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导入技巧(精选8篇)
探
摘要: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教师能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教师自身特长等情况来设计课堂导入,而且导入方法要因势利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堂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教师更应该遍寻良法,以博得满堂彩的效果。因此,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定是从精彩的课堂导入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导入若能生动有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眼睛里就会散发出攫取知识的光,也会刺激教师讲课的激情。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厌恶空洞的说教,喜欢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从故事、趣事、轶事、典故等方面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精心选取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小故事作为开场,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特别强调他在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学生听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悬念式导入法
悬念可以使人萌发出期待心理,从而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激起“欲知其详”的渴望。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
于漪教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导入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温故导入法
温故是导入新课的常见方法,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与新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来引入教学,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同时,学生通过回顾旧知,也会找到成就感,增强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如某教师讲授《范进中举》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已》,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四、“目标式”导入法
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教学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某些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文章,如教学《藤野先生》这一经典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确定人物描写、性格塑造、主题及难懂词句几个重点作为每节课的目标,在上课之初先明确告诉学生,让他们在学习时有针对性。目标展示法醒目、直截了当,是一种很实用的导入方法。
五、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它的教学效果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的,但学生对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已心生厌倦,如何创新呢?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时,笔者先用幻灯片播放几幅图文结合的美丽的关东大地的图片,然后将图片切换成满目疮痍、尸骨遍野的景象,并在这些图片上标注拍摄照片日期,随即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发他们思考,“是什么原因让美丽的关东大地变成了这幅模样?”要求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简要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背景。在前后迥然不同的两个系列的照片对比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接下来他们对于文中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就更易于理解了。
六、知识导入法
学习课文前,运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对联、俗语进行导入,可使学生重视课文的学习,且能逐渐积累一些语文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秋天的名篇佳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教学,导入技巧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 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 随之进入课堂教学的过程。课堂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上, 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 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课堂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 每一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 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 教师更应该遍寻良法, 以博得满堂彩的效果。因此,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一定是从精彩的课堂导入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导入若能生动有趣, 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眼睛里就会散发出攫取知识的光, 也会刺激教师讲课的激情。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厌恶空洞的说教, 喜欢有趣的故事, 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从故事、趣事、轶事、典故等方面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在课堂导入时, 教师可以精心选取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小故事作为开场, 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例如, 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教师可以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 特别强调他在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 学生听得为之动容, 感同身受, 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 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悬念式导入法
悬念可以使人萌发出期待心理, 从而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 激起“欲知其详”的渴望。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 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 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
于漪教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 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 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 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 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 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那么, 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 是命运的悲剧, 性格的悲剧, 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 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导入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 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 巧设悬念, 由远及近, 引入新课, 不仅过渡自然, 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 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温故导入法
温故是导入新课的常见方法,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以借助与新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来引入教学, 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同时, 学生通过回顾旧知, 也会找到成就感, 增强学习兴趣, 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如某教师讲授《范进中举》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我们学过了《孔乙已》, 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悲剧命运, 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 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 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四、“目标式”导入法
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 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 确定教学目标, 一进课堂, 就直奔主题, 即“目标展示”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某些篇幅较长, 内容较多的文章, 如教学《藤野先生》这一经典课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确定人物描写、性格塑造、主题及难懂词句几个重点作为每节课的目标, 在上课之初先明确告诉学生, 让他们在学习时有针对性。目标展示法醒目、直截了当, 是一种很实用的导入方法。
五、背景导入法
背景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它的教学效果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的, 但学生对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已心生厌倦, 如何创新呢?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时, 笔者先用幻灯片播放几幅图文结合的美丽的关东大地的图片, 然后将图片切换成满目疮痍、尸骨遍野的景象, 并在这些图片上标注拍摄照片日期, 随即通过向学生提问, 引发他们思考, “是什么原因让美丽的关东大地变成了这幅模样?”要求学生积极踊跃发言, 简要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背景。在前后迥然不同的两个系列的照片对比下, 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接下来他们对于文中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就更易于理解了。
六、知识导入法
学习课文前, 运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对联、俗语进行导入, 可使学生重视课文的学习, 且能逐渐积累一些语文知识,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比如, 在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秋天的名篇佳句,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接着, 教师可以用“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 杜牧读到的是闲情;秋风中, 杜甫读到的是悲凉。那么, 我们就一起来鉴赏何其芳的《秋天》, 看看在他的诗歌中描摹了什么样的秋景, 抒发了怎样的深情。”这样的导语拉开课堂帷幕, 前后两个知识点的链接在知识导入法的“润滑剂”下自然过渡, 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晓舜.《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 1998 (6) .
