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教案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鉴赏教案(推荐8篇)

美术鉴赏教案 篇1

第十三课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准确的审美观.2.情感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赏析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小学二语文教学论文,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风貌,同时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难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合作活动等.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山水画挂图布置教室环境,设计多媒体课件.2.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推选出小组长.布置预习: 1.熟悉课文内容.2.收集一些与山水画有关的诗与画.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3-4分钟)1.由学生背诗,强调中国画常把诗与画相结合,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注重这重情景交融的意竟.2.切入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板书课作文教学改革与方法题)(二)欣赏(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7-8分钟)1.电脑平台边放音乐边放映欣赏图片,这些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都作了简单介绍,让学生的视听觉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 2.屏幕显示图片: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介绍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已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了.3.屏幕显示图片: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此画是我国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展示早期山水画的基本风貌即青绿法,标志山水画已独立成画科.4.屏幕显示图片 五代 董源《潇湘图》(水墨毕业论文的格式代表作)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代表作)——比较俩幅作品在技法上的不同,(实物投影仪演示笔法上的几种皴法)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娴熟,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把中国的山水画推向了高峰.5.屏幕显示图片: 明 戴进《风雨归舟图》 清 石涛《淮扬洁秋图》 ——结合时代背景,介绍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强调此时山水画已发展成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6.欣赏小结:归纳板书 1.魏晋时期 萌芽 2.隋代时期 独立 3.唐宋时期 高峰 4.元明清时期 主流

(三)重点欣赏(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作品)(10-15分钟)1.通过 设疑 讨论 解疑(教师课件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完成 刚才的浏览欣赏相信同学对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了初

步的了解和感受,从大家的表情我可以感受到此时你们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想再进一步去理解山水画的内涵.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山水画作品: 2.电脑平台显示图片 :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 元代 倪赞《六君子图》.3.抢答题:小组讨论抢答 1.这三幅画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2.这三幅画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提示意境概念)3.你盘古开天地教学反思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4.重点欣赏小结: 刚才的回答都很精彩,大家不但能很仔细的观察画面,而且还能深入画的内涵,讲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主观感受.这段时期的山水画确实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你看从北宋的无我之境到南宋的诗画结合,再到元代的有我之境,意义深远.欣赏这些绘画作品确实让人回味无穷.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欣赏我们家乡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局部(四)小组比赛(10-15分钟)1.展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及提示要点.2.小组成员根据提示共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同欣赏讨论,小组长执笔记录,教师巡堂组织并指导.教师总评

(五)课后总结与反馈

第十四课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教学目的

① 了解现代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② 了解现代山水画的艺术风貌及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情。

③ 了解公共环境中大型绘画作品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进行的探索。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 与第十三课古代山水画内容进行参照比较,讲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上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② 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当看云识天气 学案代部分代表性山水画家的不同风格特色,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艺术上的首创性。

③ 通过《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修改过程,理解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提问:传统山水画艺术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二、新课 江苏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 211400 那么现代山水画有什么特点呢?

1、感知作品

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三幅作品。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教师小结:画家探索融会中西方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画创新。他以“可中泰化学公司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写生于大江南北,立足生活,借鉴传统,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命。他的山水、人物和牛等作品画风深厚凝重,博大沉雄,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程式,成为中国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出示黄宾虹作品讨论自学:提供背景资料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

在师古人方面,他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他从明人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归。黄宾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21课件中心周围扩展,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风格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前者实中见空灵,后者虚中见雄逸。

3、鉴赏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

提出问题:这张画由何人作,妙在何处,猜猜它的尺寸

讨论指出:画的尺寸为9M*5.5M。傅抱石的绘画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酣畅,豪放洒初三物理脱。此画巧妙融合2位大画家迥异的画风。出现如此巨大的尺寸完全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钱松嵒《常熟田》

画家重视深入生活,先后十余次外出长途旅行写生。他热情洋溢地绘写现实,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的作品意境深邃隽永,富有生活情趣;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强烈的时代气息与民族的传统特色融为一体。

三、课堂总结

四、课外拓展

借助网络了解张大千艺术经历。第十五课:移情草木-花鸟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

2、理解花鸟画画家“缘物寄情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3、了解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方法。

4、感受自然之美,体验花鸟画的乐趣。内容结构:

①、本课有:“画出荷花多样的美”、“胸有成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部内容,从相同题材和不同题材展示花鸟画画家的作品。

②、以相同的题材,艺术家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寄托对花鸟的情感,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1、本课以“画出荷花多样的美”为教学重点。

2、启发学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明确作品的社会寓意、艺术表现及画家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本课的教学设计格式重点。

3、花鸟画的表现方法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方法探究学习、问题讨论、创作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本课以设问的形式导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江苏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 211400:

一、感知作品

1、感知作品,仔细观察《出水芙蓉》、《映日》、《荷塘》三幅作品。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播放背景音乐。◆ 展示作品: 《出水芙蓉》 《映日》 《荷塘》

二、分析作品 画出荷花多样的美

1、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作品:寻找理解作品的中心要素(作品表现的内容、表现形式、画家的思想)。(从学生自己的理解出发,用心去理解论文提纲格式作品。)

2、分析作品: 中国画花鸟作品:《出水芙蓉》、《映日》、《荷塘》。①、学生对作品中的要素产生问题并分组展开讨论。②、讨论分析作品的异同。③、分析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④、领会作品的内涵与创作理念。

3、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可以是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是小组共同的观点。《出水芙蓉》: 是(南宋)吴炳的册页工笔画。

《映日》、《荷塘》写意花鸟,形象简练概括。笔墨生动有生机,赋予力量之美感。

1、引导学生仔细比较作品: ①、比较作品的题材。②、比较作品的表现形式。

③、比较画家对作品赋予的思想情感。

2、启发学生思考分析作品:

①、引导学学案导学展示激学生注意花鸟画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②、引导学生领会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情感。③、了解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3、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发表自己的见解。知识要点:

①、《出水芙蓉》:工笔画,画面构图饱满,形象单纯,但画家表现丰富。笔法精工,设色艳丽。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

②、《映日》:写意花鸟,构图奇崛,墨色浓重,线条强劲有力,具有力量美。③、《荷塘》:写意花鸟,线条色块交织,刚柔相济,虽是深秋却不显萧瑟,似乎是一首交响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胸有成竹

展示作品,学毕业论文的格式生分析、感受作品。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北宋)文同《墨竹图》(明朝)徐渭《墨葡萄图》(清朝)郑燮《兰竹图》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学生分析、感受作品。学生分析鉴赏 齐白石《虾》。

三、体验作品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体验作品。体验水墨的乐趣

四、知识拓展:五代、宋、元时期花鸟画的发展特点。

五、学生小结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总结并进行总体评价。

六、课外延伸:查阅收集齐白石、郑燮的其他花鸟作品。第十六课 时代风采----中国油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油画的发展情况,了解著名油画的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重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点与难点: 重点:油画发展史

