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后体会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香菱学诗》教后体会(通用11篇)

《香菱学诗》教后体会 篇1

——一堂语文课、教学调控应注意五个方面

xx中学:余立正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训练的指导及对学生思想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指导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借助现代化媒体,由形象思维入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堂语文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课堂气氛,思维流量,思维迁移等都需要调控。下面以《香菱学诗》为例。谈一些个人体会。

体会一:应调控教学内容,内容适中。

一篇课文,教学要点较多,往往在有限的一堂课里,不可能全部掌握,老师若想面面俱到,弄不好,讲的知识零星而又杂乱,学生不知所云,甚至一无所获,为此,老师在一堂课里,先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如《香菱学诗》是我国伟大的现实古典小说《红楼梦》节选。众所周知,一篇小说具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三个要素。而教学中,一堂课想面面俱到是较难的。为此,学习《香菱学诗》这篇课文第一堂课要求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

1、概括出香菱学诗各过程的内容,找出多种划分课文层次的方法。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受到什么启示?

体会二:调控教学时间,速度音量相宜。

教学心理学认为:讲课速度过快,容易使学生思维受阻,造成“消化不良,”速度过慢,容易使学生思维松弛,注意力分散;声音过高易使学生疲劳,声音过低又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学习《香菱学诗》时,先让学生看多媒体播放的《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片段用十分钟时间,再快速朗读课文用5分钟,然后分组讨论《香菱学诗》的过程可分几部分?(讨论出“四分法”,“三分法”,“两分法”)。每部分用简要语言概括用十分种,让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然后总结用5分钟。教师总结时,速度音量要适中,讲课要抑扬顿挫。

英国经济学家——巴特莱、曾提出一个“巴特莱法则”。主要内容是说:“事物的80%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之中,此法则对教学结构的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要优化课堂结构,必须有取舍,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在45分钟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兴奋程度较高的课堂中段10分钟,(如刚才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正好安排在此段时间)将重点、难点、关键的总结性的内容安排在此段“黄金时间”里达到高效率的目的。做到教学速度音量相宜,错落有致。

体会三:调控课堂气氛。张弛结合。

课堂教学中应有张有弛。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集中。如:上课开始时,出示媒体,使学生兴趣提高,此后让学生讨论时又可轻松一会儿,接着让各组代表发言。老师总结归纳,这个最高点就出现在最佳的“黄金时间里”。学生便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过程中气氛活跃,张弛有度。同时,教师运用目光、表情、手势等姿态语言来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安排,可使学生在非兴趣高峰期取得同等教学效果。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体会四:调控思维流量,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本堂课,在媒体播放与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中,体现出了调控思维的流量,媒体播放这一环节,以形象思维为重,知识密度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量也大;讨论这一环节以抽象思维为主,通过互相讨论提高思维密度,增加容量,使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拉长。这样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扩大思维流量,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体会五:调控学生思维的迁移,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语文教师更要抓住机遇及时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香菱学诗》这篇课文的第二个问题是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同学有何启示?当学生讨论后得知:①环境造就人,香菱学诗时精神得到解放;②、有循循善诱的林黛玉老师指导;③、香菱有良好的资质,领误能力强;④、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到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前三点是外界条件或先天条件的作用,而第④点更为重要的是香菱后天的努力。正因为她如醉如痴地学诗、读诗、品诗、写诗,才使她写出越来越成功的诗来,那我们同学自己在学习上将有何启示呢?同学们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都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人认为:学习要产生兴趣;有的人认为:要有精血诚聚的精神等。通过学生思维的迁移,及时进行思想教育,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强烈要求自己今后在学习中去苦志读书。

《香菱学诗》教后体会 篇2

文虽长, 却可精讲;虽是精讲, 却意味悠长。

一、“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要有精当的取舍

哈默顿说“阅读艺术就是怎样适当地略过不必要阅读的部分”。语文教学中, 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就必须教学生学会阅读, 摒弃繁琐的分析, 将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舍弃删减, 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削枝强干, 追求简约而厚重的教学, 教学生有用的语文。一篇课文, 要探究的问题有很多, 因此, 要抓住最适合学生完成的目标去探究, 大胆舍弃。

于是我决定“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 紧扣文章的主人公香菱, 重点品析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细节描写, 把握香菱这一人物形象, 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将难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有精准的切入

对于一篇长文而言, 不管是运用何种教学方法, 进行怎样的处理, 找准切入的点, 就能带活整篇课文。研读文本之后,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一字评香菱学诗”。要求学生透过字里行间, 品读香菱是怎样学诗的?用笔画出评析的相关语句, 同时想一想你会用哪一个字来评香菱学诗?

