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征订征求意见稿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服征订征求意见稿(精选7篇)

校服征订征求意见稿 篇1

尊敬的家长委员会 您好!

优雅统一,大方舒适,适成多元的校服是学校团队精神,学生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

学生身着校服进出学校或参加集体活动,是校园内外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学校要求学生住校期间统一穿校服。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

校服对学生来说,是身份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校服是一种无形的约束,能够加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强化他们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它可以时刻提醒学生,认清自己的身份,自觉用学生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维护自身和学校的形象。而且,对学生来说,穿校服也是安全的,很容易辨别出不穿校服的校外不良青年和可疑分子,避免他们混进校园伤害师生,有利于学校的常规管理,保障校园的长治久安,为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经学校研究决定,本着自愿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校服征订工作。因此征订校服价格为180元(冬装)。

请家长在下面空白处填写您的意见(同意或不同意,并签名),让学生带回学校,谢谢!

家长委员签名:

校服征订征求意见稿 篇2

现行国际租赁会计准则的统一模式是:承租人在租入一项租赁资产后,应根据租赁协议明确区分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若实质上与资产所有权相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已转移至承租人则属于融资租赁,否则确认为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应视同为购买资产,承租人应确认租赁资产和应付租金义务,对租赁资产计提折旧并按实际利率法对未支付租金义务进行合理分摊和摊销。而对于经营租赁,承租人不需单独确认资产与负债,仅需在租赁期内按直线法确认租金费用。目前的租赁会计模式只在承租人对一项资产拥有推定所有权时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一项租约,这使得现实中存在着通过契约性安排规避将租赁反映在报表中的行为,大量符合资产定义的“使用租赁资产的权利”和符合负债定义的“应支付租金义务”被广泛地通过租约安排游离于报表体系之外,实质上构成了“表外融资”。在安然事件之后,租赁被准则制定机构列为与特殊目的主体、退休福利、或有义务、衍生金融工具等需修订的会计准则项目之一,原因是由于这些都属于“具有资产负债表外影响”的交易或安排。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业、保险业的不少人将危机产生的矛头指向了会计准则,主要是指向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允许“表外融资”的存在。为此,G20会议要求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IASB大概列了20个项目,其中包括了租赁会计。IASB加快对租赁会计准则的研究和修订主要基于以下四个理由:(1)由经营租赁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符合概念框架的资产和负债定义,应当在承租人的财务报表中确认;(2)融资租赁模式和经营租赁模式同时存在,意味着经济意义上相同的交易而结果不一样,降低了财报的可比性;(3)现行的模式提供了构建交易以符合特定租赁定义的机会,经营租赁实质上是表外融资。大量的租赁交易在出租方属于融资租赁而承租人却按经营租赁处理;(4)实务中难以用合理的方式准确第界定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带来的经济后果,对税法制定、监管产生一定影响。IASB租赁会计准则修订的目标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单一的会计处理模式,确保租赁产生的所有资产和负债才财报中进行确认。租赁会计准则修订的核心内容是在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中不再区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2009年3月,历时三年的研究和反复讨论后,IASB和FASB联合发布了租赁会计讨论稿(2009),首次阐明了租赁准则的改革思路,即:在一项租赁开始时,不再区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而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对租赁资产和未来租赁负债义务予以确认,并对拟修订的租赁会计准则发出了征询意见。

2010年,FASB与IASB联合发布了租赁准则征求意见稿(2010),两大委员会在征求意见稿(2010)中提出了全新的租赁会计处理模式。与IAS17的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的划分不同,征求意见稿(2010)将承租人的会计模式定义为“使用权法”。在租赁合同中承租人一旦获得在特定期内对租赁资产的使用权,应当确认一项资产和负债。资产代表承租人在租赁期内对租赁项目的使用权(“使用权”资产),而负债代表租金支付义务。承租人按增量借款的利率或出租人向承租人收取的费率折现后的租赁付款额现值进行初始计量。征求意见稿(2010)与现行经营租赁会计处理对的差异在于,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费用,相关的租赁费用总额在租赁开始时已确认为一项长期资产。由于在新模式下,当期发生的租赁费用不会再计入期间费用,而是分别作为摊销和利息列报,因此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前利润(EBITDA)将高于采用现行经营租赁会计处理的情况。

征求意见稿(2010)发布后,收到了各方关于利润表影响的反馈意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贸易团体以及企业,它们都在密切关注着租赁会计的最佳变更方法。其中最多的意见是,交易中有些租赁不能被看作具有商业实质的融资,它们只是短期租入某项资产,例如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等,并不牵涉到购买或租赁的条约。但是在“使用权法”下,损益表上呈现的效果却类似于购买或融资,即需要在初期确认较大的租赁费用。尽管FASB大多数成员支持这种“利息摊销”模型,但是对于上述意见,有人认为在一些或有租赁的情况下(不转移所有风险与报酬的租赁),融资费用的摊销更采用“直线法”确认更为恰当。与此同时,IASB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同“使用权法”一样的是,新方案也认可将预计租赁费用的现值作为租赁资产的初始价值计入资产负债表。区别是,资产的使用权将根据租赁资产估计使用的价值进行摊销。

2011年1月,IASB与FASB在联合会议上就租赁准则的征询意见稿展开了讨论,再次对租赁会计的分类进行修订。2012年6月,IASB与FASB就租赁费用的核算方法达成一致意见;该建议方法允许按照以下任何一种方法对租赁合同进行会计处理:(1)使用与征求意见稿(2010)中的建议相类似的方法;(2)导致直线法确认租赁费用的方法。