关于导入技巧的步骤方面,从广义上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实施和评价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教师或学生在课前对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内容及材料进行一些必要的安排和准备,时间为一天到一月不等,以便教师顺利进入正式上课时的“导入”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就是在正式上新课的前3分钟左右,师生互动的一切教学活动的总称,也是导入技巧的核心阶段。评价阶段,时间一般为1-10秒,主要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即《新课标》所倡导的形成性或过程性评价。它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我评价习惯的养成和批判性思维的确立。以下,是笔者就一些“导入”技巧方面的探讨。
一、值日报告导入法
(Duty-reDorf Lead-in APDroach)
值日报告导入法,一般在准备阶段,由教师或英语科代表提前安排好值日生,时间限制为3分钟左右,导入内容可为歌曲、短故事、短剧、笑话、通知等,且均与教师接下来的听、说、读、写课型的话题有一定的关联。但这必须在课前精心准备,教师或科代表等必须给予值日生一些必要的辅导,以确保万无一失,然后由值日生在正式上课时用英语完成。如在教精读课“The band that wasnt”时,在导入准备阶段,笔者提前一周把值日生名单和有关音乐方面的话题交给英语科代表,让其做好准备。到了导入实施阶段,值日生一边参考教室内的多媒体屏幕上的酷狗,一边边舞边唱“I Wanna Be Free”。这和本单元的精读文章话题相近,一下就拉近了全体学生与本文的距离,使课堂气氛立马活跃起来,非常生动和感人。在导人评价阶段,对于该生边舞边唱的表演,笔者给出了“Very good!”的定性评价,其他学生的定量评价也自然是举手“全票”喜欢。可见,值日报告导人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兴奋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课堂活动更加社会化(Socializing)自然,使学生顺利地进入新课。
二、音乐导入法(music Lead-in Approach)
由于音乐一般都受到学生的喜欢,尤其是受到笔者任教班学生的喜爱。于是,笔者常用此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不错。在此,以笔者教精读课文“An Interview”为例。在准备阶段,笔者提前一天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上网搜索韩国汉城奥运会会歌并且试唱。到了第二天的导入实施阶段,笔者便播放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奥运会会歌“Hand in Hand”,由于学生提前熟知该歌曲,所以大家即刻随着音乐大声地唱起来。这使本课后面的阅读任务也进行得相当顺利。在当堂的定性评价中,学生对笔者的音乐导人法评价均是:Cool!究其原因,该法一方面践行了《新课标》的“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的新课改理念;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了一个愉快、优美、轻松、高效的学习环境。毫无疑问,音乐导入法不但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欣赏水平等,同时也使学生提高了跨文化理解的能力,为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了其人文素养。
三、简笔画导入法
(Sfick-figure Lead-in Approach)
简笔画导入法,亦称图示法,一般是由教师手拿一支白粉笔,采用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一边画简笔画,一边用英语表达其内容的方法。它强调了眼、耳、鼻、手、口等人体多器官的语言综合协同运用,效果绝佳。简笔画导入法需要课前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包括一些简笔画的基本常识和必要的训练。如在2015年4月,笔者在教“A Sad Love Story”时,2017届高一(2)班学生王雪,居然像笔者一样,在读前的导入环节中用该法在班上表演了一个爱情小故事“A boy and an apple tree”,结果获得了全班同学的一致喝彩和点赞。由此可见,这种边讲边画的简笔画导入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美感和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用英语复述课文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该法完全合乎《新课标》关于“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四、直观导入法(Intutive Lead-in Approach)
直观导入法,主要是教师在课前把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直接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法,目的是实现具体实物与语言词汇的关联、认知和表达的教学目标。如笔者在进行“Healthy Eating”词汇教学时,在课前的导入准备阶段,笔者到水果摊买了一些水果,同时又上网下载了相关水果(包括笔者买不到的水果)的图片并做成幻灯片。在导入实施阶段,笔者展示了一些实物水果,同时辅以幻灯片的帮助,使这堂“集中识词法”的词汇教学课很成功。学生对其定性评价是:Very good!不难看出,直观导人法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直观、生动、愉悦的高效课堂学习环境,它可以使语言学习材料,在声音、形状、颜色等人体多感官的协同作用下,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变成了具体生动的实物.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五、看图导入法
