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的实践性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政课的实践性(精选8篇)

思政课的实践性 篇1

应老师要求,我们专业需要进行两项实践课,共计四个学分。

1)思想政治实践课Ⅱ3个学分

2)形势政治实践课1个学分

每个班都必须形成两个实践课的完整的实践报告,分别两个课题对应两个实践。方向:

1)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因素的调查;

2)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

每个班分成三个组:1)问卷调查设计组组长:班长

2)调查和数据分析组组长:团支书

3)调查报告形成组组长:学习委员

要求:

1)思想政治实践课的调查报告不少于三千字;形势政治实践课报告不少于两千字;

2)每组必须在对应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

3)第一组每个方向形成问题20个左右,共计40个问题左右;这些问题必须考虑因素全面,且问题由组员共同设计得到;11号~18号完成,17号由组长提交给老师审批;然后形成一张完整的调查问卷,每个方向复印100张;

4)第二组将第一组提交的问卷复印件进行校园发放,然后收回(必须是认真回答问卷而不是内部人自己填好);再将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结论比例(数据处理必须得出图形比例);19号~27号完成;(原始报告不得随意丢弃,必须收回,将作为材料附在最好报告上交,作为评分标准)

5)第三组综合第二组提交的数据分析和自我理解,形成一套完整的调查报告;27号~6月8号;3号之前形成电子稿提纲,交由老师审批,继而继续调查报告;(8号之前必须完成报告)

6)每组必须有开会记录,例如某某发言什么,形成纸质文档,有时间地点人物和开会主要内容及成员发言;最后也连同附在报告后提交;

友情提示:

成绩分为两个模块,组长给予的成绩及老师对于看过报告后给的成绩,组长成绩比例不低,希望大家不要以浑水摸鱼的态度,也不要妄想你什么都不做,其他组员都做好,若不参与任何,则组长给出的成绩为0(至少在我这给出的一定为0),望组长秉公处理。组长打分必须以公平公正的态度为原则,分数上交之前会全班公布,如有异议,可找班长协调处理。如有不清楚此次实践课内容的详情,群里讨论或直接询问班长;各组任务由组长分配;

思政课的实践性 篇2

一、“导”指导“演”, 共同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把课程目标放在首要位置, 如果没有明确目标, 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失去了方向。同样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明确该模式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是理念的具体化。学生由于其专业背景各异, 知识结构不同, 心理认知水平亦有差异。他们对实践教学的目标未必十分明了。需要思政课老师指导和帮助, 教师是导演, 是推动者, 其角色定位于引导实践教学全过程, 发挥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共同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保证实践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要达到的结果, 它在内容上是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超前反映。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是指在课内外、校内外的环境下, 在各项实践条件可控的前提下, 在预测的基础上, 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期望达到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机制, 形成“实践体验”, 达到“知行致”和“学以致用”的目标。也就是说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大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验证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基本原理,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实际情境”中分辨是非, 坚持理想信念, 自觉砥砺品性, 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应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状况和学校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地开展实践教学,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即是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使学生知道应在实践活动中获取哪些方面和什么样的感性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熟悉各种实践形式的操作流程, 并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交往知识, 社会活动知识等。

所谓情感目标, 即学生喜欢什么, 接受什么, 厌恶什么, 也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 能在情感上有所触动, 并把科学理论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形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在实践中,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各种问题, 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 促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增强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自觉性, 并在活动中,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乃是实践教学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帮助学生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尤其要注重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 学生积累一定实际操作经验, 学习和掌握一些技术和技巧, 培养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等, 还要充分激发其创新精神。

理论应用是学习主体整合利用各种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 根据自身的需要及现实可能性, 结合教学理论自身的特性, 将所学理论知识贯彻落实于各种实践活动中, 创造性地加以应用, 完善并建构课程理论的知识体系, 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原则和方法传递给了学生, 但知识要掌握必须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以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德行, 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习主体在课堂学习中, 不可能理解教师传授的所有理论知识, 他们要掌握知识必须回归生活、回归实践, 需要在课外时间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 运用所学的知识研究、探讨、分析、解决问题,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领悟和理解。

二、“导”“演”互动的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

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和有效载体, 让大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亲历亲为, 进行自我教育, 对于加速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 实践活动亦离不开一定的中介与平台, 为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 必须构筑一定的教学平台并在师生“导”与“演”互动中实现。

