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通用8篇)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1

一、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为我国企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和挑战,也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经济统计作为企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辅助手段,不仅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精准的信息和决策依据,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化活动内容,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要不断优化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网络的功能,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充分的完善。企业发展诈略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需要经济统计人员设置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从而统计出更加精准、完整的数据内容,同时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加精准的评估,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因此,经济统计的创新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企业经济统计现状。

一是很多企业统计制度不健全。当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经济统计工作制度,使得企业工作人员无法得到精准、完整的统一报表,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也比较凌乱,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和决策时也无法得到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同时,一些新兴的企业也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壮大,在这些企业中,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建立起标准的企业统计制度,相应的统计部门与人员也没有进行标准的划分和合理的配置,统计报表也没有专业的统计人员进行报送,职员也没有按照相应的统计制度去开展统计工作,进行报表的计算和统计。

二是企业经统计人员缺乏法制理念。在开展统计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但是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都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统计中常常会为了自身利益,制造一些虚假数据,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逃避税收而瞒报一些重要数据,严重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样的数据不仅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也会给统计工作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三是相关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重视起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统计人员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统计经验,企业也没有对相关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造成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和优化。而在开展实际工作时,由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显着的提升,运用的统计方法也难以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统计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导致企业统计信息不断弱化,也使得企业统计工作无法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作用。

四是企业统计工作手段缺乏创新性。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对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统计手段都没有得到及时的优化,企业也没有为统计部门配备符合工作要求的办公设备,不仅使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也导致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直无法取得显着的提高。

同时,还有很多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统计工作的积极作用,认为经济统计只是对一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如数据报表的制作和填写等这种简单的统计工作,造成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常常缺乏真实和完整性,也有很多企业由于严重缺乏统计方面的人才,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部门,使得很多企业逐渐忽略了统计部门和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三、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内容分析。

(一)统计思维理念方面的创新。

传统的统计理念早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开展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我们也必须要正视经济统计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并分析总结出问题的成因,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使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统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还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并要求统计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开展统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统计工作情况,建立其合理的奖惩机制,从而充分调动起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多为职员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促进统计人员的全面发展,也确保统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统计内容方面的创新。

统计内容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活动条件、企业投入和产出统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同时还要将一些已经过时的、没有实质价值的原始凭证,以及一些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取舍,同时还要将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真实的呈现出来,使统计人员的工作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将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充分反映出来。

(三)统计功能和方法方面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完整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功能的创新,其功能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要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精准的判断标准与评估数据,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分析功能的创新,主要是指企业经济统计人员能够利用先进的统计软件,以及科学有效的统计手段,对企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而企业统计方法的创新则要求统计人员,要充分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使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不断完善企业业务流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统计人员管理方面的创新。

对于企业经济统计人员的管理,要不断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设置出能够被更多统计人员所接受和认可的管理机制,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同时也要为人员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从而使其能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统计理念和手段,知识结构和统计水平也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提高,同时也要给予统计人员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其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倔,并探索和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统计手段。

经济统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开展的经济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使得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也无法得到显着的提升。因此,统计人员必须要深入分析和总结不同阶段统计工作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实行创新性统计,从而使经济统计工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东晟,李晓明。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12(20):25-32.

[2] 牟钟捷。探讨我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3(36):12-14.

[3] 王小红。关于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探究[J].经济视野,,15(21):77-78.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2

1 计量经济学在结构分析上的应用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分为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主要是看不同的经济行为前后是否具有相似的关联性, 以模型参数来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关键性。时间序列数据重点分析同一经济行为的不同时间的资料, 以展现研究对象的不同行为。计量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重大转变, 是其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从定性转变为定量分析。这一转变使得研究对象的性质和意义产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其分析的方法和结果都将产生微妙的变化, 指导经济系统的方向。

比较静力分析是指在经济系统中不同平衡位点间的关系, 探究从一个平衡位点到另一个平衡位点的转变过程。其弹性分析和倍数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弹性分析是研究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引起其他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量。在研究相对变量变化的过程中, 观察经济中的数量规律和有效的经济系统。倍数分析也成为乘数分析, 研究一个经济变量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化的绝对变化量。计量经济学是随机性定量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没有定量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就无法谈比较静力分析。

2 计量经济学在经济预测上的应用

计量经济学的经济预测作用在短期预测内显得尤为重要。事实表明其经济预测作用不是都起作用, 两次石油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实践中其预测作用的形式在慢慢地转变。七年前, 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范里安首次将谷歌趋势数据引入经济预测中, 使得计量经济学模型一直存在的拐点难题迎刃而解。这预示着大数据时代下, 经济预测的形正在悄然地发生深刻的转变。如今, 除了搜索引擎的趋势数据、媒体文本数据、在线销售及支付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都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预测中, 撼动着经济统计作为数据指标的唯一来源的历史地位。因此, 为了适应经济预测的需要, 计量经济学模型需要与其他经济数学模型相结合。只有这样, 计量经济学的预测作用才能展现出来。

