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文献综述

2025-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空调系统文献综述(精选8篇)

空调系统文献综述 篇1

【摘要】随着 web2.0 技术的出现, 博客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博客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本文归纳了博客系统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分析了当前校园博客系统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且讨论了该博客系统的开发工具,对应不同的需求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校园博客系统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在基于.NET2.0 的程序设计下,使得该系统的开发更快捷、更高效、系统更安全、更稳定。

【关键词】校园博客,设计与实现,发展,.NET2.01、引言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另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

通过校园博客系统, 可以加强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的分享,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心得的分享,以及更好的展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风采。通过博客系统的日志积累,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真正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3】。设计该博客系统的总体思路就是在管理员的管理下,网友通过浏览作者的博客与作者进行交流,并能在博客中获取一些最新的新闻或者资料,同时可以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评论,可以对作者已经设置好的链接进行访问,可以在线给作者留言。管理员通过后台来管理整个网站,并不需要查看源文件或者代码,里面的功能主要包括添加文章,编辑或删除文章,查看留言,过滤评论词语,更改管理员呢称等等。

2、校园博客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基本知识

博客系统,即会员注册后登录,可开设自己的博客,管理员可推荐精彩博文、评选博客博客(Blog)是继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即时通讯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载体,是 web2.0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 零机制、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的使用特征,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1】之星、统计博客日志等,用户可随意更新和编辑自己的博客模板。

博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好处,这也是其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一是实时交流式的网上互动,即通过网络进行各种思想和信息的共享。二是便捷的交互方式,即通过先进 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克服地域的限制,让文章发布者和网页浏览者能够体验到网络的 传播速度。

2.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潮流风头的网络新兴文化,博客已经引起各高校莘莘学子的强烈关注,【2】

开始冲击着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博客已被大学生放入书架”,大学生们对博客的热情也激发了教师将博客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学和科研成果发布的平台。于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一个集教师学生知识交流、资源共享和反映成长的校园博客一跃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校园新焦点。

校园博客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常见的网络交流方式之一,针对在校学生,记录各人的所想所思,点点滴滴,从而实现同伴交流,群体共生,记录反思,知识管理,交流分享,平等对话等。博客为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平台。

文献中讨论了基于.NET 的校园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其所要实现如下:对于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普通浏览者,分别建立了三类不同的角色, Administrators, Blogers, UnRegisteredUsers, 设置这三类角色的不同权限, 属于不同角色下面的用户具有相应角色所设置的功能, 并且在程序的设计过程中用到了.NET2005 的皮肤、主题等新特性。该博客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使用了SQL SERVER2000 建立了SchoolBlog数据库, 该数据库共包含博客表, 学校信息表, 博客种类表,友情链接表,评论表及日志表 6 张表,在设计数据库时体现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相对其他文献而言,该系统在权限管理中设置了不同的角色方便对数据库操作这值得借鉴。

文献中设计了基于ASP的个人博客网站的设计与实现,其所要实现的功能如下:管理员权限范围内主要有:文章发布及修改、公告发布及修改、编辑个人信息、管理文章评论、编辑BLOG栏目、友情链接管理、修改版权信息、查看留言。浏览者权限范围内主要有:浏览文章、发表评论、查看公告、在线留言、查看其他链接。

该系统基本上拥有的个人博客的全部功能。操作简单,适用于不同水平的使用者,包括有基础和零基础的不同阶层的人士。但由于系统给管理员权限过多,系统层次不够分明,所以可以将所列管理员部分权限授予已注册用户。该系统是基于ASP的个人网站设计,由于ASP还是一种Script语言所没除了大量使用组件外,没有办法提高其工作效率。它必须面对即时编绎的时间考验。

文献中讨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博客系统设计与实现。其前台环境设计主要包括9项内容:日志列表、评论窗口、站点公告、站点日历、专题列表、最新日志、最新评论、最新留言、站点信息以及友情链接。后台环境设计主要包括9项内容:日志发表、日志管理、个人资料管理、模板管理 系统提供几款页面模板、个人专题管理、公告管理、评论管理、留言管理及上传文件管理。在博客学习的平台中,后台数据库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表组成,其中包括管理员表、学员表、日志表、评论表、平台信息表、系统博客分类表、系统日志分类表、留言表、个人主题分类表、系统模板表、学员模板表、数据库容量根据应用自动增加。

它的优点主要在与资源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3 项内容:1)资源库:资源库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文献、网站、名词、思考题、电子教案,并提供对各种资源检索功能。2)自测系统:收录了大量的主客观测试题,学生可以在这里自我测试查看学习效果。3)学生上传资源入口:学生有好的资源可以上传到资源库中与其他学员共享。该系统有丰富的资源库,但查询功能较模糊,可通过适当优化数据库,提高搜索效率。[3][2][1]

如增加索引等。

3、开发平台的比较与分析

3.1 传统的开发平台

Visual Basic作为一种较早出现的开发程序以其容易学习,开发效率较高,具有完善的帮助系统等优点。Visual C++是基于MFC库的可视化的开发工具,从总体上说它是一个功能强大但是不便使用的一种工具。JSP技术使用Java编程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lets,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处理逻辑。但JSP由于为了跨平台的功能,为了极度的伸缩能力,所以极大的增加了产品的复杂性,而且Java的运行速度是用class常驻内存来完成的,所以它在一些情况下所使用的内存比起用户数量来说确实是“最低性能价格比”了。从另一方面,它还需要硬盘空间来储存一系列的.java文件和.class文件,以及对应的版本文件。

3.2 准备采用的开发平台

本系统将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作为系统开发平台,ASP.NET+C#为系统开发语言,SQL Server 2005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4、结束语

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已经成为最强劲的互联网新兴媒体的代表。由于具有丰富的娱乐形式和自由的个人表达方式,博客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交流互动平台,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带来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课题。而校园博客正以其自身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和全球化的特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师生从中受益,只要我们扬长避短,不断实践创新,博客就能更好地发挥其信息化的作用,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服务.经分析,计划使用ASP.NET+C#开发语言,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作为系统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0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一个界面友好、程序设计风格朴素,使用起来美观大方、方便易用的系统。实现学生从入住到毕业的一整套住宿信息,将进一步查阅、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完善建构思想和功能模块,通过对系统详细的前期策划和需求分析,为将来具体的系统设计和具体的实现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晓艳、陈明明。基于_NET的校园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沈阳理工大学, 2008,66

[2] 石全。基于ASP的个人博客网站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2006,1-53

空调系统文献综述 篇2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核心期刊关于管理控制系统的文献进行整理, 试图从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去察看管理会计研究的研究动态。基于一个大的框架对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文章进行整理, 而不着眼于细节的相关事务处理部分, 研究内容的关键词是非常精确的特指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文献, 而不包括管理控制系统有关预算管理, 激励机制、绩效评价等具体的控制工具的相关文献。管理控制系统主要理论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历程。1965年, Anthony开创性的研究首次将管理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从学术研究中分离出来, 将控制细分为三个不同的流程, 包括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营控制。他认为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营控制是企业控制的三个相对界限分明的层次。接下来有学者开始研究更具综合性的控制框架和不同的控制模式。如Ouchi于1979年建立的控制框架包含三种不同形式的控制:行为控制、结果控制和氏部控制。对这三种不同形式控制的运用取决于两个环境因素:一是对所期望行为的了解程度, 二是衡量结果的能力。而Merchant (1985) 开始将控制框架相关的学术研究发现运用于特定环境的组织, 如在不确定环境中的组织、外资和跨国公司以及非营利组织等。Simons (1995) 提出了另一种控制框架, 在他的“控制杠杆”框架中, Simons认为高管人员应该在他所界定的四种不同控制形式中, 对每一种控制形式的使用程度作出明确的选择, 这四种控制形式是:信仰控制、禁区控制、交互控制和诊断控制。而Otley于1999年提出了另一个分析框架, 旨在强调保留对控制系统研究的整体观, 而不是仅仅关注控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部分。认为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控制模式都能产生良好的控制结果, 这样的话, 如果每次都只研究控制系统设计的某一方面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噪音。与管理控制系统领域相关的研究主要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基本方法。而实证研究中又可以分为分析性建模、实地 (案例) 研究、实验研究和大样本档案研究这四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这些方法中, 实地 (案例) 研究方法成为全面研究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方法, 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而实验研究法由于要符合比较多的条件, 因此是最不常用的方法。

二、管理控制体统研究综述

(一) 理论研究法

Ariela Caglio和Angelo Ditillo (2008) 对自Hopwood (1996) 提出“对管理控制的讨论不应仅局限于企业内部, 还必须跨越企业边界”这个观点以后, 不同学者对于组织间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Stephen A.Zeff (2008) 则对哈佛商学院自1908年起到1980年对于管理控制 (包括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领域的) 的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进行评述。主要分以下部分:早期哈佛商学院在会计领域的领导地位、哈佛商学院在会计和控制课程上面的影响和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发展、芝加哥大学的影响、回顾哈佛商学院在会计和控制领域改革上的贡献。Teemu Malmi和David A.Brown (2011) 提出应该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 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五种:计划、控制论、回报和报酬、行政控制和文化控制。主要是基于在决策过程中和引导员工行为的控制过程中的不同特征而把管理控制系统分为这五类。国内文献中对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刘霄仑 (2010) 针对企业相关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概念的相关困惑, 从厘清公司治理与战略目标关系、企业机会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着手, 通过对企业设立阶段和运营阶段不同风险的分析, 提出了风险控制概念, 并界定了其目标, 进而通过分析风险控制的主体边界、客体边界与组织边界, 明确了风险控制与企业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管理控制、传统风险管理以及内部会计控制等相关概念和领域的关系。池国华 (2009) 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成因, 并运用战略管理、系统论、管理控制等理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终构建了基于战略导向和系统整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他指出一个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统应该至少包括战略计划 (含预算) 、内部信息传递、业绩评价、激励机制与内部监督等要素。王海妹和张相洲 (2009) 分析了西方管理理论观的变化, 探讨了依据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观的内部控制及其规范体系应进行的相应调整和变化, 以期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为我国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他们认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管理控制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最终推动管理控制理论由传统观念向开放、自然的现代管理控制观转变, 而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势必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张先治 (2008) 将会计报告、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融入公司理财之中, 形成创新的公司理财体系框架, 论述了基于价值的公司理财创新与会计报告、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及管理控制的关系, 明确它们在公司理财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以上文章可以看出, 我国学者对于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不是直接地对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进行研究, 而是将管理控制理论作为一种工具, 对内部控制或者公司理财等主题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对于管理控制理论的直接研究还是很缺乏。

