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育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教育(精选8篇)

教学教育 篇1

《《

《教育教学基础

教育教学基础教育教学基础

教育教学基础》

》》

》和

和和

和《

《《

《教育教学技能

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技能

教育教学技能》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资料

问答题

问答题问答题

问答题、、、、简析题

简析题简析题

简析题

1、什么是课程?课程本质的观点有哪些?

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 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 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课程本质的观点包括: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2、课程在学习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

2、课 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课 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4、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1、改革理念上的启示: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强调学生 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

学生的个性。

2、课程目标上各国都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培养,注重 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及道德修养的形成,加强体能、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

3、课程设置上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综合课程 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4、体现 教科书的多样化,并注重教科书的审定工作。

5、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都力图协 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希望课程有效地实施。

6、课程评价的改革较重视学生的 自我评价,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从重视结果的评价走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改善学习。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 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 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 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 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6、九年一贯制课程的基本理念: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强 调课程综合,设置了许多综合学科;

3、强调课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4、特别 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5、新课程并没有放弃基 本能力的训练;

6、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真实性;合作性;综合实践活

动内容:信息技术教育54--56;研究性学习44--49;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9--52;

劳动与技术教育53--54;

8、教学大纲的弊端:

1、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

2、束缚教师的创造性;

3、不得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4、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9、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有哪些超越之处?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2、大纲侧重强调 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 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7、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 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10、课程标准的性质:可评估性;可理解性;可完成性;可伸缩性;课标编制的 理论基础:新的学生观;新的课程观;新的知识观;新的学习观

11、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话建议。84—9112、课程内容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91--9213、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课 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14、课程内容组织原则: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 螺旋式。

15、学习方式的含义:人们在学习时所具备的中所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一贯表

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6、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

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 主要特征。

17、自主性学习包括:基本品质是主动性;核心品质是独立性;是一种元认知监 护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合作学习的基本 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自主性。102—10918、合作学习的基本操作策略:小组的组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和 技能;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19、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状况: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

2、学习方式 转变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 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换 中的角色意识。

20、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1、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 入;

2、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

3、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4、教 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5、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的标准。对 策:提高教师的素质;制定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评价标准。

2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涵: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 实施课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 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

代的学习方式(全面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我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学习)。

23、基本方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 学习工具。按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资源利用—主题探 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

模式。

24、教材的涵义:

1、从课程论的视角看:教材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的课程 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的产物,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和各个 领域,并以计划主形式表现出来;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 理上和实践中主动地掌握普通教育和专业教养的物质对象和观念对象。

2、从教 学论的视角看,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体系所勾画 的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同知识紧密相关的、有助于各种能力熟练形成的、系统习得的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和各种步骤、方式与技术;与知识和能力体系紧 密相关的,奠定世界观基础的,表现为信念、政治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观念和规范。

25、旧版教材的弊端: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为本位,难、繁、偏、旧;教材编制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教材编写质量不高;教材不还做不 到择优选用。

26、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 本的思想;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 系;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27、教材编制的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原理;面向全体学生原理;教材心理化原理; 统整性原理;衔接性原理;

28、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动机;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面;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

29、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 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 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 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 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

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 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 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30、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 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 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 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 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 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教学教育 篇2

一、是要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常规的各项内容, 是教育教学科学性的具体体现。要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就一定要重视教学常规的落实。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各项规定。教学常规的落实要和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相结合。如教师的备课、上课情况, 教案设计、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情况, 学生的考勤情况、纪律、卫生的检查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可以说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是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管理不能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没有过程的管理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管理的重心要放在教学过程上。学校领导应坚持上讲台, 坚持深入课堂。给我们做专题报告的教育专家魏书生、龚正行、陆士祯等, 他们都是学校的领导, 但他们却一直坚持深入课堂讲课、听课、评课, 所以他们才能真正了解学校的教学现状, 了解教师, 把握学生, 才能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创新办学思路。只有抓好每一节课, 每一个细节,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要严格制度管理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减少管理过程的随意性, 坚持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 通过制度规范办学行为,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要严格执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检查通报制度, 落实奖惩措施;要完善教师考评制度, 将教师德、能、勤、绩考评与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紧密结合, 实行量化管理, 强化目标管理。要将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责任到人, 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要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有担子、有压力, 这样才能激发人的工作动力、创造力。

四、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人文关怀和严格要求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当前学生升学压力大、思想状况比较复杂的情况下, 能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学校一定要在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的管理上下大功夫、真功夫, 尤其要防止恶性事故和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要求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有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 在管理过程中, 要耐心、细心, 更要有爱心, 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 理解学生、包容学生、善待学生, 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利用教育科研经费是为教师订阅专业杂志和派出学习。每学年出资, 为全校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教学书刊。让每位教师在业余时间有书读, 特别是青年教师, 为了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语、数、英教研组分别成立了“师徒结对”活动, “师徒”共上一节课活动, 要求每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带一位新教师, 新教师每期听师傅的课不少于30节, 老教师听徒弟的课不少于10节, 每次听后交流研讨互相促进。一年来, 先后派出几十人次青年教师去外地听专家讲座, 与会教师受益匪浅。

