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用10篇)
当今时代,品牌是企业和产品品质、信誉、文化的标志和结晶,是科技、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综合优势和价值的集中反映。提高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更多世界著名的品牌,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提高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的历史机遇,创造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出引领世界潮流的高新技术和著名品牌,提高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自主创新品牌经济集聚之地,才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全球合作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要想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升级也都要依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去实现。作为企业,应加大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加大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政府部门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为各类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
第二,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必须妥善处理好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吸引外商投资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规划与调控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创新和提高。要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第三,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今后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把技术政策纳入政策系统,协同配套地贯彻执行。例如,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自主创新。但是,它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要体现在各种配套政策和市场环境中,落实在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个有关部门的工作中。还要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以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四,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
一、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创新应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本能”。但为什么不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呢?研究表明, 表层原因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压力不够, 深层次原因是企业创新的环境和体制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
1. 怕冒风险不敢创新。
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成功不一定会带来预期的效益, 而一旦不成功, 巨额的投资就会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在能够获得现实利益的情况下, 企业更愿意把资金投向回报高、周期短的行业。有的企业即使花费大量资金引进了先进的设备, 具备了工艺创新的条件, 但管理者却认为与其提升技术升级产品与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竞争, 不如和它们保持距离, 以中低档产品立足市场。保守的心态导致企业“技术过剩”, 结果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衰退, 核心竞争力无法形成。
2. 小农意识不思创新。
有的企业因地方政府的“呵护”, 资源成本、土地、环境、劳动等方面执法不严, 致使企业不规范地获得了低成本的要素资源, 日子过得还不错, 再费劲搞创新大可不必。而一些中小企业采用模仿和剽窃的手段, 瓜分了大企业的创新成果, 所以也满足于现状不思创新。现实中存在的中庸之道, 如“别标新立异”、“枪打出头鸟”等做法, 早已成为人们头脑中的行为准则和是非的评判标准, 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人员往往被认为是“难于协调”, 这种现象必然遏制了自主创新的步伐。
3. 人才缺乏难以创新。
人才缺乏一直是企业头痛不已的问题。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 我国每年培养的软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5万人, 其中进外企或出国的占50%;在国有企业流出的软件人员中, 有44.7%流向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 另有20.5%去国外深造。创新人才缺乏, 研发队伍不稳定, 人才激励制度不完善, 都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的连续性。创新人员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自主创新“有心无力”, 技术研发能力差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乏力。
4. 体制缺陷制约创新。
企业特别是国企班子容易有短期行为, 技术创新周期长、投入多、风险大, 弄不好减少了利润, 甚至危及“乌纱帽”, 不肯“牺牲”眼下政绩让后任受益。主要是因为“老企业”遗留下来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很好解决, 尤其是一些“老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养成了引进、跟随、模仿的发展思路。另外, 由于技术创新利益分配不明确, 缺乏足够的激励, 往往是技术创新形成的资产和效益是国家的, 债务和风险是企业的, 责任是经营班子的, 负担是职工的。所以, 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5. 管理滞后阻碍创新。
一是在对科研课题的筛选、经费、评价、奖励等方面, 存有生产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科技与生产的对接不畅, 以成果的效益作评价标准的权重不突出, 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率低;二是自主创新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部门, 需要形成有机的创新管理体系, 目前因部门分割, 多头管理, 有限的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分散重复, 妨碍了社会化共享的实现, 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效率。
6. 法制环境束缚创新。
目前, 我国法制的完善程度和法律的实施程度, 前者在改善, 但后者仍不如人意。政府在技术发展领域职能与市场职能常相互混淆, 尚未完全建立起开放、平等、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使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 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实施方面的纠纷太多, 再加上保护不力, 消减了企业创新投入的热情。
二、完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
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必须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1. 着力做好政策激励文章。要及时梳理现行政策法规, 加大政府助推力。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对重大创新项
目、优势产业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基础研究的投入, 建好用好创新基金, 逐年加大创新投入占财政的比重。二是认真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比如, 对企业购入和自行开发的科技成果费中所含的税款, 比照免税农产品与交通运输费的有关规定, 按照一定比例计算扣除进项税款, 以减轻高科技企业的实际税负;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关联度高且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新开品开发, 实行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的办法;改变以往单纯的税额减免、低税率的优惠政策, 增加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优惠手段的运用, 做到税基减免、税额减免与税率优惠三种方式相互协调配合, 为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加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运用补贴、优惠贷款等金融工具, 加强对创新攻关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四是政府采购和招标要向民族工业倾斜, 破除对国产品牌进入市场的不合理限制。
2. 发挥市场配置和法规制约作用。
一是用市场手段来确定资源的价格, 充分反映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的稀缺程度, 超标准的可以采用超额加价。二是加强立法。要抓紧制定和完善维护创新秩序、健全创新保障机制、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要加强反垄断法、商业秘密法、产权激励方式方面的立法, 弥补法律上的空白。三是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加大资源节约、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执法力度, 凡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超标的要停止生产和销售, 凡知识产权侵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绳之以法, 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制, 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四是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有没有良好的市场秩序, 决定着市场的选择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 决定着生产质优价廉产品的企业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 决定着消费者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
3. 加快创新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体制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也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 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议由各级政府主管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参加, 建立企业自主创新协调机制, 各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二是科技创新要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更加快捷高效的人才评价聘用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项目申报审批制度、科研资源社会共享制度等等, 加快建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科研工作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集聚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平台建设。把政府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资源向创新平台和载体倾斜, 建设一大批公共科技基础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区域科技创新平台, 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依托平台的创新运作机制。要大力扶持民营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不断把产学研活动引向深入, 促进全社会创新要素合理的流动。
4. 建立创新资金扶持体系。
企业创新是发展的基础, 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逐步加大全社会对企业创新的投入。一是整合政府资金,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引导企业增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在政府科技计划立项、科研基地布局、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向企业倾斜。设立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把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和自主创新列入政府财政职能。二是建立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的金融信贷机制。商业银行资金雄厚, 机构众多, 具有良好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基础, 银行对企业的创新支持就是要把贷款投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效益好的企业上来;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投入, 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和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企业发展;鼓励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证。三是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完善的信用担保制度可以为企业提供公平的融资环境, 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政府应在融资担保中起主导作用。担保业务具有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性, 要保证业务的顺利进行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担保资金应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同时还应建立担保机构风险机制, 担保机构应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根据业务量的一定比例提取准备金以冲抵坏账损失。四是引入风险投资机制, 构建有效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共谋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 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采取合资合作、技术转让, 以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入股等形式筹集技术创新资金。筹办设立各类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专项基金, 集中用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技术投入, 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广阔的资金筹集渠道。
