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教案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教案 篇1

品之

想象之

——古诗《乡村四月》课堂实录及反思

下冶一小高杰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所用班级:黄小四年级。总课时:三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熟练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叙说诗歌的意象。

反思:《古诗词三首》我参考教参设置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乡村四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感悟、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以往诗歌学习的经验和本节课的再次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学习诗歌的经验。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课时的经验来学习第二首诗歌。第三课时学习第三首诗歌并复习三首古诗词。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学习能力,但仍然需要加强培养和训练,所以本节课我从小处着笔,就围绕语文学习基本的“读、品、谈”三个教学目标来设置,“读”的终极目标是读出感情和背会,“品”的终极目标是学习作者精练的语言,能深切体会作者翁卷表达的思想感情,“谈”的终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想象、联想和表达能力。

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走进单元提示。

1、同学们,单元提示里有几句话非常优美,谁能读一下?

2、学生1站起来朗读。

3、恭喜你,这位中学找的非常正确,但是读得有点欠缺,谁能站起来再读一下。(让学生先自己试读,学生2站起来朗读,读得比第一个好许多)

4、教师范读前半句让学生自然补读后半句,给学生示范引领的作用,然后教师让学生齐读,最后教师让学生背诵,挑学生起来背诵。

5、挑一位学生读单元的学习要求。反思:因为这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学生需要了解单元的提示和要求。而单元提示前三句话描写农村环境的实在美极了,所以三句话不惜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去积累,语文朗读的指导和积累我感觉应无处不在,又因为本节课学习一首诗歌,任务相对较轻,所以花费了一部分时间去学习单元提示,一方面积累了,另一方面也了解了单元提示,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时间耽误我认为是值得的。

二、导入本课,撷取题目信息。

1、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农村题材的诗歌《乡村四月》(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工整的写出课题,教师巡视查看同学们的书写并指导要工整。)

2、同学们从题目知道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

学生1回答:我知道了本首诗歌讲述的是乡村四月的风景 学生2回答:我知道了这首诗歌讲述的是季节是四月 学生3回答:乡村四月是什么样的?

3、同学们,我们从题目知道了很多信息,并产生了很多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乡村四月,看看乡村四月是怎么样的?

反思:语文是教学细微的工作,让学生自己写题目一方面想培养学生工整书写的习惯,另一方面想让学生加深对题目的记忆。接着我本着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来进行的,就课堂效果来看是比较良好的,但学习诗歌题目能不能这样进行值得商榷。另外这首七言绝句应该给学生简单讲述一下,这方面当时考虑到了,但讲课的时候没有讲到。

三、同学们,你们从幼儿园学习到现在一定学习了很多诗歌,那么根据以往的经验,你是怎么学习诗歌?或者学习诗歌需要学习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1、2谈:应该知道诗句的意思就是会翻译。学生3谈:会背,记住里面的好词语

反思:这一过程是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去总结以往经验并发言,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应该再总结一下,比如应该学习诗歌的停顿,学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等,这一点教师补充不到位。

四、初读,解决生字词

1、同学们我们学习语文、学习诗歌最先应该去读,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看那些生字词需要解决、记忆。

2、学生散读(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解决情况)

3、同学们有哪些生字词需要解决和记忆?

学生回答“了”和“少”是多音字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说出课本要求的两个“蚕”和“桑”,学生简单记忆

反思:这一块处理不够好,备课不够深入,对学生说的两个多音字自己备课的时候就没有发现,讲述不够清晰,本首诗歌简单,生字词的解决是个容易的问题,花费的时间有点多。

五、再读,画好停顿。

1、同学们学习一首诗歌,一定要注意停顿,同学们能不能画出本首诗歌的停顿?

2、学生自由读,然后根据自己的读画出停顿。

3、学生1站起来读

4、学生2站起来读

5、教师提示下一位学生站起来读后说出哪里画停顿。

6、学生3站起来读,读后指出停顿的位置。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7、同学们画的非常正确,能不能根据停顿自己再读读?

8、学生自由读,然后师生一起读。

反思:诗歌朗读停顿的划分我感觉非常重要,但是本首诗歌非常简单,可以很快完成,当时让学生反复读的原因是让学生体会,可是上完课后感觉划分停顿的时间过长。

六、品读,理解诗歌含义,体会作者感情。

1、教师:同学们,这首诗我们读过了,下面我们应该干什么?

2、学生1答理解意思

3、学生2答背诵本诗

4、教师:我们先来干什么?(学生大多数答理解意思)。那下面我们来理解意思。我先教还是大家先学呢?(学生答先学)。教师让学生先学,对照课下注释翻译,不懂的问老师或者同学。

5、学生自主翻译,不懂的合作探究或者问老师。(教师巡视学生学习的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发现共性的问题以便等一会精讲)

反思: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是我教授时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引导学生自己知道下一步该干什么,尊重学生的建议,原本我想先让学生背诵,谁知道学生回答先翻译于是我就给学生自主翻译的时间,临时调整了课堂的结构,把记忆的时间放到最后,这节课结束发现这种调整是正确的,学生在充分地读和理解之后到最后自然就会背了。

6、教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翻译一下。

学生1翻译第一句话:山里全是草和树木

教师补充:草和树木怎么样呢?哪一个字写出来了?(学生答“绿”字),学生2翻译:满山遍野都是绿色的。“绿”的怎么样呢?(学生答“遍”)。

教师讲述:“绿”看出了山野的一片绿色,“遍”字看出了到处都是。还有“白满川”呢?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齐答:“白满川”是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很白。

教师:翻译第一句话“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满目苍白。

反思:第一句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可是学生回答的欠缺超出了我的想象,第一个学生只解释出了“山原”,后面的几个补充都没有完整,这时候我及时的引导了学生分析了“绿”和“遍”字,讲述了“白满川”,学生在分析中理解了诗句的含义。不够的是引导分析的仍然不到位,比如“绿”和“白”是颜色,作者是从颜色上写乡村四月的风景,这句话还是从远景和整体的角度写出了江南水乡的晴天美景。“白满川”是梯田,就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特征,这些是备课的欠缺。

7、学生翻译第二句话:杜鹃在雨里歌唱

教师:注意文中杜鹃在什么样的雨里歌唱呢? 学生答:细雨蒙蒙里。教师:哪里看出细雨蒙蒙呢? 学生答:雨如烟。

教师:这里把雨打了一个?(学生答打比方),像烟雾一样,非常轻盈。反思:第二句引导学生翻译,虽然讲述出了“雨如烟”,但是感觉讲述的不到位,这一句是讲述雨天江南乡村的景色,“烟”字写出了雨的轻盈,稀薄,充满诗意和浪漫。如果讲完让学生就读这三个字,在反复读几遍,效果一定会更好。

8、学生翻译第三句:农村的四月很少人不干活。

教师:这里的“闲人少”什么意思? 学生答:没事干的人少。

教师:这说明乡村四月人们都在忙着干什么呀?(学生答干农活)反思:无效提问是我平时教学的一大问题,比如教师提问学生:这说明乡村四月的人们都在干什么呀?这就是无效的提问,答案显而易见,极其容易还提问干什么。

9、学生翻译第四句:刚完成蚕桑的事情,又忙着插秧。

教师:哪个字看出“刚”和“忙”?(学生答“才了”和“又”)教师:蚕桑是什么意思?(学生答“蚕桑”指采桑养蚕,指农活)

反思:对“才”和“又”的分析比较好,如果能让学生用“才。。。又。。。”学写一句话会更精彩,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后两句应该给学生讲述这是作者镜头的转移,逐渐由整体景色转向局部农民的劳动场面,写出了农民的辛勤的辛苦。

10、教师:刚才我们把四句理解了,下面同学们根据理解把这四句再读一遍。

学生自由读。

教师范读学生的错误读法,指导学生再读。学生再自由散读,理解着诗句的意思读。教师挑学生1读(学生读得不太好)教师引导学生再体会诗句的意思。

教师挑学生2读。(教师评价“读得很有韵味”)

教师挑学生3读。(教师评价读的有进步,但是还是不太到位)学生再自由读。

分四组比赛读:第一组和第二组比赛读,第三组和第四组比赛读。(读完让学生评价哪一组好?为什么?)