六、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提升教学质量

1.加强教师常规管理是落实教学计划的根本保证

每学期开学初, 将教学计划在全校教师会上进行通过, 然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月查, 要求检查组成员, 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及时量化, 教务处将每次月查情况在教师例会上进行反馈小结, 并公布每位教师本月完成教学量化的分数。这一做法, 有力地督促了教师工作的松散现象, 促进了教学秩序的健康有序发展。

2.抓管理, 明目标, 办特色

目标是管理工作的方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流动教育, 一切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办学理念, 我们以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进行办学,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以习惯养成教育、环境育人为办学特色, 以“知识丰富、内心完美、身体健康、性格阳光”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努力使每位学生成为会学习、会生活的一代新人。积极开展各项竞赛活动, 创造性地开展了“古诗文背默比赛”“数学口算心算比赛”“英语常用口语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大型的六一文艺汇演”等。通过以上一系列竞赛活动, 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七、狠抓校本教研工作, 推进教研创新

以研促教是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每学期开学初, 语、数、英三科教研组结合实际制定教研计划及教研日程安排, 同时成立年级备课组, 由领导亲自给备课组长开会, 安排教研任务。为了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对每次教研活动实行签到制度, 对不按时参加活动的教师, 给予一定的处罚, 有效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以教学问题为课题, 进行研究, 这样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教学能力, 还提升了他们的课题研究能力。另外, 为了使每位教师能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鼓励他们撰写论文, 并择优向上级主管部门选送, 对获奖的论文将按不同层次给予一定的奖励, 从而调动了教师写作的积极性, 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克服教学倦怠,让教育回归教育 篇3

也许,无论从事哪一份职业都会有倦怠期,都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吃力感。对此,针对我自身所出现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在2007年走上讲台之初,对教师这个行业满怀热情,对于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灵魂工程师满怀信心。无论学校给安排什么工作都努力去做好,一切与工作相关的事都希望能够尽善尽美。无论有多少困难、挫折都会对自己说:“扬起你的笑脸,悲伤留在脑后!”

慢慢的,两年三年过去了,我的心里慢慢有了不平衡感。为什么我要做那么多工作?为什么我要比别人辛苦?同时也因为生活中各种琐事的缠扰,使我逐渐对工作产生了倦怠情绪——仅仅完成自己的任务,做工作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也因为平时疏于对自身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变,对教学有一种力不从心感,觉得自己能够借鉴的案例少,缺乏新意。对学生针对教材讨论的方向、过程掌控能力降低,从而产生了“厌教”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很荣幸的,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远程教育培训。给我创造了一个学习平台,在培训中,我通过专家的讲解与指导,认真反思了过去五年里自己心态的变化,总结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自己将如何改变现状、提高工作效率。

在此次教育活动中,专家分析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在教学中查找问题,在反思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作为教师,也是需要不断地更新学业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教学活动也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重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也让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即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在工作中倦怠,没有正确地认识教育的真正含义与目的。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地去面对、解决问题。

通过此次学习,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活动重点在于教师如何通过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习,探究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育的最终成果是人格。只有当教育回归教育,不是单纯地为完成某一工作、某一任务,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这一思想。

作者简介:刘静,女,1986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中学,(简称克州一中),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教学教育 篇4

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以中心校教育教学工作思路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创新课堂教学,深入推进有效教学,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养,狠抓质量检测,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提高上为突破口。结合我校实际,本学期制定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二、本学期主要开展的工作与成绩:

加强常规管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1、强化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结合实际完善了我校常

规管理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和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继续落实学校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量化目标考核,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保证教学工作规范运行

3、全面落实课程计划,我们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完善课程管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尤其是认真开设综合学科和综合实践以及地方课程。要想方设法去开,创造条件去开。学校要加强对课程计划的检查监督,全面提高课程质量。

4、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学生作业批改、辅导工作。切实抓好学生的书写、要求正确、工整、规范。作业做到全收全改,勤批细改,统一格式。特别对后进学生建立档案,加强辅导,缩小了后进面。

5、要求教师向40分钟要质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大课堂容量,各任课教师能针对本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优化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学生爱学,喜学,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每位教师都能按要求上一堂满意的公开课,写出来一篇较高水平的论文。教师都能对自己的教学及时反思,总结经验,不断得到了提高。

教研组和教导处定期对教师备课、作业等进行了检查或抽查,确保了备课和批改质量。

6、全力推进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巩固毕业班教学成果,继续执行了毕业班奖惩方案,毕业班教师及早着手,狠抓毕业班工作,教导处定期召开了毕业班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态,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排忧解难,全方位为教师服务。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素养提升

1、切实加强教研工作,扎实推进校本师资培训。我校以教研组为载体,组织教师讨论教学中的盲点,确定校本师资培训内容。鼓励教师在多功能教室里上课。另外,各教研组以“如何提高高效课堂”为着力点,认真观察并分析课堂教学的变化和发展,潜心研究,突出了实效。

