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西南师大版(共10篇)
共10分)1.(2分)已知ab=cd,那么a:c=d:b.()2.(2分)若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那么它们一定是等底等高。()3.(2分)判断下面列出的方程是否正确。
赵小飞的体重是49千克,他的体重比弟弟体重的3倍少2千克。弟弟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解:设弟弟的体重是x千克。
(1)3x-49=2(2)3x+2=49(3)3x-2=49(4)3x=49-2(5)49-3x=2(6)x÷3+2=49 4.(2分)圆柱的高一定,底面周长和侧面积成正比例。
5.(2分)在比例尺的应用中,实际距离都比图上距离大.()二、选择题。(共10分)(共5题;
共10分)6.(2分)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7.(2分)求圆柱形粮囤能盛多少粮食,就是求这个圆柱形粮囤的()A.侧面积 B.表面积 C.体积 D.容积 8.(2分)如果A×2=B÷3,那么A:B=()A.2:3 B.6:1 C.1:6 9.(2分)200克盐水中含盐40克,盐与水的比是()。
A.1∶6 B.1∶5 C.1∶4 D.4∶1 10.(2分)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高不变,体积扩大()。
A.3倍 B.9倍 C.6倍 三、填空题。(共20分)(共10题;
共20分)11.(1分)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_______倍。
12.(1分)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_______,图上6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千米。
13.(4分)=18:_______=_______:20= _______=48÷_______=_______% 14.(3分)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侧面积扩大_______倍,底面积扩大_______倍,体积扩大_______倍. 15.(1分)若5x=2y,则x:y=_______:_______。
16.(2分)甲的 与乙的 相等,(甲乙均不为零),则甲:乙=_______:_______. 17.(2分)我国的长城实际总长度约为670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1:50000000的地图上的距离是_______厘米。
18.(4分)0.5m3=_______dm3 2.74L=_______mL 250cm3=_______dm3 590mL=_______L 960dm3=_______m3 0.42m3=_______cm3 19.(1分)圆柱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_______倍。
20.(1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如果圆柱的体积是18.84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_______立方分米;如果圆锥的体积是18.84立方分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_______立方分米。
四、计算题。(共23分)(共3题;
共23分)21.(8分)直接写得数。
1-30%= ×9× = ×12= 22.(9分)下列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 ①(﹣)÷ ② × + ÷ ③ ÷0.2× ④23﹣ × ÷ ⑤ ×101﹣ ⑥ ×(+)÷ 23.(6分)求未知数x.(1)3x﹣0.6×4=4.8(2):x= :
五、按要求画图形。(共9分)(共1题;
共9分)24.(9分)画出下图中三角形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六、解决问题。(共28分)(共5题;
共28分)25.(5分)小芳家在学校正南200米.(1)这幅图的比例尺是_______。
(2)书店在学校正西_______米。
(3)小华家在学校南偏东60 º方向300米处,试在图中画出小华家的位置。
26.(5分)(1)在图中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半圆,并将半圆以外、长方形以内的部分涂上阴影。
(2)求所画半圆的周长。
27.(6分)填写下列表格(cm)。
名称 半径 直径 高 表面积 体积 圆柱 5 4 2 4 20 5 圆锥 4 2.4 —— 0.5 4.5 —— 28.(6分)一堆圆锥形黄沙,底面周长是12.56 m,高是1.2 m,将它铺在一个长8 m,宽2.5 m的沙坑里,可以铺多少厘米厚? 29.(6分)在比例尺为1:5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8cm,一架飞机上午10时从甲地飞往乙地,下午2时到达。这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共10分)(共5题;
共10分)1-1、2-1、3-1、3-2、3-3、3-4、3-5、3-6、4-1、5-1、二、选择题。(共10分)(共5题;
共10分)6-1、7-1、8-1、9-1、10-1、三、填空题。(共20分)(共10题;
共20分)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四、计算题。(共23分)(共3题;
共23分)21-1、22-1、23-1、23-2、五、按要求画图形。(共9分)(共1题;
共9分)24-1、六、解决问题。(共28分)(共5题;
二、读拼音,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汉字。(6分)
yóu秉烛夜()言不()衷()豫不定
yú()不可及()贯而出()事无补
pí沁人心()乐此不()()开肉绽
yíng热泪()眶()刃而解云雾()绕
三、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大风刮走了气球。(2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2分)
光景:①风光景物;②境况;状况;情景。
①_______
②_______
3.嘹亮的歌声荡漾在平静的湖面上。(缩写句子)(2分)
______
4.下列句子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令世人惊叹。
B.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不能不令世人惊叹。
C.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怎能令世人惊叹?
D.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怎能不令世人惊叹?
