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人法庭辩论技法浅析(精选3篇)
新刑事诉讼法施行以后,最显著的变化是庭审方式的改革,新的庭审方式使控、审分离,它将法院庭前实质性审查改为程序性审查,增强了控、辩双方的辩论力度和对抗性。庭审中控、辩双方的对垒,集中体现在法庭辩论上,谁能更有力、有效的运用证据,证实自己的诉讼主张并被法庭采纳,谁就能掌握庭审中的主动权,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公诉人代表国家履行控诉职能,是通过出庭公诉的方式来实现的。在出庭公诉中,如果仅仅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那么只能达到指控被告人犯罪事实成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目的,但是要想达到好的公诉效果,还需要公诉人施展自己的辩才和智慧,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的表现,直接决定着控诉效果。因此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灵活运用适当的辩论技法,对圆满完成公诉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法庭辩论技法,是指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也称为法庭辩论艺术。出庭公诉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法庭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程序法上的争议,也有实体法上的分歧。法庭辩论阶段,控辩双方进入“短兵相接”、“唇枪舌战”的时刻,双方之词“或针锋相对,或避实就虚,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或迂回包抄、以退为进。”公诉人能否沉着地前后呼应地发表自己的控诉言词,巧妙地应付辩论中出现的新情况,驳斥对方的辩护观点,实现公诉要求,其辩论技法的运用在此关键时刻,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公诉人不讲究辩论战术,不能灵活运用辩论技法,就不是一个优秀的公诉人,无法圆满实现控诉目的,取得好的公诉效果。
在出庭公诉中,法庭辩论可分为集中辩论和分散辩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不是各自分离,独立存在的,它完整的存在于整个出庭公诉之中,但各部分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技法,必须将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支持公诉。
一、集中辩论的特点和技法。
集中辩论是指法庭辩论阶段的辩论,是辩论中的整体,是辩论观点全面的体现,主要是指公诉意见,也即是总结性陈词。它是庭审中的一个独立阶段,是依据法庭调查阶段已查明的事实,就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犯什么罪,其情节轻重以及如何处罚而进行的首席辩论。在这个过程中,通常可以运用如下几种辩论技法:
1、直接论证法。
控辩双方首先要直接提出关于被告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从轻与从重、减轻与免除处罚等一系列关系着被告人权益的观点。控辩双方都要围绕着自己提出的观点,通过集中辩论得到直接的证明,反驳对方提出的己方又不能接受的论题和论点。有证明就有反驳,有反驳就必须证明。所谓名正则言顺,反之名不正则言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集中辩论中的证明,是必须使用通过法庭调查并已经证实案件客观事实的真实性的证据来判断公诉人所控诉的论题和论点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而集中辩论中的驳斥,是需要经过法庭调查并已经证实案件客观事实的真实性的证据来说明辩护方辩护观点的不能成立性和虚假性。因此直接论证法又称正名驳斥法,它是从辩方辩护所使用的观点入手,运用证实案件客观真实性的证据,从观点的外延和内涵以及其观点的前后逻辑关系,来论证公诉人控诉论点、论题的真实性,揭示辩护论点、论题的虚假性,从而驳倒辩护观点的一种法庭辩论技法,常用于对无罪辩护和对罪名争议的辩护。
