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读数写数》教案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读数写数》教案(推荐12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读数写数》教案 篇1

执教者刘城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

2、引导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重点)

2、理解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难点)

教学准备

教材、计数器、小棒、数位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四十八六十九二十七八十八

2、想一想,说一说。

a、1个十和5个1合起来是()。b、()个十是50。

c、100里面有()十。d、37里面有()个十,()个一。e、()个一和()个十合起来是42。

二、自学指导。

1、从教材34页的例4中,你发现了()?

2、2捆小棒摆放在计数器的()数位上,4根小棒摆在()数位上,为什么会这样摆?

3、2在()数位上,4在()数位上,分别表示什么?

4、在数位表上,从右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三、讨论、交流。

比较“24与42”,说一说“24与42”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

相同点:都有数字2和4.不同点:数字2和4所在的位置(数位)不同,两个数的读法和写法也不同。“24”的十位上是2,表示2个十;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42”的十位上是4,表示4个十;个位上是2,表示2个一。

大小也不同24 < 42。

五、课堂练习。

1、填空。

①、十位是8,个位是2,这个数是()。

②、百位上是1,个位上和十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读数写数》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分层

1.学习对象分层

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是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基础。在进行“综合与实践”课程前, 教师需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经验等综合素质有所了解, 尤其是要重点了解学生对与本次“综合与实践”课程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行充分分析后, 再进行分组。通常, 我把学生分为A、B、C三类 (学生分类老师不予公开) 。A类学生数学基础扎实, 有一定的数学操作经验, 能在实际操作中总结提炼出抽象的数学规律;B类学生基础知识一般, 能在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 进行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等;C类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较差, 无法按老师的要求完成数学活动。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层次后, 按ABBC搭配的原则组成四人小组, 以便于在接下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和学习。当然, 每次“综合与实践”课学生的分类并不是固定的, 要依照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程度来进行调整, 并适时调换三类学生在四人小组中的工作,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每次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体验。

2.预期目标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首先, 对A类学生, 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上要侧重使其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从而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 并提升其表达能力和整理归纳能力;而对于B类学生, 要使其能在老师具体的要求下进行具体的数学实践操作, 并借助操作去理解和提升已有知识, 从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要求C类学生, 能模仿老师的实践操作过程, 夯实原有基础, 补上原有的知识缺漏, 同时培养数学学习的热情。

例如, 在进行《摆一摆, 想一想》教学时, 我就将教学目标的设定分为三层, 分别是:基础性目标 (即所有学生都需达到的目标) 、普遍性目标 (即大多数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提升性目标 (即少数学生可达到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 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迈进。

二、引导新知探究分层

1.质疑分层

在“综合与实践”这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中,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重难点知识分成若干个有梯度的问题, 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 在讲授知识时提问B类生, 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 把问题展开, 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归纳总结时, 就要发挥A类生的作用, 启发所有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基础性的或者带有复习性质的问题上, 则把机会让给C类生, 夯实其基础知识。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中, 在已经出示数位表, 并摆出数字1后, 提问:“你觉得, 老师还能用一颗棋子摆出哪些数?”这个问题就请C类学生进行回答, 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提示, 他在作答时能理解老师的意图, 并能准确进行回答。其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掌握数的规律, 体会到个位上的棋子依次移到十位, 我又设计了一个追问:“个位上的这个‘1’跑到哪里去了?”并请A类生回答, 这类学生的头脑里马上就能把数的规律与摆珠子的过程结合起来, 理解数的特点, 因而回答时能对其他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2.指导分层

对于中下生, 在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主要指导他们进行操作和观察, 引导他们回忆、理解和感知, 重点放在巩固知识并了解规律。对中上生的指导, 主要是启发思考、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在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从旁协助。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中, 学生第一次在数位表上体验有序摆棋子写数, 因此, 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对如何摆棋子写数进行直观演示, 学生通过尝试摆—优化摆法—看演示巩固最优摆法, 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 使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 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摆法。又如, 在摆4个、5个棋子时,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有序的摆法, 我就采用了同桌分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操作, 使其能得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两方面的提升。

