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上册分组实验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上册分组实验(通用11篇)

初中化学上册分组实验 篇1

乐桥镇初级中学吴金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形成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锲而不舍,顽强探索的良好作风,同时还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和学生对其认识不足,往往轻视分组实验,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一、存在误区

(一)不明不白、盲目实验

每个学生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一定的操作顺序和特别的注意事项,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往往一无所知(或许是教师没有吩咐学生预习,或许是学生认为不值得预习)无从下手,要么坐在一边袖手旁观,要么模仿同学,要么看着实验报告“照方抓药”,边看边做。旁观者,怎能谈得上操作技能的培养,他们常常手忙脚乱,时时顾此失彼,何谈得上观察能力的提高,其结果,不但不能实现实验目的,反而损坏了实验仪器,制造了实验事故,例如:有位学生在做“氢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时,看到其他同学已经将氢气点燃了,他没有将氢气验纯就立即去点燃,结果发生了爆炸,幸好试管还算结实,橡皮塞又塞得不紧,只是将橡皮塞冲开,响亮的爆炸告诉了所有的学生,盲目实验是非常危险的。

(二)一闹一静,二个极端

许多教师都有同感,分组实验的课堂纪律很难维护好,学生说话声特别大,有讨论问题的,有询问这一步或下一步该怎样做的,有实验成功的惊喜叫声的,也免不了有一些戏言,更有甚者,出于种种原因,擅自离开自己的实验桌,对于这种乱哄哄的现象,有的教师置之不理,放任自由,有的教师勃大怒,严禁学生说话,讨论问题也不可以,于是整个实验在肃静中进行,有的学生明知同桌做错了也不敢帮助指正,有的学生不知道这一步或下一步怎样做也不讨论,有的学生对实验有疑问或有改进的意见也不敢提出,有的学生敷衍地摆弄一番,没有观察到实验的现象草草了事,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时,明明倾倒二氧化碳没有使蜡烛熄灭,就用嘴一吹了结,如果二个人讨论一下,或许能找到失败的原因,重新实验就能成功。

(三)好看好玩,忽视现象

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都隐藏着不同程度的“好玩”心理,对分组实验的积极性停留在好看好玩上,化学反应中的燃烧、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放出热量都能使他们兴奋不已,所以在实验中充当了一个看热闹的角色,如在进行氧气性质的实验时,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使他们神情振奋,然而让他们说出实验现象,则不知所云,他们根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现象观察上,没有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现象,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实验现象,这样的实验只能算是走过场,无大的收获。

(四)死搬死套,扼杀创新

为了顺利地进行实验,教师常常强调实验一定要按照实验册上的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册上怎么说就必须怎么做,不允许学生“胡思乱想”,其实学生的许多“胡思乱想”中常常隐含着使教师耳目一新的“高招妙策”,严格地按照实验册上的规定进行实验,果然能有利于实验的成功进行,但也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不规不范,随意操作

学生实验时常常不拘小节,细小的不规范的操作时常出现。例如,倾倒液体时标签朝上,取完药品后瓶塞没有及时盖上,试剂瓶到处乱放,用过的火柴乱扔在地上或水槽中,试管中的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液体的操作

错误,用铁架台的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不正确等等,虽然上述现象对实验并无大的影响,教师也不应该视而不见。

(六)不探不究,草草过场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自觉地进行实验的探究活动,他们进行实验只是按照实验册上的要求,一项一项地实验,一步一步地观察,一条一条地记录,只是把实验草草地过一遍,根本达不到实验的目的。

(七)一忙一闲,你做我看

有的学生对实验存在恐惧心理,动手实验害怕,往往看着旁边同学做,而自己闲一旁,有的学生很喜欢实验,一直抢着做,久而久之一组中便是所有的实验一人包下。

二、应对措施

(一)预习报告,明确目的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实验,实验前应让学生复习好有关的课本内容,预习实验报告,明确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要求学生写预习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取用的仪器和药品、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应观察的现象、现象的解释和实验的结论、对本实验的疑点分析和改进的方法,通过预习报告的书写,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记忆深刻,各步所需的仪器、药品清晰,各实验应观察的现象了如指掌,这样,学生对实验胸有成竹,不会再“照方抓药”了。