2、先发制人法。
先发制人是指公诉人将辩护方的可能提出的和避而不谈的问题,在发表公诉意见的时候进行全面论证,从而产生争取主动的先入为主的效果。运用此技法,则要求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之前通过分析证据材料,找出指控犯罪事实的证据之间的细微矛盾并予以解决,通过法庭调查等环节,预测辩护方可能就案件事实的认定、证据的运用、案件性质、适用法律以及量刑情节等主要方面的辩护观点。例如:某被告人故意杀人一案,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被告人一直辩称自己只是想把被害人杀伤,没有要把被害人杀死的想法。庭审中,辩护人也想借此机会提出被告人无主观杀害被害人的故意,而将被告人的行为认定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辩护观点。为此公诉人在发表公诉意见中首先发表如下意见:
1、被告人使用的凶器是带倒钩的长约17厘米的锋利的双刃匕首,对人的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
2、任何人都知道心脏是人体最为重要的致命的器官,但是被害人全身有三处受伤,第一、第二处伤均在胸部,第三处伤在右腹部;
3、在案发之前,被告人和被害人有较深的矛盾,被告人曾对证人说过:“总有一天,我要杀死他(指被害人)”,其杀害被害人的主观故意是很明显的;
4、前两处伤均直接深致心脏动脉和心脏瓣膜,第三处伤深及肝脏,致肝破裂,三处伤均是致命伤,因而,被告人辩称只是想伤害被害人的理由与事实和证据不符。在此案中,虽然辩护人对被告人的行为做了杀人的主观故意不存在,其行为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辩护,但因公诉人对此辩护观点在其发表辩护意见以前已做了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论证,显然辩护方的辩护观点不能得到认可,故公诉人的公诉意见起到了“先发制人”的作用,合议庭最终确认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3、以退为进法。
以退为进法是形式逻辑的归谬法在法庭辩论中的运用,公诉人先将辩护方的辩护观点假设为真,然后从这个假设为真的观点推导出一个或一系列荒谬的结论,从而得出辩护方的辩护观点为假的辩论方法。假定辩护观点为真,这是退,也是进的前提;从辩护观点引出荒谬的结论,则是进,是退的继续,是退所要达到的目的。此技法是一种辩论性、反驳性很强的法庭辩论方法,因而推导得出的必然性结论,容易被接受,从而获得较好的辩论效果采用此技法,可以使辩护方陷入困境,无路可退,难以招架。常用于对无罪、情节轻微、罪名争议和情节显著轻微等辩护。
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
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运用于法庭辩论,是指公诉人借用支持辩护意见的依据,来证明自己公诉观点是正确的方法,也就是运用辩方所使用的依据,所说明的道理,使其不能自圆其说。采用此技法的前提是辩护方在其辩护观点或辩论发言中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且对于辩方自相矛盾之处的断定,要十分准确,不能把是似而非的论题认定为是自相矛盾。在准确断定的基础上,揭露其自相矛盾要果断、明确。当然,如果公诉人的起诉书中或公诉意见、辩论发言中有自相矛盾之处,辩护方也可使用该方法,而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影响公诉效果。所以在法庭辩论中,公诉人使用该辩论技法,一定要有准确的断定和灵活的运用。
二、分散辩论特点和技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条规定:“经审判长许可,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对证据和案件情况发表意见,并且可以相互辩论。”这就是庭审中的分散辩论,它是一种特殊的辩论形式,存在于法庭调查之中,特别是在举证、质证过程中。公诉人举证以后,辩护人往往对公诉人的举证提出异议,此时,公诉人不应将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两个阶段截然分开,而应及时将举证与辩论相结合,将被告人供述和证人证言、书证、物证等证据相结合,有理、有据、有节的阐述公诉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在强调公诉方证据具有可采信性的同时,还可以主动要求辩护人就其观点向法庭出示证据,不能出示证据证明其观点的,法庭则不应予以采信。公诉人在法庭调查过程中,不能仅仅处于被动防守状态,要灵活的将举证和辩论结合起来,以守为攻,争取并占据庭审中的主动权。
