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历史高考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国卷历史高考

全国卷历史高考 篇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5.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硫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落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自”。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6.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7.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持,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相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8.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杜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9.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10.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11.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12.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6、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学.科网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誓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全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括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授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问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勤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矿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全国卷历史高考 篇2

关键词:全国卷,历史,教师,新要求

从2016年开始,福建省高考将采用全国卷进行考试。作为高中历史组教师,要适应从省卷到全国卷的转变确实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认为高中历史组的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1. 充分利用教研和大备课组活动时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学历史组教研活动每周都要进行,我们会针对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了应对高考试卷的变化,从2015年开始高中大备课组就把教研的主题定为“如何应对高考全国卷”。2015年以来我们高中大备课组主要活动有:第一,全体高中教师深入学习考大纲以及考纲的说明;第二,深入研讨近五年来全国卷的高考试题;第三,每个高中组的教师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并且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第四,请高中毕业班的教师介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适应高考试卷的变化;第五,在教研时间做高考试卷真题,然后大家共同探讨试卷中的一些题目。通过开展大备课组活动,每个教师都能够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因此,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

2. 历史授课应当依标不依本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教育部为指导高中历史教学而出版的书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根据这一课程标准所通过的教科书有很多版本,其中主要有人民版、人教版和岳麓版这三个版本,每个版本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我认为教材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教师应当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授课,在适当的时候有必要增加一些历史课本中所没有讲到的内容,以此来丰富课标对历史知识的要求。此外在高考复习时还应当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来进行高考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3.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1)强化历史基础知识。只有把基础知识掌握好,才有可能具备相应的学科素养,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抓基础、强落实,必须让学生把一些基础知识牢牢掌握好。因此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鞭策学生及时去复习和识记基础知识。

(2)适当解释历史概念。历史概念对历史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些抽象难懂的历史概念,教师应当适当解释。在解释的时候,教师应当查阅相关的资料,要确保解释准确且易懂。历史概念的解释也可以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来理解。例如,在解释“人文主义”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介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些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人的地位和价值都得到肯定。所以教师可以作出如下的解释:“人文主义指的是肯定人,注重人性,尊重人存在价值的一种思想。”

(3)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学习历史不能单单记某年发生某些事,而要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如果没有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很容易遗忘或者混淆一些知识点。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可以以专题为线索来归纳知识点,也可以打破专题的局限,对几个专题或者几本书的知识进行归纳。

(4)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阶段特征,特别是中国古代史部分。因此教师可以把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也可以以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来介绍其所处时期的阶段特征。

4. 高考复习要把通史复习和专门史的复习结合起来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部分是按照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来介绍的,介绍的实际上是专门史。高中学生学习历史也是学习专门史,学生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学习要分成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学习,学生通史的观念有所欠缺。因此高考复习时加强通史复习是十分有必要的。通史复习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来复习,把古今中外的历史用时间串联起来。教师可以画时间坐标,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标注上去,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更加直观地记住。

5. 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

高考全国卷总体难度系数比省卷要大,因此它除了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之外,对教师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高中教师也必须及时去充电学习。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史学方面的理论,还应订阅相关的期刊和报纸,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高中历史教学的工作。

全国卷历史高考 篇3

关键词:高考历史;全国卷;福建卷;差异;应对措施

从2016年起,福建省高考失去自主命题的资质,开始与全国卷统一标准,虽然两者在考试内容和范围上保持基本一致,但是在具体知识点的考核和难度方面有明显差异。对于广大的考生和教师来说,需要他们及时的转变认识,正确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以后的历史课程教学形成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一、全国卷和福建卷的差异

