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精选12篇)
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前提。对于小学数学课,教师该如何有效备课?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肤浅认识,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一、钻研教材
1、吃透教材
首先,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系统的解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
其次,钻研教材还要钻研练习题,练习题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并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备课时首先要把课本中习题都看一遍,以此分清哪些题是与新课相联系的基本题,哪些是加深理解的变式题,哪些又是综合题。另外,还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题目,以提高练习效果。
2、活用教材
知识无处不在,教学的阵地也可以无处不在。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提供的静止的教学资料转变成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素材,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知识。让数学知识转化成实践知识,通过实践知识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让教材的内容情景化、动态化、生活化。
二、了解学生
1、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能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3)、学生还想知道什么?
(4)、要解决的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5)、哪些问题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也就明确本节课教学如何切入和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了。
2、备课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它进行。学生作为个体,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备课时,要明确备课的对象,因为有的学生只要老师稍一点拨,就可以理解;有的学生需要老师讲解,才能理解;还有的学生需要老师多次讲解才勉强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包括知识、能力和思维习惯等,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能力,设计一定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详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
三、研究教法
1、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2、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的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在确定重点以后,就要想办法来突破重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教材中还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备课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四、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可以将平时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悟、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既要记学生的见解,又要记教学过程中自己应千变万化法,更要记下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学生是有效备课的前提
1.新接班级要“备学生”
新接手一个班, 不要急于第二天就上新课, 因为脱离学生实际的新课准备, 课上完往往与自己当初的设想相差甚远。在着手备课前要向前任教师了解班级基本情况, 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 以及对数学学科的热爱程度、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等。
2.公开课前要“备学生”
上课前必须与学生接触, 了解学生的分组情况、教师常用的表扬方式、使学生快速安静的班级口令, 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尤其是与自己所上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基础。了解了学生的基础后, 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 思考教学设计当中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对他们有没有难度, 不要等到上课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面面相觑, 造成课堂“冷场”。其次, 还要了解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可以把问题设计成不同的层次;如果学生表达不到位时, 教师要怎样给予及时的引导, 帮助学生不断完成对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较全面的预设。
3.正常教学要“备学生”
对于一节具体的课来说, 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的程度如何?还有哪些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所教授的新知识中哪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解了这些“学情”, 教师就可以确定哪些知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 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 从哪里入手比较好,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的过程。上完一堂课, 如果学生听到下课铃声还不愿离开, 还向教师问更深一点的问题, 或走出教室时脸上洋溢笑意, 表明学生对这堂课总体上是满意的。如果学生皱着眉头、目光躲闪或回答问题声音小、犹犹豫豫, 就是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 那么教师在课后就应及时询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钻研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基础
1.从整体出发, 系统分析和研究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老师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认真备课, 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 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 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 精心设计教案。如果在教学中备一节、教一节, 不了解这一节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就很难谈得上吃透教材和融会贯通。在众多的教辅资料中, 《教学用书》是与课本最贴近的一本教师专用资料, 很值得细读, 这本书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2.整合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完美统一,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质量的需求, 才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怎样整合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教师在备课时应参阅一些教辅资料, 常见的有“教材全解、名师解教材、奇迹课堂、教材1+1”等, 只有把这些资源变成自己的东西, 才能适应自己的学生, 使备课富有自己的思想。在用教材时, 除了与自己手中的教材对话外, 还要与其他版本的教材对话, 如北师大版教材给我的感觉是灵活、探索空间极大, 而人教版教材比较系统, “双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落实比较到位。
三、整合教法是有效备课的重点
1.抓住要点, 确立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具体, 具有可检测性, 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如果说发展性目标是隐性目标, 很难在一节课内发生明显的变化, 不便于检测的话, 那么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应该是显性的,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应该有明显的变化, 是可以检测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是一节课中方方面面都突出, 而是突出一个方面, 有的课侧重的可能是“过程”, 有的课侧重的更多的是“结果”。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 重点放在“推导”过程, 即强调过程, 把圆等分以后, 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三角形或梯形, 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极限思想, 应该说这样的一堂新课, 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得是比较到位的, 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稍显不到位。因此, 在练习课上, 我们就要侧重于对“圆的面积公式”的巩固与应用。