法庭辩论指的是法庭审理的过程, 是合议庭听取各方面意见, 核实证据, 查明案情, 从而作出正确判决的诉讼过程。整个法庭审判程序是建立在问答基础上的, 法庭辩论阶段也不例外, 因此对控辩双方及法官或审判长在法庭辩论过程中的问答语言的探究是极其重要的。Martin和White评价理论提出把一切语言使用看成是“对话”, 也就是说人们不仅说话给别人听, 而且反过来听别人说。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本文旨在探究介入资源在法庭辩论中的言语体现,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庭审语言提供新的方法。
1 评价理论
Martin与White二人致力于将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进行有机的结合, 继承并发展了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 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评价系统 (The Appraisal System) , 以期在语篇、语义学层面探究人际意义的表达。评价系统是在综合运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一种表达态度的资源, 它更为注重评价的最终效果。总体来看, 评价系统主要由态度 (attitude) 、介入 (engagement) 和级差 (graduation) 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 态度主要指人在心理受到一定影响后对其行为、现象以及文本/过程做出的鉴赏与裁决。而态度系统又包括情感、鉴赏与判断三部分内容。其中, 情感在态度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介入系统主要以态度来源为研究对象, 展示语篇中表达各种观点的不同声音, 主要涉及单声 (自言) 和多声 (借言) 。而级差则研究了态度变化的增衰, 包括语势 (Force) 和聚焦 (Focus) 两部分内容, 用于调节态度与介入的程度, 其程度通过分级来表示。
2 介入资源的在法庭辩论中的运用
本文主要是来介绍在法庭辩论阶段应用单声/自言、接纳、同意、背书、否定、反驳等几种介入资源。所引案例来自中国法院网和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检察院主编的《天河公诉实录》。
2.1 单声/自言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 任何纯粹、绝对的断言 (bare categorical assertion) 都是有评价的。这种单声断言代表了说话者的立场, 表明了他说要表述的命题是不证自明的, 而无需考虑其它不同观点。在法庭辩论中, 单声/借言常常出现在法官或审判长的某些程序性话语中, 例如:[审判长]:法庭调查结束, 现在开始法庭辩论。首先由公诉人发表公诉意见。该例中审判长使用国家所赋予的司法权控制庭审过程的进展, 履行程序职责, 宣布庭审进入辩论阶段, 属于典型的单声/自言。在后句中, 审判长的言语旨在发出要求, 要求公诉人发表公诉意见, 属于祈使句, 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 因而也是单声/自言的。
2.2 接纳
接纳属于扩展性多声, 可由“认知型情态”即情态动词来实现, 表明作者的立场只是一种可能的立场。例如:[辩护人]:①对被告人抢劫罪无异议。②被告人有以下减轻处罚情节。被告人抢劫系未遂, 其主观恶性和手段较轻。③被告人归案后如实交代犯罪事实, 确有悔罪表现, 认罪态度好, 应酌定从轻处罚。④被告人一直表现良好, 只是由于一时和家里有矛盾离家出走, 由于生活拮据导致突发性犯罪行为, 虽系不可原谅, 但是希望合议庭给被告人从轻处罚, 给其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综上, 被告人犯抢劫罪事实清楚, 但是其是抢劫未遂, 且认罪态度好, 并且愿意接受财产刑罚, 应给其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 建议对被告人适用缓刑。