(Pidure-watchinq Lead-in Approach)
看图导入法,是一种教师利用相关的课本插图、教学挂图、自制图片等手段来激活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围绕图片来进行思考、提问、分析、讨论和总结的教学导人方法。如在教“The Silver Screen”时.在导入准备阶段,笔者在课前从网上下载了四张关于Bicentennial Man,Jurassic Park,Mulan and Hero的图片,把它们打印成彩色图片,并且附上英语简介。在导入实施阶段,笔者一边呈现那四张图片,一边提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 and which movie is it from?由于多数学生看过这些电影,故学生的回答变得十分积极主动和准确无误,这使后面的教学也变得十分顺利。学生对于笔者的这个看图导入法的定性评价是:We like them very much!可见,看图导入法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的学习方式,循序渐进、主动思考,从而自己主动获得答案。
六、复习导入法(Revising Lead-in Approach)
复习导人法,就是教师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通过复习旧知识,诱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如在教“Travel Journal”时,在准备阶段,笔者想到了上一单元曾经提到的“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话题,于是灵机一动,决定用该话题来激活学生,于是就精心准备了英语与旅行两话题之间相互关系的设问。在第二天的导人实施阶段,笔者就复习了上一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话题,如下所示:
T.In last lesson,we have learnt“The mad to modem English”,righ?Can you please tell me in which aspects modern English is being used by us?
Ss:Studyinglicing,travelling abroad,…(Brainstorm)
T.Yes.While traveling,what kind of diary do you need to write in memory of it?
Ss:Travelling diary……
T.Yes.But wed better call it travel journal……
这样,笔者就把英语应用的重要性和本单元的旅行日志的教学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使后面的教学十分顺利。学生对我的复习导入法也给出了Natural/Perfect的定性评价。可见,复习导入法既合乎《新课标》“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又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从而使得新旧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当然也为后面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在其中也起到了一个帮助者的作用。
七、想象导入法(Imaginative Lead-in Approach)
想象导入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大胆想象,通过思考、分析和综合后得出答案的教学导入方法。如在教口语“Speaking”关于文化遗产的话题时,在前一天导入准备阶段,笔者就决定使用想象导入法。笔者采用“制作文化胶囊”的方式,让学生想象出一些中国元素甚至是本土元素的东西或文化遗产,从而达到切入本节课话题的目的。到导人实施阶段时,除了课前先让学生预习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外,笔者当即给了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How to make a cultural capsule?Notice:It will be sent to outer space and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who we ale by anyone there.Only 4 things representing the Chinese culture call be put in it.Just imagine.经过学生4人一组的分组想象、讨论、画画、分析、修改和综合等3分钟的商讨后,每组都争相呈现和展示他们的Role play的中国元素。事后,笔者在学生的《导学案》上经过统计后,吃惊地发现:学生对笔者的这个想象导入法的点赞方面的定量评价高达百分之百,并且希望笔者今后多给他们这样的想象展示机会。究其原因,一方面该法合乎想象力丰富的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另一方面,也合乎《新课标》关于个性化、多样化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八、关键词导入法
(Key-werd Lead-in Approach)
关键词导入法,就是教师按照某一逻辑顺序将一些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或者用多媒体呈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用英语来重述该故事或语篇的教学法。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该法需要学生做好课前《导学案》的词汇预习和相关阅读材料预习的准备。如在教“Speaking”关于“Life of Nelson Mandela”时,在前一天的导人准备阶段,笔者让学生预习《导学案》上的相关词汇和《英语周报》上的相关阅读材料,然后笔者再给出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关键词,让学生连词成句再成篇。到了第二天的导入实施阶段,笔者做了一定安排,如下所示。
1918:born/Transkei/S.Africa.
