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海报设计说明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海报设计说明(共10篇)

文化海报设计说明 篇1

该设计以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宗旨,目的在于为学生、老师提供一个防暑、防寒、防风、防尘、防噪的学习工作环境和优美的居住、生活、休息、活动场所。

该设计主要以规整式布局为主,采用自然式布局,做到规整与自然式相结合,为学生提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设计中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了校园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2.1以“人”为本,突出绿化服务功能:

校园的绿化本着为师生服务为主的原则,力求创造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环境,为师生以及其他职工提供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发智力、表达感情、休闲娱乐的人性化空间。

2.2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突出“教书育人”的气氛:

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色,起到寓教于游的作用,来陶冶师生的情操,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3体现时代特色,突出时代精神:

计,体现时代特色;在景观营造上,以植物造景为主,坚持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坚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读书治学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3.道路设计

主干道设计宽度为5米,次要道路设计路宽为3~4米,路边人行道的宽度为1.5米,园路的宽度为1.5~2米。

整个学校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整、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在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在本方案的设计中,主要道路的设计为线形规整式道路,而所有园路均采用了自然式,园路的线型设计以方便游人游览整个游区为主,同时也满足学生们晨读和休息时的使用。

文化海报设计说明 篇2

“‘文化图式’是内容图式的一种, 其是以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 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 (周笃宝, 2003:86-891) ”而刘明东教授则从“文化”的概念以及语篇语言学中的“图式”概念的角度, 将“文化图式”定义为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 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块, 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刘明东, 2003)

2 文化图式翻译模式

翻译是为了促进两种语言的交流, 而文化翻译的目的不仅如此, 更是为了促进原语和移入语文化的双向交流, 寻求文化的共生和融合。根据图式理论, 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抽象和概括, 而每项具体经验都是文化的体现。如果把图式看作一种框架, 那么文化就是框架的内容、框架的填充物, 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从不同方面反映文化, 从而形成不同层面的文化图式。文化图式的翻译就是在重视原语其他层面信息忠实转换的基础上强调源于文化图式的正确解码, 并努力实现其在移入语中的在编码。在翻译过程中, 不同民族在文化图式上表现为原语和移入语文化图式的异同, 具体可分为文化图式对应和缺省。对应指原语和移入语文化图式基本对等, 用移入语中文化图式能正确全面表达相关原语文化图式承载的文化信息。而文化图式缺省会导致移入语读者在认知推理过程中无法找到相关图式, 因而造成理解失败或不完全理解。为了促进原语和移入语文化双向交流, 寻求文化的共生和融合。笔者试图借鉴刘明东教授提出的三种文化图式翻译实现手段为参照, 旨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产品说明书翻译中缺省的文化图式翻译模式:移入模式、解释模式和交融模式。

2.1 文化图式移入模式

文化图式移入图式是指通过直译、直译加注或音译等方法直接移入目的语。以下这则化妆品说明书中包含很多中医特有的词汇, 看看译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原文:可采根据《神农本草经》理论核心的四气五味及七情合和, 采集大香格里拉地区原始森林中的多味本草精华, 经33道工序, 古法秘制出独有的『营肌五味』活肤美容汤。长期使用, 改善暗黄粗黑肤质, 润养肌肤健康营润。 (可采莹润深层嫩白睡眠面膜)

译文: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ible ShenNong Ben Cao Jing, Cortry makes a unique Ying Ji Wu We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through 33 traditional wording procedures with many scarce herbal medicine from the virgin forest of Shangrila.Ying Ji Wu Wei can moisten your skin and keep ithealthy.

这则说明书中, 出现了许多与中医相关的词汇。例如, “四气五味”、“七情合和”等理论, 译者采取了删译的方法。然而对该产品的主要配方“营肌五味”, 却是采用音译和注释结合的方法表示为“unique Ying Ji Wu We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在翻译“《神农本草经》”时也是如此。译者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 在音译的同时增加了信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ible” (中医中的圣经) 。译者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用“圣经”作比较, 使西方消费者很容易认识到该著作的权威性。自然提高了产品配方的可信度。

2.2 文化图式解释模式

文化图式解释模式是指当源于中的文化图式无法直接被移入语读者理解的时候, 可以采用增译或解释的方法在移入语中为原语文化图式提供相关的图示信息。由于女性购买者在购买化妆品时往往是凭着对该品牌的感觉和产品介绍来选择产品。因此翻译时应该尽量使用具有美好内涵的词汇, 以使译文达到内容美的效果。

AVON Perfect Day Moisture Cream雅芳保湿营养霜

Nourishes skin with the moisture it needs for a softer, more healthy appearance.

