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共8篇)
焊接专业
我校自2002年以来,开设焊接技术专业,该专业现为市、县、校骨干专业,该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特色突出,实训、实验设备齐全,教学条件优越,学生就业质量高,适应本地区或本行业经济发展需要,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
一、专业设置
我校自2002年开设焊接技术专业。专业的设置经过社会调研与论证,以本地或相邻地区内支柱或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培养目标紧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联合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的开发与建设,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发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专业建设三年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合理。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神,根据产业和相关企业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认真实施,成效显著。
二、专业师资
焊接技术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配备了一定比例的辅导教师和实训、实验教师,保证了名牌专业建设的高质量师资条件要求。本专业的教师队伍中,所有专业课教师98%以上具有本科学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0名,占专业教师总数的41.7%;专业理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名,占专业理论教师总数的33.3%;实习指导教师中有一级实习指导教师(含技师)6名,占实习教师总数的76.7%,高级职称教师3名,占实习教师总数的41.7%,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5%以上。骨干教师在同类学校中能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并在全县、高中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
该专业教师在省或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68篇,承担两项省级课题,教研能力强。该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计划、措施,符合重点专业的建设要求;该专业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及校级业务培训的人数平均每年达50%以上,通过培训业务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教学设施
学校建有校园网,拥有的教学用计算机总数508台,拥有5个多媒体教室,学校拥有的教学用计算机总数与在校学生数相适应,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该专业的专业实验室(专用模拟室)的数量、质量,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焊接技术专业,现有焊工实习车间及钳工实习车间两个,占地1200余平方米,拥有二氧化碳焊机、氩弧焊机、等离子切割机、半自动切割机及各种交直流手弧焊机等40台套先进焊接设备,实习、实验设备总价值120余万元,有标准焊接工位25个;钳工车间各种设备84台套,完全能满足本专业实习教学需要,实习开出率100%。设有机械原理室,电工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能够开出本专业的全部实验。实习实验教学效果良好。各种专业教学参考资料种类齐全,水平先进,使用方便。
同时,建成较稳定的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稳定的现场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
该专业印刷图书藏书量达2250册,电子图书 20盘以上,专业期刊12种以上。
学校重视专业教学设备的投入,满足教学要求,先后投入130万元购置实验、实训设备。
四、教学管理
根据教学要求,本专业制订了完备的教学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专业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试题及教学总结、教学改革及科研成果和相关辅助资料等齐备,并存档妥善保存。教学文件的各项规定都得到了严格执行落实。
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科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较系统的高质量音像资料和教具。多媒体教学专用教室条件完备、先进,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充分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许多过去难以讲解、难以理解的专业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动画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科学进行课程综合化,紧跟当前社会先进技术和最新岗位要求进行课程内容建设,形成了实用性、实践性强,现代技术含量高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实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探索课程结构改革,建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结合中职教育教学特点,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完善学用一体的教学方式,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课程,继续探索理论课程考试方式和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力求教学过程体现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体现师生互动,每一门课都应该能够体现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有适宜的教学方法。
五、规模、质量与示范 该专业现有在校生405人,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突出技能与能力培养,加大特长生的培养力度,把学生的特长提升为能力,把学生的能力发展成职业。多种渠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订单式培养、个性化教学、个案式就业指导等方式,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岗位层次,实现高质量就业,学校成立了就业安置办公室,为学生高效稳定的就业搭建平台。近几年,学生参加技能鉴定中,中级工合格率达100%,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100%,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在98%以上,2007年全市中职“挑战杯”电焊工技能大赛中,囊括全市个人前三名,获全市团体一等奖。2009年全县“劳动之星”电时工技能大赛中,囊括全县个人前三名,获县团体一等奖。2009年全市职业院校学生电焊工技能大赛中,获全市团体一等奖。2009年全省中职学生电焊工技能大赛中,获全省一、二、三等奖。2010年全市中职学生电焊工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011年在省市中职学生电焊工技能大赛中获两个市一等 奖、一个省一等奖,一个省三等奖。同时,该专业不断加强产教结合,为当地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且承担“金蓝领”等社会培训。本专业在县、市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1.1 理论依据
高等教育管理学认为:大学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机构。这是对大学职能的一般概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由于社会、科学和教育本身的因素,现代大学教育的模式发生了裂变,出现了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大学分类系统也在世界受到广泛关注的现实。为使我国高等教育跟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现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战略要有清晰定位的原则,我们必须明确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的不同的培养目标。
理论研究表明:从目标角度,研究型大学是“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1]。研究型大学以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宗旨,各类教育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力争达到产生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释放支撑效能的研究成果,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2]。研究型大学是在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也就是能发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综合研究基地、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等作用的大学,不同于发挥“一般”作用的大学。
与研究型大学不同,教学研究型大学教育作为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其兼具的双轨性使其拥有了作为第三种类型大学教育存在的独特的复杂性,使其在性质、地位、使命与职能、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另外两种类型有极大的不同。具体到市场营销专业,我们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高职高专培养“熟练工人”,而是为企业和各种非盈利组织提供各种应用型营销管理人才。