(二) 实地 (案例) 研究法

实地研究主要分析真实环境中的公司控制实践, 如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等。实地研究方法旨在对相关的现象提供更深入丰富的认识, 尤其是对某些特定的环境。这些丰富的认识可以使研究超越“是什么”和“是怎样的”的一般问题, 而去回答特定现象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存在。实地研究法是管理控制研究的主要方法。Julia Mundy (2010) 以一家非常成功的提供多项财务服务的企业Fin Serv的欧洲总部为主要研究对象, 应用西蒙的有关控制的框架的杠杆学说, 调查了当经理们在同时运用管理控制系统进行指挥和授权的时候会面临哪些挑战。发现一系列因素, 包括内部持续性、逻辑过程、历史趋势、处于支配地位、受到抑制等会对组织对于管理控制系统不同用途的平衡能力产生影响。这篇文章的发现对于管理者如何能使得管理控制系统发挥作用并保持管理控制系统的平衡有所启示。Jean-Fran·ois Henri, Marc Journeault (2010) 指出生态控制是财务和战略控制方法在环境管理上面的应用, 他们运用来自加拿大制造行业一家企业的数据对生态控制是如何影响环境和经济表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生态控制对于经济表现没有直接影响, 却通过对环境表现的影响从而对经济表现产生影响。具体地讲, 环境控制在以下背景中对经济表现有着间接的影响:高度的环境暴露;高度的公众知名度;高度的环境关注;大的规模。本文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贡献在于创新地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管理会计的角色和所作贡献进行阐述。Robert H.Chenhall, Matthew Hall, David Smith (2010) 对澳大利亚的一家NGO组织Carewell进行一年的实地调研, 运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 即在社会资本的概念框架下对管理控制系统与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发展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描述了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元素是如何通过增强和抑制社会资本而对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产生影响的。Richard J.Boland Jr, Arun K.Sharma, Paulo Se′rgio Afonso (2008) 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对混合组织中如何设计管理控制系统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运用了大量的来自不同行业的例子。包括建筑、工程、制造行业还有油气行业合资公司的六个案例说明:在设计管理控制系统的时候应该高度重视新组织形式的形成。Maria L.Velez, Jose M.Sa'nchez1, Concha A lvarez-Dardet (2008) 采取纵向研究的方法, 对一家名为CMD (假名) 的制造企业和作为其分销渠道的176家小型代理机构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双方都运用管理控制系统能够产生承诺与信任, 有利于提高组织双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信任关系。Brian Jorgensen, Martin Messner (2009) 综合运用面谈, 现场观察, 研究内部文件等方法对一家商业机构进行研究, 研究不同控制机制是如何联合发挥作用帮助组织达到效率与灵活性的平衡。研究发现:这些调整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这暗示着当重大战略发生的时候, 管理控制系统的调整还需要得到更多的由上而下的管理干预。Umesh Sharma, Stewart Lawrence1, Alan Lowe (2010) 对一家电信企业Telecom Fiji Limited (TFL) 进行管理控制改革的时候, 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 之后公司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运用制度理论和采取访谈、讨论和研究文件等渠道所取得的数据详细说明Telecom Fiji Limited (TFL) 这家公司是如何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化的。Margaret Woods (2009) 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对伯明翰城市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进行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虽然控制系统的结构依然属于通用模型, 但是运行的细节之间的不同表明控制效果是依据以下主要变量而定:中心政府的政策、信息与沟通技术、组织的规模。Mikko Sandelin (2008) 通过设计了两个管理情境对成长性企业的管理控制活动进行研究, 特别是集中在文化控制、个人控制、行为控制和结果控制四方面的控制活动。提出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受组织职能驱动。控制职能包括了很多元素, 而管理控制系统的形成则依赖于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与此同时, 管理会计的变化与发展受非正式管理手段的影响。Sinikka Moilanen (2008) 研究了会计是如何通过影响管理控制系统在跨国企业控制系统中发挥作用。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一个西方跨国公司在前苏联的附属公司, 这家公司作为母公司与母公司在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的中间层级公司。文章分析显示即使母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基于预算活动和当地活动明确地对中间层级公司进行控制, 但是中间层级的公司还是可以通过社会关系巧妙地过滤母公司的要求。这是因为中间层级的公司可以一方面符合母公司财务部门的报告要求, 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运用会计手法而使得自己的经营符合本地化的要求。Timo Hyvonen, Janne Jarvinen, Jukka Pellinen (2008) 通过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 (Actor Network Theory, ANT) 来对跨国公司中是如何建立多部门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实证数据来源于Paper Group公司四个部门中的Alpha部门的ABC和ERP项目 (包括Phoenix and SAP R/3系统) 的贯彻过程中的不同行动方案。在案例中的Alpha部门里, Alpha部门下的代理处被贴上“虚拟一体化”的标签, 存在的目的变成了为部门产品链提供新的利润点。通过研究发现, 管理控制系统是不稳定和相当复杂的, 特别是在其运行过程中。国内学者运用实地研究法对管理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程新生、宋文洋、游晓颖、王慧 (2010) 以权变理论为指导,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 聚焦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等权变因素对信用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 探讨了与组织环境相适应的信用风险控制系统设计原则。高晨、汤谷良 (2010) 基于Simons的管理控制框架, 在理论上梳理交互预算的控制特征、重构交互预算与其它管理控制方式间的协同关系, 通过对天津一汽丰田公司预算控制的案例描述与理论分析, 阐明了有别于传统的诊断预算控制, 交互预算既能够克服传统预算方式的制度弊端, 又能成为适应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战略管理工具, 还是促进企业上下级对话沟通、组织学习和管理创新的机制;另外, 交互预算控制也是契合管理控制系统中信念控制、边界控制等其他控制方式的制度安排。汤谷良、穆林娟、彭家钧 (2010) 以海尔集团SBU制度为对象, 采用实地调研、描述性案例研究方法, 剖析了海尔SBU制度“过程化”的要点、诠释了海尔SBU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在概念、体制创新、管理整合方面对西方SBU制度的扬弃, 揭示了海尔这类中国企业在战略实施、运营管理、流程组织、员工激励计划等方面对管理控制理论研究的贡献和对管理实践的示范效应。文章最后指明了推行SBU体系需要引以关注的持续改进的问题。汤谷良、王斌、杜菲、付阳 (2009) 在梳理组织设计与管理控制系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 介绍了中国华润集团首创的6S管理体系, 剖析了6S管理体系在重塑母子公司组织结构、完善利润中心制度、夯实扁平化控制、打造强势总部等集团控制系统设计上的理论贡献、实践启迪与改进路径, 并据此归纳出多元化战略集团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的逻辑框架。

(三) 档案研究法

Mohamed Z.Elbashir、Philip A.Collier、Steve G.Sutton (2011) 通过采用澳大利亚的一家提供全球商业智能系统服务的机构所提供的客户联系资料, 对全球612个不同的商业组织中的1873位经理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商业智能系统主要通过绩效管理和分析的杠杆作用使得主要的管理控制系统能够发挥作用。研究发现:组织的吸收能力 (即收集, 消化新的外部信息并将其与自身战略有机结合的能力) 是建立符合组织要求的技术基础和建立与组织利益相一致的商业智能系统的关键因素。Antonio Davila、George Foster、Mu Li (2009) 指出:最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在表明管理控制系统是促进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重点研究管理控制系统在制造行业的运用。采用调查问卷和面谈记录。调查的主要内容:项目转折点、计划与运行情况的对比报告、项目发展的预算报告、项目挑选的过程、产品投资组合的路线图、产品概念测试流程、项目小组形成的准则等, 在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关键子系统的运行情况。研究发现, 存在着六个组织采用管理控制系统的原因, 其中的两个外部原因是订立契约和合法化, 而其他的四个内部原因分别是:管理人背景、聚焦策略的需要, 学习需要、组织混乱。

(四) 数理模型实证研究法

Neale G.O’Connor、Sandra C.Vera-Mu·oz、Francis Chan (2011) 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调查数据和实证数据, 对竞争力量 (如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以及买方议价能力等) 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重视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的国际市场化导向是否对这种关系产生影响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正相关, 与那些主要在国外市场竞争的企业相比, 那些主要在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的这种正相关的关系表现更加明显。研究还发现, 与主要在国内市场竞争的公司相比, 主要在国外市场竞争的公司中, 买方议价能力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之间的联系表现更为明显。为了加强研究数据的解释能力, 文章还同时采用了访谈中国企业的经理以及访谈在中国经营的跨国企业的经理等相关的定性数据。文东华、潘飞、陈世敏 (2009)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环境不确定性、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三者之间的关系。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系统应当随着外部环境、技术、战略、规模和文化等权变因素的不同而做出相应调整, 否则将导致不利的后果。在高度确定的条件下, 企业应当建立理性化、标准化、常规化的 (即机械式管理控制) , 而在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 企业应当建立试验性的、学习导向的、开放的 (即有机式管理控制) 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二分模型, 研究发现:二元模型对管理控制系统中“控制”和“探索”两项基本功能的划分有重要意义, 控制功能促进内部经营业绩, 探索功能对客户与市场业绩有正面影响, 两者都对财务业绩产生正面影响。

三、结语

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相关文献的评述, 可以发现在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领域, 实地 (案例) 研究方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环境的多变、竞争手段的丰富以及新型组织的出现, 管理控制系统研究也应不断发展, 如企业集团环境下的管理控制问题、战略联盟与网络组织管理控制问题, 甚至包括对具体业务工作的控制, 如对产研合作研发项目的管理控制问题。综观MBO、BSC、EVA等新型管理控制工具的出现, 无一不是观察、总结企业一线控制实践的结果, 甚至是在企业应用的推动下进行理论提炼的结果。从中也可以看出未来的管理控制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还是应该以实地 (案例) 研究方法为主。在过去的50年之间, 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领域取得显著的发展。1955年, 控制文献只包括一些简单的管理原则和对由一些善于思考的商业人士发明的控制工具和实践的描述。如今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文献已经非常丰富多样, 由多个不同的研究框架和范式组成, 还包括大量的有关公司的控制实践以及在不同环境中, 哪些控制起作用, 哪些无法起作用的实践证据。同时已有的文献还列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管理控制系统因为该领域的复杂性, 到现在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因为控制文献涉及各种不同的主题, 同时研究人员又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分析层级来研究这些问题。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理论学科, 这一点区别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等会计其他领域的研究, 因为只是以经济学为基础。也许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会计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还处于尚未充分发展的状态, 尽管这一领域已经取得和正在取得巨大的进步, 但还是有更大的空间去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Neale G.O’Connor, Sandra C Vera-Mu·oz, Francis Chan.Competitive forc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in emerging-economy·rm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orientation..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1.

[2]Julia Mundy.Creating dynamic tensions through a balanced use of managementcontrol systems.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0.

[3]Jean-Fran·ois Henri, Marc Journeault.Eco-control:The in·uenc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on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0.

[4]Robert H.Chenhall.Matthew Hall.David Smith.Social capital an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A study of a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0.

资本积累文献综述 篇3

摘 要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研究资本积累对于理解马克思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以及资本主义最终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资本积累的定义、源泉、包含的因素以及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性和趋势。

关键词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

一、资本积累的定义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资本家可以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因素

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资本积累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而一切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规模,这些因素有: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的大小。

二、资本积累的过程

单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一定成都的资本积累,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也可以称为原始积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掌握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而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又来源于这个原始积累,原始积累的产生离不开时代背景,15、16世纪的西欧封建主凭借手中的权利强迫贫穷的农村居民同自己的生产资料相分离。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土地的掠夺,形成了原始积累的基础。

三、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有:1.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进行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2.资本积累也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谁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得扩大生产规模,追加投资。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都要拼命地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财富在纵向上发生了积累。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一)在资本构成不变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资本构成从价值层面看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须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决定的。投入一定生产部门的许多单个资本,在构成上或多或少是不同的。把这些资本的一个个构成加以平均,就得出这个生产部门的总资本的构成。假定资本的构成不变,为了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或不变资本始终需要同量劳动力,那么对劳动的需要,要按照资本增长的比例而增长,而且资本增长越快,劳动的需要也增长越快。因此,资本的积累也就是劳动力的不断增加。

(二)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一旦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奠定下来,在积累过程中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时刻,那是社会劳动率的发展成为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资本价值的不便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然而,积累的增进虽然使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量减少,但是决不因此排斥它的絕对量的增加。

(三)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资本积累最初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而实现的。而可变资本主要由劳动力构成,随着可变资本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减少造成相对人口的过剩。过剩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过剩的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

(四)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方式

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

五、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揭示的问题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尖锐地揭露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利益的根本对立和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指出了无产阶级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六、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

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时,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而且还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准备了社会力量,即无产阶级。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成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朱方明,张衔.政治经济学(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空调系统文献综述 篇4

1.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力增强。近年来修建了不少体育运动建筑,并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筑规模越来越大。装饰豪华、设施全面、多维服务,集商贸、娱乐、运动、比赛为一体的高级体育运动建筑也层出不穷。

体育馆是一个流动人口众多的公共场所,室内空气的温湿度、洁净度和新鲜空气量等,对观众和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1]。因此,体育建筑设施的空气环境越来越被卫生部门所重视。我国卫生防疫部门对体育建筑提出了卫生要求,对较大的重点体育馆还进行过监测,对一些已建的大中运动地点要求进行改造,增设通风设施或加建空气调节装置。体育建筑不断的增多,以及人们对室内空气的温湿度、洁净度和空气品质问题越来越重视

[2]。由于能源的紧缺,节能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迫切需要为体育活动场所安装配置节能、健康、舒适的中央空调系统来满足人们对高生活水平的追求。

2.空调技术及系统的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业也得到迅猛发展。而暖通空调业作为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份,其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更是层出不穷。暖通空调业发展所遵循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性,保证建筑环境的卫生与安全,适应国家的能源结构调整战略,贯彻热、冷计量政策,创造不同地域特点的暖通空调发展技术。

具体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供暖技术。集中供暖技术;分户热计量的实施;供暖系统改造;低温地板辐射供暖;新型散热器应用、发展;区域热电联产技术;分布式冷热电联供技术。

(2)通风技术。夏热冬冷地区住宅通风;传染病医院病房通风;手术室等生物洁净空调的空调洁净技术;商场、地铁等公共空间的通风;工业通风。

(3)室内环境质量。热舒适环境;室内空气品质;通风技术的发展及空调气流组织。

(4)燃气空调。燃气热泵;使用燃气的冷热电三联供;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5)蓄能技术。冰蓄冷空调;低温送风技术;水蓄冷技术;蓄热供暖。