5.请写一句你喜欢的公益广告或送给同学的毕业留言。(2分)
______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通过这一册的学习,我们认识了______的雷锋,______的南丁格尔,______的老班长,______的詹天佑,以及被誉为“______”的诺贝尔和“____________”的袁隆平。(6分)
2.看到“离别”,我想到了本学期学过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古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矛与盾》这则寓言可以用成语______来概括,这则寓言告诫人们____________。(2分)
4.君子和而不同,。仁者乐山,_________________。(孔子)(2分)
5.我会连线。(4分)
相思鸟预示着“我们”富有情趣的生活
金孔雀指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橄榄树代表美好的爱情
曼陀铃象征成功的事业
五、下面是一位同学习作中的一段文字,有几处错误,请按要求修改,再给这段话写个简单的评语。(6分)
在家中,除了爸爸就数我的军棋下得好。①可近日竟让弟弟杀了个体无完肤,鬼知道他用了什么战术。本来这也算不了什么,胜负乃兵家常事嘛。可是弟弟,赢了几盘棋就洋洋得意,自以为了不起,动不动就说我是“纸老虎”,还要我尊他为“师傅”。②见我空闲下来,马上过来挑战:“在杀几盘,敢不敢?”③气得我直咬牙,说:“让你神气几天,等爸爸回来,我叫你……哼……”
1.第①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请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替换。______(1分)
2.第②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______(1分)
3.第③句中带点的“直咬牙”语气过重,请换用一个。______(2分)
4.评语:____________(2分)
六、课内语段回放:阅读《一个这样的老师》片段,回答问题。(11分)
“很简单,”怀特森老师眼里闪过狡黠的光芒,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我编造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过。你们笔记里记的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
从来没有过那你那天拿的头骨是怎么回事比利问
那件头骨嘛怀特森老师笑了不过是马的头骨罢了
那你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讲?为什么还要考试?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一股怒火升上了我的心头,我紧紧抿住嘴唇,控制着自己不嚷出来。教室里响起了不满的议论声。
怀特森老师摆摆手,让大家平静下来:“难道你们自己没有想到吗?既然是‘绝迹’了,我们顶多只能发现它的骨骼化石。而我却向你们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具体特征,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怀特森老师说试卷上的分数是要登记在成绩册上的,他也真这么做了。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狡黠:_________________
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2分)
3.转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从这件事中学到了_____。(2分)
5.这篇文章还有个题目是《我最好的老师》,这两个题目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为什么?(不能写自己老师的真实姓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语段品读:阅读短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13分}
2005年8月,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是稍显寒冷,玛丽娜围栏的木门,拉了拉围巾,随手把一袋垃圾了左边的垃圾筒里,右边垃圾筒旁正蹲着个拾荒孩子。在帕雷尔摩富人区,这种场景司空见惯,忙碌的玛丽娜往日目光不会为此停留哪怕一秒钟。
今天,她不由脚步,()眼前的孩子正在把的垃圾又一点点放回垃圾筒。她收拾得是那么的仔细、耐心而庄重,仿佛面前不是一堆垃圾,而是一棵圣诞树,她正在摘取她的礼物。
“喂,孩子,别人可都是翻完垃圾就走的,你为什么还要动那些脏东西?()再过一会儿环卫工人()会来收拾。”玛丽娜问了一句。
“这块草坪多漂亮,毕竟环卫工人还要等一会儿,即使瞬间也要让这里尽可能美丽,不好吗?”孩子边收拾着垃圾边说。
这个拾荒孩子的话让玛丽娜很意外。瞬间也要美丽,她默默地站在那里看着孩子的背影,这孩子的话有些让她感动。许久,孩子突然意识到和她说话的人并没有离去,赶紧站起来转过头。
在那瞬间,玛丽娜惊呆了,面前这个孩子()衣服很旧,()很整洁,面容黝黑()很干净,而她姣好的身材和脸型是玛丽娜近几年都很少见的。“你愿意当模特吗?”玛丽娜脱口而出。玛丽娜·冈萨雷斯——世界著名项链设计师,她知道什么样的苗子能成为一流模特儿。
三年后,这个叫妲妮拉的拾荒女孩接连击败一千多名竞争对手,摘得全球最大模特经纪公司Blite举办的“世界精英模特大赛”阿根廷赛区选拔大赛的桂冠。从丑小鸭到白天鹅,从垃圾堆到T台,记者问玛丽娜是怎么发现妲妮拉的潜质的,玛丽娜笑着说:“懂得瞬间也要美丽的人,想一生不美丽都难。”
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横线上。(2分)
放进翻过推开停下
2.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3分)
3.选取文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作为文章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1分)
4.从妲妮拉的角度,简要概括这个小故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妲妮拉的成功,有人说完全是因为她的机遇好,有幸遇到了玛丽娜。对此,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是怎样理解“懂得瞬间也要美丽的人,想一生不美丽都难”这句话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习作。(30分)
那年春天,父亲(李大钊)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dāidài)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么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燒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zhezháo)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2.在文中找出下面词的反义词。
清楚( )严肃()
3.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4.用“ ”在文中画出这段的中心句。
5.这段主要表现了(选对的打√):
A.李大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 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数量关系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
公式方面
1、单价×数量=总价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3、速度×时间=路程
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5、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例:90÷5÷6=90÷(5×6)6、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1)3-
(4)18×(+)
(5)×7+×5
(6)(-75535585510-
(2)×+×
(3)×+÷ 12127887***23231614)×24- 125
(7)(57×47+47)÷47
(8)12115÷[(3+5)×13]
2、解方程。(20分)(1)7χ=11816
(2)χ×(3274+3)=2
4(2)6×1112-2χ=12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35是30,这个数是多少?