(二)开展讨论,秩序井然

实验时要严肃纪律,杜绝吵闹现象,要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言行,使实验能在井然有序中进行,在保持实验过程井然有序的前提下,允许同组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欢迎学生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案,创设一种边实验边研讨的氛围。

(三)注重观察,记录现象

学生经过预习实验报告及教师的指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准备,知道了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当然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强有弱,所以对同一实验现象的描述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在试

验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在烧杯中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能力弱的学生描述为:“蜡烛火焰熄灭”,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描述为“蜡烛火焰由大变小,最后熄灭”,所以在进行现象观察时,教师要悉心指导,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放过任何细微的现象,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要及时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书本知识而不顾实验事实猜想现象。如在记录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时,有的学生按课本的描述记录为“淡蓝色的火焰”,其实氢气在钠玻璃的导管口燃烧时产生“黄色”的火焰,所以教师在实验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奇思妙想,鼓励创新

在教导学生认真地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法,允许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验,为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氢气的制取和性质”的分组实验时就有学生提出了许多的奇思妙想,在制氢气时有位学生加好药品后不小心将试管底砸了个小洞,硫酸流了出来,他立即把试管放入小烧杯中,这时他惊奇地发现试管中的药品仍在反应,于是产生了用在个装置继续制取氢气的想法。我表扬了他一番,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这个装置可以制备氢气?用这个装置怎样加硫酸?这个装置能否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经过一番思考,这位学生一一作了正确的回答,并且得出了这套装置优越于实验中的简易装置的结论。如果一发现学生砸破了试管就严厉地指责学生,那么学生也不可能有此创新。又如,在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有的学生发现导管口有一段铜镜,就引发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氧化铜直接装到玻璃导管中不是更方便吗?我给学生一根新的玻璃导管让学生试试看。怎样向细小的导管中加入氧化铜呢?想了一会儿,终于有了办法,把导管往氧化铜中一插,导管内有了一段氧化铜,轻轻地敲了几下,没有散开,怎么办?用圆珠笔芯小心地往里捅,氧化铜终于平展在导管里了。他兴奋地将导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不多时,红色的铜就生成了,成功了!但是由于加热部位在导管中一端,怎样能观察到实验中有水生成这一现象?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想不到在实验报告中有许多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还有的提出了其它改进实验的方法。所以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奇思妙想,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五)规范操作,巡视指导

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出现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不时巡视,时刻注意学生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及时加以纠正。不会操作的,一定要耐心地教。看到不良的实验习惯,一定要及时指正。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六)提倡探究教师引导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实现实验目的。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不可能完全独立地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在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上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如在进行“酸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实验时,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加以引导:(1)生锈铁钉表面的颜色如何?(2)能否用水除去铁锈?(3)加入稀盐酸后,反应速度如何?(4)如何加速反应?(5)加热后的铁钉上的铁锈怎样?(6)稀盐酸的溶液颜色有何变化?(7)如果要除铁锈可以用什么物质?(8)除了上述现象还有何现象?(9)放出的气体是什么?(10)上述每个反应中生成的盐是否相同?(11)由此你可以得出盐酸的哪些化学性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实验同步进行,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解答,探究热情自然会高昂起来。

(七)人人实验,教师督促

对于有恐惧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实验,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有些仪器可以多放一些,尽可能地满足二人同时实验需要,有些仪器只有一套,教师

要督促学生轮流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完成实验。

初中化学上册分组实验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化学实验

一、高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意义

1. 调动学生积极性

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丰富的教学工具, 将抽象、难懂的化学知识通过实验, 让学生观察其具体的化学反应, 从而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实验相结合. 某些化学物质在实验中发出的响声或是产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如颜色、烟雾等反应现象, 这些实验现象都吸引着学生的兴趣和眼球, 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并且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 因此, 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 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提高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2.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高中化学中开展分组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它能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其主要是由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学时, 必须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 然后根据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 将学生进行合理分配, 综合学生化学学习水平, 平衡各小组的综合素质. 当学生受到教师重视和关心时, 学生就会努力向教师展现自身优秀的一面,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激情, 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 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高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方法

1. 分组要科学, 分工要合理

分组实验教学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分组和分工. 在一般情况下, 教师为了避免麻烦会按照座位顺序进行分组. 但是这种方法科学性不够, 无法充分发挥分组实验教学的效果. 采用分组实验教学模式的原因就是因为部分化学实验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几个人互相协助才能完成. 然而由于分组的不科学或是分工的不合理, 导致整个实验中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插手的机会. 因此, 在分组的时候,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来进行分组和分工.

