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

2025-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精选7篇)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 篇1

论英汉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异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使世界上的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文化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意义,相同的文化意义又由不同的英汉动物词语来表达.英汉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契合与冲突主要是由于语言和变化的差异造成的.

作 者:李霞 LI Xia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外语系,陕西,榆林,719000刊 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0(2)分类号:H313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汉动物词汇 异同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 篇2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 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化。另一方面,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是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的。语言以文化作为自己雄厚的“底座”, 才能随着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徐鹏:93)

文化是一个民族特征的反映, 由于人类生理结构及自然环境的大致相同, 使不同文化之间会产生重叠 (共性) , 另外, 又由于小环境, 如社会文化环境, 生态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 宗教文化环境等的不同, 又产生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文化上的差异在语言上必定有其表现, 而不同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也必定能从文化上找到其根源”。 (徐鹏:94)

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 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词汇。但其承载的文化背景、伴随意义、感情色彩和修辞意义却并不完全一致。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决定不同语言中相应词语的文化内涵可能一致, 或完全不同, 或有同有异。 (徐鹏:96)

二、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

1. 相同的词汇, 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在中英两种文化中, 人们时常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而把它们同一定的品质或特征联系起来, 自然会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联想, 赋予它们相同的文化喻义。如:“as stubborn as a mule” (像骡子一样固执) , “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 “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 , “as chirpy as a sparrow” (像麻雀般嘁嘁喳喳不停) , “as timid as a mouse” (胆小如鼠) , “as slow as a snail” (慢得像蜗牛似的) 。

2. 相应词汇, 文化内涵此有彼无。

由于东西文化传统迥然不同, 有些动物在一种文化中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而在另外一种文化语境中却平淡无奇, 或毫无文化意义, 从而造成词汇语义空缺现象。

鹤 (crane) 在英语中虽有颈长而具有“伸长脖子”的引申含义, 却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意义。而在汉语中却是长寿的象征, 如“鹤发童颜”、“松鹤延年”, 另外含有“归隐”之意, 如“闲云野鹤”, 表示自由自在, 不受红尘俗世所扰。

龟 (tortoise) 在汉语中有长寿之意, 另外用来比作其妻有外遇的丈夫。骂人时“王八”、“乌龟王八蛋”则是极大的侮辱。而英语中“tortoise”只是一种不起眼, 爬得慢的动物而已。

中文中的鸡与“妓女”的“妓”谐音, 现已成为“妓女”的代名词。与此对应, 鸭子便成为“男妓”的代名词。而英语中“chicken”和“duck”则无此意。

蚕产于中国, 在中文里表示无私奉献, 常用来比喻教师。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而英语中silkworm则不会产生这样的联想意义。

喜鹊 (magpie) 在汉语中是个“吉祥鸟”, 因它的声音清脆响亮, 使人有喜悦的感觉, 相反, 乌鸦则是“不祥鸟”, 只是因为它常在坟头活动, 使人们对它产生厌恶的感觉。杜鹃 (cuckoo) 在汉文化中是令人伤感的动物。“杜鹃啼血”源于中国的神话故事, 在英语中它们都没有这样的内涵。

同样英语中有些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汉语没有的。如, beaver (河狸) 产于北美洲, 生性好动, 善啮树筑巢, 技艺高超, 故“an eager beaver” (卖力的河狸) , 常被比喻为“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 但喻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常带贬义。“Chicken”形容胆小, 是个“懦夫”。“A visit by stork” (鸟作客) 指“孩子诞生”。 (徐鹏:98) “goat”受希腊文化影响在西方代表色魔, 讨厌的家伙和愚笨, 如“play the goat” (做蠢事) , “old goat” (好色之徒, 讨厌的家伙) 。

3. 相应词汇, 文化内涵各不相同。

不同民族心理因素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最典型的例子非“龙”和“dragon”莫属。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古代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 是吉祥高贵的象征, 封建帝王把它当做自己的真身。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动物于一身, 是一种能乘风飞天, 腾云驾雾, 潜水入海, 神奇虚幻的神灵之物。它有极其鲜明的个性, 代表着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 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关于龙的词语, 如“龙凤呈祥”、“乘龙快婿”、“车水马龙”、“鲤鱼跳龙门”等。 (朱艳红) “望子成龙”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能成为栋梁之才。

英语中的“dragon”则代表着邪恶和破坏, 或是宝藏的守护神。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它是一种能够从嘴里喷火, 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蛇尾的怪物, 《圣经》中“dragon”是罪恶的象征, 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 (Satan) 被称为“the grea dragon”。口语中, 则指此人凶狠, 令人讨厌, 如“a dragon lady”, 或“This woman is a dragon.”。

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 狗既可以用来看门或打猎, 又被视为人的伴侣或宠物, 所以多数与狗有关的词汇是含有褒义或中性的。如“a lucky dog” (幸运的家伙) ,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be top dog” (处于支配地位, 优胜者) ,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都有得意时) ,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助人渡过难关) 。但有时也用于贬义, 指邪恶的人或叛徒, 如“treat somebody like a dog” (虐待某人) , “live a dog’s life” (过着很悲惨的生活) 。但总体上“dog”是沿着褒义的方向发展的。在汉语中, 狗是令人讨厌的动物, 是低人一等的, 常带有贬义。如“丧家犬”、“落水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等。

