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一章绪论(共4篇)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致烹饪原料腐败变质的因素,并针对变质因素采取适当的方法延长原料的保藏期。
〔学习要求〕学习引起原料变质的各种因素以及相应的变质现象,与原料保藏的关系,各种保藏方法的定义、原理、使用范围、特点、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原料变质原因,保藏方法中以保鲜贮藏法(包括低温保藏、活养保藏、食品防腐剂保藏)为重点。难点为动物肉的僵直解僵,低温保藏法的具体内容。〔教学内容〕
第三节
烹饪原料的品质鉴别与保藏
(二)一、导致烹饪原料腐败变质的原因
(一)、影响烹饪原料品质的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酶、微生物。由生物因素导致的食品变质对烹饪原料的影响最大。
1、酶导致的食品变质
(1)植物性原料 ①呼吸作用
定义:呼吸作用是生物体中的大分子能量物质在多酶系统的参与下逐步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实质:是大分子物质的一种氧化还原作用,把呼吸底物氧化为二氧化碳或中间代谢产物。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与原料保藏的关系:果蔬储藏保鲜的技术关键以维持最低强度的呼吸作用为前提。
A、有益作用:有利于原料抵御外界微生物的侵染,防止生理病害。
B、有害作用:呼吸产生呼吸热使果蔬升温,会使果蔬迅速腐烂变质;营养成分逐渐消耗,营养价值下降,滋味淡化;缺氧呼吸产生的代谢中间产物积累至-定浓度将导致细胞中毒而出现生理病害。
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果蔬的种类、成熟度等内在因素和温度、空气成分、机械损伤和微生物侵染等外在因素。②后熟作用
定义:后熟作用是果实在采摘后继续成熟的过程。表现:色泽由绿色向红色、黄色等成熟色转化,香味增加,风味好转,产生甜味,酸味下降,涩味减轻,质地软化。作用:
A、有益作用:改善果蔬食用品质
B、当果蔬后熟完成时,就已处于生理衰老期而失去耐藏性 延缓后熟的方法:
适宜而稳定的低温,较高的相对湿度和恰当比例的气体,及时排除刺激性气体(乙烯)。催熟:
利用催熟的方法来加速果蔬后熟。其机理是增加果蔬中酶的活性和创造缺氧呼吸的条件,如维持20~25℃的高温,在密封条件下保持适量氧气,利用乙烯等催熟剂。
③失水萎蔫
表现:重量减轻,损耗加大、萎蔫、破坏正常的代谢,降低果蔬的储藏性。影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两个方面。
A、内在因素:果蔬品种、成熟度、结构紧密度和化学成分等。B、外界条件:环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流速等。④采后成长
定义:果蔬储藏时常会因采后成长而发生贮藏物质、水分在果蔬中的转化、转移、分解和重组合的现象。
后果:营养物质和水分从食用部位转移至生长点而引起食用部位品质下降。抑制措施:常借助休眠来抑制采后成长。如黑暗、低温都有利于形成休眠。
(2)动物性原料 ①尸僵作用
定义:屠宰后的肉发生生物化学变化促使肌肉伸展性消失而呈僵直的状态,称为尸僵作用。
僵直形成原因:由于肉中的糖原在缺氧情况下分解为乳酸,使动物肉的pH值下降,肉中的蛋白质发生酸性凝固,造成肌肉组织的硬度增加,因而出现僵直状态。
特点:尸僵阶段的肌肉组织紧密、挺硬,弹性差,无鲜肉的自然气味,烹调时不易煮烂,肉的食用品质较差。
与保藏的关系:僵直期的动物肉的pH值较低,组织结构也较紧密,不利于微生物繁殖,因此从保藏角度来看,应尽量延长肉类的僵直期。影响尸僵期持续时间的因素:与动物的种类、肉温有密切关系。躯体较大的动物,如牛、猪、羊的尸僵期较长,而鸡、鱼、虾蟹的尸僵期较短。温度越低,尸僵持续的时间越长。
②成熟作用
定义:僵直的动物肉由于组织酶的自身消化,重新变得柔软并且具有特殊的鲜香风味,食用价值大大提高,这-过程称为肉的成熟。
成熟的原因:尸僵期的肉长期处于酸性条件下,蛋白质发生酸性溶解,重新变得柔软而有弹性。同时,肌肉蛋白质在肌肉中组织酶的作用下产生部分分解,形成与风味有关的化合物如多肽、二肽、氨基酸、亚黄嘌呤等,使肉具有鲜美滋味。
特点:肌肉多汁、柔软而富有弹性,表面微干,带有鲜肉自然的气味,味鲜而易烹调,肉的持水性和粘结性明显提高,达到肉的最佳食用期。
与保藏的关系:保藏性下降。
影响成熟的因素:肉的成熟与外界温度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外界温度低时,成熟作用缓慢;温度升高,成熟过程就加快。
③自溶作用
定义:组织蛋白酶继续分解肌肉蛋白质引起组织的自溶分解,大分子物质进一步分解为简单物质,肌肉的性质发生改变。
表现:肌肉松弛,缺乏弹性,无光泽,具有一定不良气味,肌肉表面色泽变暗,呈棕红色。此时的肉处于次新鲜状态,去除变色变味部分,经过高温处理尚可食用,但品质已大为降低。
与保藏的关系:处于自溶阶段的肉已丧失储藏性能,处于腐败前期。影响因素:环境温度高时,肉的自溶速度加快;当温度降至0℃时,可使自溶停止。
④腐败
腐败的表现:自溶过程产生的低分子物质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条件,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微生物就大量繁殖。首先在肉表面大量生长,并沿着毛细血管逐渐深入到肌肉内部,继而引起深层腐败。表现为肉的表面出现液化状态,发黏,弹性丧失,产生异味,肉色变为绿色、棕色等,失去食用价值。
2、环境中微生物的作用
定义:微生物是所有形态微小的单细胞、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微生物的特点:种类繁多,生长繁殖迅速,分布广泛,在空气、土壤、水中无处不在,代谢能力强,绝大多数为腐生或寄生的,需从其他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有机体内获取营养。
微生物一旦污染烹饪原料,就大量地消耗原料中的营养物质,使原料发生变质,甚至失去食用价值。
有利于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繁殖的条件:
① 大多数微生物在温度20~35℃时生长良好,此范围内温度越高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越快;
② 当湿度大或水分含量高、渗透压适宜、pH值中性、不存在其他不利的物理和化学条件时,微生物生长良好。微生物导致的各种变质现象:
(1)腐败
定义:腐败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原料中有机物的恶性分解。常发生在富含蛋白质的原料中,如肉类、蛋奶类、鱼类、豆制品等。大多由细菌引起。
腐败现象:
① 变色。腐败细菌生长产生的色素以及其代谢产物与原料成分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的色素,会在原料表面或深层产生片状、斑点状、甚至呈全部分布的异常色泽,常见的如绿变、褐变、黑变等。
② 变臭。蛋白质、氨基酸等的腐败分解产物可在原料中积累大量的硫醇、硫化氢、吲哚、三甲胺、粪臭素等,使原料或食品产生不愉快的腐臭气味。
③ 变质。固体原料或食品变质时,组织细胞被破坏,细胞内容物外溢,出现变形软化。如肉类出现肌肉松弛、弹性差、发黏等现象;液态食品变质后则出现浑浊、沉淀,表面出现浮膜,变稠或变稀、分层、产生气泡等。
④ 中毒。有毒代谢产物还会引起食物中毒。(2)霉变
定义:霉变是由霉菌污染原料而产生的发霉现象。多发生在高糖、高盐、含酸或干燥的粮食、果品、蔬菜及其加工制品。
霉变现象: ① 霉斑变色。霉菌在原料或食品中大量繁殖而产生霉斑、长毛、变色等现象。
