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形式的回顾与展望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界经济形式的回顾与展望(通用8篇)

世界经济形式的回顾与展望 篇1

二十世纪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100年,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100年。在这100年中,发生了三件大事:科学技术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世界经济分成了三大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最终产生了经济革命。100年中,世界经济在繁荣与危机、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潮流、经济民族主义潮流和国际经济集团化、区域化、一体化潮流,三大潮流相互激荡,相互影响。推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

一、二十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和其基本特点

二十世纪世界经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45年(1900-1945),是战争与革命时期,期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名族独立解放运动。这一阶段有两件大事值得论及:一是,二十年代俄国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就是改革开放,其深远意义在于调整了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件大事就是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的新政。这也是一种改革,是解决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克服经济危机的问题。除了市场调节,再加上政府干预,形成混合经济,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件阶段为二十世纪的第二个45年(1946-1989),时代总体从战争与革命切换到和平与发展。这个阶段发生了写重大的事件:第一,美苏两极对立激发多极化的萌芽。第二,西欧经济一体化,日本经济的战后再次崛起,形成了美国、西欧和日本三足鼎立的格局。第三,美国吸取了二战的经验教训,认为世界发生大战,主要是资本主义体系经常发生危机,有必要从世界经济的角度上来进行经济的整合,于是经济的一体化和整合,首先是从西方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开始的。他们相继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组织,试图通过这些组织来解决西方经济的秩序和游戏规则问题。

第三阶段1989-1999年经济全球化,以高科技为主导发展的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更为突出和明显。其主要特征为:第一,市场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市场化。原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实行了改革开放,增强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整体化进程。第二在关贸总协定组织之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促进了经济、贸易、投资的自由化。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把商品贸易的自由化扩展到了技术和资本范畴。第三,跨国公司的发展。第四,出现了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

二、二十一世纪上半夜世界经济的展望

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会有继续稳定的增长。预测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三点理由:一是人类已经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技术产业化,尤其是高技术的产业化是全球范围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的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二是和平与发展仍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世界各地都蕴藏着许多经济增长点。像中国、欧盟、日本等国。三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规律性趋势,然而这些不平衡也显示处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潜力。

世界经济形式的回顾与展望 篇2

一、经济增长——冷暖交错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体基本上处于疗伤补创阶段, 其整体情势呈现为“弱复苏”特征;而且, 由于各经济体经济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宏观经济政策也不尽相同, 同时, 经济肌体对政策的敏感程度不一, 各国经济增长又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总体轮廓是, 2013年全球经济显露出“西强东弱”的态势。

抖落了金融危机尘垢的美国经济肌体格外矫健, 而且步步加速。资料显示, 美国2013年前三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合年率分别为1.1%、2.5%和4.1%, 全年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1.6%的增长目标已毫无悬念。重要的是, 经济增长带动了美国就业率的走高, 失业率从2013年年初的7.9%下降至11月的7%, 且为金融危机以来之最低。不仅如此, 美国国内通胀率一直控制在1%左右, 与美联储划定的2.5%的红线相距甚远。

积压于欧洲经济上空的厚厚冰雪从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消融。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 欧盟前三季度环比增长率为-0.1%、0.4%和0.2%, 欧元区前三季度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2%、0.3%和0.1%。欧元区终于摆脱长达6个季度的经济萎缩。重要的是, 除德国等核心国家维持正增长外, 受欧债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欧猪五国” (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 经济也明显改善, 其中爱尔兰成为五国中首个退出欧盟和IMF援助计划的国家。虽然IMF预测201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几近为零, 但这一庞大经济身躯将从此迈步前行。

拜“安倍经济学”所赐, 2013年日本经济前三季度环比增长4.5%、3.6%和1.1%, 虽然季度增速不断放慢, 但全年实现2.0%的经济收成已是铁板钉钉。让安倍政府欣喜的是, 自下半年后, 日本CPI已连续上涨5个多月, 为此, 日本官方在最新月度经济报告中放弃使用“通缩”一词, 此举为四年多来首次, 彰显日本正在接近摆脱长期以来的通货紧缩状态。

金融危机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70%的新兴市场国家在2013年中出现了整体疲软的态势。其中, 2013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只有7.7%, 印度为3.67%, 巴西为2.39%, 俄罗斯为1.37%, 而且同期南非经济增长率降至5年来最低, 失业率高达25%。“金砖五国”似乎褪色不少。据IMF预测, 包括以上五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2013年GDP总体增速为4.5%。受新兴市场经济走弱的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全球经济在2013年将增长2.9%, 低于2012年的3.5%。

二、货币政策——从宽入流

宽松的货币政策 (QE) 刺激着全球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维系着软而不倒的生存状态, 正是如此, 进入2013年以后, 全球货币政策并没有出现实质性收紧的迹象, 更没有回归常态的打算。虽然美联储在最后一年议息会议上作出了每月削减100亿美元购债规模的决定, 但也是从2014年1月开始, 同时, 美联储强化了保持低利率的前瞻性指引, 强调近于零的利率水平将延续相当长时间。美国QE的脚步在2013年中依然格外坚实。

在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0.1%区间的同时, 作为QE鼻祖的日本央行推出了开放式宽松工具即无限买债的计划, 将QE演绎至极致。根据日本央行的决议, 2013年4月央行当月购买6.2万亿日元日本国债, 而自5月份起每月购买约7.5万亿日元日本国债。这样, 全年日本央行购债规模达到了66.2万亿日元, 同期日本央行的货币基础翻倍, 膨胀到200万亿日元, 同比增长45%。

在英国中央银行保持了0.5%利率以及3750亿英镑的资产购买不变的同时, 欧洲央行进一步踩大了宽松货币政策的“油门”, 2013年中先后三次降息将基准利率压至0.25%的历史最低点。与欧洲央行一样, 波兰、澳大利亚、智利和韩国等国中央银行也先后将本国利率调至历史最低点。公开资料显示, 全球有70多个国家先后在2013年中作出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决定。

当然, 由于受制于美元升值以及本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收紧货币政策的“闸门”。其中巴西央行连续第六次上调基准利率至10%, 印度央行行长连续两次上调利率至7.75%, 印尼央行连续五次上调基准利率至7.5%。中国央行则更多地通过数量工具调节货币流动性, 总体政策仍表现为中性偏紧的特征。

三、财政政策——松紧互现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往往保持着与货币政策的紧密共振与相互匹配, 只不过不同国家对二者运作方向与关联力度的把握略有差别。在美国, 由于受制于共和党的压力, 奥巴马政府从2013年年初就启动了每月减赤850亿美元的财政紧缩计划, 其紧缩力度为过去30年来之最大。财政紧缩虽拖累美国经济增长0.5~0.7个百分点, 但2013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降至4.1%, 同比下降4.4%。

由于长达三年的预算削减给欧元区经济复苏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掣肘, 并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 加之债务危重国平均预算赤字水平已经有所下降, 在IMF的建议下, 欧委会开始考虑适度放宽对受援国财政紧缩的标准。根据欧委会的决议, 欧盟对法国、西班牙、波兰、斯洛文尼亚可宽限两年实现将赤字占GDP比重降至3%以内的目标, 而荷兰和葡萄牙则可宽限一年。按照欧委会的推算, 2013年欧元区整体赤字削减任务从2012年GDP的1.5%降为2013年的0.75%。

并不像前两年齐刷刷地推出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那样, 为抑制高通胀和实现初级财政盈余目标, 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在2013年开始收紧财政政策的口径。其中巴西政府全年减少公共投资165亿雷亚尔 (约合92亿美元) , 印度为实现本财年的5.3%的减赤目标, 公共投资同比降低3%, 俄罗斯受到石油天然气出口收入减少的影响将2013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调低了1.9个百分点。不过, 中国依然推行着积极财政政策, 全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达到了1.2万亿元。与此同时, 还有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推出扩张性财政政策, 如埃及启动了规模为537亿埃镑 (约合78亿美元) 的刺激经济计划, 越南政府全年用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达到了183.5万亿盾 (约合87亿美元) 。

四、债务危机——波澜不惊

从年初到年终, 的美国“财政悬崖”如同阴影一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前行脚步, 期间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进行了多次谈判, 甚至出现美国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17年来首次关门的惨状。虽然两党博弈之后联邦政府获得了临时拨款, 同时调高了其公共债务上限, 但美国公共债务总额膨胀到惊人的17万亿美元已是事实。美国政府财政违约的风险警报还会随时拉响。

虽然爱尔兰和西班牙已经先后宣布退出救助计划, 同时仍在接受国际救助的希腊、葡萄牙等国的债务风险出现可控的转机, 但地中海小国塞浦路斯所演绎出的“黑天鹅”事件让人们对欧债危机再次绷紧了神经。由于塞浦路斯银行和大众银行两家塞国最大的银行持有大量希腊债券, 希腊的减记直接削弱了两家银行的信贷支付与盈利能力, 并出现严重亏损, 塞国政府于是考虑征收银行存款税, 最终引致储户疯狂挤兑和大量资本外逃。在塞国政府无力自救的情况下, IMF、欧委会和欧洲中央银行联手救助, 作为向塞国提供信贷100亿欧元援助的条件, “三驾马车”要求塞国自筹资金70亿欧元, 同时只对超过10万欧元的大额储户征收10%左右的存款税, 塞国也由此成为欧元区第一个开征存款税的国家。

受到无限制QE的直接影响, 日本国债国规模在2013年中急剧膨胀, 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日本包括国债、短期证券等在内的政府债务已达到1011.1785万亿日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占GDP之比突破了240%, 为发达国家中最高。根据《福布斯》杂志计算, 如果计入企业和私人债务, 日本整体债务水平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00%。对于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而言, 日本巨额的债务包袱如同一颗随时可以引爆的“定时炸弹”。

中国政府的负债在2013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特别关注。资料显示,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的债务总额为为28万亿元, 占GDP的53%, 其中, 地方政府债务达20万亿元。虽然负债比重远远落后于许多国家, 但以“土地财政”为主要来源的地方政府还债能力却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质疑。对此, 中央政府破天荒地将控制和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列入到了来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中。

五、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虽然受到贸易摩擦与纠纷的影响, 2013年国际贸易仅增长2.9%, 仍低于过去20年的5.3%年均增长, 但地区间所展开的双边与多边合作却高潮迭起, 从而构成了全球经济方阵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美国扮演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羊角色。其中美国正式启动了与欧盟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 (TTIP) 谈判, 并且双方先后进行了三轮正式磋商, 一个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正式酝酿开来;与此同时, 美国还加快推动了由其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 (TPP) 谈判进程, 而伴随着日本和韩国宣布加入TPP谈判, TPP成员国数量增至12个。

亚洲地区围绕自由贸易协定 (FTA) 所进行的谈判也如火如荼。除了日本与澳大利亚在自由贸易双边谈判中就农产品达成广泛协议, 从而清除了双方最终签署FTA的历史障碍外,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也先后举行了三轮正式谈判。与此同时, 由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 10国发起, 邀请中国、韩国、日本、印度等16国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RCEP) 举行了首轮协商。

新兴市场国家间的合作在2013年进入“蜜月期”。在南非举行的“金砖五国”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上, 各国领导人同意建立一个新的开发银行。据悉, 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先期规模500亿美元, 五国分别出资100亿美元。与此同时, 金砖五国就创建1000亿美元应急基金达成了广泛共识, 应急基金中, 中国出资410亿美元, 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各出180亿美元, 南非出资50亿美元。

的确, 尽管双边与多边安排会使国际贸易规则出碎片, 但仍然难以阻挡全球化趋势。在第九届WTO部长级会议上, 159个成员打破了多哈回合谈判12年来的僵局, 达成了首个全球性贸易协议, 即“巴厘一揽子协定”, 协定实施后, 每年将为全球创造1万亿美元的收益。

六、银行监管——大刀阔斧

欧美银行金融机构虽然在2013年都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单, 但作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监管层从来没有对其放松警惕的目光。除了巴塞尔委员会按照银行业新资本协议Ⅲ的要求推动实施流动性监管、资本监管、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监管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外, 欧盟财长会议正式批准欧洲央行成为欧元区银行业单一监管机构, 行使监管欧元区银行的权力, 从而为推动建立欧洲银行业联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不仅如此, 欧美国家对于银行金融机构的违规处罚力度空前加大。

由于涉嫌操纵银行间利率 (Libor) , 欧盟委员会对德意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摩根大通、花旗等8家金融机构作出了数额不同的处罚决定, 处罚总额达到30多亿美元, 创出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德意志银行吃到高达7.25亿美元的最大罚单, 紧随其后的是法国兴业银行, 领受罚金6.06亿美元。

七、资本并购——风起云涌

从投资时代发展为并购时代是2013年全球资本运动的主要脉象,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 跨国并购正成为资本市场的主流。据投资咨询企业Dealoaic统计, 2013年, 全球企业并购共有27200多桩, 涉及金额达2.81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5%, 创近5年来最高规模, 并已接近2008年3.17万亿美元的水平。

北美洲成为并购金额发生最高的目标地区, 除了美国航空公司和全美航空公司合并组建成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外, 来自北美地区的并购资金达2146亿美元, 涉及并购交易有11550多桩, 总金额为1.14万亿美元。从行业上看, 电信、房地产和医疗产业位居并购金额最多的前三大产业, 其中电信业并购交易资金2660多亿美元, 位列第一, 房地产业的并购交易案最多, 共有1814桩。最大的一笔并购案是美国的电信企业Verison并购Verison Wireless, 涉及金额达1300亿美元。

在欧美经济肌体尚未彻底痊愈的背景下, 亚洲的并购力量正在异军突起, 2013年全年亚洲国家企业对外展开的并购达7700多起, 其中以中国和日本两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最为活跃。如在斥资216亿美元获得了Sprint控股权从而顺利进入美国电信市场后, 日本软银集团又斥资19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移动运营商T-Mobile旗下的德国电信股权, 形成与美国电信市场第一和第二名的Verizon和AT&T的掎角之势。与此同时, 中国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出资7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Smithfield Foods Inc, 创下了本国的最大年度收购记录。汤森路透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参与的跨境并购的总金额达到964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2.1%, 创下了自2008年 (971亿美元) 以来的年度并购交易最好收成。