在西方文化中, “owl” (鹰) 被视为智慧的象征, 因此有“as wise as an owl”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 “as grave as an owl” (摆出一副严肃的神气, 板着面孔) 。在汉语文化中猫头鹰则是凶恶的征兆, 中国人常将其与死亡联系在一起, 视为不祥之鸟。只要看见猫头鹰就意味着死人或厄运的到来。例如“猫头鹰进宅, 无事不来”。

蝙蝠在汉文化中, 因为与“福”谐音, 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西方人对“bat”则无好感, 常与坏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as blind as a bat” (眼力不济, 有眼无珠) , “crazy as a bat” (像蝙蝠一样疯) , “has bats in the belfry” (发痴, 异想天开) 。

4. 不同词汇, 文化内涵相同或近似。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宗教文化环境不同, 不同民族语言的比喻方式和喻体使用往往不同。 (徐鹏:112)

中国人以牛耕为主, 所以常以牛比喻埋头苦干、无私奉献、老实本分、力大无比、倔强, 如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英国人主要以马耕地, 很少用牛耕地, 所以马就被赋予中国牛的各种精神。如“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 , “eat like a horse” (牛一般的胃口, 狼吞虎咽) , “work like a horse” (像牛一样地干活) , “talk horse” (吹牛) , “take the horse to the water” (牛不喝水强按头) , “He is really a willing horse.” (它是一头老黄牛。)

虎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百兽之王, 代表着勇敢、凶猛、威严, 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或俗语与虎有关, 如“放虎归山”、“龙争虎斗”、“如虎添翼”、“虎视眈眈”等。英国由于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 对虎不熟悉, 却对狮子比较了解, 所以英语中以lion组成的词语和习语可以用汉语的“虎”替换。“the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 “as majestic as a lion” (如老虎般威风) , “beard the lion in the den” (虎口拔牙) , “One should not twist the lion’s tail.” (老虎屁股摸不得。) , “the lion’s mouth” (虎穴) , “come in like a lion, go out like a lame” (虎头蛇尾) 。

此外, 如汉语英语中用不对等的动物作喻体的比喻还有很多, 如“As stupid as a goose” (蠢得像猪) , “like a drowned rat” (像落汤鸡) ,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像热锅上的蚂蚁) , “like a duck to water” (如鱼得水) , “a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 “birds of a feather” (一丘之貉) , “a rat in a hole” (瓮中之鳖) ,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 “to 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 (养虎遗患) , “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 等等。

三、结语

通过对汉英语言中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的比较, 可以明显看出它们被打上文化的烙印, 也因此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喻义。因此我们在学习动物词汇的本义的同时, 应当研究和挖掘它们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 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 有效交流和沟通, 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会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鹏.修辞和语用——汉英修辞手段语用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朱艳虹.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6) .

[3]赵媛娜, 何木英.英汉语中动物词语的联想意义对比[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 篇3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心理词汇 聚合关系

【科研项目】此项目编号为B50YC150005P4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青年教师培养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H31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4-01

关于英汉心理词汇词汇的性质近来也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力图通过实验,了解英语和汉语使用者心理词汇的差异。

一、实验的目的,对象,方法步骤

参加本研究的受试有两组,共有60个人。各组的男女比例为1:1。问卷总共发送60份,收回59份。本研究使用心理词汇的传统方法——词汇联想测试。

二、实验的统计标准

(1)统计方法:本文中对数据进行量化的标准是通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

(2)计算公式: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是把总变异的离均差平方和及自由度分别分解为组间和组内两部分。

(3)统计软件:本文用于统计数据的软件是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三、英语和汉语的心理词汇的比较分析

通过实验发现汉语组的心理词汇性质和英语的心理词汇存在显著性差异。组合反应在汉语和英语组中都是反应比例最多的,分别为0.540,0.648,即二者都以组合反应为主,二者在组合关系中并无显著性差异,只是英语组比汉语组平均值略高,证明词汇组合联想比汉语产出高。而在聚合反应中二者却存在了极其显著的差异,汉语者心理词汇平均值为0.446,而英语者心理词汇平均值为0.287。聚合反应二语组都不充分,组合反应英语组反应过度。

四、文化原因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上的心理词汇特点的背后都有着各种因素,其中既有语言因素同时也有非语言因素,本文试图在下面进行解释。

第一,关于在几大反应中没有语音反应的问题。因为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前者是表意文字,后者是表音文字,那么英语组不可能像英语初学者那样产出的是语音反应;同时对于汉语来说,汉语组和英语组的心理词汇都是聚合和组合关系为主,也体现了汉语的表意作用。

第二,关于英语组词汇联想特点的问题。英语组的词汇辐射能力很远的原因取决于本国的文化思维或者教育方法。众所周知,亚洲人一直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性格上比较温和、含蓄,反映在思维上就是比较的保守、慎重、不太开放、循规蹈矩。而欧美人由于受西方个人主义的极度宣扬,性格上较为自我,奔放,反映在思维上就是比较开放、灵活、勇于创新,富于探索精神。此外由于亚洲和欧美所采用的教育方式的不同,也造成了亚洲人比较重视基础教育,欧美人比较重视创新教育。以上这些思维及教育特点都融入了他们的心理词汇网络中,从而使得他们的心理词汇网络呈现不同的特点。当输入一个词需要反映其他的词时,欧美学生的心理词汇网络往往能进行大范围的搜索,激活周边所有的词语节点。

总之,英语组和汉语语组的心理词汇是不一样的,心理词汇性质也有所不同。要想使二语习得者的心理词汇最终成为母语者那样,我们必须进行二语词汇的重组。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李荣宝,彭聃龄.双语者的语义表征[J].现代外语,1999(3).