1.2 现实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发达,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使社会上所有的组织都重视顾客服务、消费者满意、品牌效应,营销在全社会的作用和地位提高使之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不仅仅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而是从所有的传统行业到新兴行业,市场营销人才在其中都大有用武之地,如医药、邮政、电信、银行、学校等很多原来不需要营销的行业现在对营销人才也是求贤若渴。近几年不断涌现出的新行业和领域,如信息传播、咨询、IT等行业,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的营销人才。根据人事部发布的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市场营销在全国重点城市人才市场供需两旺的10个热门专业中名列前茅。据专家分析,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供求比例小于1,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除了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存在大量需求和市场营销人才流动频繁的原因外,中高层的专业营销人才相对存在较大缺口。
从区域经济来看,广东作为经济强省、流通大省,也是商品流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商品流通、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主流产业,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一五”时期,广东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 218.61×108元,是“十五”时期2.1倍。“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密集的人口和旺盛的需求,促使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华南地区是中国现代零售业态(百货、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广东东莞更是连锁经营这一现代商业零售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发源地(国内第一家连锁店诞生于东莞虎门)。在这种背景下,建设一支了解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掌握营销技能的外向型人才队伍,已成为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展中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2 教学研究型大学市场营销本科的培养思路
2.1 为课堂理论教育提供更好的售前售后服务
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已较好地适应了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需要,不足之处是缺乏为课堂教学(售中)服务的售前、售后服务。现在高校的基础课堂,一般都在二、三百人,专业课堂也有一、二百人。而且几乎所有大学,无论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都是同样的大堂灌输、课后放任、期末考试。任课教师难以认真批改作业、难以举行课堂讨论、难以布置撰写读书报告,难以与学生个别交流,可谓是批量“授业”、微量“解惑”、没有“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大学并没有给自己的本科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培养质量,更有悖于应用型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2.2 课堂实践教育
a)课堂陈述(Presentation):主要围绕着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教学重点展开。教师在课堂上预先说明下节课要讲的内容和主要问题,然后由学生或学生小组搜集资料、归纳要点、制作PPT文件,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教师用20 min左右的时间进行总结,说明其优点,补充其不足。这里要注意的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次数的多少;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三是烘托气氛,激励大家积极参与;
b)案例分析(Case Study):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在国际工商管理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由教师选择和安排,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改变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案例教学不同于MBA、EMBA,不宜完全采取归纳法,以案例分析替代理论梳理;而且要循序渐进,从单项性、教学型的案例逐步过渡到综合性、商业型的案例。这里的问题一是选择恰当的案例;二是教师自己要会分析、会引导;
c)角色模拟教学(Role-playing method)。这是一种针对那些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的内容而采取的一种模拟教学法。具体运用时,教师先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该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营销人员进行营销操作。例如:在讲过人员推销的有关理论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柜台推销”或者模拟“上门推销”活动,让学生扮演“营业员”或“推销员”,利用所学的推销技巧向“顾客”(由其他学生或教师扮演)推销商品(可以用具体商品,也可以用虚拟的商品)。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进行指导。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营销实践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角色扮演法从操作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情景设置、情景分析、仿真表演、评委会评议、教师总结评价[3];
d)团队作业(Work-findings)。针对毕业后有直接就业取向的同学开展的企业调查或区域市场调查活动。因其结果是案例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演示,因此也将其归入课堂实践活动。比如:要求学生了解某类药品每一品种的品名、价格、功能、主治、包装、剂型、日用量、生产厂家;每一品种在广州OTC市场的销售情况;此类药品中的各竞争产品的特点;此类药品中竞争实力最强的产品的营销策略。调查整理完毕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次的市场调查过程,向同学谈谈在调查过程中有代表性的成功或失败事例,分析本类产品的销售品种及竞争情况;而且要根据调查,总结出作为一名药品营销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怎样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手段;
2.3 课外校内实践教育
a)以ERP为主的各种模拟实训。ERP课程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管理课程,它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该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企业结构设计和管理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上,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模拟团队为单位进行企业模拟运作实验。一般每个模拟企业团队由6-8人构成,每个实验班则由6个~8个模拟团队组成。各个团队一般设置CEO、CFO、市场总监、生产主管、会计主管、出纳和审计主管等职务。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企业实战,在短短两天的训练中,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必须共同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学生学到了管理知识,掌握了管理技巧,感受到了管理真谛;
b)学生“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活动。一方面,将企业家和知名学者请到学校,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由专业教师亲自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突出学生专业和外语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挑战杯比赛、英语讲演比赛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2.4 校外实践教育
一是顶岗形式的企业实习(Internships),二是“项目教学法”(Project-learning),该形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卫红教授率先实施,它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1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做法是:a)教师联系合作单位,签订项目合作合同;b)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头从事分工的各项工作,明确各位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作用;c)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收集相应资料并进行市场调查;d)制定项目计划并与企业合作实操项目;e)企业进行打分和方案实际应用,并提出运用中遇到的新问题,教师总结项目执行结果,从而又开始下一轮新的循环。比如《零售学》课程,可以把学生分为供应商筛选组、品类管理组、商场促销策划组和卖场生动化规划组等,让学生亲自担任零售商场的某个角色,从事实操性的工作,将所学理论贯穿运用其中。又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可以把学生分为战略策划组、产品线决策组、分销渠道设计组、广告策划组、促销策划组;每组学生在1个学期的时间内,一定要针对某个企业的实际问题,拿出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策划方案,并在企业中试行或实施。此法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达到了与企业互利互惠的效果[4]。
3 结语
我们相信,上述目标与做法切合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但没有对学生进行分组对比实验,也没有时间序列的跟踪分析,因此上述结论还有待于实证数据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何芳,刘宝存,任洪舜.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J].外国教育研究,2007(5):55.