(6)公共建筑hvac。体育馆、剧院、商场、商用办公综合楼等的供暖空调通风技术;建筑方排烟设计。

(7)可持续发展能源技术与暖通空调。可再生能源利用;热回收技术与设备;建筑本体节能;被动式建筑。

(8)节能环保设备的开发。利用低位热能和水源、土壤热源的热泵;高能效设备。

(9)空调通风系统和设计进展。分散式个别空调;变风量、变水量系统;置换通风及相关系统研究和应用;住宅空调方式;新风利用、蒸发冷却技术应用。

(10)模拟与分析技术、智能控制。暖通空调能耗模拟、能量分析;建筑自动化技术;暖通空调与智能建筑。

(11)施工安装和运行管理。施工安装技术;调试;运行节能;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过滤、灭菌等。

(12)制冷技术。空调相关制冷技术研究应用进展;新型制冷型、天然制冷剂、含氯氟烃制冷剂替代物;新型制冷循环。

3.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空调节能技术有两大原则,即舒适性与节能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原则,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原则。绿色生态建筑评价将“环境”作为第一个指标项目,说明“绿色建筑”已经超越了“健康建筑”阶段,即在保障健康(加大空调新风供应及减少有害化学品的使用

等)的同时,减少能耗和资源消耗。比如美国的leed标准要求在最低的能耗基准上再节能10%一60%。该能耗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系统,围护结构,热水供应系统,照明等,并且节约的能耗越多,获得leed分值越高。

中央空调系统的分类

一.按负担室内热湿负荷所用的介质可分为:

1.全空气系统 2.全水系统 3.空气-水系统 4.冷剂系统((1)(2))

二.按空气处理设备的集中程度可分为:

1.集中式 2.半集中式

三.按被处理空气的来源可分为:

1.封闭式 2.直流式 3.混合式(一次回风 二次回风)

主要组成设备有空调主机(冷热源)风柜 风机盘管等等[3].中央空调系统优点

经济节能:主机由微电脑控制,每个区间末端风机盘管可自行调节温度,区间无人时可关闭,系统根据实际负荷做自动化运行,开机计费,不开机不计费,有效节约能源和运行费用。

环保:主机采用水源热泵型机组,电制冷,没有燃烧过程,避免了排污;整个系统为密闭式管路系统,可避免霉菌灰尘等杂质对系统的污染,使环境清新优美,特别适于高档别墅、高级公寓与写字楼的使用。

节约空间:主机体积小巧,不设机房,无需占用设备层,减少公用设施 和土建投资,室内末端暗藏在吊顶内,极易配合屋内装修。

个性化:中央空调系统以区间为单元,满足用户不同区间需求,室内末端安装采用暗藏方式,不影响室内的审美观,不占据室内空间,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简化管理:于采用不同区间单独控制系统为用户所有,产权关系明确,可简化空调设施管理。

提升档次:中央空调主机可以避免破坏楼体的整体外观,使用户充分享受高档综合环境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及量贩档次。

投资方便:可根据量贩发展情况,分期分批投资添置空调系统,同时量贩档次提升,因此资金周转快,有效地利用资金更进一步开发。

户式中央空调的分类[4]

风管机

一台定频室外机,一台定频室内机,通过风管把冷热风送至每个房间,可方便将室外新风引入;对空气进行加湿等集中处理也较容易,是廉价的机器,设计合理每个房间的噪声仅增加1~3分贝,卧室不必吊顶,每个房间在可高于主温控器设定的温度以上,对温度进行控制;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能量转移,达到节能及加快空调冷热速度的效果。

室内机局部噪声较大,根据现场不同的安装条件,实测在42~52分贝之间,对设计及安装要求很专业。

一拖多机组

(1)定频多联机

把分体空调集中到一个室外机中,最多一拖三里面有三台压缩机,冷媒系统各自独立;把明装壁挂室内机改变成暗藏式;引进新风困难,是分体空调的一种变形,卧室内风机噪音由低到高要增加7~14分贝,最高达50分贝。每个卧室需增加长1.2m以上,宽0.6m,高0.3m的吊顶,另需设检修孔;每个内机都需有冷凝水排放的管路。

冷媒系统独立,但电路部分的有共用点;如发生外风机,外机温度探头、压力保护或电器局部短路等故障时,整套机器将无法运行。

(2)定、变频一拖多

其中有1~2台变频压缩机或另加1台定频压缩机,电路上有射频干扰,对电脑有影响。检修孔新风引入吊顶与冷凝水与多联机相同;对氟管的分支器要求设计合理;对上,下层共用1台机器,管路要求更高;较易在全开启时出现末端内机效果太差的情况。

冷热水机

定频冷热水机或变频冷热水机

大型中央空调的缩小,冷凝器由水冷变成风冷;用水泵将冷热水送至风机盘管。引入新风、检修孔、吊顶冷凝水排放、噪声指标与多联机相同。但又增加了冷热水管;由于温度差很大,密封问题突出,出现漏水对装潢的破坏较大。另外大型中央空调蒸发器都定时清理和酸洗;家用冷热水机对此还无良策,长期使用,冷热交换器的效率将大打折扣。如能与中央水处理系统相结合,可克服上述难点。单独房间使用空调,其它房间风机盘管有冷热水管流过,也会产生能耗;现较流行采用电磁水阀来关闭水路;除去造价上的因素外;还会使局部水流速过高,产生噪声的问题。

户式中央空调的工作原理

1.冷(热)水机组的基本工作过程是:室外的制冷机组对冷(热)媒水进行制冷降温(或加热升温),然后由水泵将降温后的冷媒(热)水输送到安装在室内的风机盘管机组中,由风机盘管机组采取就地回风的方式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室内空气处理的目的。

2.风管(道)式机组的基本工作过程是:供冷时,室外的制冷机组吸收来自室内机组的制冷剂蒸气经压缩、冷凝后向各室内机组输送液体制冷剂。供热时,室外的制冷机组吸收来自冷凝器的制冷剂蒸气经压缩后向各室内机组输送汽体制冷剂,室内机组通过布置在天花板上的回风口将空气吸入,进行热交换后送入安装在室内各房间天花板中的风管(道)内,并通过出风口上的散流器向室内各房间输送空气。在风管(道)上设计有新风门和排风门,可以按一定比例置换空气,以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

3.变频一拖多机组的基本工作过程是:供冷时,室外的制冷机组吸收来自室内机组的制冷剂蒸气经压缩、冷凝后向各室内机组输送液体制冷剂。供热时,室外的制冷机组吸收来自冷凝器的制冷剂蒸气经压缩后向各室内机组输送汽体制冷剂。各室内机组通过暗装的方式布置在天花板上。通过其回风口将空气吸入,进行热交换后送入,再从送风口将处理后的空气采取就地回风的方式送回室内。机组在能量调节方式上由微电脑控制,室外机组的变频式压缩机根据室内冷热负荷的变化,自动调节压缩机的工作状态,以满足室内冷热负荷的要求。商用中央空调系统

单冷式:将室内热湿空气吸入,经蒸发器将其中的水蒸气冷凝,然后将干燥、凉爽的空气送入室内,起到降温、降湿的作用。

冷热式:既能降温、降湿,又可制热、取暖。制热方式可分为热泵式和电热式。热泵式空调取暖时,室外空气温度在5℃以上才能正常工作。

窗式:是空调制冷、通风、控制系统的组合体。

移动式:它与窗式空调器的区别是采用水冷方式,冷凝水通过软管排出,可以在室内随意移动,不用安装。

分体式:它由室内机箱和室外机箱组成,室外机箱组合了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轴流风机等。

变频空调:是由电脑控制的变频器和变频压缩机组成的,它运用变频控制技术,使空调根据环境温度自动选择制冷、制热和除湿运转方式,使居室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温度,并在低转速低能耗状态下以较小的温差波动,实现快速、节能和舒适的控温效果。水冷式:由室内盘管,室外机可以是水冷螺杆或冷却搭(这种也属于单冷式),机组里面的东东就不说了,四大部件你应该知道的吧。

风冷式:室内盘管,室外机是风冷螺杆或模块机组。

中央空调系统是由一系列驱动流体流动的运动设备(如水泵、风机及压缩机)、各种型式的热交换器(如风机盘管、蒸发器、冷凝器及中间热交换器等)及连接各种装置的管道(如风管、水管及冷媒管)和阀件所组成。系统一般可分下列五个循环 [5] :

(1)室内空气循环;

(2)冷水循环;

(3)冷媒循环;

(4)冷却水循环;

(5)室外空气循环。

在当今社会,空调系统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然,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如系统节能、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的行业责任等。这些问题都是在空调系统发展道路上我们所面对的一些新问题。从小处来看,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从大的方面来考虑,更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在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第21届“国际制冷、空调、供暖、通风及食品冷冻加工展览会”上,清华大学江亿教授就对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方面的研究,介绍了中央空调行业现状、目前大型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单机效率尚可但系统能源利用效率很低的现状(冷机效率可以达75%,但系统效率却不足l9%)[6],又从温湿度独立控制的角度介绍了一些节能措施。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徐伟教授做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羽——有效节省供热空调常规能源》的大会报告,分别陇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必然性、我国HVAC中可再生能源立用的主要模式及应用趋势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可再生源研究的紧迫性。同济大学龙惟定教授做了《中国能源前景与暖通空凋发展》的报告,提出了建筑能量消费弹性系数的概念,陪出了建筑节能的目标:即应将建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陉制在1.0以下;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2010年全国能耗总量应为27亿t标准煤 [7]。

3.工程概况

体育运动建筑有着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特点。

本项目是一座体育运动建筑,地处于北京市,共三层。其中地下一层为一个综合服务场所,主要结构包括地下停车厂,办公室,药房,食品加工区,以及空调冷冻机房,超时空调机房,有线电视系统,体育馆变电室,体育馆空调机房,设计电话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等等。

地上二层结构较为复杂,其中主体结构边缘包括停车区,运动员休息室,贵宾休息室,记者办公室,组委办公室,技术代表,技术官员,裁判员休息室,运动员更衣室,兴奋剂检测室,卫生间,淋浴室,会议室,配电间,器械库,消防安保控制室,空调机房,服务间,及各种通道,包括运动员入场通道,风道,强弱电,和电梯间等等。主体结构的中间地带为四个篮球场,其中三个中间场地为比赛场地,靠南边一个为训练场地。

地上三层结构较为简单,主要结构是观众坐席,北面设置有主席台,在主席台的两边各有一个观众通道,另外在四个拐角各有一个观众通道,这样在很大度上方便了观众进出体育馆的速度,不仅节约了观众时间,而且减小了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险性;在座位的最下面设置有残疾人专用座椅(在无残疾人观众时此排活动座椅仍然可以拉开),这更体现出了场馆设计的人性化,从坡度的零米到三点三米设置有十一排观众座位席,从三点三米到五点五米设有六排观众席。观众总容量达到一万以上。

3.空调系统设计

传统建筑暖通技术的已相当广泛,且产品种类繁多[8]。随着产品本身功能的复杂化及人们对办公环境、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暖通技术已经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 [9]。在本次

空调系统的设计中主要讲述了空调系统冷湿负荷的计算,空调方式的选择和系统分区[10],空调系统的风道设计与计算,水系统的管路计算,空调系统的消声减振设计,空调系统的防火排烟设计等。

4.毕业设计拟采用的方法

目前,建筑空调负荷计算方法有冷负荷系数法、谐波反应法、概算法、逐时法等。

本次设计采用逐时冷负荷计算法,它是空调系统冷负荷计算的基本方法之一,用该方法计算,计算工作量大,查表工作量也大,许多参数必须通过复杂的插值计算方能确定,如果计算中某一中间参数出现错误,则会影响到整个设计过程[11]。为了简化设计,拟采用相关软件进行计算。采用计算机软件来计算,方便、快捷,经过修正,亦比较准确,可根据具体的空调系统每天运行的时间来统计每天的负荷[12]。经比较,选择鸿业负荷计算软件进行负荷计算。风系统的计算是通过确定送风量来选择并布置风机盘管和送风、回风口。运用假定流速法进行风道水力计算,确定风道尺寸。水系统的计算是根据冷却水流量,确定冷却塔型号以及冷却水泵,选择最不利环路,运用假定流速法确定水管管径。气流组织计算根据室内温湿度基数[13]、温湿度允许波动范围[14]、允许气流速度、允许噪声标准[15],结合建筑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5.设计进度安排

2010年4月9日至2010年4月22日:熟悉图纸,进行方案初步设计,提交开题报告;2010年4月23日至2010年5月20日:进行照明、插座设计;

2010年5月21日至2010年6月10日:进行配电系统和弱电系统设计,并完成英文翻译;2010年6月11日至2010年6月22日:其他相关部分的设计,编写整理计算书及毕业设计答辩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金;室内空气品质与流场关系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2] 李晓山;置换通风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问题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3] 倪进昌, Michael Schmidt, Thomas Schlosser, 徐静.正确评价空调系统[J].暖通空调 , 2009,(01)

[4] 刘坤.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空调设备和系统的开发[J].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9,(17)

[5] 高巍, 刘莉.暖通空调系统节能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 2009,(15)

[6] 江亿,空调系统发展现状[D];清华大学;2010年

[7] 刘叔伟.大型商场类建筑空调节能分析[D].天津大学, 2008

[8] 曹瑜, 胡松涛, 郑小锋, 谭鲁志.列车空调送风系统设计方法研究[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 [C], 2009

[9] 梁境.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模式的研究[D].重庆大学 , 2009

[10] J.C.Hong.Chattering Handling for.VSC Systems.The First Chinese World Congress ON Intlligent Contro[and lnte[]Jgem Automationt~ jtng,1993.