2.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 备课时一是要突出重点。一节课首先要在时间上统筹安排, 将时间花在刀刃上, 要紧紧围绕重点,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导和启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使整堂课有一个灵魂。所谓难点, 即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 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 一定要注重分析, 认真研究,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把握住重点难点, 千万不要面面俱到, 不少新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就出在面面俱到上。很多简单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自学, 我们没有必要去讲。这样教师就有精力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就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满堂灌的问题了。
3.凸现方法, 体现实效
目前, 讲授法仍然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 许多新教师也多是这样学下来的。讲授法的效果怎样?学生愿不愿意听?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些当然不全是讲授法的错, 该讲的还得讲, 只不过从学生实际、内容需要以及整体效果上的考虑, 作为年轻教师应大胆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注意采用有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等, 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操作、发现、讨论、归纳、猜想、论证、自学、交流”等学习方法。
4.设计过程, 主旨突出
教学过程设计也就是编写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是准备和计划上课的重要依据, 是经过教师认真备课后写成的为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计划, 也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凭据。教案不仅是上好课的需要, 也是教师总结和研究教学工作积累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应当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参考相关资料,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 编写自己的教案。在今天的网络时代, 打印代替了手写, 教材还没有翻一翻, 教案已经齐全了。电子备课真的是与时俱进吗?此现象不能不深思。另外, 板书是体现教学内容体系的, 学生可以边看边思考, 所以我们应重视板书的设计, 在备课时要设计醒目的板书, 板书决不能乱画乱写, 应该写什么, 什么时候写, 写在什么地方, 都要在备课时设计好。
四、进行反思是有效备课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备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13-01
大凡成功的一堂课,必定是准备充分的一堂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备课是课堂有效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进行慎密而充分的备课,是相当有必要进行的环节。那么,如何提升备课的有效性呢?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想学生之所想。
即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等等,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同是一本教材,教师理解起来轻松,在学生眼中尤其是低段学生无异于“天书”,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且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与看待问题,引导与启发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来理解这些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
(二)疑学生之所疑。
在备课中,教师要将教的思路转变为学的思路,真正做到与学生同步理解教材,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促进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围绕学生顺利展开。如果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困惑,那么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如果教师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全部知识都讲清讲细,没有重点,同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备课阶段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也要体现这一理念。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顺利完成双基教学目标,还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掌握与习惯的养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方法是学习的核心,而習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些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末,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与知识技能目标相比较,这些更为重要。二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但是不会运用,无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这注定是失败的。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这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备课中,我们要设计操作环节,这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符合数学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操作环节,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数学方法,激活数学思维,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节,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在操作中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与浓厚的兴趣,而且手脑并用,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进行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
三、更新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怕勺价值取向和以上述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备课观。这就要求我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放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身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备课中既要考虑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教,又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既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
四、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课前备课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但进行课后反思是教师的第二次备课,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进行课后反思肩助于教师重新认识自己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一旦课堂放开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比如学生的一个提问或者一个发难淆仔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河以将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地分析,通过反思与感悟,帮助自己总结教学经验形成一套能够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