[3]张淑静.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汇[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

作者簡介:

汉俄动物词文化意义对比 篇4

毕业论文

题目:汉俄动物词文化意义对比 作者:xxx 所在单位:xx 指导教师:xxx

Xxx大学 2010年9月1日

目 录

内容提要…………………………………………………………2 前言………………………………………………………………3

一、俄汉文化中象征意义相似的动物…………………………4

(一)多重象征意义………………………………………………4

(二)单一象征意义………………………………………………4

二、俄汉文化中象征意义不同的动物…………………………5

(一)象征意义完全不同……………………………………………5

(二)象征意义在某些层面上不同……………………………………5

三、只在一种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6

(一)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6

(二)只在俄罗斯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6

结论…………………………………………………………………7 参考文献……………………………………………………………8

汉俄动物词文化意义对比

内容提要 俄中两国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语言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动物词汇不仅是在词语本身,而且在动物形象,引申寓意方面都存在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动物。本文按照象征意义相似,象征意义不同,和仅在一国存在象征意义这几类,对俄汉动物的认知进行分类描写,作出一定分析,并归纳出其特点。

主题词 中国文化 俄罗斯文化 象征意义 动物 谚语

前言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社会活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民族心理必然会反映到民族语言上来。而在语言中,词汇是最能生动深刻的反映出社会活动和个人生活的各个侧面的。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一个相同的词语对于不同的民族可能会引起产生不同情感色彩的形象,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民族文化上的近似与差异对文化交流语言交际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就是要从俄汉动物词汇和动物文化上的异同来讨论两个民族的文化共性和他们的文化个性。

一、俄汉文化中象征意义相似的动物

(一)多重象征意义

在汉俄文化中,很多统一共有的动物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双重或者是多重的。

比如说狗,俄语中的狗(собака),他的内涵意义比较复杂,一方面多用于“忠实”的象征意义。狗是忠心耿耿的,俄语中有这样的谚语:像狗一样忠实(верный,как собака)。俄国作家契诃夫也认为狗是忠实和高尚的象征。不管是在中国还是俄国,人们都认为狗是大家的朋友。而在另一方面,狗却常常被比喻成奴才和作恶者。它有“走狗”和“狗仗人势”这样的内涵,而且在口语中狗也常常被当做骂人话和粗口来使用。在汉语中有“狗崽子”,“狗娘养的”,在俄语中也有“собачий сын”这样的话。而达利在《俄罗斯民谚集》中收集的谚语也充分体现了狗的双重象征意义。

而俄罗斯民族在“狗”这个词上有很多特殊用法是汉民族所不具有的。比如说刚学俄语的人常常不能理解съесть собаку(吃下狗)这个成语,其实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精通某一门科学或对某个问题研究十分透彻。看上去引申义和原义没有任何关系,但俄语的用法还要追溯到古代在教堂中诵读经文的人,人们听见那又高又快的读书声,总会开玩笑说是:“念经就像狗叫,他好像吃下了一条狗。”因此这个谚语也有一定开玩笑,嘲讽的成分。所以说就算是有相同的象征意义的动物词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俄汉的文化差异。

(二)单一象征意义

在说完多重相同象征意义的狗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单一象征意义的动物吧。在这里我以马(лошадь,конь,кобыла)为例。马与人的关系很密切,不管是在生产中还是在生活中,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都少不了马的帮助。在日常生活中,马不仅用于乘骑,还用于拉车,耕地等,深受大家的喜爱。因此在俄语中跟马有关的成语多和忠诚,勤劳,刻苦等品质有关。比如рабочая лошадь,字面意思是工作的马,引申为老黄牛,勤劳的人。而конь和лошадь也能构成很多表爱指小的形式,这也从侧面说出俄罗斯人对马的喜爱。而在汉语中,由马构成的成语也相当丰富。如“老马识途”,“汗马功劳”,“千军万马”,“马到成功”等等。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中,马也是用来比喻勤劳工作,勤勤恳恳的人的。两国的谚语在某种方面也有相似之处,汉谚“老手不误事”就和俄谚“старный конь борозды не испортит”(老马不踩犁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中,马常常与统帅,胜利者联系在一起,从十四世纪起,白马骑士圣徒乔治就已经是莫斯科市的标志了。而且有很多名画和著名雕塑将骑士和马联系在一起。成语на коне就表示自认为是个勇士。在汉语里我们也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样的谚语,将马和将领勇士相联系,比喻人民群众中有英雄,将骏马与英雄相比,民族特色鲜明。

乌鸦(ворона)和大乌鸦(ворон)对俄汉两个民族来说都是令人厌恶的鸟。因为乌鸦的习性凶残,因此在俄罗斯的民谚和童话中,乌鸦总是作为魔鬼的化身,而恶魔也通常冠以ворон воронович这样的名字。而且乌鸦喜欢啄死人的眼睛,通常 和乌鸦联系在一起的都是黑色(черный)。在中国文化中,乌鸦也总是带来不祥的消息,和喜鹊正好相反,乌鸦及其不受欢迎。也有这样的谚语“天下乌鸦一般黑”,俄谚也有类似的句子черный ворон—хищный враг(黑乌鸦是凶恶的敌人)。