例如, 在进行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 让四个人中最懒惰的学生去准备实验器材, 让动手能力最差的学生执行实验操作, 让四个人中最不细心的学生负责观察实验现象, 让语言表达能力最差的学生负责对所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这样的分工不仅可以让每位小组成员的比较薄弱的环节得到锻炼, 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其他学生的提点, 大家互帮互助, 共同进步. 实验过程中, 4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全程观察, 并且在最后进行实验总结的讨论, 得出最终的实验结论, 然后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学习和讨论, 回归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中.

2.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 好奇心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推动力. 而探究式教学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 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开展化学实验课程可以减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参与度, 让学生在团队内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如, 在进行氯离子的对比试验时, 将硝酸银溶液滴入到碳酸钠溶液中会有棕色与白色相间的沉淀物出现, 然后在滴入稀硝酸试剂以后沉淀会慢慢消失并伴随大量气泡的出现, 并且溶液依然是浑浊的. 对于白色的沉淀物质, 教师先不要告诉学生, 让他们通过探究来弄清楚白色沉淀物的成分. 根据碳酸钠的物理性质学生会认为可能会是硫酸根、亚硫酸根、氯离子等. 进而教师可以然后给学生设计实验来亲自验证白色的沉淀物质. 可以设计如下的实验步骤.

第一组学生可将氯化钡溶液滴入至碳酸钠溶液中, 进而在溶液中添加稀硝酸. 该实验会产生气泡, 气泡量较大且溶液中产生的沉淀完全消失, 所以可知, 该实验中并无硫酸根产生. 第二组学生可将酸性高锰酸钾加入至碳酸钠中, 可观察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没有褪色现象, 所以可知, 该实验中并无亚硫酸银产生.

第三组学生需准备一定量碳酸钠溶液, 将一定量稀硝酸加入其中, 直至溶液无气泡出现, 最后滴入硝酸银观察. 通过观察可知, 溶液有白色浑浊物出现, 所以可知, 该实验中有氯离子产生. 通过上述实验, 只有第三组学生在原硝酸液中加入硝酸银后, 可观察到溶液会有白色沉淀物出现, 所以可知, 硝酸中是含有氯离子的, 因此, 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进行实验教学, 能够达到对比学习的目的, 能够确保学生理解分组实验教学的深层含义, 更有效地学习到化学知识.

综上所述, 教师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合理分配学生成员, 组成化学实验小组, 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 通过这种分组教学的方式,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能全面提高学生成绩, 实现教师教学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锦峰.小议高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J].考试周刊, 2012 (22) .

[2]杨莉.谈中学化学分组实验教学模式[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3 (2) .

[3]吴文华.化学分组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J].广东化工, 2010 (8) .

上好初中化学分组实验课探微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分组实验;促进观察;分析理解;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4.3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的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理解、分析和应用化学知识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较差,包括一些公认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只是在纸上或在试卷上做实验,当真正需要自己动手实验时,就不知该从何入手了。为使学生切实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使实验教学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此我试谈一下自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1、要求教师在上化学实验课之前自己要提前实验一遍。与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相比,对学生分组实验的课前实验的要求应更高一些。除掌握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关键因素外,还要估计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可能发生的困难,拟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注意事项,并做好课堂巡视指导计划。指导计划应包括重点指导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重点指导的学生以及巡视指导的方法等。

2、应充分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仪器,药品等有序放置,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整齐。

3、按实验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尽量使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防止某些同学只是作“观察员”或“记录员”,还要拟定实验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教材和学习有关章节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到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并理解基本原理,熟悉操作步骤、实验装置和注意事项等。