这一问题带动全篇文章的理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在课堂上, 经过师生的思维碰撞, 产生了绚丽的火花, 学生在品读中总结出“苦”、“勤”、“专”、“痴”、“诚”“疯”等字, 香菱学诗勤奋刻苦而专注是她的外在表现, 而这一切都源于她对诗歌的痴迷, 可谓“苦志学诗, 精血诚聚”。学生在品析词句的同时能切实感受到:贴切的词语可以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传达出人物的精神, 通过侧面描写可以衬托人物的形象等。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零敲细打, 囫囵吞枣, 不应该是我们语文人的追求。如能在文章中努力寻找一条主线, 贯穿全文, 贯穿课堂, 牵一发而动全身, 集一问而悟全文,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感悟文本的主要内容, 领悟文章的内涵,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那么就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真正实现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的效果。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精巧的突破

“简约”不等于“简单”。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著, 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代表作。作者曹雪芹为什么刻画香菱这一人物?在她身上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本堂课学习的难点。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 如何引导, 才能既不至于晦涩难懂, 又不失于表层肤浅。长文精讲, 要有精当的“取舍”, 要有准确的切入点和精巧的突破, 只有找准突破口, 层层剥开长文的外观, 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在反复研读文本之后, 我留心到香菱有一个表情在文中反复出现,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 文中有大约16处写到香菱“笑”, 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我由此入手, 要求学生找出这些语句, 品读感悟作者对香菱的情感。很快学生就能感受到香菱学诗乐在其中, 作者对香菱饱含了赞美之情。在此补充,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千锤百炼之作”, 再以PPT配上《叹香菱》的音乐, 补充介绍香菱的悲惨命运。此时再来体会小说中她却为什么总是“笑”呢?“作者写《红楼梦》跟香菱学诗很像,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曹雪芹在香菱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某种审美理想。”“曹雪芹刻画香菱以笑写悲更显其悲, 香菱笑得越多越能引发读者的同情, 越能让人感叹其身世之苦。”“曹雪芹对香菱不仅有赞叹, 更寄托了很多的爱怜。”……此时学生思路被打开, 情感被调动, 智慧的火花也就尽现其中。

四、“窥一斑而见全豹”———要有精妙的拓展

语文学习绝不仅仅在于课堂, 一节阅读课的结束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启迪孩子的思想情感, 最终要能引导学生将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实现由“教”到“不教”的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香菱学诗》一文, 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由此自然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走近作者, 走进经典。

《香菱学诗》的启发 篇3

香菱到潇湘馆向黛玉求教作诗,黛玉先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这里,林黛玉说写诗的基本要求对于作文教学来说不也应该先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文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吗?虽说“文无定法”,但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各类文章的特点,文章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开头结尾等。这些写作的基本知识技能是要教给学生的。在作文教学中,写作的基本技能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体现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时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教材中好多文章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写作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通过对一篇篇精美范文的研习,化用,可以使学生获得规律性的写作知识,为学生写作找到了枴棍和依靠。例如:在学《济南的冬天》后,学生学会了篇末点题的方法;在《春》这篇文章中学生学会了巧用修辞的技巧,在《背影》中学生又懂得了刻画细节突现主题的重要。

黛玉让香菱把《王摩诘全集》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有了这三个人作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这种积累方法启发了我要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都要进行摘抄。

当香菱写出几首不成熟的诗作之后,黛玉一面指出诗作的不足,一面鼓励道:“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这话说得多好!也只有放开胆子,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东西。冰心说过:“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这是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的困惑,所以,作文教学不能缺少实际的练习,在教学中我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练习,并归纳出几种方法:①日记法。鲁迅先生写文章的三大秘诀之一就是勤练笔,而勤练笔的最好方式就是写日记。很多新闻工作者、作家、诗人的写作实践证明,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基于以上认识,每学期我都大力倡导学生写日记。②模仿法,比葫芦画瓢仿写文章。仿写具体地讲,就是学生借鉴范文中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及范文中作者观察,认识,表达生活的方法,然后依据自己的选材进行半独立写作。一般来说,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过程是:积累——模仿——创造。学生积累了写作知识并不能立即进入自能作文,之间还有个过渡,这就是模仿借鉴。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总是也积累,也模仿借鉴,也创造性作文的。随着写作能力的提高,模仿的成份逐渐减少,而创造的成份逐渐增多。在指导学生仿写时我特别注重仿写中引导学生访中有创,仿创结合。