蕴涵丰富维生素和天然保湿成分, 具有滋养和保湿功效。为肌肤提供养分和水分, 另肌肤全日滋润亮泽、平滑柔软, 保持健康的动人光彩。

2.3 文化图式交融模式

文化图式交融模式是指源于文化图式和移入语文化图式交相融合, 在移入语中构建出一种新的文化图式。

原文1:成人使用, 可令您的肌肤如婴儿般娇嫩, 温和滋润不油腻。 (屈臣氏婴儿滋润霜)

译文1:The mild formulation is also ideal for adult use.Gently

原文2:天然活炭成分, 像磁石般有效吸走油脂及深层污垢 (曼秀雷敦男士活性炭沐浴露)

译文2:Natural Charcoal effectively absorbs and removes ex-cessive sebum and dirt.

以上两则中文化妆品说明书中, 分别使用“如婴儿般”和“像磁石般”两个形象的图式, 把产品的特点夸张却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然而纵观其英译, 这些形象的图式无一保留。

3 结论

文化图式的缺省是文化翻译的主要障碍, 也是文化误译的根本原因。化妆品说明书中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果译者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图式, 生硬的翻译只会给移入语读者或者消费者造成误解销量必然会大打折扣。介于此, 笔者从化妆品翻译为出发点探讨了缺省文化图式的翻译模式, 主张将缺省的文化图式分别按照移入模式、解释模式和交融模式传递到移入语文化中。同时译者还应善于捕捉到隐藏在原文中的文化缺省, 依据原语读者和移入语读者文化图式的差异, 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 2003 (2) .

[2]莫俐群.化妆品说明书英译的原则与特点[J].社科纵横, 2005 (20) .

[3]孙广平.认知图式理论关照下的商务英语翻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4]郑玉琪, 郭艳红.浅谈英文化妆品说明书之美学翻译[J].中国翻译, 2005 (3)

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 篇3

一是把说明文阅读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

一位教师执教竺可祯的《大自然的语言》,制订了两个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物候知识”,这不是语文课的活。学习《看云识天气》,难道要学生学会看云识天气吗?目标1偏离了“语文”,照此目标实施教学,语文课岂不演变成了科学知识课?再说目标2,学习另外一篇说明文,关于说明方法的文体知识还要不要学?如果还要学的话,那么关于“这一篇”的学习目标又如何体现?学习目标应该是具体针对“这一篇”的“这一个”,用在其他篇目上不恰当,这才适宜。

语文姓“语”,改名换姓之后的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关于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阶段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在《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写到:“……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同册第三单元的导读是这样写的:“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把握了这个原则,我们就会把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语文”。

下面是2006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致的教学过程:

(执教:济宁学院附中李中云)

一、走近罗布泊——见证沧桑

[课件]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罗布泊前后不同景色的句子,划出来。大声地朗读。

我们看一下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什么样子。(放图片,配乐解说。)

[课件]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二、穿越罗布泊——探寻原因

[课件]从文中找出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仙湖——人——荒漠)就是这样,就是人类,我们的仙湖消失了。

(擦掉黑板上的“仙湖”等字,最后黑板上只留下——“荒漠”,两个醒目的大字。)

三、徘徊罗布泊——震撼心灵

[课件]再读课文,划出震撼你心灵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谈谈你的感受。

(配乐个读;指导朗读;配乐齐读。)

四、走出罗布泊——痛定反思

[课件]美丽的月牙泉、青海湖会成为第二个、第三个消逝的仙湖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这才是语文课!

二是说明文阅读教学文体知识喧宾夺主

只要是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这样一来,说明文的学习还有什么美感可言?试想,作者在写作说明文时,也受制于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了吗?如果不借助于这些知识,难道就读不懂说明文了吗?王荣生教授说:“很多教师所设计的很多教案,其实是在想尽办法‘生产一种奇特的阅读方式,也就是有阅读能力的一般人(包括学者、作家、评论家等)所从来不采用的阅读方式,也就是在备课、教学之外所有的成人都从不采用的阅读方式。”

那么,文体知识到底还要不要学?应该怎么学?说明文是一种说明白的艺术。叶老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因此,说明文的阅读教学应当坚决地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阅读说明文,读懂才是目的——但这个“懂”必须是在语文课程范畴内的“懂”。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说明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例1: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文,结合“研讨与练习”一,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默读课文,按照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右图(见教科书第115页)。然后撰写解说词,以播音员的身份口头介绍故宫博物院。

设计意图:读“懂”说明文。

这个设计并没有回避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只是把它们“化”在了教学之中。因为通过直观再现课文所介绍的建筑物的主体布局,能够帮助学生去繁就简地把握课文内容,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并初步认识到课文里采用的说明顺序。

例2: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结合“研讨与练习”一第3小题,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根据作者的描述,请同学们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画好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再请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给同学们解说你为什么这样画。(之后的环节是欣赏赵州桥的图片,对照自己画的简图,看看画对了没有。)