难点:重要油画作者与作品的介绍

教法选择:图文结合,穿插中国油画史的教学 学法选择:学生看图看文字分析教材内容 教学准备:视频仪 优秀油画作品 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视频仪放大当代优秀的油画作品。请学生欣赏,发表个人观点

设问:油画是由欧洲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油画如此精彩,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

2.教者讲述中国油画发展史。

3.学生欣赏名家油画作品,谈体会。学生重点欣赏常书鸿《G夫人像》、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罗工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金榜学案答案典》、王式廊的《血衣》等。

4.和学生作一起讨论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讨论指出:以董希文为代表的许多画家坚持以现实生活内容为主题,描绘具体的有情节的题材,侧重严谨的形体塑造和写实的色彩,作品主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较密切关系,形成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以林风眠、刘海粟为代表的一些画家,侧重吸收欧洲印象主义以后的诸种流派风格,主要通过丰富的色彩和自由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主观感受,画面的艺术形式感较强,多呈流畅、轻松的意趣。20世纪40年代留学回国的油画初中音乐教案家中有的深入敦煌石窟等地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画出了吸收民族绘画造型和色彩特点的作品。5.小结:

6、鉴赏当代其他油画作品。

第十七课 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 教学目的

① 了解木刻与漫画两个既有传统渊源又是新兴的美术门类的特点和发展脉络。② 启发学生认识美术的社会作用,体会文艺家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 需向学生讲清楚:木刻是版画的一种,版画除木刻外,还有铜版、石版及丝网印刷等种类;漫画也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社会功能。

② 木刻、漫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论文命运动中曾经发挥过的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③ 优秀的漫画、木刻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是通过高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的,“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毛泽东)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徐悲鸿《奔马》、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七七”的号角》等作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意义。

指出: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但在当时,以画笔为利尔化学股份武器,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最多的是木刻家和漫画家

二、新课 江苏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 211400

1、提出问题讨论:木刻的特点、制作方法?漫画有哪些种类与特点? 讨论指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期出现由鲁迅倡导,以进步美术青年为主力的木刻创作运动。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这种版画都是刻工复刻画师的原稿,是一种复制木刻。这种木刻大约在14世纪初传到欧洲,到19世纪欧洲产生了创作木刻。创作木刻的特点是不模仿,不复制,刻者自己以刀代笔,以木代纸或布,完全由初中化学课件刻者自己创作,刻家就是画家

2、作品鉴赏:

木刻:你喜欢哪件作品?请3位同学发言。生:黄新波的《卖血后》

作品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教师小结:木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发挥过巨大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漫画:漫画的本义是什么?和我们当今喜欢的漫画有什么不同?漫画有哪些著名艺术家,你喜欢谁的哪件作品?

华君武以漫画创作反对美帝国主义援助蒋介石打内战;《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旧中国流幼儿园教案网浪儿童的苦难生活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3、体验作品:引导学生临摹一件木刻或漫画作品

三、课堂小结 木刻和漫画创作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活跃和最有战斗性的美术运动之一。

四、课外延伸

收集资料了解套色木刻创作方法。第十八课 美在民间—中 国 民 间 美 术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初中语文试卷分析种类的介绍:年画、刺绣、风筝、玩具、剪纸等民间美术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 导入新课 江苏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 211400(1分钟)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中国民间美术)三 讲授新课 江苏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 211400(5分钟)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

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历史试卷分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男生:所谓民间美术 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师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那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生:年画、泥塑、风筝、剪纸。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教学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解放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图片《一团和气》生看完后有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网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喹,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副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物理事物的一幅风俗画。(给学生放一下年画的习作过程)。2刺绣(8分钟)

师:看过了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刺绣又有那些了解呢? 生:四大名绣,江苏丽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的粤绣。

师:苏绣可是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就是上面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图片)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仿佛是一只真猫,另人赞不绝口。

3、风筝(4分钟)

风筝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民间美术了,看看北京的风筝,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4、玩具。(2分钟)

生:让学生回湖心亭看雪 学案忆儿时有哪些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玩具伴随长大的,我们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图片《泥狗》、《布老虎》、《泥老虎》。

5、编织(2分钟)

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草,玉米皮边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料编织出精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且美观的工艺品。图片《竹编·背篓》、《竹编花瓶》、《三屉提蓝》、《食盒蓝》

6、剪纸(5分钟)

师:记的小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挂灯笼,给节日增加喜庆色彩(放剪纸录象让学生感受一下)

四小结(1分钟)(加背景音乐)

通过初二英语试卷分析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有何感想(学生畅谈)

五、布置作业

美术鉴赏教案 篇2

美感、艺术行为成为治疗的核心,那么《美术鉴赏》课程是否可以成为关键环节?

美育通过艺术教育,非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以及艺术理论、美学理论学习实施。

美学(英语:Aesthetics),又称感觉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主要是研究审美,即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而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研究,都是经过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后的结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制力是克制个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认识程度有助于改变心里状态。当一个人认识到其神秘本质,会在心态与行为上产生改变。为什么我们不让他们看清神秘本质。高中学生青春期、叛逆期的特点——独立意向及求知欲强,思想单纯,自制力差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他们处于儿童到成人的分界点,开始尝试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身边的事物。

推动思考与探索,追寻美的本质与意义。

FILMCLUB案例,TED《电影世界共同的奇迹》里面叙述的,“技术正取得史无前例的发展,而文化却变得前所未有的贫瘠。”1 000 多所学校要求加入FILMCLUB,他们已拥有近25 万儿童。将批判性思考和好奇提问的经历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心中的疑问激发他们通过影评来表述。

在很多人印象中,学生会更喜欢故事,但很多逻辑问题会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在学生身边会发生的事情都是他们思考的素材,人际关系、行为、个人经验……他们喜欢思考中检验自己。

教学案例:思考与探索,一个人面对两扇门,一条通往天堂,一条通往地狱。门边两个人,一个叫真实,一个叫谎言。只可以问一个问题,寻找天堂的路。

知识记忆是高中学习必须的环节,但是,在高中毕业后三至五年,高中所强化的知识记忆几乎淡忘……教育因此而失败么?没有,剩下的是能力,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到智慧。渐进的层级关系,逻辑思维是必须的纽带。

《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尝试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用美的对象(即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作为教学引导,切合美育目的,引导学生认清对网络、游戏、影视的“迷恋”原因。

1.由自然的感受开始,到本质与意义,自然美感。

自然美感与科学中的规则美感,由植物的自然美感,到高中数理的数列与几何分割的规则美感。看到图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感觉很神奇,去追寻答。自然,每个人都很容易接触到的存在。人们喜欢美丽的环境,仅仅去感受还是不够的。提出高中的数列与几何分割,学生自然被导向数理的规则美感思考,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更深层的应用科学,也会给他们展开新的思考方向。植物叶片的立体螺旋结构,仿生学案例,空间构成,艺术美感的抽象等。科学给予你们理念,去解析这个世界。艺术行为,艺术作品,需要用理念来创造。给美丽图片,赋予符号创意的创作。

2.由个人经验开始,到社会事物、生活、现象,社会美感

《为了鸟儿们》这部奥斯卡获奖作品,用艺术美感的方式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你一个新的平台去思考。如果,你是其中一只小鸟儿……

《纸人》里,古董汽车、KTO海报、车站与报亭;办公室,眼镜,背带裤……你找到纸人的呆板与枯燥的根源吗?会滋生多彩生活的渴望吗?