接纳还可以通过“叙事性问题” (expository question) 实现。这是一种与修辞性问题类似、答案是开放性的问题, 如:[公诉人]:那么你在将卖房款投入股市的时候, 你知不知道投资股票是有风险的。被告人:是, 我知道有风险, 而且我一开始也没有投入那么多, 但是后来就是看到行情很好就陆续地忘掉了风险, 就把其他资金也都主动投进去了。公诉人:你在将卖房款投入股票市场的时候, 你知不知道投资股票是有风险的?被告人:是, 我知道是有风险的。我刚开始也没有投入那么多。但是, 后来看到股市行情很好就陆续地忘掉了风险, 就把其它的资金也都主动投入了股市。该例中, 公诉人没有明确假定一个固定的答案, 而是为被告人留有发表立场的空间。
2.3 同意
同意是指公开表明同意某个对话伙伴的意见。同意 (concur) 可通过修辞问题, 或引导问题 (leading question) 实现。所谓引导问题, 指该问题与叙述性问题不同, 它在被回答之前就已经假定了一个固定的答案并试图说服听者与其达成一致, 因此构成对话性收缩。辩护人:玩忽职守的主体, 主体上表现为应当知道或预见到其行为的损害结果, 但却没有预见到, 导致发生严重后果。但在本案中, 李耀辉根本无法预见到孙志刚会在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被打死。孙志刚死亡是意外, 李耀辉不能预见、而且不可能预见这个后果, 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我们举例, 说买菜刀的人杀了人, 那么卖菜刀的人、制造菜刀的厂是否应该被追究责任呢?上述案例中, 辩护人最后运用了打比方为其观点服务。该问句中虽然“是否”表明听者/读者有可选择的立场, 然而说话人的立场在该语境中已经表现出来, 即对该问题持否定观点。此案件中被告被指控在主观上有过错, 属于玩忽职守, 其辩护人在此努力说服法官/审判长依据法律事实, 其当事人不属于主观上有过错, 结尾处的问句可以让听者觉得是此案事实考虑不周全, 也促使听者欣然接受辩护人的观点。
2.4 背书
背书是一种借助外部意见来实现的手段, 这种外部意见被表述为正确的、有效的、有权威的、不可否认的或完全正当的。在法庭辩论中, 背书使用较多, 这是因为辩论双方较多运用“根据…规定”、“符合…的规定”、“正如…所证实”等“背书”资源以此表明己方观点符合法律法规、证据等的要求, 这样就构成了对话性收缩。
2.5 否定
介入系统中的否定并非逻辑关系中简单地对肯定的否定, 它是先承认一个观点的存在, 然后再进一步否定它, 因而限制了对方立场存在的可能性, 进而收缩了对话空间。由于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双方的立场不同, 考虑的利益不同, 自然看法观点不同, 因此在辩论过程中较多运用否定, 并努力说服法官做出有利于己方的判决。
2.6 反对
反对通常表示用一个命题来取代或反对另一个有可能在此处出现的命题, 一般是前句是依据常理推断而来, 而后一句通常与前一句矛盾。
3 结语
法庭辩论又称法庭互动、法庭沟通或法庭语篇, 是建立在问答/会话基础上的, 法庭会话/问答作为法律语言的一个分支, 属于制度性会话。研究法庭辩论中的问答/会话可探析各方当事人及律师在说服法官或审判员的过程中所用语言的特点以及法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本文对于介入在法庭问答中言语体现的分析仍处于较浅层次, 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初探能够促使笔者及其他学者对此作更深的挖掘与探究, 从而为进一步分析庭审语言拓宽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振华, 马玉蕾.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J].外语教学, 2007 (6) .
[2]J.R.Martin, P.R.R.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法庭论辩,是在法庭调查的基础上由公诉人和辩护人、被告人就被告人的犯罪事实、证据、认定罪名、罪责轻重,运用法律以及从重、从轻等情节,进行评判、论证、辩解,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为法庭正确运用法律定罪量刑提供依据。由此可见,公诉人与辩护人在论辩中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是双方所处的角度不同,模糊的事实可以越辩越清,错误的观点可以越辩越明。统一,则是双方的最终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正确运用法律,为法庭对被告人确定罪量刑提供事实及法律依据。
