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专利检索

2025-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知识产权专利检索(精选8篇)

知识产权专利检索 篇1

历史由来

1970年4月26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这一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正式成立。2000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35届成员大会系列会议通过了中国和阿尔及利亚1999年共同提出的关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

4月26日是《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生效的日期。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主题回顾

历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回顾

2001年: 今天创造未来

2002年: 鼓励创新

2003年: 知识产权与我们息息相关

2004年: 尊重知识产权 维护市场秩序

2005年:思考、想象、创造

2006年:知识产权——始于构思

2007年:鼓励创造

2008年:尊重知识产权和赞美创新

2009年:绿色创新

2010年:创新——将全世界联系在一起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保护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促进各国之间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组织。根据1967年7月14日在斯德哥尔摩签订的“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成立(该公约于1970年生效)。1974年12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总部设在日内瓦。我国1980年3月加入该组织。截至1991年1月1日,该组织有成员国125个。

200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成员国决定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其目标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知识产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为了庆祝创新者和艺术家们对全球各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之所以选定4月26日,是因为该日正是《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当时于1970年生效的日期。WIPO及其成员国从2001年开始,每年都于4月26日庆祝世界知识产权日。

由我国和阿尔及利亚在199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三十四届成员国大会上共同提出,经2000年结束的第三十五届成员国大会上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确定每年4月26日为“世界知识产权日”,并决定在2001年的这一天在世界各国首次举行有关庆祝活动。4月26日是《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纪念日,1971年的这一天,该公约开始生效。

确定“世界知识产权日”和开展有关活动将有助于突出知识产权在所有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并提高公众对人类在这一领域努力的认识和理解。

每年的这一天,在全世界各地和国内各省市,都将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世界知识产权日宗旨

世界知识产权日让人们有机会认真思考知识产权(IP)是如何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版权如何帮助我们听到音乐,欣赏和看到艺术、电影和文学作品;工业品外观设计如何帮助我们设计我们自己的世界,商标如何为我们提供表明质量可靠的标志;专利如何有助于人们作出天才发明,使生活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快捷、更加安全──有时甚至完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对于所有这一切,人们往往都熟视无睹;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对人类创造力与知识产权之间的联系缺乏认识。虽然多数人都听说过版权、专利和商标,但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商业或法律上的事,对自己的生活并无多大影响。世界知识产权日正是一个通过日常生活的现身说法,提高人们对创造、创新和知识产权制度的认识与尊重的理想机会。

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标志主体字母为“I”、“P”、“R”,是知识产权英文表达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的首写字母,三个字母变形组成一个活跃的人体形状,意为“知识以人为本,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权利人的利益”。标志包括主体字母、“宣传周”日期及中英文名称三部分,体现与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联系。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每年的这一天,全世界和我国各地都举行多种多样的活动。维护知识产权,是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体现。维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查获了多少张翻版,查处了多少假商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普及知识,全面提升市民的维权意识。“尊重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部分。

由我国和阿尔及利亚在1999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三十四届成员国大会上共同提出,经2000年结束的第三十五届成员国大会上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确定每年4月26日为“世界知识产权日”,并决定在2001年的这一天在世界各国首次举行有关庆祝活动。4月26日是《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纪念日,1971年的这一天,该公约开始生效。

确定“世界知识产权日”和开展有关活动将有助于突出知识产权在所有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并提高公众对人类在这一领域努力的认识和理解。

每年的这一天,在全世界各地和国内各省市,都将举行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组织简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sation,简称WIPO)

是一个致力于促进使用和保护人类智力作品的国际组织。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是联合国组织系统中的16个专门机构之一。它管理着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各个方面的24项(16部关于工业产权,7部关于版权,加上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国际条约。直到2007年6月15日为止,成员国有184个国家。

组织历史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根源可追溯到1883年。

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诞生了。这是第一部旨在使一国国民的智力创造能在他国得到保护的重要国际条约。这些智力创造的表现形式是工业产权,即:发明(专利)商标 工业品外观设计。

《巴黎公约》于1884年生效,当时有14个成员国,成立了国际局来执行行政管理任务,诸如举办成员国会议等。

1886年,随着《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缔结,版权走上了国际舞台。该公约的宗旨是使其成员国国民的权利能在国际上得到保护,以对其创作作品的使用进行控制并收取报酬。这些创作作品的形式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戏剧; 歌曲、歌剧、音乐作品、奏鸣曲;和 绘画、油画、雕塑、建筑作品。同《巴黎公约》一样,《伯尔尼公约》也成立了国际局来执行行政管理任务。

1893年,这两个小的国际局合并,成立了被称之为保护知识产权联合国际局(常用其法文缩略语BIRPI)的国际组织。这一规模很小的组织设在瑞士伯尔尼,当时只有7名工作人员,即是今天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这个有着184个成员国和来自全世界95个国家的约938名工作人员并担负着范围不断扩大的使命与任务的充满活力的实体──的前身。

随着知识产权变得日益重要,这一组织的结构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1960年,BIRPI从伯尔尼搬到日内瓦,以便与联合国及该城市中的其他国际组织更加邻近。

1967年7月14日,“国际保护工业产权联盟”(巴黎联盟)和“国际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联盟”(伯尔尼联盟)的51个成员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共同建立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IPO),以便进一步促进全世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各国和各知识产权组织间的合作。

1970年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生效;经历了机构和行政改革并成立了对成员国负责的秘书处之后,保护知识产权联合国际局变成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1974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为联合国组织系统的一个专门机构,肩负着管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任务,这一任务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的承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现今三个最主要的管理知识产权条约的国际组织(后两个国际组织不是知识产权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设有联络处。

197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秘书处搬入总部大楼。

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同世界贸易组织(WTO)签订了合作协定,从而扩大了其在全球化贸易管理中的作用,并进一步证明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组织宗旨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宗旨是:

(1)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必要时通过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协作,促进全世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2)确保各知识产权联盟之间的行政合作。该组织管理着一系列知识产权条约,其中包括《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等条约。

组织职能

该组织主要职能是负责通过国家间的合作促进对全世界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建立在多边条约基础上的关于专利、商标和版权方面的23个联盟的行政工作,并办理知识产权法律与行政事宜。该组织的很大一部分财力是用于同发展中国家进行开发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明创造和文艺创作活动,以利于其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组织公约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规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对下述各国开放:

(i)凡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联盟或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联盟成员的任何国家;

(ii)凡为联合国会员国、或任何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成员国、或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或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的任何国家;以及

(iii)应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邀请成为本组织成员国的任何国家。因此,只有国家方可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

组织条约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过的条约分三大类。

知识产权保护条约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Treaties)

1、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1886年通过。

2、发送卫星传输信号布鲁塞尔公约(Brussels 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Programme-Carrying Signals Transmitted by Satellite)。

3、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日内瓦公约(Geneva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Producers of Phonograms Against Unauthorized Duplication of Their Phonograms)。

4、制止商品产地虚假或欺骗性标记马德里协定(Madrid Agreement for the Repression of False or Deceptive Indications of Source on Goods),1891年在马德里缔结,1958年在里斯本最后修订。

5、保护奥林匹克会徽内罗毕条约(Nairobi Treaty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Olympic Symbol)。

6、专利法条约(Patent Law Treaty)。

7、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Paris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dustrial Property)简称“巴黎公约”,1883年在巴黎缔结,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最后修订。

8、保护表演者、音像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罗马公约(Rom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Performers, Producers of Phonograms and Broadcasting Organizations)。

9、商标法条约(Trademark Law Treaty--TLT),1994年10月在日内瓦缔结。

1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IPO Copyright Treaty--WCT),1996年12月20日通过。

1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IPO Perfo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WPPT),1996年12月20日通过。

全球保护体系条约

(Global Protection Sustem Treaties)

1、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1970年6月19日缔结。

2、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Madrid Agreement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ation of Marks),(简称“马德里协定”),1891年在马德里缔结,1967年在斯德哥尔摩最后修订,1989年增订了议定书。

3、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保存海牙协定(The Hague Agreement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Deposit of Industrial Designs)。

4、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Budapest Treaty on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the Deposit of Microorganisms for the Purposes of Patent Procedure),1977年4月28日缔结。