[2]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1.
[3]尹正江.角色扮演法在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32-34.
关键词:市场需求;旅游专业;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42-02
一、引言
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密不可分。旅游教育是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反过来,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内容与类型又影响着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市场需求决定了旅游专业建设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决定着旅游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根据旅游产业需求状况,如何加强专业建设,如何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彰显自己的特色,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旅游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定位不准确。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片面地将旅游业定性为能创造财富的朝阳产业,忽视了其对人类精神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旅游活动在提升人类精神境界中原本应扮演的重要角色,导致了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它最佳的发展轨迹。旅游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简单地将旅游教育定性为理论教育学科或以理论教学为主,忽略了旅游教学的本性要求——实践性,致使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过程中片面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理念,忽略了学生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以致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例如课程体系设计没有把培养学生未来获取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重点,偏重于理论性或学术性而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相关技能培育,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与旅游行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2.人才培养难与市场需求对接。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应该首先把培养合格的普通劳动者作为己任,改变学校办学定位的偏差造成教育产品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其次,旅游教学严重滞后市场需求。旅游行业是实践性极强的行业,旅游教育应贴紧行业实际,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由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旅游学科建设赶不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严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与速度。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严重脱节,使旅游教育培养严重滞后于旅游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再次是旅游教育课程体系严重脱离人才培养的规格。现在旅游教育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采用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来配置,解释旅游行业的运行、本质与规律,严重忽略了旅游教育的独特性与实践性。
3.旅游行业和旅游院校结合不紧密。目前我国旅游院校与旅游行业的交流与合作,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上。不少院校关起门来办学,与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加上课程设计的学术性与理论性,这样从“学”方面造成了旅游教育与行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背离与脱节。旅游教育与行业结合不紧密,一方面造成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操作能力弱,与实际用人单位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没有机会到旅游行业挂职锻炼,没有充足的行业实际从业经验,导致教师实践性专业素养不高,从“教”方面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不紧密。
三、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旅游教育必须针对旅游行业需求,面对行业目标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需求来实施教学,设定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较准确合理的定位(见图1)。可以看出,旅游业所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量,在旅游人才的四个层面中呈三角形格局,对服务操作与基层管理层面的人才需求量最多,逐级向上依次减少。
图1〓旅游人才培养层次与市场需求结构
这就要求不同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按市场需求、岗位分析来确立专业涵盖的就业目标岗位群进行合理定位。一般来说,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该以培养“白领”阶层为主,侧重于管理与开发理论、技能和方法的教学与实践,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道路;旅游管理专科(包括高职)教育,应致力于旅游“灰领”阶层,偏重于高级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走“高级技能型”道路,要求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拿到职业资格证书。总体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旅游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听说能力,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旅游教育机构及旅行社、饭店、景区从事行政或技术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及旅游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见图2)。
图2〓旅游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群
2.培养目标实现路径分析。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子系统。软件子系统又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实施等几个子系统;硬件子系统包括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两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取决于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的定位,这两方面根源于市场需求,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顺利就业。在整个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尤其是要注重与强调旅游教学的本质要求——实践性,建立与加强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的互动。通过与旅游行业互动可以了解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规格。了解行业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使旅游教育有的放矢,培养出能够符合行业要求的学生,以期建立起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教学指导与行业顾问”关系,形成旅游教学与行业共生、主客体互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运行机制与模式,使旅游教育活动具有行业的适应性与岗位的针对性(见图3)。
图3〓基于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路径与客体互动
四、结语
旅游教育是职业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必须以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其中尤其是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它统领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及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居于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地位。因此,应该根据地方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加强旅游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与分析,创建自己的特色教育,使旅游管理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Paul R.Fidgeon,Tourism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design:A time for consolidation and review,Tourism Management,2010,31(6):699-723.
[2]Maureen Ayikoru Reading Tourism Education——Neoliberalism Unveiled.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36(2):191–221.
