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创新驱动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知识产权创新驱动

知识产权创新驱动 篇1

马一德

《 人民日报 》(2014年05月09日07 版)

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当下形成历史性交汇,为知识产权战略向纵深推进带来了难得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创新体系,更需要推动知识产权战略重心从保护向运用转移,让一切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活力源泉充分涌流,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多年来,我国政府致力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近年来,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事业迎来空前发展,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明显提高。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以超过2万件的专利申请总量排名世界第三;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商标注册累计申请1053.6万件,注册717.5万件,有效注册609万件,均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创新力指数显著提升,企业创新取得长足进步。但我国还不是知识产权强国。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知识产权强国,主要看知识产权的质量,特别是知识产权运用、转化情况,即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化率,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以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助益等。知识产权总体运用水平不高,缺乏具有战略意义的开创性专利成果,特别是知识产权的运用存在短板,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重心应尽快从保护向运用转移。获取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不是最终目的,要让知识产权转化成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转化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运用。知识产权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实现其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激发财富创造,进而推动创新发展。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要做到保护和应用并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明确科技成果归属。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12年调查显示,有不少高校的很多专利未被实施利用,成为“沉睡”的专利。科技成果权属及收益分配模糊不清,没有真正建立成果转化的市场导向机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应进一步明确高校与科研院所在技术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赋予充分的职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引导激励科研人员面向发展需求与生产实践,研发、转化科技成果;改革科研考评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纳入科研考核指标;大力推进重大科技项目转化,通过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运用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

健全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对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常面临由于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而导致的信贷融资困难,面临由于资本市场的高准入门槛使直接融资无望而导致的资金困局。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知识产权投融资不啻为一条融资新渠道。从长远来看,知识产权投融资商业化、常态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全国范围内联合搭建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平台,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评估及流转的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各类担保机构开展多种模式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呈现出趋同化与一体化特征,知识产权国际化成为一种明显特征。知识产权国际化,既要考虑现实利益,又要有超前眼光;既要遵循国际公约规定,也要保障本国利益。在这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领域,知识产权协定倡行的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尚未确立。应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法修改工作,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维权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等行为。

知识产权创新驱动 篇2

一一、知识创新与高新区发展的差异性

高新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机构和社会文化这三个因素上, 而且这几方面的不同表现对区内的知识创新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和创新的作用日益显现, 传统的基于资源禀赋、忽视创新的区域发展理论已经过时, 分析高新区发展中的差异性与知识和创新的关系对我们深入挖掘高新区持续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社会文化方面看,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促进区域创新的无形“加速器”。区域内的经济活动总是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之中, 社会文化环境会对经济活动产生潜在的影响。积极宽容、信任合作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得群体共同拥有了宝贵的“社会成本”, 使人们趋向于重复博弈后的理性选择, 尽可能的减少欺诈等短期性行为, 在信赖的基础上交流知识和信息, 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有利于集体学习和集群创新。硅谷、新竹等高新区内都弥漫着“创新的空气”, 鼓励冒险, 宽容失败, 淡化等级, 信任合作, 企业根植于这种积极的文化背景中相互合作, 促进了知识的共享、激活和创造;而128号公路和筑波或是由于官僚机制盛行, 或是过于传统保守, 聚而不合, 企业间宛若散沙, 缺乏协同力, 没有活力, 中关村文化构建尚未成形, 创新和保守矛盾的并存着, 信用制度也需要完善, 亟需正确的引导。

从产业组织和经济方面上看, 硅谷等成功的高新区中, 同一或不同价值链各环节上的企业聚集在一起, 通过前后和水平的产业联系紧密交织, 共同构建起分工合作相互支持且充满竞争的产业体系,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一方面, 企业间会产生“拉拨效应”和“追赶效应”, 知识领先带来竞争优势的高可能性会激发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创新的困难性使得企业间必须交流合作, 对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进行适度的共享, 借助知识的累积效应与溢出效应, 帮助企业提高创新的起点和速度, 总起来看, 这种“竞合”的新型网络促进了高新区内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反之, 像筑波和128公路地区企业间疏于联系, 过度依赖政府, 从而逐渐丧失自身的生存能力和造血功能, 前途黯淡。

从组织机构方面看, 较为成功的高新区内各个行为主体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合作联系, 共同支撑经济的发展。企业显然是创新的载体, 但缺少了其他相关组织的支持, 创新只会是一纸空谈。企业与当地的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之间通过知识和信息的交流, 形成强大的协同网络, 不仅可以获取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本、信息以及人才等资源, 还能更密切的接触市场, 获取顾客对创新的具体反馈, 这打破了原来的单向直线式的创新模式, 提高了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此外, 通过与其他相关组织尤其是当地政府的协作, 企业的创新发展优势还可以产生辐射作用, 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就硅谷来看, 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孵化功能、区内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以及便捷的创业服务体系都是这种合作的结晶, 使得硅谷赢得了创业的速度优势。

二二、创新体系是高新区持续竞争优势的依托

高新区发展的差异性与当地创新活动的发展是有极大关联的, 而这些创新实现的基础是知识。归根结底,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 知识才是高新区的核心资源, 学习是高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 创新是高新区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而网络是高新区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发展模式。高新区持续竞争优势的依托恰恰在于创新体系, 良好的创新体系可以促进知识的循环流动, 激活和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扩充区内的知识库容, 尤其是那些具有路径依赖性的隐性知识的存量, 帮助高新区赢得整体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依赖的核心力量, 对于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载体的高新区, 自然不会例外。知识是宝贵的, 尤其是那种具备独特路径依赖性的隐性知识更是无比重要的资源, 对高新区来说, 不仅要最大程度的激活原来储存在区内企业中的知识, 还要不断的创造新的知识, 让知识在不断产生→加工→传播→运用的过程中升华更新。知识只有不断的演化才能创造持续的价值, 并且演化的过程具备特殊的路径依赖型而很难被模仿和替代, 这都会帮助高新区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区域, 一个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区域。而能否实现这种动态的知识演化, 实现知识的激活和创造, 主要取决于创新体系的创建与优化, 良好的创新体系可以说是知识流转的生存媒介。

高新区内知识激活和创造的过程离不开区内创新体系中知识的循环流动, 这种流动遍及企业之间、各种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与机构之间三个层次。高新区创新体系的构建和优化使知识获得了在高新区内自由流转的生存媒介, 个人的知识财富 (包括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可以为他人所用, 从而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财富, 进而转化为整个高新区的知识财富。这种动态演进的知识财富, 尤其是大量隐性知识财富最终构筑了高新区的持续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 高新区创新体系主要由行为主体、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构成。

行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各种中介机构和当地政府, 而且主体之间不是孤立的, 它们之间要形成信息高效流动、资源分配合理、既能发挥各自特长又能创造整体优势的创新网络。这种网络是高新区内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和组织模式, 行为主体作为网络的结点通过网络这个通道交流、获取知识和信息, 能够实现非线性的学习效果, 有效地克服线性思维方式的锁定效应, 最终引发创新的产生, 帮助高新区构筑独特的竞争力。

知识产权创新驱动 篇3

《经济》:《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甘绍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知识产权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端环节,涉及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各类知识产权“获权—用权—维权”相关服务,促进智力成果权利化、商用化、产业化。

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日益得到国家重视。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发布,知识产权服务列为高技术服务业重点领域。2012年12月,国务院《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成为服务业总体规划的4个重要支撑体系之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新优势,2011年下半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意见》的研究制定,经过1年多的努力,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版权局、林业局等8部门联合发布了该《意见》。

《经济》:《意见》提出,到2020年,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目标是与科技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和经济发展效益显著改善提供支撑。知识产权服务业是如何带动科技经济发展的?

