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大学

2024-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莫斯科大学(精选8篇)

莫斯科大学 篇1

7 地 质 系 2750 3000

8 地 理 系 2500 2500-3000 3500-4000

9 基础医学系 4000 4000 6000

10 哲 学 系 3000 4000 4000

11 历 史 系 3000 4000 4000

12 语言文学系 4000 5000 6500

13 社 会 学 系 2000 2000 2500

14 心 理 学 系 3000 3000 4000

15 经 济 系 4000-4500 5000 5500

16 法 律 系 4500 4500 6000

17 新 闻 系 3000 4000 5000

18 外 语 系 3500-4500 4000-5000 5500-6000

19 亚 非 学 院 3500 4500 5500

20 公共关系与社会科学学院 2500-3000 2500-3000 3500-4000

一、学制:

2.高中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5-6年,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2年;

3.攻读博士学位3年。

学年第一学期9月1日――1月24日

学年第二学期2月7日――6月30日

二、住宿:

1、三人间34美圆/人/月

2、单人间118美圆/人/月

三、医疗保险:100-150美圆/年

四、入学条件:

1、本科――高中以上学历(公证件+健康证明);

2、硕士――本科以上学历(公证件+健康证明);

莫斯科大学 篇2

一、大学精神的本质

(一) 何为大学精神?

何为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以精神为最上, 有精神则自成气象, 自有人才。[1]一所大学是一锅老汤, 一所好的大学是一锅好的老汤, 成就一锅好的老汤最重要的“佐料”就是大学精神。[2]使得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是大学的高楼大厦和硬件设施, 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作用, 犹如人的精神存在的作用一样, 是无形却巨大的。有学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内驱力, 是激励大学改革的推动力。[3]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 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4]笔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指通过大学中的几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和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为“大学人” (与大学相关联的所有成员) 所认同的价值观, 它是大学的生命力之源, 是对大学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思想,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很多时候,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并没有落实到纸面上, 但它的确存在于大学和大学人的心里。大学精神有时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但它却有“深入到骨髓”的力量。它常常体现在大学的校训校识、办学理念、大学使命方面, 但又不完全吻合。大学精神更加客观, 更具高度和提纲挈领的精髓感, 是凌驾于校训、理念与使命之上的上位概念。当然, 各个大学的大学精神也蕴含一些共同之处, 比如批判精神、科学创新精神、人格独立、学术中立等。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最本质的因素。办学规模、办学方针, 甚至办学理念, 都可以被模仿, 但大学精神却是不可被复制的。越是杰出的大学, 就越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它自成风格, 世代延续。这不仅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也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所在, 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 大学精神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久发展的精神源泉。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发展, 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大学精神会持续以各种具体化的形式来激励大学发展。尤其是当一所大学因各种外部因素陷于困顿时, 就会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新知和动力。抗战时期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 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临时组建而成, 虽然只有短短8年的办学时间, 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却培养了大批爱国栋梁之材, 靠的就是三校的名师荟萃和融会贯通的大学精神:北大的“宽容自由”、清华的“严谨认真”和南开的“吃苦耐劳”, 凝练出了西南联大“刚毅艰卓”的精神, 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上世纪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 入学人数激增25%, 而州政府拨款却骤减25%, 导致大学预算锐减、工资下调、人员雇用冻结等。但伯克利正是秉持“平等与先锋”“优秀与公平”相结合的大学精神, 仍然在这个时期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该校与私立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共同承担起与东部常青藤高校相媲美的西部大学学术脊梁。

大学精神是指引大学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大学精神是对大学发展精髓的归纳与总结。它最能体现大学的本质要素, 是大学学术水平不受侵害、人格不被侵蚀的重要依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大学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诱惑与干扰, 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但正是大学精神指引大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引导大学不向世俗妥协, 不为利益损害大学的声誉。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董事会正是认为大学应该人格独立, 坚决反对政府和政党干扰学院发展, 才有了著名的“达特茅斯学院案”。该案的判决导致美国公、私立高等院校的分离, 使得达特茅斯学院在245年的发展历史中, 始终保持私立性质, 并跻身于美国常青藤名校之列。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 邀请当时的里根总统出席并演讲, 里根希望哈佛大学借机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结果被哈佛大学断然拒绝。这也是大学坚持学术中立精神的鲜明写照。

大学精神是激励大学摆脱平庸的重要动力。大学精神当中, 往往都含有目标性的表述, 都有使大学办出杰出成就的动力诉求, 凝聚了全体大学人对大学未来发展远景的集体判断。当大学流连于肤浅层面而沾沾自喜时, 当大学满足于发展现状而驻步不前时, 大学中的有志之士和真正关心大学发展的人, 就会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力量, 来刺激和激励大学发展, 使得大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摆脱平庸。即便是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同样也需要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动力, 捍卫自身的荣耀与光环。麻省理工学院正是坚持“不保守、不落后, 勇于开拓”的大学精神, 才使得麻省理工学院赢得“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创办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 仅用了20年时间就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凭借的正是香港科大“瞄准世界水平”“追求学术卓绝”“不甘平庸处世”的精神追求。

