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原理论文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精选7篇)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 篇1

一、简要回答

1、在德育中指导学生品德修养应予把握的主要问题?

答:(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要注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修养目标和方向。选择什么样的修养方向,决定人思想性质,我国的德育。一定要牢牢坚持个人修养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提倡和鼓励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道德要求进行积极的自我修养,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帮助学生确立和选择正确的修养方向。如果只注意使学生产生自我修养的需要而忽视他们自我修养的方向性,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性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修养的方向,经常分析和研究学生自我修养状况,对缺乏正确修养方向的学生应予以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划清社会主义所提倡的自我修养与剥削阶级、与人文主义的“自我完善”的界限,使学生按照社会主义要求来自觉进行修养。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避免出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能产生积极作用的修养才是真正的修养,而这种修养不能离开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能离开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交往。因此,要善于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和投入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积极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与交往,积极投入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去,使学生从中不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增强他们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修养的自觉性。(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善于教给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修养的良好途径,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2、教学德育功能乏弱主要原因?

一是教学观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一种表现是,把教学单纯理解或看成传授知识的活动,把教学表征性的方面当作了教学的实质,没有认识到教学是以多方面课程的系统传授和学习为其主要表现特征,以促进人多方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规范性的教育活动。这种对教学的理解是及其片面的,在实践上必然会降低或窄化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也自然谈不到德育功能。另一种表现是功利化的教学取向,这种功利化的教学观,导致实践上的教学极为重视如何能给个人带来利益的观念和知识技能,其结果是教学中的德育越来越被淡化,越来越远离人文精神和道德文化。

二是德育工作习惯及评价习惯上的片面性。运动化、活动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我国德育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活动对学校德育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贬低活动、忽视活动不对,但德育工作总是习惯于高活动,甚至把它唯一化,而忽视教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三是体制上的条块分割。现在中小学校普遍没有教务、政教和总务等职能部门,这种体制对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影响的。这在管理上是无可非议的 , 但这难免不使教学和德育成为问题。按理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全校的共同任务,但说是这样说 , 而实际上却难以如愿。

四是教师工作评估导向上的片面性。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 , 教师评职、晋级的条件、标准得到一定改进 , 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教学方面的指标比较硬,具体 , 可衡性强。而德育方面的指标则比较笼统模糊 , 可衡性差。这种教学指标硬、德育指标软的状况 , 使一些学校在对教师工作评价上自然比较注重可比性强的教学指标 , 教学指标也无形中成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方面。而德育方面的指标由于笼统模糊而受到忽视 , 成为评价教师的虚软的、非主要的方面。

五是教育力量利用上的偏差 , 过多重视班主任作用 , 忽视挖掘利用广大教学人员作用的发挥。

3、开放式德育及其特点?

开放式的德育并不意味着反对在校园内(或班级内)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意味着什么活动都要搬到校外(班外)去进行。其实,开放式的德育产不否认学校教育,只要外不要内。它是指在力量参与、信息交流与沟通、活动领域、实施过程、组织网络、管理工作等方面有内有外、内外结合的一种教育思想及工作方式。

特点为:德育工作不是自我局限在本校范围内,而是有内有外。既有向外展开,又有向内引入。不是封锁外界现实的影响,无视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求得内外影响的一致性,通过内外结合来控制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利用积极因素来影响学生。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德育并不是反对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反对单纯在校内或单纯在校外的片面做法,重视内外的一致与结合。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树立正确的开放意识十分重要。

4、如何确立班级目标才有利于它更好地实现?

目标的确立应根据教育目的,要符合学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班集体的目标必须体现马卡 连柯说的“前景路线”原则。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方向,远大的志向,使学生看到前途和充满希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远目标。但光有长远目标是不够的,因为长远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困难的过程,一定时期内很难看到效果,这反过来又会减弱学生的奋斗情绪,降低积极性。所以还应注意设立近期的、经过大家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把学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或阶段目标,这样的目标能使人在短期内看到成效。能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尽早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增强信心和勇气去实现下一个目标。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当,目标的提法要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要鲜明、准确具体生动,富有吸引力,号召力和鼓动性,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5、德育方法的总体把握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方法的有效性,应在整体上注意以下问题:

(1)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引导的思想作指导。启发引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探讨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行为准则。

(2)要注意研究和把握好制约方法有效性的因素。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不正确的教育观、僵化甚至对立的师生关系、不遵守方法运用的基本规则,运用方法时缺乏灵活的机智都会影响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在教育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和尊重受教育主体的积极主动性,避免强制和压服,把方法的运用建 立在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

(3)要处理好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古往今来,德育实践的发展使它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方法,这其中一些反映德育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今天的德育应予以借鉴和继承的,那种借方法的时代性而否定传统方法的借鉴性和继承性的虚无主义是错误的,反过来说,那种以传统方法继承性为由而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不主动探索创造新方法的保守主义也是不对的。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注意把方法的继承性与创新结合起来,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4)要重视和发挥方法的整体效应。因为,制约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它决定了运用多种方法的必然性。解决人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绝不是孤立地使用某一方法就能奏效的,各种方法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但也都它们自身的局限性,要使每一种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需要有其他的方法与之相配合。

(5)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科学的方法论不仅含有各种类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且含有科学的方法论,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事物的质变量变、对立统一等,这些对于我们进行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都是在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

6、为什么说教育爱具有陶冶价值?

教师尊重关爱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良好的陶冶作用和示范作用。在关系和谐心理相融,感情相通,乐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沟通的气氛中,师生之间不仅相互尊重信任,同时还常常伴随相互学习的行为,教学相长能得到最明显的体现。从教师这方面来说,他除了从学生那里觉识自身教之所长教之所短和学生的长处外,他自身许多良好的言行和情感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情陶冶、人格陶冶等,教师的这种态度和行为能对学生的为人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尊重关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与合作的价值,感受到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真诚助人的品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教师只有尊重信任学生,关爱学生,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

7、德育原则及其基本特点和作用?