1、在材料信息应用上的具体差异。福建卷的历史命题主要是以材料和情境作为命题基础,过分的重视情境材料的运用,在利用材料表明试题立意的要求下,只是简单地对于材料的表层信息进行应用与识别,在对材料的发掘深度上有所欠缺,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完全的释放[1]。而全国卷命题在应用材料信息方面注重对材料信息的整体深度进行挖掘利用,不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识别提取方面。相同的历史材料信息,两者在信息的利用和理解方面存在着差异,结合具体的试题来说明。在2015年的福建卷第18题中,通过一个折线图来显示出1952~1960年我国工农业的生产总值变化图给出四个选项,分别是“过渡时期”农业产值始终高于工业产值;“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工业产值均高于农业产值;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期工农业总产值都实现大幅提高;“大跃进”时期工农业产值呈现背离状态。这道试题主要考核的是考生对于图片信息的提取阅读能力加之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比较能力,看起来考核的要求比较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解答过程中却是十分的简单,只要考生可以清楚的记住上述选项的起止时间,将相应的选项与折线图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不需要对这个阶段的工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和特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比较凑巧的是,在这一年的全国卷中第31题也考查了同样的内容,原题是通过一个综合的柱状图,给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中、美、英三国的主要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具体有以下四个选项: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冷战制约了英美工业的发展,我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英美传统工业衰落。试题通过简单的柱状图隐含了多个信息点,在该题的解答过程中需要将这些信息综合分析,深入比较才能够得出答案。其一,是一五计划的时间,其二是三个国家的工业指标的增长速度比较,其三是增长速率的比较而并非数量。通过将这三个信息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是由于工业基础的薄弱因而在五年计划期间的增长速率高于英美两国,而并非是数量上的超越。

2、在试题问题设置方面的差异。问题是一道试题体现最终考查目标的关键环节,问题的设置要围绕试题的立意和命题者的意图,体现一定的历史能力。福建卷在问题设置方面做的比较直接,在试题考查中重视对教材知识点的复述和材料信息的直接应用,如在王安石变法试题中,问题设置直接是对变法内容的重复,在经济上的表现又是直接体现在材料中,直接应用即可,深度和综合能力考查不够。而在全国卷中在对唐代币制改革的考核中,所设置的两个问题都是无法通过材料直接得到答案,同时在教材中也没有明确指出,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接概括材料的能力,历史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

二、历史教学中针对差异的应对措施

1、培养学生由知识方面向能力方面转化。通过对比全国卷与福建卷的差异,可以知道全国卷考查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简单的考查知识点的准确识别和复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重新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挖掘知识点的深度,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对所有知识模块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相互之间的渗透,通过多个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分析和挖掘,找到所学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比如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中,可以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较快的提高

其次,加强对知识点的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将两种以上的类似历史事物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对比,重点分析其中不同的方面,以加深对于事物本质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比较鉴别能力。通过对于事物不同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深化历史认识。同样借助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可以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以及各自的成因,同时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的。最终,要加强对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方面的培训。

2、由重视教材向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转变。经过比较可知,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在命题上已经不再局限与教材之中,而是通过灵活的运用实行命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活学活用,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全新的问题情境,对教材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不是对教材知识点的机械教学,而是教师要对于教材进行结合实际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教材中所未提及到的一些知识点和客观历史事实,拓宽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全国卷的标准之下,福建的广大教师要体悟到全国卷的考核要求,转变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全新的理念来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与巩固,重新构建知识框架,适应全国卷考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林起汛.全国卷模式下福建历史高考的应试策略[J].考试周刊,2016,(9):4-4,5.

[2] 许丽红.浅谈高考历史全国卷与福建卷的差异及应对之策[J].新课程·下旬,2016,(3):505.