(2)比一个数多12%的数是112,这个数是多少?
(3)12加上23的和,等于一个数的23,这个数是多少?
(4)一个数的35比它的2倍少28,这个数是多少?
经过三个星期的教学,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单元的知识点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作业质量、小测的反馈信息,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有:面的旋转、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这些知识,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长方形、三角形旋转一周后得得到一个圆柱、圆锥,会利用公式底面积乘以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以及利用底面积乘以高再乘以三分之一得出圆锥的体积。在体积的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类比法,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底面积乘以高,然后让学生通过猜测、尝试验证等手段,让学生推导出圆柱和圆锥的公式,所以学生记得特别牢固,这一点在日后的教学继续发扬。
同时,本单元出错较多的地方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因为学生在求表面积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圆柱是求两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求一个底面积加上一个侧面积,或者只求侧面积……,所以经常列式出错,以及计算准确率不高。
但总的来说,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学目标已达到,部分知识点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在期末复习中查漏补缺。
《面的旋转》课后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感觉做到了以下几点:
1、素材——注重现实性
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本节课中,我始终把学生置于趣味的情境之中,如:生活中“旋转的美”“找一找”等活动,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实践,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2、问题——呈现开放性
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中“旋转游戏”、小组内的“操作活动”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课堂上学生非常执着、认真、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每个问题都得出不同的答案。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开放了课堂空间又开放了学生思维;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特别在探索、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和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潜能得到开发,他们所收获的远非数学知识。
3、活动——凸显主体性
课中,我大胆放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我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用观察、分析、猜想、探索、归纳等手段,帮助学生动手、动脑做数学,引导他们自主归纳出立体图形的特点。
总之,在本节课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有趣味性、丰富性、现实性。同时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机制,加强学法指导,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愉悦地完成本课教学。课下,听取了老师们的评课,又联系课堂教学,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这节课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激情导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开始前,我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把你们刚认识的新朋友带来了,你们猜,他是谁?”就在学生们的猜测下,我拿出了课前藏好的圆柱。我继续发问“你们认识它吗,是怎样认识的?你们还想知道它的什么?”由此展开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复习引入——提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导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闯关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教学,以闯关的形式将课程分为三部分,以闯关成功奖励一节活动课为诱饵,激发学习兴趣。第一关是侧面积的计算,探究新知时,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圆柱侧面沿高打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由此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第二关开始)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第三关是练习阶段,以生活中的圆柱物体为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学生说出要计算哪几个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
三、把握重、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进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操作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俗话说:听过了就忘记了,做过了就记住了。学生亲身实践了,一定记忆深刻。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幻灯片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二、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小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这节 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知。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强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圆柱体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激发学生好奇心,独立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愿望。这样联系旧知,导入新知,思维过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学生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亲身参与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块月饼切成一个圆柱体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找一找: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高是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课件展示,加深理解。
为了直观、形象,让学生观看课件: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圆柱体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得出体积公式。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虽然能说出“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但是,到底拼成的图形怎样更接近长方体?演示动画后,学生不仅对这个切拼过程一目了然,同时又加深理解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转化方法。
四、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进行分层练习,拓展知识,发散思维。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比例尺》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时,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
1、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图形是按什么标准放大或缩小的,而且能用网格图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本节课的教学,有了一些体会:
一.数学概念规范生活认识。