5. 开展创新体制的评价和考核。
要将创新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 研究制定促进企业创新体制的考核办法, 探索对创新投入、水平、产出等建立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 淡化GDP、总产值等指标, 使各级负责同志的工作着力点, 各部门的政策导向真正转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提高经济质量上来。对于企业, 要把自主创新纳入业绩考核内容, 把对企业研发费用是否按规定提足、自主创新的成效等作为考核的刚性指标, 褒贬分明, 制约短期行为。
6. 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要通过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解决自主创新中的问题,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对策
0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在确保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和规模不小,已经到了以提高素质为主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认清中小企业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要抓住机遇,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又要挣脱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加强市场竞争力,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最迫切的问题。
1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到53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1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GDP的58.15%,缴纳的税收占全国的50.12%,中小企业还吸纳了75%的城镇就业人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化也是由中小企业付诸实施的,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资本市场空缺,筹措资金困难一方面由于证券市场准入制度非公正性,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和债券发行普遍受限制,另一方面,随着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步迈进,政府资金由于保“吃饭”、保运转的压力而难以继续对中小企业扶持:金融信贷资金由于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强化以及中小企业旧的政府担保体系破败、新的信用担保体系未建起来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基本上得不到信贷资金支持。由于政府对民间资金缺乏有效动员和筹集不力,难以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要,导致中小企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发展资金比较短缺,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存量资金的流转与效益的发挥。
1.2引资与创新政策环境差异,影响核心竞争力形成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在过去的改革开放期间,每一个市。每一个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都愿意去做。但是,据调查了解,各地的实际政策。给予当地的民营企业的创新大环境和小环境,却长期地和明显地次于给予外资施展身手的环境。因此,有真正科技含量的高、精、尖技术和产业创新机制属于当地企业的很少。
对于中小型企业微观经济来看,多属非公有企业,长期以来容易被忽视。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不公平待遇。比如,有的地方一味强调招商引资。给外面来的企业给予很多优惠,却忽视本地企业,打击了一些本地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形成内外有别的现象,由于这些政策的差别,限制了企业创新能力。从而影响核心竞争力形成。
1.3缺乏人才,无法进行技术、管理创新人才使用上存在“三重三轻”。①重近亲繁殖,轻市场配置。据调查发现,许多规模以下中小型企业通过改制成为个体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夫妻厂”、“父子店”,他们把企业的重要岗位都交予自己的信得过的亲朋好友,即使他们履行不好职责。也不愿依靠人才市场寻找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②重薪金轻保障。只提“薪金多少多少”,轻视员工的生老病伤等保障事项。⑨重使用轻培养。不少老板明确表示,现在需要的就是“拿过来就能用的人才”,对员工进行培养、培训,不仅耽误时间还要投入资金,不能做“赔本买卖”。据企业竞争力调查和人力资源专项调查表明。有50.67%的企业没有依企业战略计划配备所需管理人员,66.7%的企业没有正式的人力资源战略。对员工的培养、培训无从谈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进入成长、成熟期后,就特别需要依靠懂管理的人来从事企业战略目标管理。由于缺乏人才,无法进行创新,企业在技术上、管理上则缺乏核心竞争力。
1.4企业管理模不适应市场经济规范运作要求改制后的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和私营经济占大头。这些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与手段大多停留在“管物”与“管人”阶段,即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一是制度建设薄弱,人治代替法治,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残缺不全;二是用人机制异化,领导上的家长制、职工构成的家族制、权力控制的血缘制日益严重;三是管理手段原始化,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等现代管理手段与营销方式还只停留在理论宣传上,与现代市场经济动作方式相距甚远。
1.5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研发创新能力较弱中小企业大多立足当地资源,进行粗放型加工,形成以县、乡、村为核心的区域经济。规模较小,普遍存在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差的现象。许多企业还是靠模仿别人产品技术而生存,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多数企业认为当前开发创新产品,缺人才,缺资金,风险大,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和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150户专项调查资料表明,当问及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未来两年着重采取措施的程度有多大时,有18.0%的企业在低程度上计划增加投资新设备,有25.3%的企业在低程度计划加大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有37.3%的企业在低程度上计划开发新产品或服务,有14.0%企业在低程度上对现存产品或服务创新。可以这样认为,人才、资金和法俸环境是制约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瓶颈。外部环境中政策条件和风险担保是影响企业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
1.6管理制度不健全,无法进行制度创新细腻的管理风格是竞争取胜不可缺少的要素。但不少企业缺乏细微的监管体系、措施,导致企业的战略往往是“虎头蛇尾”,无法落实。组织内部缺少详细的职务分工,员工对自己的贡、权、利经常搞不清楚。管理思想仍然是固定的以生产为中心,市场力度开发不能创新,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对员工管理手段简陋粗放,缺乏企业文化内涵性。
1.7缺乏资金,投入创新资金少企业成长除了人力资源外,如何获得资本资源十分重要。为何中小企业融资难呢?原因之一:企业自身缺陷导致融资难。据调查,有的财务状况反映不真实,财务制度不健全,账表数据缺乏可信度,致使贷前调查难决策,贷款主体难确立,设备难抵押,原因之二:信贷体制不畅导致贷款难。一是银行实施的是企业化管理,其本质上使得银行慎贷;二是信贷权限上收,审贷时间长,体制上形成慎贷:三是贷款权责利分离,放贷热情低,机制上带来慎贷。原因之三:社会支持偏软导致贷款难。
2针对以上所提出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2.1首先把握战略基石: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战略的两个基石是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如何建立核心能力昵?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内部整合,二是外部交易(资本扩张)。内部整合是外部交易的基础:外部交易必须通过内部整合才能将新增的资源变成自己的。资本扩张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融资,势必影响企业现有业务的运行;目前中小企业主要应该通过内部
整合建立核心能力。
2.2促进企业由生产管理型向创新管理、知识管理型转变大多数中小企业效益低,活力不足,除了有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的原因外,管理上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过去那种固定的封闭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企业管理必须向以人本管理为中心的创新管理,知识管理转变,这是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2.3善于提高企业决策者素质,造就新型企业家随著市场经济的深化和成熟,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与企业的决策者的关键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和造就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企业家就更加紧迫和必要。政府要为企业家产生和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企业决策者也要注意自我激励和发展。一个高明的企业决策者应当具有全新的观念,竞争与合作观念,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观念,人才观念等。具有卓越的能力,包括决策能力。不断进行创造创新能力,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和健全的心理等。
2.4抓住机遇,创造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形成能够创造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和技术,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促进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市场竞争优势基础上的使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至关重要,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既可以来自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某些特定环节,如营销环节、生产环节。各种辅助环节,也可以来源于所有环节的综合结果。
2.5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是改造和升华传统产业,使之走向效益良性循环的关键措施。在市场全球化趋势下,一些非关键技术产品是可以买到的。而基础和能力是买不到的,它需要精心构造和持续积累。实践中可以采取的措施。在有研发人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企业内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增加对新项目和新产品、新技术的资金投科。投入多少,视企业效益情况而定,效益好的企业可在营业收入5%以上考虑,效益差一些的企业可在5%以下考虑。如果企业小没有能力进行研发,可与专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挂钩投入一定资金定向研究项目,尤其是看准了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要迅速加大资金投入,加速积累,使科技投入达到较高的有利于知识经济形成的水平。
