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英语作文

2025-0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就业难英语作文(精选8篇)

大学生就业难英语作文 篇1

College Students’ Job Hunting

1.近几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如大学生追求的目标过高,专业不对口等)

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改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再培训等)

[问题解决型模板]

Nowadays/In recent years/In modern society,描述问题,which has/have been brought into focus/has/have arousedgreat concern 。(进一步描述问题或变化)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are varied. Among allthese reasons,原因一plays/play a critical role.Moreover/Furthermore/What’s more,原因二.Besides,原因三。

In view of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effectivemeasures must be taken before things get worse. /Considering the seriousness ofthe problem, it is an urgent thing or u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解决该问题. Firstly/First of all,方法一. Secondly/Moreover,方法二.Thirdly/Besides/In addition,方法三. Onlythrough these ways/Only in this way该问题才能解决。

※划线句子也可作为模板

College Students’ Job Hunting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find it increasinglydifficult toget a job. It sounds strange sinc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reusually intelligent, well-educated phenomenon, aspirant and eager to bringtheir talent into full play. Then what underlies the strange phenomenon? (提出问题段)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this.To begin with,nowadays college students aim too high. All they want are “good” jobs whichcould offer good salary, comfortable working conditions, high social statusamong others. Consequently, most college students are unwilling to acceptvacant jobs they consider not“good” enough. Another reason is thatthere is abig gap between the majors some students study in school and the demands ofvacant jobs. So companies think some students are not fit for the jobs。(说明原因段)

大学生就业难英语作文 篇2

1.1 就业眼光高于现实

(1)有些英语专业学生把自己的定位太高。择业的心态常表现在地区的好坏、工资待遇的高低上,很少考虑到自己的特长、潜力等自身条件,“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往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城市冲击,造成发达城市人才严重滞留,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将眼光更多的定位于发展中的城市以及城镇县区,例如浙江温州、海南等。

(2)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的渠道比较小,不少学生考入英语专业都是看准以后能做一名英语教师而来的,可是随着每年教师招聘考试的日益增加,岗位的不断饱和,学生想成为一名英语教师的梦想也越来越难实现。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希望毕业后能从事金融外贸方面的翻译工作,但是现在的外贸公司所需要的是除英语能力强还必须具备金融外贸甚至管理方面能力强的学生,这无疑给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增加了隐形的困难。

(3)毕业生的英语专业知识也是取决于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条件之一,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扎实的学好自己的专业,甚至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的比较肤浅,没有扎实的功底来竞争好的用人单位,相当一部分学生实践能力很差,许多学生适应了应试教育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后依然没有改变这种保守的思想,一味的以考英语能力等级证,来证明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忽视了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不高,很难胜任高层次的工作需要。这就与用人单位的需要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一方面导致了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1.2 受高等教育的限制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培养人才模式比较局限,英语专业设置与社会的需求脱离得太远。没有与市场及社会需求接轨,没有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高校现有英语专业结构存在问题。重理论知识而缺乏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必然造成英语课程结构太过于理论化,闭门造车,毕业生大部分要走向工作基层,而学校的课程设置都偏重于学术性,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这种教育下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1.3 就业环境的不公平

就业环境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因素,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说法,没有好的家庭背景及人际网就别想考入好的就业单位,因此许多毕业生纷纷寻求捷径来谋取满意的工作岗位。近些年以来,我国正在努力做到对于学校、机关、事业、国有企业等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对考试人员进行择优录取,但是不能排除确实还存在部分靠关系就业的现象,这就给一些自身素质优秀而又没有家庭背景的英语专业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改变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可采取的渠道

2.1 调整就业心态

调整心态是英语专业大学生踏出就业困难的关键一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努力去平衡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定位,这个定位取决于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素质,只有积极主动的调整消极情绪,迎合社会需求,不断提升和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脚踏实地才能拥有良好的就业机遇。当然,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应当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顺利的将自己从学生转变为工作人员的角色中来,应当学会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及时学会调整心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多向有工作经验的前辈们学习,培养自己的自觉性,坚韧性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2 打下扎实的基础,提高综合能力