二、大学精神的智慧融通——大学章程

(一) 大学章程的发轫与要义

大学诞生于12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这种更有效率的专业化组织的诞生, 规范其与世俗权力机构关系及其内部规则的大学章程也应运而生。[5]早期的大学章程多以“特许状”的形式出现。英国的“特许状”由枢密院颁布, 作为一种皇家特权, 赋予大学存在的合法依据。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大学章程同样源于英国王室或殖民地议会颁发的特许状。大学特许状有点像今天的执照或政府批文, 是界定大学与政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框架的法律性文件。它确立大学特许法人的法律地位, 规定大学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纲领性地划分大学内部各方的权力、职责。[6]后来的欧美大学章程一般是由大学的董事会制定和颁发。中国的大学章程, 从最早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山东大学堂章程》开始算起, 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彼时的大学章程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的密集推进, 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出台, 将我国高校章程的制定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 欧美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都是先有章程, 后有大学, 而中国大都是先建立了大学, 再制定大学章程。这是中西方高校章程制定方面的重要差异。

大学章程不是大学精神, 它是大学精神的下位概念, 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彰显与融通, 是大学精神借以正确表达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归根到底, 大学章程的本质和内涵是高校融入大学精神、规范自身、指导大学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所大学的章程制定得是否规范, 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 并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是判断一所大学制度建设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没有规范的大学章程, 很难建设成为世界名校。美国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章程, 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并且以章程为基础制定有各种规范, 具有规范管理和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7]

(二) 大学章程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章程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章程的制定, 大学章程制定的首要要义, 就是要认真领会大学精神, 并以大学精神指导制定大学章程。好的大学章程一定是认真总结了一所大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学精神, 并将之真正地融入自身。这样的章程才能真正体现大学发展的本质。大学章程是承载大学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而且是主要的载体之一。这种章程对大学精神的融通, 不是表现在章程的开头插入几句大学发展理念的话, 更不是特指专门对大学精神有一段文字表述, 而是真正地将大学精神融入到章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融入到章程的每一句话当中。一旦大学精神融通到大学章程当中, 大学精神便富有了直接的生命力, 指引大学的发展。

大学章程是指导学校长期发展的根本纲领。大学章程一旦制定, 就应该被尊重和遵守, 作为大学治理工作的首要依据。大学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变动之中, 但大学的章程具有稳定性。这一点是不随大学的人, 尤其是大学的管理者的意志而转移的。这是保证大学章程的威严和效力的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 章程没有制定则罢, 一旦制定, 是不可以被废止的, 它将与大学共存亡。当然, 这并不是说章程的内容不可更改。随着大学自身的发展需求, 章程内容是可以进行修订的, 但也必须经过学校严格的民主法定程序。

大学章程不但要承载大学精神, 更要指导大学治理。大学章程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上承大学精神, 下启大学治理。大学章程不能像大学精神那样“不食人间烟火”, 要看得见, 摸得着, 具有可操作性。但又不能像大学治理那样, 处处从细处着手, 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大学章程在大学处于宪章地位, 一方面体现为“最高法”, 校内任何规章制度都须以大学章程为直接依据, 大学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 不能和大学章程有冲突之处;另一方面体现为“纲领法”, 它仅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统领性事项做出规定。[8]既要保证大学章程的权威性, 同时还要保证在大学章程之下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这就要求章程中既不能写没有实质内容和指导性较弱的话, 更不能写一些大学细微层面的内容。细微层面的内容可以由具体的规章条例来完成。这已经属于大学治理层面的问题。

三、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指导下的大学治理

(一) 何为大学治理?

国内外对大学治理有多种理解。大学治理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在1960年由美国学者约翰•科森创作的《学院与大学的治理:结构与过程的现代化》一书。张维迎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指出, 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 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安排, 即大学治理。[9]大学治理是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具体贯彻层面。如何更好地让全体大学人领会大学精神, 遵照执行大学章程, 靠的是大学治理。何为大学治理?笔者认为:治, 制也, 即制定各项规章规则;理, 厘也, 厘清与学校发展相关的规律与各种问题, 并创造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学治理就是通过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规则, 发现并厘清大学发展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并有章有法地创造性解决, 从而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大学治理既包括要求人们服从的正式规章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规章规则。

大学治理, 要从表象看到实质。目前很多大学治理方面的问题, 深层原因就在于对大学精神没有好好总结和领会, 对大学章程没有认真贯彻和落实。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背后隐含的价值判断必须是一致的, 否则就会出现“三张皮”的现象:章程上不凝练精神、下不指导治理, 大学发展就可能陷入无为和无序的状态。造成大学章程上写的是一套, 而在大学治理中使用的是另一套——比如更多是体现管理层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精神被扭曲, 大学章程便成了虚无的东西, 大学就会沦为地地道道的“人治”。所以, 大学治理是否真正融入了大学精神, 是否真正贯彻了大学章程, 直接决定一所大学的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 大学治理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治理是一个不断诠释和丰富大学精神的过程。大学治理本质上是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一以贯之。大学精神是最具稳固性的, 大学治理既要领会大学精神, 更要创新性地去诠释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大学章程, 同时也在一直持续不断的、长时期地指导着大学治理, 是推动大学治理达到理想效果的推进剂和催化剂。而对大学治理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也是使大学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内容不断丰富的源泉。

