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制度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9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制度(精选16篇)

29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制度 篇1

1、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组织本单位的健康管理与培训食品安全知识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健康和卫生知识培训档案,督促“五病”人员调离岗位,并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2、餐饮从业人员每年参加一次查体,每年到期前一个月参加健康复查,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明。

3、新参加餐饮服务工作的从业人员、临时工、试用工、实习学生必须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查体的事情发生。

4、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必须调整到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治愈前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生产经营。

5、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在监督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管理人员、餐饮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安全操作技能培训。

6、餐饮从业人员必须在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餐饮服务经营工作。

7、餐饮从业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服务员,初次培训时间分别不得少于20、50、15课时。

8、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临时工、实习生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9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制度 篇2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是国家授权和规定的一项预防性公共卫生服务, 体检工作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卫生安全和安定问题, 因此加强从业人员管理,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们经过分析, 总结出从业人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 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 更不知道从业人员无健康体检合格证上岗是一种违法行为;二是从业人员流动性大, 工作更换频繁, 业主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减少费用成本, 常以更换照片、涂改姓名等违法手段制造假健康体检证;三是有些从业人员明知自己有不能从事食品服务行业的疾病, 采取让别人替检的方式, 使得患有疾病人员能够从事食品生产经营, 极可能通过污染食品, 将疾病传播给消费者;四是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往往只组织部分从业人员体检, 而对流动人员、临时工、新招聘人员不报检。每年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没有按规定进行健康检查, 他们中的患病者, 带菌 (毒) 者作为传染源接触广大消费者, 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安全隐患。因此建立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对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监督管理档案和从业人员健康档案, 加强现场健康证明查验等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

2.1 设计目标

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等法律法规, 强制性要求从业人员每年接受身体检查, 筛查是否有妨碍公众健康的疾病, 在取得合格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从事该项工作。为了使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全过程进行自动化管理, 我们建立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平台, 实现了对从业人员信息的全面管理, 推动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自动化、规范化。

2.2 设计原则

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协议和接口的原则, 确保系统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采用国际通用的软件开发标准和开发工具, 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和较高的可维护性;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充分保护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

2.3 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

采用以C/S模式为主体的体系结构。界面框架、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7.0工具进行开发。系统功能强大、稳定、操作方便;数据库端充分利用了sql server 2000的特性, 利用存储过程实现了大量业务处理逻辑的封装, 利用触发器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

2.4 外部接口

软件接口可将数据输出到Excel或Access等, 或从这些格式的数据文件中导入数据, 从而使用户有更大的灵活性。

2.5 运行环境

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选用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0, 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vistar系列。

3系统功能

3.1 体检登记

登记体检人员的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行业、身份证号等) , 主要包括个人登记和集体登记。支持第二代身份证自动识别登记, 读取个人信息, 无第二代身份证的人员可用摄像头进行现场拍照, 这就避免了假冒体检的现象发生。登记完成后打印体检条码, 根据体检信息导向单及条码上标明的体检项目及检查地点进行体检, 使受检者对体检进程做到心中有数, 使整个体检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从根本上清除了混乱拥挤、等待往返的现象。

3.2 体检收费

能根据本次体检的条码号, 自动定位到相应的体检项目来完成收费。包括个人收费和集体收费, 支持现金、支票、免费等不同收费方式。

3.3 健康体检

完成登记并交纳费用后, 就可以进行健康体检, 体检完成所有项目:体征 (心、肝、脾、肺、皮肤) 、X线胸透或胸部拍片、大便培养 (痢疾杆菌、伤寒) 、肝功能 (谷丙转氨酶、HAV-IgM、HEV-IgM) 、公共娱乐场所加测HIV抗体、主检医师意见等。

3.4 体检结果录入与复核

能对录入的结果与项目中预定义的参数进行比较决定本项目体检结果是否合格, 且由于是通过条码管理和默认结果设置, 可以大大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提供数字化仪器接入接口, 同时根据体检要求, 可自由设置复核项目。

3.5 健康证打印

体检合格就打印健康证。

3.6 数据统计、领导综合查询

可以按行业类别、工种、行政区域、体检日期来查询统计健康证的发放情况, 查询条件可以随意组合, 统计过期健康证数据、操作人员工作量等。

4系统特点

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 (1)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信息系统采用现场登记、拍照, 现场采集信息, 不用贴照片, 避免了冒名顶替现象发生。 (2) 该系统最大的好处是人员信息查找方便, 只要登记过, 即可根据姓名、体检时间、健康证号、单位名称等其中任一条件就能查出信息, 且统计非常方便。该系统的应用不但方便了群众, 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健康体检工作规范有序。 (3) 快捷方便的录入操作界面, 能快速地录入体检档案的明细内容, 特别是支持第二代身份证自动识别登记是该软件的一大亮点, 大大减轻了录入人员的工作量, 缩短了登记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4) 体检终述、建议的自动生成。体检终述、建议是体检报告的核心内容, 也是提高体检工作效率的瓶颈。系统通过一系列的模板设计功能, 使体检终述和建议能够自动生成, 从而大大提高体检工作的效率, 缩短体检报告输出的周期。 (5) 强大的体检报告管理功能。体检报告是体检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 本系统能快速生成完整、全面的体检报告。 (6) 极好的适应性。为了能够适应不同体检中心的不同需求, 系统的许多功能都可以灵活设置, 包括体检科室、体检项目、各种模板、报告格式等。

5实施效果

该系统的实施帮助我中心建立完整、优良的质量体系自动化运行方案。实现了体检全过程的质控管理, 对整个体检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 使体检工作开展的更加有序、高效, 解决了代体检的问题, 各类复杂体检报告自动生成功能, 明显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通过对多种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提供质量统计报表, 使数据变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并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决策人处, 以便更快更好地制订决策。

总之, 通过该系统的实施, 笔者深刻体会到, 把健康体检工作的内容融入到计算机管理中, 使整个体检工作建立在信息管理平台上, 充分提高了管理水平, 并为工作带来了高效率、高质量, 降低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的运行成本, 使体检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为我中心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7.