德育原则是处理德育过程中各种各样关系和矛盾的一般规则和基本要求。它主要针对德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回答“为什么要这样”、“该怎么这样办”的问题。德育原则反映人们对德育工作的主观认识。但这种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对教育目的、教育规律、德育实践及其经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

基本特点:

一是时代性,一定的德育原则是与其所处的社会要求、教育目的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二是理论性,德育原则指导实践但并不是实践本身,它是对德育实践某一问题或一般问题加以处理和解决的理性要求,具有明显的理论色彩,体现出一定的德育观念。三是规范性,德育原则不仅反映德育工作观念,而且还为怎样把观念变为有效的实际行为提出一般的要求。

作用:

一是对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德育不仅反映社会及其教育目的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而且也是人们对教育规律、教育实践经验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正确反映。因此,它对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二是对德育工作的评价作用。德育原则不仅能为人们处理、解决各种关系和矛盾提供一般的策略性要求,而且还反映出一定的德育要求、德育思想、德育价值取向等。能为检查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评价依据。依据德育原则来评价德育工作,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8、品德评价法及其必要性?

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人对自身思想品德行为的调节或认定,不仅是依据主观上的自我认识,而且常常是依据客观外界的评价来进行的,由此,使得品德评价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其思想品德行为经常带有不稳定性。他们自身的长处或不足,需要经常予以评价才能获得强化或矫正。思想品德评价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重要方法。

品德评价法的功能在于:使学生从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中了解、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能强化学生的积极因素,矫正和克服消极因素;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荣辱感。

9、对德育管理进行教育性强化的必要性?

管理的教育性强化,即指在管理中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工作来增强管理的成效,达到管理的目的。

必要性表现在:

一是管理中的教育性强化,这是一般管理学意义所具有的基本原则。在一般意上认为有效的管理,不只是强化各种规范规章,不仅是进行各种监督检查和奖惩等,也包括运用教育手段,来使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各种必要的管理规章和要求、措施等,来使人对这些产生内在的认同或接受,调动人的内在积极自主性。教育性成为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所强调的重要管理原则,并把它看成是体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方面。

二是德育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于教育的管理,它是以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健康成长为目的。这样的管理,要实现它的教育目的,其过程理应充满教育的意义。不注重教育性或失去教育性,德育管理也就背离了它“服务于德育”的目的。

三是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固然需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求,特别是身心发展处于不稳定不成熟阶段的青少年,但并不意味着这是最有效的或一定是有效的。如果教育对象对所要求的规范没有内在的真正认识和理解,如果教育对象对外在的规范要求心有抵触或误解,即使不断加大对遵守规范的检查监督或惩处的力度,也难以使学生的行为品质得以良好的形成。

10、为什么说教学具有教育性?

教学作为培养人的学校活动,其教育性有其必然性:

首先,从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上看,教学是手段性的,教育是目的性的。

其次,从教育目的来看,教育目的含有对人的素质要求,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目的,在其表述上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把对人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作为主体部分来加以突出,总是构成教育目的的主体部分。

再次,从教学活动进行的内容来看,教学内容虽是多方面的,但都不同程度地含有一定的思想性、道德性、情感性、智慧性、文化性、审美性以及价值性等,这使得教学的进行必须要有教育性,要体现教育性。这其中也就自然包含德育性。

第四、从教学中教育者的使命和实际言行特征来看,教育者承受着社会所赋予的育人职责,这种委托要求教育者并不只是在知识、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思想、道德、智慧、情感、审美情趣、文化素质、价值态度等方面要对受教育者给予实际影响和引导。

第五,从社会的意愿来看,教学的教育性无不是社会的意志所使然。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自从产生的那一天起,社会就早已按照自己的意志(培养为本社会服务的人),把对人品德方面的要求赋予给了教学,这在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回顾历史,人们不难看到,人类早期的教育无不具有德育的性质,即使在其之后到现在,社会也依然按照自己的意志,赋予教学许多的德育使命和内容,把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社会的意志不仅赋予教学的教育性,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对教学是否具有教育性、体现教育性具有监督职 能。放弃或违背教育性的教学,总是为社会所不允许的。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根本所在。

11、教育的人道化及其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教育的人道性,在总体上说,是指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过程等方面人道性体现和要求,从教师对教育人道性应有的体现来说,教育人道性主要指教师在教育目的上对良好人性发展及其价值的追求,和教育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

教育过程的人道化具有这样几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二是关心学生,把学生的痛苦或不幸以及他们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放在心上,关注他们生活的冷暖、学习的进步以及他们做人的好坏,为他们良好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三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发展不仅寄予良好的期待,而且还能以爱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给以全身心的投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在学生身心和利益受到危害时挺身而出,敢于同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现象作斗争;四是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能因身为教师而在学生面前盛气凌人,或以不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遇事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压制学生。要认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性,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一视同仁,不以出身贵贱而喜欢一部分学生或厌恶另一些学生。

教育过程的人道化是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领导干部和教师)来体现的,因此,教育过程的人道化,实质上也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教育者如不按上述要求去做,则是职业道德低下的表现。如果违背了上述表现,则是不道德甚至是非道德的表现,必将遭到人们的谴责。这方面的问题在上一章中已有所体现,这里不做叙述。

12、搞好学校德育管理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德育的管理性强化不可忽视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德育思想观念的强化,包括使全体教育者充分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和价值观。使教育工作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进取精神。二是强化完善德育组织系统,处理好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之间有分有合,分则各负其责,各有特点;合则目标一致,相互配合。三是德育机制的强化,包括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和规范,建立公正公平的奖惩机制,良好的检查评估导向机制,校内外新影响的沟通协调机制等。机制的强化应在活化上下功夫,同时要赋予它公平公正的品质。四是德育队伍的强化,除明确目标职责,注重德育素质的培训和提高,坚持正确的导向外,还应注意主动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五是强化德育的研究探索,以科研带动和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

13、德育目标及其对德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德育目标,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一般表现为对品德培养的基本(或具体的)要求,是一个国家(或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德育目标总是带有综合性。从实际的讨论来看,德育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目标指一个国家或社会提出的总体德育目标,是所属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都应遵循和把握的总体原则。广义的德育目标是指对德育活动既具有宏观指导、又有具体要求的目标领域(也可称为目的领域)。具体表现为含有层次结构的目标系列,各层次目标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一是对德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了德育的社会性质——品德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德育要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人,指明了德育的方向。如果违背了这种性质,偏离了这一方向,代表社会的相应管理机构就要对此加以纠正。

二是对所要培养的素质有质的规定性,即具体规定着培养什么样的品德,表明对品德素质的明确要求。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使它对德育活动的要求带有很强的原则性。成为社会把握德育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

14、德育意识及其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德育意识即指人对德育工作的主观映象、想法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它反映德育这一社会存在,同时对其又具有反作用。它源于人与德育这一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又随德育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并对德育工作给予各种不同的影响。