3结论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并且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一项战略决策。受政策、环境、资源等企业内外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企业在专利发明、核心技术、产品质量与竞争力诸多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不能满足企业支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从政府、企业、个体三个层面着手,以培育创新环境、加强政府引导、利用项目孵化带动、实施产权和激励制度保障等方式,不断推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登上新台阶,以此提高企业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议和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定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并且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这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一项战略决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50年前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时曾经指出, 在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中, 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与知识的创新和使用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并把这种不断创新的行为称为“创造性的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今天, 我们国家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
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现状之一,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据资料统计,世界500强用于研究与开发(R&D)的费用占全球R&D费用的65%以上,平均每个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10%~20%。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4%左右。另外,国外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总额5%~10%,在我国,据部分统计,很多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只占年销售收入的百分之零点几,1%都不到,有些企业甚至根本没有研发投入。这两个方面的数据都表明了我国企业基础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是目前国企技术创新的软肋。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难以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
现状之二,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科技人才的匮乏与流失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调研发现,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192家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1%,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人员的不足与流失,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现状之三,发达国家技术垄断, 企业消化吸收能力弱。目前,发达国家500家大跨国公司拥有全世界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呈现明显的科研“二八律”: 20%的大企业研发对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80%。据统计,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从中获取大量超额利润。此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据有关研究,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
现状之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但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200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也是有需求、无行动,还属纸上谈兵。目前,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研发薄弱,急需企业技术联盟履行职责。
现状之五,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为了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国家制定了多种财税优惠政策。如财工字[1996]41号文件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可划入管理成本,比上一年超额部分的50%可抵扣应税所得额。但调研发现,此项政策每年在各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中的平均落实率低于14%,企业实际享受的金额只占应该享受金额5.79%。
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
一般说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对企业主体加强合作、实现在自主创新中共赢的规范和引导力度不够,导致创新要素部门所有、创新资源分割、创新活动封闭、创新扩散能力薄弱,政策扶持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第二,企业自主创新资源不足,包括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相对缺乏,而且使用效能不高。我国目前的创新经费投入只占GDP 的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其中国家科研机构科研经费占到总经费的55%左右,企业只占到30%左右,远不能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需求。
第三,人才创新的激励制度没有真正建立,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知识、技术、发明等产权不清晰,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也导致了高端人才的严重流失。有数据表明,在软件相关专业,我国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有5万人,其中进外企或出国的占50%;在国有企业流出的软件人员中有44.7%去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另有20.5%去国外深造1,人才流失情况可见一斑。
三、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一)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包括产品、技术、知识、外部资源获取、企业环境等一系列能力要素构成的综合性,而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成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自主创新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度和整体质量,进而成为影响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积极性。
(二)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
观念创新是先导,其本质是一种思维的发散,要认识到自主创新是引领企业前行的必然;体制创新是前提,体制和机制创新是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的前提;技术创新是主线,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管理创新是基础,是保障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是保证,这是催生企业敢于创新、敢冒风险的氛围环境;人才创新是核心,这是企业能否实现自主创新的最根本性力量,需要通过存量和增量人才资源的素质。
(三)开发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
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企业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优化政府服务企业的能力和内容,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的适度倾斜,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主体。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重点办好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企业“孵化器”。减少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建立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创新费用、共同分担风险的机制。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支持建立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和产学研联盟,吸引和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引入市场机制,构建激励和保护制度
国家知识产权局长田力普曾说“知识产权保护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非常重要。因为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中有财富的属性、商品的属性以及高附加值的属性;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2强劲有力的知识产权和法制体系是确保创新得到尊重的重要条件。要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纳入产品与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保证技术创新有效运行。
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1)努力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企业文化。加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创新意识融入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过程中。积极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氛围,使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创新能力得到更好地释放。
(2)科学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将自主创新与引进有效结合企业要对立自主创新是自身寻求发展机会的第一选择意识。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高对先进企业管理经验、技术成果、制度规范的吸收、消化、创新能力,在借鉴的基础上,研发核心技术,塑造知名品牌,提高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
(3)实现企业科学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各种条件实现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及时吸收世界上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灵活规范的管理体制,使创新型人才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为科技人才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客观公正的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激发员
工创新创造的激情。重点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雷钦礼.制度变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
2、陈绍红.政府如何扶持企业自主创新[J].北方经济,2006年第22期
3、暴占光,孔亚南.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2期
4、李剑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与对策[J].学习论坛,2009年第2期
5、魏杰.企业自主创新的几个关键问题[J].市场周刊,2009年第9期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新课改的不断引向深入,农村中学教学管理在物(设备设施)、财(经济基础)、人(师资状况)、信(信息资源)四个方面失衡显得较为突出。研究解决失衡带来的教学管理困惑,既是课改的当务之急,也是从根本上保证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认为在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合理定位,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深挖内部潜力,势在必行。
一、农村中学教学管理的问题
农村中学的教学管理,主要是教学常规管理。也就是对教师个人的备、讲、练、批、辅、研等方面的要求和规范,这是教师天天面对的日常工作,更是保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都对此制定了具体要求和评价办法,下面分别浅析存在的问题:
1、过分依赖制度,淡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依靠制度管理强行推进,使得教师的主动地位、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挥。这样,造成了被检查与检查者的对立,致使教学管理丧失有效性,导致教师教研意识的淡化。教师教学工作就成了追求学生学习成绩,参加教研活动只是为了不受制度的处罚。如:教案书写、授课环节、教案详略、数量多少;作业次数、检测评讲、听课节次,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等都写进了教学管理制度中,且与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显然,过分依赖制度管理,从而淡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2、教学常规指导有停留于形式的现象,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主要体现为:
(1)备课:备课是教师对教材的重新加工处理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情的分析,教学预案的设臵,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在教学工作抽查时,只能围绕‚备课认真、环节完整、超前备课、目标明确、手段多有体现,有练习设计‛等方面记录。从听课了解的情况:有为数不少的教师抄教案;有部分教师盲目下载、照搬现成教案;有个别教师课后补教案以应付检查;教师参考用书勾画圈点少,缺乏对教学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教案设计中体现应用教具和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不突出。