八、大宗商品——高台跳水

几乎出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2013年初黄金价格在1700美元/盎司关口开市, 从此以后一路下挫, 截至年末跌至1204美元/盎司左右徘徊。其间4月15号, 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价大跌9.27%, 单日跌幅创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11月金价累计下跌5.5%, 创下35年来历史同期最差纪录。全年黄金价格下跌30%, 创下近30年来的最大跌幅。持续了12年之久的黄金牛市在2013年戛然而止。

跟着黄金大幅跳水的还有白银等大宗商品, 其中白银全年累计跌幅达35.4%;玉米、黄金、镍、小麦跌幅均超过20%;铝、铂、铜、铅、锌跌幅超过10%。分析师认为, 实体经济需求不足, 全球通胀预期走低, QE退出预期上升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

原油是惨淡的大宗商品市场中唯一硬扛的产品。尽管美国页岩气的大量开发彰显出对原油的替代性能量, 但由于伊朗受到联合国制裁, 石油出口量受到严格限制, 叙利亚国内军事冲突不断升级, 石油产量大幅下降, 原油供给受到不利影响, 加之欧洲原油库存量的快速下降等因素哄抬,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过去一年中并没有出现大幅下跌, 伦敦布伦特、纽约原油市场全年原油平均价格为108.60美元/桶, 较年初仅下降2.4美元/桶。

九、全球股市——此起彼伏

承接着上一年度姹紫嫣红的行情, 发达国家的股市进入2013年后依然凯歌高奏, 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的功能在发达经济体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印证。资料显示, 2013年中, 道琼斯指数累计上涨24.83%, 标准普尔指数累计上涨28.55%, 纳纳斯达克指数累计上涨37.62%, 其中道指50次、标普44次创出历史新高, 三大指数在过去一年中均呈现出50年以来的最好表现。

经济复苏的曙光将欧洲股市映照得格外敞亮。全年欧洲斯托克600指数累计上涨15.92%, 其中德国DAX指数累计上涨24.65%, 法国巴黎CAC40、英国富时100指数分别累计上涨15.86%和13.5%。即便是欧债危机发源地的希腊, 其股市全然不顾该国从“发达国家”下移到“新兴市场”的结果, 全年飙涨34.5%。与美国和欧股相比肩, 日经指数首次突破16000点, 创下6年来新高。

相比发达国家而言, 新兴市场的股市则黯然失色了许多。数据表明, 2013年中先锋富时新兴市场ETF下跌了4%, 其中经汇率调整后的巴西股市全年下跌28%, 俄罗斯下跌7.67%, 中国股市下跌7.56%。在全球股市中, 巴西惨淡垫底。聊以自慰的是, 作为新兴市场成员国的伊朗股市奋力拔高, 全年累计133%, 不仅创下历史新高, 而且击败了彭博社追踪的全球93个主要股指的表现而独占鳌头。

十、货币市场——起落沉浮

货币价值反映着一国经济的基本生态, 二者往往同向而行, 但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美国经济一路高歌, 而且美联储也宣布开始退出QE, 可美元没有在诸多唱多声音的鼓噪之下步入升值周期。相比开盘时80.43的点位, 年终美元收于80.54的关口, 小幅上涨0.13%。。当然, 在发达经济体中, 美元表现不是最糟糕的是, 日元以全年对美元下跌15.7%而垫底。

同样出人意料的还有欧元, 这一被欧债危机反复侵蚀的货币不仅没有像许多人预测的那样溃不成军, 相反格外坚挺。资料显示, 欧元兑美元全年上涨2.65%, 由于丹麦央行采取让丹麦克朗与欧元挂钩的政策, 丹麦克朗成为欧洲货币阵营中表现最为抢眼的货币, 而在彭博整理的过去一年16种主要货币中, 欧元仅次于丹麦克朗位居第二。与欧元一样, 作为欧洲地区主要货币的英镑也表现不俗, 年终以1.65的相对美元点位登上5年来的最高点。

受到美联储退出QE的侵扰, 新兴经济体不少国家的货币在过去一年中大幅贬值10%-20%左右, 其中南非兰特贬值17.5%, 度卢比贬值20%, 阿根廷比索全年贬值22%, 印尼盾贬值27%。值得庆幸的是, 在汇丰总结的世界各国货币价值排名中, 以色列新谢克尔获得了全年涨幅第一名的成绩, 而作为第四名的人民币更是威风不减。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全球外汇交易统计报告表明, 人民币在每日全球外汇交易量中占比2.2%, 在所有币种中排名第九。而在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公布的国际贸易融资货币中, 2013年中人民币已取代欧元, 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常用货币。

值得关注的是, 作为一种虚拟货币, 比特币进入2013年后如同被注入鸡血般狂奔不停, 从年初时的1:14美元左右一度飙升至11月份:1:1200美元上下, 疯狂飙升8471%。不过, 伴随着中国、印度等国监管层凌厉警示声音的发出, 被人为地炒作的比特币随后掉头向下, 并在年末接近腰斩。

十一、2014:丰满的期待

过往一年的基础积淀与健康生态使得人们对2014年世界经济前景增添了更多的期待与祝愿。联合国刚刚发布的《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 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0%,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预测更加乐观, 认为世界经济在2014年会增长3.6%, 显著高于2013年2.1%的经济增长结果。

除了日本经济因受到消费税提高3个百分点影响, 从而经济增长率较2013年可能出现小幅回落外, 发达经济体经济尤其美国经济所扮演的全球经济“引擎”作用将在2014年进一步增强。IMF预计, 2014年美国经济将增长2.6%。当然, 支撑与维系美国经济持续劲升的已经不再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而是已经逐渐康健起来的国内消费动能。据美联储最新季度资金流向报告, 2013年三季度美国家庭部门的债务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 这意味着美国家庭不再都是净偿债, 增加负债加杠杆的过程又重新开始了。不仅如此, 美国的失业率已从2013年年初的7.9%下降到了年底的7%。不难想象, 家庭消费杠杆的增加, 外加失业率的降低, 双重力量必然强力撬动消费这一美国经济增长主动力作出更大改善。

已经从“重症病房”转移到“普通病房”的欧洲经济无疑将在未来一年中得到进一步的康复。观察发现, 2014年堪称是欧盟的“改革年”, 除了欧洲央行将对欧元区规模模最大的130家银行展开全面压力测试从而制定出问题银行的统一解决框架, 进而有效恢复金融机构的信贷功能外, 欧盟还将敦促债务国家经济结构改革, 启动投资预算达770亿欧元 (1053亿美元) 的欧盟“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 建立预计带动90万个就业岗位的“单一数字市场”, 为经济打造新增长点。不仅如此, 对外欧盟将推进欧加、欧日、欧美自贸协定谈判, 与中国也将开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而且前三项自贸谈判都有可能在2014年瓜熟蒂落。据欧盟预计, 若未来谈判的数项自贸协议生效, 将给欧盟带来每年2.2%的经济增长。由此, IMF预测, 2014年欧元区将逆转实现1%的正增长。

新兴市场而未来止跌企稳将是大概率事件。由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巴西促进消费增长的同时释放出更大的投资能量, 同时印度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俄罗斯推动经济均衡增长战略, “金砖四国”借助经济结构调整所培植出来的内向性经济增长动能显著增强。不仅如此, 新兴市场中的其他国家经济也将与“金砖四国”并驾齐驱, IMF预测结论是, 非洲国家2014年经济增速为4.7%, 拉美地区达到3.2%。整体来看, 2014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将上升到5.1%。

比较而言, 未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将快于新兴市场国家, 而且新兴市场因前期透支, 以及发展方式转型等原因, 经济增长将适度放缓, 由此, IMF推算, 2014年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升到54% (按美元汇率计算) ;不过, 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 发达国家的贡献率降到35%, 新兴市场的贡献率仍达65%, 作为整体, 新兴市场经济增长仍高于发达国家 (IMF预测2014年为2%) 。因此, 并不像许多人所作出的全球经济增长将主要由发达国家来驱动的结论那样, 2014年世界经济将凭借“双速引擎”一路快行。

在各大经济板块竞相拉动的同时, 世界经济增长所能获得宽松货币政策 (QE) 能量并不会得到全面的稀释或根本性松动。虽然美联储从2014年1月开始逐渐缩减购债规模, 并有可能到年底彻底结束购债计划, 但超低利率的延续仍然可以对美国经济增长形成进一步的呵护与支撑。重要的是, 欧盟、英国、日本等这些拥有国际货币发行权的经济体不仅不会退出QE, 而且有可能因势继续加码, 发达经济体因为货币政策局部适度收紧所产生的冲击非常有限。

的确, 美联储缩减或退出QE对新兴市场形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资料显示, 在过去5年时间里, 美联储的宽松措施总计向金融市场注入了2.75万亿美元, 而且至少有近2万亿美元流向了新兴市场国家, QE的退出就意味着资本将加速回流美国, 新兴市场国家会承受“抽血”之苦, 甚至不排除金融市场动荡。但必须看到, 如今新兴经济公共和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比10年前要稳健的多, 而且金融市场的审慎监管机制也有所改进, 其协同抗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大大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QE的渐次退出不会打乱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脚步。

世界半导体市场回顾与展望 篇3

岁末年初,又到了总结与展望之时,综合业界的信息得知:全球半导体市场在2009年陷入困境幸而回稳,而2010年将重新步入快速发展之路,这一观点已成其识。

变数多多的2009年

2009年的世界半导体市场变化真是光怪陆离、变幻莫测,为笔者所首见。

回望一年来公布的数据,连连更迭,令人无所适从。例如,为业界推崇的WSTS(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2008年11月所作的秋季预测,认为2009年世界半导体市场将仅略降2.8%,可到2009年6月的春季预测,时隔半年便来了个大跳水,骤然剧降21.6%,不仅是其自1984年开始统计后的首次两年连续下降,而且又仅略优于200l的陡滑32%,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最差的年头。等到2009年11月的秋季预测发布的最新数据,则又一次改变口吻说,2009年的世界半导体市场将继2008年下降2.8%后续降11.5%,连续两年负增长不假,但下降幅度温和了不少,而且今后几年将走上连续增长之路,不禁叫人长舒一口气。

另一家历史悠久、颇有名望的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也是如此。2008年11月预测,当年不降而将增长2%,12月便改为当年下降4.4%。2009年续降16.3%,2009年2月则预测2009年将劲跌24.1%(比WSTS还差,最悲观的说要惨跌33%之多),5月略为缓和了一点,预测说将下降22.4%,三季度预测下降17%,11月预测下降11.4%,和WSTS极相近、前后经过6次修正,终趋一致。其他市场调研单位如SIA和iSuppli等的预测过程也都大同小异。

世界经济波动是主因

当2008年秋经济风暴突然袭来之际,不确定因素陡升,弄得业界一时昏昏然不知所措,迷失方向,充斥着悲观失望和迷惘无奈。所幸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及时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加强了相互协调。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挽救了人们的信心。使工业生产下降势头得以逆转。据联合国经济事务部报告,2009年,世界经济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大幅下滑后,第二季度实现增长的经济体便增多,这种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继续得到巩固。预计2009年全年的世界生产总值将出现2.2%的负增长,优于预期。

世界半导体工业2009年的发展轨迹大致相仿,在宏观经济的影响下,消费信心增加,占有半导体消费60%的电子产品,包括PC(特别是上网本需求不断攀升)、移动电话、平板电视的销量都好于预期,推动了半导体市场的前进,MPU、存储器等成为亮点。SIA最近报告,世界半导体市场2009年10月环比增长5.1%,已连续8个月实现成长,换言之,市场于2009年1月触底,从2月起比上个月(所谓环比)都是成长的,只是比2008年同月(所谓同比)依然是负增长。公司对年末市场依然看好,因此预测2009年世界半导体市场将下降11.6%(和上两家也相近)。并预测2010—2011年将分别增出10.2%和8.4%,届时可达2623亿美元。

综上所述,观察各公司的预测数据,基本一致地肯定了世界半导体市场将如本刊前几个月所报道的,呈“v”字形复苏,而不会是“u”形,令人鼓舞。

一致看好的2010年

联合国的报告说,如果目前的各国刺激经济政策得以持续,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增长2.4%。报告并指出,发展中经济体将成为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亚洲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中国和印度经济预计将分别增长8.8%和6.5%。发达经济体也将出现增长,但幅度不会很大。美国经济预计在2009年负增长2.5%后,2010年将增长2.1%。欧盟和日本增长较慢,预计分别增长0.6%和0.9%。按照这一复苏进度,主要发达经济体仍无法在近期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世界经济转为正增长的有利形势下,2010年世界半导体业的信心倍增,认为将迈上快速增长之途。WSTS的最新数据告诉我们。2010年世界半导体市场继2009年下降11.5%后将增长12.2%,达到2469亿美元,已十分接近2008年的水平(2486亿美元)。预计2011年将续增9.3%,达2698亿美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的2556亿美元,图2)。

2008年已占世界半导体市场几近一半(49.4%)的亚太地区在其他各大地区(美、欧、日)无不下降的情况下,仍做到微升0.4%,难能可贵。2009年欧、日受创最重,分别劲跌24.2%和21.2%,美国表现最好,微降1.4%,亚太也略降6.8%。预测今明两年,亚太地区都将引领世界增长,连续增长13.3%和9.7%,届时将达1436亿美元,所占世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到53.2%。

如此看来,世界半导体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一样,主要依靠亚太(新兴经济国)和美国,它们在2008-2011年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整个世界半导体市场。中国半导体市场约占世界17%,已超过美、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场为世界所看重也在情理之中。

在半导体产品市场上主要是集成电路,占有84%的份额,其余光电器件占7.2%,分立器件6.8%,传感器2%。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品市场己荣辱相依。集成电路中最大的产品为逻辑电路(占有半导体市场29.6%),其后依次为微处理器(21.4%),存储器(18.6%)和模拟电路(14.3%)。在2009年不景气的世界半导体市场上,恰恰是由于逻辑电路的加速衰退所致,下降了14.6%之多,影响最大,其他遭受两位数滑坡的产品还有模拟电路(-14%)和分立器件(-18%)。