② 变质。原料组织变得松软。
③ 异味。由于原料中营养成分被分解,导致营养降低并产生异样酸味或霉味。
④ 产生毒素。如玉米、花生被黄曲霉污染后产生黄曲雷毒素、大米被青霉污染后形成的黄变米中含有的青霉毒素等都会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
(3)发酵
定义:发酵是微生物在缺氧情况下对原料中的糖不完全分解过程,主要产生各种醇、酸、酮、醛等代谢产物。
对食品的影响:
① 有益发酵产生的乳酸、酒精、醋酸等常常被用来制作泡菜、酸菜、酒饮料等食品。
② 异常发酵则导致原料或食品变酸,产生不正常的酒味、酸味,甚至带有令人不快的气味。
(二)影响烹饪原料品质的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
物理性因素包括光线、温度和压力等。
① 日照。日光的照射会促进原料中某些成分的水解、氧化,引起变色、变味和营养成分损失。强光直接照射原料或包装容器可造成温度间接升高,产生于高温相类似的品质变化。
② 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原料的品质。高温加速各种化学性的或生化性变化,增加挥发性物质和水分的损失,使原料成分、重量、体积和外观发生改变,产生干枯变质。而温度过低会在组织内产生冰冻,解冻后使质地变软、腐烂、崩解。
③ 压力。重物的压挤可使食品变形或破裂,使汁液流失,外观不良。如为瓶装原料或食品则发生破损而不堪食用。
④ 异味。多孔性原料很容易吸收外界气味而产生异味。
2、化学因素
氧化、还原、分解、化合等化学变化都可使原料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导致原料出现变色、变味等现象。
烹饪原料与空气接触可能发生氧化;金属物与酸性原料或食品接触可发生还原作用或使金属溶解;其中与原料保藏关系最密切的如淀粉老化、脂肪氧化、褐变等。
(三)影响烹饪原料品质的环境因素
1、温度
① 高温的影响:
A、促进酶的活性。进而促进呼吸作用、后熟作用、采后成长、蒸腾以及肉类宰后成熟等生理生化作用的进行。
B、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微生物在15~35℃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繁殖和生长的速度越快。若外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一温度范围,微生物的活动就受到抑制,甚至失活。C、促进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因素导致的变质速度与温度高低呈正相关,即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进行的越快,由此导致的变质就越快,后果越严重。② 低温的影响:
通过控制环境温度,造成不利于酶、微生物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是低温保藏和高温保藏的关键所在。
2、湿度
① 环境湿度过高或原料含水量高,微生物可旺盛生长,导致食品变质加速
② 环境湿度太低,含水量大的新鲜原料产生剧烈的蒸腾,造成原料重量下降,外观萎蔫。
③ 综合考虑,对于大多数原料而言,应尽量降低含水量和环境湿度,尤其是干货制品、调味品等,防止因吸湿受潮而霉变、结块;对于新鲜蔬菜水果则可通过地面洒水等方式,适当增加保藏环境的湿度。
3、气体条件 ① 氧气的影响。A、氧气加速氧化反应。
B、有氧条件下,需氧微生物引起的变质速度比缺氧时快得多。一些兼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引起的变质也比在厌氧环境中快得多。缺氧情况下只有厌氧性细菌及酵母菌能引起变质。
② 二氧化碳的影响。
高浓度的CO2(2~5%),可防止需氧性腐败菌的生长,还可抑制果蔬的呼吸、采后成长和后熟等现象的发生。
③ 结论。适当降低环境中氧气含量、增加CO2含量可有效防止氧化变质和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
4、渗透压
渗透压通过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有利于原料的保藏。原料保藏过程中大多采用食盐、糖等物质来提高原料渗透压。
5、酸碱度
大多数微生物要求生长环境的pH值接近中性,过酸或过碱性条件常造成对微生物的毒害,从而使微生物受到抑制或死亡。
二、贮藏保管原理
原料保藏总的原则:
减少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对原料的影响;消灭微生物(使酶失活或钝化)或造成不适于微生物生长(酶作用)的环境,;防止食品与外界环境(水分、空气)接触,杜绝微生物的二次污染,从而尽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限。
三、常用保藏方法
(一)低温保藏法
定义:降低烹饪原料的温度并维持在低温状态的保藏方法,称为低温保藏法。常用低温为15℃以下。
特点: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料的新鲜度、营养价值和固有风味。原理:通过降低并维持原料的低温能有效抑制原料中酶的活性,减弱由于新陈代谢引起的各种变质现象,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防止由于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食品腐败。低温还可延缓原料中所含各种化学成分之间发生的变化,降低原料中水分蒸发的速度,减少萎蔫现象。
分类:
1、冷藏
定义:将原料在稍高于冰点的温度中进行贮藏的方法。常用冷藏温度为0℃~15℃。
使用范围:主要用于贮藏蔬菜、水果、禽蛋,以及畜禽肉、鱼等水产品的短期贮存,亦可用于加工性原料的防虫和延长贮存期限。
特点:①在冷藏条件下原料不发生冻结,能较好保持其细胞结构、胶体结构及原料的质地和风味特征。
②冷藏温度下原料中的酶及由酶催化的各种生化代谢并未停止,一些嗜冷微生物仍能生长繁殖,食品原料所含化学成分仍可缓慢地进行水解、氧化、聚合等变化,一定时间后仍然可使原料腐败变质。
③原料冷藏的贮存期限较短,一般为几天至几周。
④在冷藏过程中,不同原料要求不同的冷藏温度。动物性原料要求温度越低越好,常用0~4℃;植物性原料要防止产生生理冷害。注意事项:
① 适当密封,防止串味以及水分过分蒸发导致萎蔫干枯。② 在原料的保质期内及时食用。
2、冻藏
定义:将原料冻结并在低于冰点的温度中进行贮藏的方法称为冻藏。使用范围:常用于对肉、禽、水产品、预调理食品的保藏。
特点:①原料冻结后,原料所含水分绝大部分形成冰晶体,减少了生命活动与生化变化所必需的液态水分,能高度减缓原料的生化变化,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活动,保证原料在贮藏期间的稳定性。
②冻藏适合较长期贮藏,长的可以年计。③快速冻结可较好地保持原料品质。注意事项:
①尽量选择较低的冻藏温度贮藏原料。
②避免长时间、频繁地打开冰箱而造成温度波动,引起原料内冰晶的成长现象。③可采用密封的方法缓解原料表面失水、串味和变色的现象。④解冻可采用缓慢解冻法、微波解冻法和烹调解冻法。
(二)高温保藏法
定义:利用高温(60℃以上)杀灭原料上粘附的微生物及破坏原料的酶活性而延长原料保存期的方法称为高温保藏法。
原理:由于微生物和酶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弱,当温度超过60℃时,微生物的生理机能即减弱并逐渐死亡,可防止了微生物对原料的影响。同时高温还可以破坏原料中酶的活性,防止原料因自身的呼吸作用、自溶等引起的变质,达到保藏的目的。
分类:可分为巴斯德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高温高压灭菌法几种。①巴斯德消毒法