学生1评价:第一组可有韵味了。学生2评价:第三组有感情。学生3评价:停顿的非常到位。。。

教师让学生再齐读。

教师:老师这时候也忍不住想读一遍。(教师读)

反思:这种反复训练学生朗读的做法是我语文教学一直的习惯,我始终认为语文离不开读,没有读就没有语文,诗歌教学更是离不开读,读胜过许多不休的讲解,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自发的去品味、理解、感受,在教师不断地引导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赏析能力。这一环节通过自由读、挑学生读、比赛读真正把读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学生评价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由肤浅了解逐步转向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这一环节的时间花费虽然很多,但是很值得。

七、想象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反复地对诗歌进行了朗读,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简单思考

学生1回答:我仿佛看到了四月的人非常的忙 学生2回答:我仿佛看到了满山遍野都是绿色的。学生3回答:我仿佛看到了杜鹃在蒙蒙细雨中啼叫。

学生4回答:我仿佛看到了前两句农村优美的景色,后面农民们辛勤的劳作。(教师讲述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写人)

反思:让学生在充分的读后自己联想和想象,用“我仿佛看到了。。。”回答,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一环节设计很好,效果也很明显。问题的追问是课堂提问的重要方面,学生在回答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时,教师没有追问下去,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说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学生1回答后,教师可以追问:你仿佛看到了农民们怎么忙碌呢?请你形容一下。学生2回答后,教师可以追问:你能描写一下漫山遍野绿的景色么?等等。

八、品味欣赏语言

教师:你欣赏诗歌中的哪些地方?字、词、短语都可以。学生1欣赏“雨如烟”写出了朦胧的感觉。学生2欣赏并说出理由

反思:本环节的设计原本想让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的魅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但是上完课后感觉此环节完成较差,究其原因一是引导讲述不到位,二是在翻译的时候很多字词已经讲述理解,学生回答的时候还是围绕原来讲述的来回答。这里教师可以补充诗歌的对仗用法,景中含情的写法等等。

九、背诵诗歌

教师:同学们学完了本诗能把诗歌背诵下来么? 学生1背诵(不太熟练)教师给学生不到一分钟背诵。挑学生2背诵 挑学生3背诵

反思:学生背诵诗歌是在反复的朗读、体会之后进行的,大多数学生在背诵之前已经基本会背诵,这一点说明前面的朗读品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诗歌的背诵积累是必需的,所以又放了一分钟时间让学生背诵,效果很好。

学生齐背诵诗歌。下课。

教后反思:越简单的事情越不容易做好,教了十余年学,说心里话,最怕教诗歌,因为总感觉诗歌教学需要的“道行”很深,最简短精炼而又最难讲透,最难讲出作者的感情,最难讲透作者的写法。而作为语文教师诗歌教学又是必须研究的学问,这次名师选拔得以让我尝试教授古诗《乡村四月》。在教授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体感觉这节课还可以。让学生读之、品之、想象之,读是品的基础,品后让学生想象和联想,学生在教师激情的带动下积极的学习,体会了诗歌的语言,理解了作者的感情、积累背会了诗歌,教师适当的引导讲授,基本完成了设计的教学目标。当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下面就本节课做几点反思:

一、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础。我感觉诗歌教学与其讲得多,不如读得多,古人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怎么突破诗歌的理解关和品析关,我认为只有读,哪怕学生只是读了一节课我想也比教师讲了一节课强许多。这首诗歌描写江南水乡农村初夏的景色,画面优美,动静结合,学生在反复的读中一定能感悟画面的优美,人民的勤劳。这节课就抓住了学生的读,专注做好这件事,学生年龄较小不进行过多的诗歌写法的讲解和诗歌内容的讲授,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自己体会感悟。读占用了课堂大概一半的时间,每一环节都是先以读作为基础,然后去围绕目标学习。不足之处是,教师虽然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引导,但感觉做的不很到位,学生读中的品析讲授和经典的讲授比较欠缺。这也是这节课的最大缺憾。

二、教师的激情和真诚感染学生。教师课堂用激情的语言带动学生,用真诚的言语和学生交流,用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一起学习,我感觉这是我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一方面。学生说先理解诗意就改变设计的结构遵从学生的意见先从诗意的理解入手,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积极的鼓励,对学生的不足及时善意地指出,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自由的学习、思想、展示。讲到对学生的鼓励,感觉自己鼓励语言还不很丰富,基本上是“棒极了”“说得真好”这些鼓励,而精彩的鼓励少而又少,这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

三、没有练习。设计这节课练习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自由学写一首诗歌,但是瞬间这个念头就被学生小、能力不行冲垮了,其实这只是感觉,和学生课堂的交往发现学生很聪明,个别学生语文素养很高,很多学生一定能写出优秀的诗歌,但是时间的紧促使这一环节没有让学生去实践是一个缺憾。应该精炼课堂的内容,压缩出时间让学生小试牛刀。

四、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在教授后发现很多诗歌明显的内容备课时没有备出来,讲授时讲不出来,自己对古典诗歌知识需要不断地学习,平时需要不断阅读各类书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水平不是吹出来的,是学出来的,确实如此。以后应该更加静心的学习,提高自己。

1教学目标 评论

1、会认、写“蚕、桑”两个生字。

2、通过读、吟、唱等多元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赞美。

2学情分析 评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描绘了江南初夏时节美丽田园的景象。诗歌蕴含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由于学生缺乏田园生活的经验,领悟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便随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江南乡村风光的美丽和乡下人家的勤劳,引读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3重点难点 评论

1、抓住重点字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2、感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视听导航,触摸意象欣赏美 评论

1、欣赏美景,激发情感。

同学们,喜欢上语文课吗?喜欢古诗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会深深地爱上古诗。首先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画面—— 师配乐播放江南乡村四季景色图片,让学生在一曲《春到湘江》的优美旋律中欣赏江南田园风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古诗奠定情感基调。

2、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图片中的景色怎样?(——美。)其实,这些都是江南的田园风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南,走进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3、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师: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浙江有一位诗人就把江南乡村四月的景色描绘了下来。他就是——(板书:宋 翁卷)。出示诗人简介: 翁卷 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永嘉人诗人(今浙江温州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永嘉四灵”。(学生浏览)活动2【活动】二.读吟交替,想象意境感悟美 评论

读一读: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板书:读)

2、师指名读古诗,检查字音,相机纠正。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3、再读古诗,初知大意。请同学们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注释再读古诗,我们可不要忽视了注释,它可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好帮手!

4、初步触摸古诗意韵。师: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板书:景美、人勤)吟一吟:

1、师范吟古诗。接下来,听老师把古诗吟诵一遍。——师配乐吟诵古诗。(板书:吟)

2、指导学生按平仄规律吟诵古诗。师:老师和你们读的一样吗?有什么特点?(——有韵味)。其实吟诗是有技巧的,古人写诗是有平仄规律的。所谓“平”,就是我们普通话中的一声和二声,用一横表示,遇到平声,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一些;“仄”,就是三声、四声,用一竖表示,仄声要读得短促。(板书:平仄 长短)。

3、师生互动吟诵古诗。

引导学生标出古诗的平仄,指导吟诵;师生互动,交替吟诵。(师吟前四字,生吟后三字;生吟前四字,师吟后三字;师吟第一句,生吟第二句;师吟题目,生吟全诗,以巩固操练。)

4、指名检测读。

5、抓住关键词语想象意境。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知道诗人翁卷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吗?(相机板书——山原、川、子规、烟雨。)哪些词最能引起你无限的想象?(相机板书——绿遍、白满、闲人少、才了、又。)(1)、山原是什么?(生——山陵和原野)。师:其实,就是江南的丘陵。那些小山连着平地,平地连着小山,平地小山,小山平地,交错着,这就是——(生:——山原。)师:绿遍山原,是怎样的绿呢?——我们来到山间,看啊,山脚下的原野——绿了;山脚——绿了;往上看,山腰——绿了;再往上看,山顶也——绿了;一座座小山——绿了;一片片原野——绿了。这就是诗人所描写的——绿遍山原。(出示课件)这个“绿”字使我想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是一种勃发的生机,江南的山原似乎一时间顿时变绿了。

(2)、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诗人还看到了一种耀眼的色彩,是什么?——白。师:诗人说:“白满川”,这“川”指的是什么?(——平地。)在这里,川就是稻田啊!时逢农历四月,初夏时节,乡下人家已经在翻好的田里灌满了水,即将准备插秧了。天色倒映在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白茫茫的。(出示课件)这白茫茫的就是——白满川。是啊,到处是碧绿的山原,到处是白茫茫的水田,绿得鲜亮,白得耀眼,绿白辉映,令人陶醉。这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

(3)、你知道吗,在江南的四月,这样的美景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中——那细雨就这样悄悄地来了——沙、沙、沙,沙、沙、沙,像牛毛,像——细丝,它轻轻地亲吻着我的脸,抚摸着你的额头。一阵风吹来,它就在空中——细细地斜织着,轻轻地飘洒着,难怪诗人说雨如——烟,再轻些——雨如烟。这般的美景,如诗如画,有一种鸟也被它陶醉了,听,(播放子规叫声)这是什么声音?它在唱什么?(生想象……)是啊,子规鸟在唱这里的景色——真美啊!这里的人们——真勤劳啊!“阿公阿婆,蚕桑插禾”…… 看,翠绿的山原,白亮的水田,如烟的细雨,如歌的子规声。走在细雨中的诗人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样的诗句——(生:前两句)。这样的诗句不知道让多少人陶醉——(生:前两句)。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意境朦胧的乡村画卷。

(4)、咦!江南初夏的人们都在忙些什么呢?(出示课件)——(生:养蚕、插田)。同学们,养蚕挺辛苦的。蚕的一生要经过四次蜕皮,不停地吃桑叶,长大后吐丝做茧,才有我们穿的绫罗绸缎。(出示课件)农民要采桑,喂蚕,蚕长大后帮它们放到用麦秆扎成的“假山”上,蚕吐丝做茧后,收茧。这边人们要——采桑喂蚕,那边又要忙着准备——插田。这边忙完了——蚕桑,那边又开始了——插田。(出示课件)——不然,就会影响今年的收成。这么繁忙的景象,诗人只用了传神的三个字就串了起来,哪三个?——(生:才了,又。板书)难怪诗人说“闲人少”。多么勤劳的乡下人家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忙碌的人们仿佛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看到了什么?——(生: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是啊,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没有——“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呀!多么勤劳的乡下人家呀!他们也是乡村四月一道亮丽的风景,读起这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农人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板书:景美)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板书:人勤)同学们,多么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的乡下人家呀!看到眼前的一切,走在细雨中的诗人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样一首诗——(生齐读全诗)。

活动3【活动】

三、吟唱交替,感受音韵抒发美 评论

1、生试唱古诗。

师:在古代,诗是可以和着乐曲唱的。今天,我们不妨也试着唱一唱,(板书:唱)只要融入自己的感情,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你可以打着拍子唱,也可以借谱唱。有些同学喜欢唱儿歌,有些同学喜欢唱流行歌曲,不妨把你最喜欢的儿歌和流行歌曲的谱子,借过来用一用,赶快行动吧!同桌也可以相互交流交流哟!

