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景物描写对揭示诗歌主旨的作用。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二、我们刚感受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风格,其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所塑造的华丽神奇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来我将要认识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通过他的作品,去解读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三、确定《蜀相》一诗的形式,七律诗,有八句,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格律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四、诵读指导:如果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读得慢,低沉些,读出点感伤。反之则相反。就如刚刚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要轻快些。
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集体朗读全诗。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集体朗读。
六、读准了音节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感情了
记得在学《威尼斯》的时候,我们重点分析过其中的景色描写,透过这些景色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还记得王国维对此概括的一句话吗?在写作中,景色的描写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们写作个简单的练习,大家来写写“雨”。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绘,以此寄托作者的情。我们说诗歌中寄托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围就是意境(以《沁园春•长沙》作示范)。所以我们发现要理解一首诗歌对于对于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来,我们看这首诗,很明显也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在写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简要分析,“自”“空”:该怎么理解? 改为 尽,皆 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八、分析本诗的关键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颈联两句诗中写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3、尾联简要分析,谈谈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4、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九、以此类推,用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的方法,分析两首杜甫其他的两首诗。《春夜喜雨》《春望》
十、背诵
(一) 诵读诗歌, 研读诗作,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深入理解诗歌,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 研读诗作, 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一位是蜀汉的丞相, 他用至死不渝的诚心铸就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位是大唐的诗人, 他用嘶哑带血的歌喉唱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忠心也好, 至诚也罢, 最终都敌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 少陵野老泪满襟。公元760年, 诗圣杜甫在成都拜谒了诸葛武侯祠, 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蜀相》, 让我们来看看, 这两位圣哲相遇, 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二) 自主研读, 初步感知。
1.结合注释, 自由诵读诗歌, 谈初步感受。
2.杜甫在诗中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平生功业, 是哪两联?概括了诸葛亮的哪些功业?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茅庐, 定计天下, 开创蜀汉, 济助后主, 六出祁山, 九伐中原, 出师未捷, 病逝五丈原, 如此英雄伟业, 确实让人感慨。
3.从这两句诗中, 你感到杜甫抒发了对诸葛亮怎样的情感?
敬仰追慕:雄才大略, 忠心报国。
感叹痛惜:事业未竟, 壮志未酬。
(三) 共同探讨, 深入研析。
1.这种情感在前两联中是如何体现的?
设问句式: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因思其人, 才会寻访其庙, 饱含杜甫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之情。
柏森森:“君臣已与时际会, 树木犹为人爱惜。 (杜甫) ”高大茂密的柏树, 不仅是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 而且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自、空:碧草映阶, 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 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 诗人无心欣赏自然, 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 这两字将美好的草色莺声一齐抹倒, 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同时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慨叹与痛惜。
2.师生合作, 再次诵读诗歌, 加深情感体验。
3.诗人借武侯之事, 想要表达什么呢?
读懂诗歌, 归根结底还是要读懂诗人。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760年,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 唐肃宗宠信宦官, 排斥功臣, 百姓生灵涂炭, 田园荒芜, 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杜甫此时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 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 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
(1) 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融洽 , 鱼水相得, 诗人借此希望唐肃宗也能亲贤远佞, 政治清明。
(2) 诸葛亮最终未能兴复汉室、一统天下, 作者也借此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志不得申。
(3) 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诗人借此表明自己虽然身居下品, 但仍然期望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
4.总结:“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不仅是对诸葛武侯的无限叹息, 而且是英雄暮年的穷途之哭。这“英雄”不仅是指诗人自己, 还指包括诗人在内的所有壮志未酬的英雄人物。
追羡之泪:羡慕诸葛亮和刘备君臣二人鱼水相得的君臣关系。
感动之泪:感动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痛惜之泪:痛惜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一统天下。
遗恨之泪:为国为民、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何日才能得以伸展呢?