甘绍宁:知识产权服务业对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高达70%,美国甚至高达80%。20世纪4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为美国贡献了约3/4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催生和造就了知识产权服务业。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也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成为科技经济稳健发展的新引擎。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企业遭遇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日益激烈。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美国337调查的最大目标国,仅2012年就遭受337调查13起,数十家企业涉案。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可增强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促进品牌全球化,优化技术贸易结构,为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保驾护航。

同时,大力发展版权等知识产权服务,有利于保护优秀创意成果,提升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促进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发展。而且,大力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农作物种业等知识产权服务,可优化现代农业和林业的产业布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经济》:有人说,如果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比作知识产权制度的四大要穴,知识产权服务就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经络,没有畅通的经络,要穴的功能就很难顺畅有效地发挥作用。您认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作用是什么?

甘绍宁:知识产权服务贯穿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成效。

知识产权创造环节,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服务可帮助创新者选准研发方向,合法利用已有智力成果,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也可及时将创新创意成果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权利;知识产权运用环节,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许可交易、质押融资等服务将加速知识产权的商用化和产业化,使之转化为“真金白银”;知识产权保护环节,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让财产权利获得最大限度的实际保护;知识产权管理环节,重大项目投资、技术引进、市场布局、企业行业战略规划,均需要知识产权服务提供支持。可以看到,知识产权工作相关的各个重要环节,均离不开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

《经济》:《意见》指出的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重点领域有哪些?您认为当前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甘绍宁: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活动已进入历史性活跃期。《意见》明确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6个重点领域,分别是知识产权代理服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和知识产权培训服务。从发展来看,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发挥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知识产权预警、质押融资、专利保险和知识产权评议等服务向产业延伸,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

在看到成绩和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当前,我国仍处于全球产业分工低端,要提升产业附加值,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乃至“中国智造”转变,需要创新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而知识产权服务业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还存在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产业链偏短、高端人才匮乏、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亟待着力培育发展。

《经济》:作为我国第一部指引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意见》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确定了什么样的发展思路?《意见》的出台对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前景有何影响?

甘绍宁:《意见》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确定了基本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业政策环境。推动制定有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建立完善重大经济科技项目知识产权审议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海外维权和争端解决机制。

二是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市场需求。加强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多元化,打造一批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服务机构;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

三是创新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模式。推动知识产权服务联盟建设,在资源共享、服务链优化和行业规范自律等方面发挥作用;开展试点示范,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在大城市集聚发展,成为当地现代服务业格局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四是壮大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实务人才,提高专业素质;支持引进复合型国际高端人才。

《意见》是全面规划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方向的首部纲领性文件,是对今后工作的系统部署。《意见》的出台,将加快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自主创新的效能与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形成结构优化、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壮大发展,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贸易和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日益凸显。

《经济》:为贯彻落实《意见》,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了哪些工作?

甘绍宁:为配合《意见》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配套文件;在苏州高新区、北京中关村、上海漕河泾设立了首批3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园区融合发展,发挥集中效应、集约效益和引领示范作用;二、评选公布了首批47家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单位,以树立典型标杆、创新服务模式;三、首次建立了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制度并开展了全国统计调查,为摸清知识产权服务业总体规模、人才结构、资产、效益及地区分布情况奠定了基础;四、启动专利代理行业发展促进工程和试点,在地方和园区开展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知识产权评议试点。

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主要做好以下4个方面工作:一是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机制,推进知识产权评议试点。二是指导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加快提升欠发达地区知识产权服务能力。三是落实全国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地方发展特色专利信息服务。四是推进专利转化运用服务,探索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和专利协同运用模式,扩大专利保险试点规模,搭建完善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平台。

创新驱动发展 篇4

十八大、“两会”相关论述

材料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报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

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

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

创新。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材料二:大力推动自主创新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8 729 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l.4%

提高到2012年的l.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一)辨析类命题

(1)创新驱动发展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竞争力的关键,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当前,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自给

率较低,提高自主创新技术和能力刻不容缓。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4)注重协同创新,完善知识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总体上提升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二)嘱些、列举、分析、简述类命题 1.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数字电视、变频空调、掌上电脑、数码照相机、纳米洗衣机等新科技产品不断问世,极大地提高了

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2.请你列举我国自主创新的事例。

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成功发射嫦娥二号;高铁时速刷新世界纪录;等等。

(三)体现(反映)、表明、说明类命题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说明了什么?

(1)我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5)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等。2.《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数据说明了什么?

我国政府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四)原因、意义、影晌类命题

1.解读创新驱动发展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1)有利于加快产业升级,使其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

(2)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三化”道路协调发展。

(3)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2.谈谈多项自主创新成就的取得产生的影响。

(1)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在航天科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世界领

先行列。

(3)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对党的领导以及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五)感悟、启示类命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给我们青少年哪些启示?(1)要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个体发展

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3)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六)做法、建议、设计、活动类命题

1.请你为创新驱动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1)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和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坚持人才强国战略,重视人才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3)政府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4)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重奖科技创新人才,使人尽其才,激发科技人员的活力和创造性。

(5)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盗版的打击力度。

(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等。2.请你为创新驱动发展设计宣传口号或标语。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综合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创

新,超越梦想;科技创新,激扬梦想的天地;用创新点缀人生,让科技融人理想!科技成就

材料一:运一20大型运输机2013年1月26日,中国自主发展的运一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

圆满成功。该型飞机是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的一种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执行各

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运一20大型运输机的首飞成功,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和国防现代

化建设,应对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援助等紧急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嫦娥三号”探测器我国将于2013年6月择机发射“神舟十号”载

人飞船,届时将有3名航天员再次访问“天宫一号”,在太空停留l5天,“神舟十号”将是一次旨在为“天宫

一号”提供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服务的应用性飞行,与“天宫”空间实验室进行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进入实

验舱进行科学实验,向地面观众开展科普讲课。2013年中国航天将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是探月

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三颗卫星。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

控操作,携带一部“中华牌”月球车,实现月球表面探测,实现中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

材料三:哈大、京广高铁客运专线开通2012年我国高铁建设硕果累累,l2月1日、26日,哈大和

京广高铁客运专线分别正式开通运营,哈大高铁是我国目前在最北端的严寒地区设计建设标准最高的

一条铁路。京广高铁是纵贯我国南北,辐射范围最广的快速客运通道。至此,我国以“四纵四横”为骨架 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标志着中国铁路全面进入高速时代。

相关链接:“嫦娥二号”成功飞越“战神”并近距离探测;歼一l5;我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成功完成 000米深水海试;“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交会对接;我国建成亚洲首座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 站等。

(一)辨析类命题 1.