除此之外,还要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跨校、跨地区之间的集体备课,这样更加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总之,在具体的备课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数学求知的大道上前进。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到现代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实现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进教材,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京秀.精心备课,提高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备课[J]学周刊A版,2013.1.(26):112一113
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教研、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要求老师们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更准确地把握课堂、吃透教材,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体备课。
1、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
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集体备课的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等;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如果不在集体备课之前进行个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水平就无法提高。可以说,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水平。
2、集体备课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
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个体封闭式备课,集体备课能使教师在沟通、交流、研究、讨论中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进而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师间的传帮带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3、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和谐共生。
指向“和而不同”的集体备课要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备课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体潜能,保证在多次修订集体教案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这样教师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的进行结合,根据自己的教情、学情,批判地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解决制约教学的诸多问题,设计并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集体备课,合作是关键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也鼓励教师进行合作,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一个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科组内教师的合作、智慧共享。
2、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集体备课日渐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重头戏”和“亮点”,但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这就要求同科或相关学科的老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制订出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它以突破难点疑点为目标、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共同成长为宗旨,让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拓展思路。
上周盛岸实验小学六年级的语文“同题异构”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一《天游峰的扫路人》为教材,同年级七位老师集思广益,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两种教案。两位执教者再结合个性特点,修改教案,反复试验,最后成功展示。其他几位教师全程参与视角、展示过程,过后各人作了深刻的反思,受益匪浅。
(三)、集体备课要做到“形散神聚”
集体备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方式,它既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也要不受时空的限制:
1、不受时间的限制。集体备课重在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讨问题、交流看法、形成意见,促进备课能力、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而这种探讨可以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集体共有时间进行,也可以随时进行,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互影响,潜移默化,所获定然不少。
2、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思想的存在,就会有讨论和碰撞。因此除了办公室、教室外、操场上等,教师还可利用一切可供沟通的场所完成每一次交流。
3、不受人数的限制。在探讨时,不一定非要小组的所有成员到齐才进行,三两个人照样可以进行研究。
4、不受形式的限制。集体备课可以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进行,还可以跨越学科界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组织跨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段教学的衔接。
总之集体备课要“形散神聚”,不但需要“集中”,而且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四)、集体备课需要问题引领,注重可操作性和实在性
集体备课不是形式、作秀,他的指向是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教学的前奏。集体备课如果仅仅着眼于预案是不够的,还必须关注问题的讨论。集体备课的功能如果只是定位在设计教案,就容易使教师只关注教案的各个构成要素而忽视自己的存在,最终导致集体备课求同略异,丧失针对性,缺少特殊性,从而流于形式。故每次备课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哪里来?应从自己的教情、学情来,也可从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那里得到。带着问题去备,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案更有价值!如果集体备课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就会激发老师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
如何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学校实施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初备。集体备课的内容是下周的教学内容,针对每篇课文(课时)要落实不同的主备人。主备人要围绕思考提纲将主备的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意见。辅备人在集体交流前必须将教材研读通晓,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并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在其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以便交流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二)集体交流。交流的内容有两项,一个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以补充、完善。第二个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
(三)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主备人在形成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所撰写的教案应由主持人审阅后方可实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教案及时印发到辅备人的手中(可先提供第一课时)。
(四)注重“二次备课”的过程,闪现出教师个人的特点和魅力。
——《给予树》备课有感
有幸得到一次向前辈老师、同辈学友学习、提升自己的公开课机会,多经思量,我最后选上了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给予树》,在自己研读课文、精心备课的过程中,也在网络上关注了很多名师的课堂,发现不少教师善于通过课堂谈话,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这种谈话,有比较稳定的框架和目标。随着谈话的展开,教师把新的学习任务逐渐转向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来自学生的语言信息,并给予客观的评价。通过提示学习策略和学习技巧,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到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实践积累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谈”?