[3] 林德田.高考全国卷背景下历史教材的使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4):128-129.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带答案 篇4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

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

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独裁的局面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

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33.17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

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学.科网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34.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业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填入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对不离的国际经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35.1947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现=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 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 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 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7,英国议会首次队行政高管进行质询,1783年,下议院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咨询者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小时间,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向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正度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

全国卷历史高考 篇5

历史评价影响类

1.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 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钱穆评价某一朝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此现象()A.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B.促进民族融合高潮到来 C.促使庶族地主开始崛起

D.使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 3.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A.孔孟的仁义之道

B.老子的辨证思想 C.韩非的重刑理论 D.墨子的非攻主张 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5.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A.实质是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B.容易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C.调动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权力

6.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这样评价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时,“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主要得益于()A.实行财产等级制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四百人会议

7.古代雅典制度在当时就有人视其为理想政体,也有人称其为暴民统治。中世纪时期,雅典民主制基本不为人知。文艺复兴后,雅典民主制被西方人重新发现,17~18世纪,民主仍是一个贬义词。19世纪中叶以后,肯定雅典民主制成为西方学界和政治界的主流观点。对雅典民主制评价的历史变化反映出()A.民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B.历史结论取决于现实的需要 C.历史评价总带有时代性

D.人们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 8.《西方文化概论》在评价罗马法时说道:“它具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点,反映了极其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属于罗马法中常变常新的动态部分。”这里的“它”指的是()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9.对于二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对此评价合理的是()A.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B.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C.两种叫法都不利于史学研究D.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

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限制。与英国相比,此规定的政治影响是()A.让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B.使议会的权力急剧膨胀 C.有助于权力结构的制衡

D.导致倒阁现象频繁发生 11.一位历史学家写道:“从民族的历史看,军事失败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缘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文中的“军事失败”指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

14.“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下列对“这一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B.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 C.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D.推动了农业生产合作化进程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增长,美国的对外扩张及战争,美国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资金大量外流,形成“美元过剩”。“美元过剩”的影响是()A.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标志着美元体系的崩溃 C.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平衡

D.不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

16.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指出,全国人民继续高举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取得了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胜利。工业总产值过去三年中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农业方面,由于1959~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计划没有完成。全会正式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由此可知这次会议()A.客观评价了“三面红旗”的作用

B.主要针对工业进行必要调整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准确分析了工农业生产状况

高考全国卷作文 篇6

【摘 要】高考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考到2008年,历经三十余年变革,对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导向是客观存在。作为高考重头戏的高考作文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也是同样存在。与其亦步亦趋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检验和导向影响,不如充分利用导向价值。本文正是立足于抓住高考作文命题的变革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反其道而用之,提出相宜的作文教学训练策略,把促进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和更快发展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落实到实处。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引言。包括研究背景与原因;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研究;研究内容与重点;研究难点与创新;研究条件、方法及预期达到的目标。第二章 三十年(1978--2008)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分析。包括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阶段化分期概况:恢复与发展期、深化发展期、转型与多元化阶段;高考作文命题阶段化比较分析,每个阶段从考查主题内容、题型、作文的要求、文体的变化进行分析。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特点综述:坚持育人、保持时代性、重视思辨性、体现人文性、走向开放性、迈向多元性。第三章 他山之石--国际视角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分析。包括法国高考作文命题分析;法国高考作文命题给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法国高考作文命题给我国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第四章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包括新课标与高考作文命题研究;重点内容有高考作文命题变革与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其策略:抓作文教学的“源”,深入生活的策略;抓作文教学的“本”,注重思维全面训练的策略;作文教学训练的多元化策略;作文教学训练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策略;读与写的紧密结合训练策略。第五章 从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看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包括高中作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广博的知识积累、生活实用文为主

法国作文看上去很美 【日 期】2015.06.11 【来 源】乌鲁木齐晚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法国近年高考作文题(部分)

●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艺术作品是否可以培养我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2.我们是否应该为了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3.评述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选段。

理科:1.人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吗?2.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3.评述笛卡尔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社会经济科:1.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2.为什么人们需要寻求自我认知?3.评述汉娜?阿伦特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2013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语言是否是一门工具?2.科学是否仅仅局限于用来验证事实?3.评述笛卡尔与伊丽莎白公主通信中的一段论述。

理科:1.工作是否能使人们认清自我?2.我们是否可以不受政治影响而仅仅遵循道义行事?3.评述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思维与虚无》中的一段论述。