二、做好实验课上的组织指导工作

化学实验课开始前,先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时还要进行课前讨论和个别操作示范,然后用投影仪列出实验项目以及重点内容与安全注意事项,待学生检查用品齐全后,再允许学生动手实验,一般检查时间不宜过长,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通过采用重点深入与普通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即在重点指导的学生中发现问题,立即普遍巡查,如发现某个问题具有共同性,则立刻在全班作必要的提示。一般应着重从下面两个方面巡视指导。

1、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化学实验操作规程。在中学里,学生违反操作的情况是存在的。例如:未垫上石棉网,就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烧杯,不按需要量取药品,常将剩余的药品倒回原瓶,不是用手腕而是用整个胳膊的活动来振荡试管;手握试剂瓶倾倒液体药品时,瓶上的标签不是向着手心,而是向着下方。鼻子靠近瓶口去闻气体,用同一支滴管吸取一种液体试剂后,未经冲洗清洁,又去吸另一种液体药品等。

指导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是一项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的重要工作,指导中既应重视使学生明确每一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认识错误操作可能发生的危害,更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严格要求学生养成正确操作的习惯和熟练的技巧。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操作,如需教师示范,示范后也要让学生再做一次,在纠正错误中还要向学生分析说明原因。

2、通过答疑与质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微。教师在巡视指导中,要善于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情况给学生恰当地揭示观察要点。例如,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某些特性,反应中发生的某些特殊现象等。要善于对学生恰当地启发提问。例如在讲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黑色粉末逐渐变为光亮的红色,证明有铜生成,同时试管口有液珠,证明反应后有水生成,概括出发生的现象,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等;还要善于及时启发学生解决实验失败的问题。例如,当学生观察到反常现象或实验失败而不知如何解决时,教师必须及时地给予提示,或从理论方面,或从仪器装置方面,或从操作方面去仔细检查,找出原因,使之重新做实验并获得成功。这样,既保证了实验进度,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3、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实验题目,所用仪器、药品、操作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对现象的分析解释和结论。

4、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教师在巡视指导中,应随时记下学生在以上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并作为小结中讲评的依据。

三、做好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工作

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做好小结,要求学生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并布置学生洗涤仪器和整理实验用品,做好整洁工作。小结时既要指出本节课主要出现的问题,又要加强巩固和发展实验得出的结论。还要指出学生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分析原因。此外,对实验效果方面,哪些实验做得好,哪些实验做得不好;实验操作技能方面,哪些操作有错误,哪些试剂用得不适当等等。每次实验都应结合当时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小结,使学生取得更多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

以上是我在化学实验课教学方面的一点粗浅看法。如有不妥,希望能给予补足和指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山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12.9

初中化学上册分组实验 篇4

磁化钢针41 电流的磁效应42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43 研究电磁铁

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45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扭转46 自制电动机47 线圈不能连续转动48 电磁继电器的作用49 磁生电50 电磁波的产生51 电磁波的传播52 光在光纤中传播53 天平的使用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55 量筒的使用56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57 时间的测量58 力的作用效果59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60 惯性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62 二力平衡的条件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表有关系64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65 杠杆的平衡条件66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67 轮轴和斜面68 压力的作用效果69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朝各的压强相等70 连通器71 托里拆利实验72 金属盒气压计的构造 73 抽水机

用溢水杯探究浮力的大小75 金属箔能浮在水面上76 杠杆是否省力77 动滑轮是否省功78 斜面的机械效率79 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关80 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机械能极其转化82 气体扩散的实验83 液体扩散的实验84 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分子之间的引力86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87 水沸腾后做功88 内燃机

用火模拟链式反应90 太阳能的利用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18个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 用温度计测水温3 液体的沸腾4 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用电流表测电流6 用电压表测电压7 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8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10 研究电磁铁11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12 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密度13 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平

化学上册实验教案- 篇5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

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实验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4: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氧气的性质 实验目的:

1、掌握用KMnO4制取O2的方法

2、了解O2的化学性质。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水槽、集气瓶、镊子、KmnO4、木炭、石灰水、细铁丝、酒精 实验步骤:

一、氧气的制取:

1、查,先在水槽中装适量的水,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往试管中装入KMnO4,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定,固定各仪器(注意,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酒精灯与试管底部的距离)。

4、倒,把两个装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

5、点,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6、收,待气泡连续、均匀的放出时,开始收集,收集好后在水中盖上玻璃片取出正放于桌上。

