护士人力不足,工作强度大,没有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作预防处理。3.护理对策
3.1 规范深静脉穿刺流程 置管前充分评估病人局部情况及全身情况,操作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穿刺尽量减少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尽量选择安全又易固定得部位穿刺,情况允许建议医师留置锁骨下深静脉。导管植入后,均需进行施乐扣固定,外用较大的无菌透明贴膜覆盖,这样既可延长留置时乐扣固定,外用无菌贴膜覆盖,这样既可延长留置时间、减轻病人痛苦,还可防止导管活动而出现脱管。需新消毒时,不宜有过多的导管暴露在贴膜外,一旦发现施乐扣脱落或即将脱落时,需立即重毒,再次固定导管。对更换敷料的频率,一般认为穿刺后,无渗血,首次3 d 以后更换敷料,3M透明敷贴每周更换1 次,无纺布敷贴3天更换一次,根据病人情况综合考虑合适的贴膜,,如渗血或渗出液多时则需要选用无纺布敷贴,但要做好导管的固定及时更换;无渗液可选用3M透明服帖,易塑性固定,又方便观察穿刺口情况。操作时应注意:动作轻柔,适当按压,从四周向中心轻撕需要更换的贴膜;一手撕贴膜,另一手用消毒棉签固定导管,以免导致导管脱出;应对穿刺点范围内12cm~14 cm 进行消毒,将体外导管部分固定呈S 形,再用10 cm×12 cm 敷料固定,应注意固定时敷料紧贴皮肤,不留缝隙,以免导管脱出。如果敷料出现污染、松动、卷曲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3.2昏迷躁动的不配合的患者,做好约束的同时,根据情况和医师沟通选择合适的镇静镇痛药,经常观察约束情况及镇静镇痛效果,以免造成约束不当,病人受伤或药物达不到效果,需进行加量或更换药物;对于清醒的患者要加强深静脉置管的相关知识的讲解,加强心理护理健康宣教,使患者配合我们的治疗的同时也保护好深静脉管道。
3.3 加强培训,提高护理操作质量 对于深静脉置管的病人,应将控制意外拔管率列入护理质量管理范畴。我科根据院内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置管知识、置管后的安全风险、脱落判断评估以便护理对策等方面的培训,制定有关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培训中对意外拔管的个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减少护理不当的发生。定期给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操作的考核,如更换敷贴操作,以增强护士的责任心,提高护理质量。除上述情况外,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加强巡视,严格交班,加强深静脉置管处的交接,将导管留在皮肤外长度也列入交班内容,以便于确认导管是否脱出。帮病人翻身时应注意技巧,并密切关注病人的神智情况。3.4导管脱出的护理
导管部分脱出时,护理人员应注意标记脱出长度,并及时告知医生,确认导管仍在血管内时,给予重新固定,并做好记录,切忌将脱出导管直接送回血管,以免引发感染。对于导管全部脱出的病人,立即按压穿刺点,进行消毒、止血,外敷消毒敷料,清醒的患者要安慰病人,以免出现不良情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及时通知医师进行最短时间最有效的处理,以免造成患者的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同时及时填写相关登记表。
总之,导管脱出与留置部位、敷贴类别、患者状态、护士的因素有关,选择合适的部位及敷贴,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相关知识培训及操作考核。深静脉导管意外脱管的原因较多,及时发现意外脱管的危险因素,尽早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减少了意外脱管的发生率,从而保证了置管这的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1 导管的观察与护理
1.1 妥善固定导管 每日观察导管有无脱出现象,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防止拽出,如有脱出及时通知医生妥善处理。
1.2 防止管腔堵塞 每日8am、8pm分别以5ml(100u/ml)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冲管时先回抽血液,确认无阻塞且有血液被抽出后再冲洗封管。回抽时不要用力过大,防止导管的一端紧贴管壁,造成回抽血不明显。冲洗及封管完毕后,要保证整个管腔内充满肝素盐水。经门静脉导管给药前后,均应用肝素盐水予以冲管。
来源:
1.3 严格无菌操作 每日常规进行局部消毒换药,敷料浸湿及污染时,随时换药,换药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为防止逆行感染,每周二、五更换肝素帽,且肝素帽用无菌纱布包裹后固定于腹壁上。如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分泌物渗出时,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2 做好患者的宣教 术前向患者讲明手术后在其腹部会留有一门静脉导管,讲解留置导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以免患者在活动或睡眠时不慎将其拽出而发生出血。术后指导患者勤换内衣,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日需要输入医嘱规定的药物,如促肝细胞生长素,需持续12h匀速泵入。为减少患者日间入厕不便且易产生疲劳感,我们采取了每晚1次的给药治疗方法,这样就减轻了患者的后顾之忧,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来源:
2.3 特殊用药的观察与护理 肝硬化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肝功能较差,为了使患者术后肝功能得到改善,可经门静脉导管直接给予药物进行肝脏营养支持,起到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改善肝血流的作用。但是,某些药物在使用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促肝细胞生长素,使用药初期有些患者会出现低热和皮疹,护士在应用药物时要向患者解释此反应是药物的不良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停药后会自行消失。同时,凯时有改善肝血流的作用,在使用中对血管有刺激作用,在由门静脉导管注入时,速度宜慢,以减轻注射部位的疼痛。
来源:
2.4 患者全身情况的观察与护理
2.4.1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患者如有体温升高,除了排除其他感染因素外,还应考虑是否有门静脉置管感染。遵医嘱除积极降温和应用抗生素外,还应通知医生,考虑是否予以拔管,并留取材料做细菌培养。
2.4.2 注意观察经门静脉抽出血液的粘稠度 定期复查血小板,以防止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时查看化验结果,若plt升至500×10 9 /l时,应配合医生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在此期间,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观察患者有无牙龈、鼻腔出血。本组2例患者通过门静脉导管进行了抗凝溶栓治疗,效果较满意。
2.4.3 脾切除术后防血栓形成护理 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在短期内可迅速升高,使血液出现高凝状态,易形成下肢静脉,特别是深静脉血栓[2] 。护士应协助患者抬高双下肢,鼓励患者经常做双下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并嘱家属在患者卧床时协助按摩双下肢。护士要定时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有无双下肢肿胀、发热等不适。
2.4.4 本组20例患者均通过门静脉导管进行了门静脉压力的测定 护士协助医生进行操作,了解所测定的数值。当门静脉压力高时,遵医嘱给予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同时还应警惕门静脉系统新的侧支循环形成。护士要做好患者的饮食宣教。来源: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 对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167
为探讨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促进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康复,本院对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具体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接收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最小25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4.9岁;其中26例患者为自然分娩,46例患者为剖宫产;病程最短5 d,最长29 d,平均病程12.2 d。