29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制度 篇3

据了解,目前广州全市尚有约50余万外来从业人员未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市劳动保障局出台的《关于非广州市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的原则,将大幅降低外来从业人员医保缴费额。

适用范围为非广州市户籍全日制从业人员

《通知》规定。广州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及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非广州市城镇户籍全日制从业人员(下简称“外来从业人员”)应当按照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的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及重大疾病医疗补助。

对于流动性较大的外来从业人员,用人单位也可按《通知》的规定,参加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同时按照《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的规定参加重大疾病医疗补助。

缴费标准:用人单位55.19元/月,人,个人零缴费

参加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由用人单位以上年度广州市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每人每月1+2%的标准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即45.36元/月.人)。外来从业人员个人不缴费。同时,用人单位应当同时按广州市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为其外来从业人员缴纳重大疾病医疗补助金(即9.83元/月·人)。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外来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重点是保障当期,不计算参保缴费年限。

住院待遇报销比例为职工医保标准的80%

参保人按规定就医发生的住院及门诊特定项目基本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按一级医院250元、二级医院500元、三级医院1000元执行:统筹丛金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基本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按一级医院72%、二级医院68%、三级医院64%的比例支付。

《通知》明确,参保人的住院、门诊特定项目及门诊指定慢性病基本医疗费用,统筹基金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为上年度广州市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2倍,约为14.5万元。重大疾病补助金年度最高支付15万元。两项保障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可达到29.5万元。

门诊待遇最高支付限额300元/月·人

新出台的《通知》明确了外来从业人员的门诊待遇。《通知》规定,参保人按规定就医发生的普通门诊基本医疗费用,由普通门诊统筹会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指定基层医疗机构55%、其他医疗机构40%的比例支付。且普通门诊统筹金最高支付限额为每人每月300元,每月最高支付限额当月有效,不滚存、不累计。

参保方式三选一

29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制度 篇4

一、固定责任人员专人管理,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按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从业人员健康证(卡)由集体保管,按班、组分类保存、备查。

二、坚持日“晨检”制度,每日对上岗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与健康状况进行检查、询问,及时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上岗从业人员,做到及时消除可能污染食品的安全隐患,有晨检记录。

三、严格厨师、服务员招聘上岗程序:面试→体检→持体检合格证明后再试工、上岗。杜绝试工后体检及边试工边体检等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即上岗的违法行为。

四、制定在岗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及各食品加工、制售区域特点,按照《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与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评分标准各项要求,有计划的对在岗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与卫生知识的培训,有培训记录。

五、定期对在岗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为:食品卫生法律法规、食品卫生五四制、个人卫生要求、除四害措施、生熟分开内容、食品感官检验知识、食品采购运输保管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要求、食品营养与合理膳食、食品污染的预防、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与措施等内容,有考核记录。

29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制度 篇5

一、患有以下疾病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1、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

2、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人员;

3、患有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人员。

二、食品生产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相应的医疗机构发放的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相关工作。

三、新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包括试用工、实习工)应取得健康证明后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检查的情况发生。

四、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门常监督管理,并做好记录。

五、主管力员发现从业人员有手外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发热、腹泻沤吐等症状时,应马上停止其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或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杜绝疾病传播,防止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六、员工发现自己患有以下列病患时必须向主管人员报告:

1、各类型的肝炎;

2、肺结核

3、鼠疫、霍乱等肠道传染病;

4、蛔虫、蛲虫、鞭虫、绦虫、等各种肠道寄生虫病

5、各类传染性、脱屑性、渗出性皮肤病;

6、手部、面部等裸露部位的化脓性伤口;

7、其它可能污染食品或传染同事的任何疾患;

七、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做好记录。

八、各项记录应及时归档管理,并妥善保存。

为增强职工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职工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计划。

二、成立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工作机构,具体负责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工作的实施。

三、每月组织食品从业人员开展1次以上食品安全知识集中学习培训,做到有学习培训记录、食品从业人员有学习记录本,并建立好学习培训档案。

四、按要求组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教宣传培训 篇6

健康是人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一直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安全至上”的原则,十分重视驾驶员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驾驶员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工作与生活,更关系到车辆的安全驾驶与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公司每年对驾驶员进行健康宣传教育。

一、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1、驾驶员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和职业危害;

2、驾驶员职业病分类及原因;

3、驾驶员职业病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

4、驾驶员心理健康

二、培训实施

驾驶员健康培训工作必需严格按照培训计划执行,相关科室可聘请专业医生进行讲解,各营运车队应派驾驶员代表参加培训并做好记录,同时为各车队驾驶员发放职业病宣传与预防手册。

三、培训记录

1、在驾驶员健康培训结束后,部门领导,有义务在一周内,将该人员的培训记录报至安全科进行备案;

29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制度 篇7

1流行病学资料

1.1概况鞍山市现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9054户, 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逐年上升, 现每年在饮食行业的从业人员近4万余人。鞍山市健康教育所承担着本市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笔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3]等文件的要求, 每年在配合鞍山市疾控中心对全市的食品从业人员开展健康检查的同时, 进行一次卫生知识培训及考核, 重点培训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食品卫生及营养知识、食品卫生操作技能等, 以确保从业人员体检和培训均合格后持证上岗。

1.2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情况2000-2010年累及培训饮食行业从业人员454 077人次, 各年度培训人数分别为2000年35 265人、2001年36 495人、2002年37 190人、2003年35 486人、2004年39 206人、2005年40 106人、2006年42118人、2007年44 140人、2008年46 113人、2009年48113人、2010年49 845人。其中男163 465人次、女290 612人次;年龄为16~19岁者45 735人次、20~29岁者181 227人次、30~39岁者164 972人次、40岁以上者62 143人次;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167 459人次、高中 (中专) 者266 708人次、大专及以上者19 910人次。

1.3方法将2000-2010年各年度参加培训的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有关资料编制Excel统计表, 按学员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进行分组, 分别统计各年度培训合格情况及10年累计培训合格情况, 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

2结果

2.1各年度培训合格情况2000年培训合格34583人, 合格率为98.07%;2001年培训合格35 816人, 合格率为98.14%;2002年培训合格36 473人, 合格率为98.07%;2003年培训合格34 935人, 合格率98.45%;2004年培训合格38 446人, 合格率为98.06%;2005年培训合格39 332人, 合格率为98.07%;2006年培训合格41 402人, 合格率为98.30%;2007年培训合格43 295人, 合格率为98.09%;2008年培训合格45239人, 合格率为98.10%;2009年培训合格47 219人, 合格率为98.14%;2010年培训合格48 894人, 合格率为98.09%。

2.2不同年龄从业人员培训合格情况年龄为16~19岁和40岁以上的从业人员培训合格率较低, 而年龄为20~29岁和30~39岁的从业人员培训合格率高。见表1。

2.3不同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培训合格情况文化程度低的从业人员培训合格率也低, 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从业人员培训合格率均达到100%。见表2。

3讨论

3.1培训效果评价2000-2010年笔者所在所累及培训鞍山市饮食行业从业人员454 077人次, 参加培训的从业人员数逐年平稳增加, 各年度培训合格率均达到了98%以上, 总体上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1]。在参加培训的从业人员中, 20~29岁和30~39岁年龄段的从业人员培训效果最好, 而16~19岁和40岁以上年龄段的从业人员培训效果较差;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培训效果最好,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培训效果较差。分析原因认为, 20~29岁和30~39岁年龄段的从业人员年富力强, 工作经验丰富, 且每年均参加培训, 因而培训效果好;16~19岁的从业人员多数是新员工、初次参加培训, 而40岁以上的从业人员多数文化程度较低且多为从事粗活的临时员工, 对培训缺乏正确认识, 故培训效果差。学历高的从业人员素质好, 接受能力强, 对培训有正确认识, 因而培训效果好。