提高英语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只是懂得一门语言,不只是用(下转第250页)(上接第230页)于普通的交流,不能只停留在我会读写听说上,甚至于需要花比学中文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英语,多学习和英语相关的知识,比如:外贸英语,酒店英语,文秘英语,旅游英语等,关键在于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打好了基本功才能够实际的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上勤学苦练。

扩大知识范围,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同样要学习英语,在大学里只是作为一门公共课程,不可否认的是同样有英语能力非常强而且又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就业时占的优势非常大,各个就业单位都希望招聘到综合能力水平强的学生,即懂英语专业知识又强的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上是非常抢手的。所以,一定程度上英语专业学生就更应当有紧迫感,在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的同时还应当扩充一些其他的知识,比如外贸,金融,管理等,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工作经验,理论与实践想结合,为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学生也可以利用在外实习、见习、或参加校外兼职的同时,多渠道接触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取得一定的联系,在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尽可能的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的专业及特长,如果双方达成一致就能够顺利解决就业问题。当然,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很多地区的就业单位会及时的将招聘公告挂在网站上,及时的收集网上的公告也大大减少了毕业生到处奔波的时间。在收集招聘信息后还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进行面试,洽谈。

2.3 培养自主创业能力

自主创业是也是解决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高校的教程中应当积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的综合素质,注重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观念的改变,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能力,加大在校期间的创业训练力度,将学生的被动就业思想扭转为主动创业,不少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自己创办英语培训班等,这也将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的方向,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增加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减少创业的成本和风险性,英语专业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特长及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创造自己理想的职业,虽然毕业时能够独立创业的英语专业学生还在少数,但是自主创业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的康庄大道。

2.4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应当保证就业渠道的畅通,加强宏观管理,在就业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就业工作的公平竞争。政府在工作中应该大力改进就业市场不够完善的就业机制,对就业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各级劳动市场越来越规范、健全,为毕业生就业工作铺平道路。制定积极的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毕业生到艰苦的基层岗位上就业。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这些就业渠道的开设也减小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3 结语

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有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毕业生自身的努力,就业工作的艰巨任务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希望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春霖.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6):81-84.

[2]孙宝玉,程文浩.中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公布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6):61-62.

解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 篇3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存在矛盾。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280万人, 2005年达到338万人, 2006年有413万人,2007年将突破500万。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呈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一个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和就业目标的实现。

(二)学校环境因素

1、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其实,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还偏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市场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的“回炉”现象。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

2、扩招后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

一是教学环节偷工减料。扩招以后,有的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规模扩大,限于学校的资源,许多学校产生了几百人上“大合堂”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以及专心力明显下降,可想而知学习效果肯定不好。再加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削弱了培养环节,导致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在知识掌握上往往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精。加之所招学生素质的下降,使得学生的培养质量下降,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但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使得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影响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认可度,而影响就业。

二是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三)个人因素

1、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2、找工作时“眼高手低”。

高学历但好高骛远的应届毕业生绝不是少数,任何企业都不希望花钱去雇佣一个添乱的人。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常常会以为自己博览群书,才高八斗,一进入社会就应该是大有作为的。但是,校园里曾经的成绩和赞扬并不代表一定会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事实上,从进入社会的那一刻起,进修职场学分的课程才刚刚开始。

3、把工作当成“跳板”。如果自私的把工作单位当成自己“有偿实习”的场所,那肯定是没有哪个单位愿意做你的垫脚石。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但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想法却非常的嬗变,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可想而知,像这样的没有诚信的毕业生是不会被社会认可的。

4、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并且缺少吃苦精神,不能深入实践,脚踏实地。再加上现代家庭的影响,很多学生过关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克服,这些也同样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5、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在读书期间,要注重自身多种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要学会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要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去学。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原因也是多元化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在结合实际中与发达国家有比较性的分析出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形成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英语作文 篇4

1、国际经济与贸易

这个专业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英语了,有些学校还要求毕业生英语至少达到6级的水平才给毕业。英语成绩好的学生拿到英语六级证书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英语成绩差的同学来说,英语四级都够呛了,更不用说六级了。正因为这个硬性规定,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考虑清楚再选择。