Dec.5,2013:died.
由于学生在前面的阅读教学中已经学习了Nelson Mandela,加之又在课外预习了《导学案》及《英语周报》关于纳尔逊·曼德拉的相关内容,所以当笔者稍加示范后,全班学生便轻而易举地集体完成了“说”的任务,实现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可见,关键词导入法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符合口语学习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脚手架”和示范作用,而学生也起到了全员参与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轻松愉快地实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九、表演导入法
(Performance Lead-in Approach)
表演导入法,就是学生通过短剧、哑剧、相声等形式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表演,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人人参与语言学习过程的教学法。该法需要课前教师、科代表和导生等的耐心辅导和精心准备,以确保表演的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在教“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在导入准备阶段,笔者提前一个月就让两个班的英语科代表、导生和艺术总监等安排、监督和协助5-6名学生课外准备这个短剧,包括一些简单的道具。在导入实施阶段,笔者就把教学的舞台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大胆表演,而笔者却成为了观众和评价者。在评价方面,两个班都展现了精彩的表演,笔者当即给出的定性评价是“Too perfect!”,当然后面的阅读教学也很成功。可见,表演导入法符合高中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完全合乎《新课标》关于“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的语言技能方面的要求,既有“听”方面的语言输入技能,又有“说”方面的语言输出技能。
十、解释题目导入法
(TitIe-expIaining Lead-in Approach)
解释题目导入法,由于英语阅读文章的题目隐含了该文的大意,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根据标题等相关信息来预测文篇大意的习惯,从而形成学生较强的阅读预测能力。如在教“Theme Parks-fun and More Than Fun”时,在课前的导入准备阶段,为了激活学生的兴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联想到了我们遵义市新建的遵义纪念公园。这是一个以红军长征而设计的红色文化主题公园,显然与本课主题相吻合。经过一番准备,在第二天的导入实施阶段,笔者给了学生两个问题:1.Whats the soul of a meaningful park?2.Do you like the newly-built Zunyi Memorial Park(遵义纪念公园)?Why?Discussion……。经过分成四人一小组的讨论,三个大组的抢答都很精彩,尤其是在回答“Why”这个问题上更是精彩纷呈、亮点频出。在导入的评价环节,笔者除了给他们三个大组略有差距的三个高分外,同时又轻松地实现了德育或情感目标。随着学生对“主题公园”的完全理解,接下来的英语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就顺多了!