德育意识对德育工作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使德育工作者能够从实际工作中引出的观念、思想、规则等来指导、计划自己的行动,引导德育工作方向、确定活动意向、预见活动未来。使德育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15、德育队伍管理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德育队伍管理。德育队伍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德育队伍是德育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德育队伍管理重要的是搞好德育队伍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建设德育队伍要树立新的德育队伍观。旧的德育队伍观仅仅把队伍局限在班主任或学校范围内,难以适应改革开放时期德育工作的开展。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中,学校德育队伍要体现层次性(既不仅要有工作队伍、教育队伍,还要有领导队伍和管理队伍)。在校内重点建设好能够自觉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特别是班主任工作队伍。因为在学校中,全体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骨干,这是始终要把握住的。在校外,要特别注意搞好家长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建设与管理除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明确责任制、建立班主任工作规范或条例等)外,还要经常对他们的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进行检查,考察他们的育人素质。德育队伍管理要重在调动人们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不仅要教育启发他们自觉工作,还要主动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爱护他们。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评估导向,活化激励机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估教师工作的一项硬性指标。做好这些工作,有利于激励工作人员奋发努力地工作。

16、陶冶教育法及其必要性?

所谓陶冶,汉语的本意为制陶器和炼金属的方法,后被移用教育中,比喻对人的品格给予有益的影响。陶冶教育法就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对人给予积极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必要性表现在:人的成长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情境,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情境总是不断地给人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常常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环境或情境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注意利用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来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我国古代就非常注意利用这一方法,不少人主张,培养德行要“熏清陶染”,“潜移默化”“陶冶而成之”。

17、班级德育有效性的必要基础?

(1)良好的人际氛围(2)正确的舆论

(3)领导核心和骨干富有影响力(4)心向一致的努力态势(5)健康的文化情趣(6)活动的开展有序和谐

二、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1、学校的德育,不是向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观点,而是分析道德的方法。(正确)

2、只有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各项活动中的德育,才是开放式的德育。(错误)

3、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正确)

4、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错误)

三、问题分析

1、现在许多学校在德育中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请你分析这其中的道理。

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把它们思想意识的形成与转变作为主要任务。而对于思想意识形成与转变这样的问题,是不宜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因为,大多情况下,压服的结果往往是压而不服。只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坚持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是我国教育性质的具体体现。

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是使青少年成长所必需。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与“两极”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既可能接受正确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又可能接受不良影响,养成坏的或不好的行为习惯。他们的特点是,既然富于理想,又注意实际;既品德高尚,又不拘小节;既勇于独立思考,又容易盲目信从;既然理智沉稳,又易感情冲动等等。要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就应予正面教育和疏通引导。

2、中外不少教育家、思想家都强调对学生的教育要“长善救失(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请你分析这是为什么?

长善救失,即发扬积极原则克服消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学生思想内部的斗争主要表现为他们自身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二者之间强弱状态的不断变化,导致人思想品德表现有所不同。当积极因素得到增强,并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时,消极因素就会受到抑制或被消除,人的思想品德就会向健康的方面转化和发展。反之,积极因素就不能很好地主导思想品德向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良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实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有利于增强学生战胜“自我”的积极体验,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并养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3、古语有“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之说,值得教育思考。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正面教育除了用先进的理论、事实以及良好的榜样去激发学生,教育学生外,还要对学生思想行为给予正面强化,即通过表扬奖励等手段,对学生积极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赞赏。正面强化,不是不要批评处分,德育中批评处分是不可少的。研究表明,正确使用表扬奖励的手段比批评处分更容易促进学生的上进。古人“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数子十过”易使其灰心丧气,因为他会有“他已把我看扁了”之感。“奖子一长”可使其振奋向上。因为他会有“他已对我寄于很大希望”之感,“他十分理解我”之感。所以,进行正面教育也应注意以表扬奖励为主,并力求在表扬奖励的基础上使学生内心发不断进步的动机,产生高尚的追求。

4、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请你分析这是为什么?

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和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因为除教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德育途径,如生活实践活动,班级和团队活动以及专题性的德育活动,还比如隐性的德育途径也很多,它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亦有重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虽需要一定的外在教育影响,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自我性的——即经过自己的身心活动建构起自身的品德。这种情况意味着: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对象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自我教育作为教育对象自身内在活动的重要方式,具有“自教”性特点。这种“自教”的发生,既表现教育活动之外,也常常表现在教育活动之中。

第二,自我教育不仅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日益得到提升。现实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激烈的竞争,无疑需要人以更大的主体性来适应。正因为如此,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当代教育中被受关注,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而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我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自我教育既是人主体性成长的内在土壤,也是主体性体现的主要标志。没有自我教育,人的主体性发展失去了内在的土壤,主体的素养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实现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人的自我教育是人生 存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的体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总是伴随自我教育而发展,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和不断巩固。

6、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教育受实践应有的理性把握就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人道性、引导性、广泛性、理智性和纯洁性、爱与严的结合性。

教育爱的人道性不仅指教育目的上对学生良好人性发展的追求及其制度化保证,而且还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极其价值的重视,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应有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对教师而言,就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体现这些。但如何体现?却是不能没有理性把握的,这种理性就是要理解把握教育爱内在的人道规定性。我们看待和评价教育爱之所以要坚持人道性的标准,是因为在实践中并不是教育爱的所有言行都具有人道性。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行为,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粗暴行为,那些信奉“打是疼骂是爱”的行为等等,极易导致学生对教育爱的回应的消极性或“过激反应”,有时还会导致非人道的现象发生,使教育爱走向它的反面。我们不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着内在的对学生关爱的良好动机,也确实是为学生负责,也有着使学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因此,要保持教育爱对学生人性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保持教育爱的人道性。

这在实践上意味着:教育爱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生人格及其尊严尊重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人格地位的平等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和体现尊重关爱学生的人道性要求,并不是反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过错给予必要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处分。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过错行为是需要一定的批评甚至处分来加以制止和纠正的。要把对学生必要的批评或处罚建立在尊重关爱的基础上,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不侮辱学生的人格,不损伤学生的自尊,不伤害学生的情感,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和希望,使学生认识到过错的不合理性,受到深刻的教育。这样的批评或处分才是具有人道性的道德表现;在履行教育职责中,要充分认识学生合法权益的不可侵犯性,不能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体现出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和自觉维护。教育爱内含的人道性规定是不可违背的,违背了人道性,爱也会变成鞭挞人性,摧残人性甚至是残害人性的凶手,这已是许多事实所证明了的。