2010年引领半导体市场增长的则是微处理器(增长15.9%)和存储器(18.6%),后者2011年还将保持两位数增长(12.1%),因此存储器在2008—2011年间的年均增长率最高,达7.1%。其间微处理器为4.7%,而逻辑电路却是负增长(-0.8%),模拟电路也仅为1.5%,还低于整体集成电路的2.6%,产品走势大体就是如此(表2)。

Gartner公司预测,2010年世界半导体市场将增长13%,达2550亿美元,可反弹到2008年的水平。美国Semico Research公司明确提出世界半导体市场将呈“v”字形复苏,并预测2010年半导体市场将在上网本、平板电脑、彩色电子纸阅读器、小型投影仪、医疗保健、汽车防撞、宽带无线设备等的有力驱动下,将获得20%的增长率,较为乐观,并预测今后将连续增长几年。

2010年市场增长的驱动力

市场调研机构Sernico公司指出,今后有5种消费电子产品将牵引半导体市场发展,它们是上网本、个人导航设备、数字电视、DVD录像机和视频游戏机。人们购买它们的目的是看中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和可以改善生活方式。

上网本在2007年的市场上基本还不存在,但到2009年便风生水起,悄然增长到2000万台,预计2009~2013年其出货量的年均增长率高至31.3%,届时将达5950万台,同期销售额也将以每年27.4%的速度增长,达162亿美元,由此推动有关半导体销售也将以34.6%的年率增长,2013年可望达到94亿美元。同期个人导航设备出货量将以年增长率30.9%强劲增长,届时将达8340万台,有关半导体的年均增长率更高达32%,达15亿美元。

视频游戏机、DVD录像机和数字电视机市场都正走向成熟,尽管出货量仍以20%左右的年率增长,售价逐渐下降,但对半导体依然有不错的促进作用,前两者所用半导体于2009-2013年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7%和18.82%,达151亿美元和219亿美元(图3)。

应当指出的是,电子书异军突起,像是个人可携带着几千本书走在路上,美欧等地可望蔚然成风。南非世界足球杯即将开战,3D电视特别受到业界吹捧,因势利导,眼看着将破茧而出。其他如医疗电子、汽车电子、触摸屏也都可望继续发展。

小结

菲律宾经济发展态势:回顾与展望 篇4

菲律宾经济发展态势:回顾与展望

本文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菲律宾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前景进行了一些探讨.由于经济发展态势及其经济发展前景与菲律宾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文中也对菲律宾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

作 者:蒋细定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刊 名:南洋问题研究  CSSCI英文刊名:SOUTHEAST ASIAN AFFAIRS 年,卷(期): “”(4) 分类号:F112 关键词:菲律宾经济   回顾   展望  

世界经济形式的回顾与展望 篇5

三、中国经济和新“三驾马车”:上坡或下坡?滑坡或爬坡?

在全球经济几近萧条时,中国经济能逆风飞扬吗?环视周边国家,其经济成长颇多沧桑,亚洲危机爆发时跌入深渊,却又随美国新经济的强劲而急剧反弹,其颠簸之剧烈如承冰火。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曾在外贸零增长和人民币不贬值的背景下创造了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同样,今年上半年我国7.9%的GDP增速尽管与去年同期进行纵向比较,应该说还有所不如,增幅约低0.3个百分点;但如果与世界上其它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则用“一枝独秀”来描述,也毫不为过!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却保持了与去年同期基本相等的增长速度,这表明经济增长格局早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巨大变化。

1、更宽裕的小康诱致“自主性”经济增长引擎隐现,这样的亮点可望得以中期性维持。我们一度认为,我国经济的战略困局在于:拉动经济增长的“自主性”经济引擎已经从视野中消逝。但现在已出现了某种转机,这就是更宽裕的小康所导致的一系列投资和消费,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再度活跃引人注目。

20上半年我国外贸的失色大致为消费和投资的增色所抵销,外需黯然失色,内需稳健爬升。甚至国家统计局得出了今年经济增长93%靠内需,7%靠外需这样令人咂舌的结论来!(1)、就消费而言,1-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17915亿元,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9亿元,增长11.6%;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6706亿元,增长 8.1%。可见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新经济光环破裂后的寒意。(2)就投资而言,上半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99亿元,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加快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8928亿元, 同比增长17.9%,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5%;基本建设投资4685亿元,增长11.8%,更新改造投资1776亿元,增长26.9%,房地产开发投资2123亿元,增长28.2%。和意料之中的.国有经济投资的异乎寻常的增长,和同样并不奇怪的欲振乏力的民间投资相比,房地产投资的急速增长显然是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马”。

鉴于房地产投资升势强劲,我们不能不细探究竟。在年5月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因住宅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强力拉动而增长了17.6%,增速比去年同期平均加快了8.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尤其引人注目,我国完成房地产投资4902亿元,增长19.5%,比基建、更改和其他投资增幅分别高13.4、6.3和12.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2%。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业继续保持着繁荣势头。2001年1-5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2300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出20个百分点。1-5月份,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35亿元,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商品住宅投资1057亿元,同比增长30.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64亿元,同比增长38.5%;而办公楼投资则继续保持负增长,同比下降4.3%。可见此次房地产创19以来景气的最高点,和1992年以后那一波的房地产狂热有根本区别。区别一在于当年房地产泡沫的吹大和开发商获得银行大量融资有关,而此次则是最终消费者获得银行消费信贷扶持有关。更可贵的是:早在央行禁止“零首付”之前,各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部已警觉地将个人住房按揭从8成降至7成。二是当年房地产泡沫和写字楼、楼堂馆所的无序膨胀有关,而此次则是和住宅业的异军突起有关。不仅85%的住宅为个人购买,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决定了买了新房就意味着装修,意味着家用电器等等的更新换代。回顾我国消费,不难发现明显的轮次更迭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每个十年的“大三件”都有不同的内涵;回顾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国人曾经说“亚洲人的财富都挂在身上”,戴着劳力士,喝着XO,坐着奔驰,却住得局促不安,这样的炫耀性赶超性生活方式显然面对经济危机时将脆弱不堪。也许我国住宅业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而表明国民正形成新一轮的,和“后短缺经济”的轻工制品消费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追求,此需求的启动可望得到中期

税收征管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篇6

柯 俊

1997.2.24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受有关领导的委托,今天在这里就税收征管改革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一下。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项怀诚同志曾经这样说:从他主持税收工作三年以来,一年干了一件大事:94年税制改革,税收收入超收了800亿;95年机构分设,又超收了800亿; 96年征管改革,超收了1000亿!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97】1号文件的形式,转发了国家税务总局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国家税务总局又以国税发【1997】27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推进和深化城市征管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推进和深化农村税收征管改革的实施意见。我省税收征管改革实施办法也即将由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税收征管改革是税务系统继税制改革之后又一重大举措,是今年包括国税和地税在内的全国税收工作的重点。

根据工作需要,我曾参加了上面四个文件的起草或修改工作,也就是参与了国家税务总局征管改革《方案》的修改工作,执笔起草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进和深化农村税收征管改革的实施意见》,参与起草了《城市征管改 革的实施意见》,执笔起草了我省国税系统税收征管实施办法。今天,我根据我在平时工作中所掌握的信息,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征管改革的情况。今天我讲的内容,有的是文件上已明文规定的,有的出自有关领导的讲话,但也有的属于我个人的理解。由于我本人水平有限,对有些问题的理解不一定全面、准确,如果我的发言中有不妥当或者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今天我准备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征管改革的回顾与背景,二是征管改革的内容与原因,三是征管改革的影响与困难,四是征管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一 征管改革的回顾与背景

一、征管改革的简单回顾

我国税收征管改革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责管理(50年代中期80年代)

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有对帐簿、发票的管理、纳税方式的确定、税款的征收、纳税情况的检查等等。在理论上,这些工作在税务系统内部应该由不同人去完成,但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常常由一个税务干部去做,这就是专责管理制,也叫专管员制。专管员制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按地区专责管理。税务干部按行政区划分片管理,负责辖区内所有纳税人所有税种的各项税收征管工作,集 征收管理、检查于一身,通常将这一模式称为“一人下户,各税统管”。

2、按行业专责管理。在复合税制下,税种多,各税种的具体规定多,行业税率也各不相同。按地区专管,一个人管理的行业很多,难于一一记清,在具体工作中时常发生错误,各地区之间、各干部之间具体执行上很不一致。为此,各地在地区专责管理的基础上,先后又按行业专责管理,将地区内的纳税人按行业分类,每个税务干部负责一个或多个行业纳税人的征管管理工作。

3、按经济性质管理。为了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特点,各地在按行业按地区征管的基础上实行了按经济性质征管。按国营、集体、个体和三资等经济性质设臵征收机构、安排征管人员并且保留了区域专管和行业专管的做法,在同一经济性质内部实行。第二阶段:管户交流和岗位轮换(80年代初期中后期)

专管员制度实行以后,由于专管员与纳税人关系长期固定,征税人与纳税人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关系,许多地方出现了“关系税”、“人情税”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80年代初,税务系统开始对延续多年的专管员制进行了有限度的改良,在全国先后推行了管户交流和岗位轮换制度。

1、管户交流。对专管员的管户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全部或部分调换,使专管员与纳税人处于一个经常变动的状态,以避免和减少“关系税”的现象。

2、岗位轮换。与管户交流制度相联系,为了克服税 3 收专管制度对专管员业务能力的限制,使税务干部业务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缓解税务机关内部“内勤与外勤”在工作中苦乐不均现象,税务系统还进行了“岗位轮换”的试点,即对管理不同行业的专管员在一定时期内互相轮换、内勤和外勤相互轮换,以锻炼干部,提高素质。

第三阶段:征管查分离(80年代末90年代初)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成份趋于多元化。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1982年开始,我国对税制作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建立了有三十多个税种的复税制,原有的专管员模式已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税种的增多,专管员难以全面掌握,专管员的业务素质难以适应;第二,专管员一人下户,集征管查于一身,专管员的权力缺乏制约。

1985年7月,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经过努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会后,这些地区如吉林、辽宁、青岛等地的国税部门,对税收征管工作作了一些必要的改革,主要是增加了税务稽查,从省到市县各级税务局都成立了税务稽查队,不仅加强了对纳税人的税务检查,而且加强了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监督制约,把税收稽查、税款征收、税收管理分离开来,改变了“一人下户、征管查集于一身”的现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探索征管改革的路子,积累经验,1987年底,国家税务局在湖北、吉林、河北三省和武汉市进行了征管改革的试点。同时,要求各地税务部门结合实际,大 4 胆探索。经过两年的改革实践,征管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国家税务局于1989年12月下发了《关于全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征管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及方法、步骤等,推动了全国征管改革工作的开展。

第四阶段:申报、代理、稽查模式(90年代初期)

早在1990年理论界就有人对税收征管的“管理”职能发生了怀疑,认为四十多年来,税务机关一直忽视了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在世界税收管理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都落在纳税人身上。它们的共同点是:国家公开税收政策,纳税人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向税务机关咨询等方式予以全国理解和掌握,自行依法申报应纳税款,税务机关除了设有一定的人员从事税法宣传外,主要力量都在税务稽查上。我国则不同,专管员负责对纳税人的应纳税种作出纳税鉴定、对各种税收报表指导填写,几乎包办了纳税人所有的纳税事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征管查模式特别突出了管理这条线,认为它是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税收征管法》颁布以后,取消了纳税鉴定,征、管、查各职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征管查分离模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1994年我国对税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方面,原有的“分离”形式的征管模式,由于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并没有彻底分离,不仅没有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而且还造成了新的征纳双方责任不清,使税务机关内部产 5 生了新的矛盾和工作摩擦;另一方面,由于机构分设后,国地两家人员都不够,许多地方又退回到原有的专管员模式,税收征管模式出现了回归,与新税制的要求已很不适应,迫切需要进行改革。90年代初,开始了新征管模式的探索工作,主要观点是:建立一个征收、管理、检查相互监督制约,申报、代理、稽查相互配合的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纳管理体系。

纵观我国建国以来曾探讨或实行的税收征管模式,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突破了几十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员到户,各税统管”的征管模式,将监督制约机制引人税收征管,对于坚持依法治税,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征管改革的背景

任何东西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背景的。了解了税收征管改革背景,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税收征管改革的本质。下面,我准备五个方面说明一下税收征管改革的背景。

背景之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税收征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行征管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专管员制。什么叫专管员制呢?通俗一点讲,就是每个税务干部负责若干个纳税人的税务管理,纳税人所有的纳税事项比如办税务登记、缴纳税款、购买发票就找这一个税务干部,税务所把税收任务也下给这个税务干部,完不成任务就会扣发工资,影 6 响晋级。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员下户,各税统管”,专管员一个人到企业去,所有有关纳税的事情,他一个人说了算。

专管员制的征管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与市场经济已越来越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不适应是:专管员制以完成税收收入任务为核心,与市场经济下依法办事、依率计征的要求不适应。

政府给税务局下税收任务,是我国所特有的税收管理方法,在国外是没有的。政府把完成税收任务的好坏作为考核税务局工作的主要指标,只要收入任务完成了,就可以一好百好。为了完成税收任务,税务部门于是将任务层层下达,落实到税务所,落实到专管员个人,落实到企业,形成了以完成税收收入任务为核心的税收征管模式,形成了一种税务部门向政府承包税收收入任务,下级税务部门向上级税务部门承包税收收入任务的局面。而对于税法是否被正确地执行和遵守则重视不够。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往往造成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若按税法征税,则无法完成收入任务,为了完成收入任务,该减的不减,该免的不免,甚至寅吃卯粮,搞“空转”;另一方面造成经济发达地区若按税法征税,则会超额完成收入任务,常常是越权减免,很难做到依法办事,依率计征,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

第二点不适应是:过分强调了税收管理权,忽视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在市场经济下,纳税人作为独立的生产者、经营者或 7 者财产、所得的拥有者,其合法权利是不容侵犯的。我国原有的税收征管模式对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

表现在税收立法上,税收政策调整时,对于税负的高低问题,纳税人缺乏发言权,有时甚至根本不征求纳税人的意见,有的税种就是一纸电报而突然开征的(筵席税)。特别是我国的税收政策常常有追溯期,如94年税改时,一些实施规章、有关税收政策规定和解释性文件,许多都是后来颁布的,但却要纳税人从当年1月1日起执行。