唐代伟大改革家王叔文但吟此诗, 唏嘘泣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 临终前诵读此联, 又大呼三声“渡河”, 才离开人世。忧国忧民的杜甫是在借诸葛亮之事浇心中块垒, 为自己, 也为千百年中所有壮志未酬的英雄人物同声一哭。
(四) 温故知新, 拓展延伸。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 笔力囊括, 造语挺拔, 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此诗是杜甫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首联写早闻洞庭盛名, 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 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 漂泊天涯, 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五、小结
杜甫一生, 风尘仆仆, 困顿漂泊, 但他志在匡国, 情系万民。他不似李白, 意气扬扬, 佩剑求仙, 一路有人接济;他也不是苏轼, 起起落落, 豪放豁达, 始终有人赏识;他徘徊在社会最底层, 为温饱而屈辱奔波, 尝尽了人生最悲凉的滋味, 但他对天下苍生投注了最大的热情和关怀。杜甫用如此多的诗句表现社会的苦难和黎民的悲哀。他静静观看, 细细倾听, 长长叹息, 默默流泪。中国文化因为有了杜甫而愈显深沉。世界以痛吻我, 我却回报以歌———这就是不朽的杜甫。
六、缘诗生情, 有感而发
给诸葛亮的颁奖词:
南阳山水, 潜蛟卧龙。从躬耕南亩到出师北伐, 中原大地留下了你坚实的脚印;从隆中对策到三分天下, 华夏史册书写了你不朽的传奇! 抚百姓, 荐贤臣, 明法度, 示仪轨。你用过人的谋智, 开创蜀汉的大业;你用宽宏的度量, 俘获荆南的民心。白帝托孤, 那是对你怎样的信任与厚望啊! 一朝承诺, 死而后已, 至诚忠心, 天地可鉴! 出师未捷身先死, 满腔忠义永留名!
关键词:板块式;教学设计;案例
板块式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呈“板块”状并列又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本文以《蜀相》为例,分“课前板块”“课中板块”“课后板块”三部分阐述。
一、课前板块
(一)深入教材读文本
《蜀相》以武侯祠荒凉之景表达作者的凝重、景仰、叹惋之情,以厚重之笔墨传递出其忧国忧民之志、怀才不遇之感,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代表作。在单元教学中有引领作用:教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各篇时,能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单元学习的质量;同时我将作者“穷则兼济天下”的精神,看作是对职业学校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一个抓手,培养学生身处逆境不坠青云之志、健康昂扬的审美情趣。
(二)分析现状制订目标
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班的学生,他们爱阅读,尤其是“微阅读”(微博、短信),能说会道;经过初中及中职一年的课本学习,校本教材《晨读》的背诵,积累了一些古诗,熟悉诗歌的常识,掌握了一些鉴赏方法,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三)阐述理念论方法
围绕教学目标,重点设计课中板块,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以读、感贯穿课堂,本着简化板块、优化板块的原则,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每一个板块主要突破一个目标,板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体现教学结构。
本课所涉及的教学资源: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现代教具……
(四)学生课前作准备
针对教材及学生实际,强化课前预习工作,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上课做好准备。任务如下:
1.搜集杜甫诗句、生平事迹,观看视频《唐之韵·千秋诗圣》;
2.了解写作背景。请你用“我了解的杜甫”介绍作者;
3.熟读诗歌,找一联喜欢的诗句,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二、课中板块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蜀相》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出师表》MTV,渲染氛围)
诸葛亮穿越时空隧道,于春节前去草堂拜谒杜甫,享受了数百年后的文化科技成果。想在网上与刘备QQ聊天,发现用刘备作网名的有很多,过渡到杜甫诗句竞赛。接着用一句过渡语,诸葛亮穿越时光隧道,今天我们也要穿越时空隧道,跟随杜甫去瞻仰武侯祠。(板书课题、作者)。
情境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趣和意志领域,把学习变成精神需要(赞可夫)。短短2分钟导入,《出师表》MTV不仅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的冲击,还把学生带回到战火纷飞的三国。穿越式的导语不仅吸引学生,同时给学生以示范,读诗要发挥想象。诗句竞赛强化学生的积累。
(二)课中板块一:裸读——深情诵读,感知悲情
“裸读”即直接地、本真地、质朴地读,尊重自己阅读的初始感觉,发挥自己的想象。“裸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拒绝“被阅读”。
(三)课中板块二:赏读——深入品读,体验悲情
这一板块有三个环节:
一品景中情:体会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再品事中情:领会融情于事、怀古伤今的写作目的
三品泪中情:深味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四)课中板块三:“悦读”——拓展延伸,交流感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读,即快乐阅读,自由阅读,享受阅读,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滋养,达到内在的充实与从容。
1.学生朗读诗歌《倾听杜甫》(配乐:《高山流水》),体会沉郁顿挫、忧国伤时的诗风。学生齐背诗歌,升华情感。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民族的最强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践行古人的遗愿,涌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撷取几朵浪花,分享感动。
读书要读到书中的智慧之言,《倾听杜甫》理解沉郁顿挫,解诗要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由诗及人,由人索义,从而化解教学难点。
(五)作业指导
除了要求学生背诵《蜀相》、赏析杜甫的《八阵图》或者《咏怀古迹五首》、巩固赏析方法外,我要求学生搜索武侯祠的景点,以“欢迎来到武侯祠”为开头,写一段导游词。另外,我还推荐学生欣赏《古诗朗读》《中华诗词》,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单元教学的印象。
三、课后板块
回顾总结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及上课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如下:
优势:课前准备充足,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导入部分冗长,以致后来的时间有些紧张;诵读、涵咏的时间还不充分,课堂巩固练习时,学生思考很仓促,回答不尽如人意。改进:舍弃导入部分的一些内容,可以省出时间让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理解费力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课堂还要给足诵读、涵咏的时间,让学生读足韵味,理解到位。《蜀相》是名篇,研究再深入些,引导更灵活些,表达更洒脱些。
总之,板块式教学思路有效地解决了困扰诗歌教学无序的问题,它就像一座层次井然能让我们拾级而上的阶梯,给人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如何正确、高效地使用板块式的教学方法,并把它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尚待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继续探索。
杜甫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来欣赏作品。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自”“空”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
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三、诵读感知