3.2存在的问题 (1) 部分食品企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对卫生知识培训和考核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必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少数从业人员错误地认为参加培训会影响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 他们以消极态度参加培训, 或走走过场、应付检查, 或以工作忙、时间紧等借口逃避培训。 (2) 培训时间短, 培训方式单一, 培训内容不能满足从业人员对本岗位的专业知识的需求。在实际培训中, 从业人员每次集中培训时间只有15 h, 距《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要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卫生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知识不少于40 h的集中培训规定相差甚远;而且培训内容不能满足不同工种、不同工龄从业人员对本岗位专业知识的需求, 影响培训效果。 (3) 参加培训的从业人员年龄、工龄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接受教育的能力差别较大, 对培训的认识不一致, 增加了培训难度。年龄较大且文化程度低的从业人员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较差, 对卫生知识培训感觉有压力、有反感, 态度消极, 在培训课堂上常干扰正常教学秩序, 造成负面影响, 而培训结束时多不能通过考核, 只能抄袭别人的试卷答案或由别人代考, 既破坏了培训纪律和制度, 也给培训工作带来难度。

3.3体会与建议 (1) 应加大对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及考核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目的、意义的宣教力度,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的要求, 建立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定期接受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标准培训的长效机制[4]。 (2)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合理安排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培训时间, 确保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均能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卫生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知识的集中培训达40 h, 要建立包括培训时间、培训人员名册、课时数、试题、成绩、从事工种等内容的培训人员档案, 由卫生监督人员要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管理;要严肃执行体检和培训均合格后持证上岗制度, 对于未参加健康体检和培训的从业人员或体检和培训不合格的从业人员禁止其上岗, 如果违反规定一经查出要依法严肃处理。 (3) 应密切结合实际设置培训内容, 尽量满足不同工种从业人员对本岗位专业知识的需求, 采用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 努力提高培训效果[5]。培训内容除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食品营养等基础知识和公共卫生知识外, 还应针对不同工种从业人员对本岗位专业知识的需求设置内容, 如重点讲解餐具洗涤、消毒和保洁的正确操作方法, 讲解冷菜加工的卫生要求以及保证餐饮卫生的基本原则等, 尽量满足员工对本岗位专业知识的需求;培训方式应多样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图像、实物及一些发生在本地区的典型违法案例等, 以案释法进行宣传教育, 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贴近现实, 使接受培训的从业人员通过图片、照片与实物等达到一定的视听刺激, 以增加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培训效果。 (4) 考核方式应切合实际, 要针对从业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工种等特点和要求制定考核科目和考核内容, 灵活采取闭卷或开卷考核方法, 以达到真正提高了从业人员对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食品卫生及营养知识、食品卫生操作技能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的目的。

摘要:目的:评价笔者所在所对鞍山市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培训的效果。方法:对2000-2010年鞍山市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和评价。结果: (1) 2000-2010年累及培训从业人员454077人次, 培训合格率为98.14%。 (2) 年龄为16~19岁和40岁以上的从业人员培训合格率较低, 而年龄为20~29岁和30~39岁的从业人员培训合格率高;文化程度低的从业人员培训合格率较低, 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从业人员培训合格率达到100%。结论:对饮品行业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培训效果显著, 健康教育培训是帮助从业人员贯彻《食品安全法》、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以及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卫生行为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健康教育培训,食品安全,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4938-2009.

[2]孙琳, 范苏芸, 周洁.深圳市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5, 21 (9) :216.

[3]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 (20112015年) [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11.

[4]吴坤, 孙秀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42.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篇8

第一条:所有从业人员在进厂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根据其健康情况决定是否录用及岗位安排。

第二条:在职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检验的有关人员每年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有效的健康证方可继续参加工作。

第三条:食品从业人员应坚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禁止长发、长胡须、长指甲、戴手饰、涂指甲油、穿洁净工作服上岗和上岗期间抽烟、吃零食以及做与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无关的事情。

第四条:当观察到以下症状时,应规定暂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或采取特别的防护措施;腹泻、手外伤;烫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咽喉疼痛;耳、眼、鼻溢液、发热、呕吐。

第五条:对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安排在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岗位。

第六条:办公室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治理。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记录制度

第一条:从业人员必须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卫生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加工经营工作。第二条:办公室是人员培训的归口治理部门,应根据生产和质检等各岗位人员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治理人员、生产人员、检验人员参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以及职业道德、卫生操作技能的培训。第三条: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实习工、实习生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四条:人才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参加外部培训与自学形式相结合,并定期组织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离岗学习一周,待考核合格后再上岗。第五条:建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并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等记录归档,以备查验。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生产过程安全治理,使之协调有效进行,确保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生产过程安全治理,厂部负责生产过程安全治理。

第三条:生产前应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做好生产现场的整理、清扫、清洁、消毒等工作。定期对厂区内环境、生产场所和设施卫生清洁情况进行自查,并保存自查记录,使食品生产过程环境卫生达到要求,为生产优质产品创造条件。

第四条:做好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建立和保存食用出库记录,对于发现的不合格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及时向监管部门反映。

第五条:生产人员应严格按照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非凡是要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质量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认真填写每批次产品的生产投料记录,质量关健控制点记录,确保产品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形成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以生产探讨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

第六条:因设备、停电或其他原因中断生产时,该批产品要视情况分别处理,产品经再加工后可达到合格标准的,答应再加工:产品经过再加工无法达到合格标准的,答应再加工;产品经过再加工无法达到合格标准的,按不合格品规定处理。

第七条:因设备、停电或其他原因中断生产时,该批产品要视情况分别处理,产品经再加工后可达到合格标准的,答应再加工;产品经过再加工无法达到合格标准的,按不合格品规定处理。

第八条:生产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应定期校正。

贮存管理制度

第一条:食品仓库实行专间专用,食品原料、半成品应分开存放、库内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不得存放药品、杂物及个人生活用品等。

第二条:库房内应设置防鼠、防虫、防潮、防霉等设施并能正常使用。应常常开窗通风、定期清扫、保持干燥和整齐,清库时应做好清洁、消毒等工作。

第三条:食品要分类、分架、离地、离墙存放,各类食品有明显标志,有异味或易吸潮的食品应密封或分库存放,易腐食品要及时冷藏。

第四条:食品储存要做到先进先出,尽量缩短储藏时间,定期清仓检查,防止食品过期、变质、生虫、及时清理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第五条:食品库房治理员必须熟悉食品库房卫生治理制度和各类食品储藏的基本要求,发现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和《食品安全法》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应及时处理。

第六条:建立食品进出库专人验收登记制度,要具体记录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情况、案证情况等,并按入库时间的先后分类存放。

第七条:对销售的每批产品应建立和保存销售台账、包括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出货日期、地点、检验合格证号、交付控制、承运者等内容,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八条: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毒、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设备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对生产、检测设备从选型、安装、调试、验收、使用、维护、保养的全过程治理,确保设备完好,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工程部负责全公司所有生产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和治理,品管部负责所有检测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和治理工作。