虽然案件形形色色,但无论何种案件,法庭论辩都离不开证据。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的灵魂,不论是公诉人还是辩护人在法庭上评判、论证、辩解都离不开证据的运用。控辩双方通过辩论所要解决的实质和难点问题,亦是有规律可循的,即事实的认定与否、罪于非罪、此罪与彼罪、情节轻重等,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就能在辩论中占据主动。
(一)公诉人庭审答辩的范围
法庭辩论中,被告人及辩护人的辩护发言,有些是长篇大论,涉及的问题很多,但论点不突出;有些虽用语不多,但论点明确、证据充分、所提出的问题与案件的事实、证据联系紧密,直指定罪量刑问题;有些则纠缠于细枝末节,甚至是一些与案件无关的问题;有些问题则重于理论方面;有些问题则重于具体情节等。案件不同、辩护人不同,所提出的问题也不相同。公诉人对辩护人在辩护中所提出的问题不可能有论必答,而应紧紧围绕涉及定罪量刑的问题进行答辩。司法实践中,笔者认为公诉人应对以下八类问题予以答辩,即:
1.对有关否定起诉书指控罪行或承认事实但不构成犯罪的问题要进行答辩;
2.对起诉书定性提出异议的要进行答辩;
3.对提出否定被告人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的问题要进行答辩;
4.对否定被告人从重处罚情节的问题要进行答辩;
5.对风俗民情、社会不良环境、被告人一贯表现作为法定从轻条件提出的要进行答辩;
6.对避重就轻、推卸罪责或嫁祸他人的观点和问题,要进行答辩;
7.对歪曲事实、滥用法律的观点和论调要进行答辩;
8.对牵强附会、随意曲解并扩大解释法律范围的要进行答辩。
对以下五类问题公诉人可以不予答辩:
1.对辩护方提出的正确意见和观点,可以实事求是地表示同意,或以默示表示认同;
2.公诉人已充分阐明的观点,不作重复答辩;
3.对一些不影响定罪量刑的枝节问题,一般不予答辩;
4.对辩护人提出的与本案无关的问题,可不予答辩;
5.对同案犯之间相互推诿争辩、不影响定罪量刑的问题,不予答辩。
(二)公诉人在庭审答辩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突出重点、综合答辩法。即细心听取辩护发言、将辩护人提出的所有辩护观点进行综合归纳,概括出几个主要的辩护观点,然后根据掌握的事实和证据结合刑法论证,对辩护人不正确的观点逐一进行论证、驳斥。
2.避实就虚、灵活答辩法。即在答辩中对辩护人提出的难点问题先不作正面答辩,而是从其与事实、证据、法律明显不符的辩论点开始反驳,变被动为主动。并在答辩中灵活捕捉对答辩有利的材料,及时调整、主动出击,将辩论的焦点引向自己驾驭的范围。
3.利用矛盾、各个击破法。即对于多被告人的共同犯罪,多个辩护人出庭各自为其委托辩护的被告人进行辩护,公诉人利用各个被告人之间的辩护矛盾,辩护人与被告人辩论观点之间的矛盾,多个辩护人之间以及他们与代理人之间的矛盾,以矛攻矛,各个击破。
4.层层分析、直取要害法。即公诉人先分别用大量的事实、证据驳倒支持辩护总论点的各个分论点,使辩护人的中心论点失去支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后公诉人再用逻三段论的演绎方法,得出总论点不能成立的结论,从根本上驳斥辩护人的错误观点。
5.承上启下、相互照应法。即公诉人阐述答辩观点时,要紧密结合起诉书、公诉词,使上轮答辩为下轮更为有利的答辩作铺垫。下轮答辩时要与上轮答辩的观点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遥相呼应、不留漏洞,使全部辩论观点浑然一体,形成协调一致的论证体系。使被告人找不到矛盾点,无法攻破其中的任何一个观点,从而另寻辩点,分散辩护人的注意力。
6.巧借东风、借机答辩法。即辩护人提出辩护意见后,公诉人先不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借用他人之言反驳辩护观点。借机答辩通常在两种情况下采用:一是共同犯罪案件中,各被告人推卸自己的罪责而证明其他被告人的行为、供述之间相互牵连、相互印证、形成矛盾。公诉人可借被告人之言进行以其之矛攻其之盾的答辩。二是当庭讯问被告人及同案参与人,引用其口供笔录反驳辩护理由。
7.开门见山、直言答辩法。即辩护人提出的辩护观点明显错误,公诉人有足够的事实和证据证明犯罪。在此情况下,公诉人应根据事实和法律直言答辩,反驳其错误观点。公诉人答辩时要理直气壮、正气凛然,阐述论点要简洁明确、一针见血,不能含糊其辞、拖泥带水。