3 计量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需实践开检验其它的适用性。计量经济学的模型是一种很好的检验经济理论的方法。一个成功的计量经济学的模型, 是能基于实际资料, 运用数学和统计学进行分析, 分析不同的经济行为相似关联性。计量经济学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开拓者James J.Heckman教授, 11 日在厦大发表演讲, 以模型验证的形式对中国扶贫、教育不均等社会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模型验证的检验理论是计量经济学的最好的应用。由此可见, 计量经济学不仅能指导经济系统, 而且能以模型的方式验证其他方面的问题。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延伸到各个方面。

计量经济学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检验理论, 是通过各种经济理论建立模型, 然后用已有的经济活动套入这个模型看二者是否相拟合。如果二者相拟合, 则这个经济理论得到了验证。二是发展理论, 就是用现有的经济活动来模拟各种模型, 看模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关系就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 为以后的经济活动提供方法。

4 结语

计量经济学学科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中文译名有两种: 一种为经济计量学, 一种是计量经济学, 通过它的名称强调它是一门经济学科。总之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利用数学方法, 对实际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经济过程, 探讨经济规律的学科。它融合了统计学、数学和经济学, 成为一门交叉型学科。

计量经济学又分为宏观计量经济学和微观计量经济学。宏观计量经济学是指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支撑的作用。微观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变量自发的调整, 当微观计量经济学无法自我调整时, 宏观计量经济学就开始发挥作用。计量经济学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开拓者James J.Heckman教授, 11 日在厦大发表演讲, 以模型验证的形式对中国扶贫、教育不均等社会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模型验证的检验理论是计量经济学的最好的应用。由此可见, 计量经济学不仅能指导经济系统, 而且能以模型的方式验证其他方面的问题。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延伸到各个方面。

摘要: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上, 运用数学、统计学和电脑技术等原理, 在理论基础上对样本资料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的是一门交叉型学科, 不仅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而且与统计学和数学密切相关。因其随机性对经济变量进行定量分析, 打破了以往对经济资料进行定性分析的局面。因此, 在现代经济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和深入, 其功能和用途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检验和发展理论,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袁丽婷.旅游供应链视角下的旅游需求预测[D].暨南大学, 2013.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3

关键词:收入差距;计量经济学;方差; 实证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的研究越来越多,继国际通用指标基尼系数之后,有学者提出了均等指数方法。如李军、张丹萍(2005),杨少华、彭维湘(2006)等均用到了均等指数[1,2]衡量收入差距,但是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研究了均等指数方法的理论证明和实际操作,发现其数学证明完整无误,但是大多数人认同的利用分组数据计算的方法与其理论论证的前提不符,并且对同样的收入数据采用不同的分组情况可得出不同的均等指数 ,其数值上的巨大差异降低了均等指数衡量收入差距的可信度。本文还发现均等指数的构造与计量经济学中的均方差非常相似,且有关系 ,二者只相差一个仅与样本容量有关的常数倍,由于方差(即均方差的平方)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则居民收入数组的方差即可衡量居民收入的内部差距大小,这一过程可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中的一元线性回归实现,具体表现为判定系数 。并且,回归直线的斜率可衡量总体差距的大小,那么结合判定系数与回归斜率则可很好的判断收入差距,判定系数越大,回归斜率越小,收入差距越小;或者说判定系数减回归斜率的差值越大,收入差距越小。这种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又有简单易行(利用Eviews软件即可)的操作方法,最重要的是,当利用按居民收入的分组数据 时,可以避免分组的差异,很好的弥补了均等指数取决于分组的这一缺陷。本文对衡量收入差距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了理论论证和实证分析,证明其不失为一种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好方法。

二、 收入分配均等指数法简介与疑问

(一)收入分配均等指数的思想原理与构建

均等指数的构建是于等分法的基本思想,等分法的基本作法是:通过统计调查方式,将一定社会中的一定数量的居民(或家庭)按收入水平由低到高排序;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居民依次划分为不同的组,使每组有相同的居民(或家庭)数;计算出每个收入组的平均收入水平,这个平均收入水平即代表该收入组的收入水平;通过比较各收入组的平均收入水平,从而可以得到总体居民收入分配直观上的度量。比如,五等分法是把一个社会中的居民按收入水平由低到高依次分为5个收入组,且每个收入组人数相同。如果收入平等地分配到所有居民之间,每组的居民都应该得到五分之一的收入。这是收入绝对均等的情况。