2、师指名唱古诗,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师推荐歌谱,生跟谱唱。(欢快版 + 抒情版 + 民族风情版)

4、师配乐唱古诗,生欣赏。

5、播放儿歌《乡村四月》,生欣赏、跟唱。师:同学们,想知道诗人翁卷家乡的孩子是怎样唱这首诗的吗?(生:想!)(播放儿歌《乡村四月》)我们一起来欣赏,喜欢的可以轻声地跟着唱。

活动4【作业】四.走出文本,资源整合迁移美 评论

师:乡村四月,美丽的农家风光令人陶醉,勤劳的农家人更令人感动。

老师向同学们推荐几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陶渊明的《归田园居》、辛弃疾的《西江月》、《清平乐 村居》。希望同学们随着诗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贴近农人脉搏,感受田园风情。[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情境诵读,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思路] 指导学生在读通诗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说出从诗句中自己看到的景象,而我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他们用自己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把简单的景象描述,最后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课件出示相对应的诗句画面,顿时拉近了诗歌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中,在画面中感悟诗意,入情入境地去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读为主线,引导想象,设境激趣,小组合作,链接资料,拓展全诗,深化主题。

[教学流程]

一、赏景入情,走进乡村

1.欣赏江西婺源的春景。(播放婺源风光图)

师:孩子们,你们到过乡村吗?今天教师要带你们去的是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让我们一道去看看吧,走进婺源,但见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真是“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2.师生交流:孩子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看看它与城市的风光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开课直入乡村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近乡村,感受乡村独特的宁静、朴实、恬淡宜人,为新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乡村,走近《乡村四月》。看老师板书课题,(板题)四月指即春末夏初的季节,正是农忙季节。(生齐读)3.板书课题。

4.介绍作者资料。(这首诗的作者是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1.把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相机指导读准“了”“蚕”“桑”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 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ǎo的时候,表示结束。3.男女生合作读(前四后三)。

4.师生合作读诗。(生读每句诗后,教师重复诗句后三个字。)5.学生配乐齐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好是学习古诗的前提,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来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体现了读的层次性,让学生初步感受诗韵美,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三、品读赏句,想象悟情

(一)整体把握,感知古诗

师:咱们反反复复读了这么多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现在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在诗中圈出来,借助书中的注释,看看插图,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整体感知,初步感知诗人情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师:你看到的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置身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景美

人忙

(二)学一、二句,感受“景美”

1.师:孩子们,你从哪几句诗句中感受到乡村景美呢? 2.品读,感悟 “绿遍山原白满川”。①理解“山原”

师:(山陵和原野)山原其实就是江南的丘陵小山。那小山连着平地,平地连着小山。交错着,绵延着,这就是——(生:山原)②品读 “绿”

师:瞧,四月的乡村,哪都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你们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 生反馈:山下菜园里的菜,路旁的树,还有美丽的春江水……

师:迎着徐徐的春风,信步来到小河边,看到柳树摆动,你会想到什么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草木成荫满目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在语言练习中运用以学过的诗句,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深化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这样以诗引诗,架起师生文本之间情感的一座桥梁,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诗”。] ③抓 “遍”来悟景

师: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这么多的绿,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它表现出来了,是哪个字?

师:一个“遍”字,给你怎样的感觉?(我感觉到生机勃勃。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感受到乡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设计意图:在理解古诗的意思时,能抓住关键字词,以点带面,使学生在文字基础上拓展思维,领会作品每一个字的深刻内涵,也学会了在写作时斟字酌句。] ④理解 “白满川”。(课件出水稻图)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一片葱茏。⑤指导朗读第一句。(课件出示: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孩子们,这乡村四月色彩鲜明,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这绿白辉映的情景呢? 学生评价,师指导读出绿的辽阔,白一望无垠。⑥板书:绿原白川

3.品读,感悟 “子规声里雨如烟”

①[渡]知道吗,在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水色,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孩子们,你仿佛听见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生交流:“杜鹃鸟的叫声” “春雨沙沙的声音”“ 蒙蒙细雨”…… ③课件出示子规图及声音。

师: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子规就是杜鹃鸟,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布谷)“布谷、布谷”每当布谷鸟啼叫的时候,就在提醒农人们赶紧播种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嘛!现在这子规就在细雨中啼叫,你能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吗? ④板书:子规啼雨

⑤师播放背景音乐深情朗读。

“闭上眼,我们仿佛已经来到了江南的乡村,这里有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熟悉的歌声(播放布谷鸟声音)……声音是那样清脆,是那样悦耳,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我们屏住呼吸,继续听,我们听到了无数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草丛中,池塘边,小溪旁,树林里,田野里……慢慢睁开眼睛……”

[设计意图:教师的精彩朗读营造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同时以清新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乡村田园的一切美妙的声音。] 师:同学们,你能听到哪些美妙的声音?(生反馈)乡村四月,到处都有声音,这无数的音符凑到一块,组成了什么?(一首无名的歌,乡村交响乐……)

师:这就是美妙的音乐,同学们,就带着这样的感觉,想像这些声音,读一、二句诗。(课件出示乡村烟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这两句诗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时我再综合运用画面、语言、音乐创设情境,同时积淀文学底蕴。] 【结语】烟雨江南,子规如歌,这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意境朦胧的乡村画卷。

(三)学习三、四句,感受“人忙”

【渡】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这里的水乡人家,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学生齐读第3、4句古诗。

2.解读“蚕桑”,了解养蚕人的辛劳。

(课件出示养蚕画面,师简介:清晨农民要担着箩筐去桑园采摘新鲜的桑叶,采叶回家要把它们擦干净,一片一片放在蚕筐上,每天至少四次的喂养,清早、中午、下午、半夜,家家养蚕,户户忙蚕,蚕儿要上架了,从吐丝结茧到销售,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养蚕要做这么多工作,你觉得怎么样?)3.课件展出“蚕桑”“插田”两幅画面,指导读与悟。

——那就请你们时常记住这句话:(课件展示: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4.抓字 “才”“又”,体会“人忙”

师:在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插田,插田、蚕桑。如此繁忙的两个场景,诗人竟用了非常传神的两个字就串联了起来,是哪两个字?(才 又)5.指导读诗:谁来读出这份繁忙和紧张呢。

6.板书:养蚕插田(乡村四月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啊!)师:四月农忙季节,除了忙蚕桑、插田,还要忙些什么? 学生反馈。

7.学生用“才……又……”仿写诗句。(例: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

8.拓展:乡村人家忙得不亦乐乎啊!你从这忙碌中还能体会到什么?这田园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它究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

9.学生自由说,师相机板书:快乐

舒服

勤劳

朴实……

四、链接拓展,体验乡村风情。

1.链接乡村乐趣的古诗,升华“乡情”。

师:正是因为诗人了解、热爱、怀念这美好的田园生活,正是因为他饱含了这种深情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啊。同学们,乡村生活的乐趣,可远远不止这些,想去看一下吗?看,田间来了一群放风筝的孩子。(课件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宋高鼎《村居》 师:放假了,到小河边去钓鱼,那该是多么开心的事。

(课件出示)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师:在金黄的菜花地去追一下蝴蝶,多么开心呀……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课件出示相对应的诗句画面,顿时接近了诗歌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中,在画面中感悟诗意,入情入境地去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感悟诗情。

①好了同学们,乡间有这么多快乐的事情,学了这首诗,你有没有什么愿望? ②学生交流。

五、反复品读,回归整体 1.引读古诗。

师:(指板书)乡村美丽的农家风光令人陶醉,勤劳的农家人更令人感动。也正是因为农民的辛勤劳作才给我们创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啊——生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师: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生读: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渡]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2.齐吟全诗。

师:孩子们,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吧,此时此刻记得你们就是那诗人,行走在田间小径,面对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让我们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用声音表达出来,齐读诗。3.课件播放《乡村四月》歌曲,与学生共同唱古诗。

[设计意图: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音乐中重现整首诗的意境,实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的发展。]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1.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2.请你为《乡村四月》配画。[板书设计]

景美

子规啼雨

人忙

养蚕插田

绿原白川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教案 篇2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 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 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中有一句“孤云独去闲”, 这个“独”字很有意思, 可以说是全诗的“魂”。看!寂寥的长空只有一片白云, 所以称“孤”, 其实也是“独”的意思;而就是这仅有的一片白云, 也不肯片刻停留, 而是很快就独自远远地飘走了。这样就只剩下了诗人一人。一个“闲”字在这里并非“清闲”, 而是“闲”得无聊, “闲”得孤独!再联系到前面的“众鸟高飞尽”: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 直至无影无踪;还有后面的“只有敬亭山”:只有敬亭山与自己为伴, 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一“尽”一“只”, 充分表现了作者众朋友远离的情景。于是, 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 只能把敬亭山当成自己在世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封建社会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人在政治上遭受压抑后的精神状态。

一个“独”字充满了哀怨之情!