大学治理是贯彻和落实大学章程的基本载体。要将大学章程的内容贯彻到实处, 还要靠大学治理。章程只是根本大法, 但只有章程, 是无法完成学校的法制建设进程的, 需要通过大学治理才能落实大学章程的内容。大学治理同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遵循大学发展规律, 求真创新, 勇于改革, 并辅之以一系列的其他各类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 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制定、更新、乃至废弃的过程, 以行为诠释大学精神, 以措施贯彻大学章程。大学治理是在具体层面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最好的诠释和贯彻。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相近, 但并不等同于大学管理。具体而言, 大学治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安排, 在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 在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 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提高大学的发展水平。如欧美的大学治理一般包括董事会制度、行政制度和教授制度等。大学管理则是指大学通过具体的操作动作, 如计划、组织、协调等, 对大学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做法。大学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平衡。而大学管理的目标则是实现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既定目标。可以说, 大学治理仍然是一个比较理论性的概念, 注重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大学管理则是一个更加实践性的概念, 直接面对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的种种问题。

四、大学何为——针对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

(一) 尊重大学传统, 实事求是, 归纳和凝练大学精神

大学要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不扭曲大学发展历史, 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学校过去、尊重学校发展实际的原则, 认真总结和凝练大学精神。而不是因为社会因素、政治要求的介入, 去人为地改变大学精神的本来要义, 造成大学精神的失落。目前大学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高校还在忙于“圈地运动”和“规模扩张”, 似乎唯有“地大物博、人多楼高”方能显出大学之“大”、高校之“高”。[10]有的高校完全以量取人, 将科研的量化考核指标用到了“极致”, 严重伤害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此种种, 俨然对大学精神为何已经相当陌生, 更是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使命抛之脑后。使得大学精神失去了她原有的灵性, 阻碍了大学的发展。恪守大学之道, 重新认识、建构、凝练、提升大学精神, 是我国大学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 团结全体大学人, 立足长远发展, 认真制定好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一定是一部被学校的大多数人认可、被学校全体人贯彻执行、作为学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大法的法规。大学章程的制定需要统筹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力量。仅仅靠开会和征求意见是远远不够的, 要多地需要做一些主动性的工作, 主动去提炼、去凝结大学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既不能搞一言堂, 对师生校友意见的征求流于形式, 更不能对所有的意见都一味采纳, 丧失章程制定工作的主动性, 使得章程随波逐流。章程制定工作既要很好地融入大学精神和优良传统, 采纳大多数人的主流意见, 又要主动对各种文本进行合理的归纳、提升和凝练。这才是大学章程制定的本质要求。每次章程的修订都必须民主、合法、有理、有据。

(三) 保证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

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三者具有一贯性联系。如前所言, 三者的主旨要义和价值判断应该是一致的, 只有将大学的体制机制理顺, 保证三者主旨要义的一致性, 才能真正顺利推动大学向前发展。倡导以法而治, 而不是人治, 更不是以学校管理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体现大学精神的内容一定要写入大学章程;一些全校形成共识的、明确性的东西, 可以为大学治理提供指导的, 一定要写到章程里面;一些尚不能确定的内容, 可以先不写进章程;一些细节性的、具体层面的规定, 则可以由大学治理去完成。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会随着大学治理的具体形势而与时俱进。但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的改变是一种主动的改变, 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发展, 而不是迁就于大学治理。如何将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联系做到最好, 将三者紧密地上下融通一体, 考验大学的智慧, 考验大学人的智慧, 更考验大学管理者的智慧。

注释

1[1]陈平原.大学以精神为最上[J].大学 (学术版) , 2009, (11) :93.

2[2][10]饶武元, 胡罗斌.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 :43, 45.

3[3]柳海民, 常艳芳.论大学精神的价值[J].教育研究, 2008, (8) :51.

4[4]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J].学术界, 2004, (1) :193.

5[5][8]柯文进.关于大学章程制订中法律地位、外部关系与内部治理结构的思考[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3, (4) :15-16.

6[6]马陆亭, 范文曜.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3-24.

7[7]刘继安.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N].中国教育报, 2002-03-12.

