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精选8篇)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篇1

教研室:计算机系 任课教师:楚发元 新疆大学信息学院2016

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论

【讲授内容分析】

本阶段的学习任务分为4个方面,分别是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以及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本节的讲授内容对应于“信息的识别与获取”和“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中有关信息编码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二进制和字符编码两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二进制代码,知道二进制的运算法则“逢二进一”。

2、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情感目标:

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习惯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二进制代码及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了解ASCII码和汉字国标码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知道了信息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文字、数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等。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这些信息,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目前,只有将数字、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转换成二进制代码,计算机才能够加工处理。

什么是二进制呢?

二、教学新课

1、二进制

其实,生活中,人们对数值的描述有多种常用的进制,如

1:计算机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编码

问题2:二进制与十进制有什么异同?

在计算机处理的各种信息中,字符信息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了能够对字符进行识别处处理,各种字符在计算机内一律用二进制编码表示

2、字符编码(1)ASCII码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的简称 2)汉字国标码

1981年,我国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1980》,即汉字国标码。其中收录了6763个汉字,解决了常用汉字的编码问题。

如:文的国标码为4E44H,对应的二进制代码为***0.2000年又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GB18030-2000》,其中收录了27533个汉字。为更好地解决人名、地名用字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汉字研究、古籍整理等领域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平台。

三、总结

四、练习

1、目前,只有将数字、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转换成_______代码,计算机才能加工处理这些信息。

2、二进制的运算规则是_________

3、ASCII码是_____的简称。

4、汉字国标码的作用是什么?

5、为什么信息编码要采取统一的标准?()

第二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计算机的特点,了解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掌握计算模式的发展历程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掌握存储器常用术语,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 3.了解微机硬件组成,掌握主频、缓存、内存的分类、总线、I/O接口等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

【重点与难点】 计算模式的发展历程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指令和指令系统、操作系统、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编译和连接程序 CPU主要性能指标、内存分类、总线、I/O接口

【讲授内容】

2.1 计算机概述 2.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3 微机硬件组成【讨论】

1、计算机主要由哪些部件构成?每个部件的作用是什么?

2、计算机各个部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第三章中文Windows 7操作系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Windows 7简介,掌握Windows 7启动、退出、注销

2.掌握鼠标、键盘的使用,掌握Windows 7的桌面、窗口、菜单、对话框及操作,掌握输入法的使用 3.掌握文件和文件夹、计算机和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或文件夹、搜索文件、库的管理 4.掌握程序的启动和退出、Windows任务管理器、快捷方式,了解关联程序,剪贴板

5.掌握控制面板

6.了解Windows 7对磁盘的管理 7.掌握Windows 7附件工具的使用

【重点与难点】 鼠标、键盘的使用

Windows 7的桌面、窗口、菜单、对话框及操作,输入法的使用

计算机和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或文件夹,搜索文件

控制面板

Windows 7附件工具的使用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

【讲授内容】

3.1Windows 7基础

3.2Windows 7的基本概念与操作 3.3 文件管理 3.4 程序管理 3.5 控制面板

3.6 Windows 7对磁盘的管理 3.7 Windows 7附件工具

【实验练习】 实验练习册P3,实验2——中文Windows 7 实验

第四章中文文字处理软件 Word2010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常用办公软件

2.掌握Word 2010的启动与退出,掌握Word 2010的窗口组成

3.掌握文档的基本操作,包括创建文档,文本输入,插入符号,文档保存,文档打开与保护 4.掌握文档的编辑,包括选择文本,复制、剪切与粘贴,查找与替换

5.掌握文档的排版,包括文档的视图、字符格式化、段落格式化、页面格式化,了解样式与模板 6.掌握图文编排,包括插入剪贴画、插入图片、艺术字、绘制图形、使用文本框 7.掌握创建表格、编辑表格、表格调整、样式设计、计算与排序 8.了解文档的打印

9.了解创建目录、邮件合并、宏的使用,掌握数学公式排版、超链接、截屏功能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重点与难点】

文档的基本操作,文档的编辑、排版,图文编排,表格处理,数学公式排版,超链接

【讲授内容】

4.1 办公软件概述 4.2 Word 2010简介 4.3 文档的基本操作 4.4 文档的编辑 4.5 文档的排版 4.6图文编排 4.7表格处理 4.8文档的打印

4.9 Word 2010其他功能简介

【实验练习】

实验练习册P32,实验3——中文文字处理系统Word2010实验

第五章中文电子表格处理系统Excel2010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Excel 2010窗口的基本结构、单元格、工作表和工作簿,掌握数据类型

2.掌握工作簿、工作表的创建与管理,掌握工作表的编辑,掌握单元格、工作表的格式设置 3.掌握公式的使用、单元格的引用、函数的使用 4.掌握图表的创建、编辑、格式化