将原料在62~63℃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以杀灭原料中致病菌的方法。适合于啤酒、牛奶、酱油、醋等原料的消毒。只能杀死致病微生物的营养细胞,不能杀灭耐热性强的芽孢。常结合冷藏进行10天以内的短暂保存。现代的高温短时杀菌法和超高温瞬时杀菌法,一般用于牛奶和果汁杀菌后的长期贮存。
②煮沸消毒法
将原料置于沸水中煮沸的消毒方法。杀菌消毒效果较巴氏消毒法要好。餐厅中多用于餐具、易腐的肉类、豆制品等的消毒。
③高温高压灭菌法
采用100℃~121℃的高温灭菌的方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及芽孢,烹调次新鲜的肉类可用高温高压杀菌法消毒杀菌后供食用。
注意事项:①高温保藏法的保存期限与原料杀菌时密封程度有关。
②原料经过高温保藏往往有类似煮、蒸的致熟作用。③高温处理的原料还要注意防止重新污染,否则仍会变质。
(三)脱水保藏法
定义:利用各种方法将原料中的水分减少至足以防止腐败变质的程度并维持低水分进行长期贮藏的保藏方法称为脱水保藏法。原理:食品通过干燥脱水,降低了水分活度,使微生物可利用的水减少,同时食品原料中的化学物质浓缩,提高了渗透压,最终使微生物失水而导致代谢停止,使其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原料中酶的活性也因干燥而减弱,原料变质速度减缓。
使用范围:多用于对山珍海味、蔬菜水果的保藏,餐厅中可用干燥脱水的方法自行晒制干菜、猪响皮等。分类:
①自然干燥。利用太阳晒干和风吹干食品。在较长的干燥时间里原料可继续完成后熟,形成特殊的风味。
②人工干燥。利用人工控制条件除去原料的水分,干燥效率高,常见的有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等,多见于工业化生产。
③烘烤油炸。餐厅可通过油炸或烘烤脱去原料水分,延长半成品保存期限。注意事项:干货原料应密封保管,贮藏环境空气湿度不可太高。对于含水量低、易碎的干货原料应当轻拿轻放,以免破碎而影响外观。
(四)腌渍保藏法
定义:利用较高浓度的食糖、食盐等物质对原料进行处理而延长保存期的保存方法,称为腌渍保藏法。
原理:糖、盐等物质产生的高渗透压,可降低原料的水分活度,造成微生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内蛋白质成分变性,杀死或抑制微生物活动。同时高渗透压可抑制酶的活力,达到保藏原料的目的。分类:
①盐腌。多用于肉类、禽类、蛋、水产品及蔬菜的保藏,依原料不同分别使用食盐及硝盐、香料等其他辅助腌剂。一般使用食盐浓度在6~15%。盐腌有时与脱水干燥相结合。
②糖渍。主要用于水果和部分蔬菜的保藏加工,可制成蜜饯、果脯、果酱等制品。一般糖浓度在50%以上才具有良好的保藏效果。
(五)烟熏保藏法
定义:烟熏保藏法是在腌制或干制的基础上,利用木柴、树叶等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来熏制原料达到保藏目的方法。原理:熏烟中含有醛、酚等具有抑菌作用的化学物质,烟熏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使原料部分脱水,同时温度升高也能有效地杀灭表面的微生物,减少表面粘附的微生物数量,具有较好的防腐效果。
使用范围:动物性腌腊制品的保藏,个别果蔬如乌枣、烟笋也用烟熏保藏。
(六)酸渍酒渍保藏法
1、酸渍保藏法
定义:酸渍保藏法是通过提高原料酸度而保存原料的方法。
原理:大多数腐败菌在pH值5.5以下时生长繁殖会受抑制,通过提高原料酸度,降低pH值达5.5以下,即可达到贮存原料的目的。
分类:
①酸渍。用风味纯正的可食用的有机酸,如乳酸、醋酸、柠檬酸等腌渍原料,除具有明显保藏作用外,还可使原料具有独特的风味。
②利用微生物发酵产酸。如泡菜、酸菜。
注意事项:用酸渍保藏时酸度一般都不大,往往需与低温或盐渍、糖渍结合使用。
2、酒渍保藏法
定义:利用酒精的抑菌杀菌作用保藏食品原料的方法称为酒渍保藏法。常用白酒、酒酿、香糟、黄酒来浸渍原料。
注意事项:
① 分别使用。白酒和酒酿等含酒精量高,杀菌力强,多用于水产品的腌渍,如红糟鱼、醉蟹;香糟、黄酒等适用于出水后酒渍的原料,如醉虾、醉鸡。
② 酒渍保藏多加入盐、醋及香辛料以增加保藏效果。③ 酒渍保藏法可以使制品带上特殊的酒香风味。
(七)活养贮存法
活养贮存法的特殊性:是餐厅对小型动物性原料进行饲养而保持并提高其品质的特殊贮存方法。
使用范围:适用于稀少罕见、价格昂贵或对新鲜程度要求较高的动物性原料。优点:原料随用随杀,可以充分保证原料的新鲜度;短期饲养可消除原料不良风味,风味更加鲜美;经长途运输的原料躯体消瘦,活养后,可使其恢复元气,提高食用质量。注意事项:注意动物的生活习性,提高存活率,提高食用质量。
(八)食品防腐剂保藏法
食品防腐剂的定义:能抑制原料中微生物的生长、延长保存期的一类食品添加剂。使用特点:用量小、防腐效果明显,不改变食品原料的色香味,对人体无毒害作用。常用食品防腐剂:丙酸及其盐类、苯甲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注意事项:
用量。防腐剂在低浓度时只有抑菌作用,随着浓度增高或作用时间延长则有杀菌作用。但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最大用量。
[A型题]
1.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
A药物
B剂型
C制剂
D调剂
E成药
2.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和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A制剂 B剂型
C新药
D成药
E非处方药
3.新药的概念是()
A新药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
B新药是指在我国首次生产的药品
C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销售的药品
D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E新药是指新生产的药品
4.下列剂型作用速度最快的是()
A舌下给药
B口服液体制剂
C透皮吸收
D吸入给药
E肌内注射
5.不属于“五方便”的内容是()
A方便质量控制 B方便服用
C方便携带
D方便贮存
E方便生产
6.根据物态可以对药物剂型进行分类,该种剂型分类的特点不正确的叙述是()
A同种物态在药物起效时间上有相似之处
B同种物态在制备特点上有相似之处
C同种物态在贮存中有相似之处
D同种物态在运输中有相似之处
E同种物态在给药途径上有相似之处
7.不属于浸出药剂的剂型有()
A汤剂
B酒剂
C散剂
D浸膏剂
E流浸膏剂
8.汤剂属于()分散系统
A真溶液
B胶体溶液
C乳浊液
D混悬液
E上述均不准确
9.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195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E《中华药典》
10.世界上最早颁布的一部全国性药典是()
A《新修本草》 B《法国药典》
C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佛洛伦斯药典》
E《伊伯氏纸本草》
11.()是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A《黄帝内经》 B《汤液经》 C《肘后备急方》 D《新修本草》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于何年颁布
A 1950年
B 1951年
C 1952年
D 1953年
E 1954年
13.我国现行版药典为第()版
A第五版 B 第六版
