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

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1

一、摸一摸,比一比(感知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一摸桌子的,再摸一摸凳子的,你觉得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紧接着我告诉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我们数学里把刚开始我们摸的这些物体的表面的大小称为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新朋友——面积。

二、说一说

在我还没有讲之前,谁想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你是怎么想的?

这时班里有就有很多孩子想说他们的想法,在自己的脑海里他们都有对面积的各种认识,如果出现了错误也能马上给孩子指出来。

要不停的强调像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手掌的面积。像……面的大小就是……的面积。让他们能真切的感受到面积是说这个物体面的大小。

三、画一画

同时也给他们出示一些图片(图形)

有封闭图也有不封闭图形,让他们发现,你觉得哪些图形的有面积的?哪些没有面积呢?这时就要给孩子们做出强调封闭图形的面积也有大小,我们也可以说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也就是说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时内容, 教材第39~4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动手操作活动, 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长、正方形纸片, 剪刀, 球。

【学具准备】方格纸、半径为1厘米的圆片、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揭示课题

播放“装修工人给墙面喷涂料”的视频。提问:

1. 视频中的工人叔叔在干什么? (装修房子, 往墙上喷涂料)

2. 他在什么地方喷涂料? (墙面)

师:对,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面”有关的知识。 (板书:面)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对装修房屋时往墙面上喷涂料这一现象并不陌生。课始, 让学生重温“给墙面喷涂料”现象, 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唤醒学生对“墙面”的直观认知。视频中动态的喷料过程, 不但活泼有趣, 而且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面在哪儿, 这个面有多大”, 为学生初步感受面积提供了有效的“脚手架”。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1. 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1) 伸出你的手掌, 用另一只手来摸一摸, 说一说手掌面在哪。

(2) 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上, 看看手掌面与数学书的封面比, 哪个大?哪个小?

(3) 把数学书放在课桌上, 看看书的封面与课桌面比, 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4) 课本封面与黑板面比呢?黑板面与教室的地面比呢?

指出:我们刚才说的课本、课桌、黑板都叫物体, 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生齐读) 。

(5) 拿起数学书, 它的面积在哪?再用手摸一摸课桌的面积在哪。

师指导:不要指着一个地方, 也不要摸成周长。

(6) 选取身边的物体, 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积在哪, 与同学交流。

(7) (出示刚才喷涂料的画面) 所喷涂料的面积在哪?用手比划一下。

(8) 出示装潢的室内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 (室内有许多圆柱形的大柱子) 它的面积在哪?用手比划一下 (注意手指弯曲, 上下比划) 。

(9) 出示实物“球”, 让学生现场摸一摸、说一说它的面积在哪。

小结:我们知道了, 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还有一些平面图形, 它们的面积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认识面积, 是学生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认识超越。借助认识面积,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不能光靠纸上谈兵, 更不能靠幻想, 必须要借助实物感知, 给学生充分知觉和体验的机会。

上述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先通过直观的看、比活动, 初步感受物体的表面, 知道表面有大有小, 进而给出物体面积的含义。为了更进一步理解这个抽象的含义, 再让学生摸一摸, 摸不到的就用手比划, 从直观形象到抽象, 帮助学生在厚实的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地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 同时蕴含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大数学观, 把培养学生空间的观念落到了实处。

2. 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图形) 它们叫什么?你还见过哪些平面图形? (再出示圆、三角形) 。它们谁最大? (长方形) 谁最小? (三角形) 它们的大小指的是什么呢? (利用课件, 逐个演示四个图形的涂色过程, 让学生跟着用手进行比划。)

师:这些平面图形也叫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补充完善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

(2) 出示安徽省地图, 组织学生比划它的大小, 课件配合演示。再出示中国地图,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安徽省在哪, 它与中国地图相比, 谁的面积大。

(3) 出示:

让学生涂出它们的面积, 再交流, 明确后一图形不是封闭图形, 它是没有面积的。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课题:积) 。我们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呢?