女儿选择莫斯科大学 篇3

女儿并不是那种特别聪明的孩子,在大学读书并不出类拔萃,肯下功夫读书,但学习方法欠灵活,属于那种费劲儿不小考试成绩却总是平平的孩子。

但是,她有一个优点,就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养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每天放学回来,吃过晚饭就去看书,从来不用人催。多想看的电视她也能控制住自己不去看。我自己觉得很满足,孩子能自觉地学习就挺好,不要期望值太高,至于将来有多大的出息,看她自己的造化了。因此,在读书的问题上我从来不肯逼她,反而总是督促她早点休息。我想,反正就这么一个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地为她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她呢,念成啥样是啥样,有本事就念,念到国外去我们供着,没本事就先在家里呆着。

她大学毕业的时候,就业形势开始紧张,大家都忙着找工作,希望能早点占住一个好位置。女儿却要继续考研。那就考吧,我没意见。她自己又是写呀、背呀的一番昏天黑地地准备,选院校,选专业,选导师……一通折腾。结果,没考上。她说,念书还没念够,不想马上找工作,准备自学一年,明年继续考研。我们也就由着她去。

我想,都一样花钱,出国读研应该是更佳的选择

那个时候我隐隐约约地有一些很模糊的想法:我们国家现行的教育制度似乎不太理想,孩子们小小的年纪就要学许多和年龄不相称的东西,老师好像总在跟孩子较劲,家长包括整个社会也都在给孩子加压,整得孩子不像个孩子,早早地就没有了童年的天真和乐趣,都是在按照大人们的意愿做着自己不情愿做、可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同时,把家长们也折腾得五迷三道,孩子们上学,却好像是家长们在那里较劲儿。孩子上了考场,等于家长上了战场,须使出浑身的解数,既要大把大把地掏银子,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烦人托窍,四处打点张罗。为了孩子又能怎么办呢?有人说,这都是让钱闹的。教育者把孩子们当成了摇钱树,什么传道、授业、解惑都放到了一边。这说法不知对不对。可再一想,教书收费这也没问题呀,孔子是个圣人,他教书还要收取束脩呢!这风气实际上也延续到了社会,名目繁多的考试,五花八门的办班……说到底,都是冲着钱来的。另一方面呢,贫困的地方那么多孩子上不了学,那的老师连工资都开不出来……都和我们一贯倡导的传统的教育思想不搭调。可到底是哪出了问题,我想不明白。

说了一大堆不着边际的话,似乎离题太远。这里边有一个原因。女儿上高中的时候就立志要当一名教师,为此我曾经和她深谈过很多次,希望她能慎重地考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嘛,要多听听,多看看,多一些选择,以免将来后悔。可她无怨无悔,一条道走到黑,信念似乎从来没有动摇过,反而找出许多理由来说服我。她说,她喜欢站在讲台上的那种感觉,喜欢那种能和学生直接交流沟通的教学方式,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时的无忧无虑的快乐。因此她高中毕业时直接报考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又要报考教育学方面的研究生。我也想通了,同时也真心地支持她。我想既然她喜爱这项工作,说不定就能干出乐趣,干出成绩。

当老师,尤其是要当一个好老师,就得再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更充实,人格更完善。常言说:你有一缸水才能浇出一盆来。再深造确实很必要。可面对教育界种种想不明白的问题,我实在拿不准,按照目前这样的套路去读研,对她今后的事业会有多少帮助!

于是我就想,既然认准了读研,就没必要非在国内等,劳心费神耽误时间,倘若明年再考不上呢,是否还要等?尤其是女孩子,青春有限等不起的。不妨到国外去读,开阔一下眼界,看看人家是怎么教的,怎么学的,有没有可以借鉴的东西。都一样花钱,出国读研应该是更佳的选择。

可到哪里去读书这是很关键的。孩子喜欢读书,而且为了读书能付出辛苦,这点我不怀疑。但要读就要真正有所收获,就要选一所正儿八经的大学去读。随便找一个学校,或怀着读书以外的目的找一个国家,无异于白扔钱。费用问题也不能不考虑,我不是大款儿,也没有灰色收入,花钱太多的学校我负担不了。

我试探着问女儿:“你考虑过去国外读研的事吗?”她说没想过。

但是,我这一问,却催动了她朝着这个方面去想问题。她开始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了。

她要出国,我和她妈妈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

也真的应了那句话:“机会永远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去莫斯科大学读书真的是机缘巧合。女儿的大姨在北京工作,那天她和大学时的同学一起来天津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女儿也正在北京,搭车回来。一路闲聊,大姨的同学谈起自己的儿子眉飞色舞:“他现在莫斯科大学,他本来已经参加了工作(在一个部级的国家机关),可硬是辞掉了工作去莫斯科大学读研。他都去了5年了,硕士已经拿下,正准备读博士。那儿特别好,你要是想去的话,我让他帮忙,没问题!”女儿的心被说活了。