5、保护原产地名称和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Lisbon Agreeme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Appellations of Origin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Registration)。

分类条约

(Classification Treaties)

1、建立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分类洛迦诺协定(Locarno Agreement Establishing a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Industrial Designs)。

2、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Nice Agreement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for the Purposes of the Registration of Marks),(简称“尼斯协定”),1957年在尼斯缔结,1977年在日内瓦最后修订。

3、国际专利分类斯特拉斯堡协定(Strasbourg Agreement Conc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

4、建立商标图形要素国际分类维也纳协定(Vienna Agreement Establishing a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Figurative Elements of Marks)。

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于1994年4月在马拉加什缔结,是不属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一个主要知识产权条约,它于1995年1月生效。

中国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中国于1980年6月3日加入该组织,成为它的第90个成员国。中国1985年加入保护工作产权的巴黎公约,1989年加入商标国际注册的马德里协定,1992年10月加入保护文学艺术品伯尔尼公约,1994年1月1日加入专利合作条约。至1999年1月,中国共加入了该组织管辖的12个条约。

2008年7月3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日内瓦发表2008年《世界专利报告》称,2006年世界专利申请量高达176万件,比2005年增长了4.9%。中国、韩国和美国专利申请量的增长促进了世界专利申请量的增长。报告认为,世界专利申请量的增长证实创新活动日益国际化。报告说,2006年日本的专利申请量为514047件,美国为390815件,韩国为172709件,德国为130806件,中国为128850件。由于国内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显著增长,中国在世界专利申请量总数中的份额大大提高,2000年至2006年,中国所占份额已从1.8%增至7.3%。2005年和2006年之间,中国、韩国和美国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总数分别增长了32.1%、6.6%和6.7%。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另外,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专利法。我国专利法自1985年4月1日施行。依法建立的专利制度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

(2)、商标法。我国商标法自1985年3月施行。1993年2月22日进行了修正,扩大了商标的保护范围,除商品商标外,增加了服务商标注册和管理的规定;在形式审查中增加了补正程序,在实质审查中建立了审查意见书制度。

(3)、著作权法。我国著作权法自1991年6月1日起施行。2001年10月进行了修正。

(4)、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2年1月1日实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5)、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规定了6种知识产权类型,即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并规定了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也在第七节,以八条的篇幅,确定了知识产权犯罪的有关内容,从而确定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制度。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发明奖励条例》等单行法和行政法规也都对相关的知识产权作了规定。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

1994年6月16日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发表

白皮书分三部分:

一、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二、中国具有高水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三、中国具有完备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体系。

白皮书说,中国政府恪守保护知识产权有关国际公约及双边协定的真诚立场和充分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得到了国际舆论广泛的赞誉和支持,白皮书在结束语指出,世界上总有某些人视而不见中国的发展变化,不顾基本的事实,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妄加评论。对此论调,无需争辩,事实是最好的回答。

-----------------知识产权组织负责通过在各国间开展合作促进对全世界知识产权的保护,并管理各种与知识产权的法律和行政有关的多边条约。

2、活动

499、知识产权组织的主要活动包括:确定国际知识产权规范和标准,特别是通过国际条约确定标准;对那些体现出这类规范和标准的条约以及那些有助于保护发明、商标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提出的其他条约进行管理;提供工业产权信息,特别是专利文件和国际标记注册中所载的法律和技术信息。知识产权组织还实施一个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提供法律和技术援助的实质性方案。

500、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截至1998年9月21日止为171个。此外,还有六个国家为由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条约的当事方,尽管尚未成为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

501、至1998年11月16日,由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条约有(按通过的时间顺序排列):

(a)工业产权方面:巴黎公约(知识产权保护)、马德里协定(制止产品产源虚假可欺骗性标记)、对德晨同盟(国际标记注册)、海牙协定(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保存)、尼斯协定(商标注册用商品与劳务国际分类)、里斯本协定(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洛迦诺协定(建立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分类)、专利合作条约(关于发明保护国际申请在寻求多国保护情况下的提出、寻找和审查方面的合作)、国际专利分类协定(专利分类世界统一)、维也纳联盟(建立商标图形要素国际分类)、布达佩斯条约(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内罗毕条约(保护奥林匹克会微)、商标法条约(商标注册前手续的简化)。

(b)版权或邻近权利方面:伯尔尼联盟(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罗马公约(保护演员、唱片制作人和广播组织,同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局合作管理)、日内瓦公约(保护唱片录制者防止其唱片被擅自复制)、布鲁塞尔公约(关于卫星传送节目信号分配问题)、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某物某些作品的某些权利)、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保护表演艺术家现场直播表演和表演录音及保护艺术家和唱片录制者的唱片权)。

502、就知识产权组织作为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地位而言,根据其同联合国订立的协定的第1条,知识产权组织负责根据其基本文书和由其管理的条约和协定采取适当的行动,其中包括促进创造性智力活动和推动与工业产权有关的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让,以加速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但应考虑到联合国和其机关以及联合国系统其他机构的职责范围。

3、国际合作

503、知识产权组织自1996年1月1日起受其同并非联合国系统成员的世界贸易组织(贸易组织)订立的一项协定的约束。该协定规定由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和贸易组织秘书处就援助发展中国家、通知和收集贸易组织成员知识产权法律和条例以及关于国家和国际组织徽记的通知等方面开展合作。关于与贸易包括伪造货物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协定也规定了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该协定于1994年签订,由世界贸易组织进行管理。

4、关于卫星传送节目信号分配问题的布鲁塞尔公约(1974年)

504、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对空间活动具有特殊意义的条约之一要数布鲁塞尔公约。公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必须采取充分措施防止卫星传送的任何节目信号向其领土上或从其领土上擅自播送的义务。播送如果未得到组织——通常是一个决定节目包含什么内容的广播组织——的核准,即为擅自播送。这一义务对于身为某一缔约国国民的通缉是适用的。但是,这一公约的规定不适用于直接广播卫星传送信号的情况。

505、截至1998年5月25日止,公约共有下述22个缔约国:亚美尼亚、澳大利亚、奥地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德国、希腊、意大利、肯尼亚、墨西哥、摩洛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葡萄牙、俄罗斯联邦、斯洛文尼亚、瑞士、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利坚合众国、南斯拉夫。

5、知识产权组织与空间有关的活动 506、1997年,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在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美利坚合众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顾问的帮助下进行了一项研究,内容涉及就在外层空间作出或使用的发明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对所有国家和有关政府间组织共同适用的规则或提出原则的可取性和可行性。这项研究促成了如下结论的得出:有必要就在外层空间作出或使用的发明的保护制订特别的法律规定,但最好由国际局就这类发明的现有保护情况向有关国家和组织介绍情况。

6、出版物

知识产权专利检索 篇2

1 我国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的发展与现状

自专利法实施以后, 根据国际环境和国内具体需求, 我国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法, 经过三次修正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起到了对专利所有人权益的保护作用, 推动了专利技术及发明等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 同时还促进了我国专利技术开发的发展, 调动了科技人员、知识分子进行创造发明的积极性。随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 吸引了国外投资者的目光, 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法律规定专利技术所有人的权益不可侵犯, 为此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 成为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2 专利权益人所受侵权行为的主要表现

通常情况下, 对专利权益人的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假冒发明人的专利产品和专有技术;第二种形式是对专利发明进行篡改;第三种形式是剽窃专利发明所有人的技术、产品据为己有。下面对专利技术及相关专利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进行详细分析。

2.1 实施专利侵权的行为

1) 未取得专利所有权人专利转让或授权, 擅自使用专利所有权人的专利方法或是实施专利产品的生产、销售等行为。

2) 未取得产品外观设计专利所有权人的授权, 擅自使用他人外观专利于自己的产品, 并进行生产、销售的行为。

3) 未取得专利授权合同情况下, 擅自使用发明人专利的行为。

4) 在取得专利授权合同情况下, 不按合同约定, 私自和第三方形成专利转让事实的行为。

5) 在没有取得专利局审查许可或是在专利有效期内, 强制实施发明人的发明专利或是专利技术的行为。

6) 具备专利发明人界定权的产品以及在自主专利产品上署名专利号以及专利标识的行为。

7) 擅自在已经发生专利人界定的专利发明文件上, 填写不具备专利权资格人署名的行为。

8) 发明人在没有征得国家许可的情况下, 私自在其他国家进行专利申请, 并在国外公开发明专利项目的行为。

2.2 实施专有技术的侵权行为

1) 利用贿赂手段, 获得具有专有技术资格认定的专有技术信息, 有偿提供给他人, 或是采用剽窃手段获得他人专有技术信息, 谋求经济收益的行为;