三、练习分层

练习分层是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有效手段。教师要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新知学习的效果来进行有效合理地分类练习, 注意对难易程度、做题时间等方面作出合理的安排, 着重于帮助C类生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启发B类生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 引导A类生发散性地进行知识拓展,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练有所获。

在《摆一摆, 想一想》的练习部分, 我安排了三道题, 从给出所有棋子说数, 到给一个数猜棋子数, 再到只给个数猜棋子数。整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猜想到验证, 从简单到复杂, 从正向到逆向, 既巩固了前面对数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又实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之后, 还通过留下悬念, 让学生在课外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10个以上棋子摆数的不同情况, 使学生得到自主学习的空间, 同时也提升了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四、评价分层

在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 我常引导学生自评、生生及师生互评,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评价, 以优促短, 帮助学生建立内在的信心和应有的责任感,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用4个、5个棋子分工合作结束后, 请学生通过“同桌互相检查, 对的画☆, 错的请你教教他”, 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借由好生带动薄弱生学习, 真正地达到“以生为本, 以生促生”的效果。

数学二年级下册《写数读数》教案 篇3

练习一第1、2、3、4、5、思考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和万以内写数、读数的方法。

2、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能充分地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练习重点:

熟练地写出万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

卡片、计数器等。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 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五位是( )位。

2、10个一百是( ),( )里面有10个一千。

3、6个千、8个十组成的数十( );6个千、8个一组成的数是 ( )。

4、6539是( )位数,它的最高位是( )位。

5、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 )位数。

二、指导练习

1、P10―1题,边数边写,写在作业本上。再集体订正。

2、P10―3题,( 3150 4510 5200)

①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再指名说。

②师:这四个数中的5各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生自己说,再同桌说一说,师再指名说。

3707这个数中的两个7各表示多少?同桌说一说,再点名说。

3、P11―4题,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弄懂4328的组成和填写方法。 然后,再独立完成⑵、⑶小道。指名学生上台填写,全班集体订正。

4、小调查。填在书上。

三、独立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P10―2题)

2、看卡片写数:二千七百四十 一千零三 五千零八十八

六百零三 八千 一万 四千五百零二 七千九百

四、拓展练习

P11―思考题

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多1,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少1, 这个三位数可能是( )。

《读数、写数》参考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6页。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数及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读数和写数是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概念的过程。每读、写一个数,都要应用数的组成、数位意义来进行,它又是后面要学的数的大小比较及100以内数的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通过数具体事物的数量——说出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用算珠表示——数的读、写这样一个过程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会数、会读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学生在生活中,自身也积累了许多100以内数的知识,此时学生对认读100以内的数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因此,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知道几个十就在计数器上的十位上用几个珠表示,几个一就在计数器的个位上用几个珠表示。

2.知道个位、十位、百位的名称,知道数位的排列顺序。3.掌握1 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读、写。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重点:会读写100以内的数。难点:100以内数的读写。教具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学具准备:黄、蓝、红三种颜色的扣子、小棒。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结合“l1”“20”这两个数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

/ 5

2.教师谈话:上学期我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认识了20以内的数,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00以内数的组成,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读写。(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同时引入对新知的学习。

二、新授教学

(一)新课教学 1.出示情境图。

(1)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们已经学会了数数。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纽扣(出示纽扣喷绘图,课本第36页),有黄色、蓝色和红色。看看,这三种颜色的纽扣分别有多少粒呢?

(2)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适时板书: 黄色纽扣:四十粒 蓝色纽扣:二十七粒 红色纽扣:三十三粒 2.提出问题。

刚才在“数”的过程中,得到了“四十、二十七、三十三”这三个数。这些数都比20大,又都是100以内的数,它们又该怎样读?怎样写呢?

3.教学两位数的读写。

(1)以前我们能用小棒,还能在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现在同学们能用小棒、能用计数器来表示这些数吗?