5.掌握数据排序、数据的筛选、分类汇总,了解数据透视表的创建、编辑、排序和筛选

【重点与难点】 Excel 2010窗口的基本结构、单元格、工作表和工作簿

工作表的编辑,单元格、工作表的格式设置

公式的使用、单元格的引用、函数的使用 图表的创建、编辑、格式化 数据排序、数据的筛选、分类汇总

【讲授内容】

5.1 Excel 2010基础 5.2 Excel的基本操作 5.3 公式和函数 5.4 图表的制作 5.5 数据的管理与统计

【实验练习】

实验练习册P51,实验4——中文电子表格Excel2010实验

第六章中文幻灯片演示文稿PowerPoint2010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PowerPoint2010窗口组成

2.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视图模式、保存演示文稿 3.掌握幻灯片的编辑、插入图形、插入多媒体、了解节的编辑 4.掌握格式化和美化演示文稿

5.掌握制作动画效果、幻灯片间切换效果、超链接,了解幻灯片放映 6.了解演示文稿的打印和输出

【重点与难点】

演示文稿的创建、视图模式

幻灯片的编辑、插入图形 格式化和美化演示文稿

制作动画效果、幻灯片间切换效果、超链接

【讲授内容】

6.1 PowerPoint2010概述 6.2 PowerPoint2010基本操作 6.3 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的编辑 6.4 格式化和美化演示文稿 6.5 演示文稿的放映 6.6 演示文稿的打印和输出

【实验练习】

实验练习册P65,实验5——中文幻灯片演示文稿PowerPoint2010实验

第七章数据库技术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2.了解数据库管理技术 3.掌握数据模型 4.了解关系数据库 5.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

6.掌握Access数据库创建,表的创建 【重点与难点】

数据模型,Access数据库、表的创建 【讲授内容】

7.1 数据库基础知识 7.2 关系数据库基础 7.3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7.4 Access 2010 【实验练习】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篇2

一、中职升学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试题分析

从考试题型分析, 题型基本稳定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操作题四大类。 题型与辽宁省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习题及实践操作任务相呼应。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对题型不会感到陌生。 从试题内容分析, 识记知识与实践操作两大类各有比例。 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试题难度适中, 均为课程计划中讲授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二、中职升学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根据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的要求, 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 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并在教学方法建议中指出:在该课程教学中, 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 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 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 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做结合, 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 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按照学校课程计划, 中职升学学生与非升学学生在第一学年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致的。 教学紧贴各专业特色, 采用主题引导, 任务驱动实施模块化教学。 各教学模块贴近职业工作生活, 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 实现“做中学”。 根据课程要求,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计算机基础和硬件维护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网络模块、常用办公软件模块。 每个模块细分为基础学习模块和拓展学习模块, 选取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 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按照该学年总学时数, 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的课时分配比为2:1。 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和硬件维护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 第二学期学习网络模块、常用办公软件模块。合理划分教学模块, 适当地分配学习时间, 为后续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整体保证理实一体教学效果。

在第三学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 主要任务为贴近中职升学考试大纲, 加深知识点的识记及运用。 一般中职升学班单独组班在第三学年实施。 在组班初期, 学生因思想压力加大、知识点遗忘等原因出现虽然学习热情很高, 但学习积极性不强, 畏难情绪较多等学情, 阻碍学习效果的增强。 同时, 因整体课程设置为了应试, 理论课讲述偏多, 造成平时动手能力较强而理论水平偏差的中职学生记忆知识困难。

三、中职升学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三点教学策略

第一, 确立正确的课程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第三学年开始, 学生经过两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 已基本具备符合各专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但面对高考思想压力较大, 考试自信心不强, 畏难情绪较强。 学习自信心是学习活动的精神支柱。 在学习过程中, 自信所迸发出来的勇气和毅力, 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 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经过第一学年理实一体, “做中学, 做中教”教学模式的学习已经对相应的计算机知识点有总体识记和理解, 第三学年只需通观全局, 制订阶段性复习计划, 全面且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应知识点, 这种自信应该建立起来。 中职升学考试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所以我们在制订阶段性复习计划时, 一定要务实, 抓基础, 重关键, 考试取得好成绩是不成问题的。

第二, 制定切合实际有效的复习策略。 可以采用经典的三轮复习计划, 每一阶段内都进行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 在第一轮复习时, 要全面、系统地复习基础知识, 将知识点穿线, 形成知识体系。 带领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熟记知识点, 理解记忆。 做到抓住教材知识点精髓, 万变不离其宗。 把厚书读薄, 再由薄到厚, 然后做题, 以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为主, 展开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锻炼。 第二轮注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复习, 可以分单元设置知识专题和根据解题思路方法不同而设置方法专题。 目的是巩固第一轮宏观系统地复习的成果, 在第二轮实现各个突破, 加强各个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第三轮则进行高考热点题型的复习, 也可以加强学生薄弱环节的复习, 这是最后的巩固基础和系统提升。

第三, 注重理实一体, “做中学, 做中教”。 往往高考复习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训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要求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的课程, 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中职升学考试中。 从题型及相应分值分析, 每年第四大题设为操作题, 分值为15分占总分值四分之一。 虽然是主观描述题, 但需要有基本上机实践操作做支持, 记忆才会深刻。 所以, 实践上机不能忽视, 给予一定课时动手上机实践。

根据《教育部指导意见》, 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 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 可见“知识”与“技能”都为中职教学和升学的重点。 不论考试如何变化, 这两点都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曲彦玲.中职计算机专业对口升学的教学感悟[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13) .