2) 从原单位离职不到一年的员工, 向其他单位泄露或转让原单位享有专利权专有技术的行为;

3) 没有履行合同规定, 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泄露本单位技术机密以及实施技术公开的行为;

4) 对专有技术发明人的荣誉、精神、权利造成伤害的行为。

3 解决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法律方式的选择策略

根据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法, 对专利所有权人实施的保护原则体现了综合性, 既包括我国的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 以及知识产权有关的商标法、著作权法和专利法, 还包括行政、刑事、民事三大诉讼法, 以此对专利权所有人的权益进行保护。当专利权所有人的权益受到损害时, 可以根据相关法律, 对侵权行为进行鉴定, 对侵权结果进行分析, 选择适应的法律进行保护。

3.1 采用和解方式解决

这种解决方式适用于专利侵权案件中双方是合作的关系, 他们存在达成和解的基础, 可以通过内部自行协商, 被侵权人可以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行为, 并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样的解决方式, 省去了提起诉讼的时间, 双方都能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 解决好侵权引发的法律纠纷。

3.2 采用调解方式解决

当侵权事件发生后, 第三人作为调解人对侵权事件进行调解工作。调解人的选择会受到身份、地位、影响面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1) 选择人民调委会作为调解员。当侵权人的行为明显触犯相关法律法规, 但涉及到的标的量小, 没有产生严重后果的, 人民调委会可以作为调解人, 对侵权纠纷进行调解, 实现对专利所有人进行保护的目的。

2) 选择技术权威组织或机构进行调解。这种调解方式适用于侵权客体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侵权事件中。技术权威组织或机构权威性的技术认定结果, 容易取得双方当事人的认可, 从而使侵权事件得到合理解决。

3) 选择专业律师进行调解。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维权的律师, 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案件处理经验, 同时他们对专利技术方面的科技知识也非常了解, 能站公正的立场上, 对当事人双方所担负的责任, 以及享有的权利, 作出更为合理的调解。

4) 选择行政部门进行调解。在有些专利侵权事件中存在明显的侵权行为, 被侵权人可以选择行政部门, 对存在的专利侵权行为及时制止, 并向侵权人提出合理补偿。行政部门包括和知识产权相关的有关的行政管理单位, 例如专利、著作权管理机关, 以及国家工商管理机构, 另外还包括科技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等, 都可以对专利侵权行为进行调解。

3.3 采用仲裁方式解决

当专利侵权事件中当事人双方对侵权行为存在较大争议时, 可将有关文件材料交由相关仲裁机构, 对侵权纠纷实施仲裁。仲裁机构根据程序, 对存在争议的事件提出仲裁结论。一般情况下, 专利侵权行为的解决往往是结合了调解和仲裁两种方式。

3.4 采用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方式解决

这种解决方式存在于行政机关内部, 指的是在其管理范围内相对人提出对下属部门的侵权行为进行复查的一种制度。行政复议中的当事人中, 必定有一方是行政部门。这种解决行政部门知识产权纠纷的方式, 是科学化、民主化的体现。

行政诉讼指的是事件当事人对行政复议结果不认同情况下, 把事件提交给法院, 进入诉讼程序, 以此来解决存在的侵权争议。

3.5 采用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

知识产权纠纷一般是专利所有人的人身权以及财产权受到侵犯。在当事人不愿意进行调解, 或者是对其他部门调解结果不认同的情况下, 可以提起民事诉讼。知识产权侵权事件大都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的。被侵权人更加相信民事诉讼的判决结果, 认为其最具权威性。

3.6 采用形式诉讼的方式解决

在知识产权侵权事件中, 由于侵权人的不法行为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 就要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并对其提起民事诉讼, 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4 结论

知识产权专利体系的建立, 为发明人和专有技术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 采用合适的解决方式, 可以最大限度的维护被侵权人的利益, 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楚建, 程龙, 唐恒.知识产权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专利权人调研的实证研究[J].江苏商论, 2014, 8:40-45.

[2]刘建峰.高性能倒装键合装备的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5, 15:198-191.

知识产权专利检索 篇3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专利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之一,以及研发和创新的标志性内容,又是企业知识产权中首要和核心的内容。企业专利申请战略,就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对创新产业化应用前而进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企业加强自身研发实力,参与和应对市场竞争的同时,有必要从新时期专利及其知识产权理念的维度,结合企业专利申请及其实践,重新审视和分析专利及其知识产权的普遍观念。进而以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辨析知识产权之传统观念,厘清创新领域之传统意识,以期健全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我国专利及其知识产权现状

1.1专利申请总量十年翻三番

我国创新领域在近10年来获得了举世瞩目的飞跃式发展,发明专利申请及其授权,正在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础。首先是1999年以来,国内专利申请量的年增长率,平均保持在20%以上,十年翻了三番[1],国际专利申请同比增长30%左右,排在世界第五位,虽仅次于美、日、德、韩,但增速居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首[2];

其次是发明专利的申请比例大幅度增加,2009年发明专利的申请比例达到了26.1%,比2004年提高2.5个百分点,比1999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再有是我国专利授权数量也在不断攀升,2009年专利授权数量超过58万件,同比增长41.2%,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同比增长40.4%[3]。

1.2企业专利申请现状

伴随着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基层的专利及其知识产权的意识不断加强。企业不仅加强了专利知识的培训,尤其是通过对专利文献的查询运用,使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发明创造的灵感。同时,各行各业先后制定了奖励政策,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也收到了显著效果。表1是依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系统,针对部分不同企事业单位2005~2008年间的专利申请统计。

表1 2005~2007年不同企事业单位的专利申请统计

由表1可以得出以下的一些基本认识:

(1)对于多数企业而言,统计年份的专利申请均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尤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山钢铁)最为明显,发明专利申请2006年比上一年度增加了61.73%,2007年又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2.60%。而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石化)则继续保持良好的平稳趋势。

(2)除宝山钢铁外,无论是上海石化,还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简称:沪东造船),抑或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其统计年度的专利申请数量均远远少于高等院校,如同济大学是上海石化的将近10倍。

虽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科教系统与工业企业的区别,也包括宝山钢铁比其他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开发,以及善于总结研发成果和专利申请等;但同时含有宝山钢铁作为副部级特大型企业,在科技资源配置和建制上的得天独厚,如宝山钢铁研究院,具有比其他局级企业所属研发机构更胜一筹的优势。

1.3专利及其知识产权的普遍观念

随着当下社会各界对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视,我国创新领域在近10年来也获得了举世瞩目的飞跃式发展,然而在我国向创新型国家目标迅速迈进的进程中,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的创新领域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专利及其知识产权现状方面,包括专利成果转化率低,专利“含金量”说,科技与经济脱节,以及企业要增加申请数量和提升专利质量等说法。

1.3.1专利成果闲置且转化率低

以专利及其知识产权现状为标志的我国创新能力,尚不能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关键产业和核心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较弱。

2009年上海国内专利申请量达6.2万件,居全国第五位,但专利转化率仅为10%左右[3];2008年济南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1584件,专利转化实施率不足10%[5]。武汉市知识产权局[6]公布的“2005~2008年武汉地区高校授权专利维持与实施状况”调查及曹勇和陈仁松[7]对武汉高校专利实施状况分析研究,累计抽样15所院校的590项授权专利中,已经实施专利为147项,仅占总数的24.9%,大量科研成果闲置。

1.3.2专利“含金量”说

中国专利“成色”尚显不足。最具含金量的是“发明专利”,有统计表明,在2009年我国各种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的申请只占四分之一(见图1);最多的专利申请类型是外观设计,约占全世界注册量的四分之一[1]。

