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反思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反思(共7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反思 篇1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多。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教学机智!如原本在我的设想中,由荔枝诱人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带出我的问题,即学生是否曾品尝过荔枝,由此让学生来介绍比较,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学生的回答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全班集体说“没有吃过!”幸好当是手中准备了荔枝干,急中生智。由此逆转情势。可当我要引入文中之时,童杰举手要发表意见。心急口快的他在举手的同时,人已经站起来。于是,课堂通过评价丁铭铭的描写而直接转入了关于说明方式和引用作用的小组讨论。而把作者介绍、字词正音给直接跳过了。同时因为看到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就补充了一个小组讨论,代替了原来的教师幻灯片展示。

同时,荔枝干这一小道具的运用也激活了课堂气氛。虽然和原来的预计有所差别,但总算物尽其用。

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但从丁铭铭的口头表达来看,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他属于班里语文中等水品。应该可以反应一部分同学的水平。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两个班中进行调查,选择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口头训练方式。

让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作备用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我觉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中尤其可以尝试。这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这次教学实录中的相关补记其实也得益于学生的纸上记录。但也发觉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草稿纸上如同画符。需要引导。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反思 篇2

体验式教学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 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不是单项的知识传递者, 其作用在于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 帮助和指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生从直接经验中学习;认知、体验和感悟是学生活动的基本方式;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和知识建构基础上的。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完整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 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 进而发表看法, 然后进行反思, 再总结形成理论, 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 他强调共享与应用, 认为“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模式。

二、语文体验式教学模式

语文体验式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指路, 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共同收集, 处理语言信息, 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 使学生在不断“体验”中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以下笔者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例, 从四个层面循序渐进讲述语文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 创设情境, 启动体验。

首先,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抓住引入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教师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学习目标, 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 让学生假设现在身处南方某个闻名遐迩的荔枝种植园 (背景以PPT图片呈现) , 配以诗文朗读, 如苏轼《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等本文中引用的诗句。但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引入都没有定式, 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有效保证其他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其次, 本次授课采用的创设情境的途径有实物演示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实物演示情境设计是课前去超市购买荔枝干 (因授课时节鲜荔枝已退市) 作为课堂实物道具, 在课堂强化练习阶段, 把准备的荔枝干分发给学生, 让学生把实物与课本中的荔枝结构图进行观察比较, 指出风干荔枝与新鲜荔枝的结构异同, 并让学生模仿白居易《荔枝图序》的句式仿写描述荔枝干的形态, 这样就把情境创设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语言描述情境设计是在情境导入前的调查:有多少同学见过荔枝, 又有多少同学吃过荔枝, 请这些同学谈谈对荔枝的观察或体验结果。

(二) 设计问题, 激活体验。

“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乃其久也, 相说以解”。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否则, 乱七八糟地瞎问一通, 学生“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这样做徒劳无功。

当学生渐渐进入我刚刚创设的情境时, 我用PPT展示如下三个问题: (1) 假定你是一名导游, 请你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荔枝; (2) 假定你是一所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带领学生春游, 请你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小学生介绍荔枝常识。 (3) 假定你是该种植园的一名果农, 请你向游客介绍推销你种植的荔枝。

这三个问题循序渐进, 构成体验教学的难易梯度:对导游而言, 文本材料充分, 无需加工, 拿来即用, 难度最小;对小学教师而言, 材料较充分, 但需要加工, 语言要经过内化整理, 生成通俗性话语, 稍有难度;对果农来说, 材料不太充分, 需要搜集补充, 而且除了介绍荔枝外, 还要生成推销策略的话语, 难度最大。另外, 材料取舍也体现出差异:对导游而言, 材料选取偏向于历史、地理和文化方面;对小学教师来说, 材料选取应偏向于构造、成熟期和食用禁忌方面;对果农来说, 材料选取应偏向于口感、营养、功用等方面。

我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 在一定的材料中选取信息, 按照问题要求生成话语,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如此体验训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下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在整堂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体验训练一以贯之, 并较好地与课文知识点及语言综合能力训练有机结合。

(三) 角色扮演, 升华体验。

职校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采用角色扮演这一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到新奇, 产生主动学习欲望。

