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共8篇)

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 篇1

生产车间是制造型企业的中心主战场,车间管理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员工士气、生产效益、成本损耗,甚至产品质量。因此,一线管理人员拥有一套合适的管理方式,对于维持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名在一线管理岗位工作了多年的管理人员,从多年的经历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浅谈一下生产车间的人员管理。

车间人员管理的关键在于对车间现实情况的把握,只有充分认识自身的情况,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冻干车间,是我公司最大的一个车间,生产任务重,人员数量众多。人多就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关系,个人的好恶有时也容易在这个小圈子里体现出来。对于药品生产这样一个要求严格的工作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想在管理上做到公正、公平而又不失人情味,就需要尽可能地去了解每个员工的基本情况,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问题时,做到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不至于减少工人的归属感。

即使如此,还是难免会有不服管理的工人。对于这类“太有个性”的员工,一般最好是先礼后兵,软硬兼施。讲道理能解决的问题,耐心教育转化;亲善政策行不通时,必须实行态度强硬的处罚。冻干制剂手工包装线曾经有一位女工人,抽烟、打架,工作心不在焉,是全厂出名难管的一个人。无论是苦口婆心地劝说,还是耐心地给她分析利弊,都没有办法改善情况,她仍然屡教不改。心理政策没有任何效果,那就只有采取强硬的手段:停产一段时间,学习公司规定、操作规

程,学完之后写心得、检讨,写保证,没有意识到错误,并积极改正前不能重新上岗。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三次还不行就不用再上岗„„ 当然,这个方法对于行为特别出格的工人是有效的,但对那些工作不积极,却没有犯明显错误的工人却不太适用。此时,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赋予下级管理人员足够的权利。通过员工的互相监督,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工作作风散漫的现象。班组长身兼工人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作为工人,他们最了解本职工作中的关键控制点,最能看到可以加强改进的方面;作为初级管理者,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直接与操作工人接触,最了解工人的思想动向、工作情绪。将足够的决定权赋予给班组长,结果能更公平、更直接、更有说服力。有这样一个例子。冻干车间曾经有一个工人,平时工作混水摸鱼,多次遭到班组长投诉,但是找她谈话了解情况时,她全部都矢口否认。没有实际证据就不能随便处理,但不处理的话,对于其他工人的工作情绪又有不利的影响,无奈之下只能调岗。结果多次调动岗位后,各个班组长都不愿意再接收这名工人。最后,我做出一个规定:在合理的前提下,班组长可以自行决定自己的班组要不要某个工人;工人也可以自由选择去任意班组,前提是那个班组愿意接收。如果没有班组愿意接收该名工人的话,没有转换的余地,直接退回人力资源部。会做出这种规定主要是基于两点:第一,如果某个工人确实不适合该岗位,那么可以通过调岗帮他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大的发挥出他的工作能力;第二,如果是某个工人的言行对其他人的工作、对整个生产的进行都产生了不良影响,也能尽快进行处理,不至于再出现“踢皮球”的情况。此规定一出,该名工人的行为收敛了很多,所在岗位的工作都能努力完成。而且自此以后,冻干车间没有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放权,还有一个明显的作用,就是让班组长更有管理者的意识。冻干包装组有一个惯例:每天早上开工前半小时,组长会召集全组组员开会,把前一天工作中的问题总结出来,并布置好当天的工作,重点强调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车间的管理者,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将全部细节问题都做得面面俱到。适当、合理的放权,可以照顾到更多的细节方面,可以帮助完善管理工作,还能使班组长和工人都更有主人翁的意识,降低管理的难度。

其实,工人的想法都是很简单的,在工作上付出了多少就希望能得到多少。因此,日常人员管理还有一点很重要:奖惩分明,该奖则奖,当罚则罚。如果能对生产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一定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生产中出现的事故、失误,也需要严格、适度的给予惩罚。奖惩度的把握需要全面的考虑。药品生产工作需要时刻保持细心及全身心的投入,对于工人来说,长时间的工作容易产生疲劳感,难免偶然会发生一些小失误。如果这些失误会影响到产品质量,惩罚当严,不能手软;但如果不影响质量,则可以稍作教育,作为警戒。而奖励作为对工人工作的一种肯定,尺度上相对可以比惩罚大。工人是生产的执行者,他们能发现生产线上每一点小小的缺陷,也能最直观地感受到生产上每一点改变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即使他们提出的改进并不完善,但只要能被采用,都应该给予公开的奖励,以此来鼓励其他员工对生产、管理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工人,作为生产的一个主体,是车间管理中最难的一部分。俗话说:“千金易得,人心难求”,最成功的车间人员管理,就是所有的工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

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 篇2

一、生产车间成本管理的概念、任务及意义

(一) 生产车间可控成本管理的概念

能够为特定部门的职能权限所控制的成本称为该部门的可控成本。如对于生产车间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材料成本, 生产车间所能控制的是材料的消耗量, 按照特定价格 (如计划价格) 及其消耗量计算材料成本, 属于车间部门的可控成本。

生产车间可控成本是企业产品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车间可控成本加上应分摊的企业管理费用就是工厂成本, 再加上销售费用就是产品销售成本。车间可控成本管理, 就是车间对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管理工作。

(二) 车间可控成本管理的任务

车间可控成本管理的任务包括组织均衡生产、减少“废品”及不合格产品的损失、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安全生产、控制产品成本及做好成本管理的各项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1. 组织均衡生产。

根据企业下达的生产任务和各项技术标准, 进行统筹安排, 组织均衡生产, 有效地利用生产设备, 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少停工、窝工损失。

2. 减少“废品”及不合格产品的损失。

提高员工质量及成本意识, 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产品设计及质量管理工作, 加强产品自检和互检, 保证产品质量, 减少“废品”及不合格产品的损失。

3. 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

合理地使用、保养和维修设备, 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和保养润滑规程, 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 减少维修保养费用。

4. 控制各项作业及产品成本。

严格执行各项作业标准和技术标准, 降低物资消耗, 节约能源, 提高劳动生产率, 将产品制造费用控制在标准成本内。

(三) 生产车间可控成本管理的意义

车间可控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车间通过加强可控成本管理, 可以发动车间职工挖掘潜力, 制订措施, 增加产量, 提高质量, 降低消耗, 节约开支, 达到以最少的生产耗费和资金占用, 取得最多生产成果的目的。它对于促进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盈利、减少资金占用、提高经济效益、为企业和国家增加积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生产车间可控成本管理的对策

要做好车间的可控成本建立, 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 提高职工“当家理财”的思想认识

可控成本管理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 而首要的应该是思想认识问题。思想问题解决了, 管理工作跟上来了, 其他工作就好做了。因此, 车间主任要教育职工树立“当家理财”的思想, 发扬主人翁精神, 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产, 人人都有一个经济头脑, 精打细算, 厉行节约, 减少浪费, 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措施都要与降低成本相联系, 把成本观念牢记在头脑里, 贯彻于每一项具体工作和行动之中。