(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2)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整体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为了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鼓励创新,营造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4)我们青少年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为提高

我国的科技水平努力进取。

(1)近年来,我国科技成就效果显著,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激发了中华儿女强烈的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我国科技人员发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航天等高科

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4)我们青少年要热爱科学和实践科学,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哪些、列举、分析、简述类命题

列举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1)“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

(2)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起降歼一15舰载机成功。

(3)“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并传回小行星“战神”清晰的光学图像。

.(4)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

(5)“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成功。(6)“蛟龙号”深潜7 000米成功。

(三)体现(反映)、表明、说明类命题 “神九”飞天向“天宫”,“蛟龙”深潜7 000米,航母起降歼一l5,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1)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为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效,航空航天等科技水平已步人世界先进行列。

(3)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迈出重大步伐。(4)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5)党和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

(6)广大科技人员发扬了爱国主义,团结合作,锐意创新,无私奉献的伟大民族精神。

(四)原因、意义、影响类命题

1.2012年我国科技成果捷报频传,原因何在?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4)我国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5)国家加大对科技资金的投入和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

2.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成就显著,令无数国人振奋和自豪,谈谈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的重要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

(2)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3)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4)有利于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有利于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3.近年来,我国高铁建设成果喜人,谈谈大力发展高铁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2)有利于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5)有利于提高我国铁路的货运能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充足的货运保障。4.列举两项你参加过的有关科技创新的实践活动,谈谈参加这些科技活动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科技节活动;省市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创新知识大赛。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的热情。

(五)做法、建议、设计、活动类命题

1.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能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些什么?

(1)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确立终身学习观念,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

(3)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质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极参加社会科技创新活动。

(4)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5)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请为科技成就宣传活动拟写几种具体的形式。

办板报、知识演讲、展板、科技知识竞赛、图片展览、主题班会科教类影视片等。3.请你为“神舟十号”和“嫦娥三号”的发射拟写几条宣传标语。届时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来关注它

们的有关信息?

(1)标语:①遨游苍穹书写中华豪情。②发射成功、凯旋而归。③“神十”遨游天空,共享飞天喜悦。

④“神十”飞天“向天宫”,中华儿女真豪情。

(2)途径:电视报道、阅读报纸报刊、上网查阅等。科技会议

材料:2012国家最高科技奖励大会2013年1月18日,201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

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为获得201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郑哲敏和王小谟颁奖。习近平

总书记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 奖。奖励他们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作出的杰出贡献,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

相关链接:科技创新大会;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

(一)体现(反映)、表明、说明类命题 国家隆重举行科技奖励大会和科技创新大会说明了什么?(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

新,就要受制于人。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

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提高创新能力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二)原因、意义、影响类命题

1.谈谈我国每年举办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2)有利于鼓励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3)有利于在我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4)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2.解读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举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对发展创新型社会的影响。

(1)为青少年搭建展示科技成果和展现才华的舞台,有利于保护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他们

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2)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科技创新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三)做法、建议、设计、活动类命题 1.青少年应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打好创新的 基础。

(2)要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学会举一反三。

(3)勤于动手,注重实践操作,强化自主创新小制作、小发明等动手能力习惯的培养。

(4)善于质疑、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把创新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敢于向传统挑战,树

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2.请你设计几项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技创新活动。

校园科普宣传活动;开展青少年科技小制作活动;举行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积极宣传保护

智力成果权的重要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鲞麟科技人物

材料:最高科技奖获得者2013年1月18日,201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

行,共授奖330个项目和7位科技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分别是郑哲敏、王小谟;国家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7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187项;授予5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相关链接:航空报国英模——罗阳;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一)辨析类命题

(1)建设科技强国,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第一资源,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重奖科技人员,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能调动科技

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财富。

(4)我们青少年要向科技人员学习,培养好奇心,敢于质疑,要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培养创新精神,提

高创新能力,为建设科技强国作贡献。

(二)哪些、列举、分析、简述类命题

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2)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

(3)开拓创新、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精神。(4)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

(三)体现(反映)、表啊、说明类命题

国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这说明了什么?(1)国家高度重视人才、重视科技、重视创新。

(2)党和国家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3)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当今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谁拥

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等。

(四)原因、意义、影自类命题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原因何在?

(1)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2)做好人才工作,建设人才强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3)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4)重视培养人才,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发展为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谈谈国家对做出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有利于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有利于推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步伐等。

(五)感悟、启示类命题

国家隆重举行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科技人才,这我们青少年有何启示?(1)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小要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

化知识,立志报效祖国。

(2)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3)培养创新精神,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

人才等。

(六)徽法、建议、设计、活动类命题

1.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树立远大理想,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自身才干;发扬艰苦

奋斗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立志成为创新型人才;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

2.请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自主创新,以人为本;勇于开

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崇尚科学技术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5

【热点点击】

1、2012年4月3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我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2、2012年5月4日,三峡地下电站27号机组首次启动成功,此举标志着三峡工程最后一台70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进入倒计时阶段。27号机组是目前三峡工程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机组,与已投产发电的28号机组为同一型号机组,均是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巨型蒸发冷却机组,采用了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定子绕组自循环蒸发冷却”技术,并由中国电机企业自行设计生产。

3、6月16日,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6月24日,在航天员精准操控下,我国首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4、2012年6月22日,蛟龙号回收至母船甲板,潜航员顺利出舱,完成本次海试第三次下潜。本次下潜最大深度6963米,取得矿物样本,生物样本,沉积物样本,深海水样。2012年6月30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7062米)海试取得圆满成功。

5、2012年7月6日国家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6、2012年7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3星”,卫星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成功后,“天链一号”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7、2012年8月6日,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在青岛建造竣工并交付交通运输部使用。“深潜号”总长125.7米,型宽25米,型深10.6米,满载排水量15864吨。深潜号的最大亮点是配置了一套300米饱和潜水系统,最大工作深度可达水下300米。

8、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2012年9月29日在青岛正式交付使用,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实现了新的突破,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9、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已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2012年9月25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一同出席并宣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

10、我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2012年10月23日在京通过国家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这项工程将大幅提高我国空间天气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力支撑我国空间科学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并将使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能力快速步入先进国家之列。

11、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二代北斗导航工程的最后一颗卫星,至此,我国北斗导航工程区域组网顺利完成。

12、2012年10月31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实验快堆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核能发展“压力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在四代核电技术研发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之一。13、2012年11月14日,据新华社报道,亚洲首个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发电站——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延庆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8月,电站首次太阳能发电实验获得成功,至今已无故障运行3个多月,这标志着我国首座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顺利建成。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西班牙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掌握集成大型太阳能热发电站有关技术的国家。

14、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月9日在教育部召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议上作了工作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个加快: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三个着力:着力促进公平公正,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15、2013年1月16日,国务院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明确了未来20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方向和“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未来20年,要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加快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16、中共中央、国务院2013年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

一、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荣获201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7、2013年1月26日,我国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该型飞机是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的一种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

18、2013年1月27日,中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境内第一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3年后,我国再次成功实施中段反导拦截试验成功,表明我国已经掌握了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核心技术,反导系统可靠性也经历了考验。

