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源自信任

2025-03-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奇迹源自信任(精选3篇)

奇迹源自信任 篇1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认识到了一位拥有着无比热情和无限智慧的美国教师雷夫。与其说这是一部教育专著,不如说是一份心灵的鸡汤,因为雷夫老师带给我的不仅是启示,还有感动。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学校里的教室基本都一样大。但同样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陕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而决定教室尺度的,是老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在这本书里我发现了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不足及雷夫老师在同样的情境中看事情的透彻与处理手法的大气。

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书上的一句话: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反思现在的教育现状,为了课堂纪律,为了考试成绩,不仅学生怕,连老师都在害怕,大多数课堂都染上了“恐惧”的气氛。学生守纪是因为害怕受惩罚,考不好是怕老师批评、家长责骂、同学嘲笑。在家里也是如此,家长们挖空心思,对孩子又打又骂,逼迫孩子学习,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学生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战战兢兢生活”的情况,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然而老师又怎么样呢,老师也在害怕——害怕自己管不住学生;害怕自己所教的班级考试成绩不如平行班;害怕被同行嘲笑„„然而,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没有“害怕”这两个字,他用信任取代恐惧,用信任建立起一座坚固的桥梁,使教室的一切变得不一样,使学生热爱学习,为他人着想,最终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师生之间的信任。那么如何能做到呢?

第一点 言必信,行必果

雷夫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让学生玩“信任”游戏(一个学生往后仰,其他的学生在后面接着),浅显易懂的游戏对我就有很大的促动,只要有一次放手,1

别人就不会信任你。在班级管理中,我本来比较健忘又被那样或这样的事烦着,往往早上对学生说口头承诺忘得一干二净,等到了学生跟我说时才记起来。现在想想就有点后怕,确实连老师都承诺了不做到,何况是要求学生答应了的事就要做到。建立信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感受的。就像雷夫老师所说的:“我们不需要对孩子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他们把信任放在我们肩上。” “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这提醒我们“身教重于言教”,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关键是没有真正的做到。父母和老师要勇于负责,不要老是开一些口头支票去愚弄孩子,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

第二点平等对待

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因为某个孩子在教室里捣蛋,所以老师就决定下午全班都不准打棒球。孩子们默默接受了处罚,但私底下却恨死了。大家心想:肯尼抢了银行,为什么蹲监狱的是我?看到这个例子我很感触,这样的事情我就曾经做过。一节语文课后,我要求学生把练习册做好、订正好。看到有个别学生下课在玩而没有在做作业,就跟他们说如果中午作业没交齐,下午的体锻课就不上了,最后还是因为有一个学生没有交而取消了整个班的体锻课。其实班里不常有学生作业不交的现象,当时也是很火,根本没有想太多。现在反过来想想,当时这么做确实不应该,体锻课是学生最喜欢的课之一,就因为一个孩子而剥夺了所有孩子的权利,学生失望而且很委屈。学生一节课都在抱怨那个没交作业的孩子,我想学生不仅在抱怨她还在抱怨我夺走了他们的体锻课。虽然用“铁腕”赢得了表面的胜利,其实我却失去了人心。学生并不怕教师对他的处罚,只是不喜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第三点 设身处地

雷夫老师曾对孩子们忠告说 “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这何尝不 2

是对我的忠告呢?当我们理直气壮地批评学生,数落他们的不是时,我们有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过呢?当我们碰到学生对那些讲了再讲的题目还不会做时,脱口而出的那句:“这道题目我讲了多少遍了,你还不会,上课有没有在听啊。”我们有没有想过以他的水平是不是真的没有听懂?当我们在为后进生的成绩给自己班拖后腿而哀叹时,又有没有想过他跟他自己比是否有了进步?毕竟只要尽力,考试不是那么重要,就算考坏,明天的太阳还是照样升起。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我们就会更理解孩子,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就会做出更适合他们的决策。

第四点 把握机会

在校的每一天中,教师会有很多个给学生建立信任的机会。比如当学生忘了带作业时,你是选择信任还是惩罚?这就是一个建立信任的大好时机。信任是师生和谐沟通的桥梁,学生会在这种信任和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信任老师,亲近老师。

奇迹源自信任 篇2

感触最深刻的还是第一部分:家最温暖。每一个小孩都以第56号教室为家了,还有什么比家更可以相赖? “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依赖的依靠”。

一、以信任取代恐惧

雷夫每年都只教五年级, 他一年的教学真的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吗? 答案:是的。他主要的一个法宝就是信任学生。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是非常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逐渐到高年级,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老师总是埋怨,学生怎么啦? 是特别不聪明? 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就是感觉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比,就是不想发言,哪怕站起来发言了,也是简短的几句话,与老师的要求差之甚远。