[11] Yibin Song,B.At~ten,F.Blaabjerg.A SMVS Control[er{0r a PM SM So rv0 System.ICEM A’96.Harbln.China

[12] 强天伟.通风空调设备用蒸发冷却节能技术的研究[D].东华大学 , 2006

[13] 李永安, 王琳.人防工程中自然能源在采暖空调的应用[C].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 2009

[14] 王连成.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暖通空调系统设计[A].地温资源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论文集(第三集)[C], 2009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篇5

课题名称: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专 业 : 软件开发与测试 学 生 姓 名 : 李祥坤 班 级 : 0813113 学 号 : 30 指 导 教 师 : 卢正洪 完 成 日 期 : 2011-10-23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客户己经成为企业与公司争夺的焦点。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本文简要介绍了CRM系统的结构和分类,以及CRM的发展,同时对CRM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基本功能作出了描述,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系统设计的模式。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管理系统、CRM系统、客户

一、CRM概述

1、CRM的体系结构

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一种数字、实时、互动的交流管理系统[1 ]。从逻辑模型角度来讲,一个完整的CRM 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界面层、功能层和支持层。其中,界面层是用户与系统之间进行交互、获取或输入信息的接口。通过直观的、简便易用的前台界面,为各项用户操作提供方便。功能层是由各种功能模块构成,包括销售自动化、营销自动化、客户支持与服务、呼叫中心、电子商务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模块,执行CRM的各项基本功能。支持层是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通常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等。

2、CRM分类

通常,CRM 系统分为操作型、分析型和协作型三类。(1)运营型CRM。运营型CRM为分析和客户的服务支持提供依据。运营型CRM 收集大量的客户信息、市场活动信息和客户服务的信息,使得销售、市场、服务一体化、规范化和流程化,主要包括销售、市场和服务三个过程的流程化、规范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在销售方面,包括销售信息管理、销售过程定制、销售过程监控等。在市场营销方面,提供从市场营销活动信息管理、计划预算、项目追踪等功能。

(2)分析型CRM。分析型CRM主要是将大容量的销售、服务、市场以及业务数据进行整合,使用决策支持技术,将完整的和可靠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感兴趣的、可靠的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必要而有意义的预测,为整个企业提供战略和战术上的商业决策,为客户服务和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准确依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协作型CRM。协作型CRM是为了实现全方位地为客户提供交互服务与收集客户信息,实现多种客户交流渠道,并使各种渠道融会贯通,以保证企业和客户均能得到完整、准确和一致的信息。三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运营型系统为分析型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型系统的进一步工作需要协作型系统,在分析型系统给出分析结果之后,系统自动地将相关的客户联络方式送到Call Center ,通过Call Center 和客户进行互动、关怀。这就需要协作型CRM。

二、CRM系统的发展

(一)CRM系统应用现状

由于CRM的实际实施过程并没有真正的严格执行标准的CRM实施过程,没能有意识地将客户关系管理战略与CRM 系统运用相结合,这就造成了CRM的高实施失败率。例如:很多企业会不会如同实施一个竞争战略一样动用庞大的力量来实施一套CRM软件。为了有效降低CRM 系统实施的失败率,用户需要将战略管理方法应用于CRM系统实施过程。在CRM系统标准实施方法之前,用户需要进行正确的环境审视和评价,避免系统的盲目上马,为系统设计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另外,企业要从竞争战略角度来高度认识CRM的重要性,企业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营销、销售、服务等前台部门,而要从战略的角度进行资源的配置、观念的改变、激励政策的制定,对系统的实施成功提供更多的保证。用户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提供正确定义的系统评价指标,这有利于在系统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纠正,避免更大的损失。

(二)CRM系统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企业拥有海量的客户数据。为了能够对生产经营和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海量数据需要被有效的存储和管理,需要企业有能力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计算与分析。近年来,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企业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1、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就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集合,提供用户用于决策支持的当前和历史数据。借助于数据仓库,CRM系统可以充分利用数据仓库的分析结果,制定市场策略,产生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的利润。在基于数据仓库的CRM系统中,系统将数据抽取、集成、转换并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并通过OLAP和报表,将客户的整体行为分析和企业的运营分析等传递给数据仓库用户;用户利用这些分析结果,制定准确、有效的市场策略。

2、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在CRM系统中,数据挖掘就是对大量的客户数据,借助各种分析方法,透过无序的、表层的数据挖出内在的信息,并根据信息设计模型,对未发生行为做出结果预测。数据挖掘技术在CRM 中的一些重要应用如下:(1)客户的获取。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把大量的客户分成不同的类(群体),适合于进行客户细分。通过群体细分,CRM 用户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发现整体客户行为和群体客户的行为规律,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同时,通过对不同客户的群组之间交叉分析,可以使企业发现客户群体间的变化规律。

(2)重点客户发现。重点客户发现就是找出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的客户,重点客户包括:有价值的潜在客户;有更多的消费需求的同一客户;更多使用同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客户;需要保持其忠诚度的客户。重点客户发现在CRM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客户流失分析。判断具备哪些特性的客户群体最容易流失,能够帮助企业对有流失风险的顾客提前采取相应营销措施。利用分类技术来构建预测模型,较准确地找出易流失客户群,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最大程度地保持住老客户。

(4)交叉营销。商家与其客户之间的商业关系是一种持续的不断发展的关系,通过不断地相互接触和交流,客户得到了更好更贴切的服务质量,商家则因为增加了销售量而获利。交叉营销指向已购买商品的客户推荐其它产品和服务。

(5)市场性能评估。市场性能评估用来评价市场活动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以客户所提供的市场反馈为基础,通过数据仓库的数据清理与集中过程,将客户对市场的反馈自动地输入到数据仓库中,从而进行客户行为跟踪。性能评估与客户行为分析和重点客户发现是相互交叉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CRM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三、CRM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基本功能

目前多数CRM系统的设计是先实现企业的各个业务系统,以此为基础整合成一个CRM 应用,最终为客户提供服务,这恰恰是CRM 系统失败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的一大关键是信息化后能不能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织,能不能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而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具体体现的CRM 系统,如果以先设计业务流程,再整合提供服务的设计思路进行,那么以前的业务系统固有的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只是从一种表现形式转化成了另一种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因此,为了突出CRM 系统理解用户,服务用户的本质,CRM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应遵循以客户的需求出发,组织整合企业业务流程,再设计实现业务系统,最终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思路。

一般地,CRM 中客户的需求可划分为咨询、交易、合作等服务需求类型.这些需求贯穿了企业的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三个基本商业流程。CRM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正是围绕对服务需求的描述和商业流程组织设计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首先,针对客户的不同应用需求,依据用户自定义的客户分类方法和标准对客户的“身份”进行识别,将客户分类,如按照客户的购买意向、购买历史、合作历史、信誉记录、咨询记录等进行分类。然后整合或重构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三项业务功能,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展开协同服务。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下,一个完整的CRM 系统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基本功能:(1)客户资料登记能;(2)客户信息调查和客户留言功能;(3)客户呼叫和客户沟通功能;(4)客户信息储存和分析处理功能;(5)客户业务处理和信息反馈功能等.而把这些功能进行抽象后,可以归结成三个方面的实现即商业和应用逻辑(商业组件)、呼叫中心(Call Center)、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也就是说这三部分构成了企业CRM系统的应用框架,具体内容需根据各企业自身的应用需求定制。

四、设计原则

1、系统的先进性原则

系统的设计从软件选型上,采用先进的开放式Internet/Intranet(B/S)结构,提供专用系统服务和Web开放系统服务相结合的多种先进功能。

2、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已开发成功,随着业务的开展,会有很多新的业务不断涌现出来,我们开发出来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配备足够强大的业务生成工具,让用户可以自已生成业务流程和可扩展性,为将来业务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3、系统的高可靠性原则

系统设计中根据其功能、重要性等分别采用冗余、容错等技术,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系统同时提供高度的保密性和安全性,使无关人员不能存取超越权限的信息。

4、系统的扩展性原则

网络系统能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展,无须重建系统。应用技术能随着技术更新而不断扩展。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能随着功能扩展,版本迁移而顺利升级,无须重编程序代码,更换底层支撑软件。

5、系统的共享性原则

企业建设自己的信息资源中心,所有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都可以通过中心进行共享、存取。

五、CRM 系统设计

进行系统设计,首先要明确系统要包含哪些功能,这是基本的前提。现在国内某些公司进行CRM系统的开发时,一味追求大而全,想要把所有功能包含进去,而对于很多应用企业来讲,很多功能是根本用不到的。这样就会造成系统的浪费,对于企业来讲这是很不经济的,也容易造成使用人员的迷惑。系统的设计包含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1、硬件部分

要建立CRM 系统,首先需要建立硬件系统。这一系统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的硬件和网络系统,甚至是电话呼叫中心等等。该系统应覆盖企业内部的销售、营销、服务、管理、客户服务中心和仓储等部门,与企业内部主要的数据交换系统相连接,例如企业内部网、公用电话网等等。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基于电话呼叫中心和Internet 呼叫的客户服务中心,并进一步将末端延伸到各个销售子公司所在的城市,甚至可以将代理商的信息一起加入到这一系统当中来,在客户服务中心内,可以将传统的电话、传真、寻呼机和现代的Email ,Chat ,IP 电话和Internet 浏览等结合起来,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终端。

2、软件部分

(1)资料管理。资料管理包含区域信息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竞争对手管理三个部分。其中客户信息,和竞争对手管理只有管理员可以看到。

(2)我方信息管理。我房信息管理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员工信息管理、货物信息管理、重大历史进程等四个方面。这一子系统有助于管理员了解我方的各种信息,方便人员及货物的调度。

(3)统计分析子系统。这一子系统主要体现在分析客户的级别和来源,同时给予多角度的业务分析报告。

(4)用户管理。这一部分包括了当前的客户和联系人管理,还包括潜在的客户管理。主要是对当前的客户及其联系人的基本信息以及相关的基本活动和活动历史、订单进行管理;生成建议书和销售合同,跟踪与客户的联系,记录客户的内部机构设置等等信息;记录业务线索,并进行升级和分配;进行销售机会的升级和分配;跟踪潜在客户。这一部分还可以包括时间的管理。

(5)系统维护。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数据的备份、还原及清理工作。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还可以包括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商业智能、网上营销等模块。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用到所有这些功能的,各个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功能模块,既可以防止开发无效模块导致浪费,又可以提高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率。

六、结束语

CRM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挖掘信息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它可以帮助企业管理现有客户,减少或防止客户流失现象的发生;可以挖掘新客户,拓展公司业务渠道;可以合理调整企业的市场和营销举措,从而降低销售成本。CRM 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了一道桥梁,使得企业与客户之间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沟通。当前,CRM 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其技术和理论还很不成熟。虽然中国这两年的基础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的种硬件和软件设施还很不齐备,发展CRM 所需的各种规范、各种知识库、各种必要的网络设备、安全技术以及使用成本等方面都还不符合应用服务商的要求,因此在中国CRM的发展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空调系统文献综述 篇6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国家提出了加快城网和农网建设及改造、拉动内需的发展计划。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它通过其变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在电力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110kV变电站的建设迅猛发展。科学的变电站设计方案能够提升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适应性,降低配电网损耗和供电成本,减少电力设施占地资源,体现“增容、升压、换代、优化通道”的技术改造思路。同时可以增加系统的可靠性,节约占地面积,使变电站的配置达到最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什么叫变电站

变电站是改变电压的场所。为了把发电厂发出来的电能输送到较远的地方,必须把电压升高,变为高压电,到用户附近再按需要把电压降低,这种升降电压的工作靠变电站来完成。变电站的主要设备是开关和变压器。按规模大小不同,称为变电所、配电室等。

变电站是把一些设备组装起来,用以切断或接通、改变或者调整电压,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是输电和配电的集结点。变电站主要组成为:馈电线(进线、出线)和母线,隔离开关,接地开关,断路器,电力变压器(主变),站用变,电压互感器TV(PT)、电流互感器TA(CT),避雷针。