8.合理采纳、婉言答辩法。如前所述,控辩双方在法庭辩论中是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对辩护人在法庭上提出的合理的辩护意见,公诉人应当予以首肯,不能对辩护人在法庭上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持争辩态度,给人以强词夺理或无理争三分的不良印象,损害检察机关公平、正义的良好形象。对辩护人提出的虽有一定道理,但按照法律规定仍不能作为从轻、减轻处罚理由的辩护意见,公诉人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味否定或反驳,而应在承认并说明辩护观点有一定道理的基础上,从法律和事实中找出依据,阐明依法不能从轻、减轻处罚的理由。这样,既婉转地驳斥了辩护人不正确的观点,又使旁听群众和被告人受到了法制教育,法庭采纳公诉人的观点也就成为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9.扬长避短、迂回答辩法。司法实践中,一些较高层次的辩护人往往利用自己理论上的专长和庭前准备的知识要点,在辩护中故意设置辩论陷阱,如逻辑陷阱等,让公诉人误入其圈套,以掌控辩论走向。公诉人如对辩护人有意引向的知识熟知并精通,应直迎而上,用更深的理论知识和逻辑论辩填平陷阱、弥补不足。如果对逻辑知识缺乏熟练的运用,对一些专门性的技术知识知之不深,则应扬长避短、避开正面交锋,迂回到案件的事实、证据和犯罪构成理论上进行答辩。
10.把握时机、全面论证法。这是“后发制人”的答辩,运用适当可以起到鸣金收兵的作用。即公诉人根据辩论进展情况,判断辩护方准备或临场发挥的辩护材料已用完,除了重复再无新的辩护意见,在辩论快要结束前,公诉人按预定计划,对辩论的关键问题作系统答辩,使之一锤定音。运用这种方法关键是预先安排好使用答辩材料的计划,把握好进行全面论证的时机,避免啰嗦、重复,使整个答辩过程层层递进、最终达到高潮。
以上是公诉实践中常用的答辩方法,此外,还有许多好的方法。如采取以静制动策略,在辩论中不作积极答辩,而是消极地等待辩护观点,而后根据辩护观点进行反驳,在消极中隐含积极,不断更改答辩方式,从表面的被动走向实质的主动。以笔者的肤浅认识,对定罪之争,应采取论证的方法答辩;事实之争,采取举证的方法进行答辩;因果之争,采取辩证的方法进行答辩;罪责之争,采取依罪论法的方法答辩;处罚之争,宜采用直言的方法进行答辩。这样的答辩,针对性强、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容易把问题论证透彻,取得预期的答辩效果。
(三)公诉人在法庭论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从总体上注意掌握揭露与说服的关系。公诉人在法庭上对被告人及其实施的犯罪进行的是揭露和证实,但辩护人与公诉人的关系则是对立统一,既有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说服认同的关系。因此,公诉人在辩驳辩护方的观点时,既要澄清事实真相,又要有理有据地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在使用语言上平和规范,既不能揭人之短,又不能冷嘲热讽,更不能贬损他人人格。
2.在辩论技巧上要注意掌握攻与守的关系。法庭论辩的对抗性很强,攻与守的关系处理好了可以增强战斗力,取得较好的论辩效果,处理不好则丢失法庭论辩的主动权,造成被动。应该提倡公诉干警在法庭辩论中具有主动进攻的意识,不能总处于被动应付的守势。但在主动进攻,提出一个新的论点时也要注意防守。即论证要严谨,不要把漏洞和矛盾留给对方,有时必要的防守也是为了更好地进攻,要做到既能攻又能守,游刃有余,答辩自如。
3.在答辩内容上要处理好简与繁的关系。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既需要摆事实,又需要讲道理,要结合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依照法学理论详细论证;对一些单纯事实、证据或对某一法律的不同认识,则不必展开论证,只针对某一事实或法律作一简要论证即可,避免冗长、重复。
4.在营造辩论气氛上,要处理好对抗与合作的关系。公诉人与辩护人在同一个法庭上处于不同角度分别履行各自的职责,其诉讼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下、强弱之分。公诉人既不能盛气凌人、以势压人,也不能消极怯辩、漫不经心。既不能对辩护人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又不能恶语伤人,而应以平等的姿态,积极答辩回应,在强烈的对抗中要保持良好的合作氛围。