(2)教学“四十”的读、写。

①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在计数器上表示出“四十”。(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强调为什么在十位上要拔四颗珠子)

②教学“四十”的写法:先在十位上写4,表示4个十;然后在个位写0。③教学“四十”的读法:因为有四个十,所以读作“四十”。

④拓展:如果有五捆小棒,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呢?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

⑤小结:有“几个十”就要用几捆小棒来表示,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就要拨几颗珠子。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要先在十位上写几,再在个位上写0。

/ 5

(3)教学“二十七”的读、写。

①“二十七”这个数又该怎样用小棒表示呢?教师随学生的发言适时出示小棒图。

②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二十七”。

③教学“二十七”的写法:先在十位上写“2”,表示2个十;再在个位上写“7”,表示7个一。

④教学“二十七”的读法。(强调读的时候,同样是先从十位读起)(4)教学“三十三”的读写。

①借助CAI演示将“三十三”用小棒表示、并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②教学“三十三”的写法。

思考: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同桌的同学互相议一议。

讲述:看来同样都是数字“3”,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

③教学“三十三”的读法。

4.认识“百位”,教学“100”的读写。

(1)这些纽扣一共有多少粒?(教师随学生发言适时板书,共一百粒)(2)用小棒表示“1个百”。

(3)结合计数器认识“百位”,并在计数器上表示“1个百”。(4)教学“100”的读、写。

(二)归纳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不论读数或写数,都要从高位开始。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写一写、读一读、拨一拨,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巩固练习

1.第37页“做一做”的第1、2题。2.第39页第7题。3.第39页第5题。4.第39页第8题。

/ 5

设计意图:不同层次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使他们都能体现成功的快乐。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说给你的朋友听一听。2.课堂作业:第39页第6题。

设计意图:结尾部分安排交流,不但满足了孩子爱动、好玩乐于交往的心理需要,而且为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良好时机,此时他们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见解广泛地进行交流,彼此取长补短,使认识逐渐趋于完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0以内数的读写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的学习通过直观演示作支撑、让学生的学习动起来、活起来。

1.首先利用学过的知识做铺垫,掌握方法。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了20以内数的读写,认识了数位有十位和个位,并且知道了各数位代表的意义。因此,本节课先复习旧知,不但能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而且能顺利的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2.利用小组合作,总结100以内数的读写法规则。

学生对20以内的数的读写基本已经掌握了,对于怎么读写100以内的数,基本是用类推和迁移的方法,但上升到用数学用语来总结,难度就很大了。大部分学生都会总结读数和写数都是从前一位起。最后引导学生懂得和明白高位与前一位的区别,对数学理论的总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5

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 “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篇5

左 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

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 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 橡皮 尺子 文具盒 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读数写数》教案 篇6

总复习内容多、跨度大、知识的综合性强。教材采用“按学习领域分节, 分栏目编写”的方式, 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依次编排, 适当注意不同领域内容的沟通融合。分领域复习, 便于整理知识, 组织合理的知识结构。由于每个领域的内容比较多, 因而再划分成若干节。分节复习, 有利于把握复习的重点, 合理分配时间, 也便于按课程标准的要求评价教学效果。前三个领域先回忆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整理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再通过适量的练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形成必要的技能,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第四个领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积淀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应用意识。下面就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突出主体, 梳理知识, 优化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总复习应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理, 以达到弥补知识缺漏的目的。因此, 复习课要从新的角度, 把已学的零散的概念、性质、方法等基础知识加以分类梳理,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将孤立与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 连成片, 形成良好的网络结构。这样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得到新的感受, 引发新的思考, 使之灵活运用。

如“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概念术语较多且易混, 可引导学生从其产生的条件辨析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并列出结构表, 显示其联系和区别。

对“三个基本性质”, 应通过比较, 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应用范围与功能;“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运算性质”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应分清异同, 灵活运用。同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 让学生熟练掌握。