回到家里女儿和我说她想去莫斯科大学读书。

我当然没意见!如果真的选择了莫大,我求之不得。我们这一代人对俄罗斯还是颇有好感的。俄罗斯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比较发达的科学技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民间的友谊也源远流长。我们就是唱着俄罗斯民歌长大的,就是读着俄罗斯的文学成熟起来的。莫斯科大学是世界一流的大学,别的不说,光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十几位之多,能去那里读书我双手赞成。我也咨询了一些朋友,反映不一,赞成的理由和我的想法基本差不多,反对的意见似乎也不无道理:去那儿干嘛,学俄语用处不大,面太窄,毕了业也不好找工作。我想,到那儿去的目的就是读书深造,了解世界,开阔眼界,仅此而已。至于今后在哪工作并不重要。唯一有些担心的是,女儿学的是英语,现在要从头来学俄语能否吃得消?又一想,反正读研也要有第二外语的,就算是学俄语了,也不错。

女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她的自立能力让我放心。

记得她3、4岁的时候我们还住在一个大院里,院里也有很多年龄相仿的孩子,她常跑到别的孩子家里去玩。她妈有时就烦这点,“又到别人家里折腾去了?”我说:去就去呗,在家里谁跟她玩。我们小的时候兄弟姐妹多,不但自己能在家里玩,还天天到外面和家门口的孩子们玩。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人闷在家里多孤独,很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她记住了我的话,以后她妈再烦她的时候,就据理力争:“我一人在家多孤独!”她现在长大了,与人交往,大大方方,富有同情心,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能与人和睦相处。到了社会上她不会孤独。做家务活也没问题,这是从小就培养的。家里虽然一直有阿姨帮忙,但我们也安排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说,吃完饭以后,刷碗的活就一直由她来承担,直到现在,只要她在家,刷碗的活依然是她的。做饭、洗衣服、做卫生等等,这些她都能应对自如,肯定饿不着她。再有就是她的办事能力也很强,去哪儿都不憷,这也是从小就有意识地锻炼她。高中毕业了,考上了大学,一系列的入学手续,都让她自己去跑。暑假的时候,我们帮她联系到国际少儿探险夏令营去当班长,带着几十个十几岁的孩子,几天几夜在内蒙古的杜布尔特大草原上,在日本的富士山里拉练,背着帐篷、炊具和行李,自己判断方向向目的地集结,自己支帐篷安营扎寨,自己挖灶埋锅,烧水做饭……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正因为如此,她要出国,我和她妈妈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

女儿真的在用心地体会,教学之间的乐趣

那几天,女儿跟着了魔似的,满世界买书、买磁带、买光碟,躺在床上眼望天花板嘴里不停地“嘟噜”,两天下来所有的字母都会念了。接下来的事情似乎都出奇的顺利,所有的手续都是女儿自己去跑,几个回合下来就拿到了大使馆的签证,学期三年,一年预科,主要是学语言,两年读硕士。花费也在我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女儿如愿以偿地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我也不断地收到她从国外发来的信息:

老师上课就是带着我们去博物馆参观。莫斯科的博物馆很多,而且对学生都是免费开放的。博物馆里收藏的世界名画太多了,我虽然不大懂画,可站在众多的世界名画跟前,我还是感到了心灵的震颤……

这里的老师可“牛”了,他们似乎所有的精力都在作学问上,对社会上的事情就像个傻子,每个老师每年都要写30多篇论文呢,真不得了……

考试是随时进行的,只要你自己觉得已经准备好了,就可以跟老师提出考试的要求,老师就会安排时间和你对话,对话内容不会超出课堂所讲的范围,他认为你已经对他所讲的内容理解了,你的考试也就通过了,就这么简单!

这里的学生从一上学开始,就要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学一门艺术课,或者是表演,或者是乐器,或者是绘画……

今天要考试了,是国家统考,笔试。我们都精心的化妆打扮一番,一来使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情,二来也是对监考老师的尊重。老师走进课堂,眼前一亮:姑娘们,你们今天都很漂亮!老师笑了,我们也笑成了一片。

……

我知道,女儿真的在用心的体会,体会那种教学之间的乐趣。也在感悟着教育的真谛。

莫斯科大学 篇4

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人生中最为灿烂和美好的。为了使自己在大学四年不因碌碌无为而后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我要定下我的人生目标:(学习好专业知识,考取研究生,毕业后寻求专业相关的工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决定为四年的大学生活做一个全面的规划:

大一,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简要介绍自己如何学习)

大二,稳抓基础,做好基础课向专业课学习的过渡。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时间准备英语四级考试。

大三,明确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考研或者就业),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之奋斗。(打算考研应加大力度学习专业知识,扩大英语词汇量,做好考研前的准备;选择就业则应提高求职技能,搜索与自己专业相关公司的信息,多参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动,与同学交流求职的心得体会,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莫斯科大学 篇5

王志忠

在新年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2月30日给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回信,勉励他们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才。作为一名海外留学人员,我深刻的体会到,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设定,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海外人才归国热情持续高涨。我也感受到,随着祖国的强大,留学人员在海外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国家对海外留学人员在学习、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也更加全面。另外,随着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在新时期,新的目标和新的挑战也激励海外留学人员更加刻苦学习,发挥作用,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术升华、创新,充分的应用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应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总书记在给留学生的回信中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体现出了祖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青年一代的嘱托,我们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青年人才,尤其是海外留学人才必须牢记祖国的嘱托,胸怀大志,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祖国,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之奋斗,为之奉献。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国家“双一流”大学的战略全面实施,国内工作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为广大留学归国人员发挥作用,报效祖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个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两次受到国家的资助赴国外学习,深感责任重大,时刻警醒自己不能有一刻懈怠,保持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早日学成归国,为祖国医学教育事业发挥自己的作用。