首先是利用好课堂。课堂是高等学校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最系统、最经常、最正规的形式之一, 亦是模拟实践教学最佳平台。重视课堂教育的功能, 寓政治思想教育于课堂是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学习的地方, 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构成了课堂的基本要素。“在形态上, 课堂既表现为一定的时空状态, 如教室与具体课程授课时间;又表现为一定的活动状态, 即课堂教学活动;还表现为一定的组合状态, 如构成课堂的物质要素的组合,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组合等;另外, 它还表现为一定的制度状态, 即受学校相关纪律、规则所控制和维系;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状态, 如课堂气氛, 等等。”[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模拟教学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 在教室或学校特定场所里组织实施, 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是一个具有生态性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不同质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课堂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和智慧上观点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 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学生通过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的过程, 深切感受到群体的力量和合作的成效, 形成较强的归属感和群体凝聚力, 也更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力量, 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 产生出强烈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欲望。”[2]因而, 以课堂作为模拟教学的实施平台更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其次, 重视课外校内的实践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课外校内”主要指大学生在本学校内部, 根据现有条件开展的为了加深理论知识而进行应用活动。“课外校内”既突出时间概念, 即指正常课堂教学时间以外的实践活动;又突出空间概念, 即在校园以内进行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每周所占的时间非常有限, 要想用课堂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难度比较大, 这就需要在正规课堂教学之外开辟第二课堂,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如在课外时间, 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小组, 一方面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分析问题之中, 另一方面在应用过程中反思理论的价值。第二课堂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养成教育活动, 可以培养“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观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高大学生自我认同感。

再次, 校园的硬件资源相对充足, 有标准规范的操场、优良的体育设备、现代化的图书馆, 多功能的教室等, 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准备了有利的外部物质条件。校园还拥有优秀的教育人力资源, 不仅有各科教师, 而且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群体, 它们是学生体验生活、应用理论的重要社会资源, 既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力量, 又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必需条件。另外, 学生对校园环境比较熟悉, 他们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 又是学校管理的主人, 他们对学校生活最具有发言权, 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学校管理、生活实践中的时间最短, 效果最明显。总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可以利用校园的有利条件和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 亦是最核心的是要强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社会实践基地主要着眼于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通过书本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提供平台, 是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以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 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 使学生亲自投身于社会活动中, 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社会实践基地活动有利于运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生动的实例, 回答并解决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 从而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因而能够解释世界, 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互动的平台;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 还为广大师生提供宽广的思维空间乃至理论创新的场所, 弥补课堂灌输教学的不足。同时,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接触实践的机会, 促成课堂理论被“消化”、“吸收”。社会实践基地一般包括道德与法制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历史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基地等。这些基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特点。“所谓典型性是指既具有历史意义, 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或历史人物的活动地;所谓代表性是指具有时代先进意义并被人民群众认可的企业、事业等单位。”[4]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先进意义的地点、单位既体现了理论的实践作用, 又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或趋势;既具有理论价值, 又具有实践价值;既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又容易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收到最佳效果。

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讲求师生互动, “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导”与“演”的关系。实践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目标, 必须充分做到“导”“演”互动, 利用好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平台, 预瞻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目标,实现方式

参考文献

[1]苏立云.构建和谐课堂师生共同成长[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2]刘泓蔚.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和谐课堂”[J].潍坊学院学报, 2006, (4) .

[3]毛泽东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92) .

[4]夏建文.高校“两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 (3) .

[5]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20) .

[6]谭宏, 杨启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原则、方法和保障[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3) .

[7]尹晓敏.“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探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5 (1) .

思政课的实践性 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思政课 兴趣

技工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差,底子较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给技工院校的学生上好政治课,这是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政治课教师的一大难题。在许多人看来,政治课是枯燥单调的,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原本就该是枯燥的。那么该如何上好技工院校的思想政治课?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什么学科,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和主动性,都是学不好的。技工院校学生处在青春期,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是缺乏持久的注意力。他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抽象的概念,但是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这样的学生就是技工院校教师要面对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课堂的主体,老师要上好一堂思想政治课,首先要做到充分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和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习惯和现在的知识储备情况。很多学生读完了初中高中,知识水平仍处在小学阶段。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认知就是“洗脑课”。所以,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对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一、课堂导入先声夺人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课堂导入要讲究艺术,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将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人和事,将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巧妙地引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可以每节课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有时是讲故事,有时播放音乐,有时让学生演示小品,有时以辩论会开头……这样,一节课就有了很好的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该节课应有的状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比如笔者在设计《永恒发展不变》中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的生长、人生的短暂漫长、社会的交替变革入手,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身边切实感受到变化发展,从而引出学生自己的思考,变化与发展的关系。比如在《公民的权利义务》在教学中,笔者就引用全国道德模范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讨论,道德模范救起其他人,却没救起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值还是不值,进而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的事件活动中,感受理性思考的意義。

