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精选10篇)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 篇1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嘉禾县行廊镇中心学校 罗祝军

国学学习,最经典的方法,莫过于多读与多背。在小学生最佳记忆时期,熟读、背诵最具有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作品,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在生活中自我体悟、内化,形成自身独特情感体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年纪大了之后,孩提时代在课本上学过的东西很多都忘记了,但唯独背诵过的一些古诗词耳熟能详。诵读与背诵是最简单也是最奏效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我觉得要更好地小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学校统筹,是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基础

1、教材内容的选择

小学课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课程的种类在逐步增多,语文课程的课时并不是十分充裕的,所以经典诵读教学应当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教科书中原有古诗文的教学基础上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可以从《三字经》开始,由《千字文》等逐步到《大学》、《论语》等,唐诗、宋词穿插其中来读。教师应当不断提升经典诵读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拓展经典诵读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国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与重复,而是将国学放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定位,对于国学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面对一些古代的人伦修养、处世之道,有时就显得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了。比如,《弟子规》提倡孝道,“亲有疾,药先尝”,让健康的人尝病人喝的汤药,是违背医学常识的。又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规定和三从四德等要求,这时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白为人处世的基本操守与道德准则,并且又要阐明人人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使学生的头脑不局限于文字的直观意思。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经典诵读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属于语言教学活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相关的语境,即环境。环境作为一种内隐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熏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首先从校园大的环境布置上,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从进校园起,每天的国学教育就这样开始了。学校可以选择传统文化中对现代教育有着深刻影响的传统经典段落、词句,制作成宣传板陈列放在走廊;每个班级将黑板利用起来,指定一个范围作为“经典名句”专栏,班里的学生轮流搜集古代经典名句并写在黑板上,同时可以结合简单的讲解。橱窗中可以开放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既陶冶情操,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意识。

合理利用学校的有声资源。可以设置了古诗铃,诗句和铃声结合在一起在校园回响,让国学内容伴着学生上课、下课,陶冶、感染着他们。校园广播站是很好的学习、宣传平台,每天可以播放经典诗文,学生的优秀作品或者学习感想等,激发他们诵读经典的热情。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经典诵读的教学

1、开展“古诗词朗诵比赛”活动

朗诵比赛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选择诗歌,自己练习,一个或者多人朗诵更能带动整体的学习热情。

2、开展“讲国学经典故事”活动

在国学经典著作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例如《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让学生讲讲自己喜欢的故事以及体会,加深对国学的喜爱。

3、开展以“弘扬国学经典”主题的书画比赛

我县很重视学生音体美方面的发展,很多家长也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机构学习。例如嘉禾县珠泉完小特长生很多,学校也经常举行各种书画、歌唱比赛。举行以“弘扬国学经典”为主题的书画比赛,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文及诗句,以硬笔或软笔的形式写下来,即能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文的印象,巩固诵读效果,又能规范学生的书写。

古典诗文中,特别是唐诗宋词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句子,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等,这些都是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中的描写加以自己的想象,把一些自己喜欢的场景画下来,然后在画上加上相应的诗句或段落,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诗文中的美,从而提高经典诵读学习的兴趣。

4、开设“读书角”

每个班级可以开设一个“读书角”,书籍可以是同学们自己捐赠,或是学生凑钱购买,图书角的书籍是全班同学共同拥有的财产。同学们可在课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

三、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提高经典诵读教学效果 运用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结合现代媒体,使经典诵读教学更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于古典诗文的兴趣和喜爱。

1、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典诵读学习

经典诵读中背诵是重要一环,但国学以我国传统的学术作为依托,因而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涩的词语。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 Flash 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借此培养孩子国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国学学习效果。比如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在讲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时,老师轻点鼠标,在投影仪上就出现了“两小儿辩日”的画面,随后,就用这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有回答不出的问题,可见人人都有自己的不足,要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国学并非是“老旧”学,与素质教育也没有背道而弛。让孩子在多种形式下进行国学的学习,在轻松地氛围中浸润国学精髓。那样,大人看成是负担的东西,因为孩子乐学,就成了快乐的“负担”。这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老师可以根据年级阶段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低年级可以多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如《三字经》中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是《宋史窦仪传》记载的故事。教师可充分挖掘古典诗文中的故事,帮助学生能生动简明的理解诗文的意思。在高年级中则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改编为课本剧,边读边演,以演带读,达到巩固学习的效果。