把握主线:教学的规范性与艺术的自由性
提纲:
1.对于教师能力培养。从本人的角度出发,为了增强学校师资建设与课程建设,为了教学质量更高,而本校的商业插画师资太过薄弱,但是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学校基本没有一个专业的插画教师,由于本人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所以想提出去深造提高的学习想法,申请明年暑假期间能够外出学习培训。本人想培训的课程叫商业插画,培训回来以后可以任商业插画、PS软件、造型基础、无纸动画等课程。
2.课程建设。本人担任课程是原画设计、动画原理、分镜头设计、场景设计、动画设计等二维课程为主,本人觉得学校既然已经分了二维班和三维班就必须区别这些课程设计。在课时量方面我个人认为原画和动画原理和动画设计是二维方向的主要课程,课时量必须增加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到更精湛的技巧。课程方面有些课程可以合并如动画造型一动画造型二这样的课程就不应该出现。建议大一的时候把素描色彩速写这些基础打好。大二侧重点培养软件等专业方面的知识,最后三个月进行加强训练与社会接轨。
3.工学结合。积极的引进校企合作的项目,给学生增强专业技能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我建议可以利用学生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的时间给学生进行专业项目的制作。顶岗实习完全可以由学校引进项目由学生完成。
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型小学教师。他们应具有浓厚的小学教育志趣和关爱儿童的教育情怀;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厚实,具有较强的教育问题意识和小学教育研究能力;文化视野开阔,具有从事小学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素养和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优势,教学技能比较娴熟;能以教育者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儿童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教育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要立足综合培养,专业有所侧重;突出教育理论,形成科研优势;加强实践环节,培养教育技能;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创新精神。
我国自1998年试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以来,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怎样科学定位,国家教育部至今没有具体统一的规定,主要由各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自我定位,致使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在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这一核心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小学教育专业大都是由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举办的,他们为了发挥教育学、心理学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倾向于培养综合素养高、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研究能力见长的小学教师;也有培养单位立足综合培养、学科专业有所侧重,以教学技能熟练而见长的教学型小学教师为目标追求。而大多数用人单位比较欢迎学科专业知识宽厚、教学技能娴熟的小学教师,甚至有的地方至今不认可小学教育是个专业,不接受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因此,深化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论研究,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力求和社会用人单位达成共识,是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就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进行理论思考,以期对小学教育专业内涵建设有所裨益。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择师导向的利弊分析
目前,高校培养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及其定位存在意见分歧,归纳言之,大致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实用型”三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应该说,三种类型的目标定位各有优势,现就其利弊作简要分析如下。
第一,“研究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得失。主张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的高校认为,在广大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型,必须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必须具有研究小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基础和能力。他们走上小学教育岗位后,不仅要适应小学教育,而且要引领小学教育。为此,在职前培养阶段就要为他们奠定宽厚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教育研究能力。这种认识及其定位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顺应小学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潮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正高职教师职务的规定,也印证了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性。我们相信,一个具有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小学教师,不仅能够较快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且有望引领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其不足在于,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健全,任教学科专业(语文、数学等)的知识和能力不厚重,从师技能不够熟练,走上教师职场的适应性不强。道理十分明显,四年的大学教育时间是个常数,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研究能力训练上用时多了,势必影响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研究能力是他们的后发优势,在任教初期显现不出这种优势。这恐怕也是用人单位不太认可、接纳“研究型”小学教师的重要原因。
第二,“教学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长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就业理念影响下,有些院校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型”。在业务素质上,强调学生掌握宽厚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从师技能;课程设置突出语文、数学或英语等学科专业课程的比重,注重 “三字一话”、媒体课件制作等从教技能的培养。这种目标定位的优势在于,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毕业生具有比较厚实的学科专业功底,教学技能比较熟练,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容易“显山露水”,走上小学教育岗位,工作适应期较短,很容易完成从新手教师到胜任型教师的角色转换。其缺陷在于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薄弱,专业发展的潜力不大,后劲不足。在由胜任型教师向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他们因为缺乏实现这种角色升级转换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研究能力及其成果而不再占有优势。
第三,“实用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之利弊。这种目标定位主要表现在社会用人单位方面。从每年小学教育毕业生竞聘就业岗位的反馈信息来看,绝大多数教育局和小学普遍希望毕业生任教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宽厚扎实,教育教学技能熟练,能够尽快地适应小学教学岗位需要,最好没有适应期。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教学型小学教师。如有选择的空间。他们宁要中文系、数学系等学科专业院系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而不要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这既有传统用人观念的影响,又有“应试教育”环境的制约。在他们看来,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扎实宽厚的教师,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才有希望不断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选聘教师的导向有利于高等院校重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教学基本功培养。其弊端在于,对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及其对教师素质的合理诉求认识不足;对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的科学构成认识不足;对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本质内涵及其规律认识不足;以此“认识不足”的择师导向要求高等院校与之“无缝对接”,不利于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教育型小学教师的目标定位及其依据分析
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教育型”小学教师。其素质特征表现为,他们具有浓厚的小学教育志趣和关爱儿童的教育情怀;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厚实,具有较强的教育问题意识和对小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能力;文化视域开阔,具有从事小学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素养和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专业优势,教学技能比较娴熟;能以教育者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儿童全面而富有个性化的发展,他们是未来人民教育家的预备队。