(2)上课: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途径,因为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新课改的理念难上三尺讲台;教师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如何反思有迷茫;教师采取注入式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3)作业:学生作业的布臵与批改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业布臵欠层次、欠梯度,一刀切的现象普遍;为应付检查,注重次数,不注重作业训练的质量;作业形式单一,基本上都是布臵课本上的书面作业,缺乏补充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调查性作业;能够让学生当堂完成书面作业的较少,大部分都是在课后完成。
(4)听评课:每学期学校均规定每位教师听评课的节数,其本意是促使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进行交流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但在具体实施时却不尽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听评课时听得多,评得少,无从思考,目的性不强;执教者和听课者互学互教的运行机制还没真正形成,缺乏主动性;检查听评课重数量、轻质量,导致个别教师借用他人的教案编写‚听课记录‛。
(5)业务学习:尽管学校规定教师每学年要读一种业务刊物、业务学习笔记要达5000字以上,目的是促进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与新课改经验,努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但良好的学习氛围还未真正形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业务学习还没有形成教师自觉的行为;有的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字迹潦草,敷衍塞责;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大段地抄写或网络下载,应付了事,没有收到效果。(6)教研活动:学校规定每个学科教研组每周要主持一次集体备课,每人每期要上一节理想课,交一篇教学案例或一篇教学论文等。同时,要求教师都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教研活动。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部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是为了点名;教师缺乏研究的问题意识,针对性不强,教研活动的效率、效益不高;没有形成教师主动地、自觉地发表自己见解的运行机制,教师有效参与低,甚至有的教师是心不在焉。
3、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考核教
师工作,或评优选先、评职晋级都是通过‚量化‛来实现的。一般的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都不同程度的涵盖了:表彰奖励、教研课、论文获奖(或发表)、课题研究、指导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等。应该说,在目前还没有更为先进的评价制度出台前,用这种办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事实上,‚量化评价‛却实实在在地成了不少教师投机的幌子。比如,不会写文章,没关系,只要肯出钱,一篇发表的论文便有了。一些奖项拿不到,跑跑关系便到手了……在量化时,便可堂而皇之地进入前列。诸多事实表明,如果不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它必将抑制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针对教学管理的困惑应采取的对策:
对农村中学教学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不是目的,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所在。针对农村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人本管理是营造良好科研氛围的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对校长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简单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建立人本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利用‚学习+激励‛让人更聪明地工作。扫除目前教师工作个体性和竞争性过度的障碍,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由此,学校一是形成了校本教研的对话机制,教师们在这种机制下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二是大力宣扬‚任何改正都是进步‛、‚一切从沟通开始‛、‚先做人,再做事‛、‚要领导好别人,首先要领导好自己‛、‚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培训是最好的福利‛等科研、管理方面的名言来激励教师奋进。三是通过‚抓苗子,搭台子,引路子‛的方式来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感受研究的幸福。
(二)资源共享是促进教师科学发展的基石。
教师应是课改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他们是课程改革最前沿的执行者。他们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开拓意识,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效果。学校盘活用好现有的设备设施,积极搭建‚人在家中座,尽知天下事‛的网络教育平台。一是建立学校信息中心,选配好信息技术人员,加大了校园网络的建设、研究、开发、管理和利用。二是选好骨干,搭好架子,让他们成为支撑校园网的中坚力量。三是用好班级、学科教学资源文件夹。四是开辟‚教学管理大家谈‛、‚学科百花园‛(专门收集教师们整理上传的优秀教案、优秀课例、优秀课件,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心情驿站‛等校园网络专栏。让新的教学理念入脑进心,走进课堂。
(三)创新措施是科学有序实施科研的保证。
办好学校仅靠骨干教师是不行的,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他们自觉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1、开展行政引领行动。行政领导必须将自己锻造成业务型人才,在学用结合、整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中,率先做到有学习、有讨论、有研究、有实践。学校行政除了完成好本职工作外,一是每人每学期要主持二次以上教研活动;二是每学年带年轻教师两人以上,深入课堂听评课;三是对蹲点年级教师谈一次话,了解教师的进步、听取教师的意见;四是面向全体教职工做一次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展示自己的学术水平,理论修养。
2、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提倡教师自主学习。一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周一、周二下午业务学习交流会上教师随意抽签,做5分钟的‚精彩交流‛,介绍自己的读书感悟。二是开展‚推书荐文‛活动。在周教研活动中,教师间互相推荐好书好文,进行交流分享。三是瞄准集体备课,努力实现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下移小课题研究重心。我们将课题研究的重心下移到班级实际和学科突出问题的诊断上,在内容‚实‛、形式‚活‛、方法‚巧‛、效果‚优‛四个方面下功夫,从做到‚五个一‛(即围绕一个课题,开展一项研究,积累一套资料,撰写一篇论文,上好一堂课题汇报课。)开始,展开求真务实的教学研究活动。
(四)过程管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学校管理内在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学校管理中的算术法则‛。
1、乘法法则
学校管理中的乘法法则,用公式可以表述为:A×B×C=D式中,A为布臵,B为检查,C为措施,D为管理效果。公式表明:学校管理的效果等于布臵、检查、措施三项之积。换句话说,就管理效果而言,其中任何一项为零,学校管理的效果都是零。
2、加法法则
学校管理中的加法法则,用公式可以表述为:A+B+C=D式中,A为工作准备,B为工作状态,C为总结反馈或反省思考,D为工作效果。公式表明:工作效果等于工作准备、工作状态、总结反馈三项之和。在具体的工作中,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工作的效果都会打折扣。
上述‚算术法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整个学校过程管理的活动中,学校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协调各种关系发挥教职工的积极作用,有效地使用学校的物力、财力等管理资源,而实现组织目标的。
比如在备课、上课方面:学校一是建立巡课制度和推门听课制度。二是倡议教师自觉运用各种资源,结合学科、班级实际,搞好资源整合、重组和有效运用。三是实行‚多人上一课‛的研究课模式,即每个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推荐一人上第一轮,集体评课后,教研组再修改教案,换一人上第二轮,以次凸现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功效。四是记好教后札记,积累教学经验。五是注重备课形式多样性的探索研究。
再比如在辅导学生方面:在认真分析学生学业情况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分层教学。一是制定学科补困计划,建立学困生档案。二是学校对学困生的辅导具体提出以下要求:(1)对学困生实现‚三‛优先:扮演优先、提问优先、面批优先。(2)对学困生做到‚十个一‛:帮
助制定一个小目标;有一个锻炼的岗位;每月一次上台表现的机会;每学期一次获奖的机会;每节课至少一次发言机会;一次成功的体验;每月一次谈心的时间;给每个学困生找一个好伙伴;每月一次和家长联系;每学期家访一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增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凤庆县地处地处滇西纵谷南部,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集中,干湿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沛;土壤以黄壤类的山地黄泥土层为多,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多年来,茶叶一直是凤庆传统优势农产品,也是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产业,在全县农村经济、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茶叶生产、流通发展概况
茶叶又是凤庆覆盖面最广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县涉茶人口达34万多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85%以上。目前全县拥有茶园总面积22万亩,年产茶叶20万多担,茶叶农业产值8200多万元。现有茶叶初制所196个,年产精制茶叶6500多吨,并以1939年建厂的云南滇红集团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县茶叶产业化发展。主要有滇红“凤牌”和“王子冠”两种茶叶品牌,主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外销欧美、东南亚和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叶是凤庆的传统优势骨干产业。凤庆宜茶自然气候生态环境条件优越,种茶历史悠久,茶树品种优良,产品优质,是名茶“滇红”的诞生地,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云南最大的滇红茶和普洱茶原料基地,素有“凤庆茶乡”之美称。先后被国家列为优质茶生产基地县和出口商品茶叶基地县。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2005年又被国家列为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二、凤庆县茶叶生产、流通发展存在的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粗放经营、茶园面积下降,单位面积产出率低
目前凤庆县茶园面积22万亩,比历史最高年份的25万亩下降了3万亩,茶园内多为本地有性系茶树品种,树龄老化,加之经营管理粗放,许多地方长期重采轻管,导致低产茶园面积逐年递增,据统计,凤庆县现有低产茶园10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约50%。各个乡镇之间单产水平悬殊较大,严重影响了凤庆县茶叶的整体生产水平。
2.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实力不强,未能形成规模效益
凤庆县各种获奖的名优茶品类有很多,但是,龙头企业不多,数量和规模仍偏小,高档次、大规模的茶叶龙头企业没有,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产品覆盖面大、带动力强的省级茶叶龙头企业至今也没有,总体存在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形成商品优势,获得市场份额,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大多数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茶园承包到户,小户经营,形不成规模经营。茶叶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上多数是松散型的。
3.现代茶叶高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滞后
凤庆县茶叶生产、加工目前使用的加工机械陈旧,老化程度十分严重,产量小,市场规模也小,又是手工作业,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某一个或某几个茶品种要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是非常困难的。同时,由于产业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
小,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自身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能力缺乏,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设施、栽培、先进的茶叶加工工艺设备等在凤庆县茶叶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滞后,致使凤庆县茶叶生产、加工科技含量不高,制约了凤庆县茶叶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
4.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水平低、组织制度不健全
虽然凤庆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多数处于分散经营状态,没有与茶叶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多数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服务层次低,活动不正常,作用不明显。