假设取得一定社会中 个居民的相关资料。现将他们按收人水平由低到高进行排列,并设 为第 居民的收入水平,则 为非负单调递增序列,且 不全为零。

令 为收人总和, 为平均收人。进一步,令 ,则 为第 居民在总收人中的收人比重,或称收人份额。易知 。

定义1 居民收入分配均等指数[1]为

性质1。

性质2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收入分配绝对均等,即 。

性质3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收入分配绝对不均等即 。

(二)对收入分配均等指数方法的疑问

均等指数方法的构造过程简单明了,且有完整严格的数学证明,似乎是度量收入差距的一个很好的指标,但数学上完整的证明不能代表实际操作中的准确无误,因为大多数人在理论的论证完整性面前忽视了理论前提与现实数据获得的差异,而出现了一些有待商榷的做法 。

上述均等指数的构建原理是基于等分法,而指数公式的导出却是以样本个体为对象,这两者看似不矛盾,但实际上基于分组的数据与未分组的个体数据在计算中会使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同样都用分组数据,只是分组方式不同,计算结果也截然不同。数值结果的不唯一性使得按均等指数方法得出的结果缺乏可比性与可信度。

下面以一个简单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假设有100个个体,收入分别为 ,采用均等指数法计算但有几种不同的分组情况,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1)计算对象为个体时,用各自收入除以总收入5050即得各自收入比重分别为 ,平均收入比重为0.01,按式(1)计算,取 ,可得

(2)若将个体进行分组,按收入由低到高分为10组,每组10人,则这10组的比重分别为

此时的平均比重为0.1,还是根据式(1),但是取 ,计算得

(3)若将个体按收入由低到高分为5组,每组20人,则这5组的比重分别为

此时的平均比重为0.2,还是根据式(1),取 ,计算得

由此可见,同样的数据,只是分组的方法不同,导致算出来的结果相差近5倍,并且组数越少均等指数的数值越大,所以用均等指数衡量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方法还需继续研究。

三、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计量经济学方法

现从均等指数的构建出发,介绍计量经济学中的方差概念[3]与之的相似性及用方差衡量收入分配的方法。

(一)离散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设有数组 ,记期望、方差和均方差分别为 ,则有

从公式(7)——(9)可发现,数组的期望即为该数组的平均值,若相比收入分配比重即为平均比重,而方差表示的是数组离开平均值的离散程度,且有

而均方差即为方差的开方,亦可衡量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并且均方差和均等指数有如下关系:

由于方差的意义表示数组的离散性,便可以根据收入分配等分法,通过统计调查方式,将一定社会中的一定数量的居民(或家庭)按收入水平由低到高排序;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居民依次划分为不同的组,使每组有相同的居民(或家庭)数;计算出每个收入组的平均收入水平,这个平均收入水平即代表该收入组的收入水平;通过比较各收入组的平均收入水平,从而可以得到总体居民收入分配直观上的度量。

既然对于均等指数而言,不同的分组会有不同的数值结果,我们就要尽量避免分组的影响,下面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方法将从整体与内部两方面考虑,而避免分组造成结果不可信的影响。

(二)回归直线衡量整体差距与内部差距

当得到收入分配等分法描述的各收入组数据后(这也是通常情况能得到的数据,如统计年鉴),可以收入家庭比重为解释变量,以各组收入比重为被解释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然后根据回归直线的斜率和拟合优度判定收入差距的大小。

定理2 按收入等级分组,以收入组比重为解释变量,以各组收入比重为被解释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中,回归直线斜率大小与总体公平程度成反比。即斜率越小越公平,斜率越大越不公平。

证明:根据度量收入分配的等分法的定义易证。

如图2,两条曲线所代表的数据公平差距不同,从几何意义可直观地看出,收入差距较小的曲线拟合的直线斜率较小,而收入差距较大的曲线拟合直线的斜率较大。

定理3 据定理2所述拟合的回归直线的斜率值域为 ,当斜率为0时是绝对公平的情况,当斜率为 时则绝对不公平。

证明:根据度量收入分配的等分法的定义易证。

定理4 据定理2所述拟合的回归直线的判定系数与内部公平程度成正比,即判定系数越大越公平,判断系数越小越不公平。

证明:设一元线性总体回归模型[4]为

两边取均值得总体回归方程

设样本回归直线为

样本回归直线是对样本数据的一种拟合,对与同一组样本数据,用不同的方法去估计回归直线的参数,可以拟合出不同的直线。从散布图上看,所有样本观测值都恰好在回归直线上的情况是极少见的,回归直线与样本观测值总是存在或正或负的偏离,样本回归直线与样本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称为样本回归线的拟合优度,在计量经济学中,拟合优度是用在总变差分解的基础上确定的样本判定系数去度量的。