C第七版
D第八版
E第九版
14.《药典》中不记载的项目是()A.质量标准 B.制备要求
C.鉴别
D.杂质检查
E.药材产地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由()A国家颁布的药品集
B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标准
C国家药品委员会制定的药品手册
D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法典
E国家编纂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6.2000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剂型最多的是()
A片剂
B颗粒剂
C丸剂
D散剂
E胶囊剂
17.《药品安全实验规范》的简称是()
A GMP B ISO C GLP D GCP E GAP
[B型题](1~4题)
A工业药剂学
B物理药剂学
C生物药剂学
D临床药学
E药物动力学
1.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与临床药效间关系的一门学科()2.研究合理、有效、安全用药的学科()
3.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药剂学中剂型的性质的科学()4.研究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临床药效间关系的一门学科()(5~8题)A处方药
B OTC C新药
D药物
E成药
5.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6.按药政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的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物()7.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做广告()8.必须凭借医师处方签才能购买()
(9~12)
A BP B USP C JP D Ph.Int E CP
9.《美国药典》
10.《日本药局方》
11.《国际药典》
12.《英国药典》
[X型题]
1.中药药剂学研究的范畴是()
A中药药剂的调配理论
B中药药剂的生产技术
C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D中药药剂的质量控制
E中药药剂的合理应用
2.关于中药药剂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必须是在中医药的理论指导下去研究
B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C与生产和临床实践紧密相连
D是研究制剂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而不涉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E中药药剂学已经产生了分支学科
3.下列()是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A工业药剂学
B物理药剂学
C化学药剂学
D生物药剂学
E临床药学
4.下列物质属于药品的是()A中药材
B农药
C保健品
D血液制品
E中成药
5.制剂是在()生产的A药店
B制药厂
C医院制剂室
D医院药局
E上述均可以
6.关于中成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以中药材为原料制备
B一般标明用法用量、功能主治
C中成药都是非处方药
D一般中成药没有有效期的规定
E中成药一般可以根据临床辩证施治,灵活加减 7.关于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叙述正确的是()
A处方药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做广告宣传
B非处方药简称OTC
C处方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一般不如非处方药
D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划分反映了药品本质的属性
E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必须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安全与有效性都必须保障
8.急症用药宜选择()剂型
A注射剂
B气雾剂
C煎膏剂
D保留灌肠剂
E舌下片
9.药物剂型符合的“三小”是指()
A剂量小
B刺激性小
C毒性小
D副作用小
E体积小
10.下列不适合选择口服剂型的药物是()
A胰岛素
B红霉素
C阿司匹林 D硝酸甘油
E人丹
11.下列具有药典性质的是()
A《新修本草》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本草纲目》
D《黄帝内经》
E《神农本草经》
12.经粘膜给药的剂型有()
A涂膜剂 B透皮贴膏 C滴眼剂
D滴鼻剂
E舌下片
13.关于《药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与标准的法典
B为国家级标准,具有法律约束力
C药典中收载的制剂必须完全无毒副作用,安全而有效
D一般每隔几年需要修订一次
E 促进药物研究与生产
14.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A根据防治疾病需要选择
B根据药物性质选择
C根据应用及贮运等要求选择
D结合生产条件选择
E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
15.属于中药药剂工作依据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B《局颁药品标准》
C《部颁药品标准》
D《药品管理法》 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6.GMP是指()
A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B全称为Good Menufacturing Practice C药品安全质量管理规范
D正式颁布施行于1989年
E是一种管理方法
17.药剂在工作中应遵循()文件
A《药典》
B《局颁药品标准》
C《药品卫生标准》
D处方文件
E制剂规范 答案
[A型题] 1.A
注解:剂型是指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制剂是指根据药典、局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调剂是指按照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制,著明用法用量的药剂调配操作称为调剂;成药是指按照规定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的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物,包括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2.B 3.D