“教育型”小学教师和其他几种类型的小学教师的主要区别在于:(1)定位境界不同。研究型小学教师定位于“研究”,关注教师研究小学教育的能力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优势。教学型和实用型小学教师定位于教学岗位的适应性,追求的是教师成为教学能手。从本质上说,这两种目标定位都是着眼于教师发展的。“教育型”小学教师定位于“教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它虽然也希望教师成为未来的人民教育家,但首先是服从服务于小学教育的需要。(2)素质结构各有侧重。研究型小学教师偏重于教育理论的“宽厚”和教育研究能力的扎实。教学型、实用型小学教师偏重于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丰厚与扎实,注重教学技能的熟练。“教育型”小学教师追求的是综合素质高,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从师技能的合理兼顾。(3)入职以后的教育追求及其结果不同。研究型、教学型、实用型小学教师会因为自身的优势而追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而教育型小学教师虽然也要追求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但他们更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提出“教育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基于以下几点依据:
首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口资源大国。人民群众上学的愿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人民对教育的要求更高了,提出了上好学的要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要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努
力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型。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实施这项“奠基工程”的施工队伍的质量意识和施工水平如何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间接影响到小学阶段之后的各级各类人才的发展潜力和质量,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素质。毋庸讳言,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师队伍不论“资质”水平,还是“施工”能力,都还不能完全达到这种“奠基工程”的施工要求。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急功近利、追求分数等等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行为随处可见。尽管我国一直实行就近入学、免试升学(初中)的政策,但校际之间、教师之间为了“分数排名”的明争暗斗似乎从未停止过。我们不乏“升学有道”的教学能手,也不缺能写论文的研究型教师,我们缺乏具备教育家素质的教育型小学教师。实施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工程”,迫切需要大批能以教育家的“慧眼”和“心智”引领儿童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型小学教师。
其次,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论,改变以往教育实践中影响学生素质协调发展的做法。比如在“德”方面,片面强调政治教育,忽视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智”方面,片面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忽视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培养;在“体”方面,片面强调运动技能,忽视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等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了纠正“应试教育”导向的种种违背教育本真精神的教育行为,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全面奠基。如前所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黄金时段,距离中考、高考毕竟还有一段距离,完全具备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自由空间。问题在于,我们培养的小学教师是否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和综合素质,是否能够立足“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升学”组织开展小学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旨在于此。
再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切期盼。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积极愉快、有责任感地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至五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和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三年级开始设《科学》课,旨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整个小学阶段都开设《艺术》课,引导儿童体验、感受多种艺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从三年级开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明显,要适应小学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要求,教师不能过于“偏科”,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从师技能必须合理兼顾,尤其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教育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机制立足综合素质培养,学科专业有所侧重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的,以培养任教学科的专业优势为主要价值取向,综合培养的重点较多地着眼于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诸如“三字一话”,吹拉弹唱、琴棋书画。在三级师范教育向两级师范教育过渡的背景下,许多省市把原来的三年制中等师范教育改革为五年一贯制
专科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基本沿用原来的,只是在文化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上横向拓宽、纵向加深,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是以技能熟练见长的教学型小学教师。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些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还把综合的重点停留于此,就显得不够了。小学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化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特点,均要求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有比较熟练的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不仅要有宽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此,我们认为,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宜采取“四维立体”培养方案。所谓“四维”,一是课程教学计划。这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部分,包括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必须修读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军训、劳动、见习、实习等等。二是文化素质教育计划。这个计划可由面向全校学生的任意选修课程计划和名著导读计划构成。任选课程计划可分系列设课,如文史哲系列、中小学名师论坛、音体美系列、自然科学系列、技能应用系列等。规定学生必须从中任选4至6门课程,获得8至12个学分方可毕业。名著导读计划是以教师书面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规定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至少研读8至10本名著,参加有关考核,获得8至10个学分方可毕业。三是科研训练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锻炼科研能力。四是实践教学计划,包括演习、见习、实习等,旨在培养从师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应坚持学科专业有所侧重的原则,确保学生既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有某一学科的专业优势,使学生在未来的小学教育生涯中既有宽口径的适应能力,又可以成为某一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这种学科专业优势怎样形成呢?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其一,课程教学计划采取学科交叉、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模式。在二三年级或三四年级让学生分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语文、数学、外语、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方向的专业课程。每个专业方向开设10至 12门主干课程,在两年时间内,用600至800学时修完。其二,实行主副修制。“四维立体”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计划立足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副修制形成。两种方案均需要依托各专业学院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需要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夯实教育理论基础,培育教育科研优势