BBC《角斗士》取材于一位角斗士的墓碑记录,从一个采石奴隶到成为角斗士的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去感受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这段文化情境。历史与思想政治教材,会成为学生最好的资料来源。另外,一些科技与信息更适合成为他们了解网络与媒体商业本质的教学题材。

3.由科技开始,揭开神秘的商业面纱

虚拟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真实的光影模拟,让人身临其境,极具美感却并不神秘。图片的直观,到抽象的文字,尝试图片与文字的融合———插画(插图),到漫画。由摄影到胶片电影,到计算机的虚拟技术。游戏的箱庭理论(马里奥兄弟),到红外线定位的体感游戏(xbox);“拟真环境动态群组”:*MASSIVE动态化任务面部动作模拟捕捉,这些都是影视动画作品量产的根本,看起来很真实确是程式化的量产。

例如,《冰河世纪》与《里约大冒险》制作花絮。一群热爱生活的人,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并呈现在你们眼前。为什么不自己去寻找,把这些乐趣分享给其他人呢?

结语

美育的灵活取材,美的本质与意义的思考探究,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悟。希望这样的教学尝试可以缓解学生身上发生的社会问题。就像宗教一样,揭开神秘的面纱,认清其本质。

摘要:尝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迷恋”、“手游迷恋”等社会问题。以美的对象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展开美育教学,追寻美的本质与意义,发挥艺术类课程美育效用。

“美术鉴赏”教学小议 篇3

学生中经常有发一些网络上的图片给我看,问我怎么样。这些图片多是一些电脑制图,不提图片立意、构图、形象、色彩等细节,画面整体效果就十分不理想,但他们总是因为先受了打动,觉得好看才来问我的。

这让我想到一句老话:“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也许不大贴切,也非妄断人深浅,但道理大概是这样:正是因为没有见过真正好的作品,或者说接触和见识真正好的作品还不够多,导致对美术作品鉴赏方面的体验不够丰富,所以接触到在任一角度稍稍满足自身审美偏好的形式或内容就很“受用”,认为特别好。

我在美术鉴赏方面的建议从来都是“要看就看最好的”。这是提高眼界和欣赏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比如我们学绘画时候,要临摹写意花鸟作品,就应该直接临摹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哪怕从小品里选简单的入手,绝对比选择速成类出版物进行临摹的长远效果好。大师们的文化积淀,长期创作,各种情感和经验都透过笔头渗透到了作品的角角落落,从立意到构图、笔墨用线、敷彩设色等都见真功夫,临摹他们的作品,就像找到了这一方面最好的老师。当然在临摹绘画作品中渐渐可能会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而对于鉴赏方面则不必担心,眼界和欣赏水平当然是越广越高的好。

在拓宽眼界提高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的道路上,“介绍者”——教师、“鉴赏者”——学生须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从鉴赏者角度出发,第一,重在积累,积淀。要先多见识人类审美经验中业已认可的经典美术作品,并清楚其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缘由。跟从“最好的老师”积累下的审美经验是良好基础。其二,要多了解当代的艺术创作环境,多元的情感与风格,提炼真正符合时代的审美意识。其三,即是最“虚无缥缈”却至关重要的: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这有助于我们分辨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从而选“对”审美对象。

作为“搭建平台”将非美术专业学生们的眼光引向真正艺术殿堂的教师应在教学中首先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不论学什么都会事半功倍。

我们先要了解学生本身学习的专业及知识结构,对美术方面的认知水平,再调整和制定教学方案。这里我主要想谈谈普遍影响当代大学生注意力与兴趣的网络资源。现在的大学生早已适应了所谓“快图文化”,集中注意力比较需要直观刺激。教师上课时课件上再多详细的文字,教师本身再生动的讲解,都不及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更“吸睛”。与其抱怨不如顺应这样的变化,合理地筛选、整合与利用网络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这也正好切合我们在美术鉴赏课,甚至整个艺术鉴赏普及中的目的,要学生更多直观地见识到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原作真品是极难接触到的,最方便快捷的资源便是网络。

我在教学实践中将展现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视频资料插入到课堂中效果很好,学生对艺术家实际创作中的“匠心独运”以及“精湛技艺”都惊叹不已。这样不仅了解了某项艺术门类,还能够了解艺术家本人的创作构思与制作过程和一部分创作背景,使学生鉴赏的角度不再局限于作品本身,懂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应流于表面,更要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并结合欣赏者自身的情感来进行。

我在筛选工艺美术方面的视频资料时发现相对来讲比较有深度而趣味化的资料多来源于国外,特别是日本制作的工作室录影或综艺节目质量相当高。而我国国内针对此类工艺的视频资料更多是类似科教风格的,没有人文内涵,甚至是为乡村致富的“农广天地”类型。社会大众对艺术的重视程度差别导致了这样的差异——日本可将工艺美术制作搬上作为大众娱乐功用的综艺节目荧屏,而国内连专业工作室的创作图像资料都很少有拍摄,大众接触不到。我们作为提供认识平台的教师,有责任将质量高的资料提供给学生,不但筛选海量的网络资源,还要深入到各专业高校、工作室收集大量直观资料,确保非专业的学生、大众,通过我们接触到的美术作品及相关内容是真正高水平的。

另外更起到潜移默化作用,更值得我们重视和利用的是网络文化衍生出的关于艺术的“新”文化资料。

我举近年比较典型的两个例子:“小顾聊绘画”与“民国画事”,两者都分别有新浪微博账号与微信公共账号,前者在网络上获得成功后还出版了图书。我关注它们是看到“小顾聊绘画”为西方一些不同时期的绘画大师虚拟出一个共同的微信群,“民国画事”则为民国时期国内绘画、文艺界的大师和名人虚拟了微信朋友圈,均用诙谐、调侃和一些时下流行的语言,结合图片将所有人物有机关联起来。前者将诸如梵高、莫奈、德迦、雷诺阿、克里姆特、卡拉瓦乔、毕加索等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大师的性格、生活、绘画语言风格生动揭示在我们面前,最终甚至调侃了少年希特勒追求艺术道路未果的往事。后者则将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李叔同、溥心畬、潘玉良、刘海粟、吴湖帆、方绍麐、张大千等等民国时期书画界名流的生活轶事、师承关系、绘画风格以幽默风趣的图文形式展现出来。两者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这些从事美术专业相关教学工作的人,从未想过原来美术史还可以这样讲出来。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深度适中,形式更轻松活泼,语言更具时代感,显然比听单纯枯燥的美术史更有兴趣。我在课堂中引入了这些图文,学生会先被形式、语言吸引,经过我讲解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再看,笑声连连。对于这些资料,讲解是必要的,因为使用它们的目的就是引出相关知识,并且有些内容属作者为连贯上下杜撰,也要说明,以免学生断章取义或误解。