就算能顺利毕业了,也有很多人因为英语口语差等原因,没办法跟国外的商人交流,导致出现毕业就失业的困境。

2、旅游管理专业

虽然说这个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非得英语好才能找到工作,但英语好的学生在市场上的优势会更大,得到的机会也比别人多很多。

比如你的职业是导游,那么就可以带国外的团,不只局限于国内的旅游景点,而且两者收入和待遇是有很大差距的。而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常常因为不会说英语而丢了工作。

3、对外汉语专业

这个好像是一个汉语专业,但仔细看专业名称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这专业不仅仅是学“汉语”这么简单,外语的掌握能力也同样重要,毕竟很多学校在录取的时候,对考生的英语成绩是有一定要求的。

而且这对外汉语本身就是看能力吃饭的专业,如果你的英语实力不行,那么用人单位是不会聘用你的。很多学生因为在大学没有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除此之外,类似于同声传译、小语种、英语类等专业,其实多少对于英语成绩是有较高要求的,只是有些专业在发展方向上还没用到而已。小编在这里要提醒一下想要考研的同学,英语这一关千万不能落下,因为考研基本上都是需要考英语的。

本文编辑:小杰

大学生就业难 篇5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高素质的主力军。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有句话常常挂在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嘴边“毕业就等于失业。”

上大学以后,我就开始关注各种大学生就业的新闻和就业形势,包括每年我们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不胜数,但是就业岗位却是少之又少,是有限的。一些用人单位还会对院校、学历、专业等进行筛选,更甚至有的对于样貌、身高、性别等个人原因有着苛刻的要求,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所以,这无疑是加大了毕业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一些企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之外,还需要其具有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社会经验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高校对学生这些相关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使我们在这一方面处于劣势。这些都是企业单位给我们带来的就业难。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诚信意识淡薄、求职途径把握不准、自身定位偏差、整体素质低。一些学生因为平时没有好好学习,又缺乏实践经验,在应聘的时候就会投机取巧或者造假来通过面试,这就对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平时努力学习又有经验的学生来说就是大大的不公平。同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里定位也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毕业就业,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应该有一份既有高薪水又轻松好玩的工作,试问:天上掉馅饼的事有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所以大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就业致命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话题在近几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浪潮。所以,我觉得应该从企业单位、高校、学生个人、政府四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企业单位应该尊重每个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性别,应该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让应聘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也要减少学历偏见,完善用人机制,积极吸收和储备优秀的大学毕业人才。其次,高校在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高校也应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适当的调整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再次,学生个人来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信心,加强社会实践,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要盲目,正确的定位就业方向,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远大的目标,从实际出发,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健康的求职心态,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最后,从政府方面来说,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创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鼓励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更要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 篇6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

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扩招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其中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5%;2003年为212万,受非典影响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不到50%,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最后本科生就业率为70%;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虽然具体数字没有显示,但是通过我所在院校学生就业率来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2006年8月,27岁的小张从北京一所名校本科毕业3年后,又回到校园里读书。不过这次他不是攻读研究生,而是花两年时间读技校,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拿着本科文凭“回炉”读技校,在10年前,这事听起来肯定不可思议,如今却已并不新鲜了。在当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上,技校生成了很多用人单位的“香饽饽”。与此相对,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大学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就业的反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那么到底怎样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社会性问题呢?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何在?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对某大城市招聘会现场的描述,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因而有人就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扩招惹的祸,仔细分析,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快的发展,这是在长期坚持内涵发展基础上实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国家、对民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在努力培养和挖掘人才,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人才资源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本钱。但是,中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5%,日本是23%。同时,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他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不上大学也是要就业的,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在今后,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困难。

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它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另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令人欣慰的是,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上述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跨过就业这道“坎”?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今年有近2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竞争3000个“村官”名额,毕业生可自愿报名到京郊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山西省今年也招募了8000名“大学生村官”,报名的大学毕业生达到8万人。这是各地根据中央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出台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架起了大学毕业生走向基层广阔天地的桥梁。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从中央到地方,从有关部门到社会各方,都在齐心协力,想方设法促进就业。国家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诸多限制和束缚,着重建立起允许并鼓励大学毕业生合理流动就业的制度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建功立业,加快完善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体系。如近年来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保底就业等政策措施,实实在在地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空间。

尽管如此,还要看到,当前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还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跨过就业这道“坎”,需要政府、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促进、大力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

从政府来讲,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环境,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大力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要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杠杆”,使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要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才智;要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从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摆到学校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化。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此外,从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来看,也有责任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此外,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也要正确看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新闻媒体也要通过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不要盲目炒作,制造“就业恐慌”,以免加重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负担。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择业观?