雷夫也坦言,他刚上讲台时,发现学生不愿意举手提问,也不愿意说“我不知道”。但是,在听了一位特殊教育老师的课后,他很受启发。“我觉得这位老师真的很伟大,学生们尊敬他,都听他的话。我反复思考其中缘由,发现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他总是敞开胸怀、非常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后来,我问他有什么教育秘诀,他告诉我“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此,他总结了“六阶段”班级管理法,关于第一阶段:不惹麻烦原则。雷夫说,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 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

我们的学生与美国的学生一样,都有不想惹麻烦的想法,站起来回答问题,答对了还好,答得不对,还要看老师脸色,怕同学笑话。

雷夫说:这样教小孩对吗?如果第一阶段学生的思考是以恐惧为基础的, 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已。所以,信任是地基,师生间没有信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二、在信任中消除不公平的存在

开始的时候,我也与很多老师想法一样,我们信任学生,但怎么还是管理不好学生呢?学生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 这是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在严与爱中找到突破口:那就是公平对待每一位小孩。

雷夫强调,“只要孩子们看见你赏罚不公, 你就失去人心了”。雷夫举例:几年前,他的莎士比亚戏剧团要去洛杉矶某知名表演场地演出, 许多老师都为孩子们得到这样的机会兴奋不已, 唯一的反对者是一位从不让学生参加管弦乐队或合唱团的老师。在学生家长的要求下,这位老师只得同意学生参加演出,但前提是,返校后每个学生每天要写100遍“我以后会为自己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并连写一个星期。结果这位老师不合逻辑的行为让孩子们厌恶到一整年都听不进他说的话,即使有些话是值得听的。

现在,很多老师都说我对班里的每一位小孩都很公平,如作业做得好、成绩优秀的我都进行相应表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非常优秀,能很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得井井有条, 每天都以良好的心态做好班级管理及教学工作, 但是不是能很好做到雷夫说的公平对待每一个小孩,我们与雷夫相比,在管理办法及用心上,还有一定距离。

如成绩优秀且听话的小孩,人人喜欢,这些小孩难得,心灵的天平会稍稍偏重于这一边, 这样也并不觉得自己做得不公平、不妥当。而成绩不好的小孩,或者经常惹是生非的小孩,我们进行了苦口婆心的教育,觉得用的时间多了,关注他们也多了,为何不像雷夫说的那样呢?

我认为,小孩是最聪明的,只要你心灵的天平相对公平,他们会感受到的。特别在学校综合评价系统的实施中,绿叶的发放是否公平,发言人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如果他认为你是他重要的人,我们就会像雷夫那样成功了。

“不公平的赏罚实际上一点用处都没有 ,反而让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糟”。雷夫说,孩子并不怕特别严格的老师,但他们特别憎恨不公平的老师。如一个学生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老师却要惩罚整个班级的学生。“老师可以很严格,但一定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每件事。一旦孩子觉得你对他们不公平,你可能会失去孩子们心中的信任”。总之,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

三、在信任别人能够做好的同时自己先认真做

雷夫说:“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雷夫还说: 我没有艺术天分, 我在黑板上画的任何东西———就算是一条直线, 都会让全班学生歇斯底里地笑倒在地上:笑出眼泪。但我是历史上唯一荣获“国家艺术奖章”的教师,这是为什么?

书中提到,管弦乐团指导老师居恩·雀登女士,是雷夫见过的最优秀的音乐人才之一,他的学生都涌着报名上她的课,开始雷夫很不明白,也不想自己的学生过去听课,怕他们成绩上不去,恰恰相反,这部分小孩不但成绩上去了,而且音乐学得非常好。雷夫后来明白了一个道理: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

加入管弦乐团的孩子们不仅学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单簧管,还学到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孩子们能拥有这套技巧,对他们来说再好不过了,孩子们可以一边学习这套技巧,一边度过愉快时光。

因此,雷夫目睹艺术价值后,决定把音乐变成班级的一部分, 并由开始简单的唱歌到玩摇滚乐, 到现在演莎士比亚戏剧。雷夫为此造访了每一所著名的音乐、艺术或戏剧学校,累积了相当多的好点子,运用在他任教的班级。相对遗憾的是,他也见证了一些使用艺术的失败的教育例子。

雷夫伟大之处并不是什么都懂, 他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教好,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好,但他说:你必须认真去做。

奇迹源自信任 篇3

近日,北京长城脚下的知蜂堂蜂胶生产基地又一次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他们深入知蜂堂蜂胶生产一线,见证蜂胶生产全过程,检验知蜂堂的生产管理。