2、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我各教研组充分利用教研时间组织教师学习XX版“最新课程标准”,了解剖析教材,掌握所任学科的教学特点,自觉化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积极参加中心校及区、市教培中心的培训,不断汲取新的血液,积极组织并参加“国培计划”、区教育局班主任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单式培训,促进了教师专业提升。

加强教研组建设,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1、教研组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

为学科教研活动主题,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活动要做到了形式多样,全员参与。教研组抓好了岗位练兵课活动,按计划,做到说课、听课、评课、讨论等环节。活动以存在的问题以及业务学习为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广大教师学习业务、探究教学、相互交流,提高能力的主阵地。

2、充分调动组内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开展帮扶结对活动,学科带头人指导教学活动,并选拔与推荐优秀教师参加中心校级以上的各种赛课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3、本学期教研组针对我校三至六年级同头班的优势,继续采用了“多人上一课”与“一课多人上”展开岗位练兵活动。在对比中、互相学习,借鉴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以质量为中心,以课改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我校根据教育局和中心校的安排,以努力提高“高效课堂”为目标,以“学术

教学教育 篇5

教学随笔)

教科研理论学习资料

教育教学案例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关于教育案例的含义,许多专家学者有过不同的表述。虽然说法不同,却也有一定的共识,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二、教学案例的写法

案例的结构要素。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普通班级还是实验班级,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常态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特别是要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课前的预案、设想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

教育叙事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叙事应定位在接近教育现实中所发生的各种真相。通过教育叙事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物、思想与行动,看到这些真实事件背后的复杂意义。总之,写教育叙事实为了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让教师在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使自己的教育实践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这也是教育叙事研究确切的追求。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

1.真实性。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来自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人物性。在教育叙事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和体验,对事件中的某个角色(学生等)做出较为科学与合理的行为和心理的“假想”,从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

3.情节性。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事件发展的情节。

4.可读性。阅读者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这种影像化的故事情节提供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教育者而言,这种感受对教学观念、方法的改进影响会更具体,更深入,因为我们知道,具体经验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5.感悟性。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

三、教育叙事的基本内容框架

1.问题产生的背景。背景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问题情境描叙。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目的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四、优秀教育叙事的标准

丁刚 教授曾经对好的教育叙事给出过最高标准,他说:如果叙事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不仅在讲述某个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过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与行为关系,而且“照亮”了某个人物在此教育场景中的“心灵颤动”,可以给读者一种精神震撼,那么这就是非常好的叙事了。在此我们就给出个一般标准吧,好的叙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内心活动。具体可分解为以下几项:

1.事件真实。

2.描述的情境有意义,抒发独到思考。

3.叙述清晰, 细节描写生动,揭示人物的心理,细腻刻画冲突情节。

4.叙述的问题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五、写教育叙事的要求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账。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没有人物的内心活动。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要有问题性,不是简单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而应该是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要有解决问题的过程、采取的方法措施与效果。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夹述夹议。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六、如何写好教育叙事

1.经常有意识地随时收集让你感到有趣或震撼的教育教学事件资料或存在新问题的教育事件资料。收集的资料可以是你个人经历或别人经历的;可以是课堂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对学生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在学校活动、学习工作中自己发展中遇到的事。

2.采取多种方法收集教育教学事件资料。如记日记、写教学日志、做听课观察记录、与观察对象开放式的访谈。日记可提供个人对即时事件的描写、感受。

日志可提供对事件的回顾,如发生的过程、处理的方法、反思和评价。

事件观察记录既可以由研究者自己进行观察时撰写或拍摄录相,也可以由研究者草拟思路,由参与者撰写或拍摄录相。事件观察记录主要纪录了,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当事人的态度、情绪与行为反应,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课观察记录可提供描述性记录、理论备忘录(由观察而联想到的相关理论观点)、观点摘录、一己之见和推论等。

与观察对象开放式的访谈,可通过与参与者的对话,了解参与者的内心世界,深入揭示许多关于他个人思想的知识和社会背景方面的信息。

3.注意收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与所叙事相关的日期、作者、任务、背景事件、政策、观点氛围等信息,这对于研究者对叙事背景和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图片资料与反映事件结果的实物和文字资料。与所叙事主题或问题有关的理论资料。

4.注意思考和寻找身边平常事件中蕴含的规律、问题、新观念和真理,善于发现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不断地对与问题有关的因素进行观察,进行理论学习和理性思考。

5.注意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每经过一段时间,就要对收集来的所有故事和叙事素材进行比较,分析每个故事的主题,然后将这些互不相同的主题重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发展过程。

6.写作时,首先要能够提出问题,明确你所研究和希望表述的问题。其次,要按问题的产生—问题解决的过程---解决的结果这一主线,将问题细化,把问题清晰地表达出来。第三,要对不同类型的关键事件(成功型事件、挫折型事件、启发型事件、感人型事件)的重点方面进行重点描写。

教学随笔

随笔,顾名思义,是随手笔录之意。教学随笔是随笔中的一类,也称教后感或教后札记。所谓教学随笔就是用随笔的形式把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记录下来,以总结教学的成败,分析原因,研究改进的措施。写教育随笔实际上是个思考与积累的过程。由于我们身在教育的第一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智慧,常常教有所感,倘若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育心路,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教师长期坚持写教学随笔,记录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既能促使自己学习新理论、新教法、新观念,积累教学资料,又能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随笔,因其篇幅的短小,也无需上升到多高的理论层面,因而相对来说比较简装。那么,教学随笔写些什么呢?