二、俄汉文化中象征意义不同的动物

(一)象征意义完全不同

提到象征意义不同的动物,就不得不说熊(медведь)了。众所周知熊是俄罗斯人最常用的吉祥物之一,就说第二十二届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就是小熊米什卡(медвежонок мишка)。近二十年来,这个词也越来越让外国人熟知,大有取代иван成为俄国人代名词的趋势。俄罗斯人喜欢熊那傻得可爱的外表,就像中国人热爱他们的国宝大熊猫一样。尽管熊在俄语中也有多重的现象:既力大无比,又笨拙憨痴。但这样的力大无穷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勇士的代名词。俄罗斯人对熊的偏爱也表现在把熊用在人的命名上,比如:михаил,михаило,миша,мишка等等。而在我国人的心中,熊和蠢笨是分不开的,比如狗熊掰苞米,就是用来比喻那些忘性大,笨手笨脚的人的。

同样在文化中象征意义完全不同的还有猫头鹰。在中国,猫头鹰和邪恶黑暗是紧密联系的,我们俗称夜猫子。中国人认为猫头鹰进宅就会有灾祸发生。相反的,喜鹊是我国文化“喜庆”的象征。从这两个动物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文化的差异是多么的不同。在俄罗斯,猫头鹰(сова)是智慧的象征,是贤明的化身,这在很多童话故事和寓言之中都有表现。而喜鹊(сорока)却没有那么美好的意境,喜鹊通常是作为“爱嚼舌,长舌妇,传播谣言”这样的象征意义。“всякая сорока от своего языка погибает”(喜鹊因嘴快而倒霉)这在我们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在我国,喜鹊带来的总是喜事,好事,因嘴快而倒霉的只会是乌鸦。当然在对待乌鸦的方面俄汉两个民族对其都有比较类似的看法:厌恶。这里就略过不提了。

(二)象征意义在某些层面上不同

除了像熊这样完全意义不同的词汇,也有一些动物名词只在某些意义上不同。羊(овца,овечка,баран,коза,казел)在中国是温顺的动物,羊是洁白,善良美好这些形容词的代表。但是羊也有懦弱软弱的意思层面。“羊质虎皮”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外表看起来威武,但实际却不中用软弱的人。在民间传说故事中,羊也往往成为猛兽的盘中餐。我们可以说尽管羊在中国有懦弱胆小的一面,但总的来说可以构成“美善吉祥”这类的词汇。而在俄罗斯文化中,山羊(коза)有着明确的贬义形象:奸诈无能胆小无用。这也与圣经有关,圣经中就把绵羊(овца)比喻成好人,而山羊是坏人。俄谚“把羊放进了菜园”(пустили козла в огороде)就相当于引狼入室的含义。这里所用的羊就是山羊,同样的,“去山羊那赴生日酒宴”(к козе на именины)意谓见鬼去吧。而相比起来绵羊俄罗斯人喜欢的成分更浓重一些。比如在俄谚“молодец против овец,а против молодца сам овца ”也就是遇着绵羊是好汉,遇着好汉是绵羊。虽然这个谚语比喻的是欺软怕硬的人,但在这里,绵羊还是作为温顺的象征。很多俄汉谚语虽然形象各异,但是寓意却相同,同时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俄偐“没有牧人,羊儿不成群”和汉谚“人无头不走,蛇无头不行”就是一个意思;俄谚“一只长癞的羊会传染一群羊”就相当于我们传统所说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同样类似的还有兔子。兔子和羊一样,在中国都和善良美好分不开。而在俄罗斯,它具有负面的象征意义。兔子(заяц)是邪恶的象征,是鬼怪的化身。他们认 为过马路的兔子是不祥之兆。但无论是在哪国,兔子都同时具有胆小怯懦的象征意义。中文中的“胆小如兔”在俄谚中有相对的“贪婪如狼,胆小如兔”(жаден,как волк,а труслив,как заяц)。

三、只在一种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

(一)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

我们来从中国传统文化说起,在古中国,动物是主世界四方的标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各居世界四方,显炎凉四季,生万象之源。它们不仅和春夏秋冬四季,东南西北方向联系,也和基本元素:水火土空气有所相关。玄武也就是龟,是中国的灵物,被视为长寿和预知凶吉的神物;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 以及扬善惩恶这样的神力,虎也是中国的百兽之王;龙在中国是作为神祗出现的,掌管水域;朱雀也就是凤凰是神鸟,是百鸟之王。据说凤凰能火中再生,象征美好、才智和吉祥。

而在俄罗斯文化中这些动物都不具有这样的象征意义。龟在俄罗斯只具有“行动迟缓”的意义;而龙在俄罗斯,在整个西方都是怪物和邪恶势力的表现。中国的龙是从印度传过去的,它的形象和蟒蛇有所相似,龙是蛇身、鹰爪、蛇尾、鹿角,腾云驾雾的神物。而对于俄罗斯,龙是生有双翅,喷吐火焰的怪物,它们贪婪邪恶,是魔鬼的象征。老虎在俄语中根本就不具有象征意义,凤凰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少听说的生物。

既然谈到了中国的神兽,这也就和天上的星宿分不开了。不管是在那个国度,纪年和星座都和动物不可分割。在中国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在东南西北各有七个星宿像四圣兽。而俄罗斯和欧洲一样,是按照希腊传统的黄道十二宫。而在这十二宫中,白羊座,金牛座,巨蟹座,狮子座,天蝎座,双鱼座都跟动物有关,这也是俄罗斯人对于生肖的概念,跟中国不一样,它们不是以年为序,而是以月份为序,借用黄道十二宫作为每个人的护身符。而中国的纪年是以年为序,十二种动物作为生肖和甲子同用。