二、课堂讲授多姿多彩

1.课堂中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所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需要靠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讲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给学生出示一幅图,这幅图的奥妙在于,当你看图时候,会感觉它在动,当你只盯住某一处看,这幅图就是静止的。请学生讨论,这幅图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这幅图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地把学生置于观察、思考、议论、表达的境地。

此外,在该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不同的内容,三个小组分别观看不同的视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也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提高参与积极性。因为衡量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以老师有没有完成授课任务或有没有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以学生为标准,看学生的兴趣有没有被激发,看学生的状态有没有投入,看学生是不是有所感悟,看学生是不是有所触动和成长。

2.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资源共享性好。政治课有些内容理论较强,要把抽象的知识向学生讲清楚,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讲哲学课程时,笔者从网上搜集了武林外传里吕秀才说死姬无命的视频片段,在视频中,秀才提出来一系列的哲学问题,“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那里消失,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笔者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吗”,最后引出了“我杀了我”的哲学命题。让学生在欢笑声中去思考,对于这些问题,他们自己的答案是什么。

有学生对笔者说:“原来哲学这么有意思啊!”这就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学生自己用手机电脑就可以看到很多资料信息,比教师单纯的讲课有吸引力多了。如何把学生的视线吸引过来,是每一位教师都该思考的。既然无法阻挡多媒体的冲击,不如充分加以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课件幻灯片的直观展示,能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入眼、入脑、入心。音乐是一种高雅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在课堂中适当地穿插一两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既可以让学生放松心灵,又能给学生在音乐中思想驰骋的机会,音乐与课堂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当讲到四德教育之孝德时,就播放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了》,在课堂上有学生当场落泪。在讲运动与静止时,在总结环节,播放了斯卡布罗集市的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了人生就像一次搭车旅行。

3.教师个人要功底深厚

思想品德课融合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只融合了历史、地理、生物、甚至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政治老师不单单是政治老师,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比如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就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知识。在讲运动与静止关系时,就讲解一些视错觉的生物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对教师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真正把知识融入课堂,信手拈来,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教师在上课时,也要注意个人形象。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人师表,不光要体现在课堂上,也要身体力行,自身做好表率,朴素得体。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和亲切感。同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等变化来进行教学,同时能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带给学生来的是强烈的感召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带给学生的是轻松的上课环境,是欢乐的体验。一个学究式的古板老师,即使讲课内容再精准,内容再丰富,学生也会昏昏欲睡,上课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后反思与总结

一节课的效果怎样,有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课前准备的重点难点,学生把握得怎样,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在上过课后才能知道,所以,课后反思必不可少。通过反思本次课,可以知道哪些材料需要补充,哪些环节可以一带而过,哪些问题准备不充分,从而使下节课更具针对性。正因为有了这种不断求索的精神,教师才会和学生一起成长。

思政课的实践性 篇4

性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微课和翻转课堂概念和特点的研究,以及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特点、现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分析,探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大学思政课教学

一、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1.概念界定

(1)微课。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简称为微课,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最早将这一概念用于教学。Penrose 教授将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认为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微课程就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在微时代背景下,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等将会越来越普及。

(2)翻转课堂。2011年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发起人萨尔曼?可汗在 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上题为“用视频重塑教育”的演讲中,提到他上传到Youtube上的很多免费教学视频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欢,这些教学视频在几个实验学校使用的教学效果也很好。受此启发,许多教师尝试改变了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以在家看视频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然后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交流上。这种做法颠倒了传统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安排,这就是日渐兴起的翻转课堂。

(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分解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及联系实际分解知识点,制作微课课程,包含PPT、视频、Flash等,布置课下任务。学生自学微课程,在课外自主学习使知识内化。在课堂中,学生讨论交流,反馈问题,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录制微课,学生观看微课视频是第一步。学生记录视频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共同完成作业是重要环节,结果是高效学习。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1)教师角色发生转变。首先,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递者和讲授者。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一些组织策略,如一些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活动策略,师生互换的角色扮演、小组学习、趣味性学习策略等。其次,教师是微课资源的提供者和设计者。教师需要对所教授的知识非常熟悉,又要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频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书本知识的讲授、相关知识的拓展、学生实践的路径等。