(二) 建立可控成本管理点

影响车间可控成本的因素很多, 但总有几个是最主要的。把几个主要因素抓住了, 可控成本控制的大局就稳定下来了。在几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建立成本管理点, 抓好几个管理点, 就能有效地控制住成本水平。可以运用ABC分类法, 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类筛选, 选出对成本有重大影响的品种 (材料或产品) 作为控制对象, 突出了重点, 抓住了主要矛盾, 简化了管理内容, 精力集中, 效果显著。

(三) 抓好可控成本的综合治理

成本指标是反映一个车间管理工作好坏的综合指标之一。要做好可控成本管理, 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寻求降低产品成本的各种途径: (1) 节约原材料。原材料在产品成本中比重较大, 减少原材料消耗是降低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 要采用先进技术, 改造产品结构, 减轻产品净重, 以节省材料;制订先进的材料消耗工艺定额, 在管理上控制材料消耗量;综合利用材料, 做到废物利用、修旧利废;加强材料管理, 建立健全保管制度, 减少材料损耗。 (2)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等级率, 减少废品损失, 从质量中求增产是最大的增产, 从质量中求节约是最大的节约。 (3) 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利用率就是有效地发挥固定资金的作用, 以减少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 (折旧费) , 从而使产品成本下降。 (4) 节约动能。使用耗能少的设备, 改造耗能多的设备。完善动能计量装置, 按表分配, 按表收费。建立健全动能管理制度, 消灭常流水, 减少长明灯。 (5) 搞好均衡生产, 合理利用流动资金。搞好均衡生产, 不但能减少在制品占用量和资金积压, 而且能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做到增产不增资, 科学地核定定额流动资金需要量, 减少贷款利息支出。 (6) 严格财经纪律, 执行可控成本管理条例, 以防止乱挤成本、滥摊成本。 (7) 压缩非生产开支。要挖掘潜力, 精打细算, 节省管理费用开支, 合理压缩非生产人员比重, 采用限额凭本办法, 有效控制管理费支出。 (8) 从挖潜、革新、改造中要效益。挖潜、革新、改造是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法, 是立足于现有生产条件, 在不花钱或少花钱的情况下, 扩大生产能力, 降低各种消耗, 达到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一项最有效的措施。特别是挖潜和革新, 是车间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挖潜、革新、改造的课题来自生产实践, 是生产第一线工人身边的工作。只要充分发动职工群众, 广泛开展技术协作活动, 人人出主意, 个个想办法, 就能把挖潜、革新、改造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做到月月有成果, 年年有收益。

摘要:做好生产车间可控成本的管理工作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文章对车间可控成本管理进行探讨。在提出车间可控成本管理概念、任务及意义的基础上, 提出加强车间可控成本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生产车间,可控成本,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景元.现代企业车间主任现场管理运作实务.机械出版社, 2007年.

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 篇3

生产车间是卷烟生产企业的构成基础,是实现卷烟成品价值形态的直接部门,按需生产、做优质量、降低成本是生产车间的主要任务,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和保证。围绕精细化管理推行工作的必要性、推行工作误区、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产车间 管理 精细化

生产车间作为企业构成的最基本单元,是实现产品输出和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目标的最直接部门,在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企业关注的重心和重点。在生产车间纵深推进精细化管理,能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能,挖掘内部潜力,同时也是契合烟草行业当前“优秀卷烟工厂”创建的有力举措。推进精细化管理,不但要在思想上重视,而且要从行动上落实,实现全员参与,有效把控各项关键目标指标,以助推企业生产管理上水平。

1.推进生产车间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推行精细化管理是顺应烟草行业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卷烟加工企业生产车间是卷烟加工的产出终端,处于企业最底层,其特点为承担的目标指标多、人员密集、工作环节流程多,过去多为粗放型管理。如今,国家局明确提出了“461”、“532”的战略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做大品牌、做强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以应对国外烟草制造大鳄的入侵。很显然这对国内卷烟生产企业,特别是卷烟制造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粗放型管理模式就显得不合行业改革发展的节拍,因此转变管理模式,改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是烟草加工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最终的落脚点必然会是卷烟加工企业的生产车间。

2.推进生产车间精细化管理工作应避免三个误区

2.1认识误区

推行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必须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与支持,在推行过程中应加强动员宣传,要及时纠正精细化管理只是管理层的事、精细化管理只是一项阶段性工作等错误认识,要形成长效机制把精细化管理工作持之以恒地推行下去。

2.2管理误区

推行精细化管理应突出重点,该精则精,该细则细,以防推行过程中陷入繁锁管理、复杂管理的误区。否则,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使车间管理呈现哪样工作都在抓,而哪样工作都抓不好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会使车间员工疲于应对而导致抵触情绪滋生。

2.3执行误区

推行精细化管理工作应着重抓好执行工作,要把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位,做到从一而终,严格按标准制度执行,要杜绝处理问题时标准不一、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否则,将会使精细化管理推行工作陷入执行不力、工作流转不畅的误区,届时再好的制度与标准都会成为摆设。

3.推进车间精细化管理工作,还应着重注意和解决以下问题

3.1着重解决岗位职责不明晰问题

工作细分、目标细化,这是精细化管理最起码的要求。因此,生产车间首先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要让各岗位职工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达到怎样的目标,从而有效保障工作质量。在细化岗位目标责任时,要根据岗位特性不同而有所侧重,岗位层级高的职工理应承担更多的目标责任,同时要尽可能地对目标指标进行量化,减少定性化指标,要让每位职工都肩负目标指标,以便公平公正地对职工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考核。

3.2着重解决制度不健全问题

推行精细化管理还应结合车间生产职能特点,对车间所有活动流程进行疏理优化细分,做到工作流程明晰、管理制度条块分明。一是要对车间所有活动进行疏理归类,在保证所有业务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去繁就简,能优化就尽量优化,以减少工作的流转环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规范管理应制度先行,要着重围绕部门工作的薄弱环节与短板问题健全各类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覆盖车间生产作业活动全过程,使车间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且在规范管理下动作,同时还应对车间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定期评审修订,以确保制度的适宜性和符合性。

3.3着重解决考核不到位的问题

考核是对工作进行评价和促进的必要手段,同样精细化工作的推进也需要考核监督来加以推进。首先,要建立精细化推行工作专项考核体系,将精细化考核指标分解到各岗位,确保其覆盖车间每一岗位,让车间职工感受考核压力,从而变压为动力促进岗位工作。其次,考核要从严,要有专人负责,要定期定时段进行,而且要与岗位绩效挂钩,与职工个人利益相结合,实行奖优罚劣,体现工作干好干坏的差别,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和抓好精细化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4着重解决治标不治本问题

对精细化工作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认真对待,及时加以解决。在解决问题要从深层次剖析原因,找准问题产生症结,从而有的放矢制定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使出现的问题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发生。一是解决问题不能急功近利,只注重表象,要防止旧问题未解决而又引发新问题产生。二是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多征集意见,多分析原因,集众人之智探寻最为合理的解决措施。