小刘是辽宁省某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三年前大学毕业后,一心想留在大城市,结果在连续考研失利、求职碰壁后,最终回到自己家乡的小县城,在一家事业单位找到了一份工作。因为英语好,计算机熟练,没多长时间,小刘就在工作中挑起了大梁,工作自信而快乐。观念一变天地宽。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像小刘一样,在基层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随着家庭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人才市场用人标准和自身条件都不是很清楚,在择业观念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导致在求职时四处碰壁。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自身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希望找一个满意的职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但这种职业理想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如果像有些毕业生坚持“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业不进,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那恐怕在现实中往往会碰壁。无数的事例说明,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就业选择同现实的条件结合起来,职业发展才有现实的基点,理想的实现才有可靠的平台。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不能有盲目的优越感,一定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切忌自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放,要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西部去,在这片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沃土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理想、成就事业。

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非常重要。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这往往也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调查显示,62.2%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努力使自己的“长板”更长,把“短板”补长。此外,“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地沿着目标前进,就必然会获得成功。

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也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此外,还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有句话说得好:“理想的翅膀应插在现实的身上,离开了现实的躯体,理想只是一堆零乱的羽毛。”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要我们大学毕业生能够转换思维,改变观念,就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理想也一定会飞得更加高远!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身原因三方面进行分析。

1.社会原因

(1)对学历的要求 目前一些单位对学历的严格要求影响了就业率的提高。虽说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学历不代表着能力,但是在实际应聘过程中,用人单位还是非常注重学历的,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表明学历本科以上,要是高校则标明只要博士,一些紧缺专业才会注明硕士,这就让许多有能力而学历达不到要求的人望而止步。

(2)对性别的要求 网上流传着“男硕士相当于女博士。”这句话虽说流传于虚拟世界中,但是也如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就业形势,由于女学生毕业后年纪略大,又涉及到家庭等多方面问题,所以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明只要男性。这虽然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严重不符,但是在实际的招聘中这种对性别的要求却存在着。据江苏省的一份调查表明,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这就使得在就业中女性处于弱势群体之列,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3)对学校的要求 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好一些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选择那些好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在招聘简章上注明只要某某大学学生。其实,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良莠不齐,用人单位不应该只是盯着那些名牌的高校,而忽略了普通高校的学生。用人单位的院校歧视使重点院校的学生成为“受宠儿”而备受青睐,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则备遭冷落。

2.高校原因

(1)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着不合理因素,很多高校在上一些新兴专业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住那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冷门专业,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冷门专业缺人却招聘不到人,而热门专业毕业生又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影响学生就业。

(2)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想到就业问题,才认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即使有也不够系统,很多时候就是请一些专家讲一讲就业的形势,或者就业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就作罢,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

(3)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造成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有时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无心搞科研,教学质量的下滑影响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提高。而且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脱离了实际,在学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很困难,与实际脱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3.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他们喜欢去大城市,喜欢去沿海地区;在选择单位时,他们喜欢去机关高校等单位,在选择岗位时喜欢待遇好的。而事实上存在着更多就业机遇的往往是西北地区、民办企业等等,但这些往往不是大学生选择的对象,在这些更能够发挥大学生作用的地方往往招不到大学生,因为大学生认为这样的地方会埋没了自己,会让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在择业时更喜欢留在大城市中。而大城市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样对人才也是非常挑剔的,所以常常有人很难就业。

(2)学业不精导致就业难 有些学生上大学并不是为了学真知,而是为了混文凭,抱着这种想法进入大学的人往往不会踏踏实实地坐下来研究学问。他们有时流连于网吧,有时上课睡觉,这样的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往往在专业技能方面败下阵来,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