另外,游戏导入法(Ganle Lead-in Approach)、故事导人法(Story Lead-in Approach)、情景导入法(Situational Lead-in Approach)等,也都是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法。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多么的重要。鉴于此,笔者愿与其他高中英语《新课标》背景下的各位同行一道,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争取在当今高中英语新课改中取得更大、更新的突破。
侯琴芳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整个课堂的前奏,如同丰富晚宴的一道开胃菜,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一出戏的序幕。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而在语文这门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科目上,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更是至关重要。初中语文课堂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何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学习,投入课堂,便要求教师有一个较为恰当的课堂导入。因此,应追求导入的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一、歌曲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属于情境导入,先把学生带入到歌曲所营造的氛围 当中,进而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虽然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导入方法,但同时亦是最为快速地让学生投入课堂的方法。比如说在刚进入初中时,第一篇课文便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其实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就需要运用较为生动的导入方式。我在上这篇课文时首先便给学生放了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但从题目看似乎与课文没有半点联系,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对梦想的追求与坚持。
欣赏完歌曲我便由歌曲引出梦想,向学生发问,你们现在的梦想是什么,这时,学生的兴趣便上来了,纷纷举手告诉我自己的理想,课堂气氛一下子便热烈起来了,这对于刚刚进入初中课堂的学生们来
说其实是件较不容易的事情,然后我们再由个人自己的梦想导入到课文文本内容,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经历的挫折与困难,谈谈实现梦想所需的坚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内容,下面的讲课很快便进入状态,课堂效果出乎意料得好。
但是必须提及一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亦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选择歌曲时必须挑选适宜课堂教学的,不要很容易便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别的地方去了,另外,歌曲长度控制在2到3分钟适宜,不宜太长,避免出现学生出现心理疲惫。
二、生活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越是贴近生活的,越是容易 引起学生的兴趣,越容易被学生接受。由于个人阅历与经验问题,不能让学生去理解与他们生活相隔太远的东西,他们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尽量将课文中离他们距离较远的事物用他们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联系起来,方便课堂教学。
比如说在上老舍《济南的冬天》时,我在上正课之前便给了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总结南昌的冬天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再谈谈他们心目中北方的冬天是怎样的。人们总是很喜欢谈论天气,因为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大家都有话可说的话题,学生亦是一样,所以,在聊天气的时候,学生也很乐意将天气的感觉与大家一共分享。学生纷纷谈及北方的冬天在他们心目应该是寒冷异常的,这时我再引入济南的冬天其实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样子,如若想更深地了解济南的冬天,那么就一起来进入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吧,这样导入,自然而亲切,与课文联系较为紧密。
三、故事导入法
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这种导入法,意在以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起来,激起学生跃跃欲试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互救的主题,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非洲沙漠中一队野生骆驼很久没有水喝,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深处,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年幼的和年轻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它们得救了,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源久久不愿离去。听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再如教学《邓稼先》一文,学生对距离其年代较远的人物缺乏了 解,我们便可在上课之前便给学生讲一讲邓稼先的一些生平轶事,再者本文作者是杨振宁,他们两个不同的人生轨迹亦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同样都是科学家,但是人物的性格命运却截然相反,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兴趣,使其更想了解邓稼先其人。
四、悬念导入法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
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譬如在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时,开篇便可提出科学家发现的一个事实,现今在南极大陆附近发现恐龙的化石,南极大陆气候寒冷,按理来说并不适宜恐龙这种哺乳类动物的生存,那究竟是因何原因可在南极发现它生存过的痕迹呢?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提出问题后便可自然顺接到本课所学内容,且学习问课文时,学生会有真正的豁然开朗,学到知识的感觉。
五、补充背景,帮助理解
中学语文不仅选编了一些现代作品,而且还选编了古代、当代作品,甚至还有外国作品。现代作品容易理解,而古代、当代作品、外国作品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制造了障碍。为了消除这些障碍,就应该在导语中述说历史知识、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意,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样,就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摄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下面课文的教学水到渠成。
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首先便需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 一个时代背景,否则学生无法理解当时俄国的一个社会情况。《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发生了工业危机,蔓延到了俄国,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革命斗争正在动摇沙皇统治的根基。正当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时候,高尔基在1901年2月19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的尖锐演说。3月12日,他回到尼日尼•诺夫格勒特之后,就根据这次
斗争的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而《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最后一章。当讲解故事背景后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再譬如说学习《范进中举》的时候,如果不先介绍时代背景,学生肯定不能理解为何中举之后会疯癫的表现,这时我们便需向学生大概介绍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用于唐朝,在明清时代科举制早已根深蒂固,古代寒门学子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必须通过科举这一条唯一的路,可联系当今社会的高考制度令学生加深理解,如若说高考是座独木桥,那么古代的科举制可说是万人齐过飞天索了!再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便可很好地理解清代科举制对于人的毒害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作者:甘肃省靖„ 文章来源:其它网站 点击数:
3265 更新时间:7/11/2007
浅谈英语课堂导入技巧 甘肃省靖远一中王宏煜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声音、文字、图片、表演或活动等一系列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节英语课成功与否,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如同新闻消息的导语,一个好的导语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一堂课想要吸引同学们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就应该创设好课堂导入这一首要环节。
关键字:导入 技巧 兴趣 效率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这句话用在课堂上再恰当不过了。还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万事开头难”等都说明了开头的重要。一节课的导入恰如其分,就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活跃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为整体教学打响第一枪,老师也能很快找到讲课的感觉。相反,如果导入欠佳,一开始就会令学生觉得这节课没意思,学生的精力就会分散,注意力也不集中,教师讲课的情绪也较低落。因此,要使学生对所教的课感兴趣,课堂的导入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导入手段,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下面笔者拟从课堂导入的理论要求,课堂导入的基本方法及课堂导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谈谈高中英语课堂导入的基本技巧。
一、课堂导入的理论要求
在一节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如果课堂导入方法得当,就能极大的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笔者认为,成功的课堂导入应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首先,课堂导入要具有趣味性。
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正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情绪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所以,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能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
其次,课堂导入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教学内容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就应该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课堂导入的设计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前提必须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服务于课堂教学。切记,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最后,课堂导入的材料要具有新颖性。
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新颖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新时代的高中学生不仅富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学生参与的兴趣就会越浓,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时如能利用时下的流行素材或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必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气氛,从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正题,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课堂导入的基本方法
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必须认真发掘教材的内涵,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并善于把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一个好的导入要尽量能做到:合理、自然、循序渐进。形式应该灵活多样,而且具有艺术性。当然不同的教师上课,课堂导入的方法会有很大不同;即使同一位教师上课,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所以说,课堂导入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绝不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运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如下几种。1.插图导入
新版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与材料密切联系的插图。通过对插图的描述、问答、讨论逐步切题,让学生首先明白这节课要谈论的话题,做到水到渠成。我在讲Laughing Matter 一课时就使用了插图导入的方法。首先Look at the four pictures on P1.Who are they?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m? 然后,对每幅图画进行谈论,总结出他们都是scientific achievements。最后扣题 Today,our topic is to talk about “scientific achievement”.2.利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科技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成功范例。高中学生活泼好动,且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歌曲、影片也很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或影片,创设生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例如在讲在Disabilities一课时,我先播放了2005年春节晚会上邰丽华表演的著名聋哑人演出的《千手观音》从而引出Disabilities一课,使学生在享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有懂得了尊重和钦佩那些“伤残之士”,为课文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3.复习导入法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4.背景知识导入法
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可采用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而对于一些科普题材的课文,则可采用介绍一些学生熟悉的事例为切入点,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如在上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2B unit 14 Freedom fighters时,我先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Internet)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关于Martin Luther King, jr,并进行小组讨论。在导入新课时,我又向学生展示了马丁路德金的照片和他著名的“I have a dream”, 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5.设悬念导入
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思想波澜,引诱揭开“谜”底的强烈愿望。这种导入,可直入主题,又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是莎翁的名作,大多学生对“a pound of flesh”的故事有所了解。授课时,可以先讲述故事开端,然后设悬念,Shylock 果真从Antonio身上割下一磅肉吗?这样就为课文讲述作了铺垫,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6.故事导入
浅谈英语课堂导入技巧
故事导入的魅力在于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又能自然导入新课,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欣赏力。例如在Great women一单元中讲述一位50岁的女性独自到北极的故事,学生肯定特别关心她生活和在北极的经历,加强了的好奇心,自然就去课文中寻求答案。7.时事导入