【设计意图】认识面积, “封闭图形的大小感受”是教学难点, 也是教学的重点。课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比较、感受、演示和归纳等活动, 自主建构这一概念。学生通过电脑演示涂色、用手比划, 既便于感受平面图形的面积, 也便于区分“面积”与“周长”的概念;而通过在纸上为两个图形涂色的过程, 能体会到什么是封闭图形。

3. 多种策略, 比较大小。

(1) 教师拿起数学书与一本练习本, 问:哪个封面的面积大?有什么办法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来? (重叠方法)

(2) 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纸 (图略) , 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引发学生对比较大小的结果产生争议。

(2) 师:还有其它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那现在你们就利用自己手里的学具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吧。

当学生出现“摆圆片法和摆小正方形法时”, 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并说明: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 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大小, 现在看摆圆片和摆正方形的方法,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准确?为什么?

(3) 师:如果我沿着小正方形纸片的边长画线, 再拿走小正方形纸片, 你们看得到了什么?数一数这些小方格, 能直接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吗?

指出: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也可以比较出图形的大小。

(4) 数一数, 下面每个长方形各有几个小方格, 它们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总结指出:用数方格比较图形大小时, 小方格的大小应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 学生获得了探索数学的体验, 培养了其探索意识, 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但这些比较方法是不是都是最好的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自然想到对比较方法进行了优化, 而且, 引出了另一种常用方法———数方格。

三、练习巩固, 内化提高

1. 火眼金睛:出示“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引导体会:面积相同的图形, 形状可能各异。

2. 考考你的眼力。给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单位小正方形, 先估计每个图形中有多小个小正方形, 再数一数。

3. 相信你能行:组合解答“练一练”第4题。

4. 小小设计家:在方格纸中设计出一个面积含有7个小方格的图案。

(再次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 形状各异。)

【设计意图】本着重基础、提能力、促发展的练习目标, 我在练习环节设计了4道习题。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格方法比较面积的优越性, 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面积单位埋下伏笔。

四、全课总结

师:这些都是你们的收获, 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面积”, 还会用多种方法去比较面积的大小。其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 只要我们有信心、爱思考、多动手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3

1分析教材

“声音是什么”是八年级物理现象篇第一章第一课时内容,从知识层面来讲,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主要是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对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要让学生对它有全面的科学的了解和理解,尤其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进而获得知识,这对刚刚升入初二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可能是拿它作为初中物理即整个中学阶段物理的起始节的原因,也许,编者的意图亦在此。因此,我把消除学生怕学物理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定位成这一堂课的重点。

2研究教法

2.1活动引题,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在几百双眼睛密切关注下走进第一堂物理课课堂,学生的紧张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通过课题的引入,逐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思考再三后,我决定直接由活动切人正题。课前准备,我布置学生把以前的玩具或学习生活用品中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带进课堂,同时在课桌上放置了一些乐器、音叉、口哨、橡皮筋和一些小玩具等面对满桌的器材,学生眼前一亮,好奇而又“蠢蠢欲动”,我乘势开场白:“……请同学们尽情的动,使它们发出声音……”,这既符合学生看到新物体,好奇想动的心理,又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不过,学生稍微好了一些,但好像还是比较紧张,从现场发出声音的响度,不难发现学生们“玩”的并不尽情。)

2.2活动切题,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从声音的产生过渡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时,我安排了一个学生欣赏贝多芬音乐的活动。从我们是通过什么物质听到声音到贝多芬晚年是通过什么方法听到声音,得到“气体可以传播声音”、“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的命题。在证明了这两个命题后。我的提问“你还想研究什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研究“液体中可以传播声音吗?”接着介绍“真空——没有气体、固体、液体”,学生又自然想到“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吗?”的命题。这样的过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很自然,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越发高亢。

在了解了声速后,过渡到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声能。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请学生欣赏“兔子舞”视频,同时在音箱前点燃一支蜡烛。有同学会发出开心的笑声,因为他发现了一个特殊的舞蹈者——烛焰。这样的安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然的过渡到“声音怎么传播到烛焰那儿,还有使另一个物体振动的本领”。(让学生快乐学习)

2.3活动思题,渗透研究思想和方法

首先以信息快递的形式介绍“声源”定义,再用“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发现了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同时指导学生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要“用手,用眼,用耳……”仔细观察比较,要观察整个活动过程。(这种观察方法的指导,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环节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要求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在小组展示时,通过全体同学的交流,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最后归纳出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是都在振动。

