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 World-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Our World-教案、说课稿及反思(共7篇)

Our World-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篇1

公刘小学

李会云

一、说教材

《荷叶圆圆》是人教出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内容简短,层次条理清楚,语言优美,富有吸引力,针对《新课程标准》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完整的话回答问题,表达清楚。”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并确定了以下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感受荷叶的可爱、夏日的乐趣,学习识字,理解词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本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染学生体会夏日的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这篇文章运用拟人的手法,很合适低年纪孩子的认识特点,可以采用“朗读表演法”和“引导自读法”来学习此文。

此外,本问内容买一小节都见了一个完整的意思,适合课件制作。为了教训学生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绘的工价完整、具体。我

让学生看图说话,并借图扩展思维,培养观察、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内容和要求,我准备让学生用“看看、读读、想想、说说”的方法学习本课。首先,让学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的没一小节讲了什么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接着看图复述内容。第二、三小节以听说为主,第四、五小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最后仿照课文说一说。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课文的要求,我准备用第二课时教学本文。教学过程分为五步:

(一)诗画激趣,揭示课题

本周的“每周一诗”便是有关荷叶的一首诗。在黑的右侧,诗画相映。教师引导朗读背诵后,激情引入:荷叶圆圆,荷叶绿绿,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跳动的音符。荷叶给夏天的小精灵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叶,起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和小鱼们的快乐心情吧。

同时板题:荷叶圆圆

(二)整体感知,掌握字词

我先用范读的方法,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为了扫清他们阅读时的障碍,我准备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字词的基本功训练。然后指名分节读课文,进一步读准字音,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词义。

(三)理解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以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理解全篇课文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他们大声读课文,做到读正确,再让他们看课文共分几个小节,然后逐段分析。课文第一小节,我采用了看图读文的方法一带而过,只让学生明白荷叶的形状、颜色,很可爱。第二小节我让学生看课件,回答问题:写了谁?他把荷叶当做了什么:怎样的动作?体会小水珠的快乐心情。边讲边在黑板上贴小水珠图,摇篮的词朵,并板书关键字词“躺”。第三小节同二小节。以上教学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指导思想。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放手让学生自读,小组内互相置疑、讨论、交流,并派代表上台汇报学习情况,板书主要内容。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四)朗读表演

本文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优美,适合分角色朗读,并且通过边沿可以形象的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理解深更透。因此,学完课后,我请学生在组内演读,又选派代表上台表演,有不合适的地方适时知道。学生兴趣盎然,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同学也跃跃欲试。

(五)引读背诵

为了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在学习每一小节够,我准备让学生看图或板书,老师引导背诵课文。体现〈课程标准〉中“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全文教学结束后,再全文引读背诵直至完全背诵,有易到难,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六)拓展思维,放飞想象

我还要通过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体会荷叶给动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我是这样激发学生兴趣的。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让这些小伙伴多快乐啊!你瞧,又来了两个新朋友,他们会怎么说呢?先给你的同桌说说吧!

联系由易到难,由课件出示

(1)荷叶是小水珠的___________________

(2)荷叶是小蝌蚪的___________________

(3)荷叶是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

(4)荷叶是小朋友的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通过想想说说,尽情表达。者环节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得到了收获。

(七)指导书写

教师范写与学生练写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习惯。

五、说板书根据一年级孩子的认识特点,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板书,力求生动、形象,便于引导孩子理解和背诵课文。

14.荷叶圆圆

教学目标 :

1.能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在朗读中,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件:配乐出现一池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荷叶美景的动态画面。学生欣赏。

2.(画面定格在特写的荷叶上。)教师引导:“这是怎样的荷叶?”学生观察得出课题“荷叶圆圆”。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从识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再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2.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具体操作:指名让愿意当小老师的同学带领大家认读自己喜欢的、读得准的词语。(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

3.及时表扬。(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词。)让学生观察,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个人按顺序读不带拼音的生字词。4.师生做“我指你说”的识字游戏:教师随机指出屏幕上不注音的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再将课文完整自由地读一遍,读后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3.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个别读。

4.学生评议。(评出读得好的和读得有进步的同学。)5.齐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播放动画课件: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小蜻蜓展开翅膀立在荷叶上;小青蛙蹲在荷叶上放声歌唱;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

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自由说出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这四个小伙伴。

教师引导:他们在这一池荷叶中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课讲出示课文第2-5自然段内容。)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1)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读后自由汇报知道的内容。

(3)再自由读一读,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4)学生充分质疑。

(5)由4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疑。(教师参与讨论。)(6)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利用课讲、体态语、动作、联系生活实际……辅助解疑,加深理解。)

(7)指导朗读:形式可为指名读、挑战读、分角色读、戴头饰集

体读、个人表演读,等等。(8)小结表扬。

五、拓展课文,实践感知

1.(课件出示小鸟和小乌龟。)他俩会对荷叶说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说。

3.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小伙伴会来,他们会对荷叶说什么? 4.个别自由说。

六、总结课文回味欣赏。板书设计:

14.荷叶圆圆

小水珠

小蜻蜓

小青蛙

小鱼儿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荷叶圆圆》的课文用对话的形式描写了盛夏季节,河里那圆圆的荷叶给小动物和小朋友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文章各小节结构相同,想象丰富,充满童趣,读来琅琅上口,学生非常喜爱。结合本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把生字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积累词汇,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句式练习说话,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是眼、耳、口、目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识活动,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以朗读课文为抓手,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读”,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之后,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段,有的学生说:“荷叶很大,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就像睡在摇篮里滚来滚去,我觉得很美,很舒服。”有的说:“小蜻蜓像一架小飞机落在绿色的荷叶上,就像停在绿色的机场上。”……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知道学生已经悟出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我有意识地指导朗读,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到荷叶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除了朗读之外,我设计了较多的说话练习,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从而积累语言文字。例: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说说荷叶的形状颜色;在听老师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荷叶引来了哪些小客人?在又圆又绿的荷叶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接着,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划出小动物们对荷叶说了什么的句子;然后出示:(谁)把荷叶当作

(什么)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最后,出示小鱼图和小蚂蚁图:让学生看图开展想象,选择一幅图,学着课文的样子来说说:小鱼、小蚂蚁会把荷叶当作什么、会怎么做?在此基础上,再完成课后练习:看图,把句子说完整。学生在交流发言时,我耐心、仔细地倾听;用多种方法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说,放心说,说出自己的所悟所得。一次次的说话练习,给学生提供了人人说话的机会,而且说话要求一次比一次提高,难度一次比一次加大。由于说话练习的设计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难度有坡度,加上有课文内容做铺垫,所以学生并不觉得很难,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发言积极,能各抒己见,大胆练习说话。

雨霖铃说课稿及反思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六个部分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属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4第单二元的宋词教学中的一首,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诵读和鉴赏评价能力,包括朗诵技巧、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而我选择《雨霖铃》这首词是为了让学生对婉约派风格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婉约派词的主要特点。2.了解柳永的生平。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教学重点

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但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在高中语文必修1又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拓展法等。

四、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第二、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感受语言和意境美

第三、利用研读、讨论的方法,探究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利用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柳永和“雨霖铃”词牌的有关知识以及婉约词风的特点,解决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

(一)导入(此环节2分钟左右)课前多媒体视频播放李叔同的《送别》,学生例举几句知道的离别主题的诗句,教师补充导入,旨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背景介绍:让学生结合已有资料来介绍,我作必要的补充。(此环节2分钟左右)

(三)读(此环节6分钟左右)

1、学生试读:让学生自由读。

2、看动画,听朗诵: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再次朗读: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指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边小声读边想象,教师纠错。此环节使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四)初步理解:此环节以置疑、解疑的方式来解决。(8分钟左右)问题设置如下:

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词中景与情的关系是怎样的?

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

这一步必须到位,否则下面的鉴赏活动则易成为架空分析。

(五)名句鉴赏(此环节12分钟左右)

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缘由,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归纳为以下两句:此过程可采用小组讨论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从“自古”和“更那堪”两处加以引导。并结合学生学过的写秋的诗句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和领悟。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对这句的赏析,可能学生注意到的是后一句,我正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体会情境交融,缘情设景这个艺术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选取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杨柳、风、月来分析

A、“杨柳”让学生举出所知道的写柳的诗句加以体会,学生对于柳已有一定的认识,我在他们认识的基础上做适当的点拨。

B、写月的诗句学生可以随便举出几句进行体会,月就更简单了。

C、关于风: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尤其是对于古代不得志的文人来说,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相济),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六)背诵:(此环节6分钟左右)形式根据学生特点而定。

(七)看动画,听歌曲吟唱《雨霖铃》,体会婉约风格。(约4分钟)。

六、板书设计

具体分为三步:

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板书题目和作者。其次,初步理解后,板书内容和感情。

再次,在分析完表现手法之后,板书“虚实结合”“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上片

下片

别前、别时

别后

离情别绪

实写

虚写

景中见情

缘情设景

前途黯淡

归期渺茫 命运难测

七、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预习下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雨霖铃》教学反思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领悟作者表达方式,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较强。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词作的内容把握和情感体验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主要设计了“重朗读、品语言、析手法、明感情、辨词风”这些教学环节,得失总结如下:

优点:

1.教学设计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节课学生活动比较充分,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能够理解词的感情,达到背诵的程度。

2.通过听音乐,学生也对婉约派的词有一定的认识,完成了知识目标的要求。

3.品味讲解诗歌,师生共同融入美的意境之中,在鉴赏时,学生能用优美恰切的语言诠释此词的意境。

4.鉴赏思路清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本上达到预定的能力目标。5.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基本到位。

缺点:

1.由于本课容量大,部分学生课前预习没有到位,导致对词思想的体会上不够完善。

2、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也导致了差生不能够很好的学到位。

果实和种子说课稿及反思 篇3

《果实和种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果实和种子》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1)认识什么是果实,通过解剖常见的果实,找出植物的种子,知道植物的种子外部特征;(2)通过观看教学课件,进一步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3)通过浸泡、解剖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4)通过对比实验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这条思路的展开,循序渐进地安排了“研究在果实的内部有种子的活动、种子传播途径的方式活动、种子内部结构的活动、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了什么是果实,会区分果实,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体验到只有通过观察和实验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我对这一单元教材进行了整合,在《果实和种子》的第一课时安排了:认识什么是果实,果实的内外部特征;种子传播的途径,两部分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次接触《科学》科目的三年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教会他们一种科学的,有条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并使他们在日后的科学探究道路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本课的教学注意培养他们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正确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学设计时,我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既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又要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心理及思维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果实进行解剖和观察并描述果实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激

发学

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难点: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将教师的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从观察现象中思考、质疑、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在教的过程中,关键是教学生学法。这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作出推测,并进行探究、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说教学过程:

此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和种子

设疑自探:

1、激情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水果朋友,它被誉为“水果之王”知道它是谁吗?”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苹果?”

“同学用观察的方法分别从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了描述,苹果是不是果实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观察的方法学习新课《果实和种子》。

板书课题:果实和种子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采用谜语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学习新课。)

2、“看到课题你有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梳理问题。

出示课件:

自探提示:1)什么是果实?什么是种子?

2)果实有什么特征?

自探方法:1)读书,从书中体会。

2)可以结合自己带来的实物学习。

3、讨论方法:

“你想用什么方法打开你带来的实物,又想怎么观察呢?”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使用刀时注意安全,并进行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并向他们提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这个设疑自探环节,既能了解学生想要学习的问题,又能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

二、解疑合探:

1、汇报学习成果:

“通过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解决了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

2、开果实展览会,小组交流自己带的实物的果皮和种子在哪里,有什么特征。用观察的方法还观察到了什么?

3、小结:“的确果实的外部都有一层皮,这是果皮;内部都有种子。” 外部有果皮,内部有种子是判断果实的依据。

板书: 果皮

种子

三、质疑再探:

1、“同学们能确定自己带来的一定是果实吗?”

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我带的xx中怎么没有种子?它是果实吗?

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

2、小结:外部有果皮,内部没有种子的不是果实。

出示课件:萝卜、马铃薯、红薯等不是果实的解剖图。

3、学生质疑:香蕉内部没有种子,它是不是果实呢?

小结:一些果实的种子已经退化了,现在,人们运用先进的技术培育出的许多新品种也找不到种子了。

出示课件:香蕉、菠萝等退化了种子的果实解剖图

无籽西瓜、无籽葡萄等解剖图。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开展果实展览会的活动,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身边的科学奥秘,在探究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合作学习中提升自我的科学素养。)

四、种子的旅行: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果实,当果实成熟后,植物妈妈就会向外传播种子,种子开始了快乐的旅行,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旅行的吗?”

学生回答。

2、出示课件:《种子传播的方式》视频

3、归纳总结,板书:借助风力

借助水力

借助动物

借助弹力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多媒体恰到好处的演示,使学生对种子的旅行产生了很大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拓展运用:

“种子成熟后,为什么不直接从植株上方垂直落到地上,而要进行不同行程的‘旅行’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明白为了不争夺同一片土地、水和阳光。为了寻找更好的生存机会,种子才要旅行。

总结:一颗小小的种子,最终会发育成一颗茁壮的幼苗,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力量,下节课让我们一起领略“种子神奇的力量”!

(此课的学习学生亲历搜集、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既经历探索了奥秘的过程又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界的情感,达到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理解,形成科学观点和认识的目的。)

板书:

果实和种子

板书:

果实和种子

1、果实有什么特征?

果皮 种子

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呢?

借助风力 借助水力

借助动物 借助弹力 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课教改目的:就是不仅要指导学生认识身边事物,获得必要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能尝试应用于其它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平时教学尤其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免疫调节的说课稿及反思 篇4

息烽一中 生物组 黄诗先

一、说教材及考点:

《免疫调节》为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内容,贵州省2014年高考说明的考试要求为: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历届高考试题多以选择题、图解形式出现,题目常与生活实际中的病例相结合,着重考查学生的审题、识图、综合运用、获取信息、实验与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本课内容知识点多而分散,学生记忆难度大任务重,概念模糊,线索不清晰。学生普遍掌握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抗原抗体的概念、艾滋病的发病原理和传播途径,但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还不是很清晰,各种淋巴细胞的来源和作用不能辨析,所以作为高三复习课,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是:

1、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层次来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过程;3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比较、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甲流、艾滋病的素材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关爱生命,关爱社会。

二、说学情

学生普遍掌握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抗原抗体的概念、艾滋病的发病原理和传播途径,但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还不是很清晰,各种淋巴细胞的来源和作用不能辨析。

三、说设计思路: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复习课要源于平时教学、高于平时教学,有新的高度、新的内容、新的方式,让学生有新的收获。于是我设计了以非典情境作为教学主线,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由表及里,从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搭建平台,来理清一条条的线索,并利用思维导图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在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也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四、说过程:

用非典视频吸引学生导入新课——————解读考纲、明确考向————利用2014年高考试题引入考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学生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利用非典进入人体后,人体怎样防卫?——引到学生绘制防卫的思维导图进入考点2——免疫的防卫功能----体验高考

§2.4《免疫调节》教学反思

息烽一中 生物组 黄诗先

幼儿园大班社会说课稿及反思 篇5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社会说课稿及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大班社会说课稿及反思1

活动来源

在生活中安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幼儿期的孩子们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然而由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和常识,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一些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件缺乏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意外损伤。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基础的时期,让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安全的人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们的美好愿望。正逢目前的主题活动《规则与标志》,产生了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社会活动:“安全标志”。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所提到的“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志和文字符号的兴趣”。标志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知识性、实用性等特点运用广泛,并为幼儿理解接受,让幼儿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的内容含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安全无小事,责任重泰山”。为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我们对幼儿加强安全教育的培养。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安全、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亲切、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从众多的安全标志中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能为幼儿理解的标志符号,通过游戏方式轻松学习,增进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

目标分析

本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几种常见安全标志的图案、意义有初步的认知。对安全标志进行分类,了解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和指令标志的基本特征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幼儿初步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能结合自己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与日常生活相匹配的安全标志。

对目标的分析: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着重于孩子的发展。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基于此认识,我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能把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作为目标制订前提条件。在以上《安全标志》教学活动中,我制订的三个具体目标既能围绕教育总目标,又能突出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价值,显性之处在于力图通过强调社会规则与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幼儿从小就能读懂标志,按照标志的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或影响成人行为,达到人人都为创建“平安社会、平安校园、平安生活”的社会出一份力的教育目的;隐性之处在于能将知、情、意、行诸要素和谐的统一其中,同时指向于幼儿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安全与健康。

过程分析

总述:整个教学过程、时间大约需要30—35分钟。基本流程:以“棋”导题→标志分类思考→小组按要求重点讨论一类标志→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知学习并掌握标志特征、名称、作用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幼儿制作标志让学习内容生活化→玩“棋”结题教学方法有: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个体操作、分组游戏等教学重点:重点在于引导幼儿能根据标志上的图案分析与辨别基本了解安全标志的符号、名称和意义。初步感知三类不同标志的特征与含义。

教学难点:一类标志的规范性名称及其教育意义。如:指令标志、警告标志、禁止标志等。整个活动过程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明确,上一环节是下一环节的感知基础,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巩固提高。我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来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致力于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中,我始终扣住“社会性教育”这个要素把握教学重点、解剖教学难点,并把目标达成度的高低以及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衡量本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

分述:第一环节为活动的起始部分(大约需要2分钟)。我以“棋”的有关问题性情景,导出学习内容:安全标志。在活动的开始我设计了大部分幼儿都接触过的“棋类”问题引出一张嵌有各类安全标志的棋盘,继而通过“要想下这盘安全标志棋,首先要认识棋盘上的一些安全标志”为要求,提出今天学习的任务,这样就能让幼儿很有兴趣的进入学习活动。

第二环节为活动的主要部分(大约需要25分钟)。这部分含量较大,分量较重,是解决教学重点、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部分,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出示12个安全标志,让幼儿先思考,如果请你把这些标志分成三类,你想怎么分?之后一组小朋友操作分类,感知三类标志的色彩、形状及图案等特征,初步建立类概念,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二层: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围绕四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1)这些标志有什么特征?

(2)在哪里见到过这些标志?

(3)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4)你能不能说出这些标志的名称?请幼儿分成三组,每组各选择一类标志进行研究、讨论、相互交谈。这个层面的安排主要是启发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回忆,并借助于孩子社会见识资源及能力发展差异来实施“生生互动”型学习。

第三层:本过程采用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集体性学习,分别由三组选派1至多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向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探究的把类标志的符号及图案所表示的含义、标志名称、在生活中的作用。期间,我一是随机地结合幼儿交流进程穿插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如:当心火灾(应怎么办?)、当心触电标志(应该怎么做?)、必须戴安全帽(在哪儿见过?)、必须戴防护手套(什么地方,什么人需要戴手套?)希望幼儿通过生活经验图景在幼儿脑海中的再现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安全标志。

二是引导幼儿去寻找发现一类标志的共同特征,即颜色、图案、符号、形状等,学习并记忆一类标志的规范名称并初步理解一类标志的概念如:这类蓝色圆形,图案是白色的标志,都是指令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它们叫做指令标志。这些黄色的、黑色三角形边框,图案为黑色的标志,都是提醒警告我们要当心注意的,这一类警告人们的标志叫警告标志。这类红色圆环、中间有一斜杠,底色为白色,图案为黑色的标志,都是禁止我们做的事情的标志,那这一类禁止的标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禁止标志。禁止标志上的事情都是我们千万不能做的事情。