(二)茶叶流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大部分市场都是独立的门面,茶叶户各自为政,独立核算,交易方式还是以“对手交易”为主,还没有形成统一电子结算功能。这种方式成交效率低、数量小,而且信息不透明,市场比价功能、信息收集和传递功能、为交易提供完整服务等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足
凤庆县当前农产品品牌创建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统一发展规划,品牌认定程序也缺乏统一的规范,重申报、评选,轻跟踪、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品牌运作水平普遍较低,权威性不高。品牌结构不合理,消费者认同度、美誉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有的甚至还存在恶性竞争。
3.茶叶流通信息服务滞后
尽管目前各级政府对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都非常重视,各类立足“三农”的农业网站纷纷建立,免费为农民提供政策法规、市场行情、农业科技、产品供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但这些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在茶叶流通中实际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茶叶专业市场信息化建设落后
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由于经济效益差、信息意识落后等原因,大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根本谈不上为农户产品生产、流通、加工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服务
(2)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
由于目前农业信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很高,同时,电脑拥有率低、网络意识较淡薄、网络知识欠缺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民和商户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利用率。
(3)信息质量低
一些地方重生产、轻流通,重市场建设、轻市场预测,造成茶叶流通滞后于生产、茶叶生产滞后于市场。经常出现“什么价高、大家就种什么,种什么、什么就难卖”的尴尬局面。
4.茶叶市场缺乏规范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一方面茶叶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贯彻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市场上,遇到重重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的阻力等。
三、发展对策
根据凤庆县茶叶生产、流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凤庆县茶叶生产应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同步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创知名品牌
和市场培育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为保证,以开发无公害优质名优茶为突破口,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布局,强化基地建设,加工体系建设和营销体系建设,用现代化工业的思想经营企业,提高茶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树立“品牌“和“商标“观念为指导思想。
(一)生产方面
1.全面改造中低产茶园,着力提高无性系良种覆盖率
新建茶园必须合理选择建园地址,优化茶园规划,加强对土、水、气的监测,推广茶园间作绿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实施生态茶园建设。
2.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茶叶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龙头企业的实力大小直接影响到对基地、对茶农的带动力大小。因此很有必要培育有能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
3.加快茶厂优化改造,推进标准化茶厂建设
(二)流通方面
1.培育茶叶流通体系,实现茶叶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充分发挥茶叶交易市场的销售和市场信息功能
建立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的网络,使市场供求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同时,各市场之间加强联系和沟通,增强对茶叶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发布的能力。逐步引导凤庆茶叶生产信息网络化、交易走向电子商务化。
2.培育名牌,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名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凤庆茶叶要加大名茶转化为名牌的工作力度,关键是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尽快形成省级或是国家级的名茶、名乡、名牌。培育名牌,实施名牌战略,把基地建设、市场建设、标准建设、形象设计都纳入品牌建设轨道。加快促进“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局面形成,把实施品牌战略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优质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健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实施茶叶全程质量跟踪制度,实现茶叶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一、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
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的本能, 创新能力不足是表象, 本质在于创新动力的缺失。我国各级政府、大中型企业对科技研发投入同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认识不清, 没有意识到科技开发、自主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没有深刻认识到, 在国际竞争中, 谁拥有自主创新优势, 谁就拥有未来, 谁就能掌握竞争的控制权和主动权。
2. 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当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表面文章多、形式主义多, 开展创新活动, 是评奖导向而不是市场导向。科研项目陷入“立项目一要资金一出成果一搞鉴定一评奖项一调职称一立新项”这样一个闭循环, 这个闭循环无法与市场接轨, 从而浪费了大量的自主创新资源。
3. 自主创新的投入不够。
企业的科技人才和财力保证是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人员和经费投入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依然比较薄弱, 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核心技术的能力, 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4. 自主创新基础和能力薄弱。
我国企业创新基础和能力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就是研发 (R&D) 经费投入不足。在政府层面上, 国家财政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低, 且偏重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此外, 企业创新基础薄弱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R&D人才相对不足, 一方面R&D人才大量集中到高等院校等机构, 另一方面是企业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导致科技人员流失严重。
5. 企业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国有企业其实是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 但国有企业人才机制仍然比较僵化;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体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全社会尚没有形成鼓励、支持企业创新的浓厚氛围, 缺乏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6. 科技成果的产权不明晰,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制度。
保护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 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或产品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统计显示,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 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
二、国有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的成因分析
1. 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和相关法律不够完善。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的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 但这些政策的制定部门不同, 制定的时期不同, 针对的问题不同, 政策问题的演变程度不同, 使得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有重复, 有空白, 也有相互矛盾, 政策信号不一致, 政策设计不科学, 号召性的多, 可操作性较差。
2. 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国有企业改制不到位, 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等不健全, 没有形成有效的集聚人才的激励机制。同时, 运行机制不合理也使技术创新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与市场结合得不紧密,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没有与市场需求相衔接, 使技术创新成果难以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导致大量创新成果闲置和浪费。
3. 与技术创新活动相匹配的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完善。
技术创新需要现代企业制度为其提供制度保证。国有企业改制的不彻底, 使企业发展的思路、办法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运行轨道上, 其结果是难以形成企业内部有效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保证和激励机制。
4. 技术创新利益分配不明确与技术创新决策主体缺失, 导致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首先, 国企由于技术创新利益分配不明确导致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其次, 技术创新决策主体缺失。技术创新是出资人的战略选择, 但由于国企出资人没有真实到位, 致使企业重大技术创新活动找不到真正的决策主体。
5. 长期行为倾向不足导致研发投入不足。
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主要在于长期行为倾向不足。首先, 国有产权制度不利于强化长期行为, 增加短期投入而产生的长期收益并没有明确的享有者, 没有人会鼎力支持长期行为。其次,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使得管理层有一种不稳定感, 而这种不稳定感会严重妨害长期行为。再次, 对国有企业管理层的激励制度也存在缺陷。
6. 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适应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
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 交易秩序混乱。在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处于被动地位。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国有企业资金自我积累能力下降, 对技术创新投资的减弱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从创新意识和动力缺乏、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投入、基础、机制和产权六个方面提炼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并从政策、机制、制度、利益分配、行为倾向和外部环境六个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 从而为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理论基础和管理借鉴。
关键词: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朱路甲 李 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商场现代化, 2008 (10) :148~149
关键词:网络环境;主体;评价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为探索中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另一途径,但硬件技术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软件”上的成熟。因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希望推动在网络环境下的中职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一、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
首先,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学资源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交流评价是开放的。针对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师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和探究的同时必须确立主导地位,明确教学目标,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漫无目的地上网、稀里糊涂地学习。