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抬高患肢、卧床休息、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因抗凝、溶栓治疗难度较大,恢复时间长,且费用较高,加之需对新生儿喂养模式进行改变,极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的倾听患者倾诉,并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安慰;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耐心的向患者讲解下肢疼痛、肿胀等现象发生的原因、治疗方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其不良情绪,使其积极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1.2.2 体位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并且应适当抬高患肢,通常应抬高20~30 cm,膝关节屈曲15°,且不可在膝下垫枕,保持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从而达到缓解肿胀及疼痛的目的。
1.2.3 患肢护理 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制动肢体皮肤是否有破损现象发生,保持患者皮肤完整。同时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皮肤颜色、周径、温度的变化情况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进行观察,且应加强对患者患肢保护的重视,不可碰撞挤压,以防因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血栓溶解后应及时利用50%硫酸镁对肢体患处进行湿热敷,以达到消肿及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目的。
1.2.4 抗凝及溶栓时护理 给予患者抗凝及溶栓治疗时应尽可能减少创伤性检查及治疗,且静脉穿刺时应合理调整止血带,不可捆扎过紧,且应尽可能采用静脉留置针,从而尽可能减少静脉穿刺机会;拔针时应嘱咐患者局部按压5~10 min。另外,护理人员在抽取患者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时应做到一次成功,且应确保标本满足检测需求,避免因反复操作增加患者痛苦。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便血、尿血、皮下瘀血等现象发生,且应确保静脉通路通畅,以保证溶栓剂顺利滴注。
1.2.5 饮食及运动护理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低脂、高热量、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为主,且应摄入充足的水分,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流速度增加,通常术后6 h可进水。另外,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对患者下肢回流情况造成影响。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但应嘱咐患者不可长时间站立、走动。结果
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讨论
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在深静脉中出现血液凝块,对血液的正常流动产生阻碍的病症[1]。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大腿、骨盆、小腿等部位,患者多伴有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行走时疼痛加剧等症状[2]。临床研究表明大手术、肿瘤、怀孕、分娩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约占据了全部深静脉血栓的0.6%~1.5%,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4]。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及早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方式主要为抗凝、溶栓及手术治疗[5]。而治疗期间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体位护理、饮食护理、患肢护理、抗凝剂溶栓护理等可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处理及操作,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72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患者疼痛、下肢肿胀症状均基本消失,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仅1例患者发生轻微肺动脉栓塞症状,经针对性护理后痊愈出院。