图1 国内申请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

2008年《财经》曾以《中国将严控‘垃圾专利’产生》为题,“解释”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对《专利法修正案》草案的审议,称本次修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遏制“垃圾专利”的产生[8]。2006年《湖北日报》一文章亦称“问题专利”和“垃圾专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垃圾专利”可能占到了所有授权专利的50%,甚至80%以上[1]。

1.3.3存在科技与经济脱节现象

21世纪,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高科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科技已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步成为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发展科技、实现产业化已成为各级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由于专利成果转化率低,造成我国技术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多,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少,既有普遍存在“垃圾专利”的传统认识,也有类似科技界还存在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甚至包括“我国科技界积累本来就少,部分人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而是过分追求专利和论文数量,对科技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的评述[1]。

1.3.4企业要增加申请数量和提升专利质量

《专利统计简报》报道[3],2009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只有四家国内企业(含一家台资企业)入围;而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仅有两家国内企业入围。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的仅有4.2%。

由此认为,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全球产业核心专利技术开发与自主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已经到了需要帮助核心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型企业继续做大,加快做强的关键时期,企业要增加专利申请的数量,提升专利成果的质量。

2专利及其知识产权理念辨析

2.1企业科学发展与专利申请的关系

表1告诉我们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事业单位,其专利申请的数量有比较大的区别,例如,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简称:沪东造船)3年平均的专利申请量是22.67件(项)/年,而同期的上海石化是38.67件(项)/年;也告诉我们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事业单位,其专利申请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例如,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由于行业的特点,相对突出“外观设计”类专利申请,其3年统计平均值为10件(项)/年,而上海石化、沪东造船和宝山钢铁在同期没有“外观设计”类的申请。表2 比较了同类行业间不同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

表2 同类行业间不同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比较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显然,这些独立核算经济单位即使存在性质、规模和行业领域的不同,但都共同追求盈利的目标,这是其一;其二,即使是同一企业,也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间对专利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创新的期盼和追求始终如一。传统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现代的高科技企业大多是知识型创造企业,后者比前者更加突出专利及其知识产权对盈利目标的贡献,但并不表示劳动密集型企业不需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表2已经清晰地表明了企业的性质、所处行业领域、不同发展阶段与专利申请及其授权的辩证关系。

2.2专利和技术秘密的比较

技术秘密是一种未获知识产权保护的、未公开的但是可具传播、具有经济价值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它的法律特征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9]:(1)技术秘密的实质是一种技术知识,具有非物质属性;(2)技术秘密不受知识产权法规的保护;(3)技术秘密具有秘密性;(4)技术秘密具有事实上的专有权;(5)技术秘密具有实用性、经济性和历史性。

专利机制及其专利授权,也必然向社会公开全部的技术内容。这对企业来说,也等于无偿向竞争对手提供了自己研发方向和市场开拓方向的信息,易于引发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另外,全部技术内容的公开给相关领域的经营者掌握现有技术、研究替代技术提供了途径,容易使原有专利的价值在无形中贬值。因而,从法律特征看技术秘密与专利的区别,包括:一是获得法律保护的基础不同;二是法律保护的手段和程序不同;三是法律保护的有效期与区域不同;四是专有程度不同。

在企业选择技术管理策略时,技术秘密是与专利相并列存在的保护手段,即企业对其掌握的某一类技术知识不以向社会公开内容并取得专利的方式加以保护,而是采用了“秘密”的形式,作为保存于内部不公开的资料存在。无论是专利还是技术秘密,从本质上来讲,都是通过赋予企业某种技术垄断来保护其对特定智力创作成果所享有的利益。只不过专利权人是依靠法律的直接规定取得排他性的使用权利,而技术秘密权利人则是通过自身的保护手段来获取同样的独占使用。

与专利申请及其授权方式相比较,以技术秘密的手段保护企业技术权益具有以下优势[10]:(1)权利取得方式简便,维持成本低;(2)技术信息无需公开,从而给技术的拥有者带来了事实上的技术垄断;(3)采用技术秘密方式无需考虑地域限制,这也是专利所不能比拟的;(5)只要保密方式得当,技术秘密的存在时间有可能无限延续。(8)技术秘密的保护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大于专利。

因此,在企业技术权益保护的层面上看,专利与技术秘密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两种可以交叉互补的保护机制,二者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保护范围也有差别,力度上各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作为技术知识的拥有者,认真分析两种方式的不同特征,充分利用其各自的优势,选择合适的保护手段,最终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技术知识保护体系[11]。

2.3专利数量与转化率的关系

毫无疑问,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科技与经济结合也揭示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即经济的发展以科技进步推进生产要素的不断变革为条件,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进步以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动力,同时,科技进步的新成果也为经济发展新产业的建立提供了保证、指出了方向。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

但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乃是一个整体化的系统工程,其至少包涵科研体制与经济体制,科技投入与产出,科技资源与人才开发,专利申请数量与研发成果转化,科研院所机制与企业组织运作等多方位和多层次(见图2)。即便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产学研合作,也存在战略联盟、项目合作、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厂会协作、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等模式。

图2 科技与经济结合及其整体化系统工程概览

还有,虽然专有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量度,但它包括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专利技术为受到专利法保护,业已公开之发明创造;技术秘密是指能为拥有人带来利益,不为公众所知悉的技术信息。众所周知,可口可乐配方是企业的技术秘密,为可口可乐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倘若申请发明专利,按照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来判断,该配方一旦被授权,成为公开的发明创造,是否还有如此的经济效益?显然,专利技术往往来源于技术秘密。是否将技术秘密转化成专利技术,通常企业都有自身的策略及其运作模式。

由此可见,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以及专利转化率的多少,虽然可以反映企业的研发方向和整体的科技水平,但这并非唯一的评判。正是由于这种专利数量、转化率与经济效益之间的非唯一性,“企业要增加申请数量和提升专利质量”的说法也就不够全面,以专利转化率来衡量科技与经济脱节现象,也就显得底气不足。过于强调企业的专利数量及其转化率,也许会偏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初衷。这与Bhatia Vinit和Carey Gib [12]在2007年所阐述的观点相吻合。

2.4企业专利是技术储备的标志

国际间、企业间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也是技术上的竞争,而争夺技术的优势又常常是经济竞争的核心。为此,一要有应对当前市场竞争的实力,二要有参与今后经济竞争的技术储备,包括具备众多的技术人才、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技术装备。

对于技术人才的储备,学术界正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周玲[13]提出做好人才储备应对金融危机,刘惠民[14]认为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将促进企业发展。产业界也已认识到人才储备的重要性,目前许多企业不仅在开展人才储备规划和招聘技术储备干部,而且也在探索企业人才储备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互动[15]。

对于技术装备的储备,通常是指新研制的产品、装备等暂时不投入生产的技术硬件和软件,仅以设计图纸、技术资料、技术文件、标准等形式储备,需要时即能迅速投入生产。由于它往往是一种探索性、试验性的工作,也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虽然有类似企业技术储备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16],但真正实施技术装备类战略资源储备的企业并不多见,仅仅局限于一些跨国公司和大型集团化企业,其中尤以福特汽车全方位技术储备为典型[17]。

显然,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或者说是产品研发方向的技术储备,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保持技术储备的连续性则显得更为重要。表3是上海石化聚丙烯树脂类、C5及其衍生物类和丙烯腈及其衍生物类,相关专利申请及其技术储备的统计。

表3 上海石化相关专利申请类别统计

对于变幻莫测和竞争激烈的市场而言,企业发展通常可以划分成两大类,一是领先战略,二是跟进战略。实施C5领先战略的上海石化,面对众多跟进战略和“后发制人”的竞争者,始终拥有C5及其衍生物类的专利申请技术储备,善于利用这一近25%的技术储备,使上海石化的C5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先发制人”的领先地位。换言之,高能力、高机动性、高灵活性的C5技术储备,这是企业制胜市场的重要法宝。

3.结 语

1.企业的性质、规模及其所处行业领域,特别是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专利的需求不尽相同,但创新的期盼和追求始终如一。

2.企业拥有的专利申请数量,以及专利转化率的多少,可以反映企业的研发方向和整体的科技水平,但并非唯一的评判依据;过于强调企业的专利数量及其转化率,也许会偏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初衷。

3.认清两种方式的利与弊,在合理分析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市场策略、经营方向等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建立严密的技术管理体系,成为每一个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4.《专利法》和《实施细则》对不同类别专利申请所作出的若干相应法律表示,仅仅只是法律程序的区别对待而已,并无不同类别专利之间孰高孰低之分。有关中国专利“含金量”的传统观念,乃是一种片面的曲解和认识。

5.企业专利及其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技术储备,是技术领先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企业技术储备越雄厚,企业的发展越能保持高机动性和高灵活性,企业的战略也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6.提高技术储备的成功率,一是要对储备项目进行科学的技术预测与经济预测,二是要加强对具有丰富技术知识、技术经验和优良素质人才的培养,三是要依靠先进的实验手段和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装备,四是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

责编/宋晖

参考文献

[1] 韩 妹.国内专利申请量十年翻三番 年均增幅超过20%[N].中国青年报,2010-04-08.