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终于学会了作诗,也写出了几首好诗,深为黛玉、薛宝钗等人称赞,这虽说与黛玉的指导有方分不开,但先决条件是香菱善学、苦学、乐学。无论读别人写的,还是自己学写诗,她都“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甚至于在梦中都在读诗、作诗,被别人笑做“疯了 ”“痴了”。联系到作文教学,就不能不考虑解决好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学生对作文抱着“老师要我写”,为完成作业写的态度,老是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甚至于厌倦反感,必然难以写好。

《香菱学诗》4 篇4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 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 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 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 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

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香菱学诗》精品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原来的回目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这“苦吟”二字正是全篇主旨,梦中成诗是“苦吟”的最鲜明的体现,因而要作仔细的品读和探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香菱良好的资质、黛玉的指导得法、众人的关爱和赞扬、大观园宽松自由的环境等等,应结合香菱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使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能力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2.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突破方法:通读全文,在“香菱___________学诗”的话题引领下,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谈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揣摩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的经过,抓住她的指导有方,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突破方法:“《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教师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香菱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课后推荐阅读《红楼梦》与香菱有关的章回(第四回和第四十八、四十九回),进一步使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法:先通读全文,思考香菱是如何学诗的,初步感知香菱的人物形象;再精读课文“苦心写诗”等段落,品味作者精妙的语言;感受黛玉的人物形象,并从中获取阅读或写作上的启示。

2.迁移拓展法:补充香菱的遭遇和脂砚斋对香菱的精辟评点,把握作者对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设计一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设计

(一)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菱学诗说课稿 篇6

巫山初级中学 何桂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香菱学诗》,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香菱学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内容均是古代长篇小说中几个有名的片段。本文入选教材,意在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扩大阅读视野,提高文学修养,引导读书方法,培养读书习惯。

2、教材简析

《 香菱学诗》节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原著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 香菱学诗》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苦心学诗的经过。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对其成功原因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3、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据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腻烦、挖心搜胆等字词,丰富语言积累。

2)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香菱成功的原因,赏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有了较强的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说的赏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并总结学习心得。但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名著的自觉意识淡薄的现象,加上《红楼梦》故事复杂,人物繁多,寓意含蓄,更是让学生难以读懂,所以我利用歌曲和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香菱学诗的“苦”引起学生的共鸣,用其身世的“悲”打动学生的内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这部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阅读兴趣。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设想:新课标积极倡导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课的教学基本采用此方式,另外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还采用:情景设置法、提问法、点拨法。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具体学法为圈点勾画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其中讨论法很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我的新课教学分为“走进红楼、初识香菱、走近香菱、香菱悲歌、红楼悲歌”等板块。)

(一)激趣揭题,走进红楼。(时长约为2分钟)

一曲《枉凝眉》足以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一开始我就用歌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在动人的音乐中,播放图片,激情导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曲倾世《枉凝眉》,让多少痴男怨女又梦回红楼。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只有智慧的人才喜欢《红楼梦》,因为这里面有你一生学不完的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从《香菱学诗》这个片段走进《红楼梦》,做一次智慧的阅读。(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景激趣,自然导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巧妙地引出课题并介绍作家曹雪芹和作品《红楼梦》。)

(二)感知泛读,初识香菱。(时长约为6分钟)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此环节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

(设计以上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既可以积累词汇,巩固基础,又可以感知文章的语言特色,初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品析鉴赏,走近香菱。(时长约为18分钟)

《新课标》指出:阅读文学作品“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而在这个环节,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突破重难点。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个组讨论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全班交流。四个组的任务分别是:

1、析香菱学诗之苦。

学生从文本找出表现香菱学诗“苦”的句子并体会“苦”的含义。

2、品香菱学诗之笑

学生找出文中写香菱笑的句子,思考:一个命运如此坎坷的女子,为何总是在笑呢? 通过一“苦”一“笑”的对比,用香菱学诗的“苦”引起初三学生的共鸣,用香菱乐观的“笑”打动学生的心灵。

3、探香菱成功之因。

香菱一共作了三首诗,对这三首咏月诗你怎么评价? 鉴于学生品读诗歌的经验有限,而理解三首诗的梯度,尤其是理解第三首诗的情感对于学生深入理解香菱这个人物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想将三首诗的简单注释在上课前让学生了解,帮助学生理解三首诗歌,并引导学生明白,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方能打动人,才是好文章。