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感情、韵味
(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听朗诵,然后学生读)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提问:
1、这首诗的题材是?怀古诗
2、既是怀古诗,为何不以《题成都武侯祠》或《武侯祠怀古》为题?
本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另以《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四、鉴赏诗歌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问题
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颔联句意: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问题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问题
3、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 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问题
4、“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本诗的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借古抒怀 【概括主旨】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五、迁移训练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六、【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确: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词类活用
七、课堂总结:学习诗歌一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诗歌一定要多读,仔细品味。
教后反思: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是相当成功的。当然,学生们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再加上课件尽量用一些直观的图片,提一些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解决的问题,当堂提问效果也很不错,说明学生学习很用心。整堂课内容很多,只有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才能很顺利地解决所有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肖彩芸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
如一部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一部分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
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相
三维目标:
1、培养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教学方法: 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人物竞猜(教师读,学生猜)
他是历史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被封为武乡侯,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把他和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并列。以后在历代武庙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乐毅并列。
他对维护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贡献。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设立堰官,他当年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他曾经辅佐两代蜀国君主。刘备三顾茅庐,向他问计,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道路。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他的《出师表》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但也不无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是由于他对统治者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诸葛亮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在中国,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武侯祠。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武侯祠达一百多座。现存的有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其中最出名当属成都武侯祠。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游览过这里,并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蜀相》。
二、作者介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他来到武侯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我们具体看一下作品。
三、教师范读。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我们把诗的题目扩展一下。蜀相
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
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显然作者把情感就寄托在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杜甫正处于人生的落魄的阶段,他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当然是他的一生的功业。
杜甫如何概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教学目标:
1.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3.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能背诵下来。4.通过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理解杜甫对诸葛亮尽心报国、尽忠竭力品质的崇敬。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用各方面的资料,有效地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建立联系,从而体会诗人的创作心境。
2.注重对诗文中重点字的推敲,借对景色的描写的理解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总体阅读《蜀相》,理解怀古伤今诗的特点
怀古伤今特点:内容怀古(人、事、景)伤今(人、事、景)情
三、诵读《蜀相》
1.诵读第一二句,你觉得哪些字眼值得你品味?为什么?开头写郁郁葱葱的翠柏有哪些作用?(学会无疑处质疑,可以自成一说,言之有理即可)
①两句一问一答,貌似平常,实则不然。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
②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绪,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
③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 ④崇敬(精神不死)
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就一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转千啼,自鸣得意。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2.三、四句抓住哪几个字去品读?
①“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
②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
③感物伤怀。
3.五、六句记叙,作用?