[2]史丽.中职升高职数学复习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3 (z1) .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任务教学教学改革

1前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知识点很多,且内容之间逻辑结构性不强,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理论。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2当前教学现状

2.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不同生源地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差较大。有的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期间就开设过计算机课程,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一些偏远地区农村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条件,有的甚至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是学时短、信息量大。对于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就比较吃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课程内容重复,没有学习兴趣,形成了厌学思想。

2.2教学手段先进,但教学方法传统

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虽然教学手段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改变为“计算机+投影”,使得课程教学中信息量有了很大提高,讲解的内容也更加直观形象。但是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同时,过多的信息量和过快的速度,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而且课程实践都是安排在理论课上完后,时间安排不紧密。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不能及时的进行操作,对课堂教学没有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不理想。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层次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每学期初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摸底考试。考试内容要全面,难度适中,能够让学生拉开差距。然后根据分数高低划分不同的班,再根据不同的班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指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順序,而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情绪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教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教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申,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旧带新。

3.3加强实践环节

实践课的课时与理论课的课时应该进行调整,《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远远大于实践课时,造成学生的操作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所以应该对二者的课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实践环节安排的时间,也应该紧挨在每一次理论课之后。这样可以很好的巩固课堂讲授的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电子教案 篇4

2008-08-28

第一讲:计算机系统概述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讨论、发言意识和能力。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无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自我介绍,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询问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各种情况。导入新课:结合了解到的情况(猜测:参次不齐)给学生以必要的说明:(计算机基础好的,应谦逊,差的,不要气馁,大家要互帮互助,共同前进!)

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台计算机:ENIAC 产生于1946年,美国。再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基本情况。发展:以构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来划分,历经四代。第一代(1946——1957)电子管

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

第三代(1965——1971)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第四代(1972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二、计算机的特点

速度快、精度高、容量大、具有逻辑判断能力、自动化程度高、可靠性高。

三、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先让学生讨论5分钟,再请学生发言总结(你所了解到的计算机用途有哪些?畅所欲言,彰显学生个性)

最后教师再做总结。注意渗透一些我国计算机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爱国主义热情。

反馈与巩固:根据本节所学和你本人以前的计算机知识,说一下你对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应用知道有多少?找三个学生发言。

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树立起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布置作业:

1、请你搜集有关资料,来说明计算机的具体应用属于哪些领域。

2、介绍一下计算机的发展情况

第二讲:计算机系统组成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CPU、内存条、鼠标、键盘各一个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提问: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导入新课: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更好地使用它,我们这节课来了解一下计算机的组成。

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一台计算机要处理和解决人们给予的问题,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1、要有计算机的硬件{主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要有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计算机系统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即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二、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的。出示CPU让学生观察

1中央处理器(简称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大部件组成,也有人称它为微处理器。

2存储器是计算机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的存储装置。根据功能不同,存储器分为内存和外存。

出示内存条、软盘和硬盘让学生观察并讲解。

内存用于存放当前执行的数据和程序,按工作方式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前者可读可写,断电后信息全部消失;而后者只能读取,不能写入,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

外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暂时不用的或需要长期保存的各种程序、数据等信息。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盘都属于外存。

3输入设备:键盘和鼠标(最常见),还有图形扫描仪、条形码阅读器等也属于输入设备。

4输出设备

主要有显示器、打印机,再让学生了解下显示器、打印机的分类

三、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1系统软件

是计算机必须具备的,用以实现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控制、运行、维护,并且完成应用程序的装入、编译等任务。

如操作系统、编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程序等都属于系统软件。2应用软件

是为了解决各种计算机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而编制的程序。例如:WORD、WPS、记事本等都属于应用软件。

四、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原理(也就是“存储程序”的思想):

程序装入计算机并启动该程序后,计算机便能自动按编写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取出指令,根据指令的要求控制机器各个部分运行。

最后教师再做总结,注意渗透协调一致的思想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反馈与巩固:提问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是什么?

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组成,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树立起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布置作业:

1、计算机的软件系统由什么组成?

2、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什么组成?

第三讲: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及主要性能指标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配置及性能指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教学重点:计算机的配置及性能指标 教学难点:对计算机配置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物演示法

教学用具:CPU、软驱、内存条、主板、显卡、U盘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提问计算机系统构成。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微机系统的配置和性能指标,以使大家对微机有更多的了解,对我们今后的计算机操作有更大的帮助。

讲授新课:出示一个主机箱,分别指出主板、电源、磁盘驱动器、有关功能卡等,并讲述它们的有关作用。

一、主机

是微型计算机最主要的部件,一般由机箱、主板、电源、磁盘驱动器、有关功能卡组成。

1、中央处理器 是微机的心脏,它决定计算机的性能和档次。另外对学生介绍一下有关CPU的发展概况,以及中国的目前CPU研发情况。

2、内存

提问学生内存的分类及区别是什么?