19、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风能机器人“极地漫游者”2月8日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上“走”出了第一步,这是我国研发的首台基于再生风能驱动的机器人。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漫游者”机器人在南极开展基于风能发电驱动技术、复杂地面适应性的自平衡机构技术、基于视觉、激光与GPS融合的冰盖自主导航等关键技术实验研究,在国际尚属首次。

【考点扫描】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会受制于人。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是第一资源。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

4、提高中华民族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希望在青少年。我们青少年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善于观察,勤动脑、勤动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弘扬科学精神。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国目前的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实力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科技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7、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我国要迅速提高生产力,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

8、怎样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积极引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

9、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10、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教育能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和公民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只有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11、经济发展与科技、人才、教育的关系:经济发展要靠科技,科技进步要靠人才,培养人才要靠教育。

【热点解读】

1、教育的作用: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参与国际竞争的作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

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之间日趋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我国有13亿多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兴国的基础在教育。

教育对变人口为人才的作用: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教育对家庭和个人发展的作用:教育关系子孙后代,涉及千家万户,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为个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2、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意义: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方面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3、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举措: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加大投入力度来;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5、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指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人才,进而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科学发展战略。

6、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资源。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以说,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为了适应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产生的巨大推动力量,以及对我国的严峻挑战所作出的重大举措。总之,发展教育和科技,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7、国家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实施和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把科技摆在突出地位;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必须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加大对教育、科技的重视和投入;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和创新的风气。

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①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科学技术已占第一位。③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④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不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无法实现国家的跳跃式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加强教育创新:①当今世界,各国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③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④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加强教育创新,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大批量创新型人才,才能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

10、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科技竞争面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我们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科技占绝对优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11、国家实施创新战略(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深化科

技,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必须努力营造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气;必须加大依法保护公民智力成果权的力度,鼓励创新;必须弘扬以艰苦奋斗为重要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等。

12、青少年学生应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科技发明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善于质疑,大胆想象;培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作风;把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进步;树立崇高理想,立志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学习。

13、作为当代青少年学生,应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增强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着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青少年学生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科技发明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善于质疑,大胆想象;培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作风;把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进步;树立崇高理想,立志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学习。青少年学生应积极参加班集体建设,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努力培养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青少年学生还应不断开发自身的资源、潜力和价值,养成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努力成为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

14、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出重大步伐,但总体上我国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面临着发达国家科技教育、创新等方面的压力,与之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主要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立足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良好风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增加科技术投入,完善科学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依法治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依法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命题例析】

1、中共中央、国务院2013年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

一、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荣获201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表明我国(C)A.把能否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B.在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消除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立国之本

2、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其主要依据是(C)

A.在整体上,我国科技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B.我国综合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就是因为缺乏科技创新

C.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决定性因素D.我国l3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启示我们(D)

A.要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完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B.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关起门来搞建设

C.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中心工作D.要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外来科技,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新发展

4、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要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答: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③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④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召开这样的会议,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有利于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向获奖科学家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答: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6、我国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加强哪些方面的创新?为什么?

答: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②因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上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8、我国能够取得重大科技成就,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②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科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④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⑤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备斗、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

10、请为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请你提出几条具体建议。

答:①大力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啧: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④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创新人才给予奖励:⑤坚持对外开放、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11、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答:(1)优势:①党和国家高受重视科学技术发辰。②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④中华民族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⑤经过广大科拔人员顽强拼搏已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

(2)劣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12、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几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答:(1)走自主创新之路,创中华民族辉煌。(2)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3)自主创新,以人为本。(4)勇于开拓进取,争做创新人才。(5)创新一一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13、我国为什么要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

答:①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②教育关系子孙后代,公民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⑦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④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⑤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15、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党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答: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加强人才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各方面的素质和既能,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③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④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16、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的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1)谈谈你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的认识。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2)你认为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应怎样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答:①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③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创新型人才的成 长和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④借鉴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有;⑤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合作、交流与竞争;⑥尊重 知识,重视人才,在全社会营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风气。

17、国家为什么鼓励、倡导增强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答:①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③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经济上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

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因此,我们更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⑤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19、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③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20、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

答、科技创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芯”的研发;“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李振声攻克了杂交品种后代不育等难题,首创了染色体快速选育的方法;“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等。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度创新:“一国两制”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国务院实行大部委制等。

21、请你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几项合理化建议。

答、重奖科技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强省政策,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使全国形成重视人才和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氛围;对在职人员进行各种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在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2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党中央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答、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加强人才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各方面的素质和既能,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③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④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23、我们青少年在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应该怎样做?

答、青少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成才的最佳时期。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正确把握成才目标,既要从自身的兴趣、志向和实际出发,又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根本利益,把个人前途和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按照“德才兼备”和“四有”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有用之才。

24、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答、优势: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②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④中华民族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力量;⑤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已在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积累了一定的创新经验。

劣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25、请为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请你提出几条具体建议。

答、①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啧: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④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各行业的创新人才给予奖励:⑤坚持对外开放、在自立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26、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我们中学生改进学习有什么启发?

答、中学生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科学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而不能死读书,只知努力苦干而不讲究方法,事倍功半;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探究,探究新方法、新途径,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27、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答、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刻苦学习,努力探索;勤于动脑,勤于动手;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开放的胸怀;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9、材料一:文化是创新的精神基础和动力之源。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创新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文化一方面为创新提供了知识和智力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创新提供了思想背景和支撑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创新提供了确定其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

材料二:“狼爸”,名为萧百佑,香港商人,自称“中国狼爸”,用“打”的教育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1)材料一的内容说明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你认为教育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科技创新,教育为本;②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③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狼爸”“虎妈”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启发了人们对教育创新的思考,对素质教育的探索,请问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创新?

答:①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②构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为人才成长拓宽渠道;③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

30、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按照既定的步伐步步向前。而在这一步步的脚步当中,中国的航天人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请你联系实际说明积极发展航天技术的意义。

(2)某中学九(2)学生得知“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后,兴奋不已,准备召开一次向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演讲比赛。假如你准备参加演讲,请你写出演讲的发言提纲。

(3)某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举办科技创新周活动。你认为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有哪些?并请你就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向同学们提几条建议。答、(1)①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服务于百姓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④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振奋我国民族精神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3)意义:①有利于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②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建议:刻苦学习,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勇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等。

31、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投资,因为教育投资不足直接影响国民素质、国家竞争力和社会公平。中国政府已经使教育支出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答、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③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

32、材料一:随着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母上成功起落,不仅歼-15火了,连舰载机指挥员下达起飞指令的手势也火了,这个被网友戏称为“航母style”(右图)的动作瞬间“秒杀”韩国“江南style”里的“鸟叔”骑马舞,受到了网友热情追捧和模仿,业已成为“全民必摆姿势”,也被誉为新一代的“网络神姿势”。

材料二:2012年7月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1)你如何看待“航母style”的异军突起?

答:“航母style”的模仿的背后是国人对中国国防事业发展的欣喜,体现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它将国家发展与个人荣耀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它是网友自发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寄托了人民对国家发展进步的希望与梦想。

(2)结合材料谈谈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围绕增强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国防实力、激发民众爱国热情、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展开即可。

(3)我们青少年如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

答、我们应该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使自己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有用之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3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为此,我们要努力维护公民的受

4教育权。

如何理解受教育权?如何维护受教育权?