表现在日常征管上,征收多少、补税多少、罚款多少,常常是专管员一个人说了算。

第三点不适应是:管理多,服务少,与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地位与职能不适应。

根据市场经济的理论,政府被认为是公共服务部门。“管理就是服务”,这一要求表现在税务部门,就是应该为纳税人服务。

关于是否应向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的问题,在我国曾经有过较大的反复。一开始,我们片面强调为纳税人服务,税务机关大包大揽,为纳税人做纳税鉴定、为纳税人填写纳税申报表、带税票上门为纳税人缴税开票,甚至干预纳税人的生产经营,为纳税人采购原料、推销产品,当时把它叫做“促产增收”。94税改之后,由于法制意识的增强,开始要求明确纳税人与征税人的权利与义务。然而,随着“促产增收”受到全面的怀疑与否定,我们又片面地理解了“依法治税”,认为纳税人就是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就 8 是依法征税,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为纳税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措施也越来越少,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应。

背景之二:新税制运行平稳,为征管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税收实体制度相对稳定之后进行税收征管改革是税收管理的普遍规律。在世界范围内,税收实体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各国的税制结构已经基本稳定,主体税种已经明确。虽然主体税种各有不同,有的以所得税为主,有的以流转税为主,但大多已延续多年,具有很深的传统,税制已相对稳定。在这一时期,各国都把税收建设的重点放在征管上,税收征管改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主任李查德.M.伯德在《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一书中提供了这样的材料,他说:“阿根廷在改革了税收结构之后,已经转向对其税收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检查,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税收收入开始提高。秘鲁也在进行税收结构和税收管理的改革。墨西哥的税收管理正在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萨尔瓦多、牙买加、巴拉圭和委内瑞拉都在计划采用增值税和实施税收管理改革。巴西也在研究进行联邦税收管理改革的可能性。”“南美洲的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和乌拉圭的成就尤其显著,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为什么新税制稳定之后就要进行税收征管改革呢?因为税收是一种强调可行性的科学,理论上再完美的税制,如果税制所表现的意图在实践中被歪曲,就可能变成最蹩脚的税制。国家各项税收政策都是通过税收制度的贯彻来实现的,贯彻税收制度的重要手段就是征收管理。如果征收管理不到位,那么税收制度的各项规定就难以实现,税收的政策作用就难以体现。在国际上,有很多税种都因为制定时没有考虑征管水平不得不停征的。如斯里兰卡和印度曾于1959和1964年试行过“支出税”,以取代当时风行的所得税,然而都都因征管上行不通不停征;我国台湾于 1978年和1989年两度对证券交易所得征税,最后都因为征管问题而停征,我国的筵席税也有类似情况。如果目光再放远一点,我们就会看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之所以至今还没有实行增值税,其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增值税难以管理。因此,税制确定之后,为保证新税制在实践中不被扭曲,必须根据新税制的要求,对税收征管进行改革,这是税收征管的普遍规律。

党的十四大之后,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对原有的税制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将三十多个税种压缩简并为十八个。新税制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已进入相对平稳阶段。为保证新税制的健康、有效运行,着力解决征管不严、监控不力、手段落后等问题,必须进行税收征管改革。

背景之

三、精神文明建设对税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税收征管上建立廉政机制。

为政清廉,秉公执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税务部门作为执法部门之一,加强廉政建设。

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实行了两步利改税,当时的税法都有不少减免税规定,同时还有为数不少的周转金,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一度曾经拥有过较大的权力,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部门之一。特别是也极少数税务人员执法不公,为政不廉,随意减税或缓缴税款,收“人情税”,以税谋私,甚至贪脏枉法,严重地损害了税务机关的形象。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继续抓好思想教育和纪检监察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形成一套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税收执法上的公正和廉洁。

新的征管模式将从两方面建立和完善制约机制:一方面,让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变专管员管户为管事,以事设岗,以岗定责,从机制上形成征收、管理、稽查之间的相互联系,各自独立,各司其责的格局。另一方面,用计算机进行税收征管,把法定的标准、程序编入计算机软件,让机器监督人,让规范化代替“随意性”,切实从征管机制上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

背景之四:税制改革之后,税收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加强税收征管成为税务部门的首要职责。

在94年税改之前,税务部门还担负着税收法规的起草、制定工作,很大精力都放在了税源调查、收入测算、税法起草等等工作上。可以这样说,在此之前,税务部门对税收征管重视的程度是不够的。然而,根据新的税收管理体 11 制的规定,税收法规的制定权绝大部分都转移到了财政部门,税收立法主要由人大、国务院和财政部负责,国家税务总局不再拥有税收法规的制定权,税务部门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基层税务所几乎都成了纯粹的税法执行机关,成了一个征收管理单位。如何全面、彻底、正确地贯彻财政部、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制定税收法律法规,成了税务机关的首要任务。在这种形势之下,1995年,国家税务总局在北戴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两个转移”方针,也就是“向征管转移,向基层转移”。实际上,基层的主要任务就是税收征管,向基层转移归根结蒂还是向征管转移。

“两个转移”的直接结果是,税务部门得以有机会重新审视税收征管的现状,考察国际上税收征管的成功经验,认识到我国税收征管的缺点与不足。于是,国家税务总局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确定了北京的海淀区、沈阳的沈河区、杭州的萧山市、江苏的无锡市共四个单位,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进行征管改革试点,1995年又将试点单位扩大到青岛、大连等18个城市,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在全国试点推动和启发下,也自行进行征管改革试点,我省国税部门95年就确定了铜陵等20个试点单位,96年又扩大到90个。通过大量的试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家税务总局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和具体的实施意见。从而,97年进行全国范围的税收征管改革成为必然。

税收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上)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方案和国家税务总局的两个实施意见,税收征管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

一、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关于是纳税人上门纳税还是由税务机关上门征税问题,也就是纳税人是否应申报纳税问题,在我国曾经争论了很长时间。在征管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专管员制。在专管员制下,税款是由专管员到纳税人那里去收的,叫做“上门收税”。

长期以来,我国税收征管工作的口号是“服务于企业”,税务机关包揽一切,纳税人从税务登记到税款缴纳都由税务人员一手操办,专管员不仅要上门收税,还要亲自确定纳税人应当纳什么税,帮助纳税人计算税款,为企业做纳税鉴定和为纳税人填写纳税申报表被认为是税务机关应尽的义务。当时的《征管条例》中就专门有“纳税鉴定”这一节。一直到1984年,还有人在《中国税务》杂志上对申报纳税提出了批评,认为我们应该为纳税人服务,要方便纳税人,申报纳税容易使税务机关产生官僚主义思想,等等。

税务人员代替纳税人承办一切涉税事务,一方面不仅影响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税收违法案件日益增多;另一 方面,造成了法律责任不清,严重影响了税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行政诉讼法颁布后,很多税务行政案件都因难以分清责任而使税务机关败诉。鉴于这种情况,在新的征管模式中,我们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要求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税务机关不再代替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

虽然说纳税申报是纳税人尽的义务,但为什么说纳税申报是整个税收征管模式的基础呢?

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税收征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即税收征管是干什么的。

毫无疑问,税收征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应收的税全部收上来,也就是要做到“应收尽收”。但是,无论古今中外,依法应收到的税款与实际收到的税款之间,总是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实收税款总是小于应收税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纳税人实际发生的销售额、营业额、所得额等等,与税务机关掌握的不一致。要想缩小这一差距,就必须摸清税源,弄清税基,如果二者一致起来了,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作为税基的销售额也好、营业额也好、所得额也好,谁最清楚呢?只有纳税人自己最清楚!因此,整个税收征管制度主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让纳税人如实申报,如果让纳税人如实申报纳税,自己对自己的生产经营进行申报,势必会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因此,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是整个税收征管改革的基础。

纳税人如何进行申报纳税呢?

根据规定,纳税人可以自已申报,也可以委托税务代理机构代理申报。无论是自己申报还是代理申报,都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纳税人在税务机关指定的银行开设“税款预储帐户”,按期提前储入当期应纳税款,并在法定的申报期内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和有关资料,由税务机关开具完税凭证,并通知指定银行划款入库。

2、纳税人在法定的纳税申报期内,自行填写纳税申报表,并携带其它有关纳税资料,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由税务机关开具完税凭证,交由纳税人向银行缴纳税款。

3、在法定的纳税申报期限内,由纳税人自行计算、自行填开缴款书并向银行缴纳税款,然后持纳税申报表和有关资料,并附盖有银行收讫税款的缴款书报查联,向税务机关办理申报。

4、对于使用现金纳税的纳税人,逐步推行使用信用卡、储蓄卡纳税。

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在纳税期限、发票购印、税款缴纳、税务稽查等方面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上面我们谈的是纳税人如何进行申报纳税的问题,如何使纳税人有能力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申报纳税呢?

从税收法规的角度看,在国际上,税收法规繁杂已是普遍的现象,而且越是法制完善的国家,这一情况越普遍。我国目前共有18个税种,每个纳税种都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15 或实施办法还有具体的规定,此外还有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发票管理办法等等纳税程序方面的规定,有人曾作过统计,94年以来,税务总局发布的仅仅有关增值税专用发票方面的文件,就有三百多个。税改前,大家形容税收文件、规定之多,说是“外行看不懂,内行记不住”;其实,税改后,随着各个税种的完善,具体规定也越来越多,“外行看不懂,内行记不住”是必然的趋势。纳税人主要是从事生产经营的,要求他们熟悉税收法规的具体规定、具体税收专业知识、成为纳税方面的专业人才,显然是不现实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纳税人都不具有很高的税务知识和纳税技能,许多纳税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有的甚至是文盲和半文盲。在通常情况下,纳税人对是否纳税和需要纳多少纳税难以判断,但法律又规定他们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加以履行。因此,纳税人必须依靠外界的帮助。

谁来为纳税人提供服务呢?提供那些服务呢?

主要有两种人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一是官方的,一是民间的。

官方的服务主要是税务机关提供的服务,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税法公告制度。除了国家公布的税务法律、行政法规外,通过适当的形式,如税法公告、新闻发布会、纳税人例会等等,定期向纳税人和税务代理人提供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和税务信息,使纳税人及时、准确地了解税法和税收政策,便于按期如实申报纳税;二是建立办税服务 16 厅以集中公开的形式向纳税人提供服务。办税服务厅是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的场所,办税服务厅内设臵:税务登记、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发票发售、涉税申请、税务咨询等窗口,使纳税人可以在办税服务厅内办完绝大部分纳税事宜,以方便纳税人纳税。

民间的服务主要是社会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主要内容是开展税务代理。按照自愿的原则,纳税人可以委托代理机构进行税务代理,代理机构根据纳税人的委托和税收法律的规定,依法帮助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

二、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电子计算机自从1946年在美国问世之后,首先被用于军事领域,但由于其高速运算效能所产生的巨大效率,在经济领域也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在税收领域的运用分三个时期,60年代在美国;70年代在欧洲;80年代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

60年代初,美国首先预计到了电子计算机这一先进工具在税务管理领域的巨大作用,提出了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税收事务的设想。当时,美国正处于战后经济繁荣时期,纳税事务大量增加,税务人员严重不足。因此,这一设想很快就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批准,拨巨款着手全国的税务计算机系统建设。该系统于60年代中期逐步投入使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英国、法国、加拿大、西德等发达国家受美国的启发,也于60年代开始进行税收管理电子化建设,并于60年代末 17 或70年代初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北欧以及欧共体其它国家也于70年代末实现了全国的税收电子化,我国的台湾地区也于这一时期建成了税收电子网络。

进入80年代后,世界局势比较稳定,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走上了发展经济的道路,也开始遇到落后的税收征管手段与与日益繁重的征纳事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在这一形势下,印度、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阿根廷、墨西哥、埃及、东欧和独联体的一些国家,开始将税收征管计算机化提上议事日程。

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税收征管计算机化这条道路呢?新征管模式为什么要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呢?

主要是缘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控制偷税、骗税的需要。任何一个税收制度,如果违反税收制度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地查处,就必然引起其它纳税人的仿效,导致偷税、骗税成风。为此,必须加强对纳税情况的监控,打击偷骗税行为。然而,纳税监控用手工进行是十分困难的,工作量大,效率低,不能及时发现、查处违反税法的行为。

电子计算特别是全国性计算机监控网络的建立,机能够对纳税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提供比较准确的检查线索,强化税务稽查,杜绝和减少偷骗税行为。

第二是降低税收成本的需要。发达国家率先进行税收 18 征管电子化的原因,除了加强税务管理外,降低税收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这些国家的实践看,计算机化在降低税收成本方面的效果十分明显。例如,美国联邦税务系统仅有雇员12万人,每年征收国税一万多亿美元,人均征税近一千万美元,每百元税收成本仅0.58元;40年来,日本税收收入增加了105倍,而税务系统只增加了1万人,总共才有5.5万人。其它发达国家每百元的税收成本也都在1元以下。与此相反,发展中国家每百元的税收成本则在3至6元。至于中国,仅以人头经费算,每百元税收成本就已达2.64元。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人力成本也逐年上升。与此同时,计算机设备的价格则在迅速下跌。以我国来看,购买一台微机在5年前可以支付约10个劳动力一年的工资,现在只能支付一个税务干部一年的一次了。计算机化初期虽然需要一定的投资,但也相应导致了人员的减少从而节约了开支。至于计算机化以后征管质量的提高为政府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则是难以直接计算的。因此,计算机化自然成了各国发展税收的一个必然选择。

第三是规范税务管理的需要。在计算机环境下,每个税务人员只能按照自身的职责和分工,根据计算机提供的资料,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能力,从事税务管理工作,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受计算机系统的监督和管理。因此,税务人员很难象在手工状态下那样容 19 易做手脚,只能廉政、高效地工作。由于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系统完成,所以差错率极低,与纳税人的纠纷也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第四是为纳税人服务的需要。为纳税人服务是税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这一职责也只有在计算机化后才能得到较好的履行。现代化的计算机系统处理能力大,通信网络广,法规资料和纳税人资料储存完整,加上电话、电子邮件、语音信箱等其它现代化工具的辅助,能够有效、快速,并且直观地受理并完成纳税人的服务要求。

计算机网络建设主要分两大块,一块是硬件,一块是软件。主要内容是:

1、统一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是企业的,以技术监督部门发放的全国组织机构统一代码加上行政区域码为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是个体工商户的,以公安部门发放的居民身份证号码为纳税人识别号。

2、推广和完善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要运用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办理税务登记、处理纳税申报、收缴与核销税款、催报逾期申报、催缴滞纳款项、筛选稽查对象、进行税收会计核算、统计分析和纳税信息的查询,把税收征管的全过程纳入计算机管理。省局将进一步完善其他模块并做好与稽查选案模块、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防伪税控系统、丢失报警系统,以及银行、工商行政管理、企业等其他部门的接口,积极向全国统一的征管软件过渡。

3、建立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网络。根据计算机 20 技术本身的特点和税收征管改革的要求,从整体上考虑网络布局和硬件配臵工作。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在市区应建立集中式或集中分布式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其他地区应建立使用高档服务器的局域网络,并尽快做到省辖市和条件较好的县级市全市联网。同时,积极探索与银行、工商管理、企业等有关部门的计算机联网,使税收监控能力在技术手段、信息处理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

税收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下)

三、集中征收 什么叫集中征收?