(2)学生角色发生转变。在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再是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下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时间,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视频资源,还可以选择每次学习量的多少。学生在思政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3)增加了思政课教学中的互动,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翻转课堂增加了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大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预习将要学习的章节,对相关知识点和重难点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教师加以指导,这样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凸显了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课堂模式中,师生是平等的主体。近两年,翻转课堂也鼓励?W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在讲台上汇报心得或讲解知识点,教师给予指导。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良好互动,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使所学知识更好地内化。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也能提升自己,有利于进行教学反思,发现自身问题,不断进步。

二、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大学思政课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1.思政课教师

首先,大学思政课教师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必要的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关注国内国外大事及新闻热点,对国家的新战略、新理念、新思想能够及时跟进。这使思政课教师在建设微课资源时,能将相应的知识点与国内外大事、新闻热点相结合,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进而促进大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能够与高校辅导员和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沟通。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团委学生处教师和其他行政人员同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的特点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思政政治教育者及时沟通,了解大学生的状况,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建设思政课微课资源,更有效地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这有利于思政课教师融入学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再次,思政课教师大都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近几年的思政课教学信息化大赛使思政课教师在课件制作、网络资源获取、设备应用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促使其进行教学反思和学习交流。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推行,使这些所学内容逐步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这为顺利实施微课翻转课堂提供了便利。

2.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学能力较强,能够自觉完成微课程的学习。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高校已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大学期间,应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都注重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来越小,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同时,笔者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较强,在比较安静的氛围中能够静心学习;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差,极易受外界干扰。

(2)大?W生能关注国际大事,对微信、QQ等都能熟练应用,能够较好地实现翻转课堂交流,对教师有所启发。现有的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愿意组成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进行汇报。不少学生有兴趣关注国际大事、社会热点和前沿问题,能够自己找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录制视频,与教师角色互换。师生在这一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大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有利于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3.教学环境的分析

(1)对现行教学模式的分析。高校现行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为利用电脑和课件集中授课,学生课后根据个人兴趣自由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比较明显的。首先,现有的思政课教学课件部分知识点不够突出,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讲述的速度。由于课堂学习之前缺乏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拓展,学生不参与制作课件,有时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在有限的思政课教学时间内,学生观看课程课件时不易及时地发现问题,课下发现问题后也无法及时与教师沟通,这样不能很好地将知识内化。而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需要构建更为完善、更为科学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

(2)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行至今,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已经逐步应用于大学思政课教学中。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使用电脑、电子阅览室和自主学习的平台已经比较普遍,这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思政课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随着自媒体兴起和微时代的到来,大学师生共同建设和共享微课资源更加便利,微信、QQ和一些视频软件的应用,为师生共同成长、转变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综上,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思政课教学模式能够让大学生积极学习思政课知识,增加师生在学习中的互动,有效改善当前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Berrett,D.How “Flipping” the Classroom Can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Lecture [J].The Education Digest,2012,78(1).[2]Brunsell,E.& M.Horejsi.A Flipped Classroom in Action [J].Science Teacher,2013,80(1).[3]Milman,N.B.The Flipped Classroom Strategy: What Is It and How Can It Best Be Used? [J].Distance Learning,2012,9(3).[4]卜彩丽,马颖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软件导报,2013(7).[5]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2).注: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课题、思政专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问题研究”(课题编号:J16ZC91)。

思政实践报告 篇5

理论(知)与实践(行)的结合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实践论》有感

学院名称: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成 绩:

2016年 08 月 28 日

在马克思提出新的世界观之前,哲学家们普遍认为理论的真理性就是人的思维、人的活动的真理性,即旧唯物主义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没有从主体方面把人的活动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的活动。只是在理论方面去理解,没有把实践结合起来,像是空谈主义,没有现实意义。而马克思提出的新的世界观:人在生活中的实践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能够解决一切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就是未知的、尚未证明真理性的一些事物。而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实践的主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活动上的才具有客观真理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很复杂的一种东西,下面来看看它们之间的意义吧。