大学毕业感言:再见,大学 篇6

时光如水,三年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走到了尽头,

毕业了,一句充满激情的话语,却被我喊出了苦苦的味道。

哪一天开始的大学生活,早已被匆忙的琐事冲淡,然而,大学的生活已接近尾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感慨的同时暮然发现自己已将走出了大学,与初来相比,没有了兴奋与新奇,而多了几分无奈与惆怅。看着迎面走来的同学,大家脸上那股稚气早已不见,成熟与稳重不知何时已经写脸上,简单的寒暄之后,便是各自匆匆而去的脚步声。

曾经是多么的盼望着早些离开校园、走进社会……,但到真快要不得不离开的那一刹那,才知道,自己对这片土地是多么的留念。因为这里是我梦想的源头,是我奋斗的基地,是我记忆的全部。

记的大一新生的时候,

初来乍到,第一次独立生活学习,面对纷繁芜杂的花花世界,难免迷茫彷徨。在这里完全没有了高中时代的压力和做不完的作业,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很多自由学习的时间。这样的生活其实是我们在高中时代梦寐以求的,但是,那个时候才发现,失去了目标,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苍白。看着课本却不知道自己为着什么学习,以前总是抱怨自己为了高考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功课;现在呢,高考没了,可我必须去学习,去锻炼,只因为我还拥有儿时的理想。过渡放松的生活使我有段时间过于放纵自己,以致于一度迷失方向,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天马行空般到处乱撞,最终从高高的天空重重地一头栽下来……摔的很痛,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把我从迷茫和徘徊中击醒,使我又一次的拯救了即将麻木的自己。

大二的我不再幼稚,不再幻想,甚至悟出了只有奋斗才能实现理想的真理,

在这里,认识了很多的人,有的成为了朋友,有的却只是擦肩的过客,有的甚至会成为陌生的朋友;在这里,让我一次次尝试了成功背后的辛酸,让我明白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谛。在这里,提高了我的自身的素质,改变了我的人生观点。

“走出大学,做什么?”、“一生想要什么,怎么能够得到”不止一次的问过自己。

记的一个老师说过,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从中拿走什么,而是要努力为这个世界增添光彩,那时候我同意,现在我也同意,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呢?我相信这一点他们也不清楚,就是清楚他们也不一定能做到……。

《奋斗》一部最近热播的电视,清楚的记的里面毕业会上的学生向老师说的台词“老师,请留步。我们舍不得您,非常非常舍不得您,但是我们必须告诉您,我们必须离开您,我们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我们一天也不能等,请您接受我们离开前最后的问候。 ”

奋斗,我只能不停的告诉自己。

因为梦想就是我的人生,就是我的爱情,我的事业,我的幸福。可是,当我把那抽象的梦想变成一件件具体的事情的时候,我发现我离那梦想很遥远,特别遥远,但是我不会放弃,我会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再见了……我的大学。

更多相关

大学不轻松大学要从容 篇7

同学们选择郑州大学, 不仅选择了郑州大学的学科和专业, 更选择了郑州大学的这种文化。郑大欢迎你们, 就是以郑大的文化涵养去滋养每一个郑大人, 以“郑大的文化故事”讲述我们每一个郑大人的成长故事。这就是郑州大学, 是在未来三年、四年、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陪伴你们成长的地方!在今年7月20日高考录取通知书签发仪式上, 我对第一批签发录取通知书的同学说:“大学不轻松, 大学要从容”。今天, 利用这个机会, 我来具体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大学为什么不轻松?

首先是学无止境, 知识学习为大学之首要。尽管你们已经进入大学, 但还必须好好地学习知识, 别忘了你们是来求知识的。你们靠着已有的知识获取了大学的门票, 但你们更要通过获得更扎实的知识功底去走向社会。我们说, 郑大的新生都是优秀的学生, 但我还要强调, 郑大的毕业生都以基础知识扎实、发展后劲大而著称。当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生活的时候, 你们必须面对繁重的基础课学习, 这应该是大学给予每位学生的第一个考验。基础要打牢, 首先是基础课要学好, 本科生和研究生都要如此!在郑大, 人才培养有标准、课程设置有体系、培养过程有计划, 就是要给每个人塑造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前, 我们特别强调能力培养, 但能力提升也是以知识的获取为基础, 没有知识, 也难有能力!