自从2004年开始,知蜂堂每年两次邀请全国各地消费者代表参观工厂、见证品质。至今参观人次已超过2万人。

亲眼见证的真蜂胶,更放心

当下,食品安全成为人人关心的话题,蜂胶更是如此。很多人说:“要是吃不到真蜂胶,还不如不吃。”因为假蜂胶不但没有任何好的效果,还对身体有害,所以,大多数消费者都说:“咱不能贪那点便宜,十几元或几十元钱的蜂胶,咱也没见过,谁知道是啥啊?要吃就吃看得见、摸得着的真蜂胶。”

在知蜂堂蜂胶仓库里,消费者们看到了全国一半以上近160吨蜂胶原料就在储存库里放着,这一点让消费者们亲眼所见,就是为了让大家放心。

亲身体验的生产环境,更信任

生产环境是蜂胶生产的关键,环境不达标、细菌、灰尘多,蜂胶就会受到污染。知蜂堂生产环境采用10万级空气净化,达到国家GMP标准,用生产药品的标准来生产蜂胶,确保每一粒蜂胶都达标。

消费者刚进工厂门就得穿上防尘服。许多消费者都感叹:“没想到这么严格、认真。造出来的蜂胶绝对放心。”

眼见为实的提纯技术,更安全

提纯是蜂胶生产的核心,只有先进的提纯技术才能降低杂质含量,最大化保留有效成分。吃的东西肯定越纯越好,别的蜂胶是咋提纯的,很多人都不知道。

此次参观过程,消费者们亲眼看见了知蜂堂的提纯技术。该技术是国家专利超声波提纯技术(专利号:ZL2006 1 0078650.37),全国独一份,能最大化去除杂质,纯度也更高。

亲手挑选、亲眼检验,更踏实

检验是保证蜂胶品质最重要的一环。知蜂堂在蜂胶生产的检验上,从原料到出厂,必须经过色泽→硬度→总黄酮含量→氧化时间……整整24道生产工序、30项苛刻检验。特别是在蜂胶原料的筛选上,自己动手去挑几块,看色泽、闻气味、尝味道,还用仪器一块一块去对比,才真正理解知蜂堂的苛刻。工厂自己检查不说,国家还隔三差五地抽查。知蜂堂蜂胶检验报告上显示,13年来国家近百次检查没有一次不合格。

打开工厂,让百万消费者放心

近年,食品安全让消费者难以放心,人们需要企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提高信心。特别是在深受诟病的保健品市场上,点滴的行动远比响亮的口号更重要。

为了让消费者放心,从2004年开始,知蜂堂每年都会邀请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参观工厂、蜂胶原料储备库和提纯车间。通过参观知蜂堂GMP达标的生产基地,亲眼见证高品质蜂胶生产全过程,消费者们用着更放心。知蜂堂正是依靠这样的实际行动才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坚定了大家长期使用知蜂堂蜂胶的信心。

亲眼看看更放心,用着更踏实

“咱们代表了全国100万消费者亲眼见证,为的是让每一位消费者都放心。”参观工厂后,一位消费者代表讲道。“知蜂堂请咱们参观了工厂,见证蜂胶生产过程,眼见为实,咱们心里踏实啦。可还有很多消费者没看到,我们有责任把参观工厂的过程原原本本地告诉身边的每一位亲朋好友,让他们也放心。”

登上长城,展示健康风采

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代表在参观知蜂堂生产基地之余,还登上了万里长城,做了一回真正的好汉。一位78岁的老顾客爬上了长城,连说没想到:“没想到身体还能撑得住,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爬上长城!”

虽说参观者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可是他们却能一口气爬上长城的“好汉坡”,还不觉得累,体力甚至超过了年轻人。虽然天气炎热,个个汗流浃背,却一个感冒的都没有,免疫力之强让普通人望尘莫及。虽然他们都经历了两三日的旅途颠簸,却一个个精神抖擞,充满了年轻活力。他们展示了全国近百万知蜂堂受益者的健康风采。

选择知蜂堂,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

13年知蜂堂,大品牌,信得过!

★真有料,长年储备160吨天然蜂胶原料,占全国年产量一半以上。

★品质纯,国家专利超声波蜂胶提纯技术(专利号:ZL2006 1 0078650.3)。

★用户多,近百万消费者亲身验证,长期使用。

★大品牌,13年专注蜂胶,国家蜂胶项目产业化基地,开创中国蜂胶品牌。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8909993

上一篇:打动我的半命题作文下一篇:室内装修设计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