设计意图: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实际上这个问题却把学生给难住了,能画正确的寥寥无几。但也不能因为学生画不上来,就否定了这个设计。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遭遇错误,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文本语言的运用之妙——“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文字洗练,且“肩”字传神,出神入化。这个句子不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拱洞的数量、大小和位置关系,而且赵州桥的美感也被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

例3: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结合“研讨与练习”四,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罗布泊已经消失了,可悲剧仍没有消失。有首歌这样唱:月牙泉,你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可如今月牙泉变成了盈寸之余,随时都可能干枯;美丽辽阔的青海湖,是天鹅栖息的乐园,却正慢慢被分割成许多小湖(投影月牙泉、青海湖卫星照片)……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设计意图: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自我建构。

这样的设计,既落实了“写”的语文形式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又自然渗透其中。“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的,科学素养也是语文所载之“道”。应当注意的是: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育的副产品,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应该是润物无声的,万不可做实,万不可着迹。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特别是说明文教学中,你不要有意识地(无意识地更要不得)去进行思想教育。否则,就把说明文阅读课又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三是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一位教师执教《生物入侵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说说“生物入侵者”的含义;2.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3.生物入侵者带来了哪些危害?4.归纳学者对生物入侵现象的态度; 5.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课文中找出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语句。

这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性阅读:第2、3题偏离了“语文”;第1题若改为“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请给‘生物入侵者下定义”,第4题若改为“围绕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这个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语文味则浓一些;第5题单纯地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不是目的,最好能让学生知道使用了某种说明方法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如果我来执教这篇课文,我会设计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做上标志。去掉这些例子再读课文,看看文章是怎样说理的。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这个设计通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此题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且看教科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研讨与练习”:

一、阅读课文,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建议”中说“重点还是积累科学知识”。可见,编者对本文“教什么”的定位就不够准确。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课文内容”,上述问题却把“教学内容”和“课文内容”混为一谈。

再看下面这道中考题:

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涵的物候现象。(2005年江苏泰州卷)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道题的考试内容是非语文性的,因为它的考查重心不在“语文”学科上,而在“地理”学科上。它模糊了语文的学科特点,这是语文学科性质的淡化。笔者也教过地理,就曾出过类似B的地理题,看到这道语文题不禁让人发出“语文姓什么”的疑问。

教科书编者对教学内容的误导,而由训练和考试造成的不是感悟,而是成为技术性阅读,如果施教者本人对“教什么”又缺乏清醒的认识,就很容易导致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我并不反对技术训练,我反对的是说明文教学中不要语文的那种技术性训练。)

说明文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文本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后者决定了说明文教学内容的定位。

下面是2000年笔者执教《日本平家蟹》(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4册)的课堂切片。笔者力图站在语言文字的立场上,试图把说明文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还给“语文”。

导入:

师(神秘地):这一课,我请大家品尝日本海鲜。(生笑)(师指教科书扉页彩图)大家看菜单,请点菜——

生(齐):日—本—平—家—蟹!(板书课题、作者)

师(示意女生A):服务员,请上菜——

(预习时已做安排。该生擅长绘画。)

女生A用彩色粉笔作板画。(如下图示意)

师:通读课文,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板书)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样写?

赏菜——探讨写的什么

女生A(画成):说起这只蟹,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概述1—3节大意)

(再找学生概述第3节后面的课文内容。)

师:现在,用一句话来概述课文内容。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师(指板画):拼盘是一门艺术,它讲究色彩、比例、造型和布局。文章的剪裁艺术也是这个道理。这只蟹是主角,它代表“人工选择”,详写(板书:人工选择;详);海虾是配角,代表“自然选择”,略写(板书:自然选择;略);海草是点缀,代表传奇故事,是引子(板书:传奇故事;引子)。

品菜——探讨怎样写的

师(指板画):日本平家蟹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它背部的斑纹酷似日本武士的面孔。

师:那么,日本武士的面孔是怎样被“雕刻”在蟹壳上的呢?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蟹壳,看看下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请大家默读第4节,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平家蟹的来历。

(生叙述日本平家蟹的来历。)

师:默读课文,找找文章介绍“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举了哪些例子,并试着给“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下个定义。

(生读例证、下定义。)

师:除了文中的例子,我们再来看看关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例子。(投影:“蛋鸡的驯化”、“长颈鹿的颈长之谜”。内容略。)同样的说明对象,投影上的内容和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述上有什么不同?

生:投影上的内容是平实说明,这篇课文是生动说明。

评菜——探讨为什么这样写

师:这篇文章写的是“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作者为什么先从日本平家蟹写起呢?

生:从日本平家蟹写起,可以吊起读者的胃口。再说,日本平家蟹本身就是“人工选择”的一个典型例证。

师:作者引述《平家物语》的传奇故事是不是游离了文章的主旨?