在对“比和比例”的内容进行复习时, 引导学生抓住与“比和比例”有关的内容, 从“比”和“比例”的性质、意义入手, 通过回忆、分析、比较, 构建如下网络图。

又如, 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时, 可让学生把学习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用网络图表示, 然后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 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得出:“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公式, 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又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接下来再让学生从右往左看, 引导学生明白:求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可以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又是通过怎样转化实现的。着重强调转化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张图竖起来看, 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是干、是根, 是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串点成线, 通过纵向系统梳理, 形成有序的知识网络 (如下图) 。

通过对平面图形面积知识的复习, 促进学生把知识真正融入知识系统中, 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从而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知识可通过练习的方式复习, 进而加深理解。如让学生在验算、解方程中复习加、减与乘、除法中各部分的关系。

二、精选练习, 强化训练, 提升数学思考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的重心之一。数学思考是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而练习是重要的数学活动, 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总复习中要认真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 力避教师大量收集习题, 把学生浸泡在题海里, 或是“炒冷饭”, 学生机械重复练习, 使其不堪重负, 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的做法。因此, 教师应当在系统复习基本知识之后, 针对学生实际, 精心选编具有一定基础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练习, 做到数量少、容量大, 覆盖面广, 启迪性强, 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升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拓展总复习的功能。

(一) 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知识上的盲点, 在总复习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及其产生原因, 切实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比较、辨析, 利用对比题组等形式,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系统、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 突出规律, 排除干扰, 防止混淆, 达到熟练灵活、融会贯通的要求。题组训练内容要少而精, 分层次、有梯度, 着眼于由题及“类”, 就题论理, 触类旁通。例如:

1.四则运算的训练重点是: (1) 熟练掌握基本计算。如, 8.26+1.74、40-0.76、0.85×16、0.18×0.11、36÷4.5、6.25÷2.5, 虽然计算难度不高, 却包含了小数四则计算的几个难点。 (2) 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3)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简便计算。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是对小学阶段学生计算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 而计算能力并非单纯看是否会计算, 计算数据是否正确,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计算技能是否熟练。为此, 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中出现的类型精心设计如下题组, 重点训练简便计算能力。复习时让学生口述题目特点、简算思路与依据。以下题组可供选用:

2.解决问题的练习应以思维训练为主, 通过引申、扩展、改编、合理演化, 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多向联想探索解题途径, 并通过自我内化完善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 拓宽思路, 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从而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解题的灵活性。

教师可先出示基本例题:“向阳小学买来105本图书, 分给五、六两个年级的学生阅读,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是五年级的4倍。六年级和五年级各分得了多少本图书?”

当学生在整数范围内用算术方法 (或列方程) 解答后,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在不改变第二个条件的本意的情况下, 还可以怎样表述两个年级分得的图书之间的数量关系呢?如:

(1)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是六年级的 (或25%) ;

(2)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占图书总本数的 (或80%) ;

(3)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占图书总本数的 (或20%) ;

(4)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比六年级少 (或75%) ;34 (

(5)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比五年级多图书总本数的 (或60%) ;

(6)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的比是1∶4;

(7)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的比是4∶1;

(8) 六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图书总本数的比是4∶5;

(9) 五年级分得的图书本数与图书总本数的比是1∶5;

……

从而得出:第 (1) (2) (3) (4) (5) 根据分数 (或百分数) 的意义可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答:第 (6) (7) 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答; (8) (9) 用比例知识 (正比例方法) 解答。当然, 也可以改变所求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以上几种解法的特点及其联系, 沟通相关知识与解题思路的内在联系, 提升灵活解题的层次。

通过以点带面, 层层递进, 巧妙地把分数、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以及比和分数的关系等有关知识融为一体,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在复习中得到新的收获, 突现新的飞跃。

(二) 精心选编富有生活性与情

境性、探索性与应用性的训练内容,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复习中,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更要关注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选编训练内容时, 要体现生活性与情境性, 探索性与应用性, 注重选择涉及学校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内容,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让他们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数学思考。例如:

1.北海市实验小学校园里有一块正方形空地, 面积是6400平方米。 (1) 如果学校要在这块空地上围出一个最大的圆, 并铺上草坪, 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2) 如果学校要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圃, 使花圃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 (如图1所示) , 你认为怎样设计更美观?请你再设计3种方案 (在图2、图3、图4上用阴影部分表示花圃的位置) 。

(此题把面积计算与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结合起来, 有利于空间观念的逐步形成。)

2.小明家装修新房, 油漆面积为80平方米, 用去油漆100升, 油漆费用6000元, 共用35个工时。结算工钱时, 有三种方案: (1) 按工时计算, 每个工时60元; (2) 按油漆费用的30%计算工钱; (3) 按油漆面积计算, 每平方米25元。请你帮小明家选用一种合适的结算方案。

3.王奶奶家打算把家里堆放的稻谷卖掉, 按市场价格:稻谷每千克1.50元, 大米每千克2.20元, 稻谷的出米率是70%, 稻谷加工成米后, 糠皮可抵加工费。请你帮王奶奶合计一下, 是卖稻谷合算, 还是卖米合算?

4.李老师去买体育用品, 他带的钱正好够买8个篮球或12个足球。他先买了6个篮球, 剩下的钱全部买足球。剩下的钱够买多少个足球?

5.爸爸和4岁的小红生病了, 妈妈要给他们买三天的药。妈妈要买几板才够?

(第2、3、4、5题是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生活的开放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6.某游泳馆修建了一座标准化的游泳池, 这个游泳池的长是60米, 宽是长的, 深2米。 (1) 这个游泳池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这个游泳池最多能容水多少吨? (每立方米水重1吨) (3) 在池的四周和池底抹一层水泥, 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7.小强和小华都是集邮爱好者。小强和小华邮票枚数的比是3∶4, 如果小华给小强9枚邮票, 那么他们两人的邮票数就相等, 你知道他们两人共有邮票多少枚吗?

8.东风路第一小学图书室里故事书、文艺书和连环画三种书中, 故事书本数是后两种书本数之和的, 文艺书本数与三种书总本数的比是2∶7, 其中连环画有65本。这三种图书共有多少本?

(本题有一定难度。把“故事书本数是后两种书本数之和的”转化为“是全部的几分之几”是解题的关键。)

9.周日, 李华全家3人去吃火锅, 打算花200元钱左右。爸爸点的火锅底料是“乌骨鸡火锅底”, 需要45元。现在需要选择火锅菜类, 价格如下:

(1) 2元 (一份) :麻辣调料;

(2) 2元 (一份) :冬瓜、土豆、毛豆腐、青菜、大白菜、油豆腐、豆芽、花菜、菠菜;

(3) 4元 (一份) :粉条、香菜、鸡蛋面、水饺、各种菇类、山药、竹笋;

(4) 8元 (一份) :猪肝、猪肉片、鱼丸、鸡片、带鱼、虾饺、鱼饺;

(5) 12元 (一份) :羊肉、墨鱼片。

如果既要注意营养合理, 又要荤素搭配, 你会怎样选择?

(第9题有愉悦的生活情趣, 解题过程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篇7

第二单元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1、2、3、5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

(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4、6题。

第二单元下雨了

——学看钟表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是“认识钟表”的起始课。本单元主要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钟表,体会认识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本单元设有一个信息窗,以“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引起学生对认识钟表的需求,体会认识时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自主练习,认识钟面,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个时刻。其中,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时应注意加强直观操作。

二、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感受时间的意义。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三、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教材着力架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以一个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故事情境——“下雨了”为背景,以老师打电话询问学生放学到家的情况为素材,将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巧妙地串在一起,又从整体上比较这四个时刻的不同。

2.人文思想贯彻教材其中,无声的画面效果营造一个个浓浓的“情”字。尊师爱生、关爱老人、家人和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放学后下雨了,学生何时到家牵动着老师的心,打个电话问一下,了却教师的牵挂,关爱学生已变成我们教师的自觉行动。今天是奶奶的生日,全家人给奶奶过生日,倡导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尚,这对我们的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下雨了