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模糊的,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不清楚。而本节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数学意义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是有一定变化规律的,它要指按一定的比将图形的每一条边同时放大或者同时缩小,这是一种定量的刻画。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例题的教学资源,通过把原图变大后的三幅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有的图长变长了,但宽没变;有的图宽变长了,但是长没变,这样的变化都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放大,而我们要研究的放大必须是长和宽同时变化,而且具有“形状不变,大小变了”的特征的。层层递进,从而规范了学生心目中对放大与缩小概念的理解。为下一个环节学生探究图片放大与缩小过程中各对应边的变化规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
3月份的一天, 我按照惯例进入六年级一个班级听随堂课, 讲课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在老师的简单提问后, 学生明确了制作一个圆柱体, 需要一个长方形当侧面, 两个相等的圆分别作两个底面。随后教师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后, 布置学生开始制作圆柱体。教师的意图很明确, 希望学生在做圆柱的过程中, 主动建构长方形的长和圆柱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到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孩子们是怎样做圆柱的:有的同学先借助手边的胶棒, 用纸一围, 就做好了侧面, 再借助胶棒的底面描了两个圆, 剪下来, 就做成了一个圆柱;有的同学先用硬币画了两个圆, 剪下来当成了两个底面, 然后用纸随意围成了一个圆柱, 和底面比较, 小了就变大些, 经过几次调整, 圆柱也做成了;还有的同学先用圆规画了两个一样大的圆, 通过不断调整围好的圆柱的大小, 最终也把圆柱做好了;也有个别同学先在纸上设计出长方形和两个圆的大小, 再剪下来, 围成了一个圆柱。总结孩子们做圆柱的方法, 一类是借助实物;一类是先满足一个条件, 去调整另外一个;还有一类是先设计, 再制作。前两类同学根本就没有寻求关系的需求, 目的就是做圆柱, 第三类同学做之前是有思考的, 一定要考略两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样的孩子太少了。面对这样的一种局面, 大约经过了20分钟的制作、调整过程后, 多数同学基本上已经把圆柱做完了。我和上课教师商量后, 改变了后面教学的内容。此时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交流与反馈, 我对学生进行了测试。
测试题目: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20厘米, 求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
测试结果: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 有52.7%的同学在做完圆柱后已经掌握了圆柱内部结构特征, 从而找到了解决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还有47.3%的同学在做圆柱的过程中没有主动关注圆柱内部结构特征, 目的只是做圆柱, 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也违背了教师的设计意图, 没有真正达成做圆柱的价值。
二、我的思考
面对这样的数据, 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在做圆柱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建构长方形的长和圆柱底面周长之间的关系吗?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提出什么样的活动要求, 才能使学生产生寻求关系的需求, 真正理解圆柱的内部结构特征, 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呢?
三、学生调研
和组里老师交流后, 我们分别对六年级1、2两个班级在做圆柱之前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如下) , 大约20分钟后, 没有任何反馈的情况下, 进行了同样的测试。
设计做: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 先想一想, 再画出你所需要的图形, 并标出数据, 然后剪下来, 做一个圆柱体。
给数据做: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 先想一想, 再画出你所需要的图形, 并标出数据, 然后剪下来做一个半径4厘米, 高10厘米的圆柱体。
我将随堂课和这两个班的测试要求及测试结果整理如下:
任意做只有52.7%的学生方法正确, 因为有些学生只是借助手边圆柱形物体, 无意识进行调整, 没有真正感知到底面周长与长方形长的关系, 所以根本就找不到解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做和给数据做两种要求的操作, 老师提出了细致的操作要求, 学生经历了想、画、标、剪、做的过程, 产生了建构底面周长与长方形的长两者之间关系的需求, 从而主动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求关系活动中, 逐步感悟、明确两者间的关系, 积累了活动经验的同时, 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设计做和给数据做两种相比较, 虽然学生前测结果数据很相似, 但是给数据做由于给定了数据, 有些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单一, 减少了调整的过程, 导致学生的活动经验不如第二种那么丰富了。
由此可以发现, 在学生制作之前操作活动的要求必须明确、细致, 才能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有思考的参与, 能够产生构建关系的需求, 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 逐渐清晰圆柱体内部的结构特征, 这样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效, 以便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材对比
回过头来, 我们再来看看教材。对比三版教材发现, 三个版本的教材都是通过圆柱体的展开图来认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其中, 人教版教材与现代版本教材都是从圆柱体的侧面入手, 引导着学生首先将侧面展开, 观察其展开后的形状, 以此作为突破点与教学重点, 在此基础之上引入圆柱体表面积的知识教学;而北师版教材是通过学生制作一个圆柱体, 在做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圆柱体各部分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相比人教版与现代版本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地体现了从整体出发的教学观念, 使学生对圆柱体的表面积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并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不成功调整再操作这一系列活动充分感悟圆柱体内部结构特征, 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再设计
通过以上我们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 课堂中我们选取设计做的操作方式, 并进行了一些细化的调整和重新设计, 让学生在做圆柱的过程中, 主动构建长方形的长和底面周长的关系, 寻求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 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1. 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操作要求
请学生试着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薯片筒 (圆柱体) 。
操作要求:
(1) 用一张白纸做一个圆柱体;
(2) 先将你的设计方案画在纸上, 标明相应的数据, 再剪下来制作一个圆柱体;
(3) 如果操作不成功, 就换成一张蓝色的纸重新设计并制作。
温馨提示:做之前先认真思考一下, 怎样设计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个圆柱体。
操作要求中有一条温馨提示, 就是做之前要先认真思考, 只有学生先想了再动手操作, 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才有效,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另外增加了一条操作要求:如果操作不成功, 就换成一张蓝色的纸重新设计并制作, 这样的要求能够清晰地看出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 以便教师在反馈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 反馈活动有层次和针对性。
反馈的层次分别是没有成功、调整成功、一次成功的顺序, 这样的反馈能够将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感受到寻求关系的重要性;同时每一层次的学生都会针对自己的问题, 专心听取他人的操作方法, 取长补短。
3. 设计了开放的、有思考性的习题
(1) 选择材料, 制作无盖水桶, 并算一算需要多少材料?