1.记教学得失

每位教师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试验田”,试验成功与否,肯定会有所“悟”,总结得失,在下次教学中自然能扬长避短。

2.录教学机智

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随机应变,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3.写教育偶得

有所思,必有所得。如果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的话,你会发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4.记学习所悟

平时,我们在阅读书报时,常有所感、有所悟。记得有位老师看了《谁动了我的奶酪》想到了老师的“金饭碗”光芒不再,感到随着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生源的日渐减少,“末位下岗”已是不争的事实。惟有不断地提升自己,方能使“奶酪”永远属于自己。在教学中要创设融洽和谐的师生活动情境,可以使学生毫无拘束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要远比那种为维护师道尊严而人为地拉开师生间距离的做法高明得多。因为师生关系的不民主,最终导致的是师生关系的对立,学生会因“厌恶和尚”而“恨及袈裟”,因“恶其师”而“厌其教”“轻其理”。

教学随笔的注意点:

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

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

我们身边就有教师的优秀随笔,一般报刊杂志上也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有机的把别人的教学经验融进自己的以后的教学中。

3.立意要新

题目宜小,内容要集中,切忌主次不分,语言要简洁流畅,也就是你所写的教学心得体会,不仅自己觉得有新意,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

4.列举实例要具体生动

在举例时一定要把事实讲明白,使读者看后既懂,又能学会用。反馈要及时,及时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和自己的感受记录。

5.要做到小中见大

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能体现出一般规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

6.文章结构可多样化

教学随笔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可以先简述文章的中心以及写此文的目的,再列举实例说清楚事实及过程,最后归纳小结教学的心得体会。

教学教育 篇6

一、结合政治课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政治课内容从高一到高三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为了进行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结合各年级的特点,进行有重点的教育。

高一重点进行我国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教育。使学生认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思想。重点进行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教育。使学生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从本质上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高二侧重进行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的教育,重点进行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使学生懂得,青年一代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高一到高三政治课学习,既使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明确爱国主义的意义,又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正确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祖国、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思想。

二、结合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实际主要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国际形势实际和市场经济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祖国,正确看待祖国的现状和认清自己的职责。

2、结合国际形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是结合比较重大的国际形势进行教育。如伊朗核问题和原苏联一些国家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引导、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正确认识,.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正确的,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坚持社会主义信念,更加热爱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

3、结合市场经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使学生为将来参与市场竞争打好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三、结合各种活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结合节日活动进行教育。我们结合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活动,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团队活动进行教育。介绍雷锋、赖宁及烈士们的事迹,讴歌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以革命英雄为榜样.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举行专题报告进行教育。我们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党的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专题报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熟悉情况,进而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激励自己,努力奋斗,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4、“走出去、请进来”接受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本地,从实际出发才能收到更好效果,于是我们请校外人士作形势报告,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城乡建设及农业生产,作系列社会调查,加强爱国、爱家乡思想。

5、进行比赛。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笔试竞赛、知识抢答比赛,内容有党的知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国内外重大时事等。通过比赛使学生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激发他们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教育 篇7

关键词:灌输教育,对话教学,思考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

课程是乐曲, 教学是歌。这首“歌”是教师、学生、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四重唱。教学是一种关系存在和对话实践。通过对话, 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理解, 并集体创造着学科和生活。对话教学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教学, 体现的是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相互信任和尊重。对话教学对于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对话教学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的启示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今的高校中大部分学生成长环境优越, 个性独特。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使他们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 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更多地受到了来自社会生活尤其是网络世界的影响。对于他们来说, 倾听与接纳来自网络世界的不同声音, 并发出自己的声音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已成为他们思考与学习的一种方式。然而, 当他们走进课堂, 教师只是一味向他们进行灌输式的教育, 教学主要是以书本、教师为中心, 较少涉及社会现实问题, 有时即使触及到问题, 要么是蜻蜓点水, 或是避实就虚。