第一,设计稳定的谈话框架。大家都认为课堂交谈对学习非常必要,但这并不表明闹哄哄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内的交谈与课堂外的交谈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谈些什么,怎样谈。这就关乎到一个框架的设计,让学生在框架里谈,有主题、有目的的谈,而不是无序的。而要设计“稳定的谈话框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语言学习的需要,具体包括谈话的目标、计划、主题和程序。教学过程中,老师对课堂对话进行积极的引导,有计划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讨论的主题上来,完成语文学习的“目标”,避免随意、无序的“开放 ”,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有效统一。
在具体的引导过程、方法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主题。在讨论主题的确定上需注意:一是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技能。如一特级教师在上本课时就对 “金吉娅,今天,大家都兴高采烈,你为什么沉默不语呢?”等问题的讨论,重在使学生通过重组文本语言而使语言得到理解和运用;二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让学生主动参与谈话,有话可谈;三是根据谈话主题,设计丰富的谈话内容和形式,如,发现、概括词语的意思,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模仿金吉娅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师生情景表演,使课堂里的交谈成为学生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的过程,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第二,关注重要的信息。师生在围绕主题进行的交谈过程中,将产生许多言语信息,教师对这些信息的关注程度、处理方式和态度,将关系着课堂谈话的效果。在《给予树》的学习过程中,面对“谈话的主题”,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还不够严密,交谈中容易从一点跳到另一点,不能马上产生整体、连贯的理解。这时,教师对什么样的语言信息能使学生进入高一层次的学习作出现场判断、提炼、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教学中,一般是先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宏观的理解、概括。所以老师在课堂设计时总会有一个这样的环节:“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等问题的讨论,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它的开放性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角度不同,从表达上看,答案虽然多样,但是显然不够完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老师特别注意发现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中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肯定:“你注意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读得很认真!”“通过认真读书,你认识了故事中的人物,这很重要。”“你对课文中词语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了具体说明,这很好。”这些评价,虽没有为学生提供完整正确的答案,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对原先较为粗陋的回答进行加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同时,又适时提醒学生回归“目标”和“主题”,使更多的学生既重视自己的语言信息,又倾听教师的点拨,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实现信息共享。
第三,提供方法知识。有教育专家指出,阅读能在内容知识与方法知识两个方面有丰富的积累并培养应用能力。内容知识丰富就是指知识渊博,语言表达丰富,而方法知识就是指思考问题与认识世界的种种方法,它使人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
——教学设计预案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理解为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和结果的有效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是设计师,是导演,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人物。由于班额过大,人数过多,学生中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就更大,存在的问题就更多,这就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更大的困难,如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活动的落实等都难以到位,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弄不好会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学困生人数增多的倾向。要克服这些困难而实施新课改,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此,如何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我校教师思考和探索的迫切现实问题。那么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有效引导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和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充分备课”为前提,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引导的方向
一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培养什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的引导方向。大班额教学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更大,情况会较之普通班更多,问题会更复杂,学困生人数相对更多,甚至会有相对更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克服“一刀切”的思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和更仔细地分析,如班上有多少学生计算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有多少学生不会解决问题等等。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预设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情况,能达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什么样的情况该作怎样的处理。比如:我在本学期开学初,考虑到插班生多和部分学困生学习能力差的情况,所以每教学一个新内容,我都放慢节奏,多和家长沟通帮扶,多作一些细化处理,多作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业规范的引导,让这部分学生慢慢适应过来;同时,又考虑到一些优生可能学不够的情况,于是在练习设计时,专门准备一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习题,为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加餐”。这种分层次的教学设计,效果果然不错,学困生能学好,优生能学够。只有这种在备课时有如此充分的预设和准备,才可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才可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备课要预设多种引导方案
教案的设计中,无论安排学生用什么方式的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同样要事先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实情相应的方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这样设计多种引导方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清醒的教学思路,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课堂顺利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意外时而手足无措,或错过捕捉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二、以“关注学困生”为重点,切实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中尤其包括较多的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数学发展。简言之,如果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好了,在数学上能得到发展,那么整个教学班的数学教学有效性就算提高了。因此,在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应成为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这里指出:教师千万要注意,在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因为学生太多,学困生也多,而让某个学困生从你的视野中“跑掉”了。那么,在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学困生”呢?