注解:新药的概念在1999年修改的《新药审批办法》中规定: 新药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然而这一概念过于宽泛,因此2002年9月15日新施行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对新药的概念作出了权威性界定: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4.D
注解: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剂型起效时间不同,通常: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5.A
药物剂型选择时需遵守“五方便”的原则,即服用、生产、携带、贮存、运输。
6.E
注解:药物剂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物态分类、按制备方法分类、按分散系统分类、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按物态分类一般在制备特点上(如固体制剂都需要经粉碎和混合;液体剂型多需经提取与分离;半固体剂型多需熔化和研匀等)、药物起效时间上(如液体、气体剂型较快,固体剂型一般较慢)、贮运(如固体剂型利于贮运,液体剂型易发生沉淀)中有相似之处,但是给药途径是上无相似之处。此外由于各有优缺点,因此一般采用综合分类法。
7.C
注解:汤剂、酒剂、浸膏剂、流浸膏剂均是采用浸出方法制备的,因此属于浸出药剂,散剂是药物直接粉碎制备的,因此不属于。
8.E
注解:汤剂既包括真溶液、胶体溶液(蛋白质等形成)分散系统,又包含乳浊液(油类等形成)、混悬液的分散体系。
9.B
注解:《新修本草》(又称《唐新修本草》或《唐本草》),是由我国当时政府组织编纂并颁布施行的,编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具有药典的性质,因此是最早的一部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元时期(公元960~1367年),由官方编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制剂规范。《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但是不具有药典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3年版是建国后才有,非最早。《中华药典》为1930年国民党政府编纂。
10.A 注解:《法国药典》是欧洲最早的全国性药典,但是比《新修本草》晚1100多年。《佛洛伦斯药典》为欧洲的一部地方药典,比《新修本草》晚800多年。《伊伯氏纸本草》成书于公元前1550年埃及,但是不具有药典性质。
11.B
注解:晋代葛洪(公元261~314年)著《肘后备急方》八卷,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主张批量生产贮备,供急需之用;《汤液经》,为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12.D
注解:新中国成立后,已经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年共七版。
13.C 14.E
注解:《药典》中收载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
15.E
注解: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与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16.C
注解:2000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剂型丸剂仍居第一位,片剂为第二位,散剂为第三位。
17.C
注解:药品安全实验规范的英文解释是Good Laboratory Practice,故简称GLP。GMP是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CP是指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GAP是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B型题](1~4题)
1.C 2.D 3.B 4.C
注解:工业药剂学是指研究制剂工业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科学;物理药剂学是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药剂学中剂型的性质的科学;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临床药效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临床药学是以患者为对象研究合理、有效、安全用药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代谢产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时间——数量变化过程,并提出用于解释这一过程的数学模型,为指导合理用药、剂型设计提供量化指标的一门学科。
(5~8题)
5.C 6.E 7.B 8.A
注解:药品目前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处方药必须凭借医师处方签才能购买,而非处方药无须凭借医师处方签购买;非处方药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做广告,世界公认的简称为OTC。(9~12)
9.B 10.C 11.D 12.A
注解:美国药典的英文名称为Pharmacopoeia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USP;日本药局方的英文名称为The Pharmacopoeia of Japan,缩写为JP;国际药典的英文名称为Pharmacopoeia Internationalis,缩写为Ph.Int;英国药典的英文名称为British Pharmacopoeia,缩写为BP。
[X型题] 1.ABDE
注解: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调配理论属于中药调剂学研究范畴,而剂型因素对药效的影响则是生物药剂学研究范畴。
2.ABC
注解: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现代药剂学主要有这样几个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临床药学等。
3.ABDE
注解: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及临床药学等。
4.ADE
注解:我国自1985年7月1日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附则中将药品定义为: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该定义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即专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而不是植物和动物的疾病,因此不包括农药和兽药;第二层剂指作用是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这就与保健品和化妆品分开了。
5.BC 6.AB
注解:中成药既包含非处方药又有处方药;中成药也要进行稳定性的研究,预测有效期;中成药作为成药制剂是不可随意加减处方的。