针对征求意见稿(2010)的反馈意见表明,承租人模型对损益产生的影响因所谓的损益“前置”而未能反映有用信息。“前置”是租赁负债不断被偿还而导致利息费用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与采用直线法摊销使用权资产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就出租人而言,反馈意见表明,现行会计模型反映了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的信息,需要对征求意见稿(2010)提议的“履约义务法”和“终止确认法”进行重新修订。因此,IASB和FASB于2013年5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2013),就其建议的租赁确认和计量方法再次征求公众意见。预计租赁会计准则将于2013年第四季度公布。

二、征求意见稿(2010)与征求意见稿(2013)的比较

与征求意见稿(2010)一致,征求意见稿(2 013)确立了承租人和出租人在报告源自租赁的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时应采用的相关原则。核心原则是主体应当确认由租赁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征求意见稿(2013)征询意见的内容包括:租赁的识别、承租人会计处理、出租人会计处理、租赁分类,可变租金支付、披露等。与征求意见稿(2010)比较,征求意见稿(2013)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征求意见稿(2013)的改进和完善中,我们认识到征求意见、举行公开公议等应循程序对准则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对征求意见稿(2010)与征求意见稿(2013)进行比较分析。

(一)租赁定义

对租赁的定义,征求意见稿(2010)规定:“租赁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转让一项特定资产的使用权以获取对价的合同”。征求意见稿(2013)将租赁进行了修改:“租赁是在议定期间内让渡一项资产(标的资产)的使用权以获取对价的合同”。修订征求意见稿(2013)还提供了判断一项合同是否包含租赁的标准:(1)履行合同需要使用一项特定的资产;(2)合同让渡了该项资产一定期间的使用权以获取对价。

(二)适用范围

征求意见稿(2013)的适用范围与征求意见稿(2010)基本相同,即不包括无形资产租赁、生物资产租赁、探矿权租赁等。不同的是,征求意见稿(2013)还包括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4号(IFRIC4)“确定一项安排是否包含租赁”中有关如何对未采用租赁的法律形式但转让了使用一项资产的权利的合同(例如,照付不议协议)进行评估的指引。

(三)租赁的分类

征求意见稿(2013)对租赁进行了分类,征求意见稿(2010)不包含这部分内容。征求意见稿(2013)规定,租赁开始日主体应当将租赁分为“A类型”和“B类型”;并且在租赁开始日后不能进行重分类。

征求意见稿(2013)规定,如果标的资产不是房地产,主体应当将该租赁划分为“A类型”,但是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租赁应当划分为“B类型”:租赁期相对于标的资产的经济寿命来说不重大;租赁开始日租金支付的现值相对于标的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说不重大。如果标的资产是房地产,主体应将该租赁划分为“B类型”,但是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租赁应当划分为“A类型”;租赁期占标的资产剩余经济寿命的大部分;租赁开始日租金支付的现值几乎相当于标的资产的全部公允价值。

(四)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在财务状况表中的区分已经消除。征求意见稿(2013)规定,除短期租赁外,所有租赁均须确认一项新的资产(使用权)和新的负债(租金支付义务)。同时,修订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费用确认模型:(1)当承租人购买或消费标的资产超过不重大组成部分(more than an insignificant portion)时(“A类型”),费用采用前置式的会计处理模式(与目前融资租赁会计处理相似);(2)对于除了A类型以外的租赁(“B类型”),采用直线法确认费用。

(五)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征求意见稿(2013)规定,出租人也需要与承租人采用同样的标准,判断租赁为A类型或B类型。B类型的会计处理模型与目前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模型相似。对于A类型的租赁,出租人将终止确认租赁资产,并确认一项租赁应收款(以付款的现值计量)和一项剩余资产(以租赁期满时的估计残值的现值加上所有预期可变付款的现值来计量)。任何与应收款部分相关的利润应立即确认,而残值部分相关的利润应当予以递延,直至标的资产由出租人再出租或出售。应收款和剩余资产的利息收入应当在租赁期内确认。

(六)售后租回

售后租回,是指资产出让人(承租人)将标的资产出售后再从受让人(出租人)租回的交易。征求意见稿(2013)与征求意见稿(2010)都要求将售后租回合同分拆为销售交易和租赁交易。征求意见稿(2013)规定,如果资产转让属于销售,转让人应当按照适用的准则确认一项销售,同时按照租赁准则有关承租人的规定对租赁进行会计处理;受让人应当按照适用的准则确认一项购买,同时按照租赁准则有关出租人的规定对租赁进行会计处理。如果资产转让不属于销售,转让人不应核销转让资产,而应将收取的金额按照适用的准则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受让人不应确认转让资产,而应将支付的金额按照适用的准则确认为一项应收款。

(七)短期租赁

短期租赁,是指预计最长租赁期短于12个月的租赁交易,任何包含一项购买选择权的合同不属于短期租赁。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承租人和出租人均可以按照标的类别,对于短期租赁,可以选择与目前经营租赁会计处理类似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承租人可以选择在租赁期内采用直线法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可以选择在租赁期内采用直线法或其他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租人从标的资产获取收益的模式的方法确认租金收入。