1.国家、政府、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长期存在,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影响到社会的很多方面,所以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国家、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当作高校的长期工作来抓,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2.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

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不要好高骛远;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长期的教育;要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素质,加强他们的就业知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规范化、系统化,使其真正能对大学生起作用。

3.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

除了传统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外,学校还要开辟多种渠道推荐自己的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供需平台,使各用人单位及时了解本校毕业生的信息,从而进行选择。此外,还要求学校的教师要把学生就业当作一件关系切实利益的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适时地向用人单位推销本校的学生。同时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教师要到全国各地考察,抓住就业的机遇,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4.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

5.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

在用人上,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多的歧视,应该更多的看重学生的能力,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来验证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以其缺少什么而拒之门外。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人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也将更为突出,但是只要党和国家重视,政府调配得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学校以及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还是会得到很好地解决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步伐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改革发展阶段,最终发展到现在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遵循市场规律的就业制度,并按照毕业生就业的规律、特点来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使有就业愿望的广大毕业生得到充分就业。在这样的就业制度下,把大学生就业推向了市场,然而,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寻职学生其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及时转变过来,以及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后专业设置没有能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调整,使得大学生就业供给结构失衡,形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挤占效应,高成本就业问题等特殊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分析和研究,积极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建立符合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端正毕业生就业思想,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四大主要矛盾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首先,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与就业岗位增长的矛盾。495万,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比2006年的413万多了82万人。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或与往年持平。因此,今后几年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将十分紧张。

其次,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矛盾。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还偏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就业难集中反映了高等教育许多深层次问题。第三,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没有工作经验,企业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应届毕业生进单位至少要培训半年以上,学校学习的内容从理论到理论,教材陈旧,用不上。一些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差,毛病不少,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种种缺陷,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

第四,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与现行工作模式的矛盾。从上个世纪.“年代初即建立了”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已基本确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单位的主渠道是学校举办的各类招聘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这一模式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人们在分析高校学生就业难题的深层原因时,总有人会提及“扩招”,因为扩招的直接后果无论是受教育人数的增加加大了就业竞争,还是过渡时期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的下降,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寻职和就业的困难。是不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太多了?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8.3%,到2006年达22%,而1997年世界平均毛入学率就达到17.8%,发达国家更是平均达到了61.1%,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按照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以及我国大学生的扩招规模,大学生人才相对过剩是客观存在的。2007年高校毕业生毕业已近在眼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现在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部门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

3、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及时组织未就业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践锻炼,增强其求职择业能力;同时满足企事业单位不同形式的用人需要,提高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质量和成功率,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最大限度就业。

4、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另外,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5、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现实将大学生降为普通劳动者,是社会多方博弈的结果。大学生自己、家长、社会和国家都应该正视这个新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且十分艰巨的任务和工程。新农村建设需要有大量人才和智力资源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将释放大量就业空间,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其通过内需的拉动必将提高城市的产能,就业岗位就会进一步增多。

刍议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 篇7

关键词:就业问题,大学生,需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分析

2003年是第一批扩招本科生毕业进入就业市场的第一年,那一年高校毕业生达212万,约为2001年的2倍。从此之后,我国高校毕业生数成倍增长。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共有高校毕业生约280万人,是上年的1.32倍;2005年数量迅速增加到338万人;2006年数据增至410万;2007年比2006年又增加了85万人;2008年其数量高达559万人,比2004年将近翻了一番 (如图1)

近期一份数据预测,今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高达610万人,加上2007年未毕业的100万人左右和2008年未毕业的约150万人,今年大概将有860万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而有关人士估计,今年失业率将达36%,也就是说,约有500万人将面临无法就业的问题 (据此数据计算各年就业率如图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进入了缓慢的衰退阶段,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就业问题。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是“保八”,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平均每年有9.8%的经济增长,相比下降了两个百分点。就国民经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社会就可以新增就业岗位120万到150万来看,我国的就业岗位将减少240—300万。我国现在每年新增约1200万的劳动力,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也达1200万,而市场上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到1200万个。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市场上的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待业的大学毕业生之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基于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违背”