结果导致理论教学与社会的严重脱节, 不仅理论显得苍白无力, 学生有时也会感觉到学而无用, 觉得这种“灌输—接受”的教育方式很不对他们的胃口, 从而产生逆反、排斥心理,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在对话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空谈理论, 不问现实, 而是师生共同从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探究出有价值意义的问题, 并运用科学理论与个人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解析和讨论。在灌输教育中一方“独角戏”, 一方完全沉默的现象逐渐被取代, 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追问与反思, 教师与学生的不断参与和反思。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现实的问题不断展开, 是主体间的思维的碰撞、智慧的激发、灵魂的启发, 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毫无意义、价值可言。学生成为了课堂的真正参与者, 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学到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激发其未来的人生, 指引未来的方向。也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会焕发活力。

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是差异性存在的个体。对话教学欣赏尊重并提升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等, 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大班教学, 教师教授, 学生认真做笔记, 学生是教师的“复读机”。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就是考试的内容,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取得好的成绩, 得到老师的奖励。他们不会去认真考虑、怀疑知识的真伪, 知识一味的听取老师的教导, 教师的话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圣旨。对话教学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要学生批判地继承教师的观点, 学会独立思考。教和学永远是相伴而生、同时发生的。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学生不断发生互动、进行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中, 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教师要善于发现, 不要对学生形成定势思维, 认为差学生就一无是处, 与学生进行沟通, 走近学生, 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 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差异是对话教学的目的。对话教学在差异中, 通过差异, 而且要为了差异。对话教学尊重差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引导学生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对话教学旨在创造不同思想自由发展、相互激荡, 形成新的文化常态。

3. 由“师道尊严”转向“主动对话”。

古代的师道尊严, 确立了教师的权威和自制地位, 把教师的角色神圣化。在这种观念下, 教师成了神圣、权威的象征。学生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只是单纯地听从教师的教导, 是温顺的“小绵羊”, 教师牵到哪里, 学生就跟到哪里。在对话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 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探讨学术的奥妙, 进行对话、沟通, 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因此也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话教学需求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 教师和学生才能够互相接纳、毫无拘束地交流,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现今, 随着留守儿童研究的日渐升温, 教育研究的视角也转向了那些问题儿童、边缘化学生等。他们大都表现出学习成绩差、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脱离学校主流群体、易受教师和学生主流群体忽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游离于班级之外等特点。2015年6月9日, 贵州毕节一家四名留守儿童喝农药中毒死亡, 这无疑是说都不想看到的悲剧。可是, 无可否认, 监护人未能尽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是其重要原因。但是, 假设说那几名留守儿童都在校读书, 老师认真负责, 隔段时间就对他们进行家访、进行交流, 倾听他们的心声, 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他们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教师要进行对话教学, 倾听教育, 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沟通, 解决学生的问题, 纠正人生的方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教学相长”、“授之以渔”,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地沟通, 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是整个教育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使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伙伴。

三、结语

对话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对当今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必须从“灌输教育”走向“对话教学”,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开展对话教学, 需要教师进行角色的转换, 创设适合对话的情境, 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朱德全, 王梅.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M].高等教育研究, 2003 (3) .

[2]刘庆昌.对话教学初探[M].教育研究, 2001 (11) .

教育信息势与教育教学技术 篇8

[关键词]势科学,教育信息势,教育理论,教育技术,信息人。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4-0008-05

知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创新需要知识,另一方面知识又约束创新。学到的知识是增加了创新的能力还是变成了约束创新的负担,与知识的教育过程和知识的学习过程有关,这叫“知识学习与创新的路径依赖”。只有在内在的学习情感势(爱)的主导下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有序的知识,并按照内在需要嵌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智慧素质。

所以,良好而有效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内在学习情感势(爱)主导的动力学过程,而内在学习情感势则是在外在教育信息势推动下产生的,由于信息势与有效信息量的等价性,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产信息量、进而不断营造信息势的过程。

1信息势与情感势及智慧素质

在《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一》中已经阐述:知识的有序结构-智慧素质,是在“情感势”和“意识流”[1]的非线性、非平衡作用中形成的。而产生非线性的重要条件是系统远离平衡态,因而要求系统必须具有强大的推动势。例如:当压力(物质势)很大时,压力与变形的作用才能是非平衡非线性的;当电动势很大时,电压与电流的作用才能是非平衡非线性的;同样,只有当情感势很大时,情感势与意识流的作用才能是非平衡非线性的。通俗的讲,学习中的情感势就是学习中的“兴趣”、“激情”,或者简单的说就是学习中的“爱”。正像DNA双螺旋结构发明者、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里克所说的:科学发现来源于“狂热的追求”[2],而“追求”正是心理的不平衡所使然,“狂热的追求”是心理的极不平衡,是学习过程远离平衡态的真实体现。由此可以在微观层次上证明西方以培养“兴趣”和“爱”为主的教育为什么如此有效。