3、运用多种的诵读方式(1)范读

范读,就是是示范性朗读。可以由老师范读,也可以用多媒体代替老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经典诵读教学中,范读便于学生模仿,理解文章中其中蕴含的情感。一些文言文诗文中有很多通假异读字如“说”同“悦”读“yue”,古今异读字如“大夫”在古代表示官位名时读作“da fu”而不是“dai fu”;范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字词的正确读音,避免错误。(2)齐读

每天的午读大多采用齐读的方式,全班同学都参加朗读,大家可以大声地诵读,完全进入经典诗文当中,而且同学们可以共同营造出一个诵读氛围,诵读的效果会更好。在齐读中,教师要好好组织与领导,并注意检查,以防个别学生不用心,成了“南郭先生”。每一课的开始阶段不宜用齐读,一般在讲读后进行较好。(3)自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古典诗文而言,多读是领会其意思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自读时可以边读边思考,概括大意,自读就是给每个同学一个自学、总结的过程,还可以为背诵作准备。课堂上的自读,应要求学生读轻一些,以免相互干扰。除了课堂上的自读,课后的自读也是很重要的。(4)配乐朗读

古典诗文中很多都是描写意境或抒发情感,特别是唐诗宋词,在朗读时配上一些音乐,能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理解其中的内涵,这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加强对教师专业化培训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现在各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学都是由语文老师重点负责组织或教学的,这将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教师专业化培训更有效的进行经典诵读教学。

1、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和热爱

通晓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好功课的前提,如果教师对于经典诵读的认识模糊,那么其教授的课程必定是无本之木。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掌握语言文字、文学鉴赏、文章读写、文学创作以及经典诵读教学发展的基础性知识,学校应组织一定的相关课程学习培训,使教师自己对于经典诵读的知识结构有所掌握。

2、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

经典诵读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读”,故教师的诵读能力是需要大力培养的,部分语文老师的普通话中带有方言,平翘舌不分,这也会影响到诵读的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诵读水平。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 篇2

一、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小学阶段。2004年上半年, 我的孩子王虹予4周岁, 妹妹的孩子黄奕哲2周岁, 他们同时开始“经典诵读”。用的课本分别是《老子》 (5000字) 、《论语》 (15000字) 。采用的方法是“无为而学”, 一是在他们玩的时候放光碟给他们听, 一是在晚上睡前大人念给他们听, 没有料到一周后他们能够背诵一些段落,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之后我们采用“指读”的学习方法, 就是在跟光碟或大人读的过程中, 孩子指着文字读。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每天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现在, 王虹予能将《弟子规》 (1080字) 完整地背下来;《老子》40章, 一次能连背20章, 分两次背完。黄奕哲也能跟着光碟将《论语》全部背下来。到现在他们俩都背诵过《弟子规》《笠翁对韵》《老子》《唐诗》《宋词》《大学》和《中庸》。虽然每天用不到2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 但一周下来孩子即能轻松背诵最少400字最多700字的文章, “无为”变成了“有为”。仔细分析《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大学》《中庸》和《论语》,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主要特点:第一是生字集中出现;第二是字与字连在一起, 组成有意义的词、短语或句子, 也就是把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呈现;第三是以韵文形式编辑, 文句整齐、押韵、节奏分明, 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智力

通过几年来的“经典诵读”, 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这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很轻松。我是二年级的语文老师, 同时也是我孩子王虹予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她每篇课文读一到三遍就会背了, 练习或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和小作文, 她都能出色地完成。我想这与她一直坚持的每天20分钟的“经典诵读”是分不开的。黄奕哲语文、数学成绩都很拔尖, 我们并不唯分数论, 但对取得分数高的学生也给予一定表扬。“经典诵读”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功效, 这与儿童的生理发展特征是分不开的。