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的基石,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即工资率可以自由变动,那么市场就能自发地起到调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作用,使所有能提供的劳动力都能投入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均衡。然而我国却存在很多障碍与歧视,阻碍了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使市场无法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产生了严峻的就业问题。

1. 需求的地区性不平衡和体制障碍。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与速度不同,东部沿海地区较中西部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更大,我国高校毕业生主要集中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基本上可以吸收当地的生源,甚至还有多余的需求。而与之相对的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很难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据统计,我国东部省市吸纳高校毕业生占50%以上,中部为27.8%,西部地区为21.5%。同理,我国城市吸纳了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而在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则相对较少。另外,我国就业市场长期存在着体制性障碍,体现在地区之间存在着高校毕业生的进入指标和户口指标。这就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通与配给,不仅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也是我国就业难的一大根源。

2. 需求学历的不平衡和大学生扩招。

我国主要的用人单位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比较高,呈现出高学历高就业率、高学历高工资的情形。近几年,我国研究生就业率达九成以上。虽然目前我国企业开始注重毕业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学历,本科生就业率可能会略高于研究生的,但是受大学生扩招的影响,大学生队伍的迅速壮大,大学的“精英教育”已成为了“大众教育”,大学教育的量是提上去了,但是质却渐渐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需要。而研究生对专业更深、更专的研究使自身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研究生就业率居于高位将是今后就业市场的一种趋势。面对着供远远大于求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拥有着较大的主动权,人力资源市场成了买方市场,企业不仅要求高学历,还只应允较低的工资。

3. 需求能力的不平衡和大学僵化教育。

现在大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能力差的往往可以搭能力强的便车。毕业生的就业与用人单位的应聘实际上是一场博弈,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盈利,不再盲目以学历定能力,而以多种方式来检验毕业生的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能力。而我国现在大学生普遍能力偏低、社会适应力弱,究其原因不得不谈到大学的僵化教育。大学里实行的是学分制,大部分大学生重视学分,而真正能力却远远不够。而大学的素质教育真正的实施力度与效果也不理想,同时现在大学很多专业并没有与企业的需求挂钩,没有做到定向培育,学的内容泛而不专或虚而不实,很难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学的僵化教育只给了毕业生一张文凭,而他们的能力远不能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本来的“敲门砖”现在渐渐失去了效力。

(二) 基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市场效应

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他认为失业是由市场上的有效需求即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造成的,从而致使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无法和供给相匹配,无数大学生无处就业,这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如下:

需求阶段的不平衡和待业队伍的扩大。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国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大大减少。同样的搜索条件,2008年三月份之前,一些人才招聘网站能搜索到约1000条招聘信息,到了年底,却只剩下200条左右,大幅缩水了80%,可能今年将会面临着就业市场的“寒冬”。从国外需求来看,金融危机造成我国主要出口国之一的美国的需求严重缩水,中美之间贸易依存度相当高,进出口贸易又占到我国GDP的60%,这就导致我国主要依靠出口的食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减少甚至停滞,如珠江三角洲玩具企业因此减少了约5000家,大量农民工面临失业问题,迅速地扩大了我国的待业队伍。从国内需求看,我国内需不足,短期内难以扩大;加上全球市场的动荡,减少了企业投资的信心,降低了居民消费的意愿,致使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降低,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大学生就业属于增量就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部分企业尽可能降低成本,转嫁损失,因此企业会选择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裁掉效用较低的员工,减少对新员工的招聘,取消部分校园招聘计划。总之,金融危机让我国就业市场萎缩,待业队伍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三、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的问题

(一) 大学生应改变观念,到中西部、基层等地工作

近几年,国家和国务院都表示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努力构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框架和服务平台,在消除体制性障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09年3月18日,国家发布了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为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仅政府有优惠措施,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进,西部和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逐渐增加,西部和农村也亟待高校毕业生来开发、建设。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可以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使大学生亲近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为群众谋福利。西部和基层虽然环境艰苦,但却可以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大展拳脚的平台。而目前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集结了很多高精尖的人才和庞大的待业农民工、下岗工人队伍,高校毕业生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一类人,就业前景堪忧。因此,大学生应该摒弃“天之骄子”傲气,改变观念,到西部或基层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 大学生应该为自己“充电”,增加就业的砝码