学生进一步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4、学人物塑造之法。

首先揣摩归纳文中对香菱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

然后引导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样设计,既给学生具体有效的指导,又让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四)质疑思读,香菱悲歌。(时长约为5分钟)香菱学诗很苦,又乐此不疲,是什么力量推动她这样做呢?她学诗的目的是什么呢?结合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的判词介绍香菱的身世命运,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香菱。学生自由讨论,积极发言,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

香菱,一个美好的女子。最后却饱受凌辱而死。这就是红楼女子香菱的命运,而红楼中又有多少女子的命运如香菱般苦楚、令人感伤呢?由此自然引入对红楼梦中众多女性命运的一个追问。

(五)拓展研读,红楼悲歌。(时长约为3分钟)

教师拓展延伸,举例介绍《红楼梦》中其他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宝钗、探春、惜春……一个个美丽的女子,却都难逃命运的捉弄。这真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鲁迅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些美丽的女子身上,曹雪芹都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诚如他在小说开头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可以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从《红楼梦》看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将学生的文化审美引向更广阔更深刻的层次,并将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六)总结借鉴,治学境界。(时长约为5分钟)

1、首先教师提问:从香菱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中考在即,你打算怎样做?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联系自身实际谈收获和启发。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针对新课标三维度之一的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香菱的气质品格化为自己学习的不竭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然后教师总结: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课后感悟。(时长约为1分钟)

同学们,如果今天你被这个充满灵性、充满诗情、美丽执着的香菱感动了,那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红楼,去感受大观园里那些以诗寄情的女子们的美丽与芬芳。香菱走了,“红楼”中诗一样的女子们最后也都以凄惨的方式走了,但是她们的“魅力”却铸成了我们心中永恒的红楼梦!

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课外阅读《红楼梦》,以《我眼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等)》为题,为你喜欢的一个女性人物写一篇文章。

(因为一节阅读课的结束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新课标提到,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为学生终身喜爱读书打下良好基础。)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思维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本课我抓住“黛玉教诗”和“香菱学诗”两个部分,分别突出“善”和“苦”,板书清楚直观,示范性强。)

从《香菱学诗》中学为师之道 篇7

按说香菱拜宝钗为师更为有利, 一则她为宝钗的嫂子 (尽管身份是妾) , 同处一府方便请教, 二则宝钗的水平也堪为其师。香菱舍近求远, 是因为在宝钗认为女孩子无才便是德, 多少让香菱敬而远之。黛玉没有因为香菱与宝钗的关系而拒绝她, 心无城府;更没有世俗的观念。很能体现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理念, 让人肃然起敬。黛玉满腹诗书, 才华横溢。香菱拜师, 她当仁不让:“既要作诗, 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 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本就羸弱多病的黛玉, 热情、自信, 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

开始学诗, 黛玉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 不用一年的工夫, 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自信心, 香菱自然上了劲, 从而有信心有兴趣地学下去了。兴趣乃学习之母啊。

对于一个初学者, 如何让她快速入门, 黛玉很有一套。她知道香菱有一些学习的经验, 但也可能受到这些经验的桎梏。你看她如何化繁就简, 直陈要旨。黛玉说写诗“不过是起承转合, 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 实的对虚的”, “若是有了奇句, 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让香菱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 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如何去立意呢?黛玉没有教她具体的方法, 而是开列书目, 其针对性非常强。香菱喜欢“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类浅近诗句, 黛玉给她开列了王维、杜甫、李白等大家的诗作, 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位, 从感性上去习得立意。黛玉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基础, 全面落实, 重视诵读和感悟, 而没有繁琐的讲解和剖析。这正是学习语文的真谛, 让学生沉浸—体验—感悟。

有了大量的感悟, 再去写, 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黛玉深谙教学原理, 做到及时检查反馈:你竟做一首来。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来时, 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有, 只是措辞不雅。”同时帮助她分析原因, 找出对策。“你说他这‘上孤烟’好, 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瞧这一句, 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 递与香菱。香菱恍然大悟。黛玉站在立意的高度帮助香菱克服了初学者简单模仿, 东施效颦的弊病。其深厚的功底当让我们今天不少的语文老师汗颜。一首不行, 再来第二首, 第三首, 直至香菱写出新巧而有新意的佳作来。每一首都给香菱点评, 诲而不倦。

黛玉的热心让香菱有了学诗的机会, 黛玉的正确引导让香菱很快在大观园中脱颖而出。在《香菱学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热情、有自信、有诗性、有灵性、有悟性、有耐心、有创造性的好老师。