首先,教师应心中先有“学困生”,后有优生,只有教师心中有“学困生”,才会真正“关注学困生”。
其次,在学困生的学习有困难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和帮助,让学困生能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
再次,教师要注意发现学困生的学习成功之处,并及时予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让学困生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最后,教师要尽量关注学困生的每一次数学学习活动,要让学困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要多设计一些适合学困生的数学问题,多给一些机会让学困生回答。另外,教师更多地关注学困生不光是为了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而且教师通过注意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到更多的课堂教学信息,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教学情况,从而作出相应的处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努力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未来是一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合作意识、团体意识和具有分工,协调,合作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源于今天的学校培养。而今天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及协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是一种有效恰当的方式。
大班额教学班,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指导,检查等都难以面面俱到。因此,把全体学生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分为多个细小的学习小组,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学习小组不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要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团结合作,互助学习,管理有效的学习小单位。为此,我们数学教师在学期初就应做到六个方面的到位:一是摸清学生的学情底子要到位,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组建互补型的学习小组要到位,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小团体;三是严格小组长学习管理制度要到位,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四是建立学习小组竞争激励机制要到位,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五是学习小组内建立“一帮一”,“优生带学困生”的互助学习机制要到位,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六是评价奖励机制要到位,提高小组学习的竞争性。
四、以“表扬小组”为激励办法,大大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大班额教学班,由于学生过多,而小学生的自制力又差,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太大的随意性,这样会让教师无法集中全部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将全体学生统一到你所设计的学习活动中去,甚至还会有少部学生反而影响课堂秩序,致使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学有效性降低。如果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成为常规方式,所以每次表扬时教师要做到:都应该从正面表扬做得好的学习小组,再加经常性这样激励做得好的学习小组,不但很好地提示了那些做得差的同学,还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培养了不要因为我个人影响整个学习小组的意识,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强大力量,达到小组内人人都想做好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全班的大集中,大统一,进而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1. 想学生之所想。
即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等等, 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 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 同是一本教材, 教师理解起来轻松, 在学生眼中尤其是低段学生无异于“天书”, 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且抽象难懂。因此, 在教学中, 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与看待问题, 引导与启发学生,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来理解这些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
2. 疑学生之所疑。
在备课中, 教师要将教的思路转变为学的思路, 真正做到与学生同步理解教材, 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 并促进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围绕学生顺利展开。如果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 忽视学生的困惑, 那么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如果教师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 全部知识都讲清讲细, 没有重点, 同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 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数学的备课阶段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也要体现这一理念。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顺利完成双基教学目标, 还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掌握与习惯的养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方法是学习的核心, 而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些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末, 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与知识技能目标相比较, 这些更为重要。二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 但是不会运用, 无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这注定是失败的。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这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备课中, 我们要设计操作环节, 这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符合数学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 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操作环节, 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数学方法, 激活数学思维, 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节, 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 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 在操作中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与浓厚的兴趣, 而且手脑并用, 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进行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
三、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现行小学数学新教材具有两个主线, 一条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的明线, 即教材上写什么;另一条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的暗线, 即为什么这么写。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显著特点, 要实现有效教学, 促进学生能力的整体提高, 就必须要重视并贯彻这两条主线。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要考虑到切入点这一问题, 也就是说要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数学的殿堂。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教材的横向与纵向挖掘, 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所包含的生活素材, 这样才能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 学生通过相应的学习才能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 学生才能真正由学会到会学, 成为知识的主人, 得到自身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思想与方法的形成就必须要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要知道成功的数学活动正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知识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为此在整理数学素材时, 我们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材, 观察生活, 要明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现有的经验、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才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预留不同的学习空间, 让各个层次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相应的解决, 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四、重视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 是一次总结, 更是一次提升, 这同样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学前的备课。教学后的反思, 是二次备课,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发展与提高, 是今后进行教学的重要经验。因此, 教师要重视教学后的反思, 总结成功经验, 吸取失败教训, 通过不断的体会与感悟, 最后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具体的教学中, 并不是总如教师所预想, 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是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 在教师的意料之外。这些正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是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如果忽视这些突发事件, 那么教学就是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展开的。要想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必须要对这些偶发事件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 才能不断地积累成功经验, 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1.想学生之所想。即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等等,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同是一本教材,教师理解起来轻松,在学生眼中尤其是低段学生无异于“天书”,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且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与看待问题,引导与启发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来理解这些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