在如何判断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这个环节,对学生给出的用手摸直接感知,用水面溅起水花间接判断的方法都给予肯定。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两种判断方法的不同之处。介绍这种我们不知不觉中应用的方法,叫“转换法”,在以后物理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针对看不见的空气作为声源的现象较多,而学生常常难以判断这个实际情况,在安排器材时我就准备了口哨、小喇叭、竖笛等物体。在学生列举物体的具体发声部位时,对于“口哨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还是珠子振动发出声音?”果然引起了学生的争鸣。有学生用小喇叭的发声是由空气振动发声,类推口哨也是由空气振动发声。这时,我引导各小组再一起合作探究:一同学用小木棍按住口哨中的珠子,另一同学吹口哨,发现珠子不动但还能发出声音,从而得到口哨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其实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珠子的振动知道实际上是空气在振动,这实质上也是转换的思想。(知识的生成,情感的升华)再具体到——“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就水到渠成了。

在演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时,先让学生猜想:真空能不能传播声音?请学生设计实验,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要有个声源,其次要用抽气机制造一个真空环境。肯定了学生的思路后,我铺垫:在这里要获得绝对的真空是不可能的,你能想到判断方法吗?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并能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当学生用“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时及时给予肯定。再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变化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声源始终在振动,那声音的变化就是由于介质的变化引起的。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再少再少呢?学生潜移默化地用到推理:听到的声音再小再小。那么,形成真正的真空时就听不到声音了。对于逆过程,向钟罩内放人空气呢?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对学生猜想的正确和思维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3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的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涵盖知识内容又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①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思想目标: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在涂色中感知:

(1)出示:

(1)(2)(3)

有三组图形,请同学上来帮忙涂色,比一比,看同组中谁先涂完。

(1)看这两位同学涂色后,你想说些什么?

(2)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在摸中感知:

(1)用手摸一摸课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的表面。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2)反馈。

(3)引导学生发现:课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摸和涂色中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课件出示课题:面积)。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四、概括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你所接触的面积。

1、把课件中的五个图形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顾序排列。

2、出示两个不能直接看出面积大小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找验证策略:

(1)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想出办法来验证?

(2)反馈:哪位同学想到验证方法?请说一说。

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

②、反馈: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③、鼓励学生互评。

④、教师点评。并用课件演示比较动画过程。

⑤、比较哪种验证方法较好?

⑥、小结: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

过程必须科学、认真。

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题目)

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并说出理由。

2、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3、在方格中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

学生画完后投影展示

六、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和方法等方面来交流)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篇5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教材通过“四个实物的比大小”、“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画一画”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面积含义,并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及面积的计算作好铺垫。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知识方面已经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认识并会计算周长。在学习中已经积累一些动手操作经验,已初步形成观察、评估、验证等能力。把握编者意图,结合学生实际状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可能遇到的困难的分析,我确定了重难点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教材处理】

采用摸一摸、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孩子理解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本课难点“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教学开始,我采用了辉煌老师的观点―开门见山,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书和信息书,以及硬币,手掌面、树叶四个小活动,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到“面”上,通过孩子的摸一摸、比一比,感受一样大、不一样大的面,甚至包括曲面,使孩子初步感知物体的面。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在这一小环节中,先通过老师的问题,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

比的又是什么?引出“表面”,并知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接着让孩子举例,对面积进行小结性的描述。然后借助课件呈现将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动态过程,“这些图形还能通过摸来感受大小吗?它们有大小之分吗?”由此得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些图形的面积。学生在认识周长时已经接触过“封闭图形”,我顺势将长方形涂的颜色和一部分边线擦拭,再问学生若这里种草,能种完吗?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到这时学生才能初步形成面积概念。数学学习都得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探究学习,以上的过程就是抓住了把面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认知过程、最后再让孩子举例,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2、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

首先通过两个大小悬殊的三角形引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之一观察法,接着出现练一练的第一题及时巩固,培养直观估测的能力。然后出示(附页2中图6)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猜猜谁的面积大,意见不统一,使孩子们有了想要验证结果的欲望,这就自然引到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中、在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时,我走入其中巡视指导,并采用网友们的建议,及时评价某些孩子的方法:“你的方法真是与众不同,你准备一下,一会儿把它介绍给大家好吗?”这样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在汇报时按照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这样由繁到简的顺序,学生自然就体会了数格子法的简单、这样的顺序实际是由容易理解的方法开始的,由最初的生活经验到数学的思考过程。

三、实践应用

在学生充分的探究完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后我出现50页练一练的第二题,体会数格子比较面积大小的快捷。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孩子们感兴趣的创意大比拼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使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总结收获

什么是面积的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教学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你能先把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一数吗?