为了说明样本判定系数的意义,我们来考察一下被解释变量的总变差的组成情况。由于样本回归函数为

以平均值 为基准,说明 对 和 的偏离程度,如图:

判定系数 是回归直线对各观测点拟合紧密程度的测度。判定系数越大,各观测值在拟合直线附近越紧密,离散程度越小。

当观测值为度量收入分配的等分法的各收入组的收入比重时,收入分配越公平,各收入组间差距越小,观测值离拟合直线越近,即 越大。即判定系数的大小与组内公平性成正比。证毕。

据上文所述,以收入分配等分法的数据作线性回归,依据拟合直线的斜率与拟合优度即判定系数的大小综合判断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斜率大小表明整体差距,判定系数表明内部差距,斜率越小越公平,判定系数越大越公平。亦可看判定系数与拟合直线的斜率的差值,此差值越大,越公平。

四、实证研究及结论

下面用全国2000——2008年的城镇居民收入数据[5],如表1所列,计算出各收入等级的收入占累积总收入的比重。

下面以人口累积比重为解释变量,以各组收入比重为被解释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用Eviews软件操作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于表2中数据相差不大,判段较难,需要进行处理,假设有数组 ,欲将该数组等距缩放为0至100,各 处理后记为 ,则数据缩放公式为

根据此方法对各年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比较与根据基尼系数方法[6] 的有不同,列表比较如下:

此文所述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证支持,这异于收入分配均等指数法。收入分配均等指数法理论上虽成立,但现实操作中难度大,易出错。根据回归直线斜率及判定系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操作简便,直观易懂,其结果可信性也通过实证加以证明,是对于衡量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方法的较有力的补充和扩展。

参考文献

[1]李军、张丹萍:《度量收入分配的均等指数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2]杨少华、彭维湘:《对社会不公平程度的度量》[J],《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9期。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郭平、彭妮娅:《基于等基尼系数线的平均增长点方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5期。

An Econometrics Method of Measuring Disparit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o Raise Doubts About Equalization Index and Improve It

Guo Ping Peng NiyaPan Guoqin

(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unan Changsha,410079)

Abstract:The paper discovered that the calculating of equalization index based on groups data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eory premise, it causes that different groups will get different outcomes and reduces the credibility of equalization index in measuring disparit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doubt and the phenomenon that equalization index is similar with standard variance, the paper advanced a new way of using variance to measure income disparity. Combined with judgement coefficient and regression slope in econometrics, this new way is good at measuring disparity of income, and the feasibility has been proved.

Key words:Disparity of Income; Econometrics; Variance; Empirical

作者联系方式:郭平 gping1963@163.com ,13974995636

彭妮娅 pennyar@gmail.com, 13874872619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4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和认可。但是,相对于其他经济学课程,由于其使用较多的高等数学、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它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笔者结合自己学习和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经验,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选择、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处理、经济理论、经济数据和研究方法的关系处理、基本思路和数学过程的关系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改善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教材的采用

目前,在版本繁多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可按编者的国籍分为两种:一种是翻译版的国外教材,作者主要为伍德里奇、格林、古扎拉蒂等;另一种是国内学者编着的教材,作者主要包括李子奈、赵卫亚、王维国、李长凤等。国外教材特别注重具体的商业或经济案例分析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大多案例生动有趣。教材强调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课程主要是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工具;针对具体案例,使用较大篇幅的文字进行解释和说明,较少使用数理统计学等数学知识,可读性强,适合入门学习。国外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设置,适合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计量经济学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直觉,尤其有助于提高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能力;但由于不够重视数学理论的教学,影响学生解释计量经济学结论的能力和进一步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效果。

国内教材大多更重视数理统计学等数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相对较强,数学公式繁多,但案例相对缺乏且关于案例的经济解释和说明较少,综合性较弱。国内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设置,使得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由于看不懂数学公式导致学习难度偏大,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部分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即使较好地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理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进行经济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不一定具备敏感的经济直觉,无法很好地使用计量经济学来解释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我国目前主要采用国内教材,难以一概而论认为哪一种教材更好。总体来说,对于初学者,作为入门教材,国外的教材更加合适;对于将计量经济学仅仅作为工具的研究人员,国外的教材更加实用;对于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侧重于理论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国内的教材更加适用。总之,教材应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期望达到的目标进行选择,尽量避免盲目地选用名气大的计量经济学教材。

二、教学内容的筛选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主要由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除了一小部分教学研究人员本科毕业生并且正在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以外,绝大部分都属于硕士博士,将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鉴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本科阶段,本文认为计量经济学应当定位于基本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鉴于这种情况,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该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基本应用;应该强调现实的经济背景,增加现实的经济案例,尽量简化繁琐的数学推导;对学生的考核也不应强调其数学推导,繁琐的数学推导可以安排在研究生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使学生更多感受到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课程,而不是数学课程;本科教学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为主,可以概括性地介绍一些新的发展方向。而更多的计量经济学新发展、新领域应放到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中。针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定位,一定要加强计量经济学师资的建设,大力培养既掌握数学和计量方法又熟悉经济学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方法的能力,可要求每一个学生针对某些具体经济问题,独立完成模型构建,编写研究报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课程论文,并将这些定为考核学生的重要内容。