7.BE
注解:目前国家对药品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制度,非处方药又简称为OTC,由于处方药在使用上需要更强的专业知识,因此不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做广告宣传,只能是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介绍;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划分只是一种管理上的界定,而非药品本质的属性;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必须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安全与有效性都必须保障。
8.ABDE 9.ACD 10.AD
注解:胰岛素在胃肠道中被破坏,不宜选择口服,通常采用注射给药或研究其经皮给药制剂;硝酸甘油口服肝脏首过作用显著,宜舌下含服或经皮给药;阿司匹林、红霉素口服对胃有刺激性,但是包肠溶衣可以解决,可以口服;人丹是糊丸即丸剂的一种可口服。
11.AB
注解:《新修本草》是由我国当时政府组织编纂并颁布施行的,编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最早的一部药典,具有药典的性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制剂规范,具有药典的性质。《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均不具有药典性质。12.CDE
注解:涂膜剂与透皮贴膏均属于经皮给药剂型,滴眼剂为眼粘膜给药,滴鼻剂为鼻粘膜给药,舌下片剂为舌下粘膜给药。13.ABDE
注解: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与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为国家级标准;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为适应发展需要,药典每隔几年就要修订一次;药典中收载医疗必需、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制剂;《药典》的作用是保证人民用药有效、安全,促进药物研究与生产。
14.ABCD 15.ABCDE
注解:药品是直接用于人身的特殊商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药物制剂的研究与生产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必须有所依据。中药药剂工作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外标准(《部颁药品标准》或《局颁药品标准》、《部颁药品卫生标准》)、《药品管理法规》(包括《药品管理法》、《新药审批办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6.ABE
注解:GMP的英文全称是Good Menufacturing Practice,译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指药品生产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科学管理方法。我国的GMP制度施行于1988年。
17.ABCDE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他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他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创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办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答题要点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地改造。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有批判的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发展趋势。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题要点
这一说话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答题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就统一于物质,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联系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二者是有区别的。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确的指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呢,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里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务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业绩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他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答题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答题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像新事物的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新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有继承,及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答题要点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在思维中的反映的次序和进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在现,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生动。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思维舍弃历史细节、偶然性的偏差,才能抓住历史主流的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更深刻的反映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1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答题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而这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思维科学方法有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一、单选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D)。