三、展望和启示

21世纪以来,IASB和FASB对租赁会计准则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现行的租赁会计准则在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严重的局限性,庞大的表外融资行为被投资者所诟病。为此,IASB和FASB加快了修订租赁会计准则的步伐。作为IASB和FASB四大联合项目之一,租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势在必行。租赁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IASB和FASB一直致力于制定一套新的、单一的租赁会计处理模型,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2010年,IASB和FASB联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2010),拟将“两租”合一,并针对提出了“使用权”会计处理模式,征求意见稿(2010)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探讨。与此同时,IASB和FASB对租赁准则修订方面尚存在不同的观点。IASB“原则导向”(Principle-based)的理念和FASB“规则导向”(Rule-based)的理念一直是两大会计准则体系趋同中的障碍之一。现行美国会计准则对于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划分规定了许多具体的判别标准。FASB试图通过征求意见稿(2010),建立一套简单的模型适用于所有租赁,从而摈弃目前琐碎的标准。但在各方意见的妥协中仍难以达成。租赁准则的修订,既是为了改进会计准则的需要,也同全球会计准则的趋同战略息息相关,因此双方都高度重视。最初双方各执一词,为的是在全球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争取话语权,来维护各自市场参与者的利益。然而租赁作为一项全球业务,准则的不同会大大降低报表的可比性。因此IASB与FASB正在共同努力建立一套能兼顾各方利益的、统一的准则。

时隔三年,IASB和FASB再次联合发布征求意见稿(2013),针对租赁会计准则再次广泛征询意见。征求意见稿(2013)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通过经营租赁进行表外融资的可能,能够更加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租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关性。但是征求意见稿(2013)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1)新租赁准则内在逻辑不统一。承租人方面,所有租赁都应当资本化并在财务状况表中列报;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表却要区分“A类型”租赁和“B类型”租赁两种模式进行列报,而且设备和房地产的处理也不统一。(2)新租赁准则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经济业务。按照的征求意见稿(2013)的规定,承租人的所有租赁都应当资本化列入财务状况表,这样的要求可能不能完全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不能仅以经济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企业进行租赁并不都是以融资为目的,如果对租赁业务不加以区分的“一刀切”,全部列入财务状况表,可能并不能真实反映经济交易的实质。(3)新租赁准则较现行准则的会计处理更为复杂,也会产生新的操纵行为。征求意见稿(2013)中,无论是租赁期续租或终止租赁选择权的判断,还是或有租金、租金支付义务以及使用权资产的重估,都要求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并相应调整财务状况表和损益表,这一方面会加大财务报告的波动性,另一方面也会降低财务信息的可比性。这些不足和缺陷的地方也是新租赁会计准则发布之前IASB和FASB需要讨论和修订的方向。

校服征订征求意见稿 篇3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灾区广大教师始终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保护学生,以爱与责任,见证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师魂,在全社会赢得了高度赞誉,也引发了对教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抗震救灾英模教师的崇高师德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研究小组将研究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公布,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

(教育部网站2008年6月26日)

新闻出版总署:第五次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5月20日至21日,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教委等单位的儿童文学作家、青少年教育和儿童读物推广等方面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召开了评审会。从全国279家出版社报来的1171种图书中,专家经过认真审读和充分论证,最终确定推荐图书100种。

为了推动青少年阅读活动顺利开展,新闻出版总署从6月中旬开始开展“红色书香活动”,将百种青少年优秀图书送往革命老区的中小学校;9月新学期开学后,还将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一起联合举办“呵护心灵成长重建精神家园”活动。宋庆龄基金会将通过向全国募集资金的方式购买图书,新闻出版总署通过全国出版社捐助图书,向重灾区中小学捐助10万册。

(《人民日报》2008年6月2日)

福建:“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启动

福建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福建省教育厅表示,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开展“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学校和乡土艺术师资等具体情况,可开设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开展课外艺术兴趣小组活动,送戏或送画进校园演出或展览,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乡土艺术的热爱和乡土感情。

通知还要求,各地要把“乡土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优先支持配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项目进校园。同时,学校要宣传动员学生主动参加乡土艺术课外兴趣小组,并为文化艺术单位到学校演出或展览提供便利条件。

校服征订征求意见稿 篇4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 为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执法监督体制,规范土地督察工作,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督察制度] 国家实行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国务院设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副总督察,向地方派驻国家土地督察局。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根据国务院的授权,依照本条例规定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条

[督察原则一]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依照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监督检查,在法定权限内作出督察意见和决定。

第四条

[督察原则二]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依法独立行使督察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

[督察原则三]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行使职权,不改变、不取代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管理职权。

第六条

[工作配合] 国务院发展改革、财政、人事、监察、审计等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配合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开展工作,并提供工作方便。

第七条

[督察经费] 国家土地督察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

第八条

[特邀国家土地督察专员] 国家土地总督察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聘请特邀国家土地督察专员,协助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对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特邀国家土地督察专员的聘请办法,由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制定。

第九条

[举报制度]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建立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地方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向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十条

[表彰奖励] 对在土地督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督察机构和督察人员

第十一条

[督察机构]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由国家土地总督察、副总督察、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和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组成。

第十二条

[权限划分] 国家土地总督察、副总督察统一领导全国土地督察工作。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负责本督察区域内的土地督察工作。

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的设置及其督察区域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三条

[国家土地督察专员] 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向其督察区域内的有关地区派出国家土地督察专员及其办公室,进行巡视和督察。

第十四条

[人员要求]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土地管理和督察业务,忠于职守,秉公执法。

第十五条

[回避]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工作人员开展督察工作,与被督察单位或者督察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 3 — 第十六条

[督察证件]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时,应当出示国家土地督察证件。

第十七条

[法律保护]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不得打击报复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工作人员。

第三章 督察职权

第十八条

[国家土地总督察职责] 国家土地总督察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对全国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向国务院报告工作。

第十九条

[督察职责]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监督检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情况;

(二)参与土地管理重大决策,开展土地利用和管理的调查研究,向国务院提出加强和改善土地管理的政策建议;

(三)监督检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等负总责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