学看钟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页信息窗,自主练习1、2、3、5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和半时的时刻,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受时间的意义。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知道珍惜时间。

4、适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整时和半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认识“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出示老师与小力通电话的情景。放大出示小力家的钟面,提问:“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许多小朋友都知道了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看来你们已经认识了钟表。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小钟表,观察小钟表,你会有哪些发现?把你看到的和知道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钟表放在实物投影上边指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边演示边介绍)

教师:(屏幕上出现钟面。配合教师讲解闪烁)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钟面上还有两根指针,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分针闪烁,并出示“分针”二字),这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同上)。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自己动手让你的小钟表转起来。(学生操作)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小力是5时到家的,下面还有几个钟面,你能读出每个钟面上的时刻吗?

(屏幕上逐次出示10时、8时、3时三个钟面,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读的。)

教师任意说一个整时的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订正。

指一名学生说整时的时刻,其他学生拨表,同位互相检查。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

师:谁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继续课件展示(或画图展示)放学时下雨的情景,教师适时配音讲解并分别出示老师与小云、小青、小林通电话的情景。分别放大出示小云、小青、小林家的钟面,提问:“小云、小青、小林分别是什么时间到家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引导得出“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的读法。教师任意说一个时刻,让学生拨表,在实物投影上集体订正。

同位互相说时刻拨表,互相检查。(自主练习第3题)

让学生完成教材12页的空,集体订正。

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观察自主练习第5题的图,会发现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使学生明白一天有两个8时。

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讲数学故事,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学生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习惯。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你表现的怎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综合练习课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我学会了吗?自主练习4、6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3、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二、创设情境,发现规律。

课件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三、巩固拓展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篇8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10以内)的各种,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

2.会对投掷结果的各种情况进行猜测,初步感知投掷结果的可能性(随机性)。

【过程与方法】

掷双色片,统计出红蓝圆形片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纪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随机结果的初步认识,感知数学的奥妙,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能用红蓝双色片摆出数(10以内)的各种分拆,并能根据摆的结果用数字进行记录。

教学难点:

掷双色片,并统计出红蓝圆形片的数目,并用阿拉伯数字纪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双色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我们先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

这里有两个双色片,它们的一面是蓝色,一面是红色,现在把这两个双色片放到杯子里去掷一下,你们猜猜看,掷出的结果会是怎样的?

生:(两个都是红色;两个都是蓝色;一个红色、一个蓝色)

师:那么请你们拿出两个双色片放在杯子里掷一掷,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

(出示课题:掷双色片)

二、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1.知道数的分拆,并能用数字记录;

学生汇报掷的结果,教师板书

(1)○●

(2)○○

(3)●●

问:还有其他的情况吗?

师:我们还可以把这几种情况用数字记录下来。

指着黑板问:那么2可以分成几和几呢?(1和1;0和2;2和0)

师:通过双色片我们知道了把2分拆有三种不同的情况。那么你能用双色片摆一

摆3的分拆吗?

(学生操作,汇报结果。师板书,生模仿记录。)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会用双色片摆出3的分拆,还能自己进行记录。现在书上有6种数的分拆,你能根据红蓝片的个数进行记录吗?

书上14页练习9/①

(学生完成练习,汇报红片几个,蓝片几个,几可以分成几和几)

也可以说红片几个,蓝片几个,几和几是几。

2.掷双色片,对随机结果进行感知

师:刚才我们通过掷双色片和双色片的摆放知道了数的不同分拆。现在每个人拿出5个双色片,放在杯子里掷一掷,看看会出现哪些情况。

(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几个红片,几个蓝片

板书

○○○○○ (1)

○○○○● (2)

○○○●● (3)

○○●●● (4)

○●●●● (5)

●●●●● (6)