三、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想深度

浅谈小学生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经典文化;語文教学;人格修养

一、经典诵读,培养语文兴趣

每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父母亲就会教他背诵古诗词,这就已经接触了经典诵读了。让小学生诵读经典,使学生的心灵与具有悠久历史的祖国文化接通,让经典之髓慢慢在学生身上发酵,从此“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将贯穿于孩子们生命的始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自幼熟读四书五经,长期浸润在诗书的氛围中,处处散发出儒雅的气质,并赋予他宽广的心胸,从而写出了“大江东去……”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名句。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读了六年私塾,学习了《论语》《孟子》《诗经》《三字经》等。还有许多大文学家,他们都是在幼小之时便饱读经典诗书,才能写出一鸣惊人之作,成为千古绝唱。

古人所说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是很有道理的,让孩子直抵高层,感受名家大师风采,不失为一条佳径坦途。多读多背经典诗文,对于理解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文言文也就容易多了。

二、经典诵读,开发孩子记忆

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发展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有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时期,大约都在小学阶段,十三岁达到高峰。此后记忆力慢慢往下走,理解力慢慢增加,再开发锻炼记忆力,困难极大,效果也远不及童年。因此,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诵读经典,学习千古美文,是开发孩子黄金记忆力的重要工程。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体会:少年时代背下的诗文,终生难忘,到了成年,想背都很难了。因为记忆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据了解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这一点在我们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已得到了充分证明。《三字经》《弟子规》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三、经典诵读,提高语文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一些学生写的作文干瘪空洞、毫无文采,其原因就是语言文字功底差。而经典诵读,则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古人读书,私塾先生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熟读经典、背诵经典。结果很容易就解决了语言文字问题。学生吟诗作对,出口成章。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是我十三岁之前熟背经典的结果。”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历代美文就是最好的范文,而学习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幼时熟背。

在小学阶段有了这些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古诗文积累,必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背诵能力强了,课文能很快读熟、会背。发言时还能引经据典,很有深度。诵读经典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在习作时还能引用或化用,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哲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样便达到了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经典诵读,提高人格修养

语文教学要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即在完成授课任务,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诵读经典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这与语文教学的原则是相通的。

经典美文中包含有许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等。在诵读经典活动中,可以运用经典名句来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如:“借人物,及时还,用人物,须时求,倘不问,即为偷”等名句,使个别行为差的学生受到教育。在教育学习懒散的学生时,运用“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名句,让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诵读“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和“称尊长,勿呼名,长者立,幼不坐”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文明礼仪修养也得到较大帮助。

“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诗文中这些积极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必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味的同时,也必将会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实验小学)

浅谈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篇4

关键词 :重要性 兴趣 氛围

摘要: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已经越来越普及,被更多的教育者所认同。它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等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谓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当然,得让孩子们意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这样,他们的潜意识里就会重视起来。

一、经典诵读,塑造高尚人格。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经典诵读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诵国学经典,与圣贤同行”,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了学生高尚的人格。

二、经典诵读,增加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一个人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让小学生多读、多背国学经典,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阅读、表达、写作能力,有效提高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又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就能提高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增强了,就能很快的把课文读熟,背诵课文;与教师、同学交流互动时,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谈感受的时候常常会灵光闪现,语出惊人;写作文时,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三字经》《弟子规》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在我们学校,每天课前一分钟整个学校书声朗朗,生机勃勃。

四、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以我班为例,我觉得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经典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意识到了重要性,在同学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是在培养一种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从娃娃抓起,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要求,要求不要过高,以免产生厌烦心里。每天在班级安排固定的时间,以不同的形式,如领读,小组读,集体诵读等,让班级书声琅琅,形成一种诵读的氛围,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定期采取比赛,汇报等小范围的班级活动,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更深层次地激发他们的经典诵读兴趣。当然,我校每年都会开展一次经典