角色扮演模块中, 共有四组学生上台表演, 第一组表演的是导游, 扮演者是一位男同学, 他的讲述主要集中在荔枝食用方法上, 采用与游客的问答互动的方式, 形式灵活, 气氛活跃;第二组表演的是小学教师, 扮演者是两位女同学, 她们采用分工讲解的方式, 而且自备道具, 讲述涉及面较广, 包括荔枝的触感、名称、品种、营养和食用禁忌等方面, 使用问答互动方式, 语言处理得当, 温婉细腻;第三组和第四组表演的都是果农, 分别是两位男同学, 他们讲述主要集中在介绍荔枝的科学知识、历史、功用, 为推销荔枝做了铺垫。在这个环节结束之后, 教师请两位同学分别对以上三组同学的表演作了简要评价, 教师最后做了补充与总结, 指出了优点与不足之处。此外, 在实物展示情境部分, 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 从实际看来, 实物比图片带给学生的刺激更有效, 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与味觉品尝, 可以相对准确地描述出荔枝干的特性, 甚至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壳如龟甲, 膜如蝉翼, 瓤肉干瘪呈褐色, 浆液殆尽如泥酪。”可见, 实物情境展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并能生成创造性话语。总的来看, 我们已经把体验教学与语文听、说、读、写综合实践能力训练结合起来, 并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效果。

(四) 评价反思, 践行体验。

通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实践, 我感到这种基于“体验”建构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而言, 有极其明显的变化。

1. 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针对这样的学情, 再结合职校生“好动爱玩”的特点, 我们认为应当大力推崇“体验教学法”。可以把情境教学做这样简单的理解: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教师做导演, 学生做演员, 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热情参与教学活动。

在基于体验建构的教学模式里, 由于教学内容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 使教学内容显示出开放和活力。原来互不相干、毫无生气的知识点, 在真实情景中因显示出相互关联而变得具有真实意义。知识点的关联方式和程度都是教师无法预设的, 学生因为没有固定答案的限制而敢于做大胆联想和猜测。因此, 教师组织教学时不得不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 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 提醒学生检验形成的猜测和推理, 促使学生进行比较而产生新问题,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高质量进行。显然,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更贴近学生, 不再高高在上, 也不再把自己作为判定是非的权威。

在这样不可预见的自然生成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能因失去权威而产生“空杯”意识, 认识到自己必须不断学习, 包括向学生学习。并从中体会到, 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丰富的“本体性知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全知全能, 因为面对学生的个性思维, 教师不可能了解所有学生的思维方式, 但丰富的本体性知识一定能增强教师识别有价值猜想和推测的敏感性。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条件性知识, 注意积累实践性知识, 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 发展学科专长。

2.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基于体验建构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领进了真实的、逼真的生活情景之中, 为了解决问题, 学生已经将具备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都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工具, 借此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解释。知识的主动应用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情, 在应用过程中, 知识结构还在发生拓展:发现并建立了一些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对某一具体知识点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另外, 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体验教学中, 有的体验不需要所有学生参加, 学生要想依靠自己本身的力量赢得追求的东西或表现的机会, 需要参与竞争, 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有的体验需要学生共同配合完成, 极好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共存共亡的, 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美好的情操。因此, 体验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是语文人文性的重要方面。

体验式教学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 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了表达的机会, 提高了语文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从而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韦志成, 主编.韦志成, 著.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褚金红.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J].华中师范大学, 2007.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情感美 科学美 语言美 逻辑美 结构美

《南州六月荔枝丹》融科学性、思想性、文艺性于一体,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普作品,具有很多审美因素。这些审美因素存在于内容中,体现为情感美、科学美,存在于形式中,体现为语言美、逻辑美、结构美等。细细读来,给人以如赏美景、如饮甘泉、如品美酒的感受,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爱不释手。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教会学生体会它的美:

一、情感美

首先,《南州六月荔枝丹》思想性强,爱憎分明。它既是作者对真善的执着追求,又是自由的形象表达,所以是美的。如文章写汉武帝栽培荔枝失败后,“迁怒于养护的人,竟对他们施以极刑”,流露出作者对統治阶级残酷暴政的不满。又如文章引用诗句“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写出荔枝树绚丽烂漫的景象,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正如贺拉斯所说:“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的脸上引起哭的反应。”本文总是倾注着作家强烈的情感,感染着读者,使之引起共鸣。

其次,《南州六月荔枝丹》凝聚着作家勤奋、求真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为读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如文章介绍古人把荔枝向北进行移栽的历史,就列举了汉武帝把荔枝移植长安,宋徽宗移植荔枝到宣和殿等史料。另外,文章还大量引用了文献资料、数据和事例介绍荔枝的知识,增强了说明的准确性、可信度。