5.在运用答辩的语言上,要注意严谨与生动的关系。法律对惩罚犯罪是无情的,但是从保护人民、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来讲又是有情的。答辩演讲既要严肃地论证犯罪,又要敲击出人内心情感的火花,以达到促使被告人悔罪服法、教育群众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表述案情时客观实在,分析论证问题时通情达理,法、理、情交融,力求语言形象生动,充满感情色彩。
在揭露被告人对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及其他权利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时要充满激情,要充分运用连续的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加大情感的爆发力。
在分析被告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时要深刻,分析过程要生动感人,要表达出对被告人犯罪的痛惜,传递给被告人悔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期望和信心。
当然,辩论演说不是诗歌、散文的朗诵,因此,过于紧张的形容、比喻切忌出现。把握的关键就是一个“情”字,以真情揭露犯罪、以真情打动罪犯、以真情教育群众。与此相反,在论证法律时,却又要求公诉人语言必须规范,也就是要使用法言法语,即准确运用法律术语,用严谨的逻辑推理论证犯罪。
6.在答辩效果上,要注意打击和保护的关系。法庭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让事实更加清楚,认定犯罪的理由更充分。公诉人在揭露并论证犯罪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被告人的合法权利的保护,对案件中存在的自首、立功或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属于从犯、胁从犯或犯罪未遂等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的公诉人应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予以认定,不能只顾其有罪和罪重的一面,不顾其罪轻的一面。对被告人在法庭上享有的各项合法权利,公诉人也应该依法予以维护,该采纳的建议合议庭及时采纳。要把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从而体现检察机关的公平、公正,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
(四)非论辩因素的处理
出庭公诉是检察机关面向社会的窗口。公诉人代表国家出席法庭,依法履行国家赋予的出庭支持公诉职能和法律监督职能,更是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向社会公众的展示。法庭论辩,固然是依据事实、证据和法律口头进行辩论,通过语言,最直接地表述各自的认识。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仅仅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换句话说,每个人的行为举止是其知识、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因此,非论辩因素及语言以外的表情、手势、眼神、语调以及服饰、仪表等身体动作和举止对公诉的成败亦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
非论辩因素的主要作用是:
1.可以增强论辩的感染力、扩大辩论效果。
2.可以帮助观察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做到知己知彼,增强胜诉的把握。如果对方辩论时声音发颤、双手或双腿发抖,说明对方心里十分紧张,公诉人只要抓住其发言中一到两个薄弱环节,发动猛烈攻击便可将其驳倒;如果对方发言时挤眉弄眼、拉耳掰手,以大幅度的手势、大角度的身体摇晃来掩饰内容的空洞、乏味,则判断对手华而不实,既没有吃透案情,又没有深厚的法律功底,公诉人只要抓住其辩护中的矛盾,充分展示证据证明犯罪,就可以成功地反驳对方的辩护。