2、你是怎样分的?怎样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与反思 篇7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面积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重视原有认知基础对新知识的促进作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通过制造认知冲突和分析比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积极引导学生探讨平行四边形与已学长方形的之间的联系。 2.加强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本节课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加强对公式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在练习反馈,巩固深化环节上设计了几个练习,让学生用自己推导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通过练习沟通图形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加深刻。

教学内容:西师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5页~87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办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利用这个公式计算图形面积。

2.能主动应用原来掌握的相关知识探索新知识,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研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通过转化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和过程。

教具准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是哪里?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2.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在剩下的几种图形里面,谁的特征最接近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会计算它的面积吗?揭示课题并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例1。

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图1 图2

(1)看一看,想一想,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呢?

(2)把这两个图形放在方格纸里数一数,比一比。请大家仔细观察方格纸里的两个图形,注意这里的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

(3)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数方格的过程中有没有更方便的办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可以找到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4)猜猜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5)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请大家借助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等学具动手试一试。

(6)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展示转化方法。

(7)小组讨论,分析比较,推导公式,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比较转化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思考这两个问题:

1.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怎样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讨论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二)面积公式的应用

1.出示例2。

(1)同学们能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想想在计算面积前先要知道什么?

(2)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3)学生计算后汇报,并用数方格的方法检验结果。

2.第87页例2下面的试一试。

三、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1.先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计算底或高:

2.分别计算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计算后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猜一猜:

学校要建一个面积是12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这个花坛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有多少种可能?每种可能都实际吗?

四、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自己感触颇多,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反思这节课,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创设问题情景,引起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开始,我出示学生熟悉的学校全景图片,通过观察从图中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并复习有关知识唤起学生的知识回忆,再通过“你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第二,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后,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巧妙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数方格的过程中有没有更方便的办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可以找到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这一发现为学生进一步的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步步深入,紧扣主题。巧妙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方法,学会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氛围。

什么是面积教案 篇8

深圳市石岩公学小学部

龚春艳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教具: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各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两个。

学具:每人一个学具盒(内有硬币若干枚、透明方格纸一张、正方块若干个。)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是面积》(板书课题)。想知道:“什么是面积吗?”

生:想。

师:请打开课本47页,自学1分钟。(生看课本自学)师:时间到!谁来说说,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好,我把同学们的发现写在黑板上(板书)。一起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

二、新授

1.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那么,究竟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呢?同学们能不能找到你身边的一个物体,摸一摸它的表面?

生1:我找到了课本的表面。生2:我找到了学具盒的表面。

师:我们找到的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那个物体表面的面积。认真观察这两个物体 的表面,哪个物体表面的面积比较大?

生:数学书的表面的面积比较大。师:你说得真好,表扬你!(师生击掌)

师:同学们,当我们的手掌合在一起时,认真看看两只手掌面的大小,你想说什么? 生:老师手掌的面积比××手掌的面积大。师:说得真好,谁能再说一遍。(指多名学生说)2.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看来,物体的表面确实有大小之分。那么“封闭图形的大小”怎么理解呢?(出示封闭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图形是封闭图形码?

生:是。

师:谁上来摸摸这两个图形的面?(生上台摸)

师:你刚才摸到的面的大小,就是这两个封闭图形的面积。我们发现,这两个封闭图形,哪一个的面积比较大?

生:平行四边形。

师随手画一个不封闭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并让学生知道无法找到它的面积。师:看来,不封闭的图形是找不到它的面积的。其实,封闭图形除了刚才我们看到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还有很多。请看(课件出示圆形)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的面积,伸出小手掌摸一摸。

师(课件演示):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课件出示环形)这个图形叫环形。有只小蚂蚁不小心掉到这个环形迷宫里,它能找到出口爬出来吗?

生:不能。

师:那就是说环形也是个封闭图形,而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环形的面积。(出示做好的环形,让学生看到环形中间是空心的)。

3.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1)猜大小。

师: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就来个“猜大小”的比赛好不好?老师这有两张长方形的卡纸,猜一猜,哪张卡纸的面积大?

生自由猜。

师:空口无凭!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呢?

生1:用手掌比比。(上台演示)生2:可以画格子。„„

师:你们的方法真好,还有别的方法吗?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条信息吧。

师将图形反过来,出示上面的文字“学数学用数学”、“学好数学用数学”,让学生齐读一遍。

师:认真观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为什么?