(四)监督检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土地审批事项和法定职责履行情况;

(五)监督检查地方人民政府土地执法问责制落实情况;

(六)监督检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土地利用方向、布局、强度、效率等情况;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二十条

[督察职权]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从事土地督察工作,依法有权:

(一)向地方人民政府发出督察意见;

(二)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其他负有领导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提出问责建议;

(三)要求地方人民政府提供有关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参加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土地管理的会议;

(四)查阅、复制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土地管理的文件、档案和资料,开展实地核查、调查取证,并可以对有关证据先行登记保存;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力。第二十一条

[规划计划]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工作的实际,制定督察工作规划,拟定年度督察工作计划,确定年度督察工作重点。

— 5 — 第二十二条

[督察报告] 国家土地总督察每年向国务院提出年度督察报告,全面反映监督检查地方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情况。

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每年形成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年度督察报告报国家土地总督察。

第二十三条

[督察形式一]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应当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和宏观调控政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督察形式二]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应当对依法由国务院批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土地审批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依法由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审批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报国务院时,应当同时将上报文件抄送负责该地区督察工作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备案。依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土地审批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批准文件抄送负责该地区督察工作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应当对上报文件、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第二十五条

[督察形式三]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应当对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 6 — 第二十六条

[督察形式四]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可以对一定时期内有关行业用地的占补平衡落实情况、建设用地标准执行情况、土地供应政策执行情况、征地补偿安置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督察形式五]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可以对有关市、县行政区域内一定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土地供应情况和土地执法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通报] 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通报督察重点、督察结果等督察工作情况。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通报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重大情况,提供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文件。

第四章 督察权的行使

第二十九条

[发现机制]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运用信访、举报、新闻监督等途径,建立和完善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现机制。

第三十条

[技术手段]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应当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装备和技术水

— 7 —平,建立土地督察信息系统,全面了解全国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

第三十一条

[技术支持单位选择]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履行职责,需要技术支持的,应当选择有资质的单位承担。符合条件单位的目录,由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定期公布。

第三十二条

[督察建议]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向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发出《国家土地督察建议》:

(一)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中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

(二)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中有违法违规行为,但情节较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三十三条

[纠正意见] 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在监督检查由国务院批准的土地审批事项时发现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当及时向国家土地总督察报告。

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在监督检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土地审批事项时发现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应当在30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出《国家土地督察纠正意见》。

第三十四条

[纠正意见的履行]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自接到《国家土地督察纠正意见》之

— 8 — 日起30日内,按照《国家土地督察纠正意见》的要求,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并将纠正情况及时报发出《国家土地督察纠正意见》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

第三十五条

[整改意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向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发出《国家土地督察整改意见》:

(一)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情节和后果比较严重,社会影响比较恶劣的;

(二)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造成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

(三)未按照《国家土地督察纠正意见》的要求组织纠正、纠正不力或者没有达到纠正要求的。

第三十六条

[整改意见的履行]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自接到《国家土地督察整改意见》之日起60日内,按照《国家土地督察整改意见》的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报发出《国家土地督察整改意见》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

第三十七条

[限期整改决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土地总督察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发出《国家土地督察责令限期整改决定》:

(一)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情节和后果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

(二)严重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造成土地管理秩序严重混乱,无法正常履行土地管理法定职责的;

(三)未按照《国家土地督察整改意见》的要求组织整改、整改不力或者没有达到整改要求的。

第三十八条

[限期整改决定的履行]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国家土地督察责令限期整改决定》之日起3个月内,采取有效措施对被责令限期整改地区进行整改,并及时将整改情况报国家土地总督察。

责令限期整改期间,暂停被责令限期整改地区的土地审批。第三十九条

[限期整改延期] 被责令限期整改地区在限期整改期限内不能达到整改要求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可以向负责该地区督察工作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提出延期申请,经国家土地总督察批准后,可以延长限期整改期限,但限期整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延长限期整改期限的,继续暂停该地区的土地审批。第四十条

[结束限期整改] 被责令限期整改地区完成整改任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应当向负责该地区督察工作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报告有关情况,提出验收申请。

第四十一条

[验收]

— 10 — 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对被责令限期整改地区进行验收,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一)已经达到整改要求的,报国家土地总督察批准后下发《结束限期整改通知》,恢复该地区的土地审批。

(二)未达到整改要求的,由国家土地总督察报国务院处理。第四十二条

[督察报告使用] 年度土地督察报告应当作为编制修改土地利用规划、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分配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三条

[督察报告落实]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年度土地督察报告指出问题的纠正情况和改进措施等,向国务院作出报告。

第四十四条

[问责建议] 有下列情形之一,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应当作出《国家土地督察移送通知书》,移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处理:

(一)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致使一年度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者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等其他严重后果的;

(二)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

(四)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告知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对未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到位的,由国家土地总督察通报国务院行政监察机关。

第四十五条

[督察文书格式] 国家土地督察文书格式,由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制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地方政府问责]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土地总督察下达决定,暂停该地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实施;情节严重的,扣减下一年度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

(一)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致使一年度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者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等其他严重后果的;

(二)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拒不履行督察意见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四十七条

[地方政府领导人员问责]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地方人民政府有本条

— 12 — 例第四十四条规定四种情形之一的,由国家土地督察机构通报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四十八条

[拒不履行督察意见的责任]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督察意见拒不履行的,由国家土地总督察通报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或者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四十九条

[不配合督察工作的责任]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领导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

(一)拒绝提供有关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的;

(二)拒绝、阻碍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工作人员查阅、复制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土地管理的文件、档案和资料或提供的文件、资料等不真实的;