新唯物主义也就是新的世界观就算是在现在生活中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现在有挺多都是具有理论可行性的,然而却不能做出真的东西,如永动机的,理论上是可行的,却不能真正的做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的发展,空有理论,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还有实践因为理论的不完整性而导致的严重地后果也是有的,如我们国家之前的农民起义,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很多就是因为理论的指导不够有力,不足以支持起这些运动,所以最后都失败了。可见理论与实践是同样重要的,还有理论指导实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在特定的时候做出特定的改变和选择。就像78年的改革开放,这也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改变,一直到现在,当时邓爷爷做出的改变是多么的重要,对之后的国家发展产生了极有利的影响。

在以上的基础下我们需要知道实践是什么,理论又是什么,还有理论正确性与否与实践有什么影响,实践的过程中理论是否会发生改变,理论与实践又有怎样的关系,它们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又有怎样的作用,这都是我们要去了解的。

首先要知道实践是什么?人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物质生产、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又通过对物质的生产活动来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现象、性质、规律性和与人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由浅到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从简单开始实践再到复杂的实践。就拿我们学生来说吧,在大学进行的一些科学实验(大物实验和化学实验)就是在把所学的知识进以实践,对前人写下的真理进行实践。

那理论又是什么呢?理论的形成在于认识,而认识又包括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只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各个事物的片面、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即认识的感应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第二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同感觉有了性质上的差别,理性的认识了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内在联系,产生合乎伦理的结论。即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有一句话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学习知识在于认识各种不同的事物,从认识到知识就形成了理论,理论就是知识,那又如何去理解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呢,理论知识的充足在加以应用实践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就如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一样拥有强大的力量。把理论的东西变成有意义的实际东西,这就是理论存在的意义所在。

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认识到理论再到实践。所以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只有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理解那些事物的本质。一个人如果遇到没有接触过的事,就存在没有把握,做不好,而通过对环境的感觉和对事的深入了解或就直接做过这样的事,那这个人再做这件事就很有把握了。因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对外界的感觉,而要对外界有所感觉就在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存在的。所以要认识就要进行实践,又因为有了认识才有了理论,故理论和实践要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就像在我高二的时候,上学期通过对劳动委员一职进行观察,对这个职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所以下学期我就与劳动委员说好让我当一学期劳动委员,之后我就是劳动委员了,做起相关工作也算是得心应手,把教室的卫生弄得很好,和同学的关系也处得不错,不会因为叫人扫地而关系变差。有了深刻的认识实践起来也事半功倍。

又因为认识有不同的阶段,所以要完全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且把感性和理性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而这也就是认识的过程:社会实践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开始去了解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性。然后在了解了内部矛盾之后进行实践,把认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认识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与人的一生有些相像,少年时期是在感性的认识世界;到了青年就变得有一定思想,成了理性的认识世界;壮年就把之前的认识进行整理和实践;老年就可以把经验往下传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事情会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实践也要与时俱进,实践要随着理论的改变而适时进行改进,思想也要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而改变,思想不能离开实践,要具有现实性,理论与实践要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为人类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达到了思想中的预想的结果时,人类的认识才得以证实,而想要成功,即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外界的规律性,即理论要具有真理性。在今年暑假的时候,因父母说家里都没什么菜,该种些什么菜了,我马上就说,我去翻土吧。然后傍晚的时候我就拿起锄头去除草,我在脑子里想的是很好的,该这样,要那样,然而意外出现了,不小心把水管挖破了。像之前想的就是属于理论了,想的都没错,可是在做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意外,这在理论中是不会出现的,所以由此看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这时候就要对理论进行修改和改进,再来指导实践。这从我们国家在抗战时期所经历过的一些事迹就可以看得出来,像遵义会议的大转折,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起来,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理论对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所以毛主席就使当地改进了理论,让他与实际相匹配,才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战略方针,有了之后的胜利。

当然理论并一定都是正确的,因为理论是人类在生活过程不断认识中所形成的,它也有缺陷,存在一些不足,就是理论并不符合实践,而不正确到正确,不合理到合理,要经过多次的实践,这样理论才变得正确,变得完善,在实践中得到预期的结果。这都是通过人在社会实践中来实现的。经过一些实践后去丰富认识、完善理论,理论再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对理论理解之后再付诸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直循环下去,每一次的循环都在进步,都在向完美进发,有一天理论经过实践的证明变成真理,这便是知行统一观,也就是题目所说的知行结合。

思政课实践报告 篇6

关于XX社区建设的调查报告

学院名称:XX学院

班级: X班

姓名:XXX

学号: 12010002

4成绩:

2012年08月25日

作为大二学年的暑期思政课实践调查,我主要是围绕家乡泉港的社区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的社会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家乡人民及基层组织在建设家乡上所作的努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查阅资料的方法,在问卷调查中,共分发45份问卷,回收35份问卷,回收率超过50﹪有效。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泉港区是现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市辖下的一个区,原隶属于惠安县,2000年从惠安县单独分立出来。泉港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的湄洲湾南岸,拥有天然的良港肖厝港,港口与石化相互促进,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社区建设也得到良好的建设。从调查中发现泉港人民对于泉港区的社区建设表现出充分的关心,在对于家乡的建设是否关心的问题中,选择“比较关心和很关心并积极参与”所占的比例达到65.7﹪,而不关心的比例仅占11.4﹪。从其他的问题中也可以看出因为社区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对于泉港区建设方面的关注度很高,人们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和参与到建设泉港区中。

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从2009年起泉港区进行了全面的区建设规划,从总体上重新规划建设泉港区。在基础建设的道路建设方面,仅2011年一年政府就投入了135万元,完成总长5.2公路的寨后村石峡里公路路面硬化,投资150万元,开通界山至后龙客运站公交客运线路,并建设10座公交停车场。而针对泉港的公交事业现状,泉港区政府从3个方面加大道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群众学生安全出行。一是重组合并泉港公交公司,开通了4条公交线路,投入26部公交车辆,缓解了人们出行无客运车辆乘坐的问题。二是开通周末学生班车,解决中学学生周末返家乘车难的问题。三是加大道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了交通标线、设立了警示桩、交通标志牌等。而泉港区人们也意识到了交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改善交通问题的行动中。在关于您日常选择的出行交通工具的问题中,选择“步行”或者“乘坐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占了82.85﹪,而“自驾”的比例仅占0.17﹪,由此可见人们渐渐意识到乘坐交通工具对改善交通问题的重要性。在教育建设方面,泉港区现有小学96所,中学22所,在校学生8万多人,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从2009年起,高考更是取得建区以来新的突破,高考本科生上线率首次超过30﹪,本一批上线首次达到百人,之后每年都有学生被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录取。泉港区教育系统还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反腐倡廉理论调查、千名教师访万家、拓展廉政教育平台”等专项活动,加强教师的廉政意识。而在医疗卫生的建设方面,泉港区建有包括二级甲等医院泉港医院等多家大型医院,并已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医疗救助制度,通过新型合作医疗等解决人们看病难的问题。在问卷中关于医疗建设的问题中,选择“很好,对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不错,看病很方便”的比例高达80﹪,而“一般”的答案仅占20﹪,由此可知,泉港政府在建设医疗卫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如道路交通是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公交事业不够规范、各个学校升学率相差巨大、看病方便但是负担大,医药费高等问题。作为一个刚开始发展的城区,存在上诉问题是合理的,政府应该想办法解决上诉问题,如全面整顿公交事业,规范公交业,使用站牌停靠的方法等,培养优秀教师进入非重点学校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次,在民生改善方面的建设方面,泉港区政府及基层组织切实保障民生,实施就业、饮水、安居、帮困、医保、助学等“六大民生工程”。如在就业方面,泉港区政府引导扶持就业创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制定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公平就业环境等措施深入实施“培训、就业、创业”三大工程,解决“零就业”等家庭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在关于目前泉港区的就业形势方面的问题中,65.71﹪的人认为“有点严峻,但政府已经出台政策解救部分问题”“一般”,这说明人们还

是相信政府和基层组织在促进就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而在社会保障方面,区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建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惠普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通过安居工程建设、收购廉租房、发放低保金、鼓励群众参加新型农村保险、金秋助学等方法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区政府还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泉港”,开展普法宣传等活动加强泉港的社会稳定局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我所调查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关于泉港区在建设文化事业方面的变化,文化方面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区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泉港区的建立,泉港这个城区从原先的落后逐渐发展起来,其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发展起来了。泉港文化因为泉港区的地理位置而独具特殊,泉港文化因泉港去语种的交汇,混杂而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如泉港的民间乐种,剧种,舞蹈丰富多彩,主要有享誉海内的泉港北管,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高甲戏,南音,莆仙戏等。而政府也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文艺人才,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在您认为的泉港的特色文化的多选题上,“闽南语”的比例高达100﹪,可见特殊的语言使泉港的文化别具一格,而其他众多的答案也显示出泉港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一个历史并不悠久,正在发展中的城区,泉港区在社区建设这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泉港区政府即基层组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泉港快速发展起来,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相信泉港区政府及基础组织一定能带领泉港区人们解决问题,实现富裕的。