①以高度凝炼、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②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4.尾联理解,思考为什么会成为名句?(主旨)
“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岂止是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啊!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心。宋朝抗金将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有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蜀相》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背诵全诗,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意旨, 方法与过程: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探究诗歌意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寄托他的雄伟抱负,他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抒发他的忧国深情,他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寄寓他的愤世感慨。他就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蜀相》一起走入他的精神世界,领略这位伟大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朗读成诵 感知文本 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节奏、学习朗诵技巧) 2、自由模仿读(明确基调) 3、小组交流读 4、示范读(学生评点,教师指导) 5、表演读 6、自由读(争取背诵) 7、个人背诵表演 8、学生齐背 三、合作探究 解读文本 (一)学生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分小组探究,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1、此诗为咏怀古迹诗,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了诸葛亮哪些方面内容?抒发诗人何种情感?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英雄”是否包括诗人?如果包括,诗人为何“泪满襟”? 讨论形成答案后,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演答案。 小组互相点评答案,教师引导总结,得出主旨及探究主旨的方法: 情感:赞颂、惋惜、苦痛 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明确答案要点: 1、以“蜀相”为题点名写作对象,主旨是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以“蜀相”为题,更能体现这种情感。 2、①祠庙冷清寂寥,诗人对英雄业绩被人遗忘感叹,对忧国忧民的济世英才,难得的感慨。体现一种寂寞感伤情绪。 ②更突出诸葛亮的.敬仰,春色美好,鸟音动听,诗人无心欣赏,无心倾听,“伤心人别有怀抱”一心道思诸葛亮,(抓关键文辞“自”“空”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的“以意逆志”方法)。 3、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宏伟业绩,报国忠心,表现诗人对诸葛亮歌颂、仰慕。 4、“英雄”指壮志未酬,遗恨终身的仁人志士,包括诗人,“泪满襟”的原因: ①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惋惜。 ②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所感动。 ③壮志难酬的苦痛。 (二)学生自主质疑,学生合作解疑 四、个性感悟,走出文本 读了《蜀相》,你对杜甫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理想,他的忧思,他与他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的矛盾,都会使你心潮难平,假如1200多年前的杜甫能听到今天你的声音,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请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学生朗读自己的文字,学生相互点评。 五、结束语: 如果把人比作诗,杜甫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爱国诗; 如果把人比作画,杜甫就是一幅色彩瑰丽的中国画; 如果把人比作歌,杜甫就是一曲情感炽烈的民族谣; 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都深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让我们记住杜甫这个伟大的名字,记住这个伟大的灵魂。 教学后记:
《蜀相》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1.2.层意蕴。3.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浓缩成三个字,那就是什么?(读、品、悟)。那么在读这首诗之前呢,我们还是先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即所谓的“知人论世”。那同学们都有去预习过,我就先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说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回答)(幻灯片2)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他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有“诗圣”之称。著有《杜工部集》。
2、了解了作者,现在我们还要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也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下。
明确: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三、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
杜甫我们已经了解了,写作背景也介绍过了,那接下来就是要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了。全班齐读这首诗。
我们刚刚读了一遍这首诗,大家觉得读的好不好?(各抒己见)。那我们评价诗歌朗读的好不好一般以什么为标准?(感情)所以,我们刚刚没读好的原因是(感情不到位)。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诗歌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注意“柏”、“好”这两个字的读音,“bǎi”、“hǎo”。)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放录音)
译文:①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②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③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④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明确:作者来到武侯祠悼念诸葛亮。
三、品一品(作者怎样写的)
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补充:为什么这里不用“蜀相”,要用“丞相”呢?明确:亲切)(师:所以,本诗的首联该怎么朗读呢?生:读得平缓、读出仰慕之情。)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1)、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
比较理解:
①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明确: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诗:这句诗该怎样朗读呢?生:缓慢、伤感。)(2)、这里作者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啊?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记住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1)、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明确:准确。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祹 宝:微 微 一 笑 很 倾 我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师:这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应读出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①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②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师:这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惋惜之情。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1)、诗句里的“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再次的朗读这首诗,大家要把诗人的思想情感给读出来)
五、悟一悟:
那整首诗我们都分析品味过了,那我们现在要来感悟一下文章的主旨,主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同学们现在知道本诗的主旨了吗?思考一分钟等会儿我请个同学来概括一下。明确: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 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七、作业设计:
【蜀相优秀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蜀相教学教案10-16
《掌声》优秀教案设计05-23
《灰雀》优秀教案设计06-08
泉水优秀教案设计09-07
早操优秀教案设计09-23
《祝福》优秀教案设计10-06
《入学教育》优秀教案设计05-25
《第八次》优秀教案设计06-20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设计10-07
老师您好优秀教案设计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