社会经济科:1.我们对国家负有哪些责任?2.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如何解读和阐述事物?3.评述中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安瑟伦在《论上帝的预知、预见、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谐》一段论述。

●2012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1.人们通过工作获得了什么?2.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3.解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个节选段落。

理科:1.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相?2.解释卢梭《埃弥尔》的一个节选段落。

●2011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1.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2.自制力是否取决于自知之明?3.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对公正的理解?(据百度)

法国培育“伟大的心灵”,中国培养“有用的人才”

“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在网上疯传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

然而,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胡大平说,“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人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着吗?”„„胡大平认为,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胡大平表示,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另外,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不可否认,像法国高中会考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

胡大平说,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

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最后,胡大平总结道,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从作文看法国人的哲学观

法国的高考又称高中毕业会考,通常每年6月份举行,会考分为文科、理科、社会经济科三类。会考通过后可直接申请法国大学。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社会经济,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参加毕业会考的法国学生第一门考试科目为哲学类考试,每位考生可在三个备选题目中任选一题,考试时间为4个小时。

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

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法国人为什么如此重视哲学呢?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

再者,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笛卡尔、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所以,法国学生的毕业会考,一定要有哲学类考试。(综合东方早报、华商报)

“法高考作文题”为何如此“高大上”

【日 期】2015.06.09 【来 源】东方早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

早报记者 吴海云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卷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东方早报:伴随着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公布,那份在网上数度流传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也重回了人们的视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题目非常“高大上”,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题过于幼稚。你对此怎么看?

胡大平:我对此的看法和许多学者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他们大多认为,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而我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

东方早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中国中学的教育问题,并不在于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应试”手段还是“培养素质”的手段,而是在于学理与实际的脱节。

胡大平:是的。你看法国会考出的那些题目,“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你说它们是不是高深的哲学命题?也许是,也许算不上。无论如何,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东方早报:但问题是,法国的中学生确实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这至少反映出他们非同一般的哲学素养吧?

胡大平:这就牵涉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他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另外,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东方早报:像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吧?

胡大平:确实。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

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东方早报:在你看来,我们今天的教育和考核是否应该学习、借鉴法国?

胡大平: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 延伸阅读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经济社会,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考试从8点到12点考4个小时,考生可以在三道题中任选其一。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从中法高考作文题看教育差别

【日 期】2015.06.09 【来 源】承德日报 您咨询的该报纸正文为: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为什么大家都共同关注作文题?因为作文不仅分值大,而且最能检验考生的综合素质。

就在举国关注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之时,公众号逻辑学 ID:ihegel 旁听生整理的《法国高考作文题(2006—2014)》在网上火起来。笔者认真看了法国高考作文题目,顿觉中国高考作文题太小儿科了。与法国相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题简直就是小学生作文题,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估计在大学才能看到。

这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只看看2014年的法国作文题目就能看出差别来。

文科考生试题 / Série L(littéraire)(三选一)1.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2.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3.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 Série ES(économique et social)(三选一)1.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2.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

3.阐释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理科考生试题/ Série S(scientifique)(三选一)1.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2.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

3.阐释笛卡尔1628年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

音乐舞蹈专科试题 / Série TMD(Techniques de la Musique et de la Danse)(三选一)1.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阻碍全人类的团结?

2.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

3.阐释哲学家康德1795年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的选段。

法国这12道高考作文题目,让我们的学生来做其中的任何一道,能完成吗?恐怕很难。至少写不出思想深度来,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有教科书的标准答案。完成这样的作文题目,一要视野宽阔,具有广泛的阅读;二要学会思辨,能够从正反两面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三要涉猎经典,多读经典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尤其是第三个题目;四要关注精神层面,平时要关注人文精神层面的东西。