变电站主要可分为:枢纽变电站、终端变电站;升压变电站、降压变电站;电力系统的变电站、工矿变电站、铁路变电站(27.5kV、50Hz);1000kV、750kV、500kV、330kV、220kV、110kV、66kV、35kV、10kV、6.3kV等电压等级的变电站。

变电站起变换电压作用的设备是变压器,除此之外,变电站的设备还有开闭电路的开关设备,汇集电流的母线,计量和控制用互感器、仪表、继电保护装置和防雷保护装置、调度通信装置等,有的变电站还有无功补偿设备。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连接方式,按其功能不同而有差异。目前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已逐步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流[3]。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设计110kV变电站,电压等级为110/35/6kV,进出线数2/4/11。

35kV侧:最大35MW,最小15MW,Tmax=5200小时,cosφ=0.90

6kV侧:最大12MW,最小6MW,Tmax=5000小时,cosφ=0.85

出线情况:

110kV侧:2回(架空线);LGJ-240/35km。

35kV侧:2回(架空线);

6kV侧:15回(电缆)。

电能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种无形的、不能大量存储的二次能源,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能源[4]。电能的发、变、送、配电和用电,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须相互协调与平衡[5]。变电和配电是为了电能的传输和合理的分配,在电力系统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其都是由电力变压器来完成的,因此变电所在供电系统中的作用是不言而语的。

(1)变电所的设计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要求。(2)变电所的设计应根据工程的5~10年发展规划进行,做到远、近期结合,以近期为主,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适当考虑扩建的可能。(3)变电缩的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按照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和地区供电条件,结合国情合理的确定设计方案。(4)变电所的设计,必须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其次,变电所所址的选择,应根据要求,综合考虑确定[3]。

四、主要设计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力供应安全、可靠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用电需求,对电力企业而言,每年都要进行变电站新建、扩建和主变压器增容等工程建设,其中主变压器容量的选择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容量选择过大,增加主变压器本身和相关设备购置和安装、运行维护的投入,造成资金浪费;容量选择过小,不能满足负荷的需求,使主变压器过载运行,造成设备损坏,影响变电站对外安全可靠供电;主变压器容量选择得当,有利于降损节能,达到主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可以节约主变压器及其配套装置的一次性投资和减少运行、维护的费用[6].负荷的计算和主变的选择:

(1)负荷的计算和无功补偿

本变电所的电压等级为 110/35/6kV,主要的负载在 35kV 和 6kV 的线路上。负荷的计算就是把 35kV 和 6kV 电压等级上的总的负载算出来。一方面,为了提高电网的有功功率,也就是降低无功功率,要对电网进行无功补偿,这样就使选择的主变

压器的容量减小,降低了成本[17]。另一方面,为使变电所的功率因数不低于 0.9,要对系统进行无功补偿,也就是把 35kV 和 6kV 线路上负载的功率因数从 0.8 提高到 0.9,而在具体的补偿中,使用并联电容器的补偿方式[12]。

(2)主变压器的容量选择

在本设计中,为了满足运行的灵敏性和供电的可靠性,应选两台三绕组变压器,主变压气容量应根据 5—10 年的发展规划进行选择,并考虑变压器正常运行和事故时的过负荷能力[15]。所以每台变压器的额定容量按 Sn0.7PM(PM 上一步无功补偿后的视在功率,即供电容量)选择,同时每台主变压器的容量不应小于一、二级负荷之和,依据上述要求选择所用变压器的型号[16]。

主接线设计的基本要求为:

(1)供电可靠性。主接线的设计首先应满足这一要求;当系统发生故障时,要求停电范围小,恢复供电快。

(2)适应性和灵活性。能适应一定时期内没有预计到的负荷水平变化;改变运行方式时操作方便,便于变电站的扩建。

(3)经济性。在确保供电可靠、满足电能质量的前提下,要尽量节省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减少用地面积。

(4)简化主接线。配网自动化、变电站无人化是现代电网发展必然趋势,简化主接线为这一技术全面实施,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5)设计标准化。同类型变电站采用相同的主接线形式,可使主接线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系统运行和设备检修[3]。

变电所主要电气设备及其作用:

(1)高压断路器(或称高压开关)线路正常时,用来通断负荷电流;线路故障时,用来切断巨大的短路电流。断路器具有良好的灭弧装置和较强的灭弧能力。按灭弧介质划分,断路器分为油断路器、空气断路器、SF6断路器等。

(2)负荷开关 线路正常时,用来通断负荷电流,但不能用来切断短路电流。负荷开关只有简易的灭弧装置,其灭弧能力有限。负荷开关在断开后具有明显的断开点。

(3)隔离开关(或称高压刀闸)隔离开关没有灭弧装置,其灭弧能力很小。仅当电气设备停电检修时,用来隔离电源,造成一个明显的断开点,以保证检修人员的工作安全。

(4)高压熔断器 在过负荷或短路时,能利用熔体熔断来切除故障。在某些情况下,熔断器可与负荷开关或隔离开关配合使用,以代替价格昂贵的高压断路器,以节约工程投资[11]。

(5)电流互感器 将主回路中的大电流变换为小电流,供计量和继电保护用。电流互感器二次侧额定电流通常为5A或1A[7],使用中二次侧不允许开路。

(6)电压互感器 将高电压变换成低电压,供计量和继电保护用。电压互感器二次侧额定电压通常为100V[7],使用中二次侧不允许短路。

(7)避雷器 避雷器主要用来抑制架空线路和配电母线上的雷电过电压可操作过电压,以保护电器设备免受损害。

(8)所用变压器 向变电所内部动力及照明负荷、操作电源提供电力[8]。

如上所述,各种电器对我们的变电站设计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合理的配置是关键中的关键。

短路电流的计算:短路电流的计算主要是为了选择电气设备、校验电气设备的热稳定性和动稳定性,进行继电保护的设计和调整[13]。对于整个电网来说,要考虑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短路时的情况,将设计的主接线按其阻抗的形式转化为电力系统界限的示意图,再根据所选主变的参数、线路的阻抗进行短路电流的计算[18]。

一次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按正常运行的条件进行选择,对 110kV、35kV 和 6kV 的母线按经济的电流密度算出其截面,按照截面面积和环境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母线;对断路器的选择依据其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和开断电流来选择,隔离开关按其通过的额定电流必须大于此回路的电流来选择,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均依据一次侧和二次侧的电压和电流进行选择;对所选的母线和电气设备要进行热稳定性和动稳定性的校验,看所选的母线和设备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校验时遵循短路时的情况来校验[14]。变电所的防雷设计应做到设备先进、保护动作灵敏、安全可靠、维护试验方便,并在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力求经济性[9]。防止雷电直击的主要电气设备是避雷针,避雷针由接闪器和引下线、接地装置等构成[10]。避雷针的位置确定,是变电所防雷设计的关键步骤。首先应根据变电所电气设备的总平面布置图确定,避雷针的初步选定安装位置与设备的电气距离应符合各种规程范围的要求,初步确定避雷针的安装位置后再根据公式进行,校验是否在保护范围之内[10]。同时做好变电站的接地电网,也可以有效的防止电力事故的发生。

五、结束语

变电站设计是个综合系统工程,是电力系统项目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份成功的变电站设计方案可以在实际工程中取得最有的效益,增加系统的可靠性,节约占地面积以及建设成本,使变电站的配置达到最佳保证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饶莹,郭炜,徐鑫乾,110/20kV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电力设备,2008

[2]张宏阳,浅谈220kV变电站设计思路及实践。科技咨询,2009(18)

[3]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9-92

[4] 蔡伟君,电站电气装置型式变化情况及前景探讨.《广东科技》

[5]熊信银,范锡普.《发电厂电气部分》.中国电力出版社

[6]董征森 浅谈主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农村电工,2011, 19(11)

[7]王宁会.《电气工程常用数据速查手册》.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8]卓乐友.《电力工程电气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

[9]郭仲礼,于曰浩.《高压电工实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10]隋振有.《中低压配电实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11] 刘从爱,徐中立。《电力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12]王锡凡。电气工程基础。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3]张惠刚。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原理与系统。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4]西安理工大学 余健明,同向前,苏文成.《供电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15]胡志光。发电厂电气设备及运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6]] J.Duncan Glover,Power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China Machine Press.2004

[17]F C Schweppe,M C Caramanis,R D Tabors,R E Bohn.Spot Pricing of Electricity.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8.[18]A.Goikoetxea,J.A.Barrena,M.A.Rodriguez,G.Abad.“Active Substation

空调系统文献综述 篇7

安全关键系统是指系统的失效可能导致人员死伤、环境损害或者巨大经济损失的系统[1]。航空、铁路和汽车等领域的安全关键系统一般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过程。其中一种常用评估方法就是安全认证, 一般通过发证机构或者监管机构完成。安全认证的目的就是提供系统将会在存在已知危害的情况下安全工作的正式保证。安全认证可以和产品评估、流程评估或者人员评估具有关联。对于软件密集型安全关键系统, 产品认证和流程认证属于最具挑战的认证。

进行系统安全评估和保证, 需要树立对于系统在工作环境下安全工作的充足信心。树立充分信心, 往往通过满足可以缓解系统在生命周期中可能导致的潜在安全风险的安全目标实现。确定安全目标, 往往基于一套行业认可的准则实现, 现有的准则一般都是标准。安全标准的例子包括针对一类可编程电子系统的IEC 61508[2]、航空领域的DO 178C[3]、铁路领域的CENELEC标准 (例如[4]) 和汽车领域的ISO 26262[5]。

证明系统符合安全标准, 需要收集可以表明系统满足安全标准的有关安全准则的证据[6]。尽管安全标准规定证明标准符合性的流程, 但是完成证明标准符合性的流程对于系统供应商而言是个非常具有挑战的任务, 因为规定安全标准的文件篇幅过于冗长, 文字存在不同解读。总体而言, 可以将证据定义为“现有的表明观点或者主张正确或者有效的事实或者信息体系”[7]。但是, 对于现实的大型系统, 很少可以主张证据可以明确证明安全主张的正确性或者有效性, 一般仅仅可以主张证据是否足以树立对于安全主张的 (充分) 信心。因此, 将安全认证的证据定义为“促进树立对于系统安全工作的信心、表明满足一个或者更多安全标准的要求的信息或者痕迹”。安全证据其中一些通用例子包括测试结果、系统规范和人员能力。

缺乏对于标准的唯一解读, 可以导致对于证据要求的误解。缺乏对于系统评估的证据要求的清楚理解, 可以导致两个主要问题[8]:第一, 系统开发阶段供应商可能未能记录此后认证机构需要的关键细节, 事后构建缺失的证据既费钱, 又费力;第二, 无法事先知道认证机构将会收到证据的内容, 可能影响认证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基于前述内容, 如果并未和供应商协商并且商定证据要求, 认证机构可能感觉树立对于认证系统的足够信心尤其困难[9]。

除了理解、准确定义证据要求, 还需注意安排证据结构以及评估证据是否充分的方式。如果未能恰当安排证据的结构, 由于证据数量巨大、结构复杂, 可能影响安全论据的清楚性。此外, 需要可以确定证据的确定性和可信性。尽管安全标准规定证明标准合规性需要充分证据, 但是为了具有概括性, 往往有意避免明确说明“充分”在特定情况下的意义。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概括在学术文献中有关安全证据的现有知识, 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构成证据的信息;安排证据的结构;进行证据的评估。此后使用“证据提供”作为上述三个方面的统称。同时分析安全证据提供的挑战和要求, 并且进行应用领域分析[9], 从而为了上述目的识别不同应用领域的共性。

上述目的通过进行系统性文献综述 (SLR) 实现, 系统性文献综述是指审查特定领域的文献、记录当前知识的状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案可查、可以重复[10]。系统性文献综述相比专项调查的主要优势在于, 提高覆盖有关文献的置信度, 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主观性和偏差性。

本文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利用从4 873份出版物中选择的218份经过同行审查的出版物, 选择过程包括多个阶段。上述系统性文献综述其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 并未局限在特定领域或者安全标准上。采用广泛的检索范围, 有助于深入理解研究现状。此外, 有助于理解不同应用领域在看待、组织、评估证据的方法上的共性, 从而有助于完善尚未执行严格的认证要求的领域, 例如汽车领域。

本文对于属于安全标准符合性证据的各种信息和痕迹进行分类, 建立分层的分类体系。上述分类体系包括49个基本的证据类型, 在笔者已知的对于安全证据的分类体系中, 上述分类系统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分类体系。上述分类体系有助于理解并且更进一步阐述特定标准、特定系统的证据要求。