三是因势利导的进行社会规则及安全意识的教育,通过问与答适时地让幼儿明确:安全标志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告诉我们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哪些事应该怎样去做。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安全标志上规定的去做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安全,我们大家才能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这个层面主要用来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第一及第二个活动目标,我认为应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中体现如何把握《纲要》中所提出的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理念,为此我在幼儿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四层:采用操作活动法,让幼儿迁移学习经验,联系周生活中的人、事、物,尝试设计并制作一些安全标志。在幼儿设计制作标志的操作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加以引导:能力弱的可以继续完成他的设计活动,能力强的可引导他向其他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安全标志的意思。有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会寻找老师帮助,而教师则是把这个“包”推给了能力强的幼儿,建构了积极有效的生生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纲要·艺术》)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儿童学习方式(《纲要。幼儿的学习方式》)这个层面也是完成活动的第三个目标的主要手段。

第三环节为活动的结束部分(大约需要5分钟)采用游戏法让幼儿分组玩“安全标志棋”,对所学的安全标志的内容进行巩固性练习。简单介绍玩棋的规则、方法后,要求幼儿5人一组自行结合分成四组,推选小组裁判并分成黑白两队开始下棋,这环节的一安排,主要引导幼儿通过“玩中学、玩中记”,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的安全标志的知识,并与起始部分相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幼儿园大班社会说课稿及反思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希望今天我能给大家带来轻松的十分钟。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大班社会活动《电话礼仪》。

《纲要》社会领域目标明确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电话是幼儿熟悉并经常使用的通讯工具,正确的接听、拨打电话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大班的幼儿平时已经有多次拨打电话的经验,同时,随着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和交往需求的增多,与人通过电话交流沟通已经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有些幼儿在接听、拨打电话时常常出现不文明的行为,这不利于幼儿建立起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也从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帮助幼儿习得电话礼仪,文明与人交往是必要的。本次活动主要通过情境演示、讨论、操作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文明接打电话的语言和行为,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交往技能,形成良好的礼仪素养和亲社会行为,这也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我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认知和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我确定的活动目标是:

1。知道并掌握拨打、接听、转接电话的礼仪要求。

这条目标的设定,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让幼儿了解并掌握打电话的礼貌用语。

2。在活动中感受打电话的乐趣。

设定这条目标,主要是从情感的角度,让幼儿获得文明打电话的乐趣。

3。在模拟游戏、讨论、操作等活动中巩固礼貌待人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力和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设定这条目标,主要是从行为技能上,通过模拟打电话游戏、图片操作等活动,巩固礼貌待人的行为习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等能力。

(我把目标一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在认知上,掌握拨打、接听、转接电话的礼仪要求。)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

1。经验准备:

(1)幼儿已有打电话的多次经验。

(2)教师与配班老师事先准备好一段电话礼仪示范表演。

2。材料准备:图片3种,自制迷宫图等操作卡2类,笔、橡皮、五角星贴纸若干,电话机2部。

《纲要》强调以幼儿为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为了使活动新颖有趣,我采用以下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1。讨论法讨论法是一种体现教学民主、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好方法,通过互相讨论,自由发表,让幼儿从中获得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2、演示法通过出示情景图片、情景表演等,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幼儿,提高幼儿学习情趣,启发幼儿接打电话的文明行为的意识。

3。行为练习法让幼儿通过不断的尝试,操作练习和表演,在活动中自主自觉地学习,巩固和丰富了幼儿接打电话的知识与经验。

接下来介绍以下教学过程,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首先,出示电话机,让幼儿学习拨打电话、接听电话、转接电话的礼仪。在对电话礼仪认知的基础上,利用图片进行辨析和操作,巩固并拓展电话礼仪经验。

环节一:出示电话机,导入活动,调动幼儿已有经验环节二:学习打电话的礼仪。

环节三:学习接听电话、转接电话的礼仪。

环节四:利用图片进行辨析和操作,巩固并拓展电话礼仪经验。

教学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电话机引入主题,并提问幼儿:“你给谁打过电话,是怎么打的?”请幼儿自由表达,并鼓励幼儿上前尝试和教师一起玩“打电话”游戏,(既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又给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接着我运用讨论法,请幼儿集体讨论:“刚才的表演中哪些做法是礼貌的?还有哪些不足?”幼儿可以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为第二、三环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打电话的礼仪。教学方式演示法,围绕着“我们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打电话?”的问题,教师出示3张电子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分别为:过生日打电话邀请好朋友、生病打电话向老师请假、过新年打电话给远方的爷爷奶奶。(这三种电话情境与幼儿的生活联系紧密,有助于幼儿将习得的基本礼仪在生活中学以致用。)首先,请幼儿自主选择图片情境和同伴两两合作,进行打电话练习,并请幼儿上台展示,师幼一起分析、总结三种情境下的基本电话礼仪。

第三个环节是学习接听电话、转接电话的礼仪。运用行为练习法的教学方法。教师与配班老师事先准备好一段电话礼仪示范表演请幼儿观看,(内容:红红看书时电话铃响了,红红就拿起话筒:“喂,您好。请问您找谁?”“你好,我找你妈妈,她在家吗?”红红说:“请稍等,我马上让妈妈来接。”妈妈来接电话了,说:“你好!……再见。”)让幼儿回忆录像内容,并练习学说:“喂,你好”;“请稍等”。组织幼儿与同伴讨论:“假如要找的家人不在家该怎么办呢?”引导幼儿选用合适的方法转告他人。这也就成为了本次活动的难点。最后幼儿和教师练习接电话,巩固刚才所学。