[2] 胡 谋.中国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三成[N].人民日报,2010-03-16.

[3]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2009 年我国专利申请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专利统计简报2010年第1期)[EB/OL].www.sipo.gov.cn/sipo2008/ghfzs/zltjjb/201001/P020100122519350133217.pdf.

[4]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历年所获专利[EB/OL]. http://www.sinopecgroup.com.

[5] 李 飞. 2008年专利申请首次过万达11584件 万件专利转化率不足10%[N].齐鲁晚报,2009-03-05.

[6] 熊琳晖.高校专利转化不足三成[N].长江日报,2010-04-01.

[7] 曹 勇,陈仁松.武汉高校专利实施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8):47-50.

[8]秦旭东.中国将严控“垃圾专利”产生[EB/OL].www.caijing.com.cn/2008-08-19/110006648.html,2008-08-19.

[9] 刘建明.从法律特征看技术秘密与专利的区别[J].№,1991(4): 6-8.

[10] 李 欣,梁 琦.企业管理中技术保护模式的战略选择——谈专利和技术秘密的比较与结合[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10): 120-122.

[11] 胡 坚,何勇平.企业专利申请战略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5): 323-325.

[12] BHATIA V IN IT, CAREY GIB. Patenting for profits [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7, 48 (4) : 15 -16.

[13] 周 玲.做好人才储备应对金融危机[J].印刷杂志,2009(7): 34-35.

[14] 刘惠民,浅谈建立人才储备机制,促进企业发展[J].科技信息, 2008(36): 186-187.

[15] 徐玉洁.企业人才储备与高校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 2009(2): 57-58.

[16] 何忠泰,陈令森.论企业技术储备与可持续发展[A].2004年学术年会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4.

知识产权专利检索 篇4

知识产权工作应当以公司经营与研发为导向,制定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以配合公司的经营与研发工作,使得知识产权价值利益最大化。

初步构想如下:

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Ø 通过了解公司具体情况,制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因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必须依据合理优化的流程,只有规范了制度,才能依据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并且将该制度融入公司研发以及经营的流程中,保证知识产权工作与公司经营活动的同步性。

Ø 初步构想应当建立的制度包括:《专利管理制度》《专利分析管理办法》《专利申请流程管理办法》《专利维护管理办法》《专利奖励管理办法》《专利许可管理办法》《科技情报管理办法》《商标管理办法》《商业秘密管理办法》《软件著作权管理办法》……可以总体写,也可以分开写。

二、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及高层战略设想,建立符合公司情况的短期及长期知识产权战略规划,逐步建立防御--相持--进攻的知识产权战略。使得知识产权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三、创新技术专利化

根据制度建立完善的具体工作方式,对每个细节进行标准化操作。

1、挖掘:在充分掌握公司自有技术信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点。

2、评审:对创新点进行技术评审,组织技术专家人员根据检索结果对待申请专利进行评审,确定可专利性。

3、撰写:撰写高质量的申请文件。

4、奖励:设定适当的奖励机制以提升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还包括检索、讨论、答复OA、复审、无效等其他具体工作,不详细列出。

四、研发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

研发项目知识产权风险评估,专利分析,科技情报支持,研发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根据研发项目、技术种类、产品线交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图。以清楚明了的建立本公司的知识产权技术架构。便于发现侵权产品。各研发小组或研发小部门配以专人配合知识产权工作。

五、专利分析

Ø 侵权分析:新立项产品/技术进行侵权分析,出具《专利分析意见书》

Ø 规避设计:根据侵权分析结果,结合新产品方案与研发讨论合理的规避设计方案,或其他解决方案。

Ø 技术分析:专项疑难技术点、预研或其他需求进行的专门的专利技术检索及分析,以提供研发有效的技术方案或者特定技术主题的发展趋势分析。

Ø 情报提供:根据研发需求,通过检索提供合适的专利信息,供研发参考使用,避免浪费时间、浪费研发经费的重复开发。Ø 竞争对手分析:定期跟踪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并进行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整体与个别分析,并建立行业专利数据库。

Ø 查新分析:撰写前期根据检索进行的专利性分析。

Ø 纠纷分析:在知识产权纠纷中的专利分析。

六、知识产权宣传教育

期待达到公司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Ø 新员工入职知识产权教育培训

Ø 定期知识产权知识宣传

Ø 根据特定的员工的特定需要进行培训

七、知识产权保护

根据公司知识产权战略或者市场竞争的需要,适时采用一定的手段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以打击对手。

八、知识产权许可、利益转化

在保护的基础上以知识产权许可的方式获取最大利益,也可以在公司产品遭遇风险时,作为交叉许可的保护伞。

专利撰写知识小结 篇5

一:专利的分类

在申请专利和撰写专利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专利分为哪几类,根据网上资料可知在中国专利分为: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二:专利撰写

1、专利申请文件介绍

专利申请文件包括请求书、说明书及其摘要、权利要求书,也包括其他附件。因而在撰写专利时,都应包括上面的内容。

首先,请求书是申请人向专利局表示请求授予专利权愿望的一个文件,有启动专利申请和审批程序。

其次,说明书的主要作用是做为一项技术文件像全社会充分公开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使该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施,从而对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权利要求书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表述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申请时提交的权利要求书反映了申请人当时对该发明或实用新型所要求的保护范围。

请求书、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是每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必须提交的文件,而其它附件并不是每件发明必须具备的。

2、专利申请文件撰写

本文将着重介绍、研究和总结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撰写。而在这两种专利申请文件中,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1.1)权利要求书简介

权利要求书有权利要求组成,一份权利要求书至少有一项权利要求。权利要求用技术特征的总和来、表示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限定发明和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1)权利要求类型

产品权利要求:国际上称作物的权利要求,给予保护的客体不仅包括常规概念下的产品,也包括物质、材料、物品、机器、合金、组合物、化合物等等。

方法权利要求:国际上又称作活动的权利要求,给予保护的是有时间要素的活动,可以是制造方法、使用方法、通信方法、处理方法、安装方法及将产品用于特殊用途的方法。2)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

中国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有独立权利要求,也可以有从属权利要求。独立权利要求是指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的权利要求。在一件专利申请的所有权利要求中,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最宽。

从属权利要求是指如果一项权利要求包含了另一项权利要求中的所有技术特征,且对该另一项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作了进一步的限定。从属权利要求只能引用在前的权利要求。(1.2)权利要求书撰写要求 1)实质性要求

权利要求书要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的表述请求保护的范围。以说明书为依据,是指每项权利要求应当得到说明书的支持。清楚简明的表述是指类型清楚,文字含义清楚以及权利要求整体也应当简明。2)形式要求

权利要求书除了需要满足上述实质性要求之外,还需要满足一定的形式要求,包括用语、公式、符号、附图等等的书写要求。(1.3)独立权利要求撰写要求 1)独立权利要求撰写格式 通常采用两段式格式,但是也有不适于采用两段式写法的情况,这种情况包括开拓性发明、用途发明或化学物质发明;方法改进发明;产品改进发明等。同时也有并列独立权利要求。