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
B、资源的充足性;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
A、均衡价格理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
D、分配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
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宏观经济政策;
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D)。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C)。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A)。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B)。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二、判断题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
6、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对)
7、“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错)
9、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X)
10、“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X)
《经济学基础》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下降(B)
A、鸡蛋价格上升
B、良好的天气情况
C、牛奶价格上升
D、收入上升
2、下列因素中除哪一项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D)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消费者偏好变化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变化
D、商品价格变化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汽车的价格上升,将导致(B)
A、汽车需求量的增加
B、汽车供给量的增加
C、汽车需求的增加
D、汽车供给的减少
4、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C)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
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减少
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5、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灾害而减少时(B)
A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产量下降
B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
C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D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相同
6、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C)
A、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
B、大量积压
C、黑市交易
D、A和C7、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消费者的购买量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C)
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弹性不能确定
8.下列哪种情况将导致商品需求量的变动而不是需求的变化(D)。
A、消费者收入的变化;B、技术水平变动;C、消费者预期该商品的价格上升;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9、均衡价格一定随着(C)。
A、需求与供给的增加而下降;B、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下降;
C、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下降;D、需求和供给的减少而下降。
10、假如生产某种商品所需原材料的价格上升,则这种商品(B)。
A、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C、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D、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二、判断题
1、需求就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购买的商品量。X2、生产技术提高所引起的某种商品产量的增加称为供给的增加。V3、两种互补品之间,其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X4、支持价格是政府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X5、直线型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变,因此其价格弹性也不变。X6、限制价格应高于市场价格,支持价格应低于市场价格。X7、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将导致它的供给量变化,但不会引起供给的变化。V8、在商品过剩的条件下,卖者之间的竞争会压低价格;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买者之间的竞争会抬高价格。V9、商品短缺所带来的价格变化,会进一步导致短缺数量的增加。X10、假定需求不变,供给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和均衡交易量的减少.X
三、计算题
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100-5P,供给函数为Qs=-50+5p,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2、某商品的价格由20元上升到30元后,需求量相应减少10%,问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是多少?该商品价格变化对总收益有何影响?