(三)拒绝、阻碍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工作人员实地核查、— 13 — 调查取证或对有关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

(四)未及时将土地审批事项的上报文件抄报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备案的;

(五)其他妨碍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五十条

[打击报复督察人员的责任] 打击报复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督察人员的法律责任]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五十二条

[督察人员的渎职责任]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公布实施] 本条例自

****年**月**日起施行。

关于《国家土地督察条例(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一、立法必要性

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50号,以下简称国务院50号文件)正式下发,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开始实施。

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实施以来,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履行对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职责和开展专项督察,促进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初步显示了国家土地督察的作用。同时,国家土地督察制度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专门下发文件支持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开展土地督察工作。

目前,有关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规定散见于国务院的文件等,国家土地督察工作尚无较为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可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督察制度的落实。制定《国家土地督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于保障和规范国家土地督察工作,建立和完善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职权,保证土地

— 15 — 调控政策有效实施,从而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起草过程

《条例》已经被列入《国务院2008年立法工作计划》中需要抓紧研究、待条件成熟时提出的立法项目。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条例》的起草工作,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同志专门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将《条例》作为出台类立法项目,列入《国土资源部2008年立法工作计划》,并明确要求在2008年9月前将《条例》(送审稿)报送国务院。

为加强《条例》的立法工作,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同志亲自担任起草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条例》起草工作,并明确由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牵头,法律中心和信息中心共同负责《条例》的起草和研究工作。

起草小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50号文件,参考国内外有关督察方面的先进法律制度和实践经验,结合国家土地督察工作的实际,形成了《条例》初稿。2008年4月,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专门征求了九个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的意见,并在济南召开研讨会,就《条例》涉及的若干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根据会议和研究的有关情况,起草小组对《条例》初稿多次修改,几易其稿,并再次征求了九个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形成了《条例》征求意见稿。《条例》(征求意见稿)共六章五十三条。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条例(征求意见稿)》的立法指导思想。《条例(征求意见稿)》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决策精神为主线,注重将国务院50号文件法律化。同时,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国家土地督察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结合国家土地督察工作的实践,参考国内外有关督察方面的先进制度和实践经验,对督察机构和督察人员、督察职责、督察职权、督察权的行使以及法律责任等作出了规范。

(二)关于督察机构的定位。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在履行督察职责的同时,也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此,《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对省、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同时,《条例(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对于地方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由派驻国家土地督察局向地方人民政府发出督察建议,对地方人民政府的土地利用和管理行为进行督促和提醒。

(三)关于督察形式。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履行督察职责,行使督察职权,形式和手段应多样化,以对省级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监督检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了五种督察形式:一是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和宏观调控政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二是对依法由国务院批准和省、自

— 17 — 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土地审批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三是对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对一定时期内有关行业用地的占补平衡落实情况、建设用地标准执行情况、土地供应政策执行情况、征地补偿安置落实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五是对有关市、县行政区域内一定时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土地供应情况和土地执法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四)关于对督察权行使的监督。

征求意见稿回复 篇5

贵局《关于对〈xx市促进实验室发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xx函[]658号)收悉。经研究,现提出如下提议:

一、第五条对开展本管理办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的技术检测服务的实验室不必要逐条列出前5个条件,只需规定其必须经计量认证合格即可。因为凡经计量认证合格的实验室,必须是满足前5个条件的实验室。提议删除第五条。

二、对《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中己有明确规定的条款,如第七条、第八条等能够不列,此办法应突出我市在促进实验室发展方面的特殊措施,如各环节行政审批程序、鼓励类型、资金支持、税收支持等。

特此函复

xxx

校服征订征求意见稿 篇6

为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引领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引领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制度和政策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和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构筑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的污染防控系,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绿色转型为方向。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循环发展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低消耗、少排放、节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关键。健全促进循环发展的法规、标准、政策等制度体系,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在循环发展中的责任义务,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推进机制。

———坚持以创新开放为驱动。加快先进技术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应用,创新机制模式,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走出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协调共享为支撑。注重不同区域发展的特殊性,落实重大区域战略,着力构建区域资源循环体系。以解决社会生活中资源循环方面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

———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循环型生产方式得到全面推行,实现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废物排放明显减少,循环发展对污染防控的作用明显增强。

———城镇循环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典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共生体系基本j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实现有效衔接,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水平明显提升。

———新的资源战略保障体系基本构建。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全面树立,资源循环利用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资源安全保障重要的来源之一。

———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初步树立,绿色产品使用比例明显提高,节约资源、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行为蔚然成风。

主要指标。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部分有删节)

二、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四)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

推行产品生态设计。研究制定生态设计指引,推动企业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选择重点产品开展“设计机构+应用企业+处置企业”协同试点。

推广“3R”生产法。发布重点行业循环型企业评价体系,把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各环节和全流程。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继续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促进制造业绿色化升级改造。

(五)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

按照“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对新设园区和拟升级园区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或者在总体规划中设置循环经济篇章,按产业链、价值链“两链”集聚项目、招商选资、优化布局;对存量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增强能源资源等物质流管理和环境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对综合性开发区、重化工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不同性质的园区,加强分类施策和指导,强化效果评估和工作考核。

(六)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推动行业间循环链接。组织实施产业绿色融合专项,在冶金、化工、石化、建材等流程制造业间开展横向链接。推动不同行业的企业以物质流、能量流为媒介进行链接共生,实现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建立跨行业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总结推广跨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布重点行业循环发展指南。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为导向,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效对接;推进农产品加工、生态森林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林业多功能性,推进农村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展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种养加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