诵读汇报演出,这既是对同学们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大家一种鼓励。久而久之,会对同学们的兴趣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现在,我校经典诵读的氛围还是比较浓的。

小学五年级经典诵读课教学计划 篇5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新的机遇和挑战向我们走来,做好教学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份精彩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经典诵读课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书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那么阅读便是一种享受,是一快乐!它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朗读经典诗文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任务(包括知识、能力、德育)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2、通过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营造和谐的、人文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

3、让学生诵读经典、理解经典,以经典诗文,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4、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三、教学措施:

1、提高师生对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意义的认识。要充分利用书籍、报刊、电视、网络、会议等途径、方式,学习有关知识,情感体验,激发对中华经典的认同感、亲近感。

2、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

3、定期在班内开展诵读大赛活动,并予以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快乐。

四、教学安排:

周次课题要求:

1、观沧海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品味诗文,畅谈体会。

2、子夜四时歌x春歌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品味诗文,畅谈体会。

3、除夜行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品味诗文,畅谈体会。

4、题乌江亭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品味诗文,畅谈体会。

5、黄鹤楼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品味诗文,畅谈体会。

6、行军行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品味诗文,畅谈体会。

7、踏莎行x郴州旅社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品味诗文,畅谈体会。

8、青玉案x元夕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品味诗文,畅谈体会。

9、截竿入城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品味诗文,畅谈体会。

10、兼爱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品味诗文,畅谈体会。

11、生活的颜色感情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感受诗文。

12、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感情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感受诗文。

13、太阳的话感情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感受诗文。

14、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感情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感受诗文。

15、秋颂感情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激发兴趣,感受诗文。

附:五年级每周五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中外寓言与通话

《海的女儿》选自《安徒生童话》

《自私的巨人》选自《王尔德童话》

《稻草人》选自《叶圣陶童话》

二、中外散文

《济南的冬天》老舍

《白色的山茶花》席慕容

《紫藤萝瀑布》宗璞

三、中外小说

《草房子》曹文轩

《女儿的故事》梅子涵

《阿诚的龟》刘厚明

《童年》高尔基

浅谈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6

担子明德小学 李孝红

自从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之后,我想这不失为我们的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途径。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诵读在教学中的作用。那么,经典诵读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早上、下午 课前10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抄录高鼎的《村居》一诗,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莲叶青青》,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莲叶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有些经典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这样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

四、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如我们让学生吟咏背诵的《三字经》、《论语》,趁儿童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要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习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 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五、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 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小学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7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 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 调动学生积极性。

身边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除去休息时间,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最多。 校园的环境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 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我校的走廊、公共橱窗、墙体等挂上300个诗框诗语、图文并茂的名人介绍、典故讲解, 将整个校园装扮得诗意浓浓, 让学生时刻处于古典韵味的熏陶中, 显然提高了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二) 营造班级诵读氛围, 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班级中为学生营造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 且书声琅琅, 情绪昂扬, 营造了文学气氛, 让学生浸濡其中, 乐意亲近经典。 老师要么参与其中, 要么微笑地围在旁边看着, 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念。 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 学生读起来更轻松, 记忆经典的速度加快。 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开展对经典诗文阅读内容的研究, 扩大诵读范围

(一) 按年代选择诵读的篇目。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流长, 留下了许多不朽文学作品。 上至古代, 近到现代, 作品浩如烟海。 作品形式各不相同, 有诗歌、散文、辞赋、乐府民歌、小说骈文、律诗文词、戏剧歌谣等;作品内容丰富多彩, 有的通俗易懂, 有的富有情趣, 有的富有寓意, 有的故事性很强。 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比如《诗经》、《论语 》、《离骚 》、《史记 》、唐宋诗词、四大古典小说等让人津津乐读;文坛巨星璀璨夺目, 比如老子、庄子、屈原、三曹、陶渊明、初唐四杰、大小李杜、唐宋八大家、苏轼、曹雪芹、毛泽东等载入史册。 按年代选择了优秀的诵读篇目推荐给学生, 有助于学生对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有助于形成连贯的文化常识系统。