(2) 用一张A4纸制作一个圆柱体, 使得它的表面积尽可能大, 这张纸的利用率是多少?请你先画出来, 再算一算。 (底面圆直径取整厘米)
此类题目有着开放的探究空间, 学生需要运用课堂中总结、概括的数学知识设计方案, 经过多次尝试调整获得问题解决, 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吧!请亮出你的风采吧!别忘了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哦!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25分)
1.把3吨煤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3吨煤的(),每份是()吨。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自然数,比值不变。()
3.真分数的倒数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比1小。
()
4.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5.如果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最大的是圆。()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填正确答案的序号,5分)
四、看清题目,巧思妙算(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五、实践操作,探索创新(11分)
1.画画,算算。
(1)请你在右面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2分)
(2)如果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请你求出圆的面积。(2分)
2.在生产、生活中,经常把一些同样大小的圆柱管捆扎起来,下面我们来探索捆扎时怎样求绳子的长度。下面每个圆的直径都是10厘米,当圆柱管的放置方式是“单层平方”时,捆扎后的横截面如下图所示。(4分)
请你根据图形,完成下表:
3.下图中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3分)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2分)
2.霜电器厂有540多职工,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3分)
3.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共400个,其中合格的是396个,求这批零件的合格率。(3分)
7.王老师去年获得稿费3000元,稿费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14%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问张老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5分)
8.客车从甲城到乙城要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要15小时,两车同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距乙城还有240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6分)
(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1页主题情景图“买文具”,认一认,填一填。
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换算关系。
2、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教学重点:1、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2、掌握元角分的关系。
3、体会一元的币值。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人民币之间的正确兑换。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要购买这些文具需要什么?
3、揭示课题
二、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1、说说你认识哪些人民币?
2、看“认一认”
图中有哪些人民币?给他们进行分类
说说哪些是纸币,哪些是硬币?
3、游戏
我举你认,我说你举。
三、开展换币,购物活动。
1、说说元角分的关系
2、进行换币活动。
3、那一元能买多少东西呢,我们来开展一项购物活动。
出示主题图,图中文具个卖多少钱,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完成71页练习。
四、填一填
独立完成
五、本课小结xkb1.com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有什么用处?
2、买衣服
教学内容:教科书72页主题图,认一认,说一说,73页练一练和数学故事。
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大面额人民币及换算关系。
2、体会人民币的用处。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教学难点:能正确清点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看人民币认读。
2、听币值,找出或组成相应的人民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看主题图,理解图意。
2、提问
想买一件衣服和一条裙子需要多少钱?
你能用刚才学过的人民币支付吗?
你有别的办法让付钱更简单吗?
(用大额人民币)
三、认识大额人民币
1、说说自己认识的大额人民币
2、师举生认
四、开展购物活动
1、交流,大额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下面老师要看看谁会用这些大额人民币购买主题图中的衣服。
3、抽生购物
4、同桌互相进行购物活动。
五、练一练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六、讲故事
感受银行和储蓄功能。
七、本课小结xkb1.com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去商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元角分单位间的换算,掌握最简单的元角的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元角单位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元角单位间复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xkb1.com
前两节课已经学习了元、角、分及其相互间的简单换算,而且也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为此,本节课创设一种购物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也来了,请看。(课件出示:我是小淘气,我要和大家一起到小精灵购物广场去买东西,你们愿意吗?出示第72页的图。)
1.活动一:
(1)小朋友,这里的东西可真多,老师都看得有点眼花缭乱了,这里有你需要的东西吗?你需要什么东西?买这些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价钱,并且注意指导他们对计算过程的思考,提示大家,相同的单位相加,即元和元加,角和角加。)
(2)该怎样付钱呢?请小朋友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钱来试一试。
还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吗?