第三条:新增设备,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遵循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能源消耗少、满意生产、检验需要的原理进行选型、报请经理批准后由供销部负责采购。

第四条:供销部应从能充分保证产品质量,具有良好信誉的供方处采购设备,设备到货后,组织有关部门开箱验收并予以记录,经验收合格的设备方可安装,不合格设备,由供销部及时退换货或索赔等事宜。

第五条:购进设备应统一编号,并建立设备台账,确保账、物相符,设备台账内容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购进日期、生产厂家、技术文件(如产品合格证、质量说明书、装箱清单、图纸)等。

第六条:设备的使用应定人定机、多人操作的设备、应指定专人负责保存,设备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且需严格按设备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第七条: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完好,使其性能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并建立保存设备的维护,保养、检修记录。

第八条:闲置停用超过三个月以上的设备,应切断电源,放完油水、擦净、加保护罩,挂上停用牌,并指定专人定期保养。

第九条:计量器具应依法经检验合格或校准后,方可使用,相关辅助设备及化学试剂应完好、齐备并在有效期内。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使本公司采购和生产不合格产品的控制与治理,防止不合格产品再次出现,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品管部负责本公司不合格产品的治理与控制,有关责任部门负责不合格的纠正,品管部负责跟踪验证。

第三条:不合格分为严重不合格,一般不合格。严重不合格是指产品明显违背了法律、法规或者强制性标准的要求;所提供的产品出现了重大质量事故,已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一般不合格是指与重要不合格相比,不合格的程度轻,影响小,纠正易或具有偶尔性。

第四条:当采购的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合格时,由验收部门加以标识及隔离,并提出处置意见(如:让步放行、退货、销毁等),报品管部负责人审批后,由采购部门实施退货或销毁处理,品管部进行跟踪。

第五条:当生产过程中出现一般不合格时,由厂部提出处置意见,经品管部批准后实施。出现严重不合格时,由品管部提出处置意见,报质量负责人审批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产品交付后,收客户举报或投诉发现的不合格,经查实,若属严重不合格,须将《不合格品及纠正措施处理单》报质量负责人审批,妥善采取纠正措施。并对有关责任人依据相关制度追究责任。

第七条:品管部建立并保存不合格产品的处理记录。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第一条:为幸免和减少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召回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不安全食品,是指有证据证明对人体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危害的食品。包括:

(一)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

(二)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三)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确的食品;

(四)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安全食品。

第三条:供销部负责收集各部门(包括媒体、执法部门)传来的有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客户投诉信息,品管部负责对食品进行检验和分析,并提出纠正措施,厂部负责不安全食品纠正措施的实施。

第四条:对于在销售前发现的问题,应立即停止销售产品,隔离存放,并对该产品进行检验。

第五条:对于顾客反映的质量问题,由供销部负责了解并记录问题发现的地点、时间和批号等信息,并及时向品管部报告。

第六条:一旦确认所生产的食品具有严重质量问题,且已进入销售,应立即予于召回。

第七条:根据仪器安全危害的严重程度,食品召回分三个级别:

(一)一级召回:已经或可能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的,或者流通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二)二级召回,已经造成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一般或流通范围较小、社会影响较小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三)三级召回:已经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危害程度稍微的,或者属于本制度第二条规定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

第八条:召回程序启动后,应立即停止不安全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对未销售的问题产品进行隔离贮存,对已上市销售产品,通知经销商和消费者,通过采取退、换货、补充或个下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

第九条:已经召回的不合格食品及丰放于库房中尚未发出的不合格品由品管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报总经理批准后进行相应处置。

第十条:对召回的不安全食品,应当进行无害处理或销毁,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场,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食品,在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能继续销售,销售时应当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第十一条:向当地政府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书面提交不安全食品召回报告、召回计划、召回通知书及召回后效果的猜测,报告召回食品全部情况和后续处理措施。

第十二条:建立并保存不安全食品召回执行记录档案,记录档案包括召回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不安全项目、产生的原因、召回情况、召回产品处置情况等内容,品管部负责记录的保存。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为有效处置食品安全事故和重大隐患,快速、及时、妥善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公司内各种紧急事故的处置工作。

二、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各部门定期对可能食品安全事故进行分析、预测、并有征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总经理是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并鉴定事故的级别,组织实施分组监控,分组管理。

依靠科学,加强协作

要依靠科学妥善处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真正做到各尽职守,各司其职、能力合作,迅速采取救治和控制措施。

三、组织领导机构

公司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小组,当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公司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小组应急协调处理,组长由总经理担任,质量负责人为副组长,各部门经理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品管部。

四、预警预防

(一)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二)加强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开展食品安全的日常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五、宣传培训和演练

(一)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所有应急预案,且每年必须组织学习一次,新入职的员工培训内容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演练:依据生产情况或社会关注趋势,每年组织一次相应的应急预案演练,演练前,由公司相关部门编写演练计划,经总经理批准后生效实施,并保留演练记录,演练结束后,及时组织演练效果评价。

六、报告程序

(一)设立食品安全事故自理报告电话,实行每日24小时值班,接到报告后填写《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登记表》,并及时上报。

(二)全体干部职工对可能造成或已经千万食品安全事故隐患的情况要在1小时内报本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处置领导小组。

(三)任何部门和个人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或者授意他人迟报、谎报、漏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四)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市场和质量监管局报告。

七、应急处置

(一)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并建立保存处置食品安全事故的记录。

(二)在生产时出现突然停电、突然停水、设备出现故障、玻璃爆破、外界污水、灰尘等侵入、由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小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估,作出相应措施。

(三)如出现风季、雨季、高温季节等特殊天气、火灾、传染病爆发、化学物品意外等其他紧急状况,除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评估外,必要时,请有关专家参与评估,作出相应措施后恢复生产。

(四)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贯彻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八、纠正与完善

(一)如有事故发生,由质量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原因分析,填写《事故调查报告》,针对导致意外事故的原因,由责任部门采取纠正措施,交品管部负责人确认后予以实施。

(二)品管部将《事故调查报告》交事故发生部门备案一份,以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监督验证。

(三)事故发生后或演练结束后,质量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对本程序个有关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与修订,使其不断完善。

九、本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自发布日期实施。

进货查验记录管理制度

食品生产者应当严格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验明食品质量证明,确保购入的食品原辅料质量合格。

(一)企业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建立和保存进货查验记录,向供货者索取许可证复印件(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的)和与购进批次产品相适应的合格证明文件;

(二)对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企业应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自行检验或委托检验,并保存检验记录;

(三)企业采购进口需法定检验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向供货者索取有效的检验检疫证明。

(四)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品种应与进货查验记录内容一致;