3、磁盘驱动器

是微机的外存储器,功能是实现对磁盘上数据的读写操作,分为软驱和硬驱。

4、光盘驱动器

目前用于计算机系统的光盘驱动器有三大类:只读型、一次性写入型和可擦写型。

5、显示卡

又叫图形加速卡,也叫显示适配器,简称显卡。介绍显卡的分类情况。介绍以上几种部件,都要出示实物,对照讲解。

二、微机的外设

1、U盘

它是一种新型的移动存储交换产品,可用于存储任何数据文件和在电脑间方便地交换文件。

特点:采用闪存存储介质和USB接口,具有轻巧精致、使用方便、便于携带、容量大、安全可靠、时尚潮流等特点。

同时出示U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观察。

2、显示器

分为LCD显示器、CRT显示器和等离子显示器(按工作原理分)

3、键盘和打印机

键盘有101、104、107键盘,打印机有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

4、鼠标

目前常见有机械式和光电式两种。

三、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字长

是计算机内部一次可以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

2、存储容量

是衡量计算机存储二进制信息量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指的是存储设备可容纳二进制信息的最大字节数。

1B=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3、运算速度

一般用每秒所能执行的指令条数来表示。

4、外部设备扩展能力

指微机系统配接各种外部设备的可能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反馈与巩固:(让学生做答。)

1、主机箱内有什么部件?

2、CPU的中文名字叫什么?

3、存储器的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4、计算机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了解计算机的配置和性能指标,使大家对微机有更多的了解,对我们今后的计算机操作及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布置作业:

1、存储器的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2、计算机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第四讲:计算机安全维护及多媒体技术应用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安全维护,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操作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的能力。德育目标: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系统维护,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 教学难点: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无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提问计算机系统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

导入新课:为了使我们今后能正常使用计算机,使它能安全健康地为我们服务,今天我们来,学习计算机系统的维护、病毒及其预防等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 引导学生分析:

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其核心部件主要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这些电路由半导体材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具有功耗小、耐压低等特点,故对供电电源、静电、接地、温度、湿度及抗干扰均具有一定的要求。

正确的安装、操作、维护和使用,不仅能大大地提高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它的使用效率。

1、要有稳定的50/60Hz、220V的交流电源

2、工作环境温度一般为5—45摄氏度

3、湿度为20%—85%

4、搬运主机时先关闭电源

这几点是计算机一般操作、维护所应注意的事项。除了硬件方面外,正确选用合法的软件,也是计算机安全操作的重要内容。

二、计算机病毒及预防

病毒的概念: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入侵计算机系统的有害程序。病毒的特点:破坏性、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和欺骗性。

(再简单扼要地介绍病毒的起源等问题,渗透计算机道德教育。)

病毒的预防:要经常查毒,一旦发现计算机染上病毒要用杀毒软件进行杀毒处理。让学生讨论:如何具体地预防病毒?(5分钟)

请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介绍几种常用的杀毒软件。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介绍

1、多媒体系统的定义:是指能够同时获取、编辑、处理和输出多种不同类型媒体信息的系统。

2、多媒体的基本元素:这些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

3、多媒体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反馈与巩固:让学生做答,老师提醒并完善。

1、使用计算机应注意哪些事项?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是什么?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了解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使大家对正确使用微机有更多的帮助,对我们今后的计算机操作及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布置作业: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它有哪些特点?

2、课下讨论: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

第五讲:数制及其转换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中的计数制,掌握数制之间的转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教学重点:数制之间的转换 教学难点:数制之间的转换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无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无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了多种计数制,其中最常用的是十进制;此外还有十二进制、六进制、六十进制等。采用什么进制,完全取决于人们的实际需要。本节主要介绍计算机中常用的二进制、十六进制等计数制与十进制数的转换。

讲授新课:

一、数制的概念

1、又称计数制,是指用一组固定的数字和统一的规则来表示数值的方法。举例说明:以十进制为例子,引入数制的三要素。

2、数制的三要素:数码、权重、进制

让学生分析二进制的数码有哪些?权重是什么?进制是多少?“

二、数制的转换

1、十进制整数转换为二进制整数的规则

让学生看书预习三分钟,然后找学生叙述如何转换。师生共同做一道例题:(21)10=()2 老师总结:除2倒取余

学生练习:把25、16、7转换为二进制数 找三个学生演板

2、二进制数整数转换为十进制整数的规则 将二进制整数按位权公式展开求和既可。例:(1011)2=1Í23+0Í22+1Í21+1Í20=(11)10 学生做练习:

(10101)2=()10(110101)2=()10 3十六进制与二进制数的转换规则

由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留下课下作业:

(1B5A)16=()2(101011100101)2=()16 反馈与巩固:提问数制之间如何转换?做两道习题。

1、(29)10=()2

2、(1101010)2=()10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掌握数制之间的转换。布置作业:

1、(29)10=()2

2、(1101010)2=()10

3、(1001010)2=()10

4、(19)10=()2

第六讲:计算机中字符表示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中的字符表示,了解汉字的编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德育目标: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ASCⅡ码

教学难点:对汉字编码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无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数制之间如何转换?处理作业问题。

导入新课:电子计算机不仅用于数值计算,还要处理大量文字信息,这些住信息在计算机内部也要用二进制编码表示。

讲授新课: 一 ASCⅡ码

ASCⅡ码是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的英文缩写,它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的编码,因此共有128个字符,是最常用的表示英文字母和数字等符号的二进制编码。

让学生看16页图表,分别指出0、1、A等字符对应的二进制数

二 汉字编码

ASCⅡ码只能表示英文字母和数字等符号,要用计算机处理汉字,还必须对汉字进行编码。

1、汉字输入码

按照事先规定的编码规则,对每个汉字或词组用键盘上的符号进行编码,这种编码称为汉字输入码。又称外码

2、汉字机内码

是计算机内部存储、加工、处理汉字时所使用的编码。也称内码。3、汉字字型码

是指汉字字形点阵的数字代码。

所有汉字字形点阵信息的集合称为汉字字库。

反馈与巩固:提问:汉字在输入、存储、输出过程中分别使用什么编码?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掌握ASCⅡ码的有关概念,了解汉字的编码,丰富自己的计算机知识。

布置作业:

1、何为ASCⅡ码?

2、汉字的编码有哪几种?

第七讲:文字输入方法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中的英文输入,掌握汉字的智能ABC输入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中英文录入操作能力。德育目标:对学生渗透习惯养成教育。

教学重点:英文输入法和智能ABC输入法 教学难点:键盘操作的基本指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键盘一个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ASCⅡ码有何用处?什么是汉字输入码?

导入新课:为了在计算机上快速输入各种数据,必须掌握正确的键盘操作指法。键盘操作指法将键盘上主键盘区的各个键位合理地分配给双手各手指,使每个手指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讲授新课:

一、英文输入法

1、键盘操作的正确姿势

录入数据时,应保持正确的姿势,姿势不对,不易提高输入速度,而且易疲劳。

正确姿势要求:身坐正,腰挺直,脚放平;身重心置于椅子上,稍偏键盘左方,双肩放松,上臂与肘尽量靠近身体,大小臂约成90度角,手指自然弯曲,四指轻放于基准键“ASDFJKL;”上,拇指放在空格键上,击键时,应保持相同的击键节拍,不可用力过大。

2、键盘操作的基本指法

不击键时,手指放在基准键上,其中F和J为中心键,其键面上有凸起的小横杠或小点为标志,用手指可感触到;击键时手指从基准键位伸出,击键后应迅速回到基准键上。教师拿出键盘,分别指出各个手指的负责键位,并演示正确的操作指法,让学生观看,并在课桌上模拟练习。

3、数字键盘指法

使用数字键盘输入数据时,左手翻资料,右手击键,4、5、6为基本键位,0键可用食指,也可用拇指。

注意提醒学生:初学者总想看着键盘输入,这利于提高速度,应该一开始就培养良好的习惯,即盲打。从基本键位开始,依次训练每个手指,直到熟练为止。

二、智能ABC输入法

智能ABC输入法是中文WINDOWS3.2以上版本中自带的一种汉字输入方法,简单易学、快速灵活,受到用户青睐。

智能ABC输入法的特点:

1、内容丰富的词库

2、允许输入长词或短句

3、自动记忆功能

4、强制记忆

5、中文输入中输入英文

6、以词定字输入功能

对以上功能,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反馈与巩固:师生共同回顾键盘指法和智能ABC输入法的有关知识。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要掌握正确的键盘操作和智能ABC输入法,以便于我们今后能熟练地进行中英文录入 布置作业:

1、熟记键盘手指分工。

计算机基础电子教案 篇5

[教学重点]Excel的窗口组成;在Excel中进行文本录入、编辑等操作方法;Excel中数据的排版方法;Excel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掌握在Excel中应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

[教学难点]在Excel中进行文本编辑的方法;Excel中数据的排版方法;Excel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在Excel中应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十一章EXCEL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电子表格

一、电子表格的功能

制作数字报表,广泛应用于财务、统计等工作领域。

二、特点

1、表格存储容量大:16页工作表,216=65536行和28=256列组成;

2、单元格内容可以是公式,显示的是计算结果;

3、操作简单;

4、功能强大,具有表格、图表、图形、数据库的功能

第二节Excel2000简介

一、组成

1、工作表

2、图表和图形

3、数据库

4、宏Excel中的一种编程语言

二、Excel的启动和退出

三、窗口的组成

1、窗口组成部分及作用

2、几个概念

工作簿、工作表(页)、工作单元、当前页、表名(页名)、单元格

第三节常用工具图标

一、标准工具栏(常用工具栏)