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蝙蝠在我国文化中也有“福”的象征,蝙蝠和鹿就是“福禄双全”。还有鱼,有富裕的意思,中国也有“年年有余”的好愿望。在俄罗斯文化中,鱼,蝙蝠,鹿都没有这样的象征意义。

(二)只在俄罗斯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

出于对动物的崇拜和希望某种动物的神灵可以保护百姓安居乐业,很多国家都会在自己的国旗或者国徽上以动物作为装饰,并将此种动物作为国家的象征。俄罗斯的象征就是双头鹰,不仅是俄罗斯的国徽,在莫斯科的城徽上也装饰着双头鹰。双头鹰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它是从罗马帝国单头鹰转化过来的,双头鹰的基本形象是:两个头分别转向左右两侧,上方是象征王权的王冠,两个爪子一个抓着王权标,一个抓着球状的君主权力象征,这两样都象征着王权。胸部是一张盾牌,上面是骑士圣乔治射杀妖蛇的图案。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鹰,是俄罗斯王权和俄罗斯帝国的象征。而在中国双头鹰不被人所熟知,也就没有任何象征意义。

双头鹰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只在俄有象征意义,但也有只因为词语而造成此种效果的。比如说松鸡,松鸡(глухарь)在俄语中和聋的(грухой)拥有同一个词根,所以松鸡常用来比喻聋子。有这样谚语“с трибуны—соловьи,а не деле глухари”(讲起话来是夜莺,干起活来是松鸡),这里的松鸡做的就是 6 聋子解。像这样由于词根词源的相同而形成的引申义在中国文化中就是不具有的。

四、结论

而从两种语言的角度来说,在表现动物形象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俄语的动物名词常常可以构成相应的动词,代表这个动物名词的引申义。由于汉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同一个动物往往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象征意义和感情色彩,动物的形象在神话、传说、史诗、寓言中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大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是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能够互相交流沟通的前提。在日常交际中不能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1.孙成木著、《俄罗斯文化一千年》,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2.吴国华主编、《俄语与俄罗斯文化》,军事宜文出版社,1998年版。3.波利先科,郭丰楷:《俄罗斯文化国情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版。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 篇5

(全英文论文)天黑前的夏天女权主义解读

(全英文论文)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浅谈国际贸易“询盘”函电词汇特点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研究及其在加速学习中的运用

(全英文论文)中英文公益广告语言文化对比

(全英文论文)浅析英汉动物习语对比

(全英文论文)母语对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影响--过程教学法和成果教学法

(全英文论文)XX博物馆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全英文论文)创造性与商标翻译

(全英文论文)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全英文论文)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全英文论文)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XX市第三中学高二年级听力理解影响因素研究

(全英文论文)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分析达洛卫夫人中提出的艺??术风格

(全英文论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调查研究

(全英文论文)从语用角度探讨汉译英公示语

(全英文论文)加工层次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词汇学习

本题目是全英文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799 7579 38(全英文论文)阅读理解中的词汇障碍

(全英文论文)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全英文论文)从“不可靠叙述”探寻作品主题--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全英文论文)目的论视角下钢铁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

(全英文论文)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全英文论文)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与问题探究

(全英文论文)嘉莉—新女性的代表

(全英文论文)中国学生在英语会话中的语用失误

(全英文论文)浅析奥利弗•特威斯特的性格

(全英文论文)我校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意见反馈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农村初中英语学习中动机因素研究—XX中学为例

(全英文论文)中译英口译活动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

(全英文论文)英汉人名比较及翻译

(全英文论文)浅议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方法

(全英文论文)喜福会中女儿们的生存状况分析(全英文论文)大学生语用能力现状研究

(全英文论文)初中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全英文论文)分析说话者行为在格赖斯会话原则中的体现

(全英文论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

(全英文论文)英汉动物谚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全英文论文)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恨情仇

(全英文论文)合作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写作中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目的论视角下企业简介的英文翻译有案例

(全英文论文)分析老人与海“失败的英雄”的形象

(全英文论文)从翻译美学角度论白朗宁夫人“How do I Love Thee”四种汉译

(全英文论文)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品牌战略中的问题研究与对策

(全英文论文)如何降低初中生英语课堂焦虑

(全英文论文)论瓦尔登湖中的现实政治反映

(全英文论文)论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全英文论文)归化和异化在化妆品品牌的翻译技巧

(全英文论文)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

(全英文论文)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要人物看美国梦的幻灭

(全英文论文)电影英国病人中的后殖民视角解读

(全英文论文)论灰姑娘中神力的象征意义

(全英文论文)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全英文论文)从美国个人主义角度试析美国同居问题

(全英文论文)中西性文化的差异性教育

(全英文论文)论礼貌制约下You-attitude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用法

(全英文论文)语法教学失效原因分析

(全英文论文)从美国俚语探讨反文化现象

(全英文论文)文化差异对旅游资料翻译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全英文论文)商务英语书信中正式用语和非正式用语对比分析

(全英文论文)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厄舍老屋的倒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全英文论文)谈T恤衫英语

(全英文论文)论中国红色的文化内涵

(全英文论文)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全英文论文)尼尔•盖曼小说无有乡中的语篇衔接

(全英文论文)等效原则下的英文动作电影片名翻译

(全英文论文)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影响因素及可选策略

(全英文论文)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全英文论文)英语专业学生在美国短期工作学习效果对比分析研究