生:作者的引述,篇幅是不是也太长了?

师:XX同学的发言提醒了我们,科学小品讲究科学性,但也讲究趣味性。当然,科学性才是第一位的,趣味性必须服务于科学性。科学小品如果过分追求趣味性,就有可能造成文章的详略失当。(我把板画上作为引子的“海草”画得掩盖住了详写的主角“蟹”和略写的配角“海虾”。)这就叫主次不分,详略失当。(学生心领神会。)

总结——探讨还可以怎样写

师:XX,你认为作者引述的篇幅长了些,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样写?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试着把本文修改一下。

生:我这样开头:在日本内海的海底漫游着一种背部斑纹十分古怪的蟹,它的模样和形状都跟日本武士的面孔惊人地相像。那么日本武士的面孔是怎样被“雕刻”在蟹壳上的呢?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关于地球生命乐章中一个小乐曲的故事吧——(众生鼓掌)

师:作者撷取了地球生命乐章中一个小小的“音符”,演绎了一个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科学神话。美国的《每日新闻》曾作评论:“萨根是天文学家,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更多像萨根这样的有第三只眼睛的科学家。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节课,我让学生“吃”进了“语文”,品尝到了一盘文化的盛餐。“语文教学是个筐”,但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是让学生了解教材中选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让学生学习选文表达内容所采用的语言手段。语文课,特别是说明文阅读课,“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

孝感学院设计专业装饰文化节说明 篇4

设计学院负责评选出若干套(具体套数视现场展板面积而定)优秀学生设计对于四套户型的设计作品,程电子版发于我们,然后我们负责文印。

作品内容:

1.参与评选作品的内容是,必须是学生自己设计,平面图、效果图须原创内容,禁止舞弊;发现有抄袭现象,取消参与资格。

2.作品主题就是“我为老师做设计”。孝感学院教工宿舍户型共有四套,参赛学生自选户型,设计风格不限、预算不限、户主年龄不限,完全凭借学生自己发挥设计。

3.设计内容包括:户型平面布局图1张+房间效果图2-3张+简要的文字说明(200字左右)。效果图不限,客厅、卧室、洗浴间等均可;文字主要介绍设计的风格、初衷。

4.参与作品要标注设计者的姓名、班级、指导老师。

5.可以的话,指导老师给予学生作品的设计鉴赏、参考建议。

6.表现形式:纸张或者电子版待定,主办方愿意为参与学生打印作品,作品概不归还,参与设计的同学自行保存备份。

流程:

1.百态网负责联系孝感学院,组织策划学生参与活动。

2.美术学院负责老师在整个院系发布活动,倡导学生参与活动;登记参与学生的报名情况。

3.负责老师把4套原始户型发放给参与设计的学生,供参与学生选择参与户型。

4.学生设计出作品阶段,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相关资源,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

5.学生作品完成后,负责老师、学生参与评选,评选出最优质的若干套(具体套数视现场展板面积而定)作品,由学院方负责定夺最后参与活动的作品。

6.评选出的作品,设计者本人须在孝感百态网()的【家居装饰】()论坛版块发布展示。

7.需要打印的作品(电子版)须发送给活动主办方,学生也可自行按照规定的纸张规格大小进行打印。作品的尺寸要与装饰文化节的展板吻合匹配。

奖励办法:

1.参与活动的设计学生均有精美纪念礼品一份

2.评选出最终得到赞誉最高的设计作品若干套,我们会给予Ipad或者笔记本电脑等价值礼品奖励。

3.对于获奖同学,主办方会颁发相关的荣誉证书,以资鼓励。

评选办法:

活动当日,参与作品由主办方张贴在展板上,供评委评选、判定。

评委组成人员:到达活动现场的孝感学院的老师们+孝感知名设计师若干。(注: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不参与评选,即最终的奖品得主只会是设计学生本身)

活动影响:

1.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2.对于艺术学院的教研成果是一个展示,提高艺术学院的魅力指数。

3.给学院教职工装修出谋划策,激发设计灵感。

关于茶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说明文 篇5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边区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

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脚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这里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熬茶,是青海人冬天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因为熬茶里加入了诸多物品,这种茶就再不像单独的茶水一样清爽了,熬茶的本身就带着一股油味。但是,熬茶又可以解油腻、油脂,是很好的止腻之物,所以它又是促进食物消化的好饮料。

熬茶的配料

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回族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芝麻等等。

独特的茶具

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真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趣。

尊古泡制

熬时先将茯砖茶放入罐中,沏入开水,然后放到旺火上熬成褐红色的茶汁。对于注重茶道和茶艺的人来说,在泡汁而饮的茶中加入食盐或调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种饮茶方法,却是古色古香的“茶”。据茶叶专家考证,炒青绿茶的制法到了宋朝后期才崭露头角,民间这时也开始用散茶代替饼茶,用冲泡的饮法代替煎煮的饮法。