奇山妙水秀丽多姿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语言流畅, 意境优美, 令人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

1. 引用———概述全貌。

文中一开始便引用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赞语, 给人以总体印象, 最后又以诗一般的语言“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给人以形象的总体感受。

2.对比———体现特色。

文中运用了对比修饰手法, 写漓江的水, 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比美;桂林的山, 与峰峦雄伟的泰山、枫叶似火的香山比胜。这就突出了桂林山水的奇异、独特之处, 令人向往。

3.排比———突出特点。

《桂林山水》运用了排比手法,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以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两组排比句, 生动、精练而传神地表现了桂林山水的突出特点。

4.比喻———巧绘形象。

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 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加具体动人。如写漓江水的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写桂林山的奇“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写桂林山的秀“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等, 真是历历如绘, 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妙趣横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美如画。作者正是在这如画的描绘中渗透了他热爱祖国山水的强烈感情。

“富有”的含义

《中彩那天》的最后一句是:“是呀, 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这里的“富有”是什么意思呢?

想想看, 在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 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 开回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是, 父亲却因为“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神情严肃”得“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这是为什么呢?温柔的母亲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父亲买彩票时, 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 并作了记号“K”, 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因此, 父亲觉得, 这奖品不应属于自己, 于是就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 毅然地拨打了电话, 通知了真正的获奖者。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崇高的精神世界。父亲虽然失去了中奖的车子, 但是得到了人情和道义, 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是一笔金钱买不来的精神财富, 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这就是“富有”的含义:“富”就富在诚信, “富”就富在不贪不应得之财。这也照应了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 有信用, 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富翁”与“尊严”

《尊严》是一篇阅读课文, 写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与众不同”: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 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故事告诉我们, 人可以没有财富, 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文中杰克逊大叔的一句话发人深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 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因为他有尊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年轻人不像一群逃难人那样, 看到“这么好的食物”, 就“狼吞虎咽”地吃, 顾不上说一句感谢的话, 而是先问杰克逊大叔“有什么活需要我做”, 而且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这是一种不以乞讨谋生存、要用劳动换食物的志气, 这是一种不以贫穷为低贱、要以努力促改变的人格“尊严”。因此, 杰克逊大叔暗暗“赞赏”他, 让他为自己“捶捶背”, 满足了年轻人的“尊严”需求。

杰克逊大叔慧眼识珠, 对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毫不在乎, 并把他留在庄园里干活。正是依靠这种在穷困潦倒情况下仍坚守自己“尊严”的精神, 年轻的哈默终获成功, 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想当初, 哈默如果和其他逃难者一样, 见了水就喝, 接过饭就吃, 他能结识杰克逊吗?如果他不坚定地坚持先做完活“再吃这些东西”, 他能使自己走向成功吗?

因此, “富翁”与“尊严”关系密切:维护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成为“富翁”;而失去自己“尊严”的人, 就可能与“富翁”无缘, 或者与“富翁”擦肩而过。你说是吗?

神奇的数字说明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 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 保护环境, 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中有许多数字, 具有神奇的作用。

“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说明了黄河的频繁变化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而“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 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 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说明了黄河“河床逐年升高”的原因, 因而也就“使黄河成了悬河”, 容易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每年, 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 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是说明了黄河水土的严重流失造成了“农作物大量减产”。

由此可见, 泥沙问题是最核心的问题。要把黄河治理好, 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 防止水土流失。这样, “黄河变好的梦想”才能成为现实。

如果没有这些数字的说明, 我们怎么能形象地理解这一道理呢?

《夜莺的歌声》中的修辞

在《夜莺的歌声》一课中,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中, 一个孩子运用计谋, 协助游击队战士歼灭敌人的事迹, 突出表现了他面对凶恶的敌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品格和强烈的爱憎情感。

1. 拟人。

文章开头描写了一场战争后的破败情景, 特别是“空旷的花园里, 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一拟人, 形象地突出敌人的侵略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 连树木都“垂头丧气” (当成人来写) 起来。这里, 也饱含着人们的无比愤慨。

2.双关。

当敌人问孩子“你这里有没有人”时, 小孩在回答中有一句“大家都喊:‘野兽来了, 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 是真的野兽, 战争一开始, 枪炮轰鸣, 野兽都跑出了树林, 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 是把敌人比作“野兽”, 人们见他们来了, “就都跑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双关”, 一方面表现小孩子的机智聪慧, 另一方面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强烈的憎恨之情。

3.排比。

小孩子给敌人“领路”时, “有时候学夜莺唱, 有时候学杜鹃叫, 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 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 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看, 他天真活泼, 好像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其实, 他是在迷惑敌人。况且, 他的“学夜莺唱”“学杜鹃叫”正是在给游击队的同志们报信呢!这里的“排比”用得多好。

4.借代。

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 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叙述:“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这里的几个“夜莺”实际上都是指那个机智勇敢的小孩子:他学夜莺叫给游击队报信, 他就像小夜莺那样机灵活泼, 惹人喜爱。

5.反复。

课文的题目是《夜莺的歌声》, 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夜莺的歌声”, 开始是“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中间是“越来越响了”, 最后是“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不仅与题目是很好的“照应”, 而且像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小“夜莺”用“夜莺的歌声”给亲人报信, 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夜莺”的语言

在《夜莺的歌声》一文中, 作者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爱国少年的形象, 使我们赞叹不已, 而最值得品味的还是那小“夜莺”的语言, 令人赞不绝口。

1.埋下伏笔。

在课文中, “军官点了点头, 转眼间, 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表示了敌人的阴险狡诈, 企图从孩子的口中探听游击队的消息。而小“夜莺”的回答干脆利落:“我自己学的, 我还会学杜鹃叫呢。”这就不仅避开了敌人的盘问, 而且乘机巧妙地引出了“杜鹃叫”, 为下文用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2. 曲解。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显然, 敌军官并未死心, 想继续盘问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回答说:“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 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是一种曲解。曲解是一种有意识进行歪曲理解的修辞手法。显然, 小“夜莺”知道敌军官是问他还有没有其他人 (游击队) , 但夜莺偏偏故意歪曲说成麻雀、乌鸦之类。在敌军官眼中, 小“夜莺”真是一个只知贪玩的傻小子。

3.闪避。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敌军官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 想让孩子在无意中透露出游击队的消息。小“夜莺”说:“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 还有洋蘑菇。”这里, 表现了他的警惕性特别高, 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 故意闪烁其词, 答非所问, 运用了“闪避”的修辞手法, 把游击队说成是蘑菇, 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令敌人哭笑不得。

一幅农村田园画

范成大是宋代的进士, 做过一些地方官, 并做了两个月副宰相。他曾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 抗争不屈, 几乎被杀。后来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而不能实现, 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 因此创作了许多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 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四时田园杂兴》就是他退居家乡后随兴写的一组大型田家诗。一共写了60首, 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 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 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 水稻田里的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 晚上就搓麻线, 再织成布。这句诗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 “儿女”即男女, 全诗用了老农的口气, “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 各司其事, 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 “童孙”指的是那些孩子们, 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 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 喜爱劳动, 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 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 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 读来意趣横生。

把水写活了

《趵突泉》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依次描绘了趵突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形象的描述以及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个人真切的感受, 把趵突泉的水写得活灵活现, 情趣横生, 使人读后感慨万千。

1.清格凌凌的水。

文章开始以“清浅”突出泉水的清澈透亮, 以“鲜洁”说明水质的清净新鲜, 简明地描写了趵突泉的水是清格凌凌的;而紧随其后的“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 上下都是绿的”和后面的“游鱼水藻, 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摹写了趵突泉“池里的水清极了”。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 便觉得自然的伟大, 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2. 喷涌不息的水。

趵突泉是“一溪活水”。作者用比喻手法来写三个大泉眼, 既表现了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它的水“冒出水面半米来高”, 多么壮观, 多有气势!而比喻句“像煮沸了似的, 不断地翻滚”突出了水的旺盛声势, 后面的“没昼没夜地冒, 冒, 冒”一句, 连用三个“冒”字, 造成了一种急促跳跃的节奏, 给人以“翻滚”的实感。第二个比喻句“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进一步说明了水的喷涌不息, 体现了大自然的蓬勃活力。永远那么纯洁, 那么活泼, 那么鲜明, 冒, 冒, 冒, 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3. 千姿百态的水。

文中写池边的“小泉眼”, 一个“数不清”足见其数量之多, 而用几个“有的”排比句式突出了它冒出的水泡姿态各异, 精彩纷呈。最后, 用“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夸张说明了水泡“五光十色”的璀璨夺目, 实在令人珍爱。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来写小泉, 既表现了小泉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小泉冒水, 作者觉得有的像大鱼吐水, 有的像一串明珠, 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从作者的感受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小泉的秀美。

从三个大泉的喷涌、翻滚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大泉的壮美, 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课文中的“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这个省略号, 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小泉作者还没有写出来, 激发联想的兴趣, 真是“读有尽而意无穷”啊!

