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阿汪作文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狗阿汪作文(精选4篇)

小狗阿汪作文 篇1

一眨眼,“阿汪”长得有杨杨阿公的脚那么长了,身上摸上去都是肉,好惹人喜欢。它一听到我的声音,就从家里跑出来,蹲在我家门口,舔着我家的门框,好像在等我出来和它一起玩。本来我还在看书,一看见“阿汪”,就冲出家门抱住它,把它举得很高很高,大声叫着:“’阿汪’会飞喽!”

我走进杨杨阿婆家,“阿汪”跟着我走了进去,还舔了舔我的脚,我去追它,它吓得躲到了床脚底下。我又连忙跑出去,它也跟着我跑了出来。我问杨杨阿婆:“为什么我跑进来,它也跟着我跑进来;我出去,它也出去?”杨杨阿婆笑着说:“因为它怕你拿它的东西!”我就想了个办法,我把“阿汪”抱在手里,这样它就没办法跟着我跑了。我把“阿汪”放在地上,和它握了握“手”,还编了首“握手歌”:“握握手,握握手,握握脚,握握脚,我们都是好朋友。”还没唱完,“阿汪”就跑到了妈妈脚底下,妈妈一边打电脑,一边问:“小狗呢?”我哈哈大笑,说:“’阿汪’就在你的脚底下。”妈妈吓得举起脚来,“阿汪”趁机又跑到床底下去了。

这就是我爱的小狗――“阿汪”!

小狗阿汪作文 篇2

1. 选———选择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选择材料时要慎重, 贵在从小事中折射时代风貌、社会价值。《小狗包弟》一文要反映“文革”时代的现实, 这一恢弘的主题很多人都写过, 作者也可以写1968年8月被监禁, 9月被抄家, 接着劳动改造的生活以及对自己身心造成的伤害。这样写未尝不可, 确实可以打动一些人, 但恐怕缺少新意。作者独具匠心, 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用一只狗的遭遇来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可能受到侵害的事实。

具体来说, 文章说了两个关于狗的故事, 虽然狗的命运是一样的, 但情节略有不同。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中, 我们可以知道艺术家和狗是普通的“朋友”关系, 艺术家只是对隔壁家的这只小狗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经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罢了。而当他落难的时候小狗对他不离不弃, 直到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 它才离去。看看我们的同类是怎么做的: “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 都掉开头去。”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是与后文“我”的做法形成了对比。包弟是我养了七年的宠物, 更像是我的家人, 它是那么地通人性, 几个晚上小孩打门捉狗的时候, 它都不曾出来乱叫。它是那么地理解我, 而我却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 被迫亲手将包弟送上了解剖台。为什么连一只狗的性命都无法保全? 无非是因为它是一只日本狗, 它的旧主人是个瑞典人, 怕自己被别人安上个“里通外国”的罪名。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 是非颠倒, 人性扭曲, 人人自危, 力求自保。一只狗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残忍。

作文写作切口要小, 立意要深,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近期的一次作文训练: 以“距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其中有个学生就写了一次运动会, 在长跑的过程中, 被其他的同学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此时她想放弃比赛, 在同学们的鼓励下, 她重燃信心, 一步一步地缩短与其他同学的距离, 最后坚持到了终点, 完成了此次比赛。由这件生活中的小事, 她感悟到人生的道路跟这条跑道也有类似的地方, 我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美好理想, 但是在现实的道路上总会碰上挫折, 使我们离终点有一定的距离, 在消沉情绪的作用下, 一蹶不振。所以我们必须打败的敌人是自己, 并且需要不断地坚持。是的, 她说得很对, 所谓“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阐述的不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反观其他同学则没有这样的构思。

2. 挖———挖掘材料深刻内涵, 从具体的人、事、景中概括出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在我看来, 即是要求我们按照散文创作的规律 ( 由实到虚) 来思考文章的写作意义。写小狗是写实, 是次要的, 写自己内心的忏悔是写虚, 是主要的, 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在本课中, 小狗就如同一面镜子, 既照出社会现实的丑恶, 又照出了人的灵魂的软弱, 还照出了作者可贵的勇于剖析自己的精神, 可谓一石三鸟, 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价值。现在我们已经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 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当得到生存权, 并免受侵害, 哪怕它是一只狗。但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 我们不能不说, 巴金的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 我们被世纪老人的勇气震撼了。我们也要大声疾呼: 一个民族唯有忏悔才会远离偏执, 走向理性和文明。