7、教育(德育)有法(方法),但无定法。为什么是这样?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德育有法,但无定法,一劳永逸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德育方法都会因时间、地点、条件和操作方式的不同而此时有效,彼时无效,或此时无效彼时有效。这便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而富有机智地选用德育方法,并不断探究新的德育方法。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各种意外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能够恰当判断灵活处理的一种能力。

教育机智对德育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师在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境中,对事物敏锐的感觉和恰到好处的判断,采用因地、因时、因人而宜的德育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同时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

教育机智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一种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冷静理智的自制力,灵活机智的解惑力,随机应变的变通力,及时果断的调控力以及细致的观察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教育素养密不可分,即第一,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育机智形成的前提;第二,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只有沉着冷静,才能灵活地处理好各种事件;第三,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时产生教育机智的源泉。

四、案例分析

1、新学期开始了,刚参加工作的宇婷老师被安排做初一(3)班的班主任工作。怎样才能教育好学生?她向一位多年做班主任的教师请教。这位班主任告诉她:“必须对学生严厉点,特别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不能给他们好脸,越给他们好脸他们就越不像话。学生要是不怕你,这个班就什么都干不好。” 请分析:这位班主任的话能使宇婷老师做好班级的教育工作吗?为什么?你认为班主任怎样对待学生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答:不能使这位新教师做好班级的教育工作。因为,因为前一位教师的话违背德育原则,即使她的话是好心和好意,在实践是是绝对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工作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要尊重信任学生。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成人感(或者说独立性)增强。这一时期,他们把自己当作大人看待,并力求与成人平等,要求独立自主。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个性、尊严以及建议和意见,也比较爱接近在这些方面尊重和信任他们的人,能够与之倾心交谈,并乐于接受那种别人所给予的尊重和信任的帮助、劝说等等。相反,对于那些不尊重、不信任、不理解他们的人或事,常常抱怨、不满、甚至会以各种方式加以对抗等。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能够深刻体察到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信任学生,正确地理解学生。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来源于热爱学生的情感。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班主任,应当热情关怀、爱护、尊重他们每一个人,而不能以学生学习成绩好坏、是否遵守纪律来决定对他们的态度。要做到尊重学生,班主任还应具有自制力,站在教育者应有的高度上,对学生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理智地考虑解决办法,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现实中有人往往用这样的情况来说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问题的:如: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了解林则徐,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知道“

9、18”是什么日子……等。请分析:这种评价中所说的问题,是属于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问题吗?你认为哪些方面才属于思想品德问题?为什么?

答:这些问题不是思想品德问题。在涉及到善和恶的问题上才属于道德问题。道德问题不是知多知少的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五、联系实际论述

1、教育爱的有效实践为何需要用理性来加以把握。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 篇2

当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多困境, “德育孤岛”现象以及德育理论跟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相距较远, 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个方面。

(一) “德育孤岛”

根据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提出“德育孤岛”概念。它包括两层涵义:外部孤岛和内部孤岛。外部孤岛是指各个学校各自开发案例和开展案例教学, 同行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内部孤岛是指在同一个机构和单位内部, 教师相互很少在德育工作案例方面进行交流与分享, 各自耕耘各自的一片德育园地, 同事之间缺乏横向交流。

(二) 德育理论跟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相距较远

灌输很多理论和原理, 在真实工作中却派不上用场, 这是德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的弊端。德育工作中充满了未知数, 遇到问题时不是简单套用理论就能应付过去的, 没有标准答案, 没有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说, 判断力和决策力都显得很弱, 迫切需要了解怎么样像有经验的教师那样去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做出专业的判断。

因此, 构建一个管理有序、使用便捷的案例数据库, 开发、搜集相关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实现案例信息服务功能, 为教师德育工作提供有实战价值的参考, 更好地为中学德育工作及德育师资培养服务, 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

二、德育工作案例库前期相关研究梳理

(一) 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相关研究

以“德育”、“案例”作为关键词取交集在中国知网 (CNKI) “题名”字段进行检索, 共得到119条结果。经分析, 这些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分别是具体案例分析 (84篇) 、案例教学 (17篇) 、基本理论探讨 (12篇) 、案例撰写 (2篇) 。从分析结果看, 目前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相关研究, 大多仍局限于具体案例分析的层面。德育案例教学研究在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工作案例库的情况下, 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对德育案例基本理论的探讨大多也仅停留在“德育案例研究的价值”、“网络时代德育案例的特点”等层面;针对案例撰写的研究仅有2篇, 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二) 针对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研究

以“德育”、“案例库”作为关键词取交集在中国知网 (CNKI) “题名”字段进行检索, 没有任何返回结果。将两个关键词输入百度搜索引擎, 也没有符合要求的结果, 只返回了“德育案例”、“德育工作”以及其他领域案例库等模糊匹配的结果。再加上“中学”关键词后, 检索结果更不尽如人意。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分析结果反映出, 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理论体系构建较为薄弱, 亟待加强;而针对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研究的检索结果则反映出, 严格意义上具有开放性的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建设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急需填补。

(三) 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与德育工作案例研究及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研究的情况不同, 我国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却较为充分。

1. 其他领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自1919年哈佛企业管理研究所沿用并创新了案例教学法后, 之后六十多年间, 逐渐从美国推广至英、法、加、德、意、日本等多国, 除了商学、法学、医学教育外, 其他专业教育领域也纷纷提倡案例教学法, 并且建立了案例发展及交流中心, 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中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从国外引进案例教学法的, 在管理院校受到比较多的重视。在全国MBA教指委支持下,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出版了16部案例教学指导书籍、《管理案例研究》刊物, 举办了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及40多期案例教学法培训班, 拓展了与国内外知名商学院的合作交流。2007年成立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在开发本土化管理案例、传播案例教学成果、促进案例教学经验交流、MBA院校间案例资源共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

2. 师资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师资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案例教学法在师资教育中的运用和研究起步较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涌现出一批研究学者, 此后研究力量有明显增长。案例教学法运用及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学、多元文化教育、教材教法、职前教师实习、专业伦理等方面。第二, 将案例教学法置于师资教育这一新领域, 突破了案例教学在法学、商学、医学的传统运用。第三, 未形成系统的师资教育领域案例法学说, 理论范式并无显著出新。应该说, 师资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是从成熟的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成功借鉴和移植。