进一步从势科学和耗散结构理论层次上仔细考察智慧素质形成的机制,就在于情感势与意识流的非平衡非线性作用中,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情感势与不同的情感势产生的不同的意识流的交叉作用是“不对易”的,在非平衡的非线性区,第种流受第种势的影响,同第种流受第种势的影响不对易,即。粗略地说,在学习过程的非平衡非线性区,各种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加强,而对种问题的情感势可以促使产生对 种问题的意识流,对第种问题的情感势也可以产生对第种问题的意识流,但是这种作用是不对易的,即不存在昂萨格倒易关系,这中间就会产生附加的势和流,即附加的情感势和意识流,这在耗散结构意义上就是所谓的“超力”和“超流”[3]。超力和超流的积累定义为超熵产生即,即在微小区域中的超熵产生,这时判定解的稳定性函数是定态熵的二级偏离(二次变分)。根据稳定判据可知,当时,定态是渐近稳定的;时定态是不稳定的;时定态是临界稳定的。在学习过程中,超熵产生一旦小于零,所研究对象的知识系统的原有结构就要失稳,从而就可能产生新的更高层次上的有序结构,形成智慧素质,实现创新。通俗讲,学习只有一点点情感,即学也行不学也行,这时情感势与意识流的关系就像电势差不大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一样是线性的,线性积累的结果是可以简单加和的,即。所以这种学习只能增加知识,不能提高智慧。要使知识在更高层次上有序,就要有更大的情感势,使情感势和意识流的作用呈现非线性,非线性积累不能简单加和,它具有的积极效应,非线性积累产生涨落使原有知识结构系统失稳,产生更高层次上的有序,形成智慧素质。

可见,学习中的“爱”即“情感势”是如此重要,但问题是怎样才能爱呢?

实际上,学习中的情感势(爱)是一种内在势,意识流是在这种内在势的推动下产生的,正像在物理中,电流是在内电势推动下产生的一样。而内电势则是由外电势推动的。所以,当学生“不爱”的时候,即“情感势缺失”的时候,需要外在势来激励。这种外在势就是笔者所说的教育过程中的信息势。现代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营造教育信息势。

2信息量信息势与信息人

按照信息论的计算,在剔除无用信息的情况下,信息表达为负熵,负熵意味着熵减即意味着有序(这里是指经过整合后的有效信息,限定在科学中的信息范畴,而非哲学中的信息范畴[4]),有序就构成梯度,梯度就是势。所以,可以简单地表达为:信息=负熵=有序=梯度=势。由此可以通过信息论证明,信息势与有效信息量是等价的(为了区分科学与哲学中信息的不同含义,将科学中所说的信息量称为有效信息量)。因而,如果说能够营造强势的组织、管理及学校是好组织、好管理及好学校,那就是说能够产生更多有效信息量的组织、管理和学校是好组织、好管理和好学校。又因为势=梯度=斜率=导数,所以,也可以说,求导能力最强、综合导数值最大的组织、管理及学校是好组织、好管理和好学校。

由于各种事物的描述在本质上都可以抽象为信息层次上的描述[4],所以,各种“势”本质上都可以概括为“信息势”。例如,科学势是科学信息势,文学势是文学信息势,管理势是管理信息势,教育势是教育信息势等等。由于有效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根据信息人理论[5],信息人的信息量测度是六维的,即“钱”、“权”、“知识”、“情感-朋友”(广义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本)、“艺术”(美是形象信息之导数,是信息选择的结果,看到的都画下来就成了照相而非绘画)、“虚拟抽象”。前三维是有限可测的“显势”,后三维是难以测度的“潜势”。“货币靠情感来把握(不然就可能认钱不认人)”,“权力靠艺术来实现(权力越大越讲究管理艺术)”,“知识靠抽象来提升(零散的知识就成为教条)”,“显势靠潜势来驾驭”。人和组织就是在显势与潜势的互动作用中成长和发展的。

无论哪一维信息,都是经过社会在一定范围中“融会贯通”的整合以后的有效信息,所以,有钱的人占有的有效信息量大(帐户中的货币数字大),势大——有钱有势;权力大的人占有的有效信息量大(权力越大汇报的人越多)[6],势大——有权有势;知识多的人占有的有效信息量大(经过融会贯通的整合后的知识),势大——知识就是力量;朋友多的人占有的有效信息(情感信息)量大,势大——人多势众[7],审美能力好的人占有的有效信息(艺术信息)量大,势大,虚拟抽象能力好的人占有的有效信息量大,势大。

本质上,教育和管理是消除不确定性的。对一个组织或个人来说,某一时刻占有的有效信息量越大,势越大,能够控制的思维和行动就越有序,能消除的外在不确定性就越多。无容置疑,一个组织或个人如果具有无限多的钱、无限大的权力(对于组织来说就是在行业中的话语权)、无限多的知识信息(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即具有无限大的势,那就没什么外在不确定性了。当然,过多的钱、过大的权、过多的知识也会导致内在不确定[5]。