答、(1)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权利。依据法律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受教育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2)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如:寻求老师或学校的帮助;寻求教育行政部门的帮助;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保护公民受教育权的专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4、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氏族撂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教育?(2)你对我国的教育都有哪些期盼?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将怎样回报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殷切关怀?

答、(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2)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维护教育公平等。(3)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等。

35、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答、现实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出重大步伐,但总体上我国科技水平和民族文素质还不够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面临着发达国家科技教育、创新等方面的压力与之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理论原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种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36、2012年10月29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飞行乘组颁奖授称大会在北京举行。10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给景海鹏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刘旺、刘洋“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6月24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器与天宫一号开始手控交会对接。此次对接任务在航天员刘旺的手动控制下完成,这意味着中国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高一创新驱动训练作文 篇6

看,地铁“和谐号”正在铁轨上飞快的行驶着;港口上,大货轮忙碌地驶进驶出;机场上,更是停着密密麻麻的飞机。祖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

经过几代人不断努力,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安定祥和的生活,我生活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做着香甜的美梦:一年级时,我的梦想是当一位画家,把我看到的好玩的,新奇的,好吃的都画下来,哈哈…

二年级时,我的梦想长大了,想当一位歌星,想像自己站在舞台上给习唱歌,好自豪;三年级,我的梦想又长大了,我想当一名医生,给生病的小朋友看病,让他们身体壮壮的(因为我自己最怕生病打针了)。我知道我的梦想还会一天天长大,就像我们国家一样在不断的壮大,我深刻的明白只有祖国强大了,我的梦想才能在祖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长成苍天大树。

我有很多的梦想,我常常发呆,在想那些名人是怎么成功的?总是梦想着自己是她们中的一员,傻傻的发笑。这时老妈总是会进来敲醒我,说发呆是不可能梦想成真的。是哦!想想我都还没有为自己的梦想好好努力过。不管别人是怎么成功的,也不管我的梦想将来会变成什么。而对于现在的我,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就只要做好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做自己力所能级的事;在学校听老师教导认真学习做个品学兼职优的学生。不辜负爸爸妈妈,老师们的辛苦付出。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培养。我在不断的长大,我的梦想也在不断的长大,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梦相成真的,在新中国高速发展的动车上做一棵有用的螺丝钉。

知识产权创新驱动 篇7

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目前, 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有20个左右, 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 这些国家和地区显示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3]。以美国和英国为例, 自奥巴马总统登台以后, 美国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 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的政策蓝图, 以力图提高美国的持续创新能力, 同样, 英国政府于2008年也出台了《创新国家》白皮书, 目标是让英国成为全世界最适宜创新企业和创新攻关服务的国家。与国外相比, 中国于2005年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 并且于2012年党的十八大中正式明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着力强调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

当前, 国内地方政府官员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含义和实践背景并非十分清楚, 而且学术界对实施这一战略的讨论也不是那么充分和热烈。因此, 梳理国内外创新驱动研究的现状和热点, 明确创新驱动研究的脉络演进, 对于深化学界和社会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 本文拟采用引文分析法, 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Ⅲ绘制近十年国外创新驱动研究的知识图谱, 揭示国外创新驱动研究的现状、知识基础与热点, 这对国内学者了解当前国际研究状况, 指导其今后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 研究设计

1.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 文索引扩 展的Web of Science ( 简称WOS) 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IS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 共包含8000多种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经过同行专家评审的高质量期刊, 该数据库更新及时, 每周更新[4]。本次研究的检 索时间是2013年6月9日, 以“Innovation driven”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来源数据库设定为SCI - EXPANDED, SSCI, A&HCI, 文献类型设定为期刊论文 ( article) , 对检索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 最终得到2754篇文献, 共计53179条引文, 搜索时间跨度为: 2002 - 2012年, 这些文献具体涉及: 企业管理 ( 1015篇) 、经济学 ( 365篇) 、公共管理 ( 203篇) 和环境科学 ( 167篇) , 以及科技研究其他领域 ( 88篇) 等多个学科。

1. 2 方法与工具

引文计量分析是科学计量学贡献给当代的杰出理论之一, 学界所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当属“科学引文 索引”的 创始人尤 金·加菲 尔德 ( Eugene Garfield) 。1979年, 加菲尔德 发表论文《引文分析是一个合法的科学评价工具吗?》, 文章对引文分析在科学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5]。此外, 除了加菲尔德以外, 还有许多其他科学计量学家对引文分析进行了研究, 如2005年, 穆德 ( HFMoed) 出版了著 作《科研评 价中的引 文分析》等[6]。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 主要是通过科学文献的被引频次来对科学论著、科学家、科研机构, 甚至对国家进行科学评价。

本文主要采用引文网络分析软件Cite SpaceⅢ绘制知识图谱, 挖掘和探索创新驱动研究的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Cite SpaceⅢ软件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 ( Drexel University)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开发研制的一种可视化工具, 该软件能够绘制出共词图谱和时区视图, 其优点在于它能够通过对前沿术语的算法运算, 动态识别共引聚类和研究热点。Cite SpaceⅢ软件应用广泛, 通常以时间为变量从研究前沿到理论基础来探索一个学科热点的发展机制, 它允许用户对某一领域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快照”, 然后把这些“快照”连接起来, 演绎出这一领域研究热点的变化过程, 进而可以探索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2 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

2. 1 载文分析

对文献量进行统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该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和热度概况。图1是2002 - 2012年关于创新驱动研究的文献量统计和文献量增长趋势变化图。由图1可以看出, 国外关于创新驱动研究的载文数量在近十年来整体上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在2002 - 2006年期间, 这五年的发文数量均保持在100多篇, 而从2007年开始截止到2012年末, 这几年内的发文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 2012年的发文数量是2007年的2倍多, 并且是2002年的4倍多。由此可见, 2002 - 2012年间, 国外关于创新驱动研究持续升温, 这也是国外创新驱动研究的鼎盛的十年。这一时期发文量高的成因主要是对创新驱动这一领域的研究热导致, 这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以创新驱动为引擎的新阶段, 尤其是国外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创新才是提高组织绩效, 推动组织长久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总的来说, 近十年来国外学者关于创新驱动方面的研究, 研究视角较为广泛, 既有关注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 Verspagen, 2006; Freeman&Louca, 2002 ) , 也有关注创新与产业和组织 成长的研 究 ( Guilliani, 2002;Powell&Grodal, 2006; Lazonick, 2006; Fujimoto, 2007b; Figueiredo, 2010 ) , 还有关注创新与公共政策 ( Goh, 2005; Chang, 2006; Soete, 2007; No-land, 2007) 的相关研究[7,8,9]。

2. 2 被引作者与被引期刊分析

对高被引作者和高被引期刊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内受关注度最高的学者及载文量最多的学术期刊, 同时跟踪高被引作者和高被引期刊所发表的文献, 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的研究发起和代表性观点及方向。在Cite SpaceⅢ中, 将Time Sli-cing设为2002 - 2012, Term Source设为Burst Term, Node Type分别设为Cited Author和Cited Journal, Threshold Interpolation设为 ( 2, 2, 20) ( 2, 2, 20) ( 2, 2, 20 ) , Pruning设为Pathfinder, 运行软件, 最终可以得到高被引作者和高被引期刊的知识图谱, 见图2 - 图3所示。图中许多不同颜色的向外延伸的圆环代表了发文作者和期刊被引用的情况, 圆环越大代表某一作者和某一期刊的被引次数越多。