综合来看, 我国近年来案例教学法研究的兴起正与当前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薄弱以及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空白形成鲜明的对比, 侧面反映出加强研究, 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必要性。

三、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破解当前德育困境

(一) 有助于在“德育孤岛”间假设桥梁

在德育师资培养中, 经验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一些宝贵经验因为没有一种好的形式保存下来而流失, 更多的经验则是分散的、原始的, 潜在的功能未能发挥出来。在某种意义上, 案例就是经验的载体, 是对经验的整合和保存, 可以反复供学习者分析和反思。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一方面可促进单位内部教师分享心得, 另一方面可以为学校间德育经验交流提供平台, 有利于打破“德育孤岛”的孤立性。

(二) 有助于教师了解德育工作实务

对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案例有较多详细生动的描述, 便于直观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案例教学较多关注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揭示比较典型的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 分析教师行为和采取措施的理由。这种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在真实背景中学习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获得感性认识。

(三) 有助于教师模拟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可使缺乏经验的教师思维模式逐渐靠近有经验的教师, 学会像有经验的教师一样去思考。德育实践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 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 但是可以借助案例这种工具, 使教师在真实的、多层次的问题情境中思考, 理解变得更清楚, 认识变得更深刻。案例教学侧重于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讨论,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和理论。

四、结论

总之, 从应用层面来看, 对于学校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是系统化、有序化的案例来源, 是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对于在职教师, 案例开发和案例使用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工作反思, 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对于职前教师, 案例教学法运用真实生动的案例, 引导自主学习,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有利于高工作水平。从这个意义出发, 本研究与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密切相关, 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中学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 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构建过程中提炼出的理论思考将丰富案例教学理论, 检验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人本主义”理念,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从操作层面来看, 数据库技术是一项相对成熟的技术, 而案例库在其他领域也早有应用, 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 具有可操作性。

摘要: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 存在“德育孤岛”现象以及理论无法有效指导实践等困境。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是系统化、有序化的案例来源, 是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有助于在“德育孤岛”间架设桥梁, 帮助教师更快掌握德育工作实务, 破解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困境。

关键词:中学,德育,案例库

参考文献

[1]央青.工商管理案例库对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3 (10)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学德育 环境 优化 效果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同时也创造环境。学校德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德育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受学校德育工作,尤其是德育教学的影响,但也受到所处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我们较为熟悉的。[1、2]

一、中学德育失效和低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在中学的几年教学实践,认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部分中学生对德育存在着误解,拒绝或排斥接受道德教育

现在许多中学生一提到德育课,头脑里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是空洞的说教。不少学生认为,那些“空对空”、“高对高”的德育理念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接触到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使其难以产生认同感。

(二)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使德育效果难以持久

现行的以说教和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以灌输和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未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灌输式、说教式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使其在德育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分离,大大降低了德育实效

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最重要的德育环境在德育问题上没有形成合力,尚未形成完整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导致的结果就是5+2=0(五天学校教育效果被两天真实世界生话所抵消)。

二、造成中学德育失效和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重共性轻个性的德育观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从社会需求出发,比较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忽视了个性品质、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忽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二)注重封闭式的理论教育,忽视开放式的实践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是以说服教育为核心的,其最大的特点是控制性和封闭性,企图通过封闭学校课堂、保留这块“净土”的办法堵塞不良信息,控制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理想化”的教育。殊不知,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特别是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控制和封闭不仅变得不可能,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不良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当今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却令人堪忧、不容乐观,宣传封建迷信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书刊、图片、录相、光盘等,还有那些管理不尽规范的电子游戏厅、电脑网吧,极容易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继网络之后,近几年在,在学生中又出现了一个新宠——手机短信。其中,危害最人的是黄色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之间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已蔓延到了中学生中间。

(四)家庭对中学生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家庭教育不如学校教育那样正规和系统,但家庭教育是在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个性的影响有时比学校教育更持久和深刻。但由于一些家长没有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或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科学方式,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

三、优化中学德育环境,提高中学德育实效

(一)转变德育方式

在一切都讲究包装的现代社会里,有时候含蓄比直白更容易深入人心,隐蔽教育意图的潜移默化常常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对特定的德育目标的实现或内容的输出,也要注意强调有一定的具体接受情境或情感氛围,当要求学生完成某一既定的任务时,不仅仅要求学生立即按要求去做,更重要的是创设一定情境或情感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从事这项任务的必要性,主动、积极地去完成。

(二)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首先是优化物质形态的学校环境一一学校硬件建设。物质形态的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物、生态环境、班级教室设置等因素构成的校园物质景观。其二是构建亲情德育环境一一精神形态的学校环境(软环境)。其三是构建制度德育环境一一制度形态的学校环境。

(三)优化社会德育环境

社会德育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其中经济环境属于硬环境,政治和文化环境属于软环境。在优化经济环境方面,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四)优化家庭德育环境

一是坚持德智并举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观念。家长树立“德智并举”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探索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内容和科学方法。首先,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你希望孩子在品行上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自己就要以实际行动先争取成为这样的人。其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并重视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五)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形成德育合力

在我国,家庭、学校、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望。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有机结合,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既有益又可行,这是大德育的要求和开放性原则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少东.正确把握“四性”营造高校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J].警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9):75 77.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橱军.新时期德育思维的视角转换[N].中国教育报.,2001一10- 03( 3).