《小珊迪》中的感情变化

《小珊迪》一文写的是孤儿小珊迪, 为了换零钱遭遇车祸, 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 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以作者对小珊迪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层层深入地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1.讨厌。

课文开头, 小珊迪一个劲地想要“我”买他的火柴, 打断了“我”与同事的谈话, 因此, “我”感到讨厌;当同事说不需要时, 他又以火柴价格便宜来请求;当“我”也说不要时, 他又以降低价格的方式再次乞求;我们以没有零钱第三次拒绝他, 他再一次苦苦哀求说他“饿极了”……这样的由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 一句话比一句话重, 使“我”觉得讨厌。但是, 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于是无形中又产生了一些同情。

2.同情。

看着小珊迪“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 再联系他的穿着, 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穷困、不得不在严寒中卖火柴, 靠劳动谋生的孩子, 不是那种靠欺诈骗取钱财的人;特别是晚上, 小珊迪让他的弟弟送来找“我”的零钱, 并告诉“我”小珊迪在换钱回来的途中遭遇车祸伤势很重。“我”对这对孤儿的同情进一步加深, 并由此对那个社会的冷酷和不平等产生了憎恶。

3. 感动。

饥饿贫穷的小珊迪在重伤之际仍不忘还顾客的零钱, 这是多么诚实的孩子!他坦荡的人格让“我”感动;他在生死关头还牵挂着弟弟小利比:“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又是多么善良的表现!由此, “我”被小珊迪再次深深地感动, 慨然答应照顾小利比。从“我”的感动中, 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诚实、守信、关心他人。

课文的结尾饱含深情地赞美:“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 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这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充分流露。是的, 小珊迪的故事将永远流传, 打动更多读者的心。

《黄继光》一文中的“!”

在《黄继光》一课中, 多处用了感叹号“!”。细细体味, 其趣无穷。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这是“冰雹一样的”子弹对准黄继光射击, 他“肩上腿上都负了伤”的情况下, 同志们看到的动人情景。三个“!”, 一是惊喜的呼唤;二是由衷的感叹;三是激情的赞美!惊的是他的非凡举动, 叹的是他的坚强意志, 赞的是他的崇高精神。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这是黄继光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 满怀深仇大恨, 用手雷炸毁敌人半边火力点的壮烈情景。这里的“!”显示了黄继光的声威, 也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比巨大的声威。

“指导员正在着急,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里的“!”预示着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雄姿:“他张开双臂, 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展示了一颗多么壮怀激烈的赤心!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这是在黄继光英勇献身之后, 指战员发出的愤怒呼喊———犹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复仇心声。这里的两个“!”是对指战员急欲杀敌报仇的正面描写, 也是对黄继光精神给予人们激励、鼓舞之大的进一步凸现。

《可爱的草塘》的写作特色

《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着草塘的“可爱”, 生动地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其写作手法多样, 语言生动形象,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描写展示“可爱”。

课文中大量运用了描写手法, 充分展示草塘的可爱。如用“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 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 近处的呈鲜绿色, 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 再远的呈墨绿色, 一层又一层, 最后连成一片, 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写了草塘“浪花”的与众不同、活灵活现。用“不大的水泡子……挤挤挨挨的都是鱼。”“筷子长的鲇鱼, 手掌宽的鲫鱼, 一条又一条不住地往岸上抛”等描写, 表现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2.对比突出“可爱”。

作者开始对北大荒不了解, “感到一切都不习惯”“觉得没意思”“待腻了”。但是当他初次见到草塘时, 就被草塘的大而美所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他对草塘美景的“喜爱”之情。当作者看到小河的奇特情景时, 更是赞叹不已。一个“啊”字, 说明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 完全陶醉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这是一个对比。还有最后一段, 作者想“洗一洗脸”, 但草塘的美深深打动了他, 因此生怕因洗脸打破这美好的景象, 于是就“犹豫了”。这矛盾的心情又是一个对比, 再一次突出了他对北大荒深深的爱恋。

3. 排比强调“可爱”。

在课文中, 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 强调草塘迷人美景的可爱。如“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显得更白了。”这里的“绿草”“蓝天”“白云”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 情形各不相同, 但都是那么美丽迷人, 那么可爱。

4. 对话围绕“可爱”。

这篇文章的对话用得多, 用得好, 用得妙。比如“不过你得紧跟着我走, 俺这儿狼可多啦!”是小丽吓唬“我”的话,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她的“假话”一是抓住了北大荒过去“大而荒, 广而野”的特点, 二是以此反衬今天草塘的可爱。这种欲褒先贬的手法使人变惊为喜、变厌为爱。又如“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 若是冬天呢……’”这句话意在探听冷落、萧条的冬天里的北大荒, 但是却引出了“冬天更好玩”的动人情节, 深化了赞美之意。而后面“我”的继续深究:“哦, 你这么一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啦?”这一反问, 更是将北大荒之美和对它的惊叹之情, 推向高潮。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篇3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教案 篇4

刚一到外婆家门口,外婆就急忙跑出来高兴地说:“国楷,你们来了,快进屋,快进屋!”我们进屋后,爸爸、妈妈便与外婆拉起了家常,我一个小孩觉得在家很无聊,便出去走走。

一阵微风吹过,路边的花草翩翩起舞,郁郁葱葱的树木发出沙沙的声响,小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仿佛在说:“小朋友,欢迎你,欢迎你来到乡村。”

不知不觉地,我来到了外婆家旁的小河边,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站在河边,抬头远望,远处的山连绵不断,峰峦雄伟,有的像银蛇游动,有的像雄狮怒吼。近看,河边荷塘里,荷花你拥我挤,遍地开放,像一个个淘气的小姑娘,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一朵有一朵的样子。小鱼在河叶下面游来游去,青蜓在河花上翩翩起舞,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顺着小河往下走,就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浪一浪簇拥着一浪,拥向岸边。海面上有白鹭、海鸥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海边有爱表演跳远的青蛙,有爱打太极拳的螃蠏,有爱看“短信”的肥鱼,还有不少爱洗海水澡的乡下人。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情景是多么融洽呀!

海岸上有一块大草坪,草坪上,孩子们拿着自己心爱的足球,在尽情地玩耍;老人们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在打牌,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大海。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教案 篇5

春天,春姑娘那沙沙的脚步来到乡下。明媚的春光把乡村打扮得更加美丽动人。小河上的冰雪融化,欢歌笑语向前流。春风拂过,常常会看见几只鸭子嬉戏水中,不时到水底去觅食,河水吐着圈圈小泡。河边,树木吮吸着春天的乳汁。成群的笋像小孩子般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缤纷的世界。几场蒙蒙细雨过后,草地,从远处看一片新绿,可一到近前,发现小草大多还是嫩黄色的,真乃“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你再仔细瞧瞧会发现樱花、桃花、梨花、海棠花、迎春花等都长出花骨朵。又过了些日子,一阵风雨过后,花瓣飘飘洒洒,像蝴蝶一样上下翻飞,真美。

夏天,这里可是天堂。这时,你若来到池塘边,你会看到荷叶衬着荷花,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如果你幸运的话,还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小鱼在水中嬉戏。不过知了的叫声烦得人们直想给它堵上嘴,让它永不唱歌。夏天不光是天堂,还是炎热的,中午的太阳像个火球,到处火辣辣的,花、草、树木的叶子耷拉下头来,仿佛小孩子做错了事情,很不好意思似的。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你看,金黄色的田野里,橘子、柿子你挤我碰,大豆鼓着圆圆的脸颊,玉米穿着金黄色的盔甲。乡下闲人少,人们忙着收割耕种。

冬天,北风呼啸迩来,鹅毛般的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梨花开”,世界都变成了银白色。小鸟不见了,小草不见了,花儿妹妹也不知哪儿去了,也许在地下过冬,等明年春天再出来吧?啊,冬天的乡下真安静!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村四月》教案 篇6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美丽的乡村400字 春节期间,我们全家必不可少的事就是去乡下外婆家拜年。你可别一听说“乡下”,就想起泥泞的小路,破旧的房屋,简陋的锅碗瓢盆。现在的乡下,不比城里差哦!不信,就跟我走一趟吧!

外婆家住在射阳县临海镇,那里最有特色的农产品就是大蒜。春节去时,便可见大片大片低矮的青蒜,你可别学我,叫它“韭菜”哈!去往外婆家的路上,看着路两旁大片大片的田地,抬头便可见晴空万里的蓝天,会让你顿时感到清爽无比。乡村的房屋不像城里么那么拥挤,而是零星散落,几十户一排,形成一个村或一个组。房屋也有人家换成了两屋“小洋楼”,甭以为是乡下,就落后哦!不少人家,网络、电视、电脑样样齐全。与城里唯一不同的是,乡下没有路灯,因此乡下的夜比城里的黑,乡下的晚上没有流光溢彩的灯海,只有闪亮的星星和宁静的夜空。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7

一、学生继续完成习作,师巡视指导。

二、给自己习作配上插图或图片。

三、简单评讲:

1、可以将有的学生写好的习作公开宣读,让学生自评一下。

2、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师简单总结。再次复习“建议”的两种写法

及写文章时所要注意的。

习作1 我的建议

①交待地点

简洁②简单条文式介绍

主要景点

具体 一„„

文章结尾

点题 二„„

介绍具体

三„„

练习1

教学要求

1、训练学生初步感知“拟人”这种表达方式,并学会这种表达方式。

2、积累成语,并能活学活用。

3、正确、美观地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4、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

重难点、关键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第一节

一、教学第一部分

1、指名分角色朗读小芳和爸爸的对话。

2、出示:《秋天》这首诗里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想想诗句主要写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爸爸对诗中的那些地方感兴趣?

4、诗句为什么不直接写秋天到了,苹果、葡萄都成熟了,而写成苹果娃娃、葡萄娃娃呢?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齐读诗句。

6、从学过的课文中,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二、教学第二部分

1、把一个事物当做人来写,让它和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让人特别喜欢读。这种表达方式叫拟人。

其实,这种表达方式我们也会,比如,山上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我们说成小溪在唱歌;荷花在风中摆动,我们会说成荷花在跳舞。

2、出示书上的四句话,自己读读。

3、你能用拟人的方法把这四句话写生动吗?