其次,中职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面对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如果不加强引导,培养学生快速、准确查找所需资料的能力,学生很容易沉迷在网络中不能自拔,笔者尝试在校园网中自建自主学习性网站和向学生推荐若干权威性网站的方法,既能明确教学目标,又可以缩小学生查找资料范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首先,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必须围绕如何帮助学生“学”展开,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成为教学情境的设计者,信息资源的整合者,学生学习的指导、促进者,信息反馈的评价者。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必须建立有效的学习组织,确保每个学生都参加到学习中来,避免那些无所适从,甚至不爱学习的同学有玩耍的机会。通常情况下,笔者都要将学生分成为4~5个学习小组,并选出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小组长,负责该组的组织管理工作。在每次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前,要帮助每个小组确定好自己活动的目标和为每个小组成员分配具体任务,这样能很好地避免学习活动盲目和混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不是万能的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媒体时首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和专业特点。如果我们运用过多网络媒体分散了学生注意力,或是将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课,都会削弱对知识点的掌握,适得其反,得不偿失。网络技术必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不能用网络媒体技术去替代原来学科本身的一些教学内容,不能用网上搜集资料替代对创造力的培养,不能用网络聊天代替师生间正常互动交流。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认清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两者的优势与弱势,摒弃那些华而不实、重形式轻效率的表演课做法。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四、交互方式要多样化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有三种交互形式:即师生与计算机交互,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交互。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往往比较重视第一种交互而忽视了后两种交互。虽然在网络环境下师生交流的自由性、平等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期待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提供详尽的讲解示范;还有学生没有弄清问题,就开始盲目地上网查找资料、急于解决问题。这些消极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而师生面对面交互时教师恰当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语言表述、鲜活的面目表情……都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感情投入,注意将三种交互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习的价值。
五、评价不能忽视
评价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不可缺少的环节。与同龄孩子相比中职学生大多认为低人一等,有的悲观失望,走不出中考失败的阴影;有的则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中,评价也是帮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心不可多得的机会。
在实践中笔者认为首先要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起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地将学习成果上传,然后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评价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一方面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把握规则和方向,尽量避免一些判断性的评价,而是多提一些建议。
总之,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虽然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学习资源匮乏等缺点,但作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模式,我们在实践中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意识,积极解决遇到的问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厐国维.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2.
作者简介:殷丹丽,女,本科,就职于重庆市巴南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专业课融合。
企业要持续生产经营、进行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就必须筹集所需资金。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筹资难、告贷无门的现象。据资料显示,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只占信贷总额的8%左右,其筹资难主要体现在:①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组织体系。②缺乏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担保机制;③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风险基金和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既不能发行公司债券,也不能象BOT项目融资,更难象国有企业那样上市发行股票。
2.2 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三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2.3 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始终在高风险区运行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度负债。企业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但是,一些企业不顾成本、不惜代价,不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千方百计从银行获取贷款。在借入资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进入了靠贷款维持生存的恶性循环。二是短债长投。在国家实行较强的宏观调控力度的条件下,企业要获得固定资产贷款比较困难。一些企业就采取变通的办法,擅自改变贷款用途,将短期借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企业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使企业面临极大的潜在支付危机;三是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相同资产重复抵押,或为了融资而不断投资新项目,甚至“拆东墙补西墙”,形成复杂的债务链。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费用不断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资金链条过紧并随时可能出现断裂。
2.4 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形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数倍,形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2.5 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不规范、不严格
摘要 存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存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时甚至会成为影响企业存亡的重要因素。存货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贯彻经营方针和决策,维护流动产安全与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财务信息真实性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和监督的控制系统。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陈旧的存货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今市场经济的要求,很多企业的在经营管理中暴露出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存货管理指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进行有效控制,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最低的成本提供维持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存货的目的。
本文分析了在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提出了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具体问题的对策,以提高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及效率。关键字 存货 存货管理 问题 对策
Abstract
Inventory is the main asset of the enterprise, inventory management is a business management an important content, sometimes even will becom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rvival of enterperses.Inventor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l control, is the enterprise to achieve its management goal, implement operating policies and decision-making, preserving the flow of production security and integrity, ensuring legitimate financial account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uthenticity of an internal self coordination,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control system.But with the growing market competition, the enterprise old stock management way has not been able to meet the need of market economy, many enterprises in the management of exposed many serious problems.Inventory management of inven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this analysis, effective control,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competitiveness, at the lowest cost to provide the maintenance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ng activities required for the purposes of inventory.This paper analyzes in the inventory management problem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enterprise inventory management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enterprise inventory management level and efficiency.Key words: inventory
inventory
countermeasure
management problem
目录
1.存货的概述„„„„„„„„„„„„„„„„„„„„„„„5 1.1存货的概念„„„„„„„„„„„„„„„„„„„„„5 1.1.1存货的定义„„„„„„„„„„„„„„„„„„„5 1.1.2存货的分类„„„„„„„„„„„„„„„„„„„5 1.2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要性„„„„„„„„„„„„„„6 2.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6 2.1存货管理混乱、帐实不符„„„„„„„„„„„„„„„6 2.1.1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缺乏真实记录„„„„„„„6 2.1.2存货摆放絮乱„„„„„„„„„„„„„„„„„„7 2.1.3验收时间过长„„„„„„„„„„„„„„„„„„7 2.2存货储量不合理、资金占用量大„„„„„„„„„„„„„7 2.3内部控制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7 2.3.1存货管理制度不规范,岗位职责不清„„„„„„„„8 2.3.2审计部门缺失,内部控制不足„„„„„„„„„„„8 2.4缺乏对物流人员的整合„„„„„„„„„„„„„„„„8 2.4.1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缺乏优化管理„„„„„„„„„„8 2.4.2未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物流资源„„„„„„„„„„„9 2.5管理信息落后,存货信息缺乏共享„„„„„„„„„„„„9 3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10 3.1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10 3.1.1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10