参考文献

【1】 泉州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2】《安全与健康》2006年 第07S期

关于思政课的项目化教学研究 篇7

一、思政课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高职院校思政课项目化教学, 是指将思政课程项目化作为出发点, 分析选择课程内容, 并进行精心组织, 最后通过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并能够到达最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能力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方式需要很多能力和条件要素相配备, 是一种能够融合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性教学方式。思政课项目化教学的必备要素主要有:

第一, 对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处理, 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想将思政课教学项目化, 首先要做到的是能够正确的认识剖析课程。明确课程教学的各个目标, 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尤其是是能力目标更应该放在首位, 因为能力的提升最能够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对课程及相关资料的组织和处理, 制定出符合教学要求的若干个项目任务。依此为宏观框架, 不断加以完善, 将每个项目分工细化。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要素。

第二, 与专业相结合。虽然思政课是所有高职院校的必修课, 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内容和方式清一色相同。与专业课, 或者专业方向相结合, 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创新的积极性, 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比如, 置身于专业的工作环境, 或者实训教室;或者以某个工作环境为氛围场景;或者体验完成某个专业任务等等。这些条件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也更能够体现思政课内容的实践性。

第三, 合理优良的课程开发团队。思政课项目化教学的开发需要有一个合理优良的教学团队。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主讲老师, 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但是除此之外也需要相关专业的人士或专家参与。只有了解了行业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 才能使项目规划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第四, 完善的评价考量制度。项目化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应该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不能简单的由作业、测验和试卷来考量。思政课项目化课程的考核, 要立足社会需求, 要开放民主, 体现高职特色。所以项目化教学要客观的给予学生成绩, 要更注重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发展程度, 测评内容应包括学生参与项目各环节的表现和项目作业质量。形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团队成员或团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专业人士参评等考核方式进行。

二、思政课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第一, 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政课可以通过项目化教学, 将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学、行”一体化, 改变原来被动接收的传统模式。通过亲身参与项目, 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 自己思考、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切实感悟, 最终掌握所学的知识, 锻炼自己的能力, 甚至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 可以体现思政课的实践特性。思政课具有思想教育性、道德熏陶性、政治理论影响性, 但是要想让这些性质具体地体现出来, 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本质特征, 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人类思想理论的实践本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养成规律所决定的。在思政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载体, 项目任务为主线, 更能够体现出思政课程内容在现实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切实的影响和作用。学生更容易对思政课程内容的实效性和重要性, 产生认同和共鸣, 在以后的学习和成才过程中, 更加注重思政课相关内容的积累锻炼和运用。

第三, 可以优化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多思政课的考核还是依赖于知识背诵的纸卷, 或者片面的平时课堂表现, 或者论文的质量, 学生的本质能力和素养得不到根本的体现。但是思政项目化教学却能改变这一局面。在思政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还有创新能力会一目了然, 学生的素养与品质也会一一体现, 不管是个人评价, 还是互评, 或者老师评价都会更加客观全面, 最终的成绩更具有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四, 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专业技术能力较突出的综合素质人才。思政课是属于高职院校的基础必修课, 目标就是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项目化教学方式比较被推崇的今天, 思政课的项目化更能使学生将素质锻炼融于专业领域, 以及生活学习的特定领域,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择业就业、更好地建设社会。

三、思政课项目化教学面临的挑战

第一, 项目任务设计需要不断完善。大多高职院校对思政课项目教学方式还处于不熟练的阶段, 所以项目任务的设计不会一步到位。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完成程度会不尽相同, 会有不理想的现象出现。这是对思政课项目教学教师团队最基本的考验。需要教师不断重新设计项目, 难易程度作出调整, 使项目的实施更加具体化, 甚至增加项目任务所需的配备条件。

第二, 项目任务与专业的结合性。原本的思政课教学大多都是一个课件可以讲遍所有专业, 但是思政课项目教学却需要在这方面有所改变。为了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思政项目教学中与专业紧密结合成为实践性很强的内容。有的思政课教师所教的专业不仅仅一个, 那么需要做的工作以及需要了解的知识条件和内容便会比较原来全面得多, 因此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领域的联系, 增强项目任务与专业结合力度是一个挑战。

第三, 学生成绩考评机制的合理化。学生成绩的考量, 历来是各个科目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项目化教学是思政课的一种创新和尝试, 而且在成绩评定方面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更加复杂全面, 尤其是项目任务完成程度的量化需要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不同于传统的测验和试卷评判, 所以要想做到科学合理, 就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力求严谨平衡, 既能符合客观实际又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

摘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各课程都在进行教学改革, 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也迫在眉睫。项目化教学方式是最近各学校极力推崇和试行的一种方式, 为有效的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政课项目化教学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高再秋, 刘峰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化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12 (35) :125.