提起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是为了好的教学效果,为他们开阔眼界、积累积淀美术相关素养的前提。我们也不能一味以兴趣为中心将“前菜”当成了“主菜”。对传统的、当代的,各种来源的资料进行认真筛选,将真正的美术作品及文化普及给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美术鉴赏教案1(范文) 篇4

第一课时:

导入:(课程简介)

本课程名称为《中国美术鉴赏》,鉴赏的对象——中国美术作品(提问),包括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它们体现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美术鉴赏知识在古代散见于文学艺术家的文论和画论中,并没有系统的论述。随着我国近代学校的建立,美术史一类的课程在专业艺术院校设立。但在非专业院校,作为人文学科课程,美术史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开设的极少。

本课程以中国历史发展为经,以艺术家和美术作品为纬,主要通过艺术家的生平、审美思想和具体作品艺术语言的分析,通过学习,使得我们既获得综合的历史文明的信息,又获得具体作品的审美方法,使看的真的眼球,具备看得美的功能。

鉴赏美术作品之前

一、创作经验和审美鉴赏的基础

在我们还设有接触艺术作品之前,首先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绿树、红花、蓝天、白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很少有人不被壮丽的山河和优美的风景所打动。面对着奔流不息的黄河,唐代诗人王之焕吟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这首诗一是有明确的审美意象,雄阔中寓苍凉,豪迈中显哀婉;二是采用绝句的形式,简洁优美,民歌的旋律,高亢悠场。这是诗歌艺术的创造。站在黄河岸边,现代画家石鲁创作了中国画《黄河两岸度春秋》(插入图片),描绘了黄河纤夫艰难劳作的身影,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堆气概。

石鲁没有采用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插入图片),的写生油画语言,而是运用大写意的绘画手法,用充满激情的极富金石手法的皴法,皴出大面积山体,用一条线串起一排点状的纤夫,点线面的强烈对比,呈现出独待的形式美感。

也许你既不是诗人,也不是画家,心里没有明确的审美意象,也没有掌握一门表达艺术感受的语言,但是面对对黄河,你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动。感动之余,你觉得什么也没“表达”,转身离开是种遗憾,于是你想留个“纪念”,你低下头在河滩上寻找,你“发现”了一块可以作为“纪念”的黄河石(插入图片)。这块石头的形状可以象征黄河两岸的山,石头的纹理,可以象征黄河的水。于是你的黄河之行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你的黄河观感都浓缩在这块“黄河石”里。这块你选择的因而也或多或少包含了“创作”因素的石头,你没有想到它是艺术品,但你知道它有着明确的“纪念”意义的功能,其实这块“黄河石”就是用非美术目的和手法创作出来的一件艺术品。如果你有类似的“创作”经验,说明你已经有了创作和审美鉴赏的基础。

我们能为在节日里,远方寄来的一片红叶而感动,它虽然不是艺术品,但是”心"字和质地有审美价值,树叶本身是自然的缩影,它映照着冬雪夏花,寄寓着春欢秋悲。一片寓意深切的树叶也许比一打无病呻吟的“艺术品”更动人。在我们进行美术创作之前,应该首先知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美术创作和审美心理

眼下书刊、影视作品充斥科许多人体形象,鱼龙混杂。有些纯粹是追求感官刺浓的东西,一眼就可明了,没有丝毫的审美价值。我们只有通过艺术欣赏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才能自觉地鄙视这类低级趣味的所谓“作品”。

创作和欣赏是纯粹的精神活动,需要实践者与物质生产活动拉开距离,当然工艺品的实用性当另作别论。艺术家在面对客体进行创作时,只会考虑客体的审美因素而不会顾及客体的物理属性。比如,我们画人体,肯定要研究人体结构,但是研究人体结构是为了绘画中的人体动态的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我们不是要在画布上复制一个活人。研究对象的结构,是为绘面的结构而服务,所以艺用解剖学和生物解剖学是不一样的。鲁迅当年在日本学医,面人体血管解剖图,用优美的曲线把一根血管不正确地面了出来,老师批评了他,告诉他科学和艺术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艺术人体确实不是科学人体,为了美感而使人体变形在很多艺术大师的作品里都有表现。写实和抽象变形的分寸感是艺术家根据自已的审美体验和表现内容的不同而终身把握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毕加索的 《梦》(插图)。

艺术家观察和描绘的对象是看其中所含的形式美的多少来取舍的,形式美取决于对象质感、量感、色彩构成点线面的节奏等等因素,所以艺术家经常在很不起眼或者在一般人看来并不美的对象上找到可供创作的素材。画家在黄土高原写生,老汉赶着羊走过来对他说,光秃秃的有啥好画的。画家却说:这气势,这线条,这色彩多美啊。老汉不解。因为老汉用平常的生活感觉来看眼前的事物,确实谈不上美,而面家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他看到的是抽象的形式美。所以审美是要与对象保持着适当距离的,如石鲁的《黄土高原写生》(插图)。

画家画苹果并不是因为苹果的味道好,而是因为革果的色彩、形状加以适当的组合,是构成某种形式美的合适的描绘对象。把苹果画得跟真的一样,以致于骗得人们去摘,这只能说你的视觉“骗术”很高,但是这种“骗术”永远也不会超过照相机。所以艺术几面对描绘对象,既要“随物婉转”,又要“与心徘徊”,如马蒂斯的《桃色桌布上的苹果》(插图)。

自然我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也要采取这样的态度,既要沉浸在艺术品所造成的氛围里,以所学到的审美知识去探寻艺术手法和审美内涵,又要大胆地跳出艺术品之外,以自己的艺术修养来对艺术品作出创造性的解释和补充。正体俗话所说“趣味面前无争辩”,“有一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因为越是优秀的作品,供人欣赏和解释的余地就越大。就像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插图)。

【资料: 12月17日,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场中风,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只不过因为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像是微笑。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

朱耷的花鸟画,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样,越是内涵丰富,艺术语言独特的作品,欣赏活动就越是意味浓厚,弥久越新,就越是创造性的审类实践。

第二课时:

中国的美术史绵延几千年,从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秀骨清相的北朝雕塑,到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宋元山水画,它们展示的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动、积淀,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们一唱三叹,留恋不已。中国美术史,是一部美的历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忙忙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哪里起头呢?得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时代开始。

第一章

石器时代的美术

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原始人类在劳动工具制作的过程中,从实用的角度,逐步萌发了造型意识,把握了一定的造型技能,由此产生和发展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的创造能力。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

一、旧石器时代

又称打制石器时代,以北京人、丁村人的打制石器为例,寻找人类早期造型认识。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距今40-50万年前。资料一:北京人复原象

资料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工具

丁村人,山西襄河丁村,距今20多万年前。资料三:丁村人石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山顶洞人为例,看人类早期美的意向。

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距今2-1万年前。资料四:山顶洞人复原象 资料五:山顶洞人骨针和装饰品

二、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000-4600年)又称磨制石器时代,以裴李岗文化为例,看人类造型意识的进步、造型技能的提高。

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约公元前5500-公元前4900年。资料六:裴李岗文化的石磨盘、石磨棒 资料七:江苏南京北阴阳营七孔石刀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美术陶塑与泥塑

1、陶塑:

人与猿的区别在于在劳动中创造了生产工具——石器。在以上所述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的祖先从简单打制石器,到把石器磨光并分类使用,是从劳动实践中变化发展而来的。同时,精神文化层面的装饰品也随着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提高而愈加美观。最早的雕塑萌芽,可以算作原始石器,有大量的精细石器具备了雕塑的性质。

中国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态是陶制品,它与其实用价值密不可分,从工艺手段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以动物外形为器皿,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鹰鼎,高36厘米,以鹰身为鼎体、以二足为三个支点,器形饱满,为此类雕塑与器皿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插图)

二是装饰部分的雕塑,它们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现,如盖钮、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现。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肃大地湾出土的陶瓶人头像,可谓中国早期人物雕塑的开端,作者巧妙地将陶瓶的口部塑成一个人头像,制作细腻,形象生动。(插图)

三是小型动物或人物捏塑,这种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体小巧,带有浓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塑猪可能是我国江南地区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七千年了。尽管作品只有6.3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却非常生动,可见雕塑者对生活观察之细腻。(插图)

2、石、玉雕刻:

(1)石雕:配图讲解

(2)玉雕:

①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插图)②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的一种雕塑。依表面凸出的程度不同,分为高浮雕、浅浮雕等,也有二者相结合的形式。(插图)

③透雕: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景部分进行局部或全部镂空,称为透雕。透雕多以插屏的形式来表现。(插图)

第1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鉴赏的对象、范围、门类、应具备的知识与修养以及鉴赏与欣赏的同异。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对鉴赏知识、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初步了解鉴赏方法并试着运用其方法进行简单的鉴赏练习,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呼吁学生尊重、保护艺术遗产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素养、过程及方法。难:掌握鉴赏方法,并加以运用。

教学方法:分析讲解、引导、互动

教具:图片、资料、教材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引导学生看目录了解本书内容和本学期将要学习的章节。快速翻阅课本,并说出与初中时所学美术的异同。

像我们初中学过的绘画、设计、欣赏、手工等等中的什么内容?利用所学的知识欣赏P1—P4的图片,选出最喜爱的作品并说出为什么或者哪些地方吸引你。

师:很好,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说得还不够全面,有一些更为深层次的东西还没有表达出来,要达到全面、系统地阐述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就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系统的学习中国美术鉴赏,提高我们自身的艺术素养,拓展我们的艺术视野。

引入“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板书)

三、讲授新课

1、美术概述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是艺术中的一种,艺术是属于文化范畴之中。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绘画艺术是最先有的,有了绘画艺术才有文明,进而有文化。简而言之,先有艺术后有文化。(艺术—文明—文化)

2、“欣赏.评述”与“美术鉴赏”的差异

美术鉴赏是不是我们初中美术中的“欣赏.评述”呢?(让学生说)师概述:它们是有联系的,但也是有区别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以一幅作品来说明鉴赏与欣赏的同与异)

共同点: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的感知体验与理解、具有情感和思维两方面的活动。不同点:欣赏是以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着重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即侧重于“赏心悦目”的审美过程。

“鉴赏”的基本含义是“鉴别(鉴定)”和“欣赏”。

“鉴别”是指对美术作品的真伪、创作年代、艺术质量之高低的识别与确定,或者是对各种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的分析与评价,它的内涵大于“欣赏”。

因此,鉴赏是从哲学、美学、美术史、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感情、文化价值、历史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欣赏。侧重于作品的理性分析、鉴别和判断。可以说美术欣赏是美术鉴赏中的一部分,因此美术鉴赏要比美术欣赏具有更高理解层次上的要求。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的原因之一

3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

(1)促进学生形成多元文化审美观念。(2)在审美中提高美术素养。

(3)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习美术鉴赏不仅可以更为深层次的欣赏美术作品,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要想我们的绘画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首先一点我们要学会分析鉴赏一幅作品的好与坏,通过鉴赏我们知道了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然后把你认识到的这些东西融入到你的作品当中,那么你的作品就能得到进步。因此,我们说要想提高我们的绘画能力,就必须先提高我们的眼力,学会看画鉴赏画。)通过鉴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气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味和生活质量(比如说我们想要重建一间房子,那么我们首先会去参考一下别人家的房间布局,看看相关的我所喜爱的一些建筑啊室内的设计这些书籍,通过鉴赏分析,综各家之所长融入到我们的设计当中,这实际上也就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4、美术鉴赏的功能: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娱乐功能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的美术范围到底有多广?包括哪些?

5、美术范围(引导启发,板书分类)

A、中外优秀传统美术作品 B、近现代美术作品

C、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作品、美术现象(1)具有时代特色的流行美术

例如我们现在网络上流行的粉笔画、街头艺术。这些都是根据人们不同时期审美追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的。这说明了艺术总是跟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2)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例如剪纸,过年时贴的年画。(3)多媒体艺术,例如动画。美术包含了这么多东西,那现在我们一起对它们进行分一下类,可以分为哪些?像油画、水彩、水粉、素描、国画等等这类的我们称为绘画类;将房子等建筑称为建筑类;将儿时玩的泥雕这类的称为雕塑类;那么还有可以分为哪些门类呢?想想我们刚刚讲到的都有哪些东西,它们都可以归为哪类?或者想想中学时代从美术课中学到的哪些东西,它们可以称为哪一类?