三、教学第三部分

1、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动些?

2、学生试写,全班交流。

第二节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请同学们借助字典,来读读这八个成语,并找出你不会的成语的意思。

2、指名读成语,师生共同正音,齐读成语。

3、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成语的意思?互相补充。

4、同学们对这些成语有什么发现吗?

5、同学们都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景色?

6、指导有感情朗读。

7、指导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背。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⑴学生认读生字。

⑵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⑶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三个字的右半边中“横”画比较多,并且要写的倾斜些。⑷教师范写。

3、练习。

⑴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⑵及时小结。

4、反馈。

⑴展示写的好的字,师生评点。

⑵对写的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三节

一、审题。

1、启发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决定要成立新一届的班委会,同学们想用什么办法来确定组成人员?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新的一届班委会将由哪些委员组成呢?

2、你觉得哪些同学最适合担任呢?发表推荐与自我推荐,指导学生了解推荐与自我推荐的要求。

⑴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⑵要有礼貌,学会倾听;⑶心态要平衡,能主动祝愿别人心想事成。

3、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第四、五节

-----单元测试 附:单元测试成绩单

王文亚

马杜鹃

第六节

-----试卷评讲

5、苹果里的五角星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重难点、关键

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会知道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初读课文。㈠布置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自然段序号,在读不懂的词句下做上问号。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㈢检查生字词。

1、自读出示的生字词。

2、指名领读。

3、提醒易读的字音。

4、开火车认读、齐读。相机理解:清晰、魅力。㈣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㈤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㈥质疑、解疑或存惑。

三、指导写字。

第二节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复习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从哪儿看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 ⑶今天又有什么新闻报告或是显示新本领呢? ⑷“我”是怎样回答小男孩的?为什么? ⑸过渡:真的像“我”想的那么简单吗?

2、学习第3、4自然段。⑴指名读第3、4自然段。

⑵小男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⑶小男孩切苹果的方式和人们通常的切法有什么不同?

⑷第4段最后一句话,谁能读好?应读出小男孩什么样的心情?(自豪)⑸第4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⑹第一句用“真的”和“果然”同第三自然段哪一句话扣得很紧? ⑺读第四自然段,处理好“见过”、“总是”、“却从未见过”、“更没想到”这几个词的朗读,读出“我”的惊奇。

⑻联系课文理解“循规蹈矩”的意思。

3、学习第5自然段。⑴指名读。

⑵这段中的“这样切苹果”指什么? ⑶两次用“也许”表达什么?怎么读?

⑷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理解“魅力”

⑸为什么在“感触”前面加了个“深有”?这个深有的感触是什么?齐读第四句话。理解最后一句话。

①“往小处说”是什么意思?

②那么若果要从大处说该怎么讲呢?(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三、齐读、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

2、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例子。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以其朴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这堂课觉得上得很扎实,为了分清两种切苹果的方法,思考两种方法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初步感知创造力的本质,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通过默读课文完成两种切法的对比。随后,我引导学生:“循规蹈矩的结果真令人遗憾啊,错失了多少新奇的发现,多少创造性的做法。怎样才能想到新的切法呢?”学生在我的不断启发下都能踊跃发言,下文的理解“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创造力,从大处说,就是--------------”就水到渠成了 “创造力,从大处说,就是换一种方法思考。”“创造力,从大处说,就是不循规蹈矩。”“创造力,从大处说,就是打破常规地去思考。”看来以后要多引导、多启发,要讲方法,课堂效果就会好些,有些学生的理解力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差。

6、最佳路径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并积累“满山遍野、微不足道、启发、优雅”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通过指导学生自由读书,讨论交流,从中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

第一节

一、导入。

二、解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径”是什么意思?路径呢?最佳路径又是什么意思?

3、生活中有你认为的最佳路径吗?在学习上有没有最佳路径呢?有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明了勤奋是学习上的最佳路径。课文中的最佳路径是指什么呢?它是谁设计的?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初读课文。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尤其是生字字音多读几遍。

2、开火车齐读词语。

3、把词语带入课文中,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5、那么课前中提到的是谁设计了最佳路径,你们知道了吗?

是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在世界各地有70多年精美杰作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

其实,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法国的一个葡萄区及一个老太太的做法,请找出相应的自然段,再读一读。

6、在生字词中找出与葡萄园有关的词语。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与葡萄园有关的词语:漫山遍野、绵延、无人看管。

2、你能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3、想象画面:漫山遍野都是农民的葡萄园,你能用语言来描述这样的情形吗?这么多的葡萄总要卖出去,当地农民是如何兜售自己的葡萄的呢?而那个与众不同的老妇人呢?

4、指名读第3、4自然段,用“———”画出农民们卖葡萄的句子,用“„„”画出老太太卖葡萄的句子,请对比着读两遍,你有什么体会呢?

5、如果你刚好经过葡萄园,你愿意买哪边的葡萄,为什么?

6、指名回答。边读第4自然段边圈画出老太太销售葡萄的方法的词语——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五、给这个故事加个题目。

1、你能给发生在法国南部葡萄区发生的故事,加个题目吗?

2、读了这个故事,请写一写你心中最想说的话。互相交流。

六、小结。

建筑大师竟然从一个普通的卖葡萄的老太太身上得到了启示,这是什么启示呢?有什么联系吗?我们下节课研究。

七、学生练写生字。

第二节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漫山遍野、微不足道、启发、优雅、最佳路径。你用这些词来简单说说课文的内容吗?

3、那么格罗培斯受到了什么启发呢?首先让我们来走进格罗培斯。

二、学习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你觉得格罗培斯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这样评价他?

2、指名说,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3、同时在学生发言时,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相应的语段。

过渡:正当认真、负责的格罗培斯感到困惑时,忽然“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从法国南部一个卖葡萄的老太太身上受到启发,相出了办法。他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三、复习第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3-4自然段,说一说,相互交流。

2、指名发言,并板书: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四、学习第5-7自然段。

1、回到住地后,他又是怎么做的?

2、为何评委们要将最佳路径授予迪斯尼乐园呢? 读文找理由。

3、模拟评委会开会讨论过程。

4、此时,你觉得格罗培斯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5、指导学生带着这份感受朗读5-7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那么这篇课文给你们有什么启示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要扎实训练。

这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如果课文都读不好,别的就不要谈了,更要关注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发言的声音、吐字的清晰等方面都需要我努力改进,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

二、学生的思维训练还要加强。

尽管我的教学设计关注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但是学生的表现依然不令我满意,他们在思维还不够深入,还不够独特,比较肤浅和“大众化”,尤其通过“品词析句”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深刻含义”上都比较欠缺。但是,学生们毕竟还只是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力的提高和有目的的训练,相信还是会有很大进步的。

三、学生还没有做到“每个人都发言”。

同样坐在教室里,同样的课堂,应该让每个孩子得到锻炼,所以我最常说的话就是“抓住机会,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尽可能不喊重复的同学,把机会平均分配,使每一个学生得到锻炼。但是,他们有还是比较沉默。看来,还是要在课堂上不断关注他们,锻炼他们才行。

7、人类的“老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的研究的兴趣。

3、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难点、关键: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第一节

一、解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激趣。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老师会是谁呢?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呢?)

二、初读课文。

1、自己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⑴出示生字。①自己读一读。

②在生字的音、形、义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大家互相交流。③指名读词,开火车读词,齐读。⑵出示长句子。

这里有几个长句子,你能读通顺吗? ①自己读,互相读。②指名读,齐读。

3、把生字词分别代入课文中,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4、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

5、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板书)自然界种种生物。

2、齐读最后一句。

3、课文是怎样层层阐述的呢?请给课文分段。同桌互相交流。

4、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师小结。第一段(第1自然段):从潜水艇的发明是受到鱼类其实说起,得出鱼是人类的“老师”。第二段(第2-6自然段):通过人类对一些生物的飞行特点、外形特点、构造特点等方面进行模仿的,对上述特点进行说明。第三段(第7自然段):总结全文,既呼应了全文,又点了题。

四、教学生字。

1、师范写生字。

2、分析字形。

3、生练习写生字。

第二节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人类的老师是谁?齐读最后一句话。

3、上节课,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呢?我们这节课共同来研究。

二、新授。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想边读,细细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画画,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

2、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过了,那么现在谁说说为什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呢?