散文由实到虚的写作思路给我们作文教学一定的启发。现在的学生一般只能就事论事, 而不会在文章的结尾深化一下主旨。我们不妨就合理地利用好手中的语文教材, 告诉学生写作是有章法可循的。

3. 重———重视细节描写, 以小见大。事情写得越细致, 越深入, 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 所体现的道理就越深刻。《小狗包弟》也有不少打动人心的细节描写, 如: “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 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 它会进来作几个揖, 讨糖果吃, 引起客人发笑。”“我们在广州的时候, 睡房门紧闭, 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 从不厌倦。”作者越是将包弟写得聪明伶俐, 就越不忍心让它离开, 这样可爱的小生灵在文革中都不能幸免, 不就是从侧面表现了文革的残忍吗?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结尾部分的一处景物描写, 物是人非, 欲语还休的惆怅在读者的细细品读中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高一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记叙文, 记叙文的写作离不开细节描写, 而这一点也正是学生比较欠缺的一点。为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写下水作文, 同一个题目, 学生不足的是什么地方, 教师文章的示范作用体现在哪里, 就一目了然了。

流泪的小狗 篇3

两天后,大叔真的抱来了一只小狗。这是一只小黄狗,黄色的茸毛细密柔软,圆圆的脑袋,乌溜溜的眼睛,四条小腿还太细,走路都不十分稳。大概因为初到新家, 它有点怯怯的,连叫声都细细的。

从此,小狗就成了我们家的一员。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抱抱它, 轻轻地抚摸它柔软的毛。吃饭前,我一定要将最好的饭菜先给小狗一份。小狗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活泼,和我也越来越亲。每天放学回家,它都会到门口来接我。远远地看到我,就跑过来了,绕着我的腿转上几圈, 还不时用它的身体蹭我的腿,就像小孩撒娇要大人抱一样。那些日子,抱着小狗玩,成了我最大的快乐。

可后来,妈妈就不许我们抱小狗了,理由是小狗身上会长跳蚤。这可愁坏了我。我便给小狗洗澡,为了除去小狗身上可恶的跳蚤,我还自作聪明地给小狗涂上了用来杀蟑螂的“灭蟑灵”。

谁知,第二天小狗便趴在窝里不动了。任我怎么抚摸,怎么呼唤,这平日里活蹦乱跳的小伙伴只是软绵绵地趴着,时而痛苦地、低声地呻吟一两声。我这才知道“灭蟑灵”有毒,小狗准是舔毛的时候把药粉舔到了肚子里,中毒了。

我守在小狗的窝前, 小狗最后一次无力地睁了睁眼睛, 我分明看到了小狗眼角滚落的泪珠。我紧咬嘴唇, 眼泪直往下掉。我懊悔、愧疚,有着深深的负罪感,是我的无知害了小狗。

直到今天,我再也不忍心养狗了。

《小狗包弟》课堂实录 篇4

一、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感受巴金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二、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 感悟巴金对人性的呼唤和讴歌。

[课前准备]

让学生在上课前疏通字词, 了解作者, 找出包弟有哪些可爱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巴金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 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 带来勇气, 带来力量。”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他的叙事散文《小狗包弟》, 感受它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二、重点研读

课前我们通过自主学习, 找出了小狗包弟聪明、通人性、有灵性的可爱之处。可是这样讨人喜欢的小狗, 结局怎样?

生:被送上解剖台无辜惨死

(出示投影) 探究一:可爱的包弟无辜惨死, 谁是致小狗于死地的罪魁祸首?