7、移,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8、灭,最后熄灭酒精灯。

二、氧气的性质:

1、把烧到发红的木炭伸入到氧气瓶中,熄灭后滴入石灰水,振荡。

2、把细铁丝先沾点酒精,点燃,再伸入到O2瓶中。实验现象:

1、木炭在O2中燃烧,发白光、放热、滴入的石灰水变浑浊。

2、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的熔融物。

分析及结论:

1、CO2CO2,CO2使石灰水浑浊

2、FeO2Fe3O4

3、可燃物如: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如铁却可以在氧气里燃烧,说明O2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点燃点燃 4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5.1: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实验目的:验证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

锥形瓶、天平、酒精灯、玻璃管、小气球、白磷 实验步骤: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比较

1、在玻璃管的一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将玻璃管插入胶塞中。

2、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一小粒白磷,塞上胶塞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

3、将该装置放于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4、取下锥形瓶,将玻璃管灼烧至红热,放回瓶中,塞紧胶塞,将白磷引燃。

5、冷却后又放回天平上。实验现象:

引燃白磷后,瓶内充满大量白烟,小气球膨胀,冷却放回天平后,天平依然平衡。分析及结论:

瓶内发生反应:PO2P2O5,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点燃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5.2: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实验目的:验证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

烧杯(100ml)、天平、硫酸铜溶液、铁钉 实验步骤:

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 CuSO4溶液,准备3根光亮的铁钉。

2、将溶液、铁钉一起放于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m。

3、将铁钉投入杯中,几分钟后,将其放于天平上称量记录质量m2。实验现象:

1、烧杯中溶液的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铁钉表面履盖了一层红色粉末。

2、m1=36g m2=36g 分析及结论:

烧杯中发生反应: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实验名称:实验室制取CO2的研究与实践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 实验目的:设计CO2的制取装置并验证产生的气体 实验器材:

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导气管、试管、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思考实验室制取CO2气体时应考虑的因素

2、选择P111上提供的仪器设计出制取CO2的装置,并相互讨论、交流,选出最佳装置。

讨论的结果是最佳装置有两种,分别应包括以下仪器: ①试管、导管、集气瓶。

②锥形瓶,长颈漏斗,导管,集气瓶

3、制取并检验CO2 实验现象:

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大理石逐渐缩小甚至会消失。

2、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分析及结论:

1、实验室制取气体应先考虑①选择适当的反应。②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③用排空气法还是排水法收集气体。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 篇6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

引用: 本文《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来源于师库网,由师库网博客摘录整理,以下是的`详细内容:     《分子和原子》教案 《爱护水资源》教案2 《爱护水资源》教案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水的净化》教案 引用: 师库网温馨提示 本篇内容来源于师库网,旨在用于课件制作交流,非盈利性质,仅供参考,针对本文的问题如需了解更详细,可留言或者联系客服 tags:教案、课件、师库网、教案网、课件网

 

初中科学合作实验的分组策略 篇7

在科学实验课中,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首要因素。反思我过去的分组方式,主要采用就近分组或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的方式虽然易于操作,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却也存在着分组随意性强、组内分工不合理、小组成员学习能力接近等问题。为此,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组,提高小组合作实验的有效性。我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条小组合作实验中的分组策略。

一、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异质分组

小组成员的组合怎样才能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共同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助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其科学性的。

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分组,首先要确保每个小组中有一个“领头羊”,能带领组员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在布置任务时,不仅要让所有学生明确实验任务,更要给组长(本组“领头羊”)布置特殊任务,如给组员分派任务,督促所有组员积极参与活动,指导学习能力较差的组员完成实验。这种方法类似于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接受的能力有差异,让先学会的学生去教还没有会的学生。

其次,一般情况下,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都要有学习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这样有利于组内学生的优势互补,同时又不至于影响组际之间的竞争基础,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组内异质”是为了让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让中等能力的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学困生在学习中得到全方位的帮助;而“组间同质”可以使组间的竞争不会产生有失公平的现象,影响组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会有利于促进组内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合作竞争能力。