3、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⑴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⑵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⑶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⑷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⑸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⑹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⑴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⑵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

6、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三、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让学生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说起来还是罗嗦,我引导说:虽然两个同学概括的不是特别简练,但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他们的言语中,出现了两种很重要的事物。学生很快就答出是鲸和轮船。我把他们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看,你能结合课文,用简单的话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短暂的思考过后,顺利的答出:科学家根据鲸的体型特点设计出了流线型的轮船,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我又引导他们采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两段联系起来说就概括出了全篇的主要内容。由这个教学片段,我想到了抓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这个关键词,最初应由教师提出。日久天长,学生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

习作2 教学要求: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能按要求写一篇推荐文章。

2、学习通过采访的方式搜集相关的写作素材,学习围绕人物的主要事迹安排详写于略写,提高选材能力。

3、在习作过程中,努力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学习真诚地赞美,热情地推荐。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

2、学会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并提高选材能力。

第一节

一、联系“雏鹰争章”,明确习作要求。

二、组织交流,丰富习作素材。

1、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要求确定被推荐人是谁,说出推荐的理由,关键是举具体的事例。

2、班级进行交流,教师适当指导。

3、推选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师生共同评议,选用事例是否具体。

4、小结:在说推荐理由时,选取具体事例,如果事例太多,要做到有详有略。

5、有的同学很苦恼,说的事例总觉的不典型,不具体,老师叫你们一个方法:下课后,你可以去采访老师或被推荐的同学,来获取最详细的资料。

6、当然,可以推荐一人,也可以以争章的每个方面各推荐一人。

7、可抽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互相采访。

三、拓展思维,指导书面表达。

1、好,通过刚才的采访,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很多。

2、可以采用总分方式来推荐某个同学。

四、学生撰写习作草稿。

第二节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交流、评议习作。

1、可选一篇写的比较差的文章,师生就“是否用具体事例把人物优点写具体”方面进行评议。

2、修改习作草稿。

3、选一篇写的好的文章,师生来共同赏析。(事例具体,详略得当)

4、再次进行修改。

练习2 教学要求:

1、读懂小芳和爸爸的对话,了解有关磁悬浮列车的知识,并为句子加上标点。

2、学习用不同语言形式表达同一种意思。

3、写好钢笔字,知道类似的半包围结构的字被包围的部分要略伸出来一些。

4、熟记八个成语故事和诗歌《真知》。

5、学习续编通话故事。

6、学写毛笔字。重难点、关键:

处处留心、学习续编通话故事。

第一节

一、导入。

1、今天,爸爸要带小芳去乘磁悬浮列车,这可不是一般的列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2、板书:练习2 处处留心

二、教学第一部分。

1、这是第一次坐磁悬浮列车,她跟爸爸说了些什么呢,爸爸又会怎么回答呢?

2、学生自由练习读爸爸与小芳的对话,边读边想:哪几句话是小芳说的?哪几句话是爸爸的回答?哪些是提示语。

3、提示语有几种位置呢?如何根据提示语的位置来加标点呢!

4、独立完成加标点练习,教师巡视检查。全班集体订正。

5、学生默读爸爸与小芳的对话,思考:通过与爸爸的对话,小芳对于磁悬浮列车有了哪些了解呢?

6、那么,在课外书上,你对磁悬浮列车还有什么了解呢?

三、教学第二部分。

1、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快极了,每小时可以走400—500千米。小芳第一次坐这种列车,她心里会怎么想?有什么感觉?

2、指导有感情朗读小芳的话。要读出小芳兴奋、激动的心情。

3、从小芳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此悬浮列车速度很快。思考:为了表现列车的快,还能怎么说?

4、学生之间互相议一议,全班交流。

5、师相机点评,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言语来表达。

第二节

一、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⑵通过谈话,让学生知道练字的重点。

2、指导。

⑴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启、戴、氛”三个字。⑵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小结。

⑶示范书写这三个字,写字时,既要注意被包围的部分要略伸出外框些,又要注意字中的撇、斜钩或横,斜钩要写的舒展些。

3、练习。

⑴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⑵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即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好的字展示,写的不好的字,进行纠正。

二、教学第三章(读读背背)。

1、熟记成语。

⑴自己读读成语,要读准字音。

⑵对于自己不懂的成语可以请教同学或查字典。⑶互相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⑷这些成语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呢? 体会每排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⑸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2、背诵诗歌《真知》。

⑴出示诗歌内容,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指名试读,相机正音。⑶理解诗句意思。

①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在你印象中真知是什么? ②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讨论。③全班交流。

⑷指导朗读。要正确地断句,读出节奏和感情。⑸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真知”的诗句或名人名言?

第三节

一、审题。

学生读题,明确本次说说写写的具体要求。

二、指导说。

1、请学生讲述曾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2、议一议:狐狸能得逞,乌鸦会上当的原因是什么呢?

3、乌鸦上当后,十分后悔,学生读一读书上提供的材料。

4、这时乌鸦会怎么应付呢?

5、选择一种你自己觉得最合理的结局续编故事。自己先说说,小组内练说,组员之间互相评议。

6、推选代表上台来说,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导写话。

1、你把刚才怎么说的,就怎么写下来。师巡视指导。

2、同桌互相评改自己编写的故事。

四、反馈。

五、学写毛笔字。

第4、5节

——

单元测试 附:单元测试成绩单

王文亚

马杜鹃

第6、7节

——评讲试卷、纠错

8.三顾茅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第一节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真知像美玉,如原油,只有用“探索”这部钻机才能探知它的秘密。现在就用我们的一双慧眼来探索第八课。

板书:三顾矛庐

二、初读课文

1、范读。

提问: “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顾茅庐”?课文是怎么写的?

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读情况。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

讨论 B.重点字音:

吩 塞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两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辅(fu fu)晌(xiang shang)辰(cheng chen)诸(zhu zu)卧(wo

wu)

第二节

一、导入(课题切入 感知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读课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二、新授(精读感悟,体会诚心诚意、雄才大略)

教学版块一(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一)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1、一读——大声朗读。

过渡:是啊,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哪一点吸引了诸葛亮,使诸葛亮愿意出山,辅助完成大业呢?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

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3、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一样的意思。刘备是

邀请诸葛亮出山。(板书:诚心诚意)

(二)、细读课文,从对话、神态、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读—找—说—悟—读)随机

过渡:

1、刘备的真心到底有多诚?真情到底有多真?还需要我们进一去读读课文,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找可以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感受感受。

2、学生默读课文。

3、交流。

对话、神态中体会诚心诚意(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当一学生读到以下这组对话时:(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

——(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2)指导“嚷”

a、师:嚷什么意思?(喊叫)谁来试一试?个别读,体会出嚷。

b自己练读,指名读出猛张飞。

c引导想象: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不耐烦、讨厌)d师:从一个“嚷”字让我们看到了鲁莽。还可以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带着这种心情再来嚷一嚷。(齐嚷)

(3)指导“捆”(学生点到即可,不说也不要紧)

师:张飞把诸葛亮当作了东西,用“捆”字可看出对诸葛亮的无礼。

(3)引导:刘备怎么说?

a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

师:——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b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

(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刘备不要张飞去,他就要----亲自去(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

c师生分角色读对话。

教师导:短短的一组对话,我们就从张飞的不耐烦、鲁莽,对诸葛亮的无礼。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刘备求贤的急切,对诸葛亮的敬重。刘备的这份诚意可真是令人感动呀!

行动中体会诚心诚意

1.师:除了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的深深诚意?(学生读有关语句)

2.你们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

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引导生自己说体会)

(2)“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扰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指导生扣住关键词说体会,动作表演理解恭恭敬敬,体会虔诚)“不要惊醒”: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轻轻”:生怕惊扰诸葛亮休息。“恭恭敬敬”:师:想象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会有怎样的动作?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小结:看来,刘备用对待“长辈”的礼貌,对待“宾客”的热情对待诸葛亮,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刘备可能会对两个弟弟吩咐些什么,又会用怎样的口气怎样的态度?(4)“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生谈体会或师引: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 理解“半晌” 半晌是多长时间?

小结:我们从行动中体会到了刘备的诚意,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让我们一起回到“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细细地去品味呦!(观看动画)

带着体会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才悠然醒来„„见面。”注意标出的关键词。(出示)教学板块之二(感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过渡:刘备为何对诸葛亮如此尊敬,如此诚心诚意的邀请呢?肯定诸葛亮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通过上节课的初步认识,你觉得诸葛亮怎样? 师引导:是啊。诸葛亮雄才大略。文中也简单写了一写。请大家读课文的3、4、5小结,找到有关语句,并说说体会。环境烘托

体会性格:

师:其实,这里的环境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出示:(生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

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里有一句——(生接:比喻句)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这里景色宜人,谁来读好它? 齐读

分析形势 体会大略(第四小节)

师: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这里有两个词(板书: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孙权、曹操、吕布、董卓„„

纷,纷乱,争斗,当时战火边缘,民不聊生啊„„

当时诸葛亮是这么说的:将军想成就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听了诸葛亮这番话,刘备-----。“茅塞顿开”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像瓶盖一样一下被打开了,人的思想解放了

师:通过这一段谈话,刘备就明白了当时的形势和以后的打算。可以看出诸葛亮确实是有谋略。确实值得刘备三次邀请。齐读第四小节。

三、延伸拓展

深华中心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初步认识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那这个故事对你生活中又有什么启发呢?(待人诚恳,谦虚

不要摆架子

对人要尊重„„)

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说是什么?(板书:人才)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四:作业: 板书:

三顾茅庐

刘备

(如鱼得水)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第三节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用 “来到„„只见„„”说几句话。(仿书上写)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1、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三分钟写三句话。(2、生写

(3、师检查择优赏读:

引导学生回想校园一角、名胜古迹、赵元古银杏等地方。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三、背诵课文3、4节。

9.祁黄羊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

第 一 节

一、提题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随机出示下列名称:春秋

晋国

悼公

祁午

解狐 指导读好上述名称。

二、自读课文,要求(出示):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

1、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前鼻音: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后鼻音:兴亡

翘舌音:合适 召 慎重

其它:中军尉 兴亡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祁黄羊 祁午

多音字:解狐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习时布置学生查字典): 人选

兴亡

举荐

合适 征伐 郑重 使者

慎重

当此重任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

板书:举荐人才

5、理清文章层次。

⑴本文写祁黄羊几次举荐人选?从那儿写到那儿?

⑵他第一次举荐谁?是那几个自然段写的?