生:图2的面积大,因为图1上面可以写6个字,图2上面却写了7个字。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再来说一遍。指多名学生说。

师小结:当字的大小一样,间距也一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数字数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2)动手操作。

师:其实,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可多了,比如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同时,我也相信大家能找到更多比我更好的方法。愿意试一试吗?

生:愿意。

师:听清楚要求。在我们的作业纸上有这样的两个图形(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同学们运用学具盒里的学具,同桌两人分工合作,想办法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看看哪组合作得好,想出的方法多。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放音乐)师巡视,个别进行指导。

师:时间到!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逐一汇报,师随机板书:印章法、摆硬币法、数方格、摆方片 „„

师:同学们,这么多方法都是你们想出来的,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不过,我们学数学不仅要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学会选择最佳的方法,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呢?

生自由发表各自的看法,教师进行小结,优化出“数方格”的方法。

三、巩固与提高

师:既然数方格的方法最好,现在我们就用它来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吧。出示练习一:下面的图形有几个方格?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师:看来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可以不一样。你们愿不愿意画一个这样的图形?请打

开课本48页,完成“画一画”。

请学生齐读题目要求,然后开始独立完成。师巡视,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师:同学们画得真不错,看来未来的画家、设计师将从这里诞生了。淘气也画了一个图形,你知道它的面积有多大吗?(课件出示练习二)

师:笑笑不甘示弱也画出了两个漂亮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出示练习三)这两个图形分别画得是什么?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生自由猜。

师:让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一下吧。

请学生上台用方格贴出这两个图形(小猫、小树),边贴边数。得出结果:小猫图的面积比较大。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想出了许多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还用数方格的方法解决了那么多数学问题。智慧老人也想考考大家,有信心接收挑战码?

课件出示练习四:淘气和笑笑都画了一个有6个方格那么大的长方形。可是,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生:我知道,一定是他们的方格大小不一样。

【教案】第1课时 什么是面积 篇9

教学内容:什么是面积(教材第49、50页)教学目标:

1.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3.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

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

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

1/ 4

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说一说。

屏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

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

2/ 4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学生齐读,师板书课题)(4)联系生活拓展

谁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学习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表面、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整表述)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1)直接观察比较

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三角形比较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再出示50页练一练第1题。(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3)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3/ 4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用圆片摆的;最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认真。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篇10

北街小学

廖素芳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蚂蚁爬树叶的情境,利用动画演示,让学生融入情境,并在自学指南的指引下,进行初步的自学,亲身经历描树叶的边线,并与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描的,让学生初步感知理解树叶的周长。此环节借助自学指南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效果较好。

2、互动深思,揭示概念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并认识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揭示周长的概念。再利用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让学生再次去体验、去感悟,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此环节层次明确、步步深入,学生能顺理成章的理解周长概念,但在具体操作中,此环节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放手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引起重视。

3、拓展测评,深化概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两个部分的挑战练习,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本节课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一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11

张晓美

《我是什么》是人教版小语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新编科普短文,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及朴实而生动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根据课文特点,我抓住这个“变”,利用学生很喜欢的孙悟空来吸引大家。然后,以“他会变,我也会变,想知道我是谁”设疑,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接着我把学生都当作可爱调皮的小水珠,用生字宝宝们来考小水珠们进行生字教学,教师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这样设计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用我是“小水珠”来贯穿全文,品读水的变化:先学习描写“汽”和“云”的句子,再学习描写“雨、雹子、雪”的句子,用“我”来自称,经过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连成一片之后我又变成云,碰到冷风,我有时变成水珠落下来,有时变成小硬球打下来,有时变成小花朵飘下来。再把他们之间的变化过程用箭头连接,使他们能够初步了解。由于时间关系,后面部分就留到下节课。本节课要求会写的两个字是“池、浮”。但是,我在很多环节的处理上很不到位,比如:

1、生字教学环节,我只是叫了几个学生读一读,自己讲解一下就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比较匆忙,根本不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而且没有在语境中识字,没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于二上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要认识这么多生字还是有难度的

2、朗读时层次不分明,只叫了几个学生读一读,读得好的就过了;齐读较多,没有变换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尝试着也读出这种感情,也就不了解他们真正的朗读