[5]潘宏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环境写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24(3)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 篇4

德育原理16秋在线作业1

1:强调各种德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是说在德育中主张各种方 法()。A:平均罗列 B:分清主次 C:优劣评判 D:因时制宜 正确答案:A

2:集体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班集体,当它的目标、纪律、舆论、风气等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言行产生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和()。A:强制作用 B:教育作用 C:启发作用 D:指导作用 正确答案:B

3: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A:德育个别问题 B:德育一般问题 C:德育规律 D:德育原理 正确答案:C

4:培养好班集体,教好全班学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是班集体德育工作的()。A:基本任务 B:基本内容 C:基本方法 D:基本途径 正确答案:D

5:心理影响品德内化的程度和水平,而品德在实际生活中也对心理具有调节作用、导向作用和()。A:保健作用 B:发展作用 C:促进作用 D:协调作用 正确答案:A

6:榜样示范法是指,展示()的事迹和思想,以其优良品质和高尚行为来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A:正面人物 B:反面人物 C:历史事件 D:历史人物 正确答案:A

7:德育目标,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一般表现为对品德培养的基本(或具体的)要求,是一个国家(或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的()。A:出发点和归宿 B:最终目的 C:最高要求 D:最低要求 正确答案:A

8: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A:情感品质 B:意志品质 C:道德品质 D:行为品质 正确答案:C 9:“德”或“德性”的概念,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泛指人一切优异的()。A:品质和特性 B:思想和言行 C:言论 D:行为举止 正确答案:A

10:陶冶教育法就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对人给予积极感化和熏陶,()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A:感染性的 B:潜移默化 C:启发诱导 D:急风骤雨 正确答案:B

11:教育爱实践应有的理性把握就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A:人道性

B:引导性和广泛性 C:爱与严的结合性 D:理智性和纯洁性 正确答案:ABCD

12:集体的目标、纪律,集体的舆论、组织结构不仅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有效地调节,而且还能对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活动等进行有效地规范,使学生在集体中学习交往活动保持一定的()。A:秩序性 B:协作性 C:组织性 D:单一性 正确答案:ABC

13: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受时空条件的制约,从学生成长的空间来说有()。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家庭环境

D:学校环境和班级集体环境 正确答案:ABCD

14:强化教学的德育功能,从领导和管理上要确立的观念是()。A:教学是学校德育基本途径的观念 B:要以升学率的提高为前提

C:全体教师是德育力量主体的观念

D:要以可观测到的学生良好的德性表现作为德育评价的标准 正确答案:AC

15:德育的管理性强化 不可忽视的几方面工作是()。

A:德育思想观念的强化,全体教育者充分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B:强化完善德育组织系统,处理好各组织之间的关系 C:德育机制的强化 D:德育队伍的强化 正确答案:ABCD

16:品德的生成和生长是个体与外在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建构,具有 A:内生性 B:外在性 C:塑造性 D:自我建构性 正确答案:AD

17:品德的培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人成长、生活所需要的多种德性和德行问题——道德品质、政治品质、生活劳动的品质、职业的品质等同时也涉及人成长生活的多方面意义问题,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意义问题的范畴,应该是德育予以关注的方面? A:生命价值 B:生活意义 C:理想事业 D:自由幸福 正确答案:ABCD

18:品德的内涵很丰富,具体表现在 A:是人对自我的一种规定性 B:是心理与价值内容的“合金” C:是带有一定结构性的存在 D:它既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 正确答案:ABCD

19:中小学的德育要夯实学生做人的基础,本书编写者认为应予关注的内容有 A: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体谅人的教育 B:责任感的教育、创业进取教育 C:康文明生活方式和心理品质教育 D:遵守法纪的教育 正确答案:ABCD

20:下列选项中属于德育管理内容的是()。A:德育队伍管理 B:德育规章管理 C:德育途径管理 D:德育环境管理。正确答案:ABCD

21:品德培养就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不包括人的个性的培养。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22:非文本性的内容指以一定的文本形式(如课本、书籍、文件、范本等)体现出来的内容。通常以文字的系统表述为主,是有目的、有计划对人进行品德教育的文本依据。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23:德育正是通过自身活动帮助社会保持稳定的社会关系,来为社会生产的有效进行创造相应的社会环境,从而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4:“一元化”的德育是历史上一切先进、开放、民主式社会的主要特征。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25:在现实德育中,可以对德育进行广义或狭义的探讨,对什么是德育的确切任务和内容,什么不应该是,都是可以讨论的。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6:教育爱内含的人道性规定是不可违背的,违背了人道性,爱也会变成鞭挞人性,摧残人性甚至是残害人性的凶手,这已是许多事实所证明了的。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7:实际锻炼法的方式有事迹报告、板报画廊、参观展览、广播影视宣传、阅读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讲故事等多种多样。这些方式各有不同的特点,可根据实际加以适当选用。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28:德育效益即指德育工作所产生的效果,所带来的利益。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9:德育原理作为以其理论建构为主要使命的一门科学,应该把德育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广泛的社会现象来予以整体性的把握,对“什么是德育”的概念性表述,应体现它的学理性,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0:随着社会伦理文化的发展,“德”或“德性”不再仅指人的优异的品质,在所指上有多种多样,除了指各种品质之外,还指称品质的不同类型。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1:长善救失,即发扬积极原则克服消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长善救失。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2:德育科研是推动德育工作的有力杠杆,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德育科研工作管理。首先要有科研成果意识,使广大工作人员把德育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3:如何看待德育地位,不仅影响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德育工作实施及其效果。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4:教育素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深层内涵,指教师对教育的那种深厚而又广泛的“符合教育内涵”的感悟、理解;对教育能予以符合“教育本来应该”的把握。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5:人思想品德是人在实际生活中与人多方面交往中形成的,所以认知性 的德育毫无必要。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36:在教学中,各种教学形式的选择和各教学环节的转换,都意味着教学中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活动或交往方式的转换。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7:开放式的德育必须要有开放式的德育工作体制,只有确立开放式德育工作体制,才能强化并保证学校德育的内外结合,形成一体化的德育工作格局。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8:德育内容管理是德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根据德育目标选择德育内容是德育管理不可忽视的,要根据德育目标对德育内容进行有价值的选择,抵制和消除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39:德育意识主要是对直接关系到德育效果的各种因素(如德育决策、德育投入、德育模式等)具有直接影响或决定作用,其对德育效果的影响是直接的。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卓楼中学德育工作计划-德育 篇5

依据上级德育工作精神,立足于我校工作的实际,放眼于德育工作的新动向,着手于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实践于全面抓,抓全面,反复抓,抓反复,灵活,抓巩固。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常规教育为基础,以安全教育为关键,以人本教育为出发点,以时代发展新动向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德育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德育管理促教学,以德育管理促成绩,逐步走出卓楼中学特色的德育工作的新路子;谱写卓楼中学德育工作的新篇章。

为此新学期计划努力做好以下几几方面的工作:

一、理清一个思路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本,以德育管理为根。时下,以教学为本方向明确,以管理为根不少人认识模糊。主要原因是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思想沉疴,从领导到群众,无不视成绩为骄傲,无不视升学为法宝。成绩提高,升学上去了,往往会一俊遮百丑,外华而内虚,外强而中干,长此以往,无管理作后盾,将形成多年挽不回来的恶性循环的坏局面。故而作为德育管理的普通一员,我们呼吁领导,提醒同仁,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用心抓好以德育为中心的管理之根。