(五)企业应建立进货台账,如实记录每批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批次、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六)企业应妥善保存进货票据、合格证明文件及进货台账等,相关信息需录入《原辅料采购验证记录》里,保存期限不于少2年。

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

1、目的

任。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对质量安全有关的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

3、职责

3.1质量负责人:负责食品安全自查工作的协调、管理工作,批准食品安全自查方案和自查报告,向公司管理层报告食品安全自查结果。

3.2自查组长:提出自查小组名单,全面负责食品安全自查实施活动,食品安全自查审核方案和食品安全自查报告。

3.3质保部:负责起草食品安全自查方案,组建食品安全自查小组,按照食品安全自查计划实施自查,起草自查报告,对不合格项目的整改,实施效果进行确认。

3.4自查小组成员:按照食品安全自查计划及时实施自查,提交自查报告。

3.6受检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协助自查,负责本部门不合格项目的整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4.要求

4.1起草食品安全自查的策划

4.1.1自查频次:每年不少于1次且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质保部每年初起草食品安全自查方案,在每个年度内所进行的安全自查,并图片覆盖所有的相关部门。

4.1.2当有下列情况时,需追加食品安全自查。a)发生了严重产品质量问题或外界有重大投诉;

b)组织的内部机构、生产工艺、质量方针和目标等有重大改变。

4.1.3食品安全自查方案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由质保部提出,质量负责人批准实施。4.2食品安全自查的准备

4.2.1由自查组长提出食品安全自查实施计划,质量负责人批准,经批准生效的食品安全自查实施计划表中的自查组长和自查小组成员好被指定为该次食品安全自查的自查组长和自查小组成员。

4.2.3自查小组成员不检查自已的工作。

4.2.4质保部负责向自查小组成员提供自查时所需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受检部门负责提供其他支持性文件和相关标准。

4.2.5自查小组成员近所检查的范围和受检部门的特点,编制有可操作性的食品安全自查查表,供检查时使用。

4.3食品安全自查的实施

4.3.1召开一次简短的首次会议,组长介绍自查的目的、范围、准则、方式、计划和自查人员分工及日程安排,澄清自查计划中不明确的问题,确定未次会议的时间、地点。

4.3.2在受检部门人员陪同下,由自查组长主持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员采用现场观察、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进行抽样调查。

4.3.3寻找客观证据,在自查表中记录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的事实。若发现不符合要求时,将不符合事实与受检部门交换意见。

4.3.4自查结果,自查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析,确定不符合事实,在编写“食品安全自查不符合项报告”时,须事实描述清楚,证据确凿。

4.3.5帮助受检核部门制定并评价纠正措施。

4.3.6对自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不合格项,取得受检部门签字认可。

4.3.7召开未次会议,由自查组长报告自查情况自查结果。就食品安全提出检查结论,并对如何提高食品安全提出建议。

4.3.8提交自查报告。4.4纠正措施

4.4.1根据审核员填写的《食品安全自查不符合项报告》,受检部门除进行确认外,还要分析不符合产生的原因,由问题的责任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纠正措施,并规定完成纠正措施的期限。

4.4.2纠正措施须在规定的日期内实施完成,如不能按期完成,责任部门必须向质量负责人说明情况,请求延期。

4.4.3受检部门在预定期限内完成纠正措施的实施后,通知质保部确认完成情况,并报质量负责人认可。4.4.4对期限较长的纠正措施,可在下一次食品安全自查时由自检小组确认。4.5食品安全自查结果提交管理评审。

29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制度 篇9

为了规范公司员工健康检查工作,加强健康档案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本制度主要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管理等内容。

一、公司须每年组织从事食品加工及相关工作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公司不得支配有职业禁忌的员工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二、公司应当组织接触食品生产及相关工作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发现职业禁忌或者由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员工,应及时原工作岗位。

三、公司须建立员工健康档案,保证健康监护工作的落实。对从业人员健康情况进行记录,并设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四、公司须按规定妥善保存员工健康档案,由专人进行保存并随时更新,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

五、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流通经营活动,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六、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化脓性或溢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七、从业人员工作时不准吸烟、吃食物或从事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个人的衣服、药品、化妆品等不得存放在食品经营区内。

八、公司定期健康检查的周期一般为一年。

九、公司应当及时将健康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员工。

北京紫嘉如一商贸有限公司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健康问题 篇10

关键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健康,职业性暴露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它的提出是基于实验动物是在生物医学科研中作为专门的实验材料供科学研究所采用的动物。如今,实验动物学已发展成为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涵盖营养学、免疫学、生理学、工程学、比较医学等多门类学科,实验动物的定义也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尤其是各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转基因动物的出现和使用,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前进和发展[1]。而在推动生命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健康问题研究相对滞后,伴随着近几年的职业病的暴发,人们又不得不重新思索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

1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健康问题的发展历程

人类最初将动物应用于试验研究的领域,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1871年,俄罗斯动物学家潘德尔在研究动物发育过程中,发现了胚胎发育的3个阶段,从而引导他在人类胚胎里获得了同样的发现。从实验动物应用至今,因此而获诺贝尔奖项的科学家已经有近50名之多[2]。人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及其在相应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健康问题几乎不曾涉及。直至实验动物(老鼠)可以引起人的过敏症在1957年的报道[3],才引起部分人的关注。

为了加强实验动物管理工作,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我国在1988年发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人们在追求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忽视了这方面的严重性。在此先后就曾发生多起从业人员感染事件,大多是源于职业性暴露实验用大鼠所致。1989—1990年某市药物研究院等单位相继出现疫情,发病17人,死亡1人,与大白鼠密切接触者的罹患率达33.3%[4]。表现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我国于1994年首次发布,1999年8月修订,2000年复审确定并颁布《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国家标准,目的是通过各项环境指标的控制,不仅给实验动物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减少实验动物的应激反应,保证实验动物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验操作结果,为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又为了有效减少和避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性暴露,减少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感染的概率。但是,据褚芳等在2002年的报道,实验动物从业人员95人参加了统一组织的体检。检查46项指标,检出人畜共患病阳性体征的有:弓形虫IgG或IgM阳性12人,出血热IgM阳性1人,皮肤真菌、皮螨阳性体征12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9人[5],职业性暴露所致的潜在问题仍严重存在。数年后,在2009年的《中国比较医学杂志》上刊登相似的文章,广东省通过检测屏障设施中小鼠肝炎病毒(MHV)的感染情况,得出该屏障设施内MHV存在较为广泛[6]。而这一报道仅仅是针对MHV的感染情况。相对于实验动物常见的其他病毒:仙台病毒、汉坦病毒等都未能涉及,能否保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因职业性暴露而不被感染无疑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性暴露可致疾病已成不可争辩的事实,如何有效解决职业性暴露,从哪些方面解决,才能给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提供最大的健康保障,成了新的命题。