(二) 按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选择诵读篇目。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创造了许多文学作品。 这其中既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优秀经典诗文, 比如《论语》、《千字文》、《三字经》、唐诗宋词等;又不乏糟粕之作, 不适宜于少年儿童欣赏的, 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很美, 但较多的是风花雪月、缠绵凄恻, 比较消极。 所以, 选择什么样的作品给孩子们阅读, 需要滤筛选。

(三) 贴近学生生活选择诵读篇目。

1.结合学生所学的课程, 在经典诗文方面进行知识的拓展。 例如:我校校本课程1~6册《诗韵》。 这种拓展, 因为有了课文内容的依托支撑, 诵读更有张力。

2 . 结合时事、 季节选择优秀文学作品主题研究, 进行诵读。

例如可以选择季节主题, 春夏秋冬皆可研究, 尤其是唐诗。 春有 《春晓》、《元日》、《江畔独步寻花》、《咏柳》、《绝句》、《迟日江山丽 》、《两个黄鹂鸣翠柳 》等, 夏有 《小池 》、《晓出净慈寺》等。 高年级的同学还可拓宽眼界, 诵读跟主题有关的词类或散文。 可诵读的主题还有许多, 如从内容上来分, 抒发爱国情怀、乡情类的, 山水田园类的, 边塞诗词、友情类的, 也可以进行人物主题的研究。

除此之外, 选择诵读篇目时, 也要兼顾所选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生活性。

三、指导诵读方法, 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诗文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特别是古典诗词, 词句匀称工整, 音节铿锵鲜明, 特别适合诵读。 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 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 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清、文气, 产生共鸣, 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 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

指导情感朗读。 老师以适当的语言, 创设意境, 唤起学生的情感, 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 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 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四、感悟意境, 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 我们学诗, 从读入手, 披文入情, 做到入情入境, 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 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 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 都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 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诵读方法很多, 如节律朗读法、诗情画意结合法、节奏诵读法、据谱填词演唱法、速读法……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选择喜欢的方法, 能记住即可。 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 要时时诵, 天天记, 这是保证诵读质量、进行大量积累的前提。

五、与习作有机结合

大量的吟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 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 但为学生今后的“反刍”、 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 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 使学生感悟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 并逐渐内化了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 篇8

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各种新鲜的词和句子层出不穷,比如:“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等。这些不断出现的网络用语在人们的生活中此起彼伏。日常生活中,在一些青少年的嘴里就会时不时的蹦出一些新潮的词,他们内心里觉得这代表着潮流,洋气。可是这样的新潮,这样的洋气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古诗文朗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进,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慢慢的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遗忘,优秀的古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古诗文。那些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或者是描写名山大川、或者是抒写爱国情怀、或者是慷慨激昂、或者是低吟婉转,每一字每一句传递给我们的都是古代文化的韵味和无限魅力。但是现在我们平时用的是白话文,古诗文对我们来说是渐行渐远。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朗诵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小学古诗文朗读的重要性

小学教学中古诗文的朗诵是很重要的,要注意培养小学生对古诗文朗诵的兴趣。让学生从小领悟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新课标中把经典古诗文的朗读学习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古诗文朗读的必要性。通过对古诗文的朗读,了解其中的独特韵味,许多古诗文中都是蕴含着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许多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于我们未来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还有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都在西方文化多多少少的影响下,脑子里都是“圣诞节”“情人节”“麦当劳”这些西方的节日和食物,反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节日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和认识,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值得人深思的。这样古诗文的阅读可以让小学生对我国的文化有更亲密的接触和了解,对本国的文化有一种文化的自信心。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朗读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没有兴趣

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没有兴趣,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热情去学习。学生兴趣缺乏主要原因还是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现在语文课堂上教学就是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老师就是课堂上主导。教学没有新颖的方式方法,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劲头。还有就是古诗文相对于我们现在的大白话文章,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习起来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的。许多学生可能觉得难,理解不了其中的意义,就更不要说去朗读了。