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临床价值较高,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1年—2004年共有35例婴儿因手术等原因被留置深静脉穿刺管。其中男20例, 女15例;年龄2 d 至11个月;留置深静脉置管时间2 d~31 d, 平均13 d;小肠闭锁及术后肠瘘5例, 先天性食管闭锁5例, 短肠综合征4例, 其他为胆道闭锁、全结肠型巨结肠、肝母细胞瘤及肾母细胞瘤等。
2 材料与方法
2.1 导管
均采用小儿专用4F双腔8 cm~12 cm中心静脉穿刺管。
2.2 深静脉置管留置部位
颈内静脉25例, 股静脉7例, 锁骨下静脉3例。
2.3 敷料
本组在更换敷料时, 多选择以下两种:①透明薄膜+修剪后的无菌小方纱;②一次性棉质敷料。
3 结果
35例患儿中25例正常拔管, 非正常拔管10例;4例患儿穿刺管脱出;4例患儿出现高热, 遵医嘱拔出;2例患儿因管腔阻塞拔出;1例患儿穿刺管留置29 d后出现液气胸, 经紧急胸腔穿刺引流后恢复。35例患儿中, 20例在拔管后剪下导管尖端做细菌培养, 16例呈阴性结果, 4例均报告有肺克雷白杆菌。
4 护理
4.1 预防感染
引起深静脉穿刺置管有关的感染因素:①未能作好穿刺部位皮肤准备, 皮肤消毒后受污染;②使用多腔中心静脉导管;③长期留置导管;④未能及时更换导管入口处敷料, 造成伤口污染;⑤病人健康状况低下。包括病情危重, 免疫抑制, 糖尿病, 高凝血症等;⑥表皮球菌及念珠菌为导致败血症的两种常见病原体。
4.1.1 穿刺皮肤的护理
①敷料的选择:大多数文献报道, 更换深静脉穿刺管时, 宜选用透气良好的棉质敷料或纱布, 而不提倡使用透明薄膜敷料。因透明敷料较棉质敷料易增加感染机会。但在临床中, 一般的棉质敷料的粘贴性不如透明薄膜[2]。多数患儿因为手术后疼痛、禁食饥饿、恐惧等原因, 常常易哭闹、身体多汗, 导致敷料汗湿后脱落, 需频繁换药。因此, 本组均采用透明薄膜+修剪后的无菌小方纱换药。即将无菌小方纱用无菌剪刀修剪, 至可以覆盖深静脉穿刺点及导管的两翼, 然后外用透明薄膜覆盖。这样, 既可以使方纱吸收了汗水, 也增加了敷料的黏性。与单使用棉质敷料相比, 不易脱落。②换药的频率:患儿一旦留置深静脉穿刺管后, 即开立护嘱单:更换深静脉管敷料, 更换肝素帽。在换药时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分泌物, 周围皮肤有无水疱、皮疹等。当敷料出现被汗水浸湿、松脱, 股静脉置管时敷料被大小便污湿时, 应及时消毒伤口更换。由于小婴儿的解剖关系, 颈内静脉及股静脉均处于躯体皱褶部位, 在更换敷料时应尽量使皮肤伸展, 碘伏消毒后等干, 让敷料紧贴于皮肤表面, 如使用一次性敷料, 建议用胶布加固, 防止松脱。③消毒液:碘伏能持续灭菌, 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逆行入血。Maik认为氯已定优于碘伏及乙醇, 不主张用抗生素膏。因研究表明, 抗生素膏的应用与链球菌感染增加有关。
4.1.2 环境的要求
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对于低体重儿、短肠综合征等免疫能力低下的患儿, 应与家属沟通, 尽量减少探视时间及一次性多人探视。在更换导管敷料时, 护士应严格无菌操作。
4.2 导管护理
4.2.1 防止导管阻塞
导管阻塞影响了导管的停留时间, 需再行深静脉穿刺或反复周围静脉穿刺, 给患儿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常见阻塞原因:①药物配伍禁忌, 药物之间不相溶, 未经盐水冲管就用肝素封管;②未正压封管至血液反流, 采血后未彻底封管;③脂肪乳剂沉淀引起管腔阻塞;④导管顶端贴到静脉壁。
4.2.1.1 冲洗及封管
①每次输液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 输液完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3 mL推注后封管, 封管要紧密, 也可用封管液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肝素50 mg) 2 mL在输液后推注。②每次输液前, 检查管腔内有无血凝块等, 并回抽回血, 如有一些小凝块, 应回抽出管腔外。长期静脉营养时一些大分子物质, 如中长链脂肪酸黏附在管腔内壁[3]。因此, 在输入红细胞、白蛋白等血液制品和生物制品后, 用生理盐水充分冲净管腔。③在患儿持续哭闹、用力排便时, 注意检查管腔内有无回血,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股静脉置管患儿中, 由于腹压增大, 血液回流到导管内, 停留时间太长, 会引起凝血块阻塞。应尽量安抚患儿, 并用生理盐水冲净管腔。④注意输液速度的调节, 35例患儿中, 有5例患儿在下夜班时出现管腔阻塞, 需经另一管进行输液 (导管为双腔管) [1,3,4]。究其原因, 考虑与输液速度过慢 (6 gtt/min~8 gtt/min) 有关。小婴儿因其体重关系, 输液总量较成人大幅度减少, 一些危重患儿需维持24 h输液, 导致速度减慢后血液凝固阻塞。因此, 建议使用微量输液泵等仪器, 较为均匀输入液体。⑤封管时采用正压封管技术, 以防止血液回流入导管尖端, 导致导管阻塞。在注射器内还有最后0.5 mL封管液时, 以一边推注药液一边退针的方法, 拔出注射器的针头。在封管后夹闭延长管以保证管内正压。