3.可以使公诉人及时掌握听众的反应、调整辩论内容。法庭辩论的目的是影响审判人员的内心确认。如果公诉人答辩时法庭组成人员和旁听群众都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说明答辩的内容空洞、没有吸引力,应及时调整内容;如果辩者情绪激昂、听者全神贯注,则会取得预期效果。
非论辩因素的主要内容是:
1.仪表。仪表和服饰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庭辩论中的讲演也是听众的审美对象,端庄的仪表不但会使辩论者自己感到舒适、自然,还可以受到听众的尊重,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公诉人的服饰,应做到整洁、庄重、得体,要根据季节着装、佩戴大检徽及领带,冬季穿大衣或杂色防寒服外套的,要在上庭前脱下,夏季不可敞胸露怀,要保持精神饱满、仪态端庄。
2.神态。指人的总的精神状态,包括面部表情、行为举止等。公诉人的面部表情应庄重威严、自信稳健。在法庭上要全神贯注、冷静从容,不能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表现出不耐烦的急躁情绪或发言时摇头晃脑、不断地变换坐姿或身体晃动不止。当然也不能正襟危坐、一动不动,给人以呆板、沉重的感觉。
3.眼神。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坚定有力的眼神暗含着自强自信、成竹在胸;衰竭疲乏的眼神,预示着心灰意冷、缺乏信心;灼灼逼人的目光是正派敏锐的反映;浮滑飘忽的目光是轻薄浅陋的写照。公诉人将眼神运用好,无论是宣读起诉书、发表公诉词还是在法庭辩论中,都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此时的眼睛,代表着一种语意、情感,并强烈地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如果遇到法庭不正常的骚动或对方有违反常规的行为时,可以用锐利的目光扫视骚动者或对手,以表示自己的注意和制止;如果在辩护人用诡辩术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旁听群众中有人为对手喝倒彩时,可以用冷浅虚视的目光表示自己不屑一顾;如果当庭讯问时,被告人故意歪曲事实、编造谎言,公诉人可以用激愤的目光逼视对方,使其心神不宁、手足失措;如果证人陈述案件事实时表现出紧张的情绪,公诉人可以用鼓励、赞赏的目光示意证人如实、大胆地作证。
总之,在整个出庭公诉的过程中,公诉人的眼神应像指挥棒一样起着传神表意的导向作用。驳斥辩护人的观点时应注视对方;表明公诉观点时应注目合议庭;进行法制宣传时则应将目光投向旁听群众,用目光传递公诉人强烈的责任意识。
4.语调。我们知道,语言的轻重、缓急,语气的强弱、快慢,语调的厚重、轻缓,无不反映出人内心强烈的感情色彩。公诉人在宣读起诉书、发表公诉词及法庭辩论乃至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宣读并出示证据时无不发出一定的声音,公诉人的特殊使命决定了这种声音不是欢快的、喜庆的,而是威严的、庄重的,有时甚至是严厉的。在把握好语调的同时,要尽量使用普通话,避免方言土语中咬字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出现。用语要规范、标准,减少“嗯、啊”等助音词,使语言通俗流畅、生动形象。
一个好的公诉人,在法庭一开始宣读起诉书时,就要把握语调。语调适度奠定了整个法庭审判活动声音的基调。宣读起诉书,要用庄重、深沉的语调来表现出法律的威严,显露出法庭庄严神圣的力量。使用语言要果断,表达意思要准确到位,言尽意明,不能含糊其辞、拖泥带水或慢声细语,缓缓而读,要在平静中暗含爱憎、自然中流露真实。
在公诉答辩中,公诉人除了掌握好语调,还要把握节奏。节奏的刚柔、快慢,可以渲染辩论的气氛,调节好节奏,可以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和论辩的自信心。在发表公诉词中,语调应平缓适中,在答辩中则快慢结合、刚柔并用,但要注意不能傲慢偏激,一味高声厉语。在法庭上真正体现威严和力量的是判断的准确性、思维的周密性、论辩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声调节奏的适宜性。
【公诉人法庭辩论技法浅析】推荐阅读:
公诉科12-18
公诉意见书06-22
公诉个人工作总结07-15
公诉意见书例文10-31
检察院公诉处长竞职演讲06-29
人民检察院公诉意见书10-29
刑事判决书(一审公诉案件简易程序用)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