无论是文科、理科,还是经济社会科、音乐舞蹈专科,别人强调的是人的教育,重视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真理。我们强调的是什么?教科书中的标准答案,零碎的知识点,即考点。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我们的学生能把《资本论》经典著作拿到教室里吗?不能。这些经典是课外书,与考试关系不大,如果拿到教室就会被老师没收并处罚。不但这些经典著作在课堂没有容身之地,就是教科书中的一些经典篇目也被删掉了,理由之一“艰涩难懂”,比如鲁迅的作品。删掉经典,填充的是什么呢?一些流行作家的心灵鸡汤作品。

从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看出中法两国教育的差别。试想一下,别人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什么样的,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与别人PK吗?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从作文题目就可以找到答案。看看别人的作文题,再看看我们的作文题,我们难道不该自我反省吗?教育决定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抛弃应试教育那一套了!

全国卷历史高考 篇7

一、信度与效度的相互关系

孙成岗指出:信度是指语言试卷的可靠性, 它反映了测试结果与试题, 试题与被测试者之间的关系。桂诗春认为:如果在一次考试中所有学生的成绩接近, 则试题的可靠性就不高;如果被测试者的成绩间隔性较大, 可靠性就较高。因此信度较高的考试其结果要有一定的离散度要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我们在测试中使用信度较高的试题就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开来, 并且试题的难度要适中, 这样才能区分被测者的水平。考察的内容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如果测试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远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甚至考出的成绩都比较集中在某个分数段, 那么测试也会失去可靠性。综上所述高考试题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测试出不同学生的水平, 同时在高考中应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和条件, 通过可控部分的组织和实施进一步提高测试的信度效度。

二、对2016年高考英语Ⅰ卷阅读部分信度与效度的分析

本文2016年高考全国英语试卷Ⅰ卷阅读部分为分析对象, 总体来看全国卷高考英语Ⅰ卷阅读部分采用一加一的命题模式, 即传统的单项选择题加任务型阅读的形式, 分值达到40分, 约占总分值的26.7%, 所有试题均可用机器阅卷, 这使得评卷工作简单易操作。

整体来看全国卷的信度很高, 可靠性强, 能真实的反应学生的语言水平。第一从全国卷阅读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强调选材的种类繁多、与现代生活接轨还应具有生活气息。今年的全国卷阅读内容大多都是从国外的英文图书、报刊、网络媒体上选取的, 不仅反映出地道的语言特点还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具体来说, 第一篇阅读是应用文, 主要谈到了社会贡献问题, 并围绕四个女性的社会贡献展开;第二篇是说明文, 主要讲解了美国老年人也加入到照顾下一代的大军中;第三篇为记叙文, 简要的介绍了志愿者运输造血干细胞的经历;第四篇为说明文, 介绍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沉默”的含义;任务型阅读主要介绍了加密这种高科技。全卷基本涉及到了人文地理各个方面的内容, 能较好的反应学生的语言概括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全卷重点考察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 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简单梳理文章的字面意思的同时, 还能透过表面看本质能合理推断、分析文章的隐含意义。不得不提的是此次考试加强了在语境中推断词语的能力。因此2016年全国卷能用来评判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较强的信度。

除此之外虽然2016年的全国卷阅读部分的难度相对于15年、14年等难度有所下降, 主要体现在对词汇的合理利用和对句子结构的分析上, 但一些虚拟句长难句仍然大量存在, 比如:If it weren’t for Rachel Carson,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might not exist today.Her popular 1962 book Silent Spring raised awareness of the dangers of pollution and the harmful effects of chemicals on humans and on the world’s lakes and oceans.如果学生对于虚拟句不理解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意思。不理解就会对文章理解上出现偏差。因此今年的全国卷从题材上和句子形式结构上的效度还是很高的。但测试的效度不高是不可忽视的。第一, 高考英语阅读部分采用单项选择题型, 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主要体现在识别接收语言方面, 而在有效输出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单项选择题作为一种消极的测试题型, 偏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包括对文章信息的理解、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在归纳的基础上对设置的题目进行推断的等,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预测推断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而对于语言的输出方面的考察相对比较欠缺。第二,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语言去完成交际活动从而能完成某项任务, 换句话说就是把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 通过沟通达到思想上的交流, 进一步完成任务, 但是单项选择这种四选一的测试很难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行全面的测评, 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学生的测试结果很好但实际语言能力却不高的现象。第三, 单一的单项选择题带来的是负面的反拨效应。并且这种反拨作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英语阅读的教学甚至测试, 不难发现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中总是不是有排除法、猜测法的出现, 直接阻碍了正常的阅读教学的进行,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三、任务型阅读 (七选五) 的信度效度分析