上述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其他成果包括调查组织以及评估证据的方法、概述挑战和要求以及为了识别共性进行领域分析, 将会促进提供对于这个领域的详细描述, 以及定义未来的安全认证研究计划。值得注意的是, 本文表明, 调查的绝大多数方法尚未在现实场景中进行确认, 因此几乎无法提供有关实用性的信息。因此, 笔者对于未来的安全认证研究提出的一个建议就是, 更加关注实证视角、更加着眼行业需求。

上述系统性文献综述属于安全关键系统演进认证开放平台 (OPENCOSS) 项目[11]的组成部分, OPENCOSS项目是指欧洲有关铁路、航空和汽车领域的安全认证的大型研究项目。本文属于基于此前一篇会议论文[12]的扩展论文。相比会议论文, 本文扩展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增加新的数据来源, 谷歌学术搜索 (Google Scholar) , 从而增加原始研究数量; (2) 大幅扩展有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描述; (3) 进行领域分析 (如上所述) 。

论文其他部分的安排如下所述:第1部分讨论有关研究工作;第2部分描述采用的研究方法;第3部分介绍系统性文献综述的研究结果。

1 有关研究工作

笔者认为, 此前讨论在特定情况下的证据的理念、组织以及评估证据的方法的论文并非有关研究工作, 而是本文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利用的原始研究。因此, 本节的讨论更加关注将本文和对于安全证据的更加通用的分类体系、现有的有关系统性文献综述相对比。

此前一些研究工作, 例如通过关注IEC 61508等安全标准的方法, 讨论安全证据的分类体系的问题。还有一些研究工作, 例如[13], 讨论组织安全案例证据的方法。安全案例是指提供表明系统在特定工作环境下, 在特定应用中可以安全工作的令人信服、全面、有效案例的结构化论点[14]。在安全案例中往往既包括论点, 又包括可以支持论点的证据。此后, 目标管理组织 (OMG) 提出“结构化保证案例的元模型 (SACM) ”倡议, SACM倡议的目的就是, 确定安全保证证据和论点的理念和有关概念的标准[15]。上述研究工作有助于当前的系统性文献综述, 但是不是过于具体 (仅仅涉及一个标准或者应用领域) , 就是未能全面、充分、详细分析可能的证据类型以及证据组织和评估方法。

在现有文献中, 一些系统性文献综述的部分研究范围和本文重叠, 重叠的研究范围包括测试[16]、需求规范[17]和可靠性[18]。但是现有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并未具体讨论安全证据的主题。此前一些研究工作为了识别不同应用领域的安全标准的异同, 试图比较不同应用领域的安全标准。但是上述比较的研究范围有限, 不像本文那样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

简而言之, 迄今为止几乎没有通过全面综合、概括安全证据的研究现状进行的有关研究工作。因此, 并不存在分析以及介绍安全证据的统一框架。由于得出上述发现, 笔者认为需要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 获得有关规定、组织以及评估安全证据的方法。

2 研究方法

系统性文献综述是指识别、评价、解读现有的有关特定研究问题或者主题领域的研究的方法[10]。促进进行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各项研究称为原始研究。系统性文献综述属于二次研究。

系统性文献综述具有三重目的[10]: (1) 通过严谨、系统的研究方法, 提供对于研究主题的公平评价; (2) 促进识别当前的研究的各个空白, 从而建议未来的改进方法; (3) 概述并且提供新的研究活动的背景信息。

2011年10月开始进行本文介绍的系统性文献研究的设计。经过进行多次完善和改进之后, 2012年1月开始进行出版物检索。

以下各节介绍上述系统性文献综述的研究问题、数据来源、研究策略、出版物选择以及质量准则。

2.1 研究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RQ) :

RQ1.构成安全标准合规性证据的信息都有哪些?

上述问题的目的就是, 识别系统认证阶段属于安全证据或者用于提供安全证据的各种信息, 包括痕迹、工具成果和技巧。获得的研究结果用于建立证据分类体系。

RQ2.用于组织表明对于安全标准的标准合规性的证据的技巧都有哪些?

上述问题的目的就是, 确定为了采用恰当方式证明安全标准符合性组织、提供系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收集的证据可以采用的方法。

RQ3.用于评估证据充足性的技巧都有哪些?

上述问题的目的就是, 确定对于收集的证据进行证据充分性评估、以及建立对于收集的证据满足特定标准的安全要求, 从而建立对于系统的整体安全性的信心可以采用的方法。

RQ4.有关安全证据的研究关注的挑战和需求都有哪些?

上述问题的目的就是, 识别在现有文献中有关安全认证的证据提供的各种挑战。获得的研究结果将会有助于识别新兴的趋势, 并且提供在现有文献中讨论的问题的概述。

RQ5.不同应用领域有关RQ1至RQ4的共性都有哪些?

上述问题的目的就是, 通过进行领域分析识别不同应用领域存在的有关安全证据提供的共性。上述研究问题, 和参与用于多个应用领域的部件的跨领域认证的人员, 或者参与将此前用于其他领域的产品使用在当前研究的领域的可行性分析的人员尤其相关。

2.2 来源选择

为了查找有关上述综合性文献综述的研究范围的出版物, 笔者进行两种类型的检索。

第一种检索就是在以下出版商数据库中进行的自动检索:ACM检索 (portal.acm.org) 、IEEE检索 (ieeexplore.ieee.org) 、Springer检索 (springerlink.com) 、Elsevier检索 (sciencedirect.com) 和Wiley检索 (onlinelibrary.wiley.com) 。此外, 笔者采用谷歌学术检索 (scholar.google.com) 。

第二种检索就是对于以下研讨会、会议和期刊进行手动检索:澳大利亚安全关键系统和软件研讨会、高保证系统工程 (HASE) 研讨会、工程技术学会 (IET) 系统安全会议、有关利用形式方法、验证和确认的应用的国际研讨会 (ISoLA) 、软件可靠性工程国际研讨会 (ISSRE) 、计算机安全性、可靠性和安防性国际会议 (SAFECOMP) 、安全关键系统研讨会、可靠性工程和系统安全期刊、IEEE可靠性学报和IEEE软件工程学报。上述数据来源就是, 试验性自动检索阶段笔者多次发现有关上述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出版物的会议、研讨会和期刊。有关进行手动检索考虑的数据来源的决定, 是在基于试验性自动检索阶段, 在精心设计检索策略过程中、在最终确定检索字串前, 笔者的集体发现。笔者并未考虑进行手动检索的会议的卫星研讨会。

此外, 在出版物选择过程中采用专家知识。本文包括笔者自己知晓或者由于同事告知而知晓, 但是未能通过自动检索和手动检索识别的出版物。上述出版物主要就是进行自动检索的时候已经中选但是出版商尚未出版的研究。无论笔者自己知晓, 还是由于同事告知知晓的出版物, 只要是通过采用专家知识选择的出版物, 都适用和进行自动检索和手动检索选择相同的标准。

2.3 检索字串

笔者通过规定研究现象的主要术语, 确定检索字串。为了完善检索字串采用的关键词, 通过不断摸索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性检索。然后删除在自动检索过程中并未发现额外的论文的术语。多次重复上述过程之后, 确定以下检索字串。上述检索字串, 包括以下三个联合使用的组成部分, 用于对于出版物进行关键词、题目、摘要和全文检索:

1) 第I部分:“关键软件”, 或者“关键系统”, 或者“关键设备”, 或者“关键应用”, 或者“嵌入系统”, 或者“嵌入软件”。

2) 第II部分:“安全认证”, 或者“安全评价”, 或者“安全保证”, 或者“安全评估”, 或者“安全鉴定”, 或者“安全分析”, 或者“安全标准”, 或者“安全要求”。

3) 第III部分:“证据”, 或者“安全案例”, 或者“安全论点”, 或者“保证案例”, 或者“可信任性案例”。

上述检索字串的第一部分包括有关安全关键系统的关键词。第二部分涉及安全认证。在此, 不仅仅考虑“安全认证”, 还考虑几个额外的关键词。上述额外的关键词包括有时和“认证”相互替换的术语 (例如“安全评价”) 、和“认证”采用相同的根本原则的活动 (例如“鉴定”) , 以及作为认证的主要前提条件的元素 (“安全标准”和“安全要求”) 。上述检索字串的第三部分涉及安全证据。在此, 还需考虑一个重要情况, 就是安全案例和论点, 在这个情况下, 出现安全证据的时候往往不必提到“证据”这个术语。因此, 根据试验性检索的发现, 笔者考虑一个事实, 就是许多论文将范围更为广泛的“保证案例”和“可信任性案例”两个概念作为安全案例的近义词使用, 尽管上述范围更为广泛的概念不仅仅参照安全性准则, 还参照其他的可信任性准则, 包括安防性和可靠性准则。

2.4 原始研究的选择策略和中选准则

笔者规定选择原始研究过程的中选和落选准则。基本的中选准则的目的就是, 识别并且选择有关安全关键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评估或者认证、讨论表明对于安全标准的标准符合性的安全证据的经过同行审查的研究。笔者检索、采用提供属于安全认证的证据的信息、痕迹、工具成果或者技巧的英文出版物。进行手动检索的时候, 笔者仅仅考虑自动检索并未识别的研究。对于期刊, 笔者仅仅考虑从1990年开始到进行自动检索和手动检索的日期 (2012年1月) 结束的各卷期刊。1990年是采用自动检索以及对于会议和研讨会采用手动检索发现的时间最为久远的论文的出版年份。

此外, 笔者采用以下落选标准, 排除满足以下任何一个准则的出版物: (1) “灰色文献”, 例如技术报告、工作论文、项目可交付物和博士论文; (2) 图书、教辅材料或者广告出版物; (3) 讨论通用安全分析技巧 (例如故障树分析 (FTA) ) , 但是并未讨论安全认证的证据提供的出版物; (4) 有关安全关键非计算机系统的论文; (5) 无法获得正文的出版物。

原始研究的选择过程包括两个主要过程。在第一个过程中, 包括除了Google Scholar以外的所有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参见2.2) , 详见[12]。在第二个过程中, 考虑Google Scholar和采用专家知识识别的额外的论文。

第一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上述四个阶段参见表1 (在表1中被表示为P1、P2、P3和P4) 。在第一阶段中, 在电子数据库中使用上述检索字串, 提取出来2 200个结果。在第二阶段中, 第一作者阅读提取出来的出版物的摘要, 从而确定对于系统性文献综述的研究范围的相关性。这个阶段基本的中选准则就是, 摘要是否提到用于评估或者认证的安全证据信息, 或者包括“证据”或者规定证据的某种方式 (安全案例、保证案例或者可信任性案例, 或者安全论点) 。在第二阶段中, 第一作者对于选择的会议和期刊进行手动检索。手动检索和自动检索的中选准则相同。首先从通过自动检索获得的2 200项研究中, 选择出来151份出版物。然后通过手动检索, 选择出额外的65项研究。这样, 在下个阶段中, 共有216项研究需要审查。

在第三阶段中, 深入审查上述研究。各个作者进行分工, 其中第一作者负责审查绝大多数的研究。其他作者给予帮助、提供指导。最初, 笔者并未在其中56项研究中发现证据信息, 排除上述65项研究。

在第四阶段中, 第二作者进行两次可靠性检查。第一次, 通过阅读摘要, 随机检查第一阶段提取出来的大约10%的研究。第二次, 检查第三阶段排除的所有56项研究。在这个阶段中, 笔者认为重复的论文是指拥有至少一个共同作者、对于研究问题提供等价答案的论文 (例如基于此前论文的扩展的论文) 。在所有情况下, 为了获得最多的信息选择扩展的论文和最新版本的论文, 再次讨论并且审查此前排除、但是此后认为可能有关的论文。通过上述讨论, 增加8项研究, 并且从上述8项研究中提取出来有关数据, 详见表1。此外, 排除4项属于重复的论文的研究。在这个阶段中, 通过采用专家知识, 增加7项研究。上述7项研究都是笔者认为在上述系统性文献综述的研究范围内, 但是并未通过此前的任何自动检索或者手动检索提取出来的文献。这样, 在这个阶段中, 共有171项原始研究通过审查。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上述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可靠性, 完成第一个出版物选择过程、从在第一个过程中识别的出版物中提取出来有关数据之后, 笔者进行第二个出版物选择过程。在第二个过程中, 采用Google Scholar作为自动检索的数据来源。上述第二个过程属于确认性措施, 可以提高对于通过第一个过程 (在第二个阶段前) 获得的发现的概括性的信心。具体而言, 通过第二个阶段确认通过第一个阶段获得的主要观察具有稳定性, 换句话说, 上述观察并不因为新的发现而丧失有效性。