1. 大学生可以读研究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企业对所用的人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不是扩招让大学生无处就业,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有必要给自己充电,增加就业砝码。大学生在读研究生阶段,不仅要对专业深入研究,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中获真知,为自己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要树立坚定的目标,规划好职业生涯,进行订单式的培养与锻炼,为自己的就业找好出路;广交善友,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交际圈等。

2. 大学生可以自主创业。

今年举行两会期间,如何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带动就业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2009年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大学生应该利用这些有利的政策,做到:首先要善于观察思考,了解市场动态,挖掘市场需求,选定创业项目;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订立企业的发展计划,组织资源与人才,确定企业内部的权利与任务;再次可以凭借国家扶持与税收优惠,积极解决融资问题。最后不能忽视对创业的管理,应认真从事职业技能培训,学习管理能力,借鉴管理经验。对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应该树立信心,坚定信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 大学生应提高心理素质、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1. 克服焦虑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待业观。

我国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存在焦虑、担忧心理。这种焦虑自卑心理致使大学生烦躁、迷茫、消沉,在进行应聘的笔试、面试过程中也表现得慌张无措,往往错过就业机会。因此,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目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待业观。调整好心态是成功就业的必备条件,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起信心,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提高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化焦虑心理为动力,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定可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2. 克服自负从众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不少大学生仍将自己定位为“天之娇子”,嫌弃工资低、工作辛苦的岗位等。而另一些大学生则存在着从众攀比心理,造成就业市场的“扎堆”,更不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大学生可以学习美国的择业观———能挣到钱的地方就是“岗”。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选择适合的岗位工作;也不可抱着“有工作就行了”的观念盲目从业,要从自身专业、技能、兴趣等方面出发。

3. 克服依赖、怕苦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依赖国家和家长为他们提供帮助,致使贻误了就业时机。大学生应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勇于面对困境,敢于激流勇进,不畏辛苦、不畏失败;学习参加面试的技巧,关注招聘会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了解有关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措施的发布,积极主动的寻找就业机会;放宽眼界,珍惜适合的就业机会,积累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总理勉励大学生:“你们会有用武之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8-12/22/content_10541284.htm.2008-12-22

[2]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有多大[EB/OL].http://www.labournews.com.cn/ldbzb/ldbzgz/ldjy/56052.shtml (劳动保障新闻网) 2008-12-25.

[3]王珩.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兰州学刊, 2008, (12) :218-219

[4]韩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引导[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283-285.

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 篇8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这是高校扩招导致的。其实,这个说法似是而非。我们曾以23~25岁的个体为对象,考查了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差异。调研结果表明,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如果不上大学,其失业率会更高,劳动参与率会更低。也就是说,高校扩招并没有使个体就业状况变得更糟糕,相反,它改善了青年就业的状况。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近十几年之所以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30%,但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在总体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也就在12%左右,且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88%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在城镇就业。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劳动力流动是低成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将大为降低。但现实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而且是一种制度性分割。劳动力市场被户籍等制度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可称之为主要劳动力市场,有城镇户口,工作环境好,稳定性强,工资福利待遇较好;另一部分与前者相反,可称之为次要劳动力市场。这两个市场彼此独立,很难流动。毫无疑问,大学生毕业时肯定首选主要劳动力市场。即使不能如愿,他们对次要劳动力市场也会抱慎重态度,有的可能“屈尊”,有的则宁肯“宅着”。而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岗位毕竟有限,如果非主要劳动力市场不去,就业难就不可避免。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数量上的,而是结构性的,是大学生追求高质量就业的结果。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什么高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大学生充分就业?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出了问题。各国的实践证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主要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这种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和升级,要求教育机构能够提供具有相应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劳动力。同时,教育带动的创新也会促进不同产业高质量的发展。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和循环。但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在第三产业中,又以低端服务业为主,能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发展不足。