2.疑学生之所疑。在备课中,教师要将教的思路转变为学的思路,真正做到与学生同步理解教材,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促进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围绕学生顺利展开。如果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困惑,那么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如果教师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全部知识都讲清讲细,没有重点,同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备课阶段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也要体现这一理念。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顺利完成双基教学目标,还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掌握与习惯的养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方法是学习的核心,而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些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末,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与知识技能目标相比较,这些更为重要。二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但是不会运用,无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这注定是失败的。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这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备课中,我们要设计操作环节,这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符合数学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操作环节,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数学方法,激活数学思维,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节,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在操作中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与浓厚的兴趣,而且手脑并用,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进行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
三、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现行小学数学新教材具有两个主线,一条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的明线,即教材上写什么;另一条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的暗线,即为什么这么写。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显著特点,要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整体提高,就必须要重视并贯彻这两条主线。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要考虑到切入点这一问题,也就是说要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数学的殿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教材的横向与纵向挖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所包含的生活素材,这样才能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学生通过相应的学习才能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才能真正由学会到会学,成为知识的主人,得到自身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想与方法的形成就必须要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要知道成功的数学活动正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知识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为此在整理数学素材时,我们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材,观察生活,要明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现有的经验、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预留不同的学习空间,让各个层次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相应的解决,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四、重视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一次总结,更是一次提升,这同样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学前的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是二次备课,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发展与提高,是今后进行教学的重要经验。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后的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通过不断的体会与感悟,最后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是总如教师所预想,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在教师的意料之外。这些正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如果忽视这些突发事件,那么教学就是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展开的。要想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对这些偶发事件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不断地积累成功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除此之外,还要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跨校、跨地区之间的集体备课,这样更加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总之,在具体的备课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数学求知的大道上前进。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到现代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实现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进教材,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较快地学到知识,数学能力是否得到较快的提高。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有效的备课
1.备教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前后之间的联系,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教材,能运用自如,对上课充满信心。同时,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开阔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教师知识丰富了,方能得心应手,讲解自如。我尽可能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功夫,注意教学内容贴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其产生迷惑、兴趣、求解的问题,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备学生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使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备课时教案内容应具有相当的“梯度”。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给他们留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以作为课堂内容的延续;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让他们在简单的题目里,找回自信心,拥有成就感。
有效的课堂教学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要从实际出发,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的主题;或为学生提供有趣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构筑学习起点,为展开数学探究作铺垫;或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入手,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知识等。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能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情绪,更乐于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反应迅速,思维活跃,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在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成长,学生才能有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发展,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过程。可见,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1)练习要有目标性,要萦绕教学目标进行,选择练习的数量与质量要精致。时间以十五分钟左右为宜。(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练习要有层次性。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师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异生“吃得饱”。同时,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情况及时反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有效的课后反思
有效教学总是与教师对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的反思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育的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它主要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查,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任何优秀教师都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逐步成长起来的。作为教师,要善于自我反思,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要有勇气正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应学生的要求,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对提高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非常有益的。
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
现化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教师应自觉学习当代教学理论,学习教学法规,紧随时代变革的潮流。这样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基础、作指导,才能探索出适应形势发展的高效课堂。
2、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宏观要求。教师只有明确了要求,明确了目标,才能找出达到目标的捷径。