集中征收的概念,至少应回答三个问题:集中的对象、集中的程度、集中的方式。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1、集中的对象。即集中什么?有人认为,集中的对象是纳税人,应当将纳税人集中起来,让他们在指定的地点纳税;有人认为,集中的对象是纳税地点,应当尽可能少地划定纳税地点,让纳税人在这些地点纳税;也有人认为,集中的对象是税收信息,应当将纳税人的纳税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分析处理。对集中对象的理解不同,对集中的方式和程度的理解也就不同。

2、集中的方式。如果集中的对象是纳税人,那么集中的方式就应当是采取直接申报纳税,让所有纳税人都亲 自上门申报纳税,有的地方对邮寄申报、电子申报作了种种限制,正是基于对集中集中征收的这种理解;如果集中的对象是纳税地点,那么集中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少地建立办税服务厅,这种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如有的城市,几百万人口,只建立一个办税服务厅;如果集中的对象是税收信息,并不一定非要建立集中的办税服务厅不可,纳税人也并不一定非到办税服务厅集中申报纳税不可,完全可以分散设立申报受理点,纳税人就近申报纳税,对纳税信息的集中、整理、分析由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

3、集中的程度。集中征收的对立面是分散征收。那么,集中与分散的界限是什么?何谓集中?何谓分散?如果集中的对象是纳税人,那么就是在某一地方纳税的纳税人数量越多,则集中的程度越高;如果集中的对象是纳税地点,那么就是办税服务厅的数量越少,则集中的程度越高;如果集中的对象是税收信息,那么就是计算机网络化程度越高,则集中的程度越高。

怎样正确地理解集中征收呢?

我们认为,所谓集中征收是指纳税信息的高度集中和纳税场所的相对集中的统一。新征管模式的技术基础是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集中的对象应当是纳税人的纳税信息,而不是纳税人本身。因此,集中与分散的界限应当以计算机是否联网以及网络的范围,而不是办税服务厅数量的多少。集中的方式应当是直接申报纳税和间接申报纳税并存,提倡、鼓励电子申报和邮寄申报,而不是对其加 22 以限制。

为什么要实行纳税信息的高度集中和纳税场所的相对集中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它是申报纳税的必然结果。在实行税务机关上门征税时,由于纳税人是分散的,税务人员只能一户一户地上门征收,实行“分散征收”。实行申报纳税后,纳税人要到税务机关上门缴税,一个税务机关管理成千上百个纳税人,众多纳税人到某一个税务机关纳税的结果,必然形成集中。

第二、它是优化服务的内在要求。新一轮征管改革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建立办税服务厅,办税服务厅是作为为纳税人提供服务的场所而建立的。办税服务厅建立起来后,要为纳税人提供税法咨询、受理申报纳税、发售发票等等服务,有的地方还建立了大型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查询系统。这些服务设施,为一个纳税人服务也是服务,为十个纳税人服务也是服务,这就有一个规模问题。大家知道,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叫“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就是指经济行为在一定规模前,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效益越高。税收工作也是这样,只要办税服务厅能容纳得下,只要纳税人纳税不要因为路途太远而不方便,当然是越集中越好。

第三、它是电子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新征管模式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如果每个纳税人都有计算机,并且与税务机关联网,纳税人在家里就可以进行申报纳税,23 当然不需要集中到一起来。然而,当代计算机的性能与价格比,虽然在日益下跌,但总体来说还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在我们国家,将计算机配备到每个纳税人,实行分散征收,绝不是短期内财力所能达到的。计算机的配备只能相对集中,比如集中到办税服务厅里来,与此相适应,纳税人的申报纳税也必须相对集中,实行集中征收。

怎样实现纳税信息的高度集中和纳税场所的相对集中呢?

一是依靠计算机网络。税务机关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调查纳税人在外地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纳税资料的交叉鉴别,对纳税申报真实性进行审核,通过系统内部的广域网或internet网,实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信息共享,达到信息的高度集中;

二是建立办税服务厅,以集中公开的形式向纳税人提供服务,办税服务厅可按税务分局设臵,既可以方便纳税人纳税,又可减少办税服务厅的数量,降低税收成本,这就是办税场所的相对集中集。

四、重点稽查

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的动因,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内部,是依法纳税人观念,这种观念的获得,来自于整个社会的风气、税务机关的宣传、纳税人自身的修养等等因素;在外部,则是税法的威慑力,即税法对那些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税法如何对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进行惩罚呢?首先就是要发现违反税法的行为,查清 24 违反税法行为的性质,这就必需依靠税务稽查。只有通过税务稽查,稳、准、狠地打击税收违法违章行为,才能震慑犯罪,促使纳税人如实申报、依法纳税。这一观点在今天,大概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已成为共识。

然而,目前税收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中,对“重点稽查”的理解却有很大分岐。一部分同志将“重点稽查”理解为“税收工作的重点是税务稽查”,从这一认识出发,这些同志强调稽查的面和稽查的频率,从总局到基层税务所的许多文件中都有“对某类纳税人的稽查面不应少于百分之多少,对某类纳税人每年检查的次数不应少于多少次”这一类规定。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税务机关应当集中大量的力量从事税务稽查,对所有纳税人,不分青红皂白,进行普遍地、拉网式地稽查,来个“地毯式的轰炸”;另一部分同志认为,“重点稽查”是指对部分纳税人进行有重点的稽查。他们认为,税务稽查不可能发现所有的违反税法的行为,稽查的目的主要是威慑性的,税务机关应当集中力量筛选稽查对象,对涉嫌税收违法违章的纳税人进行有重点地稽查,来个“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所谓“重点稽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为什么要实行重点稽查呢?

首先,它是行政管理的一般要求。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对农村都不陌生,农民种田有一个习惯:有事没事都要到地里、田里看看。在我们税务系统,有一些人也有这种习惯,有事没事到企业“转转”。这种行为是不足取的,因 25 为,行政管理有一个依法行政的原则,对行政管理对象的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需有一定的依据,税务机关也不例外,对所有纳税人的税务检查都必须有理由怀疑他有偷逃骗税的行为,否则便不应无故打扰。

其次,它是税收原则的具体体现。稍有税收理论的人都知道,税收原则中有一个叫“最小征收费”的原则,通俗一点讲就是尽可能少花钱把税款征收上来。如果我们不是对纳税人进行选择,有重点的进行稽查,而是片面强调一定的稽查比例,甚至要求对所有纳税人进行稽查,势必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显然不符合税收的基本原则。为了节约征收费用,必须对纳税人进行选择,有重点的进行稽查。重点稽查是税收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三,它是税收工作的现实选择。根据国家税务总局 1996年统计,95年底我国共有各类纳税人1520万户,而税务稽查人员只有6万人,每人每年要负责253.户。而税务稽查至少应“双人下户”,这样,即使每户每年稽查一次,每天应稽查两户,可以这样说,每户每年稽查一次的要求根本做不到。税务人员的增加受人事管理权限和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大量增加。因此,只能对稽查对象进行选择,实行重点稽查。

如何进行“重点稽查”呢?

1、建立一级与二级相结合的稽查的行政体系。稽查的行政体系,全国各地不太一致,我省要建立的是一级与二级相结合的稽查体系:在城市实行一级稽查,在农村实 26 行二级稽查。所谓在城市实行一级稽查,就是在城市包括县城实行稽查和征管的外分离,在县城和县级市设一个税务分局负责征收,设一个稽查分局负责稽查,在省辖市设若干个税务分局但只设一个稽查分局,负责市区所有纳税人的税务稽查任务。这样,稽查分局可以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调配力量,统一指挥,提高稽查的力度和效率,从组织上保证重点稽查的实现。

2、实行分类稽查。稽查分为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三类。日常稽查是对纳税人申报、纳税情况进行的常规检查;专项稽查是针对特定行业或某类纳税人进行的重点检查;专案稽查是根据举报或者前两类稽查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的个案检查。此外,各级国税机关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所属稽查部门的稽查对象、重点和范围。这样,通过对稽查对象的分类处理,可以突出稽查的重点,从方法上实现重点稽查。

3、建立科学的稽查规程

选案。利用计算机采集储存的内外部信息,选择必要的纳税指标,以不同时期的相同指标作纵横向的对比分析,筛选出纳税指标异常户,作为制定稽查计划的依据;暂不具备计算机选案条件的,也可实行人工选案。

制定计划。根据选案结果确定稽查户数,制定稽查计划,分配稽查任务。

实施检查。检查方法有两种,一种为案头检查,一种为实地检查。案头检查,主要是稽核申报指标异常户的发 27 票和利用计算机储存的内外部信息进行检查;实地检查,主要是根据掌握的线索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对其帐簿、票据、报表以及实物进行检查。

案件审理。案件审理主要是就办案人员提交的稽查报告在法律法规适用、证据认定、量罚幅度上,进行审理、把关。

执行。经过审理定案的案件,要作出处理决定书,由执行人员依法送达违法当事者,责令限期缴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逾期不履行的,由税务机关或提请司法机关依法强制执行。

检查结果分析。通过对检查案件结果的统计分析,找出税收政策或管理制度方面的疏漏并加以完善,提高新一轮检查工作的力度和质量。

这样,选案的不查案,查案的不定案,定案的不执行,从工作程序上保证重点稽查。

三 征管改革的影响与困难

一、征管改革对有关方面的影响 1、征管改革对纳税人的影响

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以纳税人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突出了自行申报纳税和纳税服务,因此,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对纳税人是非常有利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征管改革为纳税人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征管改革取消了税务专管员固定管户制度,建立以计算机为依托的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税收执法的随意性,纳税人在税法面前的一律平等。

其次,方便了纳税人纳税。根据新征管模式的要求,要建立一批多功能办税服务厅(室),以集中、公开的方式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纳税人绝大部分的涉税事宜,都可在办税服务厅(室)办理。对于集贸市场和交通不便的地方,税务机关还要从方便纳税人出发,采取设臵征收点、代征点等方法,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随着改革的深化,纳税人还可采取邮寄、电子等方式,办理申报纳税手续,履行纳税义务。这样既提高了纳税人的办税效率,又节约了纳税成本。

第三,提高了执法的透明度。新的征管模式要求建立税法公告制和税务代理制,它将进一步增强税法和税收执法的透明度,有利于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2、征管改革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影响

全面推进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不仅是税收管理方式的改革,而且是税收观念上的变革。可以说,它是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一场自身革命。通过征管改革,税务部门在以下几个方面将有明显改变:

一是机构少了。深化征管改革,建立新的征管模式,要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缩减现行基层征收机构,调整后,全省基层国税征收机构总数比现在减少35% 29 左右。

二是权力小了。从专管员的角度看,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与现行的征管模式相比,一个实质性的变化就是专管员由管户向管事的职能转变,彻底改变了现行专管员对纳税人有关税收方面的一切事务全部包揽的做法,将专管员管户的各类事项分解到各个征管体系之中,从而分解了专管员的权力;从整个税务机关和人员看,新的征管模式,提高了税收征管专业化程度,在机构设臵、职责划分、运行机制和管理服务方式上,对税务机关和人员的执法权力形成了内外监督制约体系和机制。

三是服务多了。新的征管模式要求税务机关由现行的单一管理型变为管理服务型,强化了税务机关的服务意识。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是税务机关征管工作的重要职责,享受税务机关提供的服务是纳税人的权力。

四是要求高了。新的征管模式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稽查为重点。它要求税务机关有一大批懂技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和精通财会及税收政策法规的查帐能手,因此,征管改革对各级税务部门的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等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征管改革对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由于这次征管改革涉及税务征管机构改并,城市市区由现行的按行政区划为主设臵征管分局改为按片或结合行政区划设臵征管分局,农村按经济区划设臵征管分局,并减少、合并部分基层征收机构,相应地调整各分局的税源 30 管辖范围。同时,建立较为集中的办税服务厅,实行集中征收。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会不会影响税收任务的落实和完成,混淆税收收入的隶属关系和预算级次,从而会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呢?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从征管改革的目的上看,不会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国家之所以要进行征管改革,建立新的征管模式,其中一个很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规范税收征管行为,强化依法治税;严格按照税法规定的级次入库税款,是依法治税的内容之一。因此,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不仅不会造成混库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相反更有利于严格财经纪律,促进税收任务的完成和税收收入的划分。实行集中征收,虽然要撤并不少征收机构,但不管征收机构设臵多少,税收任务最终都是要落实到每一个纳税户的。撤并征收机构后,只要按每一个征收机构所管辖范围的变动将税收任务做相应的调整,最终仍落实到每个具体纳税户,这样就不存在税收任务不好落实和完成问题。其次,从实际工作的方法看,完全能做到不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将现行按行政区划设臵征收机构改按经济区划或按片等设臵征收机构后,只要将每个纳税人缴纳的税金按种类、预算级次、隶属关系和经济性质等统一的类别和规定的程序进行分类、汇总,也就不存在税收收入种类之间、预算级次之间、隶属关系之间的串差混淆。随着征管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计算机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人情税、关系税、随意性将大大减少或杜绝,从而更能保证各行政区域 31 之间税收收入的及时、准确、真实、完整。