清茶与奶茶

在熬好的茶里适量加一撮盐。因为茶的味是香的,而盐恰恰起了调味的作用。在茶里加入荆芥,同时加入草果、姜皮、花椒等调料,使香气更浓,这样煮出的茶,广泛应用于日常饮用和待客之中,因其在茶中没有调入牛奶,故又称之为“清茶”,相反如果在熬茶时调入鲜牛奶,则称之为“奶茶”。这种茶,甜中带咸,浓而不腻。

《争吵》教学设计与说明 篇6

[教材内容]

人教版大修订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略读课文。[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 判断出材料的重难点。依据这一要求, 本设计紧扣“阅读提示”所提出的学习目标, 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感知大意, 突破重点, 使学生学有所悟, 学有所得。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懂得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回忆自己和同学发生争吵的经历。[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解题, 明确目标

1. 揭示课题, 学生读课题, 联系生活实际, 说一说, 什么是“争吵”?

2. 师谈话:

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争吵的经历, 对争吵、和解也有一定的体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 讲的就是两个小伙伴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的故事。现在,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想一想“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要求。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3. 学生读“阅读提示”, 说说“阅读提示”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4.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 读读课文, 想想课文里的两个朋友在发生争吵后, 他们是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 (2) 把父亲的话画下来, 读一读,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在说“争吵”中引入新课, 一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题目, 二是为了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把课文情境同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阅读“阅读提示”, 明确学习目标, 这是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提高略读实效的保证。

二、自主阅读, 感知大意

1. 师谈话:

明白了学习要求,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不要漏字、添字, 把课文读通读顺。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我”和克莱谛为什么发生争吵?

4. 说说“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粗知课文大意”。依据这一要求该环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 而后作简要检查。

三、细读理解, 突破重点

1. 找出父亲说的话。

(1) 师谈话:接下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4自然段, 把父亲说的话画下来, 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想到父亲的话。

(2) 学生默读课文。

(3) 指名说说课文中几次出现父亲说的话?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2. 理解父亲说的“应该知错认错”。

(1) 师谈话:小作者在做错事后, 首先想到的是父亲说的“应该知错认错”。同学们读读课文, 想一想“我”做到知错认错了吗?

(2) 学生读课文思考。

(3) 指名说说“我”做到知错认错了吗?“我”知错, 从哪里看出来, “我”知错但不好意思认错, 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 读第5自然段, 说说“我”当时的内心是怎样的?

(5) 指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 前半部分要读出“我”的不安、后悔, 后半部分要读出“我”的矛盾心情。

3. 理解父亲说的:“要是你错了, 别人打你, 你千万不要还手, 只要防御就是了。”

(1) 师谈话:我后悔, 因为我错了;我矛盾, 因为我知错又不好意思向克莱谛认错。就在这时, 克莱谛对我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这时我又想起了父亲说的什么话?

(2) 学生读句子。

(3) 说说想到父亲的话后, “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指导学生理解“防御”。

(4) 克莱谛走近我, 他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回读课文第

四、第六自然段, 想想课文为什么说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 而是悲哀?

理解克莱谛“愤怒———悲哀———懊悔”的内心变化。)

(5) 说说“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的结果怎样?

(6) 师小结:真是太好了!看, 在“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 “我”知道自己错了, 可又不好意思向克莱谛认错。最后克莱谛原谅了“我”, 让我们俩重归于好。

4. 理解父亲说的:

“既然你错了, 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 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1) 师谈话:看到两个小伙伴又走到一起, 老师相信大家也一定会为他们感到非常高兴。那么, 对待这件事, 父亲又有什么看法?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父亲说的第三句话。

(2) 学生读句子, 说说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要点:一可以把“既然”、“就”、“更”等词语读得重一些, 语调可以层层推进, 读出父亲在火头上的情感;二要注意放慢语速, 就像说话一样, 读出父亲的谆谆教导, 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 让孩子听得明白, 从中受到教育。

(4)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

5. 回读, 把三句话联系起来理解。

(1) 师谈话:同学们读得真好, 听着你们的朗读, 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而又严格的父亲的高大形象。现在, 请同学们把父亲说的三句话联系起来读,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 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

(3) 师小结:父亲的话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知错, 懂得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做到是非分明;要认错, 要主动向别人认错, 请求对方的原谅;要是错了, 别人打你, 不能还手, 只能防御;别人没打你, 你不应该防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阅读提示”中提出的学习要求进行, 这是学习本篇略读课文的重点, 也是保底要求。