三、完善城市循环发展体系

(七)加强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总结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经验,出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在全国设区城市推广。加强监管,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资源化产品评估制度,加大对非法回收处理餐厨废弃物行为的处罚力度。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布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建设工作。完善建筑垃圾回收网络,加强分类回收和分选。探索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继续推进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粗细骨料和再生填料,规模化运用于路基填充、路面底基层等建设。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将建筑垃圾生产的建材产品纳入新型墙材推广目录。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列入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评价体系。

推动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园林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探索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鼓励利用园林绿地废弃物进行堆肥、生产园林有机覆盖物、生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人造板、制作食用菌棒等。推动园林废弃物与餐厨废弃物、粪便等有机质协同处理。鼓励市政园林、花圃、苗圃、果园等使用有机肥、基质、土壤改良剂等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品。

加强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技术路线,建设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设施;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与餐厨废弃物、粪便、园林废弃物等协同处理;完善污泥无害化处置标准,鼓励将污泥处理处置达标的产物用于培育移动园林苗圃等。

(八)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能源共享。积极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供,进一步推动钢铁、化工等企业余热用于城市集中供暖,鼓励利用化工企业产生的可燃废气生产天然气、二甲醚等燃料供应城乡居民,鼓励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能源化利用。

推动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水循环链接。鼓励城市污水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及钢铁、电力、化工等工业生产系统,开展再生水用于农业浇灌的示范应用,完善相关标准。推动矿井水用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在沿海缺水地区、海岛积极发展海水淡化,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生产和生活系统。

因地制宜推动生产系统协同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推进水泥行业利用现有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生活垃圾等,推进火电厂协同资源化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推进钢铁企业消纳铬渣等危险废物。鼓励将生活废弃物作为生产的原料、燃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加强环境监管,确保安全处置。稳步推进有关试点示范,建立长效机制。

(九)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深化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对101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建设地区开展评估和验收。研究制定循环型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统筹规划布局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和废弃物处理空间,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制定循环型公共机构评价标准,引导公共机构开展节水型、节能型单位建设。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制定政府绿色采购产品清单。建立城市循环发展指数发布和评价制度。

四、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十)推动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在储量大、共伴生的铁矿、铝土矿、铜矿、铅锌矿、金矿、钨锡矿等矿区,开展金属矿产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示范。继续推进高岭土、铝矾土、磷矿等共伴生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尾矿有价金属的高效分离提取和高值高效利用,开展尾矿多元素回收整体利用。支持利用尾矿和废石生产建筑材料和道路工程材料。鼓励资源枯竭矿区开展尾矿回填和尾矿库复垦。

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重点推动冶金渣、化工渣、赤泥、磷石膏等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培育一批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强钢渣、矿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着力推进工业固废中战略性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大力推进多种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利用。

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动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鼓励利用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生产板材、纸张和生物质能源等。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粪便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沼气工程。推进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进废旧农膜、灌溉器材、农药包装物、渔具、渔船等回收利用。

(十一)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质升级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传统销售企业、电商、物流公司等利用销售配送网络,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鼓励再生资源企业与各类产废企业合作,建立适合产业特点的回收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回收机、回收超市等回收方式。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动“两网融合”。

提升“城市矿产”开发利用水平。推动现有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提质增效,引导园区(基地)外的规范废弃电器电子拆解企业、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入园发展,促进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出台促进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提质升级的指导意见,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高值利用水平。

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示范。推动太阳能光伏组件、动力蓄电池、碳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复合材料和节能灯等新品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推进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在慈善机构、社区、学校、商场等场所设置旧衣物回收箱,建立旧衣物多种回收渠道,推动军服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鼓励服装品牌商回收本品牌的废旧衣物。推动建立废旧木质家具、木质包装等废弃竹木产品的回收利用体系。选择快递业为切入点,开展物流业包装标准化和分类回收利用试点,提高循环利用率。

(十二)支持再制造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推动重点品种再制造。严格质量和标识管理,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大型工业装备、办公设备等的再制造。继续推进大型轮胎翻新。继续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支持再制造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建立再制造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清理制约再制造产品流通的规定,鼓励再制造产品销售和使用。

规范再制造服务体系。针对不同产品特点,建立以售后维修体系为核心的旧件回收体系,规范发展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支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拆解企业将硒鼓、墨盒等可再制造旧件交售给再制造企业。建立再制造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将再制造产品纳入汽车同质维修认证体系。鼓励专业化再制造服务公司与钢铁、冶金、化工、机械等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开展设备寿命评估与检测、清洗与强化延寿等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推进“军促民”再制造技术转化,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推动再制造业集聚发展。长沙、张家港、临港等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的地区开展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条件成熟时,选择部分区域探索开展技术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有利于技术引进的可再制造件进口。

(十三)构建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城市群为重点,统筹规划和建设区域内工业固废、再生资源、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跨行政区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废弃物协同处置信息平台,促进废弃物协同利用和处置。促进报废汽车拆解、危废处理等废弃物跨行政区域流动,现资质互认、政策协同、体系协同,推动废弃物协同处置。

五、强化制度供给

(十四)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率先在电器电子产品、汽车、铅蓄电池、饮料纸基复合包装等领域推行。在部分地区和电器电子产品、汽车产品等领域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选择重点品种试点实行目标回收制,建立第三方管理制度。选择适宜的工业产品、消费品种类,推行生态设计。建立重点行业生产者责任延伸信用评价制度,适时发布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情况年度报告。

(十五)建立再生产品和再生原料推广使用制度

实施原料替代战略,引导生产企业加大再生原料的使用比例。分类发布再生产品和再生原料标准和目录,建立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制度。率先推动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提高再生原料使用比例。推广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或道路中,强制使用一定比例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进大宗固体废物替代建材原料,限制同类天然建材原料开采。