3.5着重解决影响车间“质量、成本、效率”三项指标的突出问

生产车间精细化管理推行工作要充分结合车间的生产职能特点,着重把控“质量、成本、效率”三项关键指标控制。一要做优产品质量。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防控”机制,全过程贯穿“预防为主、控制为辅”的思路,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通过持续改进来促进车间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二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要关注生产过程每一过程,建立物耗动态预警机制,定期核算物耗情况,重点关注主要物耗指标,对消耗异常情况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应对,有效防控。三要提升效能。重点关注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突出因素,及时组织车间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设备运行质量来促进车间生产效能的提升。

精细化是一项长期反复循环的管理活动,其对管理效应的追求永无止境,同样精细化目标也理应不断更新、反复修订,呈螺旋阶梯上升,当车间实现了预期目标后将又会转入对新目标的追逐实现。因此,生产车间精细化推进工作理应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以助推车间生产上水平、管理上台阶。

作者简介:

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篇4

2.认真执行上级领导下达的指令,并达成指令要求;

3.根据订单的交货期,制定本部门合理的生产计划,并按照生产计划有序组织生产,及时发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点,保证生产计划顺利完成;

4.按照工艺、技术等相关文件要求,规范组织生产;

5.积极推进本车间的生产效率提升活动;对生产过程中的作业方法、工装夹具、物料供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点进行分析、反馈、改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6.根据生产计划的需求,对车间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提出人力资源需求;

7. 控制及减少车间生产过程中物料损耗,削减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成本;

8. 对生产车间的班组长等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技能、工作能力培训,提高班组长等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9. 负责对生产车间作业人员违反劳动纪律及生产工艺纪律的现象进行处罚方案提出;

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 篇5

1.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

基层的管理干部,一般直接面对员工,与员工朝夕相处,是员工心中各方面的楷模。管理人员的举止言谈直接影响员工思想、部门的工作。工作安排及要求要通过管理人员向下传达执行,公司的价值理念、宏观战略也要通过管理人员向员工贯彻。而管理人员对于上级和公司的要求及理念,还要融会贯通,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用自己的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员工,更为主要的是要带领员工、保质、保量、低消耗、低成本、安全的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完成公司的产能计划。所以说管理人员,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担,是企业不可忽视、不能缺少,必须重视,一定存在的关键工作岗位。

2.管理人员考虑问题首先要站在高一层面上来考虑

由于目前公司人员还不是很多、规模还不是很大,除了生产线人员多一点外,其他部门只有几个到十几个人不等,管理人员基本是直接面对员工,基本是管理人员的职务领导员工。管理人员要有那些基本素质要求呢?下面将分几个方面做以简述:(1).看问题的基准点要高

走上管理岗位,就不能再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员工,看问题、处理问题时,就要从心里把自己看成一个带领基层员工完成各项任务的管理者,就要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及处理问题。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公司的宏观要求?是否符合部门的要求?是否符合公司部门的规章制度及标准要求?

以上的提法,听起来很空洞,而实际上是必须的。这些只是每个人在头脑中的意识,做起来容易忽略,也不好检验,但是,只有每个人都存在这样的意识,才能使自己的眼界拓宽,才能在处理问题时考虑全面,处理得当,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在这里我要提到的是,目前有些人如不能将意识得到提高,就采用一个办法;我是经理此事将如何考虑和处理。(2).工作态度端正

态度端正,对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标准,但最起码的是要爱岗敬业,要完成好本岗位的工作。

前面提到,管理人员不只是简单的一个普遍员工,那么我们接受这个岗位后,就应该尽全力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应首先考虑工作待遇,怕得罪人,怕多操心。我个人认为,每个人心中的待遇要求都要高于企业所付出的待遇水平,每个人对待遇要求的标准又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首先考虑上一点,在工作当中,在思想上就会不满足,就会有量资而做的想法,就不会尽力去做好这份工作(这里还未提到尽全力),就会患得患失。这样的人虽然担任了管理工作职务,也不会很好的完成这份工作。走上管理工作岗位的管理人员,应该有这样一些想法才对。我们首先要想到;有那么多员工为什么企业会选定我?那是因为是企业已承认了我的为人及能力,能够转到这个岗位是企业又多给了我一个施展能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自己可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会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为企业可多做事,为个人可多学知识,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关于薪资待遇是企业的规定,并不是针对我个人,在目前是不应该太计较的。得到这个岗位,首先就是要完成这个岗位所担负的工作职责,自己从职务上又向上进了一步,责任又大了一些,先把自己的事做好,而不是考虑其它太多的事,如果考虑其它太多,工作一定做不好,就不如不做。3.沟通能力及做法(内容较多,请大家务必多归纳总结)

管理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有沟通才能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才能传达上级的指示,贯注自己的思想,才能了解员工的困难要求、建议及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各种信息。中、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繁重,工作时间长,与每位员工的沟通,要固定时间有一定困难。但只要挤时间、抽时间,沟通时间也是可以存在的。管理人员不但要善于收集信息,也要善于与上级经常沟通。在会议上,不方便讲,或与其它部门无关的问题,自己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的,也要及时与上级领导沟通,获得上级主管的支持。向上级汇报也是工作方法之一。(1)、如何进行沟通

有关研究表明:管理中70%的错误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一个把组织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善于与人沟通的管理者,能用诚意换取下属的支持和信任,即使管理过于严厉,下属也会谅解而认真的执行;不善于与人沟通的管理者,即使命令再三,下属也不愿意接受,其结果必然怠慢工作。可见,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正如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一样,如果没有沟通的活动,企业也会趋于死亡。同样,没有血管,血液也无法正常流通。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各种沟通渠道,采用多种沟通技巧,尽可能地与员工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已经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不仅能够充分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重视,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平等、互相尊重、有人情味的关系氛围是企业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然而,由于认识的不足和文化的差异,普遍存在着阻碍沟通的因素,表现在:沟通带有明显个人色彩,员工被贴上“我方”、“非我方”标签,严重时到了希望别人犯错误的地步;信息不畅,上向下多,下向上不全,横向几乎没有;管理者难以获得全面准确信息;非正式沟通,小道消息常被使用;沟通最困难的是内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企业类型,因为素质不等,所以,在同样沟通的方式下,却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沟通反应。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持续地开展内部再教育,让企业员工的思想跟得上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企业寻求更大的突破。(2)、沟通的制度化

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几乎所有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碰到沟通不良的问题,一般来说,企业的机构越复杂,管理层次越多,职能越不明晰,其沟通的效果就越差,高层指令传达到基层的时候往往已经走样(动作传达案例);

同样,基层人员的建议与反映在未到达管理者之前,历经层层扼杀往往已经消失殆尽。建立全方位的沟通体制,首先要摒弃那种只是由公司领导层向下属发布命令,下属的反馈和意见却很少有人倾听的单向沟通模式,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无助于监督和管理,长此以往也会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良好的沟通机制应该是多角度、双向的、多级的。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形成管理层与部门领导、部门领导与普通员工、普通员工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对话机制,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要让员工意识到管理层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在被关注;使每个员工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增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理解、相互尊重和感情交流。