由此可见,学校、组织或个人占有的有效信息量是他的势——能力(办成事的可能程度)的真正象征。然而各种势的效用的实现程度,与相应的有效信息量的整合程度有关:货币信息的整合效应最高,是在整个社会中“融会贯通”后被承认的,所以钱用在哪都有效。权力信息的整合效应次之,是在权力范围之内整合后被认可的,所以,权力只能在特定的权力范围内有效。情感信息(社会资本)的整合是在亲人和朋友以及由友谊构建的网络关系中完成的,所以,依靠情感来办事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有效,但情感信息可以将友谊构建的社会信息资源凝聚起来从而办成更多的事。因此,不能否认有钱有权有“朋友”的人实际上就是真正有能力(有势)的人。有知识的组织或个人是否有能力(有势),要看他的知识是不是被经过“融会贯通”的整合后形成了势(知识信息势)。零乱的知识放在一起构不成有效信息量,形不成知识信息势,就无法显现知识能力。

一种信息的社会融合性越好,它的“柔性的格式化”程度就越高,这种信息就越有用、越好使。

钱的社会融合性最好,所以,钱最“好使”,“有钱能买鬼推磨”的比喻,说明钱已经接近上帝那样的柔性格式化(因为“鬼”本来是神和上帝才能指挥的),差不多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宗教”,只要有钱谁花都灵。 权力的融合性比钱要差一些,所以权力就不像货币那样好使,不但受权力本身的“局域化”限制,而且往往还要讲究使用的技巧和方法,也就是管理学中所说的管理还需要管理艺术。显而易见,“不会买东西”的人很难找到,而“用不好权”的却大有人在。但由于信息化造就的社会横向个性化和纵向集约化趋势、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可观测性——知识价值和个人能力准确评价原则的丧失,使人们对权力的依赖程度加强,所以,在权力范围内权力也将变得越来越好使。

对知识来说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单纯的知识变得越来越不好使。在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生产、意识形态以及科学技术的整体对称性,是使用知识的时代,所以,知识的格式化程度很高,掌握一种知识哪里都能用,甚至用一辈子。在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的局域化和生产的个性化及人的个性化,知识的社会格式化程度越来越差、局域化越来越强,同一种知识被不同的组织或个人掌握,产生的使用途径和使用价值大不一样。这就像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已经过时,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而“知识的知识”就是经过融会贯通整合以后的有效知识,就是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知识的有序,是一种真正的知识信息势。所以,在信息化时代,一个组织或个人掌握一种知识以后,必须与其他知识进行内在的融会贯通,从而整合成一种具有“活性”的、成为组织或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的知识”,才能真正派上用场。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货币的柔性格式化(全球通用化)加强及权力的集约化发展和知识的局域化趋势(不可评价的知识、达不成共识的知识、学不会的知识、被产权所控制的知识等等),知识在货币和权力面前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许多高等教育的会议是专为掌权的大学校长开的;在国内的连续几届所谓的“教育家大会”,根本不需要投稿,有钱就是“教育家”;而且更有甚者,某些学术会议必须先注册交费才收稿……不但“认钱不认人”,而且也“认钱不认知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势作为人和组织及社会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日趋明显,2008年出版的《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8]一书全面论述了信息(势)在美国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对信息势作为发展动力的最好阐述。而最后一章,“信息时代:连续性与差异性”,几乎接近直白地从“联系(连续性)”与“差别(差异性)”两个向度表述了信息势概念的内在逻辑。美国人表达的究其本质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势”字。

3信息量信息势与教育技术

无论是教育技术理论的“媒体派”(以海涅克为学术领袖),还是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派”(以加涅为学术领袖),其理论研究的主旨就是追求在教育过程中生产更多的有效信息量,即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

对于“媒体派”来说,教育过程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产生更多的有效信息量,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高建国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9]一文中介绍了利用多媒体讲解《春》一课的情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春天中小草、花、雨图片和视频资料按一定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 ”。“首先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课文的动人声音,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要了解、探究的欲望”。以上这段有关教育教学情景的描述,正是对势科学理论的一个完整的验证。首先,将差别巨大的各种形象“草”“花”“风”“雨”,在“春”的主题中紧密联系起来,生产巨大的信息量,营造强大的教育信息势,从而激励出内在的学习情感势——“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导致了学生心里的非平衡追求——“产生了要了解、探究的欲望”。

接下来,作者继续阐述:“应用多媒体工具创设教学情景:‘成千上万的蜜蜂’‘雨中静默的房屋’‘放风筝的孩子’,渲染气氛,制造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他们更加兴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愈加强烈”。在这里,又一次应证了势科学理论的教育学原则,即将差别更大的“蜜蜂”“房屋”“孩子”在春的主题意境中联系起来,产生了更多的有效信息量,营造了更加强大的信息势,激励出更加强烈的情感势——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愈加强烈”,即产生了强烈的“非平衡”追求,最终形成学生的文学素质。

对于“学习派”来说,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桑新民在“透视美国教育技术学主流学派的发展轨迹——兼评瑞泽《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10]一文中指出:“学习科学的理论基础除了认知科学之外,还包括认知人类学、情境学习、日常认知、生态心理学、分布式认知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学习科学与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社会理论密切相关,比如社会认知、活动理论、动机理论、基于案例的推理等等,它们都致力于探求学习过程的社会、组织及文化动力因素;学习科学还源自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与计算机建模和人工智能领域密切相关,学习科学综合应用以上相关理论设计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这些显然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之要诣。”