二、明确一个方向

德育工作首先是要给师生一个明确的方向。是你要我做,还是我要做,这很重要,也很关键。这就要求德育工作给大家一盏方向灯,一个指向标。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树立榜样,表彰榜样,不断给榜样以力量,榜样就会带给大家明确的方向和无限的希望。

在教师队伍中,不断评出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并在名誉、物质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和支持。

在学生中,以明星学生评比活动为主线,并不断完善之。树立学生群体中的优秀榜样,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放飞希望和梦想。

三、突出两个主体

在学校德育工作和活动中,不断突出两个主体,那就是学生和班主任。

学生是我们的寄托和希望,我们所有的工作就是要在这个群体中播种希望,收获成果。在我校的实际工作中,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学生的明星评比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更多的同学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看到了自己的希望,鼓足自己奋进的勇气,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我们要对这一活动紧抓不懈,并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赋于其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动力。

班主任老师就是前面所说播种队伍的主力军,是德育精神的传输者。所以进一步抓好“班主任论坛”活动,通过这一经常性交流的平台将赋于班主任工作新的动力和活力。多年来,我校班主任工作更多的时候还停留在实干加苦干的水平上;做了,成效很大,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个人利益收获,并没得到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的机会。我们希望通过“班主任论坛”这一平台,帮助班主任老师们把自己思想的火花记下来,把自己工作心得整理下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分享大家的成绩,分担大家的困难,学习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拓宽发展的机遇。从而不断优化我校的班主任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我校的德育管理水平。

四、着力于几个方面

1、基础德育教育。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以日常行为规范和人性情感等内容为主的基础德育教育,这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明确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公民,进一步明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合格向上的健康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健康网络教育。社会发展迅猛,网络生活转瞬间遍布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宛如江水奔流,如何沉着应对?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堵,不是去围,而是要去疏导,去领引。引导学生合理健康的使用网络,快快乐乐的享用网络,文明守纪的握手网络。

3、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我们学校的新事物,也是社会的新题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必然环节。开展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决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许多问题和困难。诸如学习心理负担过重、社会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青春期的烦恼、升学中的困惑等。

4、生命安全教育。将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让生命安全教育进驻工作,进驻课堂,进驻大脑,进驻日常生活,且经常组织应急疏散演习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多种渠道,积极营造关注校园安全、关爱生命健康的舆论氛围,及时总结、广泛交流,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质量。从而最终提高全体师生的防范意识及自救能力。确保全体师生快乐工作、健康成长,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而珍惜,为创建平安和谐的家园面努力。

中学德育工作思路初探 篇6

一、转化好一个后进生, 是我校德育工作较为成功的前提

远觉中学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抱着混张文凭的态度来到学校的, 或是被家长逼着来到学校的。不少学生心理障碍严重, 人格发展不健全, 情绪不稳定, 惟我独尊;意志力薄弱, 抗挫折能力、抗诱惑能力差, 辩别能力差, 易被外界同化;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意志消沉;掌握知识过于呆板, 自学能力差, 注意力不集中……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 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针对学生的实际, 学校把后进生转化作为工作的重点, 并且提出:“转化好一个后进生, 等于培养出一个高材生”、“先成人后成材”。学校将后进生转化纳入量化考评的指标, 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教育资源上学校也对后进生进行了倾斜, 安排精兵强将, 担任职高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正是学校领导班子对后进生的人本主义关怀, 使得学校每一位教师都以转化后进生为荣, 以为学校德育工作作贡献为荣。

二、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的富有战斗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我校德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提出了“带队先带人”的理念, 并把它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去。一是在调配年级长、班主任的时候, 高度重视对教师的人品、作风、敬业精神、能力等的考察, 确保教师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出类拔萃。对少数敬业精神不强、工作能力较差的, 及时进行调整, 以确保教师队伍有较强的战斗力。二是重视德育科研。学校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 一大批优秀教师在会上交流自己的学术成果, 在浓郁的科研氛围中, 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学无止境”。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 这不仅有一个量的问题, 还有一个质的问题, 更有一个“给”的艺术问题。鉴于此, 学校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 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全方位提高自己。

三、班主任富于师爱, 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

面对后进生, 要提高转差工作的效应, 班主任老师必须成为爱的艺术家, 给后进生施之以爱。学校的班主任充分认识到师爱的重要性。一是他们认识到, 师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与师爱, 因为只有这种爱才无私奉献, 一无所求。但师爱又不同于母爱, 因为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化, 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后进生产生出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班主任指出的正确方向进步, 只有当班主任老师给后进生以真挚的爱, 给后进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 后进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 才会对班主任敞开内心世界, 老师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转差效应, 才会使后进生从顺从、认同、内化, 培养起自我教育的能力, 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因此, 班主任老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后进生,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寓理于情, 情理结合, 才会产生“动情效应”, 从而收到较好的转差效果。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从一个人的心理、生理发展来看, 这正是他们心理定势形成的不可替代时期。这正是一个人生长的高峰期, 心理的转折期, 受教育的最佳期, 违法堕落的危险期。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可以终生受益。为此, 班主任十分重视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尊心、自信心,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向上的动力。面对自卑心极强、行为习惯较差的同学, 班主任没有嫌弃他们, 而是从爱的情感出发, 关怀他们, 爱护他们, 尊重信任又严格要求他们, 为他们创设各种各样可以看到自身价值的机会, 让他们带着成功的心态生活在集体之中, 而集体的关心, 爱护又给了他们信心、勇气和力量, 集体的纪律又使他们加强了自制力, 让他们在一次次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转化成前进的自信心。在这种教育氛围中, 学生感到了老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 在爱中体会到自我价值与能力, 他们加倍努力, 在人生道路上快步前进。