二、建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并不断调整每个组员的任务

每个小组成员之间需要一定的时间互相熟悉和磨合,因此,一旦确立了小组,就尽量不要作很大的变动。一般合作小组的建立是在起始年级刚开始上实验课的时候。当然,这时候教师可能并不熟悉每个学生,对学生的能力也不甚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和实验的过程中细心观察,有意识地区分各个能力水平的学生,以便及时调整小组成员,使得每个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相对均衡。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和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小组组成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也不可过于拘泥外在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应及时对小组组成作出调整和干预,可以考虑选择不同的合作小组作为补充。

1. 根据学习能力的层次调整小组成员,实现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即通过课堂前测将程度相仿的学生分为一组,分别布置不同难度的活动任务,实现分层教学。这种分组方式是我在观摩教学展示课的时候接触到的一种对我而言较新的方式。那节课的课题是“研究磁铁”,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让每一个学生在iPad上完成预先设置好的不同层次的题目并上传。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快速地按照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知晓程度将学生分成A、B、C三组。在接下来的课中,教师给不同学习水平的小组布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这种分组方式是将学习能力相仿的学生分为一组,也就是所谓的同质分组。这种合作小组有利于优秀学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有效信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而学习困难者在同质学习小组中,也不会受到优秀学生的压制和漠视,有时反而也能够有事可做,再加上有教师的帮助和点拨,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一点一滴地感受学习的成就感。

2. 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验要求调整小组的规模

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验要求,将原先的合作小组进行拆分和组合,适当地调整小组的规模。

对于操作为主的实验,小组的规模应尽可能地小,以利于组内所有成员都有实践的机会。如两人小组,时间利用率高,两人可以互补,比单独的自学效果好,两人可轮流做实验,轮流汇报实验成果,通过互相监督来弥补对方的不足。如预备科学“显微镜的使用”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人一组的实验,要求一名组员在操作的时候,另一名组员通过观察进一步学习,并指出同伴在操作过程中的不当之处,然后交换角色。这样,不仅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也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互相监督与学习促进学生正确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能。再如,在有关“测量”的那几节实验课中,也可以两人一组,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进行实验的机会。

对于难度不大的探究类实验,一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有利于学生之间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如“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等实验。学生在任务单的引领下,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参与讨论,并由专人负责记录,负责实验操作,负责实验后的表达交流等。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锻炼了各方面能力。

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实验,一般以六人为一个小组,并且精心选择有能力的学生作为组长,带领全组学生获得实验的成功。以“简单电路”一课的实验为例,本实验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难点。尤其是“探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这节实验课,对于教师的要求及提示,能理解的学生寥寥无几。刚开始,我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仍然组织学生以平常的小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小组面对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感到无所适从。于是,我逐个进行单独辅导,一节课下来,好不容易才基本完成实验任务。反思本课的教学,由于实验难度较大,即使是小组中比较优秀的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于是,我决定适当调整小组成员。在前期的上课及“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的连接”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挑选出几位掌握情况较好,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将他们安排到不同的实验小组中,作为后续难度较大的实验的组长。在实验前,我先对事先挑选出来的几位组长进行简单培训,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及实验技巧。在组长掌握了之后,再请他们回到小组中指导其他组员完成实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解决了实验中的难点问题,最终获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对于实验难度不大但实验器材缺乏的实验,可以多人为一个小组开展。如生命科学中的“模拟现场心肺复苏”的实验,实验室只有一个模拟人,为了让所有学生参与实验,我将本实验和“简单包扎”这个实验放在一节实验课中进行。我先将原先两个合作小组合成一个十人左右的大组,围成一圈,让学生依次进行心肺复苏实验,周围旁观的学生指出操作学生的不足之处。这样,每个学生都观看了其他多位学生的操作,也找到了操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而其余的学生,两人一个小组,按照教师提供的视频及图解的提示,进行简单包扎实验。通过这样的分组活动,弥补了学校实验器材不足的缺点,让全体学生参与了活动,也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达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浅谈化学分组实验有效开展的策略 篇8

【关键词】分组实验;学生主体;实验能力

实验是学生认识和感知化学科学的窗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是关注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实验条件,教师常常会以分组来开展实验。但作为以学生为为主体开展的实验教学形式,分组实验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恰当地实施一系列的策略,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分组实验有效的开展。