窦桂梅老师说:“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 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 也只是徒有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 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 震撼学生的灵魂。”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说“人活在世上, 最主要的是能不能有一颗好心。心肠好了, 那么体力强点弱点, 才能大点小点, 他都能尽心竭力地为别人为世界做好事。反过来, 心肠坏了, 就不好办”。作为教师有一颗好心, 就会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以敬业务实的工作精神开拓、进取, 立足于讲台, 自信能用满载爱的教育点拨学生的心灵, 奏响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

教师不仅是一个仁者更应该是一个智者。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 一个教师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 才能吸引学生。“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 那你尽管放心:他们 (学生) 全会站在你这一边。”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精深的知识, 才有可能把它传授给学生, 并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是智者, 这种“智”就体现在“授之以渔”, 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 增长见识, 再运用学习方法和自己的见识主动地获取知识。新时期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知识的培养者。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见识, 在有见识的同时更多地获取知识, 这就是培养方法的真正意义所在。

《香菱学诗》中蕴含的诗学观 篇8

关键词:香菱学诗 诗学观

《香菱学诗》选自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的第四十八回,讲的是香菱暂居贾府向黛玉请教如何作诗的故事。这个故事分为三个部分:

一.黛玉谈学诗

黛玉首先讲了作律诗的基本规则:押韵(平仄),其次推荐了香菱需要阅读的诗作。首推《王摩诘全集》,100首五言律诗。之后一二百老杜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完这三个人之后,再去读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东汉、南北朝的诗人)。我们从黛玉的推荐的诗人和诗作可以看出黛玉对于诗歌初学者阅读材料的选择的看法。

1.体裁次序。

先五律,再七律,最后七绝,总的来说是由易到难。严羽《沧浪诗话·诗法》中提出:“律诗难于古诗,绝句难于八句,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五言绝句难于七言绝句。”黛玉对此十分认同。

2.诗人次序。

黛玉让香菱先读王维,次读杜甫,再次李白,最后东汉、魏晋六朝名家。

王维诗的特点在于诗中有画,善于表现直观的画面,初学者容易进入它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同时,清淡的语言背后蕴含着无限韵味,正是倡导“含蓄蕴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之作。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这种正宗的古典诗歌是学诗第一步。

杜甫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的题材比王维要广很多,从国家命运到百姓生活,尤其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把握较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感情真挚动人。其次,杜甫的诗的立意阔大,不拘于小物,胸怀宇宙天下。通过读王维的诗学习了基本的作诗技法后,学杜甫的诗能够扩展胸襟、开阔眼界,学到更多遣词造句、表达感情的手法。

李白的想象丰富,很多诗句都是浑然天成的,很难去模仿,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用法无法”,丢掉那些条条框框,遵从内心的情感,达到一种清丽自然的诗风,可以说是作诗的最上乘境界。

这种梯度式递进的方式,也是曹雪芹关于如何学诗的一大见解。

3.起点。

起点也就是选择的阅读书目的高度。黛玉选择的诗人都是久负盛名的诗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思路一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黛玉为香菱学诗指定了一个高起点,这非常重要,非深于诗者不能道。唐太宗《帝范》中提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思是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后来,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也曾提到过这句话。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先选上乘之作,只有拥有了一个高起点,香菱学诗才能完全地沉溺其中,进步迅速。

二.黛玉、香菱解诗

黛玉认为“词句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不以词害意。”这从她推荐的诗人诗作中也能窥见一斑。

香菱提到自己最喜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时,黛玉却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黛玉不喜的原因是觉得放翁的这句过于“浅近”。我们先看一下这整首诗。这首诗是陆游所作,诗前有小序:“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说明本就是诗人闲暇时所作,原诗如下: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钱穆先生则认为不仅仅是“浅近”的问题:“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有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意境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

从前面也可以看出黛玉是更重意境的,所谓意境,则是人与景,情与景的融合。陆游的这首闲时所作的诗显然没有表现出来。

三.香菱作诗

在香菱作诗之前,黛玉强调了一首好诗的要具备的最重要的一点:内容,即立意,立意是最重要的。“如果意趣真了,连词句都是不用修饰的。”这样理解诗歌创作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比较辩证的。同时,林黛玉的话,也适合一个初学者的学习心理。对初学者来说,了解一点写作的基本要求是应该的,但强调过甚,也可能束缚了他们的手脚,所以总结的“不以词害意”,这其实是对初学者的一个鼓励。

香菱读完黛玉推荐的书目,有所感悟,尤其是对于诗中的用字。黛玉以月为话题,让香菱回去作诗一首。前后作三首诗,前两首都不尽如人意,香菱越发痴醉,耗尽心力在梦得第三首,受到众人称赞。通过香菱作的三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学诗的三种层次:

1.无意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首句直接写月亮挂在天空中,颔联“玉镜”,“冰盘”也是月,全诗句句写月,太过直白显露,没有体现出诗歌含蓄、蕴藉的美感。

同时,也没有形成独特的意境。意境即为情景相融,但诗中只有景,没有情,而且描写景色所用的“夜色”“皎皎”“翡翠楼”“珍珠帘”“悬玉镜”“挂冰盘”“烧银烛”“映画栏”这些词都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并无情感的潜入。而“诗人助兴”“野客添愁”看似写的是诗人和漂泊的旅人看到月的感受,却仍是套话,并没有融入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紧紧扣题,生怕离题,香菱句句不离“月”,既显得呆板,又太过浅露直白,没有意蕴,所以黛玉才感觉“被他缚住了”。

2.近意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黛玉评价:“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这首还是有许多华丽的套话,虽不直接写月,但整篇仍在描写“月色”,还是没能摆脱话题的束缚。

但比之前一首,还是进步了,主要在最后一句:“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主人公从梦中醒来,发现只有自己一人在此,只能隔着窗帘静静地看着月亮的残影。这个场景里出现了一个具体、生动的人,并不像第一首里的“诗人”、“野客”这种概念化的形象序列。并且,最后一句溢出的淡淡哀伤,与前面的华美画面形成反差,很有韵味。

跟前一首相比,进步在于加入了“人”,融入了“人”看月时的“孤独感”,基本的意境已经有了,但少了一些趣味,没有留下让人遐想的空间。

3.达意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这一首比之前两首,主要是“新巧有意趣”,这首不直接描写月亮和月色,而是将月亮的描写与一种情感的描绘统一起来,比之前两首,做法新奇。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不同于前几联一味描绘环境,而是描绘出一个夜倚栏杆的思妇形象,通过一句反问,直接抒情,说出了“不得团圆”的遗憾和愤恨。而“我”借问嫦娥,既是点明问月,也给人一种命运相似的唏嘘感。这个思妇形象,很大程度上有香菱本人的影子,因此,这里她送入了自己的感情,立意就明显高于前两首,也符合了黛玉所说的“不以词害意”。

但不能否认,香菱虽是“诗痴”、“诗魔”,但并未成为天才诗人。诗的中间两联仍是套话的堆砌:像“砧敲千里”、“江上闻笛”“红袖倚栏”等,都是古诗中经常使用的意象。而妇女问月、嫦娥,也都是写月经常用到的典故。所以说,香菱的作品仍未能出俗套。

四.结论

在《香菱学诗》这篇中,通过黛玉谈学诗、解诗、香菱作诗,曹雪芹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学诗的过程和递进层次以及他自己的诗学观。黛玉曹雪芹并未把香菱写成一个天才诗人,这里能看出他的匠心,不是每个人都有学诗的天赋,上乘诗作不是靠苦学、苦吟就能得到的,从他推王维、李白也能看出他的诗学观:作诗需要天赋,天才诗人是难以模仿和超越的。

参考文献

[1]刘永良.借一事而巧写数人——《香菱学诗》中的人物刻画[J].阴山学刊.2001(1);

[2]刘明.从香菱学诗看其悲剧命运[J].文学教育.2013(12);

[3]詹丹.从说开去到说进去——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香菱学诗》[J].红楼梦学刊.2011(1);

[4]孙绍振.香菱学诗——诗话体小说[J].语文建设.2014(8);

[5]张平仁.香菱学诗再论[J].红楼梦学刊.2009(6);

[6]马生林.香菱学诗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J].宁夏教育.2005(10);

[7]王斌才.寓诗论于人物描写之中———品读香菱学诗[J].中学语文园地.2006(8);

[8]惠国钟.教与学的典范:林黛玉教诗与香菱学诗[J].南都学刊.2009(3);

[9]冯道常.香菱的“呆”[J].思维与智慧.2009(19);

[10]张美杰.浅析香菱学诗中的“笑”[J].文学教育.2008(6)。

[11]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12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篇9

③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教学重点:精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第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幻灯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感受红楼。

1、播放红楼梦主题曲

2、作家谈红楼梦。

著名的作家王蒙说“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说过: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读《红楼梦》,才爱读《红楼梦》,因为这部书里有你一生所需要的知识。

二、品味文章题目

三、诗意红楼。

一部红楼,千古流传。前面同学们初步感受了课文,了解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先后写了三首诗歌,下面我们来看看香菱所作三首诗(多媒体展示)

请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几方面对诗歌进行逐一赏析,师逐一点评。四,走进红楼。A、正面描写

1、香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歌,进步这么快的原因在哪?