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各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都注重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目前现状是十分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而对应用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经济数据通常是非实验数据,而且常常存在数据缺失的问题,如何根据已有数据去寻找相关的数据来替代缺失的数据是十分重要的。对这些问题的讲授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计量经济学软件(如TSP、Eview)s的实际操作训练也是薄弱环节,学生不能熟练掌握软件的应用,或不能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限制了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所以,计量经济学教学应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两者要统筹规划,根据理论教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结合案例讲授和加强软件操作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使学生能够使用计量经济工具分析一些经济现实问题。

四、经济理论、经济数据和研究方法的关系处理

运用计量经济学处理经济问题通常有6个步骤:理论或假说的陈述;经济数据的收集;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经济模型参数的估计;经济模型的假设检验;运用模型进行预测。可以看出,任何一个计量经济模型赖以成功的要素有三个:经济理论、经济数据和研究方法。经济理论是经济现象的行为理论,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经济数据是所研究对象活动水平、相互关系以及外部环境的数据反映,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原料。研究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是计量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主要特点。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研究方法经常是重点。研究方法的水平往往是一项研究成果水平的主要衡量依据。同时方法的研究也是最难的,因为方法的研究均涉及高深的数学理论,而数学理论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5

立足最新研究和实际课题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

――兼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 艾春荣(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由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杰夫・Wooldridge教授编写、华中科技大学林少宫教授和费剑平博士共同翻译的大学本科教材《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在梁晶工作室的协助下终于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在此书的中文版出版之际,梁晶教授邀请我写一份书评,好让国内的读者更清楚地知道这本书在美国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我本人对写书评之类的事情一向不是很热心,即便是我的同事、美国《南方经济学杂志》主编邀请我写书评,我都没有答应,更何况现在要我用不甚熟练的中文来写书评。在美国,写书评对我的专业和我在本专业中的地位都没有什么帮助,我也不愿意充当别人的吹鼓手。但对于《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这本书,我无法拒绝梁晶教授的邀请,而且十分乐意把我对这本书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之所以愿意写这本书的书评,主要基于如下几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其次,一些相关的人员与我有些牵连。本书的作者是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时的指导教授之一,我对他非常了解。本书的校者和译者之一,林少宫教授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老前辈,林老早年留学美国并取得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博士学位,尔后在美国执教多年。林老师是我在原华中工学院(现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我毫不怀疑他对此书理解和翻译的准确性。当然,这些连带关系,会使人怀疑我的书评的客观和公正性。在此文的结尾部分,我会引用一些美国读者对此书的评论来佐证我的观点。 现在,我开始解释为什么会认为这是一本好书。我个人的观点是,一本出色的教科书的作者,必须同时是一位出色的研究人员和优秀的教学人员。只有出色的研究人员才能对所写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更新的学科,只有从事过这一学科的研究人员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及时把新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读者。当然,对学科的过去和现状有深入了解,并不意味着能把所理解的东西以浅显易懂和直观的方式讲解出来。有许多教授,在科研上非常优秀,但教学效果却十分差,尤其在许多很少接触过计量经济学的大学生来说,就显得更差。原因是这些优秀的科研人员往往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去和学生沟通。 另一方面,市面上绝大多数本科教材都是由一些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编写的。这些作者都能把很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我丝毫不怀疑他们对所写内容的透彻了解,但我不满意的是,他们所了解的东西有些过时,更不能研究的步伐。因此,单是一个优秀的教学人员,也不能写出一本优秀的教材。《计量经济学导论》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作者Wooldridge教授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也是一位在美国得到公认的顶尖级研究专家。他师从计量经济学界权威Hal White教授,并得到White教授的如下评价:“他是我从教以来所指导的最优秀的学生。” Wooldridge教授也没有辜负导师的期望,在微观计量经济学和时间序列的研究方面,都站在世界前列。Wooldridge教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并特别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他的授课清晰、简洁、易懂,并三次被学生选为优秀的年度教授。这一殊荣得之不易,因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的`学生都非常聪明,而且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个个都是顶级教师,同样获此殊荣的还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 Samuelson和D. McFadden教授。可见,Wooldridge教授的教学功底非同一般。他所写的这本教材,也正如其本人一样,创新、直观、易懂、非同寻常。 除了优秀的作者外,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必须既讲授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又必须讲授经济学。我对市面上计量经济学教科书最不满意的地方是,这些书都只介绍统计方法而忽略了经济学的内容,而且和一些统计学教材并无二样。根据我本人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也都持有这种认识。非常多的学生在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后,不知道如何把他们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经济学理论联系起来,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方法去做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为此,我和我的同事们也都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做了多次改革,以引进经济学的内容。看来,Wooldridge教授和我有同感,在编写《计量经济学导论》一书时,以经济学为背景。除了介绍计量的方法和模型外,还介绍了这些模型及其假设的经济含义,并指导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所估计的模型。让人感觉计量经济学不再是一门乏味的统计学,而是一门生动活泼并具有朝气的学科。这也许