现行教材贴近生活和现实,很容易找到教材和现实的结合点。例如:在学Sports 时可以联系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或2008的北京奥运会;学习frightening nature可以结合肆虐沙尘暴的现实;讲述Healthy eating 时可以用自己的早餐导入,让学生根据常识判断我的早餐是否健康;学The silver screen 时可以借助张艺谋,陈凯歌等著名导演和<英雄>等一些佳作导入课文,然后放眼于世界,最后定位在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上。
三、课堂导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应注意课堂导入的科学性。一般来说,正常的课堂导入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导入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课堂导入,因为如果导入时间过长,就会显得喧宾夺主,不仅会使课堂导入显得庸俗繁杂,而且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如果导入的时间过短,又会使课堂导入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其次,应注意课堂导入方法的灵活性。课堂导入,“导”无定法,切忌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异,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兼顾启发性。
近段时间通过远程教育学习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与提问技巧》这一课程,本人获益良多。的确,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本人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提问”的设置,随意性很大,结果出现总是问一些让学生厌烦的简单问题,还有一些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课堂气氛因此而乏味或紧张,师生之间的交流遇到了障碍。所以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在备课时要注重教学的导入与提问的技巧。
通过学习后我茅舍顿开,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准备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课堂的导入形式:利用插图,通过问答、讨论的形式进行导入;视听导入法;音乐、歌曲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学生表演导入法;游戏导入法。
2、注重课堂的提问形式与技巧
教师的提问首先要让学生做出应答反应。因此,教师在提问前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提问前可适当保持一定时间的沉默,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通过手势、音调、音量的变化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提问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使学生感到能够回答并产生愿意思考的积极态度。
2)、通过教师自问自答,师生问答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逐步化解教学难点。难度降低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语言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
3)、化解难点时提问 教师找出教学难点,并为它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师自问自答和学生问答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关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强练习,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能逐步化解教学难点。
4)、提问后教师要保持沉默,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从心理上害怕课堂的沉默,往往容易用自己的回答来打破这种沉默,这样做使学生没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又怎样来回答问题呢? 英语教师在课前设计提问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5)、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对设计的提问应该精心选择,将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的问题尽是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以免浪费教学活动的时间。
6)、提问的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内,使学生感到能够回答并产生愿意思考的积极态度。
7)、要考虑多种水平的提问,简单问题的提问和复杂问题的提问相结合,一般问题和重点问题相结合。
一实验法导入
众所周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用实验法导入, 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热爱的先导。”只要学生对这节课有兴趣, 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那就为课堂教学的展开,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节课中, 就可以用一个小实验导入, 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兴趣。课前准备一个灵敏电流计、两根导线、一块锌片、一块铜片和半个番茄, 上课时, 首先连接灵敏电流计、导线、锌片和铜片, 其次, 把铜片和锌片插到番茄中, 观察实验现象。这时, 学生就会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 这样的导入, 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让他们自觉地去分析问题、探索规律。
二化学史料导入
如在“有机化学”中, 在研究苯分子结构时, 凯库勒的故事就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据说这结构的发现来自于一个梦, 那时凯库勒还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 一天夜晚, 他在书房中打起了瞌睡, 碳原子又在眼前跳动, 形成的碳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 忽然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 并旋转着。他像触电般猛醒过来, 并首次满意地写出了苯的结构式。这一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营造一种新的情境。在开展课堂教学时, 可从化学史中, 尤其是科学家探究新物质的过程中选取一些有效的材料, 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让他们知道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可以作为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 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教学才更有效, 适时地加入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片段, 能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基础。
三模型导入
课堂中, 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使学生先接收感性认识, 再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有效性显然就会增强。像讲解“同分异构体”这节课, 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 不能把实例展现在脑海中, 也就不能理解同分异构体的含义。若有模型, 这些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学生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找出同分异构体, 等学生慢慢地理解同分异构体的含义且初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再把知识进一步深化, 也就可以减少有机困难生了, 之后再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知识, 尤其是一些有机反应, 也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了。
四知识迁移导入
温故而知新, 就是复习已学内容或学生已理解掌握的知识为基石, 将其发展、深化, 并把新的教学内容渗透其中。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且必修与选修之间也有较大的关联。因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已知到未知, 所以, 在导入新课时应考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利用学生已理解掌握的知识, 来更好地理解新的内容, 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非金属溴和碘性质”的学习, 就可以结合氯和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利用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的知识, 让学生推断出溴和碘的化学性质。