2.没有引起学校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古诗文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部分,也因此导致学校对于古诗文的朗读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也就没有重视起来。对于老师的教学方面也没有要求格外的重视这一块的教学。学本来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再加上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久而久之古诗文朗读这一块就这么落下来。

3.学生没有朗读古诗文的时间和机会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上课的情况就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偶尔会问一句听懂了吗?学生在下面不停的写下这个词语的解释,那句话的含义,课文的中心思想,课文想表达的是什么。就这样,一节课就这么过去了,根本没有时间去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朗读,去细细品味。

三、改变现状的措施

1.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不能只是让学生单纯的做一个聆听的人,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习效率才会有所提高。课堂上学生不能只做一个听众,对于学习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当然,这需要老师要快速的讲解课文的重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谈谈心中的看法也好,和同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这样的学习模式会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2.老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对于老师的自身素质应该说是更加高标准、严要求。为人师表者,必须先要自己明白清楚了,才可以教书育人。尤其是语文的教学,作为老师自身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才可以引经据典,在课上才可以侃侃而谈,把枯燥的课堂讲成一首诗,一幅画。活到老,学到老,老师要不断地去学习、进修,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3.丰富课堂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的朗读重要性就不必多说了,要想更好的开展这一项教学,我们课堂的内容和上课模式就不能过于单调。既然是朗读了,当然就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让学生朗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朗诵比赛。看看那些同学可以读出古诗文中的韵味和平仄。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古诗文所蕴含的魅力进而爱上传统文化,并且发展继承下去。

苏轼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气质。男子当温文尔雅、谈吐不凡;女子则婷婷玉立、出口成诗。还有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多读书。综上所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朗读我们要格外重视起来,让学生从小就培养成朗读古诗文的习惯,虽然古诗文朗读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学习中知道许多古人学习,处事的方法,对于好的、积极的方面我们就要虚心的学习,并且运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同时要谨记,学习不能照搬照抄,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融入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的继承。

【参考文献】

【1】任运昌.  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意义、现状与优化策略【J】. 小学教学研究, 2007(08)

【2】韦洁洁.  古诗文诵读方法例谈【J】. 小学教学参考,2014(10)

浅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 篇9

上虞市鹤琴小学 郑荷囡 根据新课标要求,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一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二是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的句段。”这也是中年段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对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我会这样着力:品词句,重诵读,促积累。

一、品词句,培养学生炼词炼句的品读习惯,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推敲兴趣和能力。

古人的文章有“一字泪千行”之称,我们现在的文章却鲜见如此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这是我们对文字美的漠视习惯造成的。比如,学了《咏柳》这首诗,学生通常只会对诗歌写了什么——柳树、柳条、柳叶、春风有印象,而对诗中的“咏、碧玉、妆成、绦、裁、二月春风”这些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词却淡化了。所以,我设计诗歌教学时,一定把力气多花一点在品词品句上。比如,教《春日》这首诗,抓住“胜日、寻芳、一时新”这三个诗中的词眼,问学生从中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理由是什么?联系上下诗句进一步理解“一时新”仅仅是春回大地的光景焕然一新吗?不是,这是双语义,更有作者面对美好春光的耳目一新。此外,要引导学生领会“万紫千红总是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哲理名句?因为“总是”这个词把“万紫千红”和“春”的内在联系给串活了,让学生感受到最感染人的语言其实也是最朴实的。

学生是喜欢诗歌的,但是要让学生知道喜欢的理由不外乎是诗歌中描写的物美、景美、情美,还有语言文字的精彩美。同时,让学生懂得感染人的事物往往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咏柳》、《春日》都是大家最熟悉的景物,可见,美在生活中。

二、重诵读,读出诗歌的旋律美,读出汉字的寓意美。重视诗歌的朗读,重视朗读诗歌的兴趣这是所有老师都能做到的。我要讲讲对于语文园地中的成语教学该如何把握。通常我们都会让学生理解大意后背诵然后听写,可是,过一段时间,许多学生却不能熟练地背出来,因为这些词没有被学生有意识地吸收,只有被用过才不会忘记。比如,语文园地一中“读读背背”的十二个词语(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郁郁葱葱;喷薄欲出、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皓月当空;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层峦叠翠、苍翠欲滴),我会引导学生这样巧记:

第一行写花草:群芳吐艳艳惊人,姹紫嫣红红满天。落英缤纷铺满地,郁郁葱葱绿满园。

第二行写日月:喷薄欲出正朦胧,旭日东升光万丈。夕阳西下晚霞美,皓月当空朗乾坤。

第三行写山峦:崇山峻岭里,悬崖峭壁处,抬眼望:啊,层峦叠翠山山高,苍翠欲滴叶叶春!

这种拍手儿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记诵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自身的创作兴趣。

三、促积累把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有机”在这里不是指什么高深精湛的技巧,而是指“契机”,抓住教学中的时空契机,更重要的是学龄段的记忆契机把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比如教《春日》时得向学生简单介绍朱熹着自宋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极大的理学家,后人称之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四书集注》至今无人可比。这样的人写出的诗也是极富哲理的,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相机引导学生诵读他的另一首也是名垂千古的哲理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由源头活水来。还可以增加几首或由学生提供的描写同样题材的诗歌供学生诵读。这种诵读的内容一般不用像课本中的诗文一样仔细品读,也不要求一节课就背得滚瓜烂熟,把它板书在黑板的一角,两三首诗歌,在每节课的预备铃响进教室坐下的那一两分钟内,班长起头,其他的人随口跟着念,不用一周就多背诵了好几首诗歌。成语也是这样积累的,每次背熟了课本中的成语,我都会另外补充。比如根据第六册语文园地一要求背诵的成语类别,这12个成语都可以用于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我就从《中华成语千句文》中选出“江山如画”这一章,每天利用午会或课前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一周之内把这一章中的56个成语背得滚瓜烂熟。

作为语文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有深刻的感受,语文素养真不是一节课教出来的,是读书破万卷,卷卷记心中积累起来的。没有学富五车何来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旷世才子?没有母语文化的源头活水的滋养,我们又怎么能培养出有心智丰满的民族壮苗呢?

附: 江山如画

锦绣中华,江山万里。钟灵毓秀,瑰奇壮丽。名山大川,洞天福地。人文景观,名胜古迹。

雪域高原,世界屋脊。莽莽昆仑,横空出世。天山南北,绿洲戈壁。林海雪原,冰天雪地。

泰山独尊,封禅拜祭。嵩山禅宗,少林绝技。黄山松石,斗怪争奇。华山独径,绝壁悬梯。

武陵桃源,雾锁烟迷。蓬莱仙境,蜃楼海市。西湖潋滟,浓淡相宜。钱塘潮涌,沸天震地。

天涯海角,花香四季。宝岛台湾,风光旖旎。鱼米之乡,膏腴之地。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黄河九曲,逶迤天际。壶口飞瀑,磅礴大气。长江奔腾,一泻千里。三峡湍流,千仞壁立。

百川归海,汪洋恣肆。一碧万顷,鸥翔鳞集。文明摇篮,九州禹迹。炎黄子孙,繁衍生息。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篇10

一、《弟子规》

二、《三字经》

三、《百家姓》

四、《千字文》

五、《论 语》10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子曰:”由!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10.子曰:”君子欲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六、《老子 大学 中庸 庄子》11段

《老子》节选

1.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 其私。

2.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学》节选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中庸》节选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 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庄子》节选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七、《孟子》6段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八、《陋室铭》刘禹锡(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劝 学》荀子(战国)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十、《杂说四.笠翁对韵一东》

《笠翁对韵一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杂说四》韩愈(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十一、《伤仲永.笠翁对韵二冬》

《笠翁对韵二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伤仲永》王安石(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十二、《岳阳楼记.笠翁对韵三江》

《笠翁对韵三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艎。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酒量微熏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湡江。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上一篇: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竞聘演说下一篇:怎样听课与评课