优秀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总是善于把沟通制度化当作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在西门子建立一整套沟通机制。员工对话机制;规定每名员工每年至少要与上司有一次非常系统的对话(即CPD员工对话),特别是表现突出的重点、核心员工。

通过与员工对话,公司可以了解员工的想法,并针对其提出的问题制定解决之道。事实上,员工与上司的对话随时都在进行。1)、员工沟通信息会:

公司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员工沟通信息会”,在公司政策、员工福利、职业发展等众多问题上听取员工的意见,与员工进行双向的沟通。直接与高层沟通:员工在工作上若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越过自己的直接上级向公司高层直接反映,与他们直接进行沟通。2)、员工建议制度:

鼓励员工为公司提出合理建议与意见,为改善公司业务与管理而出谋划策。被采纳的建议在公司中实施与推广,而被提出合理建议被公司采纳的员工,将得到公司的奖励。通过沟通制度的建立,将会营造非常活跃的气氛,将鼓励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公司的业务的发展和组织的健全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不论员工的建议是否被公司接受,这种沟通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了“说话、参与”的机会,大大增强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真正使每一位员工能够成为“企业内部的企业家”。

在我国一家民营企业中,规定更为具体。每级员工之间面谈交流后,双方必须签字确认,作为考核依据。接受面谈者需确认沟通是否按规定进行,是否充分,需要得到的帮助;主持面谈者要填写面谈的内容、工作期望、收集到的意见或建议情况等内容。总经理不定期对所填写的面谈表格进行检查,并指定人员对各级实际面谈情况进行抽查,若有违反或弄虚作假现象,将会视情况给予处罚。15 3)、沟通的艺术化沟通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不懂沟通的管理者不可能拥有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再完美的考核制度也无法弥补管理和员工缺乏沟通艺术带来的消极影响。良好的绩效沟通能够及时排除障碍,最大限度的提高绩效。因此,在进行绩效沟通时,主管首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倾听技术: 一忌面无表情。作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主管应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表明对下属谈话内容的兴趣。肯定性点头、适宜的表情并辅之以恰当的目光接触,无疑显示:您正在用心倾听。

二忌不耐烦的动作。看手表、翻报纸、玩弄钢笔等动作则表明:你很厌倦,对交谈不感兴趣,不予关注。

三忌盛气凌人。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表现出开放的交流姿态,不宜交叉胳膊和腿,必要时上身前倾,面对对方,去掉双方之间的阻隔物。

四忌随意打断下属。在下属尚未说完之前,尽量不要做出反应。在下属思考时,先不要臆测。仔细倾听,让下属说完,您再发言。

绩效沟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能通过绩效面谈,将员工的绩效表现回馈给员工,使员工了解部属在过去一年中工作上的得与失,以作为来年做得更好或改进的依据。尊重融化交流冰河。高质量的沟通应建立在平等的根基之上。如果沟通者之间无法做到等距离,尤其是主管对下属员工不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期间所进行的沟通一定会产生相当多的副作用。获得上司宠爱者自是心花怒放,怨言渐少,但与此同时,其余的员工便产生对抗、猜疑和放弃沟通的消极情绪,沟通工作就会遭遇很大抵抗力。轻松场合春风化雨。沟通的场合也很重要。在沟通中,要照顾到双方的心情,注意说话的时间、地点、态度。一起进餐,一起打一盘台球,一次郊游,一次散步,或者参加一次员工的生日聚会等,利用轻松的场合潜移默化地消除障碍,在两面结合的沟通中最能产生效应。

4)、沟通的效率化

沟通效率类似于化学反应里的分解速度,沟通是处理管理不当引起矛盾的主要工具。如果沟通效率过低,当然就无法及时“分解”内部不良反应,此沟通也是低质沟通或无效沟通。提高沟通效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明确沟通方向,这关系到企业内部部门职能的清晰与否。如果企业职能清晰明确,那么,所以内部沟通便有相应的针对目标,而不至于如皮球般被东踢西扔,最终不了了之。

无论企业大小,无论何种处境,搭建务实的、制度化的企业文化平台都需要沟通机制的不断创新,并且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均是人的主体,有效沟通制度的实现,需要志同道合的一群精英在趋同的价值理念协调下主动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沟通也要懂一些心理学,沟通不是万能的,沟通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对下,要能从员工的正确角度理解员工。对上级,也要理解上级的难处,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都不是完善的,上级主管处理问也不能全部正确,所以要求每个人都能相互理解,能在思想上做到换位思考考。

4、管理人员的几个管理工作方法

作为一个管理人员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使命,除了在思想上、工作态度上、沟通能力上要有较高的水平外,还要求管理人员在技术、领导能力上,领先于普通员工,在工作方法上要适应企业的发展。每个人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能力不尽相同,但我认为上述所需要的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学习和实践得到提高。

目公司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不可抹灭,工作的进步,不能否认!但是我们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也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但大部分问题并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是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去抓、去管、去改善,并形成一个统一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实现了标准化),使员工形成习惯,就会使工作不断的进步,使产能、效率逐步上升,使产品质量逐渐提升及稳定,使员工的收入不断提高。

要想做好中、基层管理人员,就目前公司的实际情况应做如下事情:(1).了解下属 管理人员要领导好班组、工段、车间,首先要抓好人的思想。外国企业、中国企业及公司的要求,都是要以人为本,都是要重视人的意识培养。人是企业的首位,而要抓好思想,就要首先要了解下属。

1)、清楚员工的籍贯、年龄、爱好、文件程度、婚否、身体状况、入厂时间,到本岗位时间,工作能力,性格,自己要有记录。

根据以上情况,平时注意观察员工的接受能力,沟通能力,也就是说对员工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制定不同的工作方法,比如说,发现问题的批评方式,是公开批评,私下批评引导,还是先鼓励,后批评。

2)、了解员工对公司、部门的规章制度所共性的反映或意见,了解员工在上级要求改变原工作习惯时的一些心理变化。

要做到以上,中、基层管理人员就要制定一个与员工沟通的计划,如每周找2-3名员工聊天,有针对性地找1-2名员工谈话,并注意每天员工精神状态,尤其是夜班时员工的精神状态,发现有明显的变化要及时询问。

(2).爱护员工

爱护员工并不是袒护员工,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尽可能的为员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实际困难,也要及时向上级反馈。爱护员工,要从安全上爱护员工,看到或预见到员工工作中的不安全操作或易产生的不安全因素,要及时纠正或提醒员工,并向员工讲清楚道理。俗语说:“木不钻不透,话不说不透”。使员工明白你的好意。爱护员工,就是教育员工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提高品质意识,提高员工的产能。使员工的经济利益不受不应有的损失。

爱护员工,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作为一个中、基层管理人员,要把此事时刻挂在心中,公司将部门交给我们,员工的父母、亲人把员工托付给我们,我们就要对他们的生命、安全、健康负责。