五生活实例导入
化学来源于生活, 从生活中选取几个生动形象的事例, 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而且可以使学生热情高涨。学习“丁达尔效应”时, 就可以举例, 如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 常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 或在夜间, 打开车灯后, 看到的一条条光柱。讲到胶体的聚沉性质时, 就可以举例为什么不同种的墨水不能混合, 原因是墨水属于胶体, 有的墨水中胶粒带正电荷, 有的墨水中胶粒带负电荷, 两电性不同的胶粒混合会发生聚沉而使钢笔堵塞。学习“HCl O性质”时, 就可以提出为什么养金鱼的自来水需要在太阳底下晒一段时间。这些都是学生常见的生活实例, 也是他们生活中的小疑问, 上课时以这些例子导入, 都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长学生的智慧, 还有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理解知识。
总之, 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良好的导入, 新奇、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开启思维的大门, 扎实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目标与理念, 体现“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新课程思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根据不同的课题选用不同的素材, 精心设计“凤头”, 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高照]
摘要:良好的课堂导入在高效课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针对课堂中的“凤头”艺术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实验导入、化学史料导入、模型导入、知识迁移导入、生活实例导入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总结出了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以猜谜语入文
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有趣的谜语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激发学生自我展示的信心。教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在猜谜语游戏中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月亮和云彩》这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猜谜语“有时挂在树梢,有时挂在山腰,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一朵棉花糖,想吃够不到,为啥够不到?因它在天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二、以多媒体动画入文
“教学的艺术在于唤醒、诱导和激励。”在语文课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把被感知的对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效果、色彩渲染、动态画面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学习热情高涨持久,继而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小池塘》一课中,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笔者设计制作了精美、趣味盎然的多媒体课件:将池塘、芦苇、太阳、星星、月牙儿的图片配上一段音乐和适当的解说。教学伊始,先用大屏幕放给学生,那美丽的画面,加上画龙点睛的解说,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欣赏着、赞叹着……意犹未尽之时,再学习课文内容,师生一同欣赏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写如此美丽的情景的。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自然而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以讲故事入文
在我国悠久的语言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些优美的故事,如夜空里亮晶晶的星星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们的语文课文,常常话出有因,语中有典。故上新课时,以故事为突破口,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把与课文有关的故事作为导语,既能增添课文的情趣,又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时,笔者先给学生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让其懂得了乌龟很努力,不怕失败,最后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小兔太得意,最后失败的道理。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趁热打铁,引出《蘑菇该奖给谁》并提问: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发言很积极,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蘑菇该奖给谁”这一核心,引导学生读、思、议,全面参与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强,学习氛围浓,好的课堂导入,完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是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四、以设疑入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巧妙的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着急之态,引领着学生很快进入课文。如:笔者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第二课时时,师: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各是什么结果?在学生回答之后,笔者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小黑兔真了不起,蘑菇该奖给它吧!可兔妈妈却把蘑菇奖给了小白兔,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不自觉地对兔妈妈的做法产生了疑问,激发了学生想探究下文的欲望。当然,设疑式导语的设计不是单纯的一种,它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疑,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以课文插图入文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配有插图,教师如能充分利用,作为入文的教学手段,就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做法是在导入新课之前,让学生认真欣赏和仔细观察插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然后让学生把图面用口头语言讲述出来。这种看图说话的方式,学生极为熟悉,都争相发言,互相补充,之后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带进课文,这种领悟是自悟自得,效果特佳。如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草原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陌生的,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再看图再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个个雀跃,兴趣盎然,尤其是对图中人物、动物描述得十分生动形象,到了一定的火候,教师适时地带领学生步入课文。笔者借助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这样的导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让学生在朗读中细细品味,仿佛自己骑上了骏马,奔驰在大草原上,一起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勤劳快乐。
总之,新课的导入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课堂导入真正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高效课堂的导入技巧】推荐阅读:
高效课堂的目标10-02
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07-10
用心的课堂更高效11-17
我们的高效体育课堂12-01
展现魅力的高效课堂12-01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06-11
对构建高效课堂的看法06-26
一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07-17
高效课堂的反思与走向07-21
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