(第3—7自然段)

⑶他第二次举荐谁?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第八自然段)

⑷默读全文,想一想全文可以分为几段,各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段(1—2):祁黄羊因病辞职。

第二段:(3—11):祁黄羊两度荐贤。

第三段:(12):祁黄羊举荐受称赞。

板书: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内举祁午

四、指导书写生字。1、给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祁 尉 慎

上下结构:晋 荐 召

半包围结构:选 适 避

独体字:亡

2、说这些字哪几个字比较容易写,哪几个字的什么地方要提醒注意。

祁:左边是“礻”,而不是“衤”;右边是“阝”,而不是“卩”。

选、适、避:“辶”的最后一笔要舒展,能托住里面的部分。

慎: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不能少横。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

2、组词

普()荐()伐()悼()晋()存()代()掉()

第 二 节

一、复旧引新

二、精读训练

1、自读课文。

用简短的话把课文所写的故事概括出来,应该怎么说? 过渡:当祁黄羊推荐了两个人后,晋悼公“很受感动”,他是怎么称赞祁黄羊的呢?(指答,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指答)过渡:祁黄羊一会儿推荐自己的仇人,一会儿推荐自己的儿子,这个祁黄羊是不是老糊涂了,推举前没有思考清楚?(齐答:不是的)现在我们就来弄明白他到底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2、学习“外举不避仇”

思考:文中哪些自然段讲的是“外举不避仇”的事情?(指答)分角色朗读晋悼公与祁黄羊的第一次对话。(出示,指读)

思考: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悼公对祁黄羊是非常信任的)祁黄羊推荐中军尉是随随便便说的吗?(不是)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想了想、郑重地说)“想了想”、“郑重的地说”可以猜出祁黄羊在推荐前似乎把朝廷的官员都在自己的脑子里飞快的过了一遍,不然他怎么会知道解狐能够担此重任。

祁黄羊推荐解狐担任中军尉,悼公是怎样的反映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比较句子,着重体会悼公的深感意外)

祁黄羊是怎么回答悼公的?谁来把祁黄羊回答悼公的话读一读呢?(指读)自己反复的读读这句话,从中你能

体会祁黄羊哪些高尚的品德?(出以公心,公私分明,不计前嫌,不计较个人得失„„)过渡:既然祁黄羊已经推荐了解狐,而悼公也同意了。怎么还会祁黄羊要推荐人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下面的部分。

3、学习“内举不避亲”

自读下面的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祁黄羊第二次推举人?他推举的是哪个人?(指答)

这一次祁黄羊是怎么向悼公推荐自己的儿子的?反复读读祁黄羊说的这句话,说说从“只有”这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有点出于无奈;“只有”表示唯

一、仅有的意思,说明除了祁午,就再也没有人能担当此任了)

祁黄羊推荐祁午担任中军尉,悼公是怎样的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谁来把第十段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指读)

对晋悼公的惊讶、不理解,祁黄羊是怎么回答的呢?谁想站起来读一读第十一自然段? 通过朗读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小小的问题,这里主要讲的是祁黄羊内举不避亲的事情,怎么他会说“压根儿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这样写的道理是什么呢?(讨论交流)(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带有总结这两件事的意思;为写悼公称赞祁黄羊做准备)

祁黄羊为什么要如此慎重的推荐替代他的人呢?如果用他的话来说,是因为他懂得了什么?(指答或齐答)

正因为祁黄羊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所以他接着说的第二句话就是:“我只是想”——“只是想”什么?同学们一起读读他回答的话。

祁黄羊“内举不避亲“,突出表明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指板书)出以公心。谁来讲一讲什么叫做“出以公心”。(从国家的、公众的利益考虑)齐读8—11段。

4、理解开头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3—11段写了事情的经过:祁黄羊向晋悼公两次举贤:第12段写事情的结局:祁黄羊举贤受到称赞。那么,课文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呢?读一读,想一想。(写事情的起因:祁黄羊因病辞职。辞职板书)

时代背景:几个大国:如秦国(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晋国、鲁国(今山东)等。讨论:祁黄羊因病辞职也与“出以公心”有联系吗?为什么?(年事已高,腿脚不好,再不辞职会耽误了国家大事)。

小结:课文无论是写因病辞职,无论是“外举”还是“内举”都与这“出以公心”四字紧密相连。

5、演一演

三、总结

1、“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用一个成语概括是什么? 唯才是举、任人唯贤 都可以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触?

四、课后作业

1、把《祁黄羊》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或阅读《毛遂自荐》。

2、搜集“出以公心”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

3、写了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推荐

慎重

才能

重任

4、照样子写词语。代替(“代”与“替”意思相近): 安危(“安”与“危”意思相反):

5、悼公称赞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指祁黄羊举荐了()解狐和()祁午,从此可以看出,祁黄羊做事确实是出以(),为()着想。

四、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3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4、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认真、仔细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第一节

一、谈话导入: 1、2003年春季,我们都曾经历过一场大规模抗击“非典”的战斗。大家说说在那场战斗中,什么人作出的贡献最大?一些医务工作者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2、引出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

3、围绕课题,说说你想了解什么?

二、自学课文

1、先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3、读后在文中将带有生字的词语画出来,读一读,认清字形。

4、思考课文写的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朗读,正音。

2、按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字句。

(2)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学习借鉴,取长补短。

3、默读课文,思考和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说说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特别注意。

3、教师范写:“咳”、“测”、“器”。

4、学生在语文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1、在习字册上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节

一、检查复习

1、默写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2——7自然段。

1、教师深情地诵读第2、3自然段。

2、出示自学要求,布置学生自学4——7自然段。

(1)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护士长叶欣的英雄事迹?找出来读一读。

(2)边读边想:这几段课文分别描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下来,写在各个段落后边。

(3)自己选一两个段落认真读一读,用“——”画出直接描写叶欣的行动或语言的句子,再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在书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组织学生交流。

(1)说说各自概括的重点段的内容。(2)谈谈选读有关段落的体会。

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疲惫”、“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通过理解这些词语,加深对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悟。根据学生交流过程中所选择的段落,适时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交流,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5、指导学生说话。(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3)交流。

6、学习1、8、9三个自然段。(1)指名学生朗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又是怎样描写护士长叶欣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3)齐读这三个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深化课题

1、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课题可不可以改为“永远的白衣天使”?

2、小组讨论。

3、交流。

习作3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了解主要内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使学生懂得亮点:一是习作内容源于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二是记事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3、按照作文要求,写好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新发现的事。重难点、关键:

把事情写得具体,有重点,同时言之有序。

第一节

一、导入。

1、课前,老师布置给了同学们两个题目,有收获了吗?

2、板书:生活中的新发现

让我们大家畅所欲言。

二、开拓思路,选好题材。

1、分组交流调查所得。教师巡视指导,还可以与学生共同交流。

2、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3、同学们的收获很丰富,自读习作的第一部分。

4、讨论:我们在生活中还有不少新发现呢,举例说说。

5、学生自由说,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这些新的发现可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如刚才说的风霜雨雪雷电等;也有关于新事物的;还有的是关于人的。

6、引导回忆:你在最近的生活中还有那些新发现? 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与同桌交流。

三、学习例文,迁移写法。

1、这儿有位同学也有个新发现,他写了下来,我们来读一读。

2、自读例文,读后思考: ① 奶奶要“我”做什么事? ② 我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新发现?

3、指名回答,补充。

4、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例文分成三部分。

5、小作者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写好“分豆”的?

6、引导归纳写法:

①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② 一步一步写清事情经过中人物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

第二节

一、明确要求,练习写作。

1、齐读第三部分,这部分要求我们写什么呢?

2、明确写作注意点:

①写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 ③ 写清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④ 写清有什么新的发现?

3、先想想写什么,指名试说自己想写的事,师生共同评析。

特别提醒学生:找答案时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碰到了什么问题和怎么在探究中解决的。这些方面要详细说出来。

二、分小组交流,互相评析。

三、独立完成习作草稿。

第三节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评析,再修改。

三、誊写习作。

练习3 教学要求:

1、练习诵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讲跟“三国”有关的故事,知道从课外阅读中也能学习语文。

2、写好钢笔字。知道撇捺在字的中部要写得如同鸟翅,要舒展。

3、熟记八个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安慰。

5、学写毛笔字。重难点、关键

口语交际、处处留心

第一节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同学们,中国有四大名著,你们了解吗,哪几部?作者是谁?

2、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三国’”。

3、首先,我们来看其中精彩的一段,叫“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4、借助字典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5、学生相互交流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讲解、补充。

6、同学们仔细再读读这段,看看文中的关云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7、学生练习,要把关羽那神勇的气概读出来。

8、指名交流,学生品读。

二、教学第二部分。

1、“三国”的故事实在精彩,课前让大家搜集有关资料,都看过带来了吗?

2、出示:空城计

苦肉计

败走麦城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些词语都与三国有关,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能不能简单说一说。

3、学生分小组讲故事。

4、每组代表上台比赛,选出讲的好的,表扬奖励。

第二节

一、教学第二题。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读帖。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提醒大家注意?

4、重点指导书写“奈”。

5、学生练习描红,师巡视指导。

6、小结,学生再仿写。

二、教学第三题。

1、出示成语。

2、学生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查字典。

3、指名读成语,师生正音,齐读成语。

4、同桌讨论成语意思。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5、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集体练读。

第三、四节

———单元测试 附:

单元测试成绩单

王文亚

马杜鹃

第五、六节

上一篇:汽车运输公司方案下一篇:教师职业道德考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