二、格式化工具栏

第四节操作对象的选取

一、单元格的选取

二、区域的选取

1、拖动法

2、Shift键选取

三、整行、整列、整页和不连续区域的选取

四、单元格的区域的命名

命名规则

1、第一个字符必须是字符

2、名称不能与单元格地址相同

3、名称中不能有空格

4、名称最多可以有255个字符

五、活动页的选择

注意:若干页被同时选择是,对一个页的操作变成同时若干个页的操作

第十二章Excel的基本操作

第一节原始数据的输入

1、数据的输入

2、数据修改

第二节公式的输入和拷贝

一、公式的输入

1、输入公式时必须以“=”开头

2、单元格显示公式计算值,可以自动更新

二、公式的复制

1、单个单元格复制

2、区域复制

(1)拖动填充(右击拖动序列填充)

(2)回车填充

游动边框的含义:粘贴板中依然有内容,可以继续粘贴,按ESC键取消操作。

1、手工输入

2、自动求和

(1)激活输入公式的单元格

(2)单击求和工具图标

(3)核对求和地址

第四节工作表的修改

一、插入、删除行或列

(1)插入一行

(2)同时插入多行:选中多行后插入

二、插入、删除单元格

第五节美化工作表

一、改变行高和列宽

1、单行单列

2、多行多列

3、最适合的行高和列宽:格式/行/最适合的行高或双击列右边界

二、改变字体和字号

三、对齐方式

1、合并及居中、撤销合并居中

2、垂直居中

四、折行输入:Alt+Enter

五、网格线和边框

1、网格线的消隐:工具/选项

网格线不被打印

2、设置边框:格式/单元格/边框

六、单元格的文字颜色和底纹颜色

第六节单元格的显示格式

一、常规格式

1、11位以内的数(包括小数点)如实显示;

2、超过11位的数四舍五入,太大或太小的数采用科学计数法;

二、数值型数据的其他显示格式

1、常用显示格式

格式工具栏:货币符号、百分比、千分位、小数增一减一

2、复杂的显示格式:格式/单元格/数字

三、日期和时间的显示格式

1、日期的输入格式

(1)标准格式:-06-16,2001/06/16

(2)其他格式

2、时间格式

(1)标准格式:15:00

(2)其他格式

第七节数据的保护和限制

一、整个工作簿的保护

1、保护文件:保存时设置密码

作用:防止他人未授权带开文件

2、保护工作簿结构和窗口:工具/保护/保护工作簿

作用:禁止插入、删除工作表;禁止拆分工作窗口

二、工作表的保护:工具/保护/工作表

保护工作表中的内容、数据和方案,菜单中大多数命令失效

三、区域或单元格的保护

1、选定单元格或连续区域

2、选择:格式/单元格/保护/锁定(默认)

3、保护工作表

四、设置数据输入有效范围

1、选定限制区域

2、选择:数据/有效数据

第八节电子表格的管理

一、建立新工作簿

1、建立简单的工作簿

2、利用模板建立

二、打开和保存工作簿

三、工作表的增加和删除

1、菜单操作:插入/工作表,编辑/删除工作表

2、鼠标操作:右击工作表名

四、工作表的复制和移动

1、选定工作表→编辑/复制或移动工作表

2、拖动法

五、工作表的改名

鼠标操作:右击工作表名

第十三章怎样用好公式

第一节数据类型及其运算

一、数值型数据及其运算

数值型数据包括:整数、小数、逻辑性数据、日期时间型数据

1、算术运算:+-*/

2、求余运算:MOD(A,B)

3、取整运算:INT(A)注:不进行四舍五入

4、日期与时间运算(略)

5、比较运算

6、逻辑运算

二、文字型数据及其运算

1、LEFT(A,n)

2、RIGHT(A,n)

3、MID(A,m,n)

第二节地址类型和公式的复制与移动

一、单元的地址类型

1、相对地址

描述的是公式所在单元位置与公式中被引用的单元位置的相对关系,公式复制时,相对关系不变。

2、绝对地址

3、混合型地址

4、A1型和R1C1型地址(略)

二、引用其他页中的数据

SHEET1!A1

SHEET1!A1:C5

三、不连续地址的表示方法,以逗号分隔

例如:SUM(A1,B2,C3)

第三节函数

一、函数向导

二、常用函数

第十四章图表创建与编辑

第一节图表的组成

P210

第二节创建图表

四个步骤

1、选定图表类型

2、选择数据源

3、设置图表选项

4、图表位置

第三节图表的修改

一、改变图表的大小和位置

二、改变图表的其他成分

1、改变图表的类型、数据源:图表/图表类型...