教育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应借鉴研究型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研究能力见长之优势。首先,强化教育理论教学是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将来面对的主要是正处于个性发展关键期的小学儿童。这就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工作不需要过于深厚的文科或理工科的专业知识,他们大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应放在了解人的心理,熟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上。其次,强化教育理论有利于增强专业发展的后劲,提高职业适应性。现代社会在为教育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要求他们必须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变换教育对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学科专业优势的不显著,对上述职业适应性的要求更为突出。而建立在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基础上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迁移必然更容易,能够切实提供专业发展的后劲,有效提高其职业适应性。如何形成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优势呢?可通过三种措施:第一,系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学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类课程的设置最好四年不断线,使学生在系统连贯的学习中形成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第二,加强教育科研训练。教育科研能力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撑,又要植根于教育科研实践。大学一二年级,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撰写教育科研小论文,使学生经受初步训练。大三,应要求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论文选题可由导师提供,也可以自选,要尽量贴近教育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应从严要求,为每个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加强研究过程的指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第三,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可以有计划地邀请教育科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介绍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邀请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为学生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和教改动态;要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学术影响力,经常举办学术报告
会、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社团活动、学风建设应加大学术含量。引导学生关注学术研究,参与学术研究。通过此类举措,潜移默化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教育技能
小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技能。而教育技能的形成离不开丰富而扎实的实践训练。音乐、美术、舞蹈、书法、说课等课程的教学应加强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唱、画、舞、写方面的技能。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论等学科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辅之以一定的实例分析与实践验证,这有利于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际,有利于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有利于学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必要的见习活动,其方式可采取到小学实地观摩,或观看优秀教师上课实录,最好能从大一开始,组织教师专业发展“1+1”牵手行动,即由一位小学教师负责指导一名小学教育师范生,通过全程“浸入式”见习。培育学生的教育情怀、教育信念和教育技能。教育实习安排14至16周为宜,最好分阶段进行。教育实习除安排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之外,应开展教育研究实习,要求学生对小学教育教学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课外活动应提倡学生积极举办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学生社团活动应提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寒暑假到社会上举办爱心学校,挂职锻炼,文艺演出,为社区服务等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4 建立激励机制,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适宜的环境和土壤,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激励机制的构建。
首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流价值取向,推进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创新精神有赖于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敢于打破清规戒律,敢于冲破整齐划一的教学弊端,对于学生任何创新尝试都要给予热情鼓励和积极引导。教学内容求精、求新、求实,要“授人以渔”,把创新思维方法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树立整体优化的教学方法观,把启发式、开放式、问题式、质疑式、辩论式等方法引入课堂,以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架起有效传递知识、开启创新思维的桥梁。
其次,以激励创新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传统教学管理注重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多以“监控”为手段,广大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情绪对立。要建立激励创新为导向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评估固然要评价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吻合度,教学重点、难点、深度、进度的合理性,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更要考查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力度,尤其要考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措施、方法与效果。二是抓考试制度改革。考试要实行教考分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要向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倾斜,引导师生“兴奋点” 转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创造个性的发展。三是改革、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考核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的指标权重和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对教学改革与创新给予更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双学位制、主副修制等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培育提供更大的时间弹性与选择空间。
再次,建立、完善鼓励创新的奖励制度。目前,各大学都有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奖励机制,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优秀学生的评比,主要看综合测评成绩,尤其智育的总评成绩成为关键因素。这固然有利于引导学生学好各门功课,但如此评选出来的大都是老实勤奋、四平八稳的“平庸”之才,缺乏创新精神。为此,应改革奖励制度,奖助学金的发放、优秀学生和优秀学干的评选、发展中共
党员等激励措施要向勇于创新且有创新成果的学生倾斜。哪怕综合测评成绩一般,但在某一方面有创新成果,也应给予奖励。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商人创办公司,希望在这个充满机遇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形成资本积累。但是一个企业能否生存,收益取决于公司资本的筹措、累计、管理,雄厚的资金能够为公司的决策,运作提供强大动力,保证其运行。因此,领导者为了能确保公司正常经营,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及管理公司财务的相关人才,这便造就了财务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的局面.面对社会对财管人才的急需,各类院校致力于培养能满足经济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设立科学,系统的教学课程,及配备优良师资力量,用先进的理念对大学生进行专业课引导以达成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对国家经济做出贡献。根据时代要求,在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我们确立要培养具有系统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全面的公司财务管理实践规律,拥有坚实宽广的经济管理知识,注重财务管理信息开发与利用,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公司投融资、制定财务战略和政策、会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能胜任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筹措、投放、运营和分配,进行财务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分析的财务管理人才。
现如今,我们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应用人才整体素质要求主要集中在如下六个方面:。(1)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财务管理人员由于在日常工作中面临资金管理,运用,期间可能会遇到不法人员的钱财诱惑,触犯法律,为行贿者带去方便,但会为公司领导者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财管人才必须熟读法规,遵纪守法,保持职业道德。(2)有清醒的经济头脑
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应有能力对会计等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且能够不断地结合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对企业的人、财、物运行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在关键时进行选择,以求得最佳效益。
(3)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实务能力。
面对财务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对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知识并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同事、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工商、税务、金融机构、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4)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熟悉我国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根据有关法规和逻辑判断,区分正确与错误、真与假、是与非的能力,时可按照法律法规合法办事。(5)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应有能力简要、深入、准确地陈述财务管理事项、问题和观点,写作工作总结和财务分析报告等。
(6)有强健的体魄及乐观积极的心态。
拥有健康的身体支撑日常工作,及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失误,不气馁,不放弃,积极面对美好明天。