刘叔成说:“美不仅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仅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且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激励人、愉悦人。”作者在行文中或赞美、或关切、或嘲讽、或批判,其感情的波涛“如万斛泉源,随地而出”,几乎“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他们受到教育和启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创造美的生活。

二、科学美

吴俊说:“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美的源泉,它不仅为人们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美的成果,而且其过程也可以是美的。”说明文是作家科学创作的结晶,其写作过程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具有科学美。

《南州六月荔枝丹》在介绍荔枝果时,从外壳、颜色、果形、大小四个方面介绍外部特征,先从膜、肉、核四个方面介绍内部结构,然后再并从花期、花形、花色、花性、花序、花蜜等方面对荔枝的花进行详细说明。又如《荔枝图序》中“瓤肉莹白如冰雪”的描写,作者指出“瓤肉”“不是果,而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纠正了前说的谬误,还事物以真实面目。这些分析说明,渗透着人的意志、力量、智慧和才能,既合规律性,又能给人以精神满足和快乐,所以是美的。

三、语言美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语言美主要体现为精炼、生动、准确而科学。

精炼是指言简意赅,以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如文章的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仅七个字,就包含了荔枝的主要产地南州(南方)、成熟季节六月(夏季)、果实特征丹(红色)等信息,简洁精练,能使读者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串串红艳艳的荔枝果,愉快的心情油然而生,自然进入了一个很好的阅读心境。

生动是指具有活力能感人。《南州六月荔枝丹》大量地使用修辞,使语言生动活泼,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如文章引用诗句“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将扔在地上的荔枝壳膜也描绘得如诗如画,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如把成熟的荔枝比喻成“绛囊”、“红星”、“珊瑚珠”,生动地描绘了荔枝果惹人喜爱的特点,让人产生“唾津的潜溢了” 。

高尔基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文中说:“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用语准确,其语言是美的。如文章第5段运用了“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等数字,准确地说明了荔枝的大小与重量,使人获得科学客观、明确无误的认识。

四、逻辑美

说明文在介绍事物时不是把各方面的知识简单地堆在一起,它总是按照知识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它们连接起来,衔接得天衣无缝,闪现着逻辑美的光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重点是介绍成熟时的荔枝的果实,文章按照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先介绍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然后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主次分明。又如文章写荔枝的果实,按膜、肉、核的顺序由外到内、由表及里进行说明,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荔枝先外观然后内察的观察顺序。文章采用了先主后次、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等顺序进行介绍说明,逻辑严密。

五、结构美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完整严谨、和谐统一。

刘勰说:“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际涯,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大意是说,文章首尾保持连贯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内容丰富而不松散。一句话,就是说结构要完整、严谨。完整、严谨也就是美。《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引出荔枝这个话题,第二层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第三层主要写荔枝的果实。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介绍荔枝的产地,第二层写荔枝的习性和表达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愿望。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完整,呈现出结构美。

古希腊数学家斐安说:“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的协调。”文章的开头作者以小学学习《荔枝图序》向老师质疑为引子造成悬念,开启下文。在文章的中间,借杜牧的诗批判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吃到鲜荔枝而不顾人民的死活。结尾引用苏轼的诗句表达了要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需求的良好愿望。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符合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即结构是和谐的,呈现出和谐美。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第14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刘叔成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吴俊《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第154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4]转引自吴俊《美学理论和美育实践》,第209页,同上.

[5]参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的实物观察活动,体会按被说明事物的组成部分结合相关问题,确定说明顺序的写法。

2、通过学生的实物描写活动,与课文对照,学习本文恰当地引用古诗文进行说明的写法。

3、了解荔枝的生态和生产情况,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4、理清文章思路,品味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三位一体的特点。

5、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待事物或现象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本文的结构思路。2、由表到里、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3、引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了解文中引用的诗文及典故,分析它们在说明中的作用。

2、品读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方法:1、观察描写法。2、合作探究法。3、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每人准备2—3粒新鲜的荔枝。

2、摘抄课文引用的诗文,指明作者、出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阅读全文。利用课文注释,结合查词典,解决生字词、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第一课时

一、从介绍荔枝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台上预先放些新鲜的荔枝)

一进教室,同学们就会发现讲台上有鲜艳诱人的水果——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的荔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解题、简介作者、文体:

1、这个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荔枝的哪些信息?