3、已知某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值Ed=0.5,该产品原销售量为Qd
=800件,单位产品价格P
=10元,若该产品价格上调10%。计算该产品提价后销售收入变动多少元?
四、问答题
1、支持价格运用有何作用?政府应如何处理过剩产品?
2、试运用供求定理分析我国粮价走势(设币值稳定)?
3、利用需求弹性理论对“薄利多销”进行分析。
4、利用需求弹性理论对“谷贱伤农”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三、计算题
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100-5P,供给函数为Qs=-50+5p,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解:由均衡条件有:
2、某商品的价格由20元上升到30元后,需求量相应减少10%,问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是多少?该商品价格变化对总收益有何影响?
解:需求弹性,由上式可知其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为缺乏弹性,所以期价格与总收益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
3、已知某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值Ed=0.5,该产品原销售量为Qd
=800件,单位产品价格P
=10元,若该产品价格上调10%。计算该产品提价后销售收入变动多少元?
解:设提价后
由需求价格弹性
则:提价前总销售收入为:
提价后总销售收入为:
所以:
四、问答题
1、支持价格运用有何作用?政府应如何处理过剩产品?
答:支持价格运用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积极作用。从长期限来看,支持价格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为:①稳定了农业生产,减缓了经济危机对农业的冲击;②通过不同农产品实施不同的支持价格,可以调节农业生产结构;③保障了农业利益,有利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消极作用。支持价格的运用,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
要维持支持价格,政府必须收购过剩产品。政府将过剩产品收购后,应如何处理?一是出口。出口可缓解供过于求,又可增加外汇收入。这是最好的处理办法。但这要求产品质优,同时他国对该产品不设进口限制。在不影响正常出口的情形下,也可考虑无偿援助他国。二是库存。通过库存调济市场余缺,丰年存入,歉收投放。但这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产品是可以库存的和产品库存费用较低,否则库存会得不偿失。三是销毁。销毁商品是对生产力的破坏,是资源的浪费,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要的、有益的。
2、试运用供求定理分析我国粮价走势(设币值稳定)?
答:粮价呈上升趋势。
从需求方面分析:对粮食的需求将会较大幅度地增加。理由:一是人口增长。人口总量会缓慢增长;二是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较大幅度地提高,对粮食的直接需求减少,但对粮食的间接需求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从供给方面分析:对粮食的供给会有所增加,但幅度有限。理由:一是可耕地减少。城市的扩展,公路、铁路的兴建,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二是农业政策效应发挥殆尽;三是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四是农业生产技术作用的有限性。
总之,粮食需求增加幅度大于粮食供给增加幅度,其结果必然是粮食的上升。
3、利用需求弹性理论对“薄利多销”进行分析。
答:(1)厂商的收益与其销售价格和销售量相关,并且都有是正相关,然而,一般情形下,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却是反向变动的。
(2)销售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幅度取决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3)当商品富有价格弹性时,降价会带来销售量增加且销售量增幅大于价格降幅,其结果是总收益增加,对厂商有利,这就是“薄利多销”的实质。
Q
P1
D
0
P
P2
Q1
Q24、利用需求弹性理论对“谷贱伤农”进行分析。
答:(1)厂商的收益与其销售价格和销售量相关,并且都有是正相关,然而,一般情形下,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却是反向变动的。
(2)销售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幅度取决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3)当商品缺乏价格弹性时,降价会带来销售量增加但销售量增幅小于价格降幅,其结果是总收益减少,对生产者不利。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低会导致农民利益减少,甚至收益不能弥补成本,会严重地挫伤农民的生产积级性,这就是“谷贱伤农”的实质。
D
Q
P1
0
P
P2
Q1
【教案第一章绪论】推荐阅读: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绪论教案10-08
第一章绪论课后答案12-25
生物学绪论教案10-22
建筑材料绪论教案12-04
军事理论课 绪论教案07-12
绪论怎么写10-14
绪论的范文12-17
广告学绪论12-25
生理学绪论试题及答案07-15
物种起源绪论优秀说课稿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