如果一种行动需要这么多“观念”来制约,那么,这种行动的效率和作为就值得怀疑,因为这些观念的综合不能给教育行动者一个明确的指导原则,反而使教育者无所适从。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其他任何一种有意义的行动,行动者必须能够将所有的行动自由度归并(在物理中叫做自由度的缩并)到一个主题上,才能进行有效行动。实际上,在桑新民所阐述的建构主义框架下的所有这些“学习观”的一个统一基础和内在机制,就是势科学理论阐述的教育学机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势科学理论的教学设计“将差别最大而联系最紧的内容展现给学生”,无论是利用对称性(“对称”的本质就是差别最大联系最紧、信息量最大、势最大[11])的教育技术手段,例如,图示的和文字的,视频的和音频的,还是对称性的教学设计,例如,理论的和实践的、记忆性的和理解性的,单向传承的和双向互动的等等,最终的效率机制就是产生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信息势。

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建构”,建构就是“打框架”,“框架”与“实体”的本质区别就是留有“空缺”,空缺可能是差别巨大的各种内容,但通过框架限制剔除了内容的发散,所有能够填补空缺的内容都是差别巨大但联系最紧而最有序的默化内容(在空缺被填补之前,这些内容不是明朗的),这些有序默化的内容形成梯度、产生势推动着学习者心里情感的非平衡,萌生着追求的欲望。在追求中学习、吸收教育信息的基础上使相应的默化内容显化而各就各位填补空缺,最终形成有序的显化知识——知识的有序形成智慧、从而产生创新。可见,建构主义教育和学习理论的逻辑基础就是势科学机制,但建构主义由于理论的抽象度太低、甚至不是逻辑的叙述教育学原理,而是形象地描述教育过程,所以无法将教育和学习机制用最简单的语言给以逻辑的概括,无法形成明确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的指导原则。

传统教育理论强调基础扎实的教育过程是极其有害的,既违背势科学理论也不符合建构主义教学原则。建构的框架结构就像一个微缩的“海绵”,一遇到水分(知识)就吸收,学习过程呈现“自主吸”的特征,效率极高而且“各就各位”形成有序的知识。强调基础扎实的教育呈现“强迫塞”的特征,最后扎实的像“铁板一块”就“刀枪不入”了,学习也就无法继续,而且强行塞入的知识不但形不成有序的结构,甚至原有的有序的知识结构也会被“强行塞入”的行动破坏,使知识更加零乱而成为教条,这就是常常看到的许多本来很聪明的学生,往往在几年的传统教育后成为没有竞争力而被淘汰的社会青年。

4结论

势科学理论由于其高度的逻辑抽象,揭示了世界万物成长的共同规律,因而也就揭示了人才成长的逻辑机制。信息势激励情感势,情感势推动下产生意识流,情感势与意识流的非线性非平衡作用产生知识的有序结构形成智慧素质。按照势科学原理,教学过程的基本机制就是追求生产更多的信息量、即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无论是教育技术理论的媒体派还是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派,都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只不过前者注重媒体工具、后者注重教学设计,当然,媒体派同样需要教学设计,学习派同样需要媒体工具。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势科学理论的逻辑抽象比建构主义理论的形象描述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戴维玻姆著.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M].洪定国,张桂权,查又梁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11-14.

2 王义遵.对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1,(7):19-21.

3 陈克晶.一种统一的进化学说—耗散结构理论概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270,759.

4 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91-526,23-31.

5 李德昌.信息人与不确定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5(4):44-54.

6 李德昌.信息人社会学——势科学与第六维生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4-118,12-66.

7李德昌.势论[J].系统科学学报,2008,60(1):35-39.

8[美]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詹姆斯W科塔达编.信息改变了美国——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M].万岩,丘艳娟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9高建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0):132.

10桑新民.透视美国教育技术学主流学派的发展轨迹——兼评瑞泽《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1):8-12,71.

11李德昌.信息力学与对称化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19.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ndency and

educational teaching technology

--Two of the series of studies on potential science and modern educational theory

LI De-chang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49,China)

AbstractEducational information potential is the only motive force in educational and learning process.Information=negative entropy=order=grads=potential.So,effective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information potential is equivalent.No matte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edia style" or "learning style",the purport of their theoretical research lies in the larger educational feelings potentia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construction with more production.Have discussed how to construct the ordered structure of knowledge and how to form wisdom quality and ability,under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ndency promotion,the non balance and nonlinear effect of the learning "feelings potential" and "stream of consciousness".As well as "information person" with the ability essence of 6 dimension information tendencies(currency information potential,powerinformation potential,knowledge information potential,feelings information potential,artistic information potential and fic titious abstract information potential).In educating and studying process,the logic abstractness of tendency scientific theory compared with constructivism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doctrine theory has more operability.

上一篇:描写与世无争的诗词下一篇:持续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