生完成书上的练习2。

师:刚才我们自己动手掷了5个双色片,知道可以掷出6种不同的结果,那么哪些结果经常出现,那些结果很少出现呢?请你们自己再掷几次,然后把掷的结果记在书上。

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1和6出现的情况较少等)

同一种颜色出现的较少,而两种颜色都有的情况比较多。

问: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等你们以后长大就会知道,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

三、总结交流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作业设计

练习册P9 写数,练习册P45、46

板书设计:

双色片

○ ●

○○○○○ 5 0

○○○○● 4 1

○○○●● 3 2

○○●●● 2 3

○●●●● 1 4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读数写数》教案 篇9

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第30——31页,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小棒 口算卡片 挂图

教学措施:

1、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操作,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操作活动抽象出比多比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一节电池)

生:电池

师:准确地说这是节用完了电能的电池,可以说它现在就是一件“废品”。

板书:废品

师:你们知道吗?废电池中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少掌柜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师:再看老师的手里又拿了什么?(出示塑料饮料瓶子)。

生:塑料饮料瓶子)。

师:这也是“废品”。

这种瓶子埋在地下好多年也不会腐烂,对庄稼的生长有影响。

师:针对这种情况,同学们说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生想一想。

生:回收

师:很好。(再板书“回收”。)回收是个好办法,对回收的废品有的还能再利用,不能利用的也可以进行有益的处理。这不,小林、小红、小青已经行动了,我们去看一看吧。出示主题图,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里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组织学生观察:图上给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用语言描述所给的信息。

思考: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小红收集了多少个?

小青收集了多少个?

(如果学生提出的是两步解答的,就放到问题银行。)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该好如何解答呢?请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摆一摆吧。

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摆一摆

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

生:先摆小林的23个,小红的比小林多6个,就再摆6个,结果小红就是23加上6个共29个,算式是23+6=29(个)。

用小棒摆一摆小青收集数量

说出是怎样摆的,小青有多少个。

(因为23-4是退位减法,学生能用小棒摆出结果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练一练”的第1题。

出示两个盒子。(里面已经放好了花生米。每个盒子里各有一张纸条)。找两个学生到盒子前。

分别读出两个盒子里的信息。

生听、用心记下纸条上给出的信息。

其一:我的盒子里放了42粒花生米

其二:我的盒子里放的比他的多6粒。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提出:第二个盒子里有多少粒花生米?

引导解答。

用小棒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解决的。

2、练习“练一练”的第二题。

用一只好看的“千纸鹤”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生:千纸鹤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送一只千纸鹤就是送一份祝福,笑笑和淘气正在折呢!看看这里有什么数学问题?

小黑板出示问题:淘气折了37只千纸鹤。笑笑再折12只就与淘气折的一样多。

笑笑折了多少只?

学生理解题,讨论,说一说怎样解答。

然后写下来,并解答出来。

3、出示口算卡“接龙练习”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指导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组织交流,并写出算式的得数。

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读数写数》教案 篇10

理解“十几减8”的算理,学会“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题目。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2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8的题目。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难点:

理解“十几减8”的算理,学会“十几减8”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题目。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数学课,我们在游乐园帮助小丑叔叔卖了气球,还学习了十几减9的知识,小丑叔叔想考考我们,他设制了三道关卡。

第一关填数游戏

第二关击鼓传花

第三关这里有12朵花,10朵是粉色的,2朵是红色的,从中间拿走9朵,你想怎么拿你可以用算式来表示你拿的过程吗

你们还记得这种方法叫什么吗

活动2【讲授】

二、新授

恭喜大家顺利闯过三关,今天我们继续去游乐园看看。

课件出示例2

①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②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③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④求还剩几个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减法)12-8=

怎样做这一题呢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12-8的过程(师巡视)

已经摆完的同学挑战一下我不仅能摆,还能用算式把我摆的过程表示出来。

再挑战一下,我不仅能写出来,我还能把我的想法说给我的同桌听,试一试吧!左边的同学先说,右边的同学后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怎么想的,看谁说的好!