二、征管改革工作面临的困难

当前,征管改革工作主要面临着以下的困难和问题:

1、资金短缺。

这一次的税收征管改革与以往的征管改革的主要区别一是运用了现代化的征管手段,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二是增强了服务观念,建立办税服务厅。然而,税收电子化是一项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庞大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九五时期,国家税务总局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中央、省、地市、县的四级计算机网络和300以上以中小型机和微机局域网络为主体的城市税务计算机网络系统。到本世纪末,全国税务系统各类计算机的装备总量达115000台。据国家税务总局有关部门的测算,九五时期,这项工程即需资金 80亿元外加美元3至4亿元。目前,全国税务系统经费普遍紧张,以每个税务干部每年从人均经费中挤出1000元计算,需十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从我省来说,我们的人头经费本已十分紧张,在全国倒数。今年我省两税收入超收7亿多元,增幅居全国第二,不能不说与解决经费紧张没有关系。据我们测算,如果购臵1台服务器、4台终端、两台打印机、进行最基本的装修,建立最简单的办税服务厅也要20至30万元,即使按调整压缩后的基层征收机构计算,也需资金2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省、地市、县的网络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同样,按每人每年挤出经费1000元计算,也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 32 能建成。

这次征管改革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压缩农村征收机构,压缩的结果就是人员的集中办公,就得有办公场所,有生活场所。这有是一大笔开支,其数目决不少于购臵微机、建办税服务厅的费用。

因此,资金短缺,或者说资金严重短缺,是这次征管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最近,省政府即将转发省国税局税收征管改革实施方案,在这一实施方案中我们提出了如下办法:各级政府要根据财力情况,采取地方财政拔一点、超收奖励一点、政策给一点的方法,对税征管改革给予必要的支持;各级国税部门要从经费中挤一点、合理合法筹集一点,有的地方通过税务银行合署办公的形式,也解决了不少改革资金。我们认为,还应当加上一条:想方设法,向总局多要一点。只有在资金问题上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才能渡过难关,按期完成改革任务。

2、素质偏低。

随着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计算机在税收征管的广泛应用和税务稽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基层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与形式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偏低,全国80万税务干部,研究生只占万分之八,本科生占4%,大专生占28%,中专占29%,高中以下的占38%,我省这一比例还要低。二 33 是专业人才不不足,精通财务会计知识和熟练掌握税收法规的人员少,懂计算机的专业人才更少,既懂税收又懂计算机、既懂法律又懂征管的复合性人才几乎是空白;三是专业技能普遍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不能适应本职岗位业务工作的要求;不少单位计算机配备后,功能不能很好地得到利用;有相当数量的稽查人员不懂查帐技术,到企业后不敢翻帐本;有许多基层税务人员法律法规知识贫乏,依法治税观念淡薄;基层税务人员不会算、不会写、不会调研等现象大量存在,直接影响着依法治税的力度和税务人员的形象。

征管改革的客观要求与现有人员业务素质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制约税收征管改革深入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在于尽快地采取各种措施,即从培训和用人的内在机制上着手解决,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这方面,河南省有一整套的做法,不妨向大家介绍一下:第一,实行竞争上岗制度,税务干部上岗工作前,必须参加业务培训和考试,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工作。第二,实行待岗制度,业务考试不合格者,列为待岗人员,待岗时间为半年,待岗期间只发基本工资。第三,实行辞退制度,凡是业务考试不合格的,当年不得定为“称职”等次,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辞退。当然,各省的情况不同,河南省税务干部超编一倍以上,因此有必要实行这样严厉的制度,我省本来就人手不够,难以用如此重的“泻药”。但是,我省国税系统税务干部的素质与 34 他们是大致相同的。因此,省局在去年9月召开的全省国税工作会议上指出:“对现有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和公务员制度,合理安排,竞争上岗,达到优化经合,人尽其才。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岗位培训,做到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当前,尤其要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我省的滁州市去年就选派二十多人,委托州税务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培训。

我们应当看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税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3、支持不够

征管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机制上实行严格执法的要求,达到依法治税。依法治税将意味着要“得罪”一些人,要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济南交警的口号是“热情服务,严格执法”,有位中央领导视察后感叹说:热情服务好做到,严格执法不容易。交通警察如此,税务干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要依法治税,必须要有当地政府的支持。

我在总局工作期间,曾听到过这样一则笑话:说是在征管范围调整工作中,某地国税局与地方政府有点不愉快,于是总局的某个领导在一次出差时就做当地政府的工作,他对当地政府领导说:“国税和地税是地方政府的左右手啊,是左膀右臂,应当一视同仁。”可是,当地政府领导说了:“虽说是左膀右臂,但右手好用,听话;左手不好用,用起来不顺手。”于是,这人说“手心也是肉,手背 35 也是肉,手心手背都应该一样那!”可是,当地领导也说了:“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手心肉多,手背肉薄”。

尽管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自从税务系统分设后,由于财政利益的关系,国税系统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有的地方之所以至今仍与当地政府关系密切,主要是依靠当地国税领导与地方党政领导的“老领导”、“老同事”等等非正规的工作关系,这种关系是不会长久的。随着领导的更替,“人一走,茶就凉”的现象在所难免。

我们应当看到,这种局面从长期看,是不会长久的。因为,我国是一个集权制国家,保持维护中央的权威是一条传统。从税收角度看,首先,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肯定要扩大,而增值税范围的扩大主要是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中划转,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扩大就意味着营业税征收范围的缩小,意味着共享税比重的增大,意味着国税地位的提高。其次,企业所得税最终也要变成共享税,不论是分率计征也好,还是由国税统征也好,都意味着国税征收范围的扩大。第三,从从国际上看,没有一个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是地方税,因此,从长远看,个人所得税最终也会变成中央税。目前,有人对地税的待遇羡慕不已,我认为,这种状况也不会长久的。第一,从上面分析看,国税地位将逐渐增强,地方政府将越来越重视;第二,从中央看,如何维持国税干部的稳定,保证中央政府的收入,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今年全国虽然超收一千亿,但主要是地税超收,36 国税差一点连任务也完成不了,这一现象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第三,地税的“五小税”分成的政策今年已到期,以后的经费来源也很炸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尽管这样,如何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仍是当前国税部门重要的工作。

四 征管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一、征管改革的现状

(一)全国税收征管改革的状况

1993年,党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紧接着,国务院进行了工商税制的改革。在新老税制初步实现平稳过渡、新税制主要政策基本到位的时候,1994年9月在沈阳召开了税收征管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拉开了新一轮征管改革的序幕。三年来,全国税收征管改革工作按照新的征管规程和运行模式,选择了18个城市进行综合改革试点,为深化征管改革探索路子。特别是近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从理顺职能优化组合,打牢基础,规范征管流程,优化税收服务,改进监控手段,加大稽查力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试验,为全面深化征管改革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目前,全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情况是:新的征管模式已经确立,并在全国逐步推行,有的地区已初步实现了

模式转换,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正在建立。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1、推行自行申报,加强了征管基础建设。各地从更新观念,转变管理方式,划分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入手,改变过去税务人员上门催缴税款的做法,逐步建立起以纳税人自核、自报、自缴为中心内容的自行申报纳税制度,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意识明显增强。目前,全国企业的申报率平均在90%以上,个体工商户的申报率,城区约在 85%左右,农村各地情况不一,一般也达到了80%左右。同时,各地致力于抓好征管基础工作,完善各类征管制度,规范征管流程和业务表格、文书,开展征管资料检查和考评,推动了基层征管业务的基础建设。

2、建立了办税服务厅,改善了税收服务。随着征管改革的深入,各级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大大增强。各地克服困难,因陋就简,建立起了规模不同、形式各异的办税服务厅近8000个,基本实现了集中征收。这些办税服务厅以集中、公开的形式,从税务登记、发票发售、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和税务咨询等环节,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的税收服务,既降低了税收成本,又方便了纳税人。

3、突出了征管重点,强化了税务稽查。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征管的“重中之重”,在改革中得到日益强化。截止去年年底,全国县以上税务稽查机构已达6200多个,92%的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有了专门的稽查机构;一批素质较高、业务较精通、作风较好的干部充实到了稽查队伍中来,专 38 职稽查人员近6万人;税务稽查的装备和手段不断改善,稽查工作的力度日益加大。

4、运用计算机管理,改进了征管手段。目前,计算机作为现代管理的有效技术手段,在一些地区、一定范围内已经应用于税务咨询、税务登记、发票发售、申报受理、税款征收、会计统计和稽查选案等各个环节,以及增值税稽查监控和出口退税管理等各个方面,为组织税收收入和调控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已配备7万多台计算机,其中,小型机与服务器2500多台,投入运行的计算机局域网达2000多个,省级统一开发的税收软件57个,并形成了一支由1500人组成的计算机专业技术队伍,为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全国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正在北京等地试运行,总局荐的哈尔滨、西安、重庆等地的税收征管软件也在部分地区应用。全国计算机发展计划已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5、调整充实征管机构,推动基层建设。各地在转换征管模式,改进征管手段的同时,注重转换征管职能,调整基层征管内设机构,加强了专业化管理,加大了对基层和征管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基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于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和提高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数字保密)

总体来看,征管改革正在促进我国税收管理上的两个,转变:即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征管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征管模式转变;由传统的分散征收、分兵把口的 39 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集约型管理转变。这种转变,带来了税务干部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保障了财税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增长了税务人员的知识和才干,促进了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和基层建设,推动了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进程。这种转变,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二)我省税收征管改革的现状

1995年初,我省在总结在认真总结税收征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新税制实施后征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国税机构组建后面临的人少事多等困难和矛盾,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加快征管改革步伐的工作思路。95确定了20个征管改革的试点单位,拉开了征管改革的序幕。去年,我省国税系统在95年征管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征管改革步伐。

1、扩大了试点面。省局在95年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又确定了70个试点单位。各地征管改革积极性高,除省局确定的试点单位外,又增加了40多个试点单位。到1996年底,我省征管改革已达到了一定规模,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共有130多个征收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约占全省现有城区征收单位的三分之一。试点单位覆盖纳税户6万多户,约占我省纳税总户数的27.3%,组织的“两税”收入约占全省“两税”收入的60%。改革后试点单位征期纳税申报率、税款按期入库率均由改革前的80%左右提高到95%以上,税收收入增长率比改革前也有了明显提高,试点工作 40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建立了一批办税服务厅。各级国税部门千方百计克服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办公用房紧张等困难,不等不靠,自我加压,自费改革。全省共投入改革资金近3000万元,改建办税服务厅130多个,配备计算机近500台。多数地方将银行引进办税服务厅,在厅内设立了银行办税窗口,实行税务银行一体化,既方便了纳税人纳税,又保证了税款及时入库。

3、统一了全省税收征管软件。过去,由于征管软件不统一,直接影响征管改革的进程。为统一全省税收征管软件,省局于去年初专门下发了关于进行征管软件技术情况的调查通知,对1995年征管改革试点中一些地市自行开发应用的税收征管软件进行了全面的规范的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于3月中旬组织召开了征管软件评测会议,对马鞍山、铜陵、合肥等7个软件参评单位,先采用抽签方式确定的顺序,然后逐个进行汇报、演示,并由各单位的业务和技术骨干对照省局制定的统一评测标准,分别打分。最后,按照“自力更生、自已开发、自主版权”的原则,经局征管改革领导小组认真研究,确定了以马鞍山市开发的征管软件作为全省统一征管软件的基础。

为了使该软件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全省总体要求,更具有操作性,省局先后3次组织有关业务和技术骨干赴马鞍山进行修改和完善。经过全面调查,分开测评,组织完 41 善三个阶段紧张而有序地工作,4月份如期完成了全省税收征管软件的统一。为了把统一的软件尽快推广应用,省局组织编写了税收征管软件操作应用手册,并于6月中旬举办了应用培训班,为11个地市培训了42名师资力量。

4、制定了全省国税系统税收征管改革实施方案。为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在掌握一线征管改革情况的基础上,草拟了实施方案的讨论稿,并经局征管改革领导小组讨论修改后,又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进行集体修改,直到提交全省国税工作会议进一步讨论修改后,才行文印发。方案从讨论到定稿,八易其稿,历时1个月,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方案明了我省全面推进和深化征管改革的目标和任务,采取了配套保障措施,排出了征管改革时间表。

5、审核批准了首批税务师资格

税务代理是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我省相对滞后。为了加快进度,1996年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并主动与省地税局反复磋商后,制定了可操作性的考核认定条件。依据考核认定条件,我们先后多次集中人员、集中时间,对国税系统层层审核上报的2229份申报材料逐份审核,登记造册。按照税务师资格审查条件要求,我们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确保质量的原则,对经两局分别审核的申报人员两次逐人逐份进行了审核,并经省税务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核批准了我省首批税务师资格541人,其中国税系统336人。目前,第二批税务师资格审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二、征管改革的实施步骤

整个改革必须分类、分步实施,先试点后推广,先城区后农村,先转换模式后逐步实行计算机网络化。总局要求2010年基本完成这项改革,我省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争取在本世界末完成征管改革,比总局要求提前10年。

1、城市市区和县城关

在1996年完成征管改革试点任务的基础上,1997年全面推进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当年完成六项任务:一是征管改革面达100%;二是按照新的征管模式的要求,完成征管机构调整,理顺职能,分流人员,实现由专专管员管户向管事的职能转换;三是合理设臵办税服务厅,建立局域网络,实现集中征收;四是全面实行自行申报制度,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期申报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入库率达到95%以上;五是在纳税人自行申报和集中征收的基础上,调整力量,充实稽查,稽查人员的比例达40%左右;六是按照征管业务规程的基本要求,达到征管资料的规范化。

1998年,办税服务厅功能进一步齐全,规范;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期申报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入库率达到96%以上;50%以上的地市局与下属单位实现计算机联网。