在不同时代对于财管人才所需的素质也有很大差别,为了满足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随着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而变化,时刻贴合时代脉搏。现在,我们主要面临以下几个状况。
第一,经济全球化浪潮。
在21世纪可以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
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了时间上相连,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其交易量将迅猛增长。
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将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
三是WTO等多边国家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全球经济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专业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而金融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它使企业筹资、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同时在金融全球化的背后又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因此,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是财务管理专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第二,知识经济的兴起。
与此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专业的目标呈多元化趋势,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人力资本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主要参与者。对财务管理专业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重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那么,对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专业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最显著的特点是实时报告,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人的,它的运行涉及到资金、信息、货物、商业秘密等诸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果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网络财务就是一句空话。
第四,企业的重新构建。
以上的企业重构,对企业本身,甚至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财务管理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公司内部重构时,如何进行资产剥离;公司之间购并时,如何进行资本运作;跨国购并时,如何进行国际财务管理;而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更显得无章可循。
针对当前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为了更好地满足21世纪财务管理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专业理论与方法要以环境变迁为契机,不断进行创新。
以上的财务管理创新要得以顺利的实现,必须将其纳入到现代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为了解决这些状况,必须通过教学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实施而逐步得到实现,并且适当的针对问题开展适当的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这几门课程,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得出它们之间有以下几种关系。
1.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表现为财务经济学,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的资本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综合性管理。
2.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会计是对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3.财务管理与管理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表现为企业财务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本进行配置和利用的资本运作活动。
4.财务管理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微观价值管理,而财政学是在国家财政体系中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宏观价值管理,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中的基础环节。5.明确界定: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将财务管理分为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门课,我们认为这三门课程之间要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又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具体表现如下:
(1)初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入门课,应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对财务管理这门学科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学习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应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但不应过于深入和具体,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财务管理概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财务管理的任务和原则、财务管理体制等。②财务管理环境,介绍企业组织类别、金融市场一般原理、有效市场假说与信息对称性问题、企业税收制度等。③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详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及计算,系统讲解单项资产风险与收益、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④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阐述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简单应用。⑤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概括描述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筹资类型、资金成本、资本结构;投资环境、投资决策的分类、投资决策应考虑的基本因素、现金流量的计算等。
(2)中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全面地介绍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为详细地阐述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即资金筹集管理、资金运用管理、资金分配管理。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①资金筹集管理,详细阐述权益资金筹集、长期负债筹资、租赁筹资、流动负债筹资等各种筹资方式的特征、具体操作过程并对不同筹资方式加以比较和评价。②资产管理,系统介绍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的各种方法。③投资评价,系统讲述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及案例运用,通过计算证券投资价值对证券投资进行评价。④股份公司盈利分配,主要包括:各种股利形式的比较、股利政策、股份分配理论、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等内容。
(3)高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开设的较高层次的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并对财务管理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使同学们对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有更深的认识。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目前情况下,高级财务管理应有以下内容:
①资本市场下的财务理论综述,系统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的主要财务理论,如有效市场理论、现值分析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代理学说等;②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针对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新的理财环境的变化,提出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③财务管理的特殊问题,着重介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企业购并财务管理、所有者财务、通货膨胀下的财务管理等。
顾客的消费心理就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以及评估自己需要的商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有很大的关系。顾客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以及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指的是顾客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 而求异心理是指与别人不一样, 想要彰显自己的个性的一种心理。攀比心理指的是要战胜别人的一种心理, 带有虚荣的倾向。求实心理则是一种表示对自己实际生活的正确判断而产生的购买及使用心理, 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智性的心理。在购买汽车的时候, 顾客的消费心理自然与一般的消费有着相同之处, 但是也有着区别。因为汽车的商品使用意义除了代步方便之外, 还融入了出行安全、身份表征以及个性彰显的意义。所以顾客在选择汽车的时候, 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潜力的求实心理, 也要考虑汽车给自己带来的对比别人更优异的精神满足感。他们对于汽车的外型是否美观精致, 款式是否新颖新潮以及汽车的品牌质量等都有着自己的不同要求。另外, 对汽车的售后服务也提出一定的要求。
2 汽车营销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