1、改变图表的格式:标题、绘图区格式

其他教案-计算机操作基础 篇6

本章任务:

1、 学习windows系统中开机和关机的方法

2、 学习windows系统中的基本操作;

3、 学习windows系统中引用程序的开启;

4、 学习windows系统中资源的管理。

课 题: 初识windows

课 时: 一节课

目 的: 1、掌握开机、关机;

2、桌面介绍;

3掌握鼠标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windows系统简介

目前计算机是使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就是MicroSoft(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

该系统使用和浏览都很方便,只需用鼠标指针指向图标,双击一下就可以打开程序文件。

二、开机、关机

计算机的开机,要注意1先打开外部设备的电源开关,如显示器、打印机等。2然后将计算机主机的电源开关打开。系统便启动硬盘上的操作系统Windows95/98,如果系统设置了密码或已经连接在网络中,则会出现登录框,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3输入完用户名和密码后,4按回车或点击“确定”,即可进入到Windows95/98窗口中,所见到的是Windows95/98的桌面,上面有一些常用的系统图标可以操作。开机过程完成了!

关机:1在屏幕的左下角找到“开始”按钮,2用鼠标点击,将出现菜单点击“关闭系统”,出现对话框;3确认选择了“关闭计算机”,4然后点击“是”,系统将自行关闭。有些计算机在进行此项操作时会自动将主机电源关闭,但是有些计算机关不了,而是最后显示“您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了”,5此时可以直接关闭主机电源开关,6而后顺序关闭外设即可

三、桌面介绍

桌面,即进入windows后屏幕所出现的界面。其常见图标有:

1“我的电脑”,2“我的文档”,3“网上邻居”,4“回收站”,

5“我的公文包”,6“internet explorer”,7 “outlook express”。

四、鼠标使用

鼠标器(简称鼠标)是一种输入设备。在Windows95/98中,使用鼠标可以方便操作。鼠标上通常有两个或三个按钮,以使用右手握三键鼠标为例:鼠标电缆朝前方,大拇指轻贴鼠标左侧,无名指和小指轻贴鼠标右侧,食指放在鼠标左键上,中指放在鼠标右键上,中键不常用,需要时可以用食指操作。

鼠标的操作通常有以下几种:

◆移动:在鼠标垫板上滑动鼠标,屏幕上的鼠标指针会随着移动。移动鼠标可以将鼠标指针移动到屏幕上的指定位置。

◆单击左键:1将鼠标指针移动到所需位置,2然后快速按下左键并立即放开。此操作最常用,又简称为单击。

◆单击右键:1将鼠标指针移动到所需位置,2然后快速按下右键并立即放开。

◆双击:1将鼠标指针移动到所需位置,2然后快速按两下左键并立即放开。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案 篇7

关键词:多元化,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 全球化趋势遍布各个领域。在全球化背景下, “多元文化在当今已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体验, 人人都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1]。”教育也不再是本民族特有的事业, 而是增添了多元文化的色彩。目前, 就教育体系而言, 缺乏多元文化特色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内涵

多元文化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共同对话, 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从而消除民族歧视, 使得人类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 根据自己的经历与认知, 正确地看待社会, 看待历史, 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文化教育是很好的教育方式, 因为“共同的教材使大家习惯于统一的观点, 应鼓励群体的成员看到更为广阔的前景”[2]。

多元文化教育意味着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确立文化的多元性, 保证学校创新教育的实施, 它体现的既是一种公平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 多元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让学生更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 能够从容面对大千世界, “学校不仅要传递给社会共同的文化和价值, 而且也应该能够呈现多元的文化, 让学生们认识到不同文化的差异, 以便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善于处理矛盾和冲突, 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现代社会的公民”[3]。

多元文化视域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课存在的问题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的是让学生们在一种平等的环境中, 感受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 以一颗包容宽大的心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的现状下,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不可否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面临着众多问题。

1.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水平层级分化

当前,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不同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通常来讲, 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 对计算机的运用更加熟练;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偏低, 他们虽然上过计算机课程, 但是因为条件限制, 并未深入了解。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需要认清学生的水平, 认识到计算机教育水平分化的形势。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授课形式存在弊端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一般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和上机实践两部分内容。理论基础知识大部分通过教师在课堂进行讲解完成, 而上机实践则应是在学校机房进行的。现行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仍不可避免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 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解的思路, 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失去兴趣。

在上机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学生太多, 教师无法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指导,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某些学生, 从而使得部分学生无法跟上学习进度。除此之外, 有些学校学生较多, 教师布置的上机作业, 部分学生会让其他学生代做或者直接从网上下载,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公平和学习效率。

3.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课课程体系单调

目前, 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课存在课程体系较为单一的问题。在高校中,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是作为大一学生的必修课设置的, 不管学生计算机水平如何都必须学习这门课, 并修得一定学分方可, 即所有的学生都要进行同样的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课评估系统不够灵活

按照现在的教学体系, 大部分课程都是课时结束后, 进行统一考试, 但是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而言, 这种考试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并熟练运用计算机的学生可以考虑免试, 以使他们的学习更深入。

高校教育过程中反映的问题要求教师要深刻反思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 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高校应着手落实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为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多元文化教育视域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实践

多元文化教育的出现, 让学校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变革, 时代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瞬息万变, 使得教师角色发生了大转变。教师不再是曾经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而是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在教学上, 教师应该学习借鉴多元文化教育, 因材施教, 更新教学观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讲求技巧, 提高每位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课的水平与质量。“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民主价值观、信念、知识以及技能”[4]。