随着语言测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交际语言测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引入我国, 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新课标更是提出了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等交际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同时美国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认为, 交际语言能力是把讲述着的知识和语言功能的场景特征联系起来, 创造并表明意义的能力, 换句话也就是说学生在设定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 由于传统阅读四选一的单项选择的局限性, 全国卷设置了多项选择的考察形式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 从七个选项中找到合适的填到文章的空缺部分, 文章共有五个待选题, 而选项设置了七个, 因此部分选项是多余的,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完成文章空缺的内容, 填充文章中5个待选部分, 它主要测试学生将文章内容与选项相联系的能力及找寻相关信息、提炼词语, 完成文章结构的能力。这样以来就可以很好地考察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 学生为了使文章更加符合逻辑通顺, 就会在设定的选项中选择合适的。这种任务型阅读一方面能测试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另一方面又能检测学生从文中筛选出有用信息, 完成任务的能力, 因此任务型阅读同时测试了学生的输入性语言能力和输出性语言能力是一种信度和效度都很高的有效测试形式。因此, 相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讲, 任务型阅读 (七选五) 的多项选择题具有较高的效度。不难看出从英语全国卷的题目设置中命题者越来越考虑到新理念的要求, 对未来阅读教学将起到一定的正反拨作用。

四、发现及建议

2016年全国大范围采用全国卷, 试卷的难易相同、评分试题水平、评卷标准、考场监考等都趋于一致性, 在促进教育公平, 评价更加专业化一致化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理智的看到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任务型阅读测试形式内容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改进, 现阶段的任务型阅读对学生的要求只是局限在从规定的选项中选择, 而不是自己填写空缺部分, 所以, 任务型阅读测试实质上还是测试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上, 比喻词性、词的搭配、短语的运用、词的时态与语态等问题上。但是英语测试的核心是检测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 这种能力具有全面性和综合综合性等特点。目前任务型阅读题型仅仅限于词语运用, 这不利于最终测试目标的实现。阅读测试的效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 本文认为可做小幅度的整改, 提高试卷的信度和效度, 可将原先的任务型阅读七选五单选题替换成学生书写句子, 学生书写的句子可以从上下文的推断中得出, 也可以是对原文中的某句话进行改写, 这样既可以降低难度提高信度又可以将测试提高到运用语言的层面上。但是这将会对评价带来不少难度, 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以确保测试的公平性。

2016年全国各省份逐渐开始使用全国卷, 全国卷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升, 而在英语中阅读因其能综合的考察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接下来全国卷的阅读必须把信度效度提上去, 确保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处于一个很好的平衡状态。最后英语测试的根本目的是真实反映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全国卷英语阅读测试的信度效度, 可以提高主观试题比例力, 力求测试的形式各种各样, 同时评价制度也随之进一步不断完善等方面深入探讨。总之考试的形式、题材的选择、试题的难度、选项的设置等对未来阅读教学将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因此通过不断完善考试形式能引导未来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也希望本文能对当下的新课改英语阅读方面的研究发展有所帮助。

摘要:2016年高考, 大多数省份开始采用英语全国卷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考察形式, 社会对英语高考全国卷试题的信度效度的评价备受关注, 在英语测试中阅读部分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本文关注2016年全国卷Ⅰ卷阅读部分的信度效度, 首先指出了信度效度之间的关系, 然后对全国卷中阅读部分的传统题型试题信度效度进行分析, 随后探讨了任务型阅读的信度效度, 旨在对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全国卷,阅读,信度效度

参考文献

[1]孙成岗.现代语言测试与试卷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4) :82-83.