第二个出版物选择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上述四个阶段详见表2 (在表2中被表示为S1、S2、S3和S4) 。在第一个阶段中, 使用上述检索字串, 获得5 430项研究。由于增加Google Scholar作为数据来源的目的就是更进一步缓解未能检索出来有关出版物和信息的风险, 笔者仅仅检查一半略多的研究 (2 763项研究) 。在第二个阶段中, 排除来自此前检查的出版商网站的出版物, 以及满足落选准则的出版物 (灰色文献、技术报告等) 。这样, 共有97项研究中选。在第三个阶段中, 第二作者阅读摘要之后, 选择49项研究。上述49项研究在第一个出版物选择过程中并未识别出来, 但是属于经过同行审查, 并且出现在大学、机构、研究会、小型出版商的网页上的出版物。在第四个阶段中, 第一作者对于上述49项研究进行全文审查, 选择其中39项研究作为原始研究。此外, 在第二个出版物选择过程中, 通过采用专家知识, 增加7份论文。

这样, 完成上述两个出版物选择过程之后, 共有218项 (171项加47项) 研究通过审查, 可以用于上述系统性文献综述。

2.5 数据提取和质量准则

笔者设计一个用于收集回答上述研究问题的信息的数据提取模版 (电子表格) 。除了从每项原始研究中提取参考文献信息 (题目、作者、年份和出版商信息) 以外, 提取有关评估或者认证系统的应用领域的信息、用于表明标准合规性的基本安全标准的信息、用于提供证据的信息、痕迹、工具、技巧的信息、有关证据组织技巧的信息、对于收集的证据的信心的评估技巧的信息、有关证据提供的需求和挑战、有关从所有原始研究中提取出来的数据的所有信息。

此外, 为了进行出版物质量评估, 笔者更进一步提取数据。为此, 笔者定义三个尺度:

1) 证据抽象水平:证据抽象水平基于特定研究提供的证据的具体性确定。证据抽象水平可以衡量通过分析原始研究识别证据的质量。证据抽象水平从最为抽象的等级到最为具体的等级依次包括:通用层面、领域层面、安全标准层面、一类系统层面、一个系统层面。基于证据分类使用的证据类型, 具有非通用层面的证据抽象水平的证据示例包括领域层面 (例如核能领域) 的危害规范、安全标准层面 (例如DO 178B) 的源代码、一类系统层面 (例如商业通用系统) 的系统历史服务数据规范和一个系统层面 (例如起搏器软件) 的模型检验结果。“通用层面”的证据抽象水平是指, 在原始研究中提到但是并未在特定应用领域、标准、一类系统或者一个系统的研究范围内出现的证据。一般而言, 笔者认为抽象水平较低的证据比较有用, 也就是说, 比较具体的证据比较有用, 因为上述原始研究更有可能包括一些实际的建议。

2) 确认方法:确认方法基于特定原始研究的确认方法确定。研究类型包括:案例研究 (项目执行期间通过作者以外的专业人员进行确认) 、实地研究 (通过真实项目的数据确认, 但是不在项目执行期间进行确认) 、行为研究 (真实项目实施期间通过作者本人进行确认) 、调查 (基于专业人员的观点和视角进行确认) 、其他研究。需要注意, “确认”是指广义的确认。具体而言, “确认”并不一定是指在受控环境 (例如受控试验的环境) 下进行的确认。笔者的确并未发现任何表明采用受控试验的原始研究。尽管如此, 笔者认为经过确认的研究工作收集的信息更能反映实践情况, 因此更加有用。

3) 工具支持:工具支持有助于用于认证或者安全保证的证据提供 (证据收集、组织和评估) 。笔者认为, 工具支持的可获得性属于基础技巧的重要成熟度因素, 以及基础技巧产业应用的必要步骤。

3 研究结果

本节介绍上述系统性文献综述的研究结果, 通过从22年出版的218项研究中提取出来的数据逐一回答上述研究问题。针对上述原始研究提到的应用领域和安全标准, 笔者总共识别出来8个应用领域、16个安全标准。

图1表明: (1) 从1990年到2011年出版的原始研究数量; (2) 有关每个应用领域的论文数量; (3) 有关现有文献提到的每个安全标准的论文数量。图1 (a) 并不存在2012年出版的出版物, 因为2012年就是检索年份, 仅仅可以显示部分月份的出版物数量。在上述原始研究中识别出来的8个应用领域如下所述: (1) 航天领域 (讨论大气层和外层空间飞行器的内部系统) ; (2) 航空领域 (讨论对流层飞行器系统) ; (3) 汽车领域 (讨论公路机动车辆的内部系统) ; (4) 航海和 (近海) 能源领域 (讨论船舶和近海钻井平台的内部系统、用于石油、天然气和近海自然资源开采的系统) ; (5) 医学领域 (讨论医药和医疗领域的系统) ; (6) 核能领域 (讨论核电站和控制器的内部系统) ; (7) 铁路领域 (讨论轨道交通系统) ; (8) 机器人领域 (讨论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工作和应用) 。

需要注意在图1中并未包括提到一个以上应用领域或者一个以上安全标准的原始研究。尽管上述研究提到的部分应用领域或者安全标准在上述系统性文献综述的研究范围内, 但是笔者无法最终确定有关信息 (证据信息、技巧和工具) 对应的应用领域或者安全标准。

1) RQ1.构成对于安全标准的标准合规性证据的信息都有哪些?

笔者基于在原始研究中发现的各种证据示例、痕迹、工具和技巧, 建立有关数据类型的分类体系。分类体系可以提供基于直觉, 但是内容全面的介绍并且概括有关证据信息要求的部分研究成果的方法, 尤其是考虑到在原始研究中识别的信息数量巨大。此外, 分类体系可以作为有效的采用更加有序的方法介绍研究成果的方法。上述分类体系的当前结构最终确定之前, 曾经进行多次迭代。系统安全和认证专家曾经对于提取出来的证据类型进行审查, 并且提供反馈。

上述分类体系包括49个基本的证据类型。上述分类体系的每个叶节点, 在至少2项原始研究中提到。此外, 提供词汇表, 作为上述分类体系的补充。上述词汇表提供澄清, 确保更好认识上述分类体系和构建方法。此外, 上述词汇表提供了: (1) 每个基本的证据类型的定义; (2) 上述定义采用的 (除了安全标准以外的) 数据来源; (3) 在现有文献中识别的每个证据类型的近义词; (4) 在现有文献中属于证据的或者用于提供证据的工具、技巧、痕迹和信息。从每项原始研究中提取的数据和引用的完整列表。

表3提供有关识别出来每个证据类型的研究的数量和占总数的百分比的信息。由于不同原始研究包括的信息具有不同的证据抽象水平 (第3.5节) , 在表3中标注每个证据类型的最低证据抽象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 在现有文献中, 频率最高的证据类型包括:危害原因规范 (总共218份论文, 在其中111份论文中出现, 占总数的51%) 、风险分析结果 (51%) 、危害规范 (43%) 、事故规范 (34%) 、需求规范 (24%) 、危害缓解规范 (23%) 、设计规范 (20%) 。频率最低的证据类型包括:沟通计划 (1%) 、系统测试结果 (1%) 、目标代码 (1%) 、非运营性测试结果 (1%) 、项目风险管理计划 (2%) 、正常工作范围测试结果 (2%) 。只有沟通计划并未在经过确认的原始研究中提到。

图1中: (a) 每个出版年份的研究数量; (b) 有关每个应用领域的研究数量; (c) 有关每个安全标准的研究数量

2) RQ2.用于组织表明对于安全标准的标准符合性的证据的技巧都有哪些?

在选择的218项研究中, 笔者从其中117项研究中识别出来安全证据组织技巧。笔者将上述技巧划分成三个大类。有关每个大类的百分比是指一个大类的论文占105份有关论文的百分比。其中一些研究提到一项以上技巧。

(1) 论证导致的证据结构 (92%) 。论证是指介绍系统被认为是具有可以接受的安全性的原因的方法。论证结构导致出现特定的证据结构, 因为论点需要得到直接证明论点的证据的支持。论证导致的证据结构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 或者文字的形式表现。在通过图表的形式表现的小类中, 笔者识别出来以下技巧。

(1) GSN:GSN可以用于明确记录论点的组成元素和结构以及论点和证据的关系。在GSN中, 将论点的主张记录为目标, 将证据记录在解决方案中; (2) CAE:CAE促进类似GSN的三层方法。在CAE中, 包括在论点中提出的顶层主张、用于支持上述主张的论点的描述、用于支持上述主张或者论点的证据的介绍; (3) BBN:BBN导致在有方向性的非循环性图表中的证据结构, 上述图表表明组成元素的有条件性依赖关系; (4) KAOS:KAOS是指可以用于安全案例规范的目标建模语言:KAOS通过与或操作, 采用类似论证的方法分解顶层目标, 直到可以提供实现目标的证据; (5) SSG:SSG是指将安全规范表现为节点、将证据和相互关系表示为边缘的线性图表。

对于采用文字的形式表现的小类, 笔者选择通过结构化方法采用文字的形式提供论点和支持论点的证据的研究。在采用文字的形式表现的小类中, 笔者识别出来以下技巧。

(1) 信任案例:信任案例导致包括安全主张、论断、将上述安全主张和论证表现为假设的证据、进行文件引用的结构化文本格式; (2) 结构化HTM:结构化HTML使用HT-ML标签表明作为安全证据的各种痕迹的联系, 并且安排上述安全证据的结构; (3) 结构化文本:结构化文本提出几个可能的方法, 包括结构化散文 (结构化散文通过要求明确标注论点的关键部分, 将特定结构使用在正常散文中) ;论点概述 (论点概述通过概述的格式, 采用缩进、编号和不同的字体安排论点和证据的结构) ;数学证据 (数学证据采用在数学中使用的几何证据结构 (条件、陈述、原因1) ) ;LISP方式 (LISP方式采用LISP编程语言的句法结构, 对于证据和论点使用简称和括号) 。

(2) 基于模型的证据规范 (5%) :对于上述大类, 笔者采用模型对于影响安全证据结构的技巧进行分类。在上述原始研究中, 笔者识别出来以下方法: (1) 针对特定领域的UML元模型和特别针对DO 178B和IEC 61508等标准制定的UML概要文件; (2) 数据建模:数据建模采用实体—关系图表, 安排大型安全案例的数据内容 (包括证据方面数据内容) 的结构; (3) 流程模型:流程模型包括产生证据痕迹的活动或者流程, 并且采用树形结构介绍上述活动或者流程。

(3) 文本模版 (3%) :文本模版采用预先定义的文本格式, 提供预先定义的段落或者表格以及安排证据的结构的限制。笔者识别出来以下方法: (1) CENELEC模版:CEN-ELEC模版在铁路领域中使用, 用于安排在质量管理报告和安全管理报告等一系列报告中的证据的结构; (2) ACRu DA模版:ACRu DA模版用于按照预先定义的安全案例结构安排证据的结构; (3) 模版附件[PS19]:模版附件提供用于在不同系统开发和安全保证阶段中产生的预先定义的一系列文件的模版。并且提供有关文件编制、半形式化描述、确认和验证流程需要的方法的建议。

3) RQ3.用于评估证据充足性的技巧都有哪些?