四、拓展延伸, 文道结合

1.师谈话:理解了课文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读全文, 说说你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也可以联系实际说说你跟别人争吵过吗?你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说自己的见解或交流自己的争吵经历。教学中, 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都是可以的;二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三是在学生交流自己的争吵经历时,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3.师总结谈话:这堂课, 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通过学习, 我们认识了两个小朋友, 一个是懂得原谅别人, 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的孩子———克莱谛, 一个是知错、是非清楚、诚实懂事的孩子———安利柯, 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善于教育孩子的好父亲。老师希望大家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更多的做人道理, 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 做一个能够谅解、宽容别人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重在联系学生实际, 唤起自身的体验, 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的总结谈话, 意在引导学生明白做人道理, 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体现文道结合的思想。

[总评]

本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能根据略读课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要求组织教学,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整堂课安排了多次、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 大部分时间为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读书过程中, 做到读前有目的, 读后有思考、有检查, 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把握理解文章内容, 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2.紧扣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课上, 老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大胆地“放”, 合理地“收”, 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从而学会读书, 学有所得。

文化海报设计说明 篇7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80~81例1、“练一练”以及练习十五第1~5题。

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用运算律进行整数的简便计算,也已经有了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推广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就有可能联系实际问题,自觉地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推广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创设了需要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类推,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通过两种解法的比较,发现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照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体会简便计算的优越性,增强简算意识。

3.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的严谨性与系统性,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 激活旧知,引发质疑,准备知识迁移

1. 复习分数四则计算。

口算: ÷  1÷  ×2  -

×  ÷  0÷  +

(指名口算,重点交流÷、1÷、÷、+的计算方法)

【设计说明:分数四则计算是学习混合运算的知识基础,口算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基本的计算法则,为后续学习做知识和技能上的必要准备。同时,针对有学生在计算时套用法则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和交流不同算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算法,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又培养了简算意识,提高计算效率。】

2.引发质疑、猜想。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知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仅运算顺序相同,而且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也同样适用。猜想一下,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否也和它们相同呢?整数的运算律或运算性质是否也适用于分数运算呢?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让我们通过具体问题来验证。

【设计说明:当教师提出疑问之后,学生会很快根据经验做出有根据的猜想。“引发疑问——合理猜想——实例验证”,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应经历的基本过程,也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创设情境,引起讨论,自主建构新知

1.创设情境,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多媒体出示例1,学生读题、思考后写出算式,教师将两种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指名说两种算式的意思)

师:根据表示的意思,这两个算式各应按什么顺序计算?(同桌讨论、交流,指名口答)

师:这两个算式都含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它们都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现在我们能得出“分数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这个结论吗?

生:能。

师:祝贺你们验证了自己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的。

【设计说明: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在理解算式意思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引导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比较,使学生对运算顺序形成更具概括性的认识。】

2.自主类推,将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分数运算中。

(1)计算竞赛,体会简便计算的优越性。

师:在验证第二个猜想之前,我们来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怎么样?第一和第二两组与第三和第四两组各推一个代表板书两种算式的计算过程,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完成。(强调:要按照刚才说的运算顺序计算)

(2)顺势利导,体会整数运算律适用于分数运算。

师:同学们,这两个算式不同,计算过程也不同,但是结果相等。(教师在两个算式之间板书“=”)看到这个式子[(+)×18=×18+×18],你想到了整数乘法的哪个运算律?

【设计说明:两种解法的结果相同,不但相互印证解答正确,还为理解运算律创造了具体的背景。计算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简便计算的优越性,激发了学习运算律的欲望,增强了简算意识。】

(3)自觉应用,将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分数运算中。

师:整数乘法分配律适用于分数运算,那其他运算律或性质也适用于分数运算吗?

(多媒体出示:++  --  ××  ÷÷)

师:你想怎样算?(同桌讨论、交流算法,指名口答,出示简算过程,重点强调:第3小题既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又可以直接交叉约分;第4题既可以运用除法性质,又可以将除法转化成乘法,运用结合律简便计算)

师(小结):根据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我们发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可以运用整数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设计说明:有了将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小数运算的经验,无需逐一验证,学生就能自觉应用整数运算律进行分数运算。这一环节既是对整数运算律的推广,也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了解分数简便计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3.回顾小结,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师: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不仅运算顺序相同,而且运算律或性质也同样适用。过去在计算时,有的同学总是出错,都有哪些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计算时,看错一个符号、写错一个数字,都会让你前功尽弃,满盘皆输。因此,计算的过程就是培养认真的态度和细心习惯的过程。在下面的计算练习中,看谁更细心,更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引导探究,感受内在联系

1.运算顺序练习。

多媒体出示: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  +×+

师(指第2小题):能不能先算乘?能不能先算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实物投影出示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问题,提醒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并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设计说明:在计算中,不少学生容易受数据和符号的影响,不按运算律(性质)进行计算,错误地进行简便计算。这一环节,既是运算顺序的练习,又让学生理解简便计算的应用条件。】

2.乘法分配律应用练习。

(1)简单应用,夯实知识基础。

师:在过去的学习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时有点困难,想不想来研究研究乘法分配律?