[1] [2] [3]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6

摘要:该文对计量经济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我校该课程的情况在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和授课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精心设计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和符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组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授课形式灵活,效果良好。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定量分析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032-02

课程的历史沿革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相结合,研究经济变量间数量关系与规律的一门经济学方法类课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我国并逐渐在经济管理学科广泛开设。1998年7月,课程被教育部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我校经管类专业的《计量经济学》始设于本科2006培养计划,为专业选修课。课程一经开设就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一方面是通过提供给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多样化方法,提升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是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东三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优秀成果,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基于《计量经济学》在管理学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考虑到其教学将对研究生撰写高质量科研论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校于2010年修订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特增设了本课程,为学位基础课。

经过3年的发展,《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一,课程教学团队经反复磨合逐步成型。在3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在理论基础、方法模型和实践与应用等层次吸收一批有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师参与教学,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且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其二,课程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与基础经济学课程进行了有机衔接,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与理论基础,而且逐步强化了实验与应用教学,使本课程的理论与方法能够在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中得以广泛实践。其三,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效果。近3年来,经授课教师指导的学生课程论文在EI检索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国际会议等刊物累计发表高档次论文约30篇,研究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取得奖项若干次,硕士毕业论文中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的数量与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提供的资源,鼓励与支持课程组成员进修学习,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2)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经验与成果。课程组一方面注重跟踪学科的发展,结合《计量经济学》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课程的考试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论文。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量软件EVIEWS的应用,能够熟练进行建模求解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检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而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计量经济学》具体授课内容的改革方案

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要反复研讨并通过与学生的反馈交流,精心设计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和符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组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在教学载体方面,课程组要做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实现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障碍教学。

由于我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非侧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课程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考虑到本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没有系统学过本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程的体系,反复精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与动态。课程特别注重基本思想、经济背景、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要。《计量经济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

《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

(1)案例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基本上每节课都结合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了解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结合案例分析介绍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而且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计算机软件,比单纯讲授软件本身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辅助性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工商管理实验室进行专门的上机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时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选定的作业和设计的模型,熟悉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各个部分的具体操作。实践证明,经过8学时及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软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作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

(3)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要求研究生结合本专业所学基础理论和自身的研究兴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工具,解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8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以后,受到计量经济分析的实际训练,对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方式有更深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其科研能力。

通过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建模能力。一方面可以参加相关的建模竞赛,更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撰写科研论文进行发表,这几年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论文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案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模型计算与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形式灵活,效果良好。

例如,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难点内容,如总体回归函数、总体回归模型概念的联系和区别,t检验法、P值对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的联系与区别,回归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会出现的理论后果和实际后果,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教学形式。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重点内容,如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程序,运用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构稳定性,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种诊断方法和补救措施,间接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不同点,对数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线性对数模型的设定和参数含义,采用对比、讨论教学形式。对有些难点内容,如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2)实验教学。安排1/4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保证了教学效果。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内容方面,适当减少死记硬背式的题目,增加案例分析等实际应用型的考题;题型设计多样化;增加题目覆盖的专业面。

参考文献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 篇7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创新思路,实验操作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综合, 现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分析工具, 对于掌握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问题至关重要。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成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 并愈加得到各高等院校的重视和支持, 纷纷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并加大了教学硬软件的改善力度。虽然计量经济学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各类高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 但相对于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我国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建设、教学理念及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滞后的特征。因此, 深入分析我国高校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提升我国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水平, 丰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单一, 教学方法不灵活

目前,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几乎都以讲授为主, 对这些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却涉及较少, 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 形成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一般来说, 教师们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但学生听起课来感觉比较吃力, 反应也比较慢, 缺乏兴趣。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容易和教师形成互动, 造成一种教师“自问自答”、学生“不问不答”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照本宣科, 课程内容单一。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量知识有着不同的需求, 教师讲课没有针对性, 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上机操作缺乏, PPT内容单调无趣, 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缺少全面生动的案例分析, 学生不会运用计量知识对目前的经济热点等进行更深入的计量理论分析, 理论实践脱节严重。