一、合理分组和分工

一般来说,我们不主张随意的搭配分组,而应当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指导性的进行分组,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可以避免各个实验小组之间能力的差异过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小组自身的实验综合能力。除了分组,明确小组分工也是分组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知道,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力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在实验开始前缺乏明确的分工,很容易造成实验过程中的任务分配不均,这样就违背了分组实验活动的本意了。因此,教师在组织和设计分组实验时,一定要明确实验小组成员的职责。组长负责总领实验进度、维持实验过程中的纪律、调节成员间的合作、与教师或其他小组进行沟通,操作员主要负责组装实验器材、拿取药品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员负责观察实验药品反应前后的性状特征及变化、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生成物、操作员的操作是否符合要求等,记录员一方面要客观记录下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步骤和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协助观察员进行观察活动,报告员负责总结实验结论、撰写最后的实验报告。以上这样几个职位,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配。另外要注意,虽然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职责,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参与其它成员的活动,例如,在实验反应过程中,并不是只有观察员才能观察实验反应过程,小组成员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观察活动中来,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提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

二、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

在分组实验中,每个步骤都要由学生自己决定和动手操作,因此,必然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要做的实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每个实验成员都要知道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内容、实验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法等,而要想知道这些,课前充分的预习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围绕着实验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预习和准备,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和成功性。很多的化学实验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和不安全性,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可能会对实验者造成很大的损失。曾经有一次,有一名学生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就出现过意外。因为该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他只能一步步地模仿隔壁小组的操作步骤,当他看见别人点燃酒精灯以后,也按部就班地学样,结果却发生了爆炸,询问之下才知道,该学生没有将空气排尽,才造成了此次事故。由此可见,开始化学实验前认真进行预习工作至关重要。

三、尊重学生实验主体地位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毋庸置疑是实验活动的主导者,虽然在实验开始前,为了保证实验目标的顺利实现,教师都会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实验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应当有一些主体意识,相反,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有一些创新的奇思妙想,应当给予肯定,这可能会是实验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最大的收获。例如,有一次,学生开展“氢气的制取”实验,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小组弄破了试管底部,因为害怕教师责罚,该小组学生决定继续用破了的试管进行实验,他们将试管放在了小烧杯中,结果药品依然继续反应,这时候,小组中有个学生产生了就用这样的装置继续进行氢气的制取的想法。当学生把这个想法告诉我的时候,我也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并且给他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就这样,在教师的鼓励和学生的大胆创新下,该小组竟然琢磨出了一套优于原先的实验装置方案。这个意外的收获就得益于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实验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这才有了这样的收获。

四、多维度评价实验小组

在分组实验结束以后,对该小组进行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在以往,教师往往只是对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这显然过于单薄,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倡导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改进,努力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实验的结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是否仔细、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数据、结论是否科学,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分析是否合理等都要作为教师评价的内容,只有这样全面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以此评价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提高训练。

总之,分组实验的开展很简单,但高效的开展却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进行方方面面的协调,需要学生做精心的准备,这样才可能对一次有效分组实验的形成打好基础。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认真对待分组实验这一教学形式,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教学水平,以更好的发挥分组实验应有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文广.对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的分析[J].学生之友(最作文),2011年第1期

[2]钱利新.初中化学分组实验的现状与对策[J].学苑教育,2011年05期

初中化学实验 篇9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物理20个学生必做实验

(1)基本操作类:7项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测定性实验:4项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3)探究性实验:9项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 篇10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可借助多媒体进行实验展示,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在直观的实验演示中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贯彻能力,二来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走进化学课堂,同时,也为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实验演示法,首先,借助集气瓶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然后,将一个带有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自主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调动学生课堂自主参与度,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自主实验,锻炼能力,凸显课堂主体

自主动手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凸显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面。

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实验的平台,进而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为了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借助“碳酸钠、大理石、浓HCl、稀HCl、稀H2SO4”等实验药品进行自主实验验证,一方面能够选择出最适合的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所以,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试验中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的危机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组实验

中圖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84-01

纵观周边众所初级中学的实际物理实验教学,发现许多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分组实验出现严重危机,各个学校用各种方式方法在不断取代着实验教学中的分组实验,冲击着现代探究性学习的实验要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分组实验变为黑板实验