3.1.2强化企业存货管理措施、确保行之有效„„„„„„„„10 3.2合理确认存货储量,做好存货规划„„„„„„„„„„„10 3.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11 3.3.1建立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11 3.3.2制定存货资金限额标准„„„„„„„„„„„„„„11 3.3.3建立清查盘点制度„„„„„„„„„„„„„„„„11 3.4合理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11 3.4.1加强存货的过程监控„„„„„„„„„„„„„„„12 3.4.2精选物流公司„„„„„„„„„„„„„„„„„„12 3.5加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存货管理信息„„„„„12 3.6树立管理新思路,选择先进的存货管理模式„„„„„„„12 3.6.1构建进销存货管理系统„„„„„„„„„„„„„„12 3.6.2采用经济批量法„„„„„„„„„„„„„„„„„13 3.6.3采用零度存法„„„„„„„„„„„„„„„„„„13 参考文献„„„„„„„„„„„„„„„„„„„„„„„„15
1.存货的概述
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存在势必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一般情况下,存货占工业企业总资产的30%左右,商业流通企业的则更高,其管理利用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因此,一个企业若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管理。在不同的存货管理水平下,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差别是很大的。通过实施正确的存货管理方法,来降低企业的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靠提高商品售价获取利润已不现实,在产品售价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或销售而储备的物资,是企业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企业存货利用程度的好坏对财务状况影响很大,加强存货管理便成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存货在降低成本中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1、1存货的概念
1.1.1 存货的定义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库存中的、加工中的和在途的各类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
它不仅在企业营运资本中占很大比重,而且又是流动性较差的流动资产。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最后进行有效控制,达到存货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经济效益。1.1.2 存货的分类
企业的存货一般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已备出售的存货,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代销售状态的各种物品,如工业企业的库存产品、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等。第二类是为了最终出售目前尚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存货,指为了最终出售但目前尚处于加工过程中的各种物品,如委托加工物资、工业企业的在产
品和自制半成品。第三类是为了生产供销售的商品或提供劳务将被消耗的存货,指企业为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储存的各种物品,如工业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储存的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1.2 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残酷。企业的竞争从增大销售、提高市场份额逐渐转变为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持续性,企业必须有计划地购入、消耗和销售存货,它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产,也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连续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出企业存货平均占用资金的差异是很大的。实践证明,加强存货控制和管理,会使濒临绝境的企业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反之,则会使充满活力的企业逐步陷入困境。
因此,加强存货管理的日常管理,降低存货的管理成本和占用的资金量,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使企业的存货既能适应市场变化、又能保持均衡生产,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2.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存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
存货管理不规范,造成账实不符,信息失真。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企业长远发展,账务处理不规范,实现销售不做销售收入,不按实际结转库存产成品,对收回货款不列账,形成资金体外循环,造成存货账面数大于实际库存数,账实不符;部分相关联企业之间的货物转移,双方不签定代销合同,代销或赊销商品不如实计入库存,形成实物数大于账面数;部分企业不按规定设置保管员岗位,不按规定设置明细账。例:某总公司在2003年初,聘请了中介机构对其所属60多家企业进行全面审计和组织开展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达标检查,在检查和规范达标过程中,反映出部分企业不定期进行物资盘点,保管员岗位职责不到位,进出库物资手续不够完善,单位产成品材料、人工费消耗等不够准确,使得会计核算不清,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真。2.1.1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缺乏真实记录
材料领用记录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人为因素较多,尤其在工程项目核算上更显现其弊端。比如,甲、乙两个工号同时开工,月末核算记录显示的是乙工号的材料消耗极少甚至为零,而甲工号的材料消耗多出一大块;原辅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并未相应结转成本;原辅材料并未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已经结转了成本;购入的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购货发票未到,期末又没有按规定暂估入库,造成资产负债表期末存货记录减少甚至出现红字余额。2.1.2 存货摆放紊乱
小企业存货摆放紊乱,把原材料与产成品混淆一起。有些企业甚至连走道和办公室都摆放存货,导致存货的存舣难度大大提高,效率降低。同时,不注意仓库环境的改善,在潮湿的天气不注意室内除湿,或不经常清理仓库,致使一些长期堆放的贵重原材料变质和损坏。
2.1.3验收时间过长
部分中小企业对原材料的验收时间过长,企业向原材料供应商发出订单及原材料到企业所需要的时间过长不利于小企业的生产。同时,中小企业无定期盘点的良好制度,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与确定的时间对仓库里的原材料与产成品进行定期盘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和产品数量不符的情况不能做出及时的处理。
2.2存货储量不合理,资金占用过大
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存货资金平均占用为流动资产总额的40%—50%为合理状态,但由于企业往往从最初就忽略了对企业存货的管理,不在乎库存占用资金的多少,因库存量大,企业存货积压,导致企业 流动资金占用额高,有的企业存货储备要占到流动资金总额的60%以上,这大大降低了资金周转速度,致使企业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增加,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等各项开支增加,给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控制存货成本困难。甚至有些中小企业因为存货管理不善导致因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破产。
2.3内部控制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晰
由于企业人员较少,管理部门相互兼职较多,供产销关键环节缺乏市场的预测和有效的 7
监控,往往都是一人说了算,负责完成采购销售、付款收款和办理出入库手续等全过程。例:某总公司组织对所属60多家企业进行资产清查盘点工作,尤其在存货管理上暴露出许多问题,实际资产盘亏近50%,存货丢失损耗严重,账实不符,采购无控制、销售无监督,反映出存货占流动资产比率过高,存货周转速度缓慢,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由此可见存货管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2.3.1 存货管理制度不规范,岗位职责不清
中小企业普遍由于机构设置不完整,使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批准采购与验收材料的权限经常由仓库丰管一人所拥有.同时该部门还负责对所采购的原材料与产成品进行保管.这就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容易使内部人员,特别是仓库主管利用存货获取个人利益.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原材料的采购价格由采购人员与供应商进行协商,企业跟供应商退货.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牛产的常进行.甚至会影响准时交货的时间 2.3.2审计部门缺失,内部控制不足
有利于防止舞弊。而很多企业或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或虽有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一旦出现纰漏,即实行罚款、降职、撤职,而不是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加上机构设置不完整,部门内部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以及管理责任的不落实,使得企业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容易导致采购、保管。存货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环节,完善的内控制度可及时发现记账错误,、领用、发货及入库等工作无章可依,造成内部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存货流转过程中徇私舞弊的可能性。2.4 缺乏对物流资源的整和
利用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才能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资金流等处于最佳组合状态,达到以最少的投人获得最大的产出的目标。但是大多数企业却缺乏对物流资源的合理有效的整合。
2.4.1 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缺乏优化管理
物流资源分为企业内部物流资源和企业外部物流资源。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是指有利于加强存货管理的所有资源。包括仓储资源、人力资源 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力资源等。企业内部物流资源能否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存货 的仓储成本,在企业存货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但是大部分企业在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利用上存在问题,比如有些企业在存货管理中注重了存货的收发存的管理和实物保全,但对存货的价值管理重视不够。还有些企业在管理手段上注重了运用数学模型和会计帐簿等手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最佳经济批量和最佳进货时间。但忽视了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及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来优化存货管理等等。
2.4.2 未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物流资源
如果仅利用企业内部物流资源,就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还应该充分注意利用企业外部物流资源,实现物流资源的合理整合。而目前许多企业在物流资源的利用上注重了内部物流系统的整合,却忽视了对企业外部物流资源即第三方物流资源的利用。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 简称3PL或TPL)是80年代中期由欧美提出的。其定义为:物流行业既非生产方,又非销售方,而是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中进行服务的第三方,它不拥有商品,而是为客户提供代理服务。具体内容包括:商品运输、储存配送以及附加值服务。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在于能够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物流的束缚,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其绩效表现在作业成本降低、服务水平提高、核心业务集中化增强、雇员减少等方面。企业只注重内部物流系统的整合而忽视企业外部物流资源的利用,会相对增加企业的仓储费用和运输费用,增加推销和采购差旅费用,使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企业由于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在企业的流通环节,这相对减少了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时间,不利于企业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所熟悉的业务,将资源配置在核心事业上。2.5 管理信息落后,存货信息缺乏共享