(3).工作方法

公司的老员工比例较大,新员工或者是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员工也占一定比例,公司今年年末前应为管理模式转变准备期,2016年应为基础管理年。在今后的一定时间段内,会有很多新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逐渐下发。很多员工已习惯原来的做法,会要求改变。员工对有些新的规章,不习惯,记不住,甚至有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中、基层管理人员进行宣贯、培训、引导和教育。鉴于目前情况,应先做好下面几件事:

1)、开好班前会

夜班与白班主要是做好交接班,晚上的班前会主要是宣贯上级的要求及共性的要注意的问题,(点名正常进行)早上的点名时间不要过长,以低于10分钟为宜。

2)、接班后了解前班的生产情况 a、设备;

b、未完成订单情况; c、“6S”情况;

d、当班生产计划情况; e、订单数量;

f)、大订单、复杂一些的订单情况。

3)、在接到当日生产计划时,要清楚订单情况,根据订单要求以及以往出现过的质量问题,生产中需注意的问题,要分别向相关机台做出提醒,说明及要求,并在当班的工作中检查相关机台是否按要求执行,并及时处理班上出现的问题。

4)接到生产计划后的做法

①管理人员在接到生产计划(或了解当日的生产情况)后,要在1小时内迅速做出判断: a)产能是否可以达到; b)人员是否够用;

c)设备是否可达到精度要求; d)人员的技术能力有否问题。e)生产人员是否了解客户的产品标准。

②对于有困难不能完成的首先要考虑是否采取特殊办法,是否能解决,如无法解决马上要向计划员,甚至上级反馈。

③计划安排至机台后,管理人员要提醒操作人员在生产中的注意事项、客户特殊要求、客户的标准,甚至交待清楚加工工艺。

而作为辅助部门的管理人员或负责人,要根据计划及订单情况给生产班组做好印刷纸张、菲林、印版、纸板、油墨等材料准备工作。

④要完成上述工作,管理人员就要对自己分管的人员情况,设备性能和状态非常清楚,如印刷组长要清楚每一机台的产能,各人员的能力及人数,可否安排好生产,完成生产任务。

5)、生产安排结束后,客户特殊要求及标准也都向员工做了交待,下一步就是检查员工执行工艺及要求的执行情况,对不做自检、互检员工要纠正或批评,对于大订单(10000=片以上)印刷组长要亲自抽验,并督促员工自检、互检。

6)、抓好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6S”工作内容。但在这里要单独提出来讲一下,安全生产教育通过会议,班前会宣贯的形式不可少。新员工或有些老员工的一些不良的工作习惯或心中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也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平时多注意、多观察,发生违反安全规定的要坚决制止。最关键的是管理人员从意识上要重视,从理论上清楚,能力上要掌握哪些是不安全因素,并做到纠正、预防。

7)、收集信息,确定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建议管理人员每个人都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在本子上要纪录每台机台的运转情况。(故障,运行时间,保养等问题)记录每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处理,处理后的效果。记录机台、工序人员效率最好的,为什么好,他们方法与其他人比优点在哪里,可否值得推广,每周或每月整理出来,召集同工序(同机台)人员开研讨会,请做的好的机台(或工序)介绍操作方法,要求相关人员观摩,制定出改进或改善方法,使其它机台(或工序)按目前最好的或者以最先进的方法进行操作。

8)、表彰先进或好的机台(或工序)管理人员要非常清楚每个机台的产能,品质及各机台的工作方法,在每个月的月末(或月初,一般不超过5号)要在班前会上对好的机台或个人进行表彰,表彰要用数据或实际事例说话,必要时可用书面列出贴于车间的看板之上。

9)、最基本的工作处理原则:

管理人员工作在一线,遇到的问题较多,但大多遇到的是具体问题。对于如何处理问题,我认为应该掌握如下原则:

出现问题,机台(工序)能否解决,自己想了哪些办法,哪些办法进行了试做,是否是自己权限内应该解决的事,问题解决不了,是自己的能力问题吗?如果采用了上述方法还不能解决才向上级反映,请上级来解决。

10)、完成生产计划,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安全,是管理人员最首要的任务

每日的生产计划一旦定下来,管理人员就要关注生产的全过程。对能不能完成的计划,管理人员应该最关心,最着急,产能不能完成,质量不能保证,管理人员就是失职。所以说,管理人员对流入下班道工序的产品数量、质量和时间要非常关心,必须清楚,而不应要计划员、主管或订单部门去催。

11)、“6S”的检查,及督促

目前部门的各卫生承担的区域还未明确划分,但实际上也大概有不成文的规定。作为管理人员每天要随时检查督促工作现场的整洁,物品摆放是否整齐。关于生产现场整理的意义,在此暂不做讲述。但是我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现场都管不好的管理人员,就不具备做一个管理人员的最起码的资格,“6S”的一些要求及标准都已基本制定,各管理人员先按要求去做即可。

5.确定一个团队的小理念、小目标(团队理念、目标),目前要使员工都完全认同公司的价值理念还有一定难度,但作为管理人员在公司大理念的方向上,可建立本班组的小理念或小目标。而这些小理念、小目标恰恰也是引导员工逐步认同公司大理念的需要。管理人员在自己的小团队中建立的小目标,一定要获得大部分员工的认同,并且经过努力可实现。如,制定团队“和谐、团结、协作、执行”理念,制定一个小的品质目标,——无印刷错误、无客户投诉、不超损耗、流入下道的产品数量够、品质好、不让不良品流入下道工序.建立团结的团队改善工作方法(提高生产速度)等等。

6.以身作则,言必行、行必果

作为一个管理人员,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员工和带动员工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以身作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并且掌握的尺度也有一定难度。但我认为,要求员工做到、自己要带头做到,员工不愿意做的,管理人员要带头先去做。要求员工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去做。自己发出的指令,讲出的要求,就一定要执行到底,要有一个结果。发出的指令,讲出的要求,切忌半途而废,使员工产生一种说了不算的感觉,要使员工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身作则”。

7.善于思考、善于指挥

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工作在一线,工作繁杂、忙碌,有时不但要指挥调度生产,还要参与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给人的感觉确实很辛苦,有时班后还要开会,似乎真是没有时间。我认为,忙、时间紧、时间不连续是客观事实,但要去挤和利用时间还是有办法的,每个人还未真正去想办法做好。前面讲过,管理人员要有一个记问题的笔记本,在生产过程中记下发现的问题或头脑中闪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当天解决的外,每天看一遍,每周自己总结一下,思考一下,哪些问题是共性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想出如何解决的办法,解决后效果怎样,效果如果好,可持续推行下去。半年就可形成班组的解决问题的集锦。

关于善于指挥,这里先不谈人的意识问题,只谈一下如何调度和安排人员的工作。

只有平时注意观察和积累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各岗位人员的技术能力,执行能力,这样才能放心的安排工作,才能合理的安排工作。