2、课程衔接困难, 课时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一门课程, 但融入了数学与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是经济理论、数学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浓厚的数学味使得本来数学基础并不扎实的学生更加望而却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数理统计学的系统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数据的收集过程和计算方法, 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统计指标的概念, 更好地把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涵, 并为进一步应用和发展计量经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 我国多数高校普遍存在高等代数、数理统计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的现象, 特别是数理统计学, 一般院校开设的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讲授内容主要侧重于概率知识, 不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全面掌握。

目前, 我国多数院校已经把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但普遍用一个学期学习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 没有细分为多门课程, 而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学生很难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足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任课教师为了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忙于追赶进度, 对所有知识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重点内容则没有足够的学时保证, 对方法的实际应用也重视不够。而有的教师只是有选择性的讲解, 影响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系统学习。

3、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实验操作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应用, 大多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重理论方法体系讲授, 轻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学生学完课程仍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甚至不知道如何操作运用软件。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设置计量上机操作的课时。据统计, 在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毕业论文中, 能够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的学生不足2%。由于课时短、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不顺畅, 导致目前我国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 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为了尽可能多地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授课教师不得不在有限的课时内, 加快讲授内容, 甚至占用实验课时以讲授理论知识。这是导致当前许多高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应用联系不紧, 方法与实例结合不够, 学生“学”与“用”严重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们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但对这些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却涉及较少, 使得学生听起课来感觉枯燥乏味, 缺乏兴趣, 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创新的思路

1、增加教学课时, 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 不仅难以保证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充分讲授, 更无暇顾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应用能力的指导, 因而教学效果不佳。李子奈将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定位为“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 并首次将计量经济学体系划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与非经典计量济学两大部分, 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初、中、高级三个阶段, 并提出本科阶段应该以初、中级内容为主题, 适当引入高级内容, 即引入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方法。

美国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的特征, 且课程内容非常丰富, 以有利于不同基础或者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关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大学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包括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分析、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等近10门课程。哈佛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包括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应用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等。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 多媒体教学是必备的教学方式, 但除此之外, 应该辅以板书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 增加师生互动, 加强学生的教学印象。另外,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在教学时间安排上, 两者应统筹规划, 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 在合适的时间安排适当的上机实验, 由教师结合案例讲授Eview s软件的应用, 学生再实际上机操作软件进行应用。及时的实验安排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巩固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的作用, 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我国高校应该增加教学课时, 针对不同学科丰富教学内容, 把计量经济学细化专业化, 比如针对金融学专业设置时间序列分析, 对本科硕士讲解的难易程度也要有区别。教学中理论实践相结合, 针对现实问题,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经济理论与计量分析相结合, 可以针对现实问题建立正确的模型, 对数据进行合理处理。同时要加强软件操作能力的教学实践, 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 考试及平时作业形式多元化, 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计量的兴趣。

2、主辅修结合, 加强课程衔接, 夯实计量经济学基础

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的结合”, 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数据处理及运算能力, 而且特别有益于培养学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和理论素养。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 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 应该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

同时, 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 (如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 的不同, 安排相应的案例和实验内容, 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 学校应该开设相应的微观、宏观经济学, 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以及线性代数等数学类课程, 加强课程的衔接, 夯实基础, 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计量知识, 学以致用。

3、加强实验教学, 注重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也应强调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重点结合现实中的经济案例进行讲解, 加强软件在课堂上的演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通过布置适当的练习或作业, 使学生在教与学、学与练的过程中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及方法, 亲身感受计量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内涵。同时, 还应当结合专业性的论文进行实例剖析, 强调创新性的思维与移植应用, 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 全面提升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也很重要。学生可以根据案例了解建模需要的经济背景及相关的经济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 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时, 要注意进行课堂讨论与启发式教育。教师可通过举例子、提问、现场操作软件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结合社会经济热点和经典问题, 让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本质内容, 从而轻松学会和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同时,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给定的问题或自由选题, 收集相关数据, 然后应用所学计量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并完成一篇小型课程论文, 以此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这种课程论文的形式,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的经济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课程, 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的结介”, 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目前, 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单一, 教学方法不灵活;课程衔接困难, 课时安排不合理;重视理论教学, 忽视实验操作等问题。因此, 增加教学课时, 丰富教学内容;主辅修结合, 加强课程衔接, 夯实计量经济学基础;加强实验教学, 注重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该成为建设我国的计量经济学课程, 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谭砚文、陈珊妮: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5) .

[2]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 .

[3]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1 (2) .