思政课的实践性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理论素养 政治素质 人格修养 党性修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取得预期的实效,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师是关键影响因素。一位蹩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教学实效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而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必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培养大批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的意义。而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过硬的政治素质、完美的人格修养和坚定的党性修养。因此,加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政治素质、人格修养和党性修养,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理论素养,即思政教师为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应具有的相应的理论准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通过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深刻而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解释,引导教育对象确立相应的思想观念,并进而促其将之转化为实际的行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极其深厚的理论素养;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没有施教的武器,就一无用处,就与学生之间缺乏连接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势必成为无所依、无所指的肤浅的空谈,正如日本著名学者小原国芳所谈到的不了解善、恶、道德本质等“根本问题”而进行的“修身教学”一样,成为“一种虚伪的教学”。高深的理论素养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有力地说服对象,使之悟透,甚而觉得可信与可行,并身体践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否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未来》杂志、《新社会》杂志时所讲的:“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自己首先钻研新的科学,而宁可按照搬来的观点把这一新的科学裁剪得适合于自己,匆促地为自己制造自己的私人科学,并且狂妄地立即想把它教给别人。所以,在这些先生当中,几乎是有多少脑袋就有多少观点。他们什么也没有弄清楚,只是造成了极度的混乱……幸而,几乎仅仅是在他们自己当中,这些教育者的首要原则就是拿自己没有学会的东西教给别人,党完全可以不要这种教育者。”对于以上论断的警示,我们应深刻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首先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提高理论水平,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要能熟练地运用马列理论加以分析、说明、解释,进而,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教育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为什么人服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与可靠的接班人”的重任。这一特定性质决定着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觉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具备的基本素质。政治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政治立场、政治政策水平、理想信念、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始终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根本的认同和深入的理解;在言行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能够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的一切国内外问题的指针;在对社会重大政治问题的认识态度、判断理解及具体处理上,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形形色色思想的侵蚀,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具有理直气壮、永远追求真理、维护真理、敢于宣传真理、愿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三、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修养,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人格是个体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履行其自身角色的责任和义务中自觉形成的相应的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完美的人格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形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已,不为而我”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教育者的人格形象对其所宣讲的教育内容的印证、实践程度。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先哲视身教重于言教,推崇“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化效力以及“我无事而民自化”的教化境界。西方的众多学者也将教师的健全人格视为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性条件以及生发教育力量的重要因素。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当促进者是一个真实的人,坦诚无遗,同学生建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一种假面具,这个时候,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另一位教育学研究者贝尔金则撰文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观点,都在帮助学生形成他的道德价值看法和行动。”一个在理论上能够夸夸其谈而在实践中都不能融会贯通、身体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也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美的人格能产生积极健康的感召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美的人格包括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坚持真理、富有正义感、襟怀坦白、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忠诚守信、谦虚好学、以诚待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自我调控能力强,时刻注意调适心理活动,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沉着果断,意志坚忍不拔等内容。

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党性修养,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基础工程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是我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巨大成绩的根本经验。如今,我党要在思想领域取得同样的成果,同样要加强党的组织和思想建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很好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全面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党性修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基础工程;同时,加强党性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在本质要求。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有坚定的马列主义立场,始终站在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前沿,确实成为广大无产阶级的最先进代表。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如果没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不可能达到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目的,也不可能做到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纠正各种错误观点,更不可能使学生真正“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而共产主义信念只有通过认真地学习马列著作,领会 马列主义的精神,把握马列主义的精髓,并亲身投入到马列主义的实践中去,才能建立起来。为此,思想理论课教师加强党性修养,要力求读些马列原著,读马列的经典著作,读懂、读通、彻悟马列主义的精神要义。只有通晓马列理论,才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能站稳自己的马列主义立场,才能以身践行,真正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塑造自己良好的人格形象,才能对周围的人群散发出马列主义的魅力,才能号召千千万万的人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唯有如此,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产生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上一篇:xx年学校元旦致辞下一篇:长沙婚礼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