全国卷历史高考 篇8

材料一

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

(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解析】直接阅读材料,概括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即可。

【答案】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人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9分)

【解析】注意两则材料附注的时间信息。分析原因要结合1946年的时代背景,从抗战后的形势、国共力量对比、民主力量的壮大、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二战后的世界形势等角度分析。分析原因主要依托所学知识(教材内容)。

【答案】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

【答案与材料的关系】

[材料一\&材料二\&第(2)问第一小问答案\&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由各党派自行提名\&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2)——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2),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1),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2),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2)……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解析】本题需要解读材料并结合凡尔赛和约的相关内容来回答。注意材料中的“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以此来对比《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回答本题既需要分析材料,又需要依托教材内容。

【答案】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从“措施”和“目的”两个层面对比作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

【解析】结合凯恩斯主张提出的背景,即一战的教训,以及材料中“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所体现的欧洲一体化精神、“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体现的可能引发战争等角度分析。

【答案】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種罂粟,煎熬烟膏,开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解析】阅读分析材料,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

【答案与材料的关系】

[\&材料\&答案\&认识\&大为风俗人心之害\&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海口守巡员弁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腐蚀官吏\&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弊将何所终极\&白银外流危及财政\&措施\&查禁海口洋船\&严禁走私进口\&嗣后如有……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拿获究办\&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只准易货,毋许易银\&不许以银易货\&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惩办吸食者\&]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

【解析】回答评价类试题一般要一分为二,既要分析其积极性,又要分析其局限性。因为本题提供的材料无从体现道光禁烟政策的“缺陷”,新课标教材也没有涉及,致使多数学生无从答出其局限性。

【答案】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

Ⅱ备考建议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试题继续保持了往年“取材自由、形式灵活”的特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全方位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大多数题目,学生只有做到对各册教材知识融会贯通,并调动考纲要求的多种能力,采用多种技巧,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命题人员注重题型创新,突出能力考查(如必考部分的观点评论题对能力要求较高),综合检测学生信息提取、知识迁移、语言组织、价值判断等综合能力,加强对学生思维层次的考查。与去年的试题相比,今年的试题尽管继续“超越教材”,但非选择题部分的某些参考答案能从教材中寻找到“痕迹”(去年的试题答案几乎无法从教材中寻找依据)。针对新形势下高考试题的特点,笔者对今后的历史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拓宽认知空间,开拓历史视野。

新课改实施以来,打破了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就历史学科而言,全国共推出四套新课标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原为大象版)。四种版本的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写人员对课标的理解不同、史学修养不同甚至历史观点不同等原因,导致四种版本教材的素材取舍、内容详略、语言表述甚至史学观点等方面有较大出入。新形势下的高考不可能以某一版本的教材为主,高考考的是“历史”而不是“历史书”,这已成为命题人员和相關研究人员的共识。当前的高考命题出现了“去教材化”的倾向,离“课本”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进一步扩大学习的空间和领域,挖掘相关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尤其要拓展课标所包含的隐性探究知识。有鉴于此,建议同学们适当关注一下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以弥补只使用一种教材存在的的知识缺失和观点偏颇。此外,学习时要留意新的历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努力拓宽知识视野(历史小论文题,继去年突出“全球史观”之后,今年侧重体现了“文明史观”——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2.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不要盲目搞“题海战术”。

历史史料浩如烟海,高考命题常命常新,高考试卷尤其是历史科目不可能出现陈题旧题。所以,实行题海战术耗时费力,盲目做题未必高效。虽然新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任何考试策略、技巧只有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起作用。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历史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条件。

3.注重史料研读,提高感悟能力。

上一篇:熔化和凝固练习题答案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分析汤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