图2中共有147个节点, 243条连线, 根据发文作者被引频次的高低, 进一步整理和归纳出被引频次排在前8位的高被引作者, 分别是: COHEN WM ( 187次) 、TEECE DJ ( 126次) 、PORTER M. ( 122次) 、EISENHARDT KM ( 115次 ) 、WINTER S. ( 103次) 、GRILICHES ( 98次) 、ROGERS EVER-ETT ( 90次) 、NELSON RR ( 84次) , 这些作者是较早从事创新驱动研究的学者, 在学界所受的关注度较高。近十年来, 国外创新驱动研究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是,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COHEN ( 科恩) 教授, 于1990年在《管理科学季刊》上发表的论 文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Learning and Innovation ( 吸收能力: 学习和创新的新视角) , 其作为战略管理领域的一篇经典文献, 提出了企业识别新的有价值的外部信息, 吸收它并且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这种能力对于企业创新能力而言至关重要, 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公司吸收能力, 它是公司优先知识水平的重要表现[10]。被引频次第二的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TEECE ( 蒂斯) 教授, 于1980年在《经济行为与组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E-conomies of scope and the scope of the enterprise ( 范围经济与企业范围) 中较早地提出了“范围经济”的概念, 它是建立在多元化经营基础之上的、与多元化经营相联系的概念, 即企业由于多元化经营而带来的成本节约的现象, 在相同的投入下, 由一个企业生产多种关联产品, 比多个企业分别生产其中一种产品, 总产出水平要高, 或者说单位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要低[11]。被引频次排名第三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PORTER ( 波特) 于1990年出版的经典之作《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 国家竞争优势) , 基于10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 根据企业凭以竞争的生产率, 第一次给出了理论解释。波特解释了它们作为财富的源泉是如何被替代的, 以及对于竞争力泛泛的宏观经济解释是不充分的, 而且该书中所提出的“集群”观点或相互联系的企业、供应商、相关产业和特定地区的组织机构组成的群体, 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思考经济、评估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制定公共政策的一种新方式[2]。总之, 上述三位学者作为国际战略管理研究的权威人物, 他们也是较早提出创新相关理论的学者。

图3中共有158个节点, 321条连线, 根据发文期刊被引频次的高低, 排名前8的高被引期刊如下:RES POLICY《研究政策》 ( 557次) 、MANAGE SCI《管理科学》 ( 443次) 、AM ECON REV《美国经济评论》 ( 420次) 、ADMIN SCI QUART《管理科学季刊》 ( 390次) 、STRATEGIC MANAGE J《战略管理期刊》 ( 388次) 、ACAD MANAGE REV《管理学学会评论》 ( 386次) 、HARVARD BUS REV《哈佛商业评论》 ( 342次) 和ACAD MANAGE J《管理学会杂志》 ( 331次) 。具体来看, 排名前3的《研究政策》、《管理科学》和《美国经济评论》三本期刊历年所发表的创新驱动研究论文的转载率最高, 遥遥领先于其他同类刊物, 并且《研究政策》杂志是世界著名的专门从事科技政策和科技经济与创新管理方面研究的权威刊物, 排名在第4至第8位的期刊也都是全球最权威的管理学学术期刊, 但它们较多地收录企业管理方面的论文, 研究重点集中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能力和组织管理等层面, 这也映证了企业作为创新驱动的主体, 对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2. 3 发文国别与机构分析

将研究文献导入Cite SpaceⅢ中, 将Node Type设为Country和Institution, 其他参数设置与图2、图3相同, 结果绘制出创新驱动研究的发文机构和国别知识图谱, 见图4所示。

图4共有227个节点, 182条连线, 图的左半部分有不同大小的圆环, 代表发文国别, 圆环越大说明发文数量越多, 图的右半部分由不规则多边形所环绕的节点代表发文机构, 节点越大越清晰则表明机构的发文数量越多。将检索结果按照发文国别和发文机构进行排名统计, 结果显示出发文数排前10的国家分别是: 美国 ( 914篇) 、英国 ( 261篇) 、德国 ( 186篇) 、荷兰 ( 123篇) 、澳大利亚 ( 122篇) 、加拿大 ( 108篇) 、中国 ( 108篇) 、意大利 ( 105篇) 、法国 ( 93篇) , 西班牙 ( 73篇) 。其中, 美、英、德三国的发文数量高居世界前三强, 他们的发文数量总和占排名前10国家的发文数总和 ( 2093篇) 的65. 03% , 接近2 /3, 尤其是美国的发文数就占到了43. 67% , 而排名4、5位的荷兰和澳大利亚, 排名6、7、8位的加拿大、中国和意大利, 这些国家的发文数量差距不大, 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这中间中国的发文量位居世界第7位, 与加拿大并驾齐驱, 这充分说明了近年来中国学者在创新驱动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步迈向国际化水平。

另外, 发文机构排前10位的分别是: 哈佛大学 ( 34篇) 、多伦多大学 ( 25篇) 、麻省理工学院 ( 22篇) 、佐治亚理工学院 ( 20篇) 、斯坦福大学 ( 20篇) 、威斯康星大学 ( 19篇) 、剑桥大学 ( 19篇)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18篇)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18篇) 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 18篇) 。在这些高校机构中, 来自美国的大学占到了8所, 他们的发文总数占到排名前10机构发文总数的79. 34% , 由此可见, 美国在创新驱动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较为雄厚的科研力量。剩余的两所高校, 来自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英国的剑桥大学也是创新驱动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发文量占到排名前10机构发文总数的11.74%和8.92%。总之, 不论是从发文国别还是从发文机构视角进行分析, 美国的科研力量在世界首屈一指, 其次是英国, 而其他国家与美英两国相比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尤其体现为区域内从事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不多, 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程度不高, 研究方向也较为分散。

3 知识基础与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

3. 1 知识基础

知识基础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科领域前沿的本质, 它是科学文献中的引文和共引轨迹,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有助于明确和预测研究前沿及动态趋势[12]。将检索结果作为数据源输入Cite SpaceⅢ中, 其中:Time Slicing设为2002 - 2012, Years Perslice设为1, 按年进行时间切片, Term Source选择title、abstract、descriptors、identifiers4个选项, Node Type设为CiteReference; 将阀值选择为出现频次最高的50个字, 最后绘制出的高共被引文献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

图5中共有238个节点, 687条连线, 其中许多不同颜色的向外延伸的圆环代表了不同年份某篇文献被引用的情况, 圆环越大代表文献被引次数越多。根据文献共被引频次的高低, 进一步整理和归纳出被引频次排在前15位的高被引文献, 具体见表1所示。