多媒体出示:30×(+) ×+×

师:观察两个算式里的数据和符号,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应用什么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找出计算正确和不正确的作业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灵活应用,促进技能形成。

多媒体出示:×-×

师:方框里填几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填?(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师(将方框前的乘号改为除号):这时候方框里应该填几呢?(学生回答后追问理由,并强调:除以等于乘)

出示:×+÷9(让学生口答计算过程和结果)

师(将算式改为÷ +÷9): 方框里填几?可以怎样简便计算?

师(小结):在学习过程中,只掌握知识还不够,还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善于观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出知识间的联系,举一反三才能融会贯通,才能让学习更轻松、更有效。

(3)拓展应用,发展数学思考。

多媒体出示:× + × -

师: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口答并说明想法)

【设计说明:所有运算律中学生最难理解,应用中最容易出错的是乘法分配律。根据分数乘除法可以相互转化等特点,利用“变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开放性因素,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与系统性。同时,在逐层深入探究中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达到举一反三与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批判性的目的。】

3.综合练习,增强简算意识和应用意识。

(1)÷(1-)   (-×)÷

-(÷+) 5-(÷+)

(2)练习十五第4、第5题。(要求学生先列出综合算式,结合题目要求理解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解答)

【设计说明: 综合练习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四、课堂总结,引用名言,关注习惯养成

师:请同学们用1分钟时间静静地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把自己在本课学习中最大的收获说给同桌听。

师(小结):在很多人看来,计算是简单的,但又总是出错,所以老师想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从最简单的做起”(国际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语)。

【设计说明: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更是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及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数学家的话旨在教育学生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要从小处做起,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佛山舞狮文化说明文 篇8

大沥人都认为,舞狮是能够驱魔避鬼的。而且,舞狮也是南海民俗的文化图腾,也宣传了南海大沥特有的不屈不饶的风骨。因此,在大沥,每逢正月十四,大沥镇政府都会在大沥教育路上举办迎春狮会。在今年的正月十四,我跟妈妈来到了狮会现场。

在舞狮的那条街上,我看到了许多小摊在贩卖物品,当然,今天这儿是狮会,这些小摊买卖肯定也是“配角”。吃完午饭后,也就是下午,狮会的主角,大沥人的精神印记一一舞狮,终于登场了!我和妈妈坐在舞台正前方,迫不及待地等待着。过了不久,表演开始了!两只庄严威武,一红一黄的狮子登上了舞台。只见两只狮子在漫天鼓声中不约而同地跳上了高高的木桩上。那高超的技艺让人不可置信,让人惊叹不已,让人大开眼界啊!这是需要多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拥有如此默契啊!这恰好印证了南海大沥人不屈不挠,知难而上,勇于拼搏的精神!你看,渐渐地,那两只狮子对立地绕着木桩转,好像就有两只强壮的狮子,为了争夺食物,在对持当中,它们扑来扑去,想寻找对方的弱点,准备一击制胜!观众在欣赏“两狮”相争同时,也在不断尖叫、欢呼,因为实在是太精彩了!

在它们“争”完食物后,就向大家表演了一系列高难动作:倒挂金钩,俯身?青,啖青饱腹.......在它们表演完后,其中一只金黄的柿子走下舞台,向大家“卖萌”,它时而站立,时而睁眼,时而舔身.......让人觉得真有一只会“卖萌”的狮子,在大家面前,施展拿手绝活呢!那副高超的技术真是妙不可言,让大家赞不绝口!

四川饮食文化说明文 篇9

饮食文化的发展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川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丰富: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四川的酒和茶,品种质量优异,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饮食文化的发展还依赖于人们的风俗习惯。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贵族豪门嫁娶良辰、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因而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任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饮食文化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善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它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撰佳肴带入四川。尤其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川菜,主要由重庆、成都及川北、川南的地方风味菜肴组成。川菜的烹制方法有近40种,川菜的味型居各大菜系之首,计有24种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麻辣类味型,有麻辣味、红油味、煳辣味、酸辣味、椒麻味、家常味、荔枝辣香味、鱼香味、陈皮味、怪味等。其中鱼香、陈皮、怪味是川菜独有的味型,集咸、甜、酸、辣、鲜、香于一菜,其菜品有怪味兔丁、鱼香肉丝、陈皮牛肉、麻婆豆腐、水煮牛肉、宫保鸡丁、回锅肉、盐煎肉、太白鸡等。第二类为辛香类味型,有蒜泥味、姜汁味、芥末味、麻酱味、烟香味、酱香味、五香味、糟香味等。代表性的菜品有樟茶鸭子、烟熏排骨、麻酱凤尾、五香熏鱼、酱爆羊肉、葱油鱼条、姜汁热窝鸡、香糟肉等。第三类为咸鲜酸甜类味型,有咸鲜味、豉汁味、茄汁味、醇甜味、荔枝味、糖醋味等。代表性的菜品如干烧鱼翅、白汁鲍鱼、荷花鱼肚、开水白菜、芙蓉鸡片、锅巴肉片、白油肚条、八宝鸭、盐水鸭脯、蜜汁瓤藕、核桃泥等。

