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渔家傲佚名,渔家傲的意思,渔家傲赏析(精选4篇)
提到范仲淹,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让后世对他膜拜敬仰。而他并不仅是位满怀政治抱负的文臣,更是一位威震西北边陲的武将。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苍凉壮阔的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思乡报国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首开豪放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开辟先路。
这首《渔家傲》是一首边塞词,但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此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借景抒情,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意象、画面和情感三个维度来解读此词并进行教学设计。
一.读意象
意象是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它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词的上片描写的自然是塞外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依次展现塞外独特的事物形象,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铺展开一幕幕苍茫壮观的边塞风光。
二.读画面
由意象铺展开的一幅幅画面,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与联想:这塞外的秋景“异”在何处呢?
首先,异在地域和环境。这一“地域”就是“塞下”,即西北边疆,或“衡阳雁去无留意”的一个偏远所在。“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都要飞回南方避寒。古代传说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才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渔家傲·秋思》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雁“无留意”呢?是因为这里景象特异,没有亲近感;是因为这里气候寒冷,环境凄清。秋雁毫无留恋之意,更何况在这里戍守四年之久的将士们呢?
其次,异在声音和形势。四面边声,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边地的悲凉之声。李陵《答苏武书》中有“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真是一部塞外大漠悲切苍凉的交响曲。“千嶂”之中一座孤城的大门紧紧关闭。这座城池为什么刚到傍晚就早早关闭了城门呢?是因为“四面边声连角起”———军中的号角声已经说明战事吃紧,“孤城”的形势十分紧张,甚至有可能还处在敌人的包围中。这座早早关闭城门的城池,在落日的斜晖中显得无比壮阔,同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沧桑。
词人的笔下,满耳的边声是悲戚的,满眼的风景是悲凉的,这一幅幅“奇异”的画面,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意境,增添了孤独寂寞无限思乡的情感。
三.读情感
相异的风景也让诗人想起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而这种空间的遥远又调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浊酒”一个人喝,其中的孤独自是不言而喻。因为,这杯“浊酒”少了曹操“对酒当歌”的那份豪迈,少了李白“金樽清酒”的那份轻盈和潇洒,更少了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那份浪漫,却多了“离家万里”的浓重思念。但是,如果说这杯“浊酒”中的厚重仅仅来自对家乡的思念的话,那肯定是不够准确的。其实,这杯“浊酒”中蕴含的词人的情感要复杂和微妙得多。接下来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范仲淹是个满怀豪情壮志之人,不立下盖世功勋不会轻言回家。此刻,他心中纠结着思乡与报国的矛盾,缠绕着儿女亲情与爱国豪情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在他内心纠结,一直无法解开,于是就有了借酒浇愁,就有了“家万里”和“归无计”的无奈感叹,进而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杯“浊酒”的厚重。
夜深露寒、浓霜满地之时,耳边传来哀怨婉转的羌管之声,让孤独思乡的词人倍感凄凉,此情此景,让人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直至潸然泪下。“将军白发征夫泪”是悲壮的,但这种“悲”不是一般的忧愁或悲伤,而是一种能使人不眠的忧愁,能令人整夜“不寐”的惆怅。这拳拳爱国心与浓浓思乡情交织在一起,使点点滴滴的泪珠充满了一种豪迈与悲壮。
【我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并默写;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意象和感受画面的意境;4.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吟诵词并默写;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抓住重点词句分析意象和感受画面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图片描绘的是什么风光?给你怎样的感受?
屏幕显示: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诗的共同特点———都是描写边塞风光或者战争的,这类诗叫做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边塞生活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二.资料助读(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岳阳楼记》传名天下,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使其成为一代名臣的典范。
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连连战败。1040年,范仲淹主动要求调任军事要地延州,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保家卫国,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久戍边地的辛苦、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有较深刻的理解。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通过以上资料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了解到什么?
三.自主学习,吟诵全词
1.听读范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塞下sài嶂zhàng浊酒zhuó燕然未勒yānlè羌管qiāng寐mèi
2.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朗诵这首词。
四.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过渡)大家读得很准确,也满有气势。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问题自主学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10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回答问题。
提问:你们在自主学习时有没有不懂的词句,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例如:四面边声连角起人不寐中的“人”长烟落日孤城闭征夫
落泪的仅仅是征夫?愁白头的仅仅是将军?而是所有的戍边将士(互文手法)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这首词主要写了塞下秋景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也就是说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
2.这首词上阕的写景扣住哪个字来写的?又借助于哪些意象展现画面的?