2、请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认真、执着学诗的语句(多媒体展示)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请读出认真执着的感觉来(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方法)

引出原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香菱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理想。曹雪芹“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得来不寻常”而香菱也是几易其稿,终得佳句,真可谓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啊

4、那你觉得香菱学诗苦吗?

请找出相关语句(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香菱笑的语句来)请依次找出并读出(找一生读出可爱来,师指导朗读)

由此可以看出香菱学诗是乐在其中,真可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啊 香菱总是笑吟吟的,真是可爱的女子

多媒体显示(香菱说自己学诗只是玩玩,带着这种心态写出了好诗,其实是不玩之玩,我知道北大清华好多学子都是以这种不玩之玩的学习态度把学玩到最高境界的,如果同学们能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治学心态,相信明年的中考你们一定会金榜题名

5、香菱论诗尤其可爱(视频播放)

(诗味诗境)诗歌是无理而妙,妙不可言,诗歌也说不出话,诗歌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诗在象外,诗在笔墨之外,诗在诗外。我们找出了对香菱的正面描写 它的作用是:表现她学诗的专注投入,乃至痴迷的境界

B、侧面描写

※视频播放香菱刻苦学诗

1、找出宝钗的语言播放幻灯片

侧面描写

(一)“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呆子了。”-----(宝钗)

“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害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宝钗)“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宝钗)侧面描写

(二)“„„越发成个呆子了。”(宝钗)“这个人定要疯了!”(宝钗)“可真是个诗魔了。”(宝钗)“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宝钗)

.宝钗的话烘托了香菱的专注,执着,但更多的是流露出她对香菱学诗的漠然,对追求心灵充实与自由的有意压制,很显然,他不是香菱的知音,更不是宝玉的知音。

2、觅知音(宝玉又是怎么说的呢?学生找出并评论?宝玉为什么要说天地至公?)播放香菱身世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借宝玉之口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

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他同情香菱,对香菱所作之诗大为赞赏,所以说宝玉才是香菱的知音,也是黛玉的知音。)

六,玩转红楼

电视剧《更年期撞上青春期》正在热播,你们试想一下,当古典遇上现代,经典撞上流行,可能会怎样?《荷塘月色》,《传奇》等歌曲都是你们的最爱,当然也是老师的最爱,其歌词有古典韵味,其旋律有婉约动听,就像方文山的《青花瓷》,他们都是取自我们的古典诗词,我们也来效仿香菱玩玩诗歌吧,诗歌可以唱,可以画,可以跳,可以改写等等。上课之前,我侦查了一下,知道你们班藏龙卧虎哦,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玩香菱的成功之作吧(多媒体显示歌词)

七,寄语红楼:美丽的大观园让香菱身心自由温暖,这也是她最终作出好诗的原因之一,让我们来看看大观园里的才子佳人吧(多媒体展示金陵十二钗你愿走进红楼梦,和那群精华灵秀的青年男女畅游大观园,与他们为伴,做香菱的知音吗?请同学课后阅读《红楼梦》吧

《香菱学诗》优秀教案 篇10

1、通过学习本文,初步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

3、学习香菱苦志学诗的勤奋与坚韧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教法学法设计: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浅近,人物形象鲜明,因此本文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合作交流来分析人物鲜明的个性,欣赏作品塑造人物的高超的方法。进一步明确鉴赏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自学指要:

1、收集有关曹雪芹资料。了解《红楼梦》梗概。

2、阅读《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章回,全面了解香菱的身世遭遇。

3、观看录像《香菱学诗》

3、认真阅读《香菱学诗》,理清情节,把握主题。

4、分析人物形象,写阅读笔记。

教学步骤:

一、考一考,导入课文

1、被誉为我国“古代小说顶峰之作”的一部小说。

2、请说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并说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情节。

人物:

情节:

3、(出示香菱图片)还记得她是谁吗?昨天我们看的是录像,是视觉的艺术,今天我们来欣赏文字的艺术。

二、理一理,故事情节

问:概述香菱学诗的过程。

拜师――读诗――论诗――写诗学生说出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即予肯定。

三、赏一赏,人物形象

理清了小说的情节,我们说人物。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我们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今天这节课,就是一节文学欣赏课,要赏的便是这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1、请拿出你的阅读笔记,说说你眼中的香菱。

学生交流:香菱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执着、可爱等等(此处把学生说的板书于黑板上,说得合理即鼓励)。

2、在学生分析人物的同时,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明晰: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3、议一议,问题探究(小组讨论)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香菱的刻苦、黛玉的指导、大观园的环境)

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4、这样一个精华灵秀,可爱可敬的女子,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却看到暗示她的一生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其实是《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一个悲剧人物。判词中说其“平生遭际实堪伤”。你能说说香菱的“平生遭际”吗?