教师要求必须从课文中寻找依据, 并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 讨论三分钟后每组派发言人阐述本组论点。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作者害死小狗。

(板书:作者)

依据:

(1) 文革抄四旧, 小狗属于四旧之一, 小孩砸门, 作者怕包弟把红卫兵引到家中来。

(2) 作者当时属于半靠边的状态, 自身难保。

(3) 六十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 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 一些人大声叱骂, 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作者不得已把包弟交给了医院的大妹妹。

生2:文革害死小狗

(板书:文革)

依据如下:

从第一自然段看出, 艺术家遭批斗, 当时的人为了自保, 熟人变成陌路人, 只有艺术家的狗为了主人而忍受棒打脚踢, 甚至不食而死。可见文革扭曲人性, 害死小狗。

师: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两个原因, 哪个是主要原因?

生:文革

师:是的, 作者的种种行为都是在文革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 作者把包弟送上解剖台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师:在第十段和文末, 作者清楚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歉意, 同学们找出来。

(学生明确后齐读)

师:在文革中, 作者遭批斗, 受尽皮肉之苦, 妻子萧珊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 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救治, 最后连诀别的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离开人世。

(出示投影) 探究二:深受文革迫害巴金却站出来为一条小狗的死承担责任并进行深深的忏悔, 你如何看待巴金这一行为?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巴金是一位有良心的作家, 在说谎成风的时代, 敢说真话, 他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生2:文革中连一条小狗的命都保不住, 何况是人呢?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 是为了引发人们心灵的共鸣。

师:大家更多地是从文本表层剖析, 从人性角度还可以怎么挖掘文本深层内涵?

生:作者这样做是为了让后人懂得尊重生命, 唤醒更多人的良知。

师:不错。作为主人失去了包弟, 作为丈夫失去了妻子, 作为本应受社会尊重的作家受到了迫害。在这种情况下, 作者没有选择痛斥社会的不公, 命运的无情, 而是选择对一条小狗的歉疚。这样描写, 表面看是作者用以自责, 其实质是从另一角度表现人性的渴望与呼唤。的确, 倘若没有专政队的诸种暴行, 巴金绝对不会送走包弟;假如人间充满人性, 怎么会践踏无辜的生命?因而, 自责和忏悔, 实际就是对人性的呼唤;而呼唤人性, 从另一层面讲是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板书:说真话, 呼唤良知, 珍爱生命, 呼唤人性

(投影展示)

现在, 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巴金《随想录·一篇序文》

(出示投影) 探究三:文末说: 我怀念包弟, 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从中可以看出巴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他是一位有良知、真诚、敢作敢为的人。

生:他是一位善于反省, 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教师明确:善良正直善于反省 严于解剖自律

(投影展示)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 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 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 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朱四倍

可见, 善于反省, 也是一种智慧。前人已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出示投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反省是一面镜子, 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 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海涅)

三、拓展延伸

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大家请看这两幅图, (投影) 画面上下跪的人是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

背景介绍:一九七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刚刚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后, 原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 肃穆垂首, 毅然双腿下跪, 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 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消息传来, 东西方和平人民无不拍手称赞。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勃兰特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

同样在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 做法却和德国截然相反。

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 从来没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对此, 包括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 政府和民间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可见, 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高大。

由此可以得出下面几句话:

一个人忏悔内心和谐

一个民族忏悔走向理性

全人类忏悔和平发展

四、课堂小结

“文化大革命”已经远去, 但它距离今天还不到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去审视、反省那段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岁月, 是为了唤醒良知、呼唤人性的回归。

课堂练笔

2005年全国卷二

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 请你填写下面的表格, 推荐一篇课文。要求表述简明连贯, 突出课文特点。不超过五十字。

课文题目:小狗包弟

(理由)

生:通过以小见大的写法, 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呼唤。

生:一条命运悲惨的小狗, 一位真诚正直的作家, 一次良心的洗礼。

师:大家抓住了本文的写法和主旨, 回答不错。善良、正直、勇于自责、敢于自我反省的巴金老人用他的行为感召我们, 他是知识分子的楷模, 是世纪的良心。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对他的概括:穿越一个世纪, 见证沧桑百年, 刻画历史巨变, 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 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 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 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五、课后作业

上一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致谢下一篇:四风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