2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性暴露因素

2.1 生物因素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接触最多的是实验动物本身,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实验动物成了传染源。其在生长育种过程中,每天产生的皮屑、毛发、粪便等都是严重影响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潜在因素,成了影响从业人员健康的过敏原,也是从业人员职业健康问题的主要矛盾[7]。Allan等进行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呼吸健康监测评价方法的研究,指出:职业性气喘多数来源于个人工作场所的潜在因素,其中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存在着职业性气喘潜在的致病现象和问题[8]。Pacheco等通过实验研究,分析认为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后,可以对机体某一机制产生影响。即:实验动物过敏原和CD14相互作用,导致CD14的功能性改变,进而CD14产生负面影响,引起毒素的蓄积,影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气道功能性改变,可发展成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性气喘[9]。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科研人员由于学科的不同,在实验动物的使用上存在研究方向的各异的情况。此时,科研人员一般考虑受试动物对自己所设计的某些受试对象的敏感性或操作技术、手段的要求,这时所选取的动物不可能完全达到前面提及的实验动物所定义的要求,所使用动物只能称其为实验用动物[1]。比如猫,因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药理学、牙髓牙体、降压实验以及临床疾病的实验研究,但猫是弓形体病的易感者,是弓形虫病的终末宿主,本身所携带的弓形体病却严重影响着使用者的健康。浙江省科研人员为了解实验用猫弓形体病感染情况,从农村及农贸市场购买60只成年猫,13只阳性,2只疑似,阳性率达20%以上[10]。携带者通过其口腔、粪便传播弓形虫包囊或活体,在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眼、脑、心、肝以及淋巴结等,发病者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及特征没有特异性,多数呈隐性感染。导致孕妇受染后,弓形虫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是胎儿成为隐伏性的弓形体患者,引起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和精神发育障碍[11]。是先天感染疾病中的严重疾病之一,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2.2 化学因素

每一种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因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实验动物也不例外。在追求实验数据的可靠性、重复性以及可比性的过程中,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或控制环境因素,大量地消毒试剂或药品以及消毒设备用于环境因素控制过程中。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的运行要求严格按照气流、人流、物流方向运作,进出物品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进入的物品都必须通过适宜的消毒方式消毒灭菌后进入,目的是保证该环境中实验动物减少或避免污染。常用84、苯扎溴铵、乙醇、过氧乙酸、高锰酸钾和甲醛等消毒液,或者通过臭氧发生器、紫外灯、高压灭菌器等来进行消毒杀菌。84消毒液消毒效果比较好,其有效成分主要是次氯酸钠,能分解释放出氯气。氯气吸入后可致深部呼吸道病变,使支气管及肺泡受损,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同时刺激作用可使局部平滑肌痉挛加剧通气障碍,造成缺氧状态。我国代表在2005年12月于日内瓦举行的关于劳工《职业病名单修订草案》会议中就提出,增加氯气、三氯乙烯中毒等条款,得到会议各方的积极响应和采纳[12];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饲育环境,还经常用到过氧乙酸、甲醛等。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2位,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研究表明,甲醛能与DNA结合形成加合物或诱导发生DNA-蛋白质交联(DPC),造成某些重要基因的异常表达。甲醛对细胞DNA损伤具有双重作用,低剂量时引起DNA断裂损伤,高剂量引起DNA/DNA和DNA/蛋白质的交联。细胞DNA受到损伤后,机体会即刻对其进行修复,以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如果修复过程受阻,或修复发生差错时,DNA的结构或功能便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细胞死亡或异常增生(肿瘤)[13]。有人通过流行病学研究甲醛潜在存在是否引发白血病,结果认为存在着甲醛暴露引发骨髓性白血病的风险和其他血液肿瘤的潜在作用机制,最终可能导致骨髓癌[14]。

2.3 物理因素

垫料是实验动物饲养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主要作用是吸附动物的排泄物、降低笼内氨气、保持笼内干燥,从而维持笼具和动物自身的清洁卫生。实验动物垫料是影响实验动物健康和动物实验结果的国际公认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15]。我国常用的垫料主要来源是木材加工厂废弃的刨花、木屑等下脚料,质量差,主要表现为混杂尘土、铁屑、木屑等,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商品垫料供应[16]。在使用过程中,只好使用垫料过筛的方法,去除尘土及木屑,对饲养实验动物的人员来说,需要大量的垫料筛除,增加了其职业性暴露的危害。

2.4 心理因素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因其所处环境的不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社会地位低,不被他人尊重;国家在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政策上没有明确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所属单位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福利待遇相对落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所属单位多数是医学类院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称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这些原因造就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心理阴影,产生心理应激,减弱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增加了从业人员的职业性暴露风险。

3 职业性暴露的潜在危害及对策

3.1 职业性暴露的潜在危害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健康评估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与动物接触的频度,接触危险物的量,接触危险物的频度,与动物相关的机械性及生物性的危害,用于实验方案中的试剂或物品的危害性,从业人员的易感性以及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病史[17]。笔者认为,其中有些因素可以通过严格执行相应的操作规程,加强监督管理措施等加以解决。通过查阅资料,以及部分省市之间的比较,认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性暴露潜在危害主要取决以下3个方面:接触潜在危害的概率、接触潜在危害的数量、从业人员的心理状况。

3.2 保障健康的对策

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篇11

二、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具备一定的食品卫生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三、食堂从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检查时间以健康证到期时间为准。

四、食堂管理人员应每日对员工进行健康晨检并登记造册,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档案。

五、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六、从业人员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应及时脱离所在岗位,待查明病因且治愈后方可上岗。

七、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勤洗澡、勤洗衣服、勤换工作服。

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篇12

1.食品经营人员必须在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之后方可上岗;

2.食品经营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

3.定期组织食品经营人员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每季度组织培训一次,每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并做好相关培训记录;

4.培训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5.新招收的食品经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后方可上岗;

29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制度 篇13

1 雷波县农机从业人员培训现状

雷波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 与川滇交接, 管辖49个乡镇、278个村, 总人口24万余人, 其中农业人口占91%。截至2012年11月,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2.6万kW, 其中:有大中型拖拉机311台、微型耕整机1 323台、机动脱粒机895台、提排灌机械1 638台、微水电90台、水能机18台、青饲料机械8 364台、联合收割机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8 063台。有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654个、农机维修企业27个、农机经营企业27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万余人。现有农机培训机构1个, 编制4人, 在岗2人, 兼职教员9人。

雷波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培训农机操作人员, 90年代后期开始扩大到农业职业技能培训, 开展扶贫工程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 城市发展突飞猛进,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务人员进城打工, 该县农务人员的逐步减少更加要求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针对农机培训做出结构改革, 但是新生的机构以及教师队伍仍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要求。截至目前, 雷波县只有1处农机培训机构, 编制人员尚不足10人。培训机构对新设备、新机器的补充不及时, 陈旧的教学设备无法契合新时期教学的要求[1,2]。

2.2 培训教材内容滞后

现在的农业基础培训结构的教材大多是讲述老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操作、使用、维修方法, 然而机械工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更新换代的周期愈来愈短, 老教材不适应新机器的培训要求。