情况,也许还只是他们当初的水平,我一点也起不了作用。总之,与最初的目标定位相距甚远。如教学“雨、雹子、雪”时出现相对应的“落、打、飘”三个动词,我没有很好地落实下去,也是匆匆而过。这里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理解语言文字,师再进行有效引导,如给它们调换位置、创设情境、做做动作等等。教学云部分,让他们先读一读,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师装不懂,问:白衣服是什么?——白云;黑衣服是什么?——乌云;早晨、傍晚时披上的又是什么呢?——朝霞、晚霞,并理解“穿着、披着”之间的不同。这些环节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思考。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12

一、确定核心要素

文本的解读最重要就是要找到一个核心要素,也就是所谓的基本点。这就要充分地去解读文本,把文本放在首位,钻研文本,从而找到文章的核心要素,找到一个突破点。《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的基本点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导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引发对幸福的思考。这样一开始就把文本的基本点提出来思考,比我用《幸福拍手歌》导入要明确得多。用歌曲导入虽能营造气氛,也无形破坏了课堂应有的气氛,而直接提出核心要素来讨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理解核心要素

核心要素找到了,还要去理解这个核心要素,看看从哪几个角度去理解,重点放在那个方面,难点又是什么呢。《幸福是什么》的童话故事中,对于幸福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别人给予自己的幸福,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给予别人的幸福,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在教学中,学生对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很容易理解,而对于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却很难理解,这就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给予别人的幸福上。我在教学中没有理解幸福这个核心要素,导致没把付出也是幸福这一个重点突出出来,一节课下来,学生仍旧侧重于因老师教我们学知识而感到幸福,因爸爸妈妈养育我们而感到幸福……

三、达到核心要素

明确了核心要素,那么整节课的教学就是为这个核心要素服务,最终让学生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幸福是什么》时,就因为没有明确付出也是幸福这一重点,使学生最终并没有完全理解给予别人也是一种幸福。其实在教学中,一开始就可以明确提出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幸福与同学们刚才对幸福的讨论是不同的,这里的幸福是一种给予、付出。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到给予是幸福的,对十年前疏通泉眼时的幸福就要重点学习。可以把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句子进行对比学习,或者说说十年后这些人和动物喝了井水会说些什么呢,从而感受自己只做了一件这么小的事情,却给别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经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幸福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给予也是幸福。最后结束时出示一首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小诗,学生读了之后就更加明白了给予也是一种幸福,自己要给予、付出才会幸福。

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13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

证明

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反思三: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开始,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倾听黄河大合唱的交响乐,学生听到了各种乐器的声音,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去。这样的效果体现了声音作用,声音对我们很重要,进而引入了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声音的产生是本节课的重点,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实验很多,而每节课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并且课堂时间有限,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经过反复思考,最后选择了“抖动纸片,咳嗽是喉结使手指感觉麻”两个实验把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物体振动同时产生声音”展示出来,通过学生交流实验成果,大部分学生达成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共识,但另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这时又用多媒体播放了“拨动琴弦和敲击鼓面”两段视频,一段视频用特写的镜头为学生展示了演奏者陶醉地拨动琴弦,同时“振动的琴弦”发出优美的乐音;另一段视频用特写的镜头展示的是:当用力敲鼓时,鼓发出声音,同时鼓上的小纸片被鼓面弹起,学生看着看着,脸上露出了笑容。通过精选实验和视频,让学生通过典型实验快速领悟到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上完这节课,使我感悟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备好课,精选实验和典型事例,使学生快速体会和理解物理知识,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作用。

反思四:声音是什么教学反思

物理学科中心初二学科组的评优课在今天(9月25号)终于圆满结束,回想起这节课的收获与遗憾收获颇多,现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导入设计新颖。导入环节让学生进行了一段声音模仿秀,学生模仿了蚊子、救护车、警报声、敲门声,并让学生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新课的`进行做好的准备。

2.课堂实验精心准备,实验效果明显。在声音的产生这一环节共进行了用随手的物体发声、敲音叉、敲鼓3个实验,在声音的传播环节进行了“敲衣服架、土电话、水中敲石头、真空铃共5个实验,在声音是一种波环节演示了绳波,在声能环节进行了“声波吹灭蜡烛实验”。粗略统计,这节课共完成了10个以上的实验,且实验器材大多数就地取材,利用随手可得的物体进行实验,实验效果明显,极具说服力。

上一篇:国庆节文体活动方案下一篇:我与困难面对面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