4.2.1.2 防止管腔阻塞
在输入非配伍药物, 如葡萄糖酸钙与维生素C时, 应安排好顺序, 分别在输入前后冲管, 以免因药物沉淀引起管腔阻塞。
4.2.2 导管的固定
防止导管脱出是护理的一大难点。婴儿因其生理特点, 不会用语言表达, 无自我保护意识, 加上手术后疼痛、饥饿等刺激, 易激惹、哭闹。导管常常易滑脱或被患儿自行扯出。本组报告有4例脱出, 其中1例是患儿在夜间熟睡后自行无意间拔出。在留置深静脉导管时, 本组均采用丝线将导管缝合于皮肤上。每次更换敷料时, 观察丝线有无滑脱、松散。针对一些导管停留时间长, 丝线已经滑脱的患儿, 予以重新缝合固定。同时, 在更换敷料时掌握小技巧:更换前注意固定好患儿, 充分暴露局部皮肤, 揭开敷料, 特别是透明薄膜敷料时, 应动作轻柔, 避免用力过大, 将薄膜导管一同扯出。将体外的导管盘一小圈, 用胶布固定, 不可悬空, 否则更易滑脱, 此刻留一个缓冲的余地[3]。在更换过程中, 患儿因恐惧、不舒适等, 会持续哭闹不安, 加大胸腔及腹腔的压力, 易使导管向外滑出。本有在1例患儿更换股静脉穿刺置管时, 其固定丝线已经松脱, 患儿哭闹时出现导管一半滑出, 报告主管医生, 经严格消毒后重新送回血管内。因此, 在更换过程中, 要视具体情况将导管固定。
4.3 其他护理
4.3.1 预防过敏或过敏的处理
小婴儿的皮肤娇嫩, 容易对一些一次性的敷料、胶布产生过敏。另外, 汗渍、皮肤与皮肤、皮肤与衣服之间的摩擦等, 易致置管周围的皮肤产生皮疹、水疱甚至皮损, 应及时处理。一旦发现皮肤出现潮红、皮疹时, 应更换所选敷料。如有水疱, 无菌抽吸后外用皮维碘。
4.3.2 二重感染的处理
一些特殊患儿, 如胆道闭锁患儿、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儿, 易诱发二重感染。其中以皮肤的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 颈部、会阴部皮肤出现红色皮疹。护士应注意观察, 及早发现, 用炉甘石洗剂加制霉菌素外用。
4.4 并发症的观察
4.4.1 感染
一般股静脉置管1周~2周、颈静脉置管3周~4周可以发生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穿刺点局部红、肿、痛, 有分泌物等。对于低体重、身体免疫能力低下的患儿, 应更加密切观察感染的发生。本组中有1例短肠综合征患儿, 年龄为6个月, 体重仅为3.5 kg, 在右侧颈内静脉留置导管1周后, 出现高热, 穿刺点红肿, 有脓性分泌物, 予拔管后送细菌培养, 示肺克雷白杆菌感染。
4.4.2 管腔阻塞
主要表现为给药有阻力, 输液不畅, 滴速减慢或停止, 无法冲管, 无法抽到回血。应避免强力推注, 考虑拔管。
4.4.3 血气胸
多数发生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中。小婴儿胸壁肌层薄弱, 长期置管, 导管出现老化, 变得僵硬, 较易穿透胸膜, 引起血气胸。因此在小婴儿中较少进行锁骨下穿刺。其主要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发绀、烦躁不安甚至休克等。本组有1例患儿, 在留置导管29 d时, 突然出现上述症状, 予急行胸腔穿刺引流术, 从水封瓶内引流出50 mL乳白色液体, 检验证实为营养混合液。
4.5 健康教育
深静脉置管的成功维持, 需要护理人员与家属的共同合作。特别是在夜班期间, 护士人力减少, 一部分保护工作就肩负在家属身上。对于短肠综合征这一类需要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的患儿, 可以通过向家人发放小册子、床边讲解示范等方式宣教深静脉置管相关知识。让家人了解置管较外周反复静脉穿刺的优越性, 理解并重视导管的保护工作。
深静脉穿刺置管在开展儿科大手术、静脉营养、输液抢救等方面体现了它的优越性。但是, 由于小儿自身的解剖、生理特点, 置管后的护理工作较成人繁琐、精细。加强导管的护理、注重预防感染、仔细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才能更好地做好儿科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应明英.实用危重病监测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57.
[2]叶慧珍, 纪玉枝, 林丰, 等.静脉插管的种类及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7, 16 (1) :27.
[3]施雁.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 1997, 12 (4) :238.