6、美术门类

(1)归纳分类:

绘画———雕塑———设计———建筑———…其他===现代艺术(对于现代涌现的一些综合绘画、雕塑、设计之类的我们统称现代艺术)边说边板书

绘画

现代艺术

雕塑

建筑

设计

工艺

书法 篆刻

摄影

….其他

(2)简介各类鉴赏方法:

这么多类型的美术作品是不是都用同样的角度去欣赏它呢?不是,但方法是一样的,只是针对不同的门类,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读不同的作品。比如说我们要鉴赏这件产品设计作品椅子(以教室里有的东西举例),怎样以国画的欣赏角度,笔墨的焦浓重淡清去欣赏它怎么欣赏?行不通。所以,美术作品的鉴赏要运用其门类的艺术语言,将其置于作品产生的时代环境之中,了解其所表现的对象、了解作者与时代环境的联系、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的,还要了解它所使用的艺术语言、表现技巧。

那么怎么样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鉴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着课本上的美术作品一一进行鉴赏。

7、鉴赏作品

(1)《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放牧图》,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如果我们不曾知道这些历史、不了解那个时代的科技、人们的技术情况又怎么知道这些东西是不是上朝那个时代出现的呢。鉴宝专家为什么这么厉害,就是因为他们学习了美术史、美术理论、历史等知识。)(2)比较鉴赏《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整体对对比鉴赏国画 徐悲鸿《奔马》,说明有比较才有鉴别、鉴赏。

三、呼吁保护艺术遗产。

四、总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五、讲明教学原则(奖分制合作学习,计为平时考察分,纳入期末成绩参考)

美术鉴赏教案 篇6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91 时间:2007-09-27 15:55:28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了解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所分派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

美术家的签名、自画像以及反映他们工作场景的图像材料。

教学策略

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教材、白纸和笔。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1.图片欣赏:

前一课我们讲到,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华图》。(出示图片)2.提问: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华图》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二、新授 1.思考提问:

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三、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 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四、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附件:

教学资料

自画像(法国)普桑

这幅自画像严峻朴素,没有任何流于浮华之处。普桑神情庄重地看着我们,眼光深邃,紧闭的双唇带有在他许多作品中都可清楚地看到的坚定。在普桑自己的眼里,他不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思想家。画中人物没有画家的一般特征——画笔、调色板。但在他的周围却呈几何形摆满了油画。他用这样的背景暗示自己对秩序的注重。除了我们惟一能够看到的一幅表现一个年轻女人的画作外,其他的矩形画布和房门一样都是一片空白。在黑色斗篷遮盖的身躯里,在昂起的头部,我们看到了画家的尊严和意志。画面以单一的棕灰色为主色,身后画布框架上的金黄色提亮了灰暗的画面,构图、色彩简洁,空间和浮度感觉,透过画家身体投射在身后灰色画布的阴影呈现出来。普桑(1594~1665),法国近代绘画之祖。画家曾对罗马废墟和郊外景色,以及古代建筑﹑希腊雕刻都加以细心研究。他喜用强烈的光线效果,色彩比拉婓尔更深沉丰富,并且具有空气的氛围感,重视形状、线条与知性。

宫娥(西班牙)委拉斯贵支

委拉斯贵支在晚年创作了两幅著名的作品,一是《纺纱女》,一是《宫娥》。《宫娥》一画是他任宫廷总管后忙里偷闲完成的,这幅画在1656年刚完成时题名为“国王之家”。画的是画家在画室作画时的室内一瞥:中央的小主人公——国王的女儿玛格丽塔刚进入这间画室,前来观看画家为其父王和母后画肖像。周围有宫廷侍女护拥着,背景深处有一门,光线似乎从这一扇门外透入室内。在这间显得杂乱拥挤的画室里,画家有意把入室的宫女摆成随意的位置,好像这些人物是偶然走进画面的。他在前景左侧画了一个侏儒宫女和一条卧地而坐的大狗,最右侧有一个小侏儒正伸腿去踢那条狗。左侧在小公主身旁的宫女正蹲下来给公主送上一杯水。小公主左手边的一个小宫女,手提撑裙欠身地向她请安。后面还有两个次要人物,即宫内的侍从,似乎在说着什么。画家以薄而淡的笔调表现了小公主身上那条玫瑰色撑裙,质感分明,颜色鲜艳。金黄色的头发衬托出她的嫩脸上几根淡淡的青筋。她似乎先看了看画面,然后再侧过脸来瞧瞧画外远处被画的父母亲。我们从背景墙上挂着的那面镜子里看到了国王与王后的上半身影子。画家本人也入了画,他站在大画布前,整个大半身被画得很清楚。几双眼睛的视线都投向画外,使观者产生了联想,从而也扩大了绘画的空间。再从色彩处理与明暗表现上看,画上的背景阴暗部分是灰褐色。后面进入强光的敞门处,用的是象牙白。这使画面中景的小公主的头发与裙服受到光照,有利于画家把大撑裙的丝织品的质感与细巧的做工明显地展现出来。她身旁两个宫娥的衣着颜色较暗淡,左边是青灰色,右边变为鼠灰色,而靠近前景的那条狗是富有暖意的赭黄色,其他人物,由于屋内光线不足,都是暗黄或暗绿色。凡承受光线的地方,色调稍亮些,银灰色随环境而出现。因此,全画仍以小公主身上的颜色为中心。画家身上的色彩最深,其余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在这画上,据史料所载,所有形象都是真实人物,没有一个虚构的形象。即是说,这是一幅多人物的情节性的肖像画。不管怎样,委拉斯贵支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来概括处理这个场面的,充分显示了这位现实主义大画家的写实功力。又据史料所述,右边那个女侏儒名叫马利·巴波拉,她板着脸,神情怪异。这个形象在画面整体上具有不和谐情调,让人在欣赏全画时产生一种视觉不快,这也许正是画家的用意所在。他画过多幅宫内侏儒肖像。他经常在宫内见到,却并不熟视无睹,他不愿在珠光宝气的豪华生活中抹去这一块阴影。至少,画家感觉到人的尊严在这里受到嘲讽。委拉斯贵支充分运用了粉红、银灰、娇嫩的柠檬黄和宝石般的翠绿色,使之交织合成为一首宫内色彩交响曲。他不用强烈的明暗对比,而是让光线均匀地铺满各个人物身上。

自画像(荷兰)伦勃朗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伦勃朗的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的艺术一生的镜子,人们从不同时期的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他精神世界的精微变化,而他在自画像上展现的油画技术也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自画像(德国)丢勒

1500年,是丢勒的绘画探索的转折时期,在这以前,无论画肖像还是祭坛画,他所热烈追求的是真实;而从这时起,他开始把探索的目标放在造型的规律上。这幅《自画像》可以说就是这种科学探索的最初成果的体现。在这幅木板《自画像》上,不同于他早期的作品。这里略去了所有背景和细节,他不想以突出局部细节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肖像的姿势不偏不倚地呈三角形正面展现,构图为半身像形式,每一部分都细致地描绘,以钻研物体在一定空间的光感现象,力求形象具概括性、条理性,连被画者的内心世界也都是平衡的。由于他的探索过于偏执,这里也暴露出形象的惶惑感。丢勒身上那件棕色皮领上衣是充满着质感的;他那长长的卷发被一绺一绺地披散在头部四周,显然,他在注意每一绺头发的空间位置,它的厚度与它的高光点。这里只有科学分析与试验,包括那只正在拨弄衣领上的毛皮的右手,其观察之细密,连手的震颤都画出来了。作为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大师,丢勒一生的可贵处,在于他从不满足已获得的知识的探索精神,不管是技巧还是哲理,不断地去发现规律,这是人生进取的重要之路。