第四个环节是利用图片进行辨析和操作,巩固并拓展电话礼仪经验。此环节我采用让幼儿辨析和操作训练的方式拓展和巩固电话礼仪知识与经验。首先,出示不同小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图片中的小朋友接、打电话时有礼貌吗?”请幼儿辨析回答。(引导幼儿说出:“当他人休息时不要打干扰电话;当对方要找家人接电话时,一定要主动转达,而且不要随便挂断电话;特殊电话如119、110、120都不能随便打。”)接着请幼儿进行操作训练:看看这些卡片上谁是有礼貌的小朋友?贴上电话礼仪之星奖花;并帮助卡片上的小朋友连上电话线。此环节将电话礼仪知识巧妙融合,不仅新颖有趣,且有助于幼儿自主自觉地学习。

活动延伸1。日常生活:引导幼儿主动给生病在家的同伴打个电话,送去问候。

2。家园共育:让家长鼓励幼儿拨打好朋友电话、主动接听电话,并使用礼貌用语。

小结:

以上是我对大班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电话礼仪的设计。采用让幼儿先认知,再练习的设计思路,即让幼儿先学习拨打、接听、转接电话的礼貌用语,然后利用图片让幼儿在操作、模拟游戏等活动中训练并拓展电话礼仪常识,巩固礼貌待人的行为习惯,在这一活动中,也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大班社会说课稿及反思3

一、活动内容的生成与依据幼儿意外伤害事故已经居幼儿死亡人数的首位,强化幼儿安全意识的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于是,我们在大班开展了以《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本教学活动就是来源于安全教育中的“生活中的标志”。教学活动的直接目标是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预测故事可能发展,培养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表达的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连贯地进行讲述小老鼠获救的过程,理解并尊重别人的观点。间接目标是留意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提高安全意识。

此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活动中涉及语言、社会交往方面的内容。适合于大班幼儿,活动时间约35—40分钟。在幼儿园的一些家园合作活动中,我们需要家长带孩子注意观察路上各种标志。因为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相吻合。这是我选择它作为内容的原因之一,此活动与我班幼儿接受能力相吻合。最后我通过书籍上网等方式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本班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生成了此次的活动内容。

二、活动目标与依据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尝试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景物或状态,并能用完整的语言预测故事发展的可能性。

2、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阐述小老鼠获救的过程,理解并尊重别人的观点。

3、留意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提高安全意识。

教育目标正是通过每一个具体活动落实到幼儿身上的,具体活动目标的积累便构成了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乃至教育总目标。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以上制定的具体活动目标是为教育总目标服务的,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其中目标的制定也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目标注重全面性。(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

三、活动准备首先,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幼儿准备: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标志,如: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等教学环境:在活动场地粘贴常见的道路标志材料准备:大图片四幅小图片每组一张水彩笔

四、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汽车》进入活动场地,让幼儿理解标志的意思沿路贴着常见的交通标志,边开边提问:这块标志,是要告诉行人、车辆前方道路情况是怎样的?

(二)出示图片,引导进行讲述道路上有许多的交通标志,是告诉行人、车辆前方道路的情况,小老鼠杰瑞在路上看到了些奇怪的道路标志,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示图一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这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小老鼠杰瑞蹦蹦跳跳地出去旅行了。

走着走着,小老鼠杰瑞看到路旁有一块道路标志,上面画有︻,你们帮助小老鼠杰瑞想想,这个道路标志的前方会出现什么?

2、出示图二

a、小老鼠杰瑞继续往前走,哈哈,前方果然是一座桥,小老鼠杰瑞得意极了:它会怎样说?

b、这里的风景实在太美丽了,如果你是这只小老鼠站在小桥上,会看到了什么?(尝试运用:清澈的河水、碧绿的草地等词语描述想象中的景物)小老鼠杰瑞又发现一块标志,上面画着●。

提问:你们认为再往前走会出现什么呢?

3、出示图三

a、小老鼠杰瑞一边唱着歌,一边快步往前走,突然,只听到“哎吆!”“扑通~”一声,小老鼠杰瑞怎么了?刚才那块道路标志是告诉行人前方有什么?

b、杰瑞摔得怎么样?(尝试运用形容词:鼻青眼肿、眼冒金星、头晕眼花描述杰瑞摔后的状态)c。掉进陷阱里杰瑞懊悔极了,它心里怎样想?会怎样做?

d、杰瑞以后怎样才不会再摔到陷阱里去的?

4、出示图四最后,小老鼠杰瑞终于爬出了陷阱,那么它在陷阱的呼声是那位有神奇本领的人或哪个动物听到了,它们是怎么说的?又是用什么办法或借助了什么工具帮助杰瑞的爬出了陷阱的?