(3)小组内讨论,互相说说自己要什么东西,一共要用多少钱?并且付钱。
(4)刚才在购物广场买东西的时候,大家表现得非常好,小淘气心里非常高兴,他现在给大家出了6道题想考考大家,看谁写得又对又快。请打开课本第72页填一填。(放一段音乐。)
填空后大家对题,并且注意纠正错误。
2.活动二:
就要到了,小淘气要到游乐场去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一段录像,内容是小朋友们在游乐场玩的欢快场面。)
碰碰车13元,跳跳房9元5角,空中飞人15元5角,抬花轿7元,小朋友,如果你有20元钱,你想做哪些游戏呢?你的钱够花吗?
(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汇报。教师注意提醒学生20元钱的限度。)
3.活动三:
(1)小朋友们,小淘气有一个新的想法想要告诉大家,你们想知道吗?
请大家讨论一下,给自己的店起个什么名字?再选出一个售货员。
咱们的货物就在课桌斗里,请你们拿出来吧。
店名有了,售货员有了,货物也有了,万事俱备,咱们开张吧!请大家轮流当顾客,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售货员和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付的钱对不对。
(2)小朋友,我们到兰猫专卖店去看看吧,你买了什么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元、角单位的计算,在计算上要注意相同单位的数才能加在一起,如果整角数已满十,要把10角换算成1元。
板书设计:去商店
买牙膏和奶糖:2元6角+6元5角=9元1角
买书包和铅笔盒:38元+12元=50元
买铅笔和钢笔:3元7角+1元2角=8元9角
第四课时应找回多少钱
教学内容:人民币元、角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人民币元、角单位间的换算及最简单的元、角单位间相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元、角单位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单名数减复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复习:
5角+2元4角=14元9角+1角=
3元+8元=100元+82元=
27元4角+10元2角=1元-8角=
二、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每件物品各多少钱?
2、根据统计表要求填一填、
(1) 乒乓球拍9元,付出了10元,从付出的10元中去掉买乒乓球拍的9元,应找回1元。
(2) 跳绳的价钱是6元5角,付出的钱是1张5元和1张2元,合起来是7元,去掉6元还剩1元,1元-5角=5角。
(3) 乒乓球是7角钱,付出2元,应找回多少钱?
(4) 足球18元4角,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5) 乒乓球拍和乒乓球一共用多少钱?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6) 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多少钱,付出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小组活动,用不同方法计算。
三、数学游戏:小小百货店
小组活动要求:1、每人准备2~~3件小物品,标上价钱,进行分类,组成小小百货店。小组内同学轮流当售货员。
2、顾客用附页2中的钱,到小小百货店购物。
四、课外作业:回家后和妈妈一起玩付钱、找回钱游戏。
板书设计:
应找回多少钱
10元-9元=1元
5元+2元-6元5角=5角
2元-7角=1元3角
20元-18元4角=1元6角
10元-9元-7角=3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66——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创新意识,发展数感。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发现和欣赏数学美。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很好地实现从图形变化规律的认识过渡到数字变化规律的认识上来。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规律。师:(教师巡视一周,仿佛在数一数班级有多少人)问:你们猜一猜老师在干什么呢? 生:在书我们班级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亮,都看出来了,那你能猜出老师刚才是怎样数的吗? 生:1 2 4 5------(板书)2
6 8
------5
15 20------师:你们可真聪明,都被你们猜中了,这几组数你们能接着数下去吗? 生:能
师:谁愿意给大家数一数?(指名数)师:大家都会数吗?(会数)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看到前面的几个数就能接着数下去呢? 生:因为这几组数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都找到了这几组数的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找规律”。
二、探索交流,找出规律
1、练习教科书66也1小题。
三、综合练习:教科书66——65页的练习。
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能正确地画圃;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根据平面的基本特征,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面图形.
(一)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提问:什么叫做三角形?你能够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老师板书分类:a.按照边分类;b.按照角分类
2.教师口述,学生作图.
(1)等腰三角形
(2)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断.
出示一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三角形.
4.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提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二)复习四边形,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师提问:四边形是怎样的图形?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四边形?
1.复习图形特征.
出示:
请你说说图里学过的四边形的名称、特征和字母表示的意义.
小组共同回忆:
(1)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3)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4)梯形有什么特征?
2.从图上看,我们学过的四边形可以分为哪几类?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小结:由于长方形、正方形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所以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复习圆.【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复习圆的特征.