(十六)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制使用制度

制定发布限制生产和销售的一次性消费品名录及管理办法,对纳入目录的产品实行分类管理,制定完善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税收及贸易政策。支持研发可重复使用的替代产品。研究制定一次性产品的生态设计标准,提高回收利用率。

(十七)深化循环经济评价制度

建立以主要资源产出率、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国家层面资源产出率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发布不同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城市循环发展指数等综合性评价方法,适时发布区域循环发展指数。对国家确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园区循环化改造等试点示范单位进行评价考核。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定期对各地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循环水平等开展第三方评估评价,并向社会公布。

(十八)强化循环经济标准和认证制度

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立完善产品生态设计标准,推动重点行业循环型生产方式技术管理标准化,完善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再制造等标准,加快健全再生产品及原料、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利废建材等产品标准。深化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开展不同行业、领域的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支持社会团体制定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团体标准。

建立规范的循环经济认证认可制度和计量体系。开展再制造企业的生产质量体系认证,支持第三方认证机构开展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等绿色产品认证,并作为政府采购、政府投资、社会推广的优先选择范围。进一步健全能源计量体系,提高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和能源计量数据分析利用水平,加强能源计量技术服务和能源计量审查。

(十九)推进绿色信用管理制度

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企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黑名单”等信息。建立企业循环经济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信息、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安全环保信息、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质量信息等纳入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支持开展企业绿色信用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动态分类管理,并作为信贷审批、贷后监管的重要依据。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在循环经济相关补贴、优惠政策等方面优先支持,对失信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

六、激发循环发展新动能

(二十)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

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支持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制造、废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共生与链接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研发制造。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发布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名录,健全循环经济技术、装备的遴选及推广机制,建立应用推广的信息平台。

(二十一)发展分享经济

创新消费理念,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把分享经济作为优化供给结构、引导绿色消费的新领域,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支持闲置房屋、闲置车辆、闲置物品的分享使用,发展分享办公、分享存储、分享信息,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效率。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设备租赁产业,推动外包式服务发展,培育专业的循环型生产服务企业,改变传统产品提供模式,提高产品维护专业化水平。鼓励专业分享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和信用评价机制,实现分享商品、信息、服务的在线交易。

(二十二)扩大绿色消费

鼓励绿色产品消费,大力推动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再生产品使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计划。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完善绿色产品统一标识、认证制度,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鼓励建设各类绿色流通主体。大力推动企业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和支持企业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加大对绿色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各类公共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推进不同公共交通体系之间以及市内公交系统与跨区域交通系统的无缝链接,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

(二十三)创新服务机制和模式

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鼓励通过合同管理方式,为产业园区和企业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与居民社区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合作,促进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利用两个网络系统融合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培育和扶持一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营等服务的专业化公司。

(二十四)支持资源循环产业“走出去”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循环经济理念模式、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际交流和进出口贸易。配合工程输出、产能合作,支持国内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到海外投资,增强境外资源就地转化加工能力,把海外再生资源作为资源安全保障的来源之一。推动再制造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实施对标行动,保障再制造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等达到欧美国家条件,培育以增材再制造技术为特点的装备现场修复技术,健全海外服务保障体系。

七、实施重大专项行动

(二十五)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

制定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计划》,各地要制定本地区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方案,明确改造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其中,长江经济带的化工、轻工等涉水类园区,京津冀地区的冶金、建材和石化等涉气类园区和工业集聚区要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园区外的城市企业逐步“退城入园”。发布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南》、《园区循环化改造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纳入园区考核体系。国家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专项建设债券等加大支持力度。到2020年,国家重点支持100家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推动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二十六)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行动

建设20个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汇集资金、技术、农田等生产要素,向产前投入、产后加工、贮藏、运输、销售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环节延伸,推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横向链接,形成种、养、加、游等深度融合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十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行动

在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布局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城市低值废弃物协同处理基地,对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城市污泥、园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等进行集中资源化回收和规范化处理,完善统一收运体系,建立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等收运处理企业的规范管理制度,推动典型废弃物的集中规模化处理、利用。发挥各类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的协同效应,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垃圾焚烧、填埋设施的协同共享,加强能源、水资源和固废处理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建设以城市为载体的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基地,推动共伴生矿、工业固废、危险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制定区域整体解决方案,建设区域性大宗产业废弃物信息交易平台,实现产业废弃物多途径、多层次、协同化利用。

(二十八)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行动

以企业和行业为载体,建设50个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开展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发布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加快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动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化工废渣、赤泥等大宗固废的综合利用,拓宽利用途径,提升利用水平。

(二十九)“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

制定发布《“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方案》,支持回收行业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建立重点品种的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推动园区产业共生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的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和价格指数。支持汽车维修、汽车保险、旧件回收、再制造、报废拆解等汽车产品售后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互通共享。在30%的地级以上城市建设再生资源在线回收平台,再生资源、产业废弃物年在线交易规模超过5 000亿元。

(三十)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行动

统筹规划京津冀地区的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一批跨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重大示范工程,在北京、天津等城市率先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京津地区为核心推进再生资源专业化规范化回收体系建设;在京津冀地区探索建立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跨区域资源化消纳利用的综合体系试点;依托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改造和完善相应回收、拆解和再利用基地和园区;依托河北现有产业基础,建设京津冀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结合滨海新区、曹妃甸等国家级产业区建设,构建跨城市、跨地区产业链接,推动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三十一)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推广行动