我国多数企业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网络支持力度差,连续进货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不健全,无法满足适时管理(JIT)生产方式的要求,即“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无法追求无库存或库存最小的生产系统。电子商务是物流领域的一次革命,可以使最优批量模型中的订货成本最小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间实行信息共享所需的成本已大大降低,为供应链企业降低库存水平带来了希望,而我国由于信息技术滞后,在降低存货控制成本上无法全面发挥作用。存货管理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仓库的保管账只记载着存货的收、发、存资料,其他信息的收集和交流 9
完全依靠手工进行,存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存货信息缺乏共享。3.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 3.1.1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指标部门应参照历史数据,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分解存货资金计划指标给企业采购、生产、仓储等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其次制定明确的采购、销售、结算、保管等岗位职责制度,小企业有的岗位可能会交叉,应该加强对这些岗位职员的责任考核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再次,严格商品的出、入库制度,存货的收发要通过出、入库单来控制;最后在财务部门设立存货明细账,仓库设立保管账,保证账账相符;同时还应该建立存货清查制度,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做到存货实存数与账存数相符。
3.1.2 强化企业存货管理措施,确保行之有效
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存货管理的重要性,定期深入到存货管理部门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在采购制度的落实方面,应重点检查有无未经批准的采购、有无质次价高、吃回扣的现象。做好以下几项。第一,做好岗位分工控制。首先,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其次,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授权以及批准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的权限责任;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对于超越权限的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向上级报告;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再次,制定存货业务流程,明确存货的取得 验收与入库、仓储与保管、领用发出与处置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做好相应的记录与凭证保管。存货管理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对货到发票未到的存货,月末应及时办理暂估入库手续,使账、物、卡三相符。3.2.合理确定存货储量,做好存货规划
存货的规划是控制存货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存货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存货事前控制方法。做好存货规划,首先应制定经济订货规划,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其次,要确定存货资金的占用额。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各种存货平均每天的周转额和其资金的周转日数来确定存货资金数额的
周转期法;二是以上年存货资金占用额为基础,分析计划各项变动因素加以调整后确定资金数额的因素分析法;三是根据存货资金与有关因素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资金数额的比例法。
3.3.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存货内控制度的作用。目前,部分企业对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尚不够重视,例如:采购、生产、销售等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不明确,忽略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时常出现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或一人说了算的现象,造成存货库存量过多、占用资金过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中小企业要依据《会计法》、《公司法》健全法人制度,履行法人的权利和义务,组织建立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从严格采购、销售制度,规范存货采购、消耗、销售环节,建立供应、销售方的信息档案,加强对其信誉、资质等级管理,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发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作 用。
3.3.1 建立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
通过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职责制,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存货业务的各个环节,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职责分明,并保证存货业务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3.3.2 制订存货资金限额标准
由财会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制定储备资金限额、生产资金限额、成本资金限额标准,经审定后,分别下达有关部门执行。3.3.3建立清查盘点制度
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发现问题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加强关键点的授权与责任控制,使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3.4.合理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直接影响着存货的经济采购量、仓储量和
存货的成本。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已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如仅利用内部物流资源,难以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而利用第三方物流对加强存货管理有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仓储费用,运输费用,;二是减少存货储存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四是企业物流的外包,可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费用,物流人员的管理费用,减少流通环节。3.4.1加强存货的过程控制
加强存货的过程管理,不能局限于考虑存货的仓储成本和配送 本,还应改善企业业务流程的设计和企业分支机构及经营网点的设置。3.4.2 精选物流公司
因为作为第三方的物流行业发展时间不长,在管理上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各个物流公司的发展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经营方向各有所长。因此才挑选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时候,要对对其经营信誉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选择一个信誉好价格合理在业务方面也非常适合自己企业的公司合作。
3.5.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存货管理信息
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对存货管理很重要。各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使企业了解彼此的供求状况,及时掌握市场供求变化情况,这样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就特别重要。信息共享要求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把供求情况及各种企业信息和别的企业共享。3.6.树立管理新思路,选择先进的存货管理模式 3.6.1 构建进销存货管理系统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核心管理思想即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它支持对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的思想,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即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这即为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二是“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思想。当市 12
场发生变化,企业遇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系统投入使用后,将大大减少公司管理部门的劳动量,改善企业内部以及整个供应链各环节的管理、调度及资源配置,使得管理合理规范。尽量合理地控制物流,尤其是材料库存的控制,将材料控制到只在需要的时候向需要的部门按需要的数量,提供所需要的物料,即其既防止物料供应滞后于对他们的要求,也防止物料过早地出产和进货,以免增加库存,造成存货的积压。3.6.2 采用经济批量法
存货的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与存货订购批量相关,且这两个成本项目间存在相互牵制、互为涨落的关系。便可以寻找到一个最合理的存货订购批量,使得订货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为最小,此即为经济订购批量。存货订购批量是指每一次订购存货的数量。在分析中建立以下假设: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某种存货的需求量A是一定的;每一次存货订购批量Q是相同的;企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进行采购活动,存货的市场价格不受企业采购量及采购方式的影响;存货采购量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的要求,不允许缺货的情况发生。存货的订购批量与存货成本项目之间存在以下关系:一是由于企业采购行为不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因此订购批量变动对存货采购成本不造成影响。采购成本为存货订购批量决策的无关成本;二是订购批量越大,订货次数越少,订货成本越低;反之,订货成本越高;三是订购批量越大,存货储存期间的平均存货量越大,储存成本越多;反之,储存成本越低。缺货成本高低与存货储存量大小直接相关。当存货储存量较大时,缺货次数和数量较少,缺货成本就低,但储存成本较高;反之,当企业存货储存量较小时,缺货次数和数量较多,缺货成本就较高,但储存成本低。在允许缺货的情况下,与存货决策相关的存货年成本合计数为:T=TA+TC+TS。其中,TA为存货年订货成本;TC为存货年储存成本;TS为年缺货成本。3.6.3 采用零库存法
所谓零库存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在制品、成品的库存数量,向着零库存的极限挑战,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本,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构建信息密集型企业是实现零库存的基础。这种新型企业,可以打通企业与用户间的商流信息,打通企业与供应链资源间的物流信息,从而实现企业整个信息流的通畅,降低甚至消除物料业务链 13
上的“滞留”。寄售是企业实现零库存资金占用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已被海尔成功运用。利用寄售库存,客户力求把维护库存的财政负担转嫁给上游供商,而仍将保持同样的安全库存。一种情况是,客户(生产企业)请供应商在自己方便的位置库存物料,既可确保原材料、零部件等物料的及时供应,又大大减少了物料库存资金占用,保证供应的落实;另一种情况是,生产商在客户(分销商、零售商)所在的地库存放产品或备件,既提高了响应速度,又有利于企业节省在产品库存方面的仓库建设的投资和日常仓储管理的投入。
综上所述,存货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意义重大,存货管理的好,会降低相关的各项开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收到好的经济效益;如果管理的不好的话,就会浪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企业利润,降低企业竞争力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引起资金链短裂导致企业破产。而现在大多数企业的存货管理却存在着管理模式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缺乏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物流资源整合不力等严重的问题。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制度,才能从管理上提高存货管理的水平;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系统,强化信息化管理,才能使企业存货管理的符合时代的要求,就上科技的力量;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资源,才能最大的开发存货管理的潜力,创造价值和利益。
参考文献
1、刘源.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与策略[D].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02.2、赵敏虹.工程项目中的内部会计控制举措探讨[J].当代经理人,2006(8).3、郑雪莹.浅析中小企业存货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9,(09).4、蒲晗钰.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16)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3
浅析中小型企业招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7
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4)10-08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09-08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7-18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06-19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和对策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