2.3 培训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一是教师队伍人员过少, 无法满足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二是教师对新机器的知识不能及时补充和掌握, 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 缺少实践经验。三是教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不能作为合适的农机培训人员。

3 对策

3.1 加大农机培训所必需的经费支持

根据雷波县现在的农机培训现状, 依靠其自身的发展壮大相当困难, 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发展。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持,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为农机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后盾支持[3,4]。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切实做好农机培训

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 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扩充教师队伍人员数量, 选拔具有专业对口的高学历、高专业水平人员组建教师队伍。教师要及时掌握新机器的操作知识, 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做到“无实践不教学”的原则。农业部门要组织农业教师定期参加专业技术交流和培训, 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农机培训教师团队。

3.3 建设多元化的农机培训体系

农机培训要系统化、多元化、规范化, 拓宽农机培训业务范围, 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针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具体领域实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比如针对联合收割机从业人员, 要从机器的特性、操作、保养、结构、维修、使用方法等一整个体系来完善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注重对农机操作人员田间实际作业能力的培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4 调动农民学习农业机械操作知识的热情

农机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农机培训往往容易忽略对农民参与热情的调动。现在的农民由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不足, 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 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农田作业方式。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使农民接受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操作方式并调动其学习机械操作知识的积极性, 是农机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送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 加强对农机培训业务、农机新技术的宣传, 让全社会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 了解最新农业机械技术, 支持农业机械培训工作, 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 激发其学习农机的兴趣。

3.5 创新培训方法, 开展多样化的农业培训

创新农机培训机构的办学思路, 改变方法, 采取将单一的校内教学与田间作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农业培训机构学员在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教学, 并提倡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机企业联合办学, 做到多宣传、多普及、组织教学人员多下乡与农民多沟通交流。教学方式采用随问随答、教学过程书面资料化、注重现场演示等方式, 向农民多方位地传授农机技术, 普及农业机械操作知识。

3.6 坚定为农服务思想, 提高农机培训人员的思想认识

广大务农人员的收入普遍偏低, 现今的农户都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既渴望学习新的机械知识, 又不愿意花费用进行农机培训。因此, 农机培训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 以社会效益作为高层次的指导思想, 积极把农机培训工作纳入到国家“劳务扶贫培训”、“阳光工程”等惠民培训中去。多为农民着想, 以社会进步为大局, 提高农机培训人员的思想认识。

4 结语

农机培训事业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浩大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更需要农机系统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 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在发展中不断更新观点, 灵活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拓宽办学思路, 把农机培训机构建设成农民转岗转业的培训基地、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宗国.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 2010 (7) :146, 148.

[2]祁兴国.谈新时期农机监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农机, 2007 (2) :64-65.

[3]黄荣亿.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06 (6) :35-36.

29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制度 篇14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动力,食品安全直接关乎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然而,我们办的是学校食堂,为祖国的下一代提供食品,所以食品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参加《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后,全体食堂从业人员受益匪浅,作以下总结:

一、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及法律法规

学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安全、学生的身体健康关乎着我们的家庭,关乎着我们的未来。作为学校在确保学生的人生安全中,食品安全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安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规,来保障学生食品安全,身体健康。

二、食堂管理是关键

作为食堂的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组织,制定监督检查制度。管理好食堂采购员、炊事员、分餐员和保管员,加强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督促食堂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食品操作要规范

培训中详细地介绍了一系列的规范的食品操作,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一一记录,以确保食物的清洁、烧熟和煮透,为全校师生提供安全食品。

四、应急处理要合法

学校食堂一旦出现食物中毒事故,学校要初判断是否为确实为食物中毒。确定后要立即送患者到医院就诊,并及时报告食品监督管理、教育部门,停止销售或封存可疑食品,保护现场,与中毒人员家属联系稳定情绪。

食品从业人员学习培训制度 篇15

一、食品从业员必须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

二、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在有关主管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卫生操作技能培训。

三、定期组织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学习《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陕西省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家及地方的各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做知法守法的模范。

四、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

五、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实习工、实习生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六、培训方式以集中讲受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离岗学习一周,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

七、建立食品从业人员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29从业人员健康与培训管理制度 篇16

一、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从2010年起, 新闻出版总署继续教育培训中心正式开始组织实施对包括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在内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 其中包括课程选择自由、学习时间灵活的网上远程教育培训和委托一些行业学会举办的专题形式的集中面授培训。通过三年多坚持不懈、富有成效的教育培训, 广大科技期刊编辑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 知识结构得到拓展。但综观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过程, 其中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面授培训组织不够严密, 培训计划的透明度有待提高

由于新闻出版总署在继续教育培训要求中明确要求每人每年有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 其中必须包括24小时的面授教育, 因此, 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行业学会有权或者得到授权可以举办继续教育面授培训。由于科技期刊办刊单位, 一般多依附于主办单位, 依靠主办单位下拨经费支持办刊工作, 经费较为有限。同时, 期刊编辑部门人手不够, 年度内有什么培训安排, 培训内容是什么, 培训受众均难于提前知悉, 所在单位也就无法提前做出安排, 以及进行经费预算和人员的调配。

由于年度培训缺乏计划性, 在此形势下, 一些部门或者投机者看到有利可图, 依靠组织旅游考察为吸引, 假借新闻出版总署下级部门或者与新闻出版总署相关部门合作的名义, 在全国各地组织培训。据粗略统计, 笔者每年收到的相关邮件有三十多件, 有些没有认真鉴别培训机构资质的科技期刊从业人员, 在参加培训后难于取得承诺的学分, 或者不能得到新闻管理部门认可的、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证书, 使学员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 培训课件内容缺乏针对性, 学员自主参与性不高

从2010年开始实施网上远程教育培训, 所设计的课程涵盖了出版行业的所有门类, 具有“大而全”、针对性较差和不能急学员之所需的不足。对科技期刊编辑来说, 可供选择的与实际工作有关的课程相对较少, 按2013年提供的在线学习课程, 共有领导讲话、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行业经营管理和行业动态、期刊出版与经营、网络出版与数字传媒等12个类别197门课程, 若减去在不同类别中重复出现的15门, 则总共提供的课程有182门, 其中与科技期刊出版有关的, 包括法律法规与管理规定、期刊出版与经营、选题策划与编辑出版、网络出版与数字传媒、综合课程及党的群总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的课程仅有40多门, 大多数课程虽然具有拓展知识面的作用, 但有些课程确实与实际工作偏差很大, 与编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本质、目标差距较大, 难以为编辑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 在实际学习活动中, 除了选择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有关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课程, 为了能取得72学时学分, 只能选择其他一些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课程, 如颈椎病的预防、摄像技术等课程进行“拓展”, 无疑存在培训课程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强的脱节问题。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涵盖范围很广, 出版社和各类期刊编辑人员工作内容、着眼点有很大差别。因此, 采用同样的培训课件和相同的内容, 难以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中就存在继续教育知识吸引力不够导致的“走过场”、“凑学分”现象, 难以收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三) 培训实践重形式、轻实效, 难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启动三年多来, 尚未见到有关培训实效的调查研究和阶段性总结报告。每年实际开展的继续教育多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任务性, 往往存在一定的形式色彩, 重数量轻质量, 培训者更多地考虑是多少人参加了培训以及成功组织了多少次教育培训, 而不是立足于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 而受培训者更多关注是能否顺利获得学分, 以便应付有关的注册和续展工作[4]。因此, 培训组织部门完成任务式的培训, 难以调动受众的积极性, 为了获得学分、为了顺利注册和续展而学习成为不争的现实, 从而造成了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 在面授培训中, 遇到不感兴趣的讲座, 出现了“教师讲得很认真, 学员听得辛苦”现象, 学员处于一种被动的“要我学”而不是主动的“我想学”的状态, 培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四) 培训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对实际工作缺乏指导性