明确:(多媒体显示)三方面:(1)产地(2)成熟期(3)成熟果实的颜色。

2、这个标题出自哪一首诗?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明确:(多媒体显示)明朝 陈辉《荔枝》。

3、以诗句为题,有何好处?

明确:生动、新颖。且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文学色彩。

4、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5、简介文体:(多媒体展示)

三、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自己带来的荔枝,最后品尝。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记录观察及品尝所得;并把果皮、果壳装袋,以保持环境卫生。)

观察顺序: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请学生剥开荔枝)

果膜——果肉——果核

四、检查预习情况一(多媒体展示字词)

五、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二)要求学生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并对比自己写的观察品尝记录与贾祖璋写的`文章,看看有何异同之处?各有哪些优点与不足?

明确:(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结构提纲)

(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荔枝图片)

学生谈对比的结果。

六、布置学生再读课文,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一)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关于荔枝的描述准确吗?

(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学生齐读。)

明确: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荔枝图)

1、壳如红缯(丝织品)——错(粗糙、不平)——(教师追问)象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膜如紫绡(绸缎)——错(白色)——(教师追问)为什么会错?给我们什么教训?——(学生回答)误把内壁的花纹当作膜的花纹了;观察要仔细。(学生再次观察果膜。)

3、瓤肉莹白如冰雪——对——(教师追问)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5

4.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5.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三、通读课文,注意字词:

字词正音:

缯zēnɡ: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瓤ránɡ:瓤子醴lǐ:甜酒囊nánɡ:口袋

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ɡuīj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四、指导自读

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

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

3、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

5、提出疑问。

五、编写全文提纲,弄清顺序,理解脉络:

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说明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法可以参考。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品读赏析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点拨法。针对课文的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3.竞赛激励法。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各段信息要点,概括大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荔枝特写镜头。

同学们,这是我国南方非常有名的一种水果,它叫——(学生齐答:荔枝),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也可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

今天,我们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科学小品”,则是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文艺性的说明文,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种,知识性强,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明确:zēnɡ xiāo lǐ lào jūn ɡuī dì zǐ zhù

2.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学生分头读课文,用课文中的原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概括。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其余同学评议。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佳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实物投影显示):

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到第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第6段到第10段,写荔枝的果实。从壳膜写起,写了果肉、贮运、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先写荔枝的产地分布,次写有关荔枝的.专著,再写荔枝的移植,最后写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

2.理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他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见解。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壳——膜——肉——核。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清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教师总结,科技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观察顺序,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的说明顺序属于空间顺序,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使科技说明文条理分明,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学生精读课文,自由质疑,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2.教师整理学生的提问,为探究定向。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吗?

(2)为什么要写荔枝不耐贮藏这一点?能否从课文中删去?

(3)有关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明确:(1)我认为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不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而且总挈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所以,引《荔枝图序》既引出说明对象,又总领全文。

(2)贮运固然不属于果实本身,但与果肉关系密切,理应介绍。

(3)由荔枝果实想到花,有花才有果,所以附带介绍花,给人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找出来加以说明。

2.筛选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_1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文,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歌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2.讨论点拨法。

〈教学时〉

二时

〈教学步骤〉

前背诵:

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导语设计:

由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差异,使得气候、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南方有一种水果——荔枝,这种被称作“果中珍品”的水果北方是没有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荔枝是怎样的一种水果。

二、作者及文体:

作者简介: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它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速读文,整体把握文意。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2.词语补释:

龟裂: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四、强调引用这一方法的重要性。

请同学们用一两个词表达一下对这种文体的直观感受?

明确:知识量大、说理性强、条理清楚、平实、单调、乏味。

2这篇有干巴巴的感受吗?

明确:没有。

3当然,这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明确: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典故,增加了的生动性、形象性,感觉清新活泼。

4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

引用就是其中一种,在本文中更是大放异彩。当然作者并没有一味的只使用引用这种说明方法,其他方法也都有使用。

五、由说明方法入手具体分析文意,学生从文中找出引用的诗词典故。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六、理清的说明顺序。

试说说的说明顺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七、布置作业:

诵本文中的诗文。

2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八、板书设计

(一)引出说明对象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花期—花形—花色

上一篇:田径队训练内容下一篇:寒假小日记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