三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虽然每年有近700万大学毕业生,但一些用人单位仍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认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差等。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这种相互影响有着不同的内涵。经过多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出入,这些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遇到困难也就在所难免。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主要是由民办院校和地方所属院校完成的,与部委所属院校相比,地方所属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的办学条件差一些,师资队伍、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准备难以满足快速扩招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受到一定影响。实际上,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80%之间,但不同层次学校的差异很大,“985”高校和“211”高校多在95%左右,这同时意味着多数地方所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初次就业率可能不到60%。

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问题。据调查,我国有将近60%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学习成绩、英语四六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党员身份等,都对就业概率和就业质量有明显影响。就业能力当然跟大学的教育有关,但同时跟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也有密切关系。有些学生在大学期间,时间配置不合理,几乎没有职业规划,缺乏自信,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学生,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中,是很难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聘任的。就业观念是个更复杂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就业观念落后,说大学毕业生只盯着铁饭碗,盯着大城市,没有与时俱进。对此,我不完全认同。观念从来都是现实的反映,大学生之所以盯着大城市和铁饭碗,是因为在当前背景下,它们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利益,这无可厚非。不过,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家庭因素导致的就业观念问题。现在的大学生不少是90后的独生子女,家长不仅可以供养他们上大学,还可以资助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因此,大学生找工作时可能会掺杂过多的家长意愿,对工作比较挑剔。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需要引导,应鼓励大学毕业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工作岗位。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建议

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身上积累有较多的人力资本。他们能否顺畅就业,以及就业质量高低,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利益和命运,而且关乎创新的源泉,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要想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放在国家整体就业的大框架内考虑。由于我国劳动力数量庞大,农村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加上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转型就业,因此,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只有整体就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可能根本缓解,否则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我国“十二五”规划和《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就业优先的战略,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应该说,在理念和顶层设计上,就业工作已得到相当重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就业优先和高质量就业,要求我们在考虑问题、制定目标、出台政策时,要将促进就业作为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就业状况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不仅包括就业规模的扩大,也包括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当前,人们对于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很多讨论和争论,其实,从促进就业的角度看,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如果经济在结构调整、质量提高方面有所进展,即使增长速度低一点,也会明显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李克强总理9月10日在同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对话交流时指出,“我们稳增长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就业”,提出要“长期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我国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唯增长、唯GDP的做法,将就业优先战略逐渐落到实处。

二是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人为地把不同劳动力市场的身份和福利待遇进行划分,并将其制度化。这不仅有悖效率原则,也有悖公平原则,必须改革。为此,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完善在现行户籍制度下减少大学毕业生择业和流动成本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国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大学生村官制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等。这些制度和政策总的来说是有效的,但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第二步,减少城市户籍和非城市户籍居民的福利和权利差异,从而缩小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制度性经济差异,其中的关键是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均等化,以降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成本,从而使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大为扩展。第三步,剥离依附于户籍上的福利和权利,从而彻底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真正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三是提高办学质量,使大学生有更强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否为社会输送足够多的合格人才,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大学生就业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办学体制和办学条件上。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充裕的合格人才,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改进。第一,减少政府对大学自主权的干预。政府管得太多,全国一个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难以满足现实多样化的需求。第二,办学条件均衡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绩有目共睹。但研究表明,如果高校之间的差异太大,可能不利于整个高校系统的创新。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另一方面对于扩招的主力军——一般高等院校更应该给予关注,因为它们承担了大部分人才的培养任务。不仅基础教育需要均衡化,高等教育也需要一定的均衡化。第三,加强对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具有倍增的就业效应,但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创业的比例很低。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普通本科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很多学校对此却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以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只是企业家的事情。其实,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四是切实发挥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特殊作用。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更应发挥特殊作用。主要有三:首先,作为用人主体,政府应扩大对大学生的直接需求,或出资为大学生购买更多的工作岗位,或通过给企业减税的方式,鼓励企业多聘任大学毕业生。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有更多的直接关系,政府可要求国有企业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多雇佣大学毕业生。其次,应进一步简化创业手续,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更优惠、更灵活的支持,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并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最后,加强服务和监督,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及时纠正性别歧视、院校歧视、户籍歧视和其他各类就业歧视行为,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特别是要为就业困难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上一篇:浅析当前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下一篇:我的“休闲”校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