1999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期申报率分别达到99%和97%以上,入库率达到97%以上;80%以上的地市局与下属单位实现计算机联网。

2000年,新的征管模式基本建立;办税服务厅功能齐全,操作规范,服务优化;基层内部机构按征管功能设臵,并运行正常;全省实现省、地市、县三级计算机网络化。

2、县以下农村地区

1997年主要是立足于建立新的征管运行机制,并达到四项目标:一是征管改革面达到30%,力争50%;二是运用局域网或单机处理主要征管业务;三是分局内部按征管功能设臵岗位,以岗定责,专管员管事不管户;四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期申报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入库率达到90%以上;

1998年,所有分局全面推行征管改革,并建立办税服务厅,实现集中征收,采用局域网或单机从税款征收税收计会统入手,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向全面应用计算机过渡。1999年至2000年,实现计算机化,做到所有分局都能应用微机处理征管业务。

在征管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层层建立联系点,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推动全盘。

改革分步推行到位后要相应进行验收,具体验收办法和标准由省国税局制定。

三、今年我省税收征管改革的要求

经过前期的试点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全省国税系统征管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务院《税收征管改革总体方案》和总局的《实施意见》即将下发,省局《关于推进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出台,各地的具体 44 方案均已批复,大政方针已定,今年的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主要是很抓落实。在今年一月份召开的全省地市税务局长会议上,程伯勤局长代表省局提出了我省今年税收征管改革的工作要求,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加大力度,确保征管改革有突破性进展。”

今年征管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城市、县城征管改革面达100%,农村地区改革面不少于30%,力争达 50%;二是全面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制定配套办法,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定期申报率和入库率分别达95%以上;三是合理设臵办税服务厅,实现集中征收,提供优质服务;四是进一步完善全省统一的征管软件,扩大计算机应用范围,城市建立局域网,农村运用单机处理征管业务;五是建立新的稽查体系,充实稽查力量,稽查人员比例达到40%以上;六是加强征管基础建设,初步实现征管资料规范化;七是调整基层国税征管机构,理顺职能,实现专管员由管户向管事的转变,调整后的征管机构数比现有征管机构数减少35%。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各地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纳税申报方面,重点在提高纳税人申报纳税的自觉性、准确性、真实性上下功夫。一是建立税法公告制度,省局将不定期出版《税收政策法规公告》,每个办税服务厅都必须设立税法公告栏,定期公布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二是加强对纳税人的辅导、培训。要通过举办纳税辅导、45 讲座或开办咨询窗口等形式,广泛宣传税收政策,确保纳税人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提高申报纳税的准确性。同时,要加强对纳税人的培训,今年内,各地都要分期分批地对所辖的企业办税人员培训一遍,办税人员的培训由地市国税机关具体负责,省局将统一制定办税人员培训办法,统一制发合格证书,办税人员合格证将作为办理纳税事宜的资格证书。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今年内分期、分批对全部企业的办税人员培训一遍。今后,对已取得合格证的办税人员还要定期培训,以不断提高办税能力;三要实行分类管理,根据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财务管理水平、办税人员素质等综合情况,将纳税人进行分类,并在申报纳税方法、申报资料种类、发票管理和税务稽查等方面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以促进纳税申报质量的提高;四是强化申报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对那些申报违章的典型,要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进行处罚。各地都要选择一批典型,公开处理,以儆尤。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一要推广、完善全省统一软件,今年下半年,所有改革单位都必须使用全省统一征管软件。二是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省辖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市区建立集中式或集中分步式计算机管理网络,在有条件的农村建立局域网;三加强计算机操作培训,达年底,改革单位征管人员取得计算机合格证的面要达到60%。

在税务稽查方面,一是要抓紧建立一级和二级稽查结合的税务稽查体系。城市市区、县城实行一级稽查,县以 46 下农村实行二级稽查。从体制上保证稽查的深度和广度;二是要充实稽查力量,要通过竞争上岗等措施,将一批政治素质、业务技能较好的人员充实进稽查队伍,到年底,稽查人员占一线征收人员的比例必须达到40%以上。三是要改进稽查方式,提高稽查质量。推广计算机选案和人工选案相结合的稽查选案方式,扩大稽查覆盖面,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基层税务机构调整方面,各地要按照省局批准的方案进行调整,不得擅自扩大机构数量或提高机构级别。同时,严肃机构调整工作纪律,确保各项征管资料和公共财物的安全和顺利交接,严禁借机构调整之机,突击提干、滥发钱物。在使好基层机构调整的同时,每个地市可选择一个县(市)局进行内设机构调整试点。

为把以上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省局已制定了征管改革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要求和时间进度,各地也应根据省局的工作安排,制定具体化的、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层层落实到位。此外,省局还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改革联系点制度,直接抓铜陵市和天长市两个点,并经常调查了解改革情况,帮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为面上提供新鲜经验;各地市也要抓1至2个点,以点带面,推动全盘;二是建立一批“规范化征管分局”、“规范化办税服务厅”以及税收征管资料规范化建设单位,树立一批单项征管改革先进单位,推动整体工作上台阶;三是制定征管改革工作验收标准,并对各地贯彻落实省局改 47 革方案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通过检查对改革工作做得好的地方,给予必要的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四是召开征管改革经验交流会,交流经验,找出差距,推动全省的征管改革向纵深发展。

征管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涉及到系统内干部观念的转变,涉及到自然和经济环境、人员素质、技术手段等许多因素的制约,矛盾多,难度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对深化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足够的认识,要求长期作战的准备。

但是,征管改革是巩固税制改革成果,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强化税收执法刚性的有力保证;

是改进征管手段,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必由之路;是建立廉政机制和提高干部素质的内在需要;

一句话,是党和国家赋予税务系统的历史使命。

世界经济形式的回顾与展望 篇7

我很高兴今天出席这个会议, 并且和你们就世界和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问题交换一些意见。因为我是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名誉会长, 所以我有责任, 作为东道主一方来跟大家做一个简短的报告。

我昨天晚上刚从大连回来, 大家知道, 大连刚开完了夏季达沃斯会议。这次世界经济论坛大连会议就是两个主要热点:一是世界经济形势, 一是中国和新兴国家的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根据我在会上的观察, 世界经济形势比前两年的达沃斯会议悲观的人增多了, 大概现在乐观和悲观的人是六四开。有些人担心世界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 我个人属于审慎的乐观派, 我对世界经济形势看法是这样的。其实我在前年作为主席的国际金融论坛上就讲过, 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走上了一条曲折起伏的复苏之路。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的情况, 发达国家的复苏是很艰难的。为什么呢?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 金融危机深远的影响在这些国家里还没有消除。从美国来看, 失业率还是居高不下, 银行业受到了重创以后还没有能够完全恢复。美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 债务问题从商业领域向公共领域蔓延, 这些问题可能大家都看到了。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还在不断地发酵, 旧的问题解决了一点, 新的问题又不断地暴露出来。日本是长期的经济不振, 再加上地震、海啸、福岛核电站的事故雪上加霜。所以, 他们遇到的困难还是相当大的, 这是第一点。

第二, 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在这些发达国家里还在使用, 美国经过了两轮量化宽松, 当然现在第三轮量化宽松是不是能出来还有不同的看法, 它的基准利率还是相当低的, 0-0.25%;欧洲央行虽然把基准利率从1%提到1.5%, 还是属于低利率的状况;日本的基准利率一直是在0-0.1%。这样的一种状况就说明了经济还需要刺激。

第三, 这些国家的政治因素也影响了他们做长远经济发展决策。美国自从中期选举以后, 共和党人的国会在众议院取得了多数, 所以行政和国会之间互相挚肘的现象就出现了, 对于奥巴马总统的一些经济政策推行就不是这么顺利了。最近, 美国两党为提高债务上限的问题进行的政治争斗, 大家都看到了。从欧洲来看, 由于主权债务危机造成了相当严重的问题, 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 南欧这些国家都陆续出现了主权债务危机问题。

可以说, 欧元甚至欧盟的政治体系也面临着危险。虽然欧元区国家在货币政策上有欧洲中央银行ECB来协调, 但是财政政策各国还是各国的。在遇到了主权债务危机的时候, 各国政府也是遇到两难:如果违约, 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是实行紧缩政策, 老百姓又会不高兴。根据历史上的统计, 凡是实行紧缩政策的政府有一半左右在下一次选举中会下台。所以, 欧盟遇到的问题就是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不一样, 南方国家遇到了更多的困难需要北方国家去救。南方国家也实行紧缩政策, 这是援助必须的要求。但是, 另一方面也有政治的风险。

日本的问题是政府的更替太频繁, 过去十年里换了14个首相, 最近又换了一个首相。在这种情况之下, 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会受影响。

我个人也承认上面都是事实, 但是我认为, 也应该看到积极的方面。美国的经济实力还是强大的, 美国创新的能力也还是相当强的。所以, 尽管经过这么大的冲击, 我觉得实行正确政策的话, 还是可以逐步恢复的。尽管可能增长很慢, 但是可以逐步恢复。

最近, 奥巴马总统推行新的就业计划, 这也是降低失业率的一种做法, 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现在来看还是比较高的。欧洲来看, 现在的问题就是到现在为止, 欧盟领导人、欧元区领导人还是强调要救。其实, 去年12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货币体系研讨会上, 我就仿照莎士比亚的说法:“救, 还是不救?这是个问题。”但是, 到目前为止看到大家的表态还是要救, 当然救起来是不容易的。因为这些国家的债务是相当高的, 而且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债, 救起来办法就是借新债还老债, 由欧盟, 由IMF、欧洲央行借给他, 借新债还老债。

另外, 就是出卖一部分资产或者实行紧缩政策, 跟债权人谈判重组。但是, 到目前为止欧洲的态度还是救, 如果能救当然还是有可能救过来的。当然, 有一些措施还在争论, 比如说发行欧元债券的问题, 如果能够发行欧元区债券由德国、法国的国家信誉做担保, 我想这些债券本身还是有不少投资者愿意买。

日本虽然是经济长期不振, 但是, 日本本身也还是有他自己的一些优点, 也有它的一些实力。日本的一些政治家也认识到, 在亚洲加强和亚洲国家, 包括加强和中国合作的重要性。所以, 如果他们能采取正确的外交和财政政策, 我认为渡过这次难关也还是可能的。

我总的看法是, 今后几年世界经济的增长是缓慢、曲折、起伏的, 但是二次探底, 继续进入负增长衰退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现在来看还小于50%, 这是我的第一点看法。当然, 如果真的发生二次探底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 我们希望把影响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现在就要有这个准备, 我们不希望发生, 但是要有这样一个准备。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的经济大家知道, 2008年底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我们启动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措施。根据我们的研究, 如果没有这个经济刺激计划, 2009年我们的经济增长大概只有2.4%, 因为有了这个经济刺激计划, 所以我们达到了9.2%的经济增长。但是, 从这次金融危机的情况来看, 我们也确实吸取了不少教训。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经济刺激计划在一方面是必要的, 但是另一方面负面的影响也开始显现。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两个:一个是靠投资, 特别是在2009年, 我们的投资是大量增加。2009年投资增长了30.5%, 总的达到22.5万亿元, 大概占了GDP的2/3, 9.2%的增长里投资占到了8.7%。另一个是靠外贸。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外贸增长非常快, 所以在2007年, 外贸增长对经济的贡献差不多达到20%, 但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外需急剧减少, 外贸形势就非常严峻了。2009年的时候, 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6%, 就是9.2%的增长中, 外贸是-3.6%, 消费是4%, 这样构成9.2%的增长。这就告诉我们, 单纯依靠投资和外贸来拉动经济传统的做法是存在问题的, 特别是在2010年, 我们发现由于投资的过热造成了产能的过剩, 29个产业部门里有22个产能过剩, 造成了产品的积压, 造成了投资效益的降低。投资效益我们觉得一个最直观的衡量, 就是投资增加1%, 能够拉动经济、拉动GDP增加多少。大家如果学过发展经济学、发展方程式的话就知道, 最少应该是0.5%。但是我们2009年投资增长30.5%, GDP增长9.2%, 投资效益大大下降。同时, 环境污染的问题不断出现, 所以, 大量投资也带来负面效应。另外, 由于实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虽然说是4万亿元计划分三年, 实际上是两年, 2008年政府投了1800亿元, 2009、2010年分别是5000亿元, 包括地方政府等等一共是4万亿元。实际上, 我们的银行贷款在2009年一年里就增加了9.6万亿元, 这样大量的货币放出带来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迅速增加。因为这些贷款中, 相当大一部分是贷给地方政府的, 根据审计署的审计大概到今年6月底的报告, 地方政府债务一共是10.7万亿元, 大概其中有1/3的地方政府还债能力有问题。第二个负面的影响就是通胀的危险。大家都知道, 如果货币供应超过实体经济的需要, 就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第三, 容易导致资产泡沫。所以, 2010年中国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 在克服这些负面影响, 包括调查处理地方的债务, 包括控制房地产泡沫, 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还是要在保增长和抑通胀之间保持一个平衡。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必须要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 要从过渡依靠外需、依靠投资转变为更多地依靠内部的消费, 看来这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中国的储蓄率一向是比较高的,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 就是居民企业加政府的储蓄对GDP的比例要占到50%左右, 中国的居民储蓄率, 就是居民储蓄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概要将近40%, 这样高的储蓄率也给大量投资、投资过热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 也造成了我们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 也对世界经济的失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在“十二五”规划里非常明确地说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个要更多地依靠内需, 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 让其有能力去消费。第二, 要完善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敢于去消费。第三, 通过创新提供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 让大家愿意去消费。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要下很大的力气。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第二点, 是我们要注意发展绿色经济。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很重要的方面, 但是, 我们不能不考虑环境的成本。我们曾经计算过, 2005年中国的环境成本, 由于能源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被破坏造成的损失大概是占GDP的13.5%, 而当年GDP是增长了10.4%,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对环境欠了债, 而且这个债会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这是不可持续的。所以,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一定不要追求过高的GDP增长速度, 而要更多地关注环境、生态、科技、教育等这些非市场的经济活动以及外部性的问题。“十二五”规划中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定的是7%, 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