5、请你总结一下,你在分析人物形象是用了什么方法?

四、小结: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

五、布置作业

1.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我们的课文中并没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按照课堂上的分析方法,写一篇《香菱学诗中黛玉性格分析》于作文练习本上。

《香菱学诗》教后体会 篇11

关键词:《香菱学诗》;感受;《红楼梦》的思想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8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13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是:“读小说,能体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社会意义”;“能在鉴赏的过程中,感受优秀的人类文化结晶,吸收人类文化的养分,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红楼梦》是我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笔者试图通过学习《香菱学诗》,让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角度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分析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同时能够引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初步感知《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高峰的伟大之处。

一、激趣为首,迂回设问,走入教材,感受细腻的笔法

上课后,我并没有直奔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是采用了一个迂回战术,我故弄玄虚地讲了一个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似乎毫不相干,但是却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观点。

在备课时重读《香菱学诗》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贾宝玉在爱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林黛玉,却放弃了薛宝钗。我想同学们如果能仔细地读读课文也会明白这两个问题。学生果然被我这一新奇的观点吸引了,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阅读当中,并且不时地互相讨论、交流,不断地有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与意见不同的同学进行辩论。在交流、辩论中,我适时地作以点评、分析,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情节——香菱学诗,从宝、黛两人对待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上去感受人物、认识人物。

二、顺势切入,把握重点,鉴赏人物,感受《红楼梦》崇高的艺术性

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已对小说的人物形成了感性认识,并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对人物形象的理性分析,于是,我将教学转入了第二阶段。

全面地熟悉课文,学习依据课文中人物的言行去分析和鉴赏人物,只是学习本文的起点。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从作者刻画人物方法和人物形象鉴赏方面,谈谈对课文的主人公香菱的认识和看法。

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第二阶段的学习讨论进行得非常顺利,但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原本预设的课堂教学难点(感受《红楼梦》的思想性)却没想到在学生分析鉴赏人物的过程中,变成了生成性资源,平时就爱思考的筱筠在分析细节描写时说道: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探春劝她“菱姑娘,你闲闲罢”,她竟然说“‘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这个细节使得她学诗的痴迷程度显得生动而有趣。可是我不明白,曹雪芹花这么大的力气,写香菱究竟有什么目的?

三、逐层激趣、走出教材、突破难点,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原本我想提出来要学生思考探讨的难点问题,没想到由学生自己提了出来。于是,我将教学转向难点——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神态、动作乃至细节刻画了精华灵秀,悟性极强的香菱 “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地学诗,已经到了“呆”“疯”“魔”的程度,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呢?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如果对《红楼梦》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对有关香菱的章节不熟悉的话,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于是,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看到他们尽管苦苦思索、热烈讨论,但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已经进入了愤悱状态,下课时间也到了,我把教学引向了第三阶段——课外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情节,领

《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如果只是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传神的描写,曹雪芹只能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还不足以享誉世界,称之为“伟大”。上面的问题,同学们如果不了解香菱的身世,是没法解决的,所以,我想请同学们在周六和周日(我有意识地把这篇课文选在周五上。)阅读《红楼梦》中有关着香菱身世的章节,从《红楼梦》的思想性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下周一我们再来讨论好吗?

在双休日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身世章节后,我们继续着教学难点的讨论,但很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大多使用“可能”这个词语。在此,我抓住可能适时点拔:

几个同学都用了“可能”这个词语,说明自己对答案是没有信心的。我想大家要明确一个常识:小说的情节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人物形象是为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服务的。同学们能不能从这角度去思考作者安排“香菱学诗”这个情节的目的?

在学生联系香菱的身世、遭遇、香菱的诗进行了剖析之后,有学生明确地说:我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你看。”香菱的命运是一个悲剧,但是课文中作者却把她塑造的才情非凡,抬高了她的身价,这种才情与命运的反差,正好反映出封建社会是毁灭人性的。

还有学生说:从《红楼梦》全书来看,这么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给粗俗不堪、蛮不讲理的呆霸王薛蟠做侍妾,经常遭受他和金桂的凌辱和毒打,这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是男女不平等,而且摧残美好的事物,摧残人的精神追求。

上一篇:助理工程师聘任协议书下一篇:免费体检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