表1显示了2002 - 2012年间, 创新驱动研究领域共被引频次最多的前15篇文献、作者及文献发表的时间, 这些文献的时间跨度相当之大, 最早至20世纪30年代, 最近的是在2003年, 这些文献的时间序列也反映出创新驱动研究的理论演进。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最早提出“创新”一词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SCHUMPETER J. A. ( 熊彼特) 教授, 他于1934年出版 ( 以1912年德文修订本为依据的英译本, 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并作为“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他所强调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 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 1) 引进新产品; ( 2) 引用新技术, 即新的生产方法; ( 3) 开辟新市场; ( 4) 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 ( 5) 实现企业的新组织。按照熊彼特教授的看法, “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 “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13]。熊彼特教授的“经济发展理论”或者说他的“创新理论”非常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 并突出“变动”和“发展”的观点, 还非常注重企业家的作用。随后, 在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 这两个时期发表的关于创新的研究文献和著作, 也同样对创新驱动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根据表1的结果可以归纳出, 20世纪80年代创新研究的代表人物 ( 文献被引频次) 有: WINTERS. ( 101次) 、FORNELL ( 59次) 、COHEN WM. ( 50次) 、EISENHARDT ( 49次) 、TUSHMAN ( 48次) , 其中, 受关注度最高的是美国耶鲁大学WIN-TER S. ( 悉尼·温特) 教授于1982年出版的“An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书, 书中所提出的经济演化理论借用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自然选择”思想以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类似地, 经济中也存在有“自然选择”, 企业在市场中互相竞争, 盈利的企业增长扩大, 不盈利的企业收缩衰落, 直至被淘汰出局, 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需要不断创新, 扩大自己的优势和行业中所占的份额[14]。此外, COHEN WM. ( 科恩) 和LEVIN RC. ( 莱文) 于1989年发表的“Empirical studies of inno-v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 创新与市场结构的经验研究) 一文探索了技术创新与市场机构的关系, 他们对熊彼特传统中的经验研究结论的评价可以用两个字概括, 那就是“脆弱”。“脆弱”的经验研究结论激发经济学家对此做出更大的努力。这些努力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一是改善对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测度; 二是试图更好地控制企业和产业特征; 三是改进和开发更好的估计方法和技术[15]。另外, TUSHMAN ( 图什曼) 和ANDERSON ( 安德森) 在1986年发表的“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 技术不连续性与组织环境) 一文开启了技术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研究的大门, 他们提出了创新的分类, 即: 重大创新 ( Radi-cal innovation ) 与渐进创 新 ( Incremental innova-tion) , 并对飞机等技术产业发展的长期考察, 指出重大创新往往不同于现有技术, 多由产业渐进者所开发, 而威胁现有厂商的生存, 所以又被称为“Capa-bility - destroying innovation” ( 破坏能力创新) ; 而渐进创新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不断改良精进, 从而巩固了现有厂商的竞争地位, 故而称之为“Capability - en-hancing innovation” ( 提升能力的创新 ) [16]。由此可见, 这一时期关于创新的研究更多是强调企业和产业组织的技术创新, 研究对象偏向中微观层面。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创新研究的文献数量增幅明显, 代表人物 ( 文献被引频次) 主要有: COHEN WM. ( 132) 、ROGERSEM. ( 90) 、TEECE DJ. ( 74) 、MARCH JG. ( 61) 、BARNEY ( 57 ) 、PORTER EM. ( 55 ) 、HANDER-SON ( 54) 、LUNDVALL ( 47) 等。前文已经对卡耐基梅隆大学的COHEN ( 科恩) 教授, 斯坦福大学的TEECE ( 蒂斯 ) 教授, 以及哈佛 大学的PORTER ( 波特) 教授三人的主要研究成果 ( 经典文献著作) 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EVERETT M. ROGERS ( 埃弗雷特·罗杰斯) 教授分别于1995年和2003年出版的“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 创新扩散) 一书的第四版和第五版, 较早提出了创新扩散的理论, 他考察了创新扩散的进程和各种影响因素, 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 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S - 曲线理论”[17]。MARCH JG. ( 詹姆斯·马奇) 于1991年在《组织科学》杂志上发表了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 组织学习中的探索与开发) 一文, 提出了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的概念, 他认为组织需要将探索和开发协调起来, 单方地强调“开发”导致“能力陷阱”使公司无法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回应; 相反, 过多地强调“探索”会导致“创新陷阱”使公司陷入无止境的“探索—失败—无回报变革”的恶性循环中[18]。企业资源理论的倡导人BARNEY ( 巴尼) 教授1991年在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 企业资源和可持续性竞争优势) 一文中提出, 当企业执行某价值创造战略, 而该战略没有被任何当前或潜在竞争对手同时执行时, 该企业就可谓拥有了竞争优势, 当该价值创造战略所带来的利益不能被当前和潜在竞争者复制时, 即为“持续竞争优势”[19]。HENDERSON ( 亨德森) 在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Firms ( 结构创新: 既有产品技术重构与公司失败) 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知识整合概念, 其研究对后来的知识整合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丹麦人LUNDV-ALL ( 伦德瓦尔) 于1992年主编的“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interactive learn-ing”《国家创新系统: 建构创新和交互学习的理论》一书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与运作, 他认为现代经济中最基础的资源是知识, 最重要的过程是学习, 学习是一种最重要的交互式的社会过程, 必须从制度和文化的范畴去理解。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些要素及其相互联系, 它们在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的经济上有用的知识过程中相互作用[21]。这一时期关于创新的研究已经由企业和产业组织层面逐渐迈向了国家和区域的宏观层面, 并且对创新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探索了创新类型、创新扩散, 以及创新与竞争优势、知识、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3. 2 研究热点

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 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可以用来确定创新驱动研究的热点领域和重要主题。将检索结果输入Cite SpaceⅢ中, 将Node Type设为Keywords, 其他参数设置与前文相同, 进而绘制出创新驱动研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 寻找其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运行Cite SpaceⅢ, 最终得到关键词的共词图谱, 其中关键词节点数为167, 连线为517, 具体见图6所示。

图6中的圆环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多少, 圆环越大越能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所在。根据软件的分析结果, 导出频次在50次以上 ( ≧50) 的关键词共33个, 挑选出排名前24的高频关键词, 见表2所示。

结合图6和表2的分析结果, 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2002年至2012年近十年来, 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Performance ( 绩效) 、Technology ( 技术) 与Management ( 管理) 分别为212次, 152次和140次, 这表明国外学者广泛关注的是创新绩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问题, 更加注重创新研究的系统推进。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着力推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是形成全面、系统、协调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 也是提高创新绩效的重要手 段。其次, Knowledge ( 知识) 、R&D ( 研发) 、Firms ( 企业) 、Industry ( 产业) 、Growth ( 增长) 、Diffusion ( 扩散) 也是创新驱动研究领域比较热点的主题, 这反映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企业研发水平的高低, 知识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也会影响到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而且对企业技术创新扩散也会产生积极的亦或是消极的影响作用, 长期以来, 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研究是组织管理和战略管理领域的学者们一直所关注的焦点。再次, Systems ( 体系) 、Policy ( 政策) 、Networks ( 网络) 、Competitive advantage ( 竞争优势) 等也是出现频次较高的热门术语, 这反映出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政策支持以及创新网络搭建等举措是有效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抓手, 从宏观层面上看, 这也是提高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最后, 以United - States ( 美国) 、China ( 中国) 、Adoption ( 采纳 ) 、Dynamics ( 动力 ) 、Determinants ( 决定因素) 等热点词汇为代表的研究主题反映出, 一方面, 针对美国和中国所开展的案例研究是当前创新驱动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另一方面, 关于创新采纳、创新动力以及创新决定因素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是学者们一直关心的研究主题。总之, 上述热点主题是国外创新驱动研究的关注点所在, 它们反映出创新驱动研究的各个方面。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引文计量分析的视角, 采用引文网络分析软件Cite SpaceⅢ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2 - 2012年创新驱动研究的2754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绘制出研究现状、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 并且对载文数量、高被引作者和期刊、发文国别与机构、高被引文献, 以及高频关键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此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