利用小图片,四人一个小组,通过分组讨论表达解救杰瑞的方法

(三)请一名幼儿连贯讲述故事一遍

(四)为故事取个名字

(五)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的标志,尤其是在马路上,要看清道路标志,注意安全,以免发生意外。

你们也可以在会出现危险的地方画上标志,提醒人们注意。

(六)延伸活动

给危险的地方画上警示标志设计这样的活动延伸其目的就是为了产生下一个主题,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有阶段性的发展。

1、在活动生成是根据夸美纽斯的几个教学原理:

(一)直观原理我所提供的教具是很直观的,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二)活动原理。

整个活动设计,通过教师引导,幼儿活动操作为主。探索救小老鼠的方法。

(三)兴趣与自发原理。

我所选的内容是通过观察幼儿活动而设计成的是幼儿自发感兴趣的活动。

2、在目标的制定是全面的,函盖了情感领域,认知领域。有情感知识技能方面。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同时他还强调的发现法,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发现发强调过程,强调直觉思维。

3。罗杰斯的情感教学论渗透在整个活动过程。首先在目标中我就强调情感的教育。在活动中首先让幼儿感到快乐,体验快乐情绪。有了兴趣就有了表达的乐趣,因此,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语言表达的内容就更丰富。

4。在师生关系的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而整个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让他们自己探索救小老鼠的方法。

5、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多样的,有故事法操作法示范法提问法而且是动静交替,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先是动(探索玩飞起来的方法)———静(装饰塑料袋)————动(探索各种玩法)幼儿年龄小注意的时间短,对事物兴趣强但去的也快,所以通过动静交替来激发活动的积极性。

6、在活动的开始创设了一个到处丢满了塑料袋的场面,通过实际的场景,让幼儿很自然的进入了活动,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设计的意图正是让孩子在探索玩塑料袋的过程中体验快乐。那么塑料袋怎么玩呢?此时教师恰当的运用了“塑料袋的心愿”这个故事,引导幼儿想象如何帮助塑料袋穿上漂亮的衣服,飞上蓝天。引发了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想法,从以往教师权威的角色转变到了平等的首席。在这个语言活动的环节中贯彻了纲要对语言活动的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加以引导:能力弱的简单讲述,中等能力的可以让用一些好听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能力强的让他们进行完整讲述。在画怎样救小老鼠的过程中,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儿童学习方式(《纲要。幼儿的学习方式》)五、达成的情况预测在通过前期的准备,活动的开展及延伸活动的开展中,幼儿的兴趣较浓,主动性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幼儿能达到教学目标,但还存在个别差异如男女差别,能力强弱的差别,这是正常出现的情况,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总的来说安全语言活动《老鼠遇险记》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对马路上各种标志的兴趣,并且在整个活动中强调自主探索发现,从重视教的方法注重学的过程,让我们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以适合儿童的方式教育儿童,发展儿童只有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幼儿园大班社会说课稿及反思4

一、活动设计

此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幼儿无论在园或在家,无时无刻都会和同伴发生联系。但到了大班,我发现幼儿之间矛盾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大班幼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见,在一起时很容易发生冲突甚至攻击性现象。所以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主要以幼儿的情感、认知、接受能力为前提。

活动难点

侧重幼儿自由结伴讲述部分。初步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价,游戏活动等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2、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

3、体验与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6张呈半圆形摆放的桌子。

2、物质准备:幼儿自带一至两样食品,多媒体动画。

3、经验准备:事先和幼儿一起回忆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四、活动过程

1.幼儿齐搬桌子,按老师要求和同伴一起布置环境:

①.分小组分任务。

②.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

2.共同讨论:

①.你刚才和谁合作?为什么和他合作?

②.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么吗?

③.什么叫同伴?

④.那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区别?关系又是怎样的?

⑤.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同伴?

3.自由结伴讲述:

①.我的同伴是谁?

②.我们怎样成为同伴的?

③.我们在一起发生的一件有趣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4.个别讲述:

“我的同伴”,教师总结。

5.观看多媒体动画:

评议这样的同伴对不对?好不好?为什么?(放一些小片段,有幼儿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

6.游戏体验:

游戏:找朋友。由于我们班幼儿平时音乐活动中教师都很注重幼儿找朋友边唱边表演。所以此次活动教师边弹奏各种教过的歌,请幼儿起立找同伴一起边唱边表演。

7.延伸活动:

共同品尝幼儿带来的食品,可相互交换分享,在轻松的环境中结束活动。

五、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及教案 篇6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教学过程、自我评价五个部分。

【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这一板块。本词词中有画,刻画了四幅图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说学情】

高一学生…………………………

【说任务】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再结合专题教学要求和本科特点,依据新课标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背诵这首词

难点:体会深秋意境和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12345……具体介绍如下

1情境导入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介绍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这抒写旧地重游,抒发激情壮志。

2初读感知

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圈点法自由朗读文本,激励学生在初读文章的同时,注重自主体验,启发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提升语言表达、分析归纳、自主学习等相关能力。

3赏析品读

我将综合运用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启发法、评价法、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集体朗读、自由品读、自主思考、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过程,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通过重点字句分析之后,为突破重点,更好地把握文本主旨准备。