在汽车的营销中, 营销内容涉及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性能介绍, 还要求营销人员必须能够对商品进行定位, 根据商品定位而对顾客群体进行定位、对分销市场进行方向定位。这样, 市场营销知识、汽车机械基础知识、汽车美容装饰及汽车维护等就是汽车营销人员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因此, 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包括心理学、汽车专业知识、营销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跨学科知识。
2.1 顾客心理学的掌握
顾客在选择汽车的时候, 多数都是从自己的经济条件出发, 但是也注重汽车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满足感。因而, 把握顾客的消费心理, 根据顾客的心理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 就可以让对方达成商品成交心愿。所以在培养汽车专业营销人员的时候, 需要让学员懂得分析汽车潜在消费群体的年龄特征、身体特征、性格特征以及文化特征。只有了解到对方的性格特征, 才可以知彼而入, 让产品直接与顾客需要心理对上号, 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2.2 汽车专业知识的掌握
拥有专业知识, 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 才可以更好地运用汽车专业知识, 从而让营销策略及方式的演绎过程更有信服力。尤其是在汽车性能的介绍、汽车保养的指导、汽车保险索赔途径等方面能够进行有效而且到位的指导。
2.3 营销专业知识的掌握
掌握营销专业知识, 在制定营销策略, 尤其是选择推销形式的时候更能够从顾客的心理、产品的推介、分销技术的采用以及与顾客的沟通等方面去把握优化。而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营销专业技术, 就不可能从商品的推介、价格的定位、分销的渠道等方面去进行策略的制定, 从而达不到营销的目的。
2.4 跨文化知识的掌握
在产品介绍方面, 尤其是4D技术的应用, 更能够直观而形象地显示产品的性能, 因而汽车营销专业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另外,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全球化, 英语作为书面或者口头交流的语言, 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营销人员不掌握英语, 那么他/她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 就无办法把营销活动扩大到更广的人群中。
当然, 作为一个汽车营销专业人员, 他/她所需要掌握的跨文化知识, 并不仅仅是计算机和英语,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修养以及数学计算能力, 这样才可以在营销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其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 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3.1 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 要求学员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汽车产品识别、汽车故障预诊、竞品话术、客户关系处理、自主学习等技能。顾客选择汽车的首要考虑因素是汽车的安全性能以及外观的豪华美观感, 既要有安全感, 又要能够彰显身份地位。近年来, 在追求品牌的基础上, 有些顾客也提出了个性化的汽车装饰的要求。因此, 营销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在汽车的性能、汽车的品牌对比、汽车的保养维修以及汽车美容装饰等方面为顾客提供有效的信息, 让顾客感到满意。
3.2 专业知识的培养
专业知识丰富的营销人员, 可以让人感受到其公信力。因此, 汽车营销专业人才需要有较强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关的汽车基础知识。另外, 一定的中英文阅读能力也很重要, 因为营销策略的推进过程, 需要书面表达的陈述能力, 还需要口头语言的表述能力, 而只有经常阅读的人才可以养成很强的表达能力。
3.3 职业素质要求
沟通是达成商品流通的渠道。一个营销人员善于沟通, 就可以在营销中成功地进行商品的推介以及开通分销渠道, 而能够达成沟通最需要的是营销人员的不怕艰苦的工作精神以及热情的服务态度。
汽车的竞争市场在日趋繁华的同时, 竞争力也在不断高涨。把握好营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 善于培养精英专业营销人才, 汽车企业才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摘要:本文陈述了汽车营销专业人员所需要的汽车专业技术知识以及营销技能, 接着根据汽车潜在顾客消费心理谈论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关键词:汽车,营销人员,专业,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患事务;专业培养
一、培养医患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呼唤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逐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层层深化,作为患者及其家属身份的公民依法维护自身的健康权、生命权的法律意识都在不断增强,“医乃仁术”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医患双方处于相对严重的不信任危机状态,甚至出现敌对的情况,医疗卫生单位在这种背景下不得不开始借助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医院等卫生单位在医学领域具有绝对的强势地位,但在法学、管理学、伦理学、甚至心理学领域却有所欠缺。而处理当前的医患纠纷事件,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协助制定医院的规章制度,预防医患纠纷的发生等方面,尤其是国家新颁布的三甲医院评选条件中,医院必须成立医患办公室,这都需要一种具备多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医学院校是培育医疗卫生人才的主要阵地,培养出具备医学、法学、管理学、伦理学,甚至保险学多重知识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这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复合型医疗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二、医患事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
1.认知能力
医患事务管理专业主要在于为处理医患纠纷提供服务,任职于各大医院的医患办公室。同时能够胜任卫生行政执法部门、医药企业的法律服务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内设的法制机构、专司社会法律服务的律师等机构。根据相关一线岗位工作的调查分析,该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法学、医学、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甚至保险学等学科的知识。这不但要做到对所涉及学科的知识体系有所了解,而且还要做到把所设计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交叉。
2.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内涵基本上可概括为九个方面的能力:检索文献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资料、鉴别资料、归纳综述、发现和提出问题、逻辑思维和分析、创新、文字表述和口头表达。 通过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发现现有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不完善的地方,能够寻求跨领域手段进行解决,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并与修正。
3.实践创新能力
医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处理医患纠纷和卫生行政执法都是一线的实践性工作,所以医患事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运用所学知识,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修正现有的制度、法律。
4.管理沟通技能
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可以对医务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教会他们如何遵守规章制度,如何拿起正确的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在处理医患纠纷时有能力向医院领导提供及时的专业意见,这对领导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医疗纠纷的特点和成因,最终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处理对策。
5.文书写作技能
任何一个工作岗位的人员都要具备文书写作的技能,因为文书是我们沟通交流、执行政令等的主要方式,而从事医患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医患事务管理工作非常注重证据的收集,诉讼实务的操作。
三、医患事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1.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实际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管理专门人才。坚持德育领先,注重智育提高,促进身心发展。
2.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熟悉掌握我国的刑事、民事、行政、卫生以及诉讼、仲裁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并且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保险知识、计算机技能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卫生、环保、社会保障、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司法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和法律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医学、法学、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世或、先德强.论医事法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路[J].世纪桥,2012(5)
[2]罗丽萍、吴雄健.医学院校医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风,2012(10)
作者简介: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推荐阅读:
市场营销学——目标市场营销战略11-20
市场营销专业排名09-27
市场营销专业就业简介09-28
市场营销专业申请解析10-02
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特点11-09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范文09-30
浅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10-07
市场营销学专业论文11-30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自我介绍06-25
市场营销专业应聘面试自我介绍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