在一个企业,有一次我让成型主管统计了一周的人员工作安排情况,从中发现了问题。对于工作杂散的班组,管理人员应该做一个月的人员安排统计(可自行设计一个表单)。根据一个月的订单结构,人员安排来分析人员安排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对头,有否可以改进的地方,找出工作的普遍规律。分析特殊情况的出现频率,找出不足,进行工作方法研究,在安排生产时的原则要能快的一定要快,宁可工作结束,安排人员保养学习或休息,使员工养成一个快节奏的工作习惯。

另外,对于分散工作的人员,或在安排加班、返工等工作时,如主管不是在现场,一定要临时安排一个负责人,并赋予临时负责人相应的权利及责任,安排的临时负责人,一定要让其他人员知道,这样才能使工作现场避免无人管理,出现问题无人反馈,贻误生产。

8.布置的工作要有始有终

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除正常生产外,有时难免要有一些生产外的事情要做。如上级布置的临时性工作,培训、“6S”、保养,或班组自身布置一些不是直接生产的事情。布置这些事情,一定要有完成时间要求,什么人做,做的标准,检查时间,检查人,做和不做有何区别的工作程序。

切记,有布置,无检查,无结果。如有布置,无检查,无激励,做与不做无区别,就会使员工产生上面只会布置,不做检查,做好、做坏一个样,或者简单应付一下就可以的想法。长期下去,就会由于管理人员的有头无尾,说话不算话,给员工养成一个不良的习惯,就会使员工对我们管理人员的行为及能力产生怀疑,就会认为我们的管理只是一种形式,而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就会影响整个小团队的战斗力,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进步。所以要求中、基层管理人员对于布置要求完成的工作一定要有始有终,形成一个说了就必须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习惯。

9.执行力

管理人员在接到公司或部门的工作任务时,如无疑问,一旦接受,就要想办法,尽全力去完成。决不允许接受时不讲,执行过程中有问题不能解决不反馈,时间到了才讲未完成,才去讲各种理由。这一点管理人员在向员工布置工作时,也要向员工宣讲。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有一定难度,出现的问题解决有一定难度,而上级一般只不过是对任务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一些原则性的布置和指导。并不能每件事都讲的非常具体,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自己去想办法积极的去解决和完成任务。对于一些具体的操作办法,如果管理人员自己提不出更好的办法,就一定要按上级的方法去做,不去解决自己该解决的问题,不去完成自己应完成的任务,要管理人员干什么?

讲到执行力,简单的讲,就是坚决,无条件,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上级交付的或已布置的任务。有这样几句话要求管理人员做到; 理解的要执行;

不理解的加深理解要执行

暂时不能理解的,先坚决执行,在执行中去理解。10.勇于承担责任

管理人员在接受任务后,要多方面考虑如何完成任务。对于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当然是指本岗位无能力解决)问题要在事先提出来,自己不承担其他人的责任。但在工作中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不能有个人主义思想、不能有本位主义。不能推卸责任。出现了问题,首先要想到:假如我在某一方面做好,就会不会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或造成事故,要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把责任上推、下推。对于真正的责任划分,相关部门会有一个公正的处理,相关部门或上级并不会按自己的分析来承担责任。这一点,管理人员心中是应该清楚的,在这里我所讲的只是考虑,处理问题的方法。通过采用这个方法来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来拓宽管理人员处理问题的眼界,来提升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

11.教技术

管理人员工作在生产一线,对生产一线的设备操作,工艺技术一般都很清楚,对员工的技术水平都非常清楚,自己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那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员工的整体技术水平。比如说要让员工清楚何种岗位对技术有何种要求,产品的技术标准。有意的安排技术好的员工带技术差的员工,给公司、给部门培养好第二梯队,为公司储备人才。

让技术好的员工带技术差的员工。在实际操作中一定有困难,一般的技术好的员工很难做到主动去教,而新员工要学也有的主机手不想讲。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对于一般员工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是不可改变的,比如可采用如下办法:

(1)统计机台产能,质量事故,客户投诉频率,请先进机台讲经验,先进机台取得的成绩一定有付机手的功劳,请付机手谈一谈主机手是如何带的,自己是如何学的。

(2)签订一个内部培训协议,定出传带内容,规定在何时间付机手达到什么程度,并让付机手有计划的上机操作。当然要给主机手一定的经济鼓励,如部门内通报表扬、公司通报表扬,直至给与培训费。

(3)在班组宣传付机手能力提高对主机手的好处,如可促进主机手学习进步,主机手调休或因私请假较容易,主机手可轻松等。

(4)准备相关主机手岗位技术等级资料,向主机手说明标准,主机手技术等级会有不同,技术等级低的主机手可以向更高一级主机手进位,并不影响他们的实际收入,只会增加他们的收入。

(5)对于普通工人,也可以给他们提出目标,指出学习方向,在有机会的情况下,给他们创造机会,现在做普工,不等于永远做普工。就是做普工,也不是没有出息,因为每个岗位都有每个岗位的工作诀窍,都是可以学习的,向员工宣贯,只要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

12.关于激励

激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激发员工积极性,使员工的潜能和智慧得到最大发挥,可使公司和员工、客户三赢。目前公司负激励偏多,正激励很少。这与公司原来的规定和习惯有关,一时恐怕还不易改变,公司也注意到了此问题的存在及影响。但是在我们管理者心中一定树立;负激励不是企业真正的目的,改善才是我们激励的目的。处罚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管理的初级手法,处罚在短时期见效快,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依靠处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生产车间人员职责 篇6

2、完成每天车间工单调配工作。

3、按班组维修质量、维修进度要进行工作安排,完成车间人员调配任务。

4、切实抓好车间人员管理,按照车间的实际工作量,当发生维修车辆较多时,及时与SA沟通与协调

5、协助上级领导监督车间安全生产,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及作业指导书办事,做好劳动保护,杜绝火情、火险、维修事故等工作。

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 篇7

多数离散制造企业具有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结构复杂、产品更新快[1]、生产重复程度低, 涉及的工序、工种以及加工设备种类较多等特点。这些特征使得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反馈变得异常动态。而目前制造加工车间的现场生产信息的采集、加工任务的指示和生产进度信息的收集是通过传统人工的方式[2], 它需要透过层层人工操作程序才能到达管理者手中, 不能保存车间情况的历史数据, 也就不能对整个生产过程和相关机床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经验教训。而建立一个车间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够解决生产信息管理的瓶颈, 还能够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根据目前国内离散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 在对离散型制造车间生产管理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出适用于离散型制造车间的生产信息管理的一般流程, 概括出此类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开发的一般原则, 并提出了生产现场数据采集的总体方案。

1 系统需求分析

在离散制造车间生产过程中, 管理决策层往往需要实时了解车间现场的加工情况和资源情况, 以便管理层能够及时地调整车间的生产指令和生产资源。车间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是用来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日常信息的人员、过程、数据库和设备的有组织的集合。其目标是要在建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平台上把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信息流程进行整合、补充、完善。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车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需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

a) 实现生产信息共享。系统主要运用在车间级, 实现车间之间和车间内部的数据共享。

b) 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传递, 消除生产信息重复录入、大量的手工查询和人工对帐工作。