(全英文论文)不可撤销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全英文论文)英汉翻译句法探讨

(全英文论文)探讨诗词中数词翻译的策略

(全英文论文)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美国梦的受害者

(全英文论文)对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运用的现状分析和建议策略

(全英文论文)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全英文论文)论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全英文论文)“交互模式”对高中英语阅读的启示

(全英文论文)南京地铁公示语英译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全英文论文)论弗罗斯特帮工之死中的责任与义务

(全英文论文)英语习语的起源及其特点

(全英文论文)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全英文论文)外语教学中怎样加强学习者学习动机

(全英文论文)用情景教学法教语法--XX中学个案研究

(全英文论文)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女性主义的显现

(全英文论文)从文化和语言视角探讨美国俚语

(全英文论文)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全英文论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和哈克的象征意义

(全英文论文)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

(全英文论文)功能对等在广告语中的翻译及应用

(全英文论文)济慈夜莺颂中的“反面感受力”

(全英文论文)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全英文论文)分析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中阿斯兰的性格

(全英文论文)委婉语的时代性

(全英文论文)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

(全英文论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中的魔幻与现实

(全英文论文)从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探索简奥斯丁实用爱情观

谈英汉动物词汇的伴随意义 篇6

关键词:动物词汇,指示意义,伴随意义,文化内涵,教学启发

英汉动物词汇不仅具有指示意义,同时也有伴随意义。因此,在学习英汉词汇过程中,不仅要准确地把握动物词汇的指示意义,同时还要准确地把握动物词汇的伴随意义。

一、相同的伴随意义

英语的动物词汇和汉语对应的动物词汇指示意义相同,其伴随意义也大致相同。例如,英语中的fox具有“狡猾”的含意,汉语中的“狐狸”也有类似的意思。属于这类的还有:驴是蠢笨倔强的、鹿是驯服温顺的、羔羊是可爱温顺的、猪是肮脏贪吃的、狼是血腥残酷的、豺狼是贪婪卑鄙的。英语的动物词汇和汉语对应的动物词汇指示意义相同,其伴随意义部分相同。某词对于英国人具有较为丰富的联想意义,对中国人则不然。同样某词对于中国人所引起的联想和情趣,也会令西方人感到茫然。无怪乎当中国人毫不留情地痛打“落水狗”时,西方人的同情心可能会油然而生,此乃文化差异所致。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由于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不断使用,获得了附加在理性意义上的不同联想意义,因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不了解这联想意义差别,就不能吸收语言所承载的全部信息容量。在英国,“狗”含有遗憾和充满爱的意思:如汉语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译文中,那个“受冤枉的人”就用“狗”来代替;同样汉语的“生活贫困”对应的是“狗一样的生活”; “爱屋及乌”也成了“爱我就爱我的狗吧”。 但在中国,“狗”有肮脏的事情和卑劣的人的意思:狗急跳墙、狗苟蝇营、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娘养的。尽管如此,在两种文化中对狗的观点也有一些重叠。在英国,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且由于它忠诚、可靠、勇气和智慧等品质深受人们喜爱。说英语的人有一句誓言“忠诚之子”就是用“bitch”,这里既不是小狗也不是母狗,而是指它忠诚的伴随意义。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忠诚”是狗的次要伴随意义,人们首先认为它是看门狗——凶猛、没有怜悯之心、 好斗。所以在中国有: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寒狗不知六月天;丧家犬,等等。而在英国,“狗”通常被比喻成人,而在中国“狗”被比喻与成人相对的事物:如英国的“幸运儿”被翻译成“一条幸运的狗”;“身居要位”被翻译成“有较高地位的狗”;“沉默不语的人”即“沉默的狗”。

二、不同或相反的伴随意义

英语中动物词汇和汉语对应的动物词汇指示意义相同,其伴随意义不同或相反。在中国文化中蝙蝠是财富、健康和幸福的象征,原因就是这种动物名字的发音与词“福”一样。然而,在英国,蝙蝠通常是不好的伴随意义:如像蝙蝠一样瞎、像蝙蝠一样疯狂;再如,蝙蝠经常被认为是丑陋、邪恶阴险的动物,至少把它与残忍和好战联系到一起,这就是为什么“蝙蝠侠”是那么急切地去打杀,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在英语通常都说“像猫头鹰一样聪明”,那表明说英语的人常把猫头鹰与智慧联系在一起。在儿童书和卡通动画中,猫头鹰通常是神圣、智慧的;在所有鸟和走兽中,只有猫头鹰在辩论中扮演着法官的形象;在危机时刻,人们向猫头鹰寻求建议。有时人们认为鸟类很傻、不切合实际,但只有猫头鹰代表了智慧。但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存有迷信的想法,认为这种鸟是不吉利的。“龙”在汉语中经常和吉祥的事物用在一起,例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生龙活虎”等等。在古代中国,龙和凤是传统皇室的象征,龙代表国王或皇帝,凤代表王妃或皇妃。龙出现在了谚语“望子成龙”中,而且这个字也经常出现在男性的名字中:龙翔、 龙虎、一龙。在英语中“龙” 指一种凶猛的动物,是一个罪恶的象征,因破坏而必须被杀死的凶猛怪物,有好几个故事就是讲圣人或英雄与这种怪物搏斗的,用来指人常包含贬义。“凤凰”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雌性被叫做凤,雄性叫做凰。《史记》中有这样的句子:“凤凰不与燕雀为群。”我们通常使用时,总含有祥瑞的意思,例如,“龙凤呈祥”、“攀龙附凤”等。“凤”字也经常在女性的名字中出现,如凤莲、金凤。凤凰也经常被运用在比喻中,代表一些珍贵稀有的东西,如“凤毛麟角”。但在英语中phoenix是神话中的一种鸟,在阿拉伯沙漠中生活五六百年后自我焚化,并由此得到再生。