现象:九年级物理十五章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老师直接在黑板上画出电路图,把规律硬邦邦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再找一些习题让学生理解实验,记忆实验。

原因:现实中,由于中考不考分组实验,只需要学生会答实验题就行,很多老师认为学生连接电路做实验非常浪费时间,减少了学生练习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在这种应试教育体系下造就了很多一线教师把分组实验看成是一种负担,长期以来,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的现象就出现了,因而出现黑板实验、试卷实验这些现实怪状。

后果:这样长期缺少分组实验操作的学生最终会成为高分低能儿,学生只会接受书本物理知识,不会思考物理现象,更不会主动思考日常生活现象,完全与生活脱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

建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再三强调初中物理教学要加强分组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新课程理念要求,任何课堂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帮助,积极尝试建立以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现代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二、分组实验变为视频实验、嘴巴实验

现象一: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很多老师选择课堂中用视频实验代替分组实验。

原因:随着物理书本的改版,对仪器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仪器跟不上书本时代,导致实验仪器不全、老化,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这个实验以前是用酒精灯来加热完成,现在为了实验的精确性而改用电加热器,有很多学校都来不及购买这种器材,同时在网上有很多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精彩视频,这样给好多老师提供了很好的不做实验的借口。

后果:如果课堂中经常用视频实验代替分组实验,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心里就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思想,原来物理现象都是电脑技术模拟出来的,这与物理来自生活是完全违背的。

建议:如果课堂中安排学生做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这个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亲身体验“转化法”这种物理方法:抽象的“物质吸热的多少”转化为“加热时间的长短”来体现。另一方面,很好地解决学生心理的误区,在没有做实验前很多学生认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升高的快就是吸热能力强,做完实验后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分组实验时学生思维被老师的经验所限制

初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课,上课一开始,老师不断提问,不断引入,最后放一段做实验的视频给学生观察实验步骤,接着让学生按照视频步骤做实验完成实验表格,自始至终老师都没有给自由时间学生看书,没有给时间让学生了解该节课的目标,没有给时间学生预习实验步骤,一直是在老师的看似很好、环环相扣、面面俱到的问题中展开。

对于平面镜成像实验,可以给学生一块平面镜,一块毛玻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选择,老师适当的问一下为什么你们要选择毛玻璃还不选择平面镜?我相信学生会很有成就感的告诉老师为什么。移动后面的蜡烛也可以不事先预设的,因为平面镜是我吗平时经常用到的器材,所以让学生大胆根据自己平时照镜子的情况去思考,后面的蜡烛要到什么情况下才是跟像重合,我相信做了实验的同学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兴奋,会惊讶问老师,怎么后面那根蜡烛好像被点燃了一样但是又没有被点燃,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又能够找到研究问题的答案之所在,成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一样,把位置确定下来后再去测量距离,所有实验的结论就清晰了,有成功感。

四、分组实验时结论不尊重事实

什么叫实验?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运用科学仪器,人为地控制、创造或纯化某种自然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同时在尽可能减少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观测,(定性的或定量的),以探求该自然过程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所以笔者认为实验做错也是一种美,失败乃成功之母,实验课一般是两种,一种是测量物理量的实验,一种是探究性的物理实验,对于测量性的物理实验,建议让学生先从公式(原理)出发找到需要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思路,步骤,然后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就算实验真的做错了,可以不断修正,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使学生能亲身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最终取得成功,从而体会实验的精神。对于初中探究性实验,建议先猜想,针对自己的猜想选择器材,利用控制变量法去完成探究实验,把自己心里边的疑问一一解决。如果上面两节课没有提前预设,让学生做完实验,对照自己的实验数据,教师适当提问,书本上说水的沸点是100℃,为什么我们今天实验的数据不是100℃呢,前面我们学过同一个用电器电阻基本不变,而今天我们实验结果是三次实验数据不一样呢,相信学生带着这样一系列的疑问去思考,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最终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我想这样学生对这两个实验的印象会深刻很多,会对大气压对沸点的影响相当深刻,温度对电阻的影响这两个结论的感受也自然就不同了。

五、分组实验被演示实验代替

上一篇:家长最关心的教育问题下一篇:格力空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