(1)画圆,并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
(2)提问: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二、复习轴对称图形.
(1)请同学们把圆对折.
提问:你发现圆对折后有什么特点?
再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
(2)提问:你认为刚才对折的图形都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这里对折的折痕就是什么?
(板书:对称轴)
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里,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你还能说出哪些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三、复习立体图形
四、综合练习。
教科书68页的练习。
线与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69——7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线。1.复习特征
(1)请你在本上分别画出5条不同的线,然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画的是什么线,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2)全班汇报.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判断反馈.
(1)一条射线长5厘米.()
(2)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3)通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通过一点可以画一条射线.()
二、复习角.【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什么叫做角?请你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
2.复习各部分名称.
学生填写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1)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
(2)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教师说明: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 每种角的特征是什么吗?
(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三、复习垂线和平行线.【继续演示课件“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
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2.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六、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能够说出哪些包含关系的图形?
七、板书设计.
几何初步知识
线、角、垂直和平行、直线、射线、线段、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垂直、平行
图形与测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74——7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及相互沟通联系,能应用公正确测量出需要的数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进一步体验处法多样化。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观察图形,学会计算多边形面积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多边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作图工具。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师整理的知识点,问:根据你们小组整理的知识点,请给老师的这个整理提出补充意见。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s=ah 2.三角形的面积
s=ah÷2 3.梯形的面积
s=(a+b)h÷2 4.组合图形的面积
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学生先制定计算的策略,然后学生自己测量出求下面图形的面积所需的数据,并求出图形的面积。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测量的。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即兴发挥”这一环节后,用投影打出“各显深通”标题。这一板块,由浅入深的不同难度的有关多边形面积的题目组成,要求学生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能完成哪道题就完成哪道题。通过这一板块的练习,学生个性得到继续张扬,学生创造力也得到培养,更为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待学生完成后,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鼓励、赞扬。这一板块给学生创造了活动的机会,做到了分层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使不同学生通过完成不同难度的题目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充分激励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五、综合练习:教科书74——77页的内容。
图形与变换
教学内容:教科书78——7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生活事例,在系统复习中引领学生回顾图形位置的几种变换方法,并能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力目标:
通过复习,对图形的位置与变换的相关方法有较为系统地了解并能进行基本的操作。教学过程:
一、复习对称:(课件出示)
师:认识这个地方吧?高大的威海之门为什么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生:左右是对称的。
师:因为对称所以美是吗?(板书:对称)为什么说威海之门是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可以用这个长方形纸片边演示边说。
生1:沿着一条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生2:折痕所在的那条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生3:有的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或多条。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师:对称是位置变换的一种方式。(板书:位置
变换方式)怎样能又快又好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呢?根据什么?(课件演示:小船)
生:先描出对应点,再顺次连起来。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课件演示。
师:同桌两人任找一组相对应的点看看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二、复习近平移:
师:能看出这形状像什么吗?这是海上公园人工湖中的一条小船,船头停着一只蓝鸟,船尾停着一只红鸟,小船开动了,它是在做什么运动? 生:平移
师:对,是平移。(板书:平移)平移是图形或物体非常常见的位置变换方式。这时两只鸟发生了争吵。蓝鸟说我在船头,我经过的路长一点。红鸟说不对不对,我在船尾,我经过的路比你长。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两只小鸟说的对吗?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停止争吵?
生1:两只鸟经过的路一样长。我可以数给小鸟看,红鸟移动了10个格,蓝鸟也移动了10个格。生2:我可以告诉小鸟,船头平移了10个格,船尾也平移了10个格,所以它们经过的路一样长。师:如果小鸟停在船上其他地方,比方说停在这个地方,平移了几个格? 生:还是10个格。
小结:这条船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平移了几格不是看两个图形之间空了几格,而是看对应点或对应线段移动了几格。平移时,图形上每个点移动的格数都相同。师: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位置变了,形状大小没发生改变。
师:看来大家不但认识了平移现象,还掌握了平移的方法。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不简单。
三、复习旋转: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两只小鸟停止了争吵。打心底里佩服大家,也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呢。看着大家如此聪明,小鸟还有个问题想请教,不知你们愿不愿继续帮忙呢? 师:真是些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师:小鸟和你们一样也特喜欢大风车栏目,这几天在家练习画大风车标志。可是怎么画也不能让每部分一模一样,间隔的距离也不能一样大。这可愁坏了他。你能帮小鸟出个主意,怎样能准确画出这个图案?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吗?