1.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学校课程的设置应该是多元的。“考察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面向实际经验的课程与具有现代化科目的课程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的课程被引入学校, 多元文化教育才能实现。”[5]计算机操作作为当前每位高校毕业生的基本能力,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面对这种情况, 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是多元化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不应仅仅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 还应该作为一种选修课多方面的存在。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情况, 根据学校自身课程编制的情况, 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和兴趣, 规定课程学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制定出合理的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体系。

2.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 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展开多层次的教学, 使学生拥有能够适应未来跨文化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技能技巧。

首先,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知识讲授方面, 教师要注重传授知识的灵活性,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做到图文并茂, 深入浅出, 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建立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实例和操作技巧, 以开阔学生视野。必要时, 教师应借助肢体语言和情景语言进行讲解, 调整课堂气氛。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突出重难点, 对于较难的知识点最好做到理论知识讲解与上机操作同步进行, 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课堂中要注重师生互动, 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 这也就意味着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确立教育的多元性, 它体现的既是一种公平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其次, 在上机实践方面, 教师更要讲求策略。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操作, 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 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讨论学习, 教师从旁辅导, 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 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测试, 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上机情况。教师要重视学生提交作业的情况, 并仔细批改学生的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教师应要求提前预习上机实践的内容。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 可以成立学习小组, 推选出小组长, 要求其按时对组员进行检查, 查看学生们上机前对上机知识的了解情况, 并随时抽查学生的上机学习情况及上机作业完成情况。

3.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

在教学评价方面, 要注重从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 考试测验要讲求方法, 讲究效率。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可对学生进行学期初期测试, 对于顺利通过考试的学生, 可以申请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课。其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进行阶段性测验。再次, 考试方式要多元化, 不仅要进行笔试测试, 还要对学生的上机实践能力进行测试。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考试制度, 和教师共同努力, 在计算机上生成标准的考试系统。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还要注重学生课后学习途径的多元化。学生不仅可以利用校园网络, 从学校网站上下载有用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在学校网站上互动学习, 相互讨论。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计算机知识应用竞赛,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参考文献

[1]Good enough, W.H.Multiculturalism as the Normal Human Experience.In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Vol.8, 1976.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24.

[3]白亮.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的困境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 2009 (2) :61.

[4]James A Banks, Cherry A McGee Banks.Multicultural Education[M].New York:Macmillan, 1996:234.

试论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 篇8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由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拥有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和掌握应用技术的“T”型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大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知识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大势所趋。目前,高校计算机课程主要是针对于软件、硬件的基础性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发挥其专业优势,提高其应用开发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基础性课程,对提高其计算机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笔者将从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内容、模式和考试手段等方面来探讨,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速度。

1.确立教学目标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大学生应深刻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当今社会,虽然高校都将计算机设为公共基础课程,但很多高校对开设课程的目标意识模糊。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然后将两者相结合,进而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一些高校并没有这样考虑,也没有告诉学生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的原因及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意义,使学生学习意识淡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文化和修养,而不同于小学和中学所学的信息技术。该门课程不仅使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深了解,而且很多程度提高了大学生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可以很好的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中所遇到了困难与麻烦。

2.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不仅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教学显著的特点,同时有利于塑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奠基。“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在教师的组织领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进行的,在其过程中教师会运用一定的情境协作、会话的方式,以此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准确的掌握所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不仅是对已有经验的改革,同时也是对所学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这种方法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的专业化的人才。

3.教学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我国仍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顺应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经行积极有效的引发与指导,使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思维受到束缚,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注重实践。它的提出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因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注重实践理论的实施,使学生将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向应用性人才发展。在计算机学习的课程中,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学生适应能力加强。

4.提高学习兴趣,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但现在,考试日益重视理论知识的,变得死板而呆滞,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使考试成为学生厌恶的代名词,可见,对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正确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的综合。平时成绩以实践性操作的考核为主,期末考试则是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例如,在平时教学中,应合理利用小测试来对学生这一部分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具体到计算机教学内容上,对Word进行测试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自主的编辑排版一份“主题活动”文件;对Excel进行测试时,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认识阅历为基础,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结合起来,创编连贯、叙事性强的幻灯片。平时成绩是以实践操作水平为基础的,在打分过程中,应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激发学生对考试的热情,营造一种愉快的氛围,考试成绩也会得到提高。在期末考试时,务必充分计算机考试系统,通过客观题与操作题对学生进行考察,以衡量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办公软件、INTERNET等操作性活动的应用能力。期末考试的评分以系统自动阅卷和人工阅卷为基础,得到相对符合学生实际的分数,最后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考虑,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评定。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结合来评定学生学习成果,这种考试方式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大创举,它的实施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一是,考试方法的改革,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显著性提升。二是,老师对课堂组织也得心应手,有力的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5.结语

上一篇:血液中心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笑猫日记樱花巷的秘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