①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②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设计】综观全词,作者造像写意、借景抒情、深沉发问时、、;怀人忆事,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江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有个好板书,但格式不太会弄,拿这个顶包吧)

4、拓展延伸

课下找到毛泽东另一首词《沁园春·雪》进行对比阅读。

【自我评价】

充分体现了先生后师的原则,任何环节学生先行,以学生为主导。实施过程时注意事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不要只关注明星学生。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书面教案,可操作性强,经过本人整理后,教案内容比较全面。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教学用具:

音频多媒体

教学主线:

了解背景――反复诵读――分析语言和情感――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

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思考:《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 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作业与练习:

1.默写《沁园春·长沙》;

2.预习戴望舒的《雨巷》。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图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静中寓情

湘江秋景图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鹰击长空 动中寓情 俯瞰 鱼翔浅底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志

Our World-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篇7

商丹高新学校

王秋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面积,并运用到生活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渗透“重合、旋转、平移”等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的计算,关键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利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关键是运用学生操作拼图和课件探索、归纳公式。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操作、探索归纳。

教具学具:梯形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你会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吗?

2、除了上面这四种图形,你还认识过什么平面图形?

3、周围哪些地方有梯形?什么叫做梯形?关于梯形,你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吗?你见过那些特殊的梯形?

4、如果要求车窗玻璃的面积,就是求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你想怎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引出“转化”)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三、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默读)

(一).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5页,看一看95-96页。思考:

1、怎样把梯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

2、转化后的图形和梯形有什么关系?

3、梯形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分钟后比一比看谁的发现最多。(二)实践与探索。

1、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拼一拼。用你手中完全相同的两个梯形,试试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带着这三个问题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1)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面图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图形的底(长)和梯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高(宽)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3)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四、后教。

1、学生动手拼摆之后,每组选出代表,为大家演示。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利用这些方法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大家真厉害,竟然和数学家们想的一样,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3、通过以上演示,我们又一次验证了、、、。(共同总结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上底+下底)×高÷2 师:梯形的面积公式中“(上底+下底)×高”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除以2?

字母表示公式。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4、师:我们已经学会求梯形的面积了,你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接受挑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图的横截面。

五、巩固应用。

1、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件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理解“横截面”。演示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明确求横截面的面积就是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2、学生试做后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96页做一做。分组完成,指名回答。

六、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2、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3、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高兴吗?经常动手操作、动脑分析,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六、堂堂清练习。

1、判断。

2、选择。

3、解决问题。

《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梯形面积》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P88—89教学内容,本节课《梯形面积推导》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求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教学活动过程,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用字母正确表达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克服困难,并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教学重点为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为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

对于本课时的教学我需要准备梯形的模型,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三种,PPT课件和梯形纸片。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为: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和以教师引导为辅相结合,合作学习,探究验证;学法与教学相结合,通过旧知回顾——新知牵引——探索验证——巩固提高过程,运用旧知探究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1)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2)复习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3)你想怎样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想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求法,进而为

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迁移、类推推导梯形面积的求法,利用切割图形自然引出梯形,从而导入课题。)

(二)导入课题,探究新知。1.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2.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默读。3.学生自学。

4.小组合作探究梯形面积。

①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梯形纸片,要求学生动手拼、切割、填补梯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梯形面积的求法,想出多种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并记录下来,由小组代表上讲台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学生积极讨论,说自己的想法,初步探索到基本的两种计算方法:分割法和拼接法。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推到梯形的面积公式。)

②待自主探索活动结束,我会让运用分割和拼接方法的学生站起来讲解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③引出分割和拼接两种方法。

说出分割法的原理就是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求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而得到梯形的面积;说出拼接法的原理就是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求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直角梯形拼接后图形的特殊性使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5.推导公式。

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是:(上底+下底)×高÷2,即S=(a+b)×h÷2。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讨论,最终理解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运用分割和拼接两种方法列出算式:

若用分割法列得的算式是:S=(b×h÷2)+(a×h÷2)

若用拼接法列得的算式是:S=(a+b)×h÷2 组织学生小组间互相讨论,这两个算式说明了什么?

通过小组间讨论这两个公式,使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最后可以转化成一个算式S=(a+b)×h÷2。3.总结:

(1)巩固拓展

在课堂练习模块,我设置了4道习题。

首先,在PPT上,我会展示三道较为基础的习题,告诉学生长、宽、高,让学生能快速熟练的求出梯形的面积。接着,我会让学生完成课本第90页的练习三,练习三是变式题,并非直接告知所需条件,需要学生动一动脑子,灵活运用。最后,我会让学生继续完成练习4和5,因为练习4和5是应用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95-96页《梯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复习—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目标。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完全有能力利用的所学的方法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因此,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探索过程。对于个别学困生,我则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去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几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体操作时,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质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环节。分析如下:

突出体现了两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2、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想、说、拼、议、评等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地方:

1、由于学生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去积极地思考、讨论。

2、在自学部分对学生的估计过高,导致在交流时出现障碍及学生的不自信。

上一篇:写给爸爸的一封信作文950字下一篇:学生安全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