听琴图(宋代)赵佶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赵顼第八子。赵佶的人物画,追随唐人,笔法工整细润,设色鲜丽明净。《听琴图》为其存世作品之一,画面正中为一株枝叶扶疏、势如虬龙的长松,凌霄盘旋而上,花朵一一可数,翠竹数竿,摇曳其侧。松阴下,木几香炉,云烟缭绕,一人黄冠缁服,正襟危坐,抚弄琴弦,全神贯注,风神飘逸。在其前方,二人朝服纱帽,左右对坐,凝神恭听。朱袍者低首执扇,身体向后倚斜,右手反支墩上,如痴如醉。绿裳者双手随意地放于膝上,身体微微前倾,仰首谛听,思接天地。旁边有一侍童,拱手伫立,似乎也被这美妙的琴声吸引。据《西清札记》考证,弹琴者为赵佶本人,穿红衣的则是蔡京。画面左下角有赵佶花押,钤有“宣和”、“政和”诸玺印。上部有蔡京题诗:“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弘一弄中。”此图主题突出,构图完美,以高耸的苍松、盛开的凌霄以及鼎炉为背景,加强了琴韵的氛围,烘托出静谧幽雅之美,令人感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象。

自画像(清代)金农

金农(1687~1763),号冬心先生,浙江仁和(杭州)人。少年时与杭世骏、厉鹗、丁敬同窗共读,后遍游齐、鲁、赵、粤等地名山大川,胸襟、眼界大开,所作诗文书画气概不凡。金农居扬州卖画时间最久,其艺术创作也居于“八怪”之首。金农50岁方正式作画,由于他博学多才、修养全面,又精于书法篆刻,长于鉴定,平生浏览古人名迹众多,故“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金农“夙有金石文字之癖”,书法渊源汉魏六朝碑版,自创“漆书”,专用扁笔,出入于隶楷之间,方整朴拙,魄力沉雄。其画也从汉魏画像石刻中汲取精髓,寓巧于拙,舍形求神,创造出意境隽永、新奇古朴的画风。金农人物肖像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初视似十分外行,实则人物神态特征捕捉得很准确。他为人“性情逋峭,世多以迂怪目之”。《自画像》纯用白描,不着一笔背景。画中的他双目微闭,长袍及地,策杖缓行,整个形体不求比例,头大手小,“寿星式”的大脑袋,满脸长髯,后脑还斜拖一支细如牛绳的小辫,让人莞尔发笑,金农“布衣雄世”的傲世脱俗、高蹈出尘形象呼之欲出。画面典雅清丽,笔墨隽逸雅拙,从人物造型以至用笔用墨,都以意趣横生为重,不失文人画的风味。头像以白描绘成,而衣纹则施以颤笔,全画细笔与颤笔并用,凝练简洁,纯任自然。

西园雅集图(宋代)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是宋代艺坛上最有成就的文人画家之一,山水、花卉、道释、人物、鞍马皆精,他把过去作为粉本的白描画稿,确立为白描创作,贡献极大。李公麟和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曾同是驸马王诜家的座上客,他们在王诜家里的聚会就被记录在这幅《西园雅集图》中,米芾也为此写了一篇文章。他们十几个人在王诜家的花园中饮酒、作诗、写字、画画、谈禅、论道等等。这是他们交游的第一个时期,是在苏轼被黜,离开汴梁去杭州做官以前。元丰七年(1084)苏轼因作诗遭祸,陷入险境,王诜也被株连,据说李公麟在街上遇见苏家人,就以扇遮面,因而受到人们的讥笑。李公麟和苏轼等人第二次交游是在哲宗元祐年间,那时王安石已经去世,正是旧党短期得势,而苏轼又恢复了自己的政治地位的时候,李公麟又画了第二幅《西园雅集图》。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的学习活动有两个,其目的是用视觉形象或想像来刻画或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教师主要围绕视觉形象与性格特征的关系来进行引导。

活动建议一:画自画像或选择最能体现自己特点的照片。这个活动关系到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我们所说的性格特点包含着很多心理和情感体验的成分,在自画像中,视觉形象的目的就是要表现这些心理和情感的成分。所谓的“像”与“不像”,不单是外貌上的,还有心理和性格上的。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

活动建议二:根据美术作品来想像美术家的性格。这里要求学生把视觉形式或风格跟美术家的个性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视觉形式的意义。艺术风格的工整严格或狂放粗糙都可以看做美术家情绪和性格的一种体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风格即人”。学生可以根据画面的整体意境和倾向来分析和描述,也可以就某个美术家所偏爱的笔触、构图、色彩、题材等形式方面的要素来进行联想。

教学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自画像这种形式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定位。这里要提到的一个历史背景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传统中,职业画家或雕塑家并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从社会的角度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别人服务、换取报酬以养活自己的人。所以艺术家往往不愿意把自己仅仅看做一个工匠,而是负有某种文化使命的人。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绘画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养。真蒂莱斯基在自画像中突出自己的画家身份恰好是要突破人们的习惯看法,肯定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画家,而不是以绘画来标榜自己“才艺”的女性。传说绘画是古希腊一位陶匠的女儿发明的,她的情人要出门远行,这位女子就把情人的影子画下来,从而发明了绘画。另外,按照西方的传统观念,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由九位“缪斯”掌管,而缪斯们都是女性。真蒂莱斯基借用了这样一些观念,使自己的画家身份跟作为“缪斯”的女神联系起来。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把画家安排在文人聚会的庭院里。画画在这里不是换取报酬、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文人之间应酬、遣兴的一种方式。这些画家本质上不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画家,而是文人。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来作画,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了。研究者认为,《听琴图》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抚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旁边两位官员在恭敬地聆听他的琴声。左下角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画押,虽然不能据此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本人的亲笔,但这位皇帝对待绘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会不遗余力地支持绘画,并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伦理理想。

教学建议

本课中的许多内容不能单靠学生观察画面而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或者预先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观察画面时有相对明确的方向。当然,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也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本单元主要处理的内容是美术家的“自我”问题,这个问题分为许多层面。本课的核心是美术家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及其在绘画中的体现,教学应该扣住这个中心,以免学生在欣赏众多的美术作品之后茫然不得要领。为了把握这根线索,教师可以适当联系前一课的某些内容来组织教学,例如上课之前稍微复习一下前一课的大致内容。