在选择的218项研究中, 笔者从其中105项研究中识别出来证据评估技巧。将上述技巧划分为四个大类。有关每个大类的百分比是指一个大类的论文占105份有关论文的百分比。其中一些研究提到一项以上技巧。

(1) 定性评估 (68%) :对于上述大类, 笔者对于采用非数字性方法的证据评估技巧进行分类。论证属于“定性评估”项下发现的使用最为广泛的技巧。论证可以基于无限制性自然语言、 (半) 结构化自然语言或者GSN等图表形式的论证结构。图表形式的论证结构一般具有比较方便理解、审查、定位的优势。论证可以通过涉及证据的可信性等级的“定性标签”完善。笔者识别的属于上述大类的方法包括: (1) 安全证据保证等级 (SEAL) :SEAL提供涉及安全证据的置信度的四个等级, 最高的安全证据保证等级是“不容否认”, 之后就是“有信服力”和“有说服力”, 最低的安全证据保证等级是有证明力; (2) 安全保证等级 (SAL) :SAL类似SEAL, 但是讨论论点和分论点的置信度传播规则。

此外, 笔者识别出来并不基于论证的定性证据评估方法, 包括: (1) 基于活动的质量模型:基于活动的质量模型采用质量矩阵评估对于IEC 62304标准的标准合规性证据; (2) 证据—置信度转换过程:证据—置信度转换过程通过导致规定对于系统的安全性的信心的审查过程评估安全证据。

(2) 核对清单 (16%) :对于上述大类, 笔者对于采用包括审查证据的时候需要回答或者检查的一系列有引导性的问题的“待办事项清单”进行分类。举例来说, 上述问题可以是为了提高收集的证据的置信度、检查收集的证据的充分性必须满足的一系列条件。笔者在现有文献中识别出来以下种类的核对清单: (1) 设计核对清单:设计核对清单基于系统设计评估证据; (2) 基于GQM的核对清单:基于GQM的核对清单基于目标/问题/度量 (GSM) 框架[19]。基于GQM的核对清单定义评估产品和流程证据的顶层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回答的问题、提供进行分析可以依据的可测量性基准的度量标准; (3) 基于论证的核对清单:基于论证的核对清单通过将核对清单和论证相结合评估证据; (4) 基于分类体系的调查问卷:基于分类体系的调查问卷包括讨论在软件安全风险分类体系和软件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安全属性和痕迹的305个问题[20]; (5) 其他核对清单:其他核对清单是指并不属于上述更加具体的各种核对清单的核对清单。

(3) 定量分析 (10%) :对于上述大类, 笔者对于采用定量证据评估方法的技巧进行分类。上述技巧包括: (1) BBNs:BBN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采用有条件性的可能性分布分析证据。BBNs和证据组织技巧BBN相结合使用。在有关证据评估的现有文献中, BBNs属于使用频率第一的定量技巧; (2) 程序方法:程序方法属于定量评估结构和形式论证结构的结合。程序方法基于采用用于评估安全案例的总体目标的目标模型 (KAOS) 、专家启发和可能性仿真的定量推理; (3) 证据数量方法:证据数量方法允许内部专家确定描述每个证据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系数。然后为了计算被称为是证据数量的一个数量, 选择有关确定权重的证据的求和函数, 基于证据数量选择结果 (接受或者拒绝) 。

(4) 基于逻辑的评估 (6%) :针对上述大类, 笔者为了表明、验证各项证据受到关注的属性和上述各项证据的关系, 对于采用一阶逻辑语句等逻辑公式的技巧进行分类。基于逻辑的技巧最为适合检查证据信息的结构良好性和一致性约束。例如, OCL[21]已经用于确保针对特定系统的各项证据之间存在一致的联系, 并且存在安全标准要求的各项证据。

4) RQ4.有关安全证据的研究关注的挑战和需求都有哪些?

笔者识别出来几个大类的有关提供安全证据的信息、安排安全证据的结构、进行安全证据的评估的一般挑战和需求。其中一些原始研究提到一类以上需求或者挑战。尽管对于每个大类, 并未提到对应的所有原始研究, 但是为了深入了解对于上述原始研究的分类方法, 进行举例说明。在现有文献中讨论的几个大类的挑战和需求如下所述:

(1) 对于证据内容的规定:提到频率第一的挑战 (总共218份论文, 在其中60份论文中出现) 就是, 在特定应用领域中采用系统性方法确定需要作为特定一套适用标准的标准合规性证据提供的信息的内容。例如, 哈布力 (Habli) 和凯利 (Kelly) 讨论确定基于产品的安全认证证据和基于流程的认证证据之间的正确平衡的挑战。还有贝特等人 (Bate et al.) 研究在当前安全关键系统中使用现代的超标量处理器的时候识别支持证据的挑战。笔者认为, 针对RQ1建立的证据分类体系可以有助于应对上述挑战。

(2) 安全案例的构建:提到频率第二的挑战 (在57份论文中出现) 和制定安全案例有联系, 主要包括为了采用更加准确、经济的方法证明标准合规性, 提供对于安全案例的构建、论点和证据的分解的方法指南。对于主张、论点和证据的结构良好性的要求和RQ2识别的证据组织技巧有联系。例如, 比索普等人 (Bishop et al.) 承认安全案例的结构良好性对于最大限度降低安全和商业风险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从上到下的安全案例制定方法, 为了适应安全案例的变更, 对于安全案例进行分层。还有费泽尔 (Feather) 和马克思恩 (Markosian) 讨论制定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安全关键航天软件的安全案例、提供帮助类似软件系统的安全案例制定人员的指南的挑战。

(3) 证据置信度或者相关性的确定:笔者发现在31份论文中, 研究人员承认, 根据证据来源, 不同的证据可以具有不同的置信度, 或者对于满足不同的标准合规性要求具有不同的贡献度。为了确定置信度或者相关性, 可能需要对于各项证据或者对于各项证据和安全论点或者主张之间关系分配权重。例如, 布依苏等人 (Bouissou et al.) 采用BBN技巧帮助评估人员通过采用可能性分布函数, 对于提供的证据分配权重。还有柯泽妮等人 (Czerny et al.) 讨论在汽车领域中提供“转向系统”令人信服的安全证据的挑战。这是一个主要的技术挑战, 需要更高水平的分析、设计和验证。RQ3识别的证据评估技巧和上述需求有关联。

(4) 更好的开发流程的确定以及更好的流程合规性证据的提供:在选择的原始研究中, 共有30份原始研究提到为了方便采用严格的方法验证开发流程对于适用安全标准的标准合规性, 确定安全关键系统更好的开发流程的挑战。例如, 哈布力和凯利采用基于模型的方式定义, 通过自动验证对于安全标准的标准合规性, 描述生命周期过程以及可靠性保证过程的一个可扩展性元模型。在另外一项原始研究中, 霍尔 (Hall) 和拉帕诺蒂 (Rapanotti) 介绍“用于系统开发的安全保证驱动的设计”概念, 上述概念认为保证论点或者保证案例和产品本身一样重要。

(5) 安全标准的歧义:笔者发现共有25项原始研究提到标准在应用中的歧义 (或者问题) , 例如对于标准的证据要求存在不同的解读。此外, 上述原始研究提供证明对于一个标准或者一系列标准的标准合规性的指南。例如, 伊万等人 (Evans et al.) 研究英国国防标准DS 00-56的证据要求和上述证据要求的充分性, 并且将DS 00-56的证据要求和DO 178B、ARP4754、ARP4761和IEC 61508等民用标准的证据要求相比较。狄特尔 (Dittel) 和阿若思 (Aryus) 讨论确定对于ISO 26262标准的标准合规性的安全案例的时候解读、采用、识别正确的详细程度的挑战。

(6) 多个部件和子系统组成系统的认证:共有17份论文提到有关重复利用既有或者商业通用 (COTS) 软件等现有部件或者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的证据构建、组织以及评估的挑战。例如, 范 (Fan) 和凯利 (Kelly) 提出用于证明安全关键系统使用COTS部件具有合理性的一个基于合同的方法。上述基于合同的方法按照基于COTS部件获得的保证要求, 评价针对具体应用的安全要求。埃斯波西托等人 (Esposito et al.) 提出用于鉴定、选择COTS部件的另外一个系统性方法, 上述系统性方法基于可以指导并且评价COTS部件的选择的定制质量模型。

(7) 提供论证的需求:共有9份论文讨论通过论证表明收集的证据支持安全主张的方法并且证明上述方法的合理性的重要性。例如, 林凌 (Linling) 和凯利 (Kelly) 研究飞行器认证领域提供清楚、正当的论点以及基于论证的保证的潜在问题的需求。克莱格 (Clegg) 讨论可以将故障和失效引入到FPGA的方法、可以采用的可能的缓解技巧和采用论点表明FGPA满足安全要求的方法的需求。

(8) 新型技术的标准合规性的证明:共有7份论文提到有关采用安全关键领域的新型技术的系统的认证证据的证据提供方面的挑战。例如, 丹尼尔 (Daniel) 和马里奥 (Mario) 讨论普适计算等新兴的计算趋势为了对于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做出恰当反映需要具有适应性的方法。并且提供用于评价可适应性系统的安全性的有条件安全证书的细节。还有拉什比 (Rushby) 讨论可适应性系统在运行时期内修改以及集成各个功能的方法, 并且提出采用运行时期验证的一个框架, 从而可以在运行时期内进行部分认证。

(9) 首次认证或者“经过使用验证”系统的重新认证:总共7份论文强调对于此前并未进行认证的系统进行认证, 或者对于此前采用但是现在无法采用“经过使用验证”原则 (例如, 由于加强监管, 或者上次按照“经过使用验证”原则进行验证之后, 出现系统演进) 的系统进行重新认证的挑战。在此, “经过使用验证”是指基于此前的系统工作情况, 存在系统满足安全标准有关安全要求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例如, 卡梅隆等人 (Cameron et al.) 提供通过证明对于无人飞行器系统 (UAS) 有关“经过使用验证”试航性规定的标准合规性, 对于无人飞行器进行认证的方法。在另外一项原始研究中, 米查姆等人 (Meacham et al.) 讨论为了对于既有系统进行重新认证, 原有安全关键系统采用传统软件安全标准的问题。并且提出包括修改前的软件和修改后的软件之间关系的模型, 以及提供有关对于经过修改的既有软件进行适航性认证的方法的指南。

摘要:航空、铁路和汽车等领域的关键系统往往需要经过正式的安全认证过程。正式的安全认证过程的目的就是确保上述关键系统将会安全工作, 对于用户、公众或者环境并不产生任何不当风险。对于安全性的保证一般通过对于安全标准的标准符合性实现。证明对于安全标准的标准符合性包括提供表明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准则的证据。为了应对大型关键系统的结构复杂性和由此产生的证明标准符合性需要证据信息的数量巨大性, 安全人员需要有助于将证据信息划分成各种证据类型, 以及安排证据的结构、进行证据的深入评估。本文建立对于属于安全证据的信息、痕迹进行分类的分类体系, 并且审查现有安全证据组织和评估技巧, 然后研究作为学术文献研究对象的有关挑战。此外本文分析不同应用领域的研究结果的共性, 讨论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和实践的影响。

游戏教学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 游戏教学;文献综述;模型建构

一、引言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迫于应试压力,加上家长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儿童的天性被压制,这并不利于儿童的成长。游戏,可以说是儿童成长最主要的的活动。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游戏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发展相应能力。

2009年,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通过中国知网等权威网站的资料收集,发现游戏教学一直是研究热点,2012年研究文献总量突破2万,2013年有所回落。

二、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游戏在学期阶段用的较多。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只是课堂的辅助手段。李海洋(2009)认为教师应根据新课标要求,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英语教学中,符合游戏教学的原则(目的性,竞争性,公平性原则),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决心和信心。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累计和总结游戏教学经验和方法,努力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凌美叶(2005)探索游戏教学理论依据,游戏教学思路,种类。游戏教学时教学方法的一次变革,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荀子提倡的“知行统一”,杜威的实用主义,“从做中学”,都为游戏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游戏教学也很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愉悦性。游戏活动种类具有多样性,可以依据学生不同心理特征设置不同游戏,比如针对好奇心设计猜谜游戏,好胜心设计竞赛游戏等。“在玩中学”也要注意游戏目标的是否明确,是否适合学生,游戏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周颖怡(2013)认为音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学科,决定了采用游戏教学的必要性。音乐游戏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活动性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性游戏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新时代的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与游戏特征结合,设置多样性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肖旭(2010)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体育游戏教学模型,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学习。“快乐学习,表扬为主”。体育游戏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模型的构建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高参考。

国内有关游戏教学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还是分学科论述,未见形成系统。

三、国外研究综述

从古希腊起,西方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就把游戏用于教学实践中。法国教育学家卢梭及其重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他认为儿童最好在游戏中学习。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认为游戏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以及肢体的敏捷。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非常重视游戏教学。他强调“从做中学”。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0-2岁为练习性游戏;2-7岁为象征性游戏,7-12岁为规则性游戏。国外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提倡的自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特别是近年兴起的TPR(全身动作教学法)对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艾里康宁的《游戏心理学》,从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方法论立场研究游戏,证明,游戏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它是儿童理解人们活动的任务和动机的一种形式。

许多国家都提倡在小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日本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小学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日本幼儿园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内容。由于小学与幼儿园性质不同,所以小学的游戏教学相对受限。美国教育工作者也在小学的教学方法上大量引入游戏成分,使美国小学课堂以“乱而无章”的感觉。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游戏的关系并形成一套适用的游戏教学的模式对于游戏教学能否在小学有效的体现其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游戏教学研究较早,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接触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游戏不是让学生放任自由,而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发展认知水平。国内外对游戏在小学教育中功能和运用情况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是教学游戏在课堂中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大多数研究也只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于游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较少,也没有人把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系统的研究。这为后来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夸美组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海洋.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有效运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

[3]凌美叶.论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河池学院学报,2005.

[4]周颖怡.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探究[J].素质教育,2013.

[5]肖旭.体育游戏课程主动学习教学模型的建立与思考[J] 体育教育,2010.

[6]鲁了问.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2004.

[7]吴显也.小学游戏教学论「M].1996.

上一篇:周记格式范文初中500字作文下一篇:瑜伽会员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