【关键词】肿瘤化疗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49-01
PICC即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安全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血管、风险小、痛苦少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和高营养支持中。研究显示[1]:恶性肿瘤及PICC置管都可并发深静脉血栓,血栓发生率约为4%,严重影响治疗和患者生命安全。我们对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来我院住院的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进行归纳分析,以便找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来我院住院的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368例,发现发生深静脉血栓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6~64岁,平均年龄53.46岁;肺癌4例,食道癌3例,肠癌2例,胃癌2例;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7例; PICC置管3次及以上后发生血栓7例,置管2次和首次发生血栓各2例;出现血栓时导管留置时间为3~75d,PICC置管位置均为上肢静脉,症状为置管侧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皮温高,均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处理措施 出现血栓侧患肢制动,抬高患肢;低分子肝素、华法令抗凝;尿激酶溶栓;活血化瘀类中药改善微循环及抗感染治疗。
1.3 结果 11例PICC置管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化疗患者中,10例经抗凝治疗,10~15d症状明显改善,30d后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栓消失。1例发展为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
2.1 急性期护理 血栓形成2W内极易脱落,在此急性期内患者须绝对卧床,抬高患肢20~30度,促进血液回流;避免在患肢处按摩压迫、冷热敷、测量血压、输液、静脉注射等防止栓子脱落;使用250U/ml的肝素盐水封管[2],以免堵塞导管。
2.2 饮食及心理护理 给予低脂、高纖维饮食,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多饮水;发生血栓后患者焦虑和恐惧心理加重,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耐心讲解血栓发生的过程、抗凝等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及注意事项,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保持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护理观察 每日测量患肢和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肿胀情况,并记录患者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判断治疗效果;监测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特别观察以下部位有无出血情况:皮肤瘀斑、牙龈、鼻腔、穿刺时针孔渗血,有无血尿、黑便等。加强护理观察,如患者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呕血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预防肺栓塞发生。
3 分析
3.1 发生原因 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主要为静脉壁损伤。化疗药物可促进肿瘤释放促凝物质和细胞因子,产生氧自由基等细胞毒性物质,损伤血管内皮[3];PICC导管管壁也会对深静脉产生影响,机械性刺激血管内膜出现炎症反应使静脉壁损伤,从而发生深静脉血栓。同时肿瘤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就比正常人群偏高,加之化疗过程患者饮食受限导致血液进一步浓缩,也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3.2 护理干预 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3.2.1 PICC置管护理 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前应正确评估患者的血栓形成高危因素,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及PICC的优缺点,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稳定患者情绪。
3.2.2 严格执行流程操作 选择适宜的导管,由具有PICC操作资质的护士专人操作,操作室严格消毒,专人护理,减少并发症。操作时首选静脉管径粗直、静脉瓣较少的贵要静脉置管,动作轻柔,提高穿刺成功率。
3.2.3 PICC置管后护理 置管后叮嘱患者置管侧肢适当活动,减少导管对静脉血管内壁刺激损伤,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影响血液循环。2周内监测臂围,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肩背处、颈锁骨部肿胀、疼痛、皮温及皮肤颜色异常情况。输注化疗药物、粘稠液体或血液制品后,使用生理盐水将导管完全冲洗干净,输液结束及治疗间歇期的维护应用10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封管使用100UI肝素钠稀释液10ml正压封管,未输液时每周保证冲管、封管1~2次。
参考文献
[1].王喆,张云亭,郭喆.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4):1429-1433.
[2].张玉霞,王心迎,王如美等.三种PICC封管液肝素浓度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0):75-76.