其次是强魄健体, 彰显生命的活力。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劳心劳力的过程, “虽然我们不能决定明天的太阳几点升起, 但我们能够决定我们每天早上几点起床”“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大学要打好身体的底子, 要增强体能, 培养一种体育爱好, 养成一种锻炼习惯。人的体质好了, 自然就会有“精气神”, 随之心胸也会更加开阔、学习的压力也就会变成动力。运动赋予我们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 还能“文明”其精神, 让我们得到素养提升和心智历练。

再次是德才兼备, 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除了丰厚的知识, 除了健康的身体, 作为一个社会人, 还应该有什么呢?大的方面说, 是你的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小的方面说, 如待人接物与为人相处等, 所以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如果说, 高中阶段的成长标志是, 获取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那么大学的成长标志就是专业知识的获取以及人格的基本成熟。今天一开始我就反复讲郑大文化, 就是想让大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进行人格与价值的塑造, 实现全面的发展。在这方面, 我充分相信大家的文化自觉, 但我还是要给同学们一个特别的提醒。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讲, 校长的责任是配置资源, 但作为一校之长, 最根本的任务, 就是要引领和营造大学的文化, 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 这就是办大学。

怎样才能从容地上好大学?

首先是有理想。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俞敏洪先生从小就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 并谓之“穿越地平线的渴望”。唯有树崇高之理想, 才会有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 才会有攻坚克难的前进动力, 这正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保障。唯有立宏伟之志向, 才不会吐槽大学里“三点一线”太单调、专业学习太枯燥, 才耐得住寂寞, 承受得了艰辛, 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奋勇拼搏、无怨无悔、矢志不渝。路漫漫其修远兮, 士不可以不弘毅。

其次是有自信。自信是一种高贵脱俗的气质, 是坦然豁达的心态, 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只有历经风雨、战胜挫折, 才能赢得真正的自信, 这是大学生活的“必修课”, 也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大学不仅仅意味着光荣与梦想, 还意味着不断的挫折与挑战, 譬如专业学习的压力、毕业求职的艰辛等。有的同学在挫折中丧失了自信、迷失了自我, 而更多的同学却在挫败中强大了内心、战胜了自我,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莫斯科大学 篇8

[摘 要] 大学和大学出版,其目的都是为了传递知识。大学出版社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己任。大学与大学出版的互动,有助于出版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大学出版社发展迅速,但在学术出版上有待继续努力。

[关键词] 大学出版 出版质量 知识传递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05-0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Press is to communicate knowledge in the society. The 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Press is to publish academic works. The good relation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Press help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they have not done enough in the academic publishing field, and have to continue to work hard.

[Key words] University press Publication quality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下列三个功能:一是教育功能,为社会培养人才;二是研究功能,促进提升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为社会提供咨询。总之,大学促进了学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创始人丹尼尔·吉尔曼(Daniel C. Gilman)在1876年说过:“对大学而言,推进知识发展并且将知识不仅在那些可以每天聆听讲座的人们中间,而且在更大更宽范围的人们中间传播,这是它最高尚的职责之一。”(It is one of the noblest duties of a university to advance knowledge and to diffuse it not merely among those who can attend the daily lectures but far and wide[1].)

大学与出版,其本质都是知识的传递。早年的大学,传递知识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书籍成为它的重要补充。所以大家形容“百科全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同样,大学出版社可弥补大学功能的不足,帮助大学在课堂之外传播知识。早期的西方大学出版社,其前身多为满足大学教学科研需要而成立的印刷所,印刷大学教授的著作或者讲义。此后,逐渐过渡到出版学术作品,作者也超越了所在大学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大学往往都拥有优秀的大学出版社。大学与大学出版社成为学术世界的一道风景。

在我看来,大学出版之所以可能,基于下列原因。

1 大学是学术成果生产的重要机构,为大学出版提供了资源

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制度,非常有助于出版的发展。大学里的学生,要获得学士以上学位,必须撰写论文。这些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更要求在该论文研究的领域内具有突破性,能有最新的研究发现。一些国家的大学还规定,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2—3篇与本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表明这一研究得到社会的认可。有些国家的要求更严,博士研究生必须在科学引文索引(SSCI)等来源期刊上发表2—3篇论文后才能申请博士学位。这一制度,促使刚进入研究殿堂的学生很早就开始介入学术生产,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为学术出版培育了生力军。大学的选聘制度,要保证优秀且合适的人进入大学系统。而发表过学术论文、出版过学术著作的人,往往会获得优先考虑。这一制度,促使将来要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者,更加重视学术论著的撰写。大学的晋升制度,更为大学出版提供了优质资源。从讲师(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任何一个需要晋升的大学教员,要通过作品证明自己的学术水准。这些作品,通常都是已经发表的,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传播。一些国家规定,从讲师晋升到副教授,必须发表3篇以上的论文或者出版一部学术专著;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必须发表5篇以上的论文,或出版1部以上的学术专著。有些国家可能没有发表论著的具体数量限制,但都很重视是否出版过论著。