发展绿色经济的另一个方面, 就是要降低能耗,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方面下了很大的力量, 但是, 坦率地说, 由于中国的基数很大, 中国还是在发展之中。我们的政府已经宣布到2020年二氧化碳单位GDP的排放量要降低40-45% (跟2005年的数据对比) , 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中国是以化石原料为主的能源结构, 煤炭占70%, 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占21%, 非化石能源占9%, 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到15%, 这已经很不容易, 将近要花5万亿元的投资。但是, 即使到那个时候, 中国能源的结构85%还是化石能源。所以, 中国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的重点应该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这是作为我们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的目标。我们还可以发展其他的绿色产业, 比如说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等。

“十二五”总的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如何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说更多地依靠内需并不是说我们不重视对外贸易, 但是就对外贸易方面来说, 我们面临的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 而不是追求量。也就是说, 首先把外贸对GDP的比重不要搞得太高, 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维持在30-40%就可以了。

我们不追求过高的外贸顺差。当然, 对不同地方的国家有顺有逆, 但是总体来说, 不追求过大的外贸顺差, 这造成的问题一个是可能增加外贸贸易摩擦。另外, 造成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 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我们现在来看, 还只能是买一些国家的国债。买国债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个, 等于把我们的钱借给外国的投资者去用, 根据美国的情况过去十年里面投资的回报率是8%, 国债的利息是4%, 等于有一半的利润是外国人赚了钱以后他拿一半给我们一半。第二个, 是我们要承担外汇贬值带来的风险。从2005年7月到现在, 美元已经贬值了30%, 美元的实际对人民币相对的购买力下降了30%, 这个风险我们要承担。所以我们希望, 今后在外贸上不追求过大的贸易顺差, 做到基本平衡、略有节余就可以了。

再一个, 就是改善我们的外贸结构, 订单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不能太多。有关美、欧、日的传统市场需求降低, 我们要更多地开辟东亚、非洲、拉美这些国家的市场。

随着我们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从东部到西部转移, 从中国向东南亚的国家转移, 我们要提高产品的档次, 向高端发展, 这些都是我们外贸方面需要做的。

第三点, 今年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增长和通胀的矛盾。

一方面, 我们要保证经济适当的增长;另一方面, 通货膨胀的危险也是存在的。我国7月份的通货膨胀达到了6.5%, 8月份下降到6.2%, 但还是处于高位, 而且通货膨胀的因素并没有消除。货币供应方面, 尽管我们实行了一定的紧缩, 但全世界整体来看, 低利率造成的流动性还是存在的, 而且我们又不可能把我们的货币供应管得过紧。为什么呢?因为国外利率很低, 我们提高利率热钱更容易进来。

再一个, 如果提高利率, 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一些中小企业的成本也会随之提高。所以, 我们不可能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来对付通货膨胀, 因为它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速。

另一方面来说, 通货膨胀的危险还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 以及我们国内农产品价格上升, 这三个因素都存在。我们对通货膨胀今年还是不可以掉以轻心, 还是要继续努力地去控制通货膨胀。

为了要保证经济的增长, 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最近央行出了一个政策:定向宽松。总体来说, 我们是保持一个紧缩的政策, 但是对于中小企业,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 对于农业, 这些部门适当地放宽信贷, 这也是在当前必须采取的办法。

对今年经济的估计, 我在去年12月就讲过, 今年大概经济增长是9%, 通货膨胀是5%, 现在看来, 可能还是差不多。经济增长会比9%高一点, 通货膨胀率会比5%高一点。但是, 总的形势是增长率要适当地下降, 通货膨胀要得到更好的控制。

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是对世界经济恢复的最大贡献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中国的经济增长所取得的成绩大家是看到的, 中国的增长对世界经济也做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之下, 我们听到了很多议论, 说中国要救世界。我个人的看法是, 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GDP还只有世界的8%左右, 中国人均GDP刚刚过四千美元, 中国人民的人均收入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所以, 中国不可能像有些人期望的去担当“领导”, 但是, 我们愿意首先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为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说已经是大大超过我们GDP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同时, 中国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和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度过暂时的困难, 温家宝总理在大连也讲了这个观点。我们主张Share, 而不是Lead。

中国的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将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我们也将会克服我们在前进道路中的困难, 不断地按照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我们也愿意跟世界各国密切合作, 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总有过去的一天, 我们希望这一天早一日到来, 谢谢各位。

世界经济形式的回顾与展望 篇8

及2015年展望

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国际经济形势跟踪》课题组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依旧疲弱,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分化更加明显,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取向开始背离。油价大幅下跌,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将有所改善,但在可预见的中期内,3%左右的低速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新常态。

一、2014世界经济形势主要特点

2014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更加凸显。发达经济体增速差异加大,新兴经济体增速持续放缓。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欧元区、日本央行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供给过剩、需求疲弱、美元升值等因素导致油价自6月份大幅下跌,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货币政策走向差异、油价暴跌等因素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总体看,危机以来积累的问题远未得到根本解决,受结构性和长期性矛盾制约,世界经济较上年难有明显改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3.3%,与2013年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8%,高于上年的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4%,低于上年的4.7%。

(一)发达经济体增速分化更加明显

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年率下降2.1%,为2011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负增长。二季度经济大幅反弹,GDP环比年率达4.6%,增速创2011年四季度以来新高。三季度GDP增长3.9%,体现出强劲的经济复苏势头。私人消费和投资稳步增长,政府财政状况改善,支出明显增加。制造业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新增非农就业职位连续10个月超过20万/月,失业率由1月份的6.6%降至10月和11月的5.8 %,是2008年7月以来最低值。11月CPI同比上涨1.3%,低于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IMF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2.2%。

受居民收入下滑、存货投资不足、地缘政治冲突等内外部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复苏势头减弱,前三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速分别为0.3%、0.1%和0.2%。主要大国增长态势分化。德国经济一季度环比增长0.8%,二季度环比萎缩,三季度增长0.1%。法国经济上半年负增长,三季度转为0.3%的微弱增长。意大利经济一季度停滞,二、三季度连续负增长。西班牙经济相对强劲,前三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0.4%、0.6%和0.5%,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正增长。就业状况改善缓慢,失业率高居11.5%,已连续5个月未有变化。通货紧缩风险加大,11月通胀率仅为0.3%。IMF预计201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0.8%。

日本一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年率高达6.7%,为2011年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4月1日消费税税率由5%上调至8%,日本经济陷入衰退,二、三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7.3%和-1.6%。2014年日本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公共投资呈稳步上升,1—3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2%、0.3%和2.2%,是支撑今年日本经济的重要力量。经济增长疲弱加之油价下跌,通胀率自8月呈下行态势。去除消费税上调影响及生鲜食品价格后,10月通胀率仅为1%左右,与央行2%通胀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目前看,安倍经济学并未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和长期性问题,日本经济走出通缩实现良性增长的前景还很渺茫。IMF预计2014年日本经济增长0.9%。

(二)新兴经济体增速全面放缓趋势仍在持续

巴西经济上半年陷入衰退,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08%。铁矿石、玉米等大宗商品出口大幅下滑,贸易收支恶化,通胀压力高企。巴西央行最新预测,2014年GDP增速仅为0.24%。

油价大幅下跌和美欧制裁将俄罗斯经济推入困境。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为2009年经济衰退以来最低值。前三季度出口同比零增长,贸易顺差同比减少6%;资本和金融账户净流出905亿美元,同比增长248%。通胀率自3月持续上升,11月高达9.1%。俄罗斯卢布暴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IMF预测2014年俄罗斯经济增长0.2%。

印度、南非经济形势相对较好。新内阁上台后印度经济初显企稳回升迹象,二、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5.7%和5.3%,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10月通胀率降至5.52%,为2013年以来最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显著增加,前三季度累计FDI较同比增长23%。南非一季度GDP环比年率萎缩0.6%,二季度后经济重回扩张轨道,三季度环比增长1.4%。随着国际油价和粮食价格下跌,南非通胀压力显著缓解,11月CPI降至5.8%。但南非贸易收支恶化,失业率高达25.4%。IMF预测2014年印度、南非经济增速分别为5.6%和1.4%。

(三)大宗商品价格趋降

受美国页岩气革命、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放缓以及主要农产品产地气候状况良好等因素影响,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保持回落态势。其中,受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幅增长、OPEC坚持不减产等因素影响,原油价格近期呈现“跳水式”下跌,2014年12月17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经跌至58.94美元/桶,已跌至2009年以来最低的价格。有色金属价格小幅回落,11月最后一周伦敦铜期货均价为6608.1美元/吨,较年初价格下降了9.4%。农产品价格一度大幅回落,但受主产地气候变化因素影响,近期开始小幅回弹。2014年11月最后一周,芝加哥小麦、大豆、玉米三大农产品期货平均价格分别收于263.5美元/公吨、381美元/公吨和178.2美元/公吨,仍较年初分别下降了4.4%、19.9%和10.3%。

(四)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走向背驰

美联储年初启动退出QE进程,10月结束购债计划。在美国经济温和复苏、就业形势稳步改善、通胀压力较低的形势下,市场普遍预计2015年年中美联储可能升息,美国货币政策将由宽松向适度收紧迈进。英国央行维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变。日本央行自11月起扩大量化宽松规模,将每年基础货币增量目标上调10万亿日元至80万亿日元。欧央行连续放松货币政策,将基准利率和银行超额储备存款利率分别调至0.05%和-0.2%的记录地位,同时推出包括暂停1700亿欧元购债冲销操作、4000亿欧元针对性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等流动性措施,并着手购买资产支持债券和资产担保债券。

主要新兴经济体持续收紧货币政策控制通胀,阻止货币贬值。俄罗斯央行年内升息6次,共计调升基准利率11.5个百分点,其中12月15日一次性升息6.5个百分点。巴西央行年内升息5次,将政策利率调升共计1.75个百分点。南非央行年内升息2次,印度央行仅在1月升息1次。

(五)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

美国股市强劲攀升,道琼斯指数、标普指数连创记录新高。日本股市缓慢上升,欧洲股市大幅震荡,全年仅小幅增长。年初至12月10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涨9.8%,标普指数涨13.6%;日本日经指数涨4.9%;英国FTSE指数仅上涨0.5%,德国DAX指数上涨3.3%,法国CAC指数上涨2.3%。

世界经济复苏疲弱、油价下跌、美元升值、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背离等引发汇市大幅波动,年初以来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兑美元汇率小幅升值趋势在下半年逆转。12月以来,巴西雷亚尔触及2005年以来低位,墨西哥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均跌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俄罗斯卢布则出现创纪录的断崖式下跌。与2014年1月初比,12月10日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贬值9.7%,印尼盾贬值1.6%,南非兰特贬值9.9%,俄罗斯卢布贬值66%(由于12月14—16日的暴跌,卢布已从1月1日33卢布兑1美元贬值至12月17日的65卢布兑1美元,贬值97%)。

债券市场走势相对平稳,发达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高点稳步下滑。12月10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26%,日本为0.44%,德国为0.69%,意大利为2.04%,西班牙为1.85%。其中,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在12月触及历史最低水平。

二、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世界经济增长将面临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俄罗斯金融风险凸显、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风险,原油价格仍将处于危机以来较低水平,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仍不平衡,新兴经济体增速全面放缓趋势还将持续。综合看,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会有所改善,但在可预见的中期内,世界经济增速将在3%左右,低于2004—2007年平均5%的增长率,与20世纪80年代3.2%、90年代3.1%相仿。

(一)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

1、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

2015年美联储可能启动升息进程,美元将持续升值。国际清算银行估计,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借款人在国际金融市场共发行了约2万亿美元计价债券,跨国银行向新兴市场经济体发放的跨境贷款达3.1万亿美元(大部分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将加大新兴市场外债负担,恶化相关企业财务状况,暴露相关国家的金融脆弱性,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2、俄罗斯金融风险突增

经济增长停滞、通胀高企、资本外流、卢布暴跌已引发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目前俄罗斯外汇储备和外债分别为4189亿美元和6784亿美元(均为9月数据),未来油价疲软和美欧制裁将继续限制俄罗斯外汇收入以及外部融资,弱化俄罗斯国际支付能力。俄央行加大对外汇市场干预、将基准利率一次性提升650个基点至17%仍难以阻止卢布贬值,俄金融稳定面临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一旦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将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冲击。

3、地缘政治冲突

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局势动荡等因素仍可能导致原油价格短期内剧烈动荡。

(二)原油价格有望企稳回调,但仍处金融危机后较低水平

原油作为各国最重要的工业命脉,大国博弈对原油价格走势的影响日趋显著。目前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背后,既有美国企图利用较低的原油价格制裁俄罗斯、委内瑞拉等政治敌手的因素,也和海湾主要产油国希望通过低成本优势将美国页岩油企业挤出市场,维持其在原油供应中的霸主地位有关。预计短期内这种博弈仍会持续,油价仍有继续下跌的可能性。但过低的原油价格将很可能影响沙特等海湾国家的财政收入,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水平,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俄罗斯目前卢布急剧贬值,经济已经陷入困境,未来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做出一定让步的可能性上升;低油价虽然有利于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和实现其政治目的,但一旦原油市场价格低于40美元/桶左右的生产成本,美国主要能源行业也将受损。综上所述,2015年美国、俄罗斯、海湾国家之间的博弈有望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推动原油价格企稳回调。但在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需求量放缓的大背景下,原油价格重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IMF最新预测称2015年原油价格低于80美元/桶的可能性超过70%。

(三)2015年世界经济走势展望

私人投资和消费扩张、财政压力有所缓解、信贷条件仍较宽松等因素有利于发达经济体形势逐步改善,但主要经济体发展仍不平衡。美国有望温和增长,欧元区和日本经济仅能实现低速增长。

新兴经济体增速持续放缓趋势有望触底。油价走低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空间,印度、南非、印尼经济有望稳步复苏。但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将继续冲击巴西、俄罗斯经济,尤其俄罗斯还将面临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疲弱、资本外流、外部融资限制、财政状况恶化等多种因素不利影响,经济可能陷入停滞。

综合看,2015年世界经济有望保持复苏态势。IMF预测,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3.8%。其中,发达国家增长2.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0%(参见表1)。■

上一篇:大学生中秋演讲稿下一篇:一件小事中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