1) 系统支持将现有设备的生产数据集成, 以某一固定时间为单位对设备生产数据和状态采集一次, 做到实时监测机器的运行和生产情况, 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历史数据的统计查询, 同时将采集的数据直接用于生产统计、分析。

2) 根据工作岗位, 设置固定数据输入点, 实时且不重复地把各种生产数据, 进行逐单录入系统, 用于汇总、统计、查询和报表输出。

3) 准确地知道当前生产订单的加工状态。对物料进行实时跟踪。对生产进行全过程物流跟踪管理, 随时了解工件所处的工序位置和状态。

4) 准确地把握各个员工的工作状态, 实现生产中工时定额的标准化管理。

2 系统总体框架

由上述的系统需求分析得到, 此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以及可视化等三个模块, 具体功能设置如图1 所示。

2. 1 数据采集

a) 基于无线终端的数据采集子系统结构

根据上述的总体框架, 以图2 来简单描述整个车间的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布局。

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是通过手工记录来实现的, 其效率低下、容易出错, 无法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20 世纪90 年代以后现场总线技术与工业以太网也得到了很快发展。但总线接口的种类繁多也为系统的整合带来了困难, 而且很多企业仍然受制于既有的生产格局、不容易布线或者重新布线成本太高。21 世纪以来无线组网的技术得到了发展, 已经出现了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来采集生产数据。

本系统采用课题组开发的手持式无线终端采集器, 如图3 所示。该终端配有键盘, 具有输入不同类型数据的功能键, 还有RS485、RS232 和USB接口。最重要的是该终端支持WIFI与以太网, 加上无线路由器与无线接入点, 就构建了无线网络, 通过终端就可以将生产数据传输至服务器。

b) 数据采集的内容 ( 图4)

基于无线终端的系统需要采集的内容经过总结认为可以分为三类: 生产数据、设备数据、品质数据。

设备数据, 用来表示在生产过程中机器设备相关的数据。包括设备的故障信息, 基于设备的统计信息等。

生产数据, 主要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包括产品的生产状态、生产数量、加工工序工艺、生产进度以及生产计划等数据。

品质数据, 主要用来表示产品制造过程中与品质相关的数据。包括产品的品质等级数据、不合格产品数量以及原因数据、品质分析以及控制数据等。

c) 数据信息编码

以上归纳整理了需要采集的数据的种类和内容, 那么如何对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实现统一、规范、分类和编码是实现信息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是信息管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针对造币机械的生产数据的特点, 给出基本的编码规则。

1) 设备信息, 分析设备信息编码规则。

SB为设备的汉语拼音字头; 单元码是指制造单元的名称, 用小写汉语拼音字头表示, 如加工车间用“jgcj”来表示组别码是指设备的种类, 用小写汉语拼音字头表示, 例如车床用“cc”表示, 如果字头有重复, 在最后的序列号中用阿拉伯数字区分, 详细组别码见表1; 主参数码是指代表设备的最主要的加工参数, 用小写汉语拼音字头或数字表示, 对于工、夹、量具、设备等用数字表示其主要参数, 如钻、铰等道具用数字表示直径, 车床、镗床用数字表示加工最大直径, 铣、刨、磨床用数字表示工作台最大尺寸, 对于无法用数字表示的类别, 可用小写汉语拼音字头表示主要关键字, 如NC程序可用加工的工序号来表示。序列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主要用于区分前四段编码完全相同的情况。

2) 工人信息, 分析工人信息编码规则。

GR为工人的汉语拼音字头; 接着是三位的车间号, 是为了区分各个不同的车间, 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来标识, 例如“001”表示一号车间, 也可以用小写汉语拼音字头来表示, 例如装配车间用“zp”来表示; 生产单元号, 也是岗位号, 用来表示属于具体哪个岗位或者生产单元, 可以根据车间的各生产单元分布格局来分配上序号, 然后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生产单元号; 工号是工人的最直接的标识, 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 生产任务信息, 分析生产任务信息编码规则。

SCRW为生产任务的汉语拼音字头; 任务编号是标识出具体生产任务, 可以用以一定规则生成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工件物号是表示此生产任务所需的物料信息; 工人工号是表示接受并完成此生产任务的工人编号, 以此可以迅速查询到加工此任务的工人信息; 完成度是用来表示此生产任务完成的情况,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其实省去了“% ”, 例如“80”表示某生产任务完成了80% ; 质检人编号是为了方便查询产品的检验情况, 用质检人的工号表示;质检时间是为了详细记录检验过程, 便于管理, 如“2012520”表示2012 年5 月20 日那天检验该产品的生产品质的。

2. 2 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对一段时期内的生产进行统计分析, 使相关管理人员清楚了解车间机床的性能、人员的加工效率等, 同时可以对一些潜在的危险防范于未然。例如当机床存在一定的故障, 精确度不高时, 通过对其加工工件的品质统计便能发现问题, 从而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最后解决问题, 这就避免了不必要的原材料浪费, 实现产品品质控制。

本模块根据前面功能模块记录的内容进行三个方面的统计分析: 利用率、效率和品质, 以便给车间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利用率的分析包括机床、毛坯和刀具的利用率。效率的分析包括工人和机床两方面的效率分析。品质分析包括工件的合格率 ( 工件质量) 、引起品质差别的情况分析。

车间生产过程是设备、物料、工人劳动的结合过程, 也是产品成形的关键步骤, 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如何合理制定生产计划, 以使工人、设备等关键资源的负载均衡; 如何了解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合理调度;如何了解设备的运转情况, 找出废品率高的设备; 如何找出废品率高的工序从而找出废品的原因等等。那么将刚才分析的统计分析模块的内容按照设备、物料、工人三个方面来将其归类, 如图5 所示。

2. 3 可视化 ( 图6)

车间的可视化使管理人员不必进入到车间就能了解车间的实时信息, 包括机床、人员和工件。它可以直观地把车间情况呈现给管理者, 以支持其决策。机床状态指前面所说的四种状态, 对于每一种状态, 显示其更详细的状态参数。而人员和工件的信息主要指它们自身的编号和对应的机床编号, 这些信息的显示让管理者对车间的人力和机床设备资源管理有一个总体了解。

3 结语

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所依托的管理原型必须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 它所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生产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所以在设计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 要在分析生产管理技术发展概况的基础上, 并结合目前国内大型离散制造车间的整体情况,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从总体上统筹规划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总体结构, 然后针对各个模块进行功能设计, 最后提出总体系统实施方案。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现代制造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势在必行。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中的关键途径, 而生产现场的数据采集又是实施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拦路虎, 阻碍离散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根据国内离散制造企业的特点和需求, 总结出适用于离散制造车间的生产管理流程, 提出了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 设计了基于无线采集终端的车间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离散制造,无线终端,生产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峻乔, 许昊, 周思柱.基于PDM的离散制造企业信息化[J].石油机械, 2005, 33 (2) :56-58.