三、伴随意义的文化内涵

英语的动物词汇和汉语对应的动物词汇指示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例如,我们常用“虎”形容勇猛威武,例如,“虎将”、“虎劲”、“虎威”、“生龙活虎”、“藏龙卧虎”、“降龙伏虎”等,因为我们把虎看作百兽之王。老虎具有一切积极向上的品质,像勇气、活力、决断,如:虎将、将门虎子、虎虎生威、虎头蛇尾、气吞山河如虎。在英语中,狮子取代了老虎的位置,对于历史上的查理一世常称为“有狮子一样的心”,以此说明他的勇猛超群。狮子包括了所有的男性品质:勇敢、权力、热情。同时,狮子还会唤起残忍和冷酷的印象,如“国王教皇,狮子豺狼”。汉语中“黄牛”常常被比喻为“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人”; “井底之蛙”被比喻为“见识浅薄,目光短浅的人”;“绵羊”是指“顺从听话,无主见的人”;“刺猬”指代“自高自大,碰不得的人”;“臭虫”借指“令人生厌的人”。“鹤”,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延年益寿的象征,鹤也经常与象征自强、长寿的松树连用。在绘画和艺术作品中两者经常以“松鹤延年”为标题同时出现。这样设计的礼物很受老人喜欢,尤其是在生日的场合。汉语中的“猫”却被人常说成“猫是奸臣,狗是忠臣”。“喜鹊”在汉语中乃是吉祥的象征,常用以喻“幸福”。中国人经常说“滑得像泥鳅”,而在英国却有一个短语“像鳗鱼一样圆滑”,它和汉语中泥鳅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很相似。在中国的文化中,马总是与努力工作、忠诚相联,像老骥伏枥、老马识途、快马加鞭。然而英国人说“像马一样强壮”,这与勤奋和忠诚毫无关系。在中国,人们说“像黄牛一样工作”,用来指代某人工作十分努力,而且大多时候是不计个人回报的。中国人还用“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老黄牛精神”来描述努力工作的人。然而在英国,牛不包含那种含义,更有趣的是,有一个汉语表达“呆若木鸡”竟用“呆若黄牛”来翻译。中国人经常认为公鸡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它起得很早并且充满精力和干劲,所以中国人说雄鸡报晓、闻鸡起舞。

四、伴随意义对教学的启发

词的伴随意义指称的都是事物的次要特征(或非本质特征)。客观事物往往有许多这样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旦为人们感觉和认识,都可能成为词的伴随意义而进入交际。英语中的“gay”指示意义是“兴奋、快乐、幸福”。但在今日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它会使人联想到同性恋,这使不谙美国词汇伴随意义的一般中国人心中就难引起共鸣。正因如此,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了解语言所负载的这种伴随意义,有效交际势必受阻。向外商推销国产“白象牌”电池时,在广告中大肆宣扬“white elephant”的性能,却不知它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有“笨拙”的含义,以致聪明反被聪明误。文化上的近似和差异,在语言的交际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中英两种文化上的异同,既体现了文化共性,也体现了文化个性。后者反映到词汇里,经常引起英语学习者联想上的差异,形成不正确的理解和概念,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上造成“张冠李戴”,选词、用词不当的错误。因而尤其值得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意义对比研究 篇7

关键词:颜色词,象征意义,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 颜色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姜璐, 2010) ,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色彩。颜色词的使用给语言增添了不少的魅力。例如:明亮的蓝色的天空, 红色的花, 白色的雪等等。颜色词不仅有物理属性, 也丰富着文化内涵, 并富有广泛的含义。他们是语言文化和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1. 黄色、红色、白色、黑色、绿色、蓝色和紫色等七种颜色词在英汉文化中不同的象征意义

1.1 黄色和yellow

在古代, “黄色”是帝王之色, “黄袍”、“黄榜”都与帝王有关。只有皇家才有权穿黄色的衣服, 使用黄色的器皿;随着封建帝制的消失, 黄色最终只作为普通的颜色词;在现代汉语中“黄”甚至具有了贬义色彩;现代中国人习惯于用黄色象征低级趣味, 如“黄色书刊”、“黄色笑话”;而“生意黄了”、“好事黄了”又有“失败”的意思。

英文单词“皇帝” (emperor) 和黄色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 黄色在西方所代表的意思是非常复杂的, 因为在西方, 圣人彼得穿着黄色的衣服代表着公正、荣誉和智慧, 而犹大穿黄色衣服则表示叛徒、嫉妒、懦弱。贬义用法的“yellow”如:yellow dog (卑鄙之徒) ;yellow press (哗众取宠的书刊) yellow journalism (故意耸人听闻的编辑风格)

1.2 红色和red

在汉语中“红色”常被赋予美好的含义。这些美好的含义甚至大大超过了红色本身所最容易激发的诸如活力、激情、暴力和危险等感受, 因而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红人、走红、红榜、红利、红运、满面红光等

英语中的“red”是同流血, 牺牲, 殉难相关的, red会令人联想到可怕的, 危险的东西。如:

Red Army and Red Brigades (均为恐怖组织) ;Get red (赤化) ;red又表示“性欲, 暴力”red-light district (红灯区) ;a red battle (血战) ;英语中red也有其正面的联想意义和语义, 如A red letter day (一切值得高兴的日子)

1.3 白色和white

在中国, 由于白色和白云, 白雪, 白玉同色, 故人们常用白色象征高洁, 纯洁, 明亮, 高雅, 坦白及光明等。如:清白无邪、洁白如玉、白衣秀士;“白色”常与死亡和悲恸联系在一起。因而, 白色对中国人来说也暗示着不幸。

在英语中“white”是高贵和幸运的颜色, 因此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地用在婚礼上。许多和白色有关的英文单词都有正面的含义, 如a white day (吉日) , 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 (幸福的日子) ;当然也有用于贬义的, 如:white elephant (累赘而无用的东西) , white mule (私酒)

1.4 黑色和black

“黑色”在中国古代象征尊贵, 刚毅, 严正, 憨直, 深沉等褒义;黑夜和光明相对, 所以黑色又象征着黑暗, 死亡, 邪恶, 阴险, 恐怖等, 如:黑社会、黑市、黑幕、黑心等;

“black”也常跟“坏的”、“邪恶的”联系在一起。比如:blacklist (黑名单) , blackmail (勒索、敲诈) ;亦可表示中性色彩:black face (扮成黑人的喜剧角色) , black coat (牧师) ;还可以表示好的事情, be in the black (盈利) 。

1.5 绿色和green

提起“绿色”, 我们想到的是生命、活力、希望等美好的字眼.但是在汉语中, 不少带“绿”的词语都含有贬义, “绿帽子”指某人之妻与他人私通, “脸都绿了”、“肝都绿了”指脸色难看或生气。

在英语中, “green”也用来表示贬义, 表示没有经验, 知识浅薄、嫉妒等。比如:green with envy (嫉妒) , green-eyed (红眼病, 嫉妒) , greener (新手)

1.6 蓝色和blue

在汉文化中, “蓝色”象征着宁静, 深沉和开朗

在英语里, “blue”可以表示忧郁、沮丧等意思, 如:having the blues (情绪低沉) , a blue Monday (倒霉的星期一) ;蓝色还可表示“高贵”的意思, blue blood (贵族血统, 皇室血统) , blue book (名人录) ;蓝色亦可表示淫秽下流的东西, blue film (黄色电影) , blue gag (黄色笑话)

1.7 紫色和purple

在中国古代, “紫色”是一种尊贵的颜色。唐朝官员三品以上服紫, 五品以上服朱。汉语中“紫气东来”、“万紫千红”、“大红大紫”、“红得发紫”都表明了“紫”的祥和、尊贵之意。

在英语中, “purple”也是高贵的象征, 帝王和高官常常穿着紫色的长袍以示地位尊贵。因此, 紫色代表君权或高位, 比如:born in purple (出生豪门) be raised to the purple (升为红衣主教) 。

2、英汉文化中相同颜色词其象征意义不同的原因

由于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的差异,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尺度去描摹事物的颜色, 赋予词以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 (于逢春, 2000) , 因而对各种颜色词的使用及理解就存在差异。

2.1 文化背景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黄色乃至高无上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被奉为高贵之色的却是蓝色 (紫色) .这种文化现象并非偶然存在的.从地理学意义上说, 色彩的不同文化内涵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黄色与蓝色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 色彩还具有行为学意义上的文化意蕴。在中国文化中, 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中国的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学、教育状况而形成的, 所以颜色的象征意义有相当强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 其象征意义少了神秘, 多了些理性, 使其语义、词义理据更易追踪。

2.2 民族心理不同

因为颜色词有很强的直觉的功能, 它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视觉体验, 也刺激人们的情绪和心理感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心理感受相同的颜色在不同民族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也不同。例如, 在英国和美国, 白色是他们最喜欢的颜色, 因为象征着纯洁和幸运, 而其相应的单词“white”在汉语中更多象征着死亡。

2.3 生活环境不同

生活环境的差异往往反映在表示颜色的对象不同。例如, 在汉语中, “米色”和“蜜色”表示浅黄色, 而在英语中用cream奶油或butter黄油表示“黄”。这些差异产生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有关。

2.4 思维方式不同

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积, 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Carl, 1949)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注重直觉和形象比较的直觉思维, 而西方人注重自然、科学和准确。如, “白菜”“白熊”在汉语中有颜色“白”, 因为他们看起来是白色的。在“红光满面”, “红”意味着健康。而在英语中Chinese cabbage译为白菜, polar bear白熊, glow with health红光满面。

2.5 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人们对世界, 生活和许多其他方面的展望。在中国人们既注重内在价值也注重外部形式。而在英国, 人们注重实用性和价值。例如, 品牌为“white elephant (白象) ”的产品在中国很畅销, 但是这些商品被运输到说英语的国家的时候, 没有人显示任何感兴趣, 因为他们认为“white elephant白象”是昂贵的和无用的东西。

3、结论

因为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的差异, 使相同颜色词在中国和英语国家包含不同的象征意义。学习和掌握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 理解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可以促进和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姜璐.试论中西文化下颜色词的意义及差异[J]西部大开发, 2010 (2) .

[2]于逢春.论民族文化对颜色词的创造及其意义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吧, 2000 (5) .

上一篇:工商管理专业个人求职简历模板下一篇:因特网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