3)独立权利要求的实质性要求

独立权利要求应当清楚、正确的描述发明或实用新型,表达其要求保护的范围;独立权利要求反映出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使其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独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技术方案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一件申请中,多项并列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属一个总的发明构思,满足单一性要求。

(1.4)从属权利要求撰写要求 1)从属权利要求撰写格式

按照中国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从属权利要求应当包括引用部分和限定部分。引用部分应当写明所引用的权利要求编号及其主题名称。限定部分进阶在改引用句之后,通常以“其特征是------”开始。

2)从属权利要求的实质性要求

从属权利要求应当清楚、正确的描述发明或实用新型;从属权利要求的类型和主题名称应与其应用的权利要求的类型和主题名称相一致;从属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对其引用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做进一步限定。3)从属权利要求的形式要求

从属权利要求只能引用前面的权利要求,不能应用在其后面的权利要求;引用两项以上的权利要求的多项从属权利只能以择一方式引用在前面的权利要求;有几项从属权利要求时,其引用有先后顺序;多项从属权利要求不得作为另一多项从属权利要求的引用基础。(2.1)说明书的简介

专利申请文件中的说明书用来详细说明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主要起着向社会公众公开发明和实用新型技术内容的作用。并且中国专利法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局说明公开的内容将会影响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2.2)说明书的组成部分

说明书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并按照下述顺序撰写: 1)名称

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名称应当清楚、简明,写在说明书首页正文部分的上方的居中位置。2)技术领域

这一部分应写明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所属技术领域,是指其所属领域或者直接应用的具体技术领域,既不是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属或者应用的广义或上位技术领域,也不是其相邻技术领域,更不是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本身。3)背景技术

这一部分应当写明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背景技术;有可能的,并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的文件。除开拓性发明或实用新型外,这一部分至少要引证一篇本申请的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必要时在引用几篇较接近的或相关的对比文件,它们可以是专利文件,也可以是非专利文件。4)发明或实用新型内容

这一部分应当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并对照现有技术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有益效果。5)附图说明 说明书有附图的,说明书文字部分应在描述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之前集中对说明书中的各幅图作简略说明。

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应当按照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对附图的图名、图示的内容作简要说明;附图不止一幅时,应当对所有的附图按顺序作出说明,且每幅附图应当单编一个图号。

6)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或者实用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是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充分公开、理解和再现发明或实用新型以及支持和理解权利要求来说是十分重要的。7)说明书附图

附图是说明书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图形补充说明文字部分的描述,帮助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直观、形象的理解发明和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

8)说明书摘要

摘要是与专利有关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情报,用于概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并且应满足下述要求:说明书摘要应当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公开内容的摘要;说明书中有附图的,应当指定并提供一幅最能说明该发明或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要点的附图作为摘要附图;摘要应当简单扼要,全文不超过300字,摘要不分段;摘要中不得出现商业性宣传用语;摘要文字部分的附图标记应加括号,且摘要文字部分出现的附图标记应当在摘要附图中加以标记。

3、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前的工作

申请人或专利代理人在撰写发明或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前,应当做好两项准备工作:

(1)理解发明或实用新型实质内容并弄清其主要构思

1.1)判断改申请是否属于中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2)由发明实质内容确定其属于方法发明还是产品发明,或者以哪一种为主;

1.3)弄清该发明或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哪些技术特征是解决这些技术问题的关键

1.4)初步判断一件申请案中的几项发明或实用新型是否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

(2)对发明或实用新型的相关现有技术进行检索和调研

2.1)为本申请确定一个合适的保护范围

2.2)进一步判断合案申请的几项发明或实用新型现对于检索到的现有技术是否任符合单一性规定

知识产权专利检索 篇6

11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12年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推进计划》。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专利战略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2012年、2015年、2020年实施的战略目标已经确立。

为保证在2020年全面实现专利战略的各项目标,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对专利战略任务进行统一规划和总体部署,每年出台专利战略推进计划,并融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总体年度推进计划中。

今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要从2010年的1.7件提高到3.3件。

在当日的中国专利周开幕式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指出,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我国专利工作发展的主要目标: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两名,对外专利申请量翻一番。

专利量中国排名第四

“以去年中国专利申请总量来计的话,中国已经超过了法国和英国申请专利总量之和,这是中国在过去十年中申请专利上最显著的变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22.2万件,授权量为81.5万件。同时,PCT国际专利申请也逐年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年申请量不断上升,2010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接近1.3万件,已超过韩国位列排行榜第四。

据高锐介绍,去年专利申请量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占全球的27.5%,其次是日本19%,德国10.5%,中国7.6%,之后是韩国5.8%,法国4%,英国3.5%。

国际专利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创新活力、产业后劲等方面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该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超越,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现在专利申请形成了美国、欧洲和中北亚全球三足鼎立的局面,我们只是通过专利的商业成功性来衡量,而不会以它的质量来衡量,如果说到商业成功性,中北亚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韩国包括中国增长的势头非常迅猛,在全球都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高锐表示。

其中,中国电信产业巨头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1863件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列全球企业及个人申请量次席,紧随排行榜首位的日本松下公司。我国另一电信业巨头华为位列申请企业第四名。

国际专利申请工作虽然在数量上取得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隐忧与不足,例如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仍然相对较少、中国国内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校数量明显不足。

中国专利年会组委会秘书长刘燕新介绍,去年中国平均每1.3亿美元出口才有1件国际专利申请,与美日等国差距明显,在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全球百强中,中国企业仅3家。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全球前50名高校中,中国高校无一入选。

当日的发布会上,中纪委驻国家知识产权局纪检组组长肖兴威表示,为了突出专利质量导向,将引导各方主体从关注专利数量向质量和结构的转变,规范地方专利制度工作,制定规范专利资助工作的意见,明确专利资助资金重点使用、限制使用、禁止使用的范围。

同时,将完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考核评价指标,按照统筹协

调与自成体系相结合,总量平衡与体现的能力相结合,质量提升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要求,不断细化和完善万人专利发明用量考核体系,持续改进专利审查质量。

提高侵权成本

“假冒伪劣产品对创新是摧毁性的力量,他让不法分子对创新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况下获利,比如一种新药发明和生产出来需要10亿美元的成本,一旦新药出现在市场上,一个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在3个月内成功复制。”对于中国过去几个月内开展的知识产权专项行动,高锐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去年10月至今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

据统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截至5月13日,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共立案114280起,办结案件65868起,移送司法机关1119起,涉案金额37.33亿元,捣毁窝点7359个。

根据“十二五”专利事业行动计划,“十二五”末期,专利年交易金额将达到1000亿元左右,专利服务业收入至少增加两倍。打击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犯罪,是专利交易顺利进行的保障。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调查,造成企业知识产权维权较难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现有知识产权刑事犯罪的法律与司法解释过于原则和宽泛,可操作性差,执法标准不统一,给基层执法带来困扰。

另外,执法力量严重不足,这是导致有案不立的重要因素。地方行政机关与刑事机关之间衔接不够,存在“有案不移,以罚代刑”。

“我们价格1000多万元的研发设备被侵权,法院仅判了几万元的侵权赔偿。不仅如此,整个诉讼耗时多年,严重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

性。”三一重工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今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全系统将着力解决专利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问题,并将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包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评价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督导检查和重大案件的督办制度。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打击侵权形成了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行政执法,可以使得侵权成本大幅度提高,维权成本显著降低。

第三次修订的商标法,也加大打击侵权力度,将商标侵权行为法定赔偿上限,由原来的50万元提至100万元。

知识产权专利检索 篇7

关键词:知识产权强国,专利制度,国际协调

2015年12月1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全面开启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新时代。有专家分析指出,“知识产权强国凭借强大的知识产权能力,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中选择适合的政策和目标,积极主导国际制度建设,保护本国特定产业的国家利益,承担对全球的政治责任”[1]。有鉴于此,如何正确认识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问题,又如何在国际协调背景下实施维护国家利益的发展模式,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专利制度国际协调的发展动因