1 置管方法
选用单腔或双腔导管。单腔导管置管首选锁骨下静脉, 其次为颈内静脉。颈内静脉置管相对安全, 并发症少, 且因导管位于中心循环, 药物起效快并可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但有气管切开时不宜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常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困难时选用。双腔导管置管首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股静脉置管的缺点是易受腹压的影响, 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下肢活动受限或行为失控者不宜使用, 而优点是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且维持时间较长, 适于休克衰竭等情况下抢救输液时应用。
具体操作方法是:选择适宜型号的导管及置管部位, 常规备皮、消毒铺巾, 穿刺点局麻后严格按要求进行穿刺。先用细针试穿, 通畅抽得回血后再用穿刺针穿刺,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成功后, 置人导引导丝, 再用皮肤扩张器适当扩张皮肤、皮下组织。留置导管于适当深度, 退出导引导丝, 肝素帽连接管尾, 将导管固定于皮肤上, 即可使用。
2 护理
2.1 穿刺前准备
做好穿刺前的健康教育, 评估患者血管情况。置管前房间消毒;正确选择适宜患者的导管型号及置管部位;帮患者摆取合适的穿刺体位。穿刺时严格无菌原则。
2.2 穿刺时常见问题及处理
2.2.1 穿刺失败
穿刺前一定要充分评估患者血管情况, 有计划地选择适宜患者的导管型号及置管部位, 提高穿刺成功率。
2.2.2 穿刺部位血管损伤及血肿形成
穿刺技术熟练可避免因反复穿刺引起血管损伤, 减少置管引起的出血及血肿形成。若是患者凝血功能差引起出血, 可局部压迫止血至少30min, 之后再用盐袋等压迫12h以上, 必要时可应用止血药静点。若股静脉置管, 嘱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可减少除出血及血肿形成[1]。
2.3 穿刺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3.1 导管堵塞
多由于未掌握正确封管技术所致, 尤其是输注血制品或静脉高营养等药物时更为常见。应注意置管后所有导管管尾均及时接上肝素帽;合理安排输注药物顺序, 注意相互配伍禁忌;输液后必须脉冲式肝素液注射封管。再次输液时, 要先回抽, 检查管腔有无栓塞。输注血制品或高浓度药物时均应使用生理盐水冲管且冲洗量一般不少于5m L。
2.3.2 导管脱出或移位
除患者拔脱、置管后未妥善固定等因素外, 置管时患者各种因素使胸内压瞬时升高也可导致导管向外脱出或移位。置管后打双结缝皮固定, 穿刺点敷贴固定后在穿刺点5cm处再用胶布固定, 固定部位避开关节;更换敷料时轻柔并给予适度按压;将导管置管深度列入巡视及交接班内容, 做到及时发现导管有无脱出或移位;若导管已向外脱出或移位, 必须拔除并重置导管。
2.3.3 置管相关静脉炎
置管早期多是物理性静脉炎, 与穿刺置管过程中静脉壁受到机械性损伤有关;后期出现的则为化学性静脉炎, 与化学刺激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有关。正确选择适宜的导管型号及置管部位、穿刺时严格无菌原则操作、掌握熟练穿刺技术、加强置管后的护理[2], 均是减少或避免置管相关静脉炎发生的有效预防措施。有静脉炎史的患者, 应预先通知医师, 尽早使用非类固醇抗炎类药预防或辅助治疗。
2.3.4 置管相关性感染
深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常见外因多为护理操作不规范、日常护理不到位。由于深静脉置管是有创、侵入性操作, 严格无菌原则穿刺及护理对预防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就尤为重要。置管后护理时应选择弹性好、透气好的敷贴, 每周至少2次更换敷贴。高度怀疑置管相关性败血症时, 必须从置管处及置管对侧各抽10mL静脉血进行细菌培养检查, 并尽早拔除导管行管头细菌培养。
3 结论
既往深静脉置管多用于肿瘤化疗、重症患者抢救, 但在实际工作中, 作者发现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外周血管弹性差、脆性大的脑卒中患者来说, 深静脉置管能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反复穿刺的痛苦, 有效保护了患者的血管, 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方。深静脉置管术保护了患者的血管、减少了长期输液并发症的发生, 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而做好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加强导管的正确维护及系统质量管理是深静脉置管在临床能够成功应用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加强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导管的正确维护及系统质量管理, 推广深静脉置管术在神经内科患者的应用。结果 进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静脉穿刺困难、液体外渗、静脉炎等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进行深静脉置管患者。结论 深静脉置管术保护了患者的血管、减少了长期输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卒中,深静脉置管术
参考文献
[1]Nicholson T, Ettles D, Robinson G.Managing inadvertent arterialcatheterization during central venous access procedures[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04, 27 (1) :21-25.
【深静脉置管及护理】推荐阅读:
静脉置管自我护理07-18
深静脉穿刺技术06-06
中心静脉导管护理05-28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常规06-10
静脉留置针护理论文12-07
预防静脉炎的护理措施07-05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09-25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06-04
常用管道及静脉留置针的护理05-28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