一些专题式的面授培训, 专家们的讲授多是前瞻性的研究、理论性的分析或国内外发展形势的介绍等, 虽然对编辑从业人员拓宽知识结构、认知视野有一定意义, 但其培训对象应该更多地适合于管理层面, 而缺乏对编辑部、期刊社实际编辑工作的指导性培训, 让受培训者似乎接受了一些启发性的教育, 但实际操作起来不知所向、难以应对。比如, 有关开放存取、数字化出版等的专题讲座, 由于培训时间所限, 主题讲座犹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 接受培训的广大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虽然对期刊发展趋势有一些大致的了解, 但对如何具体实施、实现和应对, 却没有明晰的思路, 陷于无法下手、无所适从的境地。

(五) 培训内容创新性有待提高, 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递进性

网上远程教育培训和面授培训提供的一些课件更新力度不够, 以2013年网上教育课件为例, 在182门课程中, 当年新加课件大概不超过20%, 且新设课件多以领导讲话、政策法规的形式出现, 存在课件更新较慢及无对口专业、切合实际的新课程可供选择的尴尬;培训专家准备的教材、讲义不能跟踪办刊实际, 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编辑工作遇到的新问题、新变革不能做到及时跟进、深入分析;而有的培训专家, 过分追求“新”、“奇”, 课程内容不够深入、主题不够明显、准备不够充分, 并缺乏连续性和递进性,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临时组团的迹象。

(六) 对培训对象的层次缺乏区分, 培训目的不够明确

但就期刊编辑而言, 目前应该接受培训的人员包括期刊社、编辑部领导和新、老编辑, 由于工作内容、编辑能力、需求知识的不同, 新编辑迫切需要了解掌握的是有关出版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编辑的基础理论、编辑技术等, 具有一定编龄的编辑人员则应以拓宽知识面的更新知识培训为主[5], 对期刊社、编辑部领导则应注重政治方向、出版政策、领导艺术、期刊发展战略等的提高和强化。期刊类别不同, 其从业人员的知识需求也存在差异, 如对学术期刊、科普类期刊、纪实类期刊和通俗期刊的编辑人员, 统一采用相同的培训课程、培训形式, 势必难以收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二、措施与建议

(一) 加强管理与宣传, 强化培训资质审批,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虽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 但有关管理部门还需要理顺关系, 强化对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加大继续教育必要性、迫切性、执行力的宣传, 结合责任编辑注册续展工作, 强化管理力度, 从根本上改变编辑人员对继续教育工作“形式主义”及“应时性”的判断, 增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还应加强培训效果的分析和监督, 以便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方向, 有效避免培训教育流于形式的不足[6]。管理部门还应严格培训机构的管理, 对培训资质进行审核认定[7];要重视培训计划的制订及提前公布, 并在前一年年底或者下一年年初, 在相关网站及时公布继续教育培训计划, 明确培训内容和培训机构, 让广大编辑人员做到心里有数, 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 能够自主决定培训时间, 避免参与培训的盲目性、被动性。应该大力发挥行业协会, 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对科技期刊工作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因为这个团队有国内最具经验的科技期刊编辑实践者和领导者, 只有这个团队最了解科技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知识缺陷和学习需求, 由其组织的培训最能贴近编辑工作的实际, 也能正确引领期刊工作的发展方向, 激发科技期刊编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加强与培训对象的沟通, 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丰富培训形式

首先, 在课程的设计上, 应多做调查研究, 可以通过建立QQ群、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 加强与培训对象的沟通, 了解培训对象的知识需求, 使培训课程的选定能够做到按需设课, 以达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 增强科技期刊编辑参加培训的兴趣, 保证培训效果的实现。其次, 培训形式应该多样化, 例如, 可以通过组织专题研究、建立研究基金的方式强化科技期刊编辑的参与性, 然后在培训中选择有创见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汇报, 提高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创新性、连续性。再次, 在教育培训活动中要重视先进办刊模式、办刊经验的交流与学习, 改变培训中的“填鸭式”宣讲;还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就近穿插安排到一些期刊社、编辑部的考察, 通过对先进办刊模式、编辑方法的考察学习[8], 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和领导的管理经验, 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的。

(三) 强化主办部门及刊社领导的认识, 重视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与投入

科技期刊培训业务管理部门应强化制度建设, 加强期刊主办单位主管领导对继续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使其能从期刊发展的长远角度认识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保证继续教育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并在经费投入、培养时间安排、培训方案制定等方面配套制定相应的措施, 将每年每个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成绩能纳入编辑人员的年度考核之中, 并使组织形式制度化, 不要只管用人, 不管培养人[9], 而应以人为本, 谋划未来。

(四) 编辑人员要改变态度, 增强继续教育的主动性

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不能只埋头做嫁衣、关门办期刊, 而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应主动走出去,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讨论,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既要做一个合格编辑, 也要立志成为“杂家”、“大家”。科技期刊编辑不能只满足于自己能编会校的现状, 应拓宽自己的能力, 如市场营销能力、广告策划能力、内容策划以及组稿和约稿能力等, 以适应新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的高要求。另外, 在工作中还应注意通过培训和学习, 提高自己对期刊数字化、网络出版等新传媒形式的认识, 应对数字化出版对传统科技期刊编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挺立潮头。

参考文献

[1]崔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EB/OL]. (2012-03-27) .http://edu.people.com.cn/h/2012/0326/c227696-4031479646.html.

[2]吕晓东.建立出版继续教育制度的N个理由[J].中国编辑, 2004 (5) :25-26.

[3]余惠先.论编辑的继续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6) :14-16.

[4][5][6][9]赵晓东.对编辑继续教育问题的探讨[J].成人教育, 2011 (6) :73-74.

[7]高雪莲, 刘菲.责任编辑继续教育学时获取途径的探讨[J].编辑学报, 2013 (4) :184-186.

上一篇:留学加拿大语言条件下一篇:婚礼上伴娘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