[2]于春平.C/S模式车间级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生产车间的管理人员 篇8

1 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必要性

从宏观角度来看,受宏观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影响,港口年度生产作业量不均衡;从微观角度来看,受各航线班期及码头泊位饱和度的影响,港口出现月度或周度作业高峰和作业低谷,即港口码头作业量具有明显的波动性。鉴于此,码头需要优化人员保有量和单班配置,实施人员合理调配,以便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与作业需求波动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码头一线员工,其稳定性和合理配置是码头企业管理的难点。

目前,集装箱码头一线装卸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以天津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洲国际)为例,第一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装卸人员占21.3%,学历为中专的占71.3%,学历为大专的仅占0.3%。受此影响,员工的职业道德、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尚有欠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流动频繁,离职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码头企业一线员工流失率一般为8%~15%,有的高达20%以上,使得码头企业成为劳务人员的“培训基地”,并因此蒙受较大损失;同时,由于80%的一线操作岗位要求员工具有一定技能水平,一线员工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补充。

码头作业量的波动性和一线员工的高流失率使一线员工管理成为调节码头作业供需平衡的关键。对码头一线员工进行柔性化管理,在不增加一线员工保有量的前提下提高可出勤员工比例成为码头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基本思路

经分析,大多数码头企业一线员工不安于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收入过低和个人发展空间受限。为此,码头企业可采用以下人员柔性化管理措施:收入方面,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一线员工和企业双方的利益;个人发展空间方面,码头企业应为一线员工创造有效自我提升途径,以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

五洲国际共有员工762名,其中:正式员工330名,占43.31%;劳务员工432名,占56.69%,主要涉及司机、理货、维修等一线操作岗位。近3年来,五洲国际生产作业任务量比较稳定;相比之下,相关设备司机却从2011年的185名减至2014年的157名,年均减少约5%。因此,五洲国际对设备司机实施人员柔性化管理十分必要。五洲国际实施人员柔性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在某岗位员工保有量一定的前提下,培训其他岗位员工也尽可能掌握该岗位相关操作技能,实现“一岗多人”和“一人多岗”,从而提高员工的有效出勤率。

分析各岗位特点发现,维修人员熟知岸桥作业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训练掌握岸桥司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同理,理货员具备成为场桥司机的可能性,场桥司机具备成为岸桥司机的可能性。基于此,五洲国际提出人员柔性化管理基本方案(见图1),其中包括3个岗位替换方案和2条员工职业上升通道。

3 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实施步骤

近年来,五洲国际以特色经营战略为指引,不断优化设备司机配工管理机制,在实施岸桥司机机动班制和场桥司机半机动班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提升生产经营效益提供可靠保障。

3.1 设备司机柔性化管理

自2013年以来,五洲国际综合员工作业箱量贡献、绩效、技能水平、调度及其他部门评价等因素,从场桥司机中选拔并培养具备岸桥操作技能的司机约16名,占设备司机总人数的10%。在配工模式上,五洲国际由应急配工模式向计划配工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协调作业高峰与作业低谷时段的人员配置。例如,在作业低谷时段适当延长岸桥司机的休息时间,以满足作业高峰时段的岸桥司机配置需求,降低司机劳动强度。在设备司机内部人员柔性化管理方案下,五洲国际场桥司机月均参与岸桥作业40余班次,月作业箱量达8 000~10 000自然箱,成为岸桥司机的有效补充。

3.2 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

2014年,在作业箱量同比增长5%的情况下,五洲国际设备司机数量同比下降4.3%,人员紧张形势进一步加剧。为此,五洲国际推进实施横向岗位人员调配模式:培训理货员具备场桥操作技能,培训维修人员具备岸桥操作技能,以缓解设备司机紧缺局面。维修人员自2014年4月开始参与岸桥作业,平均每月出勤26班次,月作业箱量为~自然箱,相当于增加2名岸桥司机。理货员自2014年8月开始参与场桥作业,平均每月出勤72班次,月作业箱量为10 000~12 000自然箱,相当于增加5名场桥司机;同时,场桥司机作为双向调节岗位,平均每月减少78班次,单班平均作业箱量达235自然箱。理货岗位方面,胜任“一人多岗”(即具备理货和场桥操作技能)的员工占8%;维修岗位方面,胜任“一人多岗”(即具备维修和岸桥操作技能)的员工占7%。

4 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实施效果

4.1 优化人员配置

如何使作业需求与本岗位工作有效衔接,同时确保岗位间人员配置的平衡性,是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的难点。五洲国际通过设备司机内部和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大大提升一线员工的配置能力,使其根据作业需求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员工工作效能,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五洲国际通过编制人员调配和使用规则,推动员工管理模式从应急调配模式向计划调配模式转变,约减少场桥司机6名和岸桥司机3名,据初步估算,除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外,年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40余万元人民币。

4.2 提升岗位竞争优势

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促进岗位间人员流动机制的建立,提升掌握多项技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收入水平。近2年来,在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模式下,五洲国际多技能场桥司机收入提高42.0%,多技能理货员收入提高47.2%,多技能维修人员收入提高38.3%,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也激发未掌握多项技能员工的学习兴趣,在控制员工规模的同时,对可替换岗位的员工形成外部压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4.3 优化员工职业发展路径

自2012年以来,五洲国际在岸桥司机岗位上积极推进正式员工逐步退出机制,避免由同工不同酬带来的管理压力和法律风险;同时,建立优秀员工晋升机制,从制度层面为员工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在满足岸桥司机自身转岗需求的前提下,创建合理的岗位流动机制;截至目前,共有7名岸桥司机实现转岗。开展场桥司机多技能培训,满足场桥司机职业规划要求;截至目前,累计培养16名多技能场桥司机,其中4名已升至岸桥司机岗位。随着场桥司机多技能培训的逐步开展和推进,场桥司机→多技能司机→岸桥司机的职业发展路径得以逐步实现,为岸桥司机队伍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此外,累计培养多技能理货员12名,其中4名已升至场桥司机岗位,理货员→多技能司机→场桥司机的职业发展路径得以逐步确立。

4.4 提升人员调配水平

人员柔性化管理的重点是确保岗位的合理配置和工种间的协同。五洲国际初步建立起以设备司机为核心的一线操作岗位协同调配机制,使一线员工单人工作效能得到提升。例如:岸桥司机平均单班饱和度由2012年的205自然箱增至2014年的263自然箱,提升28.3%;场桥司机平均单班饱和度由2012年的118自然箱增至2014年的159自然箱,提升34.7%。此外,维修人员在完成本岗位工作的同时,人均月作业箱量为720自然箱左右;理货员在完成本岗位工作的同时,人均月作业箱量为1 348自然箱。

5 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中推行人员柔性化管理,实现关键岗位的“一岗多人”制,不仅有利于解决码头装卸作业人员供需不平衡问题,而且有利于码头作业人员的优化配置及员工职业规划通道的建立,对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谢尘 收稿日期:2014-10-13)

上一篇:传媒和网络教学反思下一篇:浙江省工伤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