(异)意象:秋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归纳画面:雁去衡阳边声四起长烟落日孤城紧闭
继续追问异在何处:(1)雁为何去无留意?(边地异常寒冷)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生活异常艰苦)--环境异;(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边地特有的奇异之声)--声音异;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塞外奇景,而“孤城闭”有暗示了什么?(戒备森严战事紧张)--形势异;
感受:(荒凉萧瑟)(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3.下阕的情感着重体现在哪个字上?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复杂的感情?这些情感在哪些词句中有所体现?
(泪思乡报国壮志难酬)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念家乡,但功业未建无法回家的矛盾心情)
(2)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夜寒霜浓,戍边艰苦,加之又传来羌管凄婉之音,加重征人的思乡之愁)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乡的愁苦报国的志向未伸的苦闷,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心绪难平,自然鬓发染霜,夜不能寐,潸然泪下。这既是思乡泪,又是英雄泪)
总结:全词借助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景象,与拳拳爱国心,浓浓思乡情交织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带着这种意境与情感,大家齐声吟诵全词。
五.规律总结:赏析这类写景抒情的诗歌的方法———抓意象捕画面析情感
六.练习巩固:
1.熟读成诵
2.考试链接:(1)范仲淹《渔家傲》表现戍边将士思乡与报国的心里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渔家傲》中与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练习。
苏幕遮(1)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2),追旅思(3),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1)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2)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3)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分析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表达作用。
(3).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绿蓑细雨春江渺。
白鸟飞来风满棹。
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
明月太虚同一照,
浮家泛宅忘昏晓。
醉眼冷看城市闹。
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简介:张元幹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词风,内容丰富,激情洋溢,与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后来的南宋词人尤其是辛弃疾词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词描绘了一位不求功名利禄,流连山水的渔翁形象,上片主要写景,由景入情;下片着重抒情,融情入景。艺术构思新颖,另辟蹊径,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谓此词“语意尤飘逸”。
如果说张志和的《渔父》词是一幅斜风细雨垂钓图,那么,本词所写则是静中有动,如闻喧闹之声而不见其来自何处,是一幅细雨迷蒙的春江垂钓的有声画。开头一句,勾勒出一幅远山环绕着春江,烟雾四处迷茫而渔翁独钓的优美画面。“白鸟飞来”三句,生动地描述了具有无穷乐趣的渔家生活,表现了词人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景色的喜爱以及对自由自在的渔家生活的热情向往。“明月”二句,由动入静,清静幽远,反映了词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心情。“醉眼”三句,直接抒发了词人不羨慕功名利禄,摆脱世俗烦恼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闲烦恼”指一种不必认真的烦恼。词以情作结,真切自然,与句首的垂钓景象相呼应,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就要打仗了。我要建功立业,要保家卫国;我要抛头颅、洒热血。我举起酒杯,想要与战友们互相勉励,可一想到要远离故土,而凯旋之日又遥遥无期,不禁悄悄流下浑浊的泪。酒泪相融,一面思念家乡,一面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无法回乡。我叹了口气,猛地将酒一饮而尽。古来征战几人回?夜深了,眼看着满地白霜,耳听着悠悠羌笛声,心中怎一个“伤”字了得?思乡情切,功业未建,秋风送走了落日,迎来了月亮,我们这些离家的战士又怎么睡得着呢?怕是一夜间,将军就愁白了头,战士就流干了泪。
我苦闷地喝着浊酒,什么也不说,说出来都是泪啊!磨墨,铺纸,提笔。含泪写下了一首词: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文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 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介绍】孔丘(前55l~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现在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贵族,早年做过乘田(管理牛羊的官)、委吏(管仓库的官)一类的小官。30岁开始聚徒讲学。50岁时任鲁国中都(现在山东省汶上县)宰,后来一度任司空(掌建筑)、司寇(掌司法)。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游历列国,不被重用。晚年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孔丘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据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创立儒家学派。自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子贡问遭:“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简析】《论语》六则,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四,五、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包括个人修养)的。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一个人要掌握知识,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要好学,勤学,不知疲倦地学,并能把按时进行复习当做一件乐事。
第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拜周围的人为老师,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第三,学习者要坚持自我修养,对自己,学而不厌,不怕别人不了解;对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学问为乐;对弟子,教导要特别耐心。第二、三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孔子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其二是,“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渔家傲,渔家傲佚名,渔家傲的意思,渔家傲赏析】推荐阅读:
范仲淹渔家傲的教案09-30
渔家傲秋思赏析及练习01-27
渔家傲李清照简短赏析07-23
渔家傲翻译10-02
渔家傲秋思课文03-17
渔家傲秋思练习题10-21
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原文赏析11-29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拼音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