四川火锅风味独特,它用牛骨汤、固体牛油、豆瓣、辣椒、花椒等多种调料配制汤汁。煮沸后,即可将洗净的毛肚、鱼片、鳝鱼片、鸭血等放入锅中烫食。烫熟的原料夹入香油碟子,边蘸边吃,吃起来有麻、辣、烫、鲜、嫩、脆的特点。早期的火锅以烫毛肚为主,后来发展为烫食各种荤、素菜。火锅品种繁多,有红锅、白锅、鸳鸯锅,有排骨火锅、肥肠火锅、酸菜火锅,有火锅鸡、火锅鸭、火锅兔等。最初多在寒冬腊月吃,现在一年四季都爱吃。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与说明 篇10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现实场景为题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猜一猜、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相应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2. 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活动中,经历有序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物体所在位置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 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的亲切感。

重点:确定位置的方法

难点:描述物体的位置

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谈话: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开家长会。开会時,家长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位置上,为了方便家长找位置,你该怎样向家长介绍你的位置呢?

同桌互说后,指名回答。

大家讨论确定统一标准,老师小结:我们要确定自己的位置,必须说清楚是第几组第几个。(揭示课题)

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第一组定为第一组,左边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一组第一个,好吗?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来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请你说说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设计说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设计怎样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位置,这一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里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

二、体会感悟,建构方法

(一)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1.巧妙设疑,激发认知矛盾

谈话:我们每天都要做操,小动物们也不例外(课件出示动物做操图)

设疑:这里有一个小动物是老师最喜欢的,你能一下猜出它是谁吗?如果我告诉你,它在第4个,你能一下猜中吗?那我告诉你,它们第2排第4个,它是谁?

质疑:为什么我告诉你们这个小动物的位置了,大家的意见还不统一呢?

小结:大家都有自己找位置的方法,但要确定这些动物们的位置,还得来用一个统一标准,听听小动物们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设计说明:“质疑”这一过程设计,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面的确定位置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细读信息,学会确定位置

小猴说:“我在第一排第1个”,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

提问:根据这两个小动物的对话,你知道第几排是怎么确定的?第几个又是如何确定的?

小结:我们在确定物体位置的时候,一般从前往后确定第几排,从左往右确定第几个。

提问:现在你能确定第2排第4个是什么小动物了吗?

3.初步应用感知

⑴谈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请用“第几排第几个”说出它的位置。

⑵游戏,猜一猜,同桌一人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另一人猜是什么小动物。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1. 楼房图

谈话:小动物们做完了操,回到了它们的宿舍(出示楼房图),我们一起来拜访它们。

“嗨,大家好!我是小猴,欢迎大家来做客!我住在第2层第3号房间。”

提问:听了小猴的话,你知道它是怎样确定第几层,又是怎样确定第几号房间的?(小组交流:你想去拜访哪个小动物?它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拓展:老师今天捡到了一把动物宿舍的钥匙,上面写着402室,你们说该还给谁?让学生给小动物宿舍编号,并说说自家的门牌号码。

【设计说明:通过拓展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

2. 书架图

谈话:拜访完了小动物,我们又来到了动物学校的图书室(出示书架图)

提问:你想看哪本书?这本书的位置在哪儿?

提问:你是怎样数第几层、第几本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3.电影院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确定位置,想一想,有哪些地方也要确定位置?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要找位置。(出示电影院场景图)

提问:你能帮助他们很快找到座位吗?

明确:找位置的时候,要先确定是第几排,再找第几号。

出示三张票:二排4号、二排5号、、二排6号这3张电影票的位置一定是坐在一起的吗?

(出示电影院场景图)提问:要想坐在一起,应选哪两张票?

提问:这两个电影院的座位排法有什么不同?找位置的方法一样吗?

4. 方格图

小组合作做一个游戏,比比哪个组合作得又快又好。

四、全课总结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各种方法确定位置,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比比谁最爱动脑筋。

要求:老师说一个位置,请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同学起立。

内容:第2组第2个;第一排第5个。

倒数第1排第1个;第1组第3个后面的一个;

第4排第1个左边的一个;第3组倒数第4个。

上一篇:《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优秀800字下一篇:清明假期的一件事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