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 篇8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研究;可信性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经过30年的长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理论研究和对实际经济进行分析的主要实证方法。但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计量经济学相继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本质原因来自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本身,其次来自于计量经济学的应用研究。并且部分研究人员在不了解计量模型方法的具体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情况下,陷入到错用滥用的误区当中。所以就造成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研究从设定开始,一直到模型的检验、评价和解释随意性的错误随处可见。

一、“经验研究可信性”三次大讨论

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当中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与其他经济学科的本质区别在于什么?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要如何保证?这些问题就是引发国际计量经济学术界的三次集中的大讨论。第一次讨论始于著名的“凯恩斯与丁伯根之争”;第二次讨论始于在1980年初,计量经济学术界较多学者的反思引起的有关于经验研究可信性问题的第二次大讨论;而第三次大讨论是以Journal of Econometrics 百期纪念专刊当中对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发展、方法的总结为开启,一学术界的重要期刊为阵地,对经验研究的可信性进行了第三次大讨论。并形成了两大核心议题,其分别为模型设定的统计适切性与因果关系的有效识别。

二、计量经济学对客观经济的探索过程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其前提是现实经济世界中存在的某种具有规律性的机制,这种规律性的机制是由经济的生产、交易和消费等行为方式构成的,并且这种经济机制的某种规律性是可以发现找出的,这种可预测的机制被称之为数据的生成过程简称为DGP。

而且计量经济学在对客观经济世界的探索过程中,包含着从现实经济世界到概率空间的映射再到概率模型的映射,最后为计量经济模型的映射的整个过程。而把因素规律化就是计划经济与其他经济模型的本质区别,它既体现在人类行为与经济活动的随机性,又是人们对未知因素的控制的重要手段。因此,计量模型能最大化的逼近客观经济现实。但是在我国,大部分的宏观时序数据时间都比较短暂,统计量的分布上较多的是对已知的结论,并且其根本性问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扰动项的含义与随机性的设定

对计量经济模型的不可预测成分最为重要的是随机扰动概率结构的研究,其中理论计量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了相应的估计与检验。对于应用研究而言,它们是模型描述客观经济现象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体现了在计量经济模型当中“计量含义”,因此,如果不能够有效的驾驭随机设定对客观经济现象的描述功能,肯定会限制计量经济模型的创新性利用。

四、识别和推断因果关系

经研究表明,一项经济学经验的研究必然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因只有全面了解一个模型的构建初衷,才能够对其进行评价。而在较多目标当中因果关系的推断是重要核心。虽然因果关系比较像一个哲学理念,但是从哲学的理念上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严格、可量化的定义,而社会科学对因果关系的定义更多是基于某个角度的考虑。

而且理想化的随机控制实验对因果关系的推断有着较大的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实际检验。其中由于某些实际检验在对道德和成本上存在着问题,因此较多的研究者把其思想应用于观测数据的准实验。虽然这类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其方法本身也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对所有的经济学领域都具有着实际检验和准实验的条件,并且,在这些方法中较多的是验证因果效益的存在及普及度,对于因果关系背后的作用机理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和能力,究其根本原因是其根本上并没有较多的经济理论体系结构,才会造成类似情况的产生。

五、模型的统计适切性

在计量分析的过程中,参数的估计与参数的约束关系是人们获得有关经济规律结论的归纳论证过程,其依赖于统计量的良好性质,而这些良好性质的的获得途径又主要依赖于计量经济模型載体的各种设定。因此对模型统计适切性的重视,也是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对此,首先我们必须强调经济分析是不能够代替统计适切性的评价,并且如果工具变量的可靠性制停留在经济意义层面,而没有通过模型设定检验进行分别,必然会使推断的结论存在着误导性。

其次,稳定的推断方法与模型评价的体现是对统计适切性的不同要求,前者只是要求得到可靠性的范围区间,后者则是要求进一步的有效估计。

最后,对完整的模型评价而言,模型设定检验和选择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其中人们认为前者最为重要。因为与模型选择相比,模型的设定检验是对计量经济分析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在时序分析中的模型选择只是在平衡和简洁性中间的选择,不能够满足其差异满足于分布的独立假设。

六、结语

针对如何提高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应用研究的可信性这一问题,必须要全面学习和借鉴国际计量经济学术界对可信性的研究成果。因此,这对我国的研究模式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于其应用的研究模式而言,须避免简单的套用国外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方法,造成生搬硬套的现象产生。这样的方法势必会导致我国学术界对计量经济的研究思维薄弱单调。而只有对经济理论、计量方法等制度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够使其经济研究具有高水平、高综合性。并且通过此次对我国的具体经验与制度约束深入分析,必定能够提升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

参考文献:

[1]王美今,林建浩.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J].经济研究,2012(02).

[2]张成思,陈曦.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分析[J].世界经济,2014(01).

[3]刘丽艳.计量经济学精确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08).

[4]刘丽艳.计量经济学涵义及其性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上一篇:三八妇女节的主持稿下一篇:初一作文自传范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