3、使用和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每一种模式都凝聚着探索者的心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同时也带着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应使用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模式,并灵活适用,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孙海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伊敏河镇第一学校)
摘 要: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现在有一些课堂提问问题泛滥,有的一问一答,有的满堂课都是提问,有些课堂提问的难易不合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经验没有得到提高,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厌学,从以上问题考虑,教师要认真思索,结合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课堂提问;学习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如何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不仅仅看教师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手段,还要看教师的课堂提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发展个性,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高效率地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实际
为了使课堂提问更有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解,以使课堂提问能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提问不要随意,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问题设计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太难学生会望而却步,失去信心而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太容易学生不假思索就有答案,也是没有价值。所以要提问的问题难易适当,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重点难点或易混淆的知识点,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让学生观察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过程,问太阳和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而后学生总结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改为太阳和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交点有几个?在纸上画一条直线,把手中的圆形物体看作圆,在纸上移动圆形物体,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这样设计更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二、课堂提问要清楚明了,有针对性、层次性
教师要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如讲《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时进行课前回顾,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可以改成这样的问题:“y=3x2,y=3(x-1)2及y=3(x-1)2-1这些函数有最值吗?如果有,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是多少?”及“若各小题中二次项系数分别是-3时,结果又如何呢?”这样的提问准确、清晰、简明、有针对性、层次性,就便于问题的解决。课堂提问的问题要言简意赅,不能模模糊糊,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还要考虑提问的目的、角度、涉及的范围、不要问得太广太深,不能没有层次,要考虑不同基础的学生是有区别的,优等生回答哪个问题,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应该回答哪个问题等,要充分估计学生的答案,不能马马虎虎。
三、课堂提问要及时进行调整
教师提出问题后,大多数情况下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要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是否认真思考了,有哪些同学微笑了,举手了,有哪些同学眉头紧锁,低头不敢直视老师,躲避教师的目光,如果发现会的同学没有或只有两三个时,要灵活应变,可以采用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理解问题,也可用追问、解释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得出答案,一定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如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圆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学生有为难情绪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这样学生就能顺利解决问题了。
四、课堂提问要建立在和谐、民主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不必有“弟子不如师”的想法,而应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为学生超过自己而高兴,不要凌驾于学生之上,创设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时刻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提问更有效。
五、课堂提问后要及时进行评价
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即使学生回答的问题离题很远也要鼓励他(她)敢于举手,积极思考,让他(她)体面地坐下,让学生体会到积极参与就是正确的,如果回答的答案有一部分正确的话,可以说,你回答得很不错,还有其他的同学想补充一下吗?如果回答得很精彩的话要说“你想得太好了,也很全面”等语言表扬学生。
因此,要在课堂教学45分钟的有效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它的价值。针对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问题。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增加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提问的价值,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结合本班实际,制订复习计划
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时间长,所学知识的遗忘率高,复习之前教师必须再次钻研教材,进一步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编排特点,还要重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要点,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全面摸底,然后确定复习目标,制定复习计划。
根据学生情况去设计。基础好,优等生多的可以增加复习的难度和加快复习进度;基础不好,后进生稍多的放慢复习进程速度,以基础知识为复习重点,从易到难。如基础差的,可以从概念知识入手,弄清法则、性质,会进行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会根据数量关系式解方程,根据性质解比例,会解答简单的应用题和一般的复合应用题,进行一些简单的面积、体积的计算,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后,再复习难度稍大的知识。
基础好的同学,对于基础的概念,简单的计算及简单的应用题可少花时间,而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稍有难度的知识上,比如:稍复杂的应用题、表面积、体积计算的应用题等要多花时间练习。让学生照书做完了事的思想。
二、抓住复习重点,突破难点
能听的被动学习方法。各部分知识在复习时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性质等。熟记数量关系、法则、公式和计量单位的进率。
小学所学数学知识中,计算和应用题是复习重点,要突破这两个重点,坚持每天利用自习和课后辅导时对学生进行多次的过关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准确率,其中简算是重点中的一个重点,必须通过多种题型的反复训练,方能提高学生计算技能。
应用题可以归类复习,但数量关系是基础,可以结合线段图,分析法等帮助解答并进行专项训练。例如: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就可以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解答。例如:“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相距84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经过7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在根据“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这一关系式先求速度和,再从速度和里减去客车的速度即得货车的速度。列式如下:
840÷7-70 或 (840-70×7)÷7
=120-70 =350÷7
=50(千米) =50(千米)
本题根据题意和线段图还可以用方程来解答。
三、对易错题需多讲多练
复习易错题时,教师要有意识的把这些题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复习,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鉴别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比30吨多1/3是( )吨,比30吨多1/3吨是( )吨。相差一个字,解法完全不同,计算结果也不相同。
为了便于复习,有时可让学生整理出复习中容易做错的《错题集》,例如:
1.甲数比乙数多1/4,乙数就比甲数少( )。
2.一项工程,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6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比是( )。
3.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8段,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长( )米。这些都是平常学生容易做错的题。
复习时,让学生先订正这些错题,订正错题要从正确的解答方法、错因及相关知识入手。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先细讲重点题,常错题,并可作引申扩展。个别错题分析比较,可以作个别辅导。
四、归纳方法,巧妙运用
我认为复习过程中,老师应注意归纳方法并交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用最好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例如:解答分数应用题关键是找准单位“1”的量,很多学生不会找,就归纳出找单位“1”的方法:①找“的”字。如:“修了全长的1/4”“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60%”,这两个“的”字既要在关键句中,又得满足紧挨在分数、百分数前面,否则就会找错单位“1”了;②找“比”字。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2/5”,在这个关键句中就出现了“比”字,单位“1” 就是它后面的“女生人数”。③先补后找。像有些关键句:“节约了10%”,句子中既没有出现“的”,又没有出现“比”,那怎么来找单位“1”呢?这就需要先把这些关键句补充完整,然后再找单位“1”。如:“节约了10%”,结合题意,可能是“实际比计划节约10%”,然后就可以按照方法2去找单位“1”了。④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有些关键句比较特殊,就像“用去的比剩下的多总量的20%”,这个关键句中,既出现了“的”,又出现了“比”,那怎么办?这就要特殊处理了,当“比”和“的”都出现时,以“的”优先,所以这句关键句中的单位“1”是总量,而不是剩下的量。
五、注意照顾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小学数学总复习是基础性、综合性强的复习,常会出现后进生觉得太难了,优等生觉得太简单而无心听课,使得部分同学产生厌学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复习效果,所以对不同的学生既要统一要求,又要顾及差异,正确处理好“培优辅差促中间”的关系。复习时要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确立优等生主要目标:审题万无一失,解题灵活运用;中等生主要目标:细心检查,努力提高;后进生主要目标:基础扎实。
那么, 教师应该怎样科学教学, 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祛除传统教学观念的毒瘤, 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目标落实到实处呢?