请表现好的同学上台来说一说,摆一摆。

同学们更细化哪种方法呢

我们请两位同学出两道十几减8的题

谁能做!先说说你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

观察一下第一步都算的是什么

第二步都算的是什么

想一想求十几减8就是要求什么(同桌已逐渐讨论)

小结十几减8就是求几加2。

活动3【练习】

三、巩固练习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3页,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2.课件演示。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依据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可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激趣法、鼓励探索、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我把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活动,并以奖奖品的形式激励学生,同时也为课堂的练习作铺垫。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安排了以下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让学生乐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先播放一段动物奔跑的视频:“这些动物跑得真快,它们想去哪呢?哦,原来在大森林里狮子大王组织动物们进行运动比赛,动物们都赶去参加!你们也想去看看吗?”我顺势引出课题:组织比赛(板书)。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我们班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改为“组织动物比赛”,这样,学习的知识更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具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统计知识的欲望。】

(二)参与操作,体验过程。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三个活动来完成。

活动一:数一数,填一填——收集整理数据。 沿着新课导入所创设的动物组织比赛的情境:“动物们有的说喜欢跳绳,有的说喜欢跑步,也有的喜欢拍球!哎,狮子大王可头疼了!到底组织什么比赛呢?”我引导学生说出喜欢哪一项比赛的动物最多就组织哪一项。我出示统计表,指导学生根据课件填写,喜欢哪一项比赛的小动物有几只,就在下面的( )里填几。观察统计表,比较后得出喜欢拍球的小动物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并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

活动二:数一数,涂一涂——认识条形统计图。 这时,我说:“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让狮子大王一眼就看出喜欢什么比赛的动物最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注意力又一下子集中起来。我接着出示条形统计图,指出----“这是条形统计图”(板书),并让学生观察,并明确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1。我一边讲解一边根据统计表来示范完成条形统计图中的一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完成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一眼就看出喜欢拍球比赛的动物最多,“狮子大王”就决定组织拍球比赛。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边动手一边思考,实现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的设计意图。】

活动三:想一想,说一说——分析条形统计图。 现代教育论认为,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数学中提出问题,在经历数学中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形成技能的方式。 我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想一想并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再请学生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在想一想、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探究习惯,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开展比赛,反馈深化。

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对低年级儿童来说,适宜的方法是把问题情趣化,生活化。因此,我请孩子们进行拍球比赛,先提出这样的比赛规则,根据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学生通过拍球——数数——记录——完成统计表等学习活动,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手中的条形统计图。我根据条形统计图,宣布比赛的冠军。再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知识。】

(四)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这一环节中我紧抓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巩固,加以拓展。

1、体会生活中统计的广泛应用。 我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问题要用统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然后,我就地取材,进入下一个练习。

2、统计课堂评价情况,应用提高。 “这节课哪个小组表现得呢?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我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奖品,完成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3、调查最爱看的动画片。 我让学生观察“最爱看的动画片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对统计的认识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五)互动评价,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总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总结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一位数学教学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所以,我继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把数学应用于生活:请调查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并完成课本第85页的条形统计图。

四、说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读数写数》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对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本单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中国的热极—吐鲁番”为现实背景,从温度的表示方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谈话:你看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与正、负数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师谈话: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分组交流)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

师小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教师板书)

+13℃-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得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谈话: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

(请各小组自己解决,并交流解决办法)

师谈话: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师归纳总结: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师谈话: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学生讨论,师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找)

全班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再次讨论。

交流总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总结,帮助学生建立了正、负数的概念.对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数学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

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填空,再集体交流。

3.自主练习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首先以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高对原有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写出—3℃、—10℃)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3 ℃与—10℃ 哪个温度更低?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表示的温度低。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猜测、观察、交流中通过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① 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② 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③ 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④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5、7题

① 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② 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8题

(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① 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

第8题:某商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② 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③ 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2.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① 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② 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③ 通过讨论,明白意思。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1.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①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② 让学生独立完成。

③ 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找出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上一篇: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学习有方法下一篇:在梦想的路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