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并非空穴来风。1999年,发达国家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一次非正式会议,会上讨论了有关在工业产权体系内实现全球化的议题,认为专利制度的简化和融合是当前根本性的问题。至此以后,发达国家倡导的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便成为近十几年来知识产权领域的主旋律。而对于专利制度国际协调这一事物的发展,无论是早期的巴黎公约,还是后来的专利合作协定(PCT)国际条约、专利法条约(PLT),实际上,其每一次的协调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动因。

1. 专利制度国际协调的发展内因

细数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已有几百年之久。1474年,《威尼斯专利法》掀开了现代专利制度的第一页,其早期的专利制度仅将专利权授予本国公民,以保护本国公民的利益。1883年,巴黎公约签署后,到目前没有任何一国的专利权只授予本国公民。早期的专利新颖性标准也仅仅限于国内公知,而如今绝大多数国家实施绝对新颖性标准。专利申请可以通过PCT国际条约而大大简化向多国申请专利的程序。专利保护的主题通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的协调,在最低保护标准的基础上,已越来越趋于一致。到目前,发达国家又在积极推进专利实质审查标准的协调一致[2]。例如,在TRIPs协议之后,发达国家通过实体专利法条约(SPLT)进一步推进国际协调,力求建立一体化的国际专利体系。这是全球专利制度发展的总趋势。尽管在国际协调和国际专利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存在利益矛盾和纷争,但专利制度国际协调的总体趋势和目标是趋同的。因此,各国也通过修改本国专利法以适应这种趋势。由此可见,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是专利制度发展的产物。

2. 专利制度国际协调的发展外因

专利申请量的持续快速增加给全世界的专利局带来了巨大的工作挑战。待审量规模快速增大,导致专利申请积压膨胀。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PCT国际申请量也快速增长。此外,申请人以同一发明向多国申请专利的情况也日益普遍,五大局之间交叉申请的数量十分庞大,尤其是欧洲、美国和日本之间。正是由于一件发明在不同国家产生越来越多的申请,导致各专利局工作量急剧增加,尤其是重复工作量增加,从而加大了工作压力。尽管有许多因素导致了申请量史无前例地增长,但是在专利制度自身和更大的地域政治和经济的框架内,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保护专利的需求。面对申请数量增加、技术复杂程度加大、新技术领域不断涌现,而专利审查受理条件、工作能力难以短时间内快速改进和提高的情况下,各国专利局开始在简化专利申请程序、降低受理成本、缩短受理时间等方面谋求资源共享,试行或实行工作共享项目。

当前专利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研发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知识产权的职能也在转变,然而各国的专利体系却未能适应和发展。就操作层面而言,考虑到众所周知的工作量问题和程序的合理优化,我们需要更多地整合并创建一个真正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专利体系。专利体系复杂而且抽象,各国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改本国专利法以适应国际专利发展的趋势,不难得知,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正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主要矛盾。

二、专利制度国际协调的发展现状

1. 协调内容方面

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逐步改变了各国对专利制度的认识,建立了国际专利申请体系,改变传统的申请方式,方便了申请人。通过TRIPs协议的协调,使知识产权成为规范多边贸易体系规则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使得专利保护的主题在全世界得到初步统一。2000年签署的专利法合作条约(PLT)首次将国际协调的内容渗透到国内专利法体系,在专利申请日、专利申请的格式和内容、与专利代理相关的项目、减轻申请人举证负担、期限延长等方面加以协调和明确界定。在WIPO框架下的协调,已将其专利协调的工作内容由“形式统一”向“实体统一”过渡,具体内容包括:专利保护主题、现有技术、授权实质性条件。总体上看,目前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力求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市场开放、规范有序的合作前景,这无疑有利于在市场占有量、经济科技实力都占据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

2. 协调形式方面

促进审查工作的互利共享、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务实合作、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朝着“平衡有效、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既能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积极作用,亦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没有世界专利,但是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专利局之间的合作项目已经开始。最突出的就是PCT,建立在多边合作框架之上,包括全球140多个专利局。近些年来,为了应对专利申请量的增长,特别是多个专利局之间提交的申请的增长,以及PCT出现的一些问题,逐步发展出许多新的工作共享项目。与PCT路径相反,这些工作共享项目通常包含的国家数量要少很多,而且是基于专利局双边或多边协议开展的。下面简要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的项目。

(1)专利审查高速路(PPH)

专利审查高速路(PatentProsecutionHighway,简称PPH)是一种双边或者多边机制,需要相关专利申请的首次申请局(OfficeofFirstFiling,简称OFF)与二次申请局(OfficeofSecondFiling,简称OSF)互相信赖,加强合作,使得二次申请局在对相关申请的审查过程中能够利用首次申请局的工作作为自己的审查起点。向二次申请局提出加快审查请求时,申请人提供首次申请局给出的检索和审查报告。这些信息能够使得二次申请局从此前完成的工作中受益、减轻工作负担,并可能提高审查质量。例如,由于各局间使用的数据库不同,所以这种做法可能使二次申请局发现其本来不可能发现的现有技术。2014年,“全球专利审查高速路(GPPH)”项目开始试行,审查合作从双边迈向多边。2015年,“专利审查高速路”(PPH)的多边合作进一步加强。

(2)使用试点项目(UPP)

2007年,欧洲专利网推出了使用试点项目(Utilisati-onPilotProject,简称UPP),作为鼓励欧洲专利局和各国家专利局相互合作的措施之一。正如项目名称显示的,欧洲专利局的审查员在处理欧洲专利申请时,使用国家专利局所作的工作成果。此信息交换的好处在于提高授权质量并减少积压。欧洲专利局目前正在实行此项目。

(3)快速信息发布战略(JP-FIRST)

日本特许厅的快速信息发布战略(JP-FIRST),试图鼓励专利局间的审查结果信息共享。此项目下,已经提交到日本特许厅然后通过巴黎公约提交给其它专利局的申请,将获得优先审查。这样一来,就可以及时将审查结果给予第二受理局,后者可以在审查时利用该结果,从而加快审查进程。

(4)专利审查三路径(Tri-way)

专利审查三路径鼓励在实质审查之前,在三边局间共享检索报告。此项目适用于在三边局提交的申请,以及准备提交的申请。专利审查三路径比JP-FIRST更深入的地方在于,不但鼓励尽早共享信息,而且协调了各方的时限。因此,更可能尽早发现相关的现有技术,使较差的申请在实质审查之前被撤回,或者做适当的修改。检索结果的共享也可能提高授权质量,给专利权人带来更稳定的权利。

(5)合作检索试验项目(CSP)

此免费项目允许专利申请人在美日韩三局获得其专利申请的加速审查。与“专利审查高速路”不同的是,通过合作检索试验项目,一件专利申请在另一知识产权局进行加快审查之前不要求该申请已经拥有其中一个知识产权局的授权前景。

三、专利制度国际协调的利益矛盾

从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历史看,成功的协调成果必定能给所有成员方带来共同利益,而且这样的协调往往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国际合作与竞争同时显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都会对之产生一定的利弊影响。以下就分别从发达国家角度和发展中国家角度作一下粗浅的利益分析。

1. 发达国家的利益分析

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和日本,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启动国际协调,毫无疑问,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对这些国家的影响是利大于弊。一方面,对发达国家而言,国际协调能为其带来以下的利益:

(1)实现市场的全球化扩张

发达国家大量的海外专利申请需要在不同国家获得专利权,获得的权利需要在不同国家实施并得到保护,从而以知识产权为手段实现市场的全球化扩张,保证本国企业的高额利润。为保障及时、方便、有效地获得专利权,就需要各国的专利制度具有统一一致的标准,或者通过国际规则进行协调,但现有的国际规则只是对各国形式和程序性规则进行了统一,还难以对实质性规则的不同进行协调。

(2)拓展发达国家政府的政策空间

发达国家之所以要拓展本国政策空间,主要缘于其经济空间的拓展。为确保经济空间的不受损,自然需要将本国的政策意志强加于他国。可以说,法律规范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实现对他国法律主权的干预,将本国的行政主权拓展到其他国家,从而拓展本国的政策空间。

(3)解决专利审查积压压力

如上所述,专利申请量和PCT国际申请量的快速增长、同一发明的多国专利申请量的飞速增加,带给专利局过多的审查负荷和重复劳动,这是产生国际协调的直接动因,也是国际协调所带来的直接利益,这里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国际协调并不总是给发达国家带来积极影响,仍然有些消极影响需要引起发达国家的深思。具体包括:

(1)申请量剧增、专利申请积压

过去的十余年是有史以来专利申请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专利从神秘的法律工具变身为时髦的知识产权。全球化、专利申请积压,使得创建一个真正的全球专利制度的压力日益增长。此时,专利制度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毫不夸张地说,专利制度似乎已经成为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那么,作为引领全球专利制度发展方向的发达国家来说,是否需要考虑这样的状况对经济发展到底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发展中国家专利份额加大,具备自身优势

目前世界专利领域格局已经在发生变化,随着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逐步建立,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专利申请将逐步增加,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向海外获得专利权的数量也在稳步上升,未来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权利将成为发达国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尽管在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中,发达国家为了扩大其技术优势,并把这种优势尽可能用专利的形式表达出来,将技术优势提升为专利优势,并最终转变为经济优势。但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提出了对生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进行保护,具备了自己的技术优势。此时,在新一轮的国际协调中,就需要发达国家必须正确而客观地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与发展中国家一起谋求共同发展。

2. 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分析

发达国家不断利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以实现政治、经济目的,强化其竞争能力,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由于专利制度国际协调的总体趋势不可逆转,发展中国家需要以积极的态度顺应这一趋势,使本国专利制度在国际协调中朝着更加有利于本国科技、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基于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协调能为其带来以下的利益:

(1)帮助完善本国的专利保护体系

完善本国的专利保护体系包括完善权利获得体系、权利实施体系和权利约束体系,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专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时间不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发达国家专利制度发展得较为成熟,相比之下,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要强得多。形成这样的局面当然因素有很多,而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在于与专利相关的制度十分完善。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以新一轮的国际协调作为契机,藉此完善本国的权利获得体系、权利实施体系和权利约束体系。

(2)提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协调主题

专利体系的国际整合不应被错误地认为仅对发达国家有利。到目前为止,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在实质性专利审查标准和审查制度方面仍进展缓慢,在国际层面或多或少取而代之的是,由发展中国家倡导的、以遵守生物多样性公约为目的,深化多哈发展议程以及其他阻碍专利体系国际整合的活动。在新一轮的国际协调中,发展中国家同样有属于自己的主题,对生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的保护等,都是专利制度发展遇到的新课题,也是发展中国家为争取自身利益寻求到的协调主题。

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专利制度国际协调带来巨大挑战的时刻,我们不得不需要思考以下的弊端或问题:

(1)可利用的政策空间缩小

随着越来越多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制定,各国可利用的政策空间也在不断缩小。例如,巴黎公约签署前,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在本国专利法中规定外国公民不可获得专利权。巴黎公约的国民待遇原则就限制了其成员国制定这样的规定。又如,TRIPs协议中的最低保护标准原则进一步取消了各国在专利保护主题方面的灵活性等。新一轮的国际协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的限制?发展中国家能够接受的政策空间又是怎样?这是需要三思而后行的问题。

(2)制约本国经济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专利保护主体代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决定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方向,而发展中国家不同,其专利保护主体只有一部分代表着本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另一部分保护主体代表着本国企业的竞争对手即外国企业。在一些核心技术和高新领域,绝大多数专利技术仍然为发达国家的企业所垄断。在国际协调合作方面,发展中国家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力。因此,在新一轮的国际协调中,发展中国家需要认清世界专利一体化的实际发展动向,积极采取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对措施,影响国际协调的方向,实现国际协调与本国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我国专利制度国际协调发展模式的初探

在专利制度的国际协调中,发展中国家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的劣势,他们也在尽可能地与发达国家抗衡,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发展空间。例如,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实体专利法条约(SPLT)建立一体化的国际专利体系,但其协调内容因不符合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专利制度的需求而中止。此外,发展中国家积极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在专利申请中披露遗传资源来源并使之与专利有效性相关联的提议,力求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防止越演越烈的生物剽窃。

虽然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率先开展并积极推进双边或多边框架下的专利制度国际协调活动,并试图在实体性方面实现专利审批的统一,但由于各国技术发展特点的不同,出于涉及本国经济发展、争夺世界市场、保护国家利益的考虑,各国“做”的是国际的动作,想的却是自家的事,实际上进展十分缓慢。为了积极应对知识产权领域新生事物引发的消极影响,以及推动知识产权制度满足保护本国/地区创新成果的需求,各国政府加大了从法律法规层面调整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力度。与此同时,知识产权经济效益的显现以及开放式创新进一步发酵所引发的竞争新理念,促使各国/地区政府、知识产权机构以及企业在国际贸易谈判、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和新模式市场竞争中需展现“心有猛虎、细嗅玫瑰”的进退有度和大格局意识。

客观地说,国际协调目前在涉及本国关键技术领域专利审查方面“作用失灵”,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过自身优势保护本国既得利益,世界专利一体化的国际性标准难以实现。这些年来,我国已相继与日、美、德、韩等多个国家开展PPH项目的试点工作。《意见》更明确提出,要拓展“专利审查高速路”国际合作网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专利审查机构。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其实可以思考一下,PPH是否能很好地体现以下优势:第一,简单、透明、高效、可持续并且可以提升质量;第二,可以与现有审查程序结合、避免程序繁杂导致的操作困难;第三,容易与各局的其他合作计划对接。

接下来,我们需进一步思考的是,PPH是否真正能成为我们未来的国际协调发展方向?是否能替代PCT?等等。并且,从各国试行或实行PPH项目的领域分布来看,PPH主要集中在通信、化学和材料工程以及半导体电子和光学系统及组件这几块领域,而上述领域恰好包含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之专项任务中明确要求超前部署的技术领域中。因此,为有效配合国家整体经济和科技政策,体现专利审查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需要在PPH试点的工作中对相关领域予以密切关注和重点研究。而在新一轮的国际协调中,对于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或项目的领域、对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以及新兴技术领域,我们同样要制定相应的审查策略和审查标准,维护好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减缓专利制度国际协调对我国造成的冲击。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必须按照体现国家利益的要求,与国家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国家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密切配合,支撑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当前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更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专利制度国际协调的讨论,建设性地提出符合本国利益的协调模式和协调方案,既要借助双边与多边合作扩大我国的影响、积极争取发展空间,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与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引导协调向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方向进行,使知识产权国际规则体现出更多的中国特色、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知识产权专利检索 篇8

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14年底,中关村企业和联盟共创制标准5049项,其中,国际标准174项、国家标准2877项,行业标准1834项。而一项由中关村视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AVS产业联盟)主导制定的音视频技术标准,2014年起在全国实现规模化应用,不仅打破了多年来国际音频标准对我国的垄断,而且还走出国门,在老挝、斯里兰卡、吉尔吉斯斯坦等多国得到应用。近年来,中关村在卫星应用、节能环保、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标准,重点产业集群核心标准实现了全球新布局。例如超图软件、四维图新等导航及北斗领域标准的陆续发布,促进我国导航标准体系初步形成;TD产业联盟主导的TD–LTE(4G)标准实现全球规模商用,已在26个国家开通42张TD–LTE商用网,范围覆盖欧美亚地区;数字电视产业联盟创制的DTMB标准先后在古巴、柬埔寨、津巴布韦等亚非国家和地区实施,海外用户达200万。另据北京日报报道,2014年前11个月,中关村当年“千件专利大户”由前年的4家增加至6家。整个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申请专利36514件,同比增长14.1%,占同期全市专利申请量的30.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1749件,同比增长16.0%,在示范区企业专利申请量中占比59.6%。这六家“千件专利大户”是联想、京东方、北汽福田、奇虎、小米和百度,其中,小米和百度是去年新跻身该行列的。联想和京东方集团专利申请分别超过2000件。另据统计,去年前11个月,示范区企业获得专利授权20640件,同比增长6.2%,占全市专利授权量的31.2%。截止同期,示范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4801件,占北京市企业同期有效发明专利量的65.4%。不管是走出国门的“标准”,还是日渐增长的“专利”,都表明了中关村的知识产权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

nlc202309040527

上一篇:毛泽东书籍读后感下一篇:春教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