一、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机制和学习需求,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备课时, 总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尤其是有领导听课的时候, 教师提前设计好教学方案, 把它作为剧本, 连学生的台词也是教师“苦心经营”的, 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 表演欲望太过强烈, 完全把学生当做配角。结果, 学生的学习成绩迟迟不前。
新课标的背景下, 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机制和学习需求, 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分析, 针对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因素,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对小学生认知结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的认识和把握, 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二、教师要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常常出现马虎、依赖、饱胀、厌烦、畏惧等心理, 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教师教育不得法、包办代替, 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学生屡遭失败而得不到正确引导等。学生为何丧失信心,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太差。教师应该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呢?
1. 教师要利用多种渠道, 和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
教师可以进行家访, 举办家长会, 给家长写感谢信, 利用校讯通等多种途径, 和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 通过交谈, 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生的家庭背景。
2. 教师要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揣摩学生心理, 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
现代的学生独生子女人数增多。作为家里的“掌上明珠”, 他们既敏感, 自尊心又强, 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 易冲动, 意志还很薄弱, 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 自我意识逐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对待儿童的心灵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那样小心翼翼。作为数学老师, 在平日的教学中, 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保护学生幼小心灵的角度出发, 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 培养阅读意识
朱永新教授说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不只是学生和语文教师的事, 数学教师也要培养自身的阅读意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阅读可以是史学类的、文学类的、教育类的、数学方面的著作等等, 从多个方面去提升自己的修养。那么, 教师再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就会显得游刃有余, 就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也可以避免发生体罚学生的现象。
三、教师要更新数学教学方法, 实现课堂教学多元化、有效性
1.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投入到教学实践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预习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有效途径。对于数学课而言, 每节课前可以先设计一份前置小研究,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让学生学会看重点、圈难点, 做好标记。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而且针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 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 及时给予评价激励。
2. 在教学中巧妙进行知识的迁移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如在教学“长方形”时, 教师可以首先提供一些大小不一的模型, 让学生感知、观察, 总结长方形物品的共同特征, 归纳他们的本质特征:有四条边, 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相等且都是直角。然后把它们的本质特征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中, 让学生就其所处的学习环境, 找到身边的长方形。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进行表象联系、比较, 找出它们的相同点 (都是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和不同点 (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而平行四边形四个角不必是直角) , 让学生自己为长方形下定义。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体现数学学科的现代气息
在设计课件时, 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 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师的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单频技术可以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 诱导学生深入浅出,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文并茂来演示, 能及时调控, 可以进行综合处理, 也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 让学生在演示比较的过程中, 通过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答案, 在演示比较的过程中, 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 可编写出带有控制性较强的模拟演示, 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推荐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06-08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07-07
如何对教师工作进行有效评价05-25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教学09-26
对如何进行有效招聘的思考10-29
如何进行有效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11-20
如何进行有效作业的设计检查与反馈09-24
如何进行有效的IT项目管理10-16
班主任应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