生:先画其中一部分,再按顺时针方向转动900画出第二部分,依此类推。师: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旋转 课件演示。
师:是这样的吗?你怎么知道旋转的度数是900 ?你认为旋转后所到的新位置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桌俩合作完成,用手中的笔演示一下。生1:方向和角度。生2:还与中心点有关。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方向、角度、中心点不同,旋转后的位置就不一样。师小结:旋转时最好以边为准,明确方向和中心点,从而确定旋转后每条边的位置。师:旋转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必须旋转一周才算旋转吗? 生:位置变了,但形状大小没变。师:旋转也是常见的位置变换方式。(板书)比较一下旋转与平移这两种变换方式最本质不同是什么? 生:旋转是沿曲线运动,平移沿直线运动。师:大家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说的是头头是道,操作起来是否也能游刃有余呢?一块来试试怎么样?
四、综合练习:教科书:78——79页的练习。
统计与概率
教学内容:教科书:83页——8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明晰“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述: “统计与概率”是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而发生内涵扩张的数学教学内容模块,尤其是新增的“概率”部分,更是传统教材所不曾涉及的。所以,对数学教师而言,驾驭“统计与概率”尤其是概率内容便成了数学教学的崭新课题。为此,在全面系统的毕业复习前,数学教师应再度走进课标、解读教材,以准确领会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目标,深入感悟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教学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能给予学生的成长空间。我们认为,这也是提升统计与概率复习效率的基点所在。
二、纵横梳理,明晰“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
对于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核心是完善认知结构,途径是加强知识梳理。基于主体参与的知识梳理,将平时独立存在的数学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在统计与概率复习中,教师应该粗化流程组织,扩展问题空间,为学生主体的知识梳理提供较为宽绰的自主平台。
例如,“统计复习课”教学设计:
1.揭示课题,展示目标
谈话:同学们,通过今天对“统计初步知识的复习”,我们要达到以下三条目标:(课件出示)(1)掌握各种统计图表的形式和特点;(2)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能较为整洁美观地绘制统计图表;(3)会根据统计图表上的数据进行简单的信息分析。
2.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谈话:同学们,通过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边回忆补充,一边归纳完善如下知识结构表)
三综合练习:教科书83——86页的练习。
可能性
复习内容:教科书:87——88页的内容。复习目标:
1、再次经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使学生巩固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和用画“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并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推断。
2、再次经历操作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某些事情发生的结果作出推测和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统计和可能性的知识。今天我们来把学到的统计和可能性的一些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人的眼睛重要吗?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下眼睛的重要性吗?对,人的眼睛就是我们心灵的窗户,我们要好好的保护自己眼睛,可是身边的同学总有不注意保护自己眼睛的,下面请看我
三、复习统计相关内容
1、多媒体出示第1题:光明小学2002年一至六年级近视情况统计表。(略)①、从表中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级患近视人数最多吗?为了更清楚的表示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学生绘制统计图,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②、展示学生作业,并谈谈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③、根据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或对我们班的同学说什么?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多媒体出示第2题:三(1)班同学1分钟跳绳成绩单。(略)①、我们应该怎样来整理这些数据呢?小组交流。②、小组汇报整理的方法和步骤。(分组——画“ 正”字记录数据——绘制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分析。)③、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并完成统计图和回答后面的问题。
④、交流讨论:在整理数据我们用到了什么方法?要注意什么?在绘制统计表的时候呢?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呢?在分析的时候我们用到了那些知识?
3、多媒体出示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在这个题目中你复习了什么知识?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求平均数)
二、摸球游戏:
①、学生猜测:在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的袋子里拿一个球可能是什么球?在8个红球和2个黄球的袋子里拿一个球,拿出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性大? ②、学生操作验证 ③、交流验证结果
④、结论:哪种多,可能性就大。
综合练习:教科书87——88页的练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科书89——9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倒推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倒推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巩固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巩固倒推策略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
一、复习整理,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学期主要学习了什么策略?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这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这类问题是指条件中只说明了中间的发展过程和最后结果,要求最初状态的一类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倒推的策略)
怎样使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先将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理清,然后从最后一步出发,一步一步倒着往前推算,逐步靠拢已知条件,直到问题解决。)
二、拓展练习,发展提高
1、甲、乙、丙三个组共有图书90本,如果乙组向甲组借3本后,又送给丙组5本,结果三个组所有图书的本数刚好相等。甲、乙、丙三个组原来各有图书多少本?
2、小亮在计算一道除法题的时候,把除数36写成62,结果得到的商是30余12。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3、一个水桶里面装有水,连桶称是5千克,把水加到原来的4倍,连桶称是11千克。桶里原来是多少千克水?桶有多重?
【六年级数学西南师大版】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3-13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02-1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06-03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03-24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04-01
西南师大版六年级上学期数学12月月考试卷10-29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应用题10-15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的表面积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03-22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