美术家在历史上的地位跟目前的情况有所不同,需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美术家往往是尊重甚至崇拜的对象;他们也往往以身为艺术家而自豪。但在艺术家的实际境况和人们心目中理想化、偶像化的艺术家形象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距。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如果需要的话,应该让他们接受这方面的知识。

实际上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高中生对社会的理解不深,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主观想像投射到美术家身上,脱离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当然,没有必要灌输给他们一种完全现实主义的态度,毕竟,在艺术中,理想化是难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美术家的伟大不在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而在于他们崇高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

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篇7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使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1. 要做到师生平等, 做学生的“朋友”。

学生虽然在各方面有所不同, 但在教师眼里应是平等的。不要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做到美术课上无“差生”。许多老师喜欢给爱提怪问题、调皮捣蛋的孩子冠以“差生”之名, 用有色的眼光看待他们。其实,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应让学生变得更加好问, 让课堂不再“安静”, 而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美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中成长的, 我们不能扼杀所谓“差生”的创造欲望, 而应以不断的鼓励来增强他们的自信, 让课堂成为他们创造新事物的摇篮。在美术课堂上, 教师要走下讲台, 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学习的过程, 让美术课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过程, 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机会, 不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要及时交流, 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2. 营造和谐氛围, 使学生乐学、会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外, 在驾驭课堂的过程中还应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 我常以开放的教学观念开展美术教学。周末, 我会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山上去感受和体验自然之美, 让学生把所见画下来, 让他们张扬个性。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 创造性地发挥, 正所谓:“你给学生一个机会, 他会给你一个惊喜。”

二、更新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形式

改进教学方式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路。我们必须改变多年养成的教学惯性, 使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局面, 为美术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美术课上, 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合作者、鼓励者的作用, 把时间、自主思维的空间、学习方式的选择权都还给学生。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 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 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要增大教学容量, 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美术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引领先进的教学手段, 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在传统的鉴赏课教学中, 教师以读课本和板演为教学手段, 过多地关注作品的客观内容, 如作品名称、时间、内容等, 忽略学生的情感反应和心灵感悟。而现代教学媒体从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平台扩大知识面, 使学生从中体会情感。

三、提高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 提升美术教师的地位

为了真正将高中美术课的实施落到实处, 从根本上提高鉴赏课质量,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美术教师教研的氛围和宽松环境, 促使教师不断反思, 帮助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为教师行为, 进一步改善教学, 促使学生发展。其次, 学校要完善教学设施, 这是美术鉴赏课质量提高的基础。最后, 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美术教师的素质是决定高中美术鉴赏课质量的基本保证。学校应加强对高中美术教师的培训, 为美术教师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 真正关注高中美术教师, 关注高中美术鉴赏课, 进而促进并逐步提高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质量。

四、联系生活, 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教学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 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 生活处处有美术, 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 让美术丰富学生的生活, 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意义, 才能真正热爱美术, 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首先, 美术课堂的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 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 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 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例如让学生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 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一下, 重新设计并画下来;为自己的亲友同学制作新年贺卡, 并鼓励多种技法并用。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创作, 充分发挥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此外, 美术课还可以将当地民间美术搬进课堂, 以丰富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 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 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脱离了生活, 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创造的活力。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 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 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自然美。如可以带学生去野外、水库等风景地, 描绘自然界的花草虫鱼。

五、提高美术教师的自身素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必须加强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 也要改变教师自身的学习方式, 把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到教学中来。美术教师还应主动学习新课程内容, 在集体备课时一起研究, 共同解决, 提高美术教师合作研究的能力, 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修养, 共同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使美术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 篇8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美术教材;多媒体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都开设了美术鉴赏课程,高职美术欣赏课的开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会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然而,当前的美术欣赏课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表现在:

1.教材内容过于僵化,体系陈旧,对于美术常识和门类都只做了非常简单的介绍,然后简单带过了一些西方油画和中国国画的作品,知识面显得非常狭窄,而且内容也不够有新意,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非常明显。

2.教学方法呆板,而不够灵活,目前许多讲授美术鉴赏课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方式是非常单一和枯燥的。

3.教学的设施依然很落后。科技的进步速度是非常快的,教学中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多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多数高职学校的美术鉴赏课因学校的状况而决定了多媒体技术不能有效的使用。

4.学生的美术基础普遍较差。因为我国目前还是实行的应试教育,致使学生们很少接受到系统的正规的美术教育,大多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课程多半都是抱着轻视消遣的心情来的,这种轻视的态度对于美术的学习无疑是一种阻碍。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师要选好紧跟高职时代的专业性教材,并做到不断更新

对于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教师应有绝对的话语权,选一些能跟上时代的教材对于高职的美术鉴赏课来说是尤其重要的,无论是传统的美术还是现代的美术,无论是平面作品还是立体作品在选择时都要兼顾,能使学生毕业后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二、将多媒体技术充分的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美术鉴赏课在高职学校中占用的课时通常是比较少的,可是需要讲授的内容却是很多的,例如门类就包括了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等等,从时间上来说,也是横跨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从地域上来说更是涉及到世界各地。所以多媒体的大容量和强大的综合功能性就可以很好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它可以同时以音乐、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将知识进行生动完整的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深度。当然,教师们也要加强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对于幻灯片等一些基本的影音软件也要熟练的使用,制作出具有吸引力的课件,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来得轻松有趣,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打开他们思想的闸门,加深对于美术鉴赏的理解。

三、教学实际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鉴赏氛围

在美术鉴赏课中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他们耐心阅读教材,大胆讨论发言,发表鉴赏演说等。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鉴赏课上,我们不要以师者自居,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及时的表扬、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鉴赏课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鉴赏演说,成为一个个的美术鉴赏家

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表达语言匮乏现象。面对艺术作品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力不从心,要么用“靓啊”,“好啊”“中意啊”等几个词语来涵盖各种复杂的感受。如对《溪山行旅图》的描述多数都说:前面一座山,后面一座山,中间有条瀑布;对此画的感受一个同学只能说一个词或少数几个词语:雄伟、高大、险峻、宁静、神秘等,较少有完整的回答。语言到此为止,只停留在简单的判断上,使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开展艰难。这样美术鉴赏便停留在浅表层面。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固然与语文水平、审美水平以及地方性口语习惯的困扰等因素有关,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艺术理解的表达能力,是能够克服这一困难的。美术教师要善于从分析性语言如线条、明暗、色彩、空间、形状、比例、肌理、节奏、韵律等方面的词汇培养,鼓励他们主动地发表个性化理解的富有创造性的多角度的审美评价。

五、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提高对鉴赏课的认识,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另外在鉴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要心中有数。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二)鉴赏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血衣》、《南昌起义》等,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鉴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

(三)鉴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鉴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四)鉴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五)鉴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学生会厌倦,教师可以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教学之中,使欣赏与传授技能相结合。

上一篇:网络文化建设措施下一篇:关于论语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