建设30个左右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推广平台和示范应用基地,选择电子电器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纺织企业等在生产环节推广使用再生材料。选择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维修销售等产品营销渠道和煤炭、石油等采掘企业开展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支持中央企业在维修体系中应用再制造产品。选择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应用。到2020年,骨干电器电子生产企业再生材料使用率达到20%,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使用面积超过1 000万平米,主要再制造产品市场覆盖率达到10%。

(三十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行动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循环水平为核心,开展循环发展宏观战略、制度创新、政策机制和重大共性或瓶颈式技术装备研发,推进资源循环基础理论与模型研究、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生物质废物高效利用成套技术与大型装备产业化、新兴城市矿产精细化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加强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共性技术创新,加强典型区域循环发展集成示范模式示范。

(三十三)循环经济典型经验模式推广行动

总结凝练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典型经验、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典型模式案例,结合工作实施向全社会推广发布。制定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指南。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途径,宣传循环经济典型案例和试点示范经验。采取组织现场推广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方式,加大对典型经验的推广力度。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的力量,面向各级领导干部、政府及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推广。

(三十四)循环经济制度创新试验行动

选择若干地区、行业开展循环经济制度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形成循环经济核心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选择部分行业试点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开展目标回收制和企业回收联盟试点;开展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制度实验,选择部分电器电子企业、汽车企业开展再生原料应用试点,选择若干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推广试点;开展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试点,探索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的具体措施;选择部分区域、部分行业开展产品分享、服务分享、信息分享试点。

八、完善保障措施

(三十五)健全法规规章体系

推动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增强法律约束力,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配套法规规章,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或实施办法。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加快制定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铅蓄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的管理规定。研究出台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名录及管理办法、建筑垃圾回收与资源化利用管理办法、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三十六)理顺价格税费政策

深化价格改革。合理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快推行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全面推行居民用电、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全面落实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脱硝、除尘电价政策。完善鼓励煤矸石、垃圾和沼气发电的价格政策。完善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提高收缴率。探索垃圾计量收费,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和餐厨废弃物的排放收费制度。

加强税收调节。深化资源税改革,逐步扩大征收范围,实行清费立税、从价计征,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稳步推进消费税改革。进一步规范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而进口的关键零部件,按有关政策规定实行税收优惠。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基金、新型墙材专项基金。

(三十七)优化财政金融政策

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强化财政资金与社会融资的联动,通过PPP和第三方服务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循环经济。创新融资方式。落实绿色信贷指引,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积极落实绿色债券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资源循环利用重大项目建设。研究探索赤泥、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标准化、证券化的方法,研究上市与循环发展相关的期货、期权产品。

(三十八)加强统计能力建设

建立重要资源消耗情况的统计监测机制,各级统计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保障工作经费,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推动园区、企业建立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的动态台帐,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各地政府要对统计工作给予相应支持。

(三十九)强化监督管理

开展再生资源集散地专项整治,取缔非法回收站点和集散市场,坚决关停无照经营、达不到环境标准和安全标准的小企业、黑作坊,持续打击非法改装、拼装报废车、非法拆解电器电子产品的企业和集散地。加强进口固体废物管理,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

加强重点领域规范管理。强化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备案管理,完善对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企业的资质管理,严格铅酸蓄电池等特殊品种的管理。加强对再制造产品标识使用的监督检查,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对生产超薄塑料购物袋的查处力度,巩固“限塑”成果。加大对生产、销售过度包装商品行为的查处力度。

九、加强组织实施

(四十)落实地方工作责任

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循环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定本地区的循环发展规划或引领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和完善本地区促进循环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本地区的工作协调机制,做好部门分工,加强相关统计和评价工作,逐级落实工作责任。

(四十一)明确企业主体责任

推动企业按照循环型生产方式组织企业生产,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评价对标工作,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四十二)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加强宣传引导,把循环发展的有关内容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营造促进循环发展的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继续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循环经济理论、模式的交流,强化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宣传,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推进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

(四十三)加强组织协调

校服征订征求意见稿 篇7

一、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继续教育承担着前所未有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继续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将继续教育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并列为教育的八项发展任务之一,并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大力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开发人力资源、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二、《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共分八个部分、三十二条。

第一部分:切实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主要阐释继续教育的内涵、重要意义、地位、作用、成就、问题与挑战等。

第二部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总体要求。阐述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目标和基本任务。

第三部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针对不同类型继续教育的现状和不同人群的继续教育需求,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会生活教育,重视开展扫盲教育,加快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四部分:优化继续教育办学与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办学体系的发展与服务定位问题,提出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开展继续教育,支持行业企业积极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教育网络,提高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继续教育办学服务水平,发挥传播媒体和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的继续教育服务功能等五方面要求。

第五部分:着力加強继续教育质量建设。包括全面提高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增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加强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内容。

第六部分:大力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强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等三个方面内容。

第七部分: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法规制度。包括建立政府统筹管理体制,健全有关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激励制度与机制,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与机制,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监管制度与机制,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建设等内容。

第八部分:切实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包括落实各级政府管理职责,加强指导和支持,构建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环境等内容。

三、对《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的重点内容如何理解

第一,《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并从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扫盲教育、学习型组织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二,《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整合并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传播媒体和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教育网络,优化继续教育办学与服务体系的措施和意见。

第三,《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划了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了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招生制度,构建沟通衔接的证书体系,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认证标准和开放共享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

第四,《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强调了保障继续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建设。如实施继续教育和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沟通与衔接的制度;建立共同分担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继续教育投入制度与机制;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与机制;推进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建设等。

(摘自教育部网站)

上一篇:关于电力电缆线路的运行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研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