第一, 创新驱动研究现状表明, 该研究领域的载文数量在近十年来整体上呈稳步增长的态势, 总体上看, 创新驱动研究的视角较为广泛, 既有关注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也有关注创新与产业和组织成长的研究, 还有关注创新与公共政策的相关研究。进一步从被引作者和期刊角度来看,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科恩教授、斯坦福大学的蒂斯教授、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等三人作为国际战略管理研究的权威人物, 他们也是较早提出创新相关理论的学者, 并且《研究政策》、《管理科学》和《美国经济评论》三本期刊历年所发表的创新驱动研究论文的转载率最高, 遥遥领先于其他同类刊物。而从发文国别和机构的角度来看, 美国的科研力量在世界首屈一指, 其次是英国, 而其他国家与美英两国相比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尤其体现为区域内从事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不多, 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程度不高, 研究方向也较为分散。

第二, 通过对高共被引文献的深入剖析, 结果发现创新驱动研究的知识基础体现出与创新研究的一脉相承,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教授最早开启了“经济发展理论”或者说“创新理论”研究的大门, 他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 并突出“变动”和“发展”的观点, 而且非常注重企业家的作用。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 在继承和发扬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 学者们关于创新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企业和产业组织技术创新方面, 研究对象偏向中微观层面, 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关于创新的研究已经由企业和产业组织技术创新层面逐渐迈向了国家和区域的创新体系层面, 并且对创新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主要探索了创新类型、创新扩散, 以及创新与竞争优势、知识、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第三,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深入分析, 结果表明围绕创新进行的绩效、技术、管理等是创新驱动研究的最热门领域; 其次, 知识、研发、企业、产业、增长、扩散等术语也是创新驱动领域较为热门的研究主题; 再次, 体系、政策、网络、竞争优势等热词也反映出创新驱动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而以美国、中国为案例展开的研究, 是当前创新驱动研究的重要方面, 并且关于创新采纳、创新动力和创新决定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也是倍受关注的议题。

知识产权创新驱动 篇8

关键词:任务驱动;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情境;建模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多是先讲解公式推理和概念、意义,这样注重理论解说的课堂比较沉闷,无法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种没有参与性的课堂造成很多学生跟不上,久而久之沦为后进生。对此,新课改要求我们正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核心设定有针对性的流程完善的教学方法,争取让学生体验整个知识到能力发展的过程。这种背景下,任务驱动法就应运而生了,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一下怎样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一、先夯实基本知识

任务驱动法不是初次认知学习法,要想完成任务就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所以,我们的第一步是以合适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概念。必要时还要进行适当的小练习,这样便于让学生熟悉相关数学解题方法和操作过程。对于针对性比较强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来说,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才可以设置情境问题,进一步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本文就以初中数学的“相似三角形应用”教学为例。要想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在生活中巧妙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就要首先强调基本知识点:①知道什么是相似三角形;②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几种判定方法(AA,SAS,SSS三种基本方法);③尝试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来完成练习,从而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看下例:已知△ABC∽△DEF(如上图),其中BG和EH分别是 △ABC与△DEF的角平分线,BC=4cm,EF=6cm,EH=4.8cm,求BG的长。这个例题描述看似复杂,其实同学们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断定理得出:因为△ABC∽△DEF,所以∠ABC=∠DEF,其被平分线平分后∠CBG=∠FEH,由两角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出△CBG∽FEH,所以就有BC∶EF=BG∶EH,最终得出BG=3.2cm。通过这个比较切合基础知识的小例子,我们就让同学们体验了相似三角形的判断,及如何利用其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就为我们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同学们建立模型,提升能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设置情境任务

情境任务就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如身临其境,筛选其中的有效数据,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设置情境任务要循序渐进,不能天马行空,要紧密结合知识节点和学生的生活經验。这样才能建立知识和能力的联系,才能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1.设置生活情境

经过初步学习,学生掌握的都是基本的定理和解题方法,而生活中的问题可能有许多繁杂信息,所以,要想让大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就要结合生活情境设置驱动任务。

接上例: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我就指着操场上阳光下的旗杆问大家:这旗杆这么高,这么细,现在我想知道它的高度,谁有办法?这个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对于不便于攀爬的高度,我们怎么测量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陷入了深思。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驱动任务就成功设定,有效牵引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探究中来。

2.脱化情境原理

上面提出的问题就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数据不明显,需要我们经过思考来挖掘,这就是脱化情境,抽象原理。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效率,笔者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这样同学们再看看阳光下旗杆的影子就突然明白了:这个问题不就是相似三角形问题吗!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纷纷画出详细的相似三角形示意图,然后开始为解决问题收集能有效测量的数据信息,最终找到科学的解答方案。

三、总结任务模型

这几年中考数学开放性的问题很多,考查的就是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脱化情境原理之后,还鼓励同学们给出详细的步骤,然后归纳出类似问题的解决模型。这样一来,同学们在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时就能迎刃而解。

上例中,同学们经过示意图思考和实地测算,找到了如下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一根可测长度的棍子竖立在旗杆影子上,要求棍子的影子顶端和旗杆的影子顶端重合,棍子、直棍影子和阳光构成的小三角形就和旗杆、旗杆影子、阳光构成的大三角形相似。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得到此类题目的解题公式:,然后按比例关系算出:旗杆高度。如此设定,让同学们经过解决实际任务,体验了找相似三角形、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完成了数学建模,生成了实际运用能力。

四、推广应用思考

体验了过程,建立了模型还不够,因为现实生活中同类问题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推广性应用思考。

学习了上例中运用相似三角形测算旗杆高度的方法后,同样测算建筑物等高度同学们就懂得直接用模型解答就可以。但是相似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还有许多问题可能以其他方式出现,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思考、归纳出以下几个类别:

第一,测建筑物高度问题。其实就是上例这样的测古塔高、楼高、旗杆高等高度问题。

第二,利用平面镜反射原理图解决问题。比如用水洼、湖面等充当平面镜测算物体高度。

第三,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图解决问题,辅导资料中多见“照相馆里拍照片问题”“钳子问题”等。

总的来说,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原理,还要善于发现问题中的数学元素。这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勤思考,多尝试不同的数学操作活动,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总之,知识不是灌输的,而是经过学习和体验才能生成能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将抽象理论解说的时间缩短些,多给学生留些操作和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充分唤起他们主动探索数学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完成数学知识到运用能力的迁移。

参考文献:

[1]徐倩.初中数学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探讨[J].数理化学习,2015(10).

[2]马国林.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4.

上一篇:中心小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励志的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