大学的这一制度,与学者的创造冲动相结合,使大学成为学术成果生产的重要机构。据统计,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论文是大学发表的,四分之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大学工作。大学出版以推广学术、促进学术的提升为己任,大学教员的著述成为大学出版的重要资源。尤其是一些专、精、尖的著述,因读者面窄,往往不能被商业性出版机构接受。大学会资助这些著作出版,以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这些专著,所在大学的出版社通常具有优先选择权。而大学出版社依托于大学良好的声望,往往能获得社会的好感,在获取有价值的手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 大学是学术论著质量评估的重要帮手,保证了大学出版的质量

出版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制度。在出版过程中,要获得出版许可的作品,必须经过审稿的程序。这是为了保证出版物的质量,使人类创造的知识得以传承。在学术出版中,待出版的学术作品,必须获得学者们的认可才可以出版。因此,在学术出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同行评议制度。出版社或期刊社聘请同行专家对拟出版的论著质量进行评议,只有获得同行专家认可的论著方可进入出版过程。大学里的专家,因其学术素养深厚,往往成为同行评议中的首选专家,成为重要的把关人。尤其是大学因其拥有学科种类齐全的不同研究者,成为学术出版的最好伙伴。他们帮助出版机构把好出版物的质量关,使优秀的作品得以进入出版流程。因此,以学术出版为己任的大学出版社,更要依赖大学的专家。正是这些专家的把关,保证了出版物质量。

3 大学是学术成果的收藏机构与阅读机构,扩大了大学出版的影响

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出版物的重要消费者。对学术出版而言,他们更是重要的消费主体。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通过阅读出版物获得新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创新。因此,大学成为学术成果的重要消费地。尤其是大学的图书馆,广泛收集全世界各地的出版物,是大学出版物的重要采购商,成为学术成果的重要收藏者和传播者,扩大了作品的销售与影响。大学的出版物,通过书店等流通渠道,以及大学图书馆等收藏机构,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成为大学功能的重要补充。

4 大学为出版业培育人才,成为大学出版及其他出版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随着出版规模的扩大,出版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人才。出版是一个包罗万象、涉及面广的行业。而大学涵盖了所有的学科与专业。出版业需要的每一个人才,都可以在大学中找到。因此,大学成为出版业的坚强后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学通过短训班等形式,帮助出版业培训人才,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了现代科技与文化知识。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的纽约大学、佩斯大学,英国的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中国的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出版专业,更直接为出版业培养人才,推动了出版业的进步。 大学出版专业帮助大学出版培育了出版人才,提高了出版效率。

大学与大学出版的互动,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出版社自身的发展。1946年成立的美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在全球拥有130多家会员单位。令他们自豪的,便是大量诺贝尔获奖者的作品在这些成员单位里得到出版。他们始终认为:“大学出版社使大学教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在更广范围的传播成为可能”(University Presses make available to the broader public the full range and value of research generated by university faculty)[2]。

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大陆已有大学出版社110家。其中,安徽4家,福建1家,甘肃1家,广东4家,广西1家,贵州1家,河北2家,河南2家,黑龙江3家,湖北5家,湖南5家,吉林3家,江苏7家,江西1家,辽宁6家,内蒙古1家,山东3家,陕西7家,上海13家,四川4家,天津2家,新疆1家,云南1家,浙江2家,重庆2家,北京28家。这些大学出版社,占全国图书出版社总数的20%,成为中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的大学出版社,大都诞生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综合性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理工类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师范类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人文类大学出版社,成为中国大陆出版社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传承学术、普及知识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大学出版不断受到商业性的影响,导致大学出版的品质有所下降。这一点在中国的大学出版社中表现更为明显。原本应以学术为己任的中国大学出版社,出于经营压力,大多涉足中小学教辅读物的出版。一些大学出版社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辅读物的重要出版基地。曾有学者通过分析大学出版社历年获得国家级图书奖的数量,来看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质量,结果发现,“以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历届的获奖数据来看, 在中国图书奖中大学出版社获奖112 种,占获奖总数的13%;历届国家图书奖中,大学出版社获奖44种,占获奖总数的6%。数据分析显示,在学术图书的高端领域, 大学出版社至今仍处于明显的劣势”[3]。另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图书的出版在比例上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由此可见,中国的大学出版社与学术出版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一定程度上也违背了大学出版社设立的初衷。

随着中国大学出版社的转企改制、数字化的挑战等,中国的大学出版社面临着更大的经营压力。期待更多的大学出版人,以传承知识、扶助学术为己任,将大学出版社真正办成学术型的出版社,以弥补大学功能的不足,促进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注 释

[1]http://www.press.jhu.edu/about/index.html

[2]http://www.aaupnet.org/about-aaup/about-university-presses/the-value-of-university-presses

[3]张平官.在学术出版市场上大学出版社的地位和发展战略[J].大学出版,2008(3):58-62

[4]曹恒娜.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的问题分析和发展方向[J].新闻世界,2011(5):227

【莫斯科大学】推荐阅读:

莫斯科之夜散文07-13

莫斯科红场音乐会09-23

上一篇:班主任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一英语备课组教学计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