四、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使毛病多多、心理健康问题较多的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 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逆反、戒备等心理, 学校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帮助学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一是帮助学生排除自卑心理, 化自卑为自信。教师从学生身上找闪光点, 然后通过表扬激励, 强化这种闪光点, 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二是帮助学生排除戒备心理, 与学生心灵相通。由于不少学生以前受到的批评特别多, 即使做了一些好事、成绩上取得了进步, 也很难得到肯定与表扬。这对于自尊心特强的后进生来说, 犹如一把利剑, 深深地刺痛着他们。他们对周围的人猜疑、不信任, 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戒备心理强的职高生, 班主任必须坦诚地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 慢慢地, 他们就能够不断进步。三是帮助学生排除逆反心理, 建立朋友关系。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好奇心理强、对立心理偏激心理强。而社会缺乏对青年学生独立意识的认同感。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 社会舆论往往对这些孩子的前途存在担忧。同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而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各种生活方式、各种思想观念缺乏正确分析能力, 往往盲目去追逐一些所谓“时尚”的生活方式, 甚至对西方一些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加选择地接受、崇拜、效仿;这就往往与老师、家长的传统思想教育产生冲突, 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向对抗心理。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 但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若不及时疏导, 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 严重妨碍自身的成长发展。为此, 老师注意改变自身形象, “把微笑带给他们”, 以形成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多给他们安慰和关怀, 鼓励他们扬起学习的风帆, 还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 认真细致地做他们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共同携起手来, 帮助他们从痛苦迷茫中挣脱出来, 使他们感到集体和老师真诚的关怀, 从而努力去学习。即使批评教育, 也要注意“艺术”性, 要“爱”字当头, 如同在药片的表面涂上一层糖衣, 做到良药不苦口。四是帮助学生排除厌学心理, 激活学习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多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的机会, 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 只要他们有点滴进步和成功都要给予鼓励, 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 成功的喜悦, 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中学德育原理论文 篇7

【关键词】悠悠球;基本运动原理;物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68-02

我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悠悠球。悠悠球是一种古老的玩具,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史书上关于悠悠球的最早记录是公园500年前的希腊。无论是从早期的狩猎动物和个洞的工具的功能,还是有贵族转悠玩具发展到表演甚至大众流行,它都反映了历史的发展,凝结了人们智慧的结晶。

我喜欢悠悠球的原因,不光是悠悠球的玩法及招式具有趣味性和创造性,还因为在玩耍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悠悠球的很多招式与物理有很大的关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接触或观看过悠悠球表演的人,都知道最入门的初级动作就是把球抛出去再收回来。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就包含了很多物理知识。下面我对此做简要的分析。

第一个问题,球被投掷出去后,为什么能够收回来?

这一现象涉及到摩擦力、离心力的应用。

初学者用的球是离合器型球,这种球的收球则是内部的弹簧在起作用。球旋转的时候,球体内部轴承两边的连有重物的弹簧被甩开,带动橡胶圈也向外微妙的移动,这就是离心力的作用,于是棉线与球体没有任何摩擦,而当速度减慢的时候,离心力变小,弹簧及重物逐渐恢复回原来的位置,夹住中轴,球就被收回了。

鼓型球是这样的:球投掷出去后,会垂在线的另一端做高速的旋转,由于球本身具有的重力,这时候球拉着的线是绷直的,因此线与球体之间没有任何摩擦,如果不去施加外力,球会停在空中旋转很长时间不会自己收回来。那么想把球收回来,要做的动作就是把手向上提,这时候,原本绷直的棉线就被向上拉,线会产生很多小弯曲,与球体之间接触摩擦,球就被提了上来。

第二个问题,球被投掷出去后,为什么会高速的旋转?

首先您要知道悠悠球的特殊构造是保证球能转起来的基础原因。悠悠球的中轴和两边的球瓣不是一体的,轴和球瓣之间有一圈小滚珠,因此轴和球瓣可以分别运动。除了4A球,其它悠悠球在玩的时候都是球轴和绳套在一起的。发球之前,绳的一端在球轴上套好,另一端套在中指上。把绳子从球轴的一端一圈一圈的缠绕好,一直缠到中指。发球时,要用适当的力把球甩出去,这时候,绳子在球的牵引之下展开了,绳的另一端被中指牵着,于是球轴被牵住不转,而球瓣自己转动起来。也就是说,如果球轴与球瓣连接的地方出了问题,球就无法自转了。

下面我从动作原理方面来解释,这是我们高中学过的功与能的转换,以及动能、势能之间转化的问题。

物体都具有势能,同一物体位置越高,势能越大。当球在我们手中被举高的时候,它是存在重力势能的,人体中有化学能,用一定的力量投掷的时候,化学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由于绳子有一定的粗细,所以绳子对球拉力的作用点不在球的质心上,使球产生一个角速度,球即进入了高速自转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睡眠”。关于这个问题还有更有趣的事情,早在1985年,悠悠球第一次被带到太空做实验,被发现在太空,如果手不用力向下仍,球即无法旋转又无法收回,因为没有引力。因此在地球上也一样,悠悠球的转动主要来自投掷的力量,只有少部分是靠重力势能转化而来,这也证明了我们投掷的力度大小和球的空转速度及时间长短都是有关系的。

第三个问题,如何让悠悠球保持更长时间的空转?

广告中的悠悠球介绍,都说球的空转时间可以达到十分钟甚至更长,但是初学者通常只能让球保持一分钟的空转,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因为用力过小,也有人认为这是商家在胡说八道,实际上,主要原因是悠悠球的球绳是由一根绳子叠合后,两股绳交错拧在一起形成的,在空转时无法保证球绳的两股绳卷紧的程度恰到好处,这时球绳就会有自发卷紧或卷松的趋势。由于绳子是一个绳圈套在球上的,绳子会对球产生两个水平方向的力,这两个力等大反向,但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使悠悠球产生类似陀螺进动的运动,使球歪斜,为了使球保证长时间的空转,应该用手抓住球上方的一小段绳子,根据球的歪斜方向,调整绳子的松紧程度,保证球在一个竖直的状态,这样就能长时间空转,甚至在使球仅靠重力下落的时候,空转达到3分钟以上。

其实悠悠球还蕴含了更多复杂的物理原理,比如说,它利用视觉暂留效果提高了观赏性;在5A玩法中,人们要利用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平衡;在一些难度较高的招式中,需要利用绳子本身的张力来完成绳圈的单独运动;或者利用绳子之间的摩擦力故意让绳子卡在球轴上。在悠悠球的设计方面,人们会为了提升悠悠球的空转和稳定性,改变球的质量分布,也会在球上设计一些凸起或凹陷,使球可以被顶在指尖保持稳定,使球与手指的接触位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这样就可以完成一种非常神奇的玩法--顶指。这在球的设计